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弘明:空海法师:老子道德经心声(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7:20:15
空海法师:老子道德经心声(三)
-第20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儽儽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绝学无为」、「绝学无忧」,《永嘉大师证道歌》第一句是「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都是直指超越二元对立的世界。「绝学无忧」,「学」包括体证「无为」的世界,如果你真的到达无为、无学世界,超越二元对立,就是解脱自在。「绝学无忧」后面的几句经文,就是叙述二元对立的世界。「唯之与阿」的「唯」就是人家巴结的那些好话。「与阿」的「阿」就是恶言、愤怒,也就是好听的话跟不好听的话,「相去几何?」到底相差多少?如果用音频、音谱解析,是差不了多少,都是一些声音、符号而已,但是众生很容易被「声尘」转走,成为境界的奴隶。

  如果能够不论别人是如何的批评或是夸赞,你都能够让它穿流而过,不会被那些境界牵引,所以「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老子希望我们要超越善、恶的二元对立,但是众生就很在乎,认为这个是绝对的善、绝对的恶,善人跟恶人就不可以兼容,包括汉贼就一定不能两立。事实上,善跟恶都是众生从「自我」的好恶标准去界定,于是「顺我则是,逆我则非」,你所界定的是非、善恶,事实本质实相上未必是如此,众生不要有如此僵化的观念,如果超越二元对立来看,「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真正的解脱者是要超越二元对立,老子也希望我们能够超越二元对立,但是「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落入在世间,还是必须接受世间法的一些规范。耶稣就是没看到这句话,都直话直说,结果很快就被判罪。举个例子,像前一段期间在非洲一个国家,有一位妇女发生婚外情,结果被国家法令把她判死刑,而且又要被众生用石头丢死,于是世界一些人权组织就前来声援,认为这样太过严苛、不公平。国家制定出这样一个戒律,在国家里面要不要遵守?

在世间法方面,还是要兼顾。如果众生能够容许,他们真的很喜欢过着洒脱自在的人生,但是众生都认为心目中的偶像大师,「怎么可以…」。假设有一次没有预先告知,看见心目中的偶像大师穿着一件短裤,你对他的印象就会打折扣。「原本你在我们心目中树立一个很好的相,奇怪!你怎么穿着短裤在那里晃来晃去呢?」现在假设我是住持,没办法!众生就是要看那个相,白天我就穿起“戏装”,但是如果有因缘可以自在,他们都希望能够回归自然,就是「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因为众生界定很多的是非道德标准,都是从自我的好恶标准去界定框框,一些解脱者希望能够纯真如实的展现,但是有时候不得已,还是要兼顾世间人的眼光。

「荒兮其未央哉!」宇宙的真理实相是如此浩瀚,「未央」就是因为没办法完全让大家彻底了解,无边无际的非常深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自我剖析、自我表白,一方面也是自我解嘲,「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众生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快乐,「如享太牢」吃的又是山珍海味,「如春登台」都好像很快乐。事实上,解脱者看到众生的快乐是表层的,在内心深层里面还是忧悲苦恼、不安。

 解脱者重视的是内心、心灵方面,老子说「我独泊兮其未兆」我是这么蠢蠢的,别人看不出我是身怀无价之宝,众生没办法看到他的智慧、内心的宁静、能够解脱自在,众生看不到他展现出来「如婴儿之未孩」,就像小孩一般的纯朴纯真,因为他是超越二元对立的世界,来到一体世界,众生不太容易了解,因此无法了解到他的心境。

「儽儽兮若无所归」众生看他像是一个没有家的人,「若无所归」就像是没有家的人。事实上,真正的智慧者、解脱者不会很富有,往往都是淡泊名利。佛陀本身也是如此,他到处在游走弘法,所有的财产就是在他身上而已。解脱者跟众生不同之处在哪里?「若无所归」的「若」,第一个阶段是处处无家。

但是有两种人:一种是众生、凡夫,找不到究竟涅盘解脱界的家,所以是处处无家,于是内心不安、若有所「失」。另一种是空虚,不知道涅盘界的家在哪里,找不到涅盘界的家,不知究竟皈依处,于是众生的内心不安、是苦的。

一个解脱者是处处无家,然后又处处家。众生是处处有家,表相上好像有个家,但是事实上内心里面却是处处无家,因为你的苦、不安。解脱者外表像是处处无家,但是内心是处处有家,整个法界都是内心归依处的家、涅盘界的家。

所以,一个是内心的苦、不安,一个是大安心、大自在,如果从外相来看,佛陀的外表上就像乞丐,到处游行、到处托钵;老子看起来是穷苦落魄,庄子也是一样穷苦落魄,虽然在外表看他们好像处处无家,但是事实上他们是处处家、处处安心自在,就是「儽儽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一般众生好像很富有、金玉满堂,在物质上好像都拥有很多,「而我独若遗」都是两手空空、家徒四壁。这是一种形容,佛陀与老子也都是这样。「我愚人之心也哉」像是愚人之心,众人是无法了解。一般众生也没办法真正知道,我讲出来,大家都笑我笨、笑我傻,因为我所讲的跟一般众生讲的,是不一样的。但是一般众生所讲的,我又不喜欢讲,所以「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和光同尘,跟众生同流,但是又不合污。

「俗人昭昭」一般人众生大家都很棒、很厉害、很有所成,能够显露锋芒、衣锦还乡。「我独昏昏」看起来没什么成就、没什么信徒,人家供养的也很少,就是这么的「昏昏」。人家法师外相看起来就是很威严,你看起来却是一元槌槌「昏昏」的,老子讲「我独昏昏」外表看起来就是没什么特殊。

「俗人察察」一般众生都像是很聪明、很会分辨是非,「我独闷闷」好像没有跟别人分辨是非,众生以为我不懂是非、好坏,这是老子的自我解嘲、解析。一般人不了解、误解他,众生都很会分辨是非、好坏,很厉害、都很会分辨。「我独闷闷」这也好、那也好。

「澹兮其若海」解脱者的一个特质,像是一个波浪溶入大海里面,他的心胸当下跟整个海洋一起脉动,跟整个世间溶为一体,所以「飂兮若无止」。因为我们也是溶入法界,心与空相应,外相随顺缘起。因缘到哪里,就到哪里,也就是随风飘、随顺因缘,与风、与法界溶为一体。

「众人皆有以」一般众生大家都很有成就、很有作为、很厉害、也都很有所成,「而我独顽且鄙」宗族长者都取笑我很笨、没什么成就,而我又坚持理念、真理实相,一般人看我是这么的顽固,「独顽且鄙」又是坚持他的道风,不随世间世俗之流而变通。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我跟一般人就是不一样,一些大师、法师讲出很多众生很喜欢听的法,而老子所讲的这些,众生不是不喜欢听,不然就是听不懂。所以,真正的智者就是「自古圣贤多寂寞」,但是他们内心的世界却是非常祥和宁静、解脱自在。为什么呢?因为「贵食母」我珍贵的地方就是能够跟整个法界大自然溶为一体,知道自己生从哪里来,我最后回归到哪里,当下跟整个法界溶为一体,整个天地父母就是我的父母。「而贵食母」就是类似耶稣所讲「我就是上帝的儿子」,跟整个法界就是溶为一体,没有那些苦、不安,但是众生看不到,因为众生就是有「自我」。

众生都在展现自我,处在我是、我能、我慢的世界。但是一个无我、无私的人,体会整个道、大自然的真理实相,展现出来的也是无我、无私的质量。一般的宗教师让你越修越厉害,能够满足你的「自我」,然后「为学日增」。老子讲「为道日损」,佛陀讲真正走在解脱道上是要断我慢、断除十个结,返璞归真体证到「无我」。一般的宗教师就是要让你满足「自我」、满足你的所需,而真正的解脱者引导你真正返璞归真,体证「无我」、做到「无我」。真正的「无我」,才会跟整个法界溶为一体,来到不生不死的世界。

 

-第21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孔『德』之容」一个真正体道、悟道而行道的人,也就是真正得道的人,他所展现出来的言行举止是怎么样呢?「容」就是他所展现出来的外相、言行举止。「惟『道』是从」因为他是体道、悟道而行道,展现出来的必然是「与道合一」,与法界是一体的,跟整个大自然的脉动是一致的,是配合着大自然的韵律「无常法则」在运作,就是「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中间的一段经文是老子在诠述「道」,再具体解析、诠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对佛陀而言,是把「涅盘、无为、空」界定为「无为法」,这是甚深极甚深,必须体证到相当深之后,才能了悟什么叫做「空」。佛陀讲「先知法住智,后知涅盘智」。老子对「空」及「道」有更深入而具体的诠述与解析。老子讲「『道』之为物」,其实就是在诠述「空」的特性,为什么佛教讲「『空』能够生妙有」呢?这一段经文就是在解析「『空』能够生妙有」的深义以及「『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要具体拿出一个形相来证明,要拿到实验室来让你看,实在不容易拿出来。因为「道」是无形、无相、无色,「惚兮恍兮」在似有若无的情况之下,「其中有象」竟然可以发现在这整个「道」之中却「有象」,能够含容现象界的一切。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在「道」似有若无的情况之下,却「其中有物」,含有着一切的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在无比深奥的「道」之中,在无比深邃的「空」之中,里面却是充满着「精」。在整个无比深奥的「道」之中、「空」之中,它是充满着能源。「精」就是能源,「其精甚真」能源是真实的存在,不是虚幻、不是想象。「其中有信」为什么能够让我们确信呢?因为能源是会慢慢凝结、浓缩而转换出星云,然后再转换出日月星辰、太阳系、山河大地。

老子为什么说「道」能够生万物呢?「道」到底是什么呢?包括说佛教所讲的「空」,为什么「空」能够生妙有?「空」是什么?什么是「上帝」?为什么上帝能够创造一切?如果没有具体了解,会把「上帝」变成超级人格化的一个人,这样就不了解真正的「上帝」是什么?事实上,只是所使用的名词不同,但是内涵所代表的深义都相同。老子对这方面的解析,拿捏的非常精准又深入,把很难解析的「道」及「空」,又慢慢诠述出来。

不要以为「道」是很抽象的,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找不到「道」,就设法想躲到深山里面苦修,在深山里面观身心的五蕴,才能够悟道、得道。事实上,观五蕴身心是让我们的身心宁静之后,慢慢打开智慧眼去看到整个法界实相。如果在这里找不到「道」,到他方世界一样找不到「道」,在台湾找不到净土,到他方世界也一样找不到净土。

在中国是比较重视修道,把老子奉为太上老君、太乙真人,结果又把老子塑造为一个伟大的神,把目标朝向修练成如同老子一样不生不死的神仙。事实上,老子的本意不是这样,如果还把目标朝向老子身上求道,就表示还看不到「道」。

有些人很认真在修道,虽然也被推崇为一宗的创始人、甚至被尊称为「宗主」,但是看到他们的身心所展现出来的样貌,还是那么的紧、那么不安。「身心的紧」就表示他还没有真正得到「道」,还不知真正的「道」在哪里?如果真正得「道」的人,一定是心开、安详自在。一个人的身心绷得很紧,却自称修练的道行很高,这些都要予以保留。因为真正得道的人是很安详、自在洒脱的。

所以,「道」不是抽象的,也不是努力修行之后才产生的,「道」本来就存在,只是心静下来,打开智慧眼去认清、了悟真理实相,这样而已。《心经》讲到「无所得」,无得亦无失。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以现在天文学家而言,从有宇宙开始到现在,「自古及今」啦!「其名不去」大自然的「道」、「空」、虚空,还是永远存在,整个法界、宇宙都还是存在。不管再怎么生生灭灭,「空」、「道」还是依然存在。一个太阳系的爆炸、毁灭,或是银河系的相撞、毁灭都是一样,「道」与「空」还是依然存在,所以「自古及今,其名不去」。因为它是永恒的存在,如果一个人真正能够得道、悟道,也会跟整个天地、整个宇宙一体,来到真正不生不死的世界。

「道」是永恒的存在,能够「以阅众甫」养育万物,老子说「『道』生万物」,能够生万物、又能够长养万物,一切众生、一切动植物,包括你、我、他,都是来自于「道」,而且当下、现在也都浸泡在「道」之中,没有一分一秒离开过,当下也都承受整个「道」的养育。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我怎么知道现象界生生灭灭的总源头,以及生生灭灭的现象,然后提纲挈领掌握到那些纲领呢?「以此」因为我现观整个法界的真理实相,然后了悟,体道、悟道而行道,不是在经典文字堆里面钻研才悟道的,是如此现观整个现象界的一切之后,才大彻大悟。这里的经文也解析「道」的特征。一个真正体道、悟道的人,必然是展现出「道」的特征,还有佛教所讲的「『空』能够生妙有」、「『空』又能够起妙用」。

老子的《道德经》,如果要用化学公式、科学理论、逻辑模式去推理,真的是无法理解。如果以很僵硬哲学式的思考,也没办法了解老子的哲理、没办法看懂。一般逻辑的推理方式是:若A代表:是的、白的、对的、福,B代表一般众生所认为的:非、黑、错、祸。以一般逻辑的推理方式及科学角度去解析、分析,A跟B之间的关系是相反的、不等于,认为这两个是并行线、不会交集,甚至是相反的并行线,A不会等于B,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如果头脑观念是很僵化的,就会认为「对就是对、错就是错、黑就是黑、白就是白、福就是福、祸就是祸、凶就是凶、吉就是吉…」一般众生就是这样。但是老子所观察之宇宙人生实相却不是这样,他所看到的A跟B之间,是有很奥妙的关系。A会慢慢演变到B,B又会慢慢演变成为A,这之间是没有绝对的。如果以逻辑推理方式,用僵硬的公式去解析,是没办法解开的。

老子所讲述的,是超越一般哲学、心理学层面。为什么A会渐渐变成是B呢?A是白天,有可能慢慢演变成黑夜,又会慢慢黎明而变成白天…,整个现象界实相,黑夜跟白天之间,是没有一个明确的界线界定,像我们现在的黑夜,慢慢会变成明天,黎明、白天…的一个演变过程,其它的现象也是一样。

 

-第22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老子讲「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依」,整个人世间的现象也是这样,要静下来去看。有时候你认为是得到了,但是得到未必是好;有时候你认为是失去了,以你以前的观念认为失去了,你就会很痛苦。但是失去也未必不好,「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整个法界是很微妙的,能够了解这些,才能够看得懂老子常常都是从一般众生的思维负面角度切入。要能够了解到老子的哲学思惟模式,「曲则全」一个人能够接受得了、忍受得了委曲,也就是身心能够柔软,才能够成全大事业。

「曲则全,枉则直」「枉」就是受到人家的冤枉也没关系,能够包容众生的无知、众生的批判,也都无所谓。具有如此柔软的心胸,以及无限包容的胸襟,表示你的智慧是相当高深,这样讲话及做事就可以正直。如果受到人家一点批评,就在那里跺脚、跳脚,在那里抱怨、牢骚,甚至痛哭、到处喊冤,到包青天那里去告状…!如果你承受不了那些委曲、冤枉、侮辱,你的个性就会变得比较急躁,所以「曲则全,枉则直」。

「洼则盈」「洼」代表谷地、低洼的地方,一个人能够虚怀若谷、很谦虚,「盈」就是你的人生会渐渐不断的充实,智慧会不断的开展、成长,整个生命都会不断成长、开花。所以,要做到全啦!直啦!盈啦!前面的功夫能不能做得到?

「敝则新」「敝」就是一个人能够接受自己的脸黑、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不足,能够反观到。能够接受自己是个完整而不是完美的人,你的生命才会不断的很新鲜,「日日新,苟日新,又日新」如果你是一个要求完美的人,生命会过得很紧、也会很苦。一般众生想说:「奇怪!我求完美怎么不对呢?」如果你要求完美,包括家庭里面有四、五十坪,但是就是要做到一尘不染,东西一定要放定位,如果有人动了位置、没有归位,于是就生气、看不过去,你的心闲不下来、静不下来,你的心是不会自在的。

如果考试总是一定期求一百分,你的人生会绷得很紧、也会过得很苦,所以有一句话:「生平无大志,但求六十分就好」可以就好啦!然而不是说做事情就不认真。如果你一直求完美,有些方面反而一直着重在支流末节。一个真正能够洒脱自在的人,他是掌握提纲挈领、掌握核心。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当大企业的领导人,就是有大格局、大气魄掌握核心。能够容纳自己是个完整而不是完美,这样才能够全然活在每一个当下,生命才会活出意义。

如果能够再推演看到法界,法界大自然本来就是完整而不是完美,众生都只希望看到理想的梦幻世界,只要快乐、不要痛苦,只有长命百寿、没有死亡。如果一直构筑你的梦幻世界,就会厌恶实相的世界,认为实相世界是五浊恶世,这样就看不到真实的实相世界,于是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处处看到有死亡、也有垃圾,那里有大便、也有死东西,怎么还有这么多腐烂的树叶、果皮…?如果以这样的心态,是看不到净土的。你的净土只是在他方世界、在理想的梦幻世界。

如果能够去看到整个法界实相的存在,是完整而不是完美,也包容自己是完整而不是完美,你的生命才能够真正活起来,而且见到真实的「道」,才能够得「道」。「敝则新」,「少则得」老子跟大家平常的逻辑思考模式就是不一样,我们平常抓越多、抓越多,就好像得到越多,佛教也是提出这样的观念,如果你抓越多,到最后就是一场梦一场空。

《解脱道》的过程就是你不断的体悟,然后不断的放下、放下。当你真正懂得放下手中的抓取,才能够得到无限。手中所抓的,不管你再怎么抓,终究是有限的。而且不管你再怎么抓,到最后一定是要放掉。那个「放」是被迫的放掉,不管你是民族救国英雄、伟大的将军、当多久的总统,到最后还是要放下的,权力也全部都要移转的。所以,老子从另一个角度让我们体会,一个人真的能够放下、放下,到最后才能够真正得到无限。

《道德经》讲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解脱道》真的也就是这样。不是越修越厉害,而是越修、我慢越少,身心越柔软。「少则得,多则惑」如果你抓得越多、就越迷惑;抓得越多,你的苦就越多。所以,不要以为拥有越多,然后你越快乐,顶多只是暂时的快乐,后面接踵而来的就是很多的迷惑、苦。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这里所讲的「圣人」,是真正体道、悟道而得道的高人,不一定是外相的高僧。「抱一」是效法大自然无我、无私的精神,体会整个「道」展现出来的特性。「为天下式」在身、口、意的自然展现「道」的精神特色,以这样的方式跟世间、众生结缘,但是一般众生不容易看到。事实上,众生都天天浸泡在「道」之中,就是不知道「道」是什么,还到处拚命去找「道」。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真正得道的高人是没有我慢,不会有「自见」、爱自我表现,「不自见故明」已经是一个明行足,了悟「无常」、体证「无我」的得道之人,「明」表示真正有体悟「道」、得「道」的人,不会展现我慢。「不自是」没有我是,「不自伐」没有我能,不会老王卖瓜,然后自赞自夸。「不自伐故有功」包括在公司团队,如果成就一件事情之后,或许以客观而言,你的功劳是居多,但是如果你一直自夸功劳功绩,反而会适得其反。

如果能够谦虚的把成果跟大家分享,别人反而会尊敬你,如果是居功、邀功、抢功,不管是真、是假,别人对你的印象就会不好,所以「不自伐故有功」就算功成而不居,「不自矜故长」因为没有我慢,所做的这些事业就能够维持相当长久。

「夫唯不争」因为他不跟人家争,所以「天下莫能与之争」。我们常常就是忍不下这口气,觉得受委曲、非争不可,一定要争个脸红脖子粗。有的人就是得理不饶人,往往容易造成两败俱伤。不管再怎么得理不饶人,不管再怎么争,记得!当你有理去争论,而争赢之后,对方未必是真的臣服、心服,将来有可能会设法报复。所以,一个人能够做到「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

真的要能够去做到,人生一定要吃过很多苦,经过很多的历练,才能够真正做到。「夫为不争」绝不是消极悲观,流水是这么的柔软,当遇到石头阻挡,就像一般众生遇到一些境界,「好!我不跟你争。你要在那里阻挡,没关系!我可以绕啊!」「山不转,路可转;路不转,人转;人不转,心转」。能够做到「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绝对不是消极悲观,正是因为你了悟世间的真理实相之后,不再跟众生无明颠倒,展现出一种智慧,默默做你当下该做的事情,把生命的实质意义展现出来而不争名。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一个人能够「曲」,就能够「全」。你的身心柔软而不与人争,就能够成就大事业、担当大任,难道这种至理名言是虚假的吗?以老子所经历过的,真是非常珍贵的座右铭。

「诚全而归之」一个人的自我、我慢消失之后,法界的庆祝就会泉涌,就能够「诚全而归之」。真正做到大自然所展现的真理实相,大地任众生踩踏,大地默默在养育着一切众生,众生不知道、也不知感恩,又常常在践踏它、吐痰、蹂躏它,它也无所谓,还是默默养育着一切众生,真的就是无限慈悲的母爱。

如果一个人真正去体会到整个法界天地对我们启示的精神之后,很自然就会展现整个法界的精神特色,这就是真正的智慧,也就是佛教所讲的智慧。一个人有「自我」,就会有我是、我能、我慢,包括走在修行路上也是如此,只要你有「自我」,就会展现我是、我能、我慢、我很厉害、我神通广大、我能够抓妖魔鬼怪、我能够驱邪…,那些都是在二元对立里面展现我能,这样还是处在二元对立的冲突世界。因为有我是、我能、我慢,一定会争、会排他,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够体证无我、无私的精神,来到无争、有智慧,反而能够成就千秋万古的伟业。

要真正读懂老子的深义,必须要能够归零,把过去的思考模式放下。如果老子的思考模式跟我们相同,老子就没什么特殊了。如果你可以按照原来的思考模式理解,《道德经》也就没有什么深奥了。佛陀讲「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还是在自我思考的模式里面运转,我们很多错误的思考模式,你要“从新”洗牌、“从新”来过。

老子处处“从新”激荡我们原本僵化的思维 ,都是跟你来个脑筋急转弯,他的思考模式跟一般众生不一样,也就是那些真正解脱者、大智大慧的人,所体悟的生命哲学。佛陀是透过「有为法」,慢慢协助大家体证到无为、无所得、无修无证的世界。四果阿罗汉就是来到无为、无学、无修、无所得的世界,跟一般众生的思考模式不一样,大家要给自己“从新”来过的机会,一定要归零、归零。

 

-第23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大自然是「无字天书」,都在跟我们述说无言的真理,真正体道、悟道的人,讲话不会啰嗦、也不会繁赘。「希言」如果一个人能够少言、能够静得下来,就是符合自然之道。释迦牟尼的「牟尼」就是寂静,还有圣默然,能不能真的静得下来呢?当你能够静得下来、能够圣默然,乃是你有配合体悟到大自然之道,但不是用压抑的。如果你是用修养的工夫来压抑,虽然没有讲出来,但是内心里面是在嘀嘀咕咕,内心里面是在酝酿的。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飘风」就是大风,不会维持很久;「骤雨」就是急雨、下大雨,也不会很久。都在告诉我们「无常法则」。

「孰为此者?」谁造成大风大雨呢?是「天地」。「天地尚不能久」现象界都是无常的生灭变化。「而况于人乎?」但是人类却一直都在求常、求恒、求不变,不管是好的或是坏的,都是无常生灭变化。所以,遇到好的事情,要以平常心来看待它的变化;遇到不好、痛苦的事情,也以平常心来看待它的变化。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一个人如果能够体道、悟道而行道,很自然「道」就与他合一,其它就以此类推。「『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体道、悟道而行道,自然就是「与『道』合一」。事实上,这也是一个权说,你本来就「跟『道』合一」,只是有没有体会到而已。本来就在「道」的大海、空海之中,只是没有认识到你就处在涅盘界中。修行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从无知、无明转为「明」。

《心经》讲「无所得」,因为「得道」之后也是「不增」,还没有得道、开悟以前也是「不减」,所以不增、也不减。问题只在于你不了解你是苦、不安,不知道家在哪里。当了悟生死大事之后,你是安心自在。所以,得道之人不是在他得道之后,家里就黄金满堂。真正得道的人,真的心与空相应之后,整个法界的法流不断穿流而过,内心里面是法喜的,就像是得到无价之宝、整个法界的庆祝,所谓「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失」就是「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就像一个人如果喜欢吹牛,就会跟喜欢吹牛的人在一起;喜欢赌博的人,慢慢就会跟喜欢赌博的人在一起。如果真正展现大自然「道」无我、无私的精神,处处都是跟「道」合一。修行上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还是很喜欢神通感应,就会去祈求这方面的法门。真正的《解脱道》是很朴实、实实在在的,如果真的要迈向究竟解脱,就会跟《解脱道》相应。

 

-第24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都是相反于一般世间思维的角度立论,讲「企者不立」很多现象都是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企」就像一个人踮脚尖站着,觉得可以比别人高,是不是要很用力?能站立多久?「不立」就是一种造作、不自然,没办法维持稳定长久的站立。有企图、有所求的作为,反而无法维持长久,因为不实在,所以「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如果走路是很大步的一直在跨步,你能够行多久?以世界百米赛跑来讲,大家在一百米里面都是尽量全力的冲剌,但是请问你能够维持多久?再来,你就会很累了。假设我们要走十公里的路,现在一马当先冲出去,起先跑很快、想要领先,就很快的跑出去,结果没多久就怎么样?用一百米的速度冲锋陷阵冲出去之后,整个体力会很快就消耗掉,反而没办法维持长久。所以,你要行远,就要稳扎稳打的走,叫做「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如果一个人爱自我展现,表示是「无明」,因为这里面是有我慢,就表示还有「无明」遮障,十个结后面的那两个结都还在。「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跟前面的所讲意思相同。所以,爱「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对老子来讲,都觉得是在耍把戏。

「其在『道』也」包括为人处事或是在修行方面也是一样,如果真正的体道、悟道而行道,你渐渐就会返璞归真。当你返璞归真之后,再看世间的一些宗教师,他们在讲修行法、修行观念,就可以很清楚知道所讲的是真理、是「道」?还是方便法、世间法?讲「世间法」到底是无明、我慢?还是一种权说而协助众生、引导契向解脱?都可以清楚看到。

当你真正彻证「无我」的时候,看到众生所展现出来的,包括不管再多么有名的大师、大法师,假如他还有我慢,都可以一眼看穿。但是如果因缘不成熟,你不会随便讲,因为有时候你随便讲,是会遭受砍头的。

「余食赘形」都是在海中凿河,对整个法界大自然而言,「余食」是不必要的、多出来的,「赘」是累积,就像肌瘤、肿瘤,是不必要的。没有最好,若有,是多出来的,能够割掉就割掉。如果没有是最好,就是「余食赘形」。

凡夫都会想成圣、成贤,一个解脱者是来到平凡、平实、平淡,真正体道、悟道、得道的人,一定是来到平凡、平实、平淡。为什么佛陀只是托钵就能够过一生?不必拥有家财万贯,老子也是这样。一个真正「无我」的人,不会有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真正体证「无我」的人,再看众生所展现的,就很清楚此人有没有「自见」?是不是在「自见」?是不是在自是、自伐、自矜?都可以很清楚了解。

当你没有我慢的时候,才能够正确而清楚知道别人有没有我慢?如果你还有我慢,就无法正确清楚判断别人。如果你的心镜不够明,就没办法如实照见;如果你的心镜够明,就可以很清楚照见。所以「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包括在修行方面也是这样,众生再怎么炫耀自己的厉害,或是再怎么神通广大,对整个法界而言,都只是雕虫小技,也不可能「无中生有」变出一颗南瓜,不可能「无中生有」生出一粒米,然后一分钟之后变出累累的稻穗。

整个法界对展现我是、我能、我慢的人,反而都是「物或恶之」,因为跟整个「道」是不相合的。「故有『道』者不处」这样反而是自讨苦吃。一个悟道、得道的人,是不会去展现我是、我能、我慢,也不会海中凿河,如果「自我」越厉害,你的苦就越多,就是背道而驰。

 

-第25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是老子在铨述「道」、「空」的特性。「先天地生」「天地」就是太阳系,我们就生活在太阳系的一个家庭。在太阳系诞生之前,就有整个「道」、整个虚空的存在,而整个虚空、「道」是「寂兮寥兮」,是无形、无体、无声、无色。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所有一切众生,包括日月、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全部都是来自于「道」。「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本无名,是没有名称的,要用什么名称来称呼都可以。所以,耶稣用不同的名称来称呼,一样可以。但是,不要被名相卡住了,所以「道本无名」。佛陀就用「空」、法界来形容、诠述。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道」实在是很广大、很浩瀚,「天大,地大」的「天」,就是我们现在太阳系所处的空间-虚空跟太阳,可以称之为「天」。「地」就是我们的地球,地、水、还有风。地球够广大,「天大,地大」「道」就是讲整个的宇宙,「道大,天大,地大」。

「人亦大」的「人」有两个含意,一是能够出生为人,真的不容易。在整个演化的过程中,能够出生为人,要有很多的因缘,因此不要埋怨自己一辈子业障深重,转世为人就是来受苦、受业报…。不要被那些重重的原罪把你拖累住,放下那些!今天能够来到地球出生为人,是相当难得的殊胜因缘,要好好珍惜、感恩!放下一些宗教师的言词,回到法界现观,包括从有地球的生物、动物开始以来、到现在,人类的出生是在后面几万年而已。

从天文学的角度归纳,从有宇宙开始,然后制做一天的行事历,就是「宇宙这一天」,从宇宙开始,包括后来银河系、太阳系的诞生,然后有地球、人类的出生,人类的出生时间在这一年中,从一月到十二月比喻,人类是在十二月卅一日才诞生。整个演化的过程,如果以太阳系的地球上面的人类来讲,是经过这么漫长的岁月,人类才诞生。

所以,能够演化到有人类的出生,是相当不容易。因此要好好珍惜我们的生命,每天都要过得很快乐、很有意义,不要忧悲愁恼、啼哭嚎呼!哀怨、哀叹啦!背着重重的包袱。很多宗教师都在给你洗脑。

放下那些,你才能够自在;放下那些,让法界、大自然来说法。放下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它们会让你背着深深重重的原罪,背后就是要发展宗教事业,这样是很不理想的。

「道大,天大,地大」「道」很大,天很大,地也很大、「人亦大」,在地球上的众生之中,人类的我慢也很大。你体会不到自己从哪里来,体会不到整个法界、大自然对我们生命的重要。当舞台一搭出来,就展现我慢、我是、我能,「人亦大」就是变得“很大尾”。人类自称「万物之灵」,但是却看不到人类的背后,都需要整个法界、整个大自然的养育之恩。如果能够看到,就会很珍惜当下殊胜的缘起,然后「我慢」断尽、知恩感恩。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个得道的人就是体悟大地所展现的母爱、慈悲,超越二元对立、接受一切众生,无条件、无所求默默养育众生,默默的付出、然后不居功。真正「得道」的人,是现观整个法界大自然的实相,所以「人法地,地法天」。「地法天」是一个形容,慢慢的推广,就像整个虚空的天、太阳一样,默默在燃烧自己,照亮众生。包括整个天是广大的胸襟,无边无际包容一切。

「天法道」「道」就是整个虚空,而整个太阳系所在的「天」,都是效法整个「道」无边无际的包容,能够生万物、然后又不居功。「道法自然」「道」是整个法界大自然的运转法则,又是法尔如斯,我们人类要回归自然,以大自然为师。

 

-第26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重为轻根」台湾话「树头若站得稳,就不怕树尾刮台风」,如果有禅修的基础,身心知道如何安顿下来,就能够在历缘对境中灵活展现、运用。如果真正懂得佛法、解脱的核心要领,跟你的上班、工作不会冲突、拉扯。如果没有掌握「出世间法」解脱的核心,上班、工作就会有很多的拉扯,做什么工作都会觉得还是想要去专修,想要离开种种境界,希望有因缘就到深山里面躲起来。

事实上,「重为轻之根」就是一方面稳定、稳重,最重要是你的心能够安止下来、安顿下来。但是要能够安顿下来不容易,你必须要有闻、思、修、证的基础,再加上实修实证,你的心才能够安得下来,之后就可以灵活的运用、展现,叫做「重为轻根」。

「静为躁君」「躁」就是浮动、浮躁或是一种不安,你能静得下来,以静制动,就像柔能克刚。如果没有宁静的心灵质量,会随着你的习性浮躁、冲动。如果你能够藉由打坐达到内心宁静的质量,心就能够稳定下来。当你在冲动、暴怒、生气的时候,就会有缓冲的空间,不会因为冲动而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唯有心能够静得下来,才能够让脱缰的野马缓冲下来;能够静得下来,就已经有很大的空间出来,你的冲动就会有转圜的余地,就比较不会发生车祸,所以「静为躁君」。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一个真正体道、悟道的修行人、解脱者,他是「终日行」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身、口、意的展现是「不离辎重」,清醒明觉的活在当下,身心是稳定的,身心柔软展现出「三妙行」。但不是脚步很沉重的「重」,不要以为解脱者总是不苟言笑、不能够笑,都是道貌岸然,连走路的每一个脚步都是很谨慎,不是这样的。这个「重」是「三妙行」的展现、身心柔软,但是内心很安详,「重」就是内心的安详,如果能够清醒明觉活在当下,走路也可以快,但是你都是清醒明觉。

「虽有荣观」当荣华富贵来临的时候,也是「燕处超然」,以平常心来对待。突然要升大官了,如果因缘可以接受,我就接受。但是我还是一样得之不骄,该做的,还是一样照常去做。孔子讲「富贵于我如浮云」,老子讲「燕处超然」,以平常心对待。因为这升官也是「无常」,切莫一升官之后,就「新官上任三把火」,火很快会把你的屁股烧掉。升官了,没关系!有这样的因缘,我一样珍惜,但是不骄傲,以平常心去面对,调整不同的角色,当下该怎么样做,我一样不亏职守。

「奈何万乘之主」奈何那些高层领导的人,或是当行政院长、总统的人「却是以身轻天下」如果你不稳重,又是那么浮躁、暴躁或是轻浮、草率,这样百姓就会受灾殃。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尤其一个越处在高位的人,如果你很轻浮,一方面容易失去根本根源,你就不稳重了。如果你很急躁,一方面没有君王的威仪,一方面也失去了你的智慧。如果急躁、身口意一直冲动,就没办法有智慧,也就成为境界的奴隶,你做不了主。

 

-第27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老子的可贵,就在于他对宇宙的实相,观察得非常深入,又能够设法诠述出来。再者,他对于众生的心了如指掌,观察得非常深入微细,然后又不厌世,告诉我们怎么在世间能够同流而不合污。不是说不要同流、他们是坏人、他们怎么样…不要跟他们同流,而是告诉我们怎么能够同流而不合污?

「善行无辙迹」如果不了解老子深义的人,会以为老子在耍一些权谋。整个「道」所展现的实相、特征,对于一个体道、悟道的人,他所展现的也是这种情况,「善行」、身口意展现「无辙迹」,也就是佛教所谓「三轮体空」的作为,亦即「行善不欲人知」。

「三轮体空」就是无我、无我所,包括这一件事情。就像你行善、做善事,在做善的当下是「无我」,不拘限对象,而且在做的当下也「无我所」,包括善行观念也要空掉。不是不去做,而是你做了,但是没有「我」在行善、「我」在布施。我的观念就觉得这件事该做就去做,觉得做这些对自己、对众生都有好处,我们就去做。当下是无我、无我所,包括善行观念也都是超越。

真正一个行善的人,不会说我去做了一件事情,然后就认为功劳、功绩多大,还要帮我拍相片留存、帮我登报,才要捐多少前,看报纸上面刊登多大,这都是在买卖交易。不过,有还是总比没有好,我们也鼓励你渐渐上来,真正做到「三轮体空」的布施,就是「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一个真正体道、悟道的人,说话不会前后矛盾。「善数不用筹策」一个心算很厉害的人,不必背着一个算盘在那里拨算。「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禅宗会讲说「无门关」,事实上是要让你体会「无为法」,若是有一个固定的门在哪里,你要开个门是不是很容易?有一个固定的方向、目标在哪里,当你打开这个门之后就可以解脱,于是就会设法想要去打开那扇门。

或是说这一道解脱之门是在月球上面,人类只要发展科技,能够送到月球上就可以解脱了。那就是「有门」,「无门关」是讲解脱的门,真正解脱的门是「无门」,真正要体会「无门关」,必须体会到「无为法」。比如老子所讲的「道」,你本来就浸泡在「道」之中,本来就浸泡在大海之中,本来就跟大海一体,要怎么跟你讲它的门开在哪里?如何讲说开了一道门之后,就可以找到大海?处处无门、处处都是门,所以「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如果还在有为、有修的阶段,就会想找时间闭关,或是每天找时间进禅堂打坐,几点进禅堂、几点出来…,就是有进、有出。当体会无为、无学、无修的情况,你随时都可以在禅修中,不一定要打坐很久才入初禅。如果要打坐很久才入初禅,就是有入、有出。在生活的行、住、坐、卧之中,清醒明觉活在当下,就是在「未到地定」跟初禅的阶段。在日常生活中,清醒明觉活在当下,也就没有所谓的进、出。

「善闭」善于把禅修的质量溶入日常生活中。「无关楗」没有进出。「不可开」没有进出。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善结」善于跟众生互动关系,是「无绳约」没有约束。但是因为没有打结,要从哪里松开?在「世间法」方面,包括结婚要有结婚证书,也是有打一个结。当婚姻不好、无法相处,就要离婚、解开「结」。像一些演艺人员要跟人家签契约,就是打一个结,照约履行之后,「结」才解除掉,若遇中途有状况,没办法继续下去,「结」还是要去解开,一般世俗必须按照「世间法」。

但是以「出世间法」来讲,「善结」是「无绳约而不可解」展现最高的是老子、佛陀、耶稣,真正体证「无我」的人,不会抓弟子,不会认为是皈依弟子才教。佛陀也是一样,到处跟众生结缘,无我、无私的把生命回馈世间,不会跟众生「打结」、打契约,两千五百年来,人类是如此跟佛陀、耶稣、老子心灵的默契,到现在都没有离开世间,还是深深影响着我们众生。

有人问一位得道的禅师:「什么是当下最重要的事情?」亦即「佛祖西来意?」禅师就告诉他:「等一下我再告诉你,好不好?因为我要去上厕所…」。那位禅师上完厕所回来之后就跟他讲:「你看!连这种芝麻小事都要我自己去做」。一般众生都想倚靠别人,但是生死大事要靠自己走出来,不管修行境界再怎么高,没办法说不用吃饭,个人吃饭个人饱;再怎么疲倦,也没办法代替你修行,说「好好打坐就好了,不要休息、不要睡觉,我来帮你睡觉…」不可能啦!包括连小便这种事都要自己去做,佛陀没办法代替你。

所以,有些禅师的对答都很洒脱潇洒,你不要以为没什么,有些众生是来求感应、加持,认为大师看起来很厉害,就帮忙加持、灌顶…,希望节省很多时间而不用修行。如果有贪便宜的一种心态,你就没办法落实。

有学员问到:佛力与他力。一般众生如果心灵比较脆弱,都希望能够得到佛力的加持、他力的帮忙,有些弘法者甚至会讲现在是「末法时期」,我们不能够靠自力,认为这是我慢、不容易成就,所以要靠他力、佛力。表面上好像有道理,事实上要静下来体会什么叫做佛力?什么叫他力?更深一层也要看到,什么叫做佛力的加持呢?透过佛陀的手指,我们看到真理实相,去见法、体悟、开发智慧,就是真正佛陀的加持、佛力的加持。

不是说在那里打坐,然后看到佛陀或是什么佛,来帮我开天庭、灌顶、开示,当然这也是有可能,但是往往幻相比较多。能不能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去见法呢?透过佛陀所留下来的智慧精髓,处处去开发智慧呢?这才是真正佛力的加持。

不要把「他力」想象得那么抽象、那么玄虚,不要以为你现在就没有「他力」的协助,我们今天能够在中鼎的大教室上课,要有多少因缘的促成?这就是众生力量的相辅相成,就是「他力」的协助。包括你今天能够安心在这里听课,背后家人的承担、很多因缘的协助,那些不是「他力」是什么!

所以,不要把他力、佛力想得很抽象,好像在禅相或是到他方世界,当下我们的行、住、坐、卧,当下我们能够做什么,「能」的背后,都需要很多众生因缘的相辅相成,就是众生的力量在协助我们。要体会「无我」,当下有没有他力的协助?有啊!还有自助、天助,我们讲说自助、人助,最重要自己本身要能够争气,不要像「扶不起的阿斗」,你要争气、要自助,佛力、他力才会协助你。

有心迈向《解脱道》,佛陀的力量、智慧才能够协助你,如果没有决心要迈向《解脱道》,觉得这一世不可能解脱,佛陀的智慧怎么样传给你呢?所以你要自助、有迈向究竟解脱的决心,佛的力量就会跟你相应,就会协助你,自助、天助,自助、人助。

讲到更深层的,你的存在、能学佛修行、能够做什么,还有一股力量比佛力、他力更胜百千万倍的,一般众生实在不容易看到,不容易体会法界的力量。法界就是整个大自然,亦即老子所讲的「道」,整个法界的力量不是每分每秒都在支撑你、养育你吗?任何大师的加持、灌顶,都只是给你心理上的鼓励,真正最实际、最实用的加持,太阳每天不断传送能源,让我们的生命充满着活力、能源,就是法界大师的力量加持。

真正最实在的加持,你有看到吗?有体会到吗?当下大地承载着我们,大地的养育、支撑之力,就是法界的力量在养育着我们,你有体会到吗?没有佛力的加持还不会死,最多只是浑浑噩噩过日子而已,但是没有法界力量的支撑,你是绝对活不了的。所以,佛力、他力固然都满重要,是让我们的心灵质量提升,就像老子、善知识的手指,协助我们开发智慧、解脱自在,但是更要探究生命、生死的源头。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圣人」就是体道、悟道的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就是超越二元对立,不是说喜欢的人才去帮助他,你所界定的坏人、不好的人,就厌恶他、排斥他,整个法界、大自然是如此平等的善待一切众生,大地平等的善待以色列人,也平等善待巴勒斯坦人,太阳平等照射美国人,也平等照射阿富汗人,法界是超越二元对立的。

整个道、整个大自然,展现超越二元对立的胸襟、无我无私,所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在他内心里面没有不可救的坏人、恶人,只要他愿意成长、愿意上进,我们都愿意协助他,就像当医生的也要超越政治立场。所以,在战场上规定红十字会是在战场负责医治伤员病痛的,国际上都有这种公约,不可以攻击,因为他们所处的是中立的立场,要救助伤员。

现在假设战场在阿富汗,美国红十字会在阿富汗的国土救治美国的伤员,如果他们遇到阿富汗的伤员要不要救?当然要救,不可以说这是敌人,我们不救他。所以,当医生也一样要超越二元对立,何况要当一位弘法的人,真正协助众生出离苦海,都要超越二元对立的。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以前一直排斥厌恶的牛粪,认为这些是脏东西,看不起眼、鄙视它,在你的心灵世界里面是把它打入黑暗的,但是现在慢慢提升到以平等心尊重它们,让它们平等的存在法界。如果你能够以平等心尊重牛粪、牛大便,它们也一样能够回馈世间,化成有机肥料长养万物,那些牛粪、牛大便也会让莲花开出美丽的花朵,进而开花结果,这里所讲的都是要来到超越二元对立。

「是谓『袭明』」「袭明」是真正体悟大自然展现出超越二元对立的实相,已经从「无明」转为「明」,真正体道、悟道而行道,「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我们众生的老师、善知识是「指月的手指」。「不善人者,是善人之资」如果能够包容原来排斥、厌恶的人,他也会成为「善人之资」。就是佛教所讲的「逆增上缘」。一方面那些牛粪、牛大便也会转换成有机肥料,长养开出美丽的花朵。

如果你「不贵其师」,不珍惜那些善知识。「不爱其资」不能够包容你所排斥、厌恶的。「虽智大迷」虽然你自认很有智慧、很聪明,能够善辨是非,但事实上对老子来讲,你是大迷糊、大无明,还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佛陀也讲「历劫求选择,纯苦无暂乐」。「是谓『要妙』」这就是解脱很重要的心法,要超越二元对立。

 

-第28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如果一个人真正体会「道」、大自然的真理实相,就会很自然展现与「道」相应的德行。「知其雄,守其雌」用世间的语言对比,一般人都想要求自我的肯定,当得到肯定之后,就会一直用「有为法」去追求、展现,展现出一副我是、我能、我慢,当有所成、有所作为之后,就会觉得沾沾自喜,可以衣锦归乡、光芒万丈,所以众生都会想要出名、出人头地的想法。

但是,当这样做之后,你反过来会遭受众生更多的嫉妒、排挤、攻击、毁谤,老子因为看穿这些,如果说想要出名、功成名就,这样反而会遭到更多的陷害、攻击、排挤。当了悟世间的真理实相,然后默默去做,是能够了解出名之后很风光的好,但是却愿意默默当一个无名小卒。能够有这一种认知,做出实质的意义,然后又愿意排在最后面,是相当不容易。所以「知其雄」,知道出名的好,展现出大气魄、大有为,受到人家肯定,但是能够「守其雌」能够静得下来,也就是谦卑、谦下,我们默默去做,有功劳让别人去享用,要做到这样很不容易,所以能够「为天下溪」。

总是处在虚怀若谷的情况,功劳让别人去分享,自己就是默默的做,能够「为天下溪,常德不离」,所展现的德行与法界大自然无我、无私的德性,就已经是「不离」了,同样是展现法界的质量特性。

「复归于婴儿」渐渐来到一种纯真、返璞归真,讲究生命质量的真实快乐,不会去求取一些虚名、浮名、利益,「名利于我如浮云」,展现出生命的实质意义,不会去跟人家争名,这时候就是「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众生都希望展现光明、美好的一面,能够把好的方面让给别人,然后「守其黑」,就是不与人家争光,不跟众生争功劳、也不去炫耀,但并不是不做,而是默默去做,不跟众生争出风头、也不炫耀,能够真正展现大自然、大道的法则,天地之德在你身上展现,才会形成一个榜样,能够「为天下式,常德不忒」与整个大自然所展现的品德没有差别,真的体道、悟道而行道。

一个真正悟道的人,他一定展现出来是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如果一个开悟的人,所修行或是所知见,离开整个法界大自然的法则,绝对不是真正的开悟。真正的开悟一定是了悟大自然法则,然后体道、悟道而行道。真正看到「无我」,一定是看到整个法界、大自然的实相,这样「复归于无极」。

「得道」不是用嘴巴讲讲而已,是实际真正展现出来,「复归于无极」、与道合一。就是佛教所讲的「回归到空、溶入空」,包括《心经》所讲的世界,心与「空」相应,溶入整个法界、溶入「空」,所以「复归于无极」。「无极」绝对不是抽象的,都是实际的存在。

「知其荣」知道光荣的好,大家都想要出名,但是你「守其辱」有人要出风头,总是要有人被排挤;有人一直要站在最高、最上,总是有人要被践踏。「知其荣」你做出实质意义出来,但是又能够「守其辱」就算你不去跟人家争功劳,就算被攻击或是背黑锅也无所谓。但是,真的要做到这方面很不容易的,绝对不是用压抑,觉得自己实在很委曲,而是真正了悟众生在颠倒梦想的世界,所以不会跟众生争。

一方面看到整个法界无我、无私的精神,展现出来跟整个法界合一的精神特色。「为天下谷」都是处在最低的地方,「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所展现出来的特性都是跟整个法界一致,这样的人「复归于朴」来到返璞归真,会成为一位「真人」。

「至人只是常」,「至人」就是真人。众生如果有种种结缚、十个结、贪瞋痴、我慢,都还戴着很多的面具,没办法成为一位「真人」,要把那十个结、贪瞋痴一一去除掉,像《阿含经》里面有讲,来到四果阿罗汉的世界,贪、瞋、痴永尽无余。这样才能够真的不假,成为一个解脱者、真人。「至人只是常」只是回复到成为一位平凡、平实、平淡的人,绝对不会“作鬼作怪”,不会哗众取宠的。

「朴散则为器」真正的解脱者是很朴实的,这么朴实的人,做起事情就是「无为而无不为」,做起事情是「朴散则为器」,能够成为国家社会的栋梁、人类的栋梁,外表看起来觉得好像没什么,但是吐露出的就是真言、真理,所以「朴散则为器」。

「圣人用之」假如遇有伯乐能够重用这样的人,他的智慧更能够回馈世间,像这一种返璞归真的人,能够「则为官长」,能够成为世间的瑰宝。

「故大制不割」一个真正体悟真理实相的人是「不割」,他是没有界线的、没有分割的,什么叫做「分割」?如果还有「我」,就有「我所」跟「非我」,如果还有「这是我的宗教、我的国家、我的种族…,我的种族才最好,我的宗教才是最好,我的民族才最优秀,我的宗派才是最好…」像这些都还有很多的框框界线,本身就是一个分割、分裂的存在,无法来到一个完整、整体,所以「大制不割」。

一个真正体道、悟道的人,能静也能动、能动也能静。如果还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都是有分裂,「不割」就是超越所有的二元对立,能静能动、能提能放、能放能提,出三界、也能入三界。一个真正的解脱者是不执着在出三界,能出、能入。所以,一个真正了悟法界真理实相的智慧者,一定是返璞归真。

这一本《道德经》讲出很多非常珍贵的真言,不但很清楚的告诉我们上帝长得怎么样,法界长得是怎么样,「道」是什么,只是众生看不到而已。当心慢慢静下来之后,就可以体悟、体证到。老子又告诉我们真正得道、体道、悟道的人,是展现什么德行?也都告诉我们要怎么去做到。如果你的视野、心胸很狭小,老子要指引我们来到不生不死的世界,你是绝对看不到的,因为你要的是世间的名利、世间的思维。但是老子告诉我们要在这个圈圈里面绕,是绝对绕不出来的。也是佛陀所讲的,如果你还在欲界里面绕,到最后都是死路一条,一场梦一场空。

佛陀希望大家离开欲界、三界,清楚看到三界的实相,然后再入三界,这种质量就不一样。老子也是希望大家清楚了悟整个众生的实相,了悟整个「道」所展现的无上甚深微妙法,这时候再回到滚滚红尘,一方面你的生命质量不一样,一方面才能够真正把生命的意义发挥出来。他们所讲的这些智慧语,都不是用世间思维所能够体会得到的,你一定要把过去的世间思维,要来个180度的转换、超脱。

 

-第29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可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真是推翻一般众生的世间思维,一般众生就想凭着自己的武艺高强、各方面都很厉害,要把天下并为己有,但是老子讲「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可得」一个人企图把天下占为己有,老子说这是绝不可能得到的。你可以检验历史上从古至今,那些野心勃勃的政治家,那些君王、帝王,哪一个成其愿?

包括现在大家还称他为「王者之王」的拿破仑,真的得到天下了吗?你拥有了什么呢?拿破仑是怎么死的?他也死得很凄惨啊!后来是被驱逐、禁闭在小岛上,他又得到了什么?「王者之王」到现在呢?还是白骨一堆。

希特勒也是想要并吞整个世界,但是后来是怎么死的?也是自杀死掉的,因为看到整个要构筑的梦幻世界,全部都破灭了,美国、苏联都联合起来开始围剿,看到他整个的梦幻世界破灭了,到最后就自杀了。

包括西泽也是一样,建立一个欧亚非大帝国,你又得到了什么?到最后还不是三十几岁就死掉了,秦始皇也是并吞了六国,到最后没多久就死掉了。那些智慧者提出来的都是人类很深的毛病,众生如果没有开启智慧,就是一直在重蹈覆辙。

他们提出来的这些,却是古今的真理,老子讲「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可得」因为天下、大自然本来就是不是你的,本来就无我、无私,你却一直强要占为己有是不可能的,所以「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国父很重视「天下为公」,如果以近代能够称得上是政治家的,国父可以称为是一位政治家,他不跟人家争名,包括袁世凯要争,好吧!就给你。但是他就是实质的去做对众生有益的事情,那些野心勃勃的人一直要想要占为己有,到最后都是梦幻泡影、自讨苦吃。

「天下神器」本来法界大自然是无我、无私,任何人都不可以把它占为己有,包括修行再怎么神通广大,也绝对不可能占有一块土地。在《阿含经》里面,佛陀有讲「你们有没有看到我手上的这一把土?」大家说:「看到啊!」佛陀就讲「连这一把土,我都不可能占有它,都不可能得到它!」要好好去体会。

真正究竟的解脱者都看到整个法界、大自然的庄严,绝对不是我私人所能够占有,所以佛陀才讲「无我」。「无我」是真理实相、无我所,整个法界是大家的,如果你有私心,就会自讨苦吃,所以「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包括有些宗教一样会认为「上帝是我们的」,上帝是他们的、主是他们的。「如果你信上帝,主就保佑你」,包括认为「我们就是上帝的选民」,都是要把上帝占为己有,就像是把太阳占为己有。这个比喻是真实的,你要把上帝占为己有,就是要把太阳占为你们这个种族所有,认为你们是上帝的选民,就好像只有太阳才特别照顾你们。

事实上,整个法界都是无我、无私的善待一切众生、普照大地。所以,真正要体会「无我」的精神,大家看看整个大地所展现出来的「无我」精神,太阳每天都在告诉我们什么叫做「无我」?什么叫做「无私」?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我们所讲的真正法界,就是一般所称的上帝、法界,以及老子所讲的「道」,事实上都是一样的东西,如果众生不了解,变成宗教信仰之后,就会占为己有,而标榜出自我的优越感,就会把自己陷在狭小的框框里面,「顺己则是、逆我则非」。

所以,为什么中东冲突、战乱不断?每一个种族都标榜自己是最好的,当认为自己是最好的,上帝才特别照顾,自认是上帝的选民,排他性就会很强,这样就永无宁日。就是老子所讲的「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现象界的一切有正面、就会有反面;有「味」的一面,就会有「患」的一面。「或歔或吹」有掌声、就有嘘声;有肯定你的,就有人要否定你;有人支持你,就有人要推翻你。世间是相对性的存在。现象界的一切、众生这些,都是相对的存在,大家要慢慢去体会。

「或强或羸」有人赞叹你,「或羸」有人就会攻击你;有人让你茁壮,但是也有人要让你削弱。不要以为这跟我们修行有关系吗?老子就是把人心看得太深入了,把众生的心行解析得很细腻,慢慢去体验、回来看自己,这一生走过来是不是这样呢?当你得到掌声的时候,嫉妒的眼光是不是也跟着来呢?就像开着一辆几百万的高贵轿车,你觉得很拉风,有羡慕的眼光投射过来,记得!有羡慕的眼光,也会有嫉妒的眼光,还有窃盗的眼光也投过来。

如果只是要窃盗你的车,还是其次,有的是要夺取你的命,因为你是个肥肉可以宰割。老子把这些看得很清楚,大家要慢慢去体会。佛陀也是一样告诉我们,面对事情要看到它的「味」,也要看到它的「患」,才会有智慧、才会离。就是这一段经文所讲的,正面的、负面的,都要去看到。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真正体道、悟道而行道的人,对世间很深入了解,就是展现「去甚,去奢,去泰」,也就是不走极端,然后走在中道上。把事情的好坏、利弊实相,要能够看得到,才能够真正走在中道上。不然都是后知后觉,常撞得头破血流才会觉悟,有时候就太慢了。所以,对世间的这些要了悟得更清楚。

包括想把别人占为己有,也是一种颠倒梦想,这一句话的含意很深,可以应用到一切,要慢慢去解析。包括先生要把太太占为己有,或是太太要把先生占为己有,都是一种苦、一种束缚。包括父母亲要把小孩子占为己有,你是我生的、就要听我的,「意思食」就会不断的冲突,就会有苦。

在修行方面也是如此,当宗教师的想要抓很多的徒弟、占为己有 ,或是当弟子的人一直要把善知识占为己有,都是颠倒梦想。没有一个人是你所能够占为己有的,因为本来就「无我」,「无我」又怎么能去抓另外一个「无我」?这个含意也很深。如果越早能够看得到,你的苦就会越少。

如果不了解老子的思想,就会觉得好像是不切实际的玄学,日常生活都无法应用得上。你们应该是要教我们怎么去赚钱?怎么去出名?怎么一年赚几百万?教导我们怎么功成名就?但是老子告诉我们的,好像都是相反于世间思维模式的一些哲学。事实上,如果用世间思维模式去做事,到后来的结果,老子都看得很清楚。就是先知,才能够提早告诉我们这些,以避免不知不觉而颠倒梦想、自讨苦吃,真正展现出大智慧,可以避免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