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将的第六章:逃回北上广背后的“文化围城” 来源:《重庆时报》 作者:单士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7:15:59

最近,年轻人“逃回北上广”的现象,展示了人生“围城”的无奈。此前,很多在一线城市工作的年轻人,面对高昂的房价压力,面对无处不在的户口歧视,选择逃离北上广,回到家乡的二三线城市打拼。他们回到家乡后往往又无法适应城市间的巨大落差,在事业上往往会遭遇“拼爹失败”的挫折,最后被迫又返回北上广。

在逃离与返回之间,年轻人那颗被折腾的心,始终不曾有幸福的安宁。到底何处才是安放人生的地方呢?在家乡“拼爹”,很难;复归北上广做“蚁族”,又很苦。来来往往,对故乡与远方来说,很多年轻人都是陌生人,没有心之安处。我觉得,现在很多年轻人的人生,正面临着无处可逃的窘境。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这么多年,让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为年轻人提供了相对公平的发展空间。在这样的大城市,只要你有真本事,努力认真,真不至于混不到一口饭吃,而且很有机会走进向上流动的通道。这是很多二三线城市稀缺的。很多地方经常出现的“萝卜”招聘与“拼爹”游戏,就间接伤了年轻人“报效故乡”的心。

不过,对于年轻人的逃离与复归,也不能仅仅围绕市场视角来算经济账。人生追求说到底,也都是为了幸福。幸福本质是内心的一种情感文化体验。很多已经习惯了大城市文化环境的人们回到落后封闭的故乡,纵然是在四角天空里整天锦衣玉食,恐怕他们内心幸福指数也未必能高到哪里去。

在今天,绝不要轻视文化对内心的穿透力。文化对人们的心灵占据的力量,现在经常被低估了。人与人之间的文化情趣偏差、文化价值溃散,让哪怕身边最近的人,心灵也容易发散到彼此无法聚拢之处。面对文化价值断裂,个体太无力了。人与人之间如此,由特定人群集聚的地域之间,也同样会形成巨大的文化环境差异。

很多逃离北上广的人们回到家乡,觉得办事艰难,一些地方官员的市侩嘴脸让人难以接受,这与特定的文化环境有关。我以前在故乡那个小城市工作生活,发现很多工作都是要转移到晚上的酒桌、麻将桌以及洗浴中心来完成的。如果不能真正融入那种艳俗生活,也就无法具备那种环境需要的“工作能力” 了。要融入这样的文化环境,没有特定人脉关系与资本铺垫,恰恰又是玩不转的。而在那样的二三线城市,能够提供的公共文化环境又是局促逼仄的,会让习惯大城市文化氛围的年轻人觉得很孤单。

中国城市之间的最大差距,很可能不在于经济,而在于文化。很多人留守在一线城市,尽管遭受着经济压力,但是,文化却又能提供出一种无法替代的精神疗治。这种文化还不仅在于大城市拥有图书馆、博物馆等良好的公共文化场所,更多地在于这些城市里面聚合着大量拥有共同文化价值认同的人群。这一切,都提供了强大的文化辐射,让人们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免于沉陷在精神荒漠之中。现代公民是理性经济人,但也需要呼吸文化源头活水而生存。而面对“文化围城”,无数年轻人只能在逃离与复归中困顿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