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和门市猜一个字:“重庆市特色学校建设”专辑之一 观念引领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0:13:36

“重庆市特色学校建设”专辑之一 

 

(《人民教育》2010年第3-4期)

 

第一部分   观念引领篇

 

目   录

特色发展 文化育人——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路径  编者按

1、建设特色学校就是办好每一所学校

2、规划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战略

3、特色学校建设:凝练学校文化精神

4、定位学校特色之策略解构

 

特色发展  文化育人

——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路径

 

编者按:当前基础教育从整体上进入了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均衡发展成为今后义务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更加注重提高质量,注重内涵发展将是教育的主旋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千校一面的局面,突出选择性,多样化、个性化地办好每一所学校。办好学校的根本在于促进学校的优质发展和持续发展。

重庆市从2007年初起在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中,紧紧抓住特色学校建设这个办好每一所学校的关键举措,不断将区域特色学校建设推向深入,从特色项目到学校特色,再到特色学校,而后直指特色学校建设的核心——特色文化。

这个专辑便是他们3年来特色学校建设推进成果的新展示,不乏新的思想、新的认识和实践层面新的提升。我们认为,他们的研究和实践合乎当前以及今后区域教育发展和学校建设的新走向,是区域教育、学校教育全面走向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个性发展的新追求。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就是要走向文化育人的深处。继2009年《人民教育》3-4期合刊之后,本刊再一次推出“重庆市特色学校建设”专辑,希望在即将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的“教育改革之年”,明晰发展的走势,找到发展的具体路径,从而实现基础教育的新发展。

 

1、建设特色学校  就是办好每一所学校

 

重庆市政协副主席  陈万志

 

特色学校是什么?特色学校就是认识和优化了个性的学校。个性是什么?现代心理学一般认为,个性就是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如果将“个性”用于指向学校,个性即特色,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具有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的一种办学特征。

新课程的理念强调突出“个性”,包括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在尊重社会共性和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开展个性教育,尊重、满足和发展个性,这才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和需要,也是每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需要。然而,学校的“个性”怎样发展?如何办好每一所学校,如何让每所学校都能成为培养多元化人才、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造精神的乐园?于是就提出了特色学校建设问题。当前全国各地特别是重庆特色学校创建活动的实践证明,建设特色学校是办好每一所学校的一种有效方式。

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是富有个性的学校,具有独特文化的学校。学校办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有没有个性,有没有特色。特色学校建设,不是少数学校的事情,而是多数甚至每一所学校都应当追求并能够实现的。特色学校也不仅是城市所独有的,而是应该在城乡社会中共有的、普遍存在的。因此,每一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发展成为特色学校,创建特色学校的终极目标就是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实现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

一、建设特色学校:扬长避短优势发展

办好每一所学校,使每一所学校各有特色,这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多元化人才的需要。特色学校,是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过程中和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在学校教育工作的整体或全局上形成的、具有比较稳定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格或独特风貌,体现鲜明的学校文化特征,并培养出具有特色人才的学校。建设特色学校,就是要根据不同学校的不同条件和特点,扬长避短,体现各个学校独特的办学特色。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各方面发展不可能完全平衡,有的学校这方面发展快些,有的学校另一方面发展快些,允许这种发展差异存在,使一些学校在某方面发挥优势,不仅有利于学校之间互相促进,更有利于推动学校办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特色蕴藏着优势,而优势体现着竞争力。任何一所学校,不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学校,不论是大学校还是小学校、不论条件好的学校还是条件差的学校,都有着自身特长和潜在优势。特色学校因校而异,就算是基础薄弱或受师资、生源等条件限制的学校,照样能办出自己的特色,关键是要能够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找到个性化办学的新思路,促进学生成才。正如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在《大家不同,大家都好——关于学校特色发展问题的思考》报告中所说的:“特色学校就是核心价值与附加价值的统一。核心价值就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施国家的课程标准、落实国家的培养目标;附加价值就是自身改革的切入点、自身的个性追求、自身的独特传统。根据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学科建设、学校文化的不同,就形成了多彩的学校办学特色。”这种特色正是一所学校发展的优势所在。因此,要办好每一所学校,就要立足各学校的实际,合理定位,大力挖掘学校内部潜力,找到学校特色的突破口,把潜在的优势变为显性的优势,这样既会提高各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区域教育的整体水平,进而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

二、建设特色学校:以生为本科学发展

党的十七大鲜明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但无论如何,最后都要落到“发展”两个字上。学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围绕“发展”这个主题,坚持以学生为本,把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教育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我们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同样要坚持科学发展,“以师生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目前,重庆市特色学校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如重庆市巴蜀幼儿园的“创造教育”、重庆市南岸区四公里小学的“象棋文化——走好每一步”、重庆市九龙坡杨家坪小学的“立字立人——书法文化”、重庆市蜀都中学的“红色蜀都,善美人生”等。这些学校之所以成为特色学校,不是因为学校某一方面的特殊表现,也不是仅有少数学生发展良好,更不是为创学校品牌而培养少数人才,而是既追求学生个性的发展,更追求全体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其显现出来的是不同于其他学校的、绝大多数学生都认同、有利于学生“各取所需”更“优”更“特”发展的办学特色。

教育公平要求政府提供给每个孩子的学习条件、权利、机会平等,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只有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学校,才能实现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教育理想,也只有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学校,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资源的配置,使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区域、城乡、校际、群体间基本达到均衡发展的同时具有文化差异,才能满足社会与学生的要求,满足教育优质发展的根本要求。

三、建设特色学校:文化为根内涵发展

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富有特色的多元化教育,而多元化的教育又需要学校的多元办学。文化是一种价值取向,随着学校发展的深入,学校的发展和竞争力只有在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才具有优势。正如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长龚春燕所说:“特色学校建设是一项涉及学校整个系统、全方位的学校变革活动。在这一变革中,学校文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校文化传统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条件与基础,学校文化建构是特色学校建设成功的标志。”

什么是学校文化?由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讲道:“学校文化是校内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形态”,其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价值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本质所在,其文化底蕴的深厚程度及文明传承的历史才真正体现出其存在的全部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关注的重点从学校外部转向学校内部,从同质发展转向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就是一种特色发展,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树立起特色立校的基本理念,在特色的形成过程中使学校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特色学校拥有一种先进的、独特的、富有时代特征和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它不只表现为学校具有个性化的外部环境、独特的课程体系、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以及优于其他同类学校的特色项目或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表现为凝聚在学校每一位师生身上的一种良好的气质、精神品质和思想行为,而只有这种内化到师生心里的文化力才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根基。

因此,办好每一所学校,就需要形成各自独特的学校文化气质,这才是特色学校最本质的标志,也是追求教育内涵发展的长久之计。

对一个学校而言,无论这个学校在城市还是农村、条件好还是不好,要成为一所好学校,需要一位好校长,而有特色的校长才能把学校建设成为有特色的学校,有特色的校长才能把一所学校建成让人民满意、适合学生成长的好学校,才能保障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

 

 

 

2、规划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战略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钟燕

 

特色学校建设问题是一个为教育行政部门与广大学校高度关注的话题。重庆市自2007年以来实施的教育部"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战略研究",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2007年、2008年市教委分别与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报刊社联合举办了两届“全国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高峰论坛”。《人民教育》2009年3-4期合刊隆重推出我市“特色学校建设”专辑。目前,已有20多个省市的300多个学习考察团来重庆实地考察,仅九龙坡区杨家坪小学就接待了130多个市外考察团。

为了进一步深入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着力打造重庆教育名片,在下一阶段,我们需要从一下几格方面认识和开展工作。

一、充分认识特色学校建设在基础教育发展中的战略意义

1、特色学校建设是重庆市打造长江上游教育中心、西部教育高地的重要内涵。

建设长江上游教育中心和西部就爱偶遇高地,必须要取得领先长江上游和西部的教育成果及经验。基础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基础教育取得跨越式的发展是实现重庆教育发展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创建特色学校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充分开发和优化配置,突出了优质、个性、内涵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指导方针,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是未来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的推进,重庆已在这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突出成果,有了先发优势。因此把握好这个用我们的辛勤工作争取了的重要机遇,将为实现重庆教育发展奋斗目标,占居教育发展的领先地位创造良好的局面。

2、特色学校建设是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均衡发展的重要依托。

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是建设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统筹城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上,政府要做的就是均衡投入,这一点正在逐步实现。但硬件的投入并不代表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师待遇的提高并不代表教师素质的提高,学习条件的改善并不代表学习成效的提高。特色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依靠学校实现自主改革,挖掘本校潜在优势,合理充分利用既有资源,形成自身特色,实现在国家有限教育投入下为国家增加更多优质教育资源。这样,特色学校在国家财政投入尚未弥补足城乡差距时,能够依靠自身管理提升办学水平;在国家财政投入到位后,能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实现办学水平的飞跃;还能充分利用已有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提升教育竞争力,创造教育品牌。因此,特色学校建设能够为将爱丽舍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作出重大的贡献。

3、特色学校建设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素质教育贯彻实施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工作中,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在素质教育的贯彻和实施上。特色学校建设是素质教育的深化。要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必须创办“规范+特色”的学校,这是近年来教育改革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各地现先进学校的基本经验。当前教育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学校间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恶性竞争。这是典型的以同质化竞争为特点的“红海”竞争,其结果严重违背了科学发展观,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特色学校建设倡导的是以独特性为核心的差异化竞争,这是现代管理推崇的“蓝海”竞争策略,可以在跨越式提升办学水平的同时,避免恶性竞争,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赢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全面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将突破应试教育造成的教育发展瓶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大面积扩展。

特色学校建设的全面推进,将大大促进我市基础教育工作的发展,为重庆人民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服务,最终为宜居重庆的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拓宽思路,加大力度,深入推进特色学校创建工作

1、拓展创新,进一步丰富特色学校建设的内涵与途径。

我们有了大量的智育、体育、艺术教育等特长教育型的特色学校,还希望涌现大量具有鲜明特点和突出成效的德育、社会实践活动类型的特色学校,还希望涌现更多体现教育教学变革的特色学校。既要有以教育教学具体工作为切入点的,也要有着力于管理体制改革、教育思想创新类型的。既要有传统教育类型的,也要有面向未来的特色学校。开展着眼于面向明天、迎接未来挑战的特色教育教学。有了体现地方特色的特色学校,还要有体现开放胸怀的特色学校,开展民族文化认同、国际文化交流的特色教育!

在实现途径方面,可以从学校原有教育优势着手,可以从学校常规管理工作的精细化和改革创新着手,也可以从独特的办学思想着手,从学生的个性特长着手,从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着手。教育工作的组成要素都可以成为特色学校建设的切入点,关键是要找准外部需求与自身条件的结合点。创建工作还要尊重专家的指导,要有统筹规划,要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策略,创造新的成果和经验。

2、由点到面,进一步扩大特色学校建设的参与范围。

乡镇我市有100多所学校正在参与特色学校战略发展课题研究工作。这还远远不够,必须进一步扩大参与范围。市级的特色学校创建单位要在片区内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带动本地区中小学的特色学校建设。同时,也要在市级特色学校的创建活动的框架下,广发开展区县级特色学校的创建活动,使特色学校的建设深入到每一所中小学。在特色学校群体出现的背景下,同一个特色建设方向的学校可以开展协作交流,建立特色建设联合体,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形成发展团队。

我们更要高度关注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特色建设。虽然在我们的实验校中,有像巴南区木洞中学这样高举“平民教育”旗帜的农村学校,也有像渝中区人民路小学以“共享”理念实施农民子女教育的学校,但比例还不够高。特色学校是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打好翻身仗的必然发展方向,必须引导和鼓励农村学校、必然学校积极投身到特色学校创建工作中来。

3、由浅入深,进一步提升特色学校的发展水平。

特色学校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提升的过程,需要把长期的积累和阶段性的跨越相结合。已经在特色学校建设中取得初步成绩的,要进一步提升特色办学的水平,从已有的地区级、市级影响,扩大到国家乃至世界的影响;已经创建出局部特色的,要强化整合,以点带面,形成学校的整体特色;已经初步形成特色品牌的学校,要将爱能够品牌巩固起来,融入学校文化核心,形成支持特色长期稳定发展的机制,树立起经久不衰的特色旗帜。在创建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和成果,要做好总结提炼,要按照科学研究的范式,将经验提炼为教学方法、教学规律一级教育思想、教育哲学。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根本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特色不能浮在表面工作上,必须渗透到具体的教育将傲雪当中去,将特色建设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推动力,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特色学校的建设成果。

三、充分彰显特色学校建设成果,着力打造重庆教育名片

成功的经验和成功,会为更多的学校走上优质特色的发展之路提供现实可及的学习素材,牵引更多的学校更快地发展。

1、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投入,为特色学校搭建展示平台,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的投入。要将特点学校建设纳入到对学校的督导评估指标和学校领导干部的工作考核当中,却是激发基层学校创建特色学校的积极性;要为学校的创建工作提供支援,解决瓶颈问题。同时,要采取现场展示、经验交流、专题报道等各种方式帮助学校打造特色品牌。在这方面,渝中区连续两年承办“全国特色学校高峰论坛”,为渝中区和全市特色学校走向全国搭建了很好的交流展示平台。

特色学校的创建,要依靠优秀的教育人才,也培育了一大批优秀教育人才。依托特色学校建设,我们要把这样一支人才队伍推出来,让他们成为“渝派”名师、名校长,甚至成为真正的教育家。对于这些优秀人才,教育行政部门要为他们提供成长的条件、搭建发挥才智的平台,更要广泛宣传他们取得的成绩,树立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2、教研和评估机构要为特色学校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特色学校的建设需要有高素质教育专业队伍的支撑。教研和评估机构作为高级就爱偶遇人才的主要集中地,必须积极为学校的创建工作做好智力支持。一方面,要参与学校特色创建的整体策划设计和实施指导,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要指导学校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提升,实践的经验必须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才具有可传播、可借鉴、可移植的效力,才能为教育改革作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评估是一种重要的导向和激励手段。开展特色学校评估是引导正确办学方向,促进特色雪下发展,展示特色学校办学成功的重要途径。要高度总是特色学校评估工作,拟定能指导学校艰苦发展、特色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模型,适时开展特色学校评估工作。

3、特色学校要认真实施学校形象识别策略,打造优质特色教育品牌。

特色学校要将自身的成功转化为教育品牌,应该全面实施学校形象识别策略。学校形象识别策略要求规划和实施好学校的办学理念、行为规范和视觉识别系统,从而对内产生凝聚力,对外产生感召力,提高学校形象,传播学校文化,塑造学校精神,形成教育品牌。

发挥主观能动性,向内涵发展挖掘强力,走优质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用遍地开花的优质特色学校汇报国家和社会,这是我们教育人光荣的职责。

 

 

3、特色学校建设:凝练学校文化精神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万明春

 

在现代社会中,多元文化的冲突、融合与价值选择已经成为每一个民主开放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学校管理者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多元的文化背景下选择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的文化元素,选择能够引导学校全体成员沿着符合主流价值方向发展的文化内容,在整体统筹的基础上,采取扎实可行的举措,为学校植入独具个性特色的文化内涵是特色学校建设的首要问题。

一、学校文化建构是特色学校建设成功的标志

在特色学校建设中,学校文化传统为其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动力;而学校文化建构则是特色学校建设成功的标志。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的整体办学思路在各项工作中所表现的积极的、与众不同的方面,它是一所学校积极进取的个性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学校之所以成为特色学校,就是因为它创建了一种独特、优质、稳定的学校文化模式。学校特色是学校文化的整体表现,是学校理念和精神由内而外的自然呈现与自然生成;是与学校文化的整体协调;是全体师生所共同认可的,并能够表现为师生的基本行为;是在学校氛围中能够感觉到的,而不需要刻意讲解和阐述,因此建设学校文化就是形成学校特色,学校特色应是文化的、内涵的、品质的,是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二、凝练学校文化精神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核心

“规模巨大、功能复杂的现代教育,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价值目标、高扬的教育理想,其现实的发展就有可能丧失意义和迷失方向,甚至沦为没有灵魂、见物不见人的‘教育工厂’”。同样,作为承载教育和学习任务的学校,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高扬的办学理想,其现实的发展就有可能丧失意义或迷失方向。而这个清晰的目标、高扬的理想,正是学校精神所在。

学校文化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深层次表现形式,是指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为全部或大部分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精神成果与文化观念,表现为学校风气、学校传统以及学校教职员工的思维方式等,可以说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学校文化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比起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来,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方面。学校文化精神表现为精神化的生命意识,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学校文化精神一旦形成,就会以强大的影响力规范学校教育的精神气质;学校文化精神的形成,也意味着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成为了全体师生的普遍自觉,就会体现在每个师生的价值取向、期望与态度中,并最终影响每一个师生员工的教育行为。其意义在于“它是一个基于现实并要求超越现实的指向性,这个指向性指导着人的全部的实践活动”。

文化精神是学校不可动摇的文化理念,有了鲜明的文化精神,学校就具备了独特的教育身份,为学校特色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学校的建筑样式可以复制,环境设计可以复制,管理模式可以移植,这些东西如果没有融入学校的价值观,没有体现学校的理想,就不可能生成新的学校文化,无法凝结为学校的精神,结果只能是东施效颦、橘生淮北了”。

三、以价值观建设为核心,凝练学校文化精神

任何成功的教育改革首先是价值观的更新,任何教育问题的困惑最终都表现为价值观的困惑,表现为一种价值选择的无奈与盲从。因此,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首先是价值观的建设,即对学校所面临的多重文化价值观进行澄清与重构。

学校价值观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确立了精神支柱。它是学校全体成员对学校客观事物与人是否具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总看法和总观点,是学校文化精神的核心,它体现了学校的追求和目标选择,体现了学校全体领导者、管理者、教师与学生的最高理想和追求,是学校一切行为的内在灵魂。正如有学者指出:“理解学校价值观,是理解学校文化的一把钥匙;学校文化的建设,首先的也许就是学校价值观的反思与重构。”因此,从某一方面来说,学校文化,实质上就是学校价值观念的总和,是学校一切行为的逻辑起点,它决定着价值取向的内在依据,是激励学校全体成员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精神力量,对其他的教育观念有直接或间接的教育影响作用。

学校价值观作为群体价值观,本身也有两个层次,即学校核心价值观和学校基本价值观。基本价值观反映的是任何学校成员必须具备的行为和社交的最低标准。核心价值观则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是学校价值观的核心,是学校的文化基石。它是指导学校所有行动的根深蒂固的原则,是学校师生员工习以为常的东西,是一种不需要思考就能够表现出来的东西,是一旦违背了它就感到不舒服的东西。柯林斯和波拉斯给核心价值观下了一个简洁的定义:核心价值观是固有的、不容亵渎的,是不能为了一时方便或短期利益而让步的。⑥核心价值观作为学校为之奋斗的最高纲领,是一个学校独特性的源泉,是一个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最重要的文化标志,是成功的学校应该小心地保存和保护的。

学校价值观的形成需经过确立与培育两大环节,学校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价值追求,然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育学校价值观,也就是通过各种方式使学校确立的价值观深入全体师生员工心中,并最终内化为全体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在价值观的确立过程中,学校既要立足于学校的传统与现实,立足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也要打开视野,既立足当今教育实践,眼光更要向“外”、向“中”,还要向“古”;既要充分发挥校长的文化领导作用,也要发动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提升全校师生员工对学校价值观的认同感。

学校文化是学校群体成员共同遵循的愿景、信念和价值标准,是学校最深层的、也是最高境界的管理。任何一所名校的学校文化都不是在一朝一夕中产生的,而是一个在长期积累的过程中不断积淀和生成的。特色学校的建设要求广大学校在多元的社会文化中认真选择、提炼,凝练独特的学校文化精神,积淀和丰富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底蕴,积极建构学校的特色文化,并最终展示出专属于自己的特色风貌!

 

 

 

4、定位学校特色之策略解构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  胡方

 

特色学校建设是一项涉及学校整个系统的、全方位的学校变革活动。在这一变革过程中,总是面临着形形色色的问题,从学校的制度建设,到师生间的人际关系;从课堂教学、课堂管理,到德育问题;校本课程开发、学校共同价值观的建立,等等。在这一系列纷繁复杂的问题中,如何挖掘特色、寻找突破口,如何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选择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的文化元素,选择能够引导学校全体成员沿着符合主流价值方向发展的文化内容,找准特色学校建设的起点,是学校面临的首要问题。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寻求解决策略。

一、定位特色之诊断策略

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里办学的,学校今天的现状是昨天发展的积淀,而今天的改革决定了明天发展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发展是一个不断适应内部和外部变化,调整改革自身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过程,因此特色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建立在对学校过去(办学历史)、现在(现有条件)和未来(机遇与挑战)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特色学校的建设不可能仅仅取决于校长或教师的良好愿望,还需要各种客观条件和机遇,更需要植根于其中的适宜的土壤。比如,学校原有的基础条件、传统、校风、教师队伍素质、生源状况,等等。远离学校实际、盲目追求所谓的高品位,只会把学校引入一条违反教育规律、强求“学校特色”的尴尬之路。学校特色诊断就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学校特色的资源、状况、特征和类型等进行分析,找出优劣所在及其原因,把握规律,为特色学校建设奠定基础。

如有的学校在特色建设中注重对所处社区文化进行分析,包括地区特色、社会环境、社区成员素质和传统文化特色等,抓住了构建学校特色的“社会土壤”。社区的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水平;社区的民风、民俗;不同社区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此产生的不同的社区成员对学校教育的不同要求都对学校教育发生着影响。凉亭子小学地处重庆市合川区,这里巍然屹立着曾经改写历史的古战场——钓鱼城。学校秉承这座英雄之城的精神风范,结合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城区交通主干道从校门口横穿而过、学生上学放学存在着极大的交通安全隐患),与合川交警大队、消防大队联合创建重庆市首所少年警校,全面践行以“齐步走,永向前”为核心的特色育人理念,积极探索“以警养德、以警促智、以警健体、全面育人”的特色办学模式,产生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二、定位特色之文化传承策略

学校特色是学校长期的办学积累所形成的,是学校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特色学校的建设,必须基于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关注学校的历史传统、敬重学校的文化积累,回到学校的历史文化中重新发现、解读和建构学校思想和文化资源,并由此形成鲜明的学校特色。

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具体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每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都有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必将积淀并衍生出属于自己的、深厚的学校文化。相对学校群体而言,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办学策略、价值取向与行为体系。建设特色学校,核心就是创办文化上有自身特色的学校,这种学校在文化的各个层面——精神、制度、行为乃至物质设备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文化特征。不同的办学历史和学校传统,是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资源。抛弃学校文化和传统,不断变换、人为打造、突击创新的所谓的学校特色,最终将导致学校价值观和方向感的失落以及学校历史和文化记忆的遗忘,学校不可避免地趋向平庸,学校特色也会逐步消解。

兼善中学地处重庆北碚美丽的嘉陵江畔,办学历史悠久。学校由著名的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先生于1930年创办,学校当时已经有了鲜明的办学目标和教育原则,形成了重文化渗透、重社会责任的“完善自我,责任担当,爱国救国”的教育特色。20世纪30年代末重庆聚集了大量爱国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深入兼善人心中;其后学校更以“舍得干、读兼善;讲奉献、在兼善”的兼善精神享誉巴渝。在深入研究学校近80年来的发展历程之后,学校发现“关爱他人,关注生活;独善其身,兼善天下”正是兼善中学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精髓。在传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提出“兼善教育,兼善天下”的办学理念,全面构建兼善教育文化,彰显兼善教育品质。

三、定位特色之转化策略

学校工作中长久存在的疑难问题和薄弱之处我们不应回避,而应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剖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存在的主要障碍,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化薄弱为特色,以此为突破口开展特色研究,不失为薄弱学校走出困境的一种思路。

中小学创建特色从实质上来讲是一种改革,是一种教育科研的探索和实践活动。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发展是通过创新活动实现的,创新既意味着对原有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的改革与突破,也意味着对新的办学思想和教育模式的探索,是做学校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或是其他学校没有做过的事。学校特色的创建既可以是对学校传统优势的发扬,同样也可以以学校的薄弱环节为突破口、化弱势为优势形成学校特色。有些办学条件差、基础落后的学校不必悲观失望,不必妄自菲薄,不能把基础条件不好作为学校停滞落后、裹足不前的借口。目前的落后并不代表学校永远落后,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变压力为动力,充分挖掘“后发优势”,勇于“后发而先至”、“后来而居上”,从而唤起学校发展的活力与生机。

重庆市木洞中学是一所老牌子农村高完中。上世纪90年代末,一批重点中学、联招学校被陆续命名,择校之风盛行,木洞中学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一方面招不来学生,另一方面又拒绝无钱的学生入学,对基础差的学生和外地生入学设置门槛,收择校费或异地费。无钱的学生望校兴叹,在校的后进生又升学无望,学习压力大,逃学、弃学、厌学成为学校的一道“风景”。2002年,木洞中学跌到了“谷底”:初中只招到60个学生,高中来校报到注册的只有80多个人。当年学校就有10多个优秀教师跳槽。面对学校发展的艰难境地,学校一班人坚决跳出了追求“精英式”教育思想的死胡同,上上下下达成共识:木洞中学只能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平民大众子女实施平凡的、平民的教育。于是木洞中学招收的学生绝大多数是没有经济能力到城市学校读书的;学校成立扶贫济困基金会,对读不起书,上不起学,生活有困难的学生全力资助;充分利用木洞的历史人文资源,以木洞名人文化为切入点,构建德育实践体系;学校坚持“爱生为荣、爱校为荣、爱书为荣、爱岗为荣”的主流意识和“关爱学生,发展教师,联动家长”的教育途径,形成了“平民教育”特色和新的办学特色理念:人人可入学,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学得好,读得起,能成长。

四、定位特色之发展策略

特色学校建设是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产物,既要把学校优秀的教育传统和办学经验吸收、融合到教育特色体系中去,又不要为原有教育框框所束缚,敢于突破,敢于创新,使学校特色不断得到发展。

特色理论是个性化的理论,它的形成既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国内外成功特色学校办学经验的启示,更需要研究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了解、分析、研究学校在特色办学中的各种教育现象与问题,逐步探索、揭示和掌握特色教育规律、提炼特色办学成果。同时,教育创新是教育科研活动的客观要求。正是通过特色研究,学校不断对新的办学思想和教育模式进行探索,才能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学校改革与发展之路。

中小学特色学校的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学校特色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因此学校特色工作重心还应体现在形成过程上,体现学校特色的发展性;要求学校根据学校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要,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不断优化、创新学校特色内涵,不断提升认识,不断充实学校特色的活力,提高学校特色品位。

重庆七中源自东川书院,历经251年,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秉承“育英才、敷大同”的东川文化,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学校对这一文化理念进行了新的诠释,提出“为未来育人,育未来有用之人”的办学目标。“为未来育人”,就是继承革命传统,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崇高理想的“德行人”;继承学习传统,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的“现代人”;继承体育传统,培养具有强健体魄、拼搏意志的“健康人”。“育未来有用之人”,就是培养尚志、求实、勤学、尊师的东川人,爱国、重伦、崇德、诚信的中国人,参与、竞争、合作、发展的国际人。

五、定位特色之主体策略

特色学校建设是以学校自身人员为主体开展的研究和实验,强调研究的主动性。也就是说,特色研究不是外在强加的、被动接受的,而是学校主动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的探索和研究,是学校办学自主性的充分体现。

在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学校主体——校长和教师必须以学校为本体,深入分析学校具体情况,了解运作机制,分析与研究学校自身的发展现状、历史文化传统、特定的心理环境,创造性地提出学校特色发展的规划和策略。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要充当学校文化领导者的角色,也是学校特色的发展者和创造者。陶行知先生根据他丰富的学校教育与管理的实际经验指出:“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就学校特色建设而言,校长必须有强烈的特色意识、独特的教育思想。

以“映日荷花别样红”为核心办学理念,重庆市沙坪坝区莲光小学积极进行了以“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先后组织全校教师进行了20余次专题性的研讨会,老师们紧紧围绕“莲”文化的内涵和以“莲”为主题的办学理念进行反复、深入的探讨。数学老师王新云在研讨中曾这样说:“牡丹绚丽,菊花傲慢,唯有莲,顺应着宇宙的轮回,生生息息,上接天宇之灵气,下续土地之厚重,在广阔的天地间独展自己的风姿。莲光人要认识莲,了解莲,用纯洁的品格,高尚的师德促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老师们从不同的视角挖掘莲的深刻内涵,为莲光小学的学校文化建设献计献策。学校还先后针对学生、家长、教师发放了特色学校建设的调查问卷,有家长在调查中写道:“我认为‘莲’是纯洁的、高尚的,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让莲光学子养成不断进取、追求上进的思想品质。学校可以开展革命文化传统理想教育,学习汶川地震的英雄事迹,让小孩在逆境中成长。”……所有这些均汇集成学校特色建设的宝贵财富。

中小学特色学校的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复杂性、综合性和生成性决定了特色建设策略是一个复合的多面体,需要将各种发展策略予以分析、综合与再创造,它需要广大学校在“研究、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的探索之路上不断前行,促进学校特色的生成与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