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4s店为什么不好进:人民日报深化区域合作 促进协调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4:54:21

(经济形势专家谈)

范恒山

《 人民日报 》( 2011年11月04日   07 版)

  近年来,我国区域合作呈现领域越来越广泛、形式越来越多样、作用越来越突出的良好态势,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保持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举措。

  新形势下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

  当前,国际国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加速推进,地区间的合作与联动成为大势所趋;另一方面,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和地域空间对发展的约束日益严重,需要通过区域合作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在这种形势下,深化我国区域合作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

  拓展发展空间。区域合作就是不同地区之间克服行政区划的限制,相互“借”资源、土地、人才、资金、技术、经验,扩大利用和配置资源的范围和开展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在实现合理分工的同时实现优势互补和叠加。加强区域合作,有利于克服低水平重复建设,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有利于克服地方保护、恶性竞争的弊端,拓展市场空间;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拓展要素配置空间。

  提升发展质量。加强区域合作,可以有效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提高资源要素的配置水平和利用效率;可以推动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既为东部地区产业结构提升腾出空间,又延伸拓展中西部地区产业链条;可以推动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格局,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可以汇聚各地区力量破解仅靠一个地区难以解决的重大瓶颈问题;可以逐步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区域联动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完善。

  促进协调发展。加强区域合作,有利于实现东中西各地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调发展。从深层次看,区域合作的本质是经济逐步融合和一体化的过程,是社会政策统一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区域合作的深入推进,有利于构建跨行政区的利益协调机制,加快实现区域内公用事业一体化,实施统一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政策,整合、共享社会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不断开阔视野、转变思路、创新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区域合作的内涵和特点呈现新的特征。在新形势下,必须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开放的思路、更灵活的方式谋划和推动区域合作,不断提升合作层次和水平。

  把建设经济区作为重要平台。近5年来,国家先后推出了若干个经济区,为推动区域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加快推进经济区建设,应按照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体现总体规划方向、注重突出区域特色的原则,根据各地不同的发展需求和地域特点,有侧重地设立各类合作试验区、示范区。一般来说,沿海地区经济区的规划与建设要有利于增强其作为国际门户和开放前沿的功能,推动其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继续发挥带动全国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内陆地区经济区的规划与建设要有利于有效有序承接国际产业和沿海产业转移,加快内陆开放型平台建设,培育形成若干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及国际加工制造基地、服务外包基地,优化提升整体经济结构。沿边地区则应加快重点口岸、边境城市建设,在边境沿线有条件的地区设立一批边境经济合作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加强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发展面向周边的特色外向型产业群和产业基地,构建沿边经济带和经济走廊。

  把发展“飞地经济”作为重要路径。发展“飞地经济”有助于发达地区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克服发展要素约束特别是地理空间的约束,实现借地发展、借资源发展;也有助于欠发达地区有效吸引外部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产业,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实现跨越式发展。新加坡与我国合作建设的苏州工业园区是发展“飞地经济”的一个成功例子。去年初,国家批准设置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第一次把发展“飞地经济”纳入国家战略层面进行规划并付诸试验。

  把加快产业转移与承接作为重要内容。推进产业转移与承接,有利于东部沿海地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国际竞争力、拓展发展空间,有利于广大中西部地区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拓展产业体系、增加就业机会,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增强自身“造血”机能和自主创新能力。应把握机遇,把大力推进区域间产业转移与承接作为推动区域合作和实现东中西联动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家专门出台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

  把促进一体化作为重要标志。区域一体化是区域合作深入发展的重要标志。促进区域一体化,应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全面深化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处理好一体发展与合理分工、积极开拓与适时规范的关系,做到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应着力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由浅入深推进一体化进程。按照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思路,从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入手,逐步向环境保护、应急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市场体系、公共服务等方面一体化拓展;从一般性的经济社会活动协同逐步向法律法规与制度建设层面延伸。二是因地制宜探索一体化手段。充分发挥经济手段的功效,通过设立一体化的基金等措施探索促进一体化深入发展的新路径;推动多层面协调机制的建立,及时解决一体化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把加强对口支援和帮扶作为重要举措。对口支援和帮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的重要举措。近几年,国家陆续实施了多层次的对口支援,包括对贫困地区的对口支援,专门对青海、新疆、西藏的对口支援,对三峡、南水北调等特殊工程地区的对口支援。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和帮扶工作,应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鼓励和推动发达地区帮扶欠发达地区,建立促进区域协调互助机制,促进地区间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深入发展。对口支援和帮扶并不是东部地区单方面的给予和付出,东部地区也可以从相关经济技术合作、产业分工深化和市场规模、发展空间扩大中受益。

  建立健全推进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

  良好的体制机制是深入推进区域合作的有力保障。应以打破阻碍区域合作的体制障碍和制度壁垒为重点,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互利合作的制度体系。

  着力打破体制机制障碍。第一,加快形成有利于深化区域合作的法制环境。大力推进相关法制建设,围绕保障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规范政府行政权力、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企业、中介组织关系等重要方面,研究制定相关规则与条例。第二,推动形成有利于深化区域合作的良好政策环境。重点是完善财税政策,推进投融资体制与价格体制改革。在财税方面,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优先弥补禁止和限制开发区域的收支缺口,积极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全面改革资源税,积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更好地体现资源产地和生态区域的利益。在投融资方面,推动建立有效的投融资导向机制,鼓励推进跨行政区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促进区域间互联互通;支持培育地方特色产业、开发地方优势资源,促进形成合理的分工格局。在价格方面,推进水价、电价及成品油价格改革,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比价关系,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使资源性产品价格能切实体现开发成本、补偿成本及环境治理成本,从而平衡好资源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利益关系,促进区域良性互动。

  着力探索区域合作的利益共享机制。实现互利共赢是区域合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应在以下三方面探索建立相关各方实现利益共享的有效机制。一是管理体制。合作方式不同,管理的具体模式也会不同,但协调、高效是管理模式设计应把握的共同原则。此外,管理体制直接影响着权利和收益的分配,因此需要精心设计具体的规则制度,体现公平公正的要求。二是分配方式。地区间合作能否成功、能否持续关键在于利益分享是否合理。应充分考虑现有体制特点和各地发展要求,充分借鉴国际成功做法和企业合作经验,立足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和长远发展,大胆创新。三是长效机制。应把推动长期发展、分享长期利益作为建立区域合作利益共享机制的重要内容,通过制度安排保障区域合作实现科学发展。

  着力打造区域合作平台。区域合作平台是推动区域合作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应按照有效整合、适度创新的思路,继续强化和创新各类平台。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博览会、贸易洽谈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区域合作。二是发挥各类园区的载体作用,统筹规划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等各类园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园区,大力推进园区整合发展;同时,可考虑围绕不同的主题,设立各类合作试验区、示范区,使之成为推动与深化区域合作的新载体。三是大力推进公共信息、公共检测、技术创新等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立区域间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支持互联网等新型合作平台的发展;同时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推动形成区域间、城市间多层次的合作平台,努力形成全社会推动区域合作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