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器大规模使用时代:惊动周总理的神秘宝衣:暗含生死轮回之道[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1:43:30
来源:央视网  发表时间:2009-12-03 17:23:22 

情景再现:

汉宣帝:朕就不相信,织不出更轻更薄的纱衣来!

众大臣:皇上,这些纱衣能工巧匠日夜操劳,才织出来的,实在是没有更薄的了。

汉宣帝:我就不信,那古书上说,薄如蝉翼的纱衣,又如何解释?

众大臣:微臣不知,请皇上垂训。

汉宣帝:传旨,如有人能织出薄如蝉翼的纱衣,赏赐千金,封翼侯。如若不能,斩首!

主持人:观众朋友,你们好,欢迎收看今天的《走近科学》。刚才我们看到的一段画面,是电视剧《辛追传奇》的一个片断,辛追就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女主人,那位埋葬了2000多年,仍然不曾腐烂的女尸。这部电视剧是以辛追为主角,编写的一部历史传奇戏。那么,剧中的皇帝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呢?就是因为他要给母亲送一件特别轻薄的纱衣,因为长沙是中国四大火炉之一,夏天暑热难耐,穿上这件轻薄的纱衣,可以避暑纳凉。但他贵为天子,竟然也得不到这件神奇的衣服。其实,古书没有骗这位皇帝,薄如蝉翼的衣服,在现实生活中确有其物,那这件衣服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1972年冬,在湖南长沙的马王堆,一家部队医院在挖防空洞的时候,意外的发现了一个喷气、冒火的洞穴。经考古队员挖掘,一个震惊世界的墓葬--马王堆汉墓展现在世人眼前。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集中了全国之力,100多家科研单位参加了这次考古会战,出土文物达到3000多件,尤其是大量丝织品的出土,成为轰动一时的奇迹。当时专程请来最负盛名的丝织品专家王先生,负责保护和整理这些丝绸珍品。在众多的地下珍宝中,有两件衣服尤其引起了专家的注意,它被藏在一个竹箱子里,压在几十件衣物中间,异常轻薄,很难揭取。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丝织品专家王亚蓉:当时叠在一起,叠的很紧,因为它是那么薄,因为整个是潮的,这个接取的时候是非常困难的。那么王旭先生就讲,他当时接取的时候,它湿的时候,你一捏它成泥了。这就得慢慢等着将干未干,那时候他曾经九天九夜,整理着老太太的尸体,就锁着。

终于,这两件衣服完整的提取出来了,现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从来没有人见到过这么轻薄的衣服,而且竟然是2000多年以前织成的。这件衣服的尺寸非常宽大,衣领到下摆,衣长1.28米,袖子展开,从左到右竟长达1.9米,这件衣服真称得上是宽袍大袖了。而且,在领口、袖口和下摆,还镶有厚厚的绒圈锦,光是这些绒圈锦,就占了很大的分量。出土之时,王主持对两件衣服进行称重,结果惊奇的发现,一件只有49克,另一件只有48克,都还不到一两!据专家估算,即使用复印纸,做一件同样大小的衣服,重量也要超过100克!

湖南博物馆副馆长刘小豹:我们在此之前,我们在很多古籍上,看见过很多这样的记载,说古代有一种丝织品,薄如蝉翼,轻如烟雾,举之若无,就是拿到手上没感觉,我们在此一直以为这是文学家或者史学家的一种夸张,甚至是一种演义.因为在我们的想象中,能够织出这么轻薄的一种丝织品,这个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丝织品专家王亚蓉:那时候,当时王先生试了,六层,单衣叠在一起,你放在那个人民日报上可以读报,你就想这个织物的透明度,它也就是很薄,薄如蝉翼,跟蝉的翅膀似的,那么薄,那么透明。

主持人:我们很多观众朋友可能还不理解,整件衣服不到一两是个什么概念?我们这里有一架天平,称几样东西您就明白了。我们常说,薄如纸。纸到底有多轻薄?这是14张复印纸,刚好50克。这是一张报纸,42克。这是一条纱巾,柔软轻盈,我们来称一下,40克,看起来好像是很轻了,但是,您别忘记,素纱襌衣可是一件宽袍大袖的全身衣服啊,两条纱巾能做一件衣服吗?看到这里,确实能使我们惊叹不已。真是薄如蝉翼,比蝉翼还薄,你把蝉的翅膀叠六层,肯定什么都看不见了,就更别说读报了。这么轻薄的东西,2000多年前的汉朝,是怎么织出来的呢?它是织出来就这么薄,还是2000多年的时光,把它给腐蚀了呢?

丝绸是由蛋白质纤维构成,极易腐烂,但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这些丝织品,埋藏2000多年,仍然保存完好。出土的丝织品多达200多种,绢、纱、罗、绮、锦,五花八门,“辛追夫人的衣橱”开辟了中国丝绸考古的新纪元。而这两件衣服更是奇迹中的奇迹,它握起来只有鸡蛋大的一团,展开来像是一片流云。它把古书记载的那个“薄如蝉翼、轻若烟雾”的传说,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人们不敢相信,世间真有这样神奇的衣服,于是,有人提出来,会不会是经过2000年的氧化分解,蛋白质流失,使这件衣服徒有其形,早已经腐烂不堪,所以才如此轻薄呢?

湖南博物馆副馆长刘小豹:也有这种说法,但是当我们仔细冷静思考的时候,我们就发现这种可能性虽然有,但是不至于产生一种急剧的降低重量,这样一种可能,原因非常清楚,它这个密封非常好,马王堆一号墓的密封,可以这么说当这个墓被打开的时候,这个墓里你要想找出几个真正的细菌出来是找不到的,它完全是一座无菌的墓。

马王堆一号墓发掘的时候,发现在墓穴里,有一层细腻的白膏泥,在白膏泥的里面,又是一万多斤的木炭,这两者加起来厚度达到2.5米。白膏泥和木炭,这一黑一白两种物质的结合,实现了马王堆汉墓的完美密封。据测试,白膏泥的密封效果,竟然是混凝土的100倍!这种神奇的密封效果,使墓室在2000多年里,不仅没有氧气,连细菌都无法生存。就连墓室的女主人--辛追,在2000年后重见天日,竟然也还没有腐烂,甚至皮肤都还有弹性,这不得不让人惊叹。尸体都没有腐烂,一件深藏在木箱里的衣服,又怎么会先变成飞灰呢?

湖南博物馆副馆长刘小豹:我们发现,它是一个火坑墓。这是南方地区特有的一种古墓。就是因为密封的好,墓里大量的有机物腐烂的时候,产生的那种惰性气体被很好地保护起来了。就这个惰性气体把这个墓的随葬品就包裹起来了,这种惰性气体是一种可燃的,十分易于挥发的一种气体。它在燃烧的时候,产生的火焰,就像咱们现在烧的液化石油气和煤气一样的,是一种蓝色的火苗,那么根据湖南地区的经验,凡是这样的一种墓,往往它的随葬品都保存的非常好。

这两件衣服出土的时候,它的蚕丝切片,就被送往了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测量它的物理性能,通过数据分析,看它在2000多年中,物理形状有没有大的改变。结果发现,它的光洁度、均匀性、韧度,都没有明显的衰减,更为神奇的是,它竟然还能拉长!

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丝织品鉴定中心主任柳德康:我们这个生丝可以拉长的,拉成多少,一般可以拉到百分之二十,所以一米长度可以拉到一米二,然后它可以拉,这个丝可以负重,有一定的强力,拉力,经过那么长时间,我再测定,它还是有,具有拉伸这个物理性能。

主持人:一件这么薄的衣服,经历2000多年,不但没有腐烂,韧性还如此良好,这不得不让人感叹,马王堆墓室密封效果的良好。可以说,是古代纺织的智慧造出了这件衣服,又是古代墓葬的智慧保存了它的完美。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国宝--素纱襌衣。那么,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根据丝织品组织结构的不同,可以分成绫罗绸缎,锦绣绢纱等很多类别。纱是结构最简单的,没有经过染色的白纱,就叫做素纱。一般的衣服都有衬里,而马王堆的这件纱衣,是没有衬里的,所以叫做襌衣,也可以写作单衣。提起这个襌字,还有一段有趣的佳话。当时发掘报告上,写的是“禅”衣,“禅衣”就是和佛教有关,和尚或者尼姑穿的了。周总理发现了这个错误,就加了一点,变成“襌”衣,《说文解字》里解释“襌,衣不重也”。这件事让大家非常感动。当时中国是八亿人口大国的总理,日理万机,在发掘报告里居然这么小小的一点,他都能发现。这也说明了这件稀世国宝,是何等的珍贵,受到何等的重视。那说到底,古人造这这么薄的衣服做什么用呢?

素纱襌衣一问世,就在社会各界引起过广泛热烈的争论。人类发明衣服,无非一是保暖,二是遮羞,但这件衣服通体透明,薄若无物,到底是怎么穿的呢?按道理说,这件衣服如此轻薄,应该是做内衣穿,但是却不能蔽体遮羞;但如果是做外衣穿的话,又不能防风保暖。后来,有人提出来,这件衣服如此轻薄,肯定是一件内衣,是辛追夫人为了取悦丈夫,争宠献媚的宝物,它可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的一件性感内衣。

湖南博物馆副馆长刘小豹:他说我为什么这是一件内衣,而且把它命名为情趣的内衣呢?他说汉代的性医学很发达,性学也很发达,这个说法严格地说也没有错,因为在马王堆12多字的帛书当中,包括一部分竹简,确实就涉及到大量的性学这方面的东西,另外我们发掘了一些汉代的王室的墓。诸侯王的墓。也发现了很多性的器具,也发现很多性的器具,所以他说你看我的这个说法应该是对的吧?

但是,内衣说遭到业界的普遍怀疑。素纱襌衣的主人辛追,去世时已经53岁,应该早已经过了争风邀宠的年龄,而且她贵为轪侯夫人,长沙国的丞相之妻,和那些歌伎舞女,身份地位有天渊之别,再加上深受中国传统的含蓄审美要求,怎么可能会有这么一件性感内衣呢?换句话说,即使真有,她的儿女也不会把一件性感内衣葬进母亲的墓穴。后来,业界普遍倾向于它是一件外衣,而且是古代女子出嫁时套在婚礼服外面的罩衫。这样既可以遮挡路上的灰尘,又能显露里面的华美衣服。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丝织品专家王亚蓉你看那个马王堆出了那么多漂亮的刺绣衣服,还有用朱砂染的大红的衣服,我觉得这里也是可能是汉代当时那人的审美情绪,他就要求不是要穿的那么暴,我觉得这个素纱褝衣呢,它一定是罩在一件特别艳丽的里面一件长服,绣花的也好,是单色的,他把这么薄薄的一层穿在外面,使那个本来很漂亮颜色,有一种特别朦胧的,追求朦胧美的效果。

编辑: 左嘉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