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 中最聪明的人:做人?做事?做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6:43:44
做人•做事•做官

本文转海门市委书记曹斌同志在全市“讲党性、重品行、树正气、创一流”专题党课上的讲稿.(以下文章根据讲话录音整理,略有删节)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新落成的行政会展中心报告厅举行“讲党性、重品行、树正气、创一流”主题教育活动专题党课。置身这样一个明亮、宽敞、整齐的环境当中,我们感到别有一番风味,心情格外激动。
随着市委、市政府城市南进战略的实施,城市向南、生活向上的理念越来越成为了一种共识。以行政中心为龙头的城市南进战略如火如荼地展开,全面拉开了城市框架,为实现“背向长江”向“面向长江”的华丽转身拉开了序幕。我们整合资源、科学安排,以最小的投入换来了整个环境的大改变。环境改变人,环境能塑造人。行政中心的启用,其意义至少有两个方面:第一,办公条件变好了,工作环境变美了,心情也更舒畅了,必将给我们的精神面貌带来一个大转变、服务效率带来大提升;第二,我们作为一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将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油然产生一种荣誉感和使命感,必将最大限度地调动工作积极性,推动我们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坐在这个报告厅,第一次开会,有感而发,我想同志们可能也有同样的感受。
进入“十一五”以来,海门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可以用六句话来概括:实力增强了,空间变大了,城市长高了,环境变美了,形象提升了,干劲更足了。实力增强了,就是预计今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比“十五”期末增长4倍。空间变大了,就是随着江海联动开发战略的实施,海门的版图从1149平方公里扩大到1200平方公里。就海岸线来说,从11公里增加到26公里。城市长高了,从“十五”期末只有三四栋高楼,发展到现在超过了300栋高层,从高速公路看海门的城市天际线、轮廓线,还是有一点品位的。环境变美了,就是生态优先战略取得明显成效,城乡大地生态宜居,绿环水绕,干干净净。形象提升了,海门自己人,包括在外工作的人,都为家乡的变化感到由衷的自豪;外地人或是到海门考察、视察的领导和客商,对海门的评价也提升了,投资信心也更强了。干劲更足了,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政通人和、风正气顺、心齐劲足,人心思变、人心盼发展是目前的主流。总体上说,海门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了三大目标:第一,率先在苏中苏北建成了全面小康第一达标市;第二,实现了跻身全省前十强的目标,列全省第9位;第三,连续10年蝉联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列全国第31位,江苏第9位。
发展有目共睹,成绩令人鼓舞。这些成绩的取得,一是历届党委政府、各位老领导打下的坚实基础。没有这个坚实基础,就不能赢来现在这么全面的发展。二是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带领百万人民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奋发图强、艰苦努力干出来的。第三,也离不开海门所有的老同志、各界人士、驻海部队武警指战员的支持、指导、帮助。这一点,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目前,海门已经进入发展的黄金期、千载难逢的机遇期。面临着三大转折:第一是“十一五”收官向“十二五”开局过渡;第二是从率先全面小康向率先基本现代化迈进;第三是从“硬环境打造”向“软实力提升”转变。我们所处的这个时期是一个特定的时期,是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工作做好了、机遇抓住了,海门就能实现井喷式发展,就会跨越腾飞;如果这个时期我们的工作松一松,机遇抓不住,就会前功尽弃,机遇就会与我们失之交臂。当前,海门发展关键的关键、核心的核心,就是如何抓住由“硬环境打造”向“软实力提升”这个转变。如果说过去五年我们着重抓了四大平台的搭建,硬环境的打造,抓住了关键,赢得了先机,夯实了基础,那么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必须更加注重软实力的提升,通过各级领导干部素质的提高,来适应海门快速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我们在座的各位领导干部,更是迫切需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要正确认识海门发展所处的环境和特征;二要正确审视海门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三要正确评价干部队伍思想状况和精神面貌,以思想素质的大提高来适应海门快速发展的新需要。为此,市委审时度势,决定在全市副科职以上领导干部中全面开展“讲党性、重品行、树正气、创一流”主题教育活动,目的就是要在全市上下来一次精神的大洗礼、观念的大更新、思想的大解放、作风的大改变,为推动海门新一轮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组织和作风保障。希望今天到会的同志,能够深刻理解市委组织专题活动的深刻内涵,进而以更自觉的行动投身到这次主题活动中去。
为开展好这次主题教育活动,最近,我们专门召开了座谈会,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建议。市委常委会也就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作了精心部署。为拉开这次活动的序幕,今天我与在座的同志们进行一次面对面的集体交心、交流,同大家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认识。重点讲三个问题:
一、深刻领会活动主题,始终保持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坚定性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干部始终是决定因素。长期以来特别是进入“十一五”以来,市委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始终坚持以高尚的精神信念引领发展,以持续的思想解放推动发展,以优良的效能作风保障发展。2006年,开展了“新时期海门精神”大讨论,提炼出了“海纳百川,强毅力行”的新时期海门精神,极大的提升了海门干部的精神境界。2007年,组织100多人到山东学习考察,开展了“山东大发展,海门怎么办”大讨论,开阔了眼界、找到了差距、明确了努力方向,激发了跨越发展的激情。2008年,在率先建成苏中苏北全面小康第一达标市的基础上,到苏南考察学习,围绕“苏南现代化,我们怎么办”开展大讨论。苏南人干大事、创大业、进军基本现代化的气魄给我们以极大的震撼。2009年,面对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我们与全市人民一起增强信心,激励斗志,各级领导干部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共同创造了“风景这边独好”的艳阳天,赢得了高平台上的快发展。2010年,我们紧紧抓住“十一五”收官这样一个契机,向全市人民提出了“大干快上、大展形象、大显身手”的工作主基调,开启了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新征程,使全市发展迈上了良性健康的轨道,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一位领导干部概括得很好,说海门呈现出“创新创优创业氛围浓,敢闯敢试敢为意识强,求实务实落实作风优”的良好风貌。我认为这三句话是对海门干部队伍整体形象的真实写照。海门的干部队伍具有四大特点,一是宗旨意识强,二是综合素质高,三是工作实绩优,四是群众口碑好,涌现了一大批先进积极分子,创造了一大批宝贵的精神财富。《海门日报》在众多的先进典型中提炼归纳了两种精神,一种是“不搏何获”的亚民精神,第二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玉峰精神,我认为很有代表性。“不搏何获”的亚民精神,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崇高精神。一个领导干部,刚退二线又抱病再上火线,敢冒风险,勇往直前,所向披靡,创造了5个月完成2年工作量的奇迹。经过四年的艰苦努力,为海门获得了20多公里的优质江岸线,围垦形成了10多平方公里的优质土地资源,为再造一个海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不单单是物质的财富,更塑造了敢闯敢冒、无往而不胜的大无畏精神。一个身患绝症的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在把一个落后村改变了面貌之后,毅然谢绝组织安排,放弃到机关工作的优越条件,主动到更艰苦的村去工作,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干出了不平凡的工作业绩,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山歌剧《江海之魂》对这种事迹进行了宣传,震撼了海门大地,成为了海门人民引以为豪的一个榜样、一个楷模。以上两位同志是海门精神的象征,是海门人民的骄傲,也是海门干部的杰出代表!正是以施亚民和曹玉峰为代表的一大批各级领导干部无私奉献、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才换来海门今天的大发展、大变化。这就是我们长期以来抓好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干部素质带来的新成效。
事在人为,业在人创。过去,靠干部队伍素质的大提升迎来了海门大发展。今后,海门的跨越发展,仍然需要依靠干部队伍素质的大提升。总的来说,全市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健康的现象,危害极大,杀伤力、腐蚀性很强,我们要引以为戒、举一反三。
一是宗旨不明、动机不纯。第一,干事动机不够纯,做官目的不正,有些人心浮气躁,名利思想比较严重,不是脚踏实地的做事,而是过分看重名利、升迁、地位,“两年不提拔、就得要说法;三年不挪动、就想去活动”,生怕组织上忘了自己。第二,有些干部损人不利己,挑剔指责是他的专利,自己不好好干事,或干不成事,也容不得别人干事。挑剔、指责、攀比,背后放冷枪、捅篓子、制造麻烦。第三,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有部分人缺乏自知之明,看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空间、职位,就削尖了脑袋去钻,唯独不拈量一下自己,看看自己到底能不能胜任这个工作。极个别同志一时得不到提拔,好像组织上欠了他,就萎靡不振,牢骚满腹,甚至消极怠工。
二是学习不够、素质不强。有两种人。第一种人,一些干部能力素质与岗位要求不相匹配,出现了本领危机、知识危机,不能很好地胜任本职工作,也不能很好地加强学习,缺乏悟性,没有灵气,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说话说不到点子上,干事干不到关键处,整天讲空话白话套话,不着边际的话,而且自我感觉十分良好,自己觉得有滋有味。第二种人是“三怕型”,怕担风险、怕负责任、怕得罪人,只要自己不丢乌纱帽,其他什么事都不重要,能糊则糊,能混则混,正确的不敢坚持,错误的不敢反对,刀切豆腐两面光。有些领导同志缺乏学习,政治上不太坚定,原则上不太坚持,说话也不注意。人情思想还比较严重,做一件事情、表个什么态度、提个什么意见,都局限于一个小团体、小范围,大局意识不强。
三是位置不正、服务不实。主要有三个表现。第一是本末倒置。少数部门没有搞清楚是“政府的部门”还是“部门的政府”,有利于部门利益的事就去争,没有利益的事就推;政府决策的事,有利的就去干,无利的就推,缺乏大局意识、全局意识,不能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第二,缺乏创新意识。服务依葫芦画瓢,照本宣科,上面有明确规定的,不折不扣地按上面执行。上面没有明确规定,就想不出办法,找不到主意,不敢越雷池一步。第三,文来文往,效率不高。有些部门,遇事首先想到的是去打报告,去请示。有些当面立即能解决问题的,或一个电话就能解决问题的,也要弄个文来文往。如果哪个环节稍微一疏忽,那些报告就石沉大海,问题得不到解决,下面在等上面,上面不知道下面情况,出现了真空现象、断层现象。
四是少数干部自律不严、作风不正。有的不该问的钻壁打洞去问,不该做的硬着头皮去做,惹是生非,出坏主意,还自作聪明。有的无中生有,捕风捉影,混淆视听,以讹传讹,扰乱思想,影响大局。极少数人认为小节无害,追求物质享受,情趣不高,出入低俗场所,沉湎感官刺激。少数人打牌、喝酒,还搞些一些不三不四的事情,拉拉扯扯,搞小宗派、小团体,不务正业。极少数人放松了警惕,心态失衡,私欲膨胀,最终坠入违法犯罪的深渊。今年以来,全市共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129起,其中查处副乡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达7人次。虽然以上这些现象只是发生在极少数、极个别人身上,但如果不加以制止,不加以解决,它会腐蚀蔓延,将会侵蚀党的肌体,损坏我们干部队伍的形象。我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我们干部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出了问题,在三个方面出现了偏差:
一是在处理做官与做事关系上出现了偏差。做官是为了更好地做事,但做事绝不仅仅是为了做官。对我们共产党的干部而言,做官只是一种途径、一种载体,做事才是一种目标、一种追求。对做官与做事不同的取向,直接决定了截然不同的权力观念。党员领导干部在做官问题上无论如何不能有个人目标和野心。真正的共产党人,其权力观应该根植于“立志做事”上,不仅要做,还得多做、勤做,认认真真做好职务要求做的事、群众希望做的事、上级分配做的事和职业道德要求做的事,真正把做大事作为立身之本和终身责任。而如果把“志向”瞄准在“做官”上,一门心思想着升迁,必然会导致手中权力的扭曲、人生坐标的倾斜、前进方向的迷失,反而容易跌跟头。
二是在处理职业与事业关系上出现了偏差。职业与事业,虽一字之差,却有着境界上的层次区别。职业是物质层面的,是安身谋生的工具,是一种基本的追求,体现的是个体化的局部利益;事业则是精神层面的,是实现理想的途径,是一种高尚的境界,体现的是整体性的全局利益。应该说,在利益取向多元化的今天,强调自身价值的实现无可厚非,但作为共产党的干部,则必须把职业上升到事业层面来追求,时时处处以大局为重,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如果一味地追求自身利益,而缺乏整体的眼光、全局的视角,把海门再大的事都当成小事,把个人再小的事都当成大事,把个体利益凌驾于整体利益之上,那是十分危险的。我们要克服这种颠倒的关系,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的利益、海门的大局放在首位,不要斤斤计较。
三是在处理立业与立身关系上出现了偏差。以身为本,品行为先。只有立身才能立业。要做官首先要做人。先贤为我们制定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做人标准。首先,是要做善人、好人,不做恶人、坏人,这个是最基本的。第二要做君子,不做小人。第三步要做志士仁人,第四步要做圣人贤人。善人、恶人,好人、坏人,大家一听就知道,我们老百姓也必须这么去做。什么是君子?君子就是有道德学问,又具有社会地位和社会声誉的人。什么是志士仁人?志士仁人就是志向远大、胸怀天下、任重道远,为了实现伟大理想抱负不惜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什么是圣人贤人?圣人贤人就是具有大智大德、大义大勇、足以担当大任成就伟业,造福天下,成为能立德、立功、立言,流芳千古的伟大人物。对我们领导干部来讲,你至少首先得做个君子,不做小人,尔后争取做志士仁人、圣人和贤人。
少数干部之所以在理念上、道德上、素质上出现问题,根子就在于做官与做人、事业与职业、立身与立业的关系没有搞清楚。因此,针对当前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不良倾向,很有必要来一次触及灵魂的思想教育活动,促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筑牢思想基础,形成高尚人格,树立良好形象,引领社会进步。
二、牢牢把握丰富内涵,让“讲党性、重品行、树正气、创一流”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终身追求
对领导干部而言,讲党性是立身之本,重品行是做人之道,树正气是执政之要,创一流是履职之需,四个方面既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它涵盖了做人、做事、做官的方方面面,既是政治原则和行为规范,也是人生的追求和道德规范;既是推动海门更好更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终身责任、终身使命、终身追求。
讲党性的核心是“公”,是前提。领导干部作为党的事业的骨干力量,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和职责,上不愧党,下不负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重品行的核心是“正”,是基础。“品”是品德,“行”是行为,品行是衡量一个人道德面貌的客观标志。领导干部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务实精神,做到品行端正、处事公道、为官清廉,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本色。
树正气的核心是“善”,是境界。主要有四个境界,第一是大局至上的政治境界,第二是奉献至上的思想境界,第三是事业至上的工作境界,第四是精神至上的生活境界,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形成诚信为本的社会风尚。这就是树正气。
创一流的核心是“干”,是结果。干就要干成最好的。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都必须把干事创业作为第一使命,把争创一流作为第一追求,把精力和才干集中到每一件工作上,做到同行业同条线上有位置,有影响,有亮点,当好领头雁、排头兵。
中国有句古语叫“上行下效”,说的就是领导者的一言一行都会左右社会的风气。这说明领导干部的作用和责任十分重大,对领导干部也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中提倡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五句话意义非常深刻。今天,在“讲党性、重品行、树正气、创一流”主题教育活动中,领导干部具体怎么去做?结合海门的实际,领导干部至少应该做如下四种人:
(一)领导干部要进一步锤炼党性,做一个信念坚定的人。政治上的清醒,是对干部第一位的要求。一个干部政治上犯糊涂,工作上、生活上就很难不出问题。领导干部要提升修养,坚定信念,保持思想上的纯洁性,至少要做到以下三条:
一是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虽然是个老的词汇,但任何时候都不会淘汰落伍,不会过时。没有理想就会胡思乱想,没有信念就会心生杂念。一个人要靠精神支柱来支撑,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的胜利靠的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大无畏气概,在和平年代,我们必须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不懈追求。只要我们牢固树立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就不会迷失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就不会埋怨组织、指责同志,就会有高尚的人生定位和崇高的人生追求。相反,一旦理想信念动摇了,就会导致政治上变质、道德上堕落、经济上贪婪、生活上腐化,就会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诱惑下败下阵来。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对个人的名利、地位等问题要想得透、看得淡,知所趋、知所避、知所守,真正做到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困、不为情所惑,自觉地为党和人民干干净净工作。
二是有深厚的学识修养。学习能修性、明智。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持续地净化灵魂、塑造人格、荡涤污垢、提升素养。我认为学习至少有三个好处:第一,读书是领导干部走向事业成功的必由之路;第二,读书是培植领导干部高雅情趣的最佳土壤;第三,读书是领导干部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毛主席把学习比作开个小铺子,你的货卖完了,卖得差不多,你就得进货了,你要不进货,你的铺子就得倒台了。他这个比喻多么形象。现在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爆炸的时代,老经验、老知识是不能完全适应时代需要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加强学习作为一种觉悟、一种追求,如饥似渴地学习,既要看书读报,也要读无字之书,在实践中学习、研究、思考,以学立志,以学正德,以学养心,以学增智,更好地用知识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
三是有为民的公仆情怀。我们到底是人民的“勤务员”还是“官老爷”,干工作到底是为人民干的还是做给领导看的,手中的权力到底是人民赋予的还是领导给予的,这是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现在的确有少数领导干部不能正确对待和使用权力,有的认为权力是上级给的,想问题、办事情不怕群众不满意,只怕领导不注意;有的认为权力来源于个人努力、个人奋斗,滥用权力甚至以权谋私。这些思想和行为同马克思主义权力观背道而驰。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核心就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它回答了权力是从哪里来的?是人民赋予的。然后权用到哪里去?还是回到为人民服务上去,别无他求。每一个干部都必须时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牢记在心。最近,我们在行政中心北大门镌刻了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时刻提醒大家,我们是人民的公仆,要为人民服务,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正做到“站起来当伞,为百姓遮风挡雨;俯下身做牛,为人民鞠躬尽瘁”。
(二)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净化灵魂,做一个品行高尚的人。高尚的品行是本分做人的道德基石。我们开展这个主题教育活动,就是要解决三个问题:如何正确对待组织、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看待名利。三个问题虽然简单直白,但无论是从海门现实看还是从干部队伍看,都非常及时,非常有必要。
一是正确对待组织。有一句名言:“只有对不起组织的个人,没有对不起个人的组织。”任何个人的进步,都是组织培养形成的结果。组织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公正的厚爱的。现在少数干部为什么对组织有这样那样的想法?有这样那样的情绪?我看关键还是在用人这样一个敏感的问题上,有三个关系没有理清,总认为组织亏待了自己。从干部个性和岗位要求的关系看,每个干部都有个性特点,每个岗位也有特定要求,你到底有多大能耐,能做多大事,挑多重的担,组织要根据需要来配备。从职位资源和干部期望的关系看,领导职位配置有严格的职数限制,而且整体上是宝塔形的,底下基数大,上面空间小,职级越往上,职数就越少。这是一个矛盾。从干部使用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看,优秀干部常有而机遇不常有,好干部很多但机遇不是很多,这也是一个矛盾。希望大家多一点理解、少一点牢骚,多想常想自己为党组织、为地方、为群众做了些什么,贡献了些什么,少想不想党组织还欠自己什么,心里才能平衡。
二是正确认识自己。第一,人贵有自知之明,我们每个人要客观公正地把自己看透,除了拿“手电筒”、“摄像机”,还要拿起“镜子”,好好照照自己,对自己有个准确的评价。既不能妄自菲薄,过分地贬低自己,也不能妄自尊大、不切实际、好高骛远。我们对发展上要求是这样,干部对自己的认识也是这样。我们要面对现实,对自己有准确把握。你到底适宜做什么,能够做什么?而且到了这个岗位,都要做到做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做出成绩,来回报组织、人民的养育之恩。第二,人要知足常乐。每每谈起知足,有些同志认为那是人的惰性流露,就是不求上进,其实不然。我今天来给大家讲讲知足的辩证关系。知足,是一种成功处世的艺术,源于内在精神世界的充实丰富以及应付人生世事的自如圆熟。在人的现实生活中,“足”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不足”则是绝对的、永恒的。知足就是一个自觉协调人心无限欲望与现实有限条件两者关系的过程。它用什么来协调?用“知”来协调。足不足是物性的,而知不知则是人性的。以人性驾驭物性,便是知足;让物性牵制人性,就是不知足。足不足在物,非人力所能勉强;知不知在我,非贫富所能左右。所谓知足常乐,就是面对现实,想得开一些。实在要比,就多看看身边那些不如自己的人,多想想现在与过去的变化。与不足的比,不是对工作上的知足,而是在做人做官上调节自己的心态。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你要把海门事业放在首位,不能做损人利己、损人不利己的事,更不能做对海门百万人民不利、使少数人痛快的傻事、蠢事。
三是正确看待名利。名利是很现实的东西,是离人的灵魂最近的诱惑。李源潮同志指出,追求名利,追到了不会满足,追不到会失望痛苦。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是追求理想还是追求名利,结果会大不同。追求理想可以使人生得到升华,而追求名利则极有可能使人误入歧途。当前,有部分干部对名利看得很重,对个人升降去留看得很重,这种不健康的心态,不利于干部的成长进步,也不利于一个地方的发展。最近,网上播了条消息,大家去看一看。山东省博兴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赵秀民,以副县级的身份竞选正科级镇党委书记,得到了网民的广泛好评。赵秀民的岗位虽然下去了,但境界却上去了。他这种不图职位高低、只图事业有成的高风亮节,值得我们每个领导干部认真学习。我们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正确看待名利,得之欣然,失之淡然,处之泰然,顺其自然,以平和之心对待名,以淡泊之心对待利,以豁达的胸怀处理得失,以奉献的精神服务社会。
(三)领导干部要进一步积极进取,做一个务实拼搏的人。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这个精神,就是事业心、责任感的体现。李瑞环同志曾经讲过,人有三样东西非常重要,一是上进心,二是求知欲,三是责任感。一个人要成长进步,有所作为,有所建树,这三样东西必不可少。党员领导干部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从哪里来?关键在于对自身岗位职责的正确认知和准确把握。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领导岗位是重要的责任岗位。岗位是暂时的,事业是长久的,责任应该是我们做好工作的第一约束和追求。既然党和人民把海门的事业交给了我们,那么一定意义上讲,领导干部责任负到什么程度,发展的困难就能解决到什么程度,海门的经济社会发展就能推进到什么程度。这是成正比关系的。领导干部的责任,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六个字:发展、富民、和谐,这即是发展之需,也是党和人民群众的殷切重托。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岗位,把本职岗位与跨越发展的大局联系起来,把做好本职工作与对人民负责联系起来,在其位、谋其政、理其事、建其功,让自己在有限的岗位时间内,多做有意义的事情,多干成一些有利于老百姓的事情,多留下一些“遗产”,少留下一点“遗憾”,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业绩。
第二,领导岗位是重要的奉献岗位。奉献二字,虽然简洁明了,但做到了却不容易。应该看到,我们能够在领导岗位上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时间不过二三十年。在这短暂的岁月里,是重事业还是重名利,是讲奉献还是讲索取,必须正确对待。什么是奉献?主要有三个方面:做好本职工作,对得起历史,对得起百姓是奉献;把遗留问题解决好,做好前任的事,也是一种奉献;任期内少留矛盾给后任,更是一种奉献。我们常说的打基础、修跑道、迎接起飞,就是一种奉献。当前,海门发展的要求更高,任务更重,压力更大,要促进海门的持续跨越,更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发扬奉献精神。那么如何才能奉献呢?也是三句话:牺牲一部分个人利益,放弃一些兴趣爱好,把别人休闲娱乐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真正做到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促进一方和谐。一句话:轻轻松松绝对成就不了大事,舒舒服服永远实现不了跨越,要实现跨越发展目标,我们的领导干部就得多讲奉献。
第三,领导岗位是重要的有为岗位。有为才能有位。如何做到?关键在“三个力”:理解力是工作的前提。理解力就是吃透精神,了解本质,做到心领神会,恰到好处。有的人囫囵吞枣,对上面布置的工作、要解决的矛盾一知半解,浑浑噩噩,理解都不理解,怎么做得好呢?所以,我们的领导干部要用心做事,对新形势、新任务要有深刻把握,对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要领会透彻,对基层的实际情况要掌握清楚,对各地不断涌现的创新做法、典型经验要及时了解,切实增强悟性,做工作上的有心人。执行力是工作的根本。工作开展得怎么样,不是看过程,而是要看结果、看成效。第一,要增强针对性,把工作抓到点子上,抓到关键处,这样才能事半功倍;第二,要增强坚定性,不因环境变化而有所松懈,不因条件困难而裹足不前,不讲条件,不打折扣,迎难而上,务求必成;第三,要增强持续性,始终保持长抓不懈的拼劲、韧劲、钻劲,环环紧扣,一抓到底,不达目标决不收兵。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落实到位。创新力是工作的生命。创新力是生命力,是工作的动力。只有坚决克服等指令、等方案、等资金的懒政思想,工作才有活力,才能有声有色、有成效。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伟大。我们倡导创新,就是号召大家第一个去吃螃蟹,敢于突破瓶颈,攻克难关,大胆地探索尝试,真正抓出特色、亮点和精品。
第四,领导岗位是重要的协作岗位。我们的事业是靠班子团队、协作精神去共同成就的、完成的。靠一个人,就是浑身一堆铁,也打不出几个铆钉来。何况,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海门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发展,就是我们全体干部带领人民日益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出来的,是集体的功劳,不是哪一个人的。要树立整体观念,搞好五湖四海的大团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我们走到了一起来,这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海门的事业。每个领导干部都必须强化海门这个大概念,淡化个人小圈子,奏响大合唱,拧成一股绳,为海门的发展进步共同努力。要树立全局观念,搞好部门之间的大合作。每一个部门都是党委、政府决策的助手,都是服务基层、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窗口,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时候,都要摆正在全局中的位置,加强协作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职能作用,全市一盘棋,合力干大事,共谋大发展。要树立大局观念,搞好领导班子的大和谐。主要领导要心胸开阔,善断不武断、信任不放任、大度不失度,敢于负责、勇于担责,充分信任、放手支持,善于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班子成员要摆正位子,勇于当好助手、配角,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相互包容,共同维护班子的整体形象。
(四)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自重自省,做一个正派本分的人。
一个人的德行,无论好与差,都是日常思想和行为的零存整取,积小胜为大胜。每一位领导干部既要有本事,更要守本份;既要会干事,更要不出事;既要重大节,更要慎小节,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经济上的“清白人”,作风上的“正派人”。
一是心存敬畏。心有敬畏,行有所止。要敬畏历史。古人说“政声人去后”,意思是说看一个官员是否有所建树,是否清正廉洁,关键在于这个干部离任后,人民群众怎样评价他。有了这种敬畏之心,就不会急功近利地去搞沽名钓誉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而是放眼长远,科学发展,多干一些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事。要敬畏法纪。法纪是“高压线”、“警戒线”,任何人都碰不得。各级领导干部要多看“前车”之鉴,多读“悔恨”之言,多做几个假设,防微杜渐,警钟长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内心的安宁。要敬畏权力,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做官”与“坐牢”有时只在一念之间。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时刻牢记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也只能用于服务人民,真正把心思用在工作上,用在干事业上,用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上。要敬畏监督,始终具有“闻过则喜,从善如流”的态度、“日日掸尘,天天洗脸”的精神、“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品德上的纯洁性、行为上的先进性,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二是恪守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就是法则,是规范秩序、端正风气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既包括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也包括党纪国法和各种规章制度。社会越进步,事业越发展,办事越要守规矩。党员干部在按规矩办事方面,标准应该更高,行动应该更自觉。经验一再证明,凡是按规矩办事的单位,风气就正,人心就齐,士气就高;凡是按规矩办事的同志,形象就好,威信就高。不讲原则讲关系,不看制度看人头的人,迟早要栽在规矩上面。领导干部讲规矩,就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按照党纪国法办事,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首先都应该想到政策法规上是怎么规定的。要有“畏法度”的意识,自觉把严守政策法规作为内心深处的一种坚定信念,转化成一种生活的品格和风范。只有这样,才能在政治上把握住方向,在用权上把握住原则,在修养上把握住人品,在生活上把握住小节。
三是情趣高尚。领导干部或多或少都有一点权力,处在各种人情世故的交汇点上。因此,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在似是而非中分辨是非,在人云亦云中独立思考,在良莠混杂中辨别美丑,在浮华诱惑中经受住考验。要慎初始,谨防“第一次”。 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腐化行为只要有了第一次,欲望的“洪水”就在“下不为例”中“一泻千里”。面对名利、金钱、美色、享受等种种诱惑,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高尚的情操,在廉洁与腐败、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慎小节”,谨防积小恶成大恶。小节之间有政治、有形象、有人格。领导干部恪守小节,就是既要注意工作上的小节,也要注意生活中的小节;既要注意在单位里的小节,也要注意家庭中的小节;既要注意“八小时以内”的小节,也要注意“八小时以外”的小节,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工作业余一个样。要“慎亲友”,谨防因情谊起祸端。现在社会上有一些居心不良的人,挖空心思与领导干部套近乎,把掌有实权的干部当作“资源”来经营,把表现优秀的年轻干部当作“潜力股”来投资。领导干部要自觉净化生活圈和社交圈,结交朋友要慎重,管理家人要严厉,对同级不破“例子”,对亲友不讲“面子”,对身边人员不留“空子”,真正让心怀不轨的人无利可图。我认为,白天想上班,晚上想回家,比不思工作、总惦记着牌局,不顾家人、总沉醉于酒桌饭局的人,要高尚得多。
三、精心组织实施,确保活动取得预期成效
组织开展好这次主题教育活动,关键在“三个性”上下功夫:
一要突出针对性,防止流于形式。重点要抓住“四个一”:一是上好一堂党课。各地、各部门主要领导要深刻领会“讲党性、重品行、树正气、创一流”的丰富内涵,结合自身的体会,为全体干部上一堂生动活泼的党课,在讲课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增进党员的共识。二是开展一次讨论活动。重点围绕“正确对待组织、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看待名利”三个问题和“做官与做事、全局与局部、组织与个人、发展与和谐”四大关系,组织开展好主题讨论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厘清思想,坚定信念,找准路径,理性补课。三是组织一次民主(组织)生活会。要健全党内生活制度,深刻剖析,把问题谈谈透,把原因挖挖深,把改进措施找找准,把我们的思想拿出来晒晒太阳,曝曝伏,防霉防蛀。四是搞好一次谈心活动。领导班子成员之间、领导班子与中层干部之间、中层干部与工作人员之间都要广泛开展一次促膝谈心活动,谈心要真诚,无保留,力求心与心的碰撞,触及灵魂。
二要注重长效性,防止昙花一现。至少在三个方面完善制度:第一,要着力完善科学发展的考评机制。通过改进考核方式、优化考核项目、简化考核程序、强化结果运用的办法,更加准确地衡量和评价各地、各部门发展的实际成效、可持续性及群众认可度,引导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形成“鼓实劲、讲实话、干实事”的工作导向和“重实干、创实绩、争一流”的工作氛围。这项工作由陆一飞书记牵头。第二,要着力完善导向鲜明的用人机制。坚持以民主、公开、竞争、择优为方向,以深化、创新、突破为动力,不断完善初始提名权等制度,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透明化,着力优化“贤者上、庸者让、劣者下”的用人导向。这项工作由鲁亚飞同志牵头。第三,要着力完善党员干部行为规范体系。《廉政准则》等党纪法规从禁止的角度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要求,活动期间,我们要围绕“思想建设做到哪几项、作风纪律遵守哪几条、廉洁自律把握哪几款”,从倡导的角度来研究出台一部党员干部的行为规范,使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和业余生活有章可依,有例可循。这项工作由顾军同志牵头。
三要着眼实效性,防止走马观花。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各地各部门党组织书记包括四套班子党组书记,要带头为本单位、本部门、本系统全体党员上党课。各地、各部门党政“一把手”作为主题教育活动的第一责任人,既要当好领导者、组织者,又要当好参与者、实践者,带头查找问题,带头剖析原因,带头实施整改,身先士卒,当好表率。活动形式要丰富多彩。坚持把主题教育作为创先争优、“两大体系”建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三大重点工作的主要抓手,与“百千万惠民工程”、“党员承诺活动”、“党员先锋岗创评活动”、“智汇讲堂”等活动结合起来,促使各项活动相通相融,发挥最大成效。督促检查要严格要求。讲党性、重品行、树正气、创一流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主题实践活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既不能脱离工作搞活动,也不能忙于工作忽视活动,必须加强督促检查。纪检、组织、宣传部门作为活动的牵头单位,要全程指导和监督各地、各部门活动开展情况,认真总结成绩,及时纠正错误,坚决杜绝“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和“前紧后松、上热下冷”等不良倾向。
同志们,我们正处在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创业精神,需要高素质、创一流、争上游的干部团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如何干出一番让党满意、使人民幸福的事业,是每个党员干部必须用毕生奋斗来回答的重大问题。全市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党性,注重品行,弘扬正气,争创一流,勇敢地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创出一番宏伟大业,不负组织,不负百姓,不负自己,真正成为党组织放心、人民满意的先进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