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色中出aⅴ视频在线:分层次管理纵横谈----傅国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3:25:39
分层次管理纵横谈----傅国华 

“前湖之风”周末讲坛第七十六期

主题:《分层次管理纵横谈》

主讲人:傅国华

时间:2010年4月17日(周六)上午9时

地点:南昌大学法学楼报告厅

嘉宾寄语:“前湖之风吹起大学精神,分层次管理与众学子分享。”

傅国华,男。管理学博士、教授、博导。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委员会成员,海南省人大常委,海南大学副校长。主要研究方向:经济分层次发展与分层次管理、农业经济管理。

 

 

 

 

 

 

 

自人类社会出现便产生了管理活动,高效的管理办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面对不同层次的管理对象或管理工作,为了实现管理效能的整体优化,分层次管理开创了一种高效、创新的管理方法和思想。分层次管理理论的提出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它在东西方管理思想和模式的融合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本期讲坛,主讲人将为我们讲解分层次管理这一创新理论,让我们跟随主讲人一起走进管理学这座神奇的大厦,感受管理学的魅力。

 

 

 

 

 

 

 

 

 

分层次管理纵横谈

◎傅国华

各位老师、同学们,上午好!去年冬季,听傅副校长介绍南昌大学的“前湖之风”周末讲坛做得非常有特色、已是品牌。我慕“前湖之风”之名,信守朋友之约来到这里。想和大家一起交流和分享一下自己近期的一些关于分层次管理的研究和思考。近期,我总感觉到对管理科学的越来越糊涂,思考越来越不清晰。今天,我想借“昌大”师生们的智慧来慢慢理清和分解。

但在交流之前,我得向大家交待一下我个人认知态度,认知特点,以便我们彼此更易沟通。我曾经看过的一本书,书上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我现在坐在讲台上,并不等于我懂,并不等于我知,更不能教你一点什么。我曾经看过一张图片,是一个捂嘴的智者石像,意即“不说,不要说”,这是智慧的。因为人类的认知有限,人类所说的一切都不可能完全正确。我们一直生活在“?”之中,不惜世代演习、积累,试图解决一切“?”。但是几千年过去了,人们依旧生活在“?”之中。为什么?我后来的思考结果是:人类的智慧及其总和是有限的,未知远远大于已知。今天我来到这里,并不是想告诉大家我对管理科学知道多少,而是希望在有限认知的情况下彼此进行有益的交流。

曾经有过一个思考的判断:无论你是多么优秀的大学生,你的能力和水平都无法超过你个人总潜力的1/8。从幼儿时期,就被大人引导去学认字,去读有字的书,而更为浩淼的无字书却没有人引导你去阅读。也就是说,我们顶多学到1/2的知识;面对有字的书,又存在过时和不过时的,又可分为1/2;即使不过时的,还存在有用和不能用的,又一个1/2。所以,看起来,我们很努力学习,读到后来,我们会发现自己其实根本没有掌握多少知识。

因为,人类智慧与能力永远无法超越创造人类和万物的大自然。人类知识总和与宇宙的知识总量的比较的极值为0。因为构成知识的维度在宇宙的无限的维度中的比较极值为0:从能量坐标看,人的生存温度为正负50度,与宇宙温度相比,比较极值为0;从时间坐标看,自人类出现以来的历史,人类总寿命的时间累计,与宇宙寿命相比,比较极值为0;从空间坐标看,人类活动的距离、范围主要在地球上,眼睛的视野和用眼睛认定距离与宇宙的距离的比例极值为0。在人类有限的三个空间中创造的一切文明,对于人类而言是伟大的,但对于宇宙而言极限为0。因此,我有一个认知推论:在人类生存的世界里,一切都是必然,没有偶然。如果说我们发现了某个偶然,那偶然也只是我们现在看不懂的必然。

 

所以,我常对我的研究生说:谦虚是做人的最基本要求,人人都必须努力去做,“弱者道之用”,做人要自弱一点。做老师的也一样,有老师在吗?我不太赞成“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老子都不知“道”,师者又何以知“道”进而传“道”?英文education的词根中,前缀e意即out(出),duc意指lead(引领)。我更希望老师是一个manager(管理者),他的主要任务是:Lead your students out of their classroom and their family,and learn from the nature, learn from the society,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所以,师生彼此都有长处,需要相互学习。

现在的功利化思想越来越严重,大学在重点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同时,淡化了培养学生的尚学精神。人要活得愉快,就需要一种精神。这个讲座报告,不一定有利于你未来的职业生涯,但是只要你听之后会很快乐,那就足够了。(笑声,掌声)

以上就是我个人认知层次的坦白。这些并不是我个人的谦虚,而本就是我的所想、所做。在接下来的探讨中,如果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举手示意,让我们共同交流。

 

一、管理问题与分层次管理理念的形成

 

(一)管理是否失效?问题何在?

人类总有一种期图,想找到管理规律或普识性的管理方法、技术;期望找到“一管就灵”的管理秘密,法力无边的管理法则。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告诉我们,孙悟空(人类原型)通过学习,有了七十二变技能,能降妖除魔,就想当“齐天大圣”。但是结果还是不行的,后来,在取经道中才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有限。吴承恩虽然没有学过管理学,但是他让我们明白,人类的最大问题就在于:认为自己的智慧能够改变全人类,改变自然,改变未知的一切。人类有了这样的想法是很可怕的,需要去“取经”了。这也是管理者管理失效的原因之一。

管理因人而异,我们很难将相同的管理加之于不同的人身上。研究中发现一个管理中的最常见的、最主要的问题,我将其命名为:管理错层或错层管理问题。什么是错层管理呢?我举个例子,如果现在我要求一个三岁小孩来学习管理,来当管理者,你们会觉得很可笑,会觉得我是否思想有问题。可是在日常的管理中,经常发现这种“一刀切”,不管管理层次的问题。在错层的条件下,有时管理是无益,甚至是有害的。错层管理即把从一个层次上创立的管理理论与方法推广到一个与之层次不对应的管理对象上,造成管理的无效、有害的行为。如当前社会普遍提倡创新,认为创新是好的。其实创新就像管理,错层应用将适得其反。如“适得其反”,你付出努力却只得到与预期相反的结果。所以说,管理的层次适配性是管理有效性和高效率的基本前提。

(二)太阳把地球分层

请看这两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PPT),你有什么感觉?会不会很惊心?我们的国家很美,可是这个“公鸡”上面好像没“毛”了,是不是?大片大片触目惊心的黄土地。为什么?请认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图中,地球被太阳分层,分成白天与黑夜。请大家发散思维,认真思考,太阳把地球分层次与管理有什么关系呢?从这张照片上地球夜晚的亮灯情况可以看出,中国有北京、广东、上海三处较大亮点以及台湾西部海岸,而旁边的日本岛国整体较亮。这张卫星拍摄的图片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说明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再看陆地的颜色,也呈现出层次:上面极绿,中间多土黄。为什么?因为太阳给地球划分了有趣的温度带。

人们常说“风马牛不相及”,但我认为,狗、牛、刀、马是相及的。生活在寒带、温带、热带三个不同温度带的人们,其初始产业各不相同,分别为:牧业、种植业、采撷业。条件的制约与环境的差异决定了不同温度带层次的人类行为习惯,长期便形成其独特的文化与特征。于是,不同地区的人们偏好不同,有“狗、牛、刀、马”的基本偏好。在寒带地区,人们约有182天处在无生产状态。他们依靠畜牧业进行生产。所以北方人喜欢动物,而欧洲的斗牛文化和爱狗习惯,再正常不过。而处在温带的中国地区就不同了,种植业和中医药发达,靠驯化植物为生。中国人驯化禾本科后就需要田地,于是砍伐原始丛林来造田。现在,我们看南昌的郊区,到处都是田地,绿油油的一片,再也看不到曾经的原始丛林。茂密的森林都变成了广阔的良田。然而,过分的开垦易造成土地沙漠化,这也是为何,我国土地荒漠化情况如此严重。来自海南的同学可能知道,在热带地区,人们一年365天都在户外劳动,冬日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中国古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说,冬藏极为重要。那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海南岛这些热带地区怎么办呢?他们没有冬天。热带地区的居民长年不得休息,总是很疲惫。因此,大家都似乎变得很散漫、懒惰。其它地区的人不理解,就批评他们:“你们怎么那么懒,那么多地方都不去开发?”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它们之间的分层就容易造成这种不理解。

我之所以讲这些,我认为:地球生态群落及其层次是客观存在的,决定于太阳热量分布。太阳把地球分层以后,地表上的一切生物、不同群落中人类的生存活动必然受此环境层次的影响与制约,于是习俗规范、文化行为、社会行为、政治行为、经济行为、精神行为等等都出现多层次性,最后便形成了文化的多元性。在这种文化的多元性背景下产生了很多的学问,如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等。我们不能不分层次地拼命学习别人的东东。他人的理论,理论基础在其文化之中。一些国家想将自己的制度强行推广到别的国家,结果失败了!问题在哪里?犯了错层管理的大错。他们以为自己的制度好,到处都可以适用,那怎么行?做一个最简单的比喻:认为海南椰子非常好,就想把椰子推广种植到北京,做法是可怕的?结果一样可怕?觉得苹果很好,于是把山东的苹果种到海南岛去,行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很有道理,当然“一方水土,需要一方管理”。所有的知识,包括管理学、社会学等学说,都在各自的文化土壤里生长,就跟万物在各自适宜的土壤里生长道理一样。这就是管理的第一个层次——基础层次。

而后才有第二个层次——渗透。比如说,从古至今,人类利用马、车、飞机、火箭等工具征服距离。随着这种征服的推进,层次在不断地渗透,文化也开始不断地进行渗透,互相间取长补短。但是,在渗透过程中,我们不能期望本土文化与渗透过来的文化实现一体化。我们只能说椰子卖到北京,苹果卖到海南,但不能将树移植过去。渗透是分享成果,而不是动摇基础。我提出分层次管理,是因为我觉得,中国的管理学理念,应该是基于我们自己文化基础上的管理学。

人类发展的初始模型是分层次发展模型。层次是发展差异被认识的标记。分层次发展需要分层次管理,发展与管理都是多样性、多元化的,不存在单一层次的发展。

(三)各从其类,分层管理

对于一个基督教徒来说,万能的是神;对于一个信佛的中国百姓来说,万能的是佛;对于一个信仰老子的人来说,万能的是道。然而我认为,真正万能的是能量。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也不一定正确。为什么说能量是万能的呢?因为能量创造一切,能量在爆发中、消耗中不断地变形、造形,从无形到有形。我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关于用温度度量的能量信息。以下是我引用的一些资料:

绝对零度,-273.15℃。所有的原子和分子热量运动都将停止。这是一个只能逼近而不能达到的最低温度。-190℃。空气在-190℃时会变成浅蓝色液体,如果把鸡蛋放进去,它会产生浅蓝色的荧光,摔在地上会像皮球一样弹起来。40℃。人体自身的温度极限。41℃时人体器官肝、肾、脑将发生功能障碍,连续几天42℃的高烧足以致使成年人死亡。地球上2000℃的时候,生成物质叫做“刚玉”。太阳4000℃的时候产生太阳黑子。牛郎星表面的温度是8000℃,织女星是10000℃。宇宙大爆炸时是1000000000℃(10亿摄氏度)以上。人类仅仅只能生活在100℃范围,人类认识是有限的,不可以太骄傲。在宇宙大爆炸1秒后,温度降低到约100亿度,3秒后,温度降到了10亿度。温度的变化,就产生了宇宙万物的层次。正如今天的物理核聚变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人类如果来源于聚变也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由此我认为,今天地球上一切看得到或是看不到的物体,都是能量在其爆炸过程中慢慢形成的个体,都是各能量层次的对应物体而已。

2、人类的行为管理与能量有关

春夏秋冬,穿衣戴帽,由谁来决定?温度。我们不会在夏天穿棉袄,也不会在冬天穿着夏天的背心,温度管理着我们的行为。如果我们无法把握温度,发生错层,结果就不正常的。

东西南北中的定位是能量层次分布吗?这是一个美妙的问题。在一个平面上为什么要分东西南北中?这其中肯定有着一定的原因。仔细探究我们可以发现,东西南北中的定位实际上与温度、太阳相联系,不同的能量位置决定了东西南北中的定位。

就整个过程来思考,我认为自然界和能量造化是“各从其类,分层管理”。即是说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着有序性、存在分层次存在的实际。《圣经》(《the Holy Bible》)上说,上帝创造万物之后,要求“各从其类”,人归人,马归马。在“类”中,因为量变,必然导致质变,就需要严格区分界限,分层次管理。中国古代的老子和孔子很早就悟出,在人类这个群体中需要进行分层次管理。老子提出了道治、德治、智治、权治等治理理念;孔子在社会与人的管理中强调了:“三纲五常”的分层次管理理论。如果社会无礼无序,层次不明,那么社会就会发生混乱。

(四)经济分层次发展需要分层次管理

对于经济分层次发展,今天我将只作简单讲解,同学们如果有时间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我200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论经济分层次增长》及相关文章。我的见解或许浅薄,但我希望能给大家少许参考。

当前的经济学理论框架主体是要素经济学框架。什么是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不同时期的经济理论,对要素的作用又有不同观点。比如着重研究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资本论》;研究劳动力创造价值,有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也即劳动价值论;强调技术要素,有技术创新理论;科斯强调交易费用,后来发展为制度经济学;托夫勒的信息理论,强调信息的作用;再是马克斯·韦伯的组织与文化理论……我们今天所学的经济学知识,其实都相当的有限,因为你所学的可能仅强调一个方面、一个层次的经济管理。当我们自以为系统学成某一经济学理论时,我们实际上丢掉了很多其他的思考。无论是哪一个学科,都需要注意这个问题,不能管窥蠡测、以偏概全。

我们常常忽略经济的层次,无视管理理念是否与应用经济层次相适应,以为人力资本理论普天适用。这点可以立刻否定,人力资本理论只有在需要的地方才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而在不需要的地方根本无法适用。比如我们就不能把人力资本理论用于原始社会,原始人类最需要的是物品,根本不懂人力资本之谈。同样的道理,落后的国家与先进的国家求发展,如果认为都需要人力资源,认为人力资本提高经济就能够增长,当然是错误的。较落后国家最需要的也许并非人力资本,他们最需要的可能是投资支持。比如在我们的灾区,对老百姓来说他不需要人力资本,他需要的是矿泉水、面包等能支持生存的物质资料。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当然也就会有不同的需要。我们要强调的是,不同的层次存在不同的需要。

在英国求学的时候,我发现经济层次是影响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的一个要素。层次需要被重视。经济体内部的发展层次与外部要素相匹配时,所投入的要素以及相应的管理层将可以发挥最大功能。如果投入的要素不能够和经济体内部的发展层次相匹配,那么所施政策就会浪费或者破坏。比如,农业产业化一经提出,全国上下就开始了农业产业化。这我不认同。因为我国有些地方根本就不可能实现农业产业化。而北京郊区的农民,与其让他们实现产业化,不如让其实现城市化。西沙群岛上的渔民,只有十几户,又如何实现产业化呢?“以单层去替代多层”是我们习惯的说法。我们常不喜欢分层,喜欢单层。单层的通俗化说法就是“一刀切”。

从以上这些思考我们可以看出,管理中存在的某些问题,主要原因是层次的不明确。但我们似乎总是认定会有一些特定的东西让我们去发现、去掌握,然后解决所有存在的问题。我认为,这种期望有些“贪婪”。先人告诉我们要厚德载物、兼容并蓄,实现多层次发展。就大地母亲而言,无论是鲜花还是毒草,她都能够包容涵盖。如此才是缤纷的世界。在这里我想告诫在座的大学生朋友:不要自大,不要认为自己总是正确,不符合自己的观点就是错误的。世界上本没有对错,只存在层次差异。你与别人的不同,只因你们处于不同的层次。希望大家能够重视层次,不脱离层次乱作决策。

学生一:傅校长,您好!现在许多中小学都进行分班式的教育,班级之间会分成不同的等级,从而来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正如您所说的分层次管理。但就我们所知,这种分班制度与国家的教育制度并不相符,与公平平等不相符,而且也是大部分人所反对的。那么,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谢谢。(掌声)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把学生分开教育的目的又是什么?我持两个观点。第一,如果是功利性培养,我并不赞成。比如要将小孩培养成状元,因此孩子们在该玩的时候却被要求去学奥数,要求钢琴过十级等等。这种抑制人性培养人才的功利化培养方法,我认为很不好。第二,分层次培养应该是自然的分层、天性的分层和引导性的分层。小孩对文学、音乐或是科学感兴趣,家长就应该顺应小孩的天性来培养。实际上,适度的分层教育非常重要。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却背道而驰,不是按自然与天性分层,而是在进行一种人为的分层,类似是按货币的大小价值来分层。教育本不应该功利化。教育的核心是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力,使其为社会、为人类做出贡献。教育本是为社会服务。分层不能简单地进行理解,应该要看动机所在。(掌声)

学生二:傅校长,您好!我认为,分层次管理的方法对教育同样适用,比如可以按照学生学习的理解能力高低进行分层次教育教学,因材施教,以达到教学最佳状态。但是这样分层必然需要高教育成本。对此,我想了解您的看法。谢谢!

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同时我也赞成该同学的观点。但是,仅以成本计算的教育不是具有完整性的教育。众所周知,一个国家有五个基本职能部门,政府、军队、企业、教育和外交。常言道,企业是为了今天,科技是为了明天,教育是为了后天。倘若从教育角度论成本,教育是不计效益的高投入,就是需要高成本。

其实,教育不应该将成本计入在内。一味地计算教育成本,自然而然地便会绞尽脑汁减少成本投入,也就很难保证教育的质量。这也是现在民办学校存在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现如今,我们的政府并不富有,因此我们只能尽最大努力做好教育工作。就我个人而言,我不赞同教育引入成本这一概念。一旦引入成本计算,就已经把进行批评个人教育产品化。教育的功利化、产品化都不值得提倡。因此,对于该同学所提的问题,我建议将“成本”二字去除。教育应该得到更多的投入,民众应该拥有更多的财富得到教育发展中去。我国目前教育水平还不很高,教育形势不容乐观,这一理想状态仍无法实现,需要努力完善教育体系。

 

二、分层次管理的创新意图——中西管理学说走向融合的探索

 

我一直在关注中国与西方管理学说的异同点,有以下一些观点与大家分享。

(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特点小议

我认为,中国的管理学说富有趣味性。中国管理思想的特点是:重视总结两极描述,忽视中间过程变化,形成模糊概念能力。中国许多理论,是想出来。证据有:周易分层管理及其表达形式、道家分层次管理及其表达形式、儒家分层次管理及其表达形式。关注点有:道与器、体与用、大与小、多与少等。

国人的思维中常常偏向极端,只有“好”与“坏”之分,而“不好不坏”却没有词语可以形容。在以前的电视剧、电影中,有好人必定有坏人,好人与坏人泾渭分明,而“不好不坏”之人是不会出现的。这就是中华民族思维的极端。我们经常喜欢定性描述,因为中国理论基本的细胞就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像,四像生八卦”,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分解。具体地,中国的创生理念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我们的传统思维定式很有意思,偏向极点认知,概括极点,把握极点,并由此推及整体。因此,我们擅长从极点入手认知世界,认可“纲举目张”理念。其实,不只是周易,道家、儒家都是如此。

1、道治

“道治”强调管理行为要符合宇宙运动规则,“无为而无不为”。“道者,万物之奥”(《道德经》,第六十二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2、德治

儒家治理的层次划分:仁、礼、义、智、信。“德治”是儒学理论的思想精髓。“德”从字面而言,是能使众人一条心(“德”,十四个人一条心)。“德治”重“仁”,仁即人际关系; “礼”即人际关系的制度安排或游戏规则。“君子”的行为要求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以及“温、良、恭、俭、让”,小人则反。“义”为强制小人改变的体制安排,用“义”来“正”小人,强制小人返回到君子行列。

我想请问在座各位同学:“德”的本质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德”就是人际关系,并且具有一定的标准。我向大家介绍一个实验:一分钟你能够很自然地写下多少人的名字?有趣的是,大部分人都能写下12至15个人,平均在14个人。假如你身边有14个深交的朋友,那么说明你是有德之人并且人际关系良好;如若1分钟内犹豫不决地选择10个人,就说明你的人际关系需要改善;倘若你轻松写下16个人以上,我想,你应该很喜欢喝酒。(笑声)与14个人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并非易事,这需要良好的品德(“品”,不只三人高度评价一个人),也就是说,你应该做到慷慨、大方、诚实守信等等。在此不赘言介绍。

孔子之道,重天道:认为唯天唯大,则天原则。天:博厚,高明,悠久。刚中而应,大享以正,天之道也。道,率性循知为道,为和;礼,各行其道为礼,为外在表现;和,各得其所谓之和,和是人类的理想状态。和谐,是儒家思想的又一要点。对天讲礼,天人和谐;对人讲礼,人际和谐;对身心讲礼,身心和谐。和谐不是相安无事: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君子和而不同。和是万物化生的根据和媒界。

3、智治

“智治”是以人的智慧为载体的一种管理行为,强调用计谋进行管理。范式:“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把握形势、时机,机智、灵活是“智治”典型特点。兵家、纵横家是“智治”的主要倡导者。中国传统“智治”多应用于人类的战争、斗争、竞争、争吵、争论等各种“争”中,尤其以古代军事的战例为多,主要体现在《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等作品的计策谋略中。

(二)西方管理思维特色小议

西方管理思维的特点是:重视过程描述、结构分析与量化描述,强调证明与准确要求。理论是证明出来。证据即马斯络需要层次理论、成熟理论、管理方格理论等。

西方理论家重视物体的、科学的、表面的变化。他们的描述从结构开始,偏向于数量的变化。在一个整体中,数量的变化不尽相同。因此,同学们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老师常详细解释效用论。比如说,你饿的时候,吃的第一个馒头效用最大,第二个馒头效用变小,第三个馒头就刚好饱啦,而吃的第四个馒头就是负的效用,吃到第五个馒头,肚子得爆炸啦!(笑声)这便是常见的馒头效用论。马斯络研究人类的需要层次随收入改变的变化过程,形成马斯络需要层次理论。而成熟理论揭示了个人工作上三至五年后的层次变化。刚刚开始工作的员工应该一步一步训练教导,当他已逐渐能够熟练地开展工作时就应该放手任其发展,否则只会适得其反。成熟理论告诉我们应该对个人的成熟程度进行分层次管理。

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从人的体力测试开始研究,根据人的体重、身高、体力,并给予不同的工具,并测算劳动时间、效率等,在此实验基础上创立科学管理模式。

现在,我介绍分层次管理从两极到连续的管理模式(图)。例如,管理模型图运用到宇宙中,地球上的两点,视为两极并分别以A、B为代表,从A到B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我们发现,偏重于A或B的管理模式效率都不是最高,都不可取。最优化管理就是根据不同的层次,运用不同的对策进行管理,最终把各层次的效用结合起来。

举一例说明,什么叫做学习?学习其实是两种行为,即“学”的行为和“习”的行为。倘若把“A”换成“学”,“B”当作“习”,我们就会发现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时间分配会实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如果把时间大部分用在“学”方面,那么该学生将呈现出读书和考试成绩出色的特点,他通晓天文地理,却未必很有能力;如果他“习”的时间所占比例居多,那么可能学习成绩一般,但实践能力很强。因此,在“学”和“习”中要进行时间的调整。“学”和“习”的时间层次分配管理,若不做调整就无法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时常反思自己的“学习”分层次管理如何。若我们一味地填鸭学习,灌输知识,那也许我们能成为知识型的人才,学贯古今、满腹经纶,可在具体实践中却无法体现出能力。当然,吸收知识也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只一味地操作实践而不注重知识的习得积累,也不值得提倡。对此,国家提出“职业技能教育”,文凭认可包括毕业证书和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在学习过程中会存在许多时间层次分配管理问题,分层次管理理念不仅可用于企业管理、家庭管理,还适用于学校管理。学校管理包括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比如老师的教学时间分配:有多少时间是由教师进行教学?有多少时间是由学生自主学习?如果适当调整,你会发现整个课堂的教学模式都发生了质的改变。如果老师只知道自顾自地在讲台上讲课,同学们都只能睁大眼睛看着你,无人呼应,那他们怎么知道你需要什么?又如何知道你说的是否对呢?因此,需要改变单一教授的教学模式。另外,大学班级内部若进行分层,将喜欢知识学习、喜欢实践操作和两者参半的同学分为三组分别教学,将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今天有老师在场,你们不妨考虑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我希望今后能与你们就教学模式继续进行探讨。大学管理的教学模式改革也可与分层次管理模型找到切合点。

 

三、简明但不太简单的假设——分层次管理更好

 

我为什么提出分层次管理理念?核心在于,将结构主义分析量化的研究方法与中国两极理念相结合。我希望在这次讲座之后可再与有兴趣之人共同研究探讨。

西方理论研究的一个特点是:理论由证明得出。分层次管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而我们中国的管理理念是想出来的,没有中间证明过程。没有经过证明的观念只能称之为假设,不能称其为结论。而中国的理念却把所有的假设等同于结论。理念缺乏证明,是中国人文社科学术界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证明

那么,如何做到分层次发展呢?为证明分层次管理的益处,1999年的博士论文《论中国农业的分层次发展》谈到农业管理不能“一刀切”,要找到不同的层次点。2004年在英国的研究报告《论经济分层次更多发展》中进行了论证。理论证明,在时间、体力、要素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目标函数分层发展的产出将大于未分层时的产出。

(二)成功例证

泰罗是怎么做的呢?他在伯利恒钢铁公司做的“生铁实验”便是成功例证。起初,每个工人平均日工作量是12.5吨,泰罗在对工人体力、搬运动作进行研究后将工人进行分组,以不同报酬层次政策激励工人。他以“每天挣1.85美元”机会替代原先统一的“每天挣1.15美元”的做法,激励有体力剩余的工人尽量搬运。结果,工人平均日工作量达到了47.5吨。

之后泰罗又做了著名的“铁锹实验”。基于他的分层实验,工厂根据所要搬运的不同原料选择恰当尺寸的铁锹,并把不同尺寸的铁锹分配给不同体力的工人,效果非常明显——工厂劳动力从400至600人减少至140人,每个工人平均日工作量从16吨提高到59吨,每人每天平均收入从1.15美元提高到了188美元。

实验结果证明:根据人的能力层次,推进分层次组织管理,可以创造出更多产出,提高劳动生产率。产出增长的本质原因是劳动工具与劳动者能力相匹配,只有管理对象与管理手段相适应时,才能最大发挥人的生产能力。

泰罗一百多年前的实验,及其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今日依然适用于经济管理。

实例证明有: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与国家分层次管理密切相关。我国先是搞经济特区——这是“点”的分层;然后是搞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线”的分层;再是“东部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十一个国家级发展战略区”——“面”的分层。

 

四、结论:分层次管理

 

什么是分层次管理?从本质上讲即指从分层次角度,找出管理理论、方法与管理对象相对应的一般性管理原理,涵盖并统筹现有的管理学理论观点,体现管理学的内在共性。

其构成要素是什么呢?一是管理对象的层次性;二是管理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层次性;三是管理技术、手段、方法的层次性;四是管理的层次适配性与效果。分层次管理的本质在于:能够精细识别管理对象的发展层次,设计相应的层次管理手段、方法,实施层次对应的有效管理,实现优化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率,减少因管理手段方法层次与管理对象发展层次不对称而导致的管理资源浪费。

由于时间关系,我在此仅浅做表述,抛砖引玉。谢谢老师同学们的参与。

 

现场互动

主持人:非常感谢傅校长激情洋溢的讲座,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傅校长!相信傅校长的讲解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受益匪浅。说实话,当我们第一次看到分层次管理这一主题时,我们会觉得这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而通过今天的讲座,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分层次管理这一创新理念。相信现场的朋友还有问题想要请教傅校长,下面我们就进入互动环节。

学生三:傅校长,您好!我是工商管理08级的一名学生,我对管理学非常有兴趣。大一到现在也经常看一些管理类的书籍,您刚才提到的那些书籍我基本都看过,而且有些书看过不止一遍。我在读书笔记中也多次记录了关于“分层次管理”的理念。

傅国华:那真是非常高兴。缘来,我在南昌遇见你!(笑声)

学生三:我认为,对高素质人才的管理应该以柔性管理为主,而针对较低学历人员的管理方法应该是以刚性管理为主。大学生走出学校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就业问题,企业管理人员对于我们大学生和那些学历比我们低的人将如何区别对待呢?我观察到,在不同的行业、同行业不同地位的企业、同企业不同地位的职位里,管理方法应该有所区别。因此在我的意识里,“分层次管理”是极为合理的管理模式。我现在的问题是,在中国处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但又趋于健全、企业制度不完善但又趋于完善的态势下,我们这些没有经验的大学生,面对“分层次管理”的企业管理方法,应具有哪些素质、能力、品德?从现在起我们应该怎么做?

傅国华:谢谢这位同学,你提的问题非常好。处于社会、企业的转型期,我们应如何很好地应对就业呢?我觉得,首先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个人的功利目标与幸福目标的平衡,或者说是功利目标与精神目标的平衡。很多学生走出校门首先考虑的是找一份高报酬、轻松、稳定的工作。能有这样的目标固然好,但是,这样想也不完全好。原因在于,我们在追求物质享受时,容易忽视精神层面的东西。那到底如何寻求这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呢?首先,以不变应万变,以自己的兴趣为核心,将自己的时间、行为配置得当。社会是一个很庞大的系统,能吸纳个人,而它最善于吸纳的是那些具有自身特色的个人。如果你没有属于自己的特色,没有专长,那么社会吸纳你的速度会比较缓慢。假如你的写作能力很强,恰好一家企业的老总需要一个秘书,你就需要将你的写作才能凸显出来,如果你已在很多报纸、杂志上发表过文章,那么你就极有可能被录用。

作为本科生,你们在这四五年的时间里,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不断配置自己的时间,强化自己的特长。而在精神上,也要学会适得其乐。有很多人问我什么叫事业?我认为,如果一件事情你很喜欢做,你有耐心去做,做了以后不但有物质方面的回报、有能力的提高,而且可以扩大你的影响力,那么这就是你的事业。也许大家会认为这样的事业太难找了,但我想要告诉大家的是:你现在不需要考虑如何去寻找这样的事业,而是需要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储备知识,为将来从事这样的事业做好准备。来到大学生活学习,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素养,要有自己的品味。明白自己活着要干什么,不能整天为了金钱活着,为了虚名活着,为了一些功利的事情活着,而要每天都活得很坦然、很充实。有了这样一个明确的目标,你就会感觉自己的时间很宝贵,你就会不断地告诉自己:我要不断地储备知识、提升能力,我要不断发展自己的特长。

另外,还要体现你与别人的差异性。我们经常讲“由微差到巨差”这样一个概念。比如,五个能力相当的大学生一起去工作,开始时差距很小,但过一段时间后差距就会显得很大。具体来说,分别来自五个名牌大学的五个研究生,一开始,领导对他们公平对待,后来领导要求他们五个人同时做会议记录。而其实这不只是单单做记录这么简单,领导是想看他们每个人做事情的态度和从中体现出的差异。有些人做得很潦草、很粗糙,而有些人做得很认真,领导便会在对比中看出谁更加优秀。这样一次一次地积累,领导就可以发现谁是真正会工作的人、踏实的人,进而重用这个人。其他的四个学生可能心里会很不平衡。但是领导已经看重了这个人,就会将日常一些很重要的工作放心地交给他去做,慢慢地,他的能力就会不断地提高,这五位同学之间的差距也就会越来越大。所以我觉得人生的成长过程就是从微差到巨差的过程,这个差距从大学时就会出现,出去工作后,这种差别会更加凸显。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从大学时期就开始注意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利用自己的青春和能量不断提高自己。不要管未来有没有企业要你,你都要尽力去储备企业他人需要你拥有的能力。要想获得雇用,你必须要有可以与别人平桌谈判的筹码,有自己的实力。有很多大学生会平时摆摊卖东西,这么做可以,但是千万不要占用自己太多的学习时间。我们的时间,应该更多地利用在提高自己“硬技能”的建设上。什么是“硬技能”?比如你英语学得和汉语一样好,这就是“硬技能”。我要求你在报纸、杂志上多发表文章,你说做不到。你是真的做不到吗?不是不能,是不努力。很多“硬技能”是可以锻炼的,比如计算机的熟练操作。希望大家在大学中,能够努力提高自己的“硬技能”,不断提升自己。这就是我的回答,谢谢!

学生四:傅教授,您好!我有几个问题想请教您。不知道您对中国官员管理中的“分层次管理”有没有研究?我曾经看过一本书,书名是《郎咸平说:谁在谋杀中国经济》,里面有一段内容是郎咸平与陆新之的对话。他们的对话内容是运用流程工序来防治贪腐。简单来说,就是官员管理要分工明确,以形成完整的工序和流程系统。那么,这种分工明确和您提出的“分层次管理”有何异曲同工之妙吗?

第二个问题是,现在防贪腐已经是社会上的热议话题,那么您觉得这种“分层次管理”可以运用到防贪腐问题上吗?如果有,可不可以举个例子,谢谢。

傅国华:你刚才提到了一些比较敏感的政治问题,不过问题很专业,看来确实是看了不少经济管理这方面的书。

对中国官员管理的分层次问题还没有深入的研究。但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各级政府及其相应的官员管理经济所取得的成就,含有“分层次管理”实践经验。简单来说,在不同层次上运用不同的方法管理,对某一地区尝试特别管理。自近代两百多年来,今天的中国人最为幸运。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取得的如此巨大成就,应该归功于领导人找到适合中国自身发展的特色道路。

你刚才问到行政分工明确和分层管理有何关联?两者有相同点,在于分工与分层是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管理对象的差异性,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事务处理,实现各自的目标。不同点在于权力的分工与流程带有工业化的管理流程理念,工业化的最大特点就是人和机器结合,以创造人机文明。当然,流程、流水线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流水线工序的工厂还是会出现问题。所以工业化的流程体系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而我所说的“分层次管理”注重从个性化的差异和个性发挥的最优化方面考虑,两者的差别就在于此。认为通过制度和调控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观点,我不赞成。因为人不是“死”的,而是“活”的。我所说的分层管理,核心是根据层次的差异,根据层次的本质特点去寻找对应的解决方法,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分层次管理能不能应用到其他方面比如官员行政管理。我认为,假如这一原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或合理性,那么它当然是可以推广应用的。对于你的问题我就回答到这里,有机会我们再做进一步探讨,谢谢!

学生五:傅校长,您好!我要提的也是一个管理方面的问题。我们知道今年的两会,在教育领域有一个话题引起了诸多的争论,甚至可以说在教育界引起了轩然大波。那就是关于教育管理行政化的问题。两会以前,温家宝总理在与网民进行交流的过程当中,明确表示要逐步取消中国高校教育行政管理化。我们知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教育管理的行政化趋势在不断加强,而且功利化也不断地加强。我们现在谈起大学的时候,更加怀念的是蔡元培校长时期的北京大学,梅贻琦先生时期的清华大学,以及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那个时候,我们的大学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蓄,追求的是大学的清醒和大学的理性。那么,您作为一名高校的行政管理者,怎样看待高校去行政化管理这一问题?您是否认为高校去行政化管理大势所趋?您是否认为高校去行政化管理对于高校管理的人性化、学术的自由化会产生积极而有意义的影响呢?

傅国华:非常感谢你如此专业的问题,我们一起来思考:什么叫行政化?什么叫科学管理?管理跟行政化有何区别?难道管理就是行政化吗?请问管理为什么需要行政化呢?这些其实都是我们管理专业的同学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试问,高校管理的效率体现在什么方面?高校教育管理的很多问题我们都未细细思考。这里我谨提出问题:高校该怎么管理?是不管还是采取行政管理?或者还有别的第三种管理?怎么管理更有效?其实,我们没有必要把问题归类到极点上。对一个大学而言,怎么样的管理最有效?人类发展到今天才知道,只有依靠强有力的行政系统才能保证大学的运行。

高校本身就需要管理。一个企业,哪怕是民营企业也需要管理。行政化管理的内涵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我在很大程度上还思考得不透彻,我不知道,“去行政化”到底具体是指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任何地方,只要有组织就要有管理,有管理就必须要有行政。当然也不能说,只要有行政管理就是行政化,大学如果没有行政该怎么进行管理?对此我还找不到一个周全的解决方法。高校管理去行政化这个概念已有很多人提出,但却仍未得到证明。首先要证明,高校是不是行政化太过分了呢?谁来证明?科学的管理要求:答案要有求证的过程。大学注重的管理核心,是怎样使行政人员的行政管理服务做到位。这才是管理的本质。

对此,我只能说高校去“行政化的提法”还需要深入研究。同学们可以好好思考。谢谢!

学生六傅老师,您好,请允许我称呼您为傅老师。正如您刚才所说,teacher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学习。听罢傅老师您的分层管理纵横谈,我受益匪浅。所以首先感谢傅老师。

我要提两个问题。第一是关于高校教育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钱学森先生在世时曾问江泽民主席和胡锦涛主席: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级的人才?我认为其中一部分的原因或许是,当下的高等教育体制下,很多颇有政绩的高校行政人员都受聘到各省市的金融或行政领域,他们花费太多时间搞行政而没有充裕时间深入地进行学术研究,甚至出现严重的学术抄袭现象。我想,如果使他们脱离行政,比如说把教育系统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那样高等教育也许会更有效果。而且我认为,教师可能比高校行政人员更加了解高校教育存在的一些弊端与问题,适当地参与高校管理,他们也许会提出一些更加切合实际的建议,不过,这样的话老师就显得过于忙碌了。我想就此问题请教傅老师!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文理分科。在分层次管理的概念下,这种分科有什么弊端?请傅老师给我们讲解,谢谢!

傅国华:这位同学的问题非常好。首先,我要纠正你一个问题:钱先生生前对江泽民主席和胡锦涛主席的质问,我想你肯定是听说的,没有在现场。我想说了,听了不一定是真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阐述自己的观点,引用别人的观点时,一定要有科学性。

对于中国的教育应该肯定是有成就的。近年来,《Nature》《Science》杂志上,有越来越多的华人名字。而这些年青的华人学者,相当一部分是改革开放以后培养的大学生。所以说,我们教育并不是培养不出高水平的人才。刚才我还提到,我们没有量的分析研究,有的只是某种模糊的感觉。我赞同加强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研究。而且,各个学校都应该注重发展本校特色。

第二个问题,关于是否分文理科。文科理科分类好还是不好?事无绝对好坏,文理分科肯定有可取之处,也有不可取之处。2003年我发表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上的《自然人性与经济学发展》一文中,对经济下了一个定义:经济是任何人或组织行为的正效果和负效果之差。也就是说,任何一个行为都有其正负效果,这两者的差值越大就越经济,越小就越不经济。引入这个观点就是要告诉你们:对不同的单位,不同的个人,文理科分类要看它的差值是正还是负。万事没有绝对的好坏。有些人偏好文科,有些人擅长理科,文理分科当然好。但如果有些学校为考试成绩而故意把喜好理科的学生调至文科,那不可取。如果坚持问我该怎样做,我将这样回答:我会真正做到文理分科分得很科学!这个就是我的回答,谢谢!

 

 

 

精彩评论

我的大学,我做主

黄丹(法语092)

曾经幼稚地以为管理只是经济学专业的专利,曾经固执地以为管理是深奥难懂的代名词,所以对它望而却步,今天的讲座,傅校长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认识:原来管理也可以这么生动,原来生活的处处都蕴藏着管理的奥妙与玄机!

从对经济生活中错层管理问题的解析,到“太阳将地球分层次”的生动比喻,从对人类分层次行为的诠释,到对中国式创生模式其管理潜意识的剖析,无不体现着“分层次管理纵横谈”的霸气!这样的一场奇妙之旅,傅校长向我们生动展示了一个全面的管理概念。

印象最深的该是傅校长将分层次管理应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那段话。是啊,人要有所造就,分层次管理自己的生活是一种必然选择!没有人可以在无计划的情况下,取得梦寐以求的业绩。

我们,踏入大学的新生,已经用一个学期来逐渐适应自己的大学生活。总看到有人落寞,总听到有人伤感。繁杂的社团生活与学习,时间上总让人感到冲突;自由学习氛围与高中时老师的频频督导,这其中强烈的反差,让习惯被安排的我们面对大把大把自己支配的时间时,手忙脚乱。于是,一学期的大学生活只感到虚度,只感到错愕;当我们惊讶的时候,才发现时间已匆匆而过。它消逝在指缝间,消逝在叹息中,消逝在我们有些稚嫩而成熟的脸旁,如风一般。

分层次管理,普普通通的字眼,却告诉我该以何种姿态正确面对自己接下来的大学生活。

少一些哀叹,多一点计划,告诉自己每天该干什么;少一些空想,多一些实际,安排好自己的时间,脚踏实地的为未来奋斗;少一些不知所措,多一点安静,静下心来想想今天我收获了什么……

可叹没有早点听到傅校长的讲座,这样自己是不是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弥补被自己荒废了的光阴?有幸,今天的自己才有所顿悟,安排好自己的时间,用分层次的理论来管理自己接下来的大学生活,不会再落寞。

还好不算太晚,走过大学四年的自己,当回头问一句:这个大学,你后悔吗?不想看到的是一张茫然的脸。何其有幸,这样的时间受到这样的教育。分层次管理,用管理规划自己的生活,让分层次管理告诉我们自己一切还有机会。分层次管理,我们的大学可以不再是茫然与空虚,用分层次来管理我的生活,我的大学做到真正的我来做主,我们一定可以精彩!

网站留言精选

四月天:很高兴能有机会如此近距离的接触分层次管理学。傅国华教授的讲座不仅系统地给我们讲授分层次管理这样全新的管理理念,更启发了我们对生活中、社会发展过程中管理现象的思索。让我们养成关注与思索的好习惯,做一个生活有心人!

                            (主持人 汤蓓 录音整理 黄静如 曹雅薇 摄影 赵宪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