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福妈妈官方网站招聘:第十六章周围神经系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3:34:04
第十六章 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和内脏神经3部分。脊神经借前后根与脊髓相连,分布于躯干和四肢。脑神经与脑相连,主要分布于头面部。内脏神经的传入和传出纤维随脑神经和脊神经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
第一节 脊神经
脊神经共31对,其中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和尾神经1对。
颈神经: 8对
胸神经:12对         C1~7经同序数椎骨上方的椎间孔穿出椎管;C8
脊神经的区分    腰神经: 5对       经第7颈椎下方的椎间孔穿出;全部胸、腰、
骶神经: 5对     骶、尾神经都经同序数椎骨下方的椎间孔穿出
尾神经: 1对
每一对脊神经都由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处汇合而成。
前根属于运动性,借前根根丝与脊髓前外测沟相连。由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以及脊髓胸1~腰3节段侧角中间外侧核和脊髓骶2~4节段骶副交感核的神经元发出的轴突组成。
后根属于感觉性,借后根根丝与脊髓后外侧沟相连,由脊神经节中假单极神经元的中枢突组成。脊神经节是后根在椎间孔处的膨大部分,主要由假单极神经元的胞体聚集而成;神经元发出的中枢突组成后根进入脊髓,其周围突参与组成脊神经,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的皮肤、骨骼肌、腱、关节和内脏等,把躯体和内脏冲动传向中枢。脊神经经椎间孔穿出椎管。其中第1对颈神经自寰椎与枕骨之间穿出;第2~7对颈神经经同一序数颈椎上方的椎间孔穿出;第8对颈神经则经第7颈椎下方的椎间孔穿出;胸神经、腰神经都经同一序数椎骨下方的椎间孔穿出;第1~4对骶神经的前、后支分别经同一序数的骶前、后孔穿出;第5对骶神经和尾神经经骶管裂孔穿出。脊神经在椎间孔内,前方与椎间盘和椎体相邻,后方有关节突关节和韧带,因此,当这些结构发生病变时,常可累及脊神经,而出现感觉和运动障碍。每一对脊神经都是混合性的。均含有感觉性和运动性两种纤维成份,每一种成份又可分为躯体性和内脏性两部分。因些,脊神经含有4种纤维成分:
1.躯体传入(感觉)纤维,分布于皮肤、骨骼肌、腱和关节。
2.内脏传入(感觉)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
3.躯体传出(运动)纤维,支配骨骼肌。
4.内脏传出(运动)纤维,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等。
脊神经出椎间孔后,立即分为前支、后支、脊膜支和交通支。脊膜支经椎间孔又返回椎管内,分布于脊膜。交通支连于脊神经与交感干之间(详见内脏神经)。脊神经后支一般较细小,向后分布于项、背、腰和臀部皮肤及相应部位的深层肌肉。脊神经前支粗大,分布于躯干前外侧和四肢的皮肤和肌肉。在人类,第2~11胸神经前支,仍保持着明显的节段性,其余的前支则先组合成神经丛,由丛再发出分支,分布于一定区域。脊神经前支形成的丛有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
一、颈 丛
1. 颈丛的组成和位置
颈丛由第1~4颈神经前支组成。位于颈侧部胸锁乳突肌上部的深面。
2. 颈丛的分支 颈丛的分支有皮支和肌支,颈丛皮支由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附近穿出至浅筋膜,呈放射状分布,其分支有:
(1) 枕小神经(C2)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上升,分布于枕部及耳廓背面皮肤。
(2)耳大神经(C2、3)沿胸锁乳突肌表面向前上,分布于耳垂及附近皮肤。
(3)颈横神经(C2、3)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穿出后,沿该肌表面横行向前,分布于颈前部皮肤。
(4)锁骨上神经(C3、4)行向外下方,分散成内侧、中间及外侧三支,分布于颈侧下部、胸壁上部及肩部的皮肤。
颈丛的肌支,除分布于颈深部肌群及舌骨下肌群外,主要有:
(5)膈神经(C3、5)为混合性神经,是颈丛的主要分支。发出后斜经前斜角肌前面下降至其内侧,穿锁骨下动、静脉之间入胸腔。然后经肺根前方,行于纵膈胸膜与心包之间下行至膈。其运动纤维支配膈肌,感觉纤维分布于心包、纵隔胸膜、膈胸膜和膈下的腹膜。右膈神经的感觉纤维一般认为还分布到肝和胆囊表面的腹膜。膈神经损伤可致同侧膈瘫痪,呼吸困难。膈神经受刺激使膈肌痉挛性收缩,产生呃逆。
二、臂 丛
1.臂丛的组成和位置
臂丛由第5~8颈神经前支及第1胸神经前支一部分组成。臂丛自斜角肌间隙穿出,行于锁骨下动脉后上方,经锁骨后方进入腋窝,行程中臂丛的五个根的纤维经过分离组合,最后围绕腋动脉形成内侧束、外侧束及后束。由此三束再分出若干长、短神经。在锁骨中点后方,臂丛各分支较集中,位置较浅,此点为进行臂丛阻滞麻醉的部位。
2.臂丛的分支
(1)胸长神经(C5、7)于锁骨上方发于臂丛,沿前锯肌表面下降并支配此肌。此神经损伤,前锯肌麻痹,表现为“翼状肩”,上肢上举困难。
(2)胸背神经(C6、8)起自后束,沿肩胛骨外侧缘下行,分布于背阔肌。
(3)肌皮神经(C5、7)自外侧束发出后,斜穿喙肱肌,经肱二头肌与肱肌之间下行,并发出分支支配上述三肌。终支在肘关节稍上方的外侧,穿出臂部深筋膜,改名为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于前臂外侧皮肤。
(4)正中神经(C5、7)由来自臂丛内侧束和外侧束的两个根合成,沿肱二头肌内侧沟,伴肱动脉下行到肘窝,继在前臂指浅、深屈肌之间沿前臂正中下行。经腕至手掌,发出正中神经掌支(返支),进入鱼际,发出3条指掌侧总神经,再各分为2~3条指掌侧固有神经至1~4指相对缘。正中神经在臂部无分支。在肘部和前臂发肌支:支配除肱桡肌,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以外所有前臂屈肌及旋前肌。在手掌支配除拇收肌以外的鱼际肌和第一、二蚓状肌。发皮支:支配手掌桡侧2/3的皮肤,桡侧三个半指的掌面皮肤,以及其背面中节和远节的皮肤。 正中神经损伤可致:①运动障碍:前臂不能旋前,屈腕力减弱,拇指、食指及中指不能屈曲。拇指不能做对掌动作。②感觉障碍:上述皮肤分布区感觉障碍,尤以拇、食、中指远节关节最为明显。③肌肉萎缩:鱼际肌萎缩,手常变平坦称为“猿手”。
(5)尺神经(C7、T1)发自臂丛内侧束,沿肱二头肌内侧沟,随肱动脉下行,在臂中部转向后下,经肱骨内上髁后方尺神经沟,进入前臂。在沟中尺神经位置表浅,紧贴骨面,骨折时易受损伤。尺神经在前臂尺侧腕屈肌深面随尺动脉下行,至桡腕关节上方约5cm处,发出尺神经手背支,本干下行称尺神经掌支,经豌豆骨桡侧分浅、深支入手掌。 尺神经在前臂发出肌支,支配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深支支配小鱼际肌,拇收肌、全部骨间肌及第三、四蚓状肌。浅支在手掌分布于小鱼际的皮肤和尺侧一个半指皮肤。手背支分布于手背尺侧半及尺侧二个半指皮肤(第3、4指相邻侧只分布于近节背面的皮肤)。 尺神经损伤后可致:①运动障碍:屈腕力减弱,拇指不能内收,其它各指不能内收与外展,环指与小指末节不能屈曲。②感觉障碍:尺神经分布区感觉迟钝,而小鱼际及小指感觉丧失。③肌肉萎缩:小鱼际平坦,由于骨间肌及蚓状肌萎缩,掌骨间隙出现深沟,各掌指关节过度后伸,第 4、5指的指间关节屈曲,表现为“爪形手”。
(6)桡神经(C5、8)发自臂丛后束的粗大神经,初在腋动脉后方,继而伴随肱深动脉向后,在肱三头肌深面紧贴肱骨体的桡神经沟向下外行,到肱骨外上髁前方分为浅支与深支。 ①浅支:在肱桡肌深面,伴桡动脉下行,至前臂中、下1/3交界处转向手背,分布于手背桡侧半的皮肤以及桡侧二个半指背面的皮肤。 ②深支:较粗、主要为肌支。穿旋后肌至前臂背侧,在深、浅肌之间下降,分数支,其长支可达腕部。桡神经肌支:支配肱三头肌、肱桡肌及前臂后群所有伸肌和旋后肌。桡神经皮支:分布于臂、前臂背侧和手背桡侧半及桡侧二个半手指皮肤。 肱骨干骨折易伤及桡神经,表现为①运动障碍:不能伸腕和伸指,拇指不能外展,前臂旋后功能减弱。②感觉障碍:前臂背侧皮肤及手背桡侧半感觉迟钝,“虎口”区皮肤感觉丧失。③抬前臂时,由于伸肌瘫痪及重力作用,出现“垂腕征”。
(7)腋神经发自臂丛后束,伴旋肱后动脉向后,绕肱骨外科颈至三角肌深面。其肌支支配三角肌和小圆肌;皮支绕三角肌后缘分布于肩部和臂部上1/3外侧面皮肤。 肱骨外科颈骨折时,可损伤腋神经,表现为:①运动障碍:肩关节外展幅度减小。②三角肌区皮肤感觉障碍。③三角肌萎缩,肩部失去圆形隆起的外观,肩峰突出,形成“方形肩”。
主要分支总结:
胸长神经:与胸外侧动脉伴行,分布于前锯肌和乳房
锁骨上部    肩胛背神经:分布于肩胛提肌和菱形肌
肩胛上神经:支配冈上、下肌和肩关节
肌皮神经 → 前臂外侧皮神经
外侧束
正中神经外侧根
正中神经
锁骨下部         正中神经内侧根
内侧束    尺神经
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
桡神经 → 浅支、深支
后束      腋神经
胸背神经:支配背阔肌
神经
分布范围
损伤症状
肌皮神经
肱二头肌、喙肱肌、肱肌、前臂外侧皮神经
正中神经
除肱桡肌、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以外的所有前臂肌前群及附近关节;除拇收肌以外的鱼际肌和第1、2蚓状肌;手掌桡侧2/3、桡侧三个半指掌面皮肤及中、远节指背皮肤
“猿手”
尺神经
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小鱼际肌、拇收肌、第3、4蚓状肌、骨间肌;手掌尺侧1/3、尺侧一个半指掌面皮肤,手背尺侧半及尺侧二个半指背皮肤
“爪形手”
桡神经
肱三头肌、肱桡肌、前臂肌后群;手背桡侧半及桡侧2个半指近节指背皮肤
“垂腕”
腋神经
三角肌和小圆肌;肩部、臂外侧区上部皮肤
“方肩”
三、胸神经前支
胸神经前支共12对,其中除第1对的大部分和第12对的小部分分别参与臂丛和腰丛的组成外,其余均不形成神经丛。第1~11对胸神经前支均各自位于相应的肋间隙中,称肋间神经。第12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位于第12肋下缘,故称肋下神经。肋间神经在肋间内、外肌之间肋间血管下方沿肋沟前行,至腋前线附近发出外侧皮支后继续向前内侧走行。上6对肋间神经到达胸骨外侧缘处穿至皮下(前皮支);下5对肋间神经至肋弓处斜经肋弓后面走向前下方,与肋下神经同行于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之间,并进入腹直肌鞘,在腹白线附近穿至皮下(前皮支)。此外,肋间神经和肋下神经本干在胸、腹壁侧部尚发出外侧皮支至皮下。肋间神经和肋下神经的肌支支配肋间肌和腹肌的前外侧群,皮支分布于胸、腹壁的皮肤,还发出分支分布于胸膜和腹膜壁层。 胸神经皮支在胸、腹壁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节段性,呈环形条带状分布。其分布规律是:T2分布于胸骨角平面,T4分布于乳突平面,T6分布于剑突平面,T8分布于肋弓平面,T10分布于脐平面,T12分布于脐至耻骨联合上缘连线中点平面。了解这种分布,有助于脊髓疾病的定位诊断。。
四、腰 丛
1. 腰丛的组成和位置
腰丛由第12胸神经前支一部分及第1~3腰神经前支和第4腰神经前支一部分组成。而第4腰神经前支余部和第5腰神经前支组成腰骶干,向下加入骶丛。 腰丛位于腰大肌之中及其后方,其分支分别自腰大肌穿出。
2. 腰丛的主要分支 腰丛组成后,除立即发出肌支,支配髂腰肌与腰方肌外,其余分支有:
(1) 髂腹下神经(T12、L1)及髂腹股沟神经(L1)以共同的神经干发自腰丛,再分为平行的两细支,经腰方肌前面平行向外下,至髂嵴上方,进入腹横肌与斜内斜肌之间前内行。髂腹下神经在髂前上棘内侧,穿出腹内斜肌,在腹外斜肌腱膜深面走行,达腹股沟浅环上方,穿出该腱膜浅出于皮下。 髂腹股沟神经于腹股沟韧带中点附近进入腹股沟管,并随精索或子宫圆韧带出浅环。分布于阴茎根部及阴囊或大阴唇皮肤。此二神经在走行过程中,分布于腹股沟区的肌肉和皮肤。在腹股沟疝手术时应防伤及。
(2) 生殖股神经(L1、2)贯穿腰大肌,沿此肌前面下降,分为两支:一支入腹股沟管随精索走行,支配提睾肌;另一支分布于阴囊(或大阴唇)及隐静脉裂孔附近皮肤。
(3) 股外侧皮神经(L2、3)自腰大肌外侧缘向外下,经腹股沟韧带深面入股部,分布于大腿外侧面的皮肤。
(4) 股神经(L2、4)为腰丛中最大的分支,在腰大肌外侧缘和髂肌之间下行,经腹股沟韧带深面进入股三角内,位于股动脉外侧,分为数支:
①肌支:支配耻骨肌,股四头肌及逢匠肌。
②皮支:分布于股前皮肤,其中最长的一支为隐神经,它伴随股动脉入收肌管,向下在膝关节内侧浅出皮下后,与大隐静脉伴行,向下分布于小腿内侧面及足内侧缘皮肤。股神经损伤表现为:①运动障碍:股前肌群瘫痪,行走时抬腿困难,不能伸小腿。②感觉障碍:股前面及小腿内侧面皮肤感觉障碍。③股四头肌萎缩,髌骨突出。④膝反射消失。
(5) 闭孔神经(L2、4)沿腰大肌内侧缘走出,沿骨盆侧壁向前下行,通过闭膜管至大腿内侧,分布于大腿肌内侧群和大腿内侧的皮肤。 闭孔神经损伤表现为:①股内侧肌瘫痪,大腿内收力减弱,仰卧时患肢不能置于健侧大腿之上。②股内侧皮肤感觉障碍。
五、骶 丛
1. 骶丛的组成及位置
骶丛由腰骶干、全部骶神经前支及尾神经前支组成。骶丛位于骶骨及梨状肌前面,其主要部分略呈三角形,尖端向下,移行为坐骨神经。
2. 骶丛的分支 骶丛除发出短小的肌支,支配梨状肌,肛提肌及臀部一些小肌外,还发出以下分支:
(1) 臀上神经(L4、S1) 经梨状肌上孔向后出骨盆,支配臀中、小肌及阔筋膜张肌。
(2) 臀下神经(L5、S2) 经梨状肌下孔向后出骨盆,支配臀大肌。
(3) 阴部神经(S2、4) 经梨状肌下孔出骨盆,绕坐骨棘经坐骨小孔入坐骨肛门窝,循此窝外侧壁向前,分支分布于肛门,会阴部和外生殖器的肌肉和皮肤。分支有:①肛神经:分布于肛门外括约肌及肛门周围皮肤。②会阴神经:分布于会阴部诸肌及大阴唇的皮肤。③阴茎(阴蒂)背神经:与同名的动脉伴行,沿阴茎(阴蒂)背侧前行,分布于阴茎(阴蒂)的皮肤包皮以及阴茎(阴蒂)头等处。做包皮环切术时,需阻滞此神经。
(4) 股后皮神经(S1、2)出梨状肌下孔,沿股后正中线下行至腘窝,分布于臀下部、股后部腘窝的皮肤。
(5) 坐骨神经(L4、S3)为全身最粗大的神经。经梨状肌下孔出骨盆,在臀大肌深面下行,经大转子与坐骨结节之间至股后,位于股二头肌深面下降至腘窝在股后发出肌支,支配大腿肌后群。至腘窝上方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
①胫神经(L4-S3):沿腘窝中线下降,在小腿比目鱼肌深面伴胫后动脉下行,经内踝后方分为足底内侧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进入足底。胫神经在小腿部分支分布于膝关节、小腿肌后群及小腿后面的皮肤。足底内、外侧神经分布于足底肌和皮肤。
胫神经损伤时可致:
(1)运动障碍:足不能跖屈,不能屈趾和足内翻。
(2)感觉障碍:小腿后面及足底感觉迟钝或丧失。
(3)足畸形:因小腿肌前、外侧群的牵拉,足呈背屈外翻状态,为“仰趾足”。
②腓总神经(L4、S2):沿腘窝外侧缘下降,绕腓骨颈外侧向前,穿腓骨长肌起始部达小腿前面,分为二支: a腓浅神经b腓深神经。
腓总神经损伤表现为:
a运动障碍:足不能背屈,足下垂,略有内翻,不能伸趾,行走时呈“跨阈步态”,病人用力抬下肢,使髋膝关节高度屈曲以提高下肢抬起足尖,才能行走。
b感觉障碍:小腿外侧足背及趾背皮肤感觉迟钝或消失。
c足畸形:久之可呈“马蹄内翻足”。
第二节 脑神经
脑神经是与脑相连的周围神经,共12对,按其排列顺序,分别用罗马数字表示为:Ⅰ嗅神经、Ⅱ视神经、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Ⅴ三叉神经、Ⅵ展神经、Ⅶ面神经、Ⅷ前庭蜗(位听)神经、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Ⅺ副神经、Ⅻ舌下神经(图10-100)。
脑神经所含的纤维成分较脊神经复杂,含有躯体和内脏的传入(感觉)纤维,以及支配骨骼肌和平滑肌的躯体和内脏传出(运动)纤维。此外,还有联系特殊感觉器的感觉纤维,以及支配由鳃弓衍化而来的横纹肌的运动纤维,因此脑神经在四种成分基础上增加到含有7种纤维成分: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来自皮肤、肌、肌腱和大部分口、鼻腔粘膜躯体 特殊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前庭蜗器和视器等特殊器官 感觉 一般内脏感觉纤维----来自头、颈、胸、腹的脏器 内脏 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味蕾和嗅器躯体 支配来自肌节的横纹肌(眼肌和舌肌等) 运动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控制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内脏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由鳃弓衍化而来的横纹肌(咀嚼肌、面肌、 咽喉肌、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等) 各脑神经所含的纤维成分多少不同,简单的脑神经只含有1种或2种纤维,复杂的可含3、4种。
如果按各脑神经所含的主要纤维成份和功能分类,可将12对脑神经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1.传入(感觉)神经 包括Ⅰ嗅、Ⅱ视和Ⅷ前庭蜗(位听)神经3对;
2.传出(运动)神经 包括Ⅲ动眼、Ⅳ滑车、Ⅵ展、Ⅺ副神经和Ⅻ舌下神经5对;
3.混合神经 包括Ⅴ三叉、Ⅶ面、Ⅸ舌咽和Ⅹ迷走神经4对。 脑神经中的一般内脏运动纤维是副交感神经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Ⅲ动眼神经、Ⅶ面神经、Ⅸ舌咽神经中的内脏运动纤维由中枢发出后,先终止于这些副交感神经所属的副交感神经节内,由节内的神经元再发轴突分布于所支配器官的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等。与Ⅹ迷走神经一般内脏运动纤维相连属的副交感神经节多位于所支配器官的壁内,或器官旁侧。 发出脑神经中所含躯体感觉和内脏感觉纤维的细胞体绝大多数是假单极神经元,它们在脑外相应的神经上聚集成节,计有Ⅴ三叉神经节和Ⅶ膝神经节、Ⅸ的上神经节和下神经节、Ⅹ的上神经节和下神经节,其性质与脊神经节相同。由双极神经元胞体聚集成的节有Ⅷ的前庭神经节和蜗(螺旋)神经节,它们是与听和平衡感觉传入相关的神经节。
一、嗅神经(Ⅰ)
嗅神经为特殊内脏感觉神经。始于鼻腔的嗅粘膜,由鼻中隔上部和上鼻甲粘膜内的嗅细胞的中枢突聚集成15~20条嗅丝、即嗅神经,穿筛孔进入颅前窝,终于嗅球。由此再将嗅觉冲动传入大脑颞叶海马旁回钩附近的皮质。当颅前窝发生骨折时,嗅丝可被撕脱,出现嗅觉障碍,脑脊液亦可流入鼻腔。
二、视神经(Ⅱ)
视神经为特殊躯体感觉神经,传导视觉冲动,其纤维始于视网膜的节细胞。节细胞的轴突于视网膜后部汇成视神经盘后穿过巩膜,构成视神经。视神经于眶内行向后内,经视神经管入颅中窝,连于视交叉,再经视束止于外侧膝状体,传导视觉冲动。视神经外面包有三层被膜,分别与相应的三层脑膜相延续。因此蛛网膜下隙也随之延伸到视神经周围,故在颅内压增高时,常出现视神经盘(视神经乳头)水肿等症。
三、动眼神经(Ⅲ)
动眼神经为运动神经,含躯体运动和一般内脏运动两种纤维。其中躯体运动纤维是主要成分,起于动眼神经核,支配除上斜肌和外直肌以外的全部眼外肌。内脏运动纤维起于动眼神经副核,其轴突组成动眼神经的副交感节前神经纤维,在睫状神经节内换神经元后,节后神经纤维分布于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完成瞳孔对光反射和调节反射。动眼神经自中脑的大脑脚内侧出脑,穿海绵窦外侧壁向前,经眶上裂入眶后,立即分为上、下两支。上支细小,在视神经的上方分支支配上直肌和上睑提肌。下支粗大,分支支配下直肌、内直肌和下斜肌。下斜肌支分出一个小支,将动眼神经的副交感节前纤维送至睫状神经节。动眼神经损伤后,由于伤侧眼球外肌多数瘫痪,出现上睑下垂,眼外斜视,眼球不能向上、下、内运动。由于副交感节前神经纤维同时损伤,患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睫状神经节是副交感神经节,位于视神经和外直肌之间的后部,下斜肌支的上方。副交感节前神经纤维经动眼神经下支的下斜肌支终止于节内,与节内的神经元形成突触,再由神经节细胞发出副交感神经纤维,途径睫状短神经支配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
四、滑车神经(Ⅳ)
滑车神经为躯体运动神经,其纤维起于滑车神经核。滑车神经自中脑背侧下方出脑后,先绕大脑脚至脑底,再向前穿入海绵窦外侧壁,经眶上裂入眶后,越过上睑提肌走向前内,支配上斜肌。
五、三叉神经(Ⅴ)
三叉神经为混合神经,是粗大的脑神经,含有一般躯体感觉和特殊内脏运动两种纤维。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始于三叉神经运动核,其轴突组成三叉神经运动根,自脑桥腹侧面与小脑中脚移行处出脑,位于感觉根的前内侧,随下颌神经分布至咀嚼肌等。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的胞体集中在三叉神经结内,此结位于颞骨岩部尖端的三叉神经压迹前面。三叉神经结有假单极神经元组成,其中枢突聚集成粗大的三叉神经感觉根,由脑桥腹侧面入脑后,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及三叉神经脊束核,其周围突分布于头面部皮肤和眼、鼻及口腔的粘膜。 自三叉神经结向前发出三支由周围突组成的三条大的分支,至内向外依次为眼神经、上颌神经及下颌神经。
1. 眼神经:在三支中最小,只含有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眼神经向前进入海绵窦外侧壁,经眶上裂入眶,分布于额顶部、上睑和鼻背皮肤,以及眼球、泪腺、结膜和部分鼻腔粘膜。
(1) 泪腺神经 细小,沿眶外侧壁、外直肌上缘前行至泪腺分布于泪腺和上睑的皮肤。
(2) 额神经 较粗大,位于上睑提肌的上方,分2~3支,其中眶上神经较大,经眶上切迹,分支分布于额顶部皮肤。
(3) 鼻睫神经 在上直肌的深面,越过视神经上方达眶内侧壁。此神经分出许多分支,分别分布于眼球、蝶窦、筛窦、下睑、泪囊、鼻腔粘膜和鼻背皮肤。
2. 上颌神经也是一般躯体感觉神经,自三叉神经节发出后,立即进入海绵窦外侧壁,之后经圆孔出颅,进入翼腭窝,再经眶下裂入眶,续为眶下神经。上颌神经分支分布于上颌各牙、牙龈、上颌窦、鼻腔和口腔的粘膜以及睑裂间的面部皮肤。
(1) 眶下神经 为上颌神经的终支,通过眶下沟、眶下管、出眶下孔至面部,分为数支分布于下睑、鼻翼和上唇的皮肤。
(2) 颧神经 在翼腭窝内发出,经眶下裂入眶,穿眶外侧壁至面部,分支分布于颧、颞部皮肤。颧神经在行程中发出由副交感节后神经纤维组成的小支与泪腺神经吻合,此支进入泪腺,控制泪腺分泌。
(3) 上牙槽神经 分为上牙槽前、中、后支。后支有2~3支,在翼腭窝内自上颌神经发出后,穿上颌骨体后面进入骨质。上牙槽前、中支从眶下神经分出,三支在上颌牙槽骨质内吻合,形成上牙丛,分支分布于上颌窦,上颌各牙和牙龈。
3.下颌神经为混合神经,是三支中最粗大的分支。自三叉神经节发出后,经卵圆孔出颅腔达颞下窝,立即分为许多支。其中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咀嚼肌。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下颌各牙、牙龈、舌前2/3和口腔底粘膜以及耳颞区和口裂以下的面部皮肤。
(1) 耳颞神经 以两根起始,向后包绕脑膜中动脉后合成一干,穿入腮腺实质内,与颞浅动脉伴行,向上分支布于耳廓前面和颞区皮肤以及腮腺。
(2) 颊神经 沿颊肌外面前行,穿此肌后分布于颊粘膜以及颊区直至口角的皮肤。
(3) 舌神经在下牙槽神经的前方,经翼外肌深面下行,途中有面神经的鼓索从后方加入此神经。此后越过翼内肌浅面到达下颌下腺的上方,再沿舌骨舌肌的表面行至舌尖。舌神经分支分布于口腔底和舌前2/3的粘膜,接受一般躯体感觉的刺激。
(4) 下牙槽神经 为混合神经,含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和特殊内脏运动纤维。下牙槽神经在舌神经的后方,沿翼内肌的外侧面下行,其中的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分出分支,支配下颌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经下颌孔入下颌管。在下颌管内分支构成下牙丛,分支分布于下颌各牙和牙龈。其终支自颏孔穿出称颏神经,分布于颏部及下唇的皮肤和粘膜。
(5) 咀嚼肌神经为特殊内脏运动神经,分数支支配所有咀嚼肌。 三叉神经损伤部位不同,可有不同的表现: 三叉神经半月节以上损伤时:可出现患侧头面部皮肤及舌、口、鼻腔粘膜的一般感觉丧失;角膜反射消失;患侧咀嚼肌瘫痪,张口时下颌偏向患侧。三叉神经半月节以下受损时:可出现各单支损伤表现,眼神经受损时,出现患侧睑裂以上皮肤感觉障碍,角膜反射消失;上颌神经损伤时可至患侧下睑及上唇皮肤、上颌牙齿、牙龈及硬腭粘膜的感觉障碍;下颌神经受损时可致患侧下颌牙齿、牙龈及舌前2/3和下颌皮肤的一般感觉障碍,并有患侧咀嚼肌的运动障碍。
六、展神经(Ⅵ)
展神经为躯体运动神经,由支配眼外直肌的躯体运动纤维组成。其起核是脑桥的展神经核。展神经从延髓脑桥沟内侧部出脑后,进入海绵窦内,出窦后经眶上裂入眶,在外直肌的内侧面进入该肌。展神经很细,损伤后,伤侧眼外直肌瘫痪表现为内斜视。
七、面神经(Ⅶ)
面神经为混合神经,主要含有三种纤维成分。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于面神经核,其轴突支配面肌(表情肌)的运动。一般内脏运动纤维起于上泌涎核,属副交感节前神经纤维,在副交感神经节内换神经元后的副交感节后神经纤维分布于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及鼻、腭部的粘膜腺体,是支配这些腺体分泌的神经。特殊内脏感觉纤维的胞体位于膝神经节内,其中枢突止于孤束核,周围突分布于舌前2/3粘膜的味蕾,感受味觉。 面神经自延髓脑桥沟外侧部出入脑后,经内耳门入内耳道,穿过内耳道底进入面神经管再由茎乳孔出颅腔,向前穿经腮腺达面部。在面神经管的起始部,有膨大的膝神经节,是感觉神经元的胞体所在处。          1. 面神经管内的分支
(1) 鼓索 是面神经的重要分支,在面神经出茎乳孔前约0.6mm处发出,由面神经管进入鼓室后,沿鼓膜内面前行,之后出鼓室,至颞下窝,加入舌神经,其中的特殊内脏感觉纤维随舌神经分布于舌前2/3粘膜的味蕾,感觉味觉。鼓索内还含有副交感节前神经纤维,在下颌下神经节换元后,自节发出副交感节后纤维,分布于舌下腺和下颌下腺,管理两腺的分泌。
(2) 岩大神经 含有副交感节前神经纤维,自膝神经节分出,至翼腭神经节,在节内换神经元后,自节发出副交感节后神经纤维分布于泪腺和鼻、腭部粘膜腺,支配腺体分泌。
(3) 镫骨肌神经 支配镫骨肌
2. 面神经管外的分支 均由特殊内脏运动纤维组成。面神经出茎乳孔向前进入腮腺实质,并分支互相交织组成腮腺丛。该丛于腮腺前缘处呈辐射状发出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五组分支,支配面肌。面神经损伤最常见的是周围性损伤,可发生在内耳道,面神经管和腮腺区等处。面神经主干在膝神经节近侧损伤后,由于伤侧面肌瘫痪,表现为额纹消失、不能皱 、不能闭眼、鼻唇沟平坦、口角偏向健侧和角膜反射消失等。同时还有舌前2/3味觉丧失、泪腺和唾液腺分泌障碍及听觉过敏等症。面神经在面神经管内损伤或在管外损伤时,所出现的症状不同,如在面神经管外损伤时,只出现面肌瘫痪的一系列症状;若在管内损伤时,除面肌瘫痪外,还可伴有味觉或唾液腺分泌障碍和听觉过敏等症。与面神经联系的副交感神经节有:翼腭神经节位于翼腭窝内,上颌神经的下方。有来自面神经岩大神经的副交感节前神经纤维进入节内,在节内换神经元后,自节发出节后神经纤维,主要随颧神经和泪腺神经分布于泪腺,控制泪腺的分泌,另一些纤维控制鼻、腭部粘膜腺体的分泌。下颌下神经节在舌神经下方,下颌下腺的深面。有来自面神经鼓索的副交感节前神经纤维进入节内,在节内换神经元后,自节发出节后神经纤维,分布于舌下腺和下颌下腺,管理腺体分泌。
八、前庭蜗神经(Ⅷ)
前庭蜗神经由蜗神经和前庭神经两部组成,为特殊躯体感觉神经。蜗神经的感觉神经元胞体位于内耳蜗轴内的蜗(螺旋)神经节内,为双极神经元。其周围突分布于螺旋(corti)器的毛细胞;中枢突在内耳道聚集成蜗神经,出内耳门于延髓脑桥沟外侧部入脑,止于脑桥蜗神经核的腹、背侧核。前庭神经的感觉神经元胞体位于内耳道底的前庭神经节内,也是双极神经元,其周围突分布于内耳的球囊斑、椭圆囊斑和壶腹嵴中的毛细胞;中枢突聚集成前庭神经,与蜗神经同行入脑,止于脑桥的前庭神经核。如果前庭蜗神经完全损伤,则表现为伤侧耳聋及前庭功能丧失;如仅有部分损伤,由于前庭神经受刺激,可出现眩晕和眼球震颤,同时伴有呕吐等症状。
九、舌咽神经(Ⅸ)
舌咽神经是混合神经,含有四种纤维成分。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自疑核,支配茎突咽肌;一般内脏运动纤维起于下泌涎核,其副交感节前神经纤维在耳神经节内换神经元后分布于腮腺,管理腮腺分泌;内脏感觉纤维(包括一般和特殊)的胞体位于下神经节内,属假单极神经元,将舌后1/3、软腭、腭扁桃体、咽、咽鼓管、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等部的内脏感觉冲动传入脑,止于孤束核;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很小,胞体位于上神经节内,将耳后皮肤的感觉冲动传入脑。舌咽神经自延髓橄榄的后方出入脑后,颈静脉孔出颅腔,之后先在颈内动、静脉之间下行,然后弯向前下,经舌骨舌肌深面至舌根,沿途分支分布于舌、咽等。
舌咽神经的分支有:
1.鼓室神经 起自下神经节,含副交感节前神经纤维,进入鼓室,参与形成鼓室丛。自丛发出岩小神经,出鼓室,进入耳神经节。在节内换神经元后,自节发出副交感节后神经纤维随耳颞神经分布于腮腺,管理腮腺分泌。
2.颈动脉窦支 由一般内脏感觉纤维组成。在颈静脉孔下方发出,有1~2支,分布于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和颈动脉小球(化学感受器),分别感受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所受压力和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所产生的刺激,反射性地调节血压和呼吸(图10—110)。
3.舌支 是舌咽神经的终支,位于舌神经的上方,分支分布于舌后1/3的舌背粘膜及味蕾,接受一般内脏感觉和特殊内脏感觉(味觉)的刺激。
4.咽支 有数支,在咽壁上与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咽支共同构成咽丛。自丛发支至咽的粘膜及腺体,传导一般内脏感觉和支配腺体的分泌,其中的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腭咽肌运动。
5. 茎突咽肌支 由特殊内脏运动纤维组成,支配茎突咽肌的运动。
6. 扁桃体支 为数小支,分布于腭扁桃体、软腭及咽峡部的粘膜,接受一般内脏感觉的刺激。耳神经节 是副交感神经节,位于卵圆孔的下方,下颌神经的内侧,有来自岩小神经的副交感节前神经纤维进入节内,在节内换神经元后,自节发出副交感节后神经纤维伴耳颞神经至腮腺、管理腺体分泌。
十、迷走神经(Ⅹ)
迷走神经为混合神经,含有四种纤维成分。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于延髓的疑核,支配咽、喉的横纹肌。一般内脏运动纤维起于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此核发出的副交感节前神经纤维,在脏器内或其附近的副交感神经节内换神经元后,发出副交感节后神经纤维分布到胸、腹腔的脏器,控制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活动。一般内脏感觉纤维的胞体位于颈静脉孔下方的下神经节内,其中枢突止于孤束核,周围突也分布于胸、腹腔的脏器。一般躯体感觉纤维数量最少,胞体位于颈静脉孔内的上神经节内,中枢突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周围突分布于硬脑膜以及耳廓和外耳道的皮肤。迷走神经是脑神经中行程最长,分布范围最广的神经,于舌咽神经根丝的下方自延髓橄榄的后方出入脑,经颈静脉孔出颅腔。之后下行于颈内、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之间的后方,经胸廓上口入胸腔。在胸部,左、右迷走神经的走行和位置各异。左迷走神经在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下降至主动脉弓的前面,经左肺根的后方,分出数小支分别加入左肺丛,然后在食管前面分散成若干细支参与构成食管前丛,并向下延续成迷走神经前干。右迷走神经经右锁骨下动脉的前面,沿气管右侧下降,继在右肺根后方分出数支,参加右肺丛,然后分出分支在食管后面构成食管后丛,在食管下端合成迷走神经后干。迷走神经前、后干向下与食管一起穿膈的食管裂孔进入腹腔,至贲门附近,前、后干分为终支。
迷走神经的分支如下:
1. 颈部的分支
(1) 喉上神经始于下神经节,沿颈内动脉与咽侧壁之间下行,在平舌骨大角处分为内、外二支。内支含一般内脏感觉纤维,穿甲状舌骨膜入喉,分支分布于声门裂以上的喉粘膜;外支细小,含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环甲肌。
(2) 颈心支 一般有上、下两支,下降入胸腔参加心丛的组成。
(3) 咽支 主含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常为两支,起自下神经节,参加咽丛的组成。
(4) 耳支 含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发自上神经节,向后外分布于耳廓后面及外耳道的皮肤。
(5) 脑膜支含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发自上神经节,分布于颅后窝硬脑膜。
2. 胸部的分支
(1) 喉返神经发自迷走神经的胸段,但立即向上返至颈部,左右两侧的返回部位有所不同。左喉返神经发出的位置较低,从前向后绕过主动脉弓返至颈部。右喉返神经发出的位置略高,从前向后绕过右锁骨下动脉返至颈部。在颈部,喉返神经于气管与食管之间的沟内上行,经环甲关节的后方入喉,支配除环甲肌以外的全部喉肌并分布于声门裂以下的喉粘膜。喉返神经的末支称喉下神经。 喉返神经含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和一般内脏感觉纤维,是喉肌的重要运动神经,在其入喉前与甲状腺下动脉的终支互相交错,神经多数经过动脉后方,但也有经过动脉前方的,所以在甲状腺手术结扎动脉或用止血钳夹血管时,应注意避免损伤此神经。
(2) 支气管支、食管支和胸心支是迷走神经在胸部发出的数条小支,分别加入肺丛、食管丛和心丛。
3. 腹部的分支 迷走神经前、后干于贲门附近分别发出分支分为胃前支和肝支、胃后支和腹腔支。含一般内脏运动和感觉纤维。
(1) 胃前支 在小网膜内循胃小弯向右行,分支分布于胃前壁和十二指肠上部。有以下诸分支:贲门支,分布于贲门附近;前胃壁支,常为3~4小支,分布到胃体前壁;“鸦爪”形支,分布于幽门窦、幽门管、幽门及十二指肠上部,此支与胃的排空运动有密切关系。前二支是重要的胃酸分泌神经。
(2) 肝支 行于小网膜内,随肝固有动脉走行,参与形成肝丛,分布至胆道和肝,与肝的分泌活动有关。
(3) 胃后支 循胃小弯深面向右行,分支分布至胃后壁。有以下诸分支:胃底支,后胃壁支,常为数支,分布于胃后壁;“鸦爪”形支,分布于幽门窦和幽门管。前二支是胃蠕动、胃感觉和胃酸的分泌神经。
(4) 腹腔支 较粗大,行向后下方,加入腹腔丛。以后与交感神经纤维一起随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和肾动脉及它们的分支分布于肝、脾、胰、小肠、结肠左曲以上的大肠、肾以及肾上腺等。在甲状腺手术中,有可能误伤喉上神经外支和喉返神经。喉上神经外支损伤后表现为声调降低。喉返神经损伤时,由于大部分喉肌瘫痪,可致声音嘶哑或发音困难。双侧损伤时,如声门裂闭合可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十一、副神经(Ⅺ)
副神经为运动性神经。由起自疑核和副神经脊髓核的躯体运动纤维组成,从延髓橄榄后沟迷走神经根下方出脑,经颈静脉孔出颅。出颅后分类内、外两支,内支加入静脉之间,向后外斜穿胸锁乳突肌,主干自胸锁乳突肌后缘上、中1/3交点附近浅出,再穿入斜方肌,支配此二肌。
副神经损伤可致:
1.一侧胸锁乳肌瘫痪,头无力转向对侧;双侧瘫痪,则不能仰头。
2.斜方肌瘫痪,则肩胛骨下垂,耸肩无力。
十二、舌下神经(Ⅻ)
舌下神经,为躯体运动神经。起核是舌下神经核,纤维由延髓的前外侧沟出脑,经舌下神经管出颅腔。出颅腔后,先在颈内动、静脉的深方下行,至平舌骨上方处,由动、静脉之间浅行,呈弓形走向前内,经舌骨舌肌表面前行,穿颏舌肌入舌。舌下神经支配全部舌内肌和舌外肌。一侧舌下神经完全损伤时,同侧舌肌瘫痪、萎缩,伸舌时,由于健侧颏舌肌牵拉力强于患侧,故舌尖偏向患侧。缩舌时,因患侧茎突舌肌瘫痪,健侧茎突舌肌牵拉,舌则偏向健侧。如双侧舌下神经完全损伤时,常有语言及吞咽障碍,不能伸舌。
第三节  内脏神经系统
内脏神经系统是整个神经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内脏神经和躯体神经一样,也含有感觉和运动两种纤维成分,内脏运动神经调节内脏、心血管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通常不受人的意志控制,是不随意的,故有人将内脏运动神经称为自主神经系,又因它主要是控制和调节动、植物共有的物质代谢活动,并不支配动物所特有的骨骼肌的运动,所以也称之为植物神经系。内脏感觉神经如同躯体感觉神经,其初级感觉神经元也位于脑神经节和脊神经节内,周围突则分布于内脏和心血管等处的内感觉器,把感受到的刺激,传递到各级中枢,也可到达大脑皮质,内脏感觉神经传来的信息经中枢整合后,通过内脏运动神经调节这些器官的活动,从而在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动态平衡,保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内脏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在结构和功能上也有较大差别,现就其形态结构上的差异简述如下:
= 1 \* GB3 ①躯体运动神经支配骨骼肌,内脏运动神经则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②躯体运动神经只有一种纤维成分,内脏运动神经则有交感和副交感两种纤维成分,而多数内脏器官又同时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③躯体运动神经自低级中枢至骨骼肌只有一个神经元。而内脏运动神经自低级中枢发出后必须在周围部的内脏运动神经节(植物性神经节)内交换神经元,再由节内神经元发出纤维达到效应器。因此,内脏运动神经从低级中枢到达所支配的器官需经两个神经元。第一个神经元称节前神经元,胞体位于脑干和脊髓内,其轴突称节前纤维。第二个神经元称节后神经元,胞体位于周围部的植物性神经节内,其轴突称节后纤维。节后神经元的数目较多,一个节前神经元可以和多个节后神经元构成突触。
④内脏运动神经节后纤维的分布形式和躯体神经亦有不同。躯体神经是以神经干的形式分布,而内脏神经节后纤维常攀附脏器或血管形成神经丛,由丛再分支至效应器。
⑤躯体运动神经纤维一般是比较粗的有髓纤维,而内脏运动纤维则是薄髓(节前纤维)和无髓(节后纤维)的细纤维。
⑥躯体运动神经对效应器的支配,一般都受意志的控制。而内脏运动神经对效应器的支配则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意志的控制。
内脏运动神经根据形态结构和机能特点的不同分为交感部和副交感部,即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
(一)交感神经
1.交感神经概观
(1)低级中枢:脊髓Tl~L3灰质侧角
椎旁神经节:位于脊柱两侧,每侧约19~24个
(2)交感神经节                                腹腔神经节
椎前神经节:位于脊柱前方     肠系膜上、下神经节
主动脉肾节
(3)交感干:由椎旁神经节和节间支连接而成,位于脊柱两侧,上起自颅底,下至尾骨前方汇合于奇神经节
(4)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走行规律:
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 脊神经前根 → 脊神经 → 白交通支 → 交感干
①终止于相应的椎旁神经节,并交换神经元
②在交感干内上升或下降,在上方或下方的椎旁神经节换元
③穿过椎旁神经节至椎前神经节换元
白交通支:由有髓鞘的节前纤维构成,呈白色,连于T1~L3脊神经与胸交感干之间,共15对
(5)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走行规律
①经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经,随脊神经分布至头颈、躯干和四肢的血管、汗腺和竖毛肌
②攀附动脉走行,在动脉外膜形成神经丛,随动脉到达所支配的器官
③由交感神经节直接分布到所支配的器官
灰交通支:连于交感干与31对脊神经之间,由无髓鞘的节后纤维组成,色灰暗,共31对。
2.交感神经的分布:
(1)颈部
颈上神经节:最大,位于C1~3颈椎横突前方
1)颈神经节    颈中神经节:最小,位于C6颈椎横突处
颈下神经节:位于C7颈椎横突处
2)分布
① 节后纤维经灰交通支连于8对颈神经,随颈神经分布到头颈和上肢的血管、汗腺、竖毛肌等
② 攀附动脉形成交感神经丛(颈内、外动脉丛,锁骨下动脉丛,椎动脉丛),随动脉分布到头颈部的腺体、竖毛肌、血管、瞳孔开大肌
③ 咽支:与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的咽支共同组成咽丛
④ 颈上、中、下节发出心上、中、下神经加入心丛
(2)胸部
1)胸神经节:10 ~ 12个,位于肋骨小头的前方
2)分布
① 节后纤维经灰交通支返回12对胸脊神经,随其分布到胸腹壁的血管、汗腺、竖毛肌等
② 胸1~5交感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加入胸主动脉丛、食管丛、肺丛及心丛等
③内脏大、小神经
(3)腰部
1)腰神经节:4对,位于腰椎体前外侧与腰大肌内侧缘之间
2)分布
① 节后纤维经灰交通支连于5对腰神经,随腰神经分布
② 腰内脏神经
(4)盆部
1)骶神经节:2~3对,位于骶骨前面,骶前孔内侧;奇神经节位于尾骨前方
2)分布
① 节后纤维经灰交通支连于骶、尾神经,随其分布于下肢及会阴部的血管、汗腺和竖毛肌
② 加入盆丛,分布于盆腔器官
交感神经分布概况
节前纤维
节后纤维
T1~T5
头、颈、胸腔脏器和上肢的血管、汗腺、竖毛肌
T5~T12
肝、脾、肾,结肠左曲以上消化管
L1~L3
结肠左曲以下消化管,盆腔脏器,下肢的血管、汗腺、竖毛肌
(二)副交感神经
1.低级中枢部;脑干的4对副交感神经核和脊髓S2~4节段的骶副交感核
器官旁节:睫状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翼腭神经节、耳神经节
2.副交感神经节
器官内节:位于所支配器官的壁内
3.颅部副交感神经
4.骶部副交感神经
5.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区别
比较内容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低级中枢部位
脊髓胸腰部灰质的中间外侧核
脑干和脊髓骶部的副交感神经核
周围部神经节
椎旁节和椎前节
器官旁节和器官内节,
节前、节后纤维
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
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
节前与节后神经元的比例
一个节前神经元的轴突可与许多节后神经元组成突触
一个节前神经元的轴突与较少的节后神经元组成突触
分布范围
分布范围较广,分布于全身血管及胸、腹、盆腔脏器的平滑肌、心肌、腺体及竖毛肌和瞳孔开大肌
分布于胸、腹、盆腔脏器的平滑肌、心肌、腺体(肾上腺髓质除外)及瞳孔括约肌
对心脏的作用
心律加快,收缩力增强 ,
冠状动脉舒张
心律减慢,收缩力减弱,
冠状动脉轻度收缩
对支气管的作用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胃肠平滑肌蠕动减弱,分泌减少,括约肌收缩
胃肠平滑肌蠕动增强,分泌增加,括约肌舒张
对泌尿系统的作用
膀胱壁的平滑肌舒张、括约肌收缩(贮尿)
膀胱壁的平滑肌收缩、括约肌舒张(排尿)
对瞳孔的作用
瞳孔散大
瞳孔缩小
(三)内脏神经丛
心浅丛位于主动脉弓下方            心丛的分支随动脉的分支
1. 心丛                                    分布于心肌
心深丛位于主动脉弓和气管杈之间
2.肺丛:位于肺根的前、后方,其分支随支气管和肺血管的分支入肺
3.腹腔丛:是最大的内脏神经丛,位于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根部的周围
4.腹主动脉丛:位于腹主动脉的前方及两侧、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之间,是腹腔丛沿腹主动脉表面向下延续的部分
上腹下丛位于第5腰椎体前面,两髂总动脉之间
5.腹下丛
下腹下丛即盆丛,由上腹下丛延续到直肠两侧
二、内脏感觉神经
(一)内脏感觉神经的特点
1. 内脏感觉纤维数目较少,细纤维占多数,痛阈较高,对于正常的内脏活动一般不引起主观感觉,但较强烈的内脏活动时可引起一定的感觉,如胃饥饿时的收缩可引起饥饿感觉;直肠、膀胱的充盈可引起膨胀感觉等
2. 内脏对切割等刺激不敏感,但对牵拉、膨胀、冷热、缺血等刺激则十分敏感3. 内脏感觉的传入途径比较分散,内脏痛往往是弥散的,而且定位亦不准确
(二)牵涉性痛
1.定义:内脏器官的病变,在体表一定的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疼痛的现象称为牵涉性痛
机理:认为与同一节段脊髓支配有关,内脏病变器官与体表部位感觉神经元在脊髓同一节段,内脏病变的神经冲动可扩散或影响到邻近的感觉神经元,感觉中枢定位不准而产生牵涉性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