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隆鼎工贸有限公司:周恩来书法大全--春风大雅能容物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44:18
周恩来书法大全--春风大雅能容物12008-08-02 13:21:01

作为一代伟人,周总理为有限的生命赋予了不凡的意义,在他铮铮风骨、侠义柔肠的人性光芒的映照下,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同样令人仰慕,令人振奋。

  周恩来(1898—1976年),字翔宇,浙江绍兴人,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等职。由于受时代环境的局限,与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周 总理的书法作品,多是大量的诗、文稿、信札、题词及少量的碑文。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早期的如青年时代的绝句:大江歌罢掉头东……;中晚期的作品如“为越东女题词”、“前 途光明”中堂以及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等。

  古人云:“字如其人”。它的含意应该是如人的精神气质和人格力量。周总理的书法作品, 大多是以行楷书为主,即是在这样的书体中,我们同样可以读到他伟人的气魄与摄人心灵的 人格力量——若春风大雅,秋水文章。

  从线条的表现看,周总理的书法,无论是诗、文稿或是题词、信札,都展示出一种质朴、浑 厚的审美意蕴。方笔、圆笔的运用,增加了线条内敛、含蓄的韧度;中锋的妙用及明显的提 按笔势,更使他笔下的线条活泼奔放,刚柔相济,沉稳蕴藉。

  在字形结构的处理方面,取势大多向右稍斜。作为周总理字形结构的一大特点,它在欹侧中 求稳重、求变化、求发展。

  在对章法的取舍上,周总理的书法作品并没有专业书家的精心营构,迁想妙得。而是任笔姿 肆,笔到意到,水到渠成,其个中玄机奥妙,自在坦荡胸怀之中。若百万雄兵,步步为营, 一切尽在运筹帷幄之中。这当是一代伟人的气魄与胆识,适其周公翔宇,熟能望其项背耶?

  《前途光明》,是周总理为与可先生所题。纸本、行楷,凡三行,共11字,刊于《民 国时期书法》(上)。正文四字,其文生辉,其墨生情,其意更浓。作品用笔方、圆、中锋并 用,其线条质朴、厚重,圆中求方,刚中寓柔,铮铮铁骨,爽爽浩气扑面而来;其结构宽博 ,端庄,有海纳百川之胸怀;而章法的铺排,则以三行为之,正文一行,题款一行,落款一 行,分寸感、节奏感极为鲜亮。可能是周总理有意为之,亦或是信手拈来,一切都在伟人的 腕底下生出徐然清风,读之,使人荡气回肠。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前期,周恩来的书法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这同历代书家多至中晚期的方达到艺术高峰相合。因为真正的书法家是要一定的年岁、阅历和内涵的,这与音乐、文学不同。这段时期留下的墨迹相对较多,有题词、诗文、信札等。领袖的题词首先是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但如果书法效果好,对读者来说,在感到赏心悦目的同时,更会受到极大的鼓舞。这是一般的书家作品所不能及的。如1939年3月,周恩来题写的“冲过钱塘江,收复杭嘉湖!”极好地鼓舞了浙江人民的抗日斗志。此幅题字字字顾盼呼应,虽笔断而意连,点画沉着,笔力精绝。这一时期的周恩来书法已经形成自己藏而不露、雄俊伟茂的风格。 
    最具代表性的是1941年1月为皖南事变的题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我们在惊叹周恩来文采斐然的同时,更看到了他痛恨国民党“同室操戈”的激愤心情。书为心画,在特定的环境下,书法家的思想感情必将融入于其作品中。如颜真卿的《祭侄稿》,岳飞的《满江红》就体现了他们的悲怆和愤慨。这幅字的用笔是艰涩的,结字是险绝的,章法之破规除习的,以及书者的悲壮之情均在作品中得到了淋漓的体现。
    周恩来的书法以行书、行草居多,偶尔有楷书、草书。如1941年5月致张冲信,即是楷书。字形多呈纵长方形,与他的行书一致。信中之字结构严谨,并且结字以楷法,用笔以行书为之,笔力遒劲,静中有动,动中寓静,有清新爽朗的艺术效果。草书,如1943年10月致艾青信,通篇著字不刻,轻转重按,一气呵成。其势若行云流水,或伸或缩,或正或欹,用笔浓淡枯湿相间,变化自然,章法似乱石铺阶,若飞花散雪,颇得晋草之神韵。另外如1948年5月致毛泽东之信,1949年6月致床庆龄信,以及为建国一周年题词等,其法度均已达炉火纯青之境。这一时期,周恩来的书法多呈不温不火的平和姿态,静态之中不觉隐含禅意。如其所题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用笔练静,结体深含,布置大度,章法明晰清寂,读之使人有肃然缅怀之想。




 周恩来同志


  书法,作为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一种艺术,受世人瞩目。共和国开国领袖中,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邓小平、陈云的书法各具风格,并都有相当的造诣。如今,对毛泽东的书法已经有了研究专著,且被公认为草书大家。对其余几们领袖的书法艺术研究,目前尚属空白。故而,对他们的书法进行探索研究,意义深远。为此,笔者不揣寡陋,抱着尝试的态度,今对周恩来的书法作一浅析,旨在书界同仁及群众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对于周恩来(1898—1976)来说,的的确确是当之无愧的。也许书法家一称在周恩来的赫赫声名与政绩之中实在算不了什么。故也往往被忽略。这就像鲁迅的书法被文所掩一样。而事实是,周恩来那沉着凝重的行书与毛泽东奇逸开张的草书足可堪称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书法艺术中的两枝奇葩!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1952年5月致毛泽东、刘少奇信


  纵观周恩来的书法,从发展历程看,他经过了学子书法探索时期、中年的书风形成时期、晚年的书法造极时期。从各个时期看,周恩来的书法艺术,具备了如下特点:学子时期(青年)的刚俊挺健、秀外慧中;形成时期(中年)的藏而不露、浑朴凝重;造极时期(晚年)的敛放自如、雄俊伟茂,神完气足。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1946年为烈士题词


  周恩来(乳名大鸾,字翔宇)少年时代就立志救国,“为中华之崛起”而发愤读书。在那饱经内忧外患、苦难深重的年代,他还是抱着一种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坚信中华民族必能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如1917年他在东渡日本前夕为同学郭思宁题写了“愿相会与中华腾飞世界时”,落款为:“弟翔宇临别预言”。从这题词中可以看出一个19岁的热血青年的鸿鹄之志。整幅字的章法前疏后密、错落有致。尤其是启首的“愿”字,比其余的字大一倍以上,笔者认为,这是独具匠心的。此愿既是周恩来的心愿,也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这幅字用笔娴熟,点画挺拔劲健,结构章法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可“容针”,其形俊秀飘逸。看来,此时周恩来的书法受“二王”、“颜柳”书法的影响颇深。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1913年为同学题词


  由于年代久远,又历经战乱,这一时期周恩来的墨迹流传甚少,最具代表性的是1919年3月为章鸿诰书其19岁东渡时作的七绝诗一首:“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此作融诗的磅礴与书的雄浑于一体,相得益彰,气岁度非凡。此作品为行书,尤其是裹锋用笔,浓墨重蘸,写来却无拘无束起伏跌宕,浓、淡、枯、润之墨韵跃然纸上,变化生姿。其字型多处趋长,而点画简略有意犹未尽之感,给人以想象空间。此时的周恩来,虽年过弱冠,但其书法的风格已经为中年的“书风形成”作了坚实的铺垫。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1919年3月为张鸿诰题诗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前期,周恩来的书法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这同历代书家多至中晚期的方达到艺术高峰相合。因为真正的书法家是要一定的年岁、阅历和内涵的,这与音乐、文学不同。这段时期留下的墨迹相对较多,有题词、诗文、信札等。领袖的题词首先是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但如果书法效果好,对读者来说,在感到赏心悦目的同时,更会受到极大的鼓舞。这是一般的书家作品所不能及的。如1939年3月,周恩来题写的“冲过钱塘江,收复杭嘉湖!”极好地鼓舞了浙江人民的抗日斗志。此幅题字字字顾盼呼应,虽笔断而意连,点画沉着,笔力精绝。这一时期的周恩来书法已经形成自己藏而不露、雄俊伟茂的风格。最具代表性的是1941年1月为皖南事变的题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我们在惊叹周恩来文采斐然的同时,更看到了他痛恨国民党“同室操戈”的激愤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