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出厂日期多少算新车:[大国战略]天涯观察第103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日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02:39:34

对日态度面面观

重回天涯发帖,算起来已有几个月的时间了。十多亿的人口中最大的中文论坛,不同的声音自然很多很多,为了免于争吵,多研究些大家共同关心有趣的问题,我选择了在用户层面相对比较集中的财经板块发帖。3月12日晚,本人在财经板块发表了《大地震对日本经济之影响》一文,阐述个人浅见的过程中,也流露出了一些个人对日本的情感认识,结果导致了很多网友的态度反弹。在最近这样突发的国际大事件的背景下,国人类似的态度反应比比皆是,因为不涉及国内政治和直接利益,所以我相信那些对日本报有负面情感的人,确实是出自本心。鉴于本人也牵涉其中,并且当下的国民态度可以影响到中国的国家形象,甚至长远的中日交往,所以,在下斗胆再写小文一篇,阐述我对日本的认识。

我根本不奢望可以通过一篇小文就能对抗几十年的宣传教育体系或者更改他人几十年沉淀下来的价值观,我只是提供一个角度,供大家思考。

历史不止一张脸

中日史的面相更多

中国现有13亿人口,日本有1.3亿,虽然和中国比算是“小日本”,但是放到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中,也算是人口大国,如果算上历史上在各自的领土上生活过的人,双方的数字自然是恒河沙数,双方又都是等级社会,不同的社会阶层,有好人也有坏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日两国又有着悠久的交往史,所以,如果贴上“中国”“日本”的标签,去举例说明一方对另一方的好或者不好,都应该是说不完的,再大再多的例子也是片面的,而想从统计学上得出比较新的结论,似乎技术上又很难做到。我更不想说,我遇到了哪些日本的好人,朋友,给过我什么样的帮助,喜欢日本社会的哪一点,这些算是私德,在大事件大背景下大国之间的交往需要更宏大的理由支撑,不能因私废公,更何况同时也会有很多同胞在受苦受罪受侮辱受欺负。

所谓的历史问题,也是非常复杂,我希望每一个人拿历史作为自己价值观支撑的人,特别是自认知识水平在平均线以上的,可以对历史能有深刻立体的了解,形成自己的理解。比如,说到王直,不应只是简单的挂上一个“倭寇”的标签,应了解其为中国人,海商出身,巨富,有自己的军队,基地,世界范围的关系网,中国的海禁政策,日本的战国时代,西方航路的开辟,这样整体的结合起来,就能形成比较立体的认识,甚至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比如:一个长期不被官方承认,以非法状态存在的势力,在其强大之后,往往会走上暴力造反的道路,在表达自身因长期压抑而形成的愤怒叛逆的同时(报复反抗),也隐含着对被承认被认可摆脱现有地位的渴望(渴望被招安由黑转白);而官方在初期的不以为意,对政权造成威胁后的围剿镇压,为降低成本而采取的招安政策,直至最后消灭——这样的规律在中国历史上经常反复出现。

20世纪关于中国的很多历史事件其实都可以很细的解剖,比如小小的中东路事件,就涉及到中俄日欧美等诸方利益,中国又有蒋奉共之分,作为仆从的朝鲜蒙古也牵涉其中,整个事件的起始经过结局后续影响,都是多方博弈的结果。为了避免行文于此就引起争论,故对于历史事件不赘述展开,如有读者感兴趣,我们可以在回帖中或者另外开帖探讨。漫长的历史中包含无数类似的复杂的历史事件,需要我们仔细的解读,这样可以让自己对历史的解读更加的理性,免于陷入别人灌输的脸谱化的框架中。而对历史中善恶美丑爱恨情仇的认识,也应是建立在这样对历史的了解之上的。

国人史观存在两个极端

‘弱者心理’有一定的影响

历史是中国人的圣经,中国有着伟大的史学传统,然而当今国人的史学修养缺失问题却是非常严重的,即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也是如此。就拿我所就读的大学为例,很典型的存在两种学生:1 党国愤青型——每个人的判断尺度不同,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拿教科书作历史;2 虚无麻木型——我见过对历史不感兴趣不了解,同时啥都迷信的同学,见到什么庙、神社都拜,连靖国神社都拜。著名学府的学子尚且如此,国人整体的史学修养如何,可见一斑。史学修养不高,却拿历史问题作为今日行事的依据,往往会有偏颇。

诚然,日本在历史上的,特别是二战期间的罪恶,世界上,包括日本在内,已有公论(也有极少数的人有不同声音,如同新纳粹之于德国等),个人认为其对华“谢罪”问题,仍然不够正式诚恳深刻,这些确实对中日关系造成严重的障碍。但,作为中国,是否能以此来否定日本的整个国家民族呢?中日关系和民间的交往,是否应该因此而停滞?对日的一切行动,是否都应以此为前提为附加?历史问题是存在,但是否能绕过?(注:本人认为日本的认罪态度的暧昧有其历史原因和政治考虑,也缘于其岛国文化的局限性,而中国对历史的纠结,除外交上谈判的筹码和对内的国民教育外,也是一种弱者心理在作用——如果我们和美国一样强大,就不会如此的敏感)英法曾经百年战争,法德曾是宿敌,美国是反抗英国的殖民独立的,英国是从西班牙手里夺去霸权的,这些国家如今的关系如何?是否对大家都有利?为何西人可以做到,真正交恶时段不足百年的中日之间为何做不到?

谨小慎微的大国

对日本的了解落后于日本对自己的了解

中国和日本的国家定位是不同的。日本是个岛国小国,资源匮乏,二战的战败国,政治制度从西方嫁接,二战后经美国重新设计,至今有美国驻军,遵循《和平宪法》,这样的国家,能在经济上崛起已经堪称奇迹,想在政治军事上抬头,十分遥远渺茫,所以,日本的国家定位,顶多为“准一流国家”,“国泰民安”是其主要追求。而中国,无论从人口,国土面积,资源,历史,文化等角度来看,都有成为超级大国的潜质。在过去的3000年人类历史中,中国绝大多数的时间段都领先于世界,只在近代200年以内衰落,如今又有崛起的迹象,我们完全可以把自己的国家目标定位在美国那样的超级大国的位置。

大国应该有大国的气度和行事风格,不应和一个岛国纠结于历史的一点,而应从更高更全面更深刻的角度去检讨自己的行事原则。中国由于自明代以来的闭关锁国,学界与政界的脱节,国家战略思维倾向于封闭狭隘,不睁眼看世界,想当然的去认定自己的对手,远者如慈禧向十一国宣战,近者如以阶级斗争的思维搞外交,以退让的方式结束对印战争等。改革开放后,虽然有长足进展,从原本的军事防御战略,对对手的阶级分析,扩展到经济、金融、国际政治战略层面,然而对比其他发达国家,我们的战略层面的研究,仍显稚嫩。多是基于眼前利益,而对更深层次的文化问题,则颇显苍白。在这一点上,日本和美国都比我们做得好。

虽然中国精英早于日本开眼看世界,但日本官方则比中国更早觉醒,更早的系统全面地去研究西方的文化、制度和先进技术,由于在那之前日本一直弱于中国并向中国学习,所以对中国的了解也是非常透彻,时至今日,在日本的图书馆里研究中国的书也被一排排的排在显著的位置。美国在崛起后,在异民族的文化研究上更是睿智,在二战进行中,就开始对日本民族性的研究,战后成书为著名的《菊与刀》——一个远隔太平洋文化差异巨大的国家可以在二战期间就可以有对日本如此深刻剖析的作品,作为一衣带水文化相近交往历史悠久的我国,可有一篇作品能与之比肩?简单的说,我们对日本的了解,很可能还不如美国人,更不如日本对中国的了解。不要说将来有可能的挑战美国的全球权威,仅仅作为一个稍有文化水准的国人,我们是否应该感到羞愧?

知己知彼才能长久崛起

仅靠摸着石头过河会走弯路

如果不能了解对手,而只是从利益的层面去决策我们的国家战略,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社会中,我们就会迷失,就会产生争论和分歧。九十年代,林达夫妇所著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图书,很受欢迎,帮助国人了解美国的社会和国民性,令人耳目一新——原来美国佬是这么思考问题的啊。到了九十年代才有这样的通俗读物介绍早就称雄世界的第一强国,我觉得太晚了,如果能早一些出现这样的书籍和关注度,我们在和美国打交道的过程中,所走的弯路会少得多,中国到现在的状况很可能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这仅仅是通俗读物,要深入了解美国的制度和国民性,很可能还需要众多的学者,从古希腊古罗马基督教文艺复兴等等一路研究过来,追根溯源,才能把其脉络逻辑清晰展现。

接下来,我想阐述一下我个人对日本文化和社会结构的理解,尝试以微末之言去接近这样一个严肃到似乎不可能的任务。。。(未完待续,受友人所托著此文,无奈昨日刚到杭州,偶感风寒,文思不畅,万千头绪,难以理清,拙劣不堪之处,还望大家海涵,欢迎批评指正。 Dalong016 于杭州一小客栈)

结束语

个人认为,研究西方,特别是美国,相对于日本,可能更轻松一些,因为美国的历史短暂,规则多是成文的,人性又倾向于率真。而东方文化则有着很多的不同,面上说的,成文的,和心里想的,实际上的,很可能完全不是一回事儿,所以才有美国人眼中日本人(如《菊与刀》)和中国人(庚子事变前后)种种矛盾的困惑,而实际上这样的矛盾往往可以在文化和社会结构中,找到解答,能够找到同一的逻辑规则。但这往往需要学者对其文化的长期浸淫和潜心思考——因为很多时候,当事人对自己的种种矛盾行为都是无意识的。

出品:天涯观察编辑部 监制:金波 美工:盼盼 本期责编:周零壹 主笔:dalong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