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本无情 电视剧:专题六:课堂观察和如何评价一堂课 第二讲(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9:21:23
第二讲(上)
前两场我们抛出了课堂教学设计中关于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和创设情境以及课堂观察中的一些问题,对于教学目标我们在第一场中已经进行了回应。这一讲,我们将对情境的有关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在交流中大家会对情境有一个新的认识和思考。
前面,我们重点讨论了创设学习情境的问题。提出了重点讨论的3个问题:
(1)创设情境的作用和价值
(2)什么是好的情境
(3)怎样创设好的情境
介绍了两个案例:
《7的乘法口诀》的4个不同的情境;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的两种不同的情境设计。
针对上面两个案例,请老师们讨论3个问题:
问题1:你更喜欢哪个情境?说说理由。(指《7的乘法口诀》的4个情境)
问题2:创设情境可以从哪些角度考虑?
问题3:教师应该改变情境吗?为什么?(指《分米和毫米的认识》的2次创设情境)
一、关于创设情境的作用和价值
关于创设情境的作用和价值,我们采访了孙晓天教授。
孙教授主要谈了下面几个问题:
数学情境是一种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我国传统的中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只重视训练学生解答已经提出的问题,并要求学生按一定的解题模式去反复强化训练,而忽视了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去探索解决非常规问题,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如何创设一个高质量的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数学、深入的思考数学,促进学生数学修养的提高,是我们不容回避的问题。
下面从四个方面阐述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的价值:
第一,情境的创设代表了教学观念的变化。这次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活动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如果我们承认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那么教学中必然需要一种情境,这种情境是基于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的,是沟通学生已有经验和所学数学内容的桥梁。
第二,创设情境实际上承认了教学的复杂性、创造性和生成性。情境的英文可以是Context,它的意思是上下文、前后有关联的东西,这代表了我们对教学的认识。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一种富有挑战性的“再创造”,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第三,情境可以激发探索和创造。情境往往并不直接揭示所学的数学内容,而需要学生基于自己的实践和思考,从中提炼数学信息,因此,学生的许多富有创造的想法可以从情境中引发出来,在不断地探索和交流中,数学思想得以渐渐突显。要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造,需要提供给学生一个“问题场”,好的情境无疑起到了“场”的作用。
第四,94—98年度的世界数学联盟主席D.Mumford在1998年论述现代数学的趋势时说,“创建好的模型正如证明深刻的定理一样有意义。我想,承认这一点,数学将会从中受益”。
那么,创造好的模型往往需要有一个好的情境,当然这个情境可以是生活的,也可以是数学的。
孙教授的谈话中对情境的作用和价值可以总结为两点,第一是好奇喜欢的源泉,第二是发现的沃土。
对于创设情境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总之,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情境的两大功能,也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
二、什么是好的情境
我们还是先回到上次举的案例——《7的乘法口诀》
在7的乘法口诀中,教师甲运用了书中的情境直接引入,新课程以来教材也有很大的改变,现行的教材中有很多情境主题图,这些情境图都是教材的编者精心选择的很好的学习情境。像这节课教材选择的“1个星期是7天”的生活情境是孩子们再熟悉不过的了,运用这样的生活背景将生活情境数学化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我们很多老师喜欢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当然可以,不过在没有更合适的情境背景下,还是建议老师在体会好教材编写的意图上,用好和用透书中的情境图。怎样用好书中的情境图?这里我们推荐拓展资源1中“2的乘法口诀”的课堂实录!
那么对于教师乙而言,她的情境似乎与语文学科有了一定的联系,在儿歌中寻找数学问题,并提出数学问题是她在情景创设中的思考。可以说这样的情境老师也是有自己的思考的。
对于教师丙创设的情境,是否是一个好的情境呢?
我们目前的情境创设多数像“鱼饵”,整个过程是一点一点把小孩给钓过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这不是情境的全部意义,甚至不是特别重要的意义
情境问题应当是朴实无华的,它可以华丽但不应当有太多的水分,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是很复杂的,不要曲里拐弯的,奇奇怪怪的。
对于教师丁来讲,她的设计可不是曲里拐弯的,而是直接用格子图的引入,直接进入主题。有的老师对此产生困惑,她的这个是不是情境呢?情境是不是就是指那些童话的、生活的、故事的吗?她的这个方格图算情境吗?
我们来听听孙晓天教授怎么说。
首先,明确的说,她的这个是情境。问题情境分成现实的、超现实的、已有的经验。情境不一定就得是生活里面有的,就得是人物,就得是小卡通,不是的。有时候情境是很抽象的,就是到大学里也得搞情境,不论学到什么程度,都要和已有的经验联系,都要和新的东西联系,你只要满足这两个联系,这就叫情境问题。
如果按照这两条来分的话,孙教授将情境分为三类:第一,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真情实景;学生不熟悉的真情实景;第二,超现实的或者是虚拟的;第三,是学生已习得的知识的积累。这样分类点明了一点:情境不一定都是鲜活的,不总是有几个小动物,总是有几棵树在里面,5+5+5也是情境,这样就把传统的有价值的讲法包括在内了。但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另外还要有大量的生活、无尽的想象,然后在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中,把一些不太严谨的内容逐渐规范,把一些经验性的东西逐渐转化为严格数学的语言和结果。无论怎么分,都要有个分法,你得有个依据。随着学生身心的不断发展及学校数学内容的抽象性的不断增加,教师所创设的数学情境可能应更多地立足于数学内部本身,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听过对孙教授的采访后,老师们对情境是否有了新的了解呢?对于教师丁的情境您是否有了更多的思考呢?从数学的本身来创设情境,将孩子的思维带入到了纯数学的情境中,突出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这是最后一个情境带给我们的启示。
下面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上周我们提供的《分米和毫米的认识》的案例,老师经历了两次不同的情境创设,到底哪一次更体现它的价值呢?我们来听听她自己的思考吧!
老师之所以改变情境更多的是是从数学本身的魅力出发来吸引和感染学生,在第一个情境是用孩子们喜欢的孙悟空的金箍棒引入的,孩子们虽然也很感兴趣,但讲课老师自己并不满意,用她自己的话讲有一种表面的浮华。而在第二次情境的创设中,老师更注重了真实情境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整节课在给镜框按玻璃的的情境由学生自己不断的发现问题,不断的解决情境中的现实问题,最终将分米和毫米学会用好。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不断反思的,对情境的认识更是逐渐加深的。改变后的情境不在停留在仅仅给学生一个感官上的刺激,而更加深入到在情境中不断的产生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的过程。相比较而言是不是后一个情境更好呢?
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欣赏刚才这位老师在教学中不断思考的过程,她在不断实践和反思中,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的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和教学行为。有关这方面的反思,我们在拓展资源2中推荐文章《用好才算好!》请大家继续思考什么是好情境呢?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初步描述一下,创设好的学习情境的特征。
好的情境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1)情境应尽可能接近儿童的经验,能引起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
(2)情境应能促进儿童的发展的需求。
在创设情境时,除了从兴趣上满足孩子的需求,更要从“认知的增长、思维的发展,情感的提升”上促进他们的发展,满足他们发展的需求。尽管这种需求有时是被动的。
学生本能的需求与学生发展的需求是不同的,学生的发展如果在家长、教师的正确、有效的引导下,比自然成长要快的多。这也是教育的基本功能。所以创设的情境不仅仅只是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还要注意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把教育(包括德育)自然地、恰当地引入学科学习中。
如:在讲平均数时,教师创设了一个缺水的情境,引起了学生强烈的震撼。
案例:平均数中缺水的情境。
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的用水量约是3千克。
3千克水有多少呢?老师把盛有3千克水的塑料袋拿给学生看。学生惊讶的说:“这么少啊!”
出示:吴老师家2002年用水情况统计图。
2002年吴老师家用水量情况统计图

选择正确算式
吴老师家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
(1)(16+24+35+21)÷4
(2)(16+24+35+21)÷12
(3)(16+24+35+21)÷365
出示图片:
吴老师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大约是88千克
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约3千克
问:比较这两个平均数,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3)小学阶段情境尽可能的是现实的,能让学生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和数学学习的价值。
案例:折线统计图的引入
请同学们欣赏一首诗:
春风吹细柳,夏日荷花红。秋季枫叶美,冬雪压青松。
请同学们说一说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情景?描写四季不同的情景还可以用什么形式?(音乐、照片 ┅┅)
请同学们欣赏四幅图:

导入:数学知识是怎样表现四季和温度的不同的变化的呢?
用数学知识是怎样表现四季和温度的不同的变化的呢?
老师的情境创设很有意思,他从不同角度,用各个学科的独有的方式来描述春夏秋冬,创设了不同学科描述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方式,突出了学科的特点。最后引出了数学折线统计图的方式来描述四季,从而开始了“折线统计图”的学习。“如何分析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学习中对于数学的独特性有了更深刻的体验。特别是在应用折线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时,老师再次创设情境。
案例:哪一个统计图表现的是悉尼的温度?
1、    据统计表能发现什么信息?
A市常年平均气温统计表
2004年5月
月份










十一
十二
温度
-4.3
-1.9
5.1
13.6
20.0
24.2
25.9
24.6
19.6
12.7
4.3
-2.8


2、    根据统计图你又能发现什么信息?
①、引导学生找出最高、最低平均气温。
②、计算出一年的温差变化。
③、引导学生说出一年气温变化的趋势┅┅
反思: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够表示数量的多少,还能反映出数量增加、减少变化和发展的趋势。)
3、    师为同学们准备了3个城市的常年平均气温统计图,请同学们
任选一个喜爱的城市说出它的气温变化的特点,并在小组内交流。

4、    汇报:各城市温度变化的特点。
5、    判断:根据城市的代表建筑判断是哪个城市。

根据4个城市气温变化的特点分别判断是哈尔滨、北京、悉尼、昆明那个城市?
学生要结合地理知识才能解释清楚。不仅突出了数学对描述不同地方温度的准确与便捷,而且还实现了学科之间的整合。
(4)情境要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学生能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
(5)情境应当有挑战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是多样化的。
案例:《通分》的探究。
例如:研究把3/4 和5/6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问:你觉得自己会做吗?(估计自己的水平)
用什么知识解决?(生: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具体说说用哪一部分?(生:用扩大相同倍数部分,老师还要求学生说全)
扩大到什么样?(生:分母相同)
分母可以化成几?(生:24、12、36、48……)
分组讨论,看哪组答案多?(学生才开始动手做)
老师把路全都给学生铺平了,坡坡坎坎全铲平了,顺顺当当地把该说的全说了,学生学到的只是知识,能力的发展被忽视。
老师在这节课的设计中,缺少挑战性,思维空间太小。其实只提出两个问题就可以了。
第1个:你觉得自己会做吗?
第2个:分组讨论,看哪组的答案多?
我们会发现两种不同的提问方式,给学生留有的探究空间是不相同的。
总之,好的情境应当能够有促进学生得到新的、全面的发展(包括: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情感价值观的感受……)
三、怎样创设好的情境
好情境如同桥梁建造一样,如果我们把数学情境的“合理性”视为对建筑材料的质量要求,把“问题导向性”看作是对桥梁功能的设计要求,那么,“有效性”则可看作是对桥梁工程质量的总体考虑。为此,我们应把情境创设理解为一种动态过程,即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需要,对已有的数学情境加以适当的改进,适时地为学生创设新的学习情境。数学情境的创设是一个涉及素材的选取、内容的组织和呈现。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过程。
关于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这一方面的文章比较多。摘几篇:
☆ 秦和平,刘全祥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在问题情境生活化操作方面给出了几个策略:1、比较策略:比较学习材料和学生已有经验之间的关联,确定情境创设的框架。2、还原策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具体、可感的形象,丰富学生体验。3、转化策略:将学校生活中的随机事件转化为教学资源,变偶发为契机。(秦和平,刘全祥,《比较·还原·转化》2004年第7~8期《小学教学设计》)
(做PPT)
☆ 周琴秀认为:创设和谐的数学课堂学习情境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要做到,1、学习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学习兴趣和谐,2、学习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生活实际和谐,3、学习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认知要求和谐。(周琴秀《创设和谐的数学课堂学习情境》,2005年第6期《小学数学教育》)
☆ 合肥市瑶海区教研室 陈祥文网上发贴《关于创设问题情境的思考》认为:(http://www.adps.cn/Article/T_article/maths/200504/268.html) 问题情境的创设,一般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明确的目的性。一定的新颖性。适度的障碍性。灵活的技巧性。
☆ 旅顺进修学校 郭成荣认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注意以下几点(http://cache.baidu.com/c): 1. 情境的有效性。2. 情境的真实性。3. 情境的适度性。4. 情境的问题性5. 教师本身就是一种好的教学情境。
☆ 江苏省姜堰市马庄中心小学蔡爱兵在《莫让“情境”冲淡了数学教学的主旨》一文中,从三个方面给出了建议:首先,情境创设应体现教材的主旨,应该为数学学习服务。其次,情境的创设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出发。另外,情境的设计应注意设问的技巧。(《中小学数学》2005年6期)
创设情境是一个不断发现、积累和创新的过程,在实践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情境,教师要在生活中养成观察、积累的习惯,不断思考调整,借鉴和引入情境时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让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