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字的甲骨文金文解说:北京古建筑地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41:05

《北京古建筑地图》

内容简介 《北京古建筑地图》的内容以1949年之前建成,现在保存完好、价值较高的历史建筑为主,也记录了今年拆除或重建的一些较为重要的历史建筑。本书分为两册,其中第一分册所收录的范围是现在的二环路以内,亦即明清北京城以内。该册精选了302处较为重要而完整的古建筑,图文并茂地介绍其特点和艺术成就,另选择了719处尚存或刚刚毁去的古建筑,列表注明其地址和保存状况。在对各个建筑单体或建筑群进行剖析和介绍之外,本书还尽可能地从街区或城市的角度来介绍这些建筑作为城市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为便于各行各业的人士使用,本书还对文中涉及的一些建筑学或中国历史的背景知识进行了简要的说明。
  在北京这样的一座古城,带上一份地图去穿越大街小巷,寻访帝都遗韵、市井民风,感受建筑艺术的魅力、体味历史变迁的沧桑,这实在是旅行者或闲暇者的一大乐事,又是建筑、规划、历史、艺术等专业从业人员和学生的重要功课。《北京古建筑地图》编写的初衷,就是为了帮助那些穿行在城市历史时空中的人们,那些和我们一样热爱北京,热爱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人们。 作者简介 李璐珂,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后,助理研究员。2001年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完成本科学业后,师从傅熹年院士、王贵祥教授从事中国古代建筑史与城市史研究,喜欢旅行和摄影,对中国古代建筑与城市怀有深厚感情。曾发表《北京城市中轴线的历史研究》、《北京城市历史要素的图像分析与北京旧城保护》、《书评:〈空间策略:帝都北京(1420—1911)〉》等文章,并参与测绘故宫太和门区建筑群、西城区四合院等历史建筑。攻读博士期间潜心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法式制度,撰写论文《〈营造法式〉彩画研究》。作者手记 北京作为一个城市的历史,已有3000余年,而作为首都的历史,也有800余年。这数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建筑遗存,它们既是历史的见证,又是文化艺术的瑰宝,同时也真正体现了“中国式”的生活方式。这些建筑遗存不仅具有独立的价值,而且曾经以其无与伦比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构成了一个“全世界保存得最完好,而且继续有传统的活力的、最特殊、最珍贵的艺术杰作”。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北京的古建筑和传统街区在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进程中消殒了大半,但仍然有相当的数量和规模留存下来,镶嵌在古今杂处、中西融汇的城市环境之中,成为新北京最永恒又最易逝的一道风景。
在这样的一座城市,带上一份地图去穿越大街小巷,寻访帝都遗韵、市井民风,感受建筑艺术的魅力、体味历史变迁的沧桑,这实在是旅行者或闲暇者的一大乐事,又是建筑、规划、历史、艺术等专业从业人员和学生的重要功课。《北京古建筑地图》编写的初衷,就是为了帮助那些穿行在城市历史时空中的人们,那些和我们一样热爱北京,热爱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人们。
本书的内容以1949年之前建成,现在保存完好、价值较高的历史建筑为主,也记录了近年拆除或重建的一些较为重要的历史建筑。本书分为两册,其中第一分册所收录的范围是现在的二环路以内,亦即明清北京城以内。该册精选了302处较为重要而完整的古建筑,图文并茂地介绍其特点和艺术成就,另选择了719处尚存或刚刚毁去的古建筑,列表注明其地址和保存状况。在对各个建筑单体或建筑群进行剖析和介绍之外,本书还尽可能地从街区或城市的角度来介绍这些建筑作为城市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为便于各行各业的人士使用,本书还对文中涉及的一些建筑学或中国历史的背景知识进行了简要的说明。
本书的编写,除了编者的个人研究和体验之外,还汇聚了前辈学者们数十年研究与记录的成果,同时尽可能地对书中介绍的300余处古建筑进行了实地踏勘与拍摄。本书既可以作为案头收藏,又可以作为导游手册,也可以作为研究北京城市、建筑的参考资料。特别重要的是,在迅速变迁中的北京城,今天我们手中活生生的“地图”,可能就是明天绝版的历史。
对本书作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 《北京古建筑地图》属于“普及与传承”图书出版项目第一期“北京古建筑五书”系列成果之一,受到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的资助,并吸取了该系列丛书其他分册《北京紫禁城》、《北京天坛》、《北京颐和园》、《北京四合院》的部分成果,因此,首先向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们,以及各分册作者王贵祥教授、贾珺副教授、刘畅副教授致以诚挚的谢意。
本书的编写过程,得益于傅熹年院士、王世仁研究员、楼庆西教授、王贵祥教授的热情帮助,亦倾注了许多清华园年轻学子的辛勤劳动。除了四位作者牺牲个人休息时间的全力投入之外,袁琳、辛惠园、包志禹、梅静、李倩怡、吴一凡、陈迟、白昭熏、宋莹莹、张志磊参与了部分景点的实地调研和图片拍摄,袁琳还承担了部分调研资料整理和人员组织工作;李倩怡、刘辉、佟磊、刘刚、谭舒丹、戎筱、王宁参与了地图初稿编绘的工作;李新钰、郭雪承担了文字初稿校对、网络资料收集、电话信息核对的工作;廖慧农老师在项目管理方面亦付出了大量心血。
本书每节开头所用的航拍照片,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美国第18航空队1943年航拍北京城的军用照片之局部,原图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中国工程院院士傅熹年先生获赠后提供本书作者使用。
本书是基于前人学者数十年的研究成果而写成的,尽我们所知,书中引用的内容均在文内或附录中注明了出处。
目录 凡例
北京旧城古建筑分布
分片索引
交通简图
北京古城史略
北京旧城古建筑分片导览
  1 皇城
   皇城概述
   故宫(紫禁城)
   天安门
   太庙、社稷坛
   景山
   北海、团城
中南海
   大高玄殿
   西什库教堂(北堂)
   北京水准原点旧址
   北平图书馆旧址
   盛新中学与佑贞女中旧址
   恭俭冰窖
   雪池冰窖
   永佑庙
   张自忠故居
   万寿兴隆寺
   福佑寺
   昭显庙
   升平署戏楼
   皇城墙遗址
毛主席故居    吉安所遗址
   嵩祝寺、智珠寺
   京师大学堂建筑遗存
   北京大学地质馆旧址
   北京大学女生宿舍旧址
   孑民堂
   北京大学红楼
   宣仁庙(风神庙)
   凝和庙(云神庙)
   陈独秀旧居
   军调部1946年中共代表团驻地(翠明庄)
   普度寺大殿
   皇史宬
   普胜寺(欧美同学会)
  2 皇城外东片
   皇城外东片概述
   马辉堂花园
   什锦花园19号四合院
   原中法大学
   麟庆宅(半亩园)
   美术馆东街25号四合院
   俊启宅
   东四清真寺
   老舍故居
惠王府
   富强胡同6号、甲6号、23号宅院
   东堂(天主教圣若瑟堂)
   西堂子胡同25-35号四合院(左宗棠故居)
   中华圣经会旧址
   协和医学院旧址
   北京饭店初期建筑
  3 皇城外西片
   皇城外西片概述
   礼王府
   洵贝勒府
   国立蒙藏学校旧址(镇国公绵德府)
   仪亲王府
  4 内城南片(一)
  5 内城南片(二)
6 内城北片(一)
7 内城北片(二)
8 内城东片(一)
9 内城东片(二)
10 内城西片(一)
11 内城西片(二)
12 前门外西片
13 前门外东片
14 外城南片
15 外城西片
16 外城东片
附录
  北京旧城区旅行资讯 
  北京古代建筑常见术语解说
  内容索引
  参考资料
  图片来源
致谢




皇城 故宫(紫禁城)
故宫为明、清两代皇宫。因古代以紫微星垣(即北极星)象征帝王居所,宫殿历来属禁地,也称紫禁城。1987年,北京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建筑史上拥有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价值。
故宫建筑群以一道贯穿南北的中轴线为骨干,沿中轴线依照中国古代宫殿“前朝后寝”的模式规划“外朝”和“内廷”。紫禁城正门午门及其雄伟壮观,每逢皇帝颁朔宣旨及百官常朝,都聚集于此。国家征讨、凯旋还朝、觐献战俘时,皇帝还亲临午门接受献俘。明代实行的“廷杖”制度,在午门前对触犯皇帝的大臣施以廷杖,时有大臣被当场打死。
地址:天安门广场北侧
天安门

天安门是北京皇城正门,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天安门受到极大破坏,此后天安门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大事件:1919年的“五四运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天安门举行,这使得天安门成了首都北京的最重要象征。此后,天安门的正立面形象又被清华大学营建系梁思成领导下的国徽设计小组安排在国徽的正中,这就进一步强化了天安门作为新中国象征的含义。
地址:天安门广场北端
太庙/社稷坛
依照《周礼•考工记》中的“左祖右社”之制,太庙与社稷坛分立天安门与午门之间御道的东、西两侧。
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室的祖庙,是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是国家祭祀设施中“庙”的最高等级。
地址:天安门东侧
为明清两代祭祀社、稷神祇的祭坛——社稷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称,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二者是农业社会的重要根基。
地址:天安门西
景山

景山明代称万岁山,俗称煤山,清代改称景山。位于紫禁城北面,是明清北京内城的几何中心,明代在此堆山,意欲镇压前朝之“王气”,故为紫禁城之“镇山”。
景山是用挖掘紫禁城筒子河的泥土人工堆筑而成,呈五峰东西并列之势:中峰最高(约49米),为京城揽胜最佳处;两侧诸峰高度依次递减。其高耸峻拔,树木蓊郁,风光壮丽,为北京城内登高远眺,观览全城景致的最佳之处。
地址:北京景山西街44号。
北海/团城

今天北京的“ 三海” ( 即北海、中海和南海)原为明清北京最主要的皇家园林——西苑的主体。现今北海成为一座独立的公园——北海公园:南端为团城,中部
为琼华岛,岛上有白塔耸立山巅,成为北海的标志;环湖布列明清两代增建的诸多寺观亭台以及园中之园,最著名的包括东岸的濠濮间、画舫斋;北岸的小西天、五龙亭、阐福寺、快雪堂、大西天、静心斋等,蔚为大观。
1955年新中国第一部少年儿童题材的故事片《祖国的花朵》片中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描绘的就是北海公园秀丽的景色。
地址:文津街1号,故宫西北面。
皇城墙遗址
皇城墙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明永乐帝修建北京城时为加强防御在紫禁城外修筑了皇城,南北东西各设一门,南曰承天,北曰北安,东曰东安,西曰西安。其中承天门是今天天安门的前身。清代将承天门和北安门改称天安门和地安门。皇城墙现仅存天安门东西两侧的部分皇城南墙。现存皇城墙约1900米。它是皇城变迁的见证和皇城保护范围的重要依据。
地址:天安门东、西侧,地安门内大街两侧,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步行街西侧。
北海/团城

原为清初所建的喇嘛庙。
据《顺天府志》记载:原址是明代南城的洪庆宫一部分。清初入关后,即为摄政王多尔衮的王邸。从清顺治元年(1644年)到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病死,这七年间,此地实际上已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清初诗人吴梅村有讽刺诗两句:“十载金腾归掌握,月明车马会南城”,就指此时此地。
地址:东城区南池子大街东侧、普度寺前巷35号
皇史宬

“宬”是指古代用于藏书的屋子。是明清两代皇家藏圣训、实录、玉牒、《永乐大典》副本及《大清会典》、《朔汉方略》内阁副本等重要书籍和档案的地方。皇史宬的使用功能、建筑形式和设计意匠都反映了我国汉代便有记载的“金匮石室”
的做法,就是“以金为匮,以石为室,重缄封之,保慎之义”。
1955年,国家档案局成立,皇史宬移交国家档案局管理。从1956年起,国家陆续拨巨款对皇史宬进行了多次修缮。如今,皇史宬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直接管辖,所存明清皇家档案,已移存第一历史档案馆存放,皇史宬已成为对外开放展览、展示中华古老档案建筑和文化的重要景点。
皇城外东片 老舍故居
老舍先生在50岁之前住过的地方少说有百余处,但称得上是自己的家却不大数得出来。
七七事变后,老舍先生东迁西移,漂泊不定。抗战胜利后,一个人在美国居住了4年,1949年,老舍从美国回到故乡北京,家人也从重庆回到北京团聚,政府暂时把他安排在北京饭店。开了一个房间,在那里吃住,写作。一次老舍先生碰见周总理,便问能否私人出钱买一所小房,别的他能忍受,唯独吵闹不行,写不出东西来。周总理不假思索的回答当然可以。
此宅占地500平方米,为坐北朝南两进小院。院门在东南角,坐西朝东,馒头门。老舍在院中种了两棵柿子树,并种了许多菊花,因此该院被老舍夫人胡絜青称为“丹柿百花小院”。
地址: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
内城南片(一) 正阳门及箭楼

正阳门是明清北京内城的正门(南门),俗称“前门”。20世
纪60年代因修建地铁,拆除了正阳门两侧的城墙和瓮城内的关帝庙、观音庙,城楼和箭楼在周总理的指示下得以保留。
正阳门箭楼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建筑形式为砖砌堡垒式,城台高12米,门洞为五伏五券拱券式,开在城台正中,是内城九门中唯一箭楼开门洞的城门,专走龙车凤辇。箭楼为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上下共四层,东、南、西三面开箭窗94个,供对外射箭用。
地址:天安门广场南端
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

东交民巷一带原名江米巷,元初是出售“江米”(江南运来的糯米)的地方。鸦片战争以后在这地区先后设立了英、俄、德、法等使馆,1901年后改为使馆街,英、美、法等11国在巷内成立联合行政机构,还开设了“美国花旗银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英国汇丰银行”、“日本正金银行”及教堂、医院等多处。这段历史留下许多风格各异的西洋建筑。
1900年以后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建设是北京城自明清以来城市形态最大的一次变化:在紧邻正阳门、占地约100公顷(几乎为紫禁城的1.5倍)的广袤范围内,西方列强依照各自的规划设计理念加以布署,不顾北京城原有的格局特点,最终建成西方列国的大型“建筑博览会”,成为北京城中的一座殖民地式的“城中之城”。
地址:东城区东交民巷两侧
古观象台
北京古观象台是现今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观象台,在过去的五百多年中,保持了不间断地天文观测记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光辉成就的历史见证。古观象台是由元代大都城的东南角楼改建而成的高台砖砌建筑。台体高约14米,台顶南北长20.4米,东西长23.9米。上设8架清制天文仪器。
地址:东城区建国门立交桥西南侧
北京内城东南角楼

北京内城东南角楼为明清北京城墙角楼中唯一保留者。角楼平面呈两翼对称并带曲尺形后抱厦的曲尺形,具有显著的对外防
御的设计意图。角楼形体类似箭楼,如同两座垂直方向箭楼相交而成。墙身对外侧共设箭窗144个。
199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角楼陷落,侵略者登城后在墙上刻下他们的名字,这些罪证保存至今。这里还保存着当年敌人使用的炮弹和被打得弹痕累累的挑檐檩。 “崇文史迹展”是这里的固定展陈,展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在崇文地域的轨迹及在民族发展中的历史贡献。
地址:东城区建国门南大街南端、北京火车站
明城墙遗址(东部)
此段明城墙遗存,自东南角楼至崇文门以东,原为内城南墙。
至20世纪60年代因地铁工程大规模拆除内城城墙,由于地铁线路在内城东南角呈弧线而将小段城墙留下并长期被包裹于无序建造的房屋之中,从而得以留存。
新建成的北京明城墙遗址,以保护城墙为出发点,以展示古城墙的真实面貌为目的,为市民提供了一处清静、自然、古朴、苍凉的环境。站在城墙下,历史的凝重感和沧桑感油然而生。
地址:东城区建国门南大街南端、北京火车站南侧
内城南片(二) 明城墙遗址(西部)

此处明代北京城城墙残段位于复兴门南大街(另一处位于北京火车站东南侧),为明北京城内城西墙南端,全长约360米,包括三座马面,只留存少数地面残迹和长约200米、残高约6米的墙体。是研究北京城市变迁重要的地理坐标和建筑遗存。
20世纪60年代末,在修建环城地铁时,陆续拆除内城城墙,由于地铁环线在转角处的线路需要一定弧度,内城西南角和东南角的小段城墙得以幸存。新建成的北京明城墙遗址,以保护城墙为出发点,以展示古城墙的真实面貌为目的,为市民提供了一处清静、自然、古朴、苍凉的环境。站在城墙下,历史的凝重感和沧桑感油然而生。
地址:复兴门南大街
醇亲王府(南府)

原为荣亲王府。荣亲王永琪是高宗第五子,乾隆三十年(1765年)封荣亲王。同治十一年(1872年)宣宗第七子奕譞晋醇亲王。府称醇亲王府,俗称七爷府。因奕譞次子载湉即光绪帝诞生在这里,是为“潜龙邸”。根据清制,皇帝的出生地应“升为宫殿”,因此光绪十四年(1889年)将什刹海后海北岸原橚贝子府赐予奕譞,这就是后来的醇亲王府,亦俗称北府、摄政王府。有人戏称为“龙脉旺盛”。
现为中央音乐学院和北京电子电器职业高中使用。
地址:西城区鲍家街43号中央音乐学院内
李大钊故居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北京是其第二故乡,在其不满38岁的一生中,有10年在北京度过。故居为李大钊1920年春至1924年1月间的居所,是李大钊在故乡之外生活时间最长的居所。李大钊在此居住期间,与邓中夏、陈独秀等秘密组建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北京共产党小组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李大钊担任北方区党委书记、中国劳工组合书记。2006年,西城区政府组织对李大钊故居进行腾退修缮,现已正式开放。
地址:西城区佟麟阁路西侧文华胡同24号
内城北片(一) 北京钟鼓楼

北京钟鼓楼位于城市中轴线的北端,二者相距约百米。北京钟鼓楼可谓是中国古代城市设计的绝佳手笔,并且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加以继承、发扬,运用在天安门广场的核心纪念物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之中。将同样位于中轴线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高耸的纵向碑体,与横长的天安门城楼共同形成对比而和谐的构图。
除此以外,钟鼓楼以其悠久的历史、晨钟暮鼓的深远意境,成为老北京极具文化内涵的一个象征——以钟鼓楼为题材的艺术作品不计其数,从诗歌、小说到绘画、音乐,无所不包。
地址:地安门外大街北端
万宁桥

元大都的城市中心有一处看似不起眼却意义重大的标志物——万宁桥。万宁桥位于皇城后门与中心阁之间的大街上,恰在积水潭(海子)与城市中轴线相切的“切点”上,因而也称“海子桥”。原为木桥,后改石造,桥下设闸,称作“澄清闸”——这是元大都积水潭水系的第一处孔道,控制了舟行与水流,保证着通惠河漕运的通畅,因而在元代漕运交通上具有举足轻重的枢纽作用。
最为难得的是,该桥至今尚存。1955年扩建道路时,桥身被埋入地下,桥面被改作沥青马路,桥
两侧尚残存石栏及望柱,元代古桥就此遭到“埋没”,直至1999年方才被修复。今日万宁桥的容颜可谓“新旧并存”,其元代旧构件与1955年补缀的构件、新修的汉白玉栏板连成一体,清晰可辨。
地址:鼓楼南侧、地安门外大街中部,西临什刹海,西北角为火神庙
孔庙/国子监

孔庙、国子监位于国子监街北侧,东为孔庙,西为国子监,两组建筑群宏大庄严, 左右比邻, 呈
“左庙右学”的格局,从元大都时期一直延续至今,为北京内城东北重要的标志性建筑群,并且具有极为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
孔庙是国家性的祭孔建筑,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明、清两代沿用,屡经重修。建筑群占地宏敞(约2.2公顷),布局疏朗。
地址:东城区雍和宫大街西侧国子监街3 号
国子监在汉代称太学,属天子之学,即国家最高学府。晋称国子学,唐代贞观五年(631年)在西京长安设国子监,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在东都洛阳也设国子监,是“国子监”一名之始。北京国子监与孔庙同时创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位于孔庙之西。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重修扩建,是元、明、清三朝的国家最高学府。
地址:东城区雍和宫大街西侧国子监街15号
茅盾故居

茅盾 (1896-1981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文学家。新中国成立后任文化部部长。
故居是一座三进四合院,坐北朝南,占地约800平方米。门内影壁上镶邓颖超题“茅盾故居”金字黑大理石横匾。1974年12月到1981年3月,茅盾在后圆恩寺胡同度过了最后的岁月,其间写下其最后一部长篇回忆录《我走过的路》。
地址:东城区后圆恩寺胡同13号
文天祥祠

文天祥,南宋大臣、著名诗人、民族英雄,因抗元被俘,两次自杀未死,在押解途中写下名篇《过零丁洋》,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1 2 9 7年文天祥被押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多次对其劝降,均遭拒绝。文天祥最终于柴市口被杀,在刑场上写下了“天荒地老英雄丧,国破家亡事业休”的诗句。而其在近四年的囚禁生活中写下大量诗文,其中《正气歌》成为后人传诵的名篇。
享堂前一株古枣树,传说为文天祥手植。前院东墙上刻石,为仿制明代文徵明手书文天祥诗文《正气歌》。
地址:东城区府学胡同63号
内城北片(二) 德胜门箭楼

德胜门箭楼是北京城仅存的两座箭楼之一,另一座是天安门广场南侧的正阳门箭楼。
德胜门箭楼素有“军门”之称,是京师通往塞北的重要门户。站在今天的城楼上,望着滚滚车流,遥想当年“土木之变”后北方少数民族瓦剌部直逼北京,兵临城下,兵部尚书于谦率领军民浴血奋战,解除危机;李自成军队由此进入京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清朝的八旗士兵进入德胜门每每高唱“得胜歌”……令人独发怀古之幽情。
1979年德胜门面临拆除之际,时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古建筑专家郑孝燮致信陈云副主席,呼吁保护德胜门箭楼,使得德胜门箭楼得以保存。
德胜门箭楼是研究古代都城建设、建筑营造技术以及北京城市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地址:德胜门外大街南端、德胜门立交桥北侧
梅兰芳故居

梅兰芳 (1 8 9 4 - 1 9 6 1 ), 原籍江苏泰州,1 8 9 4年生于北京,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首。在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等方面都有创新,形成了雍容华贵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解放后曾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等职。梅兰芳从1 9 5 0年迁入至逝世前寓此。
院中立有一座精美的木影壁,为北京四合院中为数不多的木影壁遗存之一。
地址: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
双寺

明成化元年(1 4 6 5年)神宫监太监刘嘉林舍宅建寺,为大应法王下院,寺成赐额广济寺。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尚膳监太监刘祥、高通等人出资改建。分为东西二区,东曰嘉慈寺,西曰广济寺。
现该寺被改造为北京阳光老宅院酒店。原建筑被翻修一新,格局保留完好。免费参观,酒店还配有导游进行讲解。
地址:西城区旧鼓楼北大街双寺胡同11号
醇亲王府花园(宋庆龄故居)

宋庆龄故居坐落在后海北岸,原是醇亲王府的花园,位于王府府邸西侧。花园原有正门三间,但终年封闭,出入花园由东侧随墙门。
该园由什刹海引活水一道在园中环行一周,形成南北东西四条狭长的河道,分别称作南湖、北湖、
东湖与西湖。在各湖外侧又堆砌土山,形成“山包水”之独特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受党和政府的委托,决定藉此王府花园,精心设计施工,茸旧更新,作为宋庆龄的住所。宋庆龄自1963年4月迁居于此,一直工作和生活到1981年5月29日逝世。
地址:西城区什刹海后海北沿46号
恭王府及花园

恭王府是北京最富盛名的王府,是恭亲王奕訢府邸。奕訢(1833-1898年)为清道光帝第六子,曾任议政王、军机大臣等职。恭王府的前身是乾隆朝大学士和珅的宅第。嘉庆朝将和府籍没收赐给庆僖亲王永璘为府,咸丰朝再度易主为恭亲王奕訢。
恭王府是北京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该府东近什刹海前海,北倚后海,更有自西海引出的一条水渠,绕过王府的西墙、南墙,俗称月牙河,经“三座桥”流入前海。因此全府西、南临水,东、北近水,可谓四面环水,景致绝佳。20世纪50年代初,水渠被填,形成今天的柳荫街和前海西街。
地址:西城区前海西街17号
银锭桥

南北向的单孔石拱桥, 因形似银锭故称银锭桥。是什刹海的风景之一,过去站在银锭桥上可遥望西山,成为城中看西山的第一绝胜处。景名为“银锭观山”。是燕京小八景之一。《帝京杂咏》描写道:“银锭桥连响闸桥,湖光山色隐迢迢。碧峰一寺夕阳下,月光荷花通海潮”。桥于1980年代得以修缮,工程虽不尽如人意,但古迹得以保存。桥身有单士元先生题字。
地址:西城区什刹海前海与后海交界处
郭沫¬若故居

故居原为清乾隆朝权相和珅府花园,后为恭亲王府的草料场和马厩。民国初年,恭亲王后代将其卖给达仁堂乐家药铺东家乐松山。乐家购得该处后开始筑屋,遂成今日格局。1949年后曾为蒙古人民共和国驻华使馆。1960-1963年宋庆龄曾居住于此。1963年11月郭沫若自西四大院胡同迁
入至1978年6月12日逝世,在此工作生活了近15个春秋。
1 9 8 2年被正式命名为“郭沫若故居”,门额上悬挂着邓颖超题写的“郭沫若故居”金字匾额。前院绿荫环抱的草坪上安放郭沫若铜像,院内郭沫若和儿女们当年手植的一株“妈妈树”枝繁叶茂。
故居内至今仍保持着郭沫若生前的陈设,并保存着大量手稿、图书、文献资料和遗物。
地址:西城区前海西街18号
内城东片 雍和宫
雍和宫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雍和宫大街12号。它是北京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原为清雍正帝即位以前的雍亲王府,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枢,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本宫事务。可以说,雍和宫是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南豆芽清真寺
南豆芽清真寺位于东城区朝阳门内豆瓣胡同东侧,坐西朝东。该寺院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主要建筑有山门、拜殿及配殿。山门为伊斯兰式建筑,有圆形宝顶,顶上置阡饰以弯月。山门前有砖照壁。寺内有一座方形井亭四角攒尖筒瓦顶。民国时期回民群众在寺内自办民众教育,1948年寺内成立穆慈小学,1949年后合并到南门仓小学。1979年重修大殿、望月楼及山门,装修男女浴室、会议室、阅览室,成为设施较好的一座清真寺。
智化寺
智化寺位于东城区禄米胡同,是明英宗时的司礼监太监王振建。原为王振家庙,后英宗赐名报恩智化寺。正统十四年(1449年)王振因系“土木之变”的祸首而被诛族,由于该寺系敕建,故未籍没。英宗复辟后,于天顺元年(1457年)在寺内为王振立旌忠祠。天顺六年(1462年)又特颁赐大藏经一部,并经橱两座,供于如来殿。明万历及清康熙年间。
内城西片 鲁迅故居

北京鲁迅旧居现位于西城区阜成门内宫门口二条19号,建于1924年,为一座小型四合院,北房三间,南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1923年8月因与周作人夫妇发生矛盾,被迫迁出原八道湾住所,1924年购买此宅,由于房子太破无法居住,鲁迅先生亲手设计改建。鲁迅先生曾于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在此居住。
故居北房三间,中间为起居室,东房为鲁迅母亲住室,西房为朱安住室。北房中部后接的一间为鲁迅的卧室兼工作室,俗称“老虎尾巴”。
妙应寺(白塔寺)

妙应寺俗称白塔寺,在阜成门内(即元大都平则门内)大街171号。寺始建于辽寿昌年间(1095-1100年),原名永安寺;元至元八年(1271年)在辽代所建的永安寺舍利塔中发现了舍利,时值新都大都城落成,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建塔,为新建的都城祈福,定塔名为“释迦舍利灵通之塔”,定寺名为“大圣寿万安寺”,寺建成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大圣寿万安寺为元代皇家在大都城内所建最重要的寺庙。“精严壮丽,坐镇都邑”,至今巍然屹立,为北京最重要的地标之一。元至正二十八年(1 3 6 8年),寺内主要殿宇被雷火焚毁。妙应寺白塔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巨大的古塔,也是北京城区内仅存的元代地面建筑。由著名尼泊尔匠师阿尼哥主持修建。
传说明朝时候,居民忽然发现白塔身上出现了几道裂缝,并且裂缝有日益扩大趋势,官府请了很多有名工匠都修不好,后来胡同来了一个白胡子老头,不停喊:“锯大家伙了!”大家都不相信他能一个人修好白塔。然而某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居民听到叮叮当当的干活声音。第二天清晨,雨过天晴,当人们出来看时,那白塔上的裂缝已经没有了,被锔上了七条闪亮的大铁箍。
历代帝王庙

历代帝王庙位于阜成门大街131号,是明、清两代祭祀帝王之地。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其地原为保安寺故址,嘉靖十一年(1532年)建成。它是明清两朝集中祭祀中华祖先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和功臣名将的一座皇家庙宇。1911年清朝灭亡,历代帝王庙开始废弃。1931年,熊希龄、陶行知、张雪门等著名教育家、慈善家借用历代帝王庙旧宇,办起了香山慈幼院实验学校,1941年改名为“北京女三中”,1972年统编为北京市第159中学。
广济寺

广济寺位于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25号,原为金代西刘村寺旧址。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在金代寺址重建,明成化二年(1466年)赐名“弘慈广济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重建。1931年,广济寺不慎失火,主要殿堂焚烧殆尽。1935年,住持现明法师在吴佩孚等人的资助下,按明朝格局进行重修,建筑规模比以前更加壮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由人民政府拨款进行了全面维修。1959年,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成立,会址设在广济寺。
大雄宝殿后壁悬挂着一幅《胜果妙因图》,是清乾隆九年(1744年)著名画师傅雯用手指所画。画面上,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座上,慈容可掬地向信徒讲经说法,周围一百多位弟子洗耳恭听。有趣的是,听众中,还有中国的历史人物关羽、关平、周全及布袋和尚等。
前门外西片 前门地区
前门既是一个地名,又代表一个地区因正阳门是明、清时期北京内城的正南门,位于皇宫的正前方,故俗称“前门”,新中国建立前,前门地区集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巨商,形成了当时北京的“金融圈”。 在这里,最久远的历史积淀与最“摩登”的近代文明并存;自上而下的礼制空间与自下而上的市井商业空间并存;文人寓居吟游的雅文化与市井商贾的俗文化并存;“标准”的胡同—四合院格局与不规则的胡同四合院格局并存。
前门大街
前门大街为明清北京城市中轴线的主干道路,为皇帝出京巡视和到天坛祭天的必经之路,乾隆皇帝曾有“星月高高三五明, 天街相约上桥行” 诗句。由明至清,前门大街上店铺买卖兴隆、商号众多,是京城著名的商业街。
大栅栏街区

大栅栏地区宣武区正阳门以南,前门大街西侧。是北京城区历史延续最长的传统市井商业区,是北京市井文化的典型代表。明永乐时政府在此处新建了几条称为“廊房”的商业街,在斜街以西开设了官办的琉璃窑场。当年为了防止盗贼隐藏在大街小巷之内,朝廷在很多街巷道口建立了木栅栏。廊房四条胡同因栅栏制作出色为京城瞩目,久而久之,廊房四条就演变成了“大栅栏”。那里保存着大量原汁原味的古老建筑和鳞次栉比的老字号商店,是北京重要的人文瑰宝。清代大栅栏地区是北京最繁华的市井商业区,其西部的琉璃厂是最著名的文玩古籍和民间工艺品的市场。
八大胡同位于大栅栏地区西南部,指大栅栏西边妓馆戏楼比较集中的几条胡同所在地。为一个涉及政治的社交场所,成为老北京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功能区。
西河沿街系明代时沿护城河成街。这条街自明朝至清中叶时以书肆闻名,清末民初又在此设立了交通银行、盐业银行、金城银行、中原证券交易所等近代金融机构,因此被称为旧京的“金融街”。
纪晓岚故居 位于宣武区珠市口西大街241号纪晓岚(1724—1805年),清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是清代著名学者。故居内有北京最古老的紫藤萝和海棠树,传为纪晓岚当年手植。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大清官纪晓岚和大贪官和珅斗智斗勇,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琉璃厂街区

琉璃厂街区是北京历史悠久的文化街,元、明时期在此设置官窑,烧制琉璃瓦而得名。
清初顺治年间,京城实行“满汉分城居住”。当时的汉族官员多数住在外城西部琉璃厂附近,后来全国各地的会馆、商户云集于此,官员、赶考的举子也常聚集于此逛书市。于是,琉璃厂逐渐发展成为京城最大的书籍市场,而与文化相关的笔墨纸砚,古玩书画等交易场所,也随之繁荣。
前门外东片 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旧址

位于东城区前门大街甲2号,车站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王朝被迫与八国联军签订了不平等的“辛丑条约”,而后侵略军为掠夺需要又强迫清政府将京津铁路由马家堡从永定门入城修到天坛,由天坛又直达北京内城,这才兴建了正阳门车站。
正阳门车站自诞生之日起,见证了中国现代史上无数的重大历史事件。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革命志士吴樾刺杀受清政府派遣准备出洋考察的五大臣,发生在这里;1912年孙中山北上,袁世凯在这里主持欢迎仪式;1924年孙中山扶病北上,李大钊和10万民众到这里迎接;同年,孙先生病逝,其灵车也是由正阳门东站南返浦口;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并在这里安营扎寨;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500多名北平学生组成的“南下救国示威团”也从这里出发;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这里亲自迎接宋庆龄进京;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首次对苏联进行国事访问从这里启程;朝鲜国家领导人金日成、越南国家领导人胡志明造访中国从这里开始友谊之旅;抗美援朝志愿军的英雄代表们从这里凯旋,周总理亲自到车站迎接……
外城南片 天坛

天坛位于崇文区天坛内东里7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地方。其整体布局和单体建筑均反映出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天地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
传说在天坛还未建成的时候,这个地方住着一户姓张的人家,夫妻俩和一个女儿,张老汉去世后,张大娘生了重病,张姑娘到了北山求来了灵药治好了母亲,就把它称为“益母草”,自此天坛附近就长了很多益母草。皇帝后来要把益母草拔掉,有见识过益母草疗效的大臣进言说这是龙须菜,如果将其出去皇帝就不会长胡子了。于是益母草得以保留,同时益母草的嫩芽被称为龙须菜。
先农坛

先农坛是明清两代皇帝春天祭祀先农诸神和太岁诸神,并举行亲耕、发市“藉田诏”鼓励农耕的地方,位于北京市宣武区南中轴线以西,与天坛东西相对,遥相呼应。

燕墩(烟墩)
燕墩位于崇文区永定门外,又称烟墩。元、明时期北京有“五镇”之说,南方之镇即为燕墩。南方在五行中属火,故燕墩为报警烽火台,也是北京元代城址南沿遗存的重要标志物。正如清代杨静山的《燕墩》诗云:“沙路迢迢古迹存,石幢卓立号燕墩。大都旧事谁能说,正对当年丽正门。”燕墩元代始建时为土台,后立碑,砖包四周。台顶四周原有矮墙(现仅存痕迹),正中竖立乾隆帝御制碑1通,南、北碑边刻云纹,内刻《皇都篇》和《帝都篇》,均为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御笔”,是记述北京幽燕之地的重要史料。碑顶为四角攒尖顶石檐,四脊各有一龙,檐下有石雕3层。此碑另有同时期的副本一件,原存于天桥地区的“斗姆宫”,民国时移至先农坛东北外坛墙下,后埋至地下,2005年掘出,现藏于首都博物馆新馆。
湖广会馆
湖广会馆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是湖南、湖北两省的省馆,其中戏楼被誉为世界十大木结构剧场建筑之一。该馆址原为明宰辅(辅佐幼皇)张居正宅邸,万历年间张宅抄没后改建为全楚会馆。清朝康熙年间为刑部尚书徐乾学的别墅南园,后数易其主。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建湖广会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入京,美提督以该馆为司令部。1912年,孙中山先生曾五次在湖广会馆发表政治演说,并于同年8月25日在此主持召开了国民党成立大会。
陶然亭、慈悲庵

陶然亭公园地处辽南京城之东郊。辽时为高僧墓茔,元明清在此处设官窑(黑窑厂),后来窑台上兴建寺观,渐成游览胜地,慈悲庵即是其中之一。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奉命监理黑窑厂,他在慈悲庵西部构筑了一座小亭,并取白居易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句中的“陶然”二字为亭命名,后与慈悲庵连成一体。整组建筑外观错落,视野开阔,内院幽静,自清至近代均是文人雅客、革命志士常到之处。
这里有一对烈火情侣石评梅和高君宇之墓。高君宇烈士安葬时,作为未亡人的石评梅题写了这样一段墓志铭:“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慧星之迅忽。——这是君宇生前自题相片的几句话,死后我替他刊在碑上。君宇,我无力挽住你迅忽如慧星之生命,我只把剩下的泪流到你的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这是一首肝肠寸断的好诗,死者对生者的遗言,生者对死者的怀念,全包容在那铭心刻骨的字字句句里了。等到石评梅去世时候,她自己的墓碑只有“国立北京师范大学体育教员,石评梅先生之墓”这一句碑文。跟他们两位的剑胆琴心相比,梁祝化蝶的传说,也显得过于婉约与虚无了。
著名交际花赛金花也安葬在这里。同时京剧名角杨小楼、金少山都安葬在这里。
云绘楼、清音阁

云绘楼、清音阁也位于陶然亭公园内,原是清乾隆年间建于中南海东岸的一组具有江南风格的建筑。1954年为给新生的陶然亭公园增添一些景观,周恩来携同梁思成亲自到陶然亭公园踏勘择址,并亲自决定,将它迁地重建在慈悲庵西原武家窑的遗址上。

外城西片 报国寺(含顾亭林祠)

报国寺位于宣武区广安门内,创建于辽,明成化二年(1466年)重建,改名慈仁寺,俗称报国寺;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修,改名大报国慈仁寺。明末清初,报国寺曾是京城著名书市,如今报国寺是以经营书籍、邮票、钱币为主的文化市场。寺中存有明成化二年(1466年)御制碑和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御制重修报国寺碑。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字亭林)来京后,即寓居报国寺
长椿寺
长椿寺位于宣武区长椿街,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由明神宗朱翊钧之母李太后下令建造,曾有“京师首刹”之誉。
牛街礼拜寺

牛街礼拜寺宣武区广安门内牛街中路,它是北京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为宏丽的清真古寺,是中国建筑形式和阿拉伯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实物,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清真寺之一。
寺内还保存着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颁发的恩诏牌匾一块。传说在伊斯兰教斋月中,牛街礼拜寺夜夜灯火通明,来寺礼拜的穆斯林络绎不绝,有人为此向皇帝密奏:“回民夜聚明散,图谋造反。”皇帝为了了解真情,曾微服入寺,查明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民遵从主圣,敬慎守法,毫无造反之意,于是他就颁发诏谕曰:尸通晓各省,如官民因小不忿借端虚报回民谋反者,职司官先斩后奏,天下回民各守清真,不可违命。”
法源寺

法源寺位于宣武区教子胡同南端法源寺前街,它是北京最古老的佛教名刹,寺院位置在唐幽州和辽南京城址的东南部,是北京城市建设的重要历史地标,也是中国珍藏佛经最多、版本最珍贵的寺庙之一。
北宋末年,宋钦宗和宋徽宗被辽国俘虏后囚禁在此;金大定年间,这里曾作为策试女真族进士的考场;元初,宋遗臣谢枋得被拘,绝食于此;清末,著名的“戊戌六君子”在法源寺北侧的菜市口被处决后,其灵柩曾停于此。台湾著名作家李敖的历史小说《北京法源寺》就是以法源寺为背景,描述了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志士图强救亡之事。
清代最盛时,法源寺内有紫丁香、白丁香等三百余株,号称“香雪海”。过去每逢春末夏初盛开季节,寺院便会举办“丁香大会”,令游者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