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危机在线播放:《社会保障概论》综合练习题解(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3:34:48

《社会保障概论》综合练习题解

(附参考答案所在页码)

责任教师:邓旺林

一、填空题:

1.“社会保障”一词首先使用于1935年美国“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法》)。(P3)

2.1952年国际劳工组织制定并通过的(《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为各国制定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依据。(P4)

3.现代型的社会保障,(国家)必须扮演出场的主要角色,这就意味着社会保障要由(国家)来组织和领导,并统一付诸实施和管理。(旧教材P5~6)

4.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的一种(安全)制度。(P6)

5.社会保障的特点是(强制性)(社会性)(福利性)(互济性)(不可逆性)。(P8~9)

6.社会保障的功能有(补偿功能)(稳定功能)(调节功能)。(P10~11)

7.社会保障的利益主体(按:应是“责任主体)可分为(政府)(企业)(个人)。(P13)

8.从共性上看,(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显然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P18)

9.现代社会保障理论逐渐向(多样化)(复杂化)方向发展。(P31)

10.社会保障理论由(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社会保障资金运行理论)(社会保障制度理论)三大部分构成。(P21)

11.传统社会保障时期可分为(萌芽阶段)(慈善阶段)(济贫阶段)三个阶段。(P33)

12.现代社会保障时期是以160多年前社会保障开始形成(制度)为起点的。(P36)

13.社会保障制度的雏形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颁布实行的新(《济贫法》)。(P37)

14.从时间顺序上看,现代社会保障建立的标志是1935年(美国)颁布的《社会保障法》。因为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P40)

15.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1951年2月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简称《劳保条例》。(P43)

16.(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问题和中心内容,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建立并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和前提。(P55   旧P37)

17.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社会保障分配)。(P53)

18.社会保障分配贯穿于社会保障的全过程,其规划实施的第一步是组织(社会保障收入),其最终举措是组织(社会保障支出)。(P53)

19.筹集社会保障基金,有一个基本原则,即(收支平衡)的原则,这种原则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横向平衡);另一种是(纵向平衡)。(P55)

20.社会保障基金的建立方式主要有(现收现付式)(完全积累式)(部分积累式)三种。(P55~56)

21.社会保障基金支付的基本形式有(现金补助)(实物补助)。(P59)

22.从原则上讲,社会保障基金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P62)

23.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必须遵循的原则有(安全性原则)(收益性原则)(流动性原则)。(P67~68)

24.战后半个世纪以来,(福利国家制度一直是英国政府奉行的基本国策,它作为“社会安全阀”在英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P84)

25.瑞典推行的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其基本特点是国家通过(立法),对(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保障其基本生活的福利待遇。(P95)

26.德国社会保障制度以(社会保险制度)为核心内容,并辅以(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为特征。(P104)

27.美国的社会保障项目多达(300)多种,有(七)大类。(P112)

28.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保障的(普遍化)和制度的(多元化)。(P123)

29.俄罗斯实行养老金和(物价水平)挂钩。(旧P111)

30.近年来,我国城镇职工的医疗、养老保险制度所进行的“统帐结合”的改革,正是借鉴了新加坡实行(中央公积金制度)的成功经验。(P125)

31.社会救助的对象是那些因各种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具有(最低保障)性质。(P138)

32.我国扶贫解困的首要任务是消除(绝对贫困),我国目前的贫困问题主要表现在贫困者的(量)(度)。(P141,147;旧P128)

33.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会救济制度,存在着(救济范围窄)(救济标准低)(救济工作随意性大)等问题。(P153)

34.1993年6月1日,我国(上海市)率先建立了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P156)

35.一般认为,社会保险包括(养老)(残疾)(遗属)(疾病)(失业)(工伤)(生育)七大块保险内容。(P180,旧P142)

36.一般认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产生于德国,以(1889)年德国首相俾斯麦颁布(《养老、残疾、死亡保险法》)为标志。(P185)

37.养老保险的四种类型是:(自保公助)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福利国家)型的“全民保险”、(国家保障)型养老保险制度、(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险制度。(P188~190)

38.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始建于(50)年代初期。(P197)

39.“文革”始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改为(“企业保险”)。(P198)

40.从(1984)年起,我国开始在全民所有制企业范围内进行以(退休)费用的社会统筹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试点。(P199)

41.我国1993年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个人账户”概念,标志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创新。(P201)

42.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从(80)年代中期开始试点摸索。(P218)

43.医疗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体系中最古老的项目,始建于(德国),后迅速向其他工业化国家推进。(P236)

44.最先把医疗保险制度化的国家是德国,(1883)年德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疾病保险法》)。(P236)

45.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开始实行医疗保险(社会统筹)的办法。(P248)

46.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原则。(P248)

47.生育社会保险从保险对象和筹集基金规模而言,是(小)险,从其保险的支付期限来看,是(短)险,但从其承担的重大责任来看,则是(重)险。(P299)

48.我国机关、事业单位的生育保险制度建于(1955),而生育保险制度的改革则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启动。(P300,302)

49.我国传统工伤保险的主要不足是:一是(覆盖范围窄);二是(保险方式落后);三是(工伤待遇标准偏低);四是(缺乏工伤预防机制)。(P317~318)

50.按造成失业的原因,可把失业分为(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P261)

51.193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仔细分析了影响就业的因素,提出了新的失业理论,他认为失业有三种:(自愿失业)(摩擦性失业)(非自愿失业),而正是(非自愿失业),才是本来意义上的失业。(P263)

52.失业不仅是一个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更是(社会学)特别是社会保障学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P266)

53.8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避开使用“失业”这个概念,而沿用(“待业”)。1986年国务院颁发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第一次明确对国营企业职工实行(待业保险制度),它标志着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P250)1999年1月20日颁布实施的(《失业保险条例》),是我国建国以来最为完备的一项失业保险法规。(P281,283,288)

54.“下岗”这个概念是(90)年代中期才出现的新名词。(P255)自(1995)年起针对国企改革引发的大量职工下岗问题,我国劳动部门就提出实施再就业工程,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P286)

55.社会福利的特征有:保障对象的(全民性)、保障内容的(福利性)、享受保障的(无条件性)、保障待遇的(公平性)(高层性)。(P332~333)

56.世界的社会福利事业,经历了从(剩余)型到(制度)型再到(发展)型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P337)

57.我国现行的社会优抚安置保障制度是伴随着(人民军队)的建立和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P365)

58.我国优抚安置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社会),优抚安置的对象是(军人)及其(家属)这一特殊群体。(旧P286)

二、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以立法的形式确定的、由国家举办并承担责任、以国民收入再分配方式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的社会稳定机制。(P7)

2.就业关联制度——属于“收入维持”方案的一种。它规定:享受年金或其他定期补助的权利,一般取决于工作或独立劳动时间(即工龄)的长短;家属津贴和工作保障则取决于是否存在雇佣关系。政府是所有保障待遇的最后保证人。(P12)

3.普遍保障制度——属于“收入维持”方案的一种。又称按“人头”补助制度,即对公民或居民,不论其收入、工作或财产如何,均按统一的标准提供现金补助。补助资金通常来源于国家财政收入的拨款,补助金一般普遍适用于已在这个国家居住达到规定年限的申请人。(P12)

4.储蓄保险金制度——是一种强制性的储蓄制度,主要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它要求企业和职工定期交纳规定的保险金,共同出资建立特别基金,款项记入每个雇员的账户,专款专用。当雇员发生规定的偶然事故时,按照规定将各账户下的储蓄保险金连同利息一次发还给受益人。但在有些情况下,受益人也可自行选择分期领取本金或遗属恤金。(P12~13)

5.社会保障体系——指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P16)

6.社会保障基金——指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而通过各种渠道建立起来的、法定的、专款专用的经费。(P55)

7.社会保障分配——指政府或社会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和安排征缴和使用社会保障基金,以完成社会保障制度所设定的目标的各项活动。(P53)

8.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是社会保险机构或受其委托的机构,用社会保险基金购买国家政策和法律许可的特定的金融资产或实际资产,以期获得适当预期收益的投资行为。(P67)

9、社会保障税——社会保障税是一种按受益原则征收,由获得某种特定收入的纳税人缴纳,专项用于社会保险方面的直接税种,是世界上比较流行的为筹措社会保障基金而开征的一种税。(旧P42)

10.社会救助——对因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经济、环境、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基本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由政府主导或在政府的倡导和推动下,通过再分配的形式给予救助,以保障社会成员最基本生活水平的一种社会制度。(P137)

或答:社会救助是国家及社会对遭受自然灾害、不幸事故等和生活在贫困线或最低生活标准下的个人和家庭进行救济和援助,以维护这些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P18)

11.贫困线——指政府按照一定的方法,以社会成员为购买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或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物品或服务,而必须获得或花费的一定数量的货币金额所确定的一条具有法律参照意义的标准线。(P141)    按:此题答案与采用旧教材所作答案有较大不同。

旧教材P122:贫困线——指最起码的生活水平或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间的差距的一个量的界定。

12.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养老保险是由国家依法强制实施的、面向全体劳动者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根据这项制度,劳动者在达到一定的条件,如年龄、身体状况、工龄或参保期限等,即可从国家有关保障机构领取养老金,从而使自己年老时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P181)

13.医疗社会保险——在被保险人因健康原因而暂时失去劳动能力并失去经济来源时,国家和社会有责任按照有关立法,对受保人提供医疗服务和一定的收入补偿的保险制度。(P228)

14.生育社会保险——妇女因怀孕、生育子女而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时,从国家和社会得到医疗服务和现金补助的制度。(P297)

15.工伤社会保险——由国家和社会统一立法强制实施的,对劳动者因在生产过程中遭受的意外伤害或由于特殊工种而引发的职业性疾病进行有效治疗并提供其基本生活保障及家庭经济补偿的社会保险制度。(P308~309)

16.失业——  (P260)

广义的失业: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劳动力资源处于闲置状态。

狭义的失业:指达到法定年龄(劳动力年龄)并有就业愿望和应业能力的人得不到适当的就业机会,包括已经就业而被解雇,且正在等待或寻求新的就业机会的一种社会现象。

17.失业社会保险——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的劳动者,在其因非个人原因而失去工作从而失去收入来源时,由国家或社会保险机构向其提供一定物质援助或现金补助,以保障失业者及其家属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P266)

18.社会福利——就其最基本的意义来说,是指国家或社会通过有关政策或立法,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旨在改善和不断提高其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资金保障和社会服务。(P332)

19、社会优抚和安置保障——社会优抚和安置保障是国家通过有关立法,对立法范围内的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及其家属提供优待、抚恤和安置,以确保他们的生活水平不低于所在地区人们的平均生活水平的一项具有褒扬性和优待性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P364)

三、简答题:

1.简述社会保障的特点(P8~9)

社会保障的特点有:一是强制性;二是社会性;三是福利性;四是互济性;五是不可逆性。

2.简述社会保障的功能(P10~11)

社会保障的功能主要有:(1)补偿功能。(2)稳定功能。(3)调节功能。

3、简述社会保障的方式(P11~13)

(1)社会保障对受保人提供的保护,通常有两种方法:现金补助和提供服务。

针对收入损失提供现金补助的措施,通常称为“收入维持”方案;对受保人提供特种商品或直接服务的方案,通常称为“实物补助”。

对于“收入维持”方案有3种普遍认同的方法:一是就业关联制度;二是普遍保障制度;三是经济状况调查制度。

(2)世界上还有其他2种保障方式:一是公营的“储蓄保险基金”制度。二是雇主责任保险制度。

4、简述我国目前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P20)

我国目前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A、社会保险——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以及公务员养老保险、农民养老保险。

B、社会救助——自然灾害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乡村“五保”制度等

C、社会福利——全民保健、残疾人福利、老年人福利、妇女儿童福利、教育福利、住房福利。

D、军人保障——军人社会保障、军人抚恤、退伍军人安置、军人福利、军属优待。

E、其他制度——公务员医疗补助、住房公积金等

或者答: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

5.简述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P21)

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障的概念,社会保障的范畴及其发生发展,社会保障的功能和作用,社会保障体系及其构成,社会保障的理论依据,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等。

6.简述社会保障资金运行理论的主要内容  (P21~22)

社会保障资金运行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原则,不同筹资模式的特点及适用条件,社会保障储备基金规模的确定和结构优化,社会保障基金支付的原则、方式及程序,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不同的社会保障资金的运行特点及相互间的区别与联系,社会保障储备基金投资的理论和方法等。

7、简述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P18~19)

答: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有:

⑴社会救助。是国家及社会对遭受自然灾害、不幸事故等和生活在贫困线或最低生活标准下的个人和家庭进行救济和援助,以维护这些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⑵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最基本、最主要的部分,它是国家通过立法而建立起来的旨在保障劳动者在因年老、疾病、伤残、生育、失业等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力,而减少或失去工资收入的情况下,仍能享有和在业期间相差不大的基本生活权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⑶社会福利。是在保障全体社会成员享受基本生存权的基础上,能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提高生活水平,增进社会成员个人福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8.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理论的主要内容  (P22)

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构成要素及构成内容,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社会保障的制度的历史、现状和目标模式,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价和比较等。

9、简述社会保障的再分配关系(P53~55)

答:社会保障有关的再分配关系有:

⑴国家与企业、个人之间的再分配关系。这种再分配关系主要是由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社会保障支出占政府财政收入的比重这两个指标而体现出来的。

⑵劳动者之间的再分配关系。这种再分配关系集中体现在社会保险方面。

⑶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再分配关系。这种再分配是中国社会保障分配的主要形式和主要渠道。

⑷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再分配关系。这种再分配关系集中体现在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上。

⑸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再分配关系。这种再分配突出反映在那些由县级统筹逐步向市级、省级统筹过渡的社会保险项目上。

10、简述社会保障的筹资渠道和方式(P55)

答: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主要有5条渠道:⑴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的预算拨款;⑵企业(用人单位)按制度规定的交费;⑶个人交费;⑷社会保障基金的结存和增值;⑸国内外各界的社会保障捐赠。

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的方式主要有三种:⑴现收现付式;⑵完全积累式;⑶部分积累式。

11、简述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P69 )

答: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渠道有以下几种:①银行存款;②信托存款;③不动产投资;④有价证券(债券、股票等)投资;⑤直接贷款或委托贷款。

12、简述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P112~113)

答: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一是社会保障制度内容丰富,项目繁多,但保障程度不高。二是资金来源多渠道,有政府、非营利组织、雇主、雇员,还有政府、雇主和个人三方共同分担的。三是多层次的保障管理体系。是一个由中央、地方、企业、社会团体、私人机构、个人等多层次的体系,各层次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庞大的社会保障管理网。四是强制和自愿相结合。

13、社会救助对象有哪些?(P139-140)

答:社会救助的对象主要是那些陷于生活困境的社会成员,按他们致贫的原因,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⑴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人,简称“三无人员”。这类国民大部属于长期救助对象,国家和社会要向他们长期提供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资金和实物。

⑵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生活暂时困难的人。这类国民有劳动能力,本来也有生活来源,只是因突遭自然灾害而一时陷入生存困境,因而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救助。

⑶城乡贫困者。这类国民有劳动能力,也有收入来源,但收入较少,以致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或低于政府颁布的最低生活保障线。

14、简述划分贫困线的方法(P141-143)

答:确定贫困线有四种方法:

⑴以恩格尔系数为依据确定贫困。食物支出占家庭支出的比例就是恩格尔系数。一般认为,恩格尔系数超过59%,属于生活绝对贫困的家庭。

⑵一些发达国家用相对的方法来衡量贫困,最常用的是将贫困标准和一个地区人均收入水平保持一定比例。

(3)市场菜篮子方法。即以人们日常最起码消费支出的总费用作为划定贫困的标准,具体包括人们的食品、生活必需品和参与社会日常生活的费用。

(4)生活形态式方法。以当地大多数人的主观判断来确定哪些人生活形态上是属于贫困的,并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调查,进行有关救助。

15、简述社会养老保险的特点和作用 (P181  /  P183-184)

一般来说,社会养老保险具有以下特点:①推行保险立法化;②筹集渠道多元化;③享受待遇标准化。

社会养老保险有以下作用:①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②强调劳动者的自我保障意识,使养老从家庭代际反哺方式转向自我保障。③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缓解养老压力.(或答:社会养老保险在当今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具有特别重要和现实的作用。它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缓解养老压力。)

16、简述医疗保险的特征 (P228~229)

答:医疗保险是一个特殊的保障领域,具有以下特征:

1)主要为国民提供健康保障

(2)保障的手段是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3)涉及的关系较复杂   或答:医疗社会保险比其他社会保险项目更复杂

(4)(社会效应)见效较慢  或答:一项医疗保险制度是否成功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反映出来。

17、简述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组成部分   (P243~246)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并发展起来的,由四大块构成:

(1)全民保健,是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要基金来源,以全民为服务对象,由国家卫生机构直接组织实施的一项医疗服务制度,重点在疾病预防。

(2)城镇的公费医疗制度,是对国家机关、党派、人民团体及科教文卫体等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实行的一项免费医疗和预防疾病的医疗保健制度。

(3)城镇企业职工的劳保医疗制度,是以企业为责任主体,对企业职工及其家属实施免费医疗的制度。

(4)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面向农民,以社队集体为单位,由集体和个人共同集资,并为本乡村居民提供免费或低费的基本医疗服务保障的医疗保险制度。

18、简述我国传统社会救济制度存在的不足?(P132~134)

答:我国传统社会救济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它存在的不足主要是:⑴救济范围窄;⑵救济标准低;⑶救济工作随意性大。

19、简述社会养老保险的类型(P188~190)

答:社会养老保险的类型有:

(1)自保公助型社会保险制度。源于德国俾斯麦执政时期的社会保险制度,强调养老是国家、雇主和雇员共同的事情。

(2)福利国家型的“全民保险”。源于英国,后为瑞典等北欧国家所发展。

(3)国家保障型养老保险制度。源于前苏联。

(4)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险制度。源于原英属殖民统治的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的中央公积金制度,以强制储蓄的方式解决国民的老有所养的问题。

20、简述生育社会保险的特点(P298~299)

答:生育社会保障的特点有:

(1)对象较少,覆盖面较窄  生育保险的对象是已婚并即将生育的劳动妇女,一般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已婚且有工作的妇女和参加保险。我国的条件是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的已婚妇女而且符合计划生育政策。

(2)生育保险的原因是由于生育行为而暂时失去劳动能力,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只需营养和休息得当就能自然恢复体力。

(3)具有双重性质,它同时保障劳动力自身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又具有唯一性。

生育社会保险从保险对象和筹集基金规模看,是“小”险,从保险的支付期限看,是“短”险,从承担的重大责任看,“重”险。

21、简述工伤社会保险的特点(P309)

(1)实施范围最广

(2)保障性最强

(3)待遇相对优厚

(4)给付条件最宽

按:此题答案与采用旧教材所作答案有较大不同。

旧教材(P219-220):

从各国工伤社会制度建立的实践来年历,其共同特点是:

(1)实施保险的强制性。法律规定范围内的所有企业,都必须参加工伤保险。

(2)保险内容的丰富性。它包括工伤津贴、工伤医疗、职业康复、伤残抚恤、丧葬费补助和遗属抚恤等项目。

(3)工伤保险的雇主完全责任制和无过失补偿原则。雇主承担工伤保险的全部费用,雇员无须缴纳工伤保险费。

(4)工伤赔付与工伤预防相结合。工伤保险的目的不仅在于为工伤伤亡者和职业病患者提供经济上的补偿,而且在于减少和预防工伤和职业病的发生,降低劳动者可能遭受伤害的程度。

(5)保障水平的差异性和多层次性。工伤保险的保障水平是根据工伤者受伤害的程度来确定的,具有差异性和多层次性。

22、简述我国传统工伤保险制度的不足(P317~318)

答:我国传统工伤保险制度的不足主要是:

一是覆盖范围窄。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并未实行工伤保险制度。二是保险方式落后。保险方式是“企业保险”,是典型的“雇主责任制”。三是工伤待遇标准偏低。基本上是50、60年代制定的,没有建立该待遇的正常调整机制。四是缺乏工伤预防机制。工伤保险局限于善后。

23.简述失业的社会影响。(P265~266)

答:失业无论对整个社会还是对社会成员个人或其家庭,都有一些负面影响:

(1)对整个社会而言,失业浪费了劳动力资源

(2)对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而言,失业使其失去了收入和生活来源

大量失业的存在,必然影响到一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24.简述失业社会保险制度的内容。(P266~274)

答:一项失业社会保险制度,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

(1)失业社会保险的对象。在失业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史上,对失业社会保险的对象经过了一个由严到宽、由小到大的过程。

(2)享受失业社会保险的条件和待遇。包括享受失业社会保险的资格条件和失业社会保险的待遇标准。

(3)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失业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采取社会筹集的办法,具体视情况不同采取不同方法:a由政府、雇主、受保人三方共同负担;b由雇主和受保人分担;c由雇主和政府承担,个人不须缴费;d完全由雇主负担,受保人和政府均不负担;e完全由政府负担,雇主和雇员均不须缴费;f完全由受保人个人缴费,雇主和政府均不负担;g由政府和个人负担,雇主不缴费。

25.简述社会福利的内容。(P335~336)

(1)社会津贴

(2)职业福利

(3)社会福利设施

(4)社区服务

四、论述题

1.论述福利经济学、福利国家论和福利国家制度的基本观点 (P23~24)

福利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国民收入总量越大,福利也越大;收入越平均,福利也越多。在国民收入分配方面,同等数量的收入或货币,对于穷人的“边际效用”要比富人的大。因此主张实行均等化政策。

福利国家论的基本观点:1.收入均等化,通过对不同收入阶层的赋税差别来实现再分配;2.社会福利化,即通过国家提出一整套津贴补助、社会保险和公共救济制度,以期实现“现代自由民主”的国家,即高福利型国家;3.充分就业化,4.国有化和计划化、工程社会化,5.混合经济论。

福利国家制度是社会学家威廉•贝弗里奇在英国政府委托下提出的《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报告的实践。1945年,英国工党执政,以部分工业国有化、实现充分就业和社会福利为纲领,并先后实行了社会保险、工业伤亡、家庭补助、社会保健四种社会福利法案。

——《社会保障学》期末复习指导书(广东电大2004年10月编印)

2.试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P42~51)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2大时期,7个阶段。

1.创建时期

(1)初创时期(1949—1956)

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1951年2月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简称《劳保条例》)。

建国初期,我国基本上实行了两套社会保障制度:一是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二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中实行的社会保险。而且社会保险的对象只是城镇劳动者,没有覆盖全体公民。

(2)初步调整时期(1957—1966)

调整重点(目标):将两套社会保障制度统一起来

(3)停滞时期(1966—1976“文革”时期)

①社会保障的统筹工作停止  ②社会保险沦为企业保险  ③影响了社会保险保险资金的积累

(4)恢复时期(1976—1986)

2.改革时期

(1)第一阶段(1986~1993)

改革的重点是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和缓解贫困地区的乡村贫困问题

改革的重点内容:国家责任得到适当控制和调整,改变单位办社会保障事务的做法

社会保障社会化开始替代社会保障单位化。

(2)第二阶段(1993~1997)

以1993.11.14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并以其中对社会保障改革提出明确要求与原则规范为主要标志。

以养老保险改革和医疗保险改革为重点

1996以来:国务院作出了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并部署实施,各地各部门按“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制定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在失业保险制度方面与企业改革和再就业工程接轨,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运用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的路子。

1997年,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997年7月)的颁布实施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经从局部地区的试点和探索走向全国统一的制度建设,迈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

(3)第三阶段(1998年以来)

进入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有三:(P42~43)

①在保留民政部的同时,新组建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对统一了社会保障管理体制(1998.3)

②社会保障全面走向社会化,成为改革旧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建设新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明确目标。

③超越了片面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和单纯为经济服务的观念,开始将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安排来建设。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即人人享有社会保障。(P49~51)

按:此题答案与采用旧教材所作答案有较大不同。

³ 按旧教材P33—36回答:

中国社会保障实践,古已有之。但作为社会保障制度,则是从20世纪50年代陆续建立起来。中国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1949年10月到1957年的社会保障制度初创阶段。

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1951年2月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简称《劳保条例》),该条例主要用于企业。建国初期,社会救助及社会优抚是在吸取解放区传统办法的基础上创建起来。社会福利有很大一部份内容包含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的职工福利中,在社会上,福利是和社会救助合在一起的,统称救济福利事业。

(2)1958年至1966年的初步调整时期。

建国以后,我国基本上实行了两套社会保障制度:一是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二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的社会保险。在此期间,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调整中得到初步发展。但由于受“左”的思潮的影响,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出现了“过热”的倾向,周总理提出的修改《保险条例》的任务也没有完成。

(3)1966年至1978年“文化大革命”中的停滞甚至倒退时期。

“十年动乱”由此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一是社会保险的统筹工作停止;二是社会保险沦为企业保险;三是影响了社会保险基金的积累。

(4)1979年至今的恢复、健全和快速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发生了质的飞跃,基本上实现了由“企业自保”向“社会互济”、由“全部包揽”向“三方分担”、由“平均主义”向“效率公平兼顾”、由“福利包揽”向“基本保障”、由“局部覆盖”向“全体覆盖”的转变,保证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3.试论述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P34—36)

答: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障基本实现了由“企业自保”向“社会互济”、由“全部包揽”向“三方分担”、由“平均主义”向“效率公平兼顾”、由“福利包揽”向“基本保障”、由“局部覆盖”向“全体覆盖”的转变。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4年—1986年,主要是在部分市县试行国有企业职工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建立了劳动合同制工人养老保险基金并实行个人缴费,同时在国有企业部分职工中建立待业保险制度。

第二阶段:1987年—1990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并以此带动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同时由市县统筹过度到省级统筹。

第三阶段:1991年—1995年,对养老、失业等项社会保险制度进行了较全面的改革,主要是扩大社会保险的实施范围,调整社会保险待遇的结构、推行职工个人缴纳部分养老保险费的制度,规定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办法,研究制定有关法规、条例等。

第四阶段:1996年以来,各地各部门按“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并出台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在失业保险制度方面与企业改革和再就业工程接轨,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运用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的路子。1998年成立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使社会保障体系走向统一管理。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加快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初步形成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大力发展社会保险的同时,积极发展商业保险,发挥其对社会保障的补充作用;制定相应政策切实保护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群体和优抚救助对象的合法利益;建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抚恤补偿机制;依法安置退役军人;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社区服务,加强福利设施建设等。

3.试论述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旧P34—36)

答: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障基本实现了由“企业自保”向“社会互济”、由“全部包揽”向“三方分担”、由“平均主义”向“效率公平兼顾”、由“福利包揽”向“基本保障”、由“局部覆盖”向“全体覆盖”的转变。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4年—1986年,主要是在部分市县试行国有企业职工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建立了劳动合同制工人养老保险基金并实行个人缴费,同时在国有企业部分职工中建立待业保险制度。

第二阶段:1987年—1990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并以此带动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同时由市县统筹过度到省级统筹。

第三阶段:1991年—1995年,对养老、失业等项社会保险制度进行了较全面的改革,主要是扩大社会保险的实施范围,调整社会保险待遇的结构、推行职工个人缴纳部分养老保险费的制度,规定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办法,研究制定有关法规、条例等。

第四阶段:1996年以来,各地各部门按“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并出台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在失业保险制度方面与企业改革和再就业工程接轨,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运用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的路子。1998年成立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使社会保障体系走向统一管理。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加快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初步形成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大力发展社会保险的同时,积极发展商业保险,发挥其对社会保障的补充作用;制定相应政策切实保护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群体和优抚救助对象的合法利益;建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抚恤补偿机制;依法安置退役军人;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社区服务,加强福利设施建设等。

4.论述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P71—75)

大多数国家将社会保险基金委托专门机构管理。

⑴社会保险经办中的两种管理——服务管理和基金管理(P71)

服务管理直接面对受益人,包括登记、资格审定、档案管理、信息处理、待遇支付、咨询服务等业务。失业项目还包括促进再就业等一系列服务。

基金管理不直接面对受益人,在经办业务过程中,主要发生在“上游”和“中游”:通过收缴形成基金,通过运营进行保值增值。

(2)基金管理中的有关制度

①收支两条线和征、管、支三分离。

要改变社会保险经办中服务管理和基金管理合一的局面,做到服务管理和基金管理分开,即收支两条线。为此,要实行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管、支三分离。财政部门负责基金的统一管理,税务部门负责基金的征收,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基金的支出结算及离退休经费社会化管理和服务。

②政事分开(P73)

坚持政、事分开原则,即政府行政管理和保险基金营运管理分开,执行和监督机构分设。政府管理机构主要是管政策、管制度、管标准,不得直接参与基金的营运。

③钱事分开(P74)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经费和社会保险基金严格分开。严禁从社会保险基金提取人员经费和服务管理费。

④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的“三制并存”(P72—75)

A.行政监督:行政主管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等)及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等的监督

B.法律的监督

C.受保人及企业的监督

5.试述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P84—85)

答: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作用:一是保证英国大多数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增强了广大劳动者的体质,为英国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二是通过国家干预经济,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调节社会需求,是一种鼓励先消费后生产,重视消费胜于生产的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市场需求,刺激了经济增长;三是促进了英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医疗、职业培训、老年服务等产业部门的发展;四是福利制度为英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发展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良好前提条件,对市场经济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和化解。

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存在的问题:一是福利支出居高不下,政府财政负担过重;二是来自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使社会福利支出日益庞大;三是失业率居高不下减少了政府税收来源,增加了失业救济的负担;四是办事机构臃肿,经济效率低下。

6.试述瑞典福利制度的积极作用和“瑞典病” (P95—97)

答:瑞典福利制度的积极作用主要有:

一是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有丰富的闲暇;拥有富足的物质;完善的医疗制度延长了瑞典居民的人均寿命;实行普及型的大学教育。

二是居民收入的均等化。瑞典社会福利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累进制的所得税及其他税收,使财富在各家庭间再分配,趋于收入的均等化。在工资政策上,同工同酬,职工内部的收入差别较小;雇员与雇主间的收入差距实行收入越高纳税越多。收入均等化政策极大地缓和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冲突,有利于稳定发展经济。

三是经济和社会稳定。经济稳定表现为充分就业,社会稳定体现在阶级合作。

“瑞典病”主要表现在:

一是公共福利支出膨胀;二是税负过重;瑞典的税收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直接税主要有个人所得税、公司雇佣税、财产税等,间接税是增值税。三是高通货膨胀。

7.试述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的积极作用和存在的问题(P128—130)

答: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的积极作用:

一是该制度使新加坡在国家财政无沉重的福利包袱的前提下,人民有了老年、疾病、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切实保障;

二是中央公积金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长期储蓄,公积金除了用于支付会员利息和正常提款外,积存部分大都用于投资,促进了经济发展,确保了累积基金的增值;

三是这种公积金制度,本质是强调个人最多是家庭自助互济,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不会产生“惰性”等弊端。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的不足:

一是社会成员之间没有互济特征,与社会保障的本质特性社会性和互济性不相吻合。

二是保障水平参差不一,特别是对年轻雇员和低薪雇员的生活保障水平较低。

三是过度的储蓄,降低了人们的当期消费,限制了国内有效社会需求的满足。

四是过高的缴费比率,降低了新加坡人民储蓄的可能性,因而老年时的退休金来源单一,不利于形成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同时高额投保费增加了企业产品的成本,削弱了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8.试比较英国、德国、新加坡的社会保障制度 (见第四章有关部分)

答: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福利国家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其所包括的项目有40多种,主要涉及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福利津贴、社会服务、医疗保健等方面。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津贴补助包括:儿童津贴、孀妇津贴、住房补贴、免费教育。战后半个世纪以来,福利国家一直是英国政府奉行的基本国策,它作为“社会安全阀”在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英国福利制度在给人们提供社会安全保障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首先,福利支出居高不下,政府财政负担过重;其次,来自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使社会福利支出日益庞大;第三,失业率居高不下,一方面减少了政府的税收来源,一方面又增加了失业救济的负担;第四,办事机构臃肿,经济效率低下。

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社会保险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主要内容有:社会保险(含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住房补贴等。德国社会保障制度以社会保险制度为核心内容,并辅以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为特征,实施这样的社会保险制度,对德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①社会保障的支出增长率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大大加重了联邦政府的财政困难,使政府利用财政手段来刺激经济发展的能力大大削弱。②社会保障费用持续上升,使劳动力成本提高,产品价格上涨,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下降,并最终影响主要依赖国际市场的国民经济。③两德统一后,东西部居民在社会保障制度、资金来源、保障待遇水平及组织管理方式上均有很大的不同。

新加坡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个人储备积累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以中央公积金制度为主要内容。中央公积金制度的具体内容:①保障对象:凡受雇雇员,其月收入在800新元以上者,一律参加公积金;雇主及个体经营者也一律参加;②缴费办法:雇主和雇员均按一定比例缴交公积金;③公积金安排:加入公积金的成员每人都有三个帐户:普通帐户、特别帐户和保健储蓄帐户,用途各不相同,不得串支。与许多发达国家明显不同的是,新加坡没有对失业问题的公积金的安排,政府对失业者的唯一帮助,是为失业者提供就业岗位,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员工技能和转岗培训,使失业者尽快重新就业。

9、试比较瑞典和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见第四章有关部分)

答:瑞典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福利国家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主要内容有: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社会福利(由子女津贴、免费教育、老人福利和住房补贴组成)、社会救助。瑞典推行的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其基本特点是国家通过立法,对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保障其基本生活的福利待遇。其积极效果有:①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②居民收入的均等化;③经济和社会稳定。但其高福利靠的是高税收,并必然导致国家承担过多,包袱过重,引发“瑞典病”:①公共福利支出膨胀;②税负过重;③高通货膨胀。

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社会保险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主要内容有:社会保险(包括老年、残疾、遗属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包括住房保障、教育保障)。其特点有:①社会保障制度内容丰富,项目繁多,但保障程度不高;②资金来源多渠道;③多层次的保障管理体系;④强制和自愿相结合。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积极作用:保障了全体美国公民特别是处于社会底层的贫穷者的基本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的阶段矛盾,从而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较好的社会环境。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随着美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高龄人口在老年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社会保障中用于养老和医疗的费用支出日益庞大,加上失业人员的失业救济压力,政府在这方面的包袱越来越沉重,继而不得不推行赤字财政。第二,社会保障的费用主要来源于征税,项目齐全、内容繁多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提供人们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

10.试述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旧P136—137)

答: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

⑴低保制度的实施过程。1993年6月1日,上海市率先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从那时起到1999年底,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由试点阶段(1993年6月-1995年5月)、推广阶段(1995年5月-1996年底)进入普及阶段(1997年-1999年底)。

⑵低保对象。199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保障对象主要是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具体有三类:一是“三无人员”,即“无法定继承人、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人员;二是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能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三是在职人员和下岗人员在领取工资或最低工资、基本生活费以及退休人员领取退休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第二、三类人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增的保障对象。

⑶发放标准。第一类人员发放标准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发放,如原有救济,按原救济标准发放。对第二、三类人员发放标准是补足使其达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但优抚对象的抚恤金不计入家庭收入,即差额发放。

⑷保障资金来源。由地方各级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科目,进行专帐管理。

11.论述我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方向及前景(旧P168-172)

答题指导:按照《社会保障学》期末复习指导书(广东电大2004年10月编印)的答案,本题的答题提纲是:(1)存在问题及原因(2)解决办法:《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基本内容与重点(3)解决问题的重点及前景

答:

目前城镇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难度加大。造成社会养老保险收支平衡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缴费困难。企业因亏损或效益下降而无力缴纳包括养老保险费在内的社会保险费,有的企业已有一段欠缴历史了。

第二,社会养老保险覆盖人群结构变化,养老负担系数提高。进一步扩大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把城镇集体企业、“三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及城镇私营、个体企业的员工吸纳进来,成为缓解支付压力的重要举措。

第三,社会养老保险费的征收手段落后。养老保险金由劳动部门收取,不像税收具有强制性,缺乏有效的制度。加剧了社会养老保险的收支平衡困难程度。

第四,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偏高。在企业的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发放水平上,有一个增长机制,因此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逐年增加。

国家对上述问题非常重视,1999年1月22日国务院第259号令发布了《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以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和缴费义务人,建立社会保险登记制度和缴费申报制度,并对社会保险费的征收程序进行了规范。《条例》规定,基本养老保险金的征缴范围是: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职工。社会保险费的收缴实行三项社会保险费集中、统一征收的办法。

只要扩大覆盖面、强化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加强社会保险组织管理及在适当的时候解决社会保险金的补偿问题,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前景一定是光辉灿烂。

12.目前在我国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哪些问题?(P222—226)

(1)保障程度问题。建立什么保障程度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从全国来说,目前还不可能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分类、渐进地、有序地推进社会养老保险。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积累基金的安全、有效问题。

(3)各种养老保障形式要齐头并进,要把传统的家庭养老、土地保障与社会养老三者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

(4)要把农村特殊老年群体优先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包括五保户、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户和计划生育户的老年人。

13.论述我国传统医疗保险制度的问题和改革(P246—249)

(1)我国传统医疗保险制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P246—247)

①各组成部份封闭独立,互不相干,致使医疗资源在不同社会群体间分布不均,少数人的过渡消费、无效消费及浪费,与绝大多数人的无法消费和无能力消费现象并存。卫生资源畸形分布,大中城市及一些行业企业卫生资源过剩,广大农村及落后地区卫生资源短缺,群众基本医疗需求无法满足。

②城镇干部职工的医疗费由国家财政和企业包揽,财政和企业不堪重负。患者个人和医疗机构均无费用意识,致使医疗费用持续攀升,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医疗费用急剧膨胀的原因,最关键的是免费医疗制度致使传统医疗制度难以为继。

③单位办医疗形成了不少弊端。例如,医疗费用缺乏统筹互济,单位间、企业间医疗负担畸轻畸生,一些单位已无力承担医疗费用的报销,因而处于虚空状态;单位办医疗还人为设置了劳动力流动的城乡壁垒和行业职业壁垒,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间制度、待遇不一等。

(2)我国传统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P248—249)

为克服种种弊端,1984年起,我国开始对传统医疗保险制度进行试探性改革。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主要是,通过职工个人部分承担医疗费的办法,增加个人的费用意识,抑制医疗费用持续攀升的势头。为解决单位办医疗、单位间医疗负担苦乐不均的问题,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实行医疗保险社会统筹的办法。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要求,1994年国务院决定在江苏镇江、江西九江进行综合改革试点。1996年4月,国务院在镇江召开全国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扩大试点工作会议,部署1996年底在各地上报的57个城市进行医疗保险的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医改试点。

1998年,国务院在继续总结“两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发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不仅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覆盖全体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而且明确了改革目标与政策框架,从而标志着中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l999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主管部委联合发布了多个行政规章,从多个方面规范职工的医疗保险。然而,由于医疗机构与药品流通体制改革严重滞后,医疗保险改革并未取得预期效果。

2000年2月,中央有关部委发布了一系列与城镇医疗保险制度配套的政策。同年七月,国务院在上海召开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会议,明确提出了坚持“一个目标、两个核心、同步推进三项改革”的方针。“一个目标”就是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两个核心”是指医疗卫生改革的核心是引入竞争机制,而医疗保险改革的核心是建立费用分担机制,尤其是强制个人承担责任;“同步推进三项改革”是指医疗保险改革、医疗机构改革与药品流通体制改革要同步进行。

此后,国家还批准实施公务员医疗补助办法,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蔻和社会保障部还发布了企业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的政策性文件。

14.试论述我国失业、下岗现象增多的原因及如何实现再就业

答:我国失业、下岗现象增多的原因:(旧256~259)

一是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劳动力在总量上供大于求。劳动力供给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增长型,即每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步入劳动力年龄的人口;另一类是改革和发展的派生型,即一部分已经就业的劳动者因经济结构调整或体制转轨等原因,失去了原有的工作岗位,需要重新寻找就业机会。

二是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然会产生一批失业人员。隐性失业显性化。

三是大批国有企业职工下岗,还与企业长期以来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有关,许多产品的生产能力远远超过社会需求。

四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各个行业劳动用工相对减少已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因而职工的失业、下岗问题越来越多。

关于如何实现再就业的问题(286~288)

自1995年起,针对国企改革收发的大量职工下岗问题,劳动部门就提出实施再就业工程,以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

实施再就业工程,首先是要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第二就是要尽快实现再就业。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资金的筹集和到位。

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是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促进再就业的一个有效措施。

资金筹集采用“三三”制的办法,即原则上由国家财政预算安排、企业负担、社会筹集各占1/3。

实施再就业工程,还必须用改革的办法促进再就业,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的劳动就业机制。首先,要改变落后的择业观念;其次,社会各界要对下岗职工给予理解、关心、帮助、引导;第三,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技能培训;第四,要积极培育、发展、规范劳动力市场,建立和完善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

当然,实施再就业工程,根本出路还在于发展经济。

15.论述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和发展思路 (P353—355)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启动和逐步深入,国家对原有的福利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就是“社会福利社会办”、“社会福利社会化”。

1984年11月,民政部在福建漳州召开了全国城市社会福利事业单位改革整顿工作会议。会议明确了“社会福利社会办”的城市社会福利事业指导思想。要求做到“三个转变”,即社会福利事业要从单一、封闭、国家包办的体制转变为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办的体制;对年老病残的收养人员,不仅要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还要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工作人员应摈弃恩赐想法,提高服务意识;积极开展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的康复活动,变单纯供养为供养与健康并重。为实现“三个转变”,会议提出要坚持“三个结合”:国家办和社会办相结合;孤老残幼的集中收养与分散照顾相结合;新建的社会福利事业单位要中小型结合,以小型为主。

1986年国家计委、民政部等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保护和扶持社会福利生产的通知》,使社会福利企业也走上了社会办的道路。

进入20世纪90年代,社会福利在立法保障、“社会福利社会办”、城镇职工住房制度改革和社区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进入21世纪以后,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进一步加快。2004年4月,广州全国社会福利社会化工作会议的召开在全国掀起了社会福利社会化的高潮。会议明确了发展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阶段性目标,也提出了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总体要求: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的专业化与志愿化相结合。随后,民政部为实施社会福利社会化相应制定了一些配套的措施。

目前,“社会福利社会化”仍然是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大方向。

16.试述我国工伤社会保险的改革(P318~319)

传统的工伤保险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与发展而来的,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开始了对传统工伤保险制度的改革。

1988年劳动部制定改革方案,于1989年在海南的海口市、辽宁的锦州市、广东的东莞市等地进行扩大工伤保险的覆盖面、建立工伤保险基金、适当调整工伤保险的待遇等方面的试点改革

1996年8月在总结各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劳动部发布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1996年10月1日起实施)。《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对沿用40年的工伤保险制度进行全面改革。

《办法》规定扩大了工伤保险的实施范围,所有企业和劳动者,包括被批准入境就业的外籍职工,都要参加统一的工伤保险制度;要统一评残标准,统一工伤待遇,实行工伤医疗期,实行工伤保险基金社会统筹和工伤保险差别费率与浮动费率制,工伤保险实行属地管理,以中心城市或地级市为主实行工伤保险费用社会统筹。这些规定对工伤保险由变“企业保险”向社会保险的转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伤残、死亡待遇偏低等问题。

由于《试行办法》毕竟只属于部门规章,法律效力较低,在实际工作中执行难度较大,同时,工伤保险覆盖面仍然过窄,工伤保险层次过低,工伤保险基金不能调剂,抗风险能力较弱,各地区实行工伤保险的差异很大。

在这样的局面下,为了更好地保障劳动者的工伤保障权益,2003年4月27日国务院颁布了我国第一部专门的工伤保险行政法规——《工伤保险条例》(2004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工伤保险条例》标志着中国新型工伤保险制度基本确立,从此,中国工伤保险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³ 下面的参考答案来自《社会保障学》期末复习指导书(广东电大2004年10月编印)(参见旧教材P225~227)

我国工伤社会保险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劳动部在总结试点经验和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于1996年10月1日颁布实施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其主要内容有:

①扩大工伤保险的实施范围。所有企业和劳动者,包括被批准入境就业的外籍职工,都要参加统一的工伤保险制度。

②统一评残标准。对工伤和职业病致残者按国家技术监督局1996年3月颁布的《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国家标准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③实行工伤医疗期。我国现行办法明确规定:职工工伤或职业病期间需停止工作接受治疗的实行工作医疗期,医疗期一般最长为24个月,严重工伤或职业病者可延到36个月。

④统一工伤待遇。职工因工负伤治疗,享受工伤医疗待遇,对伤残恤金、遗属恤金均建立正常的待遇调整机制。

⑤实行工伤保险基金社会统筹和工伤保险差别费率与浮动费率制。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筹集工伤保险基金,由社会统一筹集、调剂和支付。

⑥工伤保险实行属地管理,以中心城市或地级市为主实行工伤保险费用社会统筹。

17.试述我国社会优抚安置保障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我国社会优抚安置保障的主要内容(P368—379)

我国社会优抚和安置保障由社会优抚制度、军人保险制度和安置保障制度等组成。

(1)社会优抚制度包括优待制度和抚恤制度两项。

①社会优待包括生活优待、医疗优待、交通及其他优待

②抚恤制度包括死亡抚恤和伤残抚恤。死亡抚恤制度包含死亡抚恤的分类(烈士抚恤、因公牺牲抚恤、病故抚恤三类)及其确定标准,抚恤金的发放方式(一次性抚恤和定期抚恤)等项内容;伤残抚恤制度包含伤残类别(因战、因公、因病)、伤残等级(由重到轻分为1级到10级)、享受抚恤待遇的条件(因战、因公伤残1~10级的,因病伤残1~6级的)、致残性质的认定和残疾等级的评定权限、抚恤金标准等内容。

(2)军人保险制度主要包括军人伤亡保险、军人退役医疗保险和军人配偶随军未就业期间社会保险等制度。

(3)安置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军转安置(军官的转业安置)制度和退役安置(复员士兵的安置)制度。

2)我国社会优抚安置保障的特点(旧P286~287)

优抚安置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社会。优抚安置保障的对象是军人及其家属这一社会特殊群体。因此,社会优抚安置保障具有以下特点:

①优抚安置保障内容的综合性。和一般国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同,社会优抚安置保障既不是单纯的社会救助,也不是单纯的社会保险或社会福利制度,而是兼具三种制度的特点,因而是一种综合的社会保障制度。

②优抚安置保障的待遇标准具有激励性。国家立法规定,对军人及其家属的保障待遇要高于普通国民的保障水准,军转干部的离退休待遇要高于地方同等级别的离退休人员的待遇水平,军人的抚恤标准也要高于一般劳动者的工伤抚恤标准。

③优抚安置保障手段的计划性。根据有关法规,社会优抚保障的经费来源主要是由国家和地方财政筹集。社会安置保障更是由政府通过行政命令有计划地向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分配安置任务,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无条件地将接收安置对象和完成安置任务,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全力完成。

④优抚安置保障目标的双重性。一方面,社会优抚安置保障提供军人及其家属基本生活的保障,并使他们的生活水平高于当地群众的一般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这项保障制度还具有褒扬革命军人,对全体国民进行宣传教育,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政治意义。

 

说明:

1、题目出自广东广播电视大学二00五年十月编印“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行政管理专业(本专科)省管课程《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障概论》期末复习指导”《〈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障概论〉期末复习》(2005年9月)中“三、综合练习题”

2、参考答案主要根据新教材进行整理。部分来自旧教材。

(1)“旧教材”:张彦、陈红霞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社会保障概论》

(2)“新教材”:张彦、吕青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社会保障概论》(第二版)

3、为便于大家复习,参考答案一般标明答案出处,各题后面所列页码均为新教材的页码,属旧教材的则加标“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