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淇淋三角梅和雪紫:汉语新诗鉴赏(14)蓝蓝?赵树义?吴岸?陶里?孙友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0:23:23

汉语新诗鉴赏之十四

蓝蓝/赵树义/吴岸/陶里/孙友田

 

 

蓝蓝,女,籍贯江苏,现居苏州。著有诗集《缠绵的诗雨》等。[蓝]国际女性诗社社长、[蓝]国际女性诗刊主编。


    孤独  

  
    孤独,看不见,也无法触及
    形容词很多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喜欢上了孤独
    并安置在灵魂深处,记录它,或多或少
    深深浅浅的隐痛
    
    一边向前走,一边去完成更深的孤独
    多么美啊
    
    这些孤独沉积在了我的年华里
    甚至,有时会从梦中站起来,轻轻抖动
    静静看着我
    
    我回视的目光里充满了敬意
    成为终身伴侣

 

[赏析]

孤独,可以说是人人都会遇到的心理问题,也是社会学和心理学的重大主题。人之孤独形形色色,如普通人的孤独,思想家的孤独,先驱者的孤独,诗人的孤独等等。诗人大多有着较常人更加孤独敏感的心灵,孤独或者孤独感自然也成为他们诗歌的重要主题。诗人通过其敏感细腻的心灵感悟,通过诗歌特有的意象、隐喻等将常常难以言说的孤独感生动地呈现出来,或封闭忧郁或痛苦无望或无助无奈,令读者与诗人在“孤独”中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思考生命的存在及其意义。

近日读到诗人蓝蓝(沈蓝)的诗歌《孤独》,感觉她写得非常特别,很有意味。她没有去写孤独的具体内涵,而是着力写孤独感所呈现的心理表象。一开始,诗人非常感性地说“孤独,看不见,也无法触及,形容词很多。”然后戛然而止,这强烈地诱导同样看不见也无法触及孤独的读者自己去寻找孤独的“很多形容词”。接着诗人开始一步步揭开覆盖“孤独”的心理面纱——孤独感的心理表象,先是说孤独是“安置在灵魂深处”的被记录下来的“深深浅浅的隐痛”,但没有说这是怎样的隐痛。其实,人生有着各种各样的痛苦,诗人不说留给读者自己去说也许更好。接下来诗人“一边走,一边去完成更深的孤独”,这是多么的孤独啊,人与生俱来无法逃脱的普遍孤独。但诗人却常常看到孤独“有时会从梦中站起来,静静地看着我。”,由此让人禁不住惊叹:“多么美啊!”最后,非常自然的是,诗人对孤独肃然起敬——孤独是诗人的终身伴侣,虽然隐隐作痛但随着岁月流逝愈加深刻、亲切和美好的人生伴侣。
     人生其实就是自己陪伴自己成长走向成熟最终走完匆匆一生的孤独之旅,事业,爱情,权力,成功与否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和一个片段,人孤独地来,也将孤独地离开。 (端庄)

 

 

赵树义,曾用笔名叶绿素,山西长子人,现居太原。曾出版诗歌、散文、小说合集《且听风走》等。

 

水,或者黄昏

 

水,或者黄昏。我在抚摸这两个词汇的时候

突然遭遇风暴的偷袭。黄昏的边缘

夜的牙齿间隙,一只黑色的狗目无行人

 

我也可以把风当做是一只黄色的狗

有着黄昏一样的颜色,黄昏一样的毛皮

或许,也有着黄昏一样的温柔

在另一双脚的面前

 

还是把每一个日子都当做一滴水吧

当然,当做一条河也未曾不可

但我不喜欢汪洋,不喜欢无节制的泛滥

柔软的,或坚硬的,都会磕疼日子的关节

 

但我的确喜欢水流动的样子,像风一样

像柳丝一样,像一个女子的长发一样

黄昏坐在岸边,这样的风景一定很迷人

 

黄昏其实就是水做的。天边的水

有着眼眸一样的清澈,有着酒窝一样的形状

一只瓷的碗里满是向日葵的倒影

鸟们把翅膀歇在河边,把鸣声藏在天上

 

水也是黄昏做的。蚕丝一样从天空吐出来

一丝一缕,一点一滴

水的骨头,蚕的茧,黄昏泪的眼

 

如果一生坐在水边该有多好

看关关雎鸠的诗句铺排出一个大黄昏

一只鹞子风一样扶摇而上,河总有流不动的时候

  

[赏析]

在阅读赵树义诗歌《水,或者黄昏》的时候,惊异于作者把看似并无关联两个词语进行调离组合,并且因此衍生出系列场景,而这些场景无疑都是极具韵致的。

两臂平伸,左手黄昏右手水。一个负重的夜行人穿梭于夜的缝隙间。此为第一节,作者将夜的紧密尖锐比作牙齿,夜的所有特征毫无顾忌地蔓延开去,因为有夜的遮掩,一只狗才胆敢张狂。夜晚并非真正的来临,黄昏的帷幕迟缓的拉开。在第二节里,狗的颜色变了。与此同时改变的还有心情,伸出的手触到温柔的毛皮,夜晚的前奏因而变换了内涵。阅读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接受,并且是无意识的追逐一根若有若无的细线。反观全诗,我是把第三节当做重点去反复研读的。如作者所言是“疼痛的关节”。水做的日子每一天自然都淋漓成石上苔藓。日子的叠加终是集渠成洼的。不汪洋的水,有节制的水,亦是柔软亦是坚硬。而柔软和坚硬从来都不是自相矛盾的,在某种特定的领域里,可以相依相生。这一节当阅读的眼睛掠过一个动词 “磕疼”,心不经意的忽悠一下,似乎真有某个关节出现隐痛。与第三节相比较第四节则是明了的直白的,是收放自如的淡彩,画面上流动的水和由此而至的风、柳丝、长发、黄昏之后相对静止的岸边无不相得益彰。第五节是第四节的延迟和纵深,天边大水是遥远的水是可出不可及的水。水的情状、水的外形、水的质地,被作者逐一描摹,且是无不精细。这一节最喜尾句“鸟们把翅膀歇在河边,把鸣声藏在天上”。水边的鸟沾染雾气在小憩,天上的声音在蓝之上。画面之外,一声一声的鸣叫不绝于耳。

水是黄昏做的。从流动的水、长发一样的水,诗歌的笔触毫不迟疑的纵深再纵深。终于一匹丝质的织品自天而降,点点滴滴都是黄昏的泪。夸张到了极致往往令读者浑然不觉深陷其中,至此,黄昏与水已是完美的合二为一。(简枫)

 

 

吴岸(1937-),本名丘立基,马来西亚汉语诗人。现任马来西亚砂劳越华文协会会长。著有诗集《吴岸诗选》、《破晓时分》等多种。

 

妈妈的影子

 

小时候

跟妈妈下坡去

没有车

我们步行几里路

没有伞

中午的烈日当空照

没有鞋

柏油路烫得我两脚发痛

妈妈说孩儿

不要怕

踩着妈妈的影子走

 

(选自《热风吹雨洒江天》,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赏析]

无论是写父亲、母亲,或是妻子、儿女,或是兄弟,这该是一个温馨的话题,然而,在诗人的诗作里,亲人的关怀与爱,都给人一种沉重感、压抑感。当然,这是因为历史、社会环境的原因。吴岸的爷爷年轻时离乡背井,来到砂劳越创业。吴岸的父亲逝世后,家道中落,哥哥在外工作或读书,吴岸和母亲的父亲两人一起过着好几年贫困的生活。在吴岸诗里的母亲,是一位勤劳朴素的家庭妇女,她对孩子沉甸甸的爱,是无比的细腻、朴素:

这首短短58字的短诗,记述的是妈妈带着孩子在烈日下赶路的情景,“没有车”、“没有伞”、“没有鞋”,家中的困境跃然纸上。接着,它以生动的细节打动了读者的心:“踩着妈妈的影子走”。这个细节,体现,衬托、丰富了一个平凡朴素母亲的形象。诗人对这份沉重的母爱的敬佩和怀念之情,也溢于字行间。

凡是能够感动人心的诗,必然是流露着真情实感,呼应着诗人心灵和灵魂的诗。  (谢振泽)

 

 

陶里(1937-),原名危亦建,笔名阮放。广东花都人。澳门诗人。著有诗集《紫风书》、《蹒跚》、《冬夜的预言》,诗论集《让时间变成固体》等。

 

铜马像十四行

 

铜马驮着满天星斗

向夜空奔腾作势

给行人展现

一个老王朝衰落的标志

在那僵曲的蹄影之下

即使夜夜七夕

牛郎也不过鹊桥来

因为织女失足

爱情没了价值

还有那个豪赌的香港婆

输掉回港证

倒在台阶上

把自己廉卖给夜魔

梦里又是赌楼烟雾灯火

 

注:澳门南湾有亚马喇铜马像,葡京赌地在其附近。

 

[赏析]

张炯等主编的《中华文学通史》称80年代的澳门诗歌“是堪与大陆、港台和海外华文诗歌相提并论、接轨对话的一个领域”,充分肯定了以现代派为主体的澳门诗歌的创作成就。而为取得这种成就,始创五月诗社的诗人陶里做出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贡献。

这首诗采用十四行诗的形式。十四行诗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意大利的彼特拉克式,由两个四行诗节和两个三行诗节组构成;另一种是英国的莎士比亚式,由三个四行诗节和一个两行诗节构成。《铜马像十四行》一气呵成,虽不明显分节,但从诗意上仍可分为四节,与莎士比亚式更为接近。

诗的前四行写“铜马”本身,一个“驮”字写活了铜马,展现了这个意象涵蕴的意义。接着,诗人又为读者描绘了亚马喇铜马像蹄影下的三种景象:织女的失足、豪赌的香港婆的廉卖与诗人梦中的赌楼灯火,从一个侧面勾勒出澳门这座东方蒙地卡罗的众生相。

诗人有层次地着意描绘了葡京赌场的惨景,使读者的心灵受到震撼。之后,由近及远,由实入虚地描写了梦境,虽只一句,但耐人寻味。由此,读者对老王朝的衰落有了具体而深刻的理解,能更好地品味“夜空”所体现的象征意义。  (傅天虹  郭海军)

 

 

孙友田(1936-),安徽省肖县人。著有诗集《煤海短歌》、《石炭歌》、《金色的星》、《花雨江南》等。

 

海 景

 

海水蔚蓝

像万匹闪光的缎

不要夸海

夸天

 

海水暗淡

如一张哭丧的脸

不要怨海

怨天

 

(选自《孙友田诗选》)

 

[赏析]

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比水星更像水星,它的表面有十分之七为海水所覆盖。因此,海洋成了人类有限视野中最辽阔壮观的存在,歌咏和表现大海也成为诗歌和文艺作品中一个常见的“主题”。

这首《海景》是写大海的,诗中写了“海水蔚蓝”时的景象,也写了“海水暗淡”时的景象:诗人分别用“万匹闪光的缎”和“一张哭丧的脸”来比喻和形容这两幅迥然有别的“海景”。尽管对比鲜明,给人的印象也很清晰,但并无“惊人”之处:凡是到过海边的人,谁没有看过如此海景,谁的心中没有激起过一点感情的波澜呢?其实,这正是作者所要求的“审美效应”——你想夸赞眼下这万匹闪光的锦缎吗,还是因为它如一张哭丧的苦脸而心生对大海的埋怨?即使你没有到过海边,也一定会在写海的文字中熟悉了这类体验的。而本诗作者的高明之处,就是要让你摆脱视野的局限,跳出习惯性思维,在诗的跳跃中实现主题的升华:

 

……不要夸海/夸天

……不要怨海/怨天

 

诗人之所以为诗人,就是在于他的独到。他把眼前的大海只当作“一面镜子”看,那美若绸缎和愁如哭脸的,并不是海的真相,而是它头顶上那方“天”的倒影!“夸”也好,“怨”也好,都应该跟这个“天”字联系起来才对!这便是诗人给予我们的忠告,一个诚实者的“观察记录”,一个睿智、犀利又不无辛辣的发现。 (叶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