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ereader11:汉语新诗鉴赏(102)王鸣久?莫渝?魏义芳?孟凡?梅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5:53:58

汉语新诗鉴赏之一零二

王鸣久/莫渝/魏义芳/孟凡/梅新

 

王鸣久(1953—)。满族,吉林人。著有诗集《东方小孩》、《宁静光芒》、《梦厦》、《青铜手》等。

 

民间陶碗

 

最简朴的泥烧最俭朴的碗

最简朴的碗端坐在土地和人之间

举着黑白色的日子

——是永不闭合的圆

棕色鱼纹蓝色鱼纹简洁着一尾千古心绪

使世界无力脱俗

最简单的碗

盛朝朝代代最简单的事

 

越肥饕的地方碗越小

且精!且美!

越饥饿的地方碗越大

且糙!且残!

日子稠了便欢歌颂语恩德浩荡

日子稀了凄凄惶惶黄黄瘦瘦悲惨民间

哪一日底儿空了

便滴酒,便歃血;

便揭底呐喊掷一钵燃烧的民怨

去取那王者的皇冠

 

立可擎天,扣可覆天。

你睥睨一世但你逃不出一只碗

最复杂的民事在碗里

最简单的民心在碗里

最简单的碗

 

盛最简单的水

看:平与不平!

 

而碗说:不仅仅是粮食

最乌黑的泥

烧最洁白的碗

最洁白的碗在太阳月亮下站一千年啦!

谁能说清:

那棕色鱼那蓝色鱼

是如何游出了水之外?

 

(选自:豆瓣博客)

 

[赏析]

在这《民间陶碗》里,一个“简”字,看似“山重水复疑无路”,却使人“柳暗花明又一村”。“最简单的碗/盛朝朝代代最简单的事”,“盛最简单的水/看:平与不平”!然而,最简单的碗却又并非那么简单,“日子稠了便欢歌颂语恩德浩荡/日子稀了凄凄惶惶黄黄瘦瘦悲惨民间”。甚至于“立可擎天,扣可覆天”,“去取那王者的皇冠”。

《民间陶碗》,“简洁着一尾千古心绪”,“谁能说清”,“是如何游出了水之外”?答曰,唯有诗人。

苏东坡《和岗字诗》云:“一声吹裂翠崖岗。”薳家藏公墨本,诗后注云:“昔有善笛者,能为穿云裂石之声。”别不用事也。从《民间陶碗》的骨子里,传出来的便是这样的“穿云裂石声”。 (李黑/文,李黑推荐)

 

 

莫渝(1948-),本名林良雅。台湾诗人,出生于苗栗县。著有诗集《无语的春天》、《水镜》等。

 

秋光招魂曲

----送唯美诗人胡品清

 

今年的秋天见不到飘雾

整整一季

阳光朗照华冈

夜晚,星子抢先露脸

轮流看护,不忍

您独自担受孤寒与病痛

在山上与Muse共处的诗人

终于

撇下清品的文学,和

绿色植物攀爬的二楼屋墙

还带走

我们不时的仰望,以及

最清朗美丽的秋天

强忍难过

直让阴冷渐渐侵身

我们心中更加了然

生时的冷清

走时的寂寥

您闭目冥息,之后

雾雨,开始笼罩山头

对您的回忆会被封锁吗?

 

(选自:2006年12月20日《中国时报》人间副刊)

[赏析]

诗中所提华冈即阳明山上的中国文化大学,多风多雨多雾。诗人胡品清教授生于一九二一年,浙江绍兴人,在华冈任教四十年,对中、法文互译贡献很大,读书、教书、着书、译书几乎是她生活的全部。莫渝描述胡品清一生孤独,生前住在学校宿舍,深居简出。全诗节制惆怅、疼惜和哀伤,流露出诚恳真挚的情感,和好友真心谈话般自然,带着闲适(Familiar)的笔触,诉说永恒的回忆。  (焦桐/文)

 

 

 

魏义芳(1949—)笔名东方鹰,湖南常德市人。著有诗集《飞翔》、《诗风雅韵》。

 

故乡的桃花

 

丹霞般的桃花

开在鸟语啁啾的三月

用柔情描绘阳春的黎明和黄昏

描绘故乡温馨的小河

和一个迷人的县城

 

悠悠远去的沅江

载着古老的传说

在三月含羞的布谷声中

流过沉睡的缆船洲和

小城古香古色的吊脚楼

 

总有一支牧歌叩响

桃花上忽隐忽现的珍珠

温慰桃花粉红色的笑靥

总有采松菇的少女

水灵灵的目光编织

桃花天仙般的倩影

 

我痴恋故乡的土地

春季走进桃花源

会成为一首唐诗

一阕宋词

一支馨香湿润的小令

醉你赏花人的眸子

 

(选自:1998年第4期《诗刊》)

 

[赏析]

乡恋情结,几乎是古今中国诗歌史上永恒的题材,它往往成为诗人民族情感的胚胎,酿造出绿野对于根、赤子对于母体的人文情怀,穿越岁月地走在诗人的长歌短吟中。乡恋又是一个时代的题材,它总是被诗人借助于特定的意象,打上不同时代的审美烙印,并且表现出鲜明的当前性的特征。

我注意到,诗人的这首诗写于1997年代。那是怎样的一幅文化氤氲呢?中国的新诗在经过了九十年的风雨历程,特别是在经过了二十多年新时期文学潮涨潮潮落后,正在进入一个酝酿以至开始新的嬗变时期。先锋派诗歌以她特有的文本和语境做了文学思想解放的先声和“改写”了中国诗歌发展史。同时,也日益表现出她的无中心、无深度和不确定性,以及语境上的朦胧和灰色、情感上的悲观、苍白与东方审美心理和文化习惯的矛盾,读者越来越期待诗歌回归生活,以明朗的意象,明快的语境实现对生活的审美表达。而《故乡的桃花》正是这种嬗变的和期待的产物。

任何诗歌都是审美意象的结晶和练蜜。在这首诗中,桃花作为诗人寄托相思的主体意象,构成了作品相思漫漫,乡恋沉沉,乡愁浓浓的主体。它的艳丽和妖娆,它的芬芳和华灼,在诗人笔下成为解读故乡土地的文化符号,具有浓郁的象征意味。然而,它并不是平面的和单一的。表现出主体意象与群体意象的相映生辉和立体观照。从而为读者工勾画出在桃花艳若丹霞的映照下,鸟鸣悠悠、黎明和黄昏、含羞的布谷、沉睡的缆船洲这些诸多意象组成立体画面。而人就在这桃烟柳雨的翡翠中,用水灵灵的目光,编织春的倩影幽深而又清朗的画面。诗人通过讴歌大自然的绚烂多彩,从而彰显出诗人对人的本质力量和审美感知的诗性诠释。而它的当前性正在于,留下了“让诗歌回家”的追逐足痕。

“让诗回家”,不仅仅表现为诗人走进生活的创作姿态,还表现为东方鹰对传统的承继和链接,诗人笔下的意象,不仅仅打着个体审美的印记,也是文化的徜徉和与历史的对语。因此,在他的字里行间中,流淌着桃花源田园诗般的散淡,飘洒着宋词的潇洒和飘逸。这样,故乡在诗人的意念中,就不只是生命的依偎,而成为一种文化生存的“共时态”的精神归依。

十几年过去,联系到今天创作界和诗歌界对于文学审美表达的热议,不难看出编者选编这首诗歌的智慧、悠远和明锐的目光。  (杨焕亭/文)

 

 

孟凡(1967-)。澳大利亚籍汉语女诗人,祖籍黑龙江呼兰。诗作散见各地报刊。

 

 

又一堵历尽沧桑的墙

倔犟地以它苍老的身躯

阻挡我追风的脚步

 

在夕阳的余晖中

你的笑藏着金色的利剑

刺向我毫无遮挡的胸膛

 

每一声叹息注定了聚变

每一次心痛诞生着顽强

心变成了刺猬

伤口吸吮玫瑰花的馨香

 

明亮的灯光下

寻不到火焰的跳跃

莺歌燕舞的乐声中

旋转着永恒的死亡

 

多少次疯狂的呐喊

和那堵残墙叮当相撞

幻化成天使的翅膀

飞回我阳光普照的天堂

 

[赏析]

“归”,这是古今中国游子心中最深沉而又辛酸的字眼,是身体的归宿,也是心灵的归宿。人的一生都在寻找、追求一个能够承载梦想、希望、未来......的天堂,而这寻找的过程是一个艰辛而又漫长的,重重困难阻碍着“归”的道路。孟凡的《归》就是一个关于孤独的灵魂在现实中寻找与回归的佳作。

“又是一堵历尽沧桑的墙/倔犟地以它苍老的身躯/阻挡我追风的脚步。”每个人的心总是向往远方,而现实总有许多困难阻碍着我们前进的步伐,就是那一道道“历尽沧桑”的墙,残酷而又倔犟,坚固而又难以摧毁。首句一个简单的“又”字,表现了“我”对这种阻碍之墙的厌倦,为何“我追风的脚步”总是会受到这种顽固、挥之不去的“身躯”阻挡?

在诗的第二段,诗人进一步展现了这种“墙”对我心灵的摧残。“在夕阳的余晖中/你的笑藏着金色的利剑/刺向我毫无遮挡的胸膛。”

此段诗人用象征手法,将现实描写成为笑里藏刀的奸诈面容,让我们的心灵受到无情的创伤。首句意象虽美,却暗含、反衬黑暗、邪恶的意义。因为夕阳之后是深深的夜幕降临,人们在欣赏这种美好的同时,对夜色毫无防备的恐惧便像一把“金色的利剑刺向我毫无遮挡的胸膛”。

我受伤了,我叹息了,我心痛了,而我并没有因此绝望!“每一声叹息注定了聚变/每一次心痛诞生着顽强/心变成了刺猬伤/伤口吸吮玫瑰花的馨香。”我就是凤凰涅盘,我就是要将痛苦化为动力,将伤口化为馨香。“叹息”不是失望,是心灵的聚变,“心痛”不是懦弱,是浴火重生后的顽强,我不退缩,我不倒下,我有勇士一般的灵魂,用“伤口吸吮玫瑰花的馨香”。

现实黑暗冷淡,有灯光却找不到方向,作者在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意象,语言富有诗意和哲理,揭示了永恒的主题。“明亮的灯光下/寻不到火焰的跳跃。”这是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孤独的心灵不知归向何方。耳边响起了生与死的乐章,“莺歌燕舞的乐声中/旋转着永恒的死亡。”

诗的结尾,作者以“回”的向往结束全诗,映照了诗歌“回归”的主题。当梦想与现实相撞的时候,与其痛苦挣扎,不如回头望一望,回家的路依然明朗。“多少次疯狂的呐喊/和那堵残墙叮当相撞/幻化成天使的翅膀/飞回我阳光普照的天堂。”“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回家吧,总有一个可以依靠的港湾,那里也是幸福的天堂!

(张雅雯[学生]/文)

 

 

梅新(1937—1997) ,本名章益新。台湾诗人,祖籍浙江缙云县。著有诗集《再生的树》、《梅新诗选》等。

 

家乡的女人

 

 

家乡的女人

总是醒在

家的前面

总是醒在

黎明的前面

天还未醒

我们家的

屋顶先醒

一缕缕的炊烟

自我们家的屋顶

升起

乳色的

还有女人的发焦

 

 

黄昏

家乡的女人

总不忘

生起一缕缕的炊烟

于灰暗色的天空

妈妈的炊烟

是爸爸望归的路

连隔好几座山

爸爸仍能看见

妈妈的炊烟

(选自1984年10月23日《联合报》副刊)

 

[赏析]

梅新的诗产量不多,是中年诗人中品管比较严格的一位,所以他发表出来的作品都有其水准和份量。《家乡的女人》在联副刊登以后,很获好评。甚至对现代诗一向苛求的名作家颜元叔先生要为这首诗写评论。这首诗之所以得人心,尤其是中年一代喜欢,是其题材道人之所未道,文字平淡隽永。在见多了赶上班,追时髦的现代女性的此时,忽然出现这么朴实无华,肯顾家的家乡女人,当然会生亲切好感。 (向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