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煮雨简谱左右手:智慧城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9:52:40
智慧城市成为“十二五”我国城市发展主要模式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1年08月28日 17时15分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8月28日电(记者张辛欣)“中国智慧城市(镇)发展指数新闻发布会”28日在京举行,提出用幸福指数、管理指数、社会责任指数等三个指标考评城市发展。与会专家指出,发展智慧城市,是“十二五”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城市生产、生活和管理方式创新的重要举措。
智慧城市是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城市经营服务理念进行有效融合,通过对城市的地理、资源、环境、经济等进行数字网络化管理,为城市提供更便捷、高效、灵活的公共管理的创新服务模式。
中国智慧城市(镇)发展指数评估体系,提出智慧城市发展指标体系的三大方面:智慧城市幸福指数、智慧城市管理指数、智慧城市社会责任指数。该套指数体系包含3个一级指标,就业和收入、医疗卫生、社会安全等23项二级指标以及信息和网络化水平等86项三级指标和362项四级细分指标。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隆晨介绍,该套指数是目前我国第一套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
与会专家认为,发展智慧城市,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内涵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提高市民的生活幸福感,推进城市生产、生活和管理方式创新,构建“便捷、舒适、高效、安全”生活方式。
目前我国已有上百个地区提出建设智慧城市,28个省市将物联网作为产业发展重点,80%以上城市将物联网列为主导产业。
感知城市——智能产业与智能应用的融合创新
作者:丽丽     文章来源:财经网     更新时间:2011-3-25
-
2011年3月21日,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举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长型企业高峰论坛”上海站浩荡召开。在该论坛上,子公司赛迪世纪信息工程顾问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路琨博士以“感知城市——智能产业与智能运用的融合创新”为主题的演讲,惹起在场相关政府部门、企业、专家的关注与共鸣。路琨博士站在全球、全国开展的高度剖析了感知城市树立的背景与必要性,诠释了赛迪顾问提出的感知城市定义及其外延,与大家分享了国外感知城市先进阅历,以共同的视角说明主题,即智能产业与智能运用在感知城市树立中的融合创新,充沛表现了赛迪顾问在中国感知城市树立中的引领才干与专业定位。
国际国际开展情势对感知城市开展提出了战略性要求
世界开展出现全球化、绿色化、信息化、效劳化趋向。全球化进程继续减速,主要表现为极端复杂的资金、资源、产品及消费需求的全球网络飞速开展,世界在变小。抑制全球变暖,低碳成为世界各国共同使命,世界在变绿。信息技术成为重要的消费工具,浸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世界在变智能。效劳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不时添加,世界在变软。世界人口的老龄化、世界地缘政治格式变迁、价值观的普世化也将成为世界开展新特点。
中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将继续深化开展。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开展方式是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任务的重中之重,将鼎力提升自主创新才干。国民经济和社会各范围的信息化树立将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腕之一。城市化进程逐渐深化,世界级城市不时涌现,2013年前后中国的城市人口将初次逾越乡村人口,未来 40至 50年内城市人口总量将净增 6亿,《国民经济社会开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完善城市化规划和形状,不时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市场经济愈加完善,正逐渐成为一个自立自强的世界经济强国,而不是为超级大国的制造基地。中国在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式中发扬着越来越重要影响和作用。
在国际国际开展情势下,城市规模将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社会复杂水平日积月累,城市产业创新越来越快,城市管理将越来越迷信、精细,城市环境将越来越绿色、环保,可以迅速掌握先进技术,具有超前信息化树立理念的城市,其应用信息技术这一先进消费力的才干则更强,城市竞争力提升速度也更快,因此感知城市树立已成为城市开展的战略性要求。
感知城市作为一种先进城市开展理念需求有效的推进落实手腕
为配合中国城市开展的需求,推进落实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感知中国”战略,赛迪顾问率先提出了感知城市开展理念,并启动感知城市评价体系、感知城市树立阅历、感知城市规划设计等系列研讨,以期为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开展提供智慧支持。
感知城市是指经过物联网等信息与通讯技术,构建一个高感度的城市基础环境,完成城市内及时、互动、整合的信息感知、传递和处置,以提高民众生活幸福感、企业经济竞争力、城市可继续开展为目的的先进城市开展理念。包括五个方面外延,即城市环境完备智能、城市经济生动创新、城市效劳高效灵敏、城市市民现代幸福、城市管理精准高效。
感知城市树立中,需求政策引导、需求牵引、技术推进、市场运作,政府管理部门和参与各方都迫切需求一个迷信、客观、公正的感知城市评价体系,藉此明晰判别感知城市树立现状与效果,与国际外感知城市树立的成功运用停止比拟,有效指点其今后感知城市开展重点和树立方向。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开展研讨院与财团法人资讯工业策进集协作,历时10个月的研讨,构建起感知城市评价目的体系。感知城市评价体系的设计,注重遵照新公共管理的思绪,注重效劳质量和用户满意度,注重城市公共管理绩效的认同度,注重开展运用信息技术的新型政府管理形式,同时参考城市竞争力影响要素与政府绩效评价目的等相关实际,最终选择五个维度对感知城市停止评价,掩盖了政府、企业、市民三类主体,权衡作为感知城市开展基础的感知环境水平,区分调查以三类主体为中心的智能管理、创新经济、市民幸福水平,以及表现三者之间(G2B、G2C、B2C)效劳关系的感知效劳水平。
888226.jpg' target='_blank'>
图:感知城市评价体系结构图 资料来源:赛迪顾问和资策会
国外城市智能化树立阅历值得自创
美国迪比克智慧城市树立中心在于智能的水、电和交通运输,特征突出在物联网技术运用和注重绿色环保等方面。技术方案少量应用互联网、计算机、传感器、软件等一套智能系统,在智能仪器中运用了低流量传感器技术,以防止公共设备和民宅水走漏,增加糜费。树立内容少量触及绿色环保局部,表现了城市可继续开展理念,项目以浪费资源、增加动力损耗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为中心目的,旨在应用其范围内的丰厚资源,开发相关技术、制造相应产品,为环境维护事业提供更好的协助。
韩国首尔U-City树立最大特点是实时、智慧、整合化的效劳。树立内容触及城市交通、城市环境、城市平安、城市设备管理、城市生活等方面,其中U-环境系统主要采用物联网技术对路途清洁、水循环、空气污染完成智能化管理,特殊人群交通效劳系统运用传感器完成交通讯号、车速控制,在许多斑马线装置有传感器,当带有RFID 的老人、残疾人或小孩过马路时,U- 交通系统就能感知,适当延伸红灯时间,保证老人或小孩顺利经过。公车信息系统主要结合GPS运用,提供及时的公交信息,在公车站经过显示器向候车乘客通告下一班公车的抵达时间、如今位置、末班车运转时间、交通事故状况等各种信息。
新加坡智慧岛方案的中心目的是使该国可以占据全球经济生态链条的高端。包括超高速、普适性、智能化的信息基础设备树立,开展普通人员的ICT技术运用才干,运用信息技术对经济范围、政府部门乃至整个社会停止改造,开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信息通讯产业四大战略板块。该方案取得了清楚成效,主要体如今:为全国居民提供高速网络接入效劳,信息通讯产业高速增长,带动经济跨越开展,人才培育效果丰厚,提供高素质失业时机,借助信息通讯完成关键经济范围、政府和社会的转型。国度战略支持、行政体系保证、推进形式合理、人才优势清楚等优势有效保证了新加坡智慧岛树立的效率效果。
智能产业与智能运用融合创新开展是感知城市树立的精髓
感知城市顶层架构包括一个平台、四个层次、两个保证,一个平台为运用支撑平台,四个层次为感知层、传输层、数据层、运用层,两个保证为信息平安体系和管理机制。

图:感知城市顶层架构
经过摄像机(IP Cam)、无线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网等技术,完成信息感知,经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等完成信息承载和传输,经过云计算等信息处置形式完成城市各类运用与效劳。信息平安与管理体制是以上途径顺畅完成的必要保证,智能产业与智能运用的融合创新是以上途径完成质量的关键,是感知城市树立的精髓所在。智能产业包括网络设备、智能型消费电子、网络平安产品、新型显示等智能制造业,特征行业运用软件、中间件战争台软件、智能运用平安软件等智能软件产业,互联网、电子商务、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文明创意、数字出版、运维、咨询等智能效劳产业,以及物联网、云计算、新兴电子、数字家庭等新兴产业。智能运用主要包括感知泛在信息基础设备、城市智能运转、经济智能创新运营、市民智能幸福生活、政府智能管理等方面。
赛迪顾问以“城市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题发布系列战略研究与白皮书
2011年7月19日下午,赛迪顾问在京召开“赛迪顾问2011战略研究与白皮书新闻发布会”。作为国内电子信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研究机构,赛迪顾问结合自身在感知城市、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领域的积累和研究,撰写了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地图白皮书及战略研究。其中推出了近期关注度较高的关于“感知城市”和“电子商务”的研究报告:中国感知城市建设战略研究(2011)和中国电子商务产业地图白皮书(2011年)。战略研究与白皮书在总结热点产业与应用的特点、发展关键要素,空间分布特征及资源特征的基础上,对热点产业及应用的未来空间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为国家和地方的电子信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与宏观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中国感知城市形成沿海地区领跑、中西部逐步加速的建设格局
全球发达城市纷纷把信息化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感知城市/智慧城市/智能城市建设成为各地推进信息化、抢占城市竞争有利位置的主要抓手。赛迪顾问在总结全球感知城市分布特点、成功关键要素的基础上,通过《中国感知城市建设战略研究》,从空间角度对我国感知城市建设的分布特征、建设模式、重点应用领域等层面进行了展示,提出了感知城市发展的策略及建议。赛迪顾问的研究指出:
在空间上,中国在建感知城市已初步形成沿海地区聚集分布、中西部地区热点涌现的总体分布格局,分布密度最高的三个地区分别是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组合优势突出,研发能力强,具有较好的信息化基础;长三角地区是物联网产业基地最为集中的地区,为感知城市建设提供了广泛而有力的技术支撑;珠三角地区是电子信息产品加工密集地区。中西部各中心城市根据实际情况,借助政策扶持,有重点地开展感知城市建设。
感知城市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医疗卫生领域、交通物流领域、城市管理领域和环境保护领域。四大领域对物联网技术应用需求强烈,是带动智慧化应用向其他领域全面渗透的前锋力量和掣动感知城市建设大范围铺开的前沿阵地。
研究表明,各城市在感知城市建设中选择了不同的切入点,主要呈现出三种建设模式:以物联网产业发展为驱动的建设模式、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的建设模式、以社会服务与管理应用为突破口的建设模式。
未来中国感知城市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明晰。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的物联网产业发展与应用相互促进的倍增效应将逐渐显现,以示范项目为推手的技术应用和物联网产业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内陆城市将通过加速感知城市建设,缩小与沿海城市的差距,届时全国感知城市的建设将出现遍地开花的景象。感知城市建设投资将愈加理性、特色将愈加鲜明,致力于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品牌。
通过发布会了解到,赛迪顾问对“感知城市”的研究由来已久。在2009年8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尽快建立“感知中国”中心以后,赛迪顾问在国内首先提出“感知城市”理念,并建立了“感知城市规划产品线”,截至目前,已形成“感知城市建设评价体系”、“感知城市顶层架构”、“感知城市总体框架”、“感知城市构成要素”、“感知城市规划设计方法”等系列方法论,并在天津、廊坊、郑州等多个城市得以实践应用,取得项目成功并获得了好评。
围绕感知城市建设和发展,赛迪顾问将陆续推出一系列新技术在重点行业应用战略研究,以为感知城市规划的落实提供深层次研究、咨询服务。
电子商务在东部沿海与成渝地区的先发优势明显,新一批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即将涌现
中国电子商务近十年来持续蓬勃发展,涌现出多家世界知名的电子商务龙头企业,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与用户渗透率持续升高。在电子商务市场高速发展的同时,政府作为主要部门,进一步认识到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对推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实的积极作用,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各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我们通过白皮书了解到:
从中国电子商务产业空间格局看,目前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排名前十位的城市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和西南地区,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四大地区已经体现出发展电子商务产业的先发优势;从中国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城市布局来看,1999-2000年原国信办批准长春、天津、青岛、宁波、厦门等地成为首批电子商务试点城市,2007年我国逐步重启电子商务试点审批工作,广州、重庆、长沙获批国家移动电子商务试点城市,2009年深圳经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联合批准成为中国唯一的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从区域电子商务发展特点看,环渤海地区充分发挥北京的政策地缘优势,以北京为核心,对周边城市形成产业辐射,同时加速北京与周边城市优势的互补,形成电子商务产业的联动发展;长三角地区充分利用上海的金融行业优势资源,以及杭州的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服务资源,构成电子商务产业中轴,形成了“发挥资本优势,延伸中小企业服务链条”的发展特点;珠三角地区以深圳、广州作为区域电子商务发展的双核,力求打造亚太电子商务中心,深圳与广州在竞争中逐步展现差异化发展特点,其中深圳以优势的信息服务业和互联网产业作为电子商务突破口,而广州则以优势的商贸流通和民生服务业作为电子商务发展的核心载体;成渝地区作为内陆区域,率先认识到需要通过发展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服务业加速内陆城市的沿海化进程,突破区域经济发展瓶颈。
未来,中国电子商务产业空间格局的演进趋势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开发开放已形成了“三大四小”格局,东部沿海地区具备经济发达、信息化水平高、龙头企业聚集、电子商务支撑体系较为完善等优势因素,仍将成为中国电子商务的核心区域,继续发挥产业集聚与辐射效应;其次,随着全国范围内的产业转移迁徙和国家“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出台和推进,给相关地区带来发展电子商务、推动产业升级的良好契机,未来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都将围绕本地区重点城市打造新的区域性电子商务中心城市;最后,各地方省市将发挥区位优势,抓牢政策落实等有利条件,推动电子商务与本地区特色产业深度融合。
通过对中国电子商务产业空间格局与演进趋势的深入研究,赛迪顾问认为,一批新兴的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及园区将逐步涌现出来。对于这些城市,赛迪顾问建议在未来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规划中,有关政府部门要重视电子商务载体产业的选择,并从配套环境、扶植政策、人才引进、组织协调、融资服务、合作交流等方面做好保障工作。在未来的十年,中国必将迎来电子商务产业最繁荣的发展时期。
城市能否柔软而有智慧?
感知城市通过信息技术助推城市绿色转型
日期:2011-08-15  作者:曹俊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8版
他山之石
瑞典斯德哥尔摩
为缓解城市交通堵塞,减少空气污染,斯德哥尔摩采用了高科技交通收费系统。
斯德哥尔摩在通往市中心的道路上设置了18个路边控制站,通过使用RFID技术以及利用激光、照相机和先进的自由车流路边系统,自动识别进入市中心的车辆,自动向在周一至周五(节假日除外)6:30~18:30之间进出市中心的注册车辆收税,实现了无需停车的路边收费。
通过收取“道路堵塞税”,斯德哥尔摩的交通拥堵降低了25%,交通排队时间下降了50%,交通废气排放量减少了8%~14%,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了40%。由于在环境方面做得出色,2010年2月,斯德哥尔摩被欧盟委员会评为首个“欧洲绿色首都”。
美国迪比克
迪比克市是美国第一个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城市,绿色环保是其建设的初衷。迪比克市携手IBM,以连接城市所有资源(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为目标,将能源、水务以及交通三大系统建设作为优先发展领域。
计划的第一步是安装数控水电计量器到户、到店,其中使用了低流量传感器技术,防止公共设施和民宅水电泄漏;同时搭建实时可持续发展综合监督平台,对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和展示。迪比克市希望通过这一计划,使城市的资源使用状况一目了然,并智能化地做出响应。

图①为全国感知城市建设分布图。

图②为重点侧重于环境保护领域的感知城市分布图。
数据来源:《中国感知城市建设战略研究》
中国环境报记者 曹俊
感知城市,听到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感受城市的文化内涵,认知城市的独特韵味?事实上,感知城市现在已经是物联网应用的一个专有名词,通俗地讲,就是让城市有感觉、有思想、智能化。
这个看似遥远的愿景,现在已经不再遥远。“十二五”开局之年,在调结构、转方式的国家战略背景下,许多城市提出了“智能城市”、“智慧城市”、“感知城市”(以下统称为感知城市)的建设目标。
我国感知城市建设现状如何?感知城市的理念对环境保护有何意义?赛迪顾问近日发布了《中国感知城市建设战略研究》(以下简称《战略研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北京赛迪世纪信息工程顾问有限公司副总裁柳絮认为,感知城市建设正在改变新一轮城市发展格局,将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何要建设感知城市?
为什么要建设感知城市?柳絮认为,这是城市化进程逐步深入的新要求。“城市发展正在发生变化,社会越来越复杂,管理要求越来越精细,环境形势越来越严峻,市民对城市的绿色需求越来越强烈,这些变化要求城市可以更敏锐地感知变化,来促使城市更加宜居,发展更加可持续。”
事实上,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的无锡考察说起。2009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江苏省无锡市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考察时,听到了年轻人向他介绍“感知中国”的概念。之后他曾说:“我相信他们一定能够创造出‘感知中国’。占领科技的制高点,才真正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随后,不少城市开始启动感知城市建设。
美国总统奥巴马对这一理念同样十分青睐。2009年1月,美国正面临金融危机的困局,奥巴马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工商界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建议政府投资新一代智慧型基础设施,以刺激美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复苏。
柳絮认为,在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城市病”频发的形势下,率先启动感知城市建设的城市,必将在下一轮的城市竞争中占据先机。目前,美国、瑞典、爱尔兰、德国、法国、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纷纷启动了智慧城市、智能城市建设,全球数量已达1000多个,“不过,大部分国家的感知城市建设都处于有限规模、小范围探索阶段。”柳絮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城市是国家战略的起始点和落脚点,面对来自能源消耗、交通运输等环节的严峻挑战,信息化将成为助推城市绿色转型、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柳絮说,“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是我国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工作的重心,结构怎么调整?城市怎么转型?感知城市建设对此意义重大。”
对城市转型有何意义?
感知城市的理念对城市转型有何意义?柳絮认为,意义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即带动作用、推动作用和决策支持作用,“智慧的城市必然是节约的城市,必然可以使资源配置更加高效,使城市对资源和环境的使用更加科学。”
“建设感知城市必将直接带动城市物联网、信息服务等智能产业的发展,而智能产业本身就属于高新技术产业,这是对当前调整产业结构、追求产业高端化的直接作用力。”柳絮说。
目前,感知城市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环境保护领域、交通物流领域、城市管理领域和医疗卫生领域。“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技术应用上。感知城市在这些领域的建设和应用,将推动城市管理与服务能力的提升,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促进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助推落后技术的淘汰。”柳絮说。
谈及决策支持作用,柳絮认为,感知城市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使决策所需的巨量城市信息的自动采集成为可能,并通过对这些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分析处理,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提高政府宏观决策水平。通过感知城市建设,政府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配置,城市决策也可以建立在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
“事实上,感知城市的理念更强调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市民幸福度的提高。”柳絮说,“以北京市石景山区为例。环卫工程车辆通过安装传感器,智能感知道路卫生状况和车辆油耗,自使用以来,道路保洁率提高了8%,燃油节约率达到15%。而停车引导等交通领域的应用,不仅让市民出行更加方便,还为缓解交通拥堵、减少拥堵产生的汽车尾气排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智能体验中心,以环保节能为主线的体验式展示让体验者大开眼界。你可以从演示中感受到特大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畅通,如不停车电子收费、智能停车引导、交通诱导与信息服务等。“智能体验中心作为新的载体,能够通过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对感知城市的发展理念、建设愿景进行完整诠释,可以为感知城市理念的宣传起到积极作用。”柳絮说。
据柳絮介绍,我国感知城市已经形成了沿海地区领跑、中西部逐步加速的建设格局。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我国在建的感知城市数量已达36个,密布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三大区域的感知城市数量占了总数的74%。其中,环渤海地区有9个,占总数的26%;长三角地区有11个,占总数的31%;珠三角地区有6个,占总数的17%。此外,武汉城市群、成渝经济圈、关中-天水经济圈等中西部地区也已经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
“从现在各地建设感知城市的情况来看,建设目标主要围绕‘智能’、‘惠民’、‘绿色’、‘畅通’、‘幸福’等方面来设定。”柳絮说,而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前提是社会主体即政府、企业、公众对感知城市的认同,认同其为交通、环境、生活等各方面带来的变革和影响。”
感知城市如何助推环保工作?
“环境保护领域是目前各城市建设感知城市的重要领域,污染源自动监控网就是最大的一张物联网。”柳絮说。
据柳絮介绍,环境保护领域的重点建设内容包括: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空气质量自动监控系统、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控系统、机动车排放监控系统、危险品抛弃物监管系统、区域生态监测系统、环境应急指挥系统等。
“在感知城市的建设中,重点侧重于环境保护领域的城市有北京、上海、苏州、无锡、扬州、宁波、青岛、武汉、深圳等。”柳絮补充说。
长三角地区的无锡,可以说是我国感知城市概念的发源地。目前,无锡市按照从产业发展向应用推广的思路,已开展了两个“感知环境·智慧环保”国家级示范工程及“感知太湖·智慧水利”示范工程。
据无锡市有关工作人员介绍,所谓“感知太湖”,就是运用物联网技术对太湖水环境进行实时监控。“感知太湖·智慧水利”示范工程项目是一套集蓝藻湖泛智能感知、打捞车船智能调度和信息综合管理于一体的智慧水利物联网系统。目前,一期、二期工程已建设20多个蓝藻监测点,其中湖中心3个点,湖岸边17个点。
湖中心的监测点中含有监测蓝藻及水质的传感器与高清晰摄像机,可将蓝藻水华发生信息传给信息中心记录,同时自动调动最近的蓝藻打捞船,信息中心还会通知打捞船将蓝藻送到就近的藻水分离站,分离出的藻泥又被通知送往有需要的有机肥厂。
“当湖中的传感器感知到蓝藻暴发指数超过60%时,系统就会自动启动绿色报警,这些信息会同时传送到打捞船上的GPS装置上。”工作人员介绍说,“感知太湖”系统的核心是传感器,这些看似普通的圆柱体,“头顶”太阳能板,身上还安置有传感芯片和摄像头,能获悉观测点的温度、pH值、氨氮等近40个指标,就像监管人员的“千里眼”。
“以前,早上6点取到的水样,到晚上18点才能拿到水质报告,打捞蓝藻主要也是靠有经验的工人肉眼判断。”工作人员介绍说,“感知太湖”系统的应用,取代了之前依靠人工取水、实验室化验的老办法,实现了对蓝藻治理的智能感知、调度和管理,能够更好地守望并保护太湖。
在其他城市,感知城市的应用也呈现出百花齐放之势。北京市已经制定了《智能北京行动纲要》,启动了“感知北京”示范工程建设,“这些工程将为北京市节能减排、生态环境管理服务,为破解城市发展难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贡献力量。”柳絮说。而廊坊市正以打造“感知城市”为契机,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建设,将生态智能的建设理念融入建筑、交通、水系、产业等城市细节,将生态智能作为城市建设的目标。
“这些城市是当前感知城市建设方向的典型代表,‘绿色’、‘环保’是关键词。”柳絮说,“相信感知城市作为一种新理念,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将为城市健康发展提供一个新思路。”
“在建设的成功案例中,我们发现,没有哪个城市会选择大而全的建设方式,还是要有所侧重。”柳絮说,“各地政府应学习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紧密结合城市定位,冷静把握建设方向,在做好前期规划的基础上不断改善投资环境,优化投资结构,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具有最高产出的感知城市建设领域上,切勿单纯模仿。”
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建设感知城市是否面临更大的挑战?柳絮认为,欠发达地区相对发达地区来说起步稍晚,但由于信息化应用是可以跨越式发展的,在某种程度上,欠发达地区城市可以此为契机,统一部署,也许在推动产业更新换代上会显现出一定的后发优势。
“智慧城市”急需国家标准
欢迎发表评论02011年08月26日18:25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作者:王沛霖
虽然很多人心目中的“智慧城市”概念千差万别,但这似乎并没有影响一些地方争做“智慧城市”标准制定者的热情。
7月初,上海浦东新区正式发布了“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据报道,“这是国内首个公开发布的中国版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是“中国智慧城市的‘样板房’”。请注意,这个指标体系虽然并不是国家标准,但“中国版”、“样板房”等字眼,还是透露出浦东新区内心的期望。
据悉,这个指标体系由上海浦东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研究起草,国内十余所高校、主流通信运营商、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提供商以及浦东新区相关事业单位共同参与制定,北京、上海等地专家还为此进行了专题讨论。该指标体系在基础设施、公共管理和服务、信息服务经济发展、人文科学素养等5个维度上,形成了19个二级指标和64个三级指标。客观地说,这个指标体系的系统性的确值得借鉴。
据记者了解,浙江宁波、江苏扬州等城市也都在紧锣密鼓地筹建自己的智慧城市研究院。当然,既然是研究院,就不可避免地要研究和制定与智慧城市相关的标准与法规。虽然这些城市制定的标准最终成为国家标准的可能性不大,但他们都希望至少在现阶段,要争取得到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认可。
“尽快占领智慧城市的制高点,让大家一提起智慧城市,就会首先想到我们。”这是某位地方领导在谈到建设研究院的目的时告诉记者的话。在他的心目中,无锡是个很好的学习榜样——提到物联网,人们肯定会想到无锡。这其中,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功不可没。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地方政府那么热衷于建立智慧城市研究院、制定相关标准体系了。
近两年,“智慧城市”概念炙手可热,而一些城市也的确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先行一步,有了很多实践经验。但另一方面,由于国家标准的缺失,各个地方对“智慧城市”这个概念的解释也就五花八门,有的侧重于基础网络设施建设,有的侧重于垂直行业应用。有时候,一些城市进行的工作只涉及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某一部分,也堂而皇之地冠以“智慧城市”的光环。
以前,城市中的教育、医疗、交通、市政等各部门间的信息是割裂的,建设智慧城市,就是要将它们整合到一个平台上,这需要统一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如果没有国家标准,各地完全按照自己的规划一哄而上,势必形成新的城市间的信息割裂。
数字城市需要的是国家标准,而不是五花八门的地方标准。标准的制定工作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智慧城市,中国的新机遇
(中国)《瞭望新闻周刊》   (2011-06-13)
文/郭为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始终以两倍于世界同期平均速度的步伐高速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总人口数(不含港澳台)为13.4亿人,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49.68%。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城市化率上升了13.4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10年间有近2亿人从农村涌入城市。预计到2030年,中国城市化率更将高达65%。城市化,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与挑战  从经济学角度看,出口、投资、消费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而城市化则是驱动消费的动力源。  首先,表现为大批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有测算和研究表明,目前一个城镇居民的消费大体相当于三个农民的消费,如果城市化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1300万人从农村进入城市,居民消费总额将增加1200亿元。如果中国城市化率在未来10年左右提高10~15个百分点,仅居民消费就可以拉动12万亿~18万亿元。  其次,城市化程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带来的年投资需求约增加6.5万亿元。毫无疑问,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经济增长驱动力。  但中国的城市化,是用短短30年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100~200年间的进程。城市化的超高速发展,也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挑战,比如环境污染、能源短缺、通货膨胀的压力、交通拥堵、流动人口治安问题,等等。城市化在为中国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中国政府和全民必须面对和亟需解决的挑战。智慧城市,以融合创新推进新型城市化  当今,科技正在突破原来作为工具的界限,成为人类“外部基因”无法剥离的一个组成部分。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无处不在的网络和终端,云计算庞大的计算处理能力,使得城市中每个主体都成为一个个神经元,进而构成拥有最高信息处理能力的“群体智慧”。可以说,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及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创新,将是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技术前提。  比如市民卡,通过融合个人身份证、交通卡、社保卡、银行卡等功能,集个人社会事务和城市公共服务于一体,不仅让市民生活更便捷,也有效避免了“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问题。在扬州,公共交通、水电费、社会保险、医疗卫生、公积金都可以刷卡办理,甚至吃肯德基、停车加油都可以刷市民卡消费。一张卡,解决了人口管理问题,解决了医疗和社会保障问题,解决了市民的消费支付问题,解决了交通出行问题,这些都是关系民生的现实问题。  再比如,智能交通、智能电网,不仅可以及时预防公共设施的突发性事件,还可以优化资源配置,节能高效。作为城市运行与管理的重要构成之一,城市应急指挥系统不仅可以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还可以使城市处于最低成本运营。  现代城市管理最大的特征,是以人为本提供融合便捷的公共服务。为此,在构建现代城市管理平台的过程中,需要将政府职能与信息技术充分融合,解决医疗、交通、能源供给、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社会管理服务问题;与此同时,还能催生一系列新的产业,为社会经济的持续繁荣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所有这一切,我们统称其为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就是以社会经济繁荣为目标,以社会和谐稳定为前提,以民生幸福为考核标准,通过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融合创新,推进新型的城市化进程。智慧城市变革,打造新型城市产业链与生态圈  其一,智慧城市催生以融合为特征的新型战略产业。  智慧城市,不仅可以极大地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应对高速城市化过程中的挑战,还可以为城市打造新兴战略产业。信息技术的泛在性,使之可与任何行业融合,而这个融合的过程就是催生新兴产业的过程。  以前面讲到的卡应用为例,它不仅解决了民生和城市管理的问题,同时也创造了一个新的、以个人信息服务为特征、以云计算为支撑的,融合服务民生和城市管理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类似这样的形态,可以在诸多领域深化拓展。再比如,以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为特征的食品安全体系,融合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技术,从根本上杜绝了造假的可能,这又会催生出新型的融合食品药品安全和信息技术的新型产业,如此等等。以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应用即服务为特征的云计算,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通过融合创新,必然会孕育出很多新的战略性产业。  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新型的智慧城市运营模式、新型的智慧城市产业链,以及由此催生出的各种各样的新业态,是城市经济持续发展强有力的增长点。  当然,在智慧城市的基础建设过程中,还会推动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企业与电信运营商、电网系统、有线电视系统等多方的紧密合作,在无线宽带、三网融合、城市云计算中心、IPV6等技术领域,共同为城市通信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服务,形成互相融合的产业链和生态圈。  其二,智慧城市促进传统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和提升。  智慧城市是多个垂直行业智能系统联动,从而形成的一个智慧的大系统。因此,智慧城市也会推动以自有知识产权为主的各个纵向行业解决方案的发展,推动以服务金融、电信、企业、政府、公共事业如教育、卫生等行业为目标客户的传统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和提升。随着云计算的发展,底层技术不再是门槛,基于客户体验的应用创新将成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以客户为核心的应用软件也将成为下一轮软件企业竞争的制高点。  其三,智慧城市推进移动互联网产业的高速发展。  由于融合服务,会极大地提升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有力地推动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首先,以Pad、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为代表的终端设备厂商会率先突破,在更加多样化的移动终端需求下,必然会产生应用创新,诞生世界领先的终端产品和服务模式;同时,还会最大限度地激发中小企业的创业热情和年轻一代的创业激情,使中国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不仅在数量,甚至是质量走到全球的前列。  其四,智慧城市构建新型上下游产业链,开创现代城市经济增长的蓝海。  构建智慧城市涉及到城市各项主体和各个领域,需要构筑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协同效应,比如,供应链为智慧城市提供高效便捷的物流体系,金融为智慧城市项目提供租赁和创投等资金服务,产业园开发为智慧城市产业提供支撑环境。这些协同产业会伴随智慧城市的发展而成长,开创出现代城市发展的一片新蓝海。政府通过一定额度的资金投入和引导支持,会带动市场中成百上千亿元的投资,创造出上万亿元产值,成为城市经济一个强大的新的增长方式。智慧城市,繁荣经济、和谐社会、幸福人生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从根本上来讲,仍是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人与人的协调发展以及人对自我的认知与幸福感提升。而智慧城市,就是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去更好地协调处理好这三个关系。  首先,通过信息技术与各个行业的融合,降低能耗、环保,节省人力和物力,解决在现有资源和环境条件限制下,在城市化高速发展中的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在应对城市管理与民生问题的过程中,创立了新型的政府与市民、市民与公共服务机构、市民与市民之间的新型关系,为整个社会的和谐相处创造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再者,市民在整个智慧城市的构建中是主体,智慧城市的建设就是以服务市民,方便市民为目标的,这必然会极大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  综上所述,智慧城市会为整个社会的繁荣、和谐、幸福提供很好的环境基础,是符合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的。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影响21世纪的全球两大重要事件之一,这也是中国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智慧城市,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和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只要布好局、落好子,一定能成就出“智慧”的未来中国。(作者为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成思危:智慧城市的4个原则.
发布时间:2011-5-2 22:33:31 访问次数:238
2011中国智能城市论坛发言:
成思危: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关于智慧城市问题,去年5月我再廊坊的智慧城市与智能产业论坛上,有过一个演讲,我的看法就是说,智慧城市这个提法是比较新的,2008年IBM提出来,但是它有两个定义,从狭义的定义来看,就是用信息技术来改进城市管理,和促进城市的发展,从更广义的角度,更高的角度来看,就是我们怎么样运用人们的智慧来发展好城市,所以今天我讲还是从更高的层次,从广义的角度来讲讲我个人的看法,实际上去年我就提出过要建设好智慧城市,要做好四件事儿,就是四个原则,第一个是以人为基础,第二个是以土地为载体,第三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第四是以资本为后盾,那么今天我想经过一年,经过思考我再把我的想法贡献给大家参考。
那么大家知道,城市是人为基础,城市是人的聚集处,没有人气是不行的,所以一个城市,真的要建设智慧城市,首先要有人气,那么从城市的根据我的研究,城市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超级城市,或者叫特大城市。在90年代末期,曾经有一个未来学家康维预测过就是21世纪十个超级大城市,当时中国有两个,一个是上海,一个是武汉,最近又有人预测,说将来世界的21世纪的10个城市里,中国站七个,除了纽约之外,有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武汉。那么超级大城市,不要太多,因为超级大城市,一般人口是在2000万左右,至少是1500万,这样的大城市,既有它的优点,但是也有带来很多问题和毛病。第二类城市我们叫大城市或者叫中心城市,这个一般它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的作用可以分成四个方面,一个叫中心点,以政治经济文化为中心,第二个增长级,就是在这个区域里头,带动整个区域增长,第三个是扩散源,就是技术、资本等等都是从它这个中心城市往周边扩散,第四个集散地,就是周边的重工业产品,通过它集中起来,运输出去,中心城市一般根据我们初步的研究,从中国的情况来看,大概要400万人口才能达到这样一个中心城市的作用,才能有这样的人气,第三类城市我们叫中小城市,这个是县一级的比较多,这个主要它的作用又不一样,它实际上是实现城市和农村的结合,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合理有序的转移,减少功能差别,城乡差别,也是非常重要的领域,所以我们叫县域经济,这个时间关系就不讲了,第四个是小城市,人口在5万以上,中小城市一般是50万以上,我认为建设智慧城市目前的重点,我们讲的中心城市,我们讲的大城市,应该比较具备条件,这是人气,第二个是人口的素质,这也非常重要,因为我们讲人为基础,不仅仅讲人的数量,更重要的讲人的质量,所以这样一个是要真的整个市民的科技、文化、道德水平,要提高,这个社会功德等等方面要具备。另外一方面,就是能够有更多的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创业的人才,所以我们说城市的人气,一个是人口数量,一个是人口的质量,第三就是一个适宜的人居环境,一个人要想壮大吸引人才,你任意的人居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看到这是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它的人居环境是不断的进行改善的,这里也就是说,你要给居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提供更便捷的交通系统,提供更多的休闲的绿地,提供更多的文化和公共服务等等,这样才能建设成一个宜居的环境。
第四,是要有一个合理的生活成本,应该承认,城市越大,它的生活成本相对是高的,这个是肯定的,否则的话,如果大城市和小城市,生活成本不一致的话,那人们都往大城市挤了,但是生活成本要比较合理,要能够保障,大家能够安居乐业。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一个城市从它的住房,比如说住房来说,一方面对低收入的要有保障性住房,另外,从商品房发展来看,城市的发展,如果一个城市真的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进来,那么它的需求增加,需求增加的话,它的商品房房价就会上升,这也是供求关系,所以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发展的好的中等的城市,它的房价是在上升,这个当然我们是要防止它过快的上涨,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供求关系,说明这个城市发展,在吸引更多的人进来,进这个城市,有更多人到这个城市创新和创业。但是适宜的合理的生活成本是必要的,就是物价不要上涨太快,这个问题也是辩证的,因为从物价和收入的关系来看,从经济学的关系来看,物价从长远来说它总是上升的,你想今天的100块钱和十年前的100块钱没法比,十年前100块钱买的东西比今天多得多,但是你工资也涨,随着工资涨了以后,你的消费能力强了,如果商品的供应供不上,那物价肯定上来,所以我们要有合理的物价的上涨的水平。一般的说5%以下,属于温和性的物价上涨,如果工资能够和CPI挂钩,这样的话,这个问题就应该说可以解决。那么为了保障合理的生活水平我曾经提出过有三个制度性的安排,一个就是人民的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在2007年提出来。这实际意思是什么呢?在分配里头,个人分配的比例不要再降低了,要跟着国家经济发展同步,这是一个制度性的安排。第二个制度性的安排就是工资和CPI挂钩,还有一个第三个重要的制度性安排,就是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要联动,大家知道现在我们要提高劳动的分配综合比重,但是劳动生产率不提高,很难比较快的提高这个比重,我们现在制造业已经超过了美国了,从产值来看,现在的报道,那我们从劳动生产率来看,差距还是很大,我们根据报道,美国制造业生产率,每人每年18万美元,我们恐怕是18万人民币,全国平均来看还大不多,很好的企业可以达到这个水平,但是从全国平均来看,还是低,所以你要想提高劳工报酬,关键是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在这个问题上,在今天我们强调注意缩小收入差距,保障社会公平的同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一个大的问题。
最后就是良好的社会管理,一个城市如果社会管理不好,治安不好人们老当心被偷被抢这个城市不要说智慧城市,人家都想离开了。所以我们说以人为基础,就是要做到这五个方面。这是第一。
第二是以土地为载体,大家知道城市最宝贵的资源,除了人以外就是土地。那么这个从国外发展模式来看,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的发展模式,多半是采取向四周扩张蔓延的方式,我们现在的很多城市也都是这样的方式,就是所谓采取城市蔓延,那么城市蔓延它带来的问题就比较多,第一个当然它占用了更多的农业用地,那么大家知道我们国家人口多,可耕地少,所以农业用地是非常宝贵的,如果城市蔓延,占用更多的农业用地,这会造成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它就会忽略了老城区改造和建设,因为新城区好办,新的土地,价格也比较便宜,又可以重新规划,重新建设,所以老城区土地更好的开发利用就容易忽略,第三容易形成一种单一的区域模式,你比如某个地方大量的居住小区,某个地方可能是专门的开发区等等,是一种单一模式,这种单一的模式,生活区和上班工作区有比较大的距离,第四形成以小汽车为主的,这样一种交通的方式,北京就是这样,小汽车的增长非常快,所以现在只能采取摇号的办法处理这个问题。所以城市蔓延问题,这个是在国外也出现的,正因为这样,07年美国马里兰州州长提出一个概念,97年他们提出来马里兰州长提出来,2000年美国城市规划协会,对增长作出一个明确的定义。现在来看,我们国家有不少人在研究,看今年增长非常重要的,就是更好的利用土地,防止城市蔓延造成的一些负面的影响。那么这个首先包括划定城市的边界,不能无限制的扩张,不能一环一环不断的扩张,这是第一。第二,就是合理的利用现有城市的空间,在保障容积率的前提下,能够合理的利用现有城市的空间。第三,合理的布局、生活、工作、休闲区域,要让他们能够尽量靠近,减少小汽车交通带来的问题。第四,就是提供更好的公共交通的服务,那么这些都是今年增长所包括的内容。当然近两年来,对增长还提出了加上绿色经济,因为在城市里面来看,别光考虑土地利用,同时还要考虑环境成本,如果说我们环境成本包括了环境污染,能耗低下,能效低下和生态破坏等等问题造成的损失,所以我们要做到城市的绿色增长,就要注意降低环境成本,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计算,出了一本书,就是05年我们国家的环境成本大概在占我们GDP的13.5%,同年我们经济增长只有10.4%,这说明什么问题吗?把环境的债务留给子孙后代,这样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增长是可发展的概念结合起来的,所以我们强调发展绿色经济,绿色经济的概念,一个是低碳经济,大家都知道,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实际上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第二个是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资源的产出,再一个是生态经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那么这个现在也包括经济增长概念之内。
第三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这个是我们狭义的智慧城市的定义,用信息技术来改善城市的管理,促进城市的发展。大家知道信息化,这是我们国家非常重要的一个发展的方向,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工业化带动信息化。所以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是不断的新技术层出不穷,我曾经讲过三个最大的变化就是一个就是IPv6,IPv6出现以后,你才有可能实现物联网、传感网这些东西,第二个就是Web2.0,这个是互动式的,第三就是移动手机的功能。现在来看,云计算,新的技术层出不穷,这个大家懂的比我多,我就不重复了,所以这些东西的出现,对于我们建设智慧城市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在这想提出的,要真的介绍智慧城市,利用好信息技术,必须注重四个问题,第一个是基础要好,也就是信息基础的要求,是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上,你的信息一定要真实全面,要准确,要及时,而且还要一致,保持一致性。真实、全面、准确、及时,我都不解释了,什么叫一致性,就是各个部门提供的信息,实际在一定程度上,它可能有矛盾,如果有矛盾,用信息技术处理数据的时候,就会发生一些悖论,所以各方面数据的一致性的检验,这个对于建设智慧城市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做好这些基础工作,不在信息基础上做扎实,那你的智慧城市的建设,就是在沙子上,你的数据都不准,你算出来的很多东西,那肯定是有问题,甚至有误导,所以我想这是第一个需要注意的。
第二个需要注意的就是智慧城市的建设,它不是封闭,它必须是开放的,为什么?因为一方面你像企业来说,我们的企业现在实际上不是单个企业在那里发展竞争,而是一整套供应链在发展竞争,你和你的上家下家,上家的上家,下家的下家,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是说你所有的上家和下家,都在同一个城市,所以你必须是开放的,必须是对整个供应链的信息集成和优化,那么再一个就是,你这个信息本身,由于有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共享,不是每个城市自己搞自己的,如果每个城市完全是自己搞自己的,它就会成为一个信息的孤岛,它就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这方面的作用。
第三,我想最终智慧城市信息技术的应用,最终的受益者应该是市民,是消费者,是用户,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一次产业革命,最终最大的受益者,应该说还是人民群众。所以信息技术、智慧城市的建设也不例外,当然智慧城市的建设,对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等等都有帮助,但是你们想象,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民群众,能够更多的受益,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刚才我说到的,你像移动智能的手机,如果人民群众能够用它,既做开门的钥匙,又做电子钱包,又做价格遥控器,又做娱乐中心,又可以通话,那就可以省很多事儿,当然这些要结合各方面的服务,所以我们说信息技术的先导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一点是以资本为后盾,没有资本你的智慧城市没法建设,因为智慧城市是要求比较高的投入,当然它的回报也比较高,但是投入和回报之间有一个时间差,这个时间差可能是要三年到五年,那么所以没有充分的资本作为后盾,你是不可能建设好智慧城市的,那么从中国的资本情况来看,目前我们还处在工业化中期,所以目前我们还是以产业资本是占主体主导,你看我们的500强,甚至500大,绝大多数是产业资本,我们企业在银行的存款,大多数也是各个产业企业,当然我们有些大银行,也是算,但是大银行,我们国家的银行体系来说,它是集中起来形成这样一个大,真正主导的还是产业资本。那么实际从资本的发展,第二步应该是更重视商业资本的发展,因为产业资本它有个问题,它生产的产品它要销售,它没有生产没有销售,实际上拿不到效益,所以商业成本,在国外来看,在产业发展一定程度,商业资本起到重要作用,大卖场都是这样,你这个企业要进去,还要交进场费,你实际上在里头,给你提供一个卖的地方,你要卖不出去,你的产品,这个商业资本不负责。所以我们说我们国家相对来看,流通产业,这个商业资本的发展,在一些智慧城市里需要更多的发展,这个我专门在IT市场会上讲到,这个不多讲了,大家有兴趣,可以上百度网、Google网或者新浪网查我的讲话。那么最终真正发展到更加雄厚的时候,就是金融资本,因为金融资本能够把社会上所有的闲置的资金集中起来,形成资本,这个力量是非常大的。只要有市场经济,就不可忽视资本的力量,这点我想大家都体会到了。
那么金融资本在智慧城市的建设,应该逐渐起到主导作用,当然这一方面像银行,大家都熟悉的,但是你像期货交易所,证券交易所这些,它一天的交易量是很大的,这个它一天的资金流量是很大的,大家看我们三个大交易所,上海、大连、郑州,两个大的证券交易所,上海和深圳,它每天的资金流量是很大的,这个资金只要停留一天,不要说一天,一小时,它产生的价值,大量的资金那就是很大的。所以我们说要建设智慧城市,我们要逐渐从产业资本出发,转向商业资本,进一步转向金融资本,才能真正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坚强的后盾。所以今天我就是讲这么四个观点。第一个就是人为基础,第二个是土地为载体,第三个是信息技术为先导,最后是以资本为后盾。这也是一家之言,仅供大家参考,谢谢大家!
季铸:智能城市新经济
发布时间:2011-5-2 22:55:22 访问次数:192
2011中国智能城市论坛发言:
21世纪人类面向新的文明,智能经济、智能城市使新的文明也会形成一个新的发展浪潮,21世纪来看,不仅仅是智能经济、智能城市,它会迎来其他的文明的发展浪潮,一是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持续服务产业为特征的绿色经济浪潮,实现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持续。
二是生态环境和绿色经济和政府善治为特征的幸福社会建设浪潮,实现人类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和谐、持续。
第三是我们今天的主题,以智能管理、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为基本内容的智能城市建设浪潮,人类发展将走向自由。
当我们建设一个新的社会的时候,当我们启动新一轮发展的时候,它是什么?是必须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换句话说,我们要建设智能城市,我们应该搞清楚,什么是智能城市,它的基本定位,基本内容,基本的机制是什么。按照我的定义,智能城市是以人脑智慧、电脑网络和物理设备为基本要素,以智能管理、智能经济、智能社会为基本内容的城市结构、增长方式和城市形态。
我们知道智能城市不仅仅是云计算,也不仅仅是物联网,它必须是三位一体,这是人脑智慧、电脑网络和物理设备,云计算是物理设备,当它和云计算是电脑网络,当它和物理设备相结合的时候,形成的是物联网,但是我们知道嫦娥卫星是一个智能的卫星,它最重要的并不是卫星本身,也不是通信方式,而是人类输入卫星的智能,按照这样一个智能来实现预定的一个目标,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智能是智能城市和智能经济最关键的一个要素,如果没有智慧,智能就无从谈起。
另外方面来看,智能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网络的建设,也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化,也不是简单的一人一卡,它是三个基本内容,三位一体,首先是智能管理,政府的管理要智能化,社会的管理要智能化,企业的管理也要智能化。同时要有智能经济,大家知道没有智能经济,智能城市的建设就没有基础,没有智能经济,没有智能产业的发展,智能城市建设就没有动力,所以智能经济来看,是智能城市建设最基本的动力和基本的一个来源。那么我们也知道,工业革命不仅仅是蒸汽机,工业经济发展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推动力是经济,是工业经济推动了整个技术的进步,和技术的一个发展,而技术的进步,又带来了经济新的一个增长,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智能经济是智能城市发展的一个基础,也是智能经济的一个缩影,没有智能经济,智能城市整个的规划建设都是不可能的。除了这个以外,我们建设的智能城市它是什么?经济不是目的,它的目标是智能社会,就像我们今天,是电器社会,我们有电视机,我们有汽车,我们今天是信息经济,信息社会,我们有计算机,我们有网络,智能社会是建立在信息社会上面一个更高的一个发展阶段,不仅仅是计算机,不仅仅是网络,而是实现人脑智慧和电脑网络、物理设备三位一体,天人合一,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又是一个三位一体的内容体系,除了这个以外,智能城市它是一个新的城市结构,是建立在智能经济基础上一个新的经济结构,也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式,它用智能的发展方式来发展,更多的用人的智慧来提高社会管理的水平,社会发展的能力,提高人民的幸福水平,同时它也是一个社会形态,当我们生活在一个智能社会的时候,人们就会从生产过程当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大的发展和更大的自由。所以智能城市来看,是三个三位一体,一方面是以人脑智慧、电脑网络、物理设备形成的要素体系,以智能管理、智能经济、智能社会为基本内容的内容体系,还有以新的城市结构,增长方式和城市形态,形成了发展体系。而要素体系、发展体系和内容体系,又是一个三位一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智能城市体系。当我们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智能城市在我们面前已经非常的清晰了,全面的、系统的、逻辑的明确了,我们要建设的就是这样一个智能城市。也正是因为如此,要求我们必须有更高的智慧,如果我们没有智慧,我们就无法去实现我们这样一个目标。我们还要求必须有更高的智慧,能够实现更高的目标和更好的发展。对于今天的世界来看,两个重大挑战,一是地震的预测,我们现在也着手做,为什么?可能我们能力有限,但是人类发展需要,人类安全需要,另外一个我们从05年就开始做,挑战另外一个难题,预测世界经济危机,这次世界经济危机来看,我们有两个字来概括,就是震撼,美国危机,欧洲危机,中国危机,世界危机,那么这次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世界经济增长,下降了0.8%,美国经济下降了2.5%,欧元区下降了3.9%,日本下降了5.3%,俄罗斯下降了9%左右,那么什么概念?中国经济也在下降,而且实践证明,无论是世界银行,还是国际货币基金,也包括美国和欧洲的这些学者和经济学家,都没有预测到这次世界经济危机。2008年11月,英国女王去伦敦经济学院,就问到他们的经济学教授,大家知道伦敦的经济学院是英国最好的经济学的一个大学,问一个非常简单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没有预测到这次经济危机?那么这些教授他们也都非常坦率,就是说我们集体失聪,没有预测到这次经济危机。那么我们05年开始做全球一百个国家的国际贸易投资风险指数,检测危机,06年世界经济总体向好,实际上是对的,我们07年在报告上登录,08年进入谷底,基本上是对的,世界经济08年开始下滑,09年第一季度,包括美国和中国在内,世界经济达到低谷。08年我们预测09年世界经济后期复苏,实践证明2009年11月份,美国欧元区率先复苏,12月份中国经济转正,也实现经济复苏,世界三大经济体全面复苏,我们的预测还是准确的。我们每年还发布全球一百个国家的投资风险评级,也预测到了希腊的危机,冰岛的危机,包括葡萄牙的财政危机,换句话来说,我们已经通过系统科学的方法,比较系统的掌握了世界经济变化的基本的趋势,基本的特点,基本的周期,我们已经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世界经济的基本变化,包括重大的经济危机。那么我们现在做十个智能系统,包括世界经济预警系统,地震预测系统,也包括智能医疗系统,我们今年已经完成一个很重要的系统,就是中国经济智能管理系统,每个月发布中国经济月报,这个直接送中南海,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一套智能管理体系,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一套科学的方法,我们这个报告小数点后四位,给中国经济发展一个精确的手段,通过我们这个体系和雷达,我们知道中国美一分的变化,经济增长是多少0.7882,农业经济增长多少,包括国际贸易,世界生活,它是红灯还是绿灯,它的综合水平是什么,我们都是非常清楚的。不仅如此,我们知道中国每天的GDP的增长率,2月28号中国的GDP的增长率是10.26857,而大家知道在4月份以前,我们所有的人都不知道中国的GDP,因为没有公布,我们知道,我们还知道每一天的CPI的增长率,我们知道2月1号的CPI增长率是4.90400,我们把握中国经济的脉搏就相当准确。
06年我们开始做城市的智能管理系统,08年根据北京市市委书记刘淇书记的批示,我们着手做北京智能管理系统,因为08年奥运会结束以后,北京市委请专家开会,刘淇书记提到一个问题,北京不能不搞工业,我说是要搞,但是不能搞传统工业,道理很简单,发达国家做不下去的事情,我们也做不下去,我们要做智能产业,做智能工业,我们在刘淇书记的批示下,着手做北京的城市智能管理系统,这个系统今天已经完成,我们知道北京12个大类,36个指标,每一天的变化,那么绿灯就是安全的,可以睡觉,黄灯是警告需要注意,红灯是急需要处理的问题,而且这套系统提供了一个预测的手段,也就是说,当今天事情没有发生的时候,我可以根据图形逻辑,可以知道未发生什么,它具体的指标是什么,同时我们还给出情况,文字报告,视频,还给出ABC三个不同的对策方案,给政府提供一个很好的预案,我们知道没有预案,慌乱中采取的措施,往往都是荒谬的,03年当非典出现的时候,我们所有的决策几乎都是错误的,这次日本大地震我们注意到,很多的决策是错误的,至今没有解决问题的路线图,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出现的这些情况,都是出乎意料的,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准备预案,没有时间来讨论这个方案是否可行,而北京有了这样的系统,不但知道每天的变化,而且知道最好的方案是什么。当这个方案不能采取的时候,再使用下一个方案,就避免出现了像孟学农这样,一开始就采用最差的方案的结局,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北京应该讲的是第一个进入智能城市建设的这样一个城市,也应该是做到这一点,从北京来看,过去的五年,完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就是按照结构增长和服务经济的理论,在全国第一个完成了由传统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那么06年开始,我是刘淇书记的顾问,提出这样一个基本的理论和系统方案,实践证明是对的,也是好的,道理也很简单,北京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奥运会,这个好的奥运会不仅仅是人民的努力,而更多的是方向、路线和政策的对路,好的奥运会,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个需要钱,工业经济可能有钱,但它不满足另外一个条件就是环境,而服务经济,既有钱,又有环境,实现了效率和谐持续的发展,解决了北京资源环境、就业,几乎所有的问题,现在唯一剩下的就是生态农业,我们现在正在做这方面的规划。北京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发展,那就应该是结构增长和智能经济这样一个转变,在智能经济和智能城市的建设当中,去解决发展的动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人民幸福水平和政府管理水平提高的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所以从我的角度来看,我们整个都面临一个非常大的机遇,人类文明一万年的文明,甚至几百万年的文明,有的时候概括起来是很短暂的,我们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以蒸汽机时代,我们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而工业经济我们经历了电器工业,信息工业之后,我们正在开始,或即将到来的是智能工业,智能经济时代,而作为它的一个载体,作为智能经济的缩影,智能城市的建设,这个发展浪潮已经到来,所以从我的角度来看,中国在历史上,整个工业革命当中,我们一定是落伍的,但是今天我们完全有能力,在工业经济最高阶段,在智能经济发展阶段,在智能城市建设当中,走在世界的前列。
邬贺铨:智慧城市与物联服务
发布时间:2011-5-2 22:42:04 访问次数:209
2011中国智能城市论坛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早上好,我的报告题目是智慧城市与物联服务,关于什么是智慧城市这里有一个公司的定义,还有一个Wikipedia的定义,后面的定义有点儿像成委员长讲的一样,它对人力与社会资源和传统及现代设施的投资促进可持续经济发展和高质量生活,同时通过提供参与治理的实现对自然资源的聪明的管理这是一个城市就被称为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实际上是什么呢?它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安全监管等等。刚才成主席讲了,智慧城市集中在几个小的国家,欧盟的智慧城市评价标准,一个是智慧经济,还有智慧移动性,智慧环境,智慧的治理等等。
智慧城市叫smart city的概念与数字城市(digital city)或智能城市(intelligent city)有区别。它仍然主要聚焦在ICT设施的作用,但更多的研究还被带到人力资源教育、社会、有关的资源及环境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的影响方面。数字城市也有一个定义,数字城市是基于开放的产业标准组合宽带通信设施、灵活的面向计算的设施和创新的服务来连接社区以满足政府和它的雇员和市民及企业的需要。这里面看到讲创新的服务,刚才我们段主席,特别强调创新。智能城市我们中文的标题的话,智能城市有多种定义,这里面列了五种,实际上第四种讲创新与ICT共存的地区,第三个红色的表示,智能城市定义为智能环境,它嵌入ICT创造了带计算到物理世界的交互空间。以这一观点,智能城市指的是ICT和传感器系统嵌入到物理实体并环绕我们生活的旅行与工作的物理环境。智能城市是多维度的,这里讲多层的区域创新系统,这些来自欧美的定义,跟前面几位学者讲的是基本一致的。
现在除了智慧城市城市和智能城市以外,现在有的地方还提无线城市,但是无线是数字城市的第一步,当然数字城市不仅仅包括无线,还包括有线。
智慧城市,IBT提出智慧地球,我们智慧城市应该是智慧地球的重要方面,智慧城市包括智慧工业、智慧电力、智慧环保、智慧水利等等,智慧城市是互联网的城市,物联网是互联网的拓展,应该说互联网是物联网的支撑。到2005年ITU报告说物联网是通过RFID和智能计算等技术实现全世界设备互连的网络。这个图是说物联网最基本的单元,RFID,它是一个无源的它,里面有天线,靠近读写器的时候,使集成电路工作,调出集成电路所存的各种各样的编码,这些编码反映产品的规格,RFID反映你的身份,这个比一般物品的条码丰富的多,除了RFID以外,物联网一个很重要的应用是传感网,传感器是黄色的部分,单纯的传感器是没有作用的,必须要做成传感器节点,当然传感器节点也是不可靠的,需要多个节点结合在一起。比如说飞机的传感器,平常是休眠状态,叫醒的时候才可以。现在很多概念,传感网,传感网是以传感器作为感知元件,如果把感知元件扩大一点,包括RFID,红外标签、GPS、CCD相机、二维码等作为感知元件,需要通过基础网络实现物物和人与物互联。欧盟对物联网的定义,就是把物联网的物件,具有身份、物理属性、拟人化。
泛在化的传感单元及网络,异构性的互联网基础设施,还有普适性的数据分析与服务。IBM把它称为智慧地球,温总理称之为感知中国。
物联网的组成,有被感知对象和感知单元,然后进行信息的处理。物联网对所连物体,是可以掌握到的,另外联网的物体是能够控制的,否则把它连起来也没有用处,再举一个例子,飞机上有传感器,这些传感器都是一样的,但是红色的作为哨兵值班,蓝色的是休眠,红色过来以后,叫醒的传感器,到网关送出去,所以传感器网,并不是把一堆传感器洒下去就行了,它要进行分组和分工,还要协同,以及每个消息的保送,有时间标签,有位置标签等等。物联网的应用范围很广,可以有智能电网、智能建筑、农业、工业等等。比如说工业,在智能化的里面,零部件库存管理、储存运输参数的检测、物流跟踪,还有产品的处置召回,还有废品的回收,还有对员工的管理。另外农业上,RFID有很好的应用,农产品的加工,农产品的运输,还有农产品的管理,还有农药的管理等等,总之所有需要跟踪的,监控的,需要有身份识别的,我们都会用到RFID,比如说四川的大熊猫,是我们的国宝,给它置入一个RFID,可以跟踪它。智能电网,因发电与用电量不匹配,电网利用率很低,损失很大,现在风电,太阳能不稳定,不稳定的用电和发电,两着要很好的匹配,就需要一个双向系统,能够感知我们的系统,实时的发电。对于中国来讲,08年我们中国南方发生冰雪灾害,很多电线杆倒了,中国提出来要建设坚强的电网,中国的电网不够坚强。将来希望能靠物联网的方式,能够代替人。交通也是很头疼的问题,交通堵塞,交通污染,比如说我们汽车经常开开就并线,并线就有可能导致交通事故,还有一些电子装备,如果我们很好的利用它,能够有效的预防交通事故,来减少交通事故。
节能环保也是很重要的命题,这个图上是日本的大楼,大楼里头每个房间,所需要的空调温度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时间需要的空调也是不一样,如果是完全统一的空调可能会浪费能源,物联网引入以后,可以实时监控大楼,能够做到30%的照明和能源的节约,别小看这30%,一般的建筑它的寿命期间,电能消耗,跟他建筑成本是相当的,中国建筑能耗,占到27.8%,如果27.8%跟30%比起来,不差很多。
另外还有生态监视,物联网可以用到很好的生态监视。
电子保健,医疗保健是很重要的问题。如果可以用好的话,可以有效的降低医疗成本,甚至可以挽救生命。现在有电子病历,还有医疗图象存档和通信系统,还有计算机化医嘱录入系统,还有计算机临床决策支持系统。
这是安全监控,在一些机场,已经装了很多传感器,有人跨越这个地方可以发现,另外城市的热点地区也有很多摄像头,前不久有一些歹徒,在学校门口和幼儿园门口,杀小孩,武汉的一个小学,嵌入学生证的RFID,可检测学生进出学校的时间,及时通知家长,可以有效的实现学校和家长的联动。刚才有人谈到,物联网很好的应用是智能家居,我们遥控冰箱和洗衣机都是可以的,但更重要的是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现在有一种儿童手机,我们说老人摔跤了,你摔跤的时候,按一下某个按键就可以送到医院里,现在可能有的老人连按键的能力都没有,一旦摔跤了,就发个信号给医院,医院可以调出这个人的病历,是80后还是90后,是80岁还是90岁,是男的还是女的,所以会赶在家人回家之前,医院的救护车就赶到。现在一个城市里头,有很多管理系统,电力调度、智能交通,通信资源等等,关键是怎么把这些系统集成起来,进行共享。
胡锦涛主席讲,我们要抓住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机遇,创新信息产业技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物联网的技术。
最后智慧城市是城镇化进行的下一阶段,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都强调信息通信技术对城市生活和工作质量提升的重要作用,但智慧城市重视人力资源教育、社会资源以及环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无线城市是数字城市的第一步,无线设施是智慧城市设施的关键组成。
物联网及其服务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支撑,ICT和传感器系统嵌入到物理实体,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之中。
物联网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切入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点、生产性服务业的新热点、民生服务的新亮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点。发展和普及互联网技术,加快发展物联网技术,推进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谢谢大家!
牛文元:绿色智慧城市
发布时间:2011-8-17 11:54:33 访问次数:29
实际上,智慧城市把它理解成为一个滋生现代社会的整体推进,智慧城市遍及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深度数字管理。同时,智慧城市也遍及生产、流通、消费整个领域,以及管理、服务、生活、文化的各个层次。因此,我们看智慧城市本身,实际上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是知识时代的标志,也是信息时代、社会载体的必然选择。这是我们理解智慧城市的全貌。当然了,要理解智慧城市的全貌,它的初始阶段、基本手段,还是要从物联网、传感网等讲起。
但是我们要做这个的时候,心中要想到智慧城市所包含的路程和内涵,其实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基本要达到四个基本要求,这个要求是很高的。比如说它要达到零废品、零库存、零中间附加成本,然后要达到生态赤字为零、环境斜坡为零、生产价值和生态价值之比随时间的变化为零,另外要达到炭中和、循环、可持续,还要谈到身心健康、时空压缩、宜居、幸福。这样来看,对智慧城市的要求是很高的。我们把智慧城市看作一个时代,看作知识经济时代或者信息化时代的一种社会载体的表现形式。如果我们同意这种说法,后面讲的实际都是智慧城市的组成部分。我们既要有比较长远的对智慧城市全方位的认知,同时还要从如何着手,如何一步步走向这个目标,要有一个衔接,这是我今天要给大家汇报的基本思考。
分几个部分,简单一点讲是智慧城市的发展历程。智慧城市的内涵,充分应用超大计算能力,全方位实施城市数字化,普及应用传感网、物联网等等,以及RFID、数字地图、嵌入式系统、云计算等技术,有效实现智能发展、全程监控、达到自动识别并直接参与城市规划、设计、生产、生活与文化的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集自我学习功能、时空压缩功能、预警预测功能为一体的城市高端信息化的总体集合。这其实不是一个定义,就是智慧城市的基本内涵。
智慧城市的功能进化,从最开始的点状的集散中心,以后到面状的经济中心,然后到体状的管理中心,最后进入到网状的智慧中心或者说是数字中心。它随着城市的发展,智慧城市的提出是合乎历史潮流的。
智慧城市的战略定位,大致分成几个:现代创新中心、现代管理中心、现代产业中心、现代服务中心、现代文化中心、现代人居中心,这些都是一个概念性的东西。
智慧城市的建设,大致经历三个基本的结合:一个是顶端规划设计的制度文本,如果我现在要做青岛的智慧城市,首先应当有一个顶端的规划和顶层设计的制度文本,如果没有这个全方位的东西,将来即使做了,最终也连接不起来,会变成分散的,那不是智慧城市所希望的。第二个是标准统一融合的设计文本,就进入了设计阶段。第三个是多元智慧终端的运行文本,从制度文本、设计文本一直到运行文本,共同打造一个智慧城市的整体蓝图。
智慧城市走向绿色。为什么这么讲?节能减排、环境友好是二十一世纪整个趋势,也是未来可持续要走的持续,智慧城市是适应这个持续,或者是借助智慧城市来实现绿色发展的整体目标。世界银行指出,整个20世纪的100年,人类消耗了2650亿吨的石油和天然气、1420亿吨煤炭、380亿吨钢、7.6亿吨铝、4.8亿吨铜。到了新的世纪,我们的财富积累和增长大约是上世纪的3-4倍,如果还用这种方式创造财富,直观地想法是地球能不能承担得了?从全球范围来看,人类的“生态足迹”已经超出了全球承载力的20%,人类在加速耗竭自然资源的存量,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当人类的发展遭遇危机的时候,必须从绿色智慧中寻求解脱,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提出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它不但是一个口号,也是非常现实的要求。
绿色智慧城市的三大本质元素,数字式的、智慧式的就是要体现绿色本质。一个是提供发展的“动力”,包括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通过五大创新共同打造智慧城市的发展动力。当然还要体现发展的“质量”,你发展的时候是要利用更多的资源、能源、更加消耗环境的容量来达到发展,还是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高效、解耦效应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呢?另外,智慧城市要支撑发展的“公平”,这个表现在共建共享、共同发展、机会平等、社会和谐、宜居幸福。从自然的绿色到经济的绿色到社会的绿色再到人心的绿色,四者的总和成为推动绿色智慧城市的基本思考。自然的绿色,大家很清楚,整个地球上的高等生物都是依靠自然界的碳水化合物来供养,自然绿色是绝对不可缺少的。接着是经济的绿色,就是学习自然生态系统,比如说循环经济,自然生态系统是全循环,几乎没有任何废弃物的完整高效的循环系统,有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包括人,它们的排泄物排到自然界,有分解者,有的几个小时、有的几天,分解之后变成养分供养新的生产者。但是到了人类社会特别是工业社会以后不行了,生产者越来越庞大,消费者越来越不含糊,可惜分解者不行了,所以环保局就是帮助分解者,但实际是旧账未还新账又来,循环打破了。打破的结果就是现在面临着威胁人类自身安全的过程被破坏了,这个破坏的本身是对人类未来的前途不妙的。所以说,经济要学习自然的绿色,完成高效循环,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什么是社会的绿色?要人人平等,仍然要学习自然界的绿色,自然界的太阳不会因为哪个人富就多给你,不因为哪个人穷就多给你,是阳光普照的。唐朝有一个曹松写过一个八月十五中秋月亮的结局,后两句说“月亮直到天穷天尽头,铺到四邻家”,社会的公平正义,比如说九年义务教育、医疗保健卫生、教育、就业,就要强调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个均等化就是自然界里阳光普照的含义。当然了,阳光普照并不完全打破这个差异,等你完成了机会平等,以后再产生的差异对社会和谐本身不会构成威胁,这不是社会的绿色吗?当然了,还有人心的绿色,就要遵从合理的科学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大家都知道,生命之树常青。这四个绿色构成了绿色智慧城市完成的任务。
扯得远了一点,说我们搞智慧城市都是搞技术搞什么的,大家看,现在的各种技术、各种方案都是为了支撑这个的时候,才有发展的潜力。
智慧城市的绿色产业,不说了。智慧城市绿色产业的标志也有一系列的内容,也不说了。
现在就提到智慧城市未来产业的市场选择。刚才我讲了,智慧城市不仅仅是传感网,不仅仅是物联网,也不仅仅是泛能网,也不仅仅是云计算,包含着整体的产业支撑。如果没有产业支撑这个共同体推进智慧城市,大家可以想象,实际是没有构成智慧城市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参考智慧城市产业面临的基本挑战,这些内容也不细讲了。
未来30年智慧产业的前景和市场预测,这些内容我们做参考。奥巴马听了说教以后,又击中了100多位高科技管理人员、科学家、工程师、未来学家和世界其他顶尖专家的知识、智慧,通过一些方法和技术,创建了未来30年技术预见和市场预测,奥巴马在美国国会做出战略宣称:美国决不做世界第二。也就是说,它除了智慧城市以外,还有一系列的整体支撑。当然今天没有时间讲这个支撑,如果大家将来有兴趣,可以有全份的资料提供给大家。虽然它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因为我们的发展阶段、诉求并不完全一致,但是他们做出这个东西,绝对是一个城市特别是向前走的城市的重要参考。这项研究总结了七个主要技术领域的预测结果以及相应的三组实现方案。突出强调那些具有巨大吸引力和战略意义的技术突破和商业潜力。结论一经披露,立即引起以纽约为代表的世界城市的极大关注,并开始体现在官方与民间的意愿之中。
为什么讲智慧城市的时候要讲智慧产业、新兴产业或者说未来产业呢?我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一个智慧城市的支撑,最终还是要靠智慧产业。另外,我们想强调的智慧城市是一个全方位,是多种产业共同支撑,包括生产、生活、流通各个领域共同最小的结合点。未来30年的技术预测,从远景到主流,每十年的变化,每种产业到哪里要消失,什么新的产业要产生,有什么新的主流,这是一个示意图表。下面就分了到2030年能源突破的信息,另外是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医疗生物产业、交通产业、商务贸易产业,还有一个航空航天产业。一共七大领域的产业在未来30年的发展前景预测。当然了,既然是预测,也不一定完全准,但可以作为智慧城市未来产业发展的一种选择。
物联网、传感网、嵌入式系统、云计算等所组成的智慧城市是一个切入点,是大家公认的,这是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美国总统奥巴马对此给予了积极的回应:“毫无疑问,这就是美国在21世纪保持和夺回竞争优势的方式。”这个话说得合不合理?大家可以参考。物联网的概念如何提出,我们就不介绍了,1999年提出,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正式命名了物联网的概念,具体就不说了。传感网是怎样的,这里面也有一个介绍,包括传感网是怎么组成的,还有一些功能,就不加以细说了。嵌入式系统,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硬件可裁剪,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等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这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云计算,大家谈得很多,其实是早前大规模分布式计算技术的广衍。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子程序,再经多部服务器组成的庞大系统进行搜寻、计算、分析之后将结果回传给用户的基本概念。量子通信,这个就不多讲了,为什么有这个内容呢?因为现有的通讯容量越来越受到限制,进一步往下做,肯定会有新的表现。这就是我刚才说的时空压缩的重要手段,就是把时空和空间压缩得越来越小,你的体验就越来越美妙。纳米技术下的巨型计算机,我们也不说了,各国都在强攻这些山头。
智慧城市充分借助物联网、传感网、云计算以及量子计算技术,涉及到政府服务、路网监控、智能医院、城市生命线管理、智能楼宇、智能家居、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和人有关系的生产、生活、休闲整体结合起来。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慧管理、智慧生产、智慧流通、智慧消费、智慧交通、工业监测、环境保护、社会安全等多个领域。专家预计,这一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市场前景非常诱人。Forrester等权威机构预测,到2020年,物物互联业务(物联网)与现有人人互联业务(互联网)之比将达到30比1。所以这些各种网络,传感网、互联网、云计算等等,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最后,结合青岛提一些不成熟的建议,一个战略思考。英国伦敦大学教授麦金托什的研究指出:“现今,与微电子芯片的研制与生产有关的就业人口已达到全球人口的3%,与科技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居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以上人口的智慧城市建设,当其超过实际应用程度的75%时,该城市的GDP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将能增加2.5倍。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可促进经济增长翻两番,完全有可能实现“四倍跃进”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
智慧青岛将实现两大革命:一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流通方式和公共服务的巨大变革;二是政府决策、市政管理、公共服务和社会民生的革命性进展。
所以,智慧城市本身选择在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下,是恰逢其时的选择。
智慧青岛建设的四大战略意义:全面提升青岛的生产力水平、全面提升创新能力竞争水平、全面提升政府管理服务水平和民生幸福水平。就不详细说了,包括着政府推动、顶层设计、科技创新和基础建设,这是信息时代的信息网络的革命建设。
建设智慧青岛的五大战略要点:一是数据基础设施的总体规划,没有数据的产生、数据的流动、数据的应用,肯定不能称之为智慧城市。二是全方位物联网与M2M的建设。三是基础数据的采集和传输。四是加速数字生产、数字流通、数字分配、数字消费的建设。另外是市政管理和家庭智能生活的建设等。
智慧青岛的基本内容这儿列了14项,还没有列全,就不一一念了,包括什么数字人口管理等等。
建设智慧青岛的战略准备,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以及表达物联网传感网完善程度的数字采集率、数字覆盖率、数字分辨率、宽带传输速率和数字鸿沟差异率,是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和战略准备。
智慧青岛信息基础设施的总体规划,这是一个联系着航天(外空间)、航空、地表、地下、陆地、海洋的立体网络等级系统。在统一数字字典监控下,通过各类路由器、传感器、调制解调装置、接受文本、智能终端、反馈体系、自动识别系统、临界预警系统、安全防护系统和各类虚拟智慧中心组成,是非常复杂的一个结构。随着智慧青岛的实现,将能更加优化配置城市的自然资本、货币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政治资本,达到大力节省资源和能源,提高整体效率,促进经济协调、推动社会进步,改善生态质量的基本要求,将青岛的可持续发展大大向前推进一步。
智慧青岛是工业化向信息化全面转换的跨越式发展之魂,智慧青岛也是创建财富倍增器的蛙跳式的发展之机。对一个城市来讲,如果在管理上要有所远见的话,它的选择肯定是智慧建设。
我就讲到这里,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倪光南:云计算 可靠低成本信息化
发布时间:2011-5-2 22:45:32 访问次数:147
2011中国智能城市论坛发言:
成委员长、辜主任等等都做了非常精彩的报告,智慧城市我也没有研究,但是物联网和云计算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支撑,我对云计算做一些介绍,供大家参考。云计算客观的趋势,我们一定要接受它,但是我们可能有两种,有一种是被动的,还有很主动的,我们中国应该非常主动的来迎接云计算的到来,因为它符合我们的要求,可靠、低成本的信息化,这是虎主席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的,可靠、低成本信息化,这样一个要求,中国作为13亿人口发展中大国,推进信息化的时候,应该遵循的一个原则,可以说是衡量信息化的水平不应该离开这个原则,人均什么什么等等来衡量信息化,依靠外国专家来支撑,我想这样的信息化不是我们所要的,所以我们非常主张采取自主可靠的信息化。云计算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基础。
国家要发展战略信息产业,第一位的就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等等,云计算的概念,大家要清楚,都连在网上,这个网就是我们所谓的云,信息的计算资源都放在云上,这是我们未来的方向,这个定义很多了,这个是维基百科的定义,这个还在发展,我相信这个定义还在发展。我们比较重要的是说,这是一个趋势,是一个计算模式的发展,我们是用了IBM的观点,每隔15年计算模式发生一次重大的变革。我们用一个图来看,我觉得这个比较清楚,大概15年左右,上世纪60年代中期,大型机比较发达,IBM的360、370之类的,或者是小型机,PD机,到了1981年PC机出来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浏览器出来以后,互联网就发展了,这个是十年左右,IE浏览器,现在2010年左右云计算,我相信云计算可以维持一二十年,这个不是一个短期的行为。所以我们非常看重这个。云计算本身你可以看到,它不是一步到位,效能计算、功能计算也比较热,还有软件社会服务,一直到云计算比较全面概括了这些,所以这个趋势应该是毫无疑义的。它不是一个企业想做,而是市场上有这个需求,这个需求这些描述,比如说数据米亿型的应用,数据中心的压力越来越大,网络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协作共享的要求,以及绿色IT,它是适应客观需求的必然趋势。
信息爆炸,以前我们知道10兆硬盘,现在是200及个GB,250、260,都是这样,每次加上去,每次加上去就是10的21次方,这是云计算客观的挑战,我们信息的爆炸。
这个是两方面,左边讲信息量的发展,另外一个是带宽的发展,就是说信息创造的能力,因为Web2.0以后,信息创造,普通大众都可以创造,物联网创造以后,RFID传感器都出来,所以我们说信息爆炸是必然的,信息的来源,最早可能几个国家写写书,写写文章,现在我们看,每一个人每一个个体,每一个东西,每一个网,它都创造信息,所以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要有新的技术来应对,所以我们看到互联网首先出来,云计算与互联网企业发展起来,因为互联网面对那么多的用户,而且它的商业模式,往往是先免费使用,你发现不知不觉,玩游戏他们说,免费的游戏,但是买虚拟资产,他们的消费模式,基本上都是后项思维,在这样的情况下,要竞争,就要有非常好的东西,没有云计算的话不行,因为它没有支撑到更多的用户,那就完了,要用低成本,很高的性能,很高的扩展性,才可能有竞争力。所以基本上都是在后台有云计算的支撑。云计算现在很多了,我们按照服务的类型分类,刚才邬院长讲的很好,一切都是服务,现在我们将来看到云计算提供的服务,从基础设施的服务,和应用平台的服务,以及应用软件的服务SaaS包括将来的物联网的服务,将来智慧城市以后,各方面的监控都要用。把物联网的某一种应用,作为一个服务来提供,所以最后的XaaS,一切都是服务,在我们现在云计算发展中,服务放到第一位。另外作为云计算服务的对象,大家很熟悉的,你像公有云,当然还有私有云,像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一个政府,一个城市,城市政府可能是私有云,另外还有混合云,往往是内部有一个私有云,对外有一个公有云,细的不讲了。
那么云计算有什么好处呢?第一个是大规模,云计算可以覆盖全国全球都可以。第二很重要的就是它的扩展性,并不是开始的时候,可能开始是一万用户,然后十万、百万,第三是资源的共享,最后作为一个用户来讲,任何一个应用来讲,它的服务来讲,它是一个统一的资源,第四是动态分配,大量的应用服务,要适应这个情况的变化。第五是跨地域。云计算了解一些情况,与内蒙、新疆一些地区,都在建云计算中心,将来你不知道服务器在哪,信息放在哪,哪个地方最经济,又便宜,环境好,又消耗少。
云计算的效益,我们看传统走过的路,过去每人挖个井,以前我们单位,北京研究所自己有一个井,北京地下水也比较多,质量也比较好,自己弄个发电机。现在都是电网、水网了,所以计算机计算资源,应该也是走这个路,传统产业走过的道路,这是必然的,计算机网络带宽资源,水的资源,都是按计量分配。包括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中小企业信息化等等。
云计算产业链方面,我举个国外的例子,国内我们有些地方有些缺口,比如说云平台,云计算所用到的硬件软件,关键的一些设备,带宽这些东西,这是基础。然后有一个云平台的提供者,云服务的提供者,包括应用开发者,这个应用开发者,现在移动互联网,有专业的软件公司,还有个体开发者,比如说像苹果这类常用的移动设备平台,它往往有几十万的软件。我们知道用户很多,云端设备,你将看到各种各样的云端设备,从传统PC,到移动手机,电子书,还有RFID都在里面,这是巨大的产业。
云计算目前的现状我们认为,处于最高期望点。有几个结点,云计算属于最高的,目前大家对它期望都很高,非常热,也许过几点,会稍微冷一点,但最终还是稳步的发展,这是必然的趋势。
大体上中国幼四股力量博弈,市场主导,中国还是政府主导,这个大家知道,中国特色,也不错,如果你主导对了,它会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如果主导不好,就是重复建设。所以我们正确引导。另外运营商在中国有特殊的地位,它有资源和用户。另外还有互联网,互联网靠这个起家的,互联网不能利用云计算的话,就没有竞争,它的商业模式,用非常低的成本来支持,还有IT企业在云计算的应对,看到基于,也要转型,也要跟上这个潮流,要不你就会被淘汰。
云计算对信息化建设的影响,第一是提高利用率,我们讲到能耗。第二,我们知道无纸办公很旧的概念,现在应该是无IT基础设施的信息化,你搞公司,不一定是买机器,买开发软件,一切都是服务,大企业也用服务外包的方式,应该享受云计算的服务,这个大大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另外地域上的扩展,现在的云计算中心,不一定建在本地,可以建在新疆、内蒙等等。另外云计算有利于采用只有显示和交互功能的瘦客户端。
云计算与自主可控,要自主可控。这个不多讲了。
央企试用云计算实例,国家电网用的确实不错,央企和政府都是巨大的市场。此外我们看到硬件厂商,将来数据中心,不要再一万平方米很大的地方,就是一个集装箱车开到哪,连上电缆和光缆就可以做。并不是我们不可能掌握的。
我们总结一下,云计算我们现在技术垄断没有形成,这是我们一个机遇,另外它会产生很多新的模式,前向收费,往往是后向收费,就是先使用后收费,以及我们看到有很多新的一些业务将会产生。这个我就不讲了。
我们知道云计算的主要支撑技术,这个不详细讲了。有一些什么问题呢?云计算的新问题,信息安全和用户隐私问题。还有标准问题,还有新旧系统过渡问题。
最后归结起来,云计算我们认为它是有利于整个资源实现共享,有利于移动办公,云端设备,有绿色的IT,有利于保障安全,还有可采取私有云提供信息系统的内部服务。我们基于中国这些企业,建设构建云计算的核心技术,云计算将对智慧城市的建设,将是一个很好的支撑。谢谢大家!
破解“城市病” 智慧城市渐行渐近
行业:安防 信息来源:中国安防网 发布时间:2011-08-17
“政府对智慧城市的需求无处不在。”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童腾飞日前表示,现在政府部门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感受越来越深刻。
业界专家表示,智慧城市已成为医治“城市病”的最佳良药,是信息化向更高阶段智慧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智慧城市的本质是建设全新的城市“大脑”系统,通过信息产品的应用建立智慧系统,大量的智慧系统构建成智慧城市。如何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以大智慧统领城市发展,每个城市都要作出回答。
破解城市发展难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正面临新的挑战:人口膨胀过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交通拥挤不堪,交通拥堵已成为城市最为头痛的难题;环境污染严重,全球80%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城市;资源消耗过度,城市消耗了全球75%的资源和能源;安全隐患明显,各类事故不断发生……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各种“城市病”与日俱增,城市管理难度加大,集中考验着政府的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秘书长徐祖哲认为,现在全球都面临着严重的城市问题,再加上人们生存空间狭小,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不断扩充每个人的活动范围,这种城市发展的矛盾就更加突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正处于城镇化急剧变革的阶段,从最近二三十年来看,生存空间问题带来了各方面的连锁反应,不仅存在能源方面的问题,公共安全、环境污染、水资源等问题也不容忽视。显而易见的是,很多的问题已经难以用传统的手段加以解决,必须借助智慧战略从更高的层面上加以梳理和改善。
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教授钱志新认为,智慧城市为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解决之道,已成为医治“城市病”的最佳良药,从传统城市走向智慧城市是大势所趋。首先,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向更高阶段智慧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智慧化将是城市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城市提升的新引擎。同时,建设智慧城市需要的智慧基础设施、智慧产品、智慧技术、智慧设备等将形成城市整体智慧产业链,由此带动智慧产业加快发展。
智慧城市大有可为
据世界银行测算,一座百万人口智慧城市的建设,在投入不变的前提下实施全方位的智慧化管理,将使城市的发展红利增加3倍。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可实现4倍左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将引领未来世界城市的发展方向。
对于“智慧城市”,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曾指出,“智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网络城市。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持续创新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各城市都开展了符合自身需要的信息化实践,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济增长、社会管理与服务方式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推动城市各类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城市建设和运行管理不断完善。
钱志新认为,建设大智慧城市最重要的是做好顶层设计,科学制定智慧城市的发展规划,从智慧基础设施抓起,组织各方力量强力有序地推进智慧应用系统的建设和运作,使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础设施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下一轮城市基础设施的重心应该是智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海量数据库、新一代信息网络和云计算平台等的建设。
目前,四川省已全面启动智慧城市建设。未来5年,四川省将通过14个重点项目在市州和重点县级城市全面推广“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三大工程建设,使四川智慧城市模式创新和标准化建设居于全国前列,智慧产业水平达到“世界知名、全国一流、西部第一”的目标。
广东省佛山市近日启动“无线城市智慧产业孵化合作平台”建设,将更多信息技术应用到政务、企业、民生等各方面。福建省政府日前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签署了《共同建设数字福建智慧城市群暨“十二五”信息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国电信将力争用5年时间,投入600亿元,建成由10个智慧城市组成的数字福建智慧城市群,使福建成为全国信息化建设的标杆。
辜胜阻:智慧城市建设6个方针.
发布时间:2011-5-2 22:37:10 访问次数:254
2011中国智能城市论坛发言: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我演讲的题目是构建舒适、便捷、绿色、和谐的智慧城市,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我们谈智慧城市,我们首先要看我们现在时代,我们这个时代应该讲十二五我们即将成为一个城市的时代,我们现在城镇化率是47%,那么十二五规划的目标是增加10个百分点,也就是我们城镇化率要超过50%。我们要进入城市时代,进入城市时代以后,我们的城镇化,不仅要重视数量的扩张,而且非常重要是要重视质量的提升,在数量的扩张方面,我们讲是五年是十个百分点,每年要收一千万的农村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这是一个量。但是这种重数量的外延式的扩张,同时重视重品质的内涵发展,这是我们智慧城市考虑的问题,我觉得城市品质内涵的发展,幸福的提高,市民的幸福感非常重要,我昨天碰到一个海归从国外回来,他说他是两边飞的人士,他说他在国外是好山好水好古董,他回到国内是好脏好论,但是好幸福。好脏好论表明我们城市环境要改进,所以有一个外交官,问他你对中国城市怎么看?中国的城市像欧洲,中国的农村像非洲,我们还是有很大差别,就在于我们城市的空气和水,其他跟欧洲差别不大,我们怎么构建一个幸福的城市,第二个是智慧城市,第三个是和谐城市,和谐城市是人和人之间的和谐,还有一个人与自然,我们要实现绿色的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生吞而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加美好而居留于城市。托夫勒曾语言,电脑网络的建立与普及将彻底改变人类生存及生活模式。智慧城市是将影响人们的生活、娱乐工作、社交的这样一个城市生活理念。我们正在进行进入规划,我觉得智慧城市是十二五规划的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度的融合,在工业化方面,我们十二五规划里面,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在信息化方面,我们的十二五规划提出来,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进我们领域当中的信息化,实际上智慧城市是城镇信息化的高级阶段,然后是城镇化,前面已经讲到了,涉及到城镇化的品质。
什么是智慧城市,有它的概念,它用的是物联网的城市,形象的说法,智慧城市就等于是智慧城市加物联网,智慧城市的智相当于智商,慧相当于情商.这是我们信息化的三个不同的概念。如果说数字城市是版本1.0,智能城市应该是2.0,智慧城市是3.0,数字城市是注重软件,智能城市是注重信息化软件使用,智慧城市是注重物体感知、信息集成和共享。这是信息化属于不同的,智慧城市是高级阶段,北京现在提出,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城市的转变,上海提出智慧城市,智慧上海,是高于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概念,智慧城市我觉得应该基于这样几个,一个是可持续性,现在我们城市人口增长很快,但是城市的问题十二五提出来要防止城市病,现在有税源短缺、土地有限、人口膨胀、就业压力大、环境污染、道路拥堵,这种城市治理,要靠智慧城市。然后智慧城市的第二个字母是M,是多维度,刚才委员长讲到是开放的,不单纯是物联网和云计算,从技术上可以这样讲,但是它是多维度的,多系统的,然后第三个字母是A,就是整合资源。第四个是R,就是责任,就是怎么提高效率改善民生。最后一个就是T,就是科技,就是物联网、云计算的技术。
欧洲智慧城市的建设现状,大家从这个图上可以看到,红颜色的是表明智慧很高的地方,评估结果表明,北欧、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以及奥地利城市最为智慧。我们十二五即将进入城市时代,在这个城市时代,我们要提高城镇化的量10个百分点,但更重要的提高城镇化的品质,这个就是我们要研究智慧城市的时代背景。为什么要建智慧城市?我们现在属于后危机时代,对于这个时代是不是真正的后危机时代,危机是不是彻底的摆脱,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如果没有大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来支撑,来引领经济的复苏,我们还很难说我们就是后危机时代,危机就已经过去了,那么世界经济的历史表明,每次危机都会孕育一场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我们这一次危机所产生的是什么样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应该说以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以及新一代互联网等等,应该说会引领,如果做的好会引领产业革命,最后会带出我们走出危机的阴影,这是我们讲的几次科技革命的过程。所以有人认为,智慧城市城市是经济增长的倍增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器,产业升级的助推器,所以智慧城市我们从更高的层面来认识,我下面具体来展示。
我们讲在农业社会,我们最重要的资源是土地,在工业社会最重要的是材料、能源和机械,在我们现在这个后工业,信息革命,属于信息,在我们这个时代。我前面讲了智慧城市可以让我们摆脱城市病,摆脱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困境,智慧城市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智慧城市它本身就是战略性信息产业,现在国家提出国家战略信息产业,新的信息产业中间,就应该包括我们的智慧城市,还有它可以带动就业,我们现在就业有一种困境,农民工是招工难,现在不仅是沿海、内地现在招工招不到,用工荒,大学生就业难,这是结构性的矛盾,原因是我们低端产业过大,需求大了,供给少了,新时代农民工不做,高端的产业太小,大学生每年几百万的供给,供大于求,所以一方面用工荒,一方面就业难,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改善大量的就业问题,有关的企业做过一个研究,如果中国来研究,智慧医疗的建设,投入300亿人民币,可以直接创造就业机会是16万,这16万人,会间接的带动其他行业的就业是20万,可以改变一种两难的困境,一边是用工荒,一个是就业难,它会推动消费方式的转型。所以奥巴马在谈到它的经济刺激计划的时候,他就希望把投入大量的资金在宽带网络的信息技术上面,他认为在美国在21世纪应该保持和夺回竞争优势的方式,就是要发展这种信息技术。那么智慧城市城市生活更舒适,可以大大降低疾病的死亡率,我们全球每年似于心脑血管病的有1500万人,中国有300多万人,据国际组织研究,这类心脑血管病人每延误1小时,死亡率就提升20%。智能医疗中急救车能通过物联网在路上把病人测量结果报医院,可以互动,病人到后马上可以进行手术。这样可以降低死亡率28%。
智慧城市城市要建什么?什么是智慧城市?我们银江智慧城市的实践,有一个很形象的说法,就是要更灵动的眼睛,耳朵和表皮,这是传感控制通讯的方式来实现,然后要用更强健的躯干和内脏器官,要有睿智、聪明的大脑,这是银江智慧城市的三点体会。
智慧城市城市可以实现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可以实现环境的智能化,可以生活便捷的智能化,大城市有堵车,但是智慧交通显神童,使交通尾气排放减少8%到14%,这是智慧城市城市的建设,来打造智慧交通的一个例子。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智慧环保,他在09年到12年投入1万亿投入到智慧城市,二氧化碳排放减少40%、能源消费减少20%,这是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这是新加坡的智慧城市建设的历程,我们过去讲数字城市,跟电子政府,怎么从电子政府向整合政府转变。
智慧北京的愿景是,四类智慧应用,四个智慧支撑,企业网络的运营,政府整合的服务,城市职能的运行和市民的数字生活,四类智慧的应用,四个智慧的支撑,它的目标是企业上网率2015年要达到100%,要打造做大做强,打造四个世界一流的智慧企业。我们做智慧企业,做智慧城市企业。
宁波模式,宁波也在建智慧城市,我就不多讲了。这是第二,智慧城市要解决哪些问题。
第三,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我认为现在存在四个问题,一是智慧城市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存在盲目跟风。现在有上百个地区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有28个省市,将物联网作为产业发展重点,80%以上的城市将物联网列为主导产业,所以有人讲,目前物联网是国内比国外热,政府比市场热,产业比应用热,股市比投资热,教育比科研热,硬件比软件热。有一种盲目跟风,有一种过热的这样一种现象。
第二个是智慧城市城市缺乏相应的技术标准和法律规范。我们立法要仅仅跟上。
第三个智慧城市建设存在技术和资金瓶颈。刚才委员长讲到了,要依靠资本,要通过产业资本到商业资本到金融资本的转换。
第四点是智慧城市的发展缺乏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充分的人才支持,人是非常重要的。智慧城市是高科技的产业和服务,对人才的需求非常重要,这是我讲的第三点,智慧城市建设当中面临的问题。
第四个方面,怎样建设智慧城市。首先要统一规划,但是又要有差异化发展。智慧城市每个地方,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特色和个性是生命,我们不能全都是一样的,第二个是要有技术标准。要制定技术标准,谁有标准谁就有主动权。谁就能够占领制高点。第三点就是说我们要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信息集成的共享,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讲三网合一,三网合一就是信息集成共享的一个典型的案例,一方面要基础设施的建设,硬件,另一面是要信息的共享,第四个是要推进项目建设,要以民生应用为先导,不能仅仅停留在政绩工程上面。第五点是要有典型的示范和整体推进,我觉得我们高技术开发区可以先行,先试,应该由局部到整体,有点到面,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短期能够实现。
第六点就是要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我们讲两只手,市场是有形之手,政府是无形之手,还有一个是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两轮驱动,刚才委员长讲到,如果没有金融资本的介入,做大是很难的。所以北京提出来,一方面政府主导,一方面是市场主导。北京市在加强政府资金的统筹方面,提出了规划,政府投200个亿,带动社会投资1000个亿,以小博大,四两拨千斤。两轮驱动是,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也就是委员长讲的金融创新的问题。现在大量的民间资本,游离于实体经济,由于成本上升,利润也薄,有人讲温州约有8000到10000亿沿的民间资本在寻找投资领域,我们钱很充裕的,钱从哪里来,怎么引导这些民间资本,游资热钱成为炒作,我们过去讲农副产品,大蒜、生姜、棉花等等,都是游资把它推高了,推高了物价,怎么把游资热钱这种魔鬼变成天使,我们要作为一个池子把这些游资吸纳进去。我国股票市场的金字塔体系,要有主板市场等等。
中关村企业资本市场融资,它在主板上市有47家,在中小板市场有23家,在创业板市场19家,三板市场上挂牌企业65家,应该说中关村将来是为整个国家建设智慧城市城市的技术的源头应该在中关村,但是我们技术资本怎么跟金融资本融合。
现在国家提出来北京市参股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投计划首批创业投资基金揭牌,上海市12家企业获首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扮演基金的基金角色。所以我对今天的演讲作一个总结。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是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度融合,我们的城镇化不仅要注重数量的扩张,而且更重要的是注重品质的提高,这就是智慧城市的时代背景。
智慧城市不仅会改变城市人的生活方式,也会改变城市的生产方式,更会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对城市病。建设智慧城市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市场主导,需要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和完善的法规。发展智慧城市要防止一哄而起,急于求成,炒作概念,特别是要防止把智慧城市作为一个筐,把一些无关的东西往里面装,希望我们智慧城市的建设能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我们相信我们通过城市的智慧的发展,我们一定会迎来一个幸福城市、智慧城市、绿色城市和和谐城市的时代。我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李继刚:智能城市与融合服务
发布时间:2011-5-2 22:50:27 访问次数:186
2011中国智能城市论坛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有机会跟大家一起探讨智慧城市发展的一些问题。神州数码作为中国最大的整合IT的服务商,其实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做数字城市的建设工作,我们大概是从05年的时候从扬州开始起步,以整体的方法,来推进智慧城市、数字城市的建设,在扬州做了一系列的市民卡,比如说城市的共享号的平台,这样一系列的跨部门协作的应用系统,而且在当代成立了合资公司,开展一系列运营工作,后来我们把步伐扩张到江苏,近两年,把整个智慧城市、数字城市作为集团的最高战略,推广各种业务。有十多家,在武汉、南京签订了战略协议,还有融资和合资的公司,大概有几十家,然后在各地推广智慧城市的实践。通过这么多的实践,我们也越来越感觉到,智慧城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其实我们干了这么多工作,也不能说对对智慧城市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我们认识在不断深化过程中,今天我不想介绍具体解决方案,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智慧城市也好,智能城市也好,对定义不做细化的解释,就是未来城市趋势是什么。我今天分享的题目是智能城市与融合服务。
我试图回答三个问题其实刚才几位专家领导都大概说了一下,但是我想介绍一下我们的认识,这三个问题还是,第一个就是为什么要做智能城市,智能城市城市本质是什么,智能城市的行动怎么做。我们看一下智慧城市的本背景,要从工业化、城市化讲起,我们在谈中国的智慧城市,跟中国有密切的关系,一个背景是说中国利用30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花了100多年的工业化之路,这些高速的发展会带来一些问题,必须要加以解决。第二个是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大概到到今年达到50%一半以上,后面还有1%不到的速度增长,而且城镇化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有一个测算表明,目前一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大体相当于3个农民的消费,如果城市化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1300万人从农村进入城市,居民消费总额将增加1200亿元。我们要注意产生的问题,中央政府也制定一系列的目标,来指导未来中国工业化和城市的进程,这里面问题很多,刚才也谈到了,有交通的问题,能源的问题,环保的问题,但是我们归结一下,这些问题是以人为核心,可以分成三类问题,从哲学的观点来讲,人和自然的问题,人和人的问题,以及人和自我的问题,人和自然的程度来看,实际上是承载力的问题,不管土地也好,道路也好,水也好,人员也好,包括垃圾也好,很大问题就是建设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市,简单来讲,我们会有两种思维,一个是不断扩大城市,刚才说了,把土地转化为城市,还有水和能源很难解决,另外提高整个城市资源能源包括土地的使用效率,如何提高使用效率?就是要使用一些信息化手段和智能化的手段去解决,比如说智能交通,收拥堵费,使道路使用需求不是很强的人改变方式,包括用电的需求的匹配,都是使用智能化的技术,来使人和自然达到和谐的程度。
第二个问题提出人和人的问题,人和人的问题是广义的人文怪概念,包括人和政府的关系,人和企业的关系,人和公共机构的关系,人和他人的关系,从这一点上,我们看到民生的很多问题,包括现在比较关注的,在十二五期间要实现收入,工资背景这样一个计划,其实都在试图人和人的问题,怎么样使人的服务更加便利,人的收入更有保障,更多的享受医疗教育服务,还有跟其他人的合作更加友好,这其实是我们要关注的第二个问题,人和人的问题,简单归结一下就是说,如何让经济更加繁荣,只有企业发展,个人才能发展,社会才能和谐,我们生活才能更加美好。
第三个问题可能是在我走过这么多城市里面,其实大家在理论界研究比较少的问题,就是人和自我的问题,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现在我们都在谈幸福,幸福其实是有两部分,一个是外界物质条件构成的,收入的增长,住好房子,开好车,但这并不是完全的,去年有一个报告说统计了一下,全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既不是美国也不是中国,是尼泊尔,那一代小的国家,它的人均幸福指数很高,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幸福这种东西,有主观因素的,所以往往一个公民意识的觉醒,同样一件事情我知道,你问我和没问我感觉就不一样,这种幸福文化,幸福感觉的追求,也是我们在建设幸福城市追求的东西。这一点也不是我们提出来的,也是我们到一个城市,帮一个开发区,建新城规划的时候,开发区区长说,我们需要人,需要产业以外,我们还要有一个共同的家园的文化。
然后便捷与关怀,交流与信任,尊重与成长,我们有四大体系,智慧的增长,智慧的商旅,智慧的生活融合在一起,实际上人和自我的关系,这种关怀人关注人,让他有自我的意识,应该说是智慧城市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所以正是有了以上的基础,我们为什么要建设智慧城市,有了我们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下面我介绍一下,我们对智慧城市的认识,智慧城市的本质是什么,这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对于智慧城市,其实业界有各种个的问题,很多专家和领导都介绍了,我不想重复了,从我们角度来讲,我们对智慧城市的理解。那么智慧城市首先我们看,谈到智慧城市,我们首先关注城市上,什么是城市?我们做了一些研究,中国人很有智慧,古人是很有智慧,城和市,城是什么?城是承载上面基础的物质条件,第二个功能是市的功能,城市是为经济活动来创立的,我们要关注城市的第二个功能是经济功能,第三个城市要有人,那就是社会功能,它的经济功能是什么,它的社会功能是什么,如何改变发展,如何把它做得更好,当然城市还有特殊的功能,这跟它的历史文化和条件有关的,这一点也是我们建设智慧城市非常关注的内容,刚才有专家也有说到,智慧城市不能千篇一律。要融入到我们整个智慧城市体系当中来。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智慧城市有三大相应的功能,比如说城市的载体功能,它有各种基础的服务,城市的经济功能的载体,主要是企业,可能还包括一些个体户,我们把它归纳到企业的范畴,城市的社会功能以人为中心,满足人的各种需求。城市比较大了,有政府来管理。所以城市要有公众与社区,有政府,有企业。这四种来结合。这是我们非常核心的观点。
所以我们认为城市的功能与主体,决定我们智慧城市的目标和框架。
经济功能的一些核心内容,社会载体,经济功能以企业为主体,目标如何实现,包括创新,社会功能,如何能够幸福,载体是能够使环境更美好更和谐。
上面是我们对城市的认识,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如何提供服务和管理的框架,这样不是今天才有,为什么今天建设智慧城市的时机到来了呢?这是因为有一个前提。什么是智慧城市的前提呢?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这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前提。其他的我不细说了。有一个问题需要思考,云计算、互联、物联网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前提,你们认为物联网的本质是什么?把我们问住了,互联网的本质是什么,后来经过几天的思考,今天讲之前,终于觉得了有一点眉目了,我认为互联网不是技术,也不是网络,也不是电话,也不是PC,它跟这些是有本质区别的,区别在哪里?就是在这两句话,从分散到聚合,从独占到共享,传统的PC,你用了我就不能用,它是独占的。PC是独占的,你用了我就不能用其他的。而互联网不是,像淘宝,大家都可以用,其实物联网都在网络上发展,另外一个就是从分散到聚合,这种聚合是生产力积聚的表现,商店都是一种聚合,以前的聚合是很有限度的,比如说它的时效性,能够影响的人群是有限的,而互联网能够实现大量的聚合,比如说Google和淘宝上,聚集了成全上万的商家,而且这种成本非常低廉。这种本质其实也是我们智慧城市的本质,所以今天在智慧城市的建设当中,我们认为从分散到聚合的趋势,不管是资源的聚合,信息的聚合,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独占到共享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所有基础设施IT的资源,都是分享的。城市地理信息基础,不是一家独占的,应该大家拿出来分享,完善自己的一些信息,其实是构建一个平台,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这里面,又是冒昧的讲一句,几十个智慧,这些都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说,怎么样把这些智慧融合到一起,把他们共享的资源,共享的信息把它整合到一起,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城市的概念,而不是分散的智慧的意义。基于这一点,我们构建整个基本的框架,我们分成三层,最底下是基础层,包括网,包括云计算和感知,再往上信息共享的平台,这个是实现城市信息聚合、整合、融合的中心。我们按照对象,一个是面向市民的管理和服务,面向企业的管理和服务,把城市的管理和运行,很多共享的信息资源都可以融合到一起,在旁边还有两块,一个是标准信息和资源,让城市管理更加和谐这样一个目标,同时也把我们聚合和分享这样一个概念放到里面来。
刚才我们介绍了智慧城市城市的背景和它的本质。谈了一下为什么做智慧城市,它是什么这样一个认识。
最后谈一下我们认为智慧城市应该怎么做?还是分成三部分内容,一个是规划先行,刚才提到了,因为它不是由各个孤独的单一的系统构成的,所以智慧城市要从整体上规划和分析,要从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两个维度,城市为什么它有吸引力,它为什么比较先进,为什么吸引企业,从这个需求出发,我们信息化该怎么干,描绘出智慧城市的愿景,然后制定结构,服务的架构,应用的架构,基础的架构。这个里面一定要考虑城市的特色,你是新城,还是老城,你是有工业基础,还是一个港口城市,说打造一个黄金口岸,就是要有一些重点的点。
还有两个问题是我们在规划中经常问到的问题,有高度和可操作,如果有人给政府做过这个工作,就会提出这两个问题,怎么有高度,让市场参与了,书记参与了,就会有高度,他不参与,就不会有高度。怎么样可操作,我们总结起来很简单,各个部门认可了,就是有可操作,你再难它也成功,如果大家都不同意,你再好,也不可能成功。还有城市的领导者和具体的实践者,各个部门抓到一起,最好开一次研讨会,开几次这样的会之后,整个规划就既有规划又有高度,除了规划之外,包括再往下的底层设计,包括哪些资源可以共享,哪些资源可以融合等等,还有什么样的标准等等。还有比较有效的,用智慧城市,信息化,看不见摸不着的,为了让大家有直观的感受,我们建立实验室也好等等。
我们觉得现在可以从整合服务这一步开始来做,这也是我们十二五规划里面很重要的需求,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的公共服务体系,另外要建立管理机制,使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我们现在有基础层、平台层、应用层,上面还有服务层(融合层)。把各种服务集中起来,建立统一的东西,比如说统一的邮箱,统一的账户等等。还有面向对象就是打造全程服务产业链,还有在佛山、苏州等等,都打造了市民的服务体系,包括市民卡号,云端来构成整个产业链。最后一点就是说要协调发展,刚才很多专家也提到,智慧城市建设的时候,要产业的带动作用,我们也界定了智慧城市和智慧城市产业、智慧城市载体的模型,我们到当地的时候,会跟当地领导说,我们来不仅做信息化的项目,而且考虑三个方面的内容,如何通过服务使百姓生活更幸福、企业运转更高效、社会管理更睿智?另外一个就是如何在一个区域内对智慧建设进行实验?对成果加以展现?对经验加以推广?我们建立一个新的概念就是智慧载体,把智慧产业和战略产业放在一起,到整个城市进行推广。
最后方面,其实智慧城市要从建设转到运营,要带动整个服务业发展,传统信息化带来很多问题,其中很大问题就是说,建的时候很关心,建的时候就没人管了,包括政府的资金管理投入机制都关注到建设上,今后要运营方面,这里面有两个领域,一个是通过BT、BO这种方式,通过稳定的服务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通过绩效评价好坏,建立长期的发展关系,另外就是通过聚合和共享,建立整个信息平台之后,其实它是一个很好的商业运作的平台,上面聚集了大量的市民和企业,把一些商业的服务引进来。这个就是说也是世界银行的观点,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很大程度上带动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在这方面我们也有一些案例,在当地建立合资公司。今天我要讲的基本上就是这些,可能超时了,由于时间的关系不能讲的太详细,希望有时间的话,可以跟领导和专家进行探讨。谢谢大家!
段瑞春:创新型智慧城市
发布时间:2011-5-2 22:39:35 访问次数:189
2011中国智能城市论坛发言:刚才成思危委员长和辜胜阻主任委员都做了非常精彩的演讲。那么我个人对城市建设,对智慧城市缺乏研究,我只是想从另一个维度,从创新驱动,创新型城市发展方面,贡献一点我个人的思考。那么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创造财富,创意创造财富的时间,美国硅谷有一本畅销的书,它的书的名字叫fram idea……从知识从智慧创造财富,美国21世纪初有一份报告,它说美国社会的总资产当中,由知识和信息创造的部分占到60%,2006年我参加美国伯克利大学一个研讨会,美方专家的发言,把这个数字改写为73%,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智慧城市应当是知识密集、创意繁荣,也就是它的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占到总资产重大比例的一个城市,那么我对我们今天国家政策的理解,我认为我们国家贯彻的是一个创新国策,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今后到2020年,我们的基本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资深发展,引领未来,是要推动产学研结合,建立一个新的创新体系,而且城镇化方面,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创新国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选择创新作为一个基本国策,为什么我们推进智慧城市,或者是智能城市的建设以创新为主,我个人理解,首先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包括城市的发展,如果用最高度的表达的话,那就是三个字是一场创新战,创新是当今世界财富当中,最重要最富有神秘色彩的部分,同样创新是一个城市建设当中的核心和基本要素,我们现在看看全球的产业价值链,经过了几轮的结构调整,经济重组,全球产业价值链今天凸现两个高端,一个是产前的研发,通过产前的研发,在技术上面实现重大的突破,拥有知识产权,占据竞争的制高点,第二是产后的营销,通过打响著名的品牌,通过沟通生产和消费的,奠定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实现经济繁荣的发展,提升了民生的指数,最后从市场获得丰厚的回报。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城市的发展要把握产业的高端,这个高端的话,一个是推动技术创新,在智能城市方面,尤其是信息技术,物联网、云计算这些领域,重大的创新,第二个是要推进管理创新,通过科学管理保证城市的科学发展。第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营销和传播的创新,我在国家科委,科技部工作过多年,2000年在国有重点大型企业担任监事会主席,现在已经离任了,我认为在城市的发展,高技术区的发展,以及企业科研院所发展当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就是我们要充分重视品牌的价值,重视文化创新产业,如果从知识产权和品牌建设来看的话,我认为我们国家现在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产业技术缺乏历史的积累,在技术的前沿处于外国专利包围当中,那么许多中小城市,这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第二就是品牌建设处于弱势地位,尤其是营销,你要注重一个城市智能城市的发展,你必须要有经济基础,要在营销领域走到前面,而且我们中国现在的话,27个开放行业,产销量前五位的基本上都是外国品牌,我们的城市出去参加国外的展览,包括国内的一些重大的展览,相当一部分打出的品牌是洋品牌,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如果说不能够推进品牌建设,不能形成我们有力量的自主的民族品牌、本土品牌,以及区域品牌的话,那就很难从市场获得丰厚的回报。
第三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在建设当中,强调机制的改革,体制机制,但是忽略了一点,就是空间的安排和深层次的高效率的发展。那么开发区产业趋同,所以怎么能够科学的布局,我们整个发展的蓝图,真正形成我们自己的现代化的创新型的城市,这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的问题。因此,基于上面一些看法的话,我认为智能城市应当是推进知识产权战略,拥有较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支撑经济发展的城市,这是你智慧的基础,也是在智慧竞争当中走上高端的一个强大的武器。第二,就是智能城市应当是文化创意产业繁荣的城市,应当是在品牌建设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城市,因为今天公众的社会需求,已经从要产品,要质量,延伸到了要品牌,企业之间的竞争,既有价格竞争,有质量竞争,更突出的是表现出品牌的建设,品牌的竞争方面,从这个角度考察的话,一个著名的有竞争力的智能城市,它必定有它自己的,很强的本土的品牌,这个既是它能力的象征,又是它文化创意产业很重要的方面。第三个就是智能城市应当是主体功能区、科学规划和发展,民生经济繁荣扎实的一个城市。要克服今天在园区建设上面,结构趋同、产业趋同的局面,要用科学的思想来布局这块土地,这个城市它的结构,它的体制的发展,要真正把低碳、绿色、智能的发展,同民生结合起来,使发展的结果实现整个地区人民的富足,区域的繁荣,以至于在全球形成这个城市著名的品牌。什么叫品牌?品牌存在于公众与社会的心目当中,我们一个城市,是不是智能城市,能不能得到评价,不在于我们自己的标榜,也不在于我们自己的规划,自己的评价,而在于社会的认同,以及国际的认同。期待我们中国有更多的以知识产权武装,以文化创意产业引领,实现民生经济快速发展,得到中国社会以及全球认同的智能城市的产生。谢谢大家!
智慧城市内涵与外延的三种争议
"@微物联"是国脉物联网制作的特色内容产品,主要以"围观物联网"为宗旨,择取优秀、个性的微博内容,扫描物联网产业的话语生态,力图在良莠不齐的话语狂欢中还物联网一个清醒的认识……
@微物联[第10期]:智慧城市内涵与外延的三种争议(2011.3.28-4.03)
@iPudong控:智慧城市内涵和外延正在争吵中逐步成型。目前至少有三个不同的"版本":欧洲版本(实际上可以解读为中国人习惯的"文明城市""文明城区"之类);浦东版本(通常的信息化+产业+信息市民);传统版本(技术应用+商业体系)。
@宋凤忠:云的三个阶段:第一,不知所云。第二,晕头转向。第三,运用自如。
@物联网阿甘:感知、连接、应用,是物联网三大核心要素,前两者是物联网的技术基础,属于产业的范畴,而后者代表物联网的用户需求,属于市场的范畴,是灵魂,更是目的。
@项有建:在中国,官方的主流论点,将物联网描绘成了一个感应的概念,认为物联网就是传感网,感知网是物联网的官名,而物联网则只是一种民间的称谓。产生这样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原因,主要是我国活跃在官方层面的物联网专家,实际上都是一些传感技术方面的专家,当物联网的概念兴起的时候,摇身一变,理所当然的也就成为了物联网专家,就好像是电脑专家自然而然的是网络专家一样。事实上,电脑专家与网络专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电脑虽然是网络应用层面上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但网络的概念,却与电脑本身没有半点关系。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深圳远望谷:物联网是什么?把物联网说成产业,那是政府;把物联网说成当作科学,那是研者;把物联网说成应用,那是商家;把物联网说成技术,那是用户。
@进哥1163:一般来讲,物联网的系统应用流程如下:(1)对物体静态和动态的属性进行标识,静态属性可以直接存储在标签中,动态属性需要先由传感器实时探测;(2)识别设备完成对物体属性的读取,并将信息转换为适合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
@BILL清华:本人看法:对于物联网的统一标准短期内很难统一。短距离的无线技术(WIFI直连)+结合3G会是一个比较靠谱的方法。Android+WIFI直连的平台最为靠谱。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会推动android手机和平板的普及,然后物联网就被统一标准了,还要等等。谷歌已经在做了。
@微粒001:我觉得物联网是概念拉动型的行业,不像信息高速公路那样是技术推动型行业。云计算,至今没搞太明白,是不是个分散作业、集中管理的概念呢?
@徐芳臻:物联网:21年前的新技术,2年前的新开发,现在的新商机。
@Oscar6:云计算与物联网。云计算指的是沟通,物联网指的是互联。
@mgis:我不认为物联网技术在短期内会对GIS数据采集技术形成实质性的威胁,或者说带来颠覆性的变革。但未来一段时间内会有比较强的冲击,目前看不到相互取代的那一天。移动GIS所关注的多源空间属性,可能是物联网技术暂时无法替代的。
@上善若水from青岛:中国说的物联网,不是通信的,而是every联网。奶联网,水联网,转基因联网...
@龙在天涯:物联网=物+传感器+物理信号与电信号互转的通用芯片+无、有线+云计算+应用软件。
@JeffreyGe2011:刚参观完无锡感知中国博览园,概念的东西多。物联网解决的不仅仅只是物的信息化问题,物信合一才是核心。
@吴胜武007:智慧城市的终极目标就是智"惠"城市。
@王兆进:智慧城市的几个着力点:1)N个智慧应用;2)产业化支撑体系;3)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功能平台、下一代网络);4)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kk:智慧是多元化的,比数字显得更为广泛。以前所提出的数字城市给我感觉就是一种模式可多地复制(例如通过RFID+某企业的解决方案),后来又提出发展物联网,我理解智慧城市是这样的一个公式:人(使用)+物品(投资)+网络(普及)=实惠的智慧生活。
@黑白子的blog:今天听吴胜武局长介绍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经验,看建好智慧城市的条件,一是有智慧的领导。二是信息化,信息产业,信息服务业互辅相承的战略。三是一体化运营的体制机制。四是好项目,带来资金,人才,合作伙伴。五是群众基础,网络基础,規划和标准基础。
@魏熙佳:个人对云计算发展方向的预测。1.云计算会成为web3.0的核心技术。2.物联网的主要运用云来进行操作与管理。3.终端移动设备使用云计算工作。4.操作系统及应用程序大多会采用云技术镶入。
@云计算峰会: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宁家骏:云计算有几大误区--把云计算完全等同于数据中心的建设;把云计算当成完全基于互联网的互联网平台;认为云计算是空中楼阁,是非常难以实现的技术;把云计算当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
@飞比特:面对云计算,下一代数据中心和云网络需要具有哪些特征呢?以下五点值得关注:1.融合网络与扁平化网络。2.高性能,实现40GE端到端3.开放式自动化:虚拟机管理,集中管理,规模导致与云控制集成4.柜顶机处的超大缓存5.开放标准,实现服务器,存储,网络和应用的混合与配合。
@倪正东:关于云计算,争议开始,李彦宏还是觉得新瓶装旧酒,而马云认为没有杀手锏的应用才是杀手级的应用,马化腾认为云计算、云服务对于平台非常有价值。
@国立:云计算就是为一些需要动态改变的需要访问资源与服务。应用和服务请求的资源来自"云",而不是固定的有形的实体。云就是一些可以自我维护和管理的虚拟资源。
@周智勇:车联网的发展路线应该是:局部实验,需求发现;路网、车、人的需求结合,统一考虑;国家提倡,政府支持;媒体炒作,推动企业参与。
@烈酒-醇烈:智能交通可能是向物联网世界演进的最佳实践。理由有三:一、充分利用了各种感知、传输、处理及控制等多种物网关键技术;二、复杂多变的应用环境、动态的物物交互是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物网的价值;三、交通本身具有"社会神经"向其他系统辐射渗透的特性,是带动社会整体向物网演进最佳路径。
@dvdah: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趋势(欢迎拍砖):1、多样化(手机、平板、电子书、3G/4G/WiFi能力);2、性能更强大(GHz时代、双核、电池续航能力、触摸屏)3、关注体验;4、用户更加看重应用;5、替代笔记本,据称40%iPhone被企业用户买去当作办公应用。
@吴斌Billy:#IT领袖峰会#我关于宽带终端的看法:过去是简单而单调(电视机+卫星天线接收);现在是复杂+混乱(看看家里有多少终端);未来是简单+强大(智能数字家庭设备)。
@全球创意搜罗:苹果又有大动作了!iDropper信息滴管,即将面世。使得不同电脑和手机终端之间的文件分享和传送变得非常简单,比如我们要在iPhone和iPad之间传输某张图片或文件,只要拿着iDropper去iPhone对着图片"吸一吸",然后移到iPad上"滴下"就行了,就像在用吸管一样。以后再用数据线你就Out了!
@痕泪星空:"3G"与"物联网"无疑是目前信息技术领域最热门的词汇。在积极推动3G商业应用的同时,必须注意3G是物联网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并且存在着重大的产业发展机遇。物联网产业链由标识、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送4个环节组成,信息传送的主要工具是无线信道,而无线通信与互联网融合的最成熟技术是3G。
“智慧城市”关键在“智慧”的社会管理
2011年7月4日
南方日报数字报·南方报网
未来的城市是什么样子?在布鲁斯·威利斯主演的好莱坞电影《第五元素》中,未来的城市是全立体交通,车辆在纵横交错的空中航道上井然有序地飞驰。很多科幻片,都以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呈现了未来城市的摸样,个中特点五花八门,唯有一点不可或缺——— “智慧城市”,偌大的城市就像有大脑指挥一样,繁忙而有条不紊。
当我们从电影的光影虚幻中走向现实,会发现其实“智慧城市”离我们并不遥远。在近日举行的“四化融合 智慧佛山”成果发布会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持的《“智慧佛山”发展特色与模式研究暨阶段性成果评估》正式发布,佛山模式的智慧城市揭开面纱,“智慧佛山”建设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获得省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罗文坦言:“佛山正处于智慧城市快速发展阶段”。
“智慧城市”脱胎于2009年初萌生的“智慧地球”战略,这是继“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后,信息化城市的高级形态,指的是借助物联网、传感网,在家居、路网监控、票证管理、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构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的新模式和新的城市形态。具体来说,就是城市越来越“聪明”,比如在成熟的“智慧城市”中,驾车上下高速路,根本不用在收费站前排队,也没有收费员,甚至连车都不用停,经过路口的时候通过智能系统就自动缴了费,这就是“智慧交通”。
佛山去年开始建设“智慧城市”,提出的“四化融合智慧佛山”发展战略被外界认为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内涵”,一年多来的实践也被誉为“现代产业构建日臻完善、社会管理创新独树一帜、智慧民生发展率先突破”,并富有特色地提炼出了“超前引领、智造先行、高度融合、转型跨越”的“佛山模式”,外界评价不可谓不高。
对于其中的“现代产业构建日臻完善”,从佛山提出的“打造先进制造基地领跑广东”的目标中大可一窥究竟,用好“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政策、推动形成一批新兴产业聚集区、以金融手段打造产业高地等,均是佛山从“制造”到“智造”的具体表现,以佛山的产业规模和经济水平,这点几乎是水到渠成的事;对于“智慧民生发展率先突破”,佛山也是不遗余力,建设“智慧佛山”中向公共服务民生领域延伸,富民强市,“幸福佛山”,以“博交会”的平台吸引人才,打造引智品牌等,均是着力民生之举。
但其中的关键,仍系于能否持之以恒地落实“社会管理创新独树一帜”。不管是构建现代产业,还是发展民生,都离不开软环境建设的支撑,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社会管理”。再“智慧”的产业,再“智慧”的城市,如果管理跟不上,服务跟不上,就会事倍功半,乃至徒劳无功。硬环境能否借“智慧”腾飞,关键要看软环境给不给力——— 行政效率是否提高了,社会管理是否创新了,服务理念是否紧跟时代了,等等。
“智慧城市”貌似是信息产业的范畴,是技术领域的革新,是经济层面的飞跃,但“智慧”到什么水平和程度,“智慧城市”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城市面貌和市民生活,归根结底,还得看“社会管理”的“智慧”状态。“智慧城市”确实有可能引发信息产业链的一场革命,影响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但最深刻的改变,恐怕还是会在城市生活和社会管理方面。
(作者系媒体从业者)
“高于数字化”——专家诠释“智慧城市”
商报记者 周洁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上海将建设“智慧城市”。什么是智慧城市、如何打造智慧城市成为关注的焦点。上海市信息中心总工程师陆小敏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智慧是赋予精神的一种境界,智慧城市则是高于数字化城市、智能化城市,是让市民依托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完善,充分享受城市信息化带来的智慧化城市生活。
上海网速将名列前茅
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进程上,完善基础化信息设施被看做是基石。据悉,今年宽带接入将实现百兆到户,届时上海将是全国网速最快的城市之一。
“十一五”末,上海的互联网用户普及率达到了68%,超过一半家庭接入运用互联网,移动电话普及率也已超过了110%;城市光纤宽带网络建设率先启动,移动通信技术则从2G发展到3G,再到准4G。
“目前,上海的平均带宽是2兆,网络电视用户超过120万,手机电视用户超过20万,但跟国际上仍存在差距。”上海市信息中心总工程师陆小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宽带网重复建设的情况很严重,以至于形成多张宽带网络,相互间的通道还十分有限,导致了网速的不均衡。从将来的发展来看,希望通过更多的网间合作与共享,建立起整体的城市宽带网络,以提高用户对城市宽带的实际感受。
“就像上海的地铁,已经有多条线,如果信息化后不能优惠换乘,价格很高,那大家都会有意见。”
更关注同城信息服务
“智慧城市”的概念原来是IBM提出的,但这仅仅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不是广义上的智慧城市。智慧本身应该是对客观事物的预见力和实现力。陆小敏认为,智慧城市就是为了让城市更加快捷、更加聪明,远高于数字化、智能化,必须“以人为本”。
“就像信号灯,现在是有人来设置自动跳转的时间。但更佳的方案就是如果道路拥堵时间一长,信号灯就可以自动感知并灵活转换。”
陆小敏认为,“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应该体现为信息化服务的整体效能和普适性,如果上海的老年人普遍可以用近乎“傻瓜式”的操作,在网上买菜、聊天,视频获取医疗服务,最终享受到信息社会的便利,那么智慧城市的真正目的才能达到。反之,高清视频等信息化需求启动后,也会带动宽带等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的提升,两者互相推动。
简言之,以前看到的是生产信息化,接着是电子商务中体现出来的产品交易的信息化,在智慧城市下,更多地体现的是服务的信息化,而且会更加关注同城服务。
全享阶梯式运用信息
“如果家家都只能是百兆的话,会有‘被宽带’的错觉,信息化服务要像水、电、煤一样,大家拧开水龙头就有自来水,在智慧城市下,市民能够享受到城市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同时又能以适合的价格为高需求的用户提供信息化应用。”陆小敏表示,“十二五”要做到的是保证用户一定标准下的宽带量,并且这一宽带量是均衡的,几乎所有市民都能享受到,相信更多的服务可以通过阶梯式价格在市民中推广。
“十二五”期间,如果每户基本宽带普遍达到4兆的话,可以预见上海的信息化运用会极大地爆发。这时候,电商等服务应用度都会顺势而上。
“十二五”期间,上海会更多考虑一些包括城市基础资源的信息化建设,比如水电煤这些必须消耗的资源管理信息化。在未来,随着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智能电网、智能水网,智能交通都会朝着市民能切身体验的方向前行。陆小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数字社区、数字教育、医疗卫生信息化、信息无障碍等“十二五”期间的智慧城市建设,相信更多地会集中在市民普遍关心的体现居民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而不是那种与市民实际体验存在一定差距的工程。
人文是“智慧城市”那双眼
2011-04-30 10:34:17
一、宁波是智慧之城
宁波是一座可以用任何美好字眼去形容的滨海名城。“书藏古今、港通天下”,这句大气磅礴而酣畅豪迈的城市口号,仍不足以丰富生动地勾勒这座东方大港、商贸都会、文化名城、和美之城、幸福之城的无穷魅力。
宁波的城市名片,可垒起厚厚一叠,随便掏出一张,都足以让人眼前一亮。既有国家战略的城市定位:中国大陆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国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计划单列市等,更有宁波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共同打造的三十多个国家级殊荣。更让人羡慕的是,宁波连续两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获得金奖。何谓幸福感?就是“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罗列一大串宁波的城市名片,无疑是枯燥的。因为宁波是一个临水而建的城市,有水的城市是灵动而有活力的。宁波充盈了无穷的魅力,每一缕海风,每一丝细雨,都飘逸着万千风情和美丽故事。宁波不仅具有恬淡沉静、温婉内敛的秀气和灵性,更具有海纳百川、敢于创新、勇于超越的气魄和胸襟。
在“和谐浙江名博行”下榻的金港大酒店,临窗鸟瞰宁波城,姚江、奉化江、甬江如丝带交错着把城市隔成几块,浸润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宁波人。
宁波外宣办赠阅的《中国宁波》里,有一段文采飞扬的《引子》,写道:姚江牵引出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牵扯出千古绝唱的梁祝爱情文化;奉化江和从溪口流出的剡水相连,牵扯着的是深厚而独特的弥勒佛教文化,是红帮裁缝起源、创业、辉煌的风雨历程;姚江和奉化江在城市中心汇合成甬江,奔流入海,海上丝绸之路就从这里扬帆。这三条涌动的江水,孕育了这座城市的繁荣。
宁波作为东方大港的建设成就,从“中国第二、世界第四”、“海洋大市”、“杭州湾跨海大桥”、“梅山保税港区”、“宁波杭州湾新区”等几个关键词,即可窥一斑而见全貌。
作为举世闻名的商贸都会,从“无宁不成市”的古谚,到蜚声海内外的“宁波帮”,从高度发达的民营经济,到百万外贸大军,从中国品牌之都到中国最佳会展城市,宁波在改革开放中再一次演绎“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的传奇,成为长三角南翼一颗璀璨的明珠。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宁波文化古迹众多,名人辈出。宁波的藏书文化深厚,涌现过一大批藏书数万卷的藏书名楼。天一阁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是中国藏书文化的代表之作。深厚的文化传统,不但使宁波历史上拥有一大批睿智深刻的思想家,四明学派、阳明学派、浙东学派名垂青史,更在近现代涌现出一大批全国一流乃至闻名世界的学者、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在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中,宁波籍院士多达95位,居全国各城市之首。
秀气和灵性兼具的宁波人,在商业、工业、科技、文化、艺术、建筑、海港、新农村等领域,书写许多中国之最,首创许多中国第一。
人类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人运用智慧创造的。从古到今,各个领域,宁波人充满智慧,宁波是当之无愧的智慧城市。
二、“智慧城市”新说法
如果不是在“和谐浙江名博行”中,有幸当面听取了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王辉忠阐述宁波十二五规划的“六个加快”战略,提到一个令人心动的新词:“建设智慧城市”,恕我孤陋寡闻,一直以为“智慧城市”的内涵,可以囊括前文所述,是非常广义的。
认真翻阅了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材料,才发现自己OUT了一回。此“智慧城市”,不是一个人文概念,而是一个科技概念。
何谓“智慧城市”?这是基于IBM于2009年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的理解与延伸。随着全球物联网、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信息化发展正酝酿着重大变革和新的突破,向更高阶段的智慧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一些国家、地区和城市率先提出了建设智慧国家、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比如,新加坡提出了2015年建成“智慧国”的计划,台北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台北”的发展战略。
在信息化语境下的“智慧城市”,概念描述非常专业。借用浙江省副省长、原宁波市长毛光烈一句简明扼要的解释,智慧城市的本质特征,就是拥有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相互感知的能力和高水平的信息利用能力。
一个百万人口以上的智慧城市的建成,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实施全方位的信息管理,将能增加城市的发展红利2.5到3倍,意味着智慧城市可促进实现4倍左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且引领未来世界城市发展的方向。
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可谓雷厉风行,声势浩大。在全国率先吹响智慧城市的集结号;率先成立智慧城市建设专家委员会;首创智慧城市规划标准发展研究院;首次举办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高峰论坛;在杭州湾新区打造中国首个智慧城市范本。一些跨国公司和国内电信巨头都积极参与到宁波智慧城市建设中……短短一年时间,宁波跻身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先驱者行列。
去年五月,上海世博会首场主题论坛:“信息化与城市发展”,让世界的目光再度聚集宁波。这座海滨名城以“便民、惠农、兴业、强政”为主题实施的十项信息化重点工程,走上了智慧城市建设之路。其“以应用带动信息产业聚集”的思路,在智慧浪潮席卷国内的今天,探索出了“宁波模式”。
宁波的智慧城市有一个著名的通俗版本:云、雾、海、河、地。
“云”表示云计算与高性能计算相结合,使得应用平台和体系的决策、执行能力更强大。“雾”是“物”的谐音,表示物联网与互联网、移动性的结合,使得信息基础设施具有更强的感知、互联互通能力。“海”即数据海,使得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更全面、准确、动态。“河”是“合”的谐音,指代整合后的信息资源具有更强的共享、协同能力。“地”则指代智慧产业基地,形成更好的经济结构、更快的服务响应。
宁波“智慧政府”,更是一马当先。宁波的思路是,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导向,集中解决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中群众反映最突出的城市病。通过智慧政府建设,使供电、供水、供气、公交等城市公共服务系统和81890市民呼叫服务中心等实行网络化、信息化的智慧运作,实现无缝联接,对市民的多样化需求快速做出响应,提供特色化、个性化服务,更好地满足市民的需求。
此次“和谐浙江专家名博行”,安排到81890市民呼叫服务中心考察,亲眼目睹数十位服务人员热情、有序而忙碌的电话咨询服务场景。81890是享誉全国的市民求助服务平台,是一个人气旺、知名度高、深受百姓喜爱的全方位服务热线。这也是智慧城市结出的硕果。
宁波智慧城市的内涵不仅仅是智慧政府体现的良好公共服务,包括十大应用体系:智慧物流、智慧制造、智慧贸易、智慧能源、智慧公共服务、智慧社会管理、智慧交通、智慧健康保障、智慧安居服务和智慧文化服务。打造六大产业基地:网络数据基地、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智慧企业总部基地。
宁波市长刘奇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使命,一是城市管理服务流程的重塑优化,决策运行的智能化、协同化、精准化和高效化;二是产业的智能化和智能产业的集聚化;三是居民信息、知识获取利用能力建设的普及深化和常态化;四是资源环境的智能化和低耗化。
宁波把智慧城市建设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到2015年,建成一批成熟的智慧应用体系,形成一批上规模的智慧产业基地,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第二阶段,到2020年,将宁波建设成为智慧应用水平领先、智慧产业集群发展、智慧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具有国际港口城市特色的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建设已渗透到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领域。不久的将来,一个智慧化的政府建立起来,提供更加科学的公共管理和公正高效的公共服务;不久的将来,一个智慧化的产业体系建立起来,形成更加低碳高效的经济发展方式;不久的将来,一个智慧化的民生体系建立起来,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医疗、就业、教育培训等服务。
宁波城市血脉,从此将喷涌着一种IBM的智慧。
三、此智慧与彼智慧
感佩于宁波智慧城市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新成就之余,心里隐约泛起一种莫名的失落,一些淡淡的悲伤。
这种失落,这些悲伤,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细加揣摩、梳理、穷究,乃源自宁波人文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缺失,文化事业在宁波未来五年重点战略中的弱化、淡化和边缘化。
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云、雾、海、河、地”,不见人文踪迹;智慧城市十大应用体系,人文在“智慧文化服务”中敬陪末座;打造六大产业基地,“人文”无立足之地。令人向往的“智慧城市”,莫非只是科技的王国,和人文无缘?
宁波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鼓舞人心的“六个加快”战略:“加快打造国际强港、加快构筑现代都市、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加快提升生活品质”。文化居然挤不进需要“加快”的行列。在排序最后一个“加快”中的第五小点,才看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一段老生常谈、四平八稳的表述。
书藏天下、文人辈出的历史文化名城宁波,为什么不提“加快文化强市建设”呢?是宁波文化事业已经太发达,锦绣华章,无须再多着墨?还是宁波老祖宗留下的文化成就,太辉煌,太璀璨,当代宁波人不必再“加快”,坐享其成即可了?
国内大部分城市在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缺乏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三个“三重三轻”:重经济增长,轻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重经济,轻人文文化;重经济、科技管理,轻人文知识、人文教育。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内一些城市经济欠发达,在GDP政绩观误导下,出现“三重三轻”在所难免,情有可原。但宁波市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实力强大,人文底蕴深厚,缘何也会让“文化强市”战略在十二五规划中弱化、淡化和边缘化呢?
宁波“六个加快”战略,阐明的是城市战略意图,凸显的是城市核心竞争力,明确的是政府工作重点,倾斜的是政府公共资源和优惠政策,引导的是市场主体行为,决定着相关产业项目的规划优先、支持力度和发展速度。“文化强市”不在“加快”战略其中,让人不免遗憾和忧思。
科技与文化历来如影随形,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会给文化的传播方式、表现形式、发展样式带来革命性变化。近年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为思想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科技的发展,也以独特的方式增强着文化的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当代科技蓬勃发展,但科技是手段、是途径,是为内容服务的,所有技术性的东西都依附于内容的思想深度、高度和广度。必须把形式与内容、技术与艺术有机融合起来,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防止技术淹没思想、形式大于内容,更不可“三重三轻” ,厚此薄彼。
文化是维系现代化城市生存和提升的基本要素。国际社会衡量一座城市的发展水平,除了GDP指标,还倡导用人类发展报告(HDR)这个人文发展指标。城市只有寻到文化的根基,不断培育壮大,才能在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走得笃定、稳固,从而带给城市人更美好的生活体验。
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和人文精神塑造,是“从技术时代回归人文时代”的要求。中国社会发展存在着两重性。中西部一些欠发达地区,是从农业时代向技术时代发展,他们要吸引投资,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区域经济。东南沿海地区,是从技术时代向人文时代的回归,要从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从那种单纯的经济人、单面人、单向度的人,超越出来。人类历史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也是一个主体能动过程。缺乏人文精神的支撑,人性恶、贪欲在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中,会充分地暴露出来,产生压抑、焦虑等心理问题。我们必须改变这种走上歧路的历史发展过程,加快先进文化建设,加强人文精神塑造,建设充满仁爱、温馨、和谐的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人文精神是真正的城市名片。光有物质名牌,人家不会记住这个城市。埃菲尔铁塔、金字塔、故宫、长城、海上歌剧院、自由女神,不仅仅是一个城市地标,更是城市人文精神的魅力。
天一阁,是宁波引以为豪的城市名片。这幢岿然顽存的藏书楼,对于文人,是一片文明圣地,一座历史丰碑。天一阁是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代表着人对知识文化的尊重,值得世代景仰。天一阁历经四百多年风雨,仍辉映人间。
中国城市化发展到今天,钢筋水泥、高楼大厦,千城一面。试想,能让城市跳脱模式化的,除了文化还有什么?
当我们景仰赞叹古人留下灿烂文化的时候,是否沉思过,我们又将能创造怎样的文化硕果,传承后人,也让后人景仰和赞叹呢?
我们这个时代的城市“智慧”,是否矮化到以贴着IBM标签为荣?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是否都已“身子匆匆在前,而心不知何处”?
四、莫让人文成短板
宁波市委书记王辉忠在会见专家名博们时,坦诚地说:“宁波和杭州有差距。”我想,这种差距不是指经济发展,而是指人文品质。
城市的“精气神”,就来自人文品质。城市的人文品质比生活品质更为重要,因为人文品质是根子、是底蕴、是内涵。一座城市的人文历史、人文风情、人文风貌、人文地理、人文环境、人文土壤、人文气质、人文素养、人文活力,汇聚成一座城市的人文品质、人文精神。故此,宁波在“六个加快”中提出“加快提升生活品质”,不如独树一帜、更具城市特色地提出“加快提升人文品质”,提升了宁波城市人文品质,市民生活品质自然扶摇而上。
要改造一座城市的市容外观是容易的,要建设一个贴着IBM标签的智慧城市,只要有足够财力就行,而要培育一座城市更丰富更具品质的人文内涵,是艰难的。此谓“硬件”易得,“软件”难求。一个月能建好一片巨无霸的水泥广场,一年能造就一幢插云霄的摩天大楼,但“三代出不了一个贵族”,一座城市若要尊贵起来,若想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那不是三五年能够达到的。在唯科学主义常常蒙蔽现代人睿眼的今天,人文经常被弱化、淡化、边缘化。在此意义上,“加快提升人文品质”,就更具重要性和迫切性。
古代的雅典,从今天的城市标准看,只是个小城市,但它独特的精神内涵使其成为“民主”和“哲学”的源头。雅典堪称世界古代史上一座伟大的“小城”。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等,都以巨大的文化流通量而成为著名的人文城市。伦敦是文学城市,是戏剧城市,又是大学城市;巴黎是服饰城市,又是文学城市;维也纳是音乐之都,又是历史文化城市。人文特色给予城市温度,人文品质给予城市高度。宁波未来要打造世界级海港名城,更要“加快提升人文品质”。
着意强调宁波“加快提升人文品质”,并非遮掩宁波文化大市建设的辉煌。近年来,宁波在先进文化引领、公共文化惠民、文化品牌提升、文化产业升级、文化人才支撑、文化创新推动等六大战略方面取得瞩目成就。并投入巨资建成大剧院、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宁波书城的一批重点文化设施。文化精品取得丰硕成果,“五个一工程”评比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首位。宁波文化“走出去”活动产生很大反响。文化遗产数量和质量也名列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前茅。
之所以强调宁波“加快提升人文品质”,一是对宁波寄予更高期许,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期待人文宁波不仅跻身中国前茅,还要争创世界前茅;二是宁波十二五“加快”战略没有把文化建设、人文精神提升到应有的高度和分量。
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曾指出,文化自觉是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
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
一个城市不也如此吗?
五、宁波可以更智慧
科技是我们的衣裳,可以换洗;文化是我们的灵与肉,生死相随。
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一部人类文化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文化创新史。当今文化发展,创意制胜、内容为王。有人说,美国算不上文化资源大国,却是一个文化强国,强就强在创新上。好莱坞的大片、麦当劳的薯片、英特尔的芯片,被称为影响世界的“三片”,实际上都包含着独一无二的文化创意。只有不断提高文化创新能力,加快提升人文品质,才能在发展水平上胜人一筹。
刘云山部长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中指出: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与世隔绝,都需要从其他文化中汲取养分。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考验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越是自信,就越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越能够在同外来文化的互动交流中得到丰富发展。广泛吸纳、融汇一切外来优秀文化成果。一个城市也是如此,不但要有开放包容的胸怀,还要有要有辩证取舍的态度、要有转化再造的能力。
毛主席讲过:对待外来文化,应当以中国的实际需要为基础,如同我们对待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肠胃运动。中华文化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对外来文化有着强大的整合能力,许多外来文化传入后,都实现了同中华文化的有机融合。吸收外来文化,贵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重在实现中国化、本土化。要把优秀的外来文化同我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融入中国文化的元素,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
冷静思考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内涵,我们发现中国人失去了口腔咀嚼和肠胃运动的功能。“智慧”,本是中国语言一个内涵很丰富的词汇,在IBM智慧地球理念的裹挟下,只剩下科技、信息化的特指符号。“智慧”一词矮化、狭义为一种先进信息技术。
我认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包容“智慧”的三个内涵,即创新智慧、发现智慧和规整智慧。创新智慧,可以从无到有地创造或发明新的东西。如策划、广告、设计、软件、动漫、影视、艺术等都属于创新类智慧产业的范畴。发现智慧,可以发现虽然本来就存在但还没有被认知的东西。有些科学研究,如天文学、考古学、地理学等就主要属于发现类智慧产业的范畴。规整智慧,可以运用现有的规则如法律、法规、制度、政策、方针、方法等来调整、梳理、矫正、改变已经存在的东西。如IBM智慧地球、智慧城市就属于规整类智慧产业的范畴。
因此,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成为“文化创意、科学发明、IBM智慧工程”三位一体、互相包容、互相促进的一个系统工程,把智慧的创新、发现、规整三大功能充分发挥,各自施展,而不仅仅钟情于IBM这个美国标签。如果智慧城市特指IBM智慧工程,那么可说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蔑视,对城市人文的一种无视。
智慧是文化进程中独创的执行力,由智力体系、知识体系、方法与技能体系、非智力体系、观念与思想体系、审美与评价体系等构成。当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仅是凸显其“方法与技能体系”。开放包容不是盲目崇外,学习借鉴也不是照抄照搬。西方的思想文化固然有其合理的因素,对人类发展进步有着积极作用,但也存在消极腐朽内容,像IBM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我们在分享其科技成果的同时,要自主创新,不能放松其对国家安全可能侵蚀的警惕。
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发展文化,这不仅仅体现一个城市的战略眼光,不仅仅体现一个城市的人文品质,更彰显一个城市的人文境界。
以会展为例,带动力强、综合效益明显的会展业是宁波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亮点,宁波有浙洽会、消博会、宁波国际服装节等10多个国家级展会。IBM式的智慧城市能提升宁波会展业的信息化水平,但是,如果以更高标准考量宁波会展业,宁波会展业最需要提升的不是会展信息化,而是需要引进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世界级大型会展活动,如在浙江海洋经济区升级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举办规模空前的世界海洋大会,借此迅速提升宁波的国际知名度和辐射力,同时提升宁波会展的人文品质。宁波会展很多,说实在的,真正具有人文品质的不多。大连国际服装节,我们感受更多的是时尚;青岛国际啤酒节,我们感受更多的是国际多元文化;而宁波富有盛名的三大会展:浙洽会、消博会、宁波国际服装节,我们感受更多的只是产业。眼里有物而无心,人文何处寻?
文化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最能沁人心腑的,最可持续发展的。宁波智慧城市建设,要融智慧的创新、发现、规整于一体,从别人的条条框框突破出来,不亦步亦趋,而是独辟蹊径,自成体系,我想,一定会做得更好。
匆匆思考,不成体系,也许只是一些思想火花,班门弄斧,以期对宁波发展战略和智慧城市建设,有所裨益。如是,幸哉。
智慧地球
解读央视公益广告中的【“智慧地球”】回目录
两千余年前,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两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不禁要问,还有什么能够撬动地球?IBM的答案是智慧的系统。
智慧地球
近期IBM提出了新的全球战略——Smarter Planet即“智慧地球”。这个宏大的战略将如何影响世界,将怎样改写产业格局,在中国IBM又将如何切入?本报经多方采访,试图为读者揭开这些谜底。
2月11日在上海召开的2009年CIO领导力交流大会上,IBM公司董事长、总裁兼CEO彭明盛作了《智慧的地球》的主题演讲。“这是我听到他所作的最认真、最有激情的一次演讲。”IBM大中华区CTO、IBM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实恭博士在会后接受本报专访时如此感慨,“之所以这么激动,是因为这个战略代表了我们的使命感,对企业对社会的使命感。”
“智慧的地球”,这个IBM全球新战略自去年年底由彭明盛提出以来,正在整个IBM内部自上而下地学习、破题与落实当中。而在中国,新战略的执行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毋庸置疑,IBM内部正在进行着一次变革,进行着一次巨型战舰为转变航向而进行的重新武装。
IT能改变什么
IBM的使命来自对当前世界总体形势与趋势的透视。“当前的金融海啸、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危机和安全等问题,迫使我们去审视过去。”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表示。
美国能源部的研究结果显示,由于电网效率低下而造成的电能损失高达总电能的67%。另一项研究发现,仅在洛杉矶市一个小商业区,一年内轿车在寻找停车位过程中的车程加起来就相当于38次环球旅行的路程,同时还消耗了4.7万加仑汽油,排放了730吨二氧化碳。有分析师认为,当前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部分原因,是因为银行现有的系统无法处理抵押债权证券化、融资和交易所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致使银行无法得知管理风险。
那么,面对眼前的种种问题与危机,IT能否有所作为?信息系统能否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高食品安全?如果你的回答是否定的,只能说明你的思维还太保守!
据估计,到2010年,全球每人将平均占有10亿个晶体管,各种各样的感应科技也开始被嵌入到汽车、家电等设备以及公路、水利电力等设施中。而且,到2011年,全球将拥有20亿个互联网用户、40 亿个移动电话用户。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已经深刻地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几乎任何系统都可以通过数字来量化和互联的情况。”钱大群表示。
那么,IT的作用是否到此为止,或者还能有多大作为?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人们可以应用大规模计算机集群以及云计算技术去加工、建模、预测和分析海量数据,从而最大化地利用信息资源,并从中获得前所未有的洞察力,从而更快、更好地作出决策。智慧的交通、智慧的电网、智慧的医疗随之而来。
IBM“智慧的地球”新战略就是看到了这个深刻的技术趋势而产生的。它不仅仅是IBM的企业战略,更是解决当下很多问题的系统方法论。
揭开“智慧的地球”的面纱
“我们可以部署能够帮助消费者实时监控其电力消耗及其成本的技术,让他们更容易地降低电费。而且,通过向公用事业运营商提供任意给定时刻极度细粒化的电力使用方式视图,我们能够让他们精细地把供需匹配起来。”李实恭向记者如此描述智慧的能源系统,“此外,一旦电网实现了智能化,就可以更容易地使再生能源入网。智能电网还能够在服务中断时提供更强的恢复和响应能力,使得供应商能够及早处理系统面临的压力,不至于演变为故障。”
这只是“智慧的地球”战略中的一个系统,IBM还规划了诸如智慧的交通、气候、医疗保健、水治理、零售、食品等各种系统。IBM认为,目前每个人、公司、组织、城市、国家、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都正在实现更透彻的感应和度量、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人们可以获得更智能的洞察力。
“实体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正在形成统一的智慧全球基础设施。你可以将它视为一个日益整合的、由无数系统构成的全球性系统,包含60亿人、成千上万个应用、1 万亿个设备和每天100万亿次的交互。”彭明盛认为,这些智慧的系统应该具有5个特征:“跨越完全不同的行业的全部系统的集成和管理,能够从海量数据中发现潜在模式的下一代分析,资源和能源的优化,可灵活地支持新流程、业务模式和应用的智慧IT基础设施,以及超越防火墙的全球一体化协作。”
彭明盛布道“智慧的地球”
四个方面落实
一个庞大的公司推行一个庞大的战略,成败的关键在于战略能否有效落实。
IBM将“智慧的地球”战略分解为四个关键问题进行解答。钱大群解释说:“第一,New Intelligence(新锐洞察)。面对无数个信息孤岛式的爆炸性的数据增长,我们需要获得全新的洞察力,利用来源不同的数据获取丰富、实时的信息,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第二,Smart Work(智慧运作)。我们需要开发和设计新的业务流程,形成在灵活、动态流程支持下的智能运作,实现全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第三,Dynamic Infrastructure(动态架构)。我们需要建立一种可以降低成本,具有智能化和安全特性,并与业务环境同样灵活的动态基础设施。第四,Green & Beyond(绿色未来)。我们需要采取行动解决能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高效率,提升竞争力。”
IBM为这四个方面都提供了一揽子解决方案,而每个方面都可运用于不同的行业。以智慧运作为例,IBM将其分解为三方面的内容:灵敏的业务模式、互联互通的客户网络和动态业务流程。IBM通过CBMSOMA(业务模式创新服务)、Lotus合作软件和服务、智能SOA和SOA解决方案服务、WebSphere Business Events、企业架构产品和服务等众多方案来实现上面所提到的三个内容。智慧运作已经运用到媒体、零售等行业,如北京燕莎已经通过整合动态供应链和ERP来增强竞争力。
2月9日,IBM发布了一系列新的服务和产品,用以帮助用户建立新的更加动态的架构。此次发布或升级的产品包括重复数据删除软件、XIV存储系统、DS8000全盘加密技术等。值得一提的是,IBM还升级了Tivoli管理软件。
另外,IBM还推出了为七个行业定制的服务管理行业解决方案。这七个行业包括公用设施、石油、化工、电信、银行、电子、制造行业。
对此次产品发布,赛迪顾问软件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仓剑认为,IBM正在为实现真正的智能而努力,这是在原有产品和技术上的深化,而没有推出突破性的产品。李实恭也表示,新战略并不会带来技术上的实质改变,也不是一种可以销售的商品。他强调,“智慧的地球”应作为一种概念、一种系统思考的方法。
新战略酝酿于金融危机前
“有分析认为,IBM在近期推出此战略,是因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其实,IBM的这个新战略酝酿已久。”李实恭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2000年前后,我们就开始考虑可感知、可度量及互联互通的设备到底能带来什么影响。然后,我们又跟我们全球的客户进行交流,发现这确实能给客户带来很大的价值。从那时候起,我们就决定要正式使用它。”
IBM的公司财报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个问题。IBM在2008年第四季度的净利润为4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2%,每股收益达到3.28美元,同比上涨了17%;2008年IBM全年营业收入为103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5%,每股收益达8.93美元,同比上涨了24%。可见,IBM的业务并未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IBM迫于经营压力而进行战略转型的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此外,IBM在技术方面已为新战略作了充分的储备。“IBM的计算能力更强了,去年5月我们推出了全球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IBM在云计算方面也有重要突破,已经在全球建造了10多个云计算中心。此外,我们还拥有先进的建模与分析优化、流计算能力。”李实恭透露。
值得关注的是,IBM将在2月24日于北京召开的IBM论坛2009上更加详细地诠释“智慧的地球“新战略。届时针对这个战略,IBM(中国)各部门将陆续公布围绕这个战略的2009年的新策略。我们将逐渐窥得IBM这个全球企业新战略推行与落实的全貌,看到IBM在经济困境下如何帮助企业开拓创新。
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解读“智慧的地球”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几乎任何东西都可以实现数字化和互联的现实。我们正在迈入全球一体化和智慧的经济、社会和地球的时代。
世界各国的领导人都很重视全球一体化背后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含义,这当然事出有因。自由贸易协定、互联网以及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世界“缩小”和“扁平化”了。
但是,一件最终可能对我们的生活和未来产生更大影响的事情值得我们注意。这就是,世界不仅正变得更小、更扁平,而且“更智慧”。
我指的不只是知识经济,甚或在发展中国家有成千上万的人正在获得进入全球劳动力市场所需的教育和技能的事实。我的意思是说世界运转的方式——即,开发、制造、运输和销售实体商品的支持系统和流程;需要提供的服务;从人和金钱到石油、水和运动的电子等所有的一切;以及数十亿人的工作和生活。
世界的基础结构正在向“智慧”的方向发展。这不只是一个比喻。就晶体管数量而言,到2010年,全球每个人将平均占有10亿个,每个晶体管约耗资十万分之一美分。据估计,到2011年将有20亿人上网。同时,联网对象——亦即构成“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车辆、设备、摄像头、车道、管道——的数量正在迈向1万亿大关。
全球移动电话用户数量2007年突破33亿大关,也就是说,全球平均每两个人就拥有一部移动电话。更重要的是,据预测今年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数量将会达到10亿之多。到2010年,全球生产的射频标识 (RFID) 数量可望达到300亿个,产品、护照、建筑物甚至动物身上都将带有射频标识。盘旋在绕地轨道上的数百个卫星每天产生数百万兆字节 (TB) 的数据量。其中,美国的“轨道碳实验室”号(Orbiting Carbon Laboratory) 卫星用于测量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以确定其源头。
世界的智慧化也不只是实现“无所不在的连接”(pervasive connectivity)。大规模计算机集群首次具备了用于处理、建模、预测和分析任何工作负载和任务的经济可行性。今年,IBM的走鹃超级计算机(Roadrunner)突破了每秒一千万亿次 (petaflop/s) 的运算速度屏障。走鹃超级计算机使用的芯片与消费者所玩的游戏机用的芯片并无二致,并且采用免费的Linux操作系统。
作为一种连接和提供具有强大、大规模可扩展后端系统的庞大最终用户设备、传感器和致动器阵列的方法,“云计算”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利用云计算技术可以快速开发新型应用并将其部署为网络服务。
基本计算模式在过去二十年中已经发生了变化。上世纪 80 年代出现的个人电脑模式已被目前基于开放性、网络、高新技术以及数字智能与工作和生活相融合的新模式所取代。
这一切都意味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几乎任何东西都可以实现数字化和互联的现实。有如此之多的技术和网络服务可供使用且成本如此之低,还有什么产品不能安装智能技术呢?还有什么服务不能向客户、市民、学生或患者提供呢?还有什么是不能连接的?还有什么信息不能被挖掘,以获取洞察力呢?
答案是,你——或你的竞争对手——将会做以上提到的所有事情。你会去做是因为你能够做。实际上,我们都会去做,因为我们必须这样做。
智慧能源:
据美国能源部的研究结果,由于电网效率低下而造成的电能损失高达总电能的67%。为此,美国得克萨斯州、丹麦、澳大利亚和意大利的公共事业公司正在建设新型数字式电网,以便对能源系统进行实时监测。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更迅速地修复供电故障,而且有助于他们更“智慧”地获取和分配电力。消费者也能够加强他们对能源消耗的掌控——每户最多可减少25%的能源花费——而且“智慧能源”管理还能够改善可靠性、服务、效率乃至法令透明度。另外还有可能合并传统能源和新能源——风能、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太阳能等——以提供对一个社区、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涉及所有能源形式的端到端洞察力。
智慧金融和保险系统:
即使是十年前设计和部署的最先进系统也已不能适应目前的现实。当前美国次贷危机的部分原因就在于,银行的现有系统无法处理随着抵押债权证券化、融资和交易而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相互联系,致使银行无法得知和管理其风险敞口。他们对市场上正在发生的事情失去了洞察力,因为这些事情是实时发生的而且复杂性过于巨大。幸运的是,“智慧金融系统”有可能成为现实——例如近期每天交易额达 10 万亿美元的全球货币市场系统。
智慧交通系统:
按时间(42亿小时)和燃油(29亿加仑)浪费计算,美国的交通阻塞每年造成的损失高达780亿美元。据一个公共交通倡议组织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纽约市一些街道上45%的交通量来自在街区间往返的人流。另一项研究则发现,在一年当中,仅在洛杉矶市一个小商业区内,轿车在寻找停车位时的车程加起来就相当于38次环球旅行的路程,同时消耗47,000加仑汽油,排放730吨二氧化碳。相比之下,斯德哥尔摩的新智能收费系统使交通量减少了22%,排放物减少了12-40%,而且每天搭乘公交系统的人数增加了40,000人。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零售系统:
市场研究公司 Yankee Group 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消费品和零售行业由于供应链效率低下而造成的损失每年约为 400 亿美元,相当于其销售额的 3.5%。
食品系统:
据联合国统计,单是在美国,食品商和消费者每年浪费的食品价值就高达 400 亿美元。另外,还有被环保主义者用“食物里程”(food miles) 来表示的供应链效率低下。在艾奥瓦州,普通胡萝卜来自 1600 英里之外的加利福利亚州,土豆来自 1200 英里之外的爱达荷州,而牛肩胛肉则来自 600 英里之外的科罗拉多州。
而且困难不只是食品供应,还包括保鲜。美国 2007 年共报告了17,883 例食物源性感染病例,而医疗保健专家认为这只不过是实际感染病例数量的 1%。
货运系统:
在全球货运业,主观臆测式决策、超额存货和不得已的价格减让都是难以消除的痼疾。没有什么地方比堆满空集装箱的世界港口更能说明这一点的了。据估计,在北美地区,总港口吞吐量中的 20-22% 为空集装箱。
医疗保健系统:
有许多人因为我们医疗保健系统的现状而受到伤害和死亡。在美国,据估计电子医疗记录每年可帮助防止 100,000 人因为医疗失误而死亡。
气候系统:
据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2004 年的一份报告,从 1980 年到 2003 年,由于气候相关灾难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总计达 1 万亿美元。而同一时期新兴市场上的相关保险业务仅覆盖气候相关灾难总损失的 4%。高收入国家的情况相对好一些,达到 40%。但仍有 5000 亿美元以上的损失不在保险范围之内。
石油和天然气领域:
目前世界上现有油井的产量仅占可采储量的 20-30%。钻一口新井花费巨大,但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适当提升已有油井的生产力,其增加的总和也会给生产商带来巨大利润并使消费者获得油价降低的好处。但这是一项信息密集型的任务,仅一个油田或天然气田每天产生的数据量即在1 百万兆字节 (TB) 左右。
幸运的是,针对以上问题已有解决方案:
采用智慧油田技术,油田工作者能够对采率、馏分、压力、声学和温度数据进行分析以优化油泵性能和油井生产力;使用历史趋势来预测一口井何时会“水淹”(water out);以及从一个中心位置对更多油井进行远程管理。
丹麦国家电子医疗保健 (Danish National e-Health) 门户网站向医生提供对其患者的健康历史和记录的即时访问。该新系统使相关行政管理成本下降到仅占总花费的 1.3%(美国为 31%),使丹麦的医疗失误率保持世界最低水平 (0.2%),患者满意率 94%,为欧洲最高水平。而且,通过使用超级计算能力来预测病毒的基因突变,还有望在疾病甚至流行病发生和蔓延之前就“看见”和预防之。
在北欧地区率先使用的一种食品跟踪解决方案采用射频标识 (RFID) 技术对肉禽产品从农场到供应链、再到超级市场货架进行全程跟踪。
· 目前也有可能在方圆1-2公里范围内进行局部的高精度天气预报。这些技术经商业化后已应用于若干城市地区,其中包括纽约市、芝加哥、堪萨斯城、亚特兰大、巴尔的摩/华盛顿和迈阿密/劳德代尔堡。
智慧水系统:
最后,我们看一下也许是最纯粹的全球动态系统:水的流动。全球水用量自1900年以来增加了六倍,是人口增长速度的两倍。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统计,目前全球有五分之一的人口缺乏安全饮用水,半数人口没有充足的卫生条件。联合国的最近一份报告称,发展中国家有一半人口患有与水有关的疾病。根据一些估计数字,为使作物产量翻番以满足到2025年时全球食物需求,全球每年的灌溉用水量还需要在目前基础上增加约30%。
换言之,全球化的人类社会将复杂的自然系统转化为复杂的商业和社会系统——一个我们为了发展乃至生存而必须加以妥善管理的系统,在此过程中,水的管理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引人注目的是,这样一个供水管理系统日益进入人们的视野。作为一个较早行动的例子,全球大河合作项目 (Great Rivers Partnership) 正在使用一个新的计算机建模框架来模拟全球河流流域的状态,以帮助制定有关保护自然环境和造福当地社区的政策和管理决策。
管理和技术咨询公司博思艾伦 (Booz Allen) 的研究表明,在未来 25 年内对全球的城市供水、供电和交通系统进行现代化,需要投入 41 万亿美元,这一数字约等于 2006 年全球所有股票市场上所有股票的市值。为了跟上当今世界的发展形势,我们必须大幅加快行动速度和大力利用“智识”技术。
我们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我们应该感谢“扁平的世界”。全球能够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不仅仅因为开放,还因为整合——这等于说全球经济和社会正在成为一个由众多复杂系统构成的超复杂系统——包括我们如何购买、销售、制造和营销;如何发现和调用石油、水、货物、电子产品和我们自己;以及如何与自然打交道。
这种情况听上去可能使人畏惧,但实际上蕴含着巨大的希望。复杂与单纯的混乱是非常不同的。随着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一体化,一但跨过这个门槛成为统一的系统,我们就需要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认知这个世界。这并不是说未来世界“可以预测”或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但世界的运转方式将逐渐易于为我们所理解,并受到我们的影响,也能够让我们更好的找到在这个世界的位置。
过去,我们可以预见这种理解世界运行机制是可能的,但实际上无法实现它。因为世界运行的所有系统都是模拟式的。我们为此尽了最大努力,做了大量猜测,同时浪费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能源。例如,即使在今天,数据中心的设备利用率也只有 6-10%。个人电脑的情况则更糟。
因此,如果你认为我是将自己所在的行业和技术看作世界运行普遍规则的例外,是不正确的。一度曾代表先进技术的客户端/服务器模型(C/S架构)现在已经悄无声息。实际情况是,利用 15 年前的信息技术,你甚至没有机会去解决我前面描述的问题。在 2005 年时也不可能,当时的技术过于昂贵,过于依赖硬件连线而且利用率太低,分散部件太多,数据中心太小,还缺乏能源和管理相关的专门知识。
幸运的是,新的技术现实使巨大的进步成为可能。新出现的计算模型远比先前的模型更具有“智慧”:互联网、基于开放标准和数量庞大的客户端设备(异构系统和应用不再是一个阻碍);强大的后台系统——不仅具有史无前例的计算速度,更有高级分析、建模和虚拟化功能。新的计算模型基于一种新的应用模式——软件是组件化、动态配置和作为网络服务提供的,而不是与服务器进行硬连接。我们可以整合来自众多渠道的数据并以新的方式对之进行分析——不只揭示新模式,而且在行业流程中根据这些模式做出反应。
迄今为止,我们的思路一直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分开: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建筑物、发电厂、油井;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个人电脑、移动电话、路由器、宽带等。前者的特点是钢筋混凝土和电缆,后者是比特、芯片和带宽。现在,实体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正在合为统一的智慧全球基础设施。
实际上,在此意义上,“基础设施”这个词似乎有一点过时。它更像是一块新的地球公地——世界的运转就在它上面发生(经济工作、生产工作、社会工作乃至个人工作)。你可以将它视为一个日益整合的,由无数系统构成的全球性系统——包含60亿人、成千上万个应用、1万亿个设备及其之间每天的100万亿次交互。
随着这些系统变得更加“智慧”,它们将逐渐展现出某些完全不同的特征:
全部系统的集成和管理,跨越完全不同的行业和活动类型;
下一代分析——能够从海量数据中发现潜在的模式;
资源和能源优化——实现“环保”效益只是开端。我们将把它延伸到人体能量学和时间应用的层面;
智慧IT基础设施——灵活地支持新流程、业务模式和应用,并以新的方式提供IT服务;
“超越防火墙”的全球一体化的协作,适合各种规模的组织机构,并能够实时运行。
一个重要问题是,一项举措、一种产品、一项服务或一个社会是否会例证这些特征。
所有领导者都需要自问:我们是想要一个普通机场……还是一个智慧机场?一个普通银行……还是一个智慧银行?一条普通高速公路……还是一条智慧高速公路?一个普通供应链……还是一个智慧供应链?一种普通商业模式……还是一种智慧商业模式?一个普通城市……还是一个智慧城市?
智慧的地球
构建这种一元系统的技术现在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但实际上,技术是比较容易的部分。更困难的是企业、政府、学校、团体和个人为了利用这个系统而必须进行的调整——也就是改变他们业务流程和工作形式,他们与外界和他人的关系以及业务模式,甚至他们的文化和行为。
此种“智慧管理”目前尚未在任何商学院进行教授。它非常不同于先前时代的管理方法。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基于创新的日程表;培养一种欢迎和包容“群体智慧”以及广泛社会生态系统的组织文化和流程;以及能够进行持续调整和不断发展的新技能。它要求全新的商业模式和组织架构——例如从“跨国”公司转型成为我们称之为“全球整合企业”的新模式。智慧管理还要求较之于过去而言,在规模上大得多的、更加多元化的、更加社会性的、更迅速的和更少预测性的协作方式。
我们是要把握这个机遇,还是被动地面对这一新的现实?它将会如何改变我们的储蓄方式?改变我们的交易方式?改变我们的学习和教授方式?改变我们运输和旅行方式?改变我们的能源管理方式?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
它将如何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智慧的地球将对人类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今天,人们对于行为如何影响生活有一种模糊、带有轶事特点的感觉。我们在完全不了解情况的情况下做出了或大或小的大量决定。但是,能够帮助个人更加明智地安排生活的系统和技术正在不断涌现:社会网络使人们能够管理在空间和时间上相隔很远的人际关系;汽车会向你展示如何实现加速度,也有相应的行为会告诉你如何缩短“汽油里程”;医疗数据开始向患者提供实际信息、关联营养、锻炼和习惯(如吸烟和饮酒)建议,以控制特定健康问题;在金融服务方面,个人正在获得更多的洞察力,以了解其行为和外部事件如何影响其净资产。我们正在事事都依赖于信息——使我们能够做出更好的(大部分都是非常小的)决定,从而改进我们的生活,并在总体上极大地改善我们对资源(包括金钱、能源、水、专业知识和时间)利用。
从个人转向政治,智慧的地球将会如何改变地缘政治现实和我们统治自己的方式呢?越来越多的领导人和学者在对相关问题上的思考不谋而合。例如,“软实力”的概念现在已发展成为“智慧实力”(smart power) 的概念。哈佛大学的约瑟夫·奈 (Joseph Nye) 教授和美国前副国务卿理查德·阿米蒂奇 (Richard Armitage) 在他们给国际战略研究中心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撰写的一份报告中提出了这一概念。“智慧实力既非硬实力,亦非软实力,而是硬实体和软实体的巧妙结合。”我的观点是,“智慧的地球”将明显有助于增加政府和公民社会获得此类智慧实力的可能性,至少与它在IT和商业方面的作用一样大。
最后,智慧的地球的潜力超越了人类智慧或机器智能,进入了自然王国——地球的生态系统,甚至我们自己的身体。同样,这也并非比喻或幻想。在越来越多的高级研究中心,科学家正在探索难以想象的微观前沿领域——纳米技术。
想象一下比今天最小的装置还小100,000倍的医疗装置——嵌入在我们的身体中并监视着我们的健康,存储有关我们生命功能的记录,或释放药物。想象一下能够重新生成整个器官,或利用身体本身的能量转换机制来向嵌入装置或假肢提供能量的纳米级组织。现在,想象一下将同一功能应用于地球的“身体”——即地球的循环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
这并不是将我们有限的人类智慧强加于自然,更不是有关失控的人造机械人或“灰雾”(grey goo) 的反面乌托邦幻想。相反,这是在发挥人体组织和和地球固有的“智慧”。
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提升我们自己的能力。我们现在需要的能力关乎如何在这个非常新的全球环境中生活以及与之共同发展。因为一个智慧的地球并不是指一个技术化的地球。与使之成为可能的技术同样重要的是,我们的公共政策、管理体制、能力、政治智慧和远见要能够保障它的安全、公平以及可持续发展。被一些人称作“地球工程”的事业的潜力是巨大的,它使我们能够开始致力于向来被视为绝对和难以掌控的人类生活条件方面的工作。但是技术只是智慧的地球的一个方面。
未来总是不确定的。我们正处于一个重要的科学探索新纪元的黎明前夕,有许多事情有待被发现和理解——从物理学和材料科学到生物化学,再到数学和分析学。正如我前面所说,我们正在亲眼目睹的发展现实,已经向我们提出了更加令人生畏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在未来十年和更长时间内应当如何投资、合作、转变我们的组织架构或管理我们自身?
但是我想有一件事情是清楚的,那就是世界将继续“缩小”,“扁平化”和“智慧”。我们正在迈入全球一体化和智慧的经济、社会和地球的时代。问题是,面对这一现实的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我们要认识到,智慧的地球的潜能不会自动释放出来。如果没有领导力,没有在商业(及公司)、政府(及特定机关和官员)、大学(及各学科的学者)、社区(及其中的公民)方面的重大变化——对他们自身取了新式的领导力,这是不会发生的。我认为我们面临的当务之急是加快“智慧”的脚步,对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是如此。
就我自己来说,我愿意在这个目前已初具雏形的新世界中生活和工作。我相信我们能够建成这样一个新世界——前提是我们能够解放思想并和一起思考智慧的地球的未来可能性。
IBM:塔尖大规模回目录
按照市场金字塔模型,立足金字塔尖尽管拥有诱人的高利润,却很难兼具规模效应。然而,站在IT市场塔顶的IBM,如今却又一次打破常规—其自2008年底高调推出的“智慧地球”愿景,正在掀起新一轮IT企业战略变革的序幕。
文·朱琼
智慧的地球
按照IBM的定义,“智慧地球”包括三个维度:第一,能够更透彻地感应和度量世界的本质和变化;第二,促进世界更全面地互联互通;第三,在上述基础上,所有事物、流程、运行方式都将实现更深入的智能化,企业因此获得更智能的洞察。
根据设想,在“智慧地球”时代,IT将变成让地球智慧运转的隐性能动工具,弥漫于人、自然系统、社会体系、商业系统和各种组织中。因此,在这样的时代,IBM希望自己能像空气一样渗透到智慧运转的每个角落,成为人类地球生存不可或缺的因素。“你可能在选择某种服务时,直接找到IBM;或者在一些看似自然产生的服务背后,了解到提供支撑的力量也来源于IBM。”说出这番畅想的,是IBM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实恭。
尽管李实恭在眼下还无法对“智慧地球”的未来影响力进行测算和估量,但不可忽视的一点却是,在推动“智慧地球”的过程中,IBM又一次充当了市场的引领者。
放大市场
实际上,“智慧地球”不是IBM追求规模化的起点。早在1996年IBM提出“电子商务”时,它们就开始有意识地朝着既要保持市场高端地位、又要追求规模的方向努力。而所谓追求规模的方式,最直接的就是放大市场。
在外界眼中,从提出“电子商务”,到“电子商务随需应变”,再到此次的“智慧地球”,IBM一直在IT界打高端概念牌。然而,IBM大中国区董事长周伟却认为,这是IBM在改变传统的做事方式。“过去很多时候IBM是后来居上,在对手提出新技术后实现赶超。”然而,这种模式的生命力在“摩尔定律”遭遇IT创新,从而带来行业颠覆之日起就难以为继了。IBM曾经因为固守硬件优势而错失市场变化的机会,并因此遭遇1994年巨亏80亿美元、随后3年累计亏损160亿美元的惨痛教训。所以,“IBM必须改变战略,实现超前,通过创新去创造市场并带动整个产业”。
这种风格的改变,简而言之就是放大市场。看看IBM实现超前的路径:先捕捉市场趋势,在内部做好技术和运营模式上的准备,然后向外宣布概念,设法引起行业和客户的广泛关注并激发他们潜在或朦胧的需求意识,在获得这些来自一线应用厂商的共同需求后,聚焦性地进行相关研究并在第一时间推出满足需求的产品。同时,IBM概念的“广播”效应也会为它吸引来大批客户。显然,与之前拿着产品向客户推销相比,这种模式既能强化IBM在客户中的引领者形象,又能让它们获得更大的市场规模。
伴随着IT产业的发展变化,从1996年至今,IBM先后推出过3个概念。而这些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的逐渐扩大,则让IBM在市场广度和深度上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在“电子商务”和“随需应变”时代,IBM主要关注用户应用IT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和体验;而从“智慧地球”开始,它将融入用户所在领域的业务智能化应用。显然,这种“无处不在”的支撑需求,将让IBM获得更大规模、更纵深的业务。
在此前提下,开放合作是IBM放大市场的不二法则。实际在所涉及的市场上,并非所有东西都是IBM的强项,特别是非IT领域的行业资源和技术。正如IBM全球战略计划部负责人所说,“我们在越来越多的领域都看到,创新需要众多在更细微层面上具有专长的成员来参与。”因此,为了打造一个涉及面广大的生态体系,IBM采用了包括资本在内的诸多手段,吸引尽可能多的合作伙伴。就连一向自成体系的IBM研究部门,也早在几年前就合作引入了跨学科研究。比如,2008年2月,IBM与沙特阿拉伯合资成立研究院,利用IBM的纳米技术进行联合太阳能与海水淡化的研究。此外,IBM中国研究院也在与合作伙伴和客户进行联合研发。
“这个改变在‘智慧地球’推出几个月来表现尤为明显。现在客户主动要求我们研究部门参与研发。”在李实恭看来,这种研发模式对IBM落实愿景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比如,他们曾经根据有限的市场信息判断某类高端技术可能会在3~5年后发挥作用,但是,通过最近与合作伙伴的充分接触,他们发现那类技术在当前就为整个世界所需要。为此,他们重新调整了研发资源,加速相关研究。
值得思考的是,和IBM同期看到市场发展机会的其他企业并不少,但为什么唯独IBM在利用机会放大市场上所取得的成绩最为显著?究其原因,有专家就认为,这得益于IBM所采取的开放合作商业发展思路与当今世界扁平化的趋势相契合。在论述这一趋势时,《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强调说:“开始于21世纪的全球化,正在抹平一切疆界,等级制度正遭到来自社会底层的挑战,或者正从自上而下的关系变成更为平等合作的关系。”显然,基于这样的发展趋势,任何垄断模式都不可能持久,只有合作共生。而合作必须根植于开放。
当然,李实恭也承认,开放意味着要有很多弹性,有很多可变通的地方,因此需要企业针对变化有很好的管理能力。譬如,如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做得不好,企业就没有办法跟合作伙伴共同分享研究并进一步合作应用。“IBM 100年的企业历练和60年的研究探索,让我们具备了这种管理变化的能力。”
控盘能力
不仅把市场放大,而且还要在里面争取到更大的利益。后一种掌控市场的能力主要来源于IBM以咨询服务为主的商业模式:首先以咨询服务获得客户的认可,然后把IBM生态体系中的相应产品打包成解决方案销售给客户。
1996年,IBM全球服务部的组织形式开始独立运行。伴随着服务业务的诞生,IBM也从原来直接向客户推销产品转为服务导向的营销。这种服务型商业模式不仅帮助IBM从衰败中起死回生并恢复王者地位,还让它们成功摆脱了最近一轮的经济危机。2008年,当不少企业都出现生存危机甚至破产时,IBM却获得了历史上最好业绩,全年收入为1 036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利润增长超过18%。
这种“要利润,更要规模”的商业模式,看似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但在IBM却被证明为成功的关键。而在“智慧地球”阶段,IBM关于服务对象、内容等方面将有所提升—此前,IBM的服务影响力面向的是企业CIO,内容则围绕IT应用;而今后,其将设法影响到CEO层面,借此向他们传递关于产业链整合、企业全球化等智慧运营方面的建议。
尽管IBM是一家美国公司,但“全球整合企业”(GIE)却成为了它近两年来最有效的市场通行证。目前,IBM有60%的员工、57.87%的收入来自美国以外。它们的全球支付中心在上海、全球采购中心在深圳、财务中心在吉隆坡、人力资源中心在马尼拉……经过这样的全球整合,IBM实现了“全球化”效益的最大化,比如它们的采购中心由300个缩减为3个,因此节约了250多亿美元的成本。而全球整合的平台也让研发更加便利高效。比如,他们针对中国所做的智能电网、节能减排等项目研究,就集结了全球资源组成全球研发团队。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要从智慧地球的思路出发,研究中国问题,不仅考虑属地需求,而要与全球状况联系起来。”李实恭认为,这样做出来的方案,递交给客户后,会为客户增加全球化的能力。当然,客观上也会加速IBM“智慧地球”概念的落实。
IBM自己一直以来都是其服务部门的研究样板,而研究部门则是整个企业技术和业务模式的先行者。譬如,当IBM在市场上向客户展示自己的GIE成果时,研究部门已经在实践GIE的下一步动作。
针对如何在属地获得有效信息、如何把信息翻译成GIE平台共用语言,如何利用散布在GIE平台上的全球资源共同合作这些问题,李实恭表示,目前即使解决一个中国内地的问题,其也不用调集远在欧美的团队成员来到中国—后者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就可以参与中国项目的研究,而到现场拾取问题和需求的任务,就由没有语言、文化障碍的本地团队去完成。最终,这些能力会以服务的形式陆续递交到客户手中。而当客户实现全球化、智能化后,IBM的价值也随之放大。李实恭认为,“这是IBM最好的规模化发展模式。”
从“电子商务”到“智慧地球”回目录
从“电子商务”到“智慧地球”,理念的背后是IBM不断向高利润领域转型的轨迹。
文/李云杰
智慧的地球
“下一个大未来是什么?”2008年初的一天,IBM董事长兼CEO彭明盛问IBM一个高级副总裁JonIwata。彭明盛继续追问:“是不是云计算?”Jon Iwata表示疑问:“云计算……这个概念太窄了点吧?”一个月后,他们再次碰头讨论时,忽然有人插嘴道:“智慧的地球(SmartPlanet),这个概念够大了吧?”彭明盛兴奋地说:“YES!”
这是坊间流传的一个IBM如何炮制“智慧的地球”营销理念的版本。实际上,IBM内部设有专门的团队来研究和探讨未来市场需求和趋势,每隔一段时期,就会进行总结和提炼,并形成理念。1995年的“电子商务(e-business)”、2002年的“电子商务随需应变(“e-businesson demand)”都是如此。
其实,人们更关心的是,IBM到底想要从“智慧的地球”那里得到什么商业利益。
开拓新利润高地
2008年11月初,在纽约召开的外国关系理事会上,彭明盛发表了《智慧的地球:下一代领导人议程》的主题演讲。
其中,关键之处在于,“智慧的地球”要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统一成智慧基础设施。如彭明盛所言,传统上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是分离的。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建筑物、发电厂、油井;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个人电脑、移动电话、路由器、宽带等。现在,两者合二为一的时候到了。
这不得不让人起疑:按照彭明盛所言,智慧的地球是将实体的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合二为一,这是否意味着IBM又要把商业触角大幅度地延伸至公共设施机构领域?金融和电信行业的信息化已经非常成熟,IBM牢牢占据了这两个行业的市场主动权,像水利、交通、电力等行业的信息化与金融和电信相比还处于“拓荒”阶段,而其市场规模却丝毫不亚于这两个行业。
根据最新公布的季报,IBM2008年第四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2%。在大部分公司都受到经济危机冲击时,IBM利润增长仍超过预期,实属罕见。然而,IBM硬件部门收入出现大幅下滑。在发布财报时,彭明盛表示,IBM继续向行业中利润更加丰厚的领域转移。
利润更加丰厚的领域就在眼前,这就是那些不“智慧”的实体基础设施。然而另一端,即信息基础设施,已经足以“智慧”。第一,高科技使用越来越普遍,到2010年,平均每人将使用10亿根晶体管;截止到2009年年底,全球将拥有大约40亿个移动电话用户;在未来两年内,全球将生产300亿个无线电频率标签编号……。第二,全世界将很快拥有20亿网民,互联网将整个世界连为一体。第三,所有的事物都变得智能。现在计算模式使我们的系统、流程和基础结构更高效、更多产,反应更快。
IBM已经具备了相关技术能力和积累。2007年6月,IBM启动了“绿色创新工程”(Project BigGreen);2007年11月,IBM推出“蓝云”(BlueCloud)计划。此后,IBM在全球各地兴建云计算中心;2008年11月,IBM 发布全新云计算咨询及实施服务,等等。
然而,要从医疗、电力等公共基础设施领域掏钱,并非易事。在这些公共基础设施领域,存在着思维和体制上的障碍。这不仅需要理念去开路,更需要重构全新的产业生态链,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坦承:“比如,你要解决一个水污染问题的时候,水污染的上游说我做了,下游说我不管,或者下游做了上游不管都没有办法,只有在一起共同协作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IBM已经推出了很多相关方案,也在进行各种不同的试验和试点。就中国市场来看,在一两年前,IBM就已经开始与政府部门密切合作,对医疗改革和新农村建设进行研究,如在北京西城区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试点项目中,IBM提供新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将区域优质医疗资源进行整合。
应对经济危机,被IBM看做是推销“智慧的地球”的有利时机。彭明盛认为:金融危机使世界充分认识到了全球系统的复杂性及其带来的危险。不是只有政界领导才须承担变革使命。事实上,各企业或机构的负责人各自都有机会去改变世界运转的方式。现在很多国家都提出了救市的刺激方案,其中很大部分钱会投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而这和“智慧的地球”理念正好相吻合。
IBM希望通过“智慧的地球”理念去主动影响政府的投资决策,近期彭明盛频繁出访华盛顿和各国首都,推销“智慧的地球”。彭明盛向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建议:智慧基础架构是目前创造新就业岗位,刺激经济增长的最佳途径。在未来几年内,如果每年在宽带网络、智慧的医疗和智慧电网方面投入300亿美元,那么每年可以产生100万就业机会。2月11日,彭明盛访问了上海,在参加IBM第三届全球CIO领导力交流大会后,他拜见了上海市市委书记俞正声,建议上海市打造“智慧的城市”。
战略转型轨迹
从“电子商务”、“电子商务随需应变”到现在的“智慧的地球”,如果你仔细研究这几个理念,你会发现IBM每推出一个新理念,都会相应地开启新一轮的战略转型。
1993年,郭士纳临危受命担任IBM首席执行官。1994年,在他对华尔街的一个分析家小组做的一次公开演讲中,展示了IBM未来的网络化战略构想,并强调IBM要在郭士纳所谓的“以网络为中心的世界”中充当领导者。1995年,在很多人还不知道电子商务为何物时,IBM提出“电子商务”战略理念。
在推动电子商务兴起的过程中,与大部分企业提供硬件产品或软件产品不同,IBM所能提供的“电子商务”是包含硬件、软件的信息架构构建和企业流程改造——这个以网络为中心的模式不同于卖硬件的价格拼比,也不同于软件的版本升级,它的内涵是替客户建置信息架构、企业流程的重新改造,以便企业能够通过网络,更方便而有效率地做生意。这个理念将IBM全盘转向“IT服务”。1996,IBM历经1991到1993年高达80亿美元的亏损后,奇迹般地恢复春天,一举实现了770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和60亿美元的利润。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IBM从产品厂商逐渐转型为IT服务提供商。
2002年初,IBM现任CEO彭明盛上任。当时,正值互联网泡沫破灭,IT走下神坛,引发了业界对IT价值的重新思考。2003年5月,《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一篇尼古拉斯·卡尔的文章——《IT不再重要》,一度引发了轩然大波,该作者认为,只有当IT变成一种基础性技术、成为一种普通的资源时,它才能为大多数企业所应用,它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才能最大化。
在IT面临新的转折时期,IBM又适时地推出了“电子商务随需应变”——重点在“随需应变”。当客户开始捂着钱包说:环境不好,我不买IT设施了!而IBM则巧妙地说:没关系,我可以根据您的需求提供服务,你可以像用水用电一样需要多少买多少。围绕“随需应变”理念,IBM从收购普华永道、剥离PC业务,同时收购无数软件公司,加速“变软”,全面转向服务,力求通过打包齐全的软件产品,向客户提供从战略咨询到解决方案的一体化服务。
如果说“电子商务”让IBM从硬件转型到以提供偏硬件的IT服务,那么,“电子商务随需应变”则使IBM转型为以咨询和软件为主导的更高利润率的服务领域。此时的IBM已经跨出IT领域——不仅可以提供IT服务解决方案,也能提供商业和战略咨询。
在提出“智慧的地球”以前,IBM已经把自己打造成为智慧的企业。如两年前,IBM转型成为一个全球整合的公司:对资源进行最优配置,如把人力资源中心搬到菲律宾,将财务中心设在马来西亚,采购中心从纽约搬到了深圳,内部充分利用Web2.0技术提高员工协作和创新能力。据IBM的CIO MarkHennessy介绍,IBM在自身的核心业务流程、供应链等中应用了“智慧的地球”相关的技术,使得IBM节省了40亿美元。IBM正在以自身的实践为样板,帮助很多企业向“智慧的企业”转变。如IBM大中华区咨询团队正在帮助华为、海尔、长虹、上海电力等企业实施“智慧的企业”改造计划。
IBM之所以有效避过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了利润的高增长,恰恰得益于几年前开始的先行战略调整:目前服务收入超过一半,利润贡献部门来自软件和服务部门。
然而,IBM身处一个高价值的服务领域,它的定位和它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结构造成的“高成本”,也决定了IBM再也无法在价格厮杀和成本比拼的“红海”中生存,唯一的出路就是不停地转型,让自己更早地适应市场的变化,踏准步点,不断向高价值领域迁移。“智慧的地球”理念的推出则开启了IBM新一轮的战略转型。
如果说在“电子商务”和“电子商务随需应变”时期,IBM的客户主要是企业,那么,在“智慧的地球”时期,IBM的客户将扩展到企业、机构、政府乃至整个地球——这正是IBM“智慧的地球”理念的野心所在。
相比以前实施的“电子商务”和“电子商务随需应变”战略,“智慧的地球”战略跨度更多,挑战也更大。“智慧的地球”能引领IBM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吗?
参考文献回目录
http://hi.baidu.com/zhang_2009/blog/item/af5d55257c9ea023d40742bf.html
http://baike.baidu.com/view/2168958.htm
http://finance.sina.com.cn/leadership/mroll/20090521/16076256967.shtml
http://hi.baidu.com/zhang%5F2009/blog/item/c80e1fa875a3f8f41e17a2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