慕兰卡小白面包:与圣贤为友 与经典同行 ——对深入开展国学教育活动的一些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5:37:03

    (一)

泱泱中华五千年,经久不衰,惟有传统文化教育使然, “建君民,教学为先”。可惜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国学教育遭到了史无前例的破坏,以为“过时”了,没有用了。殊不知,“古老的东西并不意味着过时,因为真理是永恒的、历久弥新的。就像太阳,虽然古老,但每天都是新的。她不仅赋予人类生命,也带来光明和希望。古圣先贤的教诲,就像和煦的太阳,普照寰宇,带给人类幸福和美满”!《论语》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是2500年前孔子在山东讲的,意思是:一个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有仁德的。2500年后的今天,这句话还有教育和警示作用,这就是千古之作,就是经典。而现在,人们已经不会读经典了,古圣先贤的教诲抛弃了、远去了,人们的理性思考缺少了、礼仪教养丧失了、人伦关系颠倒了、社会正义淡化了、君子之风飘走了、犯罪率提高了、犯罪年龄降低了、校园暴力增多了,显示出人心的空虚、人生方向的迷失。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缺少传统文化的教育,就是未能提升民族文化的素养。“废经废伦,治安败坏根由;贪瞋痴慢,人心堕落原因”。

(二)

现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发展相结合的产物,高瞻远瞩、意义深远。《易经》中说:“保合太和,乃利贞”,这里的“太和”就有“和谐”的意义,只有“太和”了,才利于贞固。就“和谐”来说,最起码包含四个层面的意思。

第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人与自然是相互感应的,所以应该和睦相处,而过去一段时间没有按照这个来做,结果导致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恶化。例如《易经》认为“水土合德”,土能吸水,水能润土,共同滋养万物,现在城市的道路都硬化了,土失去了柔顺、滋润的特性,水泥路不吸水了,造成了“内涝”;山上树木植被破坏了,“木”克不了“土”了,土随水而流失,造成了泥石流和塌方,这些都是人与自然不和谐的表现。现在已经意识到“道法自然”的重要性了,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求得经济的发展。

第二,人与社会的和谐。一个社会能安定,人心能不恐慌,有四个系统特别重要:首先是政府机关和官员,这是管理的底线,就是一个社区或者是一个地区管理的底线,如果官员以权谋私、贪污腐败,那么这个地区整个老百姓,就没有人管理了。如果能廉洁自律,公平公正,人心则安;第二个就是司法系统,公安、检察院、法院这是社会公平的底线,惩恶扬善,执法如山,公正快捷,人心称快,否则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第三个就是老师和学校,这是整个社会教育的底线,《学记》中说:教育是“长善而救失”,不光教书,还要育人,现在学生道德失落,人格缺损,与教育“重能轻德”,本末倒置密切相关,现在的孩子使社会担忧、令父母担心;第四个就是医生和医院,人道系统,“救死扶伤”,济世救人,医院天职,医院如果讲营业额,收很多的钱,医患成了买卖的关系,病人及亲人提心吊胆。

第三,人与人的和谐。这一点非常重要,而现在这个问题也很突出,上级与下级不和,老板与员工不和,丈夫与妻子不和,父亲与儿子不和,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一个“利”字在作怪。重利忘义,重利忘仁,重利忘德,人人要争利。而争利的动机和目标肯定是损人利己,人人都损人利己,这个世界怎么能不动荡呢?冲突怎么会不发生呢?

第四,人的心与身的和谐。现在的人,心身不和,浮躁、攀比、冷漠、狂热、嫉妒、欲望、傲慢、郁闷,心与身冲突,本性与习性冲突。《道德经》上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一个人如果轻率、浮躁,该“重”则不重,该“静”则不静,那就会失去根本,失去主宰,遇到困难就自杀、就跳楼,遇到曲折就不知所措,暴力、偷盗、丧志、堕落,容易走极端。

美国的汤恩比博士说:“人类的生存没有比今天更危险的时代了,这种对人类生存的威胁是人类自己招致的,它远比地震、火山爆发、暴风、洪水、干旱、病毒更危险”。

因此,建设“和谐社会”,是拯救各种危机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来建设

和谐的社会呢?汤恩比博士又说:“拯救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所以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也就是说,中华传统文化是拯救世界危机的良方。

(三)

如果把中华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参天大树,那么这棵树的树根就是《易经》。树干就是易理,就是《易经》的精神。树干上长出的三大枝,即是儒家、道家和中国化的佛家(佛家是从印度传过来的)。还有一枝,稍微要细一些,就是中医。概括为:“儒释道医”。 中华传统文化中,《易经》称之为“群经之首”,基础类的有《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教导如何做人;结构类的有《诗经》、《孝经》、《道德经》、《金刚经》、《黄帝内经》,教导如何做事;修饰类的有《唐诗》、《宋词》等,丰富人的情感世界。儒释道医各有其思想内核,儒家的核心是“仁爱”,道家的核心是“天人合一”,佛家的核心是“慈悲”,医家的核心除了治病救人,还强调养生之法。“儒释道医”的共同点都是“爱人”,只是侧重面不同。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道法自然”,以“无为而治”为核心,追求成为“圣人”;儒家强调人与人的关系,要“仁者爱人”,以“五伦八德”为核心,追求成为“君子”;佛家强调人的身与心的关系,要“慈悲为怀”,以“行善积德”为核心,追求成为“觉悟的人”;医家强调人体的整体性,要“辨证论治”,以“阴阳五行”为核心,追求成为“度百岁乃去”的人。所以,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以此为指导,就能很好地解决建设“和谐社会”中遇到的诸多问题。

几千年来,统治阶层把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价值观彻底断绝、抛弃或否定掉的只有几次:最早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独尊法家,把孔孟断绝掉了,几十年就亡国了;后来是元朝,蒙古人统治中国,不相信儒家这一套,百来年就结束了。最后一次的政府行为,是“文革”,只有10年时间就把中华传统文化,从思想精神领域上毁掉了,导致了十年动乱。两千多年来的历史证明,任何执政者,任何决策人,不管什么党派,什么信仰,必须服从于这条中华传统文化的命脉!

                             (四)

认祖归宗是天下大治、幸福美满的一条生路。今天这个世界,不谈中国,看外国。欧美科技先进的国家他们拥有财富,拥有地位,但并不快乐,并不幸福!他们现在已经走到尽头了,已经走不通了,所以要到中国、到印度,到东方来“寻宝”,然而他们绝不是找现在的中国、现在的印度,而是要找古老的中国,古老的印度,他们向我们祖宗来求智慧,来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亚太很多国家,都是遵从儒家的传统教育,治国安邦,把我们的老祖宗认走了。

净空法师说:“南昆士兰大学有一位老教授曾经研究,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三个都消失掉了,为什么中国还存在?其最后结论,就是因为中国人重视家庭教育。他这个答案我非常赞同,完全正确。”中国现在为什么变成连祖宗都不要呢?就是家庭教育没有了。教育,中国是第一,懂得教育,有智慧,有经验,有方法,有五千年的效果,全球没有一个族群能超过中国。

台湾台中师范大学的王财贵教授认为:“教育是非常简单的事;教育是非常轻松愉快的事;要培养人才,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事”,就是开展“读经教育”。读经就是“读最有价值的书”,范围是经、史、子、集。经典是人生智慧的源头,是为人处世的准则,要修身养性、通达事理,以此最为便利。经典更是文化的根源所在,有了根源性的文化教养,很容易开发一个人的理性,而涵养出深广的心胸和能力。一个有自我传统底子、自我文化素养的人,才有足够的眼光来鉴察别人的文化,才有足够的能力来学习别人的文化。《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合在一起,这是阴、阳的合和,儒、道的合和,天、地的合和。从大的方面理解,就是中华民族的两大精神,使得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长久不衰;从小的方面说,可以教好一个孩子,清华大学的校训就取之乾、坤两卦的精神。在传统文化中,象这类内涵丰富、深刻的经典信手拈来,比比皆是。

                         (五)

2002年,温家宝总理访问美国,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两次提到了“回溯源头、传承命脉”,他说“中华民族的祖先曾经追求这样的一种境界,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1949年之后,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向世人宣布对古圣先贤,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追求。2009年,温总理访问西班牙,在塞万提斯学院演讲时说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主要精神:“一是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二是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三是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四是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 。他说:“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自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标准,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影响,也为中国人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要传承和追求传统文化,要启发理性、开拓见识、陶养性情,就要提倡全民的“读经”教育 。开展“读经”教育可行吗?净空法师在安徽省庐江县汤池镇搞了试点(有碟片资料)。这个小镇有12个村庄, 48000人,用了两个月时间,小镇里的居民,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一起教,推动《弟子规》教育,两个月之后,教育看到了效果。

原来夫妻不和,夫妻吵架,现在没有了;原来婆媳不和,现在婆媳能和睦相处了;子女懂得孝顺父母了;邻居为一点点小事情都争执,甚至争到镇政府去告状调解,现在没有了;商店里面没有偷窃的了,所有一切纠纷没有了,冲突没有了,对立没有了。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人是可以教得好的。现在汤池镇的人生活快乐,人与人之间,见面都是九十度鞠躬礼,满面笑容,不会板着面孔,完全变了,尧舜之治“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景象实现了。

                              (六)

那么,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呢?我认为要靠党委、政府来倡导。具体地说,第一步:宣讲“读经”教育的理念,组织论坛,营造学习经典的氛围;第二步:进行“读经”教育试点,选取一所学校、一个企业、一个社区,从推广儒家文化的根《弟子规》开始,让汤池镇的做法也在金华实验;第三步:深化“读经”教育,使读经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与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相结合,与人文素质、道德教育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