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is工程师版刷车方法:学校变革阻力分析——一所县级重点中学的个案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44:25

学校变革阻力分析

 

——一所县级重点中学的个案研究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谢翌

江西上饶师范学院  张释元

 

  摘 要:教师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课程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的生活境遇影响并决定着他们的意义世界,从而也影响着他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及课程与教学决策。J中学的教师文化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学校变革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阻力。不正确看待并及时消解这些阻力,将导致学校向消极方向发展,并最终影响课程实施的成败。

  关键词:学校变革;阻力

 

  与J中学Z教师偶遇,聊起了当前中学教师的生活遭遇。她非常激动地讲起了她在J中学的体验,这些故事深深吸引着我们去探究J中学更多的故事。为了解读J中学的内部故事,我们采取自然抽样的策略,选择了在J中学工作过多年的教师进行访谈,个别教师现在已经与学校脱离了关系,通过考研究生或下海,与学校不存在依附关系,他们敢于表达学校内部的真实生活;有些是鼓励学校老教师口述个人的生活体验;有些是通过访谈整理而成。为了保证故事的完整性、连贯性和顺序性,有些故事是糅合了几个人的体验。资料收集的技术包括访谈、个人生活的反思、田野研究、调查问卷等。我们所想探寻的问题是:J中学的生活体验如何?阻碍学校变革的主要力量是什么?为了使得资料分析更加贴近学校局内人的声音,我们采用了以下办法保证研究的效度:一是尽量保持资料的原初性和完整性,很少改动叙说者所叙说的内容,而且在结构安排上也作了考虑,前部分主要以研究对象的叙说为主;二是尽可能地采用移情的方式去理解研究对象,我们时刻提醒自己应该基于这样的立场:不仅仅是出于对故事人物遭遇的同情,也不仅仅只为个案中的主人公打抱不平,而是用“冷峻的”“旁观者”的心态去审视其中的文化根源。

 

变革阻力分析

 

  (一)行政文化:学校发展的“地牢”

  行政文化主要指学校管理者的做事方式,具体表现为他们的信念、价值取向和外在的行为方式。它反映了学校管理者的办学追求及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影响并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当行政文化十分强大时,便会成为控制学校变革的主导因素。在J中学,行政文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力量:

  1.非道德领导:消极学校文化的制造者

  校长的个人价值观,借助校长负责制的大文化背景,往往容易造就一种专制主义的文化,成为学校员工必须接受的学校中心价值观和信念,成为强制大家共享的文化。J中学四届领导班子的更替就彰显了文化转型与发展的直接影响。Z老师的故事中让我们体验到了这样一种文化更替的特点:“实在、民主”-“内讧、告状”-“外交与霸权”-“债务与逃避”。从中可以看到,学校的命运实际掌控在校长手里。自从Z来到这所学校,共换了四届领导班子。其实,主要是换了四任一把手校长,每一任校长的领导风格都不一样,每一届领导班子的领导文化也不同。各届领导的基本情况如下:第一任校长很少讲话,一般的会议都不讲话。但他讲起话来,很实在。一般情况下听不到他大谈特谈学校的改善计划。只要说了,他一定要做的。第二届领导班子成员大部分是女领导。有一次,校长出差一个月,没有校长的管理和监督,大家仍然很认真地工作。校长回来后非常感动,她一高兴给每位教师买了纪念品。虽然只有几元钱的东西,还是可以聊表心意的。教师们也因校长的感动而感动。但是,表面的和谐背后隐藏的是什么?只有当事人清楚。后来,管后勤的副校长突然调离,有传言说是领导班子成员的矛盾才会这样。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教师们当然不得而知了。但从此之后,学校的各个方面都在变化。经常有人写匿名信告状。大部分信件都是告学校乱收费和增加学生负担。很显然,这些责任都要一把手校长承担了。第三任校长是从农村中学调上来的。这个校长与以往校长不同。他能说,很注意各种仪式、制度的建设。不管做不做,反正他说到了,他总是在会上畅想未来,给教师们播种希望。但是,奖金一天比一天少,补课费一天比一天低,甚至经常拖欠。第四任校长很年轻,人缘好,虽然没有背景,但前程会很好。由于副校长为人不太好,而且年龄也大了,以前跟着副校长的那帮人,又转身靠近校长。此时,副校长就更加疯狂了,再加上快要退休了,她想方设法寻找机会弄“钱”。按说,学校会到“今天”这个地步,应该“得益”于学校的这位副校长。她一直是学校领导班子的成员,每一次换届都提升一次,由副主任到主任,又由主任到副校长。幸运的是没有让她当校长,否则,不能想象学校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后来,第四任校长高升了,丢下了好几百万的债务,逃离了J中学。多年来的矛盾蓄积等着新来的校长。

  从上述故事可以看出,校长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一个消极的校长可能会造就一种消极的学校行政文化,从而成为阻碍学校发展的阻力。

  2.行政控制:教师合作的障碍

  “文化领导”与“行政领导”应该区分开来。文化领导是一种精神领袖,是思想的拓荒者,是专业上的能手,是大家共同认同的;而行政领导有可能是文化领导,也可能只是权力的象征,是行政机构赋予的,而未必是大家认同的。在专制主义背景下,校长不过是一种权力代表而已。所以,非精神领袖型的专业领导总会遭遇到“专业认同”的尴尬。从根本上说,这也表征了学校教师专业文化与学校行政文化的冲突,从一定侧面反映了教师专业自主的重要性。Z老师这样评价学校中所谓的“教师合作”:“集体备课?哪有人真心参与呀。备课时大家谁也不讲真话。领导来检查,就假装备课,领导一走就闲扯。以前备课可不是这样的,大家都很认真的,中心发言人讲完,大家讨论,然后出习题。现在为什么这样?主要是原来业务不强的那些人现在都是学校骨干。他们连备课都要别人帮着,一般的知识都要先教他,有的把知识都交待错了,但由于他们都是学校的骨干教师,年终都能评个先进什么的。而这些默默奉献的真正‘能人’却什么也不是。这样,谁的心里不窝火啊。表面上很认真,都不说真话了。

  3.扭曲的校长负责制:专制主义文化

  教师专业自主是教师人格独立的一部分,当教师失却了专业自主权,从某种意义上也彰显了老师的人格品性。没有人格独立的教师,缺乏有个性的教师,也就很难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留下空间。J中学有这样一种文化:校长说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在J中学,教师不敢有自己的立场。领导说谁好,大部分教师马上就说他好,也就是领导捧谁,教师也跟着捧,从来没有一个自己的价值判断。

  Z老师讲起了这样一段故事:大家为什么那么怕校长呢?因为现在实行聘任制,用不用你都是校长说了算。虽然有群众测评,但比例占得很小。再说,老师还不是看着领导的眼色行事。另外还有各种关系,比如说,某某的孩子在这个班,不管老师怎么样,他都要说好,自己的孩子在人家那里啊。再比如说,教育局某位领导的亲戚,不管表现怎么样,也要当个先进呀。没有关系也不怕,有钱也行。J中学有一位班主任,对自己分到的学生不满意,对付着教了一年,到了初二的时候,突然间就又回到初一做班主任了,而且班级学生还不错。把她那个“破班”给了一位非常有能力却没有地位的教师。教师当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有好事者探寻究竟,据当事者本人的说法是给某位校长送了“厚礼”。没有送礼的当然就接了她那个破烂摊子啊。其实,也有人反对这个领导,甚至在大会上公开与这位校长争辩。但是,教师们都向着这位校长,也说这位老师是“疯子”。有心善者、公正者也只是中立而已,最多是劝说一下,“哎!胳膊拧不过大腿,算了吧。别那么傻了。”最后这位老师在与这位校长“交往”的几个“回合”之后,不得不以生病为名回家“休息”。这样一来,就更没有哪个人敢与这位校长争辩了。

  专制主义学校文化是教师积极向上的最大障碍。专制主义只能造就一些顺从、无个性、受压抑的教师,教师把职业的取向放在了“对得住领导”而不是“孩子的发展”上面。教育本是一种良心事业,当教师的价值取向和信念被扭曲了,教师文化也就变成了吞噬教师生命的囚笼,想飞也飞不高。Z老师形象地表达了这种被困的委屈:“其实,还有一些老师喜欢干事儿的。只是没有办法,干不了。有一位很出色的班主任说,‘你想干,领导不叫你干。比如说,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和做法,领导什么也不懂,不懂也行,你别干涉呀,他还怕你干。要是想在这里就得跟他们那些人一样糊弄着干。我不想跟他们同流合污,我宁可出来做点小买卖,也比这强。至少不憋气呀。领导整你,同志也整你,你图的是啥呀。在这里快乐不起来,没有办法,以后找个机会走出去吧。’这位老师在讲这些话的时候,语气和表情十分无奈:就好像动物园里的饲养的鸟一样,在鸟舍的上空罩上一张大网。无论鸟怎么飞却也飞不出去。”  

  4.形式主义检查:催生应付文化

  走形式的检查也是学校发展的阻力之一。由于检查并非是为了发现、诊断问题,更多的是在于区分学校的等级,因而,这种检查对于学校的发展并不能起到促进作用。Z老师这样描述了J中的“普九”检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检查可以看作是学校有史以来的大事。全校教师都忙上忙下,好几个月都没有休息过。当时最忙的要属教导干事。好几个月都没有睡过整觉。眼珠都是红红的。人也瘦了一大圈。可怜的是,检查人员来了竟然一走而过,为此事她还大哭一场呢。她觉得好委屈,也很窝火呀。也正是这个经验,从此以后人们不再这样认真对待检查,也学会了耍滑。例如,安排课程表时先按照大纲规定的课时计划,然后补充其他的辅导课时,这样,检查团来的时候把辅导课时拿掉就可以了。教案也是一样,检查要求怎么写就怎么写,上课的教案学校也不检查,老师可以随意。作业批改也是按照大纲的计划执行,除此之外,教师留作业也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

  (二)消极的人际关系:左右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

  1.竞争:一种野蛮的反教育行为

  竞争,一直以来被假设为激发成员兴趣与斗志的良药,然而,现实教育中,它被滥用了。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有德性的人,是德性价值;其次才是关注效益。在扭曲了的政治或行政文化面前,竞争成了左右教育的手段或“无形之手”,成了将教师囚禁在“对学生学业成绩负责”的“政治圈套”里的重要工具。教育中的所谓竞争其实就是“被操纵的竞争”,是一种非正义的竞争,从根本上说称不上是竞争。我们可以看到,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的关系、好班与差班的关系,以及由此判断而得出的“好老师”与“差教师”等等,都是一种非真正意义上的竞争。事实上,无论是好班还是“破班”,都只是校长可以操纵的“利益棋子”。谁来带好班、谁来带差班,完全由校长决定。好班的成绩自然好,而且不用费太多的努力;差班在教师显性或隐性的强化中也只能是更加落后。此后的成绩结果却成了评判教师的重要标准。这种教育竞争,不仅不道德,而且有些野蛮。教师明知道竞争背后有“圈套”,但他们是无权的弱势。仔细思考J中学的成长史,就会发现这种“竞争”也是学校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Z老师说:“领导心目中的‘好老师’自然带‘好班’,‘差’老师自然只有带差班的命运。”

  急功近利的教育竞争,扭曲了教师的教育行为,也催生了教师的职业倦怠。良心驱动下的职业追求是“主动的”,被迫接受的竞争迟早会让人疲于应付,从而产生职业倦怠。就教育意义而言,教育中的功利性竞争或短视行为的竞争,是一种透支老师和学生未来的竞争,是一种没有前途的竞争。

  竞争在道德事业中是一种阻力,是阻碍教育利益分享、教育公平最为主要的因素。在道德事业中,首先要关注的是分享,是对弱势的关注,是对个性与独特性的包容。撇开这些前提,就不道德了,就是非正义的竞争。

  2.小圈子:派别主义文化的表征

  行政主导的教师工作方式不会超出领导的掌控。一般而言,领导要求做什么,老师只能做什么;领导方式是怎样,老师的工作方式也差不了多远;领导之间的不和也将成为教师派别主义的根基。为了赢得生存机会,在竞争中获胜,老师们更多的是采取专业保守主义的态度,即使有合作,也不过是行政促成的假合作。由于“学科专业领导”并非“专业能手”,不过是凭借与领导的私人关系当上管理者,因而无法成为有人格魅力的领导。这也是导致教师专业假合作的重要原因。此外,非人性化的竞争也是教师“非诚实合作或假合作”的原因之一,因而出现的只是貌合神离的专业交往。

  根据Z老师的描述,J中学老师都以“小圈子”作为个人生存的依托。老师们主要通过打麻将、请吃喝等方式营建“自己人”的小圈子。校长有自己的支持圈子,副校长有她的圈子,谁的权力大,那么谁的“自己人”圈子就可能越大。老师们过着一种依附式的“老好人”生活,因为权力掌控着他们的命运;谁不听话,谁就可能“挨整”。在这样一种主流的文化形态下,老师们没有了专业自主权。由于教师是领导的私人棋子,教师们过着一种没有安全感的生活。他们需要为自己的生存而拼搏,他们把教书当作是饭碗;为了自己的饭碗,他们做了不少反教育的事情。

  3.憋屈与不安全的师生关系:教学共同体的障碍

  学生对学校和老师的情感是学生具有积极和丰富体验的重要前提。如果孩子在学校过着没有尊严的生活,如果学生不能活得堂堂正正,他们很可能产生“反学校”的行为。然而,在J中学,由于学校没有真切地关注学生的人格,唯考试成功至上,因而,学生的人格被扭曲了,成为学生“反学校行为”的重要根源。每年到毕业生快毕业的时候,J中学的物品总要被毁坏一次。一般情况下是砸玻璃。最惨的一次是到了暑假,学生还来学校砸玻璃。一般发生在天黑的时候,学生扔石头,把二楼和一楼的玻璃几乎都砸光了。还有的学生去砸老师家的玻璃。在学校里也随处可以听见学生“骂”老师的现象。很奇怪的是,通常那些挨骂的老师是学校里“评为优秀”的教师。

  此外,“不安全”也成为J中学的重要特点。在“不安全感”文化中濡染的个体易形成一种“痞性”以及对他人、社会的不信任或敌对情绪。J中学的现状就是无论是中午还是晚上放学,校门口和学校附近的小卖店里都有一些逃学的孩子和一些社会上的闲散人员。有的家长放学来接孩子都感到很害怕。有的时候校门口有一二十个社会“小混混”等着,看到那个阵势让人感到“冷嗖嗖”的。学校保卫也不太管事。谁都怕给自己惹麻烦。只敢表面上管一管,不敢动真格。比如说,有一天中午,校外来了一伙人,都拿着“家伙”,到教室里要找一个学生打架,老师说那个学生没有来,他们不信,竟然拿着木棒到教室里找了一圈,把班里的学生和老师都吓坏了。当他们没有找到那个学生就把走廊里的玻璃打碎了,竟然没有保卫人员敢站出来制止。这种现象时有发生。

  (三)低层次的职业取向

  教师们反职业道德行为的出现,破坏了教师的社会形象。这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的呢?J中学留给了我们这样一些思考:一是受市场伦理的影响,很多人变得浮躁不安,没有了理想与信念。一旦教师们成了“失却了教育理想”的一般职业者,没有崇高的信念,没有基本的道德情操,最终也就难守职业之尊。二是功利主义“埋葬”许多优秀教师的职业热情,湮没了个别教师的职业理想。为了适应现实,许多教师选择了保护自我,有的甚至走向了“反职业道德”。三是教师的“惰性”与“惯习”,往往也是消极文化因素的土壤。考试至上的教育文化,是助长教师惰性的直接原因。在“以考论英雄”的“狭隘的职业自尊”掩盖下,他们不愿放下自我暴露的文化风险,选择抛弃交流与对话,固守个人狭小的“责任田”。四是教师的“不为”是因为“难为”。“难为”之一源自领导文化的干扰,其次是“铲平主义”文化的毒害,“我不想干,你也别想干”,将许多有志之士打得头破血流。许多优秀老师只能品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痛苦,他们难有意义报偿,又少有升迁机会,只能选择糊涂度日。五是学校中盛行着消极的教师文化,影响着教师个人职业理想的实现,使许多教师失去了职业信念,也而失去了工作动力。

 

变革力量探寻

 

  牵引教师态度与情绪变化的因素是什么?是教育文化。短视性的教育竞争文化破坏了教育的本真追求。面对这种功利性的竞争,人们陷入了集体的无意识之中。这种只追求考试成功的教育,不管对于教育中的“谁”都只能具有暂时性的刺激,过后,更多的是伤害。故事更多的价值并不在其本身,而是其内在的文化价值。J中学的故事给我们这样一些启示:

  (一)共同愿景:学校发展的方向

  共同愿景作为一种远景目标,对一个单位中的成员有着重要的号召作用。一方面它是影响集体团结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它是形成合作文化的前提条件。教师共享的信念是学校共同愿景的核心,也是教师合力形成的重要基础。共同愿景的形成取决于领导,取决于一种民主的、共享的文化。在学校,校长是学校文化的塑造者和领导者。[1]学校领导清楚地意识到学校自身的“优势、劣势、机遇、危机”,充分认识学校群体当前的重要诉求,关注教师们的心理需要,这是形成感召人心的学校文化的重要基础。通过民主方式讨论并传播这样一种文化信念,并通过身体力行努力传播和践行这样一种文化信念,这种文化很快就能在学校生根。教师们有共同的奋斗目标,职业良心就能得到充分的激活。

  (二)校长的道德领导:积极文化的核心

  校长的道德领导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追求。校长非道德的领导可能引发教师的不道德行为。一个爱占便宜的领导、一个只谋私利的领导、一个把学校当作私有产品的领导、一个人格低下的校长,可能将学校引向文化的深渊。小圈子文化、告状文化、不信任文化也会在校园中弥漫,从而瓦解了学校成员共享的愿景。渐渐地,教师们也会卷入这样一种文化适应当中,丧失了进取的积极性,由过去的积极拼搏走向了“无为”甚至堕落。

  官本位的行政文化往往很容易将校长个人的意志异化为控制教师的力量。在这个意义上,校长能够控制别人,并非其人格魅力,而是集权制度文化的结果。在这样一种行政文化与学校教师群体所认同的文化不一致的情况下,冲突就会接二连三,教师和学生则是其中的受害者。专制的教育管理文化会窒息教师的创造性,压抑教师们的职业动力,强化教师们的职业倦怠。

  专制主义文化还表现为盛行的“官本位”检查风。这种评估报喜不报忧,脱离群众,成了一种形式主义;这种评估不利于深化教育变革,反而加强了抑制改革和批评的藉口;这种评估助长了庸俗的不正之风。[2]

  (三)人际关系:影响教师投入的重要因素

  弱肉强食的竞争与不信任的人际关系必然挫伤教师的职业情趣与工作热情,它是影响教师投入的又一重要因素。在J中学,我们可以看到三种类型的竞争:一是生存竞争。由于学校存在下岗的威胁,老师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往往会采取一些不公平的、反道德的竞争手段,宁愿牺牲自己的职业道德追求。二是功利竞争。在“趋利避害”这一本能的驱动下,老师们抵制不住功利的诱惑,放弃了职业道德的要求。三是业务竞争。在J中学,业务竞争表现为权力和人际关系的竞争。谁依附的领导权力大,谁就能要到好学生,谁的成功希望就越大。这种竞争优劣的评价最终是看考试成绩的评价。这往往又会伤害到师生关系。学校把教师的业绩等同于学生的成绩,这成了恶化师生关系的重要诱因。为了加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尽早地“淘汰”不适应者,他们会对学生变本加厉地训练,并进行分类分等,从而激化了学生之间的竞争。

  “不信任”的关系同样是学校发展的重要障碍。这种不信任表现为“自上而下的官僚式检查”。这种检查在官本位文化的背景下,其旨归发生了扭曲,不是为了学校发展,而是为了“领导的面子”。任人唯亲、唯信,同样是不信任文化的重要表征。如“外行领导内行”现象就是教师假合作和个人主义的重要影响因素。作为学校的领导一定要是懂教育的领导,要懂得站在一定的高度去思考学校或学科的发展。还有,频繁的行政检查也干扰着学校的正常运行,教师们更多地感觉到“不信任”渗透在干群关系之中。面对这种不信任,教师们只能以“应付”的态度来应对检查。这种行政检查或专制体制成为教师专业自主权的掣肘。

  (四)激励机制:文化的终点与起点

  教育评价是文化的起点,也是终点。教育评价本身是一种价值导向。不公正的教育评价必然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如关于什么是“优秀教师”的标准,往往会引导教师是追求“管得住学生”还是“尊重学生、关注学生未来发展”?是重业务还是重公关?在J中学,由于领导有着最重要的决定权,自然会误导着大家去“关注人际关系”。同时,公平的利益分配也是激励机制的重要内容,不公正的分配也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五)学生文化:不容忽视的一面

  关注中学生文化的建设,是教育和谐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不和谐的师生关系?那么重点是考试竞争,是学生分等的文化。学生分等实际上是在“制造差生”。标签的含义就是将学生格式化为符合差生身份的做事方式,从而制造出更多的“人格残疾人”与“失败者”。关注每一个个体,让每一位个体活得堂堂正正,活得有尊严,这才是优质教育的真正追求。

  (六)教师的意义报偿

  尊重教师的人格尊严与生命价值,是倡导“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价值前提。如果教师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期望教师去善待学生,则是一种苛求。关注、理解、尊重老师,是对教师最大的意义回报。如果缺失这种关注,会促使更多的教师产生消极的职业情感,从而影响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J中学的故事让我感触颇深。我们可以看到,J中学在“考试成功至上”这一信念的控制下,形成了一种消极的文化,引发了许多制约学校发展的矛盾。这些矛盾是学校变革最大的阻力。我认为,要使学校变革取得成功,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帮助学校分析“优势、劣势、机遇、危机”,打造共同的学校愿景,这是学校合力形成的核心文化力。(2)正义的、道德的校长领导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前提。(3)民主、信任的人际关系是积极教师文化的重基础。(4)激励机制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起点与终点。(5)关注学生文化,这是学校变革的题中应有之义。(6)关注教师的职业意义报偿,这是重树职业理想的核心。(7)引导教师需要超越“知识的传递者”的角色,做一名“教师-学习者”。[3]教师不仅是文化的传递者,还应该积极学习,成为新文化的创造者。学习,自我反思,是教师文化更新与实现自我解放的唯一路径。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城乡教师文化个案研究EHA060207”成果之一。

 

  注释

  ①派纳指出,“对教学、教或教育学成就的纪律式关注(无论是批判还是保守的关注)不过是要给教师设下理智或政治的圈套……学生要依赖教师而学:那是一个理智陷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承担责任:那是一个政治圈套。”参见张华.首届教学改革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2007.20-21.

  ②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指出,所谓“市场伦理”,就是这样一种伦理:“少数人为谋求最大利益,以牺牲大多数人的生活为代价。换言之,那些不能竞争的人,只有死亡。”

 

  参考文献

  [1]郭娜,谢翌.优质学校校长角色:学校文化的塑造者与领导者[J],教育科学研究,2006,(11):20-22.

  [2]张翼星.三问当前的大学“评估”[N].中华读书报,2004-05-12.

  [3]李茂.美国茂著名历史教师比格勒(二)[N].中国教师报,2007-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