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旅行者怀表改版:韩愈在潮州的传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0:10:38

韩愈在潮州的传说

 公元819年农历正月,韩愈带着耻辱、忧伤和失望离开长安,路过陕西蓝田关时,天正下着大雪,又传来了他的家人遭受株连被赶出京城、12岁的女儿病死路上的消息,悲愤万分的韩愈挥笔写下了“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诗句。
  经过两个多月的颠沛流离,韩愈来到潮州,上任后立即视察当地的农业生产。他下令开凿水渠,鼓励耕种,释放当地豪强掠取的奴婢。  

潮州城外有一条河,经常有鳄鱼出没,伤害百姓,吞食牲畜,当地人把这条河叫作恶溪。韩愈到潮州不久,就前往恶溪了解情况,然后组织具有捕鳄经验的人员,到河边驱除鳄鱼。韩愈还写了一篇《鳄鱼文》,向危害地方的鳄鱼宣战。  如今,潮州人在传说当年韩愈祭鳄的古渡口上,修建了一座纪念亭子,表示对这位为潮州百姓做好事的落难官员的崇敬。  采访:

  “这块碑就是韩愈当年到潮州以后所写的一篇文章,叫《鳄鱼文》。鳄鱼,潮州自古就有,但是在韩愈之前很多官员从来没有治理过。韩愈上任还不到一个月,他马上就办了这件事。相传韩愈这篇文章写完了,仪式举行以后,当天晚上又打雷又刮风又下雨,天一亮,整个江水都干涸了,结果鳄鱼往西跑了六十里,从此再不来危害老百姓了。”  韩愈在潮州最大的作为,就是兴办州学,提倡教育,韩愈为此捐出了他在潮州任上八个月的所有俸银,用于乡校的办学费用。  作为唐代著名的学者,韩愈以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兴办学堂,把中原的教育和文化带到潮州。韩愈在潮期间,还“以正音为潮人诲”,也就是推广唐朝的普通话、从事语言规范化的工作。  韩愈还启用当地优秀人才来管理州学。  采访:  

“当年潮州有一位叫赵德的,韩愈认为这个人完全可以胜任办学。结果从一个没有官衔的人,一提就是海阳县尉,而且专门主管潮州的教育,所以尽管后来他(韩愈)调走了,潮州的教育不会受到影响,继承发展下去。”

作为唐代文坛上的领袖人物,韩愈一扫汉魏以来的奢靡文风,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成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作为权力不大的朝廷官吏,他爱国爱民,敢于直谏,为此得罪了皇帝,两次被贬于广东。作为诲人不倦的教师,他对学生平等相待,提倡教学相长。韩愈带给潮州的入世理念和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代代潮州人,后世学者崇敬他,赞誉韩愈是继往开来的先哲良师。

八个月后,韩愈调离了潮州,然而他给潮州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到南宋时期,潮州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最多时竟达总人口的十四分之一,考取进士的人数也从唐代的3人,增加到172名,潮州在中国就有了海滨邹鲁的美誉。 

韩愈为潮州带来了思想文化上的巨大变化,潮州人也没有忘记韩愈。千百年来,潮州人把韩愈尊为“吾潮导师”。 

城外那条鳄鱼出没的河流改名韩江,江东的笔架山改称韩山,从此潮州的山山水水都与韩愈联系在一起。潮州人给自己的孩子起名时,也忘不了那位已经远离了潮州的文人。  

潮州的昌黎路小学,除了学校的名称与韩愈有关外,还有许多名字中带有韩字的学生。  

采访:潮州市公安局户政科王全

我们潮州市一共有243万人口,很多人的名字跟韩愈有关系,其中名字有韩字的有2021人,名字带愈字的有1764人。

就在韩愈离开潮州的180年后,有个名叫陈尧佐的潮州通判,为韩愈建立祠堂。这是潮州历史上第一座为名人建立的祠庙,它记录着一个被贬官员来潮州的文治武功,千百年来文化精英对先贤德行的推崇,以及这个城市对文化教化者的深切怀念。  

站在潮州韩文公祠的高台上极目远眺,韩江、湘子桥和潮州城历历在目,潮州人把最好的风水宝地留给了韩愈。自然,韩愈是看不到这些了,但所有的潮州人都能看到隐形在潮州历史、文化和民俗中的韩愈。

韩愈走马牵山

唐代韩愈原在朝廷做大官,因写了一篇奏章劝皇帝不要迎佛骨,以免劳民伤财,荒废朝政,皇帝看后很生气,就把他从京城贬到潮州来做刺史。
    韩愈上任时,正逢潮州大雨成灾,洪水泛滥,田园一片白茫茫。他到城外巡视,只见北面山洪汹涌而来,心想这山拱如果不堵住,百姓难免受害惨重。于是他骑着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势,又看了地形,便吩咐随从张千和李万紧随他的马后,凡马走过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为堤线的标志。
    韩愈插好了堤线,就通知百姓,按着竿标筑堤。百姓听了十分高兴,纷纷赶来,岂料一到城北,就见那些插下竹竿的地方已拱出了一条山脉,堵住了北来的洪水。
    从此,这里不再患水灾了。百姓纷纷传说:“韩文公过马牵山。”这座山,后来就叫做“竹竿山”。

韩愈祭鳄鱼

潮州的韩江,从前有很多鳄鱼,会吃过江的人,害得百姓好苦,人们叫它做“恶溪”。
    一天,又有一个百姓被鳄鱼吃掉了。韩愈知道后很着急,心想鳄害不除后患无穷,便命令宰猪杀羊,决定到城北江边设坛祭鳄。
    韩愈在渡口旁边的一个土墩上,摆了祭品,点上香烛,对着大江严厉地宣布道:”鳄鱼!鳄鱼!韩某到这里来做刺史,为的是保土庇民。你们却在此祸害百姓。如今姑念你们无知,不加惩处,只限你们在三夭之内,带同族类出海,三天不走就五天走,五天不走就七天走。七天不走,便要严处!”
    从此,江里再也没有看见鳄鱼,所有的鳄鱼都出海到南洋去了。
    现在,人们把韩愈祭鳄鱼的地方叫做“韩埔”,渡口叫“韩渡“,又叫”鳄渡”,还把大江叫做“韩江”,江对面的山叫做“韩山”。

韩愈设水布

古时候,韩江里的放排工,又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霎时跳下江,霎时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湿了干,于了又湿,常常得肚痛病和风湿病。于是他们做工时便索性光着房子,不穿衣服。
    每天在江边挑水,洗衣服的妇女,看见放排工赤身裸体,感到很不好意思,就告到官府那里去。官府交涉下来,放排工只好照旧又穿上衣服。
    韩愈来到潮州后,这件事传到了他的耳朵里,他跑到江边实地去看放排工扎排和放排的情形。他想:放排工成天穿着一身湿衣服,不闹出病来才怪呢!
    回衙后,韩愈便作了个决定,叫人到江边通知放排工:今后扎排、放排肘,可以不穿衣服,只在腰间扎块布能遮羞就好了。这块布后来就成了潮州的放排工和农民劳动时带在身上的浴布,潮州人把它叫做“水布”。
  
韩愈与叩齿庵

韩愈来到潮州后,有一天出巡,在街上碰见一个和尚,面貌长得十分凶恶,特别是翻出口外的两个长牙,更是使人骇怕。韩愈本来就是因为劝皇帝不要为迎接释迦牟尼的骨头过份劳民伤财,才被贬到潮州来的,早已对和尚没有好感
了,一见这副“恶相”,更是讨厌,他想这决非好人,回去要好好收拾他,敲掉他那长牙。
    韩愈回到衙里,才下轿,看门的人便拿来一个红包,说这是刚才有个和尚要送给老爷的。韩愈打开一看,里面非金非银,是一对长牙,正好和那和尚的两只长牙一模一样。他想,我想敲掉他的牙齿,并没说出来,他怎么就知道了呢?
乾愈立即派人四处寻找那个和尚。
    见面交谈后,韩愈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很有名声的潮州灵山寺的大颠和尚;是个学问很深的人。韩愈自愧以貌看人,忙向他赔礼道歉。这以后,两人终于成了好朋友。
    后人为纪念韩愈和大颠和尚的友谊,就在城由于韩愈上<论佛骨表>于宪宗,宪宗大怒,欲杀韩愈,幸亏宰相裴度等人的劝阻,韩愈才幸免一死,贬为潮州刺史。   

潮州离长安近八千里。据当时的一般情况,被贬逐到那里的人,很少能有生还的希望。当时,韩愈的小女儿挈女正在病中,听说爹爹谏迎佛骨险遭杀身之祸,受到惊吓,病情转重。危在旦夕。然而,韩愈是戴罪之身,不容停留。那些执法的差役更是如狼似虎,把韩愈当成重犯,即日便押解着上路,不许他和家人告别。韩愈仰天长叹,无奈撇下病重的女儿和家人,只身上路了。

    在蓝田县蓝田关,他的侄孙韩湘冒着风雪赶来送他。韩愈悲叹地写了一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这首诗描写自己的不幸遭遇和悲愤心情,他忠心耿耿地上表谏迎佛骨,却得到贬官潮州的下场,一腔冤愤何处诉说!

    韩愈离京不久,他的妻儿家小也被驱出京城。重病的小女儿被迫随家上路。一家人沿着韩愈押解的方向追赶。全家追至商山(今陕西商县东南)时,终于追上了韩愈。可是小女儿已病入膏盲,路途上又无药可治,勉强见了爹爹一面后,就身亡了。韩愈悲痛欲绝,老泪纵横,把女儿草草埋葬于路边。可是戴罪之身,还得继续赶路,于是全家同往潮州。

    一路上,韩愈百感交集,心情十分矛盾。有时他对自己敢于直言上疏而感到骄傲,有时又想何必与世为敌、太岁头上动土而危及自身和家属的安宁呢?这种种无情的遭遇对韩愈的心理打击实在是太大了,他甚至开始后悔自己做事的直率,对即将赴任的潮州也产生了恐惧。

    然而离潮州还是越来越近。最后,经过两个多月的跋山涉水,终于在元和十四年(819)三月十五日到达潮州上任了。

    韩愈明白,要想生还,只能彻底改变自己原来所持的直言无忌的态度,尽量使自己恭顺从命,这样才有可能得到皇上的宽恕,赦免罪过,结束放逐的命运。

    不久,韩愈向宪宗写了《潮州刺史谢上表》。在文章的开头,韩愈承认自己狂妄愚陋,不识礼节,触犯了皇上。皇上不仅免了他的死刑,而且还有官做,所以上书深谢皇恩。文章接着推崇宪宗的神圣、威武、仁治,大肆称颂宪宗的文治武功,并建议宪宗制定乐章,祭告神明,巡视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文章最后对自己的文学才能有些自吹自擂,但又悲叹自己戴罪被贬之身,不能参加封禅这一千古难逢的盛会。

    韩愈摆出一副乞怜讨好的模样,期望宪宗能开恩赦免他,把他调回京城任职。可是在这篇文章里,他的话说得极有分寸,他只承认“不识礼度”,“言涉不敬”,却只字不提宪宗过度信奉佛教的问题。这从另一侧面说明,他并没有承认自己的行为有什么错误。

    元和十四年七月,宪宗册尊号为“元和圣文神武法天应道皇帝”。为了祝贺这一一盛典,韩愈再次写了《贺册尊号表》,以求宪宗能宽恕他,不仅能加薪,而且能有一个好的职务。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全都是漂亮的奉承话。说什么陛下功德无量,天地感动;说什么百姓安定,祥瑞齐降;说什么陛下美名四扬,名实相当,圣明超今冠古

    韩愈说这些奉承话的目的,无疑是引起宪宗的注意,请宪宗重用自己。的确,《谢上表》和这个《贺册尊号表》引起了宪宗的注意,博得了宪宗的好感,甚至使宪宗理解到自己错怪了韩愈的好意,误解了韩愈的一片忠心。宪宗也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并有意要重新启用韩愈。

    韩愈一方面上表驳得宪宗的好感,另一方面也尽一个地方官的责任,为百姓做点好事。他写了五首祭神文:祭湖神文、祭止雨文、祭城隍文、祭界石文及大神文。目的是祈求神灵的保事占,让老百姓丰衣足食,让潮州界内安定和祥。

    不久,韩愈得悉潮州西面的水潭中有大鳄鱼,吞吃了不少老百姓家的牛、羊。为除此鳄鱼,他想出了办法:鳄鱼最怕硫磺,如果把死猪羊涂上硫磺抛人水中,鳄鱼闻到猪羊身上的硫磺味,也许以后就不敢再吃老百姓养活的家畜了。这样就可以为百姓除掉这个害人的东西。   

    第二天,韩愈带着十几名随从人员,来到城西的水潭边,把准备好的一猪一羊推入水潭中。接着,韩愈拿出连夜写好的《祭鳄鱼文》,高声朗读起来。文中写道:刺史受天子之命来这里治理百姓,而鳄鱼却常来吃百姓的家畜,使百姓不安,同刺史作对。刺史虽然懦弱,但也不容鳄鱼如此嚣张。潮州南面是大海,那里有很多食物,鳄鱼可以到那里去。现在命令你们三至七日之内离开此地,如不服从,那就是不听从朝廷命官。刺史就要选拔猛士,用强弓毒箭射入水中,来杀尽鳄鱼!

    说来也巧,几天过后,潭中没有了鳄鱼的影子,百姓的家畜再也.不受鳄鱼的侵害。这件事被争相传诵,并且说得越来越神。老百姓都非常感激韩刺史,从此,韩愈在潮州的名声大振。

韩愈在潮州办的另一件大事就是兴办学校。除掉鳄鱼害后不久。韩愈上呈了一份《潮州请置乡校牒》。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说明了治理国家不能光靠政令刑罚,是还要依靠德、礼等人伦教化。在选择教师上,他选了德才兼备的赵德。文中还提到他自己掏腰包来进行建校舍等项办学投资,这件事又使韩愈的政治砝码加重了一些。

宪宗收到了韩愈的表章以后,就对韩愈有了重新认识,他谅解了韩愈过去的行为,并对自己的处罚有了后悔的意思,但对韩愈咒他短命的事依旧耿耿于怀。

    不久,宪宗召集大臣,提出要再次启用韩愈,征求大臣们的意见。此时,宰相裴度站出来替韩愈求情,并说韩愈在潮州驱鳄鱼、建乡校,做了很多仁德之事,宣扬了陛下的仁义圣明,百姓齐谢皇恩。因此,皇上理应召他回京,官复原职。

    而宰相皇甫铸本来就嫉妒韩愈,连忙出班阻挠,说韩愈毕竟狂妄自大,还诅咒圣上短命,先不忙调他回京,可以酌情调到近点地方做官。于是宪宗听从了皇甫铸的谏议,将韩愈调为袁州(今江西宜春县)刺史。

    韩愈在潮州只有几个月,为潮州地方做了一些好事。潮州百姓为了怀念他,特地为他立碑修庙。

里修了座庵,叫“叩齿庵”。

 

 

韩愈在潮州的传说

林曼丽 发布时间: 2009-12-15 17:26:03

公元819年农历正月,韩愈带着耻辱、忧伤和失望离开长安,路过陕西蓝田关时,天正下着大雪,又传来了他的家人遭受株连被赶出京城、12岁的女儿病死路上的消息,悲愤万分的韩愈挥笔写下了“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诗句。 经过两个多月的颠沛流离,韩愈来到潮州,上任后立即视察当地的农业生产。他下令开凿水渠,鼓励耕种,释放当地豪强掠取的奴婢,祭鳄鱼……韩愈离开潮州以后,长期以来,潮郡流传着许多有关他的故事、传说。今择要缕述,并略作评论於下。

访问岭:

    相传韩愈当年进入潮州地界以后,便向居民问路,访问当地风俗。今潮州城北约十余里的高厝塘附近,有座矮山,山口狭窄如门,经常有强风吹来刮去,名为“风门岭”。因潮语“风门”与“访问”音近,故被传为韩愈曾到过的地方,山名也改称为“访问岭”。

    按:这则故事并非杜撰臆说。《新唐书·韩愈传》:“初,愈至潮,问民疾苦。”故“访问”一事,确有所本。至於地点是否即今之高厝塘,又当作别论。

竹竿山:

    相传恶溪(今韩江)两岸原无堤坝,时有水患。韩愈来潮后,率领居民兴筑北堤。他先骑马沿溪岸勘测地界,叫居民随马后间插竹竿为记。隔天,在插过竹竿的地段突然出现大堤,最北端开始插竿的地方,则出现一座高山。从此,溪水即被堤和山隔住,不再为患。这就是“走马牵堤”的故事。

    按:这虽是神话式的传说,但从中可寻索到韩愈当年关心农桑水利的一些痕迹。

插薯苗:

    据说潮州人以前种甘薯时都用薯块作种。有位老寡妇的薯种被人偷去,因此悲哭不止。韩愈见状,便教老妇摘些薯苗插种,果然插活了,当年结的甘薯还特别多。从此,潮州人种甘薯便改用插苗的方法

   按:甘薯也称番薯,是晚明才从国外引进的作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述之颇详。唐代自然未有甘薯可种。这则故事与“走马牵堤”有异曲同工之妙。

灰墙瓦屋:

    相传唐代潮州人还不会盖灰瓦屋,只能居住在茅寮草棚中。韩愈来潮州后,才教给潮人烧砖瓦、筑灰墙、盖瓦屋的方法,此后潮州才出现灰墙瓦屋。

按:这则传说,自唐至宋,流传二百多年。宋·元佑五年(1090)知州王涤迁韩祠至州南时,请苏东坡撰写碑记,并由苏的好友、邑人吴子野搜集有关韩愈的资料寄交苏轼,希望他写入碑文中,其中即有这一传闻。后来苏东坡回信说:“然谓瓦屋始於文公者,则恐不然。曾见文惠公(陈尧佐,谧号文惠)与伯父书云:‘岭外瓦屋始於宋广平(唐玄宗名相宋璟,字广平),自尔延及支郡,而潮尤盛。鱼鳞鸟翼,信如张燕公(指唐玄宗宰相张说)之言也’。以文惠书考之,则文公前已有瓦屋矣。传莫若实,故碑中不欲书此也。”[24]唐·刘恂《岭表录异》也说:“南中夏秋多恶风,彼人谓之飓。坏屋折树,不足喻也,甚则吹屋瓦如飞蝶。”再者如前文所述,早在晋代,潮阳已有西岭寺;开元、贞元年间,潮更有规模宏大的开元相比之下,“叩齿”的传说算是温和得多了。此说原来也有所本。宋僧契嵩《镡津文集》中已坐实退之参禅事,宗永撰《宗门统要》,进一步杜撰出韩愈谒大颠的“经过”来:韩愈问大颠:“和尚春秋多少?”大颠提起佛珠说:“昼夜一百八。”愈不解其意,怏怏回府。次日重来,到门口遇见首座,问“昼夜一百八,意旨如何?”首座叩齿三声。愈更不解,再入问大颠“一百八”之意,颠也叩齿三声。愈说:“现在我才信佛法是一个样。”颠问为什么?愈便把遇首座的情况说知。大颠遂召首座,问他刚才是不是对侍郎说佛法?首座说是,大颠便把首座赶出院去。

 

寺、灵山寺的建筑,可见这则传说确属“传莫若实”者。只能说是老百姓善良情感的具体反映,他们总是要把美好的事归结到心目中的“好人”身上。

叩齿庵:

    相传韩愈在潮州时,曾遇见一个和尚,相貌丑恶,二颗獠牙突出嘴外。韩愈心中十分不快。当他回到府衙,门房送上一个包裹,说是一位和尚送来的礼物,要剌史亲自开启。打开一看,原来是二颗獠牙。韩愈大惊,赶紧去找那个和尚赔不是,并在与和尚相遇的地方建一庵向和尚赔礼,这个庵便叫做“叩齿庵”  。

    按:“叩齿庵”在潮州城道后,原名“大隐庵”,元代始改称为“叩齿庵” (今为一家工厂所在)。

    韩愈一生反佛老不遗余力,故其生前身后,备受黄冠、缁流攻诘,最常采用的手法就是揑造事实、深文周纳,必使其声誉扫地而后快。如宋代王谠的《唐语林》载:“韩愈病将卒,召群僧曰:‘吾不药,今将病死矣。汝详视吾手足肢体,无诳人云韩愈癞死也。’”造谣说韩愈得了癞病(麻疯),以致他临死前还要郑重“辟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