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立定停下:爱情的玩偶的主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50:15
蚯蚓及蚯蚓粪在养禽业中的应用

    1.1.1 鲜蚯蚓及蚯蚓粪在蛋鸡上的应用 养在室内的鸡,用蚯蚓作饲料的份量占谷物饲料的10%~20%为合适。出壳的小鸡一星期后就可以投喂蚯蚓。贾立明(2000年)认为,新鲜蚯蚓在蛋鸡饲料中的添加比例如下:小雏鸡用量占日粮的5%左右,一个月以后的中雏鸡可以加大到10%,并逐渐增加到15%;育肥鸡和蛋鸡产蛋期可增加到日粮的20%[6]。韩素芹(2004年)报道在混合饲料中加入15%的蚯蚓,饲喂蛋鸡10d,产蛋量增加175g,平均每枚蛋增重1.7g,节约饲料1.4g。此外,把液体蚯蚓兑入蛋鸡饮水中(液体蚯蚓1:饮水10),让蛋鸡自由饮用。投喂全价饲料7d后,蛋由平均每8.4枚500g增重为每7.9枚500g,蛋黄颜色改变也十分明显,由淡黄色变为金红色,煮熟食用口感由松软变得柔韧。

    此外,孙振均等(1994年)用鲜蚯蚓代替鱼粉,蚯蚓粪替代部分饲粮进行了饲喂蛋鸡的试验,结果表明,与基础组和使用鱼粉的对照组相比较,使用蚯蚓和蚯蚓粪混合物的试验组产蛋量分别提高了26%(P<0.01)和12%(P<0.05),平均蛋重分别增加2.8%和1.3%,每千克蛋的成本分别降低32.6%和36.6%,因此用蚯蚓和蚯蚓粪混合饲喂蛋鸡不仅减少了蚯蚓粪中营养物质的浪费,而且省工省时,值得推广。

    用蚯蚓饲喂鸡时,掺入量不可盲目增加,过多既造成浪费,又影响食欲。此外,蚯蚓是鸡异刺线虫的宿主,当鸡吃了带有这种虫的蚯蚓后,可导致鸡发生盲肠肝炎病,且多发于2周龄至4周龄的小鸡,来势猛,传染快,死亡率高,因此使用鲜蚯蚓作为蛋鸡的饲料添加剂时,应谨防蛋鸡得盲肠肝炎。

    1.1.2      蚯蚓粉在蛋鸡上的应用 用蚯蚓粉喂鸡,增重快,肉质好,产蛋多,效果高于鱼粉。张桂英(1995年)报道,与饲喂鱼粉的蛋鸡相比,添加5%的蚯蚓粉后,蛋鸡的平均蛋重增加1.99g(P<0.05),料蛋比降低0.43(P<0.05),但是产蛋率、破蛋率等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蛋鸡日粮中添加5%的蚯蚓粉,不仅可以替代等量鱼粉,而且还能降低蛋鸡的饲料消耗量,提高产蛋量和蛋重,因此蚯蚓是蛋鸡的一种优质蛋白质饲料。马雪云等(2002年)报道,在蛋鸡的基础日粮中添加2%的蚯蚓粉, 产蛋率可以提高3.41%(P<0.05),耗料量降低3.91%(P<0.05)。同时鸡蛋中的胆固醇含量降低9.9%(P<0.01),锌含量增加11.19%(P<0.05),铁含量增加21.68%(P<0.05)。

    1.1.3 蚯蚓在肉鸡上的应用 孙振均等(1994年)用鲜蚯蚓代替鱼粉,蚯蚓粪替代部分饲粮进行了肉用鸡“蚯蚓饲料配方”的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12%的鲜蚯蚓后,饲养全期每只肉鸡的增重比基础组提高27%,比鱼粉组提高7.2%;料肉比比基础组降低32.8%,比鱼粉组降低18.7%;每千克增重饲料成本以添加15%的鲜蚯蚓最低,比基础料组降低44.2%,比鱼粉组降低43%。此外,韩素芹(2004年)也报道了两种在肉鸡生产中使用蚯蚓的方法,具体如下  1)20~30日龄的肉鸡,每天每只用蚯蚓21g(约30条);30日龄每只每天用蚯蚓28克(约40条),混在饲料中。40d后每只肉鸡试验组比对照组平均增重163g,增重率为15、9%;(2)在混合饲料中添加12%煮熟的蚯蚓饲喂肉鸡60d,其中每组60只肉鸡。试验组比对照组增重39.1%,料肉比下降1.07(即2.92∶1),肉鸡死亡率下降5%;比鱼粉组增重24.39%,料肉比下降0.35[7]。李钧等(1998年)用水解蚯蚓蛋白替代进口鱼粉进行了饲喂肉鸡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结束时,平均个体增重、料肉比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饲料以1.30元/千克、试验组以1.00元/千克计算,增重所需饲料成本,试验组比对照组降低0.42元。因此在肉鸡饲料中,使用蚯蚓作为饲料添加剂,不仅可以降低料肉比和生产成本,还可以降低肉鸡的死亡率。
蚯蚓粉可做生猪快速生长剂
  将蚯蚓制成蚯蚓粉,再加入适量的兽用维生素等制成“生猪快速生长剂 ”喂猪,可取得理想 的增重效果,猪的增重率可比一般饲料条件下提高30%~50%。将大大缩短生猪的养殖周期,显著降低养殖成本。本技术操作方法简单,效果明显,广大学员不妨一试。

    生猪快速生长剂的制作方法是:先将蚯蚓用清水洗干净,盛 在篮里(不需剖肚),再浸到盛有开水的容器内烫约4~5分钟(以烫死烫熟为度,切忌烫糊),并不断地摇动菜篮,使之烫得均匀。然后,把幼蚯摊在竹帘或水泥地上晒干。一般晒两天即可。晒干后及时敲碎磨粉。约2.5公斤鲜蚯蚓可磨成0.5公斤蚯蚓粉。

    用蚯蚓粉制生猪快速生长剂的方法是:用97%的蚯蚓粉、3%的多种维生素混匀即成。如果多种维生素等添加剂难以配齐,在制生猪快速生长剂时,可改用“希望”或“通威”等饲料精20克加5公斤蚯蚓粉,掺在100公斤猪饲料中饲喂。

    生猪快速生长剂的用量是:仔猪食后每头每天可喂2~4克;25公斤以下的小猪每头每天可喂10克;25公斤以上的猪每天 每头喂15克;50公斤以上的猪每天 每头喂20克,均匀拌入饲料中喂给。也可以生猪快速生长剂1倍量的蚯蚓粉掺入饲料喂猪,效果也较好。
养殖蚯蚓成本低、回报高(致富经)
蚯蚓含有极高的蛋白质,是一切水产及特种动物最好的饲料、诱食剂和“性激素”助剂,所提取的蚓激酶(C—PPA)具有重要的医药价值。“蚓激酶”是一种高效、安全、无毒副作用的心血管治疗药物。中药材“地龙”可治高热惊狂、肺热哮喘、痉挛抽搐、尿涩水肿、淤血、乙脑后遗症、水火烫伤、伤口不愈等疑难杂症。蚯蚓还是天然的环境净化高手,它能将所有的有机废物很快变为肥料,蚓粪便更是极优良的有机肥料。蚯蚓的高蛋白质含量和高营养价值,已成为美、日等发达国家人们的美味佳肴和食疗佳品。 
  蚯蚓的人工养殖早在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得到发展,我国的医药市场、水产品养殖对蚯蚓有着极大的需求,低成本、高回报的蚯蚓养殖业是我国广大农村农民走向富裕的理想选项之一。上海三禾地龙养殖场场长徐礼奋从2000年开始养殖大平二号蚯蚓,目前已有了很好的发展,养殖场选择在养猪场、奶牛养殖场等饲料来源比较丰富的地段,根据这种条件每人每年可以养殖三亩地的大平二号蚯蚓,每亩地每年可产大平二号蚯蚓2000至2500公斤,目前大平二号蚯蚓的市场价为每公斤15至20元。另外,每1000公斤大平二号蚯蚓约消耗20吨猪粪、牛粪,可产出12吨蚓肥,市场上每吨蚯蚓肥的价格为600元。所以,饲养蚯蚓是农民快速致富的阳光产业。

  养蚯蚓的土地可进行立体种养殖,也就是说地表养殖蚯蚓,地表上方可以种植葡萄或种植其他攀藤瓜果,立体种植养殖有四大好处:(1)可以为土地保湿遮荫便于蚯蚓养殖;(2)可充分利用土地的肥水便于瓜果蔬菜的生长丰产;(3)人力可综合利用省时省力;(4)可增加土地的附加值获取更大的收益。
蚯蚓的生活习性与生态条件是咋样的?
蚯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需要适宜的生态条件。不同的蚯蚓所需的条件也有差异。本技术仅着重介绍大平2号和我基地新一代杂交蚯蚓的生活习性与生态条件。
养殖蚯蚓,为了获得高产,必须研究熟悉所养蚯蚓的生活习性以及所需的生态条件,了解其对蚯蚓的影响。
  1、温度
  蚯蚓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蚯蚓对环境的依赖一般比恒温动物更为显著,环境温度不仅影响蚯蚓的体温和活动,还影响蚯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及繁殖等,而且温度也对其他生活条件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间接影响蚯蚓。因此,温度是蚯蚓最重要的生活条件之一。
  一般来说,蚯蚓的活动温度在5—30℃范围内,0—5℃进入休眠状态,0℃以下死亡,最适宜的温度为20—27℃左右,此时能较好地生长发育和繁殖。28—30℃时,能维持一定的生长;32℃以上时生长停止;10℃以下时活动迟钝;40℃以上时死亡,蚓茧孵化最适18—27℃。可见蚯蚓的最高致死温度低于其他无脊椎动物。养殖场最好在室内,在南方地区,夏天通风保湿,冬天只要关窗保温就能全年正常生产(这里的温度指基料的温度,因为空气的温度与基料的温度是不一样的,比如:当空气温度0℃时,基料温度有12℃左右;当空气温度为38℃时,基料温度却只有28℃左右,这是因为粪料含有极高的水分)。
  2、湿度
  蚯蚓没有特别的呼吸器官,它是利用皮肤进行呼吸的,所以蚯蚓躯体必须保持湿润。如果将蚯蚓放在干燥环境中,蚯蚓的皮肤经过一段时间就不能保持湿润,因而不能正常呼吸,蚯蚓马上会发生痉挛现象,不久就会死亡。蚯蚓体内水的成份极大,占体重的75%以上,因此,防止水份丧失是蚯蚓生存的关键。当然,土壤过 于潮湿对蚯蚓的生长发育也是不利的。
  蚯蚓对不利的湿度条件也有暂时的忍受能力,为了求等得生存,它们有时通过运动,转移到适宜的环境里去,有时通过休眠、滞育、降低新陈代谢强度等,以减少水份的消耗。
  3、酸碱度(PH值)
  蚯蚓对酸碱都很敏感,因为蚯蚓体表各部分散布着对酸、碱等有感受能力的化学感受器官,蚯蚓在强酸、强碱的环境里不能生存,但对弱酸、强碱环境条件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大平2号蚯蚓生长在PH值6—8的范围内较好,在PH值7—7.5的范围产蚓茧最多。
  这里应注意,调节蚯蚓养物的PH值不能使用硫酸、盐酸、硝酸等强酸,也不能使用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等强碱。只有下列弱碱、酸可作为中和剂:
  碱性中和剂:碳酸钙等;酸性中和剂:有机酸(醋酸、柠檬酸等);
  具体测试方法见蝇蛆养殖技术内容。
  4、盐度
  有人做了蚯蚓对盐度忍耐的试验,分别把威廉环毛蚯蚓置于0.02%、0.1%、0.4%、0.8%、1.6%的食盐溶液中,置于0.01%、0.02%、0.04%、0.08%的硫酸铜溶液中,观察蚯蚓死亡时间。食盐度为0.8%和1.6%的溶液中的蚯蚓死亡时间分别为145分钟和52分钟,其余食盐溶液中的蚯蚓24小时未死亡,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在4种硫酸铜盐度溶液中的蚯蚓全部死亡,死亡时间分别为50分钟、76分钟、75分钟、57分钟。这说明硫酸铜溶液对蚯蚓具有较强的毒杀作用。因此,在蚯蚓的养殖中,要注意盐度对蚯蚓的影响,尤其是防止某些农药、化肥等有害污染对蚯蚓的毒害。
  5、通气
  蚯蚓是通过大气扩散到土壤里的氧气进行呼吸的。土壤通气越好,其新陈代谢越旺盛。不仅产卵茧多,而且成熟期缩短,所以箱式养殖产量最高。因为箱子八面都能通气。蚯蚓不能在二氧化碳、甲烷、氟、硫化氢含量大的环境中栖息。如栖息场所的硫化氢,甲烷过量,蚯蚓会逃亡甚至大量死亡。如在北方有的地方为了保温,在蚯蚓养殖场、养殖室内烧火炉,由于管道漏烟气,致使蚯蚓大量死亡。这是因为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一氧化碳等等有害气体的缘故。在饲料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氨、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这些气体的含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毒害蚯蚓。试验证明:当氨超过百万分之二十时,就会引起蚯蚓粘液分泌增多,集群死亡;硫化氢超过百万分之十五时,蚯蚓就会发生神经疾病而死亡。甲烷超过百万分之十五时,会造成蚯蚓血液外溢而死亡。因此,饲料喂前要充分发酵。发酵后的饲料最好经过翻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喂。
  6、光照
  蚯蚓虽然没有眼睛,但在全身体表散布着许多光细胞,它们在身体前端(是口前叶)与后端较多。蓝光对蚯蚓有刺激,红光则没有,紫外光有害。所以养殖场地应避免太阳光直射,最好在室内饲养并点亮一盏红色日光灯。
  7、密度
  所谓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容积中的蚯蚓的数量。养殖密度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环境的变化,从而对整体蚯蚓产量及成本都有很大的影响,密度小,虽然个体生存竞争不激烈,每条蚯蚓增殖倍数大,但整体面积蚯蚓增殖倍数是小的,产量低、耗费的人力、物力较多;若放养密度过大,由于食物、氧气等不足,代谢产物积累过多,造成环境污染,生存空间拥挤,导致蚯蚓之间生存竞争加剧,使蚯蚓增重慢,生殖力下降,病虫害蔓延,死亡率增高,幸存者逃逸等。因此,掌握最佳的养殖密度是创造最佳效益的一大关键。
  蚯蚓的放养密度与蚯蚓的种类、生育期、养殖环境条件(例如食物、养殖方法和容器)、及管理的技术水平等有密切的关系,以箱式养殖放养密度最高,在一平方米面积,25厘米高的培养基中可放养密度为:种蚯1.5—2万条,孵出至半月龄,可放养8—10万条,半个月到成体可放养3—6.5万条。若增大养殖密度,就会限制蚯蚓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产量就会降低。所以在养殖蚯蚓时适时扩大养殖床,调整养殖密度,取出成蚓,这是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
  8、食物
  食物是影响蚯蚓的一个长期的、关键的生态因素。食物不足会使蚯蚓间竞争激烈,特别是在养殖密度较高的情况下,个体间对食物的竞争加剧,往往导致生殖力下降、病虫害蔓延,死亡率增加,一些蚯蚓逃逸等。食物对蚯蚓的影响,不仅表现在食物的数量上,而且体现在食物的质量上。例如以畜粪为食的蚯蚓,它们所生产蚓茧数,比以粗饲料(如野草)为食的同种蚯蚓要多十几倍到几百倍;以腐烂或者发过酵的,来自动物的有机物比植物性有机物的饲喂效果好;又如,喂含氮丰富的食物(如畜粪)比含氮少的食物(如桔杆)使蚯蚓生长繁殖更好些。
  本技术所指的无土养殖,实际上就是全为蚯蚓的食物,而代替了不要也可的部分土,减少了许多换料管理。整个养殖箱内都是食物,故可减少竞争,还能加大养殖密度。
  9、天敌和疾病
  ①蚯蚓的天敌中包括捕食性和寄生性两大类:捕食性天敌有鼠类、鸟类、家禽类、蛇类、蛙类、蚂蚁、螳螂、蜘蛛、蜈蚣等;寄生性天敌有:寄生虫类、寄生蝇类、螨类、蚂蟥等。
  ②种间竞争:有些动物虽然不是蚯蚓的捕食者和寄生虫,但是,它们侵入蚯蚓养殖床内和蚯蚓争食饲料,争夺栖居地空间,因而对蚯蚓造成危害。例如:昆虫中的白蚁、鞘翅类、梭虫科、羽隐虫科、椿象、蟋蟀等,多足类的马陆以及一些非寄生性的蝇类幼虫、线虫等。在雨季,还在养殖场所出现蜗牛、蛞蝓等。
  ③疾病,蚯蚓的疾病极少,最常见的是在饲料酸化情况下(PH值低于4),往往引起蛋白质中毒或胃酸过多症。其症状是:蚯蚓全身出现痉挛状的结节,环带红肿,全身粘液分泌增多,往往在养殖床上转圈爬行,或钻到床底不吃食,最后蚯蚓变白而死亡。有的病蚓死前还出现节间断裂现象,有的蚓茧破裂等。据国外研究表明,饲料的酸化不仅是导致蚯蚓患蛋白质中毒之类疾病的关键原因,甚至也是招致昆虫、病菌蔓延、天敌为害的重要原因,甚至也是招致昆虫、病菌蔓延、天敌为害的重要原因,所以饲料合理配制以及往后的妥善管理是极为重要的。防治措施:经常测试PH值,防止PH值低于6以下;发现中毒现象马上把蚯蚓与酸化饲料分开,用25℃的水冲洗蚯蚓然后放入标准饲料。
养殖蚯蚓基础知识
一、蚯蚓的基本习性常识
  A、蚯蚓的外形特征:
蚯蚓的形态通常为细长的圆柱形,头尾稍尖,整个身体由若干环节组成,无骨骼,外被一薄而具色素的几丁质层,除前两节外,其余体节上均生有刚毛。由于蚯蚓为常见动物,具体形态略
B、蚯蚓的生长情况:
蚯蚓自蚓茧产下开始至幼蚓孵化,直至发育成熟,出现环带并开始产卵,称为一个生活周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赤子爱胜蚓的蚓茧需14~28天孵化成幼蚓,再经30~45天生长为成蚓,成蚓交配后5~10天开始生产蚓茧。若饲养条件适宜,成熟蚯蚓约1.4~5.5天产1个蚓茧。平均每条蚯蚓的生活周期(世代间隔)为70天左右
计算蚯蚓的寿命,一般从幼蚓自蚓茧中孵出开始,到蚯蚓自然死亡为止。不同种类的蚯蚓,其寿命的长短也有差异,野外自然条件下生活的蚯蚓。其寿命仅为两个季度,而在较好的环境条件下,其寿命可延长至2-4年多;人工养殖蚯蚓寿命可长达10至15年
C、蚯蚓的生理习性:
1、蚯蚓对穴居生活的适应性,蚯蚓由于长期生活在土壤的洞穴里,其身体的形态结构对生活环境具有相当的适应性。
2、在自然界,蚯蚓以生活在土壤上层15~20厘米深度以内者居多,越往下层越少,。
3、蚯蚓喜欢温暖、潮湿和安静的环境。一般蚯蚓的活动温度为5℃~30℃,生长繁殖最适温度为15℃~25℃,在0℃~5℃则停止生长发育,进入休眠状态,0℃以下或40℃以上常导致死亡。
4、蚯蚓还喜居安静的环境,怕噪音或震动。
5、蚯蚓对光线非常敏感,喜阴暗,怕强光,常逃避强烈的阳光、紫外线的照射,但不怕红光,趋向弱光。
6、蚯蚓的活动表现为昼伏夜出,即黄昏时爬出地面觅食、交尾,清晨则返回土壤中。
D、蚯蚓的食性特点:
蚯蚓爱吃细、烂、湿的饲料,加之它依靠皮肤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因而水分的供应特别重要。饲料的含水率以70%左右为宜,用手挤压上层料,指缝间应有滴水,底层要求积水1~2厘米。夏季每天早晚要分别浇水一次,冬天每3~5天浇水一次,并在饲料面上加盖稻草保温保湿。
E、蚯蚓的繁殖特点
蚯蚓性成熟后,大多为异体交配,配偶双方相互受精,即把精子输送到对方的受精囊内暂时贮存。在交配过程中或交配后,成熟卵即开始从蚯蚓的雌孔中排出体外,落入环带所形成的蚓茧内。蚯蚓的受精过程是包含一个至多个卵的雏型蚓茧途经受精囊孔时,原来交配所贮存的异体精液就排入雏型蚓茧内。 蚯蚓产生蚓茧的过程是由蚓体环带分泌蚓茧膜及其外面细长粘液管开始的,经排卵到雏型蚓茧从蚓体最前端脱落,蚓茧前后封口为止。蚯蚓的胚胎发育过程(即蚓茧的孵化)。它包括卵裂、胚层发育、器官发生三个阶段。

二、投资蚯蚓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A、场地的准备:
蚯蚓的养殖方法较多,有简易养殖法、田间养殖法和工厂化养殖法。总之饲养蚯蚓的场地一定要选择靠近水源,交通方便的地方。农村可利用庭院、村旁或林间空隙地等进行养殖。场地应排水良好,不能有积水,要能防水浸、雨淋,要求没有噪音、烟气、煤气,通风要良好,无直射阳光,远离使用农药的田地,并且还应注意防止天敌的危害。
B、设施的准备:
蚯蚓的养殖设施较为简单,主要在冬季要注意保温设施
C、技术的准备:
蚯蚓的养殖技术主要靠自已从报刊杂志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学习,也可到本网电子刊物"养鸽技术文荟"等栏目学习,不断提高、丰富饲养养技术。
D、引种的准备:
引种前要全面、多方位了解蚯蚓供种货源,掌握蚯蚓的基本知识,坚持比质、比价、比服务的原则、坚持就近购买的原则。

三、饲养管理蚯蚓基本知识
  饲养管理蚯蚓要抓住"湿、料、温、光、防、除"六个字。
A、湿:蚯蚓喜欢潮湿而不积水,不同品种要求湿度不完全相同,但一般可掌握在含水量70%左右;
B、料:饲料要分批定点投喂,以表面吃光为度,不可堆积过多;
C、温:蚯蚓适宜生长的温度为15℃~30℃,以25℃左右为好,高温(35℃以上)季节应采取降温措施;
D、光:蚯蚓系夜行动物,怕光,应注意遮光;
E、防:防蚯蚓逃逸,尤其在闷热天或下雨前,应在地面养殖床四周挖25厘米的排水沟,并须防蚯蚓敌害,如蛇、鼠、蚂蝗等;
F、除:蚯蚓的粪便应及时清除,一般每月清除一次,每平方米养殖床每月可清除粪土25~30千克。清除粪便后应及时添加新土料
蚯蚓冬季生长繁殖措施
作饲料用的蚯蚓多是赤子爱胜属蚯蚓。这种蚯蚓耐寒性强。只要不是长期冰冻的地方,如管理得当,冬季,生产蚯蚓并不比夏季困难,应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采取越冬措施。
  ㈠ 保种过冬  在严冬到来之前,将个体较大的成蚯蚓提取出来加工利用,留下一部分作种用的蚯蚓和小蚯蚓,把料床加厚到50厘米左右,也可以将几个坑的培养料合并到一个坑,上面加一层半发酵的饲料,或新料与陈料夹层堆积,调整好温度,加厚覆盖物,挖好排水沟,就可以让它自然过冬,到春天天气转暖时再拆堆养殖。
 ㈡ 保温过冬  室外保温过冬,利用饲料发酵的热能、地面较深厚的地温和太阳能使蚓床温度升高。坑深一般要求1米左右,宽1.5米,长5米以上,掘坑的地方与养殖蚯蚓要求的条件是一致的。坑掘好以后,先在坑底垫一层10厘米厚的干草,草上加30厘米厚的畜禽混合粪料,粪料要求捣碎松散,有条件的地方可在粪料中加一些酒槽渣,含水50%左右。粪上加10厘米厚的干草,干草上铺两条草袋或者麻袋,再投以30厘米含蚯蚓粪的培养料,料上盖一层稻草,草上加10.5厘米厚的发酵粪料,上面再盖好覆盖物,覆盖物上再盖塑料薄膜。晴天中午揭开透气,并让太阳晒暖料床。这样的蚯蚓温床温度可以保证在20℃以上。一个月以后,原加的半发酵料已被蚯蚓取食一半以上,在上层又加一层半发酵料,取食一半以后又加一层。蚯蚓密度太大时,应及时取用或分床。保温好的,一个冬季里可繁殖出两代蚯蚓来,蚓体的生长速度比夏季还略高些。
 ㈢ 低温生产  砍掉蚓床周围的一切荫蔽物,让太阳从早到晚都能晒到蚓床上;秋天遗留下来的床料不再减薄,让逐次加料来增加床的厚度,加料前老床土铲到中央一条,形成长圆锥形,两边加入未发酵的生料,并采取逐次加水让其缓慢发酵。一个星期后,覆到中央老床土上,蚯蚓开始取食新料后,打平。等新料取食一半后又如上法加一次新料。晴天10点钟后把覆盖物减到最薄程度,让太阳能晒到料床上,下午4点钟后再盖上。覆盖物要求下层是10厘米厚的松散稻草或野草,上面用草帘或草袋压紧,再盖薄膜。洒水时,选晴天中午用喷雾器直接喷到料床上,保持覆盖的稻草干燥。提取蚯蚓时,做到晴天取室外床,雨天取室内床。虽然冬天蚯蚓长得慢,却因后备蚯蚓群多,也不会影响冬季成蚯蚓的提取量。
光照与通气对蚯蚓的影响
光照与通气  蚯蚓没有明显的眼,只是在表皮、皮层和口前叶这些区域具有类似晶体结构的感觉细胞。身体中部对光感觉稍差,后部仅有极微的反应。但当蚯蚓从黑暗中突然暴露于光照时,具有强烈的反应。一般蚯蚓为负趋光性,尤其惧怕强烈的光照刺激,蚯蚓对不同波长的光线有不同的反应,畏阳光、强烈的灯光、蓝光和紫外线照射,但不怕红光,所以蚯蚓通常在清晨和傍晚时出穴活动。试验结果表明:蚯蚓通常最适宜的光照度为 32 一 65 勒克斯,这比蜗牛的适宜光照度要低,这时蚯蚓静止不动;当光照度增至 130 一 250 勒克斯时,蚯蚓会出现负趋光反应,如果当光照度增至 190 一 200 勒克斯,蚯蚓会以极快的速度藏到较黑暗的地方。此外,阳光和紫外线对蚯蚓均有杀伤作用。因此我们在养殖时应特别注意,可根据蚯蚓对光照反应的特点,避免将蚯蚓暴露在阳光下照射。不过可以利用蚯蚓对光照的反应,在养殖采收时加以利用。利用蚯蚓惧怕光线的特性来驱赶蚯蚓,使之与粪便分离,提高采收效率。另外,还可利用蚯蚓不怕红光的习性,在红光照射下,对蚯蚓的生活习性行为等进行观察和研究。当然不同种的蚯蚓以及蚯蚓个体的大小、发育成熟阶段的不同,对各种光照的反应和耐受性也有差异。
通气方面对蚯蚓生长繁殖等活动影响较大的是空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绝大多数的蚯蚓要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只有少数种类的蚯蚓可行嫌氧呼吸在缺氧的环境中生活。我们经常发现在自然界,大雨过后,往往有许多蚯蚓爬行在路上或被雨水溺死,这是由于雨水过多而将蚯蚓栖息的洞穴和通道灌满,使栖息场所严重缺氧,二氧化碳则浓度过高,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成为碳酸,这时蚯蚓忍受不了酸性的刺激而爬出洞外。通常蚯蚓对土壤中二氧化碳浓度耐受的极限在 0 . 01 % - 11 . 5 % (不过有的蚯蚓可耐受二氧化碳浓度在 50 % 以上),如果超过上述极限,则蚯蚓往往会出现迁移、逃避等现象。
蚯蚓对各种气体的反应也十分敏感,有些气体对蚯蚓有害,在养殖蚯蚓 时则应特别注意,如一氧化碳、氯气、氨气、硫化氢气体、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甲烷、尸氨等气体均对蚯蚓有害,尤其在冬季,为了给养殖蚯蚓场所增加温度,往往生炉子,以煤为燃料,如果通烟管道不好,泄漏烟气,会引起蚯蚓大量死亡,因为在烟气中均含有上述有害气体。此外,蚯蚓的食料往往需发酵,发酵后也会产生上述有害气体,要严加注意。饲料投喂前要充分发酵,并且还要经常翻捣或放置一段时间后再喂养,使有害气体完全散发完。据报道,一旦有害氨气的浓度超过 17pPm 时,则会引起蚯蚓大量分泌亡;硫化氢气体的浓度超过 20PPm 时,会引起蚯蚓神经系统的疾病而导致死亡;甲烷气体浓度超过 15 %一 20 %时,会造成蚯蚓血液外溢而死亡
食性和食量
食性和食量  在自然界,蚯蚓能利用各种各样的有机物作食物,即使在不利条件下,也可以从土壤中吸取足够的营养。食物的种类和总量不仅影响蚯蚓种群的大小,也影响蚯蚓的生存、生长速度和产卵力。蚯蚓的食物主要是无毒、酸碱度适宜、盐度不高并且经微生物分解发酵后的有机物,如禽、畜粪便等,食品德酿造、木材加工、造纸等轻工业的有极废弃物,各种枯枝落叶,厨房的废弃物以及活性泥土等均是蚯蚓上好食物。但对食物中含有生物碱和各种芳香族化合物成分,则很难食用或者根本不食取。不同种的蚯蚓对各种食物的适口性和选食性是有所差异的。在自然界,蚯蚓特别喜食富含钙质的枯枝落叶等有机物。如赤子爱胜蚓喜食经发酵后的畜粪、堆肥,含蛋白质、糖元丰富的饲料,尤喜食腐烂的瓜果、香蕉皮等酸甜食料,并且蚯蚓对甜、腥味的食物特别敏感,所以养殖时可适当加进烂水果、洗鱼水或鱼内脏等物,更能增进蚯蚓的食欲和食量。
不同种类的蚯蚓,其食量也有很大的差异。例如背暗异唇蚓成蚓平均每条每年摄食(干重)为 20 一24克;长异唇蚓成蚓为 35 一 40 克;红正蚓成蚓为 16 一 20 克。据报道 10 0毫克体重的蚯蚓,每天要吃80毫克的食物。通常性成熟的正蚓,每天的摄食量为自身体重的 10 %一 20 %。又如性成熟的赤子爱胜蚓,每天的摄食量为自身体重的 29 % ; 1 亿条性成熟的赤子爱胜蚓,每日的进食量 40 吨左右,而排出的粪便为 10 一 20 吨。当然,蚯蚓的进食量与其生长发育阶段,饲料的种类以及所处的环境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养殖蚯蚓时,必须合理配制饲料和科学地投喂,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和较高的经济效益。
在哪些条件下才能蚯蚓高产
在哪些条件下才能蚯蚓高产呢?本网站根据自己养殖基地的养殖技术,作以下解析:
一、蚓种:  跟作物一样,优良的品种是高产的最基本条件。目前,高产蚯蚓的品种有日本大平1号、大平2号、北星2号、北京爱胜蚓等品种,耐热耐寒,抗病力强等,目前国内几乎都养殖这几个品种,特别是大平2号和北星2号。(我场养殖的品种是采用日本的大平2号和北星2号经多年杂交后的新品种——大平三号。)  但是,过去由于养殖技术落后,让蚯蚓一直祖孙同堂混养在一起而引起近亲交配,据笔者走访国内几十家蚯蚓养殖单位和个人,这些蚯蚓品种几乎都严重退化。  退化的蚯蚓表现在:1、繁殖率低,年增殖率在100倍以下;2、生长缓慢,从幼蚓至成蚓需约6个月;3、饲料利用率低,每立方米牛粪仅能生产蚯蚓3-5千克左右;4、挑食现象严重等。  为此,我基地的技术负责人蒋爱国从94--95年分别到全国八个养殖单位和个人引大平2号、北星2号等进行杂交,并把其后代严格经过提纯复壮,经过了漫长的三年艰辛努力,培育出新一代蚯蚓良种。其明显特点是:1、年增殖率在万倍以上;2、从幼蚯蚓长至成蚓仅需40天左右;3、每立方料牛粪可产鲜蚯蚓约20公斤,最高可产60公斤;4、耐热耐寒。(当然,这与我们独创的蚯蚓养殖新技术是分不开的)。 选择了良种蚯蚓,成功就有50%。 二、技术: 俗话说:“好马还需好鞍配”,有了良种,并不就表示随随便便操作就会有高产量,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才会给你带来最佳的经济效益;过去就是由于技术落后,使蚯蚓品种严重退化、生长缓慢、产量太低等。  三、材料:  养殖蚯蚓需要丰富的有机废物及其它材料,如猪、牛、马、鸡粪等,以及各种垃圾等。如果你根本就没有这些资源,劝你放弃养殖(在我国缺少养殖蚯蚓材料的地方极少)。 具备了以上条件,养殖蚯蚓就会得心应手,给你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