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立志传 结盟:高中地理(人教版)简答题汇编(2) - 反转地球的苏老师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19:24:53

高中地理(人教版)简答题汇编(2)

默认分类 2010-10-24 01:26:54 阅读73 评论0   字号: 订阅

  (九)旅游专题
   ⑴ 对地区旅游的开发条件作出评价方法:
① 旅游价值(资源质量、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
② 市场距离(长度、经济发达程度);
③ 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
④ 地区接待能力;
⑤ 环境承载量。
例:黄山旅游的开发条件评价:
①“黄山天下奇”,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质量较高;
② 集群状况优良;
③ 附近没有雷同景点,具有较好的地域组合状况。
例:敦煌全市接待游客人次比洛阳龙门石窟少得多,试分析原因:
敦煌的旅游资源的非凡性比龙门石窟要突出;但
① 敦煌的距旅游市场(经济发达地区)距离较远;
② 交通通达性较差;
③ 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和集群状况较差;
④ 地区接待能力较弱等。
⑵ 对黄山开发为旅游区的影响作出评价:
利:① 增加地区的经济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② 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
弊:① 带来环境污染       ② 对动植物的破坏  ③ 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④ 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⑤ 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条件。
⑶  西欧旅游业发达的原因:
① 欧洲西部自然条件多种多样,自然景观丰富;
② 历史文化灿烂,各地有独特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丰富;
③ 欧洲西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利
⑷ 民族风情、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舞龙灯-----汉族    泼水节-----------------------傣族    
那达慕大会--------------------------蒙古族      芦笙节--------------苗族和侗族  
火把节---------------------------------彝族
⑸ 旅游的作用:
① 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增加外汇;
② 扩大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发展;
③ 扩大交流,满足人类高层次需求等。

 

(十) 人口专题
⑴ 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问题: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形成人口压力,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生活水平下降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⑵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的不同侧重点:
①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
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制约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措施:鼓励生育 ,接纳移民。
② 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
问题: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
措施: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⑶ 巴西(澳大利亚)人口集中于 东南 部,
原因:① 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利于耕作;
② 交通便利,多优良港湾,工业发达;
③ 欧洲殖民者最早到达这里,开发历史较早;
⑷ 中国人口问题:
① 我国人口问题表现为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结构不合理
(男性比例偏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人口素质较低;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② 我国人口问题最大任务是继续保持较低人口自然增长率而不是控制人口老龄化。
⑸ 人口迁移的影响
A. 对迁入地影响:
① 获取足够的劳动力;② 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③ 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
B. 对迁出地影响:
① 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
② 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
③ 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C. 人口流向城市的影响:
有利影响:
① 人口流动给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 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
③ 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结构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作出贡献;
④ 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
⑤ 促进城市周围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
不利影响:
① 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
② 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
③ 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
④ 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例:四川人口迁出对当地的积极影响:
  ① 缓解了本地区人地矛盾;
② 加强了四川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
③ 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⑹ 人口迁往边疆和工矿区的影响:
利: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工业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综合环境。
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⑺ 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 开发资源和发展边境贸易。
上海(深圳)成为人口迁入地原因: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
⑻ 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原因:
    ① 自然原因:纬度高,气候寒冷;
② 社会原因: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
  ⑼  人口素质与环境:
A. 几种地方病:
① 环境中硒缺乏与克山病、大骨节病密切相关;
② 硒过剩却可能产生地方性硒中毒,表现出脱发、脱甲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病症。
③ 环境中碘异常,易导致甲状腺肿大;
④ 某些地区自然放射线可能引起胎儿畸形。
B. 几种公害病:
  ① 水俣病-----甲基汞
  ② 骨痛病-----镉

 

(十一)城市专题
  ⑴ 分析我国武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
自然因素:① 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
② 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
③ 长江、汉江汇合处,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① 附近铁矿、棉花资源;
② 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
③ 科技发达;          
④ 劳动力丰富,素质高;
⑤ 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
⑥ 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
(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光谷等)。
⑵ 上海市的发展:
优越的区位因素:
① 便捷的交通;        ② 广阔的消费市场;    ③ 高素质的劳动力;    
④ 宽广的经济腹地;    ⑤ 充足的商品供应;    ⑥ 丰富的农副产品;
⑦ 雄厚的技术力量。
城市化问题:
产生原因:城市人口膨胀;用地规模扩大;
表现:① 环境质量下降;                  ②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③ 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加;    ④ 用地紧张。
        措施:① 分散城市职能、建卫星城,开发新区,有效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② 改善城市交通设施和居住条件,缓解城市交通和住房压力;
③ 加强城市的绿化和美化,综合治理城市环境,维护城市生态平衡。
⑶ 兰州问题:
      石化工业区不合理:
① 位于河流谷地  工业废气不利于扩散;
② 位于城市盛行风向的上风向,造成城市大气污染;
③ 位于城区河流上游,污染城市水源。
山谷地形对城市的不利影响:
      ① 易发生滑坡、泥石流、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
② 使污染物不易扩散,加重城市大气污染;
③ 使城市的空间发展受到限制。
   ⑷ 城市道路网问题:
形式:环行—放射式     方格--环行—放射式
作用:  放射线:方便市中心交通,使市中心成为通达度最高的地区。
        环  线:缩短了城市各端点的距离,避免把大量人流、车流引入市中心,
减少市中心的交通拥堵和交通污染。
⑸ 城市交通环境问题:
   两大问题: ① 交通线路拥堵;  ② 交通环境污染
         解决交通线路拥堵:根本措施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解决交通环境污染: ① 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
② 广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交通道路;
③ 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⑹ 逆城市化问题:
原因:①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② 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发展:英国---美国、西欧、日本---北欧(联系经济发展水平记忆)
表现:① 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② 大城市中心区萎缩;
③ 中小城镇发展迅速;                ④ 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⑺ 城市中工业区区位特点及原因:
① 不断向市区外缘迁移
      原因:城市土地日益紧张,工业企业污染环境的问题突出。
② 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原因:工业生产活动的大量运输需求。
    例:哪些因素促成了首钢搬迁曹妃甸?
        ① 环境因素,钢铁厂废水废气污染首都;
② 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首都需要洁净的环境;
③ 曹妃甸距离北京较近,可以方便职工回京休息。
⑻ 集中供热有什么优越性?
具有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综合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和社会效益。
① 有较好的经济效益。集中供热热效率高,分散供热热效率低,城市集中供热可节约20~30%的能源。
② 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城市污染主要来源于煤直接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和烟尘。集中供热的锅炉采用高效率的除尘器,除尘率更高,能有效降低城市污染。
③ 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城市集中供热对于方便人民生活,节省城建珍贵用地,缓解城
区用电紧张的局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⑼ 城市分布特点
     西北地区:沿河流、山麓地带和沙漠绿洲分布(依托河流、绿洲而生)
     南方地区: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与平原区
⑽ 城市环境的主要污染源
大气污染: ① 城市居民生活燃料所排放出的烟尘;
② 工矿企业生产所排放的烟气;
③ 各类交通工具所排放的尾气。
水污染:① 城市工业废水;
② 居民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① 工业生产发展,建设规模扩大;
② 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使城市固体垃圾急剧增加。
噪声污染:① 交通运输;② 工业生产;③ 建筑施工;④ 社会活动。
⑾ 城市垃圾处理:
  A. 城市垃圾处理原则:尽可能实现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B. 城市垃圾的处理方法: 解决城市垃圾污染问题,必须从源头入手,实行全过程控制。
① 对废纸、塑料、玻璃、金属等加以分类收集;
② 对有机物可实行堆肥处理;
③ 对其它无利用价值的垃圾主要实行焚烧和填埋处理。
C. 正确认识城市垃圾填埋:
  优:简便、经济,处理量大、操作工艺简单、建设投资少,运用费用低等特点。
  缺:  一方面填埋场占地较大,场址选择困难,卫生的处理成本也会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填埋法占地面积大,建造垃圾填埋场,必须进行严格的防渗漏处理,以免垃圾中有害物质受雨水、地表径流冲刷而渗漏,污染地下水和相邻地区土壤。同时存在严重的二次污染.
D. 简要分析垃圾填埋场的选址要求:
远离生活区和水源地,避开城市上风向和水源上游、避免污染物漂浮、扩散和渗漏
E. 城市垃圾综合利用
a.城市垃圾综合利用的作用:
① 减少垃圾数量,消除污染,保护环境;
② 在不增加资源和能源消耗的情况下创造了新的财富;
③ 增加各种新的就业岗位。
b. 城市垃圾综合利用的过程:
① 通过破碎、分选等方式,直接利用和回收;
② 通过化学的、生物的方法回收、处理垃圾。
c. 城市垃圾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
① 用城市垃圾发电(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已普遍采用);
② 生产新能源——沼气;
③ 生产有机复合肥料;
④ 生产新型建筑材料。
d. 城市垃圾利用的“5R”原则:
包装简易、及时回收、重复利用、能修则修、循环使用。
  ⑿ 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
A. 商业城市:
① 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② 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或稳定的商品来源;
③ 广阔的经济腹地。
B. 市内商业中心:
① 市场最优原则(城市几何中心);
② 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高速公路沿线)。
例:  为什么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
          ① 周围有比较稳定的商品来源区及销售区;
② 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便于商品集散。

 

 (十二)交通专题         

⑴ 荷兰港口的鹿特丹的区位因素:(上海、纽约、天津等)
荷兰的鹿特丹的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位置适中,位于欧洲西部的中部。
自然区位:位于莱茵河口,河海联运便利;港阔水深,不淤不冻;
地形平坦,有利于建港口。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腹地广阔;位于第二条欧亚大陆桥的终点,连接中欧、
中亚、东亚等地;以鹿特丹为依托。
例:分析纽约港成为世界大港的原因:
① 哈得孙河为港口提供了淡水,避风的深水海港并且保证了入港航道应有的宽度和大量船舶抛锚所需的空间;
② 哈得孙河口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设备、建筑以及纽约市进行合理的平面布局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 纽约港的经济腹地是美国最发达的东北部工业区,有多条铁路通往美国各地;
④ 纽约港以纽约市为依托,纽约市是美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对外贸易口岸,人、财、物的优势对港口的建设和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⑵ 上海港的区位因素不利方面:
三角洲地形坡度缓,水流慢,泥沙容易淤积,影响通航。
⑶ 南昆铁路建设的意义:
经济意义:①  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
② 有利于发挥铁路对经济辐射的作用,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③ 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政治意义:①  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
② 有利于加快西南区脱贫速度。
③ 有利于社会稳定 ;
战略意义:① 有利于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
② 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
⑷ 俄罗斯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重要意义:
        ① 加强东西部经济联系,促进物资交流;
② 加快资源开发,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⑸ 航空港的建设:
自然因素:① 气候-(区位要求)-低云雾、风速小、暴雨少,通风干燥;
② 地形-(区位要求)-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排水流畅;
③ 地质-(区位要求)-地质结构稳定,避开断层及灾害多发区;
人文因素:④ 城市规划-(区位要求)-考虑长远规划,与城区保持适当距离;
⑤ 交通联系-(区位要求)-交通基础设施完善,与市区联系方便;
⑥ 环境影响-(区位要求)-尽量远离居民区,以减少飞机的噪音污染。
例: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区位因素:
① 地形有适当的坡度,以保证排水;
② 地面平坦开阔,以利于跑道建设及飞机起降;
③ 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
④ 与城市有一定的距离,并有快速交通干道相连接;
⑤ 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以利于飞机逆风起飞和降落;
⑥ 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的地区等;
⑦ 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量大。
⑹ 分析青藏铁路建设的限制性因素及重大意义。
限制性因素:
海拔高,空气稀薄,气温低,多冻土;多高山、河谷;地质条件复杂。
意义:
合理布局青藏地区的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及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强青藏地区与祖国其他地区的联系,促进民族团结。
⑺ 简述西南地区的地形条件对西南交通建设的不利影响。
① 地跨三大阶梯,地势起伏大;
② 青藏高原地势高亢,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多冻土;
③ 横断山区山河相间、纵向排列、山高水深;
④ 四川盆地周围山岭环绕,盆地内部低山丘陵起伏;
⑤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形崎岖
⑥ 地壳运动强烈,多地震、滑坡与泥石流。
⑻ 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铁路运输:(优点)① 运量大;② 速度快;③ 受自然影响小,连续性好
             (缺点)① 铁路造价高,耗材多,占地广;
② 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优点)① 机动灵活; ② 周转速度快;
③ 装卸方便; ④ 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缺点)① 运量小;② 耗能多;③ 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优点)① 运量大;② 投资少,成本小,运费低(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
             (缺点)① 速度慢;② 灵活性和连续性差;
③ 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条件影响大
航空运输:(优点)① 飞行速度快;② 运输效率高(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缺点)① 运量小;    ② 能耗大;
③ 运费高;    ④ 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优点)① 气体、液体损耗小;    ② 连续性强;
③ 平稳安全,管理方便;  ④ 昼夜持续运输,运量大;
⑤ 运具与线路合一的运输方式。
             (缺点)① 需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② 灵活性差。
  ⑼ 最近航向问题:-----走球大圆方向
A. 同一经线圈:
  ① 同处于北半球:先向北,过极点后向南
② 同处于南半球:先向南,过极点后向北
③ 处于不同半球:走经线圈的劣弧部分
例1:甲(1200w,300N)到乙(600E,400S)的最近走法:先向南至南极点,再向北。
例2:甲(1200w,600N)到乙(600E,400S)的最近走法:先向北至北极点,再向南。
B. 同一纬线圈:
  ① 北半球:
例1:甲(1200E,300N)到乙(600E,300N)的最近走法:
先向西北,然后向西,再向西南。
② 南半球:
例2:甲(1200E,300S)到乙(600E,300S)的最近走法:
先向西南,然后向西,再向西北。

 

 (十三)生态环境问题专题
⑴ 台 风
A. 台风多发生夏秋季节,主要发生海域为: 西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孟加拉湾
B. 台风灾害由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造成
C. 台风对我国的有利方面:
① 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
② 缓解高温酷暑天气
D. 如何减小台风损失: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气象卫星跟踪、沿海雷达监测).
⑵ 寒潮
A. 时空分布:
考虑源地、冬季风强弱、地形地势的阻挡等因素,我国冬半年常发,影响范围大,除滇南、青藏高原、台湾、海南及四川盆地外。
B. 灾害特点:
降温幅度大、风力强、影响范围广、出现降温、大风、暴雪、冻害等灾害性天气。
C. 寒潮的利:冻杀害虫;大雪缓解春旱。
⑶ 厄尔尼诺
A.概念:每年年终圣诞节前后,南美的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海温上升的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它是热带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就象一口“暖池”,通过表层温度的变化对大气加热场产生变化进而给各地的天气带来变化,使原来干旱少雨的地方(如秘鲁沿岸)产生洪涝,而通常多雨的地方(印尼、澳大利亚东海岸)易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少雨。
B.“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
① 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出现洪涝灾害;
② 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发生严重干旱。
③ 厄尔尼诺发生时,由于水温高、秘鲁渔场浮游生物减少,鱼得不到食物而大量死亡,所以以鱼为食的海鸟也将死亡或迁徒。影响生态环境
C.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所造成的气候异常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 台风减少;
② 是我国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 
③ 我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
④ 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⑷ 拉尼娜现象影响我国气候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圣女”的意思,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其引起的气候变化特征恰好与赫赫有名的“厄尔尼诺”相反,并与厄尔尼诺同成为当前预报全球气候系统异常的最强信号。
⑸ 地震
A. 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B. 形成:
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断层发育。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
a. 震级大,破坏性大;         b. 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
c. 经济发达;                 d. 浅源地震;
e. 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     f. 诱发其他灾害等
C. 减轻灾害的措施:
a.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
b. 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
c. 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d. 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e. 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
f. 加强国际合作等。
⑹ 温室效应问题:
例:马尔代夫(瑙鲁)面临的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有被淹没的危险 .
A. 温室气体:主要是CO2;其它有氯氟烃等
B. 对全球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
a. 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
b. 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地区被淹
         原因:① 海面因温度升高而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② 极地增温强烈,部分极冰融化
c. 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① 干旱地区将变得更干旱
② 温带耕作业发达的地区,因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气候会变得更干旱、退化成草原
③ 亚寒带某些地区,因气温升高,热量条件有所改善,适应温带作物生长
d. 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的灾害事件的增加];
e.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增加。
C. 产生原因:
① 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释放大量的CO2
② 森林被子大量砍伐,植物吸收的CO2减少,使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多
D.   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
① 减少燃烧化石燃料,降低CO2的排放量;
② 植树造林,大面积植树造林,降低CO2浓度;
③ 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推广使用绿色能源;
④ 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
⑤ 加强国际合作,全球共同行动。
例1:试列举两个理由说明“温室效应”可能给人类带来好处:
          a. 农业生产的地区范围将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扩展;
b. 植物光合作用增强,有机物的产量提高。
例2: 试分析中国向发达国家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给中国带来的积极意义。
      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与交流,以便在能源和环保领域获得资金和先进技术,提高环保能力,通过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利于增强自身的节能和环保意
识,减少C02排放量,促进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例3:简要说明我国C02排放量大的原因,并谈谈我国控制C02排放量的合理措施。
      原因:能源消费总量大,矿物能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高
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发展清洁燃烧技术,开发
利用新能源。
⑺ 酸雨问题:酸雨是指PH<5.6的各种降水
A. 形成条件:
大量硫氧化物(SO2)和氮氧化物(NOX)和湿润的气候
  例:我国北方冬季采暖消耗的矿物燃料多,但酸雨危害的面积却比南方小很多,
主要原因是:北方降水少,酸雨频率小。
B. 主要污染源: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排放SO2、NOX;有色冶金工业大量排放SO2
C. 酸雨带来的影响:
    ① 酸雨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② 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③ 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④ 危及人体健康。
D. 我国酸雨污染严重的地区:
贵州、湖南、江西、广东等省区:有色冶金工业发达,大量排放酸性气体
沪宁杭、京津唐、辽中南工业基地: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燃烧煤、
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酸性气体
四川盆地:石化工业发达,盆地地形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例: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重酸雨分布地区,试分析该地区酸雨严重的原因:
            ① 该地区排放的酸性气体多,形成了重酸雨的地区。
② 南方低山丘陵区,酸性土壤,风速慢,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
E. 十几年来,我国酸雨危害为什么越来越突出 ?
①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业迅猛发展,由于现代工业起步较晚及追求经济效益的片面性,再加上治污经验不足等原因,环境污染严重;
② 西方国家利用科技优势,在投资的同时,也把污染转嫁到我国
F. 减少酸雨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① 调整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矿物燃料的消费量;
② 进行技术改造,积极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洁净燃烧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③ 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回收SO2气体制成硫酸。
  G.冬季我国东北地区酸性气体排放量远高于日本,而日本的酸雨危害却更严重,
其原因是:
      ① 冬季盛行西北风,西北风把东北地区大量酸性气体输往日本;
② 冬季东北地区降水少,酸雨危害较轻;    
③ 日本气候海洋性显著,冬季降水相对较多,酸雨危害较重。
⑻ 臭氧层破坏(臭氧含量低于200DU,DU为多布森单位)
例:火地岛(新西兰南北二岛)面临的环境问题:
臭氧层被破坏,臭氧层空洞扩大,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加.
   A. 臭氧空洞的成因:
① 太阳活动等自然原因影响使平流层臭氧量减少(自然)。
② 人类使用氟氯烃化合物等物质在低空不易分解,上升到平流层,消耗大量臭
氧,使臭氧层变薄或出现空洞(人为);
B. 臭氧层破坏对地球环境和生物的影响: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
一方面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 使得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强,从而引发皮肤癌、白内障和某些传染病,此外还会扰乱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造成一些生物灭绝,并使农作物减产,导致粮食危机。)
C. 南极地区的臭氧在9—11月含量最低(联系季节我国秋季)
D. 氯氟烃等气体主要源于北半球,却对南极上空臭氧层造成严重破坏,引起这些
物质迁移的原因是:
通过大气环流输送到南极上空
E. 措施:① 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
② 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
③ 各国共同行动,加强国际合作。
⑼ 湿地问题:
   A.湿地的形成:
例:请解释我国东北地区(俄罗斯西伯利亚、加拿大北部)形成沼泽地的原因。
①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② 纬度位置高,地处湿润地区,水分蒸发弱;
③ 地下有冻土层,阻滞地表水下渗。
④河流有凌汛,导致河水泛滥

例: 解释在青藏高原的东部地区形成沼泽地的原因:
      ① 青藏高原东部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富;
② 地势高,蒸发小,高原环境有高原冻土的形成,水分下渗受阻,在相对平坦
和低洼的地区形成沼泽地。
B.湿地的功能和效益:
① 湿地的生态效益: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重要地区和濒危鸟类、迁徙候鸟以及其
他野生动物的栖息繁殖地。湿地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
洪水、净化水质,防止自然灾害,具有调节区域气候作用;降解污染物。
②  湿地的经济效益:
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提供水资源;提供矿物资源;能源和水运。
③ 湿地的社会效益:
观光与旅游。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中国有许多
重要的旅游风景区都分布在湿地区域;教育与科研价值。
可简化为:
① 调节气候,涵养水源;
② 保持水土,净化污染;
③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
④ 沼泽还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景观旅游、教育科研等经济和科学价值。
C.我国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和问题
          ① 对湿地的盲目开垦和改造,造成中国天然湿地面积削减、功能下降;
          ② 湿地污染加剧,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也使水质变坏;
③ 生物资源过度利用,严重影响着这些湿地的生态平衡;
④ 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日益严重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小,功能衰退,洪涝灾害
加剧;
⑤ 湿地保护投入不够湿地保护管理体制不完善
总之,我国湿地资源面临的问题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对湿地的盲目开垦、环境污染及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等,这些威胁造成了湿地面积的减少和湿地功能的下降。
       例:19世纪和20世纪我国三江平原和美国都曾对其沼泽湿地进行过大规模的开发。
简述对沼泽湿地的开发会导致什么后果?
会导致荒漠化和严重的水土流失,沿海的沼泽地的开发会导致风暴潮灾害、洪涝灾害频发,内陆地区的开发会使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等严重后果。
D.采取措施
    ① 加强该区域湿地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建立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示范区,
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
② 通过还湖、还泽、还滩及水土保持等措施,恢复、改善湿地生态环境状况,
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
③ 通过实施宣教和培训工程,提高湿地资源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意识。
例:三江平原的沼泽地不宜再开垦的原因是什么?(生态效益)
① 是东北陆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② 调节气候、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
③ 丹顶鹤、天鹅等珍禽动物的栖息地;  ④ 沼泽植物是一项重要的资源。
⑽ 水土流失问题:
区域一:黄土高原:
A.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 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
② 地表植被稀少;
③ 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黄土高原)。
人为原因:③ 植被遭到破坏,森林覆盖率下降;
④ 不合理的轮荒耕作制度;
⑤ 工矿建设中不注意环境的保护
B.主要危害:
① 养分物质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产;
② 河流含沙量增加,河床抬升、湖泊(水库)淤积,防洪难度大。
C.治理措施:
① 压缩农业用地,建设稳产高产农田;
② 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③ 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适当压缩牲畜的数量,提高牲畜质量;
④ 开矿时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并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⑤ 小流域综合治理。
D.治理的意义:
①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
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② 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
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区域二: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A.南方低山丘陵存在的重大生态问题是什么?试分析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问题:水土流失严重。
原因:人地关系日趋紧张,农村生活燃料短缺,乱砍滥伐森林,
强取耕地与薪柴。
措施:  ① 封山育林;               ② 大力推广生活用煤;
③ 革新炉灶,节省燃料;     ④ 大办沼气、营造速生薪炭林。
B.为什么说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比黄土高原大?
(单位面积流失土地的损失、表土的恢复能力、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
① 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与产值较高
② 多石质山地,表土被侵蚀后很难再恢复;
③ 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
       C.南方低山丘陵发展“立体农业”有哪些效益?(土地潜力、农民收入、生态)
① 低山丘陵面积大——有利于充分发挥低山丘陵土地资源的潜力;
② 人多地少——有利于减少耕地的压力、安置闲暇劳力,增加农民收入;
③ 生态环境脆弱——有利于改善环境,建立良性生态循环。
   D.南方低山丘陵的红壤有什么特点?怎样治理?
特点: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
治理:增施有机肥、补充石灰、掺入砂子。
⑾ 荒漠化问题: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
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 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② 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
③ 鼠害,蝗害。
人为原因:① 过度樵采;            ② 过度放牧;
③ 过度开垦;            ④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⑤ 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采取措施:
① 半干旱农牧过渡和旱农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采取防风沙措施相结合
② 干旱地带沙漠边缘的绿洲: 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
⑿ 沙尘暴现象
①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
② 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a. 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降水少,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
b.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春季大风日数多;
C.地表植被稀少,平地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放牧、挖药材等破坏植被,致使北方大面积的地表裸露。
③ 治理措施:
a.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b. 严禁乱砍滥伐、滥挖、滥牧、滥垦;
c. 开展防风固沙,改造沙漠的行动,大力植树造林,种草,营造“三北防护林;
d. 退耕还林、还牧;
e. 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控制载畜量;;
f. 禁止采伐发菜等
⒀ 农业污染
A. 主要内容:
① 过度施用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造成的农作物及土壤污染;
② 人畜粪便等有机肥料对水体的污染;
③ 温室农业中废旧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
④ 农业机械作业产生的粉尘、焚烧农作物秸杆产生的烟尘造成的大气污染等
B.合理施用化肥、农药
        ① 长期过量施用化肥的危害: 不仅改变土壤物理状况,使土壤失去肥力,而且还
会污染土壤,并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② 正确施用化肥: 施用化肥要把握施用时间、控制施用量、严格执行使用规程,
力求做到科学合理。
③ 大量施用农药的危害:
a. 增加了害虫抗药性,提高了农业成本;
b. 污染了土壤和水源;
c. 杀灭害虫天敌,也破坏了原有的生物种群平衡。
④  防治农业病虫害的对策:
防治农业病虫害应采取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多种措施,综合防治,
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C. 土壤问题
① 土壤次生盐碱化: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
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
              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
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② 土壤污染的来源:
       农药、化肥、垃圾与污泥肥料、汽车尾气、污水灌溉、粉尘沉降。
③ 土壤污染的治理: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a. 首先是控制和消除各种土壤污染源,
b. 其次是采取措施增加土壤容量,提高土壤净化能力;
c. 对于受重金属等污染的土壤,防治的根本方法是挖去受污染的土层,
换上新土,以根除污染物。
⒁ 水体污染
    A. 污染物来源:
        ① 工业废水;
② 生活污水;
③ 农业退水。
B.  防治某地区水体污染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① 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
② 兴建污水处理厂;
③ 加强农业污染防治;
④ 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
⑤ 加强环境法制法规管理(或限制高污染行业发展),污水达标排放。
例1:目前,靠苏州河的自净能力为何不能使河水变清:
① 苏州河附近的、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太大。
② 苏州河流量较小,自净能力差。
例2:如何使A湖水域污染情况改善,使湖水变清、变美,请提出你的建议:
      ① 建设水循环工程。生态清淤,截污、挡污;
② 在环太湖地区建设生态防护林带;
③ 减少农业、工业、城市污染的排放量;
④ 严格控制生活污水的排放;
⑤ 退渔还湖等。
C. 地下水的问题与保护:
① 不合理灌溉——土壤盐渍化——控制抽取地下水,科学管理。
② 过量开采——地下漏斗区,地面下沉;
沿海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变坏。——及时人工回灌。
③ 保护自流水补给区的自然环境。
⒂ 光化学烟雾
A. 形成条件: “烟雾”形成的地理条件:
① 地理条件:
盆地地形,天气晴朗、太阳光照强,高温低湿和有逆温,风力不大时,有利大气污染物在地面附近的聚积,易于产生这种光化学烟雾。因此,在副热高压控制地区的夏季和早秋季节常成为光化学烟雾发生的有
利时节。
② 污染源条件:
工业燃烧矿物燃料和汽车尾气排放量大,而形成光化学烟雾。
       B. 防治措施:减少和预防光化学烟雾的根本途径:
一是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
(可从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新能源,发展科技,减少尾气排放,扩大绿地面积等方面展开分析);
二是城市选址布局不要选择在谷地、盆地等易产生逆温气象的地形中。
        例: 谈谈珠江三角洲如何有效防治光化学烟雾污染?
          ① 要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通过提高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制订有效地经
济政策以及实施科学的交通管理,减少机动车氮氧化合物排放;
② 加强燃煤电厂烟气治理工作;
③ 建立臭氧超标预警系统。当臭氧浓度达到预警浓度时,采取有关措施如建议
公众尽量减少私车使用,对氮氧化合物排放量大的企业实施限产减排等。
⒃ 伦敦烟雾事件是怎样发生的?
          ① 地处泰晤士河河谷(地形条件)的伦敦上空因受冷高压的影响,出现无风状
态和低空逆温层(气象条件)。
② 隆冬季节,家庭和工厂排出的大量燃煤烟尘和二氧化硫(人为原因)被封盖
滞留在低空逆温层下,烟和湿气积聚在大气层中,致使城市上空烟雾弥漫,
能见度极低。终久不散,越积越多。
         例:为什么说高压的控制与“烟雾事件”有关?
            高压中心气流下沉,使低空气污染物集中,难以扩散。
⒄ 咸潮
① 咸潮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② 咸潮的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a. 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
b. 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气候)
c. 地势地平,河汊纵横;(地形)
d. 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剧了咸潮。(天文)
人为原因:
a. 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
b. 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③ 咸潮发生时可能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带来危害:
a. 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b. 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
c. 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  
④ 从长远看,防治咸潮可采取的措施:
a. 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
b. 采取调水以淡压咸;
c. 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提高流域水资源调配
能力,制定骨干水库枯季调度管理办法;
d. 节约用水
⒅ 赤潮问题: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A. 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 春夏温暖季节,风和日丽;
② 洋流缓慢,水温较高;
③ 封闭海湾。
(这是赤潮发生的外因)
人为原因:
①  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
②  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
(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
B. 易发生赤潮的区域:
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
C. 易发生赤潮的时间:
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D. 带来危害: ① 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
② 危害人体健康;
③ 影响海洋旅游业。
      E. 措施:加强工农业和生活污水的处理,控制海水养殖中饵料和排泄物造成的自身
污染,减轻海水富营养化,并关注船舶压舱水排放和生物引种可能带来的
新的赤潮生物。
⒆ 工程建设带来的生态问题
A. 地下水开采过量→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地面下陷、沿海海水倒
灌水质变坏
B. 水库: ① 淹没农田城镇、文物景观;
② 后靠移民导致环境人口容量不足→水土流失;
③ 下游矿物质减少→耕地肥力下降、渔业受影响;
④ 河口三角洲后退,海岸线后退(泥沙堆积减少、海浪侵蚀);
⑤ 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碱化;
⑥ 某些物种消失→生态破坏;水库地震。
例: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哪些有利的方面和不利的方面?
有利影响主要在中下游:
a. 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
b. 有利于中下游地区血吸虫病的防治;
c. 减轻洞庭湖的萎缩与泥沙淤积;
d. 调节中下河流的径流量,并改善枯水期水质;
e. 调节局部地区的气候;
f. 减轻环境污染与酸雨危害。
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
a. 淹没土地、耕地;
b. 可能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
c. 可能诱发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
d. 库区与库尾的泥沙淤积加重;
e. 自然风景区、文物古迹、水生生物、珍稀物种受到一定的影响;
f. 库区蓄水可能增加蚊虫孳生,危害人体健康。
例: 阿斯旺水坝的利和弊:
积极作用:
a. 产生灌溉、发电、防洪、旅游、养殖、航运等利益;
b. 纳赛尔湖对周边地区起到调节气候,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的作用。
消极影响:
a. 尼罗河携带至下游的泥沙大大减少,土壤自然肥力下降;沿尼罗河两岸的土壤因缺少河水的冲刷,盐碱化日益严重,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因而抵销了因修建大坝而增加的农田。
b. 入海径流量减少,海浪对海岸的侵蚀严重,河口三角洲不断缩小;
c. 由于海水倒灌、生态破坏和入海营养物质减少,河口的渔业资源锐减。
d. 纳赛尔湖库区沉淀了大量富含微生物的淤泥,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库及水库下游尼罗河水水质恶化,以河水为生活用水的居民健康受到危害。
( 埃及有位学者曾说过:“建造阿斯旺大坝的埃及总统纳赛尔是位伟人,但是拆除阿斯旺大坝的人,要比纳赛尔更伟大。” )
答题方法二:
利——① 尼罗河下游不再泛滥;
② 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扩大了耕地面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③ 发电;
④ 水坝以下,水流平稳,便于航运;
⑤ 水产养殖业;
⑥ 旅游业。  
弊——① 下游河水定期泛滥带来的肥沃淤泥减少甚至没有;
② 淹没土地;
③ 河流下游水量减少,海潮上涨引起土壤盐碱化;
④ 引起尼罗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变化。
   例:纳塞尔水库建成以后,对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可能引发新的环境问题是:
       气候变得干旱,海岸线倒退,三角洲被吞噬,海水倒灌,水质变坏等。
  C. 道路建设(铁路、公路):
破坏植被→水土流失、荒漠化;阻断野生动物迁徙路线;环境污染 D.  开矿: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地下水和土壤污染;海洋石油污染
例:从地理学的角度说明(南方某地)开山采石会导致的不良后果:
① 植被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地下水减少;
② 遇暴雨易导致泥石流或山体滑坡;
③ 河流含沙量增加,容易引发水灾;
④ 采石场噪声和粉尘污染严重。
⒇ 生态问题的地区分布
① 东北地区:松嫩平原洪涝灾害和低温冻害;松嫩平原西部风沙、土地盐碱化、
森林火灾与病虫害.
② 东部平原地区:暴雨与洪水灾害,春旱与伏旱、地震、土地盐碱化与沙化,
沿海台风与风暴潮、渤海冰冻.
③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塌陷、滑坡、干旱、地震、雹灾.
④ 华南地区:台风、暴雨、风暴潮、春伏旱、地震、水土流失、洪水.
⑤ 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水土流失、森林火灾与病虫害.
⑥ 蒙新区:风沙与土地荒漠化、盐碱化、草原病虫害与鼠害、雹灾、冻害、地震.
⑦ 青藏地区:风暴、冰雪与冰雹、草原虫害与鼠害、地震。
(21)我国的环境管理
       a.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 巨大的人口压力;
② 自然资源的不合理运用;
③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即伴随着人口、资源和发展而出现)。
b. 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全球性、综合性、累积性和社会性
例:2005年11月我国松花江流域发生严重水污染后,我国迅速向俄罗斯政府作
出了污染报告,这说明了环境问题的社会性
c. 我国环境管理的主要原则
①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
② 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原则;
③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
d. 我国环境管理的“三同时”制度制度
“三同时”是指一切建设项目必须做到治理污染的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否则不准开工投产。
    e. 企业应如何应对绿色壁垒:
企业应该实行清洁生产、通过产品质量ISO14000体系论证、申领“绿色护照”等,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
   f.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问题与对策:
问题: ① 生态环境形式严峻;    
② 人地矛盾加剧;    
③ 重复建设突出.
对策: ① 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② 优化产业结构;    
③ 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