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飓风强度:民众健康才是空气质量的最高标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4:36:25
日期:2011-11-03 作者:胡印斌 来源:凤凰网
北方大雾让公众的目光再度聚焦PM2.5的监测,人们质疑,这一被称为入肺颗粒物的有害物质为何没有纳入强制性监测指标?环保部门专家表示,将PM2.5列入空气质量监测指标,技术上不存在问题,只是“时机不成熟”。相关人士解释称,目前我国PM10的浓度水平比较高,问题尚未根本解决,而PM2.5的污染情况较重,如果制定实施PM2.5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大范围超标。(《京华时报》11月2日)
环保专家说了一句大实话,细微的、可入肺的颗粒物监测纳入强测从来不存在技术的障碍。2000年以来,北京已设有40多个PM2.5常规监测点,只不过,从未对外发布监测数据而已。那么,障碍在哪里?其实还是在于有关部门的认识不到位。长期以来,有关部门已经习惯了将指标当锦标的做法,唯恐“数据不好看”,唯恐出现大范围的空气质量超标。于是,在数据的博弈中,民众的健康却被轻轻带过。
前两天北方的雾霾天气已经让人体感觉不适,而环保部门的权威数据却是“轻度污染”,可见,空气质量的监测数据不能继续玩弄“数字的游戏”了,否则,很容易成为一出自欺欺人的闹剧。这其中的危害性在于,一方面,有些地方可能会沉浸在“环境良好”的虚幻满足中表扬和自我表扬,看不到差距,察觉不到危险,或者虽然有所察觉也不愿意正视,继续瞒和骗,不愿意在环境治理上下更大力气。
因为,对大气环境上的治理力度,必然会体现在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上。也即,在当前的语境下,环境治理的提速似乎就意味着GDP增长的减速。这种奇异的关联,使得各地政府、环保部门更愿意、或者说,更习惯于采纳粗放一点的监测数据,而非PM2.5。这样也显得光鲜,对上对下都好交代。更何况,即便以相对粗放的PM10指标来说,问题还“尚未根本解决”,遑论能在大气中停留更长时间的PM2.5!
另一方面,如果PM2.5迟迟得不到正视,则空气环境的危害性,也将因为权威数据的低估而放大,民众的健康权益将被严重侵蚀。事实上,雾霾笼罩之下,人们的呼吸道、肺叶,乃至整个的生命体征已经在预警。我们注意到,前些天持续多日的雾霾,很多城市的病人骤然增多。这种情况之下,环保部门理应尽快积极回应民意,清除掉笼罩在监测数据上面的重重雾霾,从而向着真正天朗气清的环境迈进。
民众有权知道自身时时刻刻置身的环境状况,这种知情,也正是形成社会共识、公共话语的前提。毕竟,空气质量的好转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需要集纳全社会的力量去推动、去改善。在这个过程中,人为设定一些数据,不过是一种积极的参照罢了。这个标准、那个指标,其最高的旨归无非是大众福利。与此相比,其他的种种情由都算不得什么,惟有民众的健康,才是空气质量监测的最高标准。
前不久,环保部污染控制司司长赵华林称,环保部门将尽快修改完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PM2.5纳入评价指标。但愿这个过程不再漫长,民意的期待不再落空,而雾霾天气、雾霭数据也不再成为民众健康的隐形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