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风俗文化短片:中医百科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44:36
 疾病名称 汗证
疾病科属 内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出过
多、或出汗时间及颜色异常的病证。临床常见有自汗、盗汗、脱汗、黄
汗等。西医的植物神经紊乱、结核病、风湿热、甲亢、休克等异常汗出,
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
1、临床表现为全身或局部汗出量多,沾手湿衣,常伴有烦热心悸、
体倦乏力、消瘦等。
2、时时汗出,动则益甚为自汗;睡中汗出,醒来即止者为盗汗;
大汗不止或汗出如油,肢冷息微者为脱汗;急性热病中恶寒战栗而后汗
出者为战汗;汗色发黄而染衣者为黄汗。
3、必须排除因天气炎热、穿衣过暖、喝饮热汤、劳动奔走,或服
用发散药等引起的出汗过多。上述情况出汗量一般不会太多,且多为一
时性。
汗证多因肺卫不固,阳气亏虚,阴虚火旺或邪正相争,湿热郁蒸所
致。临证当分虚实,辨其寒热。自汗有虚有实,有寒有热,但以气虚为
多见;盗汗以虚热为多见;脱汗以阳虚为主;黄汗多属湿热;战汗则常
发于体虚之人。
治疗当根据虚则补之,脱则固之,实则泄之,寒则热之,热则清之
原则。汗出过多,还可以配合外用药扑之。
自汗
Ⅰ、肺气不足型
[证见] 汗出畏风,动则益甚,易感冒,面白,疲乏,气短。舌质
淡,脉细弱。
[治法] 益气固表。
[方药]1、 主方:玉屏风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加味
处方:黄芪20克,白术12克,防风10克,党参15克,麻黄根9克,
浮小麦25克,煅牡蛎30克。水煎服。若阳气亏虚者,加熟附子12克、干
姜10克。兼有伤阴者,加麦冬15克、五味子6克。2、 单方验方:⑴敛
汗固表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处方:炙黄芪、党参、煅
牡蛎各15克,麻黄根、瘪桃干、浮小麦各10克,五味子、炙甘草各6克。
细览页面 页码,1/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5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水煎服。⑵虚汗汤(刘国普验方)处方:黄芪、浮小麦各30克,麻黄根
12克,大枣5枚。水煎服。
Ⅱ、营卫不和型
[证见] 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或半身、某局部出汗。
苔薄白,脉缓。
[治法] 调和营卫。
[方药]
1、 主方:桂枝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味
处方:桂枝12克,白芍10克,生姜9克,大枣5枚,龙骨、牡蛎各20
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半身或局部出汗者,加浮小麦30克。
Ⅲ、热淫于内
[证见] 蒸蒸汗出,口渴喜冷饮,面赤烘热,烦躁不宁,或兼发
热,或肢节烦痛,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洪大。
[治法] 清里泄热。
[方药]主方:白虎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味处方:石膏30克,
知母12克,粳米20克,淡竹叶12克,天花粉15克,山栀子12克,甘草6克。
水煎服。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2克。
盗汗
Ⅰ、阴虚火旺型
[证见] 夜寐盗汗,五心烦热,潮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降火
[方药]
1、 主方:当归六黄汤(李杲《兰室秘藏》)加减
处方:当归12克,黄芩10克,黄连9克,黄柏10克,生地黄15克,
黄芪15克, 麦冬12克,五味子6克,龟板20克(先煎)。水煎服。若
潮热者,加秦艽12克、银柴胡10克、白薇12克。汗多者加牡蛎、浮小麦
各30克,糯稻根15克。
2、 中成药知柏地黄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 单方验方
⑴芪牡盗汗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黄芪、生地黄、龙骨、牡蛎各15克,白芍12克,五味子、地
骨皮各10克,浮小麦20克。水煎服。
⑵止汗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处方:黄芪、牡蛎、浮小
麦各30克,生地黄、熟地黄各15克,炒黄柏、当归、炒黄芩、麻黄根各
9克,炒胡黄连6克。水煎服。
Ⅱ、心血不足型
[证见] 睡则汗出,醒则汗止,心悸少寐,面色不华,气短神疲。
舌淡苔薄,脉细虚。
[治法] 养心补血敛汗。
[方药]
1、 主方:归脾汤(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党参20克,黄芪18克,当归12克,茯苓12克,远志5克,酸
枣仁12克,龙眼肉10克,白术12克,五味子6克,龙骨、牡蛎各20克,
浮小麦30克,大枣5枚。水煎服。2、 中成药归脾丸,每次9克,每日3
次。
细览页面 页码,2/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5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脱汗
[证见] 急病或重病,突然大汗不止或汗出如油,声短息微,四肢
厥冷。舌卷少津,脉微欲绝或脉大无力。
[治法] 益气回阳固脱。
[方药]
1、 主方:参附汤(陈自明《妇人良方》)加味
处方:人参15克,熟附子12克,黄芪30克,山萸肉12克,煅龙骨、
煅牡蛎各30克。水煎服。若为热病者,可加麦冬18克,五味子9克。
2、 单方验方:山萸肉煎(姜超等《实用中医营养学》)
处方:山萸肉60克。浓煎饮用。
战汗
[证见] 急性热病中发热口渴,躁扰不宁,突然全身恶寒战栗,而
后汗出。脉浮数,苔薄黄。
[治法] 甘寒养胃,扶正祛邪。
[方药]
1、 主方:竹叶石膏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减
处方:淡竹叶12克,石膏30克,粳米20克,人参12克(另炖),麦
冬12克,山药15克,天花粉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黄汗
[证见] 汗出色黄而粘衣着色,口中粘苦或口渴不欲饮,胁痛纳呆,
尿黄。舌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 清热利湿。
[方药] 主方:茵陈五苓散(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绵茵陈30克,茯苓15克,猪苓12克,白术10克,泽泻12克,
山栀子10克,佩兰9克,甘草6克。水煎服。
1、 外治法
⑴轻粉方:川芎、白芷、藁本各30克,米粉90克。上药为末,用绵
包裹,扑于身上。
⑵红粉方:麻黄根、煅牡蛎各30克,赤石脂、龙骨各15克。上药为
末,以绢袋盛贮,如扑粉用之。适用于自汗、盗汗。
⑶五倍子研末,水少许调成糊状,睡前置于脐中,外用纱布固定。
适用于盗汗。
⑷浮小麦100克,水煎,擦身。适用于自汗、盗汗。
⑸白矾、葛根各20克,煎水洗手足,每日数次,主治手足汗多。
2、 饮食疗法
⑴黄芪红枣汤:黄芪30克,红枣20枚,猪瘦肉100克,水煎服。适用
于气虚不固之自汗。
⑵乌豆圆肉大枣汤:乌豆(黑豆)50克,桂圆肉(龙眼肉)15~20克,
红枣30克,水煎服。适用于表虚及营卫不调之汗证。
⑶乌豆炆塘虱:乌豆(黑豆)60克,塘虱鱼500克。塘虱鱼挖去颈
花(双侧)及肠脏,与乌豆一起放入瓦锅,加水用文火炆熟,加盐调?
斗 场J视糜谧院辜暗梁埂?
⑷韭菜汤:韭菜150克,煮汤加盐调味服食。适用于盗汗。⑸牡蛎
汤:牡蛎肉30克,水煎服。适用于血虚盗汗。
3、 预防调护
细览页面 页码,3/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5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⑴加强锻炼身体,避免思虑烦劳过度,少食辛辣厚味之品。
⑵汗出之时,易于感受外邪,故当避风寒,以防感冒。汗出后应及
时擦干,应经常更换内衣。
细览页面 页码,4/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5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红斑性狼疮
疾病科属 皮肤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红斑性狼疮属于结缔组织疾病,因其有自身免疫象,故亦属于自身
免疫性疾病。临床上分为盘状红斑性狼疮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前者主要
表现为皮疹,多为慢性、局限性;后者多见于15~40岁的女性,除皮肤
损害外,尚有全身症状及多脏器损害。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尚未发现类
似红斑性狼疮的明确记载,有关本病辨证论治的资料,散见于温热发斑、
痹证、水肿、心悸、胁痛、虚劳等证的论述之中,可作治疗本病的借鉴。
本症西医也称红斑必狼疮。
盘状红斑性狼疮
盘状红斑性狼疮的临床特点是:在光照部位出现盘状红斑,中央略
有委缩,附有粘着性鳞屑。
1、皮疹主要发生于皮肤暴露部位(光照部位),好发于面部,特
别是鼻梁和两侧颊部等处,其次为下口唇、前额、外耳、手背、头皮等
处。
2、皮疹初起多为小片的红色斑疹,逐渐扩大,边缘清楚而微隆起,
中心萎缩微凹,呈盘状损害。皮疹边缘一般鲜红而中心色较淡。常可见
毛细管扩张,表面附有灰黄色粘着性鳞屑,如将鳞屑剥离,可见鳞屑底
面如刺状的角质栓;基底见扩大之毛囊口(角质栓嵌入毛囊口),周围
常有色素沉着带。皮疹多为不定形或类圆形,典型者发生于两颊和鼻梁,
呈蝶形分布。也有少数病人表现为水肿性红斑,鳞屑少或无,不萎缩,
边缘不大清楚。
3、约20%~30%病人有粘膜损害,常见于口唇(尤其是下唇)粘膜,
表现为境界清楚的红斑或紫红斑,表面有灰褐色鳞屑,并可形成糜烂及
浅溃疡,以后出现萎缩。
4、自觉症状轻微,可觉微痒或灼热感。一般无全身症状。
5、病程缓慢。夏季、曝晒太阳或过劳病情可加重。约5%的患者可
转变为系统性红斑性狼疮。
6、必要时可用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和直接免疫荧光检查,以进一
步明确诊断。
盘状红斑性狼疮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损,虚火上炎,兼以腠
理不密,日光曝晒,而致热毒内侵,燔灼营血,故或表现为血热,或表
现为阴虚,日久则气血失和,气滞血瘀。临床宜根据辨证,分别采用清
热凉血,滋阴补肾和活血化瘀理气的方法。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9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血热型
[证见]疾病初起时,斑疹色鲜红,灼热,逐渐增多扩大,常伴有心
烦,口渴。舌质红,脉弦数。
[治法]清热凉血。
[方药]
1、主方:犀角地黄汤(孙思邈《千金要方》)加减
处方:水牛角30克(先煎),生地黄、鱼腥草各30克,赤芍、牡丹
皮各12克,紫草、茜草根、青蒿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⑴清开灵口服液,口服,每次1~2支(10~20毫升),每日2~3次,
温开水送服。
⑵清开灵注射液,每次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
滴注,每日1次。连用10~15天为一疗程。
阴虚型
[证见]病程较久,皮疹色红不退,常伴有经不调,头晕耳鸣,腰膝
酸软。舌质红,少苔,脉细或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
[方药]
1、主方:六味地黄丸(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合二至丸(王肯堂
《证治准绳》)加减
处方:生地黄、熟地黄、女贞子各15克,牡丹皮、茯苓、泽泻各9克,
山药、山萸肉各12克,旱莲草18克,鱼腥草30克。水煎服,可复渣再煎
服,每日1剂。阴虚火旺者,去熟地黄,生地黄量加为25~30 克,并加
知母、黄柏各9克。
2、中成药
⑴六味地黄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⑵知柏地黄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血瘀型
[证见]皮疹色黯红或黯紫,日久不退,或伴有月经夹瘀块或闭经。
舌质黑红,或舌尖边有瘀点,瘀斑,脉弦细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
[方药]
1、主方:桃红四物汤(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桃仁、红花、当归各9克,生地黄18克,赤芍、柴胡、香附各
12克,川芎6克,丹参15克,益母草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复方丹参片,口服,每次3~4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外治法
外搽白玉膏。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9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9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红斑性肢痛病
疾病科属 皮肤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红斑性肢痛病足部、手部皮肤阵发性发红、灼热、胀痛的一种较少
见的疾病。本病可以是原发性,也可以是继发性,后者继发于红细胞增
多症、痛风或高血压等疾病。本病西医称之为红斑性肢痛病或红斑性肢
痛症。
1、可发于男女任何年龄,但儿童较少见。继发者多见二年龄较大
者。
2、好发于足部,其次为手部,重者可累整个肢体。多为双侧性发
作,也可为单侧性;单侧性较多见于继发者。
3、表现为阵发性发作。发作时患部皮肤发红,肿胀,灼热,出汗
明显,自觉剧痛。初起多局限于足底或手掌,以后有的可扩及整个肢体。
多于夜间发作。
4、局部受热、运动、站立,甚至肢体下垂,均可引起发作或加重。
休息,抬高患肢和冷敷患部,可使症状减轻以至消失。
红斑性肢痛病多因脾失健运,湿浊内停,郁久化热,湿热邪毒下
注,阻于经络,气血凝滞,不能通达四末,手足气血失和而发病。本病
的治疗,宜清热去湿、活血通络,并配合采用外治法。
湿热下注、气血凝滞型
[证见]手足部(尤其足部)皮肤阵发性发红,肿胀,灼热,疼痛,
出汗明显,遇热加剧或引起发作;可伴有口苦,口干,疲倦乏力,手足
沉重。舌质红或黯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去湿,活血通络。
[方药]
主方:三妙丸(虞搏《医学正传》)合桃红四物汤(吴谦《医宗金
鉴》)加减
处方:黄柏、牛膝、香附各12克,苍术、桃仁、红花各9克,赤芍、
丝瓜络、丹参各15克,生地黄25克,川芎6克。水煎服,每日1剂。
外治法
1、抬高患肢,冷敷患部。
2、用鲜马齿苋捣烂泥外搽,或用双柏散或金黄散水调外搽。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9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3、当归尾、毛冬青、乳香、没药各30克,红花15克,水煎,待温
或冷后浸泡患肢。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9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红丝疔
疾病科属 外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火毒走注经络,有红丝显现于皮肤上而迅速向上走窜者,称为红丝
疔,古称 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浅层淋巴管炎。
1、手足部多有生疔或皮肤破损等病史。
2、好发于四肢内侧。
3、先有红丝1条,由手臂或小腿内侧迅速向躯干方向走窜。上肢停
于肘部或腋部,下肢停于腘窝或股缝,肘,腋,腘部及股缝常有臖核肿
痛。病位较深者,红丝其色较暗,或无红丝,患肢有带状肿胀压痛。
4、一般无全身不适,重者可伴恶寒发热,头痛纳呆,周身无力,
舌苔黄,脉数等症。
本病是由火毒之邪,走于经络,气血凝滞而成。大多称患痈疽疔疮
阳毒之证,毒气走散流注经络,哎呀因皮肤破损染毒,或因情志抑郁,
心火内盛,气血逆行而生。其特点是初起形似小疮,渐发红丝,迅速上
攻,多生于四肢,伴有肘、腋、腘、股缝之处,则见该部臖核结块,红
肿压痛。若久不消散,热毒化腐,则可酿脓溃破。本病轻者唯在经络,
病属易治;重者疔毒走散,毒攻脏腑,预后较差。治疗以清热解毒为原
则。
轻证
[证见] 先有小疮,红肿而痛,继而有红丝向上走窜,或兼有微热
恶寒。舌质正常,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或浮数。
[治法] 清热解毒,行气和营。
[方药]
1、主方:五味消毒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金银花12克,野菊花9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9克,赤芍
9克,牡丹皮9克,乳香3克,没药3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参照“颜面部疔疮”中成药。
3、单方验方:三花二石汤(贾美华验方)
处方:金银花30克,野菊花30克,红花10克,生石膏60克,寒水石
60克。水煎服,每日1剂。二煎以纱布浸药汁后敷患处。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9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恶寒发热者,加苏叶15克,伴有臖核者,加桃仁10克、牛膝10克。
发热口渴者,加知母10克、黑山栀10克。便秘者,加番泻叶5克。
重证
[证见] 初起疮处,红肿热痛,随发红丝1条或数条,向上蔓延,长
而盈尺,甚至腋下,或达腘窝胯间。或无红丝,肢体肿胀,疼痛较重。
伴有发热恶寒,恶心呕吐,食纳不振。舌红苔黄,脉数或弦数。尤重者,
高热神昏。
[治法] 清热解毒,活血祛瘀。
[方药]
1、主方
(1) 黄连解毒汤(王焘《外台秘要》)合五味消毒饮(吴谦等《医宗
金鉴》)加味
处方:黄连6克,山栀子9克,黄柏9克,黄芩9克,金银花12克,蒲
公英30克,野菊花9克,紫花地丁9克,紫背天葵9克,紫草12克,竹叶
6克,乳香3克,没药3克。水煎服,每日1剂。
欲成脓者,加皂角刺9克。发于下肢者,加薏苡仁15克、苍术9克。
(2) 肢体肿胀疼痛,反无红丝者,用萆薢化毒汤(高秉钧《疡科心
得集》)加味。
处方:萆薢15克,当归9克,牡丹皮9克,牛膝9克,防己9克,木瓜
9克,薏苡仁12克,秦艽9克,丹参9克,蒲公英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3、单方验方
参照轻证单方验方。
外治法
1、挑刺疗法
无论轻证重证,皆可使用。患部消毒后,先以三棱针或刀尖,于红
丝尽处刺之,微令出血。继沿红丝行走路径,寸寸挑断,亦微令出血,
泄其毒气。挑断处,外敷金黄散或太乙膏。
2、其余外治法参照“手足部疔疮”外治法。
1、饮食疗法
参照“颜面部疔疮”饮食疗法。
2、预防调护
参照“手足部疔疮”预防调护。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9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狐惑病
疾病科属 内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狐惑病是以咽喉、口腔、眼及外阴溃烂为主证,并见精神恍惚不安
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与西医之白塞氏综合征(眼、口、生殖器三
联综合征)类似。
本病的特征性病变是口、眼、外阴同时出现溃蚀(眼部症状一般出
现较晚)。
1、 口咽症状:口腔粘膜、舌、齿龈、咽喉等处发生溃疡,口舌痛,
齿痛,声嘶咽干。
2、 外部症状:阴囊肛周、阴茎龟头或女子阴唇等处发生溃疡痒痛。
3、眼部症状:目赤,畏光,肿痛,化脓,视力减退甚则失明。若
出现眼部损害,意味病情严重。
4、全身症状:发热,多汗,疲乏,关节酸痛,失眠,恶心厌食,
烦燥不安,神情恍惚等,有的患者面部的颜色出现乍白乍黑等异样改变。
本病的病因,一般在早期多由感受湿热毒气,或温邪内侵,郁久化
热,以致热毒内攻而引起。中、晚期则因湿热毒邪内蕴日久,邪热灼伤
阴液,或由他病而汗吐下太过伤阴,或热病伤阴,阴虚生内热,与湿浊
相合所致。总之,本病在早期多为实证,中、晚期多为本虚标实,其病
变涉及肝、脾、心、肾诸脏,其病机主要是热邪内扰,湿热毒气熏蒸,
内则扰乱神明,外则发为痈疡。本病的治疗,初期以清热利湿解毒祛邪
为主,中、晚期则以补虚佐以祛邪解毒之法。
湿热内蕴型
[证见] 发热,默默欲眠或卧起不安,食欲不振,甚至厌食,欲呕,
口腔、咽喉、外阴溃疡灼痛、腐臭,尿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色
黄粘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除湿,解毒。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李杲《兰室秘藏》)合泻黄散(钱乙《小
儿药证直诀》)
处方:龙胆草15克,栀子、黄芩各12克,黄连10克,石膏30克,柴
胡12克,防风10克,车前子、泽泻各10克,生地黄15克,藿香12克,金
银花18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温热伤阴者,可选加玄参15克、天花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4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粉20克。湿盛者可加六一散30克,薏苡仁、士茯苓各20克。便秘者加枳
实、大黄各12克。
2、中成药⑴牛黄解毒片,每次4片,每日3次。⑵清开灵口服液,
每次2瓶,每日3次。⑶羚翘解毒丸,每次1丸,每日3次。
阴虚内热型
[证见] 午后低热,手足心热,烦躁不安,头晕,多失眠,口干苦,
尿短赤,大便干结,口、咽、外阴溃疡,患处暗红,溃烂灼痛,舌质红,
苔干黄,或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养肝肾,清热。
[方药]
1、主方:一贯煎(魏之琇《柳洲医话》)加减
处方:生地黄20克,枸杞子12克,麦冬、沙参、玄参、白芍各15克,
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川楝子10克,山药18克,龟板30克,甘草6
克。水煎服。
热盛者,选加玄参、白薇、地骨各15克,知母、黄柏各12克。气阴
两虚者,合生脉散。本病的眼部症状一般发生较晚。红肿羞明者,可用
温清饮(即四物汤合黄连解毒汤),并酌加菊花、密蒙花、夏枯草、谷
精草等。红肿清退之后,即改用滋肾清肝为主。
2、中成药
知柏地黄丸,每次9克,每日3次。
单方验方:玄参地黄汤(张俊雄《福建中医药》1988.6)
处方:玄参、生地黄、熟地黄、党参、茯苓皮各15克,山药20克,
山茱萸、菟丝子、泽泻各12克,郁金、牡丹皮各9克,甘草6克。水煎服。
1、 外治法本病除内服药外,还须配合外洗,促进溃疡愈合。
⑴苦参30克,煎水洗外阴,每日2次。
⑵陈艾叶30克,黄药子20克,白矾3克,煎水洗外阴,每日2次。
⑶锡类散,撒于患处,每日3次。
⑷双料喉风散,吹喉舌口腔溃疡处,每日3次。
⑸竹茹,研为细末,经清毒处理后,撒于口腔溃疡处,每日3次。
⑹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用醋调成糊状,置于纱布上,贴两足心
涌泉穴,每晚1次。
2、预防调护
⑴本病常继发于外感之后,故凡遇外感,应及时治疗,避免反复迁
延。
⑵饮食应清淡,对于肥甘厚味、烟、酒等蕴热生湿之品应严加节制。
⑶避免过劳,保持心情愉快,保持足够睡眠,增加户外活动。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4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狐疝
疾病科属 外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凡腹腔内容物,行立则外出少腹滑入阴囊,卧则复入少腹,如狐之
出入无定者,称为狐疝。相当于西医的腹股沟斜疝。
1、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5岁以下小儿及20岁以上男性多见。
2、患部有肿物突起,按之柔软。若嘱患者咳嗽,按肿物处有冲击
感;肿物卧则入腹,立则复出。
3、肿物日渐增大,甚至患侧阴囊亦同时肿胀下坠,以致行走不便,
并有坠重感觉。有的在平卧或用手推后可以回复,有的仅能部分回纳,
此时伴有少腹阴囊牵痛。
4、嵌闭和绞窄时肿物不能回复,患者咳嗽时手按肿物处无冲击感,
局部紧张,压痛明显,燕可伴有恶心呕吐,少腹剧痛,大便不能,肢冷
汗出,脉沉迟等症。
1、本病是因寒湿邪气侵袭厥阴肝经,以致寒凝湿滞,气因寒聚而
发本病;或情志抑郁,或暴怒号哭,气机失于疏泄,气滞不通,筋脉利
而成;或因强力举重,远行辛苦,以致气虚下陷,窜于少腹而成;或小
儿先天不足,妇女生育过多,老年肝肾虚弱,筋脉松弛,失于固摄;或
因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升提失职而发。其特点为阴囊一侧有肿物突出,
卧则肿物消失,站立、行走或咳嗽等腹压增加时,则肿物出少腹而下坠
阴囊,并时有胀痛。
2、本病的发生,不外乎气机郁滞,寒湿侵袭及气虚下陷所致。气
滞者,气机失于疏泄,筋脉不利,或气胀流窜,结于少腹,注于阴囊,
可见少腹或阴囊肿胀偏痛,结滞不舒,缓急无时。寒湿者,由外受之,
寒湿凝滞,筋脉挛急,可见结块肿硬而冷,牵引睾丸作痛。遇暖则缓,
遇寒加重。中气下陷,筋脉弛缓,无力摄纳,则肿块突出,劳则气耗,
故肿块时在百小,劳累时加重。因本病以老年、体弱者及小儿较常见,
临床以中气下陷者居多。治疗以益气升提为主要原则。
气虚下陷证
[证见] 肿块因站立、劳动或咳嗽而出现,劳累时肿块增大,胀坠
不适,休息或平卧后或以缩小或回纳。可伴有食少纳差,面色晄白,神
疲乏力,动则气短,脉微或涩。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3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治法] 补气升提。
[方药]
1、主方:补中益气汤(李杲《东垣十书》)加减
处方:黄芪30克,焦白术9克,党参30克,当归9克,升麻6克,柴
胡6克,大枣5枚,炙甘草6克,金樱子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坠胀明显者,加川楝子9克、香附9克。
2、中成药
(1) 补中益气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黄芪片,每次5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1) 气疝汤(张文仲《浙江中医药杂志》1990.4)
处方:荔枝核8~12克,橘核8~12克,广木香3~6克,延胡索3~6克,
柴胡3~6克,肉桂1~3克。水煎服,每日1剂。
气虚者,加升麻、黄芪、枳壳。气郁甚者,加青皮、郁金、香附。
寒凝甚者,加小茴香、吴茱萸,高良姜。首用汤剂,一般4~10剂,肿物
回纳后再以原方制成散剂,每次3~5克,每日3次,服20~40天,巩固疗
效。
(2) 枳壳鸡蛋(李素华等《四川中医》1987.1)
处方:枳壳60克,鸡蛋2只。先将枳壳煎汁去渣,然后将鸡蛋放入
药汁中整煮,至蛋熟后将蛋皮敲碎,药汁与蛋1次顿服。每日1剂。
寒湿内盛证
[证见] 结块在阴囊,肿硬而冷,少腹胀痛,痛引睾丸,喜暖畏寒,
寒则加重。舌苔白腻,脉弦紧。
[治法] 散寒化湿,行气散结。
[方药]
1、主方:天台乌药散(李杲《医学发明》)加减
处方:橘核15克,小茴香15克,肉佳3克(焗服),木香9克(后下),
川楝子9克,乌药9克,吴茱萸6克,高良姜9克,青皮9克,苍术9克。水
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 理疝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偏坠疝气丸,每次5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 橘核疝所丸,每次10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1) 参照气虚下陷证单方验方。
(2) 散寒暖肝化气法(冷治卿等《四川中医》1990.10)
处方:成熟柚1个,生鸡蛋1只。柚挖孔置入生鸡蛋,火烧待蛋熟去
壳服蛋,每日2只。
肝郁气滞证
[证见] 肿块突出,少腹及阴囊胀坠偏痛,结滞不舒,缓急无时。
伴有情绪不安,忿怒或哭号,或情绪抑郁,胸闷胁胀。舌淡红,苔薄白,
脉弦。
[治法] 疏肝理气,散结止痛。
[方药]
1、主方;橘核丸(严用和《济生方》)加减
处方:橘核15克,荔枝核15克,川楝子9克,木香9克,延胡索9克,
厚朴9克,枳实9克,桃仁9克,海藻9克,昆布9克,路路通9克,小茴香
9克,白芍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3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1) 逍遥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 茴香橘核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 疝气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参照气虚下陷证单方验方。
外治法
1、疝带固定法
包括市售疝气带压迫法。疝气带适用于儿童或成人。年龄不足1岁
的小儿,用棉线束带压迫腹股沟管内环处,以防止疝块突出,方法是:
将棉线束带折成双层,折端紧压内环,另一端绕腹部再套入折端,然后
绕过会阴部,结扎于腰的背面。如无棉线束带,用绷带或三角巾亦可。
2、手法复位
适用于肿物一时不能回纳,而未引起腹痛、呕吐者(即早期嵌顿疝)。
方法是:用双手按压肿物,顺其滑出方向缓缓向少腹内推移,不时即可
回复。量要注意观察患者复位后,有无腹痛等情况发生。
3、手术疗法
经非手术治疗而无效者,即应采取手术治疗。儿童可行疝囊高位结
扎术,成人则用疝修补术。
1、针刺疗法
主穴:足三里、三阴交、关元、气海。配穴:肾俞、大肠俞、八髎、
长强。手法视病情而定,采用补法或泻法,7~14次为1疗程。
2、饮食疗法
(1) 荔核小茴粥:荔枝核10克,小茴香5克,粳米50克,白糖适量。
以荔枝核、小茴香研为细末;粳米煮粥,将熟时加入药末再煮至熟,加
白糖调味。适用于寒湿内盛证。
(2) 胡椒羊肉汤:胡椒10克,羊肉500克,食盐、生姜少许。胡椒、
生姜、羊肉同炖至肉熟烂,加食盐调味,分餐食肉喝汤。适用于虚寒疝
气。
(3) 佛手粥:佛手30克(干品),粳米100克,红糖适量。佛手煎水
取汁,用汁煮粳米为粥,加红糖即成。适用于肝郁气滞证。
3、预防调护
(1) 使用疝气带固定肿物脱出处,应超过疝环。
(2) 注意保暖,不宜过劳。忌食生冷之品。
(3) 积极治疗咳嗽、便秘等使腹压增高的疾病,以防病情加重或复
发。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3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花斑癣
疾病科属 皮肤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花斑癣是发生于多汗部位,形如花斑的癣。古医籍称为紫白癜风,
俗称汗斑。本病西医也称为花斑癣。
1、皮疹好发于胸背部、颈部和四肢近端等部位。多发于青壮年,
男性较多见。
2、常于夏季发病或加重,冬季好转或消退。
3、皮疹为圆形或不规则的黄豆大或更大的斑疹,境界清楚,呈淡
白色、淡红色、淡褐色甚至黑色,其上附着有糠状的微发亮的细小鳞屑。
皮疹可逐渐扩大增多,并可互相融合成大片状,但边缘清楚。
4、一般无自觉症状,或有轻度痒感。
5、必要时可作真菌直接镜检,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花斑癣多因热体汗泄受风,风湿热生虫,郁于毛孔,闭塞毛窍而发,
也可由接解染毒而得。本病的治疗一般采用外治法。
外治法
1、 用密陀僧散直接外朴,也可用醋调搽或用生姜切片蘸之外擦。
2、 用10%土槿皮酊、5%~10%冰醋酸溶液或食用白醋及其他低浓度
的癣药水外搽。
3、 先搽以20%~40%硫代硫酸钠溶液,待干后再搽4%盐酸溶液。以
上方法每日用药2~3次,连续用药4~6周。治疗期间内衣裤和被单等床用
品应该经常煮沸消毒。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9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93&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花翳白陷
疾病科属 眼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花翳自陷指黑睛生翳,四周高起,中间低陷,形似花瓣。西医学之
病毒性角膜溃疡、边缘性角膜溃疡、蚕蚀性角膜溃疡等均属本病范围,
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l、患眼疼痛或影响同侧头痛,畏光流泪,视力障碍。黑睛边缘可
见新月形灰白色翳膜,周围高起,中央凹陷,形似花瓣,抱轮红赤或白
睛混赤。也有由聚星障反复发作,病情加重,星翳溃破融合并发生溃烂。
严重时引起黑睛穿破。黄液上冲,瞳神紧小。蟹睛等而失明。愈后遗留
疤痕翳障,影响视力。
2、本病须与“凝脂翳”鉴别,详见凝脂翳诊断。
本病初起多因风热毒邪外袭,直接侵袭黑睛,或肝经素有伏热,又
感风邪,形成肝肺风热,上攻于目。风热毒邪未解,病邪入里。或因肝
经素有积热,以致脏腑热盛,腑气不通,上熏黑睛。患者素有痰火,或
饮食失调,脾失健运,津液未能输布,影响肝气疏泄,郁而生火,火灼
津液成痰,痰火上扰目窍。也有因素体阴虚或热病后灼伤津液,以致阴
津亏乏,复感风邪,或素体阳虚,寒伤厥阴,循经上侵于目所致。
本病发于黑睛,初起黑睛边缘生翳,畏光流泪,胞险轻度浮肿。乃
因风热犯目,黑睛受侵之故。病情发展,黑睛边缘或中央星翳融合,且
混浊扩大加深,形如地图或半月状。边缘隆起属肝火炽盛;白睛混赤为
热郁肺经,气血瘀滞;畏光流泪加重为夹风邪。若病情缠绵不愈,眼陷
粘腻,苔黄腻为湿热熏蒸。若黑睛翳障逐渐扩大,边缘如蚕食状,为湿
盛郁木,木郁生火,火盛生痰,痰火交烁遂伤黑睛;痰火郁滞脉络,则
疼痛剧烈;痰火灼肺,肺气不利则咳嗽痰黄。病情日久不愈,伴有眼内
干涩,舌红少苔为阴液不足,虚火上炎。黑睛翳障久不愈合,身寒胶冷,
舌谈为寒伤厥阴之证;神疲体倦,面色不华为气血不足,邪毒留恋之证。
本病有虚实之分,实证宜祛风、清热、通腑、化痰。虚症宜养阴、扶正。
风热上犯型
[证见]黑睛边缘骤生星翳,色灰白,迅速融合成半月状,周围稍隆
起。荧光索染色阳性,抱轮红赤。舌苔薄黄,脉浮数。(常见于边缘性
角膜溃疡早期)
[治法]疏风散热

 [方药]
l、主方及中成药参照“银星独见”之肝热上乘型。
2、单方验方
(1)清肝汤(赖锦端《新中医》)1986.1)
处方:夏枯草、大青叶各15克,黄芩、连翘、防风、蔓荆子、柴胡、
茺蔚子各10克,车前子,赤芍各12克。水煎服。
局部症状严重,兼口苦口干,小便黄者,去夏枯草,加龙胆草,井
酌加栀子、水牛角、金银花。眼痛甚者,加三七、羌活。胞脸浮肿,畏
光流泪甚者,加荆芥、白芷。白睛混赤明显者,加桃仁、红花。大便欠
通者,加大黄、玄明粉。口渴烦躁者,加石膏,知母。
(2)泻肝清热散风汤(姚劳蔚验方)
处方:龙胆草,黄芩,炒栀子,羌活,防风,当归,川芎,生军,
白蜜(酌情用量)。水煎服,每日 l剂。
肝肺风热型
[证见] 上述眼症明显,白睛混赤,胞脸难睁,疼痛难忍,口苦咽
千。舌红苔薄黄,脉浮数。(常见于蚕蚀性角膜溃疡)
[治法] 疏风散邪,清热解毒。
[方药]
l、主方:加味修肝散(孙思邈《银海精徽》)加减
处方:羌活10克,防风10克,桑螵蛸10克,菊花10克,连翘10克,
栀予10克,黄芩10克,薄荷6克,白蒺藜10克,大黄6克,赤芍12克,甘
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羚翘解毒丸, 口服,每次1丸,每日1—2次。
(2)穿心莲片, 口服,每次5片,每日3次。
肝火炽田型
[证见]黑睛翳障扩大加深,形如地图,灼热疼痛,怕光流泪,自睛
混赤,口苦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常见于地图状角膜溃疡)
[治法]清肝泻火祛风。
[方药]
l、主方:龙胆泻肝汤
处方参见“聚星障”方药。
2、中成药
参照“银星独见”肝热上乘型中成药。
痰火蕴蒸型
[证见]黑睛花翳色白带黄,或向黑睛中央并呈半月生长,进行缘如
蚕食之状,白睛混赤,疼痛剧烈,或兼胸闷不舒,咳嗽痰黄。舌红苔黄
腻,脉滑数。(常见蚕蚀性角膜溃疡)
[治法] 清热化痰。
[方药]
l、主方:治金煎(黄庭镜《目经大成》)加减
处方:积壳10克,杏仁10克,旋复花10克,葶蔚子10克,玄参12克,
桑白皮12克,黄芩10克,防风10克,菊花10克,白蒺藜10克,蝉蜕6克,
木贼10克。水煎服,每日 l剂。
2、中成药
(1)礞石滚痰丸, 口服,每次 l瓶,每日2次,孕妇忌服。
(2)羚翘解毒丸, 口服,每次1丸,每日 l一2次。

 肝寒血虚型
[证见]黑睛翳障不断发展,中央凹陷,周围高起,进行缘如蚕食状,
目赤肿胀,四肢厥冷,舌淡苔白滑,脉细微。
[治法]温经散寒通脉。
[方药]
l、主方:当归四逆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减
处方:当归12克, 白芍12克,桂枝5克,细辛5克,生姜10克,大
枣10克,通草5克,甘草5克,黄芪10克,防风10克。水煎服,复渣再煎
服,每日 l剂。
2、中成药
(1)正天丸, 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
(2)元胡止痛片, 口服,每次4—6片,每日3次。
(3)附桂理中丸, 口服,每次6克,每日2次。
3、单方验方
(1)白通汤(陈达夫验方)加味
处方:附片15克(先煎),生姜15克,葱头5根、桂枝9克,白芍9克,
白蒺藜12克,川芎6克。水煎服。
(2)四味大发散加减(刘振武验方)
处方:麻黄10克,细辛10克,制附子10克,蔓荆子15克,生姜 15
克,蒿本12克,蝉蜕6克。水煎服。
阴虚邪留型
[证见]黑睛翳障状如地图、花瓣、表面粗糙无光泽,病情时轻时重,
反复不愈,或于病之后期轻度抱轮红赤,眼内干涩,病灶区荧光素染色
阳性: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多为病毒性角膜炎的后期)
[治法] 滋阴清热散邪。
[方药]
l、主方
(1)海藏地黄散,处方参见“聚星障”方药。
(2)知柏地黄汤,处方参见“银星独见”方药。
2、中成药
参照“聚星障”中成药。
3、单方验方:养阴祛风退翳汤(张健验方)
处方:玄参、熟地黄、生地黄、 白芍各15克, 当归、麦冬、
白蒺藜、木贼、羌活、防风、菊花各10克、蝉蜕、川草、甘草各5克。
水煎服。
湿热困阻型
[证见] 黑睛翳障缠绵难愈,或反复发作,病变位于黑睛深层,且
水肿明显,有粘性分泌物,或见黑睛内层有沉著物,眼红痛,怕光流泪;
全身每见胸闷、纳呆、头重痛,口渴不欲饮,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
滑。(多见于病毒性角膜炎深层型)
[治法] 清热利湿祛风。
[方药]1、主方:除湿汤加减
处方参见“脸弦赤烂”湿热型方药,可酌加大青叶,夏枯草、柴胡、
白蒺藜。
2、中成药
参照“睑弦赤烂”中成药。
正虚邪留型
[证见]黑睛翳障久不愈合,表面不华,眼痛,畏光流泪不重;素体

 其他疗法
虚弱。舌淡、脉弱。
[治法]扶正驱邪。
[方药]
l、主方:托里消毒饮(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参见“针眼”脾胃虚弱型方药,酌加白蔹、川芎。
2、中成药
参照“聚星障”中成药。
3、单方验方:补益汤 (潘开明《中医杂志》)1988.1)
处方:黄芪30克,党参30克,菟丝子15克,枸杞子15克,山萸肉12
克,五味子9克,女贞子15克,黄精18克,丹参10克, 川芎9克, 陈
皮9克,升麻9克,柴胡9克。水煎服,每日 l剂。服3月后改每周3剂,
坚持半年。
阴虚者,加生地黄、麦冬、知母、黄柏。阳虚者,加附子,肉桂、
仙灵脾、巴戟天。
外治法
l一5、参照“聚星障”外治法 l一5。
6、割烙术:这是上海第一医学院眼科蔡松年教授等在中医钩割廉
烙法的基础上改进的手术,适应于蚕蚀性角膜溃疡。具体方法:
(1)术前用抗菌素溶液滴眼2—3天。
(2)术时采用局部浸润麻醉,轻症结膜下麻醉,重症球后麻醉。
(3)在距角膜缘2毫米处,剪开溃疡方位的球结膜,范围超过半圆。
(4)割除角膜缘及溃疡表面的病变组织,但勿损伤透明的角膜板层,
出血点及充盈的血管用大头针烙灼。
(5)用剪刀钝性分离结膜下的筋膜组织,使之与巩膜及球结膜分开,
用弯头小血管钳挟佳病变的筋膜组织约6毫米深,剪除之,残端用大头
针烙灼止血。
(6)将球结膜创缘后退固定在巩膜上,使巩膜暴露约6—8毫米宽。
(7)术后轻压包扎,每日换药,创面染色转阴后去包扎。
1、针刺疗法
参照“聚星障”针刺疗法。
2、黄连素离子导人(高秀贤《中西医结合眼科》1985.1)
方法:直流电离子透入机(电压2—4V, 电流0.5—2A)的阳极为
治疗极,极板放在用0.1%盐酸黄连素溶液(约8毫升)浸湿的眼垫上,并
置于患眼,以砂袋压平。阴极用0.9%的盐水浸湿衬垫,置枕部。通电前
再次检查极板与皮肤间无间隙。操作时电流由0逐步增加,至患眼与枕
部有灼热感为止;停止时先将指针回调至0时再断电,以免被感应电流
灼伤。每次透入20分钟,每日1次。
导人疗效最高峰是第10次左右,若导人30次无效,则停止治疗。本
法适应于复发性实质层单疮病毒性角膜炎。
3、自血疗法:表麻后取患者静脉血0.8一l毫升,立即注人角膜病
灶附近结膜下,每5日1次。适应予复发型单疤病毒性角膜炎。
4、饮食疗法
(1)银菊葛根粥:金银花30克,杭菊花15克,葛根25克,粳米50克。
上三味煎水取汁,与粳米煮粥,人冰糖适量。
(2)参照“聚星障”饮食疗法。
5、预防调护

 (l)本病若由“聚星障”发展而来者,则参照“聚星障”的预防调
护。
(2)若为蚕蚀性角膜溃疡, 由于眼症较重,疼痛较剧,必须积极
医治,尽快止痛。

 疾病名称 华枝睾吸虫病
疾病科属 内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华枝睾吸虫病是由华枝睾吸虫寄生在人体肝胆所引起的病证。轻者
可无症状,重者可见食欲不振、腹泻、肝区疼痛、黄疸、肝脾肿大,甚
至引起鼓胀等。
1、有曾在疾病流行地区吃过未煮熟的鱼虾史。2、感染轻者
可无症状,或有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重者
可有肝大或其他肝胆系统疾病。3、粪便及十二指肠引流液中,可检查
出虫卵。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进食含有华枝睾吸虫囊
蚴的生鱼,或进食未熟透、囊蚴未被杀灭的鱼。囊蚴进入人体后,在肝
胆内寄生并发育为成虫,损伤肝脾,导致肝气郁滞,脾虚不运,进而气
血瘀滞,而产生各种症状。治疗以疏肝健脾驱虫之法。
[证见] 轻者无症状,或反复右上腹压重感,较重者右胁腹胀痛、腹泻、
纳差、神疲乏力、肝大,严重者可见消瘦、黄疸、鼓胀等。脉弦细。
[治法] 驱虫,消积,疏肝。
[方药]1、 主方:榧槟汤及疏肝驱虫汤(广州中医学院《中医学新编》)
处方:榧槟汤:榧子30克,槟榔15克。水煎服,每日1剂,2周为1疗程。
疏肝驱虫汤:当归9克,柴胡6克,青皮6克,榧子肉24克,百部15
克,槟榔15克,赤芍12克。水煎服,每日1剂,2周为1疗程。2、 单方
验方:肝吸虫一方、二方(邓铁涛验方)肝吸虫一方:党参、茯苓、白
术、扁豆各12克,山药15克,郁金10克,槟榔、使君子各25克,甘草5
克。肝吸虫二方:郁金10克,苦楝根白皮15克,炒榧子、槟榔各25克。
用法:先服一方:每日1剂,连服3~4日;再服二方,服法同上,连服
5~7天为1疗程。第1疗程未愈者,可进行第2疗程。感染轻者,一般服
1~2疗程可愈;感染重者,一般服至3疗程可愈,最多可服至4疗程。(
1、 饮食疗法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8&SelectID=1&ChannelID=6697 2004-8-18
 使君子蒸猪瘦肉:使君子10克,去壳取仁,加入猪瘦肉约100克,
捣烂和匀,煮饭时放饭面上蒸熟,佐膳食用。每日1次,连服7日。
2、预防调护⑴不吃生鱼,不吃未煮熟的鱼、虾,这是预防本病切
实可行而有效的措施。⑵流行地区要做好粪便管理,防止污染鱼塘及水
源。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8&SelectID=1&ChannelID=6697 2004-8-18
 疾病名称 滑胎
疾病科属 妇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三次以上者,称为滑胎,又称数堕胎。西医称
之为习惯性流产。有的报导已把边疆自然流产二次者,也列入本病范围。
1、根据病史,凡是堕胎、小产连续发生三次以上,便可诊断本病。
如已发生二次自然流产者,也应按本病检查病因,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及
早防治滑胎。
2、分清流产发生的孕周。如属连续中晚期妊娠流产,即小产连续
发生,常为宫颈机能不全,必须产科配合处理,本节不作重点讨论;如
属连续早期妊娠流产,即堕胎连续发生者,则按西医的有关检查,尽量
从四大类(遗传、内分泌、生殖器官及免疫)寻找流产的病因。据报道,
滑胎有50%或更多是找不出病因的,这就需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进行诊
断和处理,发挥中医之长处。
滑胎发生的病因病机基本与胎漏、胎动不安相同。但由于屡孕屡堕,
重伤肾脾冲任,故肾脾两虚,冲任损伤,导致胎元不固尤为重要。此外,
也有气血两虚、阴虚血热以及肾虚血瘀者。
本病辩证仍以辨脏腑、气血虚实为主。务必结合流产原因的检查结
果灵活处理。治疗滑胎强调预防为主,未孕先调,孕后早治。
滑胎者,要注意下次孕前的检查和调治,以及孕后早治两个阶段。
孕前检查调治:一般末次流产至下次怀孕的时间以一年为宜。此时,
对夫妇双方进行流产原因的检查,同时预培其损,主要是针对流产的原
因及流产后的并发症治疗,大多以补肾健脾,益气养血,调补冲任为主。
治疗时可服滋肾育胎丸一段时间,并指导最佳时机受孕。如流产后出现
月经过少、不孕,则按该病治疗。
孕后早治:不论孕后有无出现先兆流产症状,都应积极予以安胎处
理。
1、饮食疗法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8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1) 老母鸡巴戟汤:老母鸡1只,宰洗干净后去皮,加入巴戟天肉
20~30克于鸡肚内,加水适量,隔水炖1.5小时,去浮油,调味饮汤。从
受孕后每周服2~3次,连服2~3周。
(2) 艾叶鸡蛋:祈艾15克煎水,再与煮熟去壳鸡蛋1只共煮,饮汤
吃鸡蛋。从受孕后,每日1次,服至超过以往流产孕月。
(3) 老母鸡墨鱼糯米粥:老母鸡1只,墨鱼1条,糯米适量。先将鸡、
鱼炖烂,再与糯米煮粥,调味服用。孕后每周1~2次,连服一段时间。
2、预防调护
(1) 孕后首忌交合,保胎以绝欲为第一要策。
(2) 孕后卧床休息,超过以往流产孕月;无先兆流产症状者,可适
当户同活动。至中期妊娠,可按各人的情况,增加户外活动或上班工作,
对母体及胎儿的健康均有益。
(3) 进行围产期保健,对染色体异常者要进行优生学的产前诊断如
发现胎儿畸形,宜及早引产。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8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化脓性骨髓炎
疾病科属 骨伤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化脓性骨髓炎是因毒邪深沉,附着于骨的化脓性疾病。本病急性期
称附骨痈,慢性期称附骨疽。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壮年,男多于
女,好发于四肢长骨。临床以股骨、胫骨多见,肱骨、桡骨次之。病变
部位多在长骨的干骺端。
1、 急性期(附骨疽)
⑴起病急骤,全身不适,高热寒战,汗出而热不退,食欲不振,尿
赤便秘,甚则恶心呕吐,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⑵患肢局部疼痛,皮红焮热,呈环形肿胀,活动受限。
⑶局部压痛明显,附近肌肉痉挛,关节屈曲,开放骨折则伤口化脓。
⑷X线照片检查:早期无骨质改变,发病2周后才出现轻度骨膜反应,
3周后出现骨膜增厚,以后出现骨破坏、死骨和新生骨。
2、 慢性期(附骨疽)
⑴有急性骨髓炎或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的病史。
⑵常有一个或多个瘘管,反复排出脓液或死骨。脓出不畅时,局部
疼痛、肿胀、焮热。
⑶形体消瘦,面色晄白,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自汗或盗汗,舌淡
苔白,脉细弱。
⑷X线照片检查可见死骨、空洞和新生骨的包壳。
1、由于患疔毒疮疖、咽喉及耳道疾患等病后,余毒未尽,热毒内
盛;或因跌打闪挫,气滞血凝,经络壅塞,积瘀成痈,借伤成毒,毒邪
顺经脉流行,深注入骨而为病。
2、开放性损伤,尤其是开放骨折,毒邪从伤口进入,深达于骨,
阻滞经络,气血瘀滞,久而化热,热盛肉腐,肉腐则为脓,脓毒不泄,
附骨成痈。
3、若正盛邪实,则表现为热毒炽盛,即为骨髓炎急性期。若素体
虚弱,或久病耗伤气血,正气亏损,正不胜邪,邪毒内陷,腐脓流注,
反复发作,经年不愈,成为慢性骨髓炎。
药物治疗应辨证运用消、托、补三法治之。
1、 急性期而脓未成治法:以消法为主,宜清热解毒,活血通络。
⑴主方: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5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①仙方活命饮(《伤科发挥》)
处方:炮穿山甲3克,天花粉3克,甘草节3克,乳香3克,白芷3克,
赤芍3克,贝母3克,防风3克,没药3克,皂角刺(炒)克,当归尾3克,
陈皮10克,金银花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②如热毒炽盛,高热烦燥,神昏谵语,可能并发疔毒走黄,邪毒内
陷,治宜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用黄连解毒汤(王焘《外台秘要》引崔
氏方)合犀角地黄汤(孙思邈《千金方》)
处方:黄连9克,黄芩12克,黄柏9克,栀子12克,犀角(水牛角30
克代),生地黄30克,赤芍12克,牡丹皮9克。水煎服,每日1剂。
⑵外用方:金黄散(吴谦等《医宗金鉴》)
处方:大黄5份,黄柏5份,姜黄5份,白芷5份,制胆南星1份,陈皮
1份,苍术1份,厚朴1份,甘草1份,天花粉10份。共研细末,用水、蜂
蜜调煮,外敷患处,每天换药1~2次。⑶中成药:新癀片,口服,每次5
片,每日3次,饭前开水调服。
2、 脓已成而未溃治法:以托法为主,宜托里透脓。
主方:托里消毒散(吴谦等《医宗金鉴》)
处方:生黄芪10克,皂角刺10克,金银花12克,炙甘草6克,桔梗10
克,白芷6克,川芎6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党参12克,
白芍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3、 急性期脓已溃及慢性期治法:以补法为主,宜气血双补。
⑴ 主方:托里散(邹岳《外科真铨》)处方:生黄芪30克,当归12
克,白芍12克,续断12克,茯苓12克,香附10克,枸杞子10克,穿山甲
片3克,金银花12克,甘草3克,桂圆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⑵ 外用方:
① 仅有瘘管而无死骨,或有细小死骨者,可用七三丹(广东中医学
院《外伤科学》)
处方:熟石膏7份,升丹3份,共研细末,制成药线插入瘘管内,每
2~3天换药1次。
② 若无死骨,肉牙红活,则停用丹药,换用生肌收口之生肌膏(广
东中医学院《外伤科学》)
处方:当归60克,甘草30克,白芷15克,紫草9克,血竭12克,轻粉
12克。麻油500克浸药3天,久熬去渣滤清,再熬至滴水成珠,加白醋60
克溶化,再加血竭、轻粉,最后搅匀成膏。每日清洁疮口换药1次。
⑶验方单方:骨髓炎方(蔡荣验方)
处方:当归12克,生地黄25克,木通12克,连翘12克,紫花地丁20
克,防风12克,蝉衣6克,乳香6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
急性骨髓炎者。
1、 脓已成者,宜及早切开排脓。儿童血源性骨髓炎者,并在干骺
端钻孔减压。
2、 对以久不愈的瘘管窦道,可用刮匙搔刮其管壁,以促进愈合。
3、 若X线照片发现有明显死骨或较大脓腔者,宜施行死骨摘出病灶
清除术。
4、无论急性期或慢性期,均应将患肢置于功能位和适当的固定,以
防止境发生病理性骨折。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5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5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化脓性汗腺炎
疾病科属 皮肤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化脓性汗腺炎是发生于大汗腺的化脓性皮肤病。本病古医籍称之腋
痈、米疽,西医称为化脓性汗腺炎。
1、多见于青、中年女性。
2、皮疹主要发生于腋窝,也可发生于外阴、腹股沟、肛门周围和
乳晕等部位。
3、皮疹初起为一个或数个硬性皮下小结节,以后逐渐增多扩大,
高出皮肤表面,红肿灼热疼痛,形成脓肿。以后穿破排脓,可形成瘘道、
溃疡和肥厚性瘢痕。
4、附近淋巴结常肿大,也可化脓。
5、病程缓慢,时好时发。
6、急性发作时,可伴有发热、疲乏不适等全身症状。
化脓性汗腺炎多因风热之邪外袭,兼之内有湿热,以致气机不畅,
湿热邪毒蕴结于腋窝部而发。本病的辨证,每与患病之新久有关。早期
多属湿热蕴结,日久则气血耗伤,而多属于正虚邪恋。本病主要治疗方
法是清热解毒散结,日久则宜补益血、托毒消肿,并宜结合采用外治法。
湿热蕴结型
[证见]一般见于本病之早期。局部红肿灼热疼痛,常伴有恶习寒发
热,疲倦不适,口干渴,纳呆,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
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去湿,解毒散结。
[方药]
1、主方:黄连解毒汤(王焘《外台秘要》)合五味消毒饮(吴谦等
《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黄芩、柴胡各12克,金银花、野菊花、夏枯草、连翘、蒲公
英、紫花地丁各15克,山栀子、黄连各9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生牡蛎
30克(先煎),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⑴穿心莲片,口服,每次4 ~5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⑵牛黄解毒片,口服,每次4~5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9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⑶鱼腥草注射液,每次2~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
⑷双黄连注射液,每次3.0~3.6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
静脉滴注,每日1次。
正虚邪恋型
[证见]患病日久,时好好发,缠绵难愈;发作时局部仍可见红肿灼
热疼痛。可伴有面色I白,神疲,倦怠乏力,气短,纳呆。舌质淡,少苔,
脉细或细弱(急性发作时可见脉弦滑)。
[治法]补益气血,托毒消肿。
[方药]
主方:托里消毒散(陈实功《外科正宗》)加减
处方:生黄芪、党参各20克~30克,当归、金银花、连翘、赤芍各
15克,白术12克,炒穿山甲12克(先煎),皂角刺9克,生甘草6克。水
煎服,可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
外治法
1、 初起用双柏散或金黄散水蜜调热散。
2、 脓成后宜切开排脓。
3、 溃后有脓者,可用八二丹药线引流;脓尽则外敷生肌膏。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9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踝部骨折
疾病科属 骨伤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踝部骨折包括单踝、双踝、三踝、踝上骨折和胫骨下关节面前后
缘骨折等。多发生于青壮年人,儿童则罕见。此种骨折可能合并踝关节
内、外侧韧带或下胫腓韧带断裂或撕脱,以及距骨向内、向外或向后脱
位。除踝上骨折外,其他各型踝部骨折均属于关节内骨折。
1、伤后局部瘀斑、肿胀、疼痛,活动功能障碍。
2、踝关节呈内翻或外翻畸形。
3、局部压痛明显,可扪及骨擦音。
4、踝关节正、侧位X线照片,可显示骨折脱位程度和损伤类型。
1、间接暴力或直接暴力均可造成踝部骨折,如内翻、外翻、外旋、
或纵向挤压、侧方挤压、跖屈和背伸等多种暴力,其中以内翻暴力最多
见,外翻暴力次之。内翻暴力损伤时,由于踝部极度内翻,使内踝侧受
挤压,内踝多为斜行骨折,外踝受牵拉多为撕脱性横断骨折或腓侧副韧
带、下胫腓韧带撕裂,距骨向内脱位。外翻暴力损伤时,踝部极度外翻,
使外踝侧受挤迫,外踝多为斜行骨折,内踝受牵位多为撕脱性横断骨折
或三角韧带、下胫腓韧带撕裂,距骨向外脱位。在上述暴力作用时,若
踝关节处于跖屈位,距骨可向后撞击胫骨后踝,引起三踝骨折并向后脱
位;若此时踝关节外于背伸位,可引起胫骨前唇骨折。
2、根据骨折脱位的程序,损伤又可分为三度:单踝骨折为一度;双
踝骨折、距骨轻度脱位为二度;三踝骨折、距骨脱为三度。
3、踝部骨折为骨折筋伤并存,由于筋骨脉络的损伤,血离经脉,瘀
积不散,气血凝滞,经络受阻,而为肿为痛,故初期辨证当属气滞血瘀。
无移位骨折,以仅将踝关节固定于中立位3~4周即可。因踝部骨折
多属关节内骨折,故有移位骨折必须有准确的复位、有效的固定和早期
进行练功活动,以免发生关节功能障碍,或日后引起创伤性关节炎。
整复方法
患者仰卧位,助手双手环握患肢上段。术者一手握其足跟,另一手
握其前足,先行顺势拔伸。然后,外翻损伤者将其踝部内翻,内翻损伤
者将其踝部外翻,以矫正翻转畸形。同时术者两手在踝关节上、下方对
向挤压,以使骨折复位。若有下胫腓关节分离者,术者用两手掌紧贴于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5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内、外两踝,反复进行扣挤两踝,矫正距骨内外侧移位及下胫腓关节分
离。如后踝骨折合并距骨后脱位,术者可用一手握胫骨下段向后推,另
一手握前足向前提,并徐徐将踝关节背伸,使向前张口的内踝复位,利
用紧张的后关节囊将后踝拉下。也可利用长袜套套住整个下肢,下端超
过足尖20厘米,用绳结扎,作悬吊滑动牵引,外用夹板固定,利用肢体
重量,使后踝逐渐复位。
固定方法
采用小腿五块夹板超踝关节固定。先在内外两踝的上方各放一塔形
垫,下方各放一梯形垫,或放置一空心垫,防止两踝骨突部被夹板直接
压迫。夹板必须塑形,使内翻骨折固定于外翻位,外翻骨折固定于内翻
位。兼有胫骨后唇骨折者,踝关节固定于稍背伸位;胫骨前唇骨折者,
踝关节固定于跖屈位。固定时间约4~6周。
药物治疗
1、 初期治法: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⑴主方:肢伤一方(广东中医学院《外伤科学》)
处方:当归12克,赤芍12克,桃仁10克,红花6克,黄柏10克,防
风10克,木通10克,甘草6克,生地黄12克,乳香5克。水煎服,每日
1剂。
⑵外用方:消肿止痛膏(广东中医学院《外伤科学》)
处方:姜黄、羌活、干姜、栀子、乳香、没药各150克。共研细末,
用凡士林调成60%软膏,外敷患处。
2、 中期治法:接骨续损,舒筋活络。
主方:壮筋养血汤(钱秀昌《伤科补要》)
处方:当归9克,川芎6克,白芷9克,续断12克,红花5克,生地黄
12克,牛膝9克,牡丹皮9克,杜仲6克。水煎服,每日1剂。
3、 后期治法: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⑴主方:独活寄生汤(孙思邈《千金方》)
处方:独活6克,桑寄生18克,防风6克,川芎6克,牛膝6克,秦艽
12克,杜仲12克,当归12克,茯苓12克,党参12克,熟地黄15克,白芍
10克,细辛3克,甘草3克,肉桂2克(焗冲)。水煎服,每日1剂。若局
部肿胀难消者,加白术12克,防己12克。
⑵外用方:骨科外洗一方(广东中医学院《外伤科学》)
处方:宽筋藤30克,钩藤30克,金银花藤30克,王不留行30克,刘
寄奴15克,防风15克,大黄15克,荆芥10克。解除夹板固定后,煎水熏
洗患肢。
练功活动
骨折整复固定后,鼓励患者进行足趾活动,并逐渐背伸踝部,但应
禁止做重复受伤机理的活动。采用袜牵引者,应多作踝关节的主动屈伸
活动。解除固定后,积极锻炼踝关节活动,局部可进行按摩,理顺筋络。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5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5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踝关节扭挫伤
疾病科属 骨伤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踝关节扭挫伤是指踝关节遭受内、外翻和扭转牵拉外力而引起踝部
筋肉的损伤,是常见的软组织损伤之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
年多见。
1、伤后踝部即出现肿胀、瘀斑、疼痛,跛行或不能行走。
2、内翻扭伤时,在外踝前下方肿胀、压痛明显,将足部内翻时疼
痛加剧。
3、外翻损伤时,在内踝前下方肿胀、压痛明显,将足部外翻时疼
痛加剧。
4、疑有韧带断裂或合并骨折脱位者,应作与受伤姿势相同的内翻
位或外翻位X线照片检查。一侧韧带完全撕裂,往往显示侧关节间隙增
宽;下胫腓韧带断裂,可显示内外踝间距增宽。
1、踝关节因负重量大,且经常处于负重下活动,损伤的机会较多。
行走或跑步在不平道路上,上、下楼梯或斜坡时不慎,或跌扑、跳跃,
如踝关节处于跖屈位时,则距骨可向两侧轻微活动而使踝关节不稳定,
可引起扭挫伤。
2、踝关节跖屈内翻时,容易损伤外侧的腓距前韧带,临床上较常
见;单纯内翻损伤是,容易损伤外侧的腓跟韧带;踝关节外翻时,由于
三角韧带比较坚强,较少发生损伤,但可引起下胫腓韧带撕裂。直接的
外力打击,除韧带损伤外,多合并骨折和脱位。
3、扭伤后,筋肉受损,络脉随之受伤,气血互阻,血肿形成,气
滞血瘀,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碍。若治疗不当或不及时,以致伤处气血滞
涩,血不荣筋,风寒湿邪乘虚侵袭,故伤处肿胀难消,筋肉挛缩、疼痛。
手法理筋
对单纯韧带扭伤或韧带部分撕裂者,可于伤后第二天开始进行理筋。
瘀肿严重者,则不宜重手法。先点按复溜、昆仓、悬钟、丘墟等穴。然
后术者一手握足跟,另一手用万花油外擦抚摩,用大、小鱼际肌揉足部
以消肿,并从患处向上推按至小腿部,由下而上理顺筋络,反复数次,
使瘀肿消散。再用手握足尖,缓缓作踝关节的背伸,跖屈及内外旋转。
损伤后期,若局部粘连、肿胀难消,按摩手法力量宜增大,可行揉捏、
推按手法,推按应直达小腿中段,拿商丘、丘墟、悬钟等穴,并摇晃踝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5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关节,最后作足外翻或内翻活动以解除肌肉痉挛,松解粘连。
药物治疗
1、 初期治法: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⑴主方:舒筋活血汤(钱秀昌《伤科补要》)
处方:羌活6克,防风9克,荆芥6克,独活9克,当归12克,续断12
克,青皮5克,牛膝9克,五加皮9克,杜仲9克,红花6克,枳壳6克。水
煎服,每日1剂。
⑵外用方:活血消肿散(熊曼琪等《实用家庭中医百科全书》)
处方:大黄2份,侧柏叶2份,泽兰1份,黄柏1份,防风1份,乳香1
份。共研细末,用水、密糖调煮,外敷患处。
2、 中后期治法:舒筋活络,活血壮筋。
主方:肢伤二方(广东中医学院《外伤科学》)
处方:当归12克,赤芍12克,续断12克,威灵仙12克,生薏苡仁30
克,桑寄生30克,骨碎补12克,五加皮12克。水煎服,每日1剂。肿胀难
消者,加茯苓12克、防己12克。风寒湿邪滞留者,加独活12克,千年健
10克、制川乌10克。气血虚弱者,加黄芪20克、熟地黄15克。
⑵外用方:正骨烫药(上海中医学院《中医伤科学讲义》)
处方:当归、羌活、红花、白芷、乳香、没药、骨碎补、续断、防
风、川木瓜、川椒、透骨草各12克。上药装入布袋,放于蒸笼内,蒸热
后敷于患处,每次持续1小时左右,每日2次,也可煎水熏洗患处。
⑶中成药:
①狗皮膏,烘热外敷患处。
②伤湿止痛膏,外贴患处。
③舒活精,外搽患处。
固定方法
早期敷药后用绷带包扎,保持踝关节于受伤韧带松驰的位置,并暂
时限制走路。韧带撕裂伤较严重者,可选用胶布或夹板固定踝关节于0
°位,内翻扭伤采用外翻固定,外翻扭伤采用内翻固定,并适当抬高患
肢,以利消肿。一般固定3周左右,若韧带完全撕裂者则固定4~6周。
练功活动
固定期间做足趾屈伸活动,解除固定后做踝关节屈伸活动锻炼,并
逐步练习下地步行。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5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环跳疽
疾病科属 外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疽毒发于髋部环跳穴者称为环跳疽,又名贴骨疽,缩脚疽。正当于
现代医学的急生化脓性髋关节炎。中医文献中把生于膝部的叫疵疽,生
于足踝部的叫足踝疽,生于肩部的叫肩中疽,生于肘部的叫肘疽,生于
腕部的叫兑疽。病名虽不一,但均属关节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病因
证治基本相类似,可以相参阅,此处从略。
1、初起恶寒发热,髋关节处筋骨隐痛,皮色不变,继则疼痛加剧,
不能屈动,臀部外突,在脚略向外翻。
2、中期皮肤焮热,皮色微红,疼痛,漫肿上延腰胯,下及大腿,
壮热持续,按之有波动感者,为内脓已成。化脓期在得病后1~3个月之
间。
3、溃后出脓黄稠,若损骨则收口不易,愈后多成残废。
4、本病需与髂窝流注及髋关节流痰相鉴别。髂窝流注患肢不能伸
直,大腿略向内翻,愈后不会造成残废。髋关节流痰初起局部症状和全
身症状均不明显,化脓期约在得病后半年至1年,溃后脓液中夹有絮状
物质。
1、本病病 因病理基本同附骨疽,也可由附近外伤染毒或由附骨疽
直接蔓延而来。其临床特点是好发于儿童,男多于女,局部漫肿疼痛,
影响关节屈伸活动,溃脓后难以收敛,易造成残废。
2、本病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病邪之轻重及骨、关节受损的程度。早
期阶段多无明显全身症状,髋部漫肿、微痛,触之不甚热,患侧屈曲不
能伸直,是为邪阻局部,经络气血郁滞不通所致。随着病情发展,上述
症状逐渐加重,髋部疼痛彻骨,不能活动,局部可出现红肿热及压痛,
甚有应指感。如兼见高热,或寒热起伏,则为热盛肉腐,有化脓的可能。
若治之失时,则有坏骨的可能,可出现患肢僵损、脱臼,每致残废。治
疗以清热解毒,和营化湿为主。
湿热证
[证见] 发病较快,髋部红肿热及压痛,患肢屈不而伸,甚者因髋
关节渗液而有应指感,兼见寒热起伏或高热难退。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化湿,和营解毒。
[方药]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9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1、主方:五神汤(邹岳《外科真诠》)加味
处方:茯苓15克,金银花15克,牛膝12克,车前子9克(包煎),紫
花地丁9克,苍术9克,黄柏9克,薏苡仁15克,赤芍9克,防己12克,甘
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时而跳痛,内脓将成者,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高热不退者,
加生石膏30克(打碎),水牛角30克(剉末先煎)。
2、中成药
参照“附骨疽”湿热郁滞证中成药。
3、单方验方:血藤粉(唐泽银《广西中医药》1989.1)
处方:血藤根、叶粉各20克,蜂蜡100克。将蜂蜡装入缸内,置火
上熔化,掺入血藤粉,搅匀,离火,趁热未凝固时捏作厚1厘米与疮面
大小形状相当的饼块,覆盖疮面上,每日1次。
阴寒证
[证见] 髋部漫肿,皮色不变或色白,局部微热,患肢屈曲而不能
伸直,形寒怕冷,疼痛夜晚尤甚。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 温通散寒,和阳解凝。
[方药]
1、主方:阳和汤(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加减
处方:熟地黄15克,鹿角胶10克(烊化),白芥子9克,麻黄9克,甘
草6克,黄芪15克肉桂3克(焗服),当归9克,连翘9克,柴胡9克,白芷
9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小金丹,成人每次0.6克,重症1.2克,7岁以上小儿每次0.3克,7
岁以下小儿每次0.15~0.2克,每日2次,打碎后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
醉盖取汗。孕妇忌服。
3、单方验方
参照湿热证单方验方。
外治法
参照“附骨疽”外治法。
1、饮食疗法
参照“附骨疽”饮食疗法。
2、灸法
溃后疮口紫暗者,可以隔附子饼灸之,饼干换置,每日1次,灸2~
3饼。
3、预防调护
在初起时即宜局部夹板固定或皮肤牵引,以减少疼痛并可防止畸形。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9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黄疸
疾病科属 内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黄疸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特征。
西医的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均可参照本证辨证论
治。
1、临床症状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特征,其中目黄为确诊本病
的主要依据。
2、患病初期,一般是黄疸还未出现,常以畏寒、发热,食欲不振,
疲乏等类似感冒症状为先驱,3~5天后才出现黄疸,故应注意早期诊断。
3、检查血液胆红素升高。
黄疸外因多由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所致,内因多与脾胃虚寒,内伤
不足有关。病机关键是湿邪为患,病变部位为脾胃肝胆。本病辨证以阴
阳为纲。阳黄以湿热为主,病程较短,黄色鲜明如橘色;急黄为阳黄之
重症,湿热夹毒,郁而化火,热毒炽盛、黄色深褐如金,病情凶险;阴
黄以寒湿为主,病程较长,黄色晦暗如烟薰。本病治疗以化湿邪利小便
为大法。
阳黄
Ⅰ、热重于湿型
[证见] 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腹胀满,口干口苦,恶
呕,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 清热化湿,佐以泄下。
[方药]
1、主方:茵陈蒿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处方:绵茵陈30
克,栀子12克,大黄10克,鸡骨草30克,车前草20克,茯苓15克,甘草
6克。水煎服。若因砂石阻滞胆道者,可加柴胡、枳实、郁金各12克,
金钱草30克。
2、中成药
⑴鸡骨草冲剂,每次1包,每日3次。
⑵溪黄草冲剂,每次1包,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⑴广益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4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处方:绵茵陈、金钱草、丹参、板蓝根、茯苓、薏苡仁各30克,郁
金、柴胡、败酱草、甘草各10克。水煎服。
⑵退黄方(湖南中医学院验方)
处方:赤芍30~60克,大黄10~30克,绵茵陈、板蓝根各30克,泽
兰、车前子各15克,郁金12克。水煎服。
Ⅱ、湿重于热型
[证见] 身目俱黄,头重身困,胸脘痞满,纳呆,恶呕,腹胀,便
溏。苔厚腻微黄,脉弦滑。
[治法] 利湿化浊,佐以清热。
[方药]
1、主方:绵茵陈五苓散(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绵茵陈30克,茯苓、猪苓各15克,白术、泽泻、藿香各12克,
薏苡仁20克,布渣叶15克,厚朴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参照热重于湿型中成药。
3、单方验方:肝四方(钟濯奎验方)
处方:茯苓15克,白术12克,泽泻15克,郁金12克,山楂18克,丹
参15克,白茅根、绵茵陈、鸡骨草、虎杖各30克。水煎服。
急黄
[证见]
发病急骤,黄色迅速加深,其色如金,高热烦渴,胁痛腹满,神昏
谵语,或见衄血、便血,或肌肤出现瘀斑。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 清热解毒,凉营开窍。
[方药]
1、主方:清瘟败毒饮(余师愚《疫疹一得》)加减
处方:水牛角30克,黄连、栀子、黄芩各15克,生地黄20克,玄参
18克,石膏30克,牡丹皮、知母、赤芍各12克,大黄15克,金银花20克,
人工牛黄3克(冲),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⑴清开灵注射液,40毫升加入于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
每天1次。
⑵大黄E虫丸,每次2丸,每日2次。
阴黄
[证见]
身目俱黄,黄色晦暗如烟熏,或见腹胀,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
淡苔腻,脉濡缓。
[治法] 健脾和胃,温化寒湿。
[方药]
1、 主方:绵茵陈术附汤(程钟龄《医学心悟》)加减
处方:绵茵陈30克,白术15克,熟附子12克,干姜10克,茯苓15克,
陈皮6克,党参18克,泽泻12克。水煎服。
若胁下有痞块,可加丹参20克、土鳖虫10克、鳖甲30克。
2、 中成药
⑴鳖甲煎丸,每次6克,每日3次。
⑵紫参保肝冲剂,每次1包,每日3次。
⑶消炎利胆片,每次4片,每日3次。
3、 单方验方:阴黄方(李宝顺等《名医名方选》)
处方:绵茵陈、党参、黄芪各30克,冬瓜皮、木通各15克,茯苓、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4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当归各12克,熟附子、鸡内金、枸杞子、干姜、白术、泽泻各10克,石
菖蒲6克。水煎服。
1、外治法
⑴甜瓜蒂10克,研末搐鼻,每日数次,黄水流尽则愈。
⑵茵陈蒿1把,生姜1块,捣烂,擦于胸前、四肢。
2、针灸疗法针刺章门、太冲、脾俞、肝俞、劳宫、脊中等穴。若
嗜卧、四肢倦怠者,可灸手三里。
3、饮食疗法
⑴鸡骨草煲红枣:鸡骨草60克,红枣8枚,水煎代茶饮。适用于阳
黄、急黄。
⑵溪黄草煲猪肝:溪黄草60克,猪肝50克,水煎服。适用于阳黄、
急黄。
⑶丹参灵芝煲田鸡:丹参30克,灵芝15克,田鸡(青蛙)250克,
将田鸡去皮洗净同煲汤,盐调味饮汤食肉。适用于阴黄。
4、 预防调护
⑴饮食有节,勿嗜酒,勿进食不洁之品及恣食辛热肥甘之物。
⑵黄疸病人应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宜清淡。
⑶本病一旦发现,立即隔离治疗,并对其食具、用具加以消毒,将
其排泄物深埋或用漂白粉消毒。
⑷经治疗黄疸消退后,不宜马上停药,应根据病情继续治疗,以免
复发。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44&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黄水疮
疾病科属 皮肤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黄水疮是一种常见的浅表性化脓性皮肤病,因其脓疱破后有黄水渗
出而名,古医籍又称为滴脓疮。本病有接触传染性,儿童尤易患病。西
医称之为脓疱疮。
1、多见于夏秋季。患者主要为儿童。
2、常有接触史,或先患有痱子、湿疹、细皮风疹等瘙痒性皮肤病,
继发感染而引起。
3、皮疹好发于头面、四肢等暴露部位,严重者可蔓延全身。
4、皮疹初起为散在的红斑或水疱,约绿豆至黄豆大,迅速变为脓
疱,也有一开始即为脓疱者。脓疱周围有轻度经晕,初起时比校丰满紧
张,以后疱壁松驰,脓液下沉,集于疱底,呈半月形的积脓现象。疱壁
薄,易破,破后露出潮红的糜烂面,脓液溢出,干燥后结成蜡黄色或灰
黄色痂。痂皮脱落后一般不留瘢痕。
5、自觉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6、一般无全身症状,严重者可有畏寒、发热、口渴、疲乏不适等
全身症状,附近淋巴结可肿大。
7、病程不定,如能及时积极治疗,可很快痊愈;若未能及时治疗
或治疗不当,因脓液的流溢,致身体其他部位不断产生新的脓疱,病程
迁延,可达数周甚至数个月。
8、本病有时要与水痘相鉴别。水痘亦好于儿童,但水痘多发于冬
春季节,一般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皮疹以绿豆大至黄豆大的发亮水疱
为主,常能同时见到丘疹、水疱、结痂等各个时期的皮疹。皮疹呈向心
性分布(首先在躯干发生,渐向头面部和四肢)。
黄水疮多因夏秋季节暑湿邪毒侵袭人体,客于肺经,气机不畅,疏
泄障碍,熏蒸皮肤所致。如若外理不当,则可迁延日久,邪毒久羁,热
衰湿盛,湿困脾阳。故临床辨证可分湿热与脾虚两个类型,而以湿热型
为多见。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清暑利湿解毒。临床上如皮疹数量较少而无
全身症状者,可以单纯采用外治法。
湿热型
[证见]脓疱较密集,色黄,脓疱周围红晕较明显;破后糜烂面鲜红,
流出脓液黄稠;干燥后结成较厚的黄色脓痂,自觉瘙痒,附近淋巴结肿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9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大。常伴有发热,口干,疲乏不适,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
黄腻,脉濡数或滑数等。
[治法]清暑利湿解毒。
[方药]
1、主方:清暑汤(王维德《外科全生集》)加减
处方:连翘、淡竹叶、车前子、黄芩、野菊花各9克,金银花、蒲
公英各12克,滑石、白花蛇舌草各18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烦燥、口舌生疮者,加山栀子9克、黄连5克、生地黄15克。小便短赤者,
加木通9克、灯芯5扎。便秘者,加大黄9克(后下)。
2、 中成药
⑴穿心莲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⑵牛黄解毒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⑶鱼腥草注射液,肌注,每次2毫升,每日2次。
⑷双黄连注射液,每次2.4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500毫升中,静
脉滴注;每日1次。
⑸清开灵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每日3次,温开水送
服。
脾虚型
[证见]脓疱此伏彼起,缠绵不愈;脓疱较稀疏,色淡白或淡黄,
脓疱周围红晕不明显;破后糜烂面淡红不鲜。常伴有面色晄白或萎黄,
胃纳欠佳,大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濡缓等。
[治法]健脾渗湿。
[方药]主方:参苓白术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太子参18克(或党参15克),山药、炒扁豆、生黄芪各12克,
茯苓、白术各9克,薏苡仁15克,甘草3克,砂仁3克(后下)。水煎服,
每日1剂。若尚有热毒见证者,加金银花12克、连翘9克,或再加蛇舌草
18克。说明:上述各方药的剂量(包括中药及中成药)为参考剂量。如
患儿年龄较小,宜酌情减少剂量。
外治法
1、分泌物多者,可用马齿苋、蒲公英、野菊花、救必应、九里明、
三桠苦各30克,或地榆、苦参、黄柏、金银花叶各30克,或皮肤外洗二
方,煎水外洗及湿敷。
2、局部糜烂者,可选用青黛散油、5%硫黄锌氧油或2%龙胆紫溶液
外涂。
3、 痂皮多者,可用5%硫黄软膏外涂,也可选用红油膏、九一丹等。
1、 饮食疗法
⑴ 薏苡仁绿豆粥:薏苡仁15克,绿豆15克,粳米50克,加水适量
煮粥,分数次食之。
⑵ 冬瓜薏苡仁汤:冬瓜连皮适量,薏苡仁15~20克,荷叶1片(鲜
者更佳),蝉蜕3克,扁豆10~15克,加水适量煮汤,分数次饮之。
2、 预防调护
⑴夏秋季节暑湿邪盛,应注意环境及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与干
燥。
⑵对患儿应注意观察护理,及早进行适当的隔离治疗。
⑶预防可服清凉饮料,如五花茶(金银花、菊花、鸡蛋花、木棉花、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9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槐花各适量煎水)或绿豆甘草水等。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95&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蛔虫病
疾病科属 内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蛔虫病是指蛔虫寄生于人体肠道所引起的疾病。临床常见脐周疼痛,
食欲反常,面黄肌瘦等症状。蛔虫上窜胆道,发生胁腹剧痛,而为蛔厥。
蛔虫集结成团,常可引起肠道梗阻而并发关格。
1、 脐腹疼痛,时作时止,睡间磨牙,经常鼻痒,或食欲反常。
2、 一般有排虫史,少数人有呕吐蛔虫的情况。
3、 望诊可见面部白斑,巩膜蓝斑,唇内有粟状颗粒,以及舌面斑
点。
4、 大便涂片镜检可发现蛔虫卵。
蛔虫病是由于误食沾有蛔虫卵的生冷蔬菜、瓜果或其他不洁食物而
引起。蛔虫寄生在肠道,扰乱脾胃运化功能,从而出现各种症状。因蛔
虫性动好窜,又好团聚,故常见上窜胆道,发生胁腹剧痛,而成蛔厥。
蛔虫集结成团,阻塞肠道,使气血流行不利,则引起腹痛等,甚则并发
“关格”。治疗应根据病程的轻重缓急,采用驱虫、安蛔、调理脾胃等
法。因蛔虫闻甘即起,闻酸即止,闻苦即定,闻辛则头伏而下,故临床
上可针对蛔虫的这一特性遣方用药。
蛔虫证
[证见] 脐周腹痛,时作时止,胃脘嘈杂,能食而瘦,睡间磨牙,
流涎,经常鼻痒,或面部有白色虫斑,眼白上有蓝点。
[治法] 驱蛔,健运脾胃。
[方药]
1、 主方:化虫丸(汪昂《医方集锦》)加减
处方:使君子、芜荑、鹤虱、苦楝根皮、槟榔各15克,乌梅10克,
广木香6克(后下)。水煎服。驱虫以后,可给予香砂六君子汤或参苓
白术散等健运脾胃。
2、 中成药
⑴ 复方鹧鸪菜散,每次5包,每日1次,连服3日。
⑵ 化虫丸,每次5克,每日2次。
3、 单方验方
⑴ 苦楝根皮煎:苦楝根皮30克,水煎服,连服2天。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7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⑵ 驱蛔汤:榧子肉、使君子、乌梅、苦楝根皮各15克。水煎服。
蛔厥证
[证见] 突然胁腹剧痛阵阵,痛引肩背,恶心呕吐,甚则吐蛔,
汗出肢冷,脉沉弦或沉伏。
[治法] 缓急安蛔,先安蛔止痛,后驱虫和胃。
[方药]
1、 主方:乌梅丸(张仲景《伤寒论》)加减
处方:乌梅12克,黄连、黄柏各10克,熟附子、干姜各6克,细辛
5克,肉桂3克,延胡索12克,枳壳12克,白芍15克,广木香6克(后下)。
水煎服。若虫静厥回,临床症状消失,当再用驱蛔剂治之,虫驱后再调
理脾胃。
2、 中成药乌梅安胃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 单方验方
⑴ 热醋(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处方:热醋60克,加川
椒少许,1次内服。
⑵ 麻油(王文亮《新中医》1982.10)处方:麻油50毫升,花椒9
克,以油炸花椒至黑,去椒,待温顿服。
关格证
[证见] 腹中剧痛,胀痛攻撑,呕吐,大便不通,无矢气,腹部按
之有块。苔黄腻,脉弦。
[治法] 通里攻下。
[方药]
1、 主方:大承气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减
处方:大黄15克,芒硝、厚朴、枳实各12克,莱菔子15克,桃仁10
克,赤芍12克,乌梅10克。水煎服。2、 单方验方
⑴ 蜂蜜30克,麻油50毫升。混合后,加入0.9%食盐水100毫升,
搅匀,加温,顿服。每日1~2剂。
⑵ 大黄乌梅汤(胡熙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乌梅、大黄各30克,干姜20克,蜂蜜100克。加水共煎,去渣,
频服,每日1~2剂。
1、外治法:腹部热敷法。食盐500克,食醋50~100毫升,放入锅
内炒热,用两层纱布包裹,令病人仰卧曲膝,放于腹部热敷,冷时再加
温,连续热敷1小时左右。适用于蛔虫引起的关格证。
2、 针灸疗法
⑴ 指压灵台、至阳两穴。方法是:病人俯卧,术者用双手拇指按
压,由轻至重,直至疼痛缓解为止。⑵耳针,在耳廓相应部位针再现刺。
⑶ 拔罐,对应腹痛部位在背部拔罐,或腹痛局部拔罐亦可。以上
诸法,皆适用于蛔厥引起的腹痛。
3、 预防护理
⑴ 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蔬菜,瓜果要洗净后再吃。
生熟食物要分开切。
⑵ 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
⑶ 蛔厥证与关格证经治疗症状消失后,要注意尽早给予驱虫,以
预防复发。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7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7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混睛障
疾病科属 眼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混睛障指黑睛深层呈现一片灰白色翳障,混浊不清,漫掩黑睛,障
碍视力。与西医学角膜基质炎、深层角膜炎相似。
l、黑睛深层呈现一片灰白色混浊,状如圆盘或呈弥漫状,表面粗
糙,暗晦无华,如磨砂玻璃状,伴有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 自觉眼殊
疼痛或少痛,羞明流泪,视力下降甚至严重下降。
2、裂隙灯下可见角膜实质层混浊连及内皮层水肿,有些可见角膜
深层血管呈毛刷状或刷帚状。
3、病程经过缓慢,翳障可逐渐吸收,但不能完全恢复透明,遗留
厚薄不等的疤痕而影响视力。病变过程可并发瞳神紧小症或干缺症。有
时可复发。
4、本病须与花翳白陷、宿翳相鉴别。花翳白陷时,黑睛出现灰白
色医翳障,中央凹陷,
周围隆起,荧光累染色阳性。本病黑睛表面粗糙如磨砂玻璃,荧光
素染色阴性。宿翳为黑睛病变后遗留疤痕, 只有视力不同程度的障碍,
而无眼红眼痛、畏光流泪等症,荧光素染色阴性。
5、有条件作全身检查,排除梅毒、结核、风湿等疾病。
本病多因肝胆热毒或湿热壅盛,蒸灼津液,上攻于目,气血凝滞而
成;或邪毒久优,耗损阴液,肝肾阴虚或肺阴不足,虚火上炎。
本病在急性期以实证热证为主;病情反复发作,多为虚中夹实证。
肝胆热毒炽盛时,眼症明显,红痛畏光流泪,便秘尿赤;热致阏滞,则
赤脉贯布,抱轮暗红。若黑睛混浊暗晦无华,伴头重眼胀,眼皮沉重感,
不易睁开,为湿邪内停,郁久化热,湿热互结,上熏黑睛。舌苔黄腻,
为湿热之证。若病情反复,疼痛不显,则证属虚火;舌红少津,脉细数,
为阴虚火旺之证;若咽燥,干咳,为肺阴不足;头昏耳鸣,为肝肾不足,
相火妄动。治疗原则是:实证宜清热解毒除湿,虚证宜养阴清热退翳,
而且二者均需酌情活血祛阏。
肝胆热毒型
[证见]黑睛深层混浊,抱轮暗赤,刺痛流泪,便秘尿赤。 口苦苔
黄,脉数。

 [治法]泻肝解毒。
[方药]
l、主方:银花解毒汤 (庞赞襄《中医眼科临床实践》)
处方:金银花15克,蒲公英15克,桑白皮9克,天花粉12克,枳壳
5克,龙胆草9克,蔓荆子5克,黄芩9克,大黄 5克,生甘草3克。水煎
服,每日1剂。
热毒甚者,重用金银花、蒲公英,再加野菊、土茯苓。抱轮暗红甚,
黑睛赤脉贯布者,加桃仁、红花、赤芍。大便数日不解者,加玄明粉。
2、中成药
参照“花翳白陷”中成药。
3、单方验方(陆绵绵《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病》)。
处方:大黄5~10克,玄参、黄芩、大青叶、金银花、桃仁、车前子、
制没药各10克。水煎服,每日 l剂。。
若舌苔黄腻,口干不欲饮者,去玄参,加黄柏、茯苓各10克。角膜
新生血管多者,加生地黄、牡丹皮,紫草,赤芍各10克。睫状区压痛明
显者,加琉璃粉1.5克,大青叶改为青黛1.5克。血康华氏阳性者,加土
茯苓30克。
湿热内蕴型
[证见]黑睛深层混浊,拖轮红赤,畏光流泪,眼皮沉重感,不易睁
开,头重眼胀痛,大便不实。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
l、主方
(1)除湿汤加减
处方:参见“脸弦赤烂”方药,茯等易土茯苓,酌加菊花、木贼、
蝉蜕,九里明。
(2)甘露消毒丹(王孟英《温热经纬》)加减
处方:滑石15克,绵茵陈15克,黄苹12克,石菖蒲10克,木通10克,
连翘10克,藿香10克, 白蔻仁10克, 白蒺藜10克,甘草6克。水煎
服。
2、中成药
参照“睑弦赤烂”中成药。
3、单方验方(陆绵绵《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病》)
处方:土茯苓30克,陈皮、法半夏、黄苹、车前予、芜蔚于、白术
各10克,薏苡仁20克,蝉蜕6克,琥珀粉1.5克,乌贼骨5克。水煎服。
翳挡瞳神者,加柴胡5克、石决明30克。
虚火上炎型
[证见]病情反复发作,疼痛不显,抱轮稍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
l、主方
(1)伴咽燥、干咳者,为肺阴不足,用养阴清肺汤加减(参见“金疳”
方药)。
(2)伴头昏耳鸣,午后潮热者,为肝肾阴虚,用海藏地黄散(参见“
聚星障”方药),或知柏地黄汤(参见“银星独见”方药)。
(3)眼症如上,但见烦热口臭,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者,为阴虚
兼夹湿热,宜滋阴清热利湿,用甘露饮(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济局方》)
加减。
处方:熟地黄15克,麦冬12克,石斛15克,黄芩10克,生地黄15克。

 其他疗法
天冬12克,绵茵陈15克,枳壳10克,枇把叶10克,甘草3克,木贼10克,
白蒺藜10克。水煎服。
2、中成药
参照“聚星障”中成药。
说明:本病后期,遗留疤痕者,参照下节“宿翳”治疗处理。
外治法
l、可用退云散点眼。
2、用激素类眼药水点眼。眼症较重者,用强的松龙或地塞米松0.
3—0.5毫升结膜下注射。
3、早期即应用1%阿托品散瞳,以免出现瞳神干缺。
4、可用内服药渣再煎澄清湿热敷。
l、针刺疗法
参照“聚星障”针刺疗法。
2、饮食疗法
参见“银星独见”饮食疗法。
3、预防调护
本病部分病例发病与梅毒、结核、风湿等有关,也有由病毒感染,
故必须同时治疗原发病。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疾病名称 火疳(附白膜侵睛、白睛青蓝)
疾病科属 眼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火疳又名火疡,指白睛里层向外发生局限性紫红色结节状隆起的眼
病。有明显压痛,推之不移;病程较长,易反复再发。相当于西医学之
前部巩膜炎。
l、初起患眼涩痛,羞明流泪,视物欠清。检视眼部,白睛深部可
见大小不等呈紫红色隆起结节,圆形或椭圆形,推之不移,压痛明显。
若逐渐增大,周围有紫赤血脉,则自觉症状加重。
2、多单眼发病,亦有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者。病程缓慢,容易复
发。若失治或误治,可发展为白睛青蓝(深层巩膜炎后期),病变侵犯黑
睛甚至瞳神,损害视力,甚至失明。
3、本病须与金疳相鉴别。后者病变位于白睛表层,小泡为灰白色,
四周血脉色鲜红,推之可移;可自行溃破,愈后不留痕迹;病程短,治
疗易,预后好,不影响视力。
本病多因肺热亢盛,气机滞塞,久而成瘀,混结白睛深层而成紫红
结节。或因心肺热毒不解,从内而发,致目络壅阻,气血瘀滞不行,结
聚于白睛深层。或因风湿内蕴,久而化热,湿热之邪阻滞气血,致使肺
气不宣,郁结于白睛深层而成结节。或因肺热久而伤阴,虚火上炎煎灼
肺之血络,使白睛结节久而不消。
本病发于白睛深层,以肺热郁结为主,病程经过有虚实之分。实证
者发病急,眼部症状明显;肺热亢盛时伴有咽痛、咳嗽、便秘,心肺热
毒时伴口苦咽干、便秘尿赤,风湿内蕴时伴骨节酸痛。虚证者眼部症状
不明显,但病情反复发作难愈。治疗总原则是泻肺热,活血散结。
肺热亢盛型
[证见]白睛局部紫红色结节隆起,自觉眼涩痛、畏光流泪,但较轻;
全身每见咽痛,咳嗽,便秘。苔黄,脉数。
[治法]泻肺利气,活血散结。
[方药]
l、主方:泻白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处方:桑自皮15克,地骨皮12克,甘草6克,杏仁10克,连翘10克,
浙贝母15克,黄芩12克,桔梗10克,赤芍15克,红花6克。水煎服,每
日1剂。

 2、中成药
(1)消炎散结片,口服,每次5~8片,每日3次。
(2)黄连上清丸,口服,每次l丸,每日l~2次。
(3)银翘解毒片,口服,每次3~4片,每日3次。
心肺热毒上攻型
[证见]发病较急,眼痛明显,羞明流泪、视物欠清症较重;白睛结
节大而隆起,周围血脉紫赤怒张,结节处压痛明显,病变多在睑裂部位。
全身可见口苦咽干,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泻火解毒,凉血散结。
[方药]
l、主方:还阴救苦汤(倪维德《原机启微》)加减
处方:黄芩12克,黄连10克,黄柏12克,连翘10克,田三七3克,
生地黄25克,知母10克,红花6克,柴胡10克,羌活10克,桔梗10克,
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l剂。
2、中成药
参照上型中成药。
风湿热邪上攻型
[证见]眼部症状基本同上型。全身伴有骨节酸痛,肢节肿胀,胸网
纳减。舌苔黄腻,脉缓或滑。病程迁延难愈。
[治法]祛风化湿,清热散结。
[方药]
l、主方:散风除湿活血汤(庞赞襄《中医眼科临床实践》)加减
处方:羌活10克,独活10克,防风10克,当归10克,赤芍15克,鸡
血藤15克,苍术10克,忍冬藤15克,红花6克,枳壳10克,川芎5克,甘
草3克。水煎眼,每日l剂。
2、中成药
(1)消炎散结片,口服,每次5~8片,每日3次。
(2)天麻丸,口服,每次6克,片剂每次6片,每日2~3次。
(3)舒筋活络丸,口服,大蜜丸每次 l~2丸,每日1~2次。
久病伤阴,虚火上炎型
[证见]病情反复发作,病至后期白睛结节不甚隆起,血丝紫暗,压
痛不甚明显,眼酸痛,畏光流泪,视物欠清;全身可见口咽干燥.或潮
热颧红,便秘。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散结。
[方药]
1、主方:养阴清肺汤加减
参照“金疳”之肺阴不足型处方,酌加丹参15克、郁金10克、海浮
石12克。
2、中成药
(1)参照上型。
(2)参照白涩症之肺阴不足中成药。
说明:本病无论以上何种类型,其局部均有局限性肿胀,紫红色结
节隆起,乃为气血瘀滞所致,故均需在辨证基础上酌加理气活血消肿止
痛之品。若红痛明显时,也可用桃红四物沥为主治疗。妇女经期可用四
物汤加清热散结药;若有月经不调,需同时调理月经。
外治法
l、用犀黄散每日早晚各点眼1次,每次用约半粒芝麻大药散放于内

 其他疗法
眦部,闭眼5~10分钟。
2、用千里光眼药水、外障眼药水点眼。
3、红痛明显者,可用湿热敷,或内服中药渣再煎取汁热敷。
4、用0.5%可的松眼药水点眼,每日4~6次,症状严重时可用结膜
下注射。
5、发现瞳神紧小者,需用1%阿托品散瞳。
l、针刺疗法
(1)针刺:列缺、尺泽、合谷、曲池、攒竹、丝竹空、太阳、承泣、
四白等穴。用泻法。
(2)梅花针治疗:于患者背部胸椎3~7节两侧旁开1.5寸处(相当肺
俞穴与膈俞穴之间),消毒后用梅花针轻敲,至皮肤发红且有间断针尖
样出血,消毒盖上无菌纱布。隔日1次。
2、饮食疗法
(1)玄参三花饮:玄参15克,金银花10克,菊花10克,红花3克,煎
水,入适量冰糖,不枸时饮服。
(2)老桑枝炖老鸭,老桑枝60克,老鸭1只。将鸭去毛除内脏洗净,
入锅与桑枝加适量清水熬汤,调味后酌量饮食。
(3)其他参照“金疳”,饮食疗法。
3、预防调护
(1)本病发病与全身病,如风湿、结核等有关,故在罹患本病时,
应积极寻找与全身病有关的全身病变,结合眼病一并治疗。眼病治愈后
仍需积极治疗全身病,否则容易复发。
(2)本病及时医治,预后尚好;若失治、误治,可转为白睛青蓝,
预后较差。附 白膜侵睛 白睛青蓝
l、白膜侵睛指金疳发生于黑睛边际,致使黑睛边际有似白膜入侵
的病变,类似于西医学之泡性角结膜炎;也指火疳反复发作,致热邪侵
入黑睛深层,造成黑睛边际发生舌形混浊、尖端朝向中央的病变,类似
于西医学之硬化性角膜炎。两者皆因热邪侵犯黑睛所致,故治疗上除按
“金疳”、“火疳”分别辨证施治外,需酌情加清肝明目退翳之品,如
夏枯草、菊花、蝉蜕、草决明、白蒺藜等。若遗留疤痕,则按“宿翳”
治疗。
2、白睛青蓝指黑睛边缘发生紫红色隆起,反复发作,压痛明显,
日久致白睛变薄,失去光泽且变青蓝。类似深层巩膜炎后期乃至形成巩
膜葡萄肿。本病为火疳久治不愈或反复发作而成,常引起黑睛深层混浊
及瞳神紧小症。治疗参照火疳、混睛障及瞳神紧小症等治疗方法。

 疾病名称 霍乱
疾病科属 内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霍乱是感受时行疫疠之邪而发病急骤,病变在顷刻之间挥霍撩乱
的疾病。多见于夏秋雨湿较盛的季节。以发热、剧烈腹痛、频繁呕吐、
水样泄泻等证候表现为重要特点。西医的霍乱、副霍乱、急性胃肠炎、
细菌性食物中毒等,可参考本病辨证治疗。
1、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起病急骤,来势凶猛。
2、临床表现以发热、暴吐下利、腹痛如绞为特征。
3、多有暴饮暴食、不洁饮食病史,或周围有类似同样病例的发
生。
本病多因饮食不慎而感受时行疫疠之邪,损伤脾胃,而致秽浊疫
毒阻遏中焦,气机
逆乱,升降失司,清浊相混,乱于胃肠。
若气机逆乱,开合失司,阳气内郁,而见汗出肢冷,是为寒证;
若出现身热、躁扰,小便黄赤,舌苔黄腻,又为热证。气机窒塞,上下
不通,则呕吐剧烈,泄泻频频。吐泻伤津,筋脉失养,可见转筋挛缩、
四肢抽搐。津伤气泄,甚者导致亡阴亡阳,病情危重。
霍乱总的治疗原则为芳香泄浊、化湿和中。结合不同证候表现,
可分别兼以温化寒湿、清热化湿、辟秽解毒、养阴救逆、回阳固脱等。
湿热证
[证见] 发热较重,骤然暴吐暴泻,吐物酸腐热臭,泻下如米
泔水,热臭难闻,腹中绞痛,甚则转筋拘挛,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
脉濡数。
[治法] 清热化湿、辟秽泄浊。
[方药]
1、主方:蚕矢汤(王孟英《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加减
处方:黄连10克,黄芩12克,栀子12克,大豆黄卷12克,薏苡仁25
克,法半夏9克,通草8克,蚕砂10克,木瓜12克,吴茱萸6克,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2剂。
若脘痞、干呕较甚者,加竹茹10克、川朴10克、白豆蔻8克。若手
足厥冷、腹痛自汗、口渴、唇甲青紫、小便黄赤、六脉俱伏者,是为热
盛厥深,可加石膏30克、竹叶12克、天花粉15克。
2、中成药
(1)玉枢丹,每次服0.3~0.6克,每日3次。
细览页面 页码,1/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5&SelectID=1&ChannelID=6697 2004-8-18
 (2)行军散,每次服0.3~0.6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王氏连朴饮加减(钟喜熙《传染病中西医结合诊
治手册》)
处方:川黄连9克,厚朴9克,石菖蒲9克,法半夏10克,淡豆豉
10克,山栀10克,火炭母15克,救必应25克,穿心莲15克,佩兰10克,
芦根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
寒湿证
[证见] 恶寒发热,骤发吐泻交作,吐出物如米泔水,泻下清稀
如水,腹部冷痛,喜按喜温,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头身疼痛,胸脘痞闷,
四肢厥冷。舌淡红,苔白浊腻,脉濡缓。
[治法] 芳香化浊,温中散寒。
[方药]
1、主方:藿香正气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苏叶9克,藿香10克,白芷9克,桔梗6克,法半夏10克,陈
皮6克,厚朴9克,大腹皮10克,白术10克,茯苓20克,甘草6克。水煎
服,每日2剂。
若兼见心烦、口渴、苔黄者,加黄连9克、竹茹10克、干姜6克。
呕吐频频、脉沉伏者,加吴茱萸6克、肉桂8克、丁香6克。大汗淋漓、
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者,加熟附子12克、干姜9克。若吐利甚、手足厥
逆、转筋拘急者,加吴茱萸6克、木瓜9克、熟附子12克。
2、中成药
(1)藿香正气丸,每次温开水送服1~2支,每日3次。
(2)十香丸,每次服6克,每日2~3次。
(3)理中丸,每次温开水送服1丸,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纯阳正气丸加减(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
处方:陈皮9克,丁香6克,茯苓15克,苍术8克,白术10克,藿香
10克,姜半夏9克,肉桂6克,青木香6克,花椒叶6克,吴茱萸6克,甘
草5克。水煎服,每日2剂。
毒秽证
[证见] 发热,卒然腹中绞痛,痛甚如刀割,欲吐不得吐,欲泻
不得泻,烦躁闷乱,甚则面色青惨,昏愦如迷,四肢逆冷,头汗如雨。
舌淡苔白,脉象沉伏。
[治法] 辟秽解毒,利气宣阳。
[方药]
1、主方:玉枢丹(王 《是斋百一选方》)加减
处方:山慈菇12克,续随子10克,大戟8克,白芷10克,五倍子10
克,雄黄8克,紫苏12克,石菖蒲12克,郁金10克,草果8克。水煎服,
每日2剂。
若邪气过盛,可先用烧盐方(单用烧盐热水调饮,以手指探吐)探
吐,一经吐水,则烦闷可减,诸窍宣畅,再服汤药。若腹胀而欲泻不出
者,可加厚朴10克、大黄8克(后下)、枳实8克。
2、中成药
苏合香丸,每次3克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瓜蒂散(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
处方:瓜蒂、赤小豆各等份,共研为末,每次服3克,用豆豉煮汤
送服。用于毒秽证,得快吐乃止。初起邪在胃脘,欲吐而吐不出者,用
此法以导邪上越,得吐则烦闷燥乱可止,诸窍宣畅。
伤阴证
[证见] 吐泻频作不止,吐泻如米泔水样,神疲乏力,目眶 陷,
皮肤皱瘪,声嘶,心烦,口渴引饮,呼吸短促,尿少或尿闭。舌干红无
苔,脉细数。
细览页面 页码,2/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5&SelectID=1&ChannelID=6697 2004-8-18
 其他疗法
[治法] 益气养阴,生津救逆。
[方药]
1、主方:生脉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加味
处方:西洋参15克,麦冬20克,五味子10克,干地黄30克,玄参
18克,白芍15克,竹茹12克,法半夏12克,芦根20克,甘草8克。水煎
服,每日2剂。
若口渴甚者,加乌梅10克、天花粉30克。声嘶难言、气促者,加竹
沥水30毫升、鹅管石9克、诃子9克。手足蠕动、时时欲脱者,加龙骨25
克、鳖甲15克、龟板15克。
2、中成药
生脉注射液或参麦注射液,每次20~30毫升加入5%葡萄糖生理盐水
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
3、单方验方:大定风珠加减(沈庆法《中医外感热病学》)
处方:白芍15克,阿胶8克(烊化),生龟板15克,生地黄18克,
火麻仁10克,五味子10克,生牡蛎18克,麦冬15克,生鳖甲18克,西洋
参12克,炙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1~2剂。
亡阳证
[证见] 吐泻过剧,四肢厥冷,汗出身凉,气息微弱,语声低怯,
恶寒倦卧,精神萎靡。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微。
[治法] 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方药]
1、主方:回阳救急汤(陶华《伤寒六书》)加减
处方:熟附子10克,干姜9克,肉桂5克,党参30克,白术10克,茯
苓25克,陈皮10克,法半夏9克,五味子8克,白芷10克,炙甘草10克。
水煎服。
若下利不止、面赤、干呕而烦躁、脉伏者,加葱白10克、童便50毫
升、猪胆汁8~10亳升。腹痛甚者,加白芍20克。大汗不止者,加山茱
萸15克。呕吐剧烈者,加生姜9克、紫苏梗10克。
2、中成药
参附注射液,10~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
日2次。
3、单方验方:通脉四逆汤合参附汤加减(沈庆法《中医外感热病学》)
处方:红参12克,熟附子10克,干姜9克,葱白10克,童便50毫升
(冲),猪胆汁5毫升(冲),白芍15克,生姜6克,吴茱萸9克。水煎
服,每日2剂。
1、刮痧治疗
于患者肩颈、脊背、胸前、胁肋等处,用光滑的瓷匙蘸菜油(或万
花油)自上而下刮之,以局部皮肤出现红紫色为度。有助于宣通经络,
祛邪外出,减轻霍乱症状。
2、救治转筋法
用白酒200毫升,加樟脑15克,摇匀,涂抹于转筋拘挛之硬处,然
后用力摩擦,具有缓急止痛作用。
细览页面 页码,3/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5&SelectID=1&ChannelID=6697 2004-8-18
 细览页面 页码,4/4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5&SelectID=1&ChannelID=6697 2004-8-18
 疾病名称 鸡眼
疾病科属 皮肤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鸡眼是为圆锥形角质增生性损害,因状如鸡眼,故名。又名肉刺。
本病西医亦称鸡眼。
1、多发生于经常受压和摩擦的部位,如足底及足趾,偶见于手部。
2、损害为豌豆大小、微黄、圆椎形的角质增生,有角质中心核。
其基底向外略高出皮肤表面,呈鸡眼状,尖端呈楔状嵌入皮内,触之坚
硬。常单发,偶有多发。
3、走路、受压时疼痛明显。
4、本病有时应与跖疣和胼胝相鉴别(详见跖疣诊断)。
鸡眼由于足底上的硬皮剪去少许,然后用中央剪一小孔的胶布贴在
患处,仅露出鸡眼,再用鸦胆子或蓖麻子仁捣烂(也可选用鸡眼膏、水
晶膏或五妙水仙膏)敷在鸡眼上,外盖胶布固定,一般3日换药1次,至
脱落为止。
此外,也可采用手术治疗。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9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96&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积聚
疾病科属 内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积聚是指腹内结块,或胀或痛的一种病证。积为有形,固定不移,
痛有定处;聚为无形,聚散无常,痛无定处。西医的肝脾肿大、腹腔肿
瘤,多属积证范围;肠功能紊乱、肠痉挛、幽门梗阻等,则属聚证范围。
1、积证以腹部可扪及大小不等、质地较硬之结块,并有疼痛为特
征。大多呈慢性经过;积块出现之前,相应部位常有疼痛、或兼恶呕、
腹胀、纳差、疲乏、消瘦等症状。
2、聚证以病人自觉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作时止为特征。发作
时腹部可见局部气聚胀满,但一般扪不到包块,或虽能扪及包块但随之
而散,缓解时气聚胀痛现象消失。
3、作B超、胃镜、肠镜、CT等检查,腹部常可发现病变。
积聚发生,多因情志郁结,饮食所伤,寒邪外袭,以及病后体虚,
或黄疸、疟疾等经久不愈,以致肝脾受损,脏腑失和,气机阻滞,瘀血
内停或兼痰湿凝滞,而成积聚。故其病机主要是气滞而导致血瘀内结。
病变主要在肝脾。
临床当分积与聚。聚证以气机阻滞为主,病在气分、属腑,为时尚
暂,病情较轻,治以理气解郁为原则;积证以瘀血凝滞为主,病在血分,
属脏,为时较久,病情较重。治疗应掌握正邪虚实的关系,分初、中、
末三个阶段,以化瘀理气、软坚散结为主,辅以扶正之法。
聚证
[证见] 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或时有条状物聚起腹部,摸之可散,
脘胁时有不适。苔薄,脉弦。
[治法] 疏肝解郁,行气消聚。
[方药]
1、 主方:逍遥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柴胡12克,白芍15克,当归12克,薄荷6克,白术12克,茯
苓15克,香附10克,青皮9克,延胡索12克,广木香6克(后下),甘草
6克。水煎服。兼有痰湿者,加法半夏12克,陈皮6克,藿香10克。兼食
滞者,加山楂15克,鸡内金10克,神曲9克。大便不畅或便秘者,加大
黄12克、槟榔15克、枳实12克。
2、 中成药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5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金佛止痛丸,每次1瓶,每日3次。
积证
[证见] 腹部积块,疼痛固定不移,纳减,神疲乏力,身体消瘦。
舌质暗紫,脉细涩。
[治法] 活血祛瘀,软坚消积。
[方药]
1、主方:膈下逐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加减处方:五灵脂
12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桃仁12克,丹参20克,赤芍12克,延胡索
12克,红花10克,鳖甲30克,蒲黄10克,川楝子12克,枳壳12克,鸡内
金12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积块坚硬痛剧者,加三棱12克、莪术12
克、三七末5克(冲服)。气虚者,加党参15克、黄芪20克、茯苓15克。
血虚者,加熟地黄、首乌各15克,鸡血藤30克。阴虚者,加生地黄、沙
参、麦冬、石斛各15克。
2、中成药
⑴ 鳖甲煎丸,每次9克,每日3次。
⑵ 大黄E虫丸,每次6克,每日3次。
1、外治法
⑴ 七叶一枝花根,晒干研粉,每次适量,用醋调敷肿块处。适用
于腹部痞块疼痛。
⑵ 大黄、朴硝各30克,研为细末,与大蒜同捣成膏,敷贴患处。
2、气功疗法
气功可以作为本证辅助治疗。如:“站桩功”、“意气功”、“强
壮功”、“内养功”、“放松功”、“八段锦”、“小周天气功”等,
可以起到治病、强体作用。
3、预防调护
⑴ 积聚之病,起于情志失和者居多,故避免情志内伤,对防止积聚
发生有重要作用。
⑵ 平时应注意锻炼身体,如见胃脘痛、胁痛、泄泻、便血等病证,
应早期检查,及时治疗。
⑶ 饮食应少食肥甘厚味及辛辣刺激之品,食物宜新鲜、清淡可口而
又富于营养。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5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积滞
疾病科属 儿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积滞又称伤食、宿食,是小儿常见的慢性胃肠疾病。主要由于内伤
乳食,停聚不化,气滞不行所致。若迁延日久,可转为疳证。常见于西
医慢性消化不良、轻度营养不良等疾病。
1、有饮食不节病史,以不思饮食,食而不化,腹部胀满,大便不
调为主要表现。
2、应注意与疳证相鉴别。疳证的病因及临床表现与积滞有类同之
处,但疳证的病程较长,消瘦较明显,病情较重。
小儿“脾常不足”,肠胃嫩弱,若乳食不节,喂养不当,均可导
致脾胃受伤,运化失职,升降失调,以致乳食停滞不消而成积滞。脾胃
受伤,运化失健,则不思乳食;胃气上逆,则呕吐酸腐;气滞不行,故
见腹部胀满;宿食不化,故见大便不调。辨证要分别乳滞、食滞之不同。
乳滞者,可见呕吐乳片,口中有乳酸味,不欲吮乳,腹满腹痛,大便酸
臭;伤食者,则呕吐酸馊残渣,腹部胀痛拒按,纳呆厌食,大便臭秽。
继之尚须辨别证候的寒热虚实。患儿肚热腹胀,按之疼痛,夜烦口渴,
大便臭秽,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厚腻,指纹紫滞,为实证热证;腹
冷而胀,喜按喜温,面色I 白或萎黄,神疲乏力,不思饮食,大便溏薄,
气味腥酸,小便清长,唇舌淡白,苔白厚腻,脉象细弱,指纹淡滞,为
虚证寒证;如果两者兼有,为虚实夹杂证。总的治疗原则,实者以消导
为主,虚者则补消兼施。乳食积滞而脾胃不甚虚弱者,可用消食导滞法;
积滞较重,腹胀痛拒按,大便秘结者,则用攻下积滞法;若积滞兼脾虚
者,则用消中兼补法;而脾胃虚弱而有积滞者,则用补中兼消法。
乳食壅积
[证见] 夜卧不安,烦躁多啼,食欲不振,或呕吐酸馊乳食,腹部
胀实,或时有腹痛,大便酸臭或臭秽,或伴低热。舌苔厚腻,脉象弦滑,
指纹紫滞。
[治法] 消乳消食,导滞和中。
[方药]
1、主方:保和丸(朱丹溪《丹溪心法》)加减
处方:山楂10克,神曲10克,谷、麦芽各10克,陈皮6克,法半夏6
克,茯苓10克,砂仁3克(后下),香附6克,布渣叶10克。水煎服,每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2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日1剂。呕吐者,加竹茹10克。腹痛者,加木香6克(后下),白芍10克。
发热者,加黄连6克、连翘10克。大便秘结者,加大黄6克(后下),积
实10克、莱菔子10克。
2、中成药
⑴ 保和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3次。
⑵ 小儿香橘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3次,周岁以内小儿用量酌
减。
⑶ 山楂麦曲冲剂,口服,每次1/2~1包,每日3次。
3、单方验方:藿香三仙汤(李成业等《百病实用秘验方》)
处方:藿香10克,陈皮6克,焦山楂15克,焦建曲15克,焦麦芽15克,
莱菔子10克,枳实10克,厚朴10克,木香4克,姜半夏10克。水煎服,每
日1剂。
脾虚夹积
[证见] 面色萎黄,困倦无力,夜睡不安,不思乳食,食则饱胀,
腹满喜按,呕吐酸馊乳食,大便溏薄酸臭,唇舌色淡,舌苔白腻,脉沉
细而滑,指纹青淡。
[治法] 健脾助运,消补兼施。
[方药]
1、 主方:健脾丸(汪昂《医方集解》)加减
处方:党参12克,白术9克,茯苓12克,陈皮6克,麦芽10克,山楂
10克,神曲6克,鸡内金6克,枳实6克。水煎服,每日1剂。呕吐者,加
法半夏6克、丁香6克、生姜2片。腹痛者,加砂仁3克(后下),木香6克
(后下)、干姜3克。寒甚者,合用理中汤。
2、 中成药
⑴ 小儿健脾散,口服,1~3岁每次1/4瓶,3~5岁每次1/3瓶,5~
9岁每次半瓶,每日2~3次。
⑵ 小儿喜食片,口服,1~3岁每次2~3片,3~5岁每次3~5片,5
岁以上酌量增加,每日3次。3、 单方验方:三仙四君汤(肖旭腾验方)
处方:党参12克,白术9克,茯苓12克,藿香9克,陈皮6克,柴胡6克,
鸡内金9克,麦芽15克,山楂15克,神曲10克,独脚金15克,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1剂。
1、 外治法神曲、麦芽、山楂各10克,莱菔子、鸡内金各6克,各
药烘干后共研为细末,加入淀粉1~3克,用开水调成糊膏,纱布包裹,
于晚上敷贴神阙穴,次晨取下。每日1次,5次为一个疗程。积滞甚者,
加陈皮6克、酒大黄6克。恶心呕吐者,加法半夏、藿香、枳壳各6克。
脾胃虚弱者,加党参、山药、白术各10克。
2、针灸疗法针刺四缝、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等穴。
3、捏脊疗法
部位从长强至大椎穴。方法:以两手指背横压在长强穴部位,向大
椎穴推进,同时以两手拇指与食指合力,将皮肤肌肉捏起,交替向上,
直到大椎,作为1次。连续推捏6次。在推捏第5、6次时,医者用隐力将
患儿腰部肌肉提起,每次提5下。捏完后再以两拇指从命门向肾俞左右推
压3下。每天1~2次。捏脊具有理脾胃、消疳积、疏通经络之功效。
4、饮食疗法
⑴ 鸡胗粉粥:鸡内金6克,干桔皮3克,砂仁1.5克,粳米30克,白
糖适量。将前3味药打成细粉,调入粳米所熬成的粥内,加适量白糖,分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2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次服之。
⑵ 消食散:谷芽、麦芽、山楂、白术、枳壳、槟榔各等份,共研
为细末,以红糖开水或红糖米汤冲服,每次服1.5克,每日2次。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22&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急鼻渊
疾病科属 鼻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急鼻渊以鼻塞、流脓涕、头痛、不闻香臭为主要症状,为鼻科常见
病、多发病之一。本病无季节性,自儿童至老人均可发病,以青少年较
为多见。相当一西医的急性化脓性鼻窦炎。
1、鼻塞较甚,鼻涕黄浊而量多,或涕中带血丝,鼻涕腥臭,嗅觉
差。头痛较剧,其状痛苦难忍,或前额头痛,或枕后头痛,或双侧太阳
穴痛。全身并见恶寒发热,或但发热不恶寒,烦躁不安,口干欲饮,小
便黄赤,大便秘结,胃纳欠佳等症状。
2、急鼻渊应注意与伤风鼻塞相鉴别。伤风鼻塞病程一般不超过2周,
初起鼻塞,喷嚏,鼻流清涕,鼻涕由清稀转为粘黄,由多至少而消失。
鼻腔粘膜虽见红肿,但中鼻道及嗅沟并无脓涕。
3、检查可见鼻腔粘膜红赤肿胀,尤以鼻腔上段,如中鼻甲、中鼻
道及嗅裂等处为明显。中鼻道及嗅沟处有脓涕引流,鼻底亦可见脓涕积
留。前额或面部可有压痛。X线照片可见窦内粘膜增厚,透光度差,甚
而浑浊;如窦内出现液平面,则表示窦内有积脓。
急鼻渊多由于素体偏弱,加上生活起居失常,寒暖不调,受凉受湿
或过度疲劳之后,易为外邪侵袭,引起肺、脾、胆之病变而发病。辨证
属肺、脾、胆之实证热证。若风热邪毒,袭表犯肺,或风寒侵袭,郁而
化热,邪热壅遏肺经,肺失清肃,致使邪毒循经上犯,结滞鼻窦,灼伤
鼻窦肌膜而为病。或邪热犯胆,胆经热盛,上蒸于脑,迫津下渗而为病。
又可因嗜食肥甘之物,湿热内生,郁困脾胃,运化失常,清气不升,浊
阴不降,湿热邪毒循经上蒸,停聚窦内,灼损窦内肌膜而致病。总的治
疗方法是清泻肺、胆、脾之热为主。
肺经热盛型
[证见]鼻流多量粘涕,其色或黄或白,鼻塞较重,嗅觉减退,鼻甲
肿胀红赤,鼻道可见脓涕。全身并见头痛发热,微恶风或微恶寒,咳嗽
痰多,口干欲饮。舌质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或浮滑数。
[治法]清肺泻热,宣通肺窍。
[方药]
1、主方:银翘散(吴鞠通《湿病条辨》)加减
处方: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荆芥10克,黄芩15克,菊花12克,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4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淡竹叶10克,辛夷花10克,白芷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头痛且胀,鼻涕多而黄浊,可选加冬瓜仁15克、鱼腥草15克、地
肤子10克。若咳嗽痰多,可选加杏仁12克、前胡12克、瓜蒌仁12克、浙
贝母12克。
2、中成药
(1)上清丸(片),口服,大蜜丸每次 l丸,每日 l—2次,片剂每次
4片,每日3次。
(2)防风通圣丸,口服,成人每次6克,每日2次,儿童酌情服成人
l/3—1/2量。
3、单方验方:鼻渊合剂(干祖望《名医名方录》)
处方:苍耳子10克,辛夷花6克,鸭跖草10克,薄荷6克,桑叶10克,
芦根10克,白芷6克。
胆腑郁热型
[证见]鼻涕黄浊粘稠如脓样,量多,有臭味,嗅觉差,鼻粘膜肿胀
红赤。头痛剧烈,眉间及颧部叩压痛明显。全身并见发热,口苦咽干,
目眩,耳鸣耳聋,寐少梦多,急躁易怒。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泄胆热,利湿通窍。
[方药]
l、主方:龙胆泻肝汤(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龙胆草12克,黄芩12克,柴胡12克,山栀子12克,车前子10
克,木通10克,菊花10克,鱼腥草20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头痛剧烈者,可根据头痛的不同部位,适当选用清利头目止头痛
的药物:巅顶痛者,加藁本10克;前额眉棱骨痛者,加白英10克、蔓荆
子10克;后枕部及项颈部疼痛者,加葛根30克;双侧颞部疼痛者,加柴
胡12克。若热甚者,去干地、当归,选加水牛角60克、夏枯草15克。若
体质壮实,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克(后下)。
2、中成药
(1)藿香丸,口服,每次6—8片,每月3次。
(2)胆香鼻炎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脾日湿热型
[证见]鼻涕黄浊而量多,涓涓长流,鼻塞重而持续,嗅觉消失,鼻
腔粘膜红肿。全身可见头晕头重,头痛剧烈,体倦,脘腹胀闷,食欲不
振,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脾泻热,利湿通窍。
[方药]
l、主方:甘露消毒丹(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黄芩15克,滑石15克,木通15克,茯苓15克,菊花12克,辛
夷花10克,白芷10克,鱼腥草20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鼻涕黄浊而量多,可选配冬瓜仁15克、瓜蒌仁12克、地肤子10克、
马勃10克、皂角刺15克。耳鸣耳聋较甚者,选加石菖蒲10克、藿香10克、
佩兰10克。
2、中成药
鼻渊片,口服,每次6—8片,每日3次。
外治法
l、滴鼻 选用滴鼻灵、鼻炎滴剂、呋喃西林麻黄素液等滴鼻,每
日3—4次。
2、吹鼻 可用鹅不食草干粉、双料喉风散等吹鼻,每日3—4次。
3、超声雾化喷鼻 可选用鱼腥草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清开灵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4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注射液或柴胡注射液等行超声雾化喷鼻,每次用药液4毫升,每日 l—
2次,每次15—20分钟。
1、针刺治疗
(1)针刺:选取迎香、印堂、太阳、合谷、风池、曲池、足三里等
穴位,每次选用2—3穴,强刺激,每日1次。
(2)穴位注射:取肺俞穴,进针3—5分,注入鱼腥草注射液0.5—l
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
2、饮食疗法
(1)青茶叶2克,加水l碗,煎后加蜂蜜 l汤匙,徐徐服,每日2—3
次。
(2)冬瓜仁60克,芦根30克,水煎,早晚分服。
3、预防调护
(1)平时注意生活起居有节,衣着适宜,避免受冷受湿和过度疲劳,
预防伤风感冒。
(2)鼻腔有脓涕时,忌用力擤鼻,及早用通窍的药物滴鼻,以宣通
鼻窍,使脓涕外流。
(3)戒除烟酒嗜好,忌食辛辣燥热之品。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4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急喉瘖
疾病科属 咽喉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急喉瘖又称暴瘖,以声音不扬,甚至嘶哑失音为主要症状。其发病
较急,病程较短,与急性喉炎相类似。本病以冬春两季的发病率较高,
无明显的性别差异,从事使用嗓音较多职业的人发病率较高,可并发咳
喘等症。小儿急喉瘖易致急喉风。
l、以声音不扬,甚至嘶哑失音为主要症状。起病较急,咽喉干燥
灼热微痛,自觉讲话困难而乏力,咯痰不爽。全身可有发热,恶寒,纳
差,便结等症状。
2、检查可见喉部粘膜呈弥漫性对称性充血,声带充血肿胀,有时
可见声带有粘膜下出血,发声时声带闭合不全。
3、本病须注意与肝郁失音、喉白喉相鉴别。肝郁失音者,失音骤
然发生,但声带检查无红肿变化,全身尚有肝气郁结的其他症状表现,
可资鉴别。喉白喉,患者多为小儿,声嘶显著,咳嗽呈犬吠样,神情萎
糜,脸色苍白,全身中毒症状明显,易发生喉梗阻,咽喉部检查发现有
不易剥落的白膜,白膜处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查出白喉杆菌。
急喉瘖是由于外感风寒、风热之邪,致肺气壅塞,气机阻滞,声户
肿胀,开合不利而致。风寒之邪侵袭,先伤皮毛,肺卫失宣,肺气壅遏,
气道不清,气机不利,致使脉络壅阻,气血滞留,声户开合不利,则声
音嘶哑或失音。若风热之邪侵袭,或寒邪化热,侵犯咽喉,内犯肺胃,
引动肺胃积热循经上蒸,风火热毒结于喉窍,与气血搏结,以致脉络壅
阻,声户开合不全,声出不利而声音嘶哑。治疗上,邪毒在肺卫者,治
宜疏风清热,解毒利喉,若邪热盛,胃腑积热者,则宜泄热解毒。
风寒袭肺型
[证见]卒然声音不扬,甚则声音嘶哑,或兼有咽喉微痛,吞咽不利、
咽喉痒,咳嗽不爽,鼻塞流清涕,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不渴。
舌苔薄白,脉浮。
[治法]辛温散寒,宣肺开音。
[方药]
1、主方:六味汤(屠燮程《喉科秘旨》)加减
处方:荆芥10克,防风10克,桔梗12克,甘草6克,苏叶10克,薄
荷6克(后下),僵蚕10克,蝉蜕6克。水煎服。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5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若咳嗽痰多者,加北杏10克、法夏12克、白前12克。
2、中成药
(1)午时茶,口服,每次1块或1袋。
(2)九味羌活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3次。
(3)通宣理肺丸,口服,每次6—9克,每日2—3次。
风热壅肺型
[证见]病初起,喉内不适,干痒而咳,音低而粗,声出不利,或喉
内有灼热疼痛感。检查可见喉部及声带红肿,发音时声带发音不全。全
身可见发热,恶寒,头痛,肢体怠倦,骨节疼痛等。舌边微红,苔自兼
黄,脉浮数等症状。
若邪热传里,胃腑热盛,则症状加重,声嘶,甚则语言难出,喉痛
增剧,吞咽困难。身壮热,口渴引饮,口臭,腹胀,痰稠黄,小便黄赤,
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厚,脉供大而数。喉部及声带红肿加剧,声带
呈鲜红色,或有黄白色点状分泌物附着,发音时声带闭合不全。
[治法]疏风清热,利咽开音。
[方药]
l、主方:疏风清热汤(广州中医学院《中医喉科学讲义》)加减
处方:荆芥10克,防风10克,牛蒡子12克,桔梗10克,甘草6克,
千层纸10克,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黄芩12克,赤芍12克,蝉蜕6克。
水煎服。若肺胃热盛者,则去荆芥、防风,加栀子12克、玄参15克、瓜
蒌仁15克、大黄10克(后下)。痰多粘稠者,加浙贝母12克、天竹黄12克、
前胡10克。
2、中成药
(1)银翘解毒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水泛丸每次5粒,每日2—
3次;片剂每次4片,每日3次。
(2)中黄上清丸,口服,每次1—2丸,每日2次。
(3)黄连上清丸,每次1丸,每日2—3次。
外治法
1、吹药 用双料喉风散、西瓜霜等吹喉,每日5—6次。
2、含服 含服六神丸或铁笛丸、清音丸等,每日3—4次。
3、含漱 可用内服药渣再煎,取药液含漱。
4、蒸气吸人 用薄荷、藿香、佩兰、金银花、菊花等各适量,煎
水,作蒸气吸人,每日l—2次,每次20—30分钟。或用以上药液、板蓝
根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等作超声雾化喷喉。
l、针灸治疗
(1)针刺:取合谷、尺泽、天突等穴,用泻法。
(2)耳针:取神门、咽喉、肺、平喘等穴,每次2—3穴,针刺留针
15—20分钟。
2、饮食疗法
(1)橄榄煲萝卜:萝卜500—1000克,橄榄250克,煎汤代茶,分多
次服。
(2)无花果冰糖水:无花果30克,冰糖适量,煲糖水服食,每日1次,
连服3—5天。
(3)胖大海冰糖茶:胖大海4—6枚,洗净放人碗内,加冰糖适量调
味,冲入沸水,加盖焗半小时左右,慢慢饮用。隔4小时可再泡一次,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5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每口2次。
(4)干冬菜煲粥:干冬菜30—50克,大米50克,加水适量煲粥,用
花生油少许调味服食。
3、按摩导引法
(1)喉症失音的按摩法:取穴部位重点在人迎穴、水突穴,局部敏
感压痛点及咽喉部三条侧线(第一条侧线在喉结旁开1分处直下,第三条
侧线在喉结旁开l寸半处直下,第二条侧线在第一、三条侧线中间)。操
作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伎,医者先于患者咽喉部三条侧线施行一指推
法或拿法,往返数次,也可配合揉法。然后在人迎、水突穴及敏感压痛
点处采用揉法,手法要求轻快柔和,不可粗暴用力。
(2)咽喉保健导引法:每日丑寅时,握固,转颈,反肘后向,顿掣
五、六度,叩齿六六,吐纳漱咽三三。具有防治喉痹,暴哑的作用。
4、预防调护
(1)注意减少发音,尤忌大声呼叫,使声带得以休息,以免加重病
情。
(2)禁食辛燥刺激及苦寒食物,宜食生津润肺,滋水制火,忌苦寒
及辛烈动火之品。
(3)坚持体育锻炼,妥善安排作息时间,积极治疗鼻腔及口腔疾病。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5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急脓耳
疾病科属 耳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急脓耳是指起病较急,耳部疼痛,耳膜穿孔,耳内流脓为主要表现
的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急脓耳是常见病、多发病,
尤多发于小儿。本病可发于任何季节,而以夏季为多。
l、急脓耳初期,鼓膜穿孔前全身症状明显,耳痛剧烈,呈耳深部
锐痛,搏动性跳痛,疼痛可放射至同侧头部。全身可伴有恶寒发热,小
儿可出现高热、抽搐、哭闹、拒食、呕吐、腹泻等。鼓膜穿孔后,脓液
外流,热渐退、耳痛减轻,全身症状渐消失。
2、检查:鼓膜穿孔前,鼓膜呈弥漫性充血,甚则向外膨隆,听力
明显减退,呈传导性耳聋。鼓膜穿孔后,脓液外流,外耳道见脓性或脓
血性分泌物,拭除浓液,可见鼓膜上有一博动的反光亮点,脓液从该处
搏动性流出。
3、急脓耳应与耳疔、耳疮相鉴别。耳疔、耳疮者,耳道可有脓液,
但耳膜无穿孔,可资鉴别。
风热湿邪的侵袭是急脓耳的主要外因,而患者素体肝胆有热是急脓
耳的常见内因。由于婴儿哺乳方法不当,伤风鼻塞或患鼻病时用力擤鼻,
污水入耳或耳膜外伤等,而致风热湿邪外袭耳窍,引动内蕴火热,内外
邪热交结而发病。邪热困结耳窍,蒸灼耳膜,气滞血瘀,气机不利,故
耳内疼痛,邪热盛者,疼痛剧烈。火热邪毒蒸灼,血肉腐败,则耳内流
脓黄稠。总的治疗方法是清泻肝胆湿热。
风热邪袭耳窍
[证见]初起耳内胀塞感,微痛。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耳内剧痛,
跳痛或刺痛,全身可见恶寒发热,头痛,口干,舌质红,苔薄白,脉浮
数等。检查见耳膜红肿,甚至整个耳膜呈鲜红色或暗红色,耳膜外凹,
正常标志消失。
[治法]疏散风热,解毒消肿。
[方药]
l、主方:蔓荆子散(李杲《东垣十书》)加减
处方:蔓荆子12克,菊花12克,金银花12克,前胡12克,生地黄15
克,夏枯草15克,赤芍15克,赤茯苓15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耳痛
甚者,加栀子12克、柴胡10克。耳膜充血甚者,加牡丹皮15克。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4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2、中成药
(1)中黄上清丸,口服,每次l丸,每日2次。
(2)银翘解毒丸(片),口服,丸剂每次l丸,片剂每次4片,每日2—
3次。
肝胆火盛型
[证见]耳内疼痛剧烈,呈跳痛或锥刺样痛,疼痛牵至头部,常于剧
痛之后耳痛症状随之减缓。局部检查见鼓膜穿孔,有脓液流出;若穿孔
处较小,多呈闪光搏动,耳道见稠黄或带血脓液,量多。听力检查为传
导性耳聋。全身或见发热,口干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
脉弦数。
[治法]清泻肝火,解毒消肿。
[方药]
l、主方:龙胆泻肝汤(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柴胡12克,黄芩15克,栀子12克,生地黄15克,车前子12克,
龙胆草12克,鱼腥草20克。水煎服。
若红肿痛甚者,加蒲公英15克、连翘15克。脓多者,加地肤子12克、
苦参12克。
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克(后下)。小儿脓耳,易因邪毒内陷或引动
肝风,故可在上方加入钩藤、蝉蜕等,取其平肝息风。
2、中成药
(1)牛黄解毒丸,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2)万氏牛黄清心丸,口服,成人每次服l瓶(2克),每日2—3次;
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l/2量;3—7岁服l/3量。
外治法
1、清除外耳道脓液 可用3%双氧水或稀白醋液清洁外耳道。
2、滴耳 选用黄连滴耳液,鱼腥草液、0.25%等滴耳。
3、滴鼻 用滴鼻灵、1%麻黄素液、呋喃西林麻黄素液滴鼻。
4、耳前后红肿者,可用紫金锭磨水涂敷,或用金黄散调敷。
l、针刺治疗
取穴听宫、听会、阳陵泉、侠溪、外关、耳门、合谷、曲池等穴位,
每次取2—3穴,针刺用泻法,每日 l~2次。
2、饮食疗法
(1)夏枯草煲猪瘦肉:夏枯草30克,猪瘦肉60克,加水适量,煎汤
饮服。
(2)红糖绿豆抄:每次用绿豆约60克,红糖适量调味,制成豆沙食
用。
3、预防调护
(1)注意清除外耳道积脓,防止脓液污染耳壳及耳周。
(2)注意滴耳正确方法,滴耳时患耳向上,滴入药液后轻按耳屏,
使药液全部流人中耳。
(3)密切观察,注意病情变化,尤应重点观察发热、流脓、神志等
变化,预防急脓耳颅内并发症的发生。
(4)鼓膜穿孔愈合前禁忌游泳,防止污水入耳,以免加重病情。
(5)忌食辛热之品,少食蛋类、奶类、豆制品等引起流脓增多之食
物。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4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6)注意防治上呼吸道感染。小儿哺乳时应取正确体位。劝告儿童
不要在污水中游泳、跳水,预防脓耳的发生。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34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急性前列腺炎
疾病科属 男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急性前列腺炎是指前列腺发生炎症。以起病较急,症状较重,预后
较好为特征。
1、发病前可有皮肤感染,或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尿道炎病史。
起病急,有发热寒战,尿频,尿急,尿痛者,可诊断本病。
2、直肠指诊:可扪及肿大的前列腺,表面光滑规则,且有明显压
痛;脓肿形成时则有波动感;
3、化验检查:前列腺液充满脓细胞,尿道分泌物作涂片染色检查
及细菌培养,可以发现致病菌;有白细胞,大量脓细胞。
急性前列腺炎多因过度饮酒,恣情纵欲,感冒风寒,会阴损伤等,
经尿道途径感染而发病。辨证临床有湿热下注及热毒蕴盛型。湿热下注
型,伴有发热,尿频、尿急、尿痛等。热毒蕴盛型,伴有高热不退,脓
血尿等。总的治疗是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湿热下注型
[证见]前列腺增大,有明显触痛,前列腺液中充满脓细胞;尿频、
尿急、尿痛、尿道灼热刺痛,小便频急不爽,尿黄,尿血;发热恶寒,
大便秘结,口苦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
1、主方:八正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车前子9克,瞿麦9克,扁蓄9克,滑石9克,山栀子9克,炙
甘草6克,木通9克,大黄9克。水煎服,每日2剂。
2、中成药
(1)四妙丸,口服,每次9丸,每日3次。
(2)复方穿心莲片,口服,每次5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铁军汤(孙兴大验方)
处方:滑石12克,山栀子12克,玄参12克,生大黄12克,苏叶12克,
神曲12克,马鞭草12克, 川牛膝12克,生地黄15克,扁蓄10克,山楂
15克,青皮6克。水煎服,每日1剂。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3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热毒蕴盛型
[证见]会阴部红肿热痛,肛检发现前列腺脓肿有波动感,脓血尿、
尿道灼痛;高热不退,口渴喜饮,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而数。
[治法]泻火解毒。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
处方参见“阳强”肝胆湿热型方药。
2、中成药
(1)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当归龙苓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清热解毒汤(王平清验方)
处方:栀子15克,黄柏10克,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滑石30克,
木通10克,金钱草3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1、针灸治疗
取穴:膀肮俞、中极、阴陵泉、行间。手法:泻法或平补平泻法。
每日针刺1次。
2、保留灌肠治疗
金黄散加山萸粉(3:1),加水适量,调成稀糊状,或温盐水适量,
保留灌肠,每次保留30分钟至2小时。每日1次。
3、手术治疗
前列腺脓肿按之波动者,宜作会阴部切开引流术。术后常规换药。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39&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夹色伤寒
疾病科属 男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夹色伤寒是因房事时外邪由外入内而引起的疾病。世代相传谓患本
病者,羁迟7日不治,则预后不佳,甚或有致死的危险;且死后每于爪
甲及尾长强穴附近的肌肤中,可见青黑色圆斑。
1、临床诊断必须根据病史及夹色伤寒虚实两证的临床表现,四诊
合参,进行综合分析诊断外,对实证的诊断,尚可用白矾未置于患者舌
中,如觉味甜者为夹色伤寒,如觉味涩者则非是。或用生木芋头,切开
擦患者前后心处,不见皮肉痒者是此症也,见痒则非此症(用黄糖擦之,
其痒则止)。
2、本病应与外感风寒、夹阴伤寒病相鉴别。
夹色伤寒多因房事精泄,感受外邪,热郁不热,实热内蕴,热蒸动
湿,气血不畅,气机升降阻滞,热邪聚结;或精泄感受外邪,损伤肾阴,
肾阴亏损而引起。
辨证临床常见有实证和虚证。实证伴有恶寒发热,咽干口渴,胸闷
等。虚证伴有低热,口燥咽干,盗汗等。总的治法是清热解毒,泻火益
阴,除烦。
虚证
[证见] 头昏目眩,咳而痰血,盗汗,骨蒸,手足心热,口燥咽干,
五心烦热,面赤,两颧潮红,入夜发热,尿赤短。舌质红,少苔,脉细
数无力。
[治法]泻火益阴,清热化气除烦。
[方药]
1、主方: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张仲景《伤寒论》)
处方:黄连9克,黄枣6克,芍药6克,阿胶9克(溶化),鸡子黄2
枚。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六味地黄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大补阴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3)杞菊地黄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实证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4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证见]头部沉重,胸闷,腰部刺痛重坠,恶寒发热,午后发热,
咽干口渴,食入即吐,咳嗽,痰中带血。舌质微红,苔少,脉沉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浊利湿。
[方药]
1、主方:鬼羽箭岗梅细叶榕汤(冷方南《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
处方:鬼羽箭30克,岗梅根30克,细叶榕树须30克,熊胆草15克,
路兜簕15克木患根12克,蛇泡簕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石歧凉茶,加水约500毫升,煎成200毫升温服,口服,每次
1包,每日2次
(2)广东凉茶,口服,每次1包,每日2包。
针灸治疗:
取气海穴,艾灸一壮,灸后闻小腹处“咕噜”一响为有效。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40&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夹阴伤寒
疾病科属 男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夹阴伤寒是指房劳之后,感冒风寒而发生的伤寒病,或因伤寒患者
在病中因房事以致病势增剧者。本病由于先犯房劳,复感外邪所致,故
临床表现比一般伤寒证为重。
1、具有典型的发病过程,首先有房劳伤肾的病变基础,而后复感
外邪。因此,房事不节,两肾先伤,是诊断本病的特殊依据,房劳是先
决条件。
2、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如身热面赤,或不热面青,伴有小腹绞
痛、足胫逆冷,或吐或利、心下胀满,甚则舌蜷囊缩等阴寒之象。
3、本病应与阴证伤寒、热证伤寒、两感伤寒证相鉴别。
夹阴伤寒多因房劳伤精,骤感风寒;或夏月行房,恣意乘凉,触犯
风寒;或曾犯房劳,冒雨涉水而行致伤肾;或遗精滑精之后,又感风寒,
或伤寒患者,因房事而病情加剧;或伤寒愈后,房事不慎,又复发热者。
辨证临床上常见阳虚型,阴虚型和劳复型。阳虚型,伴有足冷蜷卧、
小腹绞痛、手足指甲青冷等。阴虚型,伴有心烦、口燥咽干等。劳复型,
伴有憎寒发热、心胸烦闷、阴器冷缩等。总的治法是温阳补阴,散寒。
阳虚型
[证见] 肾热和不热而面色青冷,足冷蜷卧,小腹绞痛,或吐或下
利,心下胀满,甚则舌卷囊缩,阴极发燥,昏沉不省,手足指甲青冷,
甚则越过肘膝。舌质淡红,台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经散寒,助阳解表。
[方药]
1、主方:参附再造丸(余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
处方:黄芪30克,党参20克,附子9克,桂枝9克,细辛6克,羌活
9克,防风9克,甘草6克。水煎两次分2次眼,每日1剂。
2、中成药
(i)桂枝合剂,口眼,每次15毫升,每日3次。
(2)柴麻解表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阴虚型
[证见] 身热面赤,或高热,口燥咽干,发烦,不寐,便闭不通,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4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甚则神昏,手足厥冷。舌黑生芒刺,脉沉细数无力。
[治法]滋阴养血,解表发汗。
[方药]
1、主方:葱白七味饮(王焘《外台秘要》)
处方:葱白9克,淡豆鼓9克,葛根30克,生姜9克,生地黄20克,
麦冬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羚翘解毒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强力银翘片,口服,每次2片,每日3次。
(3)感冒通,口服,每次2片,每日3次。
劳复型
[证见] 身重少气,头重不举,目中生花,腰背疼痛,少腹里急
绞痛,憎寒发热,头面烘热,心胸烦闷,甚则手足挛拳而逆冷,阴器冷
缩。舌质淡,苔少,脉沉微。
[治法]虚极热盛者,治滋阴清热;若下虚寒盛者,治温阳祛寒;
阳缩危证,治回阳救逆。
[方药]
1、主方
(1)阴虚热盛者,用逍遥汤调服烧jun散(冷方南《中医男科临床
治疗学》)
处方:党参30克,知母12克,生地黄20克,黄连9克,滑石20克,
甘草6克,柴胡9克,竹茹9克,水牛角30~100克,韭菜根12克,生姜3
片,大枣6枚。水煎服,每日1~2剂。
(2)下虚寒盛者,用当归四逆汤(张仲景《伤寒论》)
处方:当归12克,白芍20克,桂枝12克,细辛9克,大枣6枚,炙甘
草6克,通草9克。水煎服,每日1剂。
(3)阳缩危证者,用四逆汤(张仲景《伤寒论》)
处方:人参9克,附子12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1~2剂
2、中成药
(1)阴虚有热者,用六味地黄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2)阳虚阴盛者,用附子理中丸,口服,每次9克,每日3次。
1、针灸治疗
取关元、气海、三阴交穴,温灸回阳。针刺肾俞、命门、三阴交、
关元,针用补法。也可针灸并用,以温补肾阳,消阴翳。
2、外治疗法
(1)若寒入精室,少腹绞痛,阳缩者,可用外罨通阴达阳法:取
生姜汁1碗,浸阴囊,汁渐收干,阴茎即出。或用回阳散10克,放入脐
中,外贴阳和解凝膏,可使痛除而阴茎出。还可用蒸脐法:将麝香、半
夏、皂荚末1匙,填人患者脐中,后用生姜薄片贴于脐上,将大艾柱放
姜片上,蒸二七壮;灸关元、气海二七壮,热气通其内,逼寒出于外,
阴退而阳复矣。如手足温暖即止,知人事者生。
(2)若热入精室,神昏肢厥者,可外用通窍透邪法:用安宫牛黄
丸两颗,研为细未,用金银花露调和成饼,安入心下,上罨对剖鹁鸽半
只,用帛扎紧,一俟鸽有臭气,即揭去之。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4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141&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甲癣
疾病科属 皮肤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甲癣是发生于指(趾)甲的癣。古医籍称之为鹅爪风、油灰指甲,
俗称灰指甲。本病西医也称之为甲癣。
1、初起时多从指(趾)甲的游离缘或侧缘开始,逐渐向甲板内蔓
延,甲板逐渐混浊、不透明,失去光泽,呈灰褐色、灰白色或污秽色。
指(趾)甲逐渐变形,增厚变脆,表面凹凸不平,有的可呈虫状。严重
者甲板与甲床分离。
2、一般无自觉症状。
3、病程十分缓慢,少有自愈。如不积极治疗,通常终身不愈。
4、可作真菌直接镜检或真菌培养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等。
甲癣多因风湿热生虫,郁于爪甲而发,本病常发生于手癣、足癣
之后,由其蔓延或接触染毒而致。本病的治疗主要采用外治法。
1、削甲法 用刀片将病甲轻轻削薄或刮薄(以不让其出血,也不
使产生痛感为度),病甲长出来则再予削刮。同时,每日用癣药水、
癣药膏外涂或用药液浸泡:可选用普癣水、复方土槿皮酊或10%硫黄软
膏等,也可用30%冰醋溶液、5%碘酊等;浸泡可用藿黄浸剂、甲癣浸泡
液等。直到病甲除尽,正常的新甲完全长好为止。一般指甲癣的疗程
需3~4个月,而趾甲癣的疗程需4~6个月。
2、拔甲法 于治愈其他癣病后,手术扰除病甲。待伤口愈合后,
每日外涂癣药(可选用上述癣药水或癣药膏),直到正常的新甲完全长
好为止。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9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9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尖锐湿疣
疾病科属 皮肤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尖锐湿疣是发生在外阴部及肛门周围的疣,俗称臊瘊。因损害凹凸
不平,顶端尖锐,故名。本病西医称之为尖锐湿疣,属性接触传播性疾
病的范畴。
1、皮疹主要发生于外阴(男性见于阴茎的冠状沟、包皮和系带,
女性见于阴蒂、阴唇、阴道口和会阴部)和肛门周围。偶见发生于脐部、
腋窝、乳房下和足趾间。
2、皮疹开始为淡红色、污灰色或浅褐色乳头状小丘疹,渐次扩大
增多,倾向融合。表面凹凸不平,顶端尖锐,湿润柔软,大小不等,可
至鸡蛋大或更大,呈乳头样、蕈样或菜花样突起,根部常有蒂。易发生
糜烂、渗液,触之较易出血。皮疹的裂隙缝间常有脓性分泌物郁积其中,
患部有恶臭味。
3、一般无自觉症状,或有轻度瘙痒不适。糜烂者可有疼痛。
4、病程缓慢,约半数能自愈,亦有持续多年不消退者,极少数会
恶变成癌。
尖锐湿疣多因湿热下注,加之腠理不密,气血失和,复感外邪,则
湿热邪毒郁于肌肤,而发生皮疹。本病的发生与性生活传染有关,属性
接触传播性疾病。本病的治疗一般采用外治法为主,结合辨证治疗,主
要的治疗方法是清热利湿解毒。
湿热下注型
[证见] 皮疹数量较多,或疣体较大,表面湿润,或见糜烂渗液。
常伴口苦,咽干,口渴,烦燥易怒,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
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 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
1、 主方:二妙散(朱丹溪《丹溪心法》)合龙胆泻肝汤(李东垣
方,录自《古今医方集成》)加减
处方:苍术、黄柏、龙胆草、车前子、泽泻各12克,柴胡、山栀子
各9克,川萆薢15克,板蓝根、土茯苓各30克,生甘草5克。水煎服,每
日1剂。
若脓性分泌物较多者,加金银花30克,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9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2、中成药
⑴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⑵抗病毒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每日3次,温开水送
服。
外治法
1、 用苦参汤外洗,再外撒青黛散。
2、 用千金散或去疣膏局部外敷。
3、 鸦胆子油(鸦胆子仁1份,花生油2份浸泡半个月)点涂患处,
每日1~2次。
4、 五妙水仙膏点涂疣体,可结合金刚石长车针打磨术。
5、 损害较大者宜手术切除,也可采用二氧化碳激光治疗或冷冻
治疗。
细览页面 页码,2/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9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肩关节脱位
疾病科属 骨伤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肩关节脱位是指肱骨头与肩胛盂发生移位,又称为肩肱关节脱位,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脱位之一,多发生于20~50岁之间的成年男性。根据
脱位后肱骨头的位置,可分为前脱们和后脱位两种,前脱位又分为喙突
下、盂下、锁骨下脱位三种。根据脱位的时间与复发次数,可分为新鲜、
陈旧和习惯性脱位。
1、患者有明显外伤史。
2、肩部肿胀、疼痛、活动功能障碍。
3、患肩倾斜下垂,“方肩”畸形,健手经常托住患侧前臂。
4、有弹性固定,在喙突下、腋窝内或锁骨下可触及肱骨头。
5、搭肩试验呈阳性(患侧肘关节屈曲,肘尖不能贴紧胸壁,若勉强
将肘贴胸,则患侧之手不能搭在健侧肩部)。
6、合并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者,局部肿胀明显,可有瘀斑及骨擦音。
7、肩关节X线照片可了解肱骨头移位的方向与位置,确定脱位的类
型,并可了解有无并发骨折。此外,还要注意患肢有无神经、血管损伤的
表现。
1、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均可造成肩关节脱位,但以间接暴力所致
者的多见。患者侧向跌倒,上肢外展外旋,手掌向下撑地,暴力向上传
达到肱骨头,肱骨头冲破较薄弱的肩关节囊前壁,向前滑出至喙突下间
隙,造成喙突下脱位,较为多见。如暴力继续向上下班传达,肱骨头可
能被推至锁骨下部,造成锁骨下前脱位,较为少见。当上肢过度高举、
外旋、外展向下跌倒时,肱骨颈受到肩峰冲击,成为杠杆支点,使肱骨
头向前下部滑脱,先造成盂下脱位,后可滑至肩前形成喙突下脱位。从
前往后或从后往前的打击或冲撞等直接暴力作用于肩关节,亦可造成肩
关节后脱位或前脱位,但较少见。
2、肩关节脱位时,周围的软组织可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还可合
并骨折,约30%~40%的患者合并有大结节撕折,少数可合并肩胛盂边缘
骨折或肱骨头骨折。
3、肩关节首次脱位若处理不当,或关节周围软组织未修复好而过
早活动,以及先天性肩关节发育不良或缺陷,易致习惯性脱位。
4、关节脱位后,筋肉受伤,脉络受损,气血凝滞,阻塞经络,故
初期可见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功能障碍等。
细览页面 页码,1/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5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辨证论治
整复方法
1、 对新鲜肩关节脱位,应尽早给予手法整复。
⑴ 拔伸足蹬法:患者仰卧,术者立于患侧,双手握住患肢腕部,
并用足(右侧脱位用右足,左侧脱位用左足)抵于腋窝内。先在肩外旋、
稍外展位置沿伤肢纵轴方向拔伸牵引,继而徐徐愉内收、内旋,利用术
者足掌为支点的杠杆作用,将肱骨头挤入关节盂内。当有回纳感觉时,
整复即可成功。若肱骨头仍未复位,可能为肱二头肌长头腱阻碍所致,
可将患肢进行内、外旋转,使肱骨头绕过肱二头肌长头腱,然后再按上
法进行复位。
⑵ 拔伸托入法:患者坐位,第一助手站于患者健侧后,用一宽布
带套住患侧腋窝下胸部并斜向健侧肩上。第二助手一手握住患肢肘部,
另一手握住腕上部,将患肢外展外旋。两助手徐徐用力进行拔伸牵引。
与此同时,术者立于伤肩的外侧,以两手拇指压住其肩峰,其余四指插
入腋窝,将肱骨头向外上钩托。第二助手逐渐将患肢向内收、内旋位继
续拔伸,直至肱骨头有回纳感觉,复位即可成功。
2、对陈旧性肩关节脱位,应严格掌握手法整复的适应症,手法操
作须经柔稳妥。复位前可用舒筋活络中药煎水外洗患者,并进行适当按
摩。复位方法可采用拔伸托入法(卧位),在全麻或臂丛麻醉下,术者
环握肩部,第二助手使患肩作各方向的活动,动作应持续有力,范围逐
渐增大,将粘连拉开之后,再施行拔伸托入手法。
复位后,使患肢屈肘,以手搭住健肩,若肘部能紧贴胸壁,患肩畸
形消失,即为复位成功,但不一定听到明显的入臼声,必要时可用X线
检查证实。合并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者,随着肩关节的整复,往往大结
节骨折片亦得以复位,一般不必另行处理。固定方法
复位后必须予以固定,使关节周围的受伤的软组织得以修复,避免
日后形成习惯性脱位。一般可用胸壁绷带固定法;将患侧上臂保持在内
收内旋位,肘关节屈曲60~90°,前臂依附胸前,将上臂用绷带包扎固
定于胸壁,前臂用颈腕带或三角巾悬托于胸前。固定时间约2~3周。
药物治疗
1、 初期治法: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⑴ 主方:活血祛瘀方(广东省中医院《四肢骨折和脱臼治疗图解》)
处方:当归10克,赤芍10克,红花12克,栀子10克,桃仁10克,泽
兰10克,生地黄15克,三七末3克(冲服)。水煎服,每日1剂。
⑵ 外用方:消肿止痛膏(广东中医学院《外伤科学》)
处方:姜黄、羌活、干姜、栀子、乳香、没药各150克。共研细末,
用凡士林调成60%软膏,外敷患处。
2、 中期治法:舒筋活血,强筋壮骨。
主方:壮筋养血汤(钱秀昌《伤科补要》)
处方:当归9克,川芎6克,白芷9克,续断12克,红花5克,生地黄
12克,牛膝9克,牡丹皮9克,杜仲6克。水煎服,每日1剂。
3、后期治法:补肝肾,壮筋骨。
⑴ 主方:补肾壮筋汤(钱秀昌《伤科补要》)
处方:熟地黄12克,当归12克,牛膝10克,山萸肉12克,茯苓12克,
续断12克,杜仲10克,白芍10克,青皮5克,五加皮10克。水煎服,每日
1剂。
⑵ 外用方:骨科外洗一方(广东中医学院《外伤科学》)
处方:宽筋藤30克,钩藤30克,金银花藤30克,王不留行30克,刘
寄奴15克,防风15克,大黄15克,荆芥10克。解除固定后,煎水熏洗患
肢。
细览页面 页码,2/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5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练功活动
固定期间练习腕和手指活动,但必须禁止上臂外旋活动,以免影响
软组织的修复。解除固定后,逐步作肩关节各方向主动活动锻炼。
细览页面 页码,3/3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57&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疾病名称 肩关节周围炎
疾病科属 骨伤科
疾病概述
诊断要点
辨证分析
辨证论治
肩关节周围炎是肩部受凉、劳损或外伤后而引起肩关节疼痛和活动
受限的疾患。本病又称为肩凝风、冻结肩、五十肩等,发病年龄多在50
岁以上,尤多见于老年妇女。
1、初起肩部轻微疼痛,以后疼痛渐增,肩部活动受限,甚至洗脸、
梳头、穿衣、摸背等均受影响;后期疼痛减轻,但活动障碍逐渐加重。
2、严重者肩部肌肉萎缩,尤以三角肌为明显。
3、肩关节主动和被动上举、后伸、内收、外展、内旋等动作均受
限制。
4、肩部周围有广泛的压痛点,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肩胛骨
正中(天宗穴附近)压痛尤甚。
5、本病须与颈椎病相鉴别。颈椎病虽有肩臂放射痛,但在肩臂往
往无明显压痛点,有颈部疼痛和活动障碍,肩部活动尚可。必要时可加
摄颈椎X线照片鉴别。
1、五旬之人,年老体弱,气血不足,肝肾亏损,以致关节失于滑
利,筋失濡养,若肩部露卧受凉,风寒湿邪乘虚侵入,致使寒凝筋膜,
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筋脉拘急,加之肩部长期劳累,引起局部疼
痛及活动功能障碍。
2、少数患者因上肢骨折、脱位(如肱骨外科颈骨折、肩关节脱位
等),固定时间太长或固定期间不注意肩关节的活动功能锻炼,也可致
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痰浊瘀阻,肩部筋肉发生粘连和挛缩而造成
本病,引起局部疼痛及活动功能障碍。
肩关节周围炎的治疗往往需要较长的疗程,常采用综合治疗,如手
法理筋、练功活动,内外用药、针灸等。理筋手法患者端坐,术者立于
患侧,先点按肩髃、臂需、需俞、曲池、合谷、天宗等穴,用分筋手法
推按按肩关节周围的筋络。然后术者一手固定肩部,一手握腕提起患臂,
轻轻滚摇,并缓缓拔伸,前后滚摇的幅度可逐渐加大。患者屈肘,术者
握腕之手移至肘部托拿,转摇肩部,左右摇圈数应相等。再将患肢被动
上举,外展外旋,内收搭肩,后伸内旋。在做每个动作时,均会产生不
同程度的疼痛,故必须用力适度,手力由轻到重,活动范围由小到大,
在患者尚能忍受的情况下进行之。
细览页面 页码,1/2
http://bkqs.gzhtcm.edu.cn/Detail.wct?RecID=258&SelectID=1&ChannelID... 2004-8-18
 其他疗法
药物治疗
治法:祛风散寒,活血通络,补益气血。
⑴主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张仲景《金匮要略》)
处方:黄芪20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生姜2片,大枣4枚。水煎
服,每日1剂。游走疼痛者,加威灵仙12克、细辛5克。气血虚弱者,加
党参15克、当归12克、首乌30克。偏寒者,加制川乌9克。若因外伤有瘀
滞者,加姜黄10克、川芎6克。
⑵外用方:骨伤外洗二方(广东中医学院《外伤科学》)
处方:桂枝15克,威灵仙15克,防风15克,五加皮15克,细辛10克,
荆芥10克,没药10克。煎水熏洗患肩,每日1剂。针灸治疗选取肩髃、肩
贞、臂需、曲池为主穴,巨骨、天宗、外关、手三里为配穴,用捻转提
插手法。
练功活动
治疗期间,应坚持练功活动,鼓励患者作肩外展、前屈、后伸、内
旋等动作,如“蝎子爬墙”、“手拉滑车”、“弯腰划圈”、“前后
摆动”等动作。当手指达到所能摸到的高度后,在墙上作好标记,每日
循序渐进,一周对照一次,可以衡量肩外展的进展情况,增强患者练功
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