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孙平原在哪个大洲:[荐] [顶] 警惕泄密引发的“新型腐败” 《人民论坛》杂志空间 -- 腾讯博客--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7:23:26
[荐] [顶] 警惕泄密引发的“新型腐败” 2011.10.27阅读(2739)下一篇:重庆“唱红”:对... |返回日志列表
  • 赞(4)赞(4)赞(4)赞(4)
  • 转载(66)
  • 分享(30)
  • 评论(6)
  • 复制地址
  • 更多

 

  去年5月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多次被泄露,引发广泛社会关注。据报道,涉案官员泄露的宏观数据主要包括工业增加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国民生产总值(GDP)、全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等九种。这些数据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数据,属于国家秘密,如果提前公布出去,很容易引发股市波动等市场不良反应,相关官员因泄密获刑可谓是罪有应得。而他们的泄密行为,也掀开了新型腐败的一层面纱,值得各级干部引以为戒。

  一、 “信息腐败”

  如今,腐败犯罪的新形式、新手段层出不穷。以往,个别官员往往通过直接为他人办事而收受贿赂,被侦破的泄密案说明,官员掌握的重要信息也成为了权钱交易的对象。

  案例

  广东中山市原市长李启红涉嫌内幕交易案:李启红及其家族成员横跨当地官商两界,权力和资本“合体”,用“市场化手段”搞“资本运作”,制造裂变效应为私人聚敛财富,其做法之大胆、违法所得之巨大令人咂舌。庭审中,李启红竟然表示对内幕交易带来的巨额收益“不知情”,自己不知道内幕交易是违法行为。

  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腐败官员中,市场经济的观念已经深入头脑,并被运用在腐败手法之中。这些腐败官员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权钱交易,而是在通过各种方式积累资本后,利用手中权力谋取投资机会,进行更为隐蔽的资本运作,追求利益最大化。

  二、“清水衙门腐败”

  有人说,统计部门算是一个“清水衙门”,央行下属某研究所货币金融史研究室也算是个“清水部门”。但从泄密案来看,“清水要门”照样能通过一些手段来牟取私利,这说明,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清水衙门”,只要有权力出轨失范,就有腐败出现的可能。

  案例

  商务部条法司巡视员郭京毅案:在商务部条法司任职20余年,郭京毅一直参与和负责外资法律、投资法律的制定、修改。这个似乎很务虚的职位,其实作用极大。典型的郭京毅式立法腐败是———利用手中修改、解释商务法律法规的权力,按照行贿者需求设计制度,手法极为隐蔽。

  别以为条法司只是个清水衙门,其实是个高危部门,因为它掌握着制定游戏规则的大权,而且拥有规则修改权和解释权。这为郭京毅这类专业人士提供了寻租的便捷渠道。他们完全能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制定、修改法律法规中有所选择,删除不利于与自己有利害关系一方的条文,添加有利于与己利益相关一方的规定,解释就更不用说。郭京毅们就是这样凭借手中的立法权和专业知识,充当“经济汉奸”,为黄光裕们实现利益输送,从而收受对方贿赂。

  三、“文雅式腐败”

  泄密案官员不像一般腐败案那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是通过各种体面的形式来获取回报。比如,通过利用证券机构从业人员指导其买卖股票、牟取利益,通过参加证券机构举办的一些讲座、恳谈会等获取高额讲课费。这种“文雅式腐败”给行受贿双方披上合法的外衣,加大了司法机关查处的难度。目前,这种“文雅式腐败”似有蔓延之势,低层次的“文雅式腐败”是送文物、陪同官员打高尔夫球等,而高层次的“文雅式腐败”则是陪同观看文艺演出,帮助官员出书、请官员讲课等等。不过,再“文雅”也逃不了腐败的里子,必须引起警惕。

  案例

  孙振在担任国家统计局办公室秘书室副主任及局领导秘书期间,伍超明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货币金融史研究室工作期间,违反保密法规定,先后多次泄露国家秘密,分别被判刑5年、6年。从孙振、伍超明二人的案件剖析,他们的泄密对象都是证券行业从业人员。这些寻租者的切身利益,与CPI等经济数据息息相关,若能提前获知数据、并据此先于同行做出相关交易,获利十分诱人。恰因此,寻租者会千方百计向相关要员示好,或举办讲座、或朋友宴请,并许以高额邀请费用。结果,那些尚未公之于众的核心数据信息,便在“不经意”间被传递了出去。

  只需张嘴就能卖钱,这确实是对人性的巨大考验。人性总有经不起考验的时候,唯有制度才是最可靠的保障。

 新型腐败的背后

  1、利益驱动。不少网民表示,经济数据频频“走光”,利益驱动是祸首。也有网民指出,数据频频泄密的根源在于经济金融生态圈的整体恶化,若想规范金融市场,必先严惩“内鬼”。还有不少网民直言经济数据保密管理中的漏洞,并建议治理泄密需有“重典”整顿之决心。

  此前,路透社曾7次非常精准地“预测”中国经济数据,对此,有不少网民指出,政府部门“内鬼”泄露数据,其幕后黑手主要是券商等金融机构,提前操作让他们在不断恶化的经济金融生态圈中“受益匪浅”,而信息提供者所获报酬也是异常丰厚。

  2、保密管理存在薄弱环节。经济数据在正式发布前,会被提前提供给相关的宏观经济决策部门和领导层进行参考。除了数据的生产环境,还涉及到数据传递链条上的各个部门,牵涉的部门多,难免会存在数据泄露的风险点。

  许多金融机构的所谓经济学家和研究人员其实更多的时候是在充当“交际花”,拿数据甚至是他们的一项工作任务。通过讲座、恳谈会,甚至是饭局,这种“信息与钱的交易”“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个“良性互动”的利益链条也越来越庞大,越来越不可收拾。据说,在饭局上只是谈谈对宏观经济和市场的个人看法,一些司局级官员每次就有五位数收入,而若是售卖国家机关文件更是“收益颇丰”,有时一份经济类文件能够卖到40万至60万元。

  堵住数据泄密的“利益缺口”

  为防止数据泄露,国家统计局从今年7月开始,调整了统计数据发布方式,比如提前了发布时间、缩小了接触涉密数据的人员和范围。然而现实问题在于,国家核心经济数据的统计工作十分庞杂,包括初始数据采集、整合、误差调整、部门信息交换等诸多环节,涉及人员众多,这在客观上增加了保密监管的难度,也让泄密者心存侥幸。保护我国经济数据安全,强化工作人员教育、严格程序制度、事后法律惩戒,缺一不可。

  对统计数据心存敬畏,才能让统计工作尽善尽美。此次高调通报泄露涉密经济数据案件查办情况,也在客观上凸显了统计数据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这提醒更多相关工作人员,不仅需要谨守法定职责,更需要以一种严谨履职的态度来保证数据的客观公正。官方统计的目的,是为后续政策决策服务,相关工作也应当摒弃闭门造车的思维,切实为经济发展服务。(人民网—《人民日报》)

  建立涉密经济数据专项督察制度,加强保密管理

  加强制度建设。会同组织人事部门制定专门规定,突出对接触、知悉涉密经济数据人员的政治条件和资格审查,进一步完善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查处涉嫌泄露国家秘密案件的协调机制,严厉打击泄露经济数据的违法犯罪活动。

  加强监督检查。国家保密局将建立涉密经济数据专项督察制度,实行重点督察、专项检查等方式,指导和帮助他们查找漏洞、完善制度、加强管理。

  加强教育培训。通过各种形式帮助指导有关工作人员和涉密人员增强保密意识,提高保密技能,筑牢保密思想防线,切实从中吸取教训,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本文综合人民网、新华网、南方网等多家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