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重剑科技有限公司:跨国媒体 英国《金融时报》编辑规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20:40
 英国《金融时报》的编辑规范   最近忙,不想写东西,特转载一篇《金融时报》新闻制作介绍,供大家了解。

  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Times)有100多年的历史,前后经历过多次大改版和定位调整,目前形成了一套明确的写作要求和编辑规范。令人惊奇的是,《金融时报》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编辑、记者,不管是“新手”还是“老黄牛”,对外演讲阐述《金融时报》的工作流程及标准,都好像在引用一个模本,采用同样的思维方式,甚至一些细节的具体提法也非常接近。从这点看,《金融时报》已在内部建立并不折不扣地遵循自己的价值标杆,新闻报道进入了非常成熟的阶段。  为读者作判断
  《金融时报》为什么在最近两年加大了对中国的报道分量?为什么中国的消息经常放在头版头条?《金融时报》驻北京首席记者JamesKynge答:“《金融时报》对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动力工厂的判断,不仅落实到报道结构安排上,也反映在版位安排上。这正体现了《金融时报》把自己对商业的理解注入到报道中,希望引起读者的共鸣。”
  《金融时报》认为媒体应努力达到准确(Accuracy)、判断(Judgment)、诚实(Integrity)三大标准。其中“判断”是指在资讯爆炸的今天,要去芜存菁,为读者决定什么是最重要的信息以及什么新闻需要扩展、配图、分析和评论。
  作为一家财经类报纸,《金融时报》只关注有重大发展和变化的财经事件,比如:大的合并、公司重组和管理层剧变、破产、成功案例、犯罪和教训以及经济转折点、政策变化和能够对所有人产生影响的全球性事件(恐怖袭击、战争)。报道的内容首先要具备最大、第一、最新、最久等条件,还要有与众不同、跌宕有趣、有震撼力、令人轻松愉快等特质。《金融时报》推崇“有人不让发表的东西就是新闻,除此之外都是广告”的原则,坚持“向世界宣示事件的重要性和意义”。
  《金融时报》宣称记者编辑是为读者而不是为商业或知识精英工作,因此在日常新闻报道中,要经常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次接触这个主题的人能读得懂报道吗?他们真的会关注这个主题吗?记者编辑必须用读者的思维来解答这两个问题,并作出价值判断。
  《金融时报》瞄准的是跨国公司的高管、各国高级经济官员、商人等高端读者,服务对象比较分散。在各种内部规范中,《金融时报》没有特地强调读者观念,只是在具体报道和潜移默化中推行“读者眼光”“读者标准”。
  分析体现价值
  电视、网站新闻的泛滥,对纸质媒体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为此,《金融时报》力争尽可能多地给读者提供在其它地方不可能读到的原创性文章,并要求通过提供“增值”内容来做出特色,吸引读者阅读。
  增值内容包括解释事实和深度分析,增加背景,采访独立人士和当事人以增强冲突、戏剧性效果,发表一些不同的观点,删除与主线不相关的内容,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引用与新闻相关的权威人士的生动原话。
  增值内容通常体现在报道的拓展上,位于文章的第三段以后。但由于强调“增值”,报道开头的写法随之有所变化。《金融时报》要求文章开头不要超过40个字,而且一般还要包含两部分内容:新的事实和分析。比较典型的开头是“发生了什么,读者为什么要关注”,例如:“到10月份,日本出口经受住美国和中国经济增长减速的冲击,已持续7个月保持增长”“电信领头羊XYZ公司昨天解雇了3000名员工,观察家认为这是电信产业可能大动荡的前奏,并预测将引发大范围的破产”。
  “经受住冲击”“大动荡的前奏”是画龙点睛之笔,是报道的价值所在。《金融时报》要求报道开头要避免用“经证实”之类让人失去兴趣的词,也尽可能不要以“某某公司昨天宣布……”等次要信息做为开始,重点应该是它说了什么和为什么读者必须关注。
  《金融时报》经营副主编、总编辑助理HugeCarnegy认为,比拼增值服务就是“把价值体现出来,不沉湎于事实”,要努力使报道有前瞻性,不仅仅要报道是什么,还要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告诉读者为什么?下一步会如何?不过,报纸要严格区分事实报道和评论。他说,目前报纸存在应以事实陈述为主还是观点表露为主的争论。英国《独立报》主张,目前读者越来越希望得到观点,报纸应着重披露各种观点,但《金融时报》并不认同这种做法,在编辑部内无论组织机构和报道版面,新闻报道和分析必须始终独立于评论和观点之外,这是《金融时报》追求的“诚实(Integrity)”标准。
  弱化娱乐性
  《金融时报》亚洲版总编辑及发行人李尔庭(JohnRidding)说,财经媒体要定位在以信息为主,报道不能强调娱乐性。准确性与报纸的信誉度、发行量密不可分,是《金融时报》遵守的第一标准。
  可靠信息源和准确地交待出处对树立报纸的权威性至关重要。编辑必须检查消息来源,只有在确认报道的真实性之后才能签发上版。人们不想公开披露的内容,比如非法活动、会大幅裁员的接管和公司重组、技术开发秘密等,是所有记者追逐的独家新闻。对于此类报道必须至少有两个独立的、权威的信息源,一般是三个相互验证。编辑只会问信息源的类型,很少或不许问具体姓名。如果一篇报道只有一个信息渠道并且无法进一步证实,这个信息源必须绝对可信,而且记者必须做好与一个资深编辑分享信息源具体身份的准备。
  在《金融时报》,事实或言论越有杀伤力或争论,越要求标明出处。只有公认的准确无误的事实才可以不标明来源,即使有充分理由确信是真实的,但不能绝对肯定未来的变化时,仅可使用诸如“不言而喻的”“可以相信的”“据认为”等匿名称呼。记者未经采访,借别人之口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就会被认定为有欺诈行为而被禁止。一篇报道若充斥着“消息灵通者”“可靠消息”“接触谈话内容的人士”“接近事件的人”等含糊表述,容易使读者产生报纸肯定在隐瞒真相的联想,《金融时报》并不提倡这种报道手法。对于别的媒体已经报道过的事实,也必须经过自己核实确认之后才做报道。对于报道中大量出现的财经数据,《金融时报》一般只引用自己数据库的东西。
  《金融时报》认为,要做到报道准确,报道还必须公正和有平衡性。所谓平衡报道就是:
  1.不只报道一方的观点,即使这种观点来自正式渠道。
  2.不人为夸大报道,特别是不写超出已知范围的内容。
  3.声明哪些是属于未经证实的事实。
  《金融时报》的编辑经常提醒记者要问提供信息的人是否有别的意图?他说的是分析还是猜测?他公正吗?他的名声如何?要多做比较,采用一些反方观点。如果报道批评了一个人或公司,应给被批评者一个解释表态的回复机会。若采访对象要求在发表前审阅稿件,只能请他核实与他相关的引言和事实是否准确,不得提供整篇稿件。
  倡导色彩和人性化
  无论读《金融时报》的长篇特写还是短小的消息,总有一种很有味道又很轻松的感觉。《金融时报》的报道段落短,断裂行文是一大原因,但更主要的应该归功于把人物放在报道的重要层面上。财经报道不仅仅要关注市场的变化,也要报道变化背后的人物反应和命运,特别是不能忽视戏剧性色彩和故事。
  报道人性化的最突出表现是明快的引语。《金融时报》认为,引语给报道注入了富有色彩的语言,增加了生动的情景,使事实有血有肉。引语本身也能给出尖锐的分析,有助于解释所报道的内容。
  《金融时报》驻北京首席记者JamesKynge深有体会地说,“我最快3个星期才能完成一篇特写,特写只有1500-3000字(折成汉字1700-3600字),但采访的人至少10-15个,而见报的引语至少来自10个人。光采访相关人员就得花上一星期左右的时间。”
  报道人性化的另外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明白的解释。《金融时报》追求报道的平民化。记者编辑都不能理解和写清楚的东西,不能出现在报道中。《金融时报》记者编辑每过两三年就要换岗换领域,因此它要求记者编辑应是新闻报道的专家,而不必同时是金融、经济或商品领域的专家,关键是要知道如何与懂行的专家交流,如何组织一个报道。对于专业术语或很少见的生词,《金融时报》明确要少用,如果无法回避,则一定要有形象、易懂的现实“白话”来补充解释。对于数据的处理,《金融时报》强调突出有价值的、有个性的内容,并形成了惯例:一个导语不超过2个数据,每400字正文至多出现8到10个数字。
  报道人性化还体现在尊重读者上。《金融时报》强调让事实说话,不要在文字上出现“独家报道”“据本报获悉”字样。《金融时报》认为,读者对事实是否是独家有判断能力,况且读者一般只关心事实是否最新最准确。对于会议报道,《金融时报》只在会议发言有趣、主题重大且有前瞻性或者会议发言有冲突的观点,才予以考虑公开见报。
  转化新闻
  《金融时报》亚洲版总编辑及发行人李尔庭(JohnRidding)说,“我们需要能够报道独家新闻的记者和能够指导记者的编辑”。对记者来说,发现新闻是最重要的;而对编辑来说,必须能够把一条新闻转化成一篇好文章。
  除记者主动报告新闻线索外,《金融时报》分布在伦敦、纽约、香港的四个新闻中心装备有各大通讯社、财经专业团体的信息产品,大部分报道设想来自于信息产品。编辑要想确保能有好的报道到手,应该在每一天刚开始就与记者讨论,最好是“采访”记者,并确认与报道有关的一系列调查和必须回答的问题。
  在《金融时报》,记者从写报道策划稿开始,就要向编辑推销。记者在采访写作过程中还要不断地与编辑商量讨论想法以确定报道方向、主题和需要额外注意的地方。
  在《金融时报》,作为第一读者的编辑从记者的报道中寻找什么?
  1.   开头是否有新闻冲击力和权威解释?
  2.   是否迅速展示事件的重要性或特殊性,切入为什么要做这个报道?
  3.   有没有完整的报道结构?
  4.   有没有平衡性的报道?
  5.   内容是如何深化报道的?
  6.   语言是否明晰、不含术语?
  7.   名称、数字和事实是否准确?
  8.   引述是否敏锐且富有色彩?
  9.   主题或叙事过渡是否干脆简练?
  “转化新闻”的要求对编辑的日常工作提出更多挑战。《金融时报》绝大部分的编辑都有丰富的记者经历和比较全面的知识结构。《金融时报》的特色正是通过编辑“转化新闻”的能力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