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军小说穿越:(转帖)杨维杰最新讨论题目 - 针推外治 - 清阳客栈 - Powered By Supe...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05:51





杨维杰最新讨论题目(转帖)杨维杰, 题目, 转帖, 讨论
2008年4月3日首次刊出(第一回)
 
一、问:请问有横倒马吗 ? 有位李先生的书提到横倒马,也有位朱先生 及其他先生 教倒马针法,说有多种倒马,比如奇穴有门金与火主;木斗与门金…等,十四经有大陵与神门倒马;内庭与行间倒马…等。
请问有这样的横倒马吗? 又请问倒马针法的正确配法及深层意义是什么?
答: 倒马一词第一次出现是在我写的《针灸经纬》中,我也看老师用过多年,我必须说几句话,这方面目前有不少人把倒马搞得很复杂很混乱,真的害人不浅,。
横倒马是很错误的说法,说这种话的人应该是根本未学过董氏奇穴或不懂董氏奇穴,也未亲眼见过董老师扎针。
果真如此则任合邻近两针都可算是倒马,那么全身都是倒马了,这样不顾生克,就实在太荒唐了。
倒马一词虽然在董老师临床时几乎每日皆会提到,但关于倒马一词最先在董老师的第一本也是唯一的一本著作《 董氏正经奇穴》中并未见及,只有在两处提到回马针 :在 34 页「后椎穴」说:『两穴通常同时用针,即所谓回马针,效力迅速而佳』,在58页指出「 一重,二重,三重穴同时下针(即所谓回马针),为治上述各症之特效针」。
其他再也看不到回马或倒马字样。
在我1975年出版的《针灸经纬》中, 正式提出 倒马针法形诸文字具体叙述,当时董老师尚健在,经老师认同后开始大力推广。
记得当年随董老师学习,看到老师针灵骨大白,我曾说老师今天针大白灵骨啊,老师立刻指正:灵骨大白。老师平日虽不多言,但在关键时刻总是给予重要的提示 。
又有一次看到老师针火主及门金,我说是倒马吗? 老师只说:这怎会是?多想想。从这简单的一句话中,读书人应该悟出不少玄机。倒马针最重要的是必须在同一条经络上,是在一条经上的相邻两针或三针并刺,在寗失其穴莫失其经的基础上有正确定位的意义。倒马一般要两穴相邻,这样两穴只有相生而且绝无相克,作用才大。在腿上的大倒马基本上也没有相克的问题。在同一条经脉上连用数针,古已有之,一般常称为排针法,有加强刺激的作用,只是董师用的更灵活更成熟。另外「回」通「回」,「倒」有导转之意,这之中就要考虑针序针向,此外倒马针之中蕴含着全息,还有一些东西很值得研究。
二、问:有位李先生的书写到:倒马针与截担针法有关,是这样么?
答:倒马针与截担针法无关,说此话的人应该是对截担针法未曾研究过才会如此说。这除了要了解倒马针,还要了解截担针法。这里首先看看截担针法的意义是什么,担截法首载于《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其次《栏江赋》亦以它为重心,后代医家对担截有不同的认识及解说,其意义大致有下述几点:第一种说法:认为是补泻法: 《针灸大成卷四经络迎随设为问答》说「补针之法…再推进一豆谓之按,为截,为随」「泻针之法…退针一豆谓之提,为担,为迎也」,杨继洲是把截法与随并论,担法与迎并论的,是把截做为补法,把担作为泻法。第二种说法:是取穴的一种方法,如汪积《针灸问对》中所说:「截者截穴,用一穴也,担者二穴或手足二穴,或两手足各一穴也」。
既可取单侧一穴截之,又可取双侧双穴担之,如头痛牙痛取单侧合谷谓之上截;胸闷气短取双内关谓之上担:腹痛腹胀取双侧足三里谓之下担。也可上下结合,采上担下截或下担上截,如胃痛胸闷呕吐取双侧内关单侧公孙谓之上担下截,也有上下截法或上下双担法,如取双内关双公孙即是上下双担。此法目前广被针灸学者运用。
第三种说法:也是指不同的取穴法:据辞源等书所言:截,有截止,拦阻之意,担,有负戴,承担之意。那么在经络之上游取穴就有截断之意,如手三阳从手走头,针上游之合谷外关可谓之截,足三阴从脚走胸,针上游之公孙太冲可谓之截;在经络之下游取穴就有承担之意,如手三阴从胸走手,针下游之内关列缺可谓之担,足三阳从头走脚,针下游之足三里足临泣可谓之担。此法不论单双,只论上下游取穴。从上述看来倒马针为同侧同经之两针或三针并用,无上担下截或下截上担的问题。也无补泻的问题,亦无上游下游的问题,因此应该是与截担无关的。
三、问: 有位胡先生把董氏奇穴变得很复杂,例如木火穴,竟说有木火一木火二木火三木火四,但最后且说中指的木火二穴最常用,这是不是太复杂也太矛盾 ?
答 : 董氏奇穴穴位不应被复杂化或 画蛇添足 无中生有,有人确实把董氏奇穴搞得很复杂混乱 ,把木火穴说成有木火一木火二木火三木火四,也就是除大指外每个手指皆有木火穴,但最后却说中指的木火二穴最常用,的确有些矛盾。仔细看看董老师亲定的《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原书只有一个木火穴,也就是在中指的木火穴而已。
为什么会有人说成四个呢,可能这位先生不懂董老师的定穴原理。或者未随老师进步,如果这位先生知道董氏奇穴有其时间性及空间性,他就会知道为什么木火穴定位在中指,也就知道木火穴能治什么病,也就知道木火穴的留针为何不宜太久。老师公布的穴位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公开的。不只如此,在这位作者书中还有其他很多穴,一个穴变成三个穴,两个穴变成五个穴(例如妇科穴两个变成五个),这样的例子很多。又如凤巢穴及还巢穴也有些问题,还是那句话 : 说这话的人未跟老师真正学过,也未随老师进步,更不懂奇穴原理。
早在郭家梁前辈 1970 年的针灸经穴学中也就附录了凤巢及凰巢,但在 1972 年老师出版的《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中却只提到位于无名指 E 线上的还巢穴,我曾问过老师,老师只说『用穴要求进步要精』,可见老师经过了一个提炼的过程,这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学理,这个在我的讲义穴位学都已点的很明白了。必须特别声明:只有1973年董老师亲定的《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才是正统,研究董氏奇穴的穴位应该以《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所列穴位为标准。
四 、 问 : 有些人治病用穴很多,听说董老师用针很少,是否取穴精少才好 ?
答 : 是的,治疗用针应该要简单化还要有发展性, 治疗每个病一般以一穴为准,宁愿一针治多病,绝不要一病取多针,这样才能对每一个穴道有深入的理解。董老师对大面积疾病采倒马两针并用,有加强及全息互应的作用,治疗相关多种病痛牵涉到脏腑系统,则采用四针或六针大倒马,老师用针一般不超过六针,多半只用两三针,有时只用一针。设若我等临床一般病用针超过四针,脏腑病超过六针,这只能说用的是董氏奇穴,就不能算是董氏针法了。
学习任何东西都不能死般硬套,继承中有发展才能使一门学问更进步。举例来说:例如治疗头痛,早期我随老师用侧三里侧下三里及肾关治疗多种头痛,因为侧三里侧下三里能治侧面头痛及少阳与阳明之病;肾关健脾补肾,两穴合用脾肝肾皆治,治各种头痛皆效。
董氏奇穴相关问题讨论第二回(转帖)
 
2008年5月最新 题目(第二回)
七 、问 : 董氏奇穴的核心思想是脏腑别通还是阴阳五行 ?
答 : 应该说脏腑别通是董氏奇穴的特点 ,也是董氏奇穴经络学的中心,至于五行当然是整个中医及十四经穴中心,当然也是奇穴应用的中心。为什么说脏腑别通是董氏奇穴的特点,也是董氏奇穴经络学的中心呢?例如董氏奇穴一开始的大小外浮中间五个穴为什么能治疗疝气,或睪丸痛尿道炎?第六个穴木穴为什么能治眼干眼泪多?当年我曾问老师是什么道理,老师也不知其然,只说你用就是了。这就引起我很大的好奇及探索。由于在《医经精义》(清.唐宗海著)中读到「脏腑通治」一词,虽然只有简单解说,但没有实际应用,而且欠缺胃与包络通,然而这却带给我一个概念,于是将其开始运用于针灸,并名之为「脏腑别通针法」。
在七零年代初期我用脏腑别通针法治病原是用在十四经的,例如用曲池治头晕 ( 肝与大肠通 ) 特效;用内关 ( 胃与包络通 ) 治膝痛及胃痛特效等… ,这些都写于我 1975 年出版之《针灸经纬》及 1978 年出版之《针灸经穴学》,后来我发现脏腑别通可以解开许多董氏奇穴的应用原理。例如前述六个穴都在食指上,若非以脏腑别通的「肝与大肠通」来解说,又怎能解说的通呢 ? 其他可以用脏腑别通来解说之董氏奇穴的原理者至少占三分之一以上。 在1980年出版之《董氏奇穴针灸学》,我开始用来解说董氏奇穴之应用,之后又继续探索发现脏腑别通与内经之开合枢及易经都有关系 ( 参见余着之《针灸宝典》 ) 。 脏腑别通理论不只用于针灸,用于伤寒及温病辨证及处方,也是很实用的。
八、问 : 有人用六冲及十二宫来叙说脏腑别通,可以吗 ?
答 : 用六冲来叙说脏腑别通,只能解说一半,只能说明相反相成的互补关系,这个方法在二十多年前,我在写《系统八字学》及在大学教授易理时,经常研究刑冲会合,也曾尝试用过。六阳干子午冲、寅申冲、辰戌冲还讲得通 ( 见下图(见红字标明) ) ,但六阴宫就说不通。 这个图把十二消息挂放进去(十二月卦消息图显现了阴阳消长调和、互施互补、相推演化的特征。该图阴阳的运动特征是周而复始,回寰相推。 ) ,可以看到对冲的宫相互为伏挂,即一个别挂六爻变成相反性质的六爻,构成另一个新的卦体称“伏”,伏卦有利于人们从正反进行逆反思维,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认识疾病。
子时 ( 或子月 ) 复卦一阳生 ( 其他五阴 ) ,午时 ( 或午月 ) 姤卦一阴生 ( 其他五阳) ,两者平均恰为六阴六阳。丑宫与未宫加起来也是六阴六阳,如此类推,则其他对冲宫皆成总量互相平衡状态,也就是在本宫时为最强时,对宫时为其最弱时,例如酉时肾最强。
然后愈来愈衰弱,至卯时弱到极点,然后开始转强,越来越强,至酉时强到极点又开始转衰,其他各脏腑皆同其理。此亦常用于临床,例如五更泻虽病发于清晨卯时,事实多因命门火虚责在肾火,就宜补肾火;心脏病常发于子夜,子时心脏最弱,责之于心虚,调治心脏。
九、问 : 你说董氏奇穴的核心是阴阳五行 ? 这怎样解释 ?
答 :阴阳五行是一门系统学、控制学、资讯学。
有人说: 「不知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也有一说: 「不知阴阳五行,中医寸步难行」。
五行是中医及经穴学的中心,当然也是奇穴应用的中心。五行与倒马针及牵引针皆有密切关系 。打开董氏奇穴针灸学,可以发现五行几乎无所不在。光是一一手指部位直接用五行命名的穴位就有木穴、木炎穴、木火穴、指五金穴、指千金穴等穴。其次以脏象命名的穴位也多与五行有关,二二部位的大白、中白、上白、下白、土水穴都直接与五行有关。 其他手脚足膝以下肘臂以下的穴位都与五输(行)穴有密切关系。五输穴有其时间对应,也有空间对应,活用五输穴的时空用法,可以把五输穴用的很灵活,也能因此把奇穴用的很灵活。了解五输穴的时间对应后,为何木火穴不能久留针,自然就明白了。一般人研究五行仅止于生克乘复,但五行之间的化合交应交济通透更重要,在针灸的应用也更多更灵活,而更重要的是五行气与质的应用,包含上下升降内聚外散往复等。
虽说是五行,若精简归纳就只阴阳而已,由于金沉水降属阴;木火清扬上升属阳。
(至于土则有燥土湿土,燥土属阳湿土属阴) ,所以肺、心、心包 ( 寅午戌三合火 ) 三焦、大肠、小肠 ( 亥卯未三合木 ) 之经络走上部。
脾、肾、肝 ( 巳酉丑三合金 ) 膀胱、胆、胃 ( 申子辰三合水 ) 之经络走下部 ( 均请参考上题之十二消息挂图 ) 。
而五输穴阴经井穴起于木,阳经井穴起于金,亦系从其气与质而定。
再以金白水清、金寒水冷,木火炎燥来看,今年子年水旺,冬日夜晚出生者;脸色皮肤偏白者身体一般较差。
而夏日白昼生;皮肤焦黑者今年体质较好或转好。
这也能作为用针的参考 ( 这些可参看《灵枢经》及一般四柱学 ) 。
在我过去的《针灸五输穴应用》有一章「同气相求」对生克交应之针灸应用有详细的介绍。
新修定明年即将出版的《针灸五输穴发挥》,是我1981年所写《针灸五输穴应用》(目前已十版,尚未增修)的增订全修新书,对五输穴的时空观,及五行气与质的应用介绍的更清楚,「五行配穴」是五输穴应用的精华,也作特别介绍。
董氏奇穴与五输穴的关系在新书中也有专章介绍。
十、问 : 那么你的《董氏奇穴讲座穴位学》是否都已讲解的很清楚呢 ?
答 : 其实我的《董氏奇穴讲座穴位学》基本上已讲解得很清楚了,对于一些原理都做了解说与发挥,对于一些方法也已经作了不少介绍,也增加了一些功用。必须知道每一个理论的产生至成熟,都是要经过读很多书,经过多次的验证及修正才确立的 ( 参见『我与脏腑别通』 ) ,这中间是要发费很多时间的。因为《董氏奇穴讲座穴位学》及《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这两本书是根据在韩国上课录音写成,当时是根据大纲,现场即时讲课临时发挥,很多东西没有写出来,不是藏私,也不是不知道。受讲课时间限制 ( 一周讲完穴位及治疗 ) ,当然不可能与坐下来慢慢写书相比。但比起前一本我的奇穴学著作《董氏奇穴针灸学》(在大陆及台湾皆有出版) (目前只能算作入门读本)已充足完备的多。
现在的《董氏奇穴讲座》可以定位在中级水准,但以五年至八年一个学问增长台阶来看,这本书目前只能算是初级教本。
希望在我的针灸经穴学 ( 出版已三十年,已发行二十版都未增定修改过,明年将加紧修订 ) 增订修改完成后,再写一本比较完整全面的高级奇穴穴位学,理论更深化,每个穴位会发挥得更多,更切合临床。
一定会比现在的奇穴学讲义内容丰富充实的多。
十一、问 : 在你的书中曾提到「针方相对」 ,能再说清楚些吗 ?
答 : 「针方相对」针法是极高明的用针,如果内科基础愈强则针灸疗效愈强。
现在有些地区的针灸医师,只作针灸不研究方剂,殊为可惜,实则两者在理论方面可以相辅相成,推进彼此的进步与发展。
即以失眠為例 : 失眠用針灸治療的效果非常好,而且是立刻就見效,當天即見效。
只要记住几个常用穴就够了,但如果有内科基础,能以针方相对的观念来用针,疗效可以更提高。
以下举例说明:
大白与合谷穴之间的间谷穴 ,治疗失眠极为有效。
我们知道大白可以治疗上焦病很有效,合谷治疗中焦病很有效,灵骨治疗下焦病很有效 ( 像坐骨神经痛 ) 。失眠的时候常常会有心烦、胸闷,心胸之间很烦燥,就该取用大白与合谷中间的间谷穴来治疗会很有效,按照全息的对应法来讲,因间谷穴和心胸一带对应,约等于栀子豉汤之治疗虚烦胸中窒懊憹,所以治疗失眠非常有效。
四关穴治疗失眠症,也就是合谷配太冲效果也不错,四关穴能疏肝,有消遥散的意味。
四关穴又有镇静、镇痉、镇定的作用所以治疗失眠很好,近年来又改成间谷配行间来使用,行间在太冲之前,为肝经之荥火穴,能泻肝火,我把间谷和行间配合叫做前四关穴,这种配伍有丹栀逍遥散之意味在,故治失眠甚效。
针灸治失眠用九里穴 ( 即风市 ) 治疗效果也非常好,是什么道理呢? 九里穴是一个镇静止痛作用很强的穴位,对神经系统的病都有治疗效果。九里(风市)位在胆经,透过心与胆通能治心火旺,及痰热扰心,九里也可以透过肝胆表里来治疗肝火旺的失眠,在这里就有温胆汤的意味,因此是治失眠很好的穴位。
至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失眠,则可针下三皇 ,即有归脾汤之意味在。中医说久病多有瘀血,久年失眠用血府逐瘀汤很有效,同理也可在五岭穴点刺刺血治疗失眠也很有效,近年来我都只在耳尖点刺泻血治疗失眠就见大效,甚至不用再扎针当晚就可睡眠很好。
耳尖刺血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效果?我们都知道肾开窍于耳,但《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心开窍于耳」,如此一来心肾皆开窍于耳,因此在此针刺有黄连阿胶汤 交济水火的作用,治疗失眠非常有效。
大家知道血府逐瘀汤治疗久年失眠甚效(见《医林改错》)。 在耳尖刺血, 也有血府逐瘀汤之意味 。除了活血化瘀以外,又少阳经也绕耳入耳。
总之,耳尖刺血可以镇定袪风、交通心肾、活血化瘀,因此它是治疗失眠最特效的穴位,是治疗失眠第一针。
十二、问:你提过『动气针法』,你知道大陆也有『运动针法』吗 ? 是否大陆比较先呢 ?
答 : 董老师早在五零年代或更早就应用动气针法,我在1975年已详述于《针灸经纬》中。
近几年才从事针灸的人有些认定大陆早有运动针法,但据我所知有记戴最早皆于1980年以后,大陆流行运动针法应该是这近十几年单穴流行才开始的事,至少晚于董老师三十年。
八零年代及九零年初期,我曾在大陆进行过学习及讲课教学,到过不少地方,当时到处均以针刺局部为主,重视补泻,患处扎满了针,试想那有可能让患处活动而运用动气针法?若是有,也可能只是少数穴位少数病种,像董老师这样以动气针法为主,并全面应用的似乎没有。
如果大陆有五零年之前就以运动针法为主的报导,那关乎针灸历史,我当然要修正。
动气针法之作用首在治神,《素问宝命全形论》说: 「针有悬布天下者五, ....一曰治神」,又说: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官能篇》说: 「用针之要,毋忘其神」,《灵枢本神篇》云: 「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标幽赋》也说: 「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都在强调治神之重要。医生及病人都要精神专一,集中精神集中力量向患处施治,所谓「必一其神,令治在针」 ( 《灵枢终始篇》 ) 。
需知每个穴位皆能治疗许多病,若不施以动气针法,则作用四处流散,什么病可能都要去治,力量分散,效果就不大了。
由于动气时精神集中患处,治疗作用集中于活动之患处,效果当然很好,但是前题是让患处能够活动,那就不能在局部扎针。
或许书本未载明的并不表示没有,由于生活时空环境的不同与差异,而致资讯与认知不全是有可能的。基本上大陆的中医及针灸是一直是走在较前端的,所以也不能说大陆早期绝对没有此类针法。就如现在火神派在大陆似乎是一种时尚与流行。
姜附剂的书出了不少,甚至有名之为「火神派医案全解」的书,但事实上「全解」并不全。
在台湾的中医师差不多都读过中国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名医心得集—谭述渠医案》,谭述渠医师善用大剂四逆汤及真武汤,附子用量一般五六两(180克),中则八两(240克),重则十几两(五百克或更多)也是常事。
甚至桂枝一剂也常用至十几两,吴茱萸也有用到一两(30克)以上者。
案例比吴佩衡及李可还多,剂量也比较大。
据其表示系少从广东新会陈伯坛游,见其用大剂附子之经验 ( 轻则三四两,重则十几两 ) 心有所疑,研究而获其理大有心得。
据此来看 XX 先生之「全解」连大陆的医师都收集的不全 ( 云南之戴丽三 ( 医案中多次提及郑钦安 ) 李继昌等重用附子者都未收入 ) ,更不用说广东之陈伯檀,香港之谭述渠了。
在台湾之中医师用重剂附子的并非少数,大剂四逆汤及真武汤之运用也不少见,大家认知这不过是活用熟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温阳方剂而已,辩证论治当用则用,无人自称或被称为火神派。
我想这就是时空差异资讯不同所致吧。
有这样的顾虑,所以编书不能随便称全书,也不能任意否定不知的资讯。
不过,话说回来,董老师是1949年自山东迁到台湾的,时时不忘表明自己是『山东董景昌』,因此纵然是董老师先用动气针法,这与大陆是否较先又有什么区别呢?
十三、 问 : 有人说 :『经络走行的是路线,经络系统覆盖不到的地方就不会生病了吗 ? 换言之,非经络系统覆盖走行之处生病就是离经叛道了吗?』
答: 这句话说的很奇怪,此人可能不懂中医,或尚未接触中医,或只懂中医皮毛,或者误解中医。中医有句话说: 「不知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经络外连四肢,内连脏腑,人体没有不受经络影响的,否则中药及针灸就无用武之地了。
一般人学针灸只知经络之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其他经筋、经别、皮部、络脉、 孙脉、别通,根本、气街都未深入研究,经络周围亦系影响所在,许多条文说道: 「散入」 (例如手太阴之络散入鱼际,故土水鱼际重子治疗就有交集,手阳明经之络入耳合于宗脉而主聋,此为合谷灵骨(不只是贴骨主肾)治耳鸣之效因,)「散在」,这就表示经络是一个带。
若经络只是一条线,相信也不会是一条细线,否则请问有几个人能扎准?
十四、有人说 : 治病扎针不以多少论英雄,以效为是!
你对这句话有何看法 ?
答 : 治病扎针当然以效为是,但也要考虑到病人针刺的疼痛。
若能一针治好就不用第二针,若能两针治好就不用第三针,尽量减少病人的痛苦。
用针若不求精少,一是表示不长进,二是表示没有医德。
不过在这个工商时代,每个人都很忙碌,来针刺的时间有限,想治疗的病种又多,常常好几种病一起治疗,有时许多病是一种原因,或就是一个整体病,那还好办,总体治疗不必用太多针就可解决。
设若有好几个不相连属的病,则纵然每病一针,都可能需要很多针。
在这种情况下想少针都难,但若平时养成尽量少针的习惯,再多针也不会多到那里去。
治疗疾病纵然讲求一针疗法,也最好有几组特效一针,可以有所选择适合病人方便,也可在用针不多的状况下,起到互相加强的作用。
例如治疗美尼尔氏证,曲池及内关都是特效针,针曲池透过肝与大肠通能治头晕,透过手足阳明同名经与胃之关系可解决呕吐,一针即效。
针内关透过手足厥阴同名经与肝之关系能治头晕,透过包络与胃通可治呕吐。 一针即效。
如果两穴合用并不算多,效果更强,这样多加一针又何妨。
( 2008年5月2日刊出,5月5日补充) (待续)
附按 : 本期『董氏奇穴相关问题讨论』刊出后,接获甚多关心信件。
杨医师在此感谢各位之关心与鼓励,并将本于发扬中医之宗旨,不断努力前进,继续研究编写董氏奇穴相关书籍。
董氏奇穴相关问题讨论(第三回)
 
作者
杨维杰
读了杨维杰老师的文章,启发意义非常大,对临床指导非常好,值得大家细细探研,如木穴应用要尊重原文抓主证,辨主证抓病机,这句话如果放到董氏奇穴中,那是另一境界,还有杨老师对五输穴应用都提供了答案,杨师的思维方法都值得好好学习。
一、问:有人提出『台湾董氏奇穴』,你的看法如何?
答:此一说法对董老师是绝大的不敬。
提出此一说法的人,显然不是董氏的传人或门生,董老师时时不忘自己是山东人,在其唯一的一本著作『董氏正经其穴学』之书皮封面
,就写着『山东董景昌编著』,有人会提出「台湾董氏竒穴」一词,必然未曾随老师学过,或未看过老师原著,才有此一荒唐无耻之说法,这是违背董师初衷的,对董老师简直就是一种污辱。
提出此一说法者若有自己的创见与发明,并在台湾流行多年蔚为巨流,或可勉强如此称之,设若如此则其他各地甚至韩国美国都可能出现某某地区董氏竒穴,未尝不是好事。
但本人至今未曾见及台湾有创见与发明足可称之新流派者。
当年在老师旁边的学生都知道,老师怀乡恋旧之情甚浓,常以身为山东人而荣,学生也以山东籍最多。
说起来非常讽刺;大陆及美国都早已将董氏竒穴列入针灸再教育学分课程,在大陆及韩国的一些大学中甚至有教授董氏竒穴者,美国有几所略有水准的中医大学,也有教授董氏竒穴。
反而在台湾,董氏竒穴连全民保险都不给附(只给附十四经穴) ,董氏竒穴也未列入针灸再教育学分课程,更没有任何大学有教授董氏竒穴者。
董氏竒穴不是台湾原创,也不是董老师在台湾才突然领悟发现,而是其在山东祖辈几代的努力发展所致。
因从山东带来,仍然只能算是山东董氏竒穴, 这个学术的源头必须要辨别清楚,不能本末倒置含混其辞。
我虽在台湾成长,热爱台湾。
但对于这种说辞及作法不会感觉光荣。
台湾某些针灸医生不可无耻而掠人之美。
否则会被外国耻笑。
必须认知: 只有山东董氏竒穴,没有台湾董氏竒穴

二、问 : 董氏奇穴之木穴原主治只有肝火旺脾气躁 : 心门穴主治只有心脏病及干霍乱,但在你的书中为什么作了那么多扩张 , 而且都很有效 ? 请问是如何扩张这些应用的 ?
答 : 不是扩张,应该说是发挥,例如木穴原本只治两个病,在我的书中却增加了八项,变成十项。
心门穴增加了最常用而特效的膝痛及尾椎痛。
读者拿著书本享受这些成果应用很容易,但别人 ( 包括老师、我及师兄弟们 ) 增加一个作用与功能则可能要花几个月或几年的时间。
一个穴道的应用就如同方剂一样,想要用的好也是要从辨主证、抓病机、明经络、识五行、知部位等几个方面着手。
十四经穴与奇穴一样,都是如此,才能做最大的发挥。
1 、首先要尊重原文抓主证; 2 、其次是抓病机 ; 3 、然后是明经络 : 一个穴位所在要从本经所在,表里经,手足同名经,脏府别通经多方面思考; 4 、知部位 : 这个可从体应与对应思考,先看在筋在骨在脉,在筋能治筋,在骨能治骨 ... ;再看在那一节段,在上能治上在下能治下; 5 、 识五行 : 该穴位之命名与五行之关系,该穴与附近十四经穴位之五行关系。
掌握了这些关系,一个穴的应用就可发挥得更大更多。
以木穴为例 : , : 木穴主治肝火旺脾气躁,也就是肝脾不和,可见本穴有疏肝理脾、清利头目,开窍疏肝的作用。
明经络 : 本穴位在食指,系大肠经穴,与肺经表里,与胃经手足同名经,与肝经脏腑别通。
透过「肝与大肠通」之关系治疗多种疾病;其治鼻病甚效,一系经络作用 ( 大肠经至鼻外窍,肝经上巡吭嗓走鼻内窍 ) ,一则与疏肝亦有关。
其治眼病眼干眼多泪也与肝经循行有关。
通过大肠与肺表里故治手皮肤病及皮肤骚痒甚效。
识五行 : 名之为木,与风相应能治风,本穴对外感风邪所致之感冒及皮肤骚痒亦有着效;治感冒流涕可止于顷刻,亦系因「木」主风之故。
知部位 : 本穴在食指井穴与荥穴之间,下穴与荥穴接近同一水准,试看荥穴多能治哪些病 ( 这个从五输穴与空间对应来思考 ) ,发挥一下。
至于心门的应用与发挥,也是从1 、辨主证2 、抓病机3 、识五行4 、明经络5 、知部位几个方面来入手,就能将心门作最大的发挥。 穴位之发展如此,临床应用亦如此。
不止奇穴可如此,十四经穴亦可如此。总括来说,就是从定位 (定经络、脏腑、五体所在、节段所在) 定性 (穴位之属性对应病症之属性) 定量 (针刺深浅、留针久暂、针刺频率)来发挥其作用。
三、问:你说穴位有时间性及空间性,能进一步说明吗?
答:穴位有时间性及空间性,这是天人合一及整体观的应用。
穴位的空间应用范围较广内容较多。
这里先看看穴位的时间性,就以五输穴为例说明:从《灵枢经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所说:「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俞,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及《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所说:「荥俞治外经,合治内府。」《难经六十八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此五脏六腑井荥俞经合所主病也。」来看。井穴治病最急,「病在脏者取之井」,古人以失神形无知者为病在脏,尤其是在中风昏厥时,常有神志改变之病症。
井穴能醒脑开窍、宁神泄热及泻实祛邪。
而常用于发现神志突变之急救。
荥穴治病次急, 「荥俞治外经」「荥主身热」 ,这里的外经与经络有关,与外邪也有关,外感症或为风「寒」或为风「热」,荥穴或属水或属火,因此善于治疗外感症,外感症虽不急如中风昏迷,但风者善行而数变,常突如其来,亦属急症,只是较中风昏厥略缓而以。俞穴治疗阵发性病变。
治缓急之间的病变 。
「病时间时甚者取之俞」,所谓「时间时甚」就是有时间歇 ( 停止 ) ,有时严重。
这种状况的病变在临床最为常见,疼痛除「伤风」及「癌痛」外,几乎皆为「时间时甚」之痛。
经穴主治兼有俞合之性,急病亦能治,但所治之病仍以慢性居多 ,「经主喘咳寒热」,虽说咳喘也是声音改变之病,某些与外感有关,但更多的咳喘则属于长年慢性,如老慢支及慢性气喘等,这些病常因外感引发,但终属慢性病,用经穴治疗最好。
合穴之主治以慢性病为主,尤其是脏腑一切慢性病,「合治内府」「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合穴之主治以脏腑病为主,多为慢性病,又「经满而血者」取之于合,是说经脉有瘀血者可在合穴刺血,久病多瘀久病易致瘀,多在肘弯腿弯之合穴刺血。
中医认为久病多入肾,因此必以补肾为先。
也有人认为久病脾胃功能必然较差,主张应补脾胃。
合穴之属性属土 ( 阳经合穴 ) 及水 ( 阴经合穴 ) ,土与脾胃相应为后天之本,水与肾相应为先天之本。
针合穴有调先天及后天之作用。
因此善治脏腑病。其他原络俞募郄穴等皆有其时间性。
这理暂从略。
四、问:要学好董氏奇穴有必要学好十四经穴吗?
答: 有人认为学好奇穴就不必学十四经,这是一个很错误的想法,在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中体认,中医及十四经穴的基础越好,奇穴就可学的更好。
那些学不好奇穴的人,基本上十四经也学的不好。
须知奇穴是中医的一环,对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脏象、辩证当然要有一定的基础后才比较容易学上手。董师的十四经穴基础是非常深厚的,而且早期董师以针十四经为主。
董老师在六零年代后期始完全公开应用奇穴,因此有些师兄十四经非常好,但并不会奇穴,即以我在美国的师兄陈国靖来说,在董师门生上排第六名(入门学生一共七十三名) ,他的十四经非常好,替许多名人及外国总统看过病,但他表示对于奇穴则完全不会,这是因为他早期随老师学习后即出国在外开业。
在这种状况下,因此奇穴学得比较好的反而是:后期几位在董师当年去世时仍在老师旁边学习的师兄弟们。
这也应证了董老师应用十四经穴也是最棒的,学过十四经对深入学好奇穴是很有帮助的,学好奇穴也能促进十四经穴进步。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近几年开授两次全修讲座,始发现纵然同为针灸医师,但彼此水准相差极大,水准差的学员常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可以看出连十四经都没学好,甚至中医基础都不够,影响整个进度。
五、问 : 中医药有取象之说,针灸也有取象之说吗 ?
答 : 是的,比类取象是易经思维的主要方法,也是中医学重要的科学方法论。此法具有直观、简单、迅速、易于记忆等作用。在中医学中运用十分广泛。
不只中医药应用的很多,在针灸中也应用的很多。例如针灸的体应及对应等针法可以说都是取象的方法。中药有花叶轻浮升散:子实质重降下;枝能横行四肢;皮能利水消肿。
某一部位对应人体某一部位 … 等说法,针灸也有类似的对应,如手躯对应、足躯对应 ... 等,现在流行的全息说与此有类同之妙。另外用药常有“吃肝补肝”、“吃脑补脑”、吃骨补骨,吃筋补筋,吃肉补肉 … 之说,,这种“同类相求,同气相召”出自长期实践的反复认识,其实也是取象的范畴。
针灸之体应针法与此相似,也是取象的一种,即是 : 刺骨治骨,刺筋治筋,刺肉治肉 .. . 。体应针法除以体治体外,也能以体治脏即是:刺骨治肾,刺筋治肝,刺肉治脾…等。还能以体治象,即根据脏象扩大治疗许多病,例如刺骨治寒治肾亏,刺筋治痉挛治抽风,刺肉治疲劳治便溏…等。
还有治法治则的取象,都是与自然界某些现象类比的结果。
如逆流挽舟,提壶揭盖 … 等。
在指导用针方面,作用更大。
治疗肾、膀胱、尿道结石之董氏竒穴皆在面部,即有提壶揭盖,开上窍起下窍的作用。
此外五输穴根据五行取象应用,如穴位属金则与清肃、沉降、收藏相应;穴位属木则与升发、疏散相应。
因此井穴虽皆治心下满,但阳井属金则以下气消满为治;阴井属木则以疏肝理气为治。
荥穴主身热,但阳荥属水则补水以清热;阴荥属火则泻火以清热。
其他木穴主风主筋… ;土穴主脾主气…等。
可以取象而用,使其发挥得更灵活,少针而治多病。
六、前次你提到曲池及内关治疗头晕甚效(详见第二回讨论) ,能将经验及机理再说明白点么?
答:这里对曲池及内关治疗头晕特效的经验及机理再作说明:
1、 头晕应用曲池之机理及经验如下 :头晕,在中医辄以「风」论。内经曰: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透过肝与大肠通,取大肠经之曲池穴或三间、灵骨等穴,治疗头晕皆甚有效。
曲池为合穴,合主逆气而泄。
又《素问刺法论〉说「木欲降,刺阳明之所入」就是指的曲池穴。
曲池穴位在阳明经上,阳明经多气多血,调理气血作用极强,因此不论肝阳上亢,肝血不足之头晕,或美尼尔氏症之头晕,皆极有效。
若以全息对应而言,曲池恰位于上臂之起点即头点,亦主治头病。
2 、头晕应用内关之机理及经验:手厥阴经与足厥阴经同名经相通,以手厥阴经(心包)穴位治疗足厥阴肝风之病,一般皆有效。又手厥阴经(心包)与足阳明胃经脏腑别通。治疗胃经病变疗效甚佳。综合上述理由,采取能益气化痰的心包经络穴内关,治疗有呕吐之眩晕甚效,故作为美尼尔氏症(头晕呕吐)之常用特效针。
配合曲池穴共针疗效尤佳,数十年来余以内关配曲池治疗逾百例以上美尼尔氏症,均能立刻见效。病患眩晕呕吐或欲呕,旁人扶持而来,针后立刻轻松,自行快乐回家。(以上均详见杨维杰着《杨维杰一针疗法》 (韩文版将于今年第四季度出版))
七 、能简单谈谈治疗颜面神经麻痹的经验吗?
答:好的,颜面神经麻痹为针灸特效对应症。只要能争取早期治疗,连续扎针,基本上一周甚至更快可愈。 1981年我曾经将经验发表于台北市中医师公会会刊,1990年福建中医学院编的台湾中医药概览也曾介绍我治疗颜面神经麻痹五十例的的经验。1998年夏季台北联合报介绍我治疗自己颜面神经麻痹仅四天即痊愈的经验,几天内就来了半百病患,可见罹患此病的真是不少。最近治疗数例皆一周而痊愈(口正眼闭能吹哨) 。治疗颜面神经麻痹的特效穴有: 内颊车(三棱针) 、耳背(放血) 、侧三里、上巨虚、太冲、合谷、丰隆、地仓、下关、翳风、劳宫等,每个穴都能独当大任。我只用其中一二穴。这里介绍我箇人最常用的穴位。
首选内颊车 ,这也是董老师首选穴,即面颊部口腔内,正对颊车穴处,或当口腔咬合处。
用三棱针在患侧内颊车穴点刺八到十下,深度约l分左右,使其自然出血,然后以温开水速漱口。每隔二日或三日1次。面瘫多由风寒之邪侵袭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肝经在口内环口一周,口腔刺血能泻肝袪风活络,也能调治阳明经气(阳明经亦环口一周) ,经筋得以濡养,正气来复,逐邪外出,则面肌弛缓得以恢复。此为治口歪第一要法,疗效较毫针高出许多,患病早期治疗,往往二三次即愈。也可以先扎针再刺血。董老师一般针侧三里穴,我有时也用,但多时则是针上巨虚穴或太冲穴。
针太冲之理由是 : 面神经麻痹其部位与阳明经及肝经有关 , 肝经 “ 连目系, ”“ 下环唇内 ”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太冲穴对于以眼眶周围及唇面为主的病变,皆有效果。
《百症赋》说 :" 太冲泻唇喎以速愈 " 。
太冲穴为肝 ( 木 ) 经俞穴,五行属土,为木经土穴,能疏肝袪风及调理脾胃大肠 ( 肝与大肠通 ) ,而口唇恰为为大肠所过。本穴为肝经原穴,理气作用亦什强。
又肝主藏血,治风宜治血。太冲穴能舒肝理气,通络活血。血虚阴虚动风,本穴皆有效。面神经麻痹为经筋病,太冲为肝经穴,( 肝主筋 ) 能治疗筋病。透涌泉,则又有补水润木之功,疗效更佳,如穴位再向后贴近骨缘,即火主穴,效果更佳,盖贴骨治骨,并能与肾相应,亦有补水润木熄风之功。
针上巨虚之理由则是: 《灵枢•经筋》篇说:"足之阳明……筋急则口自为僻" 。
手阳明大肠经「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足阳明胃经「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还唇,下交承浆」由此可知,手足阳明胃大肠经包围口唇;上巨虚为大肠经之下合穴,但位于胃经上,一穴而兼大肠及胃之穴性,而能兼治两经之病,《标幽赋》说: 「头有病而脚上针」以下治上,取此穴,经府皆治,疗效甚佳,争取早期治疗效果尤佳,几天以内即可口正眼闭,但若超过三个月以上才治疗,有时就需针至十次以上了。本穴配合足三里共用,疗效更为迅速。盖足三里为胃经下合穴,胃与大肠之下合穴并用,两针成为倒马针力量更强。
(2008年6月5日刊出) ( 待续)
维杰按:一门学术产生后,形成一些支流是很正常的事,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解释或发展它,只要言之成理而且确实有用就好。当年写第一本董氏奇穴时,董老师已去世多年,当时市面上根本没有董氏奇穴的书籍。而我已有几本畅销书,已经有相当知名度,才以平常心去发扬老师的东西。多少年来我个人的确用了不少功夫去发挥发展董氏奇穴,虽然推动了奇穴的前进与流行,但是否也相对的影响了一些人的思维,拘束在我所思考的框架中呢。有某些人误以为董氏奇穴原本即有这些理论,这也是我要思考的。一些人以『杨氏董穴针法』与『杨氏十四经穴针法』定意我写的东西,也有人称我的东西为 TY (TungYoung) 针灸。即是董杨针法,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区别,或许今后在写有关董氏奇穴的书时,我会考虑这样的定义也说不定。
读者王君意见 : 我想这样是可行的。虽然我觉得,杨医师是加大发扬董公的光环,不过很多很宝贵很独特的见解,是您的东西,除了负责外,也应该把这个荣誉给您。也为未来所有研究董氏奇穴者,厘清一个现状。
董氏奇穴相关问题讨论(四)2008年7月最新 题目(第四回)
 
二十二 、问 :『体应针法』与一般之“ 刺五体法 』有何异同?
五体 ,指的是灵枢官针中的:凡刺有五,以应五脏? 是嗎?
答 :刺五体法 一般系指《灵枢官针篇》之五刺, 体应针法包含《 灵枢官针篇》之五刺,但内容更丰富,以皮治皮治肺除半刺外上有毛刺;以脉治脉治心除豹纹刺外上有络刺、赞刺;以筋治筋治肝,除关刺外尚有恢刺;以肉治肉治脾,除合谷刺外尚有浮刺、分刺;以骨治谷除输刺外尚有短刺。 也就是说不只包括五刺,还包括九刺及十二刺。
除《灵枢官针篇》外,还包括《素问刺齐论》及《素问调经论》的内容。
体应针法 ( 或称体应全息 ) 主要内容有 : 一、以体治体(体体对应) ;二、以体治脏(体脏对应) ;三、以体治象(体象对应) 。
简单说就是:一、以体治体(体体对应): 包含有「刺五体法」即: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脉治脉;以肉治肉;以皮治皮。
许多古人的经验也与此相合,目前虽也能看到些零星的应用经验,但整体性全面性的论述并不得见。
二、以体治脏(体脏对应):可以五体治五脏,即《灵枢官针 篇》 中的: 『 凡刺有五,以应五脏 』。 但亦很少见人提出具体全面之应用。
三、以体治象(体象对应):这是本人扩大其对应治疗范围,以五体对应五行之象的扩大应用,例如以筋治风;以骨治寒;以肉治湿等…。则范围更大。
因而将此一大法称之为体应针法。
一般人之应用『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脉治脉;以肉治肉;以皮治皮』。多仅限于局部,如刺皮法刺患处的皮内,治疗皮肤麻木疼痛等症;刺筋法在肌腱上针刺;刺骨法治疗足跟骨刺,针照海水泉申脉等穴;网球肘刺肘髎穴,颈椎病刺天窗穴等;董氏竒穴许多用法虽与此相合,但董氏竒穴治疗五体之病多在远处取穴,效果更大,治疗范围更广,不过老师并未对此加以叙述,一般人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我个人加以综合整里发挥,对于十四经穴及竒穴皆以此广泛应用,进而使之成为一完整实用之系统理论。并将此一大法称之为体应针法。
二十三 、 问: 什么情况,下三皇同用,什么情况只用天皇副及人皇?
听说如果偏于补肾则以肾关为主向下三寸取地皇,偏补脾则以人皇为主向上三寸取地皇。
答 : 一般用针以精简为要,若病重则下三皇同用。 有时为加强效果也可下三皇同用。
若还有其他用穴,用穴不宜太多,则针天皇副及人皇两针即可,甚至仅用天皇副一穴或人皇一穴即可,这就必须把天皇副及人皇的作用、位置、穴性及与周边十四经穴的关系认识清楚。
肾,脾,肝之阴阳皆虚,有很多人以为应下三皇倒马同用,但有时也可用两针或一针,不过人皇不可少,因为人皇在三阴交穴 ( 脾肝肾之交 ) 之稍上,脾肝肾皆治。
至于偏哪里治哪些病,我在一些学校的竒穴治疗课程里讲过一些,偏于补肾则从肾关向下三寸取地皇,偏补脾则从人皇向上三寸取地皇。
这种讲法只对了一部分,董氏竒穴范围很大,内容很多。
地皇浮动取穴有更深意义,浮动之间所夹穴位亦有特别意义。
复习思考题先前已提出,请看看题目,留点空间自己思考,作更多发挥。
二十四、三个三叉穴何以三叉三穴效果最大,怎样取法?
答 : 三叉三穴在手背第四与第五指缝接合处,略贴第四指,在筋下骨旁,握拳取穴 ( 见照片)) 。
当液门穴前,刺入后穿过十四经穴液门、后溪、中渚及竒穴中白、下白、腕顺一穴,并可透达腕顺二穴,透过穴位之多,无出其右者。
可以说透过荥俞原,又在筋下骨旁,上邻小血脉,针之与筋骨脉皆有关,透达俞原穴之 肉多处 ,与脾亦有关,又能健脾益气。
进针时紧贴皮下近针,与肺亦相应,为治疗感冒之特效针。
这种得天独厚的有力地位,是其他三叉二、三叉一甚至别的穴位都无法比拟的。
所以能治療許多疾病,諸如:感冒、頭痛、肩痛、五官科疾患、喉痛、耳鳴、心悸目赤腫痛、蕁麻疹、腿痛、眼皮下垂、眼皮沉重、疲勞、提神、重症肌無力等都很有效。
所以能治疗许多疾病,诸如:感冒、头痛、肩痛、五官科疾患、喉痛、耳鸣、心悸目赤肿痛、荨麻疹、腿痛、眼皮下垂、眼皮沉重、疲劳、提神、重症肌无力等都很有效。
本穴在三焦经上,透过肾与三焦通,也能补肾。
本穴脾肝肾皆治,又能增加免疫机能,治疗上述诸症确实有效。
主治之病既多而有效,为个人常用十大要穴之一。
二十五、问:听说穴位有空间性,也能进一步说明吗?
答:穴位的空间应用范围较广内容较多。
这里仍以五输穴为例简单说明:
1 、「病在脏者取之井」,井穴能治神志病变及头部病症。
从﹝部位对应﹞之手躯逆对及足躯逆对两法来看, 手指尖及足趾尖可对应于头顶 ,因此等同于百会、神庭等穴,是以井穴能治神志病变及头部病症。
神志病急救时最常用,其他神志病也常用,例如脾井隐白,配胃井厉兑能安神治梦靥不宁。
又井穴能开窍袪寒善治「窍病」,如肝井大敦能治阳痿;隐白(脾统血)配肝井大敦(肝藏血)能治崩漏急症。
「井主心下满」,井穴能治「心下满」 ,即中脘痞满。
又,急症常见心下满闷不通,邪实壅闭心窍,井穴能疏泄邪热,开通心窍,故能治急症。
2 、 「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荥主身热 」『 「荥」俞治外经』。
这里的外经与经络有关,与外邪也有关, 从全息对应来看荥穴对应于面目鼻喉,对原发性神经痛也有一定疗效。
3 、 「俞主体重节痛」,『荥「俞」治外经』 。
风湿及筋肉疼痛之病多取俞穴 , 所谓「荥俞治外经」,一系指荥俞部位较浅,所以用治体表外感病,一是说荥穴、俞穴适于治疗各经所过的体表和所属经脉病变。
归纳来说:俞穴对应于一、五官(详见余之著作《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谈太极全息与对应一章) 。
二、身体关节。
三、半表半里(少阳阳明合病或兼病) ,也就是说能治疗这些部位的病变。
4 、 「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主喘咳寒热」 ,经穴之五行属性在脏属金,金与发音有关,金与肺相应,与风寒有关。
整体来看,经穴主治皆系与发音有关之器官及部位 ,主要是肺及喉舌口齿。
5 、 「合主逆气而泄」 「 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每一脏腑皆有其逆气之病,皆可取该经之合穴治疗。
临床常用尺泽治气喘(灵光赋) ;足三里(胃经合穴)治疗腹胀、呕吐(大成、杂病穴法歌、百症赋) 、定喘(席弘赋、玉龙歌、杂病穴法歌、行针指要歌) ;阴陵泉(脾经合穴)治心腹胸胁之满(席弘赋、金鉴) 。
「 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也是合穴临床常见之用法,例如肠胃有关消化之病多取足三里、曲池、阴陵泉等合穴。
瘀血病也多再合穴刺血,如尺泽、委中、足三里等都是刺血要穴。
至于「合治内府。」是说合穴适于治疗体内各自所属六腑的疾病。
其实也包括了脏病。
( 二) 、同气相求
五输穴通过五行与脏腑有着相应的治疗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同气相求」。
应用更丰富更灵活,内容甚多,以后再说明。
二十六、请问你对于台湾针灸四大派之看法?
答:我在台湾执业针灸多年,从不知台湾有四大派,也不认为应该分派,台湾四大派之说似乎出于网站,网站上有人提出一个观念或一句话,只要有个东呼西应,很快就成为一种时尚及流行。
所谓网站之台湾四大派,其中所提的当然都是不错的医生。
孙培荣在新生南路的诊所我曾去过。
他只在书中列出几个用流注治病的病例,是否就可归于流注派?修养斋之飞经走气也就是感传,七零年代我曾看过他表演,受体质环境等影响,未必每次皆能感传。
事实上台湾几十年来有过不少针灸名医,比前述好的医生也不少,例如郭家梁就有不少学生,曹成章、林天树等医师皆有特色,还有易卦派之陈照亦极突出。
这样分派对他们及其门生并不公平。
也不能说我写了几本董氏奇穴的书或因为是董氏门生就是奇穴派,我写的十四经穴书籍比奇穴更早、更畅销、更多,尤其临床以五输穴应用最多,这方面也写过专书,又因为我用穴多采各种古词赋歌诀之取穴为主。
称我五输派或歌诀派的也有人在,这又怎么说呢。
在我个人看来以灵枢经之刺法如官针篇之九刺五刺十二刺等针法为主,取穴以五输穴为主的的就可算是正统古法针灸。
由于用穴精简效宏,也可以称为针灸的经方派。
至于以针灸大成之经典歌赋穴为主的或可以称之中古派;其他则均为后世派。
但我还是觉得没有必要分派,也不知怎样详细界限分派。
二十七、问:能简单谈谈你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经验吗?
答:好的,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机会很多,疗效也好。
我曾经在台北中国时报写过一篇谈三叉神经痛的文章,一周内就来了六七十位此症病人,可见罹患此病的真是不少。
三叉神经痛其部位在面颊及额颧部,主要为三阳经。
特别是与足阳明胃经关系最大。
阳明胃经与少阳胆经均循绕侧头面部,另外小肠经「…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之者,别颊上拙,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此一部分与三叉神经痛亦有密切关系。
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特效穴很多,我个人习惯远处针刺,基本上以1 、后溪、大白为主,可取健侧的大白穴(作治疗针)及患侧的后溪穴(作牵引针) ,或取健侧的后溪穴配患侧大白穴双穴共治,效果都不错。
2 、间而用侧三里、肾关为主,效果也不错。
这几组穴对治疗三叉神经痛都是非常好的。
三叉神经痛有时候非常严重,可是针刺起来可以马上止住疼痛。
一般两穴即可达到镇痛效果。
取侧三里之之机理及经验:侧三里穴介于阳明经(土经)与少阳经(木经)之间,善治木土不和之病,对于阳明经及少阳经之病变皆有疗效,尤善治阳明少阳两经合病之疼痛,因此对于牵涉少阳阳明经之间的偏头痛及三叉神经痛皆有显效。
若因情绪所致(木土不和即肝脾不和)或加重者,疗效尤佳。
若久病偏正头痛及三叉神经痛,配肾关穴疗效尤佳,一则久病入肾,针肾关可补肾,一则肾关在脾经上,透过脾与小肠通治三叉神经痛亦有效,如此双穴相辅,疗效尤佳。
取 后溪 之 之机理及经验: 后溪 为小肠经穴位, 小肠经「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 其之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这段经文指出颊颧鼻目内外眦皆小肠经所过 , 与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大致相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在,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之俞(木)穴,俞主体重节痛,尤其是阵发性疼 痛更为有效 ( 俞主时间时甚之病 ) ,本穴五行属木,与风相应,风之性常突如其来,三叉神经痛常突发而至,有风之突发性。
因此本穴治疗三叉神经痛甚为有效。
取三间(大白)之之机理及经验:三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俞穴,俞穴主体重节痛,为治痛最常用之穴位,头面阳明部位与三叉神经区域有关。
经脉所过,主治所在。
本穴五行亦属木,与风相应,风之性常突如其来,三叉神经痛常突发而至,有风之突发性。
因此本穴治疗三叉神经痛甚为有效。
如系多年疼痛,中医认为久病多兼肾虚,本穴再向前贴骨,即大白穴,大白穴接近第二掌骨侧,属全息点之头点,因此亦为治疗头面痛特效点,刺之效果尤佳。
透过脾与小肠通能治小肠病,小肠经循行经过三叉神经痛之部位,透过脾与小肠通,兼之本穴兼有土水二性,善治先后天能健脾益气,补肾袪寒,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效,久病尤宜用之。
(以上机理详见即将出版之《杨维杰一针疗法》)
二十八、能谈谈你治疗落枕的特效经验吗?
答:落枕是极为常见的病,针灸治疗落枕疗效极佳。
我们在临床上常会遇到很多的患者,早上起来后就觉得脖子疼痛转动不灵,牵扯着肩背都痛。
多为酣睡时姿势不正,枕头过高或感受风寒外邪袭入经络,致使气血凝滞、筋脉拘急而成此病。
临床表现以颈项强直、疼痛为主(多表现为一侧项部肌肉强直) 。
患者自觉颈项强硬不舒,局部肌肉痉挛痛重,触之有明显压痛。
颈部活动受限,活动时疼痛加剧,头项可向一侧歪斜,(头斜向患侧,下颔歪向健侧)转颈时疼痛加剧并向肩部及上臂放射。
这里谈谈我箇人治疗落枕最常用的穴位。
治疗此病首先选用重子或重仙中的一个穴就可以,然后再加承浆穴,效果会非常好。
疼痛偏脖子为主时,用重仙穴比较好,疼痛偏于肩部时,用重子穴比较好,脖子和肩部都痛时就用重子、重仙穴一起针最好,这时如再加承浆后,让他活动活动脖子,效果会更好,马上就会看到患者感觉疼痛减轻许多。
早上起来肩颈背部疼痛的患者,马上到中医诊所治疗后,疼痛立刻消失的人很多。
两、三天才来的患者,通常针刺后也会好个八成。
治疗落枕还有很多穴可用,其他常用的特效穴有: 内关 外关 束骨 绝骨(悬钟)支沟 落枕
正筋 养老 听宫 风池 阳陵泉 大椎 后溪 天井 中渚液门等,都是治疗落枕有效的一针疗法穴位(详见即将出版之《杨维杰一针疗法》 ) >
为什么选用重子穴、重仙穴及承浆穴呢 ? 当颈背肩有疼痛时,重子穴及重仙穴常有青筋浮现,既能反应病变,因此也能以之治疗该病。
此两穴在肺经范围,故治肺经呼吸系病及胸痛,透过肺与膀胱通,故治肩背痛。
为治肩背痛之特效针。 治疗肩痛亦极有效,治疗颈痛亦有效。 可以说治颈肩背痛均特效,治疗落枕更是速效。
配承浆穴效果更佳。选用承浆穴之理由,是因为在古歌诀中,十四经治疗项强最常用的穴位就是承浆穴,如《通玄指要赋》《玉龙歌》《胜玉歌》《卧岩凌效应歌》都以承浆穴为治疗项强之首选针。承浆穴为任督手足阳明经之会穴,督脉入脑,任脉滋阴,阳明经多气多血能调理气血,具有较强的镇痛及镇静作用,为治疗神经疾患的常用要穴之一。 而且这种针法是前后对应的关系, 有以阴治阳 ( 以任脉穴治督脉病,以口部对应颈部 ) ) 的意味。
余三十多年来以此治疗落枕患者不下数百例,均有立竿见影之效,
(2008年7月5日刊出) ( 待續)
读者卢君来函: 我们经常上您的网站,谢谢您无私的奉献临床经验及深厚学问与我们后学。
编按:很多朋友询问杨医师何时再回台湾长期开业,杨医师因父母高龄,皆住于美国,而兄弟皆不住美国。
所谓父母在不远游,因此一段时间内杨医师不可能回台长住,近几年回台时间都只有短短几天,明年回台短期讲课是有计画及可能的。
2008年8月最新题目(第五回)
一、问:有人说倒马的「倒」同「导」,有牵引作用,是这样吗
答:这个说法很奇怪,如果把倒马当导马,那么这个「导」怕是会变成误导的导吧!倒马的倒应是倒,而非导。倒马没有guiding的意思,否则我写的牵引针法不就变成画蛇添足了吗,倒马在老师原书之本字为「回」,即回转之意,而非导引之意。在一针之旁加一针能有什么导引作用呢?其意义主要是在加强针感及倍数作用,绝非导引。只因针法有导转回转之意,始称之微回马倒马。
会这样想,是因为未曾跟董老师亲自学习,未曾见过董老师第一本原著,也或许太天才,才会如此想,有想象力很好,但要根据历史及临床实际。当年我写《针灸经纬》将倒马针法公诸于世,同时公开我自己研究的牵引针法时,老师仍健在,甚为称讃,足见老认为倒马与牵引是不同的两种针法观念。
若真要说倒马有牵引作用,那么『扎针时,每下一针、甚至一个意念或动作本身不都有牵引的作用吗?又岂止是倒马才有牵引作用呢?现在教授倒马及写倒马的很多,错误的真不少,读书及学习真要十分小心。
二、问:进针分天地人(浅中深)三部有何意义
答:《灵枢经?官针篇》说:「所谓三刺,….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故刺法曰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气。此之谓也」。《灵枢经?终始篇》说:「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
这种三刺法可以说是三才刺,即是分天地人,实际上就是浅中深三部,也就是说一个穴可分为浅中深三部,或称之为天地人三部,例如一个穴位深一寸半。那么五分为天部浅部;一寸为人部中部;一寸半为地部深部。一次浅刺至皮,皮为卫气所行,刺之可出阳气之邪;二刺刺至皮与分肉之间为营气之所行,刺之可出阴邪;三刺以入分肉(分肉与筋有关,详见体应针法说明)之间为谷气所行,刺之可调谷气及正气。归纳之即:浅部天部泻阳部之邪,人部中部泻阴部之邪,地部深部扶谷气正气。
此外针刺分三部有另一种意义,浅部天部治疗近部局部病变,针刺至浅部天部,多治局部之病。尤其新病,只有阳气损伤,刺之泻阳邪亦不必深刺。中部人部治疗稍远处病,深部地部治疗更远处。例如在四肢取穴刺至中部人部多可治躯干之病,刺至地部多可治远处四肢之病或较深之内脏病或久病,所谓:「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灵枢?终始篇》)」。即以足三里为例:足三里可以治疗全身许多的疾病,针多深治什么病并未见数据记载,一般而言,刺足三里针五分至一寸在天部可治腿痛腿病,针至人部约针一点五寸可治肠胃中焦之病。足三里深刺久留是治疗心脏疾病及气喘非常有效的穴位,这就要针到地部约二寸左右。足三里治口眼歪斜也很有效,至少亦应针二寸,针尖向上斜刺效果尤佳。
在董氏奇穴原书之经穴篇的第一个穴「大间」穴「手术」部份就写着「针一分至二分治心脏病变,针二至三分治小肠病,疝气及膝痛。在第二穴「小间」穴也提出「五分针,针一分至二分治心肺病变,二分至二点五分治小肠气、疝气、膝痛」,又如地宗穴之手术:「针深一寸治轻病,针深二寸治重病」。地士穴之手术:「针深一寸治气喘、头痛,针深一寸五分治心脏病」。都叙说浅刺治近部病远处治远部病。这些虽只列举一部份,但其它的董氏奇穴也都有着这样的含义与内容。
三、问:所谓高明的医生不针患处,这是什么意思,能解说一下吗
答:所谓「善用针者不针患处」,就是说一个好的针灸医生是不针患处的,事实上一般的针灸医生就应该具备这样的理解与技术,否则与护士打针有什么两样,只不过是把注射针改成针灸针罢了。远处扎针这在两千多年前的《内经》中早已多次提及,《灵枢终始篇》说: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针灸第一赋《标幽赋》也说:「交经谬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左有病取右侧,同理右有病取左侧,这就是以阴治阳以阳治阴,就是一种平衡。头有病而针脚上,同理脚有病针头部针上部,这也是以阴治阳以阳治阴,是一种疏导。
远处刺针系透过高级神经传导,有记忆性、储蓄性,尤其适合工商社会无法连续天天来治疗的病人。远处刺针放射较远,治疗面积也就较大,往往不是一个点一条线,而是一个区一条带。可以以少带多,取穴少但治症多且治效高。
虽然有时也有些疾病,应用病患附近穴位针刺,但终究是少数,绝不应被当作正规或正统。
四、问: 〈灵枢·经脉》篇载 ,足太阳主 " 筋 " 所生病 , 足少阳经主 " 骨 " 所生病,在临床有何意义
答: 「是主所生病」是有别于脏像病的另一种治疗系统,扩大了治疗的视野。即以足太阳主筋所生病而论。足太阳经行身之后 ,所经部位筋肉分布最广 ,从项、背、腰、尻至下肢 ,其筋肉皆极为突出,足太阳经所出现的病症也是以筋病为主。如 " 项如拔 , 脊痛 , 腰似折 ,髀不可以曲 , 腘如结 ,腨如裂 " 等。
临床应用,膀胱经的委中、承山、束骨等穴,及奇穴正筋正宗都有舒腰腿、缓筋急的远道作用。其它各部的穴也都有治疗邻近筋肉的作用。杨上善及张景岳都用水生木来解释太阳主骨,但经络所过部位特点即是,着眼于此即可。
足少阳经主"骨"所生病,也应当从本经的循行部位去理解。足少阳经循行人身侧面 ,所循经部位之骨节较为显著。从头角而下、以至胸胁、髀枢、股、外辅骨、绝骨等。本经可用表示其部位特点的"骨"字来概括其所主病症。杨上善注:"足少阳脉主骨,络于诸节,故病诸节痛也。"张隐庵注说:"主骨所生病者, 为头痛、颔痛,缺盆、腋下、胸、胁、髀、膝外、胫、踝皆痛 ,乃足少阳经脉所循之部分而为痛也。杨上善注 :" 足少阳脉主骨,络于诸节,故病诸节痛也。"张景岳注说:"骨为干,其质刚,胆为中正之官, 其气亦刚,胆病则失其刚,故病及于骨,凡惊伤胆者,骨必软,即其明证。"
《灵枢·根结〉说:"少阳为枢·…··枢折则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阳。"根据这一理论,对于坐骨神经痛可用柴胡桂枝汤加减治疗取得良好疗效,对于骨节纵缓且摇动不安的病症,可采用少阳方药柴胡龙骨牡蛎汤加减取得良好疗效。悬钟为「骨会」即位于少阳经上,悬钟亦能治疗多种骨痛。风市(九里)穴能治疗全身骨痛,而维杰最常用风市穴治疗颈椎腰椎骨刺甚效,这都是少阳主骨的应用。
五、问:学好针灸必须读哪些经典书?
答: 作为一个针灸医师首先要熟读与针灸有关的四大经典,即:《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如果一本都未读过,是很难登入针灸之门的,若只想当个针灸师或技术员而已,也就罢了。但若要做为一个针灸医师,未曾读过这几本针灸典籍,纵然读过其他不少针灸书籍,也只能说是无源之水,是不可能更上层楼的。
一、《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灵枢经》最要熟读,明代名医孙一奎说:“灵枢一经,于脏腑经络盈虚顺逆,针法疾徐靡不周悉”。清代名医徐大椿说: “灵枢详论脏腑经穴疾病等等,为针法言者十之七八”。
二、《难经》:对针刺补泻及五输穴有极为精要的发挥,其它有些地方还补充了内经之所不及。后人常《内》《难》并称,是颇值研究的。
三、《针灸甲乙经》:为西晋皇甫谧所撰,此书保存了《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精华。本于《内经》但若纲在网,批寻既易,足以辅翼内经。
四、《针灸大成》:为明朝杨继洲所著。本书虽为集成之作,其中也包含了杨继洲自己的经验,可贵的是其中收集的诗赋歌诀比较全面,这些都是各家经验精华之作,尤其要熟背,就如熟读汤头临症不愁一样。对临床是很有帮助的。
我在许多地区及国家教授针灸,发现一些针灸水平很高的中医师,都是对于内经难经及针灸大成等书,下过一番功夫的医师。当然若还要更上层楼,那么《易经》则是不能不读的。
六、问:为甚么说不知刺血不会刺血,只算是半个针灸医师
答:在《黄帝内经》的162篇中,有四十多篇谈及刺血,论述了刺血疗法的名称,刺血的依据、作用、针具、针法、取穴、主治范围、应用方式及禁忌注意事项等,极为全面详细。
中医认为久病入络,并有「久病必有瘀,难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之说。针灸治疗经络中瘀血之法,最为简捷有效之道即是刺血。凡病患之血络有瘀阻,即可点刺出血予以施治。由于人们对出血的恐惧,许多医生不敢运用此法,殊为可惜。事实上刺血极为简单,因所刺部位较毫针为浅,反而安全。此法运用得当,往往有不可思议之神效。
临床上许多久病,经针灸、中药治疗虽能减轻症状,但并不能痊愈,经过点刺出血去其瘀阻,却能迅速治愈。特别是对于一些疑难怪病,经各种治法罔效失望之余,运用刺血疗法竟能收到起病愈疾,起死回生之意外疗效。对于一些急性病,刺血之效果亦多半高于毫针。有人说:「不懂刺血疗法,不敢刺血,只能算是半个针灸医生。」此说确有几分道理。因此针灸医师于刺血之法尤当深刻攒研,用之临床,以起痼疾以愈难病。
七、问:能谈谈你治疗肩周炎(肩关节周围炎)的特效经验吗
答: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常用的特效穴很多,有:三间(大白)、肾关、尺泽、下巨虚、上巨虚 、中渚、三叉三穴、肩井、手三里、攒竹、天宗、条口、臑俞、中平、阳池、手三里、天窗、巨骨、阳陵泉、足千金等,这些穴都有一针见效的作用(详见杨维杰著作《一针疗法》)。
我曾治疗肩周炎数百例,前述各穴虽皆有应用经验,但仍以远处取穴为主,针刺时让病患痛处能活动以引针气,疗效较佳。若肩部痛点明确,先在对侧脚部穴位刺针,然后循痛点所在经络,根据「俞主体重节痛」「荥俞治外经」原则加取患侧本经俞或荥穴,既可作为牵引针,也可作为治疗针,疗效更为迅速。例如疼痛点在肩前内侧的,取鱼际穴;疼痛点在肩外侧的,取三间;痛点在肩外侧偏后方的,取中渚,痛点在肩后侧的取后溪。
我个人治疗肩臂不能上举最常取肾关,治疗肩臂不能左右抬及后伸最常取足千金,又不论上举困难或左右后抬困难,尺泽尤为特效常用要穴。这里介绍个人应用这些穴位的机理。
1、肾关
【位置】: 在阴陵泉穴直下一寸五分。胫骨之内侧。
【针法】: 直刺,针深一半寸至二寸。针刺得气后,令患者反复做上肢抬举、外展 、后伸动作 , 争取扩大上肢正常活动范围。留针30 分钟。每隔十分钟捻针一次。
【解析与经验】:肾关为补肾要穴,此穴在天皇穴下,亦有脾肾双补(阴陵泉为土经水穴能脾肾双补)作用。对于肾亏所引起之坐骨神经痛、背痛、头痛、腰酸均有显效,另外治疗两手发麻或疼痛亦有效,.透过脾与小肠通(小肠经脉 " 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 "。),治肩臂痛及肩臂不举(五十肩),尤为特效。针后令其活动手指或抬举肩臂,可立见奇效。又天皇(阴陵泉)穴在全息对应于头,则肾关穴对应于肩颈部,亦系治五十肩特效之又一原因。余曾以肾关治某部司长之五十肩(肩关节炎),一次而愈。病程短者疗效甚速,病程长者针此更宜。
2、足千金
【位置】: 在腓骨前缘,在侧下三里穴外(后)开五分,再直下二寸处是穴。
【针法】: 针深一寸至二寸。待患者有明显酸、胀、麻、重等得气后嘱病患反复做上肢抬举、外展 、后伸动作 , 争取扩大上肢正常活动范围。留针30 分钟。每隔十分钟捻针一次。
【解析】: 穴名为「金」,与气有关,能调肺气,可治肩背痛。穴名为千金,善治沉重如负戴千金之病,尤善治肩凝之不能左右转动及后伸。五十肩有相当多病患,不但肩臂不能上举,而且也不能后伸,针刺本穴有较好之效果。上臂疼痛不能上举 ,多属阳明经筋病变 , 上臂不能左右抬举,与少阳经有关,本穴位于少阳经取刺本穴善于调和气血、舒筋活络, 因此对肩周炎、肩扭伤等原因引起不能左右抬举及后伸之肩痛 ,针刺疗效极佳。
3、尺泽
【位置】: 手掌向上,前臂稍屈,正当肘横纹,靠肱二头肌健之外侧凹陷处。
【针法】: 直刺,从掌侧面向背侧面刺入深一寸。采用呼吸补泻法进针时趁患者吸气时进针,进针后,趁患者吸气时,迅速捻针以催气,呼气时则手握针不动。气至后,仍趁患者吸气时而用泻法─强烈刺激,迅速捻针,呼气时则手握针不动,泻已中机,俟患者呼气时出针,出针后不揉按穴孔。
【解析】:本穴为肺经合穴,五行属水,金生水,为肺经子穴。就五行关系言,肺实则金克木,木受克则筋挛拘急,泻本穴,可以舒筋活络,对于消除各部位拘急皆有良效,况且肝经支脉注于肺中,经脉直接相通,肝主筋,因此治筋病有效。又本穴紧贴筋旁下针还有以筋治筋之作用,治疗五十肩当然效果绝佳。由于肺主气,与呼吸关系密切,因此以呼吸补泻法之泻法施针,疗效显著,常有病患一次即能高举过头,甚至一次即愈。
2008年11月最新题目(第六回) —— 楊維傑医师
 
来源 杨维杰博士中医师网站:http://203.208.37.104/translate_ ... 02rva0b2fmKLW3Xs8TA
一、一般学习董氏奇穴只知单穴之应用,配穴是否也很重要 ?
答 : 當然重要,董氏奇穴的單穴有其作用,董氏奇穴的配穴更有其妙,所謂讀書當讀於無字處,用穴也當用心於無字處,董氏奇穴之無字處,常蘊於五行之中,五行之應用是針灸應用的核心,不論十四經穴或董氏奇穴,都要掌握五行之靈活辨症及臨床應用。答 : 当然重要,董氏奇穴的单穴有其作用,董氏奇穴的配穴更有其妙,所谓读书当读于无字处,用穴也当用心于无字处,董氏奇穴之无字处,常蕴于五行之中,五行之应用是针灸应用的核心,不论十四经穴或董氏奇穴,都要掌握五行之灵活辨症及临床应用。其配穴有相生相剋相交相應等等,在我早期寫的《五輸穴應用》中,已做過初步介紹,在剛剛結束的高級講座中作過更為詳盡的介紹 ( 包括董氏奇穴五行的時間觀、空間觀、取象觀 … 等等 ) 。 其配穴有相生相克相交相应等等,在我早期写的《五输穴应用》中,已做过初步介绍,在刚刚结束的高级讲座中作过更为详尽的介绍 ( 包括董氏奇穴五行的时间观、空间观、取象观 … 等等 ) 。
配穴以同氣相求之療效最高,例如氣喘,病在肺脾腎,治療取穴以金水為主,若能土金水並治療效尤佳。配穴以同气相求之疗效最高,例如气喘,病在肺脾肾,治疗取穴以金水为主,若能土金水并治疗效尤佳。 水金穴配土水穴,效果就非常好。 水金穴配土水穴,效果就非常好。 水金穴在胃經與大腸經之路徑上,有土金之性,穴在面部之坎水部位,亦涵有水性,取之能土金水並治。水金穴在胃经与大肠经之路径上,有土金之性,穴在面部之坎水部位,亦涵有水性,取之能土金水并治。 土水穴位於手掌艮坎卦之間有土水之性,位於肺經之上,亦涵有金性,也能土金水並治。土水穴位于手掌艮坎卦之间有土水之性,位于肺经之上,亦涵有金性,也能土金水并治。 合用之則上下皆為土金水之配穴,謂之上下同氣,不但治療咳嗽氣喘特效,對於一些肺脾腎俱虛的病也很有效。合用之则上下皆为土金水之配穴,谓之上下同气,不但治疗咳嗽气喘特效,对于一些肺脾肾俱虚的病也很有效。 此類配穴在董氏奇穴中運用靈活而廣泛,可使對穴配穴發揮得更好,用穴少而治病多且療效高。此类配穴在董氏奇穴中运用灵活而广泛,可使对穴配穴发挥得更好,用穴少而治病多且疗效高。
倒馬也是一種配穴,亦有其五行配伍奧妙之處,尤其是小腿及大腿之大倒馬,這個只要把五輸穴搞通了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倒马也是一种配穴,亦有其五行配伍奥妙之处,尤其是小腿及大腿之大倒马,这个只要把五输穴搞通了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牽引針也可與奇穴形成配穴,也有多種形式及變化,這裡就不再多提了。牵引针也可与奇穴形成配穴,也有多种形式及变化,这里就不再多提了。
二、台灣有人在網上說應用駟馬治療甲狀腺眼凸無效,你有何看法? 二、台湾有人在网上说应用驷马治疗甲状腺眼凸无效,你有何看法?
答 : 因為平時要看許多中醫書籍及雜誌,還要研究病例,時間常覺不夠,而且現在網站東西太多,偶爾看過幾次網站,好像到處都是高手,個個皆為名醫,而很多時候卻是良莠不分真假難辨,不如期刊學報等來的嚴謹,所以我很少上網看中醫或針灸,因此不知道這件事,很抱歉。答 : 因为平时要看许多中医书籍及杂志,还要研究病例,时间常觉不够,而且现在网站东西太多,偶尔看过几次网站,好像到处都是高手,个个皆为名医,而很多时候却是良莠不分真假难辨,不如期刊学报等来的严谨,所以我很少上网看中医或针灸,因此不知道这件事,很抱歉。
關於用駟馬治療甲狀腺眼凸,當年我看董老師用駟馬治療療效很好,我個人應用也很有效,此人用駟馬穴無效可能有幾個原因:可能取穴不准,也可能手法不對,更可能辯證不明,駟馬治療甲狀腺眼凸是董老師的經驗之一,其他可以治療甲狀腺眼凸的穴位還有很多,例如三重穴就是很好的穴位。关于用驷马治疗甲状腺眼凸,当年我看董老师用驷马治疗疗效很好,我个人应用也很有效,此人用驷马穴无效可能有几个原因:可能取穴不准,也可能手法不对,更可能辩证不明,驷马治疗甲状腺眼凸是董老师的经验之一,其他可以治疗甲状腺眼凸的穴位还有很多,例如三重穴就是很好的穴位。治病不能執一穴而終,縱然有效,也要有所變換,以防穴位疲勞。 治病不能执一穴而终,纵然有效,也要有所变换,以防穴位疲劳。 而最重要的是要配合辯證。 而最重要的是要配合辩证。
一般針灸取穴基本上有幾個方向:一是循經取穴,如前述之甲狀腺眼凸在頸部,膽經主風,取膽經穴位有效,三重穴為膽經穴對風痰之病甚效;二則所謂頸為肝膽病所,從臟象論治須從肝經取穴,或從五行制化取穴,取駟馬在於平肝制木,三則從陰陽六氣也就是病機著手,甲狀腺病變若是陽虛則應溫補脾腎;若是陰虛則應滋補肝腎,溫陽補脾腎可配腎關,蓋腎關居土水二性,能脾腎雙補;滋陰補肝腎則可配人皇,蓋人皇近三陰交,為脾肝腎三陰之會滋陰作用極好,配火硬亦有滋陰清火之作用。一般针灸取穴基本上有几个方向:一是循经取穴,如前述之甲状腺眼凸在颈部,胆经主风,取胆经穴位有效,三重穴为胆经穴对风痰之病甚效;二则所谓颈为肝胆病所,从脏象论治须从肝经取穴,或从五行制化取穴,取驷马在于平肝制木,三则从阴阳六气也就是病机着手,甲状腺病变若是阳虚则应温补脾肾;若是阴虚则应滋补肝肾,温阳补脾肾可配肾关,盖肾关居土水二性,能脾肾双补;滋阴补肝肾则可配人皇,盖人皇近三阴交,为脾肝肾三阴之会滋阴作用极好,配火硬亦有滋阴清火之作用。也要注意兼證及病因,例如病患有腎陽虛或小便的症狀,配針下三皇就很好。 也要注意兼证及病因,例如病患有肾阳虚或小便的症状,配针下三皇就很好。
三、問:靈龜八法按時開穴應用有時有效有時不效,這是什麼原因? 三、问:灵龟八法按时开穴应用有时有效有时不效,这是什么原因?
答:這是靈龜八法開穴搭配有誤所致,有可能靈龜八法在流通時產生了訛傳,必須加以調整修正才有效,怎樣調整修正呢?須先找出其配穴可能之淵源。 答:这是灵龟八法开穴搭配有误所致,有可能灵龟八法在流通时产生了讹传,必须加以调整修正才有效,怎样调整修正呢?须先找出其配穴可能之渊源。 考推靈龜八法之八卦配穴方法,應該是依據後天八卦洛書九宮序位排列,並配合先天八卦河圖易數爲用而來。考推灵龟八法之八卦配穴方法,应该是依据后天八卦洛书九宫序位排列,并配合先天八卦河图易数为用而来。 余早年研究及教授陽宅,經常以翻卦推算天醫延年等吉卦配卦使用。余早年研究及教授阳宅,经常以翻卦推算天医延年等吉卦配卦使用。 在針灸臨床運用靈龜八法之時,亦發覺其配穴之理即來源於應用天醫延年等吉卦配卦。 在针灸临床运用灵龟八法之时,亦发觉其配穴之理即来源于应用天医延年等吉卦配卦。
探索其八卦配穴的組合及設穴方法,大致從下列幾點入手 : 探索其八卦配穴的组合及设穴方法,大致从下列几点入手 :
( 一 ) 、從八卦方位兩卦組來看 ( 一 ) 、从八卦方位两卦组来看
後天八卦之方位常將八卦分爲兩組來相配。 后天八卦之方位常将八卦分为两组来相配。可分爲水木火及土金兩組。 可分为水木火及土金两组。 水木火爲一組 : 即坎 ( 北 ) 震 ( 東 ) 巽 ( 東南 ) 離 ( 南 ) 一組;土金爲一組 : 即艮 ( 東北 ) 坤 ( 西南 ) 乾 ( 西北 ) 兌 ( 西 ) 一組。 水木火为一组 : 即坎 ( 北 ) 震 ( 东 ) 巽 ( 东南 ) 离 ( 南 ) 一组;土金为一组 : 即艮 ( 东北 ) 坤 ( 西南 ) 干 ( 西北 ) 兑 ( 西 ) 一组。 這種方法常應用於陽宅的年命配宅,如出生年命屬東四命,其門主灶之配合則以坎震巽離位爲佳,即 : 北、東、東南、南搭配爲佳。 这种方法常应用于阳宅的年命配宅,如出生年命属东四命,其门主灶之配合则以坎震巽离位为佳,即 : 北、东、东南、南搭配为佳。 如出生年命屬西四命,其門主灶之配合則以艮坤乾兌位爲佳,即 : 東北、西南、西北、西搭配爲佳。 如出生年命属西四命,其门主灶之配合则以艮坤干兑位为佳,即 : 东北、西南、西北、西搭配为佳。 不合此種搭配即差,靈龜八法配穴亦如此。 不合此种搭配即差,灵龟八法配穴亦如此。
( 二 ) 、從卦位總數合五合十來看 ( 二 ) 、从卦位总数合五合十来看
把洛書之數即後天卦位之數依據九四三八二七六一之次序安放於先天八卦之中。把洛书之数即后天卦位之数依据九四三八二七六一之次序安放于先天八卦之中。 其卦數加减合五合十者吉,不合五合十則凶,五居正中是爲九數平衡之樞紐,十為圓滿完整之數,亦為五之倍數,皆有調整陰陽盛衰而成和平吉利之象。其卦数加减合五合十者吉,不合五合十则凶,五居正中是为九数平衡之枢纽,十为圆满完整之数,亦为五之倍数,皆有调整阴阳盛衰而成和平吉利之象。 其加减合五或十五,亦皆與東西四宅合,即:坎 ( 北 ) 震 ( 東 ) 巽 ( 東南 ) 離 ( 南 ) 一組,或艮 ( 東北 ) 坤 ( 西南 ) 乾 ( 西北 ) 兌 ( 西 ) 一組。 其加减合五或十五,亦皆与东西四宅合,即:坎 ( 北 ) 震 ( 东 ) 巽 ( 东南 ) 离 ( 南 ) 一组,或艮 ( 东北 ) 坤 ( 西南 ) 干 ( 西北 ) 兑 ( 西 ) 一组。 例如: 例如:
1 、居於四象者即乾兌(九四得五)共太陽,離震 ( 三八得五)共少陰,巽坎 ( 二七得五)共少陽 , 艮坤(六一得五)共太陰 , 其兩卦皆相减得五,且比和或相生,爲大吉之相,稱之爲「生氣星」,亦名貪狼星。 1 、居于四象者即干兑(九四得五)共太阳,离震 ( 三八得五)共少阴,巽坎 ( 二七得五)共少阳 , 艮坤(六一得五)共太阴 , 其两卦皆相减得五,且比和或相生,为大吉之相,称之为「生气星」,亦名贪狼星。
2 、相加减成五或十五者吉。 2 、相加减成五或十五者吉。 其中合五者有乾九艮六,坎七震八 ( 以上陽卦合而得十五 ) ,坤一兌四,巺二離三(以上陰卦合而得五 ) 均合而成五與十五,全係相生之卦,是故皆爲吉配,五為中數係九宮平衡之樞紐,有調整陰陽盛衰使成平衡吉利之象,故稱之爲「天醫星」,亦名巨門星。其中合五者有干九艮六,坎七震八 ( 以上阳卦合而得十五 ) ,坤一兑四,巺二离三(以上阴卦合而得五 ) 均合而成五与十五,全系相生之卦,是故皆为吉配,五为中数系九宫平衡之枢纽,有调整阴阳盛衰使成平衡吉利之象,故称之为「天医星」,亦名巨门星。
3 、依據先天八卦兩相對立之卦(雷風相薄,山澤通氣… ):乾 ( 九 ) 坤 ( 一 ) 合十,震 ( 八 ) 巽(二 ) 合十 , 坎 ( 七 ) 離(三 ) 合十,艮(六 ) 兌(四 ) 合十,此爲陰陽對立兩相調合之相,十數爲一完整之太極,亦屬吉利之象,此種組合爲乾 ( 老父)坤 ( 老母 ) ,震 ( 長男 ) 巽(長女 ) , 坎 ( 中男 ) 離(中女 ) ,艮(少男 ) 兌(少女 ) 配,男女兩兩陰陽相配成十數,有調合之相,亦屬大吉大利之象,稱之爲「延年星」亦名武曲星。 3 、依据先天八卦两相对立之卦(雷风相薄,山泽通气… ):干 ( 九 ) 坤 ( 一 ) 合十,震 ( 八 ) 巽(二 ) 合十 , 坎 ( 七 ) 离(三 ) 合十,艮(六 ) 兑(四 ) 合十,此为阴阳对立两相调合之相,十数为一完整之太极,亦属吉利之象,此种组合为干 ( 老父)坤 ( 老母 ) ,震 ( 长男 ) 巽(长女 ) , 坎 ( 中男 ) 离(中女 ) ,艮(少男 ) 兑(少女 ) 配,男女两两阴阳相配成十数,有调合之相,亦属大吉大利之象,称之为「延年星」亦名武曲星。
4 、另外同卦相遇,如乾遇乾,兌遇兌··等,是爲同氣,亦屬吉利之象。 4 、另外同卦相遇,如干遇干,兑遇兑··等,是为同气,亦属吉利之象。 稱之爲「輔位星」,亦稱輔弼星 : 通稱伏位星。 称之为「辅位星」,亦称辅弼星 : 通称伏位星。
至若其他不在東四或西四同組之搭配,其加减皆爲五及十以外之數目。至若其他不在东四或西四同组之搭配,其加减皆为五及十以外之数目。 多爲不吉之組合。 多为不吉之组合。
( 三 ) 、從翻卦換爻來看 ( 三 ) 、从翻卦换爻来看
前述九星亦可從翻卦而得 ( 翻卦之時八九同爻位,合稱伏位輔弼星 ) 。 前述九星亦可从翻卦而得 ( 翻卦之时八九同爻位,合称伏位辅弼星 ) 。 八卦翻變九星之順序與古伏羲畫卦自下爻而上不同,係自上爻而下,彼則適先天之本,此則順後天之變,例如乾卦一變得兌爲生氣星,二變得震爲五鬼星,三變得坤爲延年星,四變得坎爲六煞星,五變得巽爲禍害星,六變得艮爲天醫星,七變得離爲絕命星,八變還原爲輔位星。八卦翻变九星之顺序与古伏羲画卦自下爻而上不同,系自上爻而下,彼则适先天之本,此则顺后天之变,例如乾卦一变得兑为生气星,二变得震为五鬼星,三变得坤为延年星,四变得坎为六煞星,五变得巽为祸害星,六变得艮为天医星,七变得离为绝命星,八变还原为辅位星。大流年歌簡稱之生五延六禍天絕伏。 大流年歌简称之生五延六祸天绝伏。 以乾卦例圖如下: 以乾卦例图如下:
乾 干
兌 兑





離 离
乾 干
生氣 生气
五鬼 五鬼
延年 延年
六煞 六煞
禍害 祸害
天醫 天医
絕命 绝命
伏位 伏位
其他各卦翻卦之變,亦皆以此順序類推而得生氣、五鬼、延年、六煞、禍害、天醫、絕命、伏位之次序。其他各卦翻卦之变,亦皆以此顺序类推而得生气、五鬼、延年、六煞、祸害、天医、绝命、伏位之次序。
從上述方法原則來看就很容易發現今傳之靈龜八法錯在何處,知道錯誤就不難調整了。从上述方法原则来看就很容易发现今传之灵龟八法错在何处,知道错误就不难调整了。
四、問 : 有幾位醫師寫過倒馬針法,您有甚麼看法,計畫也寫一本倒馬針的書嗎 ? 四、问 : 有几位医师写过倒马针法,您有什么看法,计画也写一本倒马针的书吗 ?
答 : 目前雖然有幾本倒馬針的書在市面上流行,但沒有一本是董氏嫡傳弟子所寫 ( 都不在七十三人名單內 ) ,這些作者未曾看過董老師扎針,正確性及可信度都令人懷疑。 答 : 目前虽然有几本倒马针的书在市面上流行,但没有一本是董氏嫡传弟子所写 ( 都不在七十三人名单内 ) ,这些作者未曾看过董老师扎针,正确性及可信度都令人怀疑。幾個月前有人提問過某本書寫的橫倒馬,我已答覆過 ( 參見四月分討論題 ) ,關於他們的看法這裡就不再評論。几个月前有人提问过某本书写的横倒马,我已答覆过 ( 参见四月分讨论题 ) ,关于他们的看法这里就不再评论。
董老師取穴用穴並不止是倒馬一途而已,我雖然跟老師學的較晚,但卻是學的較久較多的,老師最後幾年我一直隨老師學習,手頭的筆記也較多。 董老师取穴用穴并不止是倒马一途而已,我虽然跟老师学的较晚,但却是学的较久较多的,老师最后几年我一直随老师学习,手头的笔记也较多。老師雖沉默少語,但有時心情特好,也常叫同學進入診療室談天。 老师虽沉默少语,但有时心情特好,也常叫同学进入诊疗室谈天。 談天中自然就給予不少提示。 谈天中自然就给予不少提示。對倒馬老師是有過特別指示的,老師雖常提倒馬兩字,但在老師的第一也是唯一的一本書《董氏正經竒穴學》內原是稱『回馬針』的,其中有著特別意義。对倒马老师是有过特别指示的,老师虽常提倒马两字,但在老师的第一也是唯一的一本书《董氏正经竒穴学》内原是称『回马针』的,其中有着特别意义。「倒馬」一辭及針法是我於 1975 年在著作《針灸經緯》中首先詳細公開於世的,當時董老師尚未去世,經過老師看過然後寫於書中 ( 參見 1975 年楊維傑著《針灸經緯》序 ) 。 「倒马」一辞及针法是我于 1975 年在著作《针灸经纬》中首先详细公开于世的,当时董老师尚未去世,经过老师看过然后写于书中 ( 参见 1975 年杨维杰着《针灸经纬》序 ) 。
董老師在晚年用針更趨精簡,三針倒馬有時減為兩針,有時甚至一針兩透或三透,我就多次看老師以靈骨透大白治療坐骨神經痛,即精簡又實效。 董老师在晚年用针更趋精简,三针倒马有时减为两针,有时甚至一针两透或三透,我就多次看老师以灵骨透大白治疗坐骨神经痛,即精简又实效。目前市面已有的書多數是在堆砌穴位之並列,也就是說把一組一組的穴位重新排列,再加分類而已,了無新意。 目前市面已有的书多数是在堆砌穴位之并列,也就是说把一组一组的穴位重新排列,再加分类而已,了无新意。事實上倒馬之重點並不止是兩針或三針並列那麼單調簡單,還有很多精華奧意。 事实上倒马之重点并不止是两针或三针并列那么单调简单,还有很多精华奥意。 倒馬必須與五行及易理與開闔樞結合起來看,這樣就能理解董氏奇穴的排列意義。倒马必须与五行及易理与开阖枢结合起来看,这样就能理解董氏奇穴的排列意义。 及治療臟腑疾病的穴組何以皆置放於大腿…等等,這些內容在十月十一之董氏奇穴高級講座中講述時,反應極佳。及治疗脏腑疾病的穴组何以皆置放于大腿…等等,这些内容在十月十一之董氏奇穴高级讲座中讲述时,反应极佳。
目前雖無寫倒馬專書之計畫,但在未來深層探討董氏竒穴的書中則會有相當篇幅深入探討及介紹。目前虽无写倒马专书之计画,但在未来深层探讨董氏竒穴的书中则会有相当篇幅深入探讨及介绍。 此書內容已初步完成,還必須經過二三次之高級班試講再修正後才會考慮出版 。此书内容已初步完成,还必须经过二三次之高级班试讲再修正后才会考虑出版 。 目前在探討倒馬的上課專章中已介紹過下述部分: ( 一) 、倒馬針之意義。 目前在探讨倒马的上课专章中已介绍过下述部分: ( 一) 、倒马针之意义。 ( 二 ) 、倒馬針法具體操作 。 ( 二 ) 、 倒马针法具体操作 。 ( 三) 、 倒馬針 探源。 ( 三) 、 倒马针 探源。 (四) 、倒馬針 與齊刺及旁針刺。 (四) 、 倒马针 与齐刺及旁针刺。 ( 五 ) 、 倒馬 針之必須條件。 ( 五 ) 、 倒马 针之必须条件。 (六) 、通關針、約針與指飛針。 (六) 、通关针、约针与指飞针。 ( 七) 、倒馬針之針序針向及易理。 ( 七) 、倒马针之针序针向及易理。 (八) 、大中小倒馬之區別。 (八) 、大中小倒马之区别。 ( 九 ) 、駟馬三通三黃倒馬排列分布之意義。 ( 九 ) 、驷马三通三黄倒马排列分布之意义。 ( 十) 、浮動倒馬與互補倒馬。 ( 十) 、浮动倒马与互补倒马。 (十一) 、倒馬針 與牽引。 (十一) 、 倒马针 与牵引。 ( 十二) 、 倒馬與經絡及三才。 ( 十二) 、 倒马与经络及三才。 (十三) 、 倒馬針 與 全息 。 (十三) 、倒马针 与 全息 。 (十四) 、 倒馬針 及深淺。 (十四) 、 倒马针 及深浅。 在將來深層探討董氏竒穴的書中也會有相當篇幅探討及介紹。在将来深层探讨董氏竒穴的书中也会有相当篇幅探讨及介绍。 讀者不仿先看看或作一作複習思考題之倒馬針部分。 读者不仿先看看或作一作复习思考题之倒马针部分。
五、問 : 是主所生病與董氏奇穴,你曾提過足太陽主筋及足少陽主骨,能再說說手太陽主津嗎 ? 五、问 : 是主所生病与董氏奇穴,你曾提过足太阳主筋及足少阳主骨,能再说说手太阳主津吗 ?
答 : 好的。答 : 好的。 手陽明大腸經主 " 津 " 所生病 , 津與液不同。 手阳明大肠经主 " 津 " 所生病 , 津与液不同。 " 津 " 是指分泌向外的液體 , 包括汗液、涕唾等。 " 津 " 是指分泌向外的液体 , 包括汗液、涕唾等。 由手陽明大腸經所主, " 液 " 主要指停留於內部骨節、腦髓、孔竅等處 , 起滋潤滲灌作用,係手太陽小腸經所主。 由手阳明大肠经所主, " 液 " 主要指停留于内部骨节、脑髓、孔窍等处 , 起滋润渗灌作用,系手太阳小肠经所主。
手陽明大腸經主 " 津 " 所生病 , 據《靈樞·經脈篇》所述病症有齒痛、頸腫、目黃、口乾、鼽衄、喉痹等 , 其涉及部位為口齒、鼻、眼、咽喉 , 這些都是手陽明經所過 , 皆為 " 津 " 所布之處。 手阳明大肠经主 " 津 " 所生病 , 据《灵枢·经脉篇》所述病症有齿痛、颈肿、目黄、口干、鼽衄、喉痹等 , 其涉及部位为口齿、鼻、眼、咽喉 , 这些都是手阳明经所过 , 皆为 " 津 " 所布之处。 張景岳注說 :" 大腸與肺表裏 , 肺主氣 , 而津皆由氣化 , 故凡大腸之或泄或秘 , 皆津所生之病 , 而主在大腸也。 " 張隱庵注說 :" 大腸傳導水穀 , 變化精微 , 故主所生津液 , 病則津液竭而火熱盛 , 故為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諸症。 " 臨床治療身體及五官向外分泌不正常之津病,可取大腸經穴位。张景岳注说 :" 大肠与肺表里 , 肺主气 , 而津皆由气化 , 故凡大肠之或泄或秘 , 皆津所生之病 , 而主在大肠也。 " 张隐庵注说 :" 大肠传导水谷 , 变化精微 , 故主所生津液 , 病则津液竭而火热盛 , 故为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诸症。 " 临床治疗身体及五官向外分泌不正常之津病,可取大肠经穴位。董氏竒穴「木穴」治療目乾、目多淚、鼻乾、鼻多涕,甚至手汗多皆是手陽明大腸主津的應用。 董氏竒穴「木穴」治疗目干、目多泪、鼻干、鼻多涕,甚至手汗多皆是手阳明大肠主津的应用。
六、問 : 能說說您治療網球肘的特效經驗嗎 ? 六、问 : 能说说您治疗网球肘的特效经验吗 ?
答 : 網球肘即肱骨外上髁炎 , 是一種常見多發病。 答 : 网球肘即肱骨外上髁炎 , 是一种常见多发病。 患者自覺患肢工作時肘外側痠痛乏力 , 持物受限 , 用力握拳旋轉 ( 如絞毛巾〉時加劇。休息時減輕。疼痛一般局限於肱骨外髁之背側 ( 前臂撓側 ) 。疼痛逐漸加重 , 可放射至前臂或肩背部。夜痛較甚。於肱骨外上髁附近可按到壓痛點,當伸肘垂直持重或水平持重或前臂旋前用力時 , 疼痛更為明顯。一般關節活動尚屬正常。 患者自觉患肢工作时肘外侧酸痛乏力 , 持物受限 , 用力握拳旋转 ( 如绞毛巾〉时加剧。休息时减轻。疼痛一般局限于肱骨外髁之背侧 ( 前臂挠侧 ) 。疼痛逐渐加重 , 可放射至前臂或肩背部。夜痛较甚。于肱骨外上髁附近可按到压痛点,当伸肘垂直持重或水平持重或前臂旋前用力时 , 疼痛更为明显。一般关节活动尚属正常。
中醫學認為網球肘屬於肘部傷筋 , 屬 " 肘痹 " 範圍 , 認為其係因肘部強力屈扭、勞動過極,使經氣及筋膜受損 , 氣滯血瘀所致 , 即所謂之「勞損」。 中医学认为网球肘属于肘部伤筋 , 属 " 肘痹 " 范围 , 认为其系因肘部强力屈扭、劳动过极,使经气及筋膜受损 , 气滞血瘀所致 , 即所谓之「劳损」。 可因受寒而誘發。 可因受寒而诱发。治療期間患肢應盡量減少活動,避免手提重物。 治疗期间患肢应尽量减少活动,避免手提重物。
治療網球肘目前一般以阿是針法或隔薑灸最多。 治疗网球肘目前一般以阿是针法或隔姜灸最多。我個人仍以遠處取穴為主,療效甚佳。 我个人仍以远处取穴为主,疗效甚佳。 常用的一針特效穴位有:曲後、靈骨、手三里 … 等。 常用的一针特效穴位有:曲后、灵骨、手三里 … 等。 這裡介紹如下 : 这里介绍如下 :
1 曲後 ( 後曲池 ) 1 曲后 ( 后曲池 )
【位置】 : 屈肘拱胸 , 當肘橫紋外端凹陷處 ( 屈肘橫紋頭陷中 ) 為曲池,再沿紋頭向後沿伸至骨前緣寄即是曲後穴。 【位置】 : 屈肘拱胸 , 当肘横纹外端凹陷处 ( 屈肘横纹头陷中 ) 为曲池,再沿纹头向后沿伸至骨前缘寄即是曲后穴。
【針法】 : 取健側穴貼骨進針,直刺一寸半。【针法】 : 取健侧穴贴骨进针,直刺一寸半。 針入後令病患伸屈活動肘部一二分鐘。 针入后令病患伸屈活动肘部一二分钟。留針三十分鐘 , 每隔十分鐘撚針一次 , 撚針時伸屈活動肘部。留针三十分钟 , 每隔十分钟捻针一次 , 捻针时伸屈活动肘部。
【解析與經驗】 : 後曲池即曲池向肘骨尖沿伸至骨前緣貼骨進針,為本人臨床自訂之穴位,療效極佳。【解析与经验】 : 后曲池即曲池向肘骨尖沿伸至骨前缘贴骨进针,为本人临床自订之穴位,疗效极佳。 貼骨進針,此法相當於《內經》之《短刺》,《官針篇》說:「短刺者,刺骨痺,稍搖而深之,致針骨所,以上下摩骨也。」近代研究有「骨膜傳導」之說,骨膜富含神經及血管,針刺抵骨或貼骨,透過骨膜傳導,治療一些骨關節的疾病,效果甚佳。贴骨进针,此法相当于《内经》之《短刺》,《官针篇》说:「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近代研究有「骨膜传导」之说,骨膜富含神经及血管,针刺抵骨或贴骨,透过骨膜传导,治疗一些骨关节的疾病,效果甚佳。肱骨外上踝炎〈網球肘〉即屬骨痺,後曲池穴貼骨進針治肱骨外上踝炎〈網球肘〉效果極佳,數次可癒。 肱骨外上踝炎〈网球肘〉即属骨痹,后曲池穴贴骨进针治肱骨外上踝炎〈网球肘〉效果极佳,数次可愈。以左取右,一在求其平衡,一在能讓病處活動,動引針氣療效更高。 以左取右,一在求其平衡,一在能让病处活动,动引针气疗效更高。 治療期間患肢應酌情減少活動,避免提拿重物。治疗期间患肢应酌情减少活动,避免提拿重物。
2 靈骨 2 灵骨
【 位置 】 : 在手背姆指與食指叉骨間,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接合處,與重仙穴相通。【 位置 】 : 在手背姆指与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与重仙穴相通。
【針法】 : 取患側穴位,握拳取穴,在姆指食指叉骨間,第一掌骨第二掌骨接合處貼骨進針,直刺一寸半。【针法】 : 取患侧穴位,握拳取穴,在姆指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第二掌骨接合处贴骨进针,直刺一寸半。 針入後令病患伸屈活動肘部一二分鐘。针入后令病患伸屈活动肘部一二分钟。 留針三十分鐘,每隔十分鐘撚針一次,撚針時活動肘部。留针三十分钟,每隔十分钟捻针一次,捻针时活动肘部。
【解析與經驗】 : 靈骨穴貼骨進針則通腎應骨,貼骨進針,此法相當於《內經》之《短刺》,《官針篇》說:「短刺者,刺骨痺,稍搖而深之,致針骨所,以上下摩骨也。」針刺貼骨,透過骨膜傳導,治療骨關節的疾病,效果甚佳。【解析与经验】 : 灵骨 穴贴骨进针则通肾应骨,贴骨进针,此法相当于《内经》之《短刺》,《官针篇》说:「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针刺贴骨,透过骨膜传导,治疗骨关节的疾病,效果甚佳。肱骨外上踝炎〈網球肘〉屬骨痺, 靈骨 穴貼骨進針治肱骨外上踝炎〈網球肘〉效果甚佳。 肱骨外上踝炎〈网球肘〉属骨痹, 灵骨 穴贴骨进针治肱骨外上踝炎〈网球肘〉效果甚佳。肱骨外上踝炎病灶基本上是在大腸經外緣。 肱骨外上踝炎病灶基本上是在大肠经外缘。 取大腸經之同側靈骨穴,能讓病處活動方便,以便使用動氣針法,若針對側曲骨穴,再加針同側之靈骨則靈骨,既係治療又是牽引效果更強。取大肠经之同侧灵骨穴,能让病处活动方便,以便使用动气针法,若针对侧曲骨穴,再加针同侧之灵骨则灵骨,既系治疗又是牵引效果更强。
3 火腑海 3 火腑海
【 位置 】 : 在前臂火山穴後兩寸,按之肉起,銳肉之端。【 位置 】 : 在前臂火山穴后两寸,按之肉起,锐肉之端。 本穴在三焦經定位,翻手取穴,則反而在背面橈側,約當手三里穴處,握拳屈肘時,肱橈肌部呈凹陷處。 本穴在三焦经定位,翻手取穴,则反而在背面桡侧,约当手三里穴处,握拳屈肘时,肱桡肌部呈凹陷处。
【針法】 : 取健側穴位,握拳屈肘取穴,直刺約1寸,得氣後施以提插撚轉手法,強剌激,令病患伸屈活動肘部一二分鐘。 【针法】 : 取健侧穴位,握拳屈肘取穴,直刺约1寸,得气后施以提插捻转手法,强剌激,令病患伸屈活动肘部一二分钟。 留針三十分鐘,每隔十分鐘撚針一次,撚針時伸屈活動肘部。 留针三十分钟,每隔十分钟捻针一次,捻针时伸屈活动肘部。
【解析與經驗】 : 本穴約當手三里穴處,手三里為大腸經重要穴位,由於大腸經多氣多血,調理氣血作用極強,能疏風活絡,針感尤強,善長經絡病的治療,本穴因經絡循行之故,歷代均推為治肩背痛及臂痛要穴 ( 見《通玄指要歌》《勝玉歌》《席弘賦》《雜病穴法歌》 ) 穴在銳肉之端,即筋肉特別隆起的肉,或可說是有 " 分理 " 的肉,古人對此悉以筋論,故治筋病甚好 ( 這些在我剛完成的高級董氏奇穴講座中皆有詳細解說,以後也會出書詳論 ) ,又本穴在三焦經定位,亦能補腎治骨,故為治網球肘的特效針。【解析与经验】 : 本穴约当手三里穴处,手三里为大肠经重要穴位,由于大肠经多气多血,调理气血作用极强,能疏风活络,针感尤强,善长经络病的治疗,本穴因经络循行之故,历代均推为治肩背痛及臂痛要穴 ( 见《通玄指要歌》《胜玉歌》《席弘赋》《杂病穴法歌》 ) 穴在锐肉之端,即筋肉特别隆起的肉,或可说是有 " 分理 " 的肉,古人对此悉以筋论,故治筋病甚好 ( 这些在我刚完成的高级董氏奇穴讲座中皆有详细解说,以后也会出书详论 ) ,又本穴在三焦经定位,亦能补肾治骨,故为治网球肘的特效针。 ( 以上取之楊維傑著《一針療法》 ) ( 以上取之杨维杰着《一针疗法》 )
按 : 幾天前 ( 十月十九日 ) 在洛杉磯舉行的國際腦科學會,我也是主講之一,最後答覆提問時,有幾位醫生提問痛證的治療,有人問到網球肘應該怎樣治療。按 : 几天前 ( 十月十九日 ) 在洛杉矶举行的国际脑科学会,我也是主讲之一,最后答覆提问时,有几位医生提问痛证的治疗,有人问到网球肘应该怎样治疗。 有位我的學生李姓醫師於散場時回應該提問者 ( 也是李醫師 ) ,敘述應用我的上述方法近期治療五例網球肘,都於短期迅數痊癒,證明上述經驗是非常實用的。有位我的学生李姓医师于散场时回应该提问者 ( 也是李医师 ) ,叙述应用我的上述方法近期治疗五例网球肘,都于短期迅数痊愈,证明上述经验是非常实用的。
楊維傑医师_2008年12月最新题目(第七回)
 
一(總四十二)、有些董氏奇穴書中提到指揮針,這是什麼針法 ? 一(总四十二)、有些董氏奇穴书中提到指挥针,这是什么针法 ?
答: 指揮針應係「指飛針」 之音誤,老師為加強倒馬作用創有 「指飛針」 法。 答: 指挥针应系 「指飞针」 之音误,老师为加强倒马作用创有「指飞针」 法。 由於老師山東土音甚重(我與董老師係同鄉,所以沒有任何語言障礙) ,因此有些人聽成「指揮針」,「指」為距離,「飛」指飛出之義,基本上為倒馬針之輔助針,因此距離不能超出經穴之外,一般多為一小指 ( 橫指 ) 距離,部位較大則可有一大指 ( 橫指 ) 距離,仍在本經,最常用者為內通關、內通山、內通天,作為通關通山通天之指飛針。由于老师山东土音甚重(我与董老师系同乡,所以没有任何语言障碍) ,因此有些人听成「指挥针」,「指」为距离,「飞」指飞出之义,基本上为倒马针之辅助针,因此距离不能超出经穴之外,一般多为一小指 ( 横指 ) 距离,部位较大则可有一大指 ( 横指 ) 距离,仍在本经,最常用者为内通关、内通山、内通天,作为通关通山通天之指飞针。又如針靈骨、大白,再加一針合谷,此合谷距大白靈骨連線距離約一小指距離,仍在同一經脈上,謂之指飛針,即一指飛針之意。 又如针灵骨、大白,再加一针合谷,此合谷距大白灵骨连线距离约一小指距离,仍在同一经脉上,谓之指飞针,即一指飞针之意。再如治療網球肘,可取「曲後」配火腑海,若在曲池再加一針效果更強,此三針雖成三角狀排列,但仍然在一條經上。 再如治疗网球肘,可取「曲后」配火腑海,若在曲池再加一针效果更强,此三针虽成三角状排列,但仍然在一条经上。曲池即為指飛針。 曲池即为指飞针。 ( 「指飛針」 之淵源係當年山東德州有一飛地在河北,但仍屬山東,取名之意蓋從此來,一如老師將鳳朝改為還巢,即係根據鳳還巢而來)) 。 ( 「指飞针」 之渊源系当年山东德州有一飞地在河北,但仍属山东,取名之意盖从此来,一如老师将凤朝改为还巢,即系根据凤还巢而来) ) 。
「指飛針」 的意義,一則在不失其經的基礎上,更正確定位;一則加強治療作用。「指飞针」 的意义,一则在不失其经的基础上,更正确定位;一则加强治疗作用。
二(總四十三)、 倒馬針 與齊刺及 傍 針刺有何區別 ? 二(总四十三)、 倒马针 与齐刺及 傍 针刺有何区别 ?
答:倒馬針是先在某一穴位施針(如內關) 。 答:倒马针是 先在某一穴位施针(如内关) 。也就是主針, 然後取同經鄰近穴位再刺一針(如間使或大陵) ,這樣就形成了所謂的倒馬針。也就是主针, 然后取同经邻近穴位再刺一针(如间使或大陵) ,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倒马针。這種鄰近兩針同時並列的針法,類似古代的「排針」及「傍針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痺久居也」 。 这种邻近两针同时并列的针法,类似古代的「排针」及「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也」。 傍針刺、齊刺與倒馬針雖類同,但並不一樣。 傍针刺、齐刺与倒马针虽类同,但并不一样。 傍針刺(見圖一)是在直刺一針後再旁刺一針的針法,用以治療日久不癒的痺症。 傍针刺(见图一)是在直刺一针后再旁刺一针的针法,用以治疗日久不愈的痹症。 齊刺(見圖二)是正中ㄧ針,左右兩旁又各下一針,三針齊下,所以稱為齊刺,也有稱之為三刺的,主要治療寒痺範圍小而深的一類疾病。 齐刺(见图二)是正中ㄧ针,左右两旁又各下一针,三针齐下,所以称为齐刺,也有称之为三刺的,主要治疗寒痹范围小而深的一类疾病。這兩種刺法雖也是兩針或三針並用,但主要是刺在旁邊,並不像倒馬刺在前後,刺在同一條經絡上,此外倒馬針之距離有一定的比例,而齊刺及旁針刺則無。 这两种刺法虽也是两针或三针并用,但主要是刺在旁边,并不像倒马刺在前后,刺在同一条经络上,此外倒马针之距离有一定的比例,而齐刺及旁针刺则无。齊刺及旁針刺主要治療局部之深痺久痺,而倒馬針之治療範圍較廣,非只治療局部而已。 齐刺及旁针刺主要治疗局部之深痹久痹,而倒马针之治疗范围较广,非只治疗局部而已。
三(總四十四)、為何井穴皆治心下滿 ? 三(总四十四)、为何井穴皆治心下满 ?
答 : 「井主心下滿」,「心下滿」,即中脘痞滿。答 : 「井主心下满」,「心下满」,即中脘痞满。 「井穴」位在手指與足趾端,稱為十二井穴 , 這些俞穴古人喻之若井 , 如水之源泉。 「井穴」位在手指与足趾端,称为十二井穴 , 这些俞穴古人喻之若井 , 如水之源泉。 因爲經脉之氣由此起源而發出。因为经脉之气由此起源而发出。 這些井穴能主治心下滿病。 这些井穴能主治心下满病。
所謂滿 , 有幾說 : 一說滿為肺氣不順。 所谓满 , 有几说 : 一说满为肺气不顺。 陽經井穴屬金應肺主氣,與清肅沉降收藏相應,取胃厲兌、小腸少澤 , 膽竅陰、大腸商陽、膀胱至陰、三焦關沖等陽經之井穴屬金,針之能肅降下氣消滿;一說滿為肝氣不疏。 阳经井穴属金应肺主气,与清肃沉降收藏相应,取胃厉兑、小肠少泽 , 胆窍阴、大肠商阳、膀胱至阴、三焦关冲等阳经之井穴属金,针之能肃降下气消满;一说满为肝气不疏。 陰經井穴屬木應肝主血。阴经井穴属木应肝主血。 與升發疏散相應。 与升发疏散相应。 取肺少商、脾隱白、心少沖、腎涌泉、肝大敦、心包中沖等陰經之井穴屬木 , 取肺少商、脾隐白、心少冲、肾涌泉、肝大敦、心包中冲等阴经之井穴属木 , 針之能疏肝理氣除滿。针之能疏肝理气除满。
又一說「心下滿」多系土勝之實病。 又一说「心下满」多系土胜之实病。陽經井穴屬金,金爲土之子 , 點刺出微血 , 能達實則瀉其子的作用而除滿;陰經井穴屬木,木能克土、針之能制土去滿。阳经井穴属金,金为土之子 , 点刺出微血 , 能达实则泻其子的作用而除满;阴经井穴属木,木能克土、针之能制土去满。因此井穴皆治心下滿。 因此井穴皆治心下满。
臨床以脾井隱白配胃俞、天樞治腹脹效果很好 ; 隱白配厲兌 ( 胃井 ) 能治夢魘不寧,中醫學說認為「胃不和則臥不安」,胃不和多兼有心下滿症狀,余常用治療痞症之半下瀉心湯治療,針灸則脾胃井穴皆能治之。临床以脾井隐白配胃俞、天枢治腹胀效果很好 ; 隐白配厉兑 ( 胃井 ) 能治梦魇不宁,中医学说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胃不和多兼有心下满症状,余常用治疗痞症之半下泻心汤治疗,针灸则脾胃井穴皆能治之。又,急症常見心下滿悶不通,邪實壅閉心竅,井穴能疏泄邪熱,開通心竅,故能治急症。 又,急症常见心下满闷不通,邪实壅闭心窍,井穴能疏泄邪热,开通心窍,故能治急症。
四(總四十五)、為何滎穴皆治身熱 ? 四(总四十五)、为何荥穴皆治身热 ?
答 : 滎穴皆治身熱病 ( 滎主身熱 ) 。 答 : 荥穴皆治身热病 ( 荥主身热 ) 。 「滎穴」係井穴後第二個穴位 , 古人將這些穴喻若水流 , 經脉之氣由此急流溜過。 「荥穴」系井穴后第二个穴位 , 古人将这些穴喻若水流 , 经脉之气由此急流溜过。 這些滎穴皆能治身熱病 , 所謂身熱病 , 有二解 : 一說係虛火之熱,陰經之榮穴屬火 , 針刺可補火不足。 这些荥穴皆能治身热病 , 所谓身热病 , 有二解 : 一说系虚火之热,阴经之荣穴属火 , 针刺可补火不足。 取肺魚際、脾大都、心少腑、腎然谷、心包勞宮、肝行間等陰經之榮穴屬火 ( 火主熱 ) ,能補火治虛火 , 一說火有餘 。 取肺鱼际、脾大都、心少腑、肾然谷、心包劳宫、肝行间等阴经之荣穴属火 ( 火主热 ) ,能补火治虚火 , 一说火有余 。 陽經之榮穴屬水針刺可清火;取胃內庭、膽俠溪、大腸二間、小腸前谷、膀滎通谷、三焦液門之陽滎為水 ( 水主寒 ) 以清熱治實火 。 阳经之荣穴属水针刺可清火;取胃内庭、胆侠溪、大肠二间、小肠前谷、膀荥通谷、三焦液门之阳荥为水 ( 水主寒 ) 以清热治实火 。 故滎皆能主治身熱病。 故荥皆能主治身热病。雖皆治身熱病,但也有一說,即陽滎主外熱,陰滎主內熱。 虽皆治身热病,但也有一说,即阳荥主外热,阴荥主内热。
「滎主身熱」『「滎」俞治外經』。 「荥主身热」『「荥」俞治外经』。這裡的外經與經絡有關,與外邪也有關,外感症多有發「熱」,而發熱或因寒或因熱,陰經之滎屬火,陽經之滎屬水,因此滎穴對各經外感病變,或病變於色病,有一定療效,例如:常用三焦經之液門穴治療感冒特效,刺手太陰肺經之滎穴魚際治療感冒喉痛及氣喘 ( 多因外感引起 ) ,臨床上治療肺炎熱病喘咳,刺手太陰經之滎穴魚際,和手陽明經之滎穴二間,有退熱鎮咳平喘之效。这里的外经与经络有关,与外邪也有关,外感症多有发「热」,而发热或因寒或因热,阴经之荥属火,阳经之荥属水,因此荥穴对各经外感病变,或病变于色病,有一定疗效,例如:常用三焦经之液门穴治疗感冒特效,刺手太阴肺经之荥穴鱼际治疗感冒喉痛及气喘 ( 多因外感引起 ) ,临床上治疗肺炎热病喘咳,刺手太阴经之荥穴鱼际,和手阳明经之荥穴二间,有退热镇咳平喘之效。此外胃經熱病常取內庭 ( 胃經之滎穴 ) ,肝經熱病常取行間 ( 肝經之滎穴 ) 等也是臨床常用。 此外胃经热病常取内庭 ( 胃经之荥穴 ) ,肝经热病常取行间 ( 肝经之荥穴 ) 等也是临床常用。
五(總四十六)、請問開闔樞與臟腑及經絡有何關係 ? 五(总四十六)、请问开阖枢与脏腑及经络有何关系 ?
答 : 開闔樞非但與臟腑別通關係密切,也決定了經絡排列的次序。答 : 开阖枢非但与脏腑别通关系密切,也决定了经络排列的次序。 從六經三陰三陽經絡及部位來看:三陰三陽中太陰及太陽皆為「開」在最外, 也就是說包括手足太陽之膀胱經及小腸經,包括手足太陰之肺經及脾經為開。 从六经三阴三阳经络及部位来看:三阴三阳中太阴及太阳皆为「开」在最外, 也就是说包括手足太阳之膀胱经及小肠经,包括手足太阴之肺经及脾经为开。 每當寒邪傷人,最先傷陽,即傷最外之太陽,寒為陰邪易從下起,因此先傷足太陽,故《傷寒論》敘證從足太陽膀胱經起。每当寒邪伤人,最先伤阳,即伤最外之太阳,寒为阴邪易从下起,因此先伤足太阳,故《伤寒论》叙证从足太阳膀胱经起。 每當熱邪傷人,最先傷陰,熱為陽邪多從上而來,先傷手太陰肺經。每当热邪伤人,最先伤阴,热为阳邪多从上而来,先伤手太阴肺经。 故『溫病』敘證從手太陰肺經起,外邪先傷太陽太陰,即因太陽太陰為「開」之故。 故『温病』叙证从手太阴肺经起,外邪先伤太阳太阴,即因太阳太阴为「开」之故。
少陽及少陰皆為轉樞之位,少陽在表裡之間其證以寒熱往來為主,又有兼表兼裡之分。少阳及少阴皆为转枢之位,少阳在表里之间其证以寒热往来为主,又有兼表兼里之分。 例如小柴胡湯為少陽正證,又有偏表之柴胡桂枝湯及偏裡之大柴胡湯,柴胡加龍牡湯等。 例如小柴胡汤为少阳正证,又有偏表之柴胡桂枝汤及偏里之大柴胡汤,柴胡加龙牡汤等。少陰亦有寒化熱化之證,如寒化之四逆湯,真武湯等,熱化之黃連阿膠湯等。 少阴亦有寒化热化之证,如寒化之四逆汤,真武汤等,热化之黄连阿胶汤等。
若就卦爻來看,陽明及厥陰皆在卦之中爻,有閉合之意,故為闔。 若就卦爻来看,阳明及厥阴皆在卦之中爻,有闭合之意,故为阖。觀傷寒之邪,當其陽亢之極則入陽明,而成循衣摸床不識人之重病;陰寒之極則入厥陰,則為厥逆之證。 观伤寒之邪,当其阳亢之极则入阳明,而成循衣摸床不识人之重病;阴寒之极则入厥阴,则为厥逆之证。而溫病熱入手厥陰心包則神昏,入足厥陰則動風,皆為病癥之極,已至閉闔之最後階段,而有嚴重之精神證狀。 而温病热入手厥阴心包则神昏,入足厥阴则动风,皆为病症之极,已至闭阖之最后阶段,而有严重之精神证状。
開合樞與經絡的關係密切相關, 即以足三陽為例 : 太陽為開,在背部最外面;陽明為闔,在胸腹在最裡面;少陽介於兩者中間,分布在脅肋。 开合枢与经络的关系密切相关, 即以足三阳为例 : 太阳为开,在背部最外面;阳明为阖,在胸腹在最里面;少阳介于两者中间,分布在胁肋。 董氏奇穴的分布也與此相關。 董氏奇穴的分布也与此相关。
也可試將手掌握成一個圓形如太極, 便可發現開闔樞兩兩相連。 也可试将手掌握成一个圆形如太极,便可发现开阖枢两两相连。 先看少商與少澤,一為太陰,一為太陽,即是開;關沖為少陽經,少沖為少陰這為闔;中沖為厥陰經,商陽為陽明經,中沖與商陽為闔,這就匯成了開合樞的規律。先看少商与少泽,一为太阴,一为太阳,即是开;关冲为少阳经,少冲为少阴这为阖;中冲为厥阴经,商阳为阳明经,中冲与商阳为阖,这就汇成了开合枢的规律。 若從腳掌來看,亦成太陽太陰緊鄰排列,厥陰陽明緊鄰排列。若从脚掌来看,亦成太阳太阴紧邻排列,厥阴阳明紧邻排列。 至於湧泉,日人赤羽幸兵衛作〈知熱感度測驗〉時,以至陰與竅陰間之內至陰代替,這樣亦成為少陽少陰緊鄰排列的狀況,說明了開闔樞有一定的排列次序。至于涌泉,日人赤羽幸兵卫作〈知热感度测验〉时,以至阴与窍阴间之内至阴代替,这样亦成为少阳少阴紧邻排列的状况,说明了开阖枢有一定的排列次序。
此種位置與《素問陰陽離合論》所說:「太陰之前,名曰陽明。」及《陰陽離合論》所說:「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相符。 此种位置与《素问阴阳离合论》所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及《阴阳离合论》所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相符。 內經據此而確定經絡循行部位,三陽在陽面,三陰在陰面,然後根據陽儀,肺、大腸〈兌〉,心、小腸〈離〉,心包、三焦〈震〉走手上,陰儀肝、膽〈巽〉,腎、膀胱〈坎〉,脾、胃〈艮〉走腳上。内经据此而确定经络循行部位,三阳在阳面,三阴在阴面,然后根据阳仪,肺、大肠〈兑〉,心、小肠〈离〉,心包、三焦〈震〉走手上,阴仪肝、胆〈巽〉,肾、膀胱〈坎〉,脾、胃〈艮〉走脚上。又據陰升陽降,或到指端止,或從指端起,例如太陽經從小指走在陽面之最外,少陽沿約指〈無名指〉走在陽面之中間, ……其它以此類推。 又据阴升阳降,或到指端止,或从指端起,例如太阳经从小指走在阳面之最外,少阳沿约指〈无名指〉走在阳面之中间, ……其它以此类推。
此一開闔樞握拳之圖以逆時鐘方向旋轉,依此圓形從最外之太陽向內運行〈傳經〉,依次為少陽,最後為陽明,陽盡則陰,依次為太陰、少陰,最後為厥陰。此一开阖枢握拳之图以逆时钟方向旋转,依此圆形从最外之太阳向内运行〈传经〉,依次为少阳,最后为阳明,阳尽则阴,依次为太阴、少阴,最后为厥阴。 將拳頭伸開則開闔樞之關係成下圖。将拳头伸开则开阖枢之关系成下图。 也甚合《傷寒論》太陽傳少陽,傳陽明,傳太陰、少陰、厥陰的六經傳變次序。 也甚合《伤寒论》太阳传少阳,传阳明,传太阴、少阴、厥阴的六经传变次序。
六(總四十七)、請問氣血多少與治療有何關係 ? 六(总四十七)、请问气血多少与治疗有何关系 ?
答 : 《標幽賦》說:「先詳多少之宜,次察應至之氣,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這裡的多少是指根據各經的氣血多少概況,以掌握針下候氣而行補瀉。答 : 《标幽赋》说:「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这里的多少是指根据各经的气血多少概况,以掌握针下候气而行补泻。
將氣血多少理論首先應用於臨床的應推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實際的臨床例證(這裡從略) 。 将气血多少理论首先应用于临床的应推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实际的临床例证(这里从略) 。 金元四大家之張從正善於刺血,尤為重視氣血多少理論,他在「儒門事親」中曾說:「出血者宜太陽、陽明,蓋二經血多故也。少陽一經不宜出血,血少故也」。金元四大家之张从正善于刺血,尤为重视气血多少理论,他在「儒门事亲」中曾说:「出血者宜太阳、阳明,盖二经血多故也。少阳一经不宜出血,血少故也」。 張氏常在背部太陽經放血,由於背部乃太陽經循行所過之處,又「太陽主表」故治療瘡癰癤痤,張氏常以刺血瀉太陽之熱。张氏常在背部太阳经放血,由于背部乃太阳经循行所过之处,又「太阳主表」故治疗疮痈疖痤,张氏常以刺血泻太阳之热。
目前常用的刺血穴位,實則均與氣血多少之理論相符合,如太陽經多血少氣,故常用委中穴刺血治療身熱、頭痛、嘔吐、腹痛、疔癰瘡癤等熱實證甚效,尤其是治療腰痛、坐骨神經痛甚效。目前常用的刺血穴位,实则均与气血多少之理论相符合,如太阳经多血少气,故常用委中穴刺血治疗身热、头痛、呕吐、腹痛、疔痈疮疖等热实证甚效,尤其是治疗腰痛、坐骨神经痛甚效。 董老師常在背部刺血治療多種疾病,範圍廣及各科。 董老师常在背部刺血治疗多种疾病,范围广及各科。內臟病及四肢病變均能治之。 内脏病及四肢病变均能治之。 尺澤為肺經合穴,肺手太陰多氣多血,瀉針能治肺實症及筋骨不利之病,亦為刺血常用要穴,對於五十肩、肩、腕、手掌痛、鼻衂、嘔吐、頑固性皮膚潰瘍、痧症等均極有效。尺泽为肺经合穴,肺手太阴多气多血,泻针能治肺实症及筋骨不利之病,亦为刺血常用要穴,对于五十肩、肩、腕、手掌痛、鼻衂、呕吐、顽固性皮肤溃疡、痧症等均极有效。
陽明經多氣多血,外感病傳至陽明,常出現正盛邪實的病況,甚而高熱神昏,治療時常用瀉法或刺血法。阳明经多气多血,外感病传至阳明,常出现正盛邪实的病况,甚而高热神昏,治疗时常用泻法或刺血法。 如在商陽及少商點刺出血治療外感發燒及喉痛,即是掌握陽明經「多血」而以之瀉血之故。如在商阳及少商点刺出血治疗外感发烧及喉痛,即是掌握阳明经「多血」而以之泻血之故。 此外「氣有餘便是火」,臨床上對於一些火熱所致之病,或病有火熱現象者,如目赤腫痛、火熱牙痛、乳痛、瘡癤疔等,常取陽明經穴之清熱瀉火以達解毒之效,如手陽明之二間、三間、合谷、手三里、曲池及足陽明之內庭、陷谷、豐隆、足三里等皆為清火瀉熱常用穴位。此外「气有余便是火」,临床上对于一些火热所致之病,或病有火热现象者,如目赤肿痛、火热牙痛、乳痛、疮疖疔等,常取阳明经穴之清热泻火以达解毒之效,如手阳明之二间、三间、合谷、手三里、曲池及足阳明之内庭、陷谷、丰隆、足三里等皆为清火泻热常用穴位。
個人常以足三里刺血治療胃病、氣喘、心臟病等,更常以豐隆穴刺血治療久年怪病及疑難雜症,即是掌握其「多氣多血」,可以瀉之之故。个人常以足三里刺血治疗胃病、气喘、心脏病等,更常以丰隆穴刺血治疗久年怪病及疑难杂症,即是掌握其「多气多血」,可以泻之之故。 而豐隆穴為「痰會」之穴,在此刺血既可化瘀又可袪痰,痰瘀並治故為治療疑難雜症之特效要穴。而丰隆穴为「痰会」之穴,在此刺血既可化瘀又可袪痰,痰瘀并治故为治疗疑难杂症之特效要穴。 又,陽明經氣血俱多,亦可用之調補氣血治療氣血不足之症,而善治中風後之半身不遂及痿症等。又,阳明经气血俱多,亦可用之调补气血治疗气血不足之症,而善治中风后之半身不遂及痿症等。
以上種種皆為「氣血多少」理論之應用,「氣血多少」理論告訴我們在針灸取穴及治法方面要掌握氣血盛衰狀況,補虛瀉實調其氣血,以使陰陽平衡,達到治病癒疾的目的。以上种种皆为「气血多少」理论之应用,「气血多少」理论告诉我们在针灸取穴及治法方面要掌握气血盛衰状况,补虚泻实调其气血,以使阴阳平衡,达到治病愈疾的目的。
七(總四十八)、請問臟腑別通怎樣用於針灸 ? 七(总四十八)、请问脏腑别通怎样用于针灸 ?
答;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臟腑別通之用法很多,也可以很靈活,這裡暫且簡單介紹,其用法基本上可以分為兩方面 : 一是互治,即在臟腑別通 ( 一 ) 肺與膀胱通 ( 二 ) 脾與小腸通 ( 三 ) 心與膽通 ( 四 ) 腎與三焦通 ( 五 ) 肝與大腸通 ( 六 ) 心包與胃通的基礎上,互相治療相通臟腑的疾病。 答;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脏腑别通之用法很多,也可以很灵活,这里暂且简单介绍,其用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方面 : 一是互治,即在脏腑别通 ( 一 ) 肺与膀胱通 ( 二 ) 脾与小肠通 ( 三 ) 心与胆通 ( 四 ) 肾与三焦通 ( 五 ) 肝与大肠通 ( 六 ) 心包与胃通的基础上,互相治疗相通脏腑的疾病。 如 :
( 一)肺與膀胱通: 肺主利氣,膀胱能行水。 ( 一)肺与膀胱通: 肺主利气,膀胱能行水。 取肺經穴治療膀胱經病,有提壺揭蓋之意味,針肺經列缺可治尿頻及多尿,尺澤可治療小便病及腰痛;此外針肺經魚際穴可治膀胱經所行之背痛,針膀胱經背部輸穴能治氣喘,針委中可治療皮膚病及惡瘡甚效,都是肺與膀胱通的應用。 取肺经穴治疗膀胱经病,有提壶揭盖之意味,针肺经列缺可治尿频及多尿,尺泽可治疗小便病及腰痛;此外针肺经鱼际穴可治膀胱经所行之背痛,针膀胱经背部输穴能治气喘,针委中可治疗皮肤病及恶疮甚效,都是肺与膀胱通的应用。
董氏奇穴用位在肺經的重子、重仙治療膀胱經部位的背痛特效。 董氏奇穴用位在肺经的重子、重仙治疗膀胱经部位的背痛特效。有關子宮的疾患也與膀胱經有關 ( 詳見董氏奇穴治療學第一章附論 ) ,從此而論重子、重仙能治子宮肌瘤,也可以說是透過臟腑別通的肺與膀胱通起到作用的。有关子宫的疾患也与膀胱经有关 ( 详见董氏奇穴治疗学第一章附论 ) ,从此而论重子、重仙能治子宫肌瘤,也可以说是透过脏腑别通的肺与膀胱通起到作用的。婦科穴在大指肺經上,而能治婦科病,尤其是子宮疾患,也係此一臟腑別通理論的發揮。 妇科穴在大指肺经上,而能治妇科病,尤其是子宫疾患,也系此一脏腑别通理论的发挥。
董氏奇穴在面部的一些穴位如馬金水、馬快水、六快、七快等面部穴位,雖不在肺經,皆能治小便不利結石之症,即在於開上竅起下竅,提壺揭蓋。董氏奇穴在面部的一些穴位如马金水、马快水、六快、七快等面部穴位,虽不在肺经,皆能治小便不利结石之症,即在于开上窍起下窍,提壶揭盖。
( 二)脾與小腸通: 針灸治濕熱黃疸在古書中最常用腕骨穴〈見通穴指要賦、玉龍歌、玉龍賦〉,腕骨穴為小腸經原穴,能解脾濕。 ( 二)脾与小肠通: 针灸治湿热黄疸在古书中最常用腕骨穴〈见通穴指要赋、玉龙歌、玉龙赋〉,腕骨穴为小肠经原穴,能解脾湿。減肥亦常針腕骨穴,即取其健脾去濕之作用。 减肥亦常针腕骨穴,即取其健脾去湿之作用。 董氏奇穴肝門穴也在小腸經上,能治療肝炎亦同此理。 董氏奇穴肝门穴也在小肠经上,能治疗肝炎亦同此理。古今對肝炎的認識無不認為在於袪濕。 古今对肝炎的认识无不认为在于袪湿。 急性肝炎之陽黃主在陽明,慢性肝炎之陰黃主在太陰,治療重點均在除濕,小腸為分水之官,能調整大小便,去濕作用極強。急性肝炎之阳黄主在阳明,慢性肝炎之阴黄主在太阴,治疗重点均在除湿,小肠为分水之官,能调整大小便,去湿作用极强。 此外,以脾經之陰陵泉治療五十肩有效,其下寸半之腎關治療五十肩更是療效顯著。此外,以脾经之阴陵泉治疗五十肩有效,其下寸半之肾关治疗五十肩更是疗效显著。 腎關治療頸椎病手麻亦與小腸經有關,也都是脾與小腸通的用例。 肾关治疗颈椎病手麻亦与小肠经有关,也都是脾与小肠通的用例。心門穴治療膝痛也是去濕及強心兩重作用。 心门穴治疗膝痛也是去湿及强心两重作用。
( 三)心與膽通: 針刺膽經之風市治失眠、心臟病及膽囊炎,效果甚好。 ( 三)心与胆通: 针刺胆经之风市治失眠、心脏病及胆囊炎,效果甚好。針心經神門治膽虛心怯也很有效。 针心经神门治胆虚心怯也很有效。 奇穴眼黃穴在心經上而能治眼黃,這些都是心與膽通的治例。 奇穴眼黄穴在心经上而能治眼黄,这些都是心与胆通的治例。心經之解穴(少府)祛風止癢特效,雖說諸瘡痛癢皆屬於心,但心與膽通,膽經能祛風,也是有效之原因。心经之解穴(少府)祛风止痒特效,虽说诸疮痛痒皆属于心,但心与胆通,胆经能祛风,也是有效之原因。風市為治療各種疼痛之第一特效針,又何嘗不是透過心主神,膽與心通而發揮作用的呢? 风市为治疗各种疼痛之第一特效针,又何尝不是透过心主神,胆与心通而发挥作用的呢?
( 四)腎與三焦通: 董老師治腎炎常用中白、下白,治浮腫也用中白、下白。 ( 四)肾与三焦通: 董老师治肾炎常用中白、下白,治浮肿也用中白、下白。此外,三焦經的中渚治腰痛很有效,治療環腰一圈痛也很有效,就是透過三焦與腎通而治腎病及腰痛。 此外,三焦经的中渚治腰痛很有效,治疗环腰一圈痛也很有效,就是透过三焦与肾通而治肾病及腰痛。指腎穴在無名指能治口乾腎虧,亦是透過三焦與腎通而發揮作用的。 指肾穴在无名指能治口干肾亏,亦是透过三焦与肾通而发挥作用的。 董老師之奇穴還巢治不孕,這個穴位在三焦經上,也是透過臟腑別通補腎而發揮作用的。董老师之奇穴还巢治不孕,这个穴位在三焦经上,也是透过脏腑别通补肾而发挥作用的。
( 五)肝與大腸通: 針治大腸經之曲池穴能降血壓治肝陽上亢之證,及治療各類頭暈皆甚有效。 ( 五)肝与大肠通: 针治大肠经之曲池穴能降血压治肝阳上亢之证,及治疗各类头晕皆甚有效。奇穴靈骨在大腸經上,治頭暈也很有效。 奇穴灵骨在大肠经上,治头晕也很有效。 大、小、外、浮間等穴皆在大腸經上,都能治疝痛。 大、小、外、浮间等穴皆在大肠经上,都能治疝痛。木穴在大腸經上,也能治肝經之疝痛,還能治療一些與風有關的病,這都是透過大腸與肝通的關係。 木穴在大肠经上,也能治肝经之疝痛,还能治疗一些与风有关的病,这都是透过大肠与肝通的关系。而針肝經之太衝穴能治腹中痛瀉,則是肝與大腸通的應用。 而针肝经之太冲穴能治腹中痛泻,则是肝与大肠通的应用。
( 六)心包與胃通: 針刺心包經之內關穴治胃痛、各種胃病及膝痛甚效,可說是透過心包與胃通發揮作用。 ( 六)心包与胃通: 针刺心包经之内关穴治胃痛、各种胃病及膝痛甚效,可说是透过心包与胃通发挥作用。胃經之足三里穴治心臟病胸悶極效,董氏竒穴之通關、通山、通天等穴治療心臟病,這些穴的位置都在胃經上,這都是胃與包絡通的用例。 胃经之足三里穴治心脏病胸闷极效,董氏竒穴之通关、通山、通天等穴治疗心脏病,这些穴的位置都在胃经上,这都是胃与包络通的用例。
以上聊舉數例說明臟腑別通的基本運用,當然更重要的是互相配用,由於篇幅,這方面以後再談。以上聊举数例说明脏腑别通的基本运用,当然更重要的是互相配用,由于篇幅,这方面以后再谈。
发新话题发布投票发布悬赏发布辩论发布活动发布视频发布商品
楊維傑医师_2009 年1月最新题目(第八回)、、
一(总四十九) 、为何 俞 穴皆治体重节痛
答: 俞 穴皆治體重節痛 ( 俞主體重節痛) : 陽經俞穴屬木,木主風應筋,陰經俞穴屬土,土主濕應肉。 答: 俞 穴皆治体重节痛 ( 俞主体重节痛) : 阳经俞穴属木,木主风应筋,阴经俞穴属土,土主湿应肉。身體沉重多與濕有關,關節痛多與風或濕有關。 身体沉重多与湿有关,关节痛多与风或湿有关。 所以風濕及筋肉疼痛之病多取俞穴,俞穴有益氣化濕之功,善治腫滿、倦怠、溏泄、疼痛之疾,俞穴善治風濕故主體重節痛」,對於本經之疼痛最為常用。所以风湿及筋肉疼痛之病多取俞穴,俞穴有益气化湿之功,善治肿满、倦怠、溏泄、疼痛之疾,俞穴善治风湿故主体重节痛」,对于本经之疼痛最为常用。 又 體重節痛常係土濕有餘或土氣不足之病。又 体重节痛常系土湿有余或土气不足之病。 取陰經輸穴屬土,補土氣之不足;取陽經之輸穴屬木 , 制土濕之有餘,瀉濕邪之太過。取阴经输穴属土,补土气之不足;取阳经之输穴属木 , 制土湿之有余,泻湿邪之太过。 故俞穴皆能主治體重節痛。 故俞穴皆能主治体重节痛。又木應肝,土應脾,疼痛也常因情緒不安肝脾不和而加重。 又木应肝,土应脾,疼痛也常因情绪不安肝脾不和而加重。 因此以各相關之俞穴治療頗為有效。 因此以各相关之俞穴治疗颇为有效。 由於 木主風,風性較急,陽經俞穴為木故多主新痛;土主濕,濕性較緩較纏綿,陰經俞穴為土故多主久痛。 由于 木主风,风性较急,阳经俞穴为木故多主新痛;土主湿,湿性较缓较缠绵,阴经俞穴为土故多主久痛。
個人臨床常用各經之俞穴治療各本經之疼痛極為有效。 个人临床常用各经之俞穴治疗各本经之疼痛极为有效。 例如用束骨治後頭痛顛頂痛,及腰痛、頸痛,以及太陽經走向之坐骨神經痛。例如用束骨治后头痛颠顶痛,及腰痛、颈痛,以及太阳经走向之坐骨神经痛。 陷谷治前頭痛。 陷谷治前头痛。 臨泣治偏頭痛,腰側痛等少陽經之疼痛,效果很好,這些便都是俞穴。临泣治偏头痛,腰侧痛等少阳经之疼痛,效果很好,这些便都是俞穴。
二 ( 總五十 ) 、為何經穴皆治喘咳寒熱 ? 二 ( 总五十 ) 、为何经穴皆治喘咳寒热
答:經穴皆治喘咳寒熱 ( 經主喘咳寒熱 ) : 經穴之五行屬性在臟屬金,金與發音有關,金與肺相應,與風寒有關。 答:经穴皆治喘咳寒热 ( 经主喘咳寒热 ) : 经穴之五行属性在脏属金,金与发音有关,金与肺相应,与风寒有关。喘咳亦為有聲音之病變。 喘咳亦为有声音之病变。 經穴對於病變導致聲音失常之症狀,皆有療效。 经穴对于病变导致声音失常之症状,皆有疗效。 喘嗽寒熱即喘嗽風寒或風熱。喘嗽寒热即喘嗽风寒或风热。 陰經之經穴屬金,補之能制其所不勝而治風熱,陽經之經穴屬火能治風寒 , 故經穴皆治喘嗽寒熱。阴经之经穴属金,补之能制其所不胜而治风热,阳经之经穴属火能治风寒 , 故经穴皆治喘嗽寒热。 陰經之經穴其主喘咳,以內傷為主;陽經之經穴其主寒熱,以外感為主。阴经之经穴其主喘咳,以内伤为主;阳经之经穴其主寒热,以外感为主。
例如刺肺經之經穴經渠能治喘咳就是有調整呼吸器官功能紊亂失調的作用,崑崙(膀胱經經穴)能定喘(靈光賦)及治齒痛(見金鑒) 。 例如刺肺经之经穴经渠能治喘咳就是有调整呼吸器官功能紊乱失调的作用,昆仑(膀胱经经穴)能定喘(灵光赋)及治齿痛(见金鉴) 。 復溜(腎經經穴)亦能定喘。 复溜(肾经经穴)亦能定喘。 間使可治失音及打嗝與咳喘,足見此一定律的確有其臨床價值。 间使可治失音及打嗝与咳喘,足见此一定律的确有其临床价值。
三 ( 總五十一 ) 、為何合穴皆治逆氣而泄? 三 ( 总五十一 ) 、为何合穴皆治逆气而泄
答:合穴皆治逆氣而泄(合主逆氣而瀉) : 合治腑病,陽經合穴為土主後天,陰經合穴為水主先天。 答:合穴皆治逆气而泄(合主逆气而泻) : 合治腑病,阳 经合穴为土主后天,阴经合穴为水主先天。 這些穴位均能主治逆氣而泄,腎水 先天 之氣不足,則發爲沖氣上逆或下泄之病,取陰經之合穴屬水 , 能調先天 主原氣腎氣。 这些穴位均能主治逆气而泄,肾水 先天 之气不足,则发为冲气上逆或下泄之病,取阴经之合穴属水 , 能调先天 主原气肾气。 能補腎水之不足降逆氣;取陽經之合穴屬土 , 主中氣脾氣,能補中氣不足之虛喘,亦能止水氣泛濫所致瀉泄之病。能补肾水之不足降逆气;取阳经之合穴属土 , 主中气脾气,能补中气不足之虚喘,亦能止水气泛滥所致泻泄之病。 故合穴所治皆主逆氣而泄。故合穴所治皆主逆气而泄。
每一臟腑皆有其逆氣之病,肝氣逆則肝陽上亢;肺氣逆則氣喘咳嗽;胃氣上逆則便秘嘔吐;脾氣上逆則噯噦腹脹;腎氣逆則小便不通……等,皆可取該經之合穴治療。 每一脏腑皆有其逆气之病,肝气逆则肝阳上亢;肺气逆则气喘咳嗽;胃气上逆则便秘呕吐;脾气上逆则嗳哕腹胀;肾气逆则小便不通… …等,皆可取该经之合穴治疗。 合穴能益經氣調整內臟器官之生理機能活動,有健脾強胃,扶正培元之功。 合穴能益经气调整内脏器官之生理机能活动,有健脾强胃,扶正培元之功。善治逆氣、脹悶、瀉泄等症。 善治逆气、胀闷、泻泄等症。 對於飲食不節所致之病變亦有特效。 对于饮食不节所致之病变亦有特效。 臨床常用尺澤治氣喘 ( 靈光賦 ) ;足三里 ( 胃經合穴 ) 治療腹脹、嘔吐 ( 大成、雜病穴法歌、百症賦 ) 、定喘 ( 席弘賦、玉龍歌、雜病穴法歌、行針指要歌 ) ;陰陵泉 ( 脾經合穴 ) 治心腹胸脅之滿 ( 席弘賦、金鑒 ) 。 临床常用尺泽治气喘 ( 灵光赋 ) ;足三里 ( 胃经合穴 ) 治疗腹胀、呕吐 ( 大成、杂病穴法歌、百症赋 ) 、定喘 ( 席弘赋、玉龙歌、杂病穴法歌、行针指要歌 ) ;阴陵泉 ( 脾经合穴 ) 治心腹胸胁之满 ( 席弘赋、金鉴 ) 。 此外常用曲池 ( 大腸經合穴 ) 和陽陵泉 ( 膽經合穴 ) 治療肝陽上亢之血壓高,頗有佳效。 此外常用曲池 ( 大肠经合穴 ) 和阳陵泉 ( 胆经合穴 ) 治疗肝阳上亢之血压高,颇有佳效。治療泄瀉則曲池、足三里、陰陵泉也都有著效,可見「合主逆氣而泄」確有其道理存在。 治疗泄泻则曲池、足三里、阴陵泉也都有着效,可见「合主逆气而泄」确有其道理存在。
四(總五十二):足陽明胃經為何循行於胸腹部? 四(总五十二):足阳明胃经为何循行于胸腹部
答:陽經循行於四肢外側及背部,陰經循行於四肢內側及胸腹部,但是足陽明胃經卻循行於胸腹部,這是什麼道理呢。答:阳经循行于四肢外侧及背部,阴经循行于四肢内侧及胸腹部,但是足阳明胃经却循行于胸腹部,这是什么道理呢。
一、從胃經與其他經絡的關係來看:由於胃經與肺經、心經、脾經、肝經相連。 一、从胃经与其他经络的关系来看:由于胃经与肺经、心经、脾经、肝经相连。 又五臟皆稟氣於胃( 《素問玉機真臟論》 ) ,五臟經脈皆行於胸腹,因此胃經亦當循行胸腹部。又五脏皆禀气于胃( 《素问玉机真脏论》 ) ,五脏经脉皆行于胸腹,因此胃经亦当循行胸腹部。
二、從經絡的分布來看: 《素問陰陽離合論》說:「太陰之前,名曰陽明。」「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 二、从经络的分布来看: 《素问阴阳离合论》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 陽明胃經行在 太陰脾經之前,太陰脾經行在 陽明胃經之後,少陰在最後,厥陰在少陰之後,這是經絡的一般循行走向。阳明胃经行在 太阴脾经之前,太阴脾经行在 阳明胃经之后,少阴在最后,厥阴在少阴之后,这是经络的一般循行走向。
經絡的分布,表裡經有鄰近及聯屬關係,足陽明胃經與足 太陰脾經,一在前一在後, 足 太陰脾經行於人身前面, 脾胃生理功能極為密切,足陽明胃經亦隨之行於人身之前,足少陰腎經「貫脊屬腎」,而與足太陽膀胱經行於人身之後;足厥陰經及足少陽經皆行於人身側面,如此與太陰陽明行於前;厥陰少陽經行於側面;少陰太陽行於人身之後相符。 经络的分布,表里经有邻近及联属关系,足阳明胃经与足 太阴脾经,一在前一在后, 足 太阴脾经行于人身前面, 脾胃生理功能极为密切,足阳明胃经亦随之行于人身之前,足少阴肾经「贯脊属肾」,而与足太阳膀胱经行于人身之后;足厥阴经及足少阳经皆行于人身侧面,如此与太阴阳明行于前;厥阴少阳经行于侧面;少阴太阳行于人身之后相符。
以寒論三陽病而論,太陽病在腰背屬表;少陽病屬半表半裡在肋部及側腹;陽明病屬裡在胸腹;也與其經絡走向相符。 以寒论三阳病而论,太阳病在腰背属表;少阳病属半表半里在肋部及侧腹;阳明病属里在胸腹;也与其经络走向相符。
五(總五十三):請問有那些時間針法? 五(总五十三):请问有那些时间针法
答:時間針灸目前常用的有: 答:时间针灸目前常用的有:
1.子午流注針法: 以十二經的井滎俞原經合六十六穴為基礎,根據天人相應的觀點,推算人體氣血流注盛衰的時間規律,並運用此規律以掌握氣血,根據陽進陰退的原則規定出按日時定穴。 1.子午流注针法: 以十二经的井荥俞原经合六十六穴为基础,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推算人体气血流注盛衰的时间规律,并运用此规律以掌握气血,根据阳进阴退的原则规定出按日时定穴。用針治病的方法之一。 用针治病的方法之一。 其中的「子」「午」是十二地支中的兩個時辰,在一天之中以十二支排列,則「子」和「午」兩個時辰是陰陽的分界點,子午對十二時辰而言,就是代表了一天內時間變化過程的陰陽消長情況。其中的「子」「午」是十二地支中的两个时辰,在一天之中以十二支排列,则「子」和「午」两个时辰是阴阳的分界点,子午对十二时辰而言,就是代表了一天内时间变化过程的阴阳消长情况。此外任督兩脈也有獨立的子午流注,每一時辰開一個穴位。 此外任督两脉也有独立的子午流注,每一时辰开一个穴位。
2. 靈龜八法:是將八脈交會穴與八卦相結合,按照日時基數相加相除運算,然後根據公式決定取穴,「靈龜」的意義,據古代傳說,大禹治洛時,神龜負文列於背,有數至九,即:「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而五居中。」這就是九宮的數字 ( 見附圖三第二圖 ) 。 2. 灵龟八法:是将八脉交会穴与八卦相结合,按照日时基数相加相除运算,然后根据公式决定取穴,「灵龟」的意义,据古代传说,大禹治洛时,神龟负文列于背,有数至九,即:「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而五居中。」这就是九宫的数字 ( 见附图三第二图 ) 。 八法應用了這些數字結合八穴和日時干支,故名靈龜八法。八法应用了这些数字结合八穴和日时干支,故名灵龟八法。
3. 飛騰八法: 是以八脈八穴為基礎,按時開穴的一種配穴方法。 3. 飞腾八法: 是以八脉八穴为基础,按时开穴的一种配穴方法。 但本法只要知道當日各時辰所屬的天干,即能推算出開穴,不必應用陽九陰六,干支互合之理來推算,較靈龜八法簡單。但本法只要知道当日各时辰所属的天干,即能推算出开穴,不必应用阳九阴六,干支互合之理来推算,较灵龟八法简单。 其意義即:凡時干屬甲壬皆取公孫穴,屬乙癸皆取申脈,屬丙皆取內關穴,屬丁皆取臨泣穴,屬戊皆取臨泣穴,屬己皆取列缺穴,屬庚皆取外關穴,屬辛皆取後谿穴。其意义即:凡时干属甲壬皆取公孙穴,属乙癸皆取申脉,属丙皆取内关穴,属丁皆取临泣穴,属戊皆取临泣穴,属己皆取列缺穴,属庚皆取外关穴,属辛皆取后溪穴。
4. 六經解時法:此法係從傷寒論之六經欲解時而來,即: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 4. 六经解时法:此法系从伤寒论之六经欲解时而来,即: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針對各經病在相應之手足同名經之五輸穴取穴治療之。 针对各经病在相应之手足同名经之五输穴取穴治疗之。
5.現代生理時鐘取穴法:這是一種根據現代生物學、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的人體生物節律時間,選擇針灸穴位 , 按時取穴針刺的方法。 5.现代生理时钟取穴法:这是一种根据现代生物学、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的人体生物节律时间,选择针灸穴位 , 按时取穴针刺的方法。 根據針灸作用起效時間,一般針後 30 分鐘起效 , 因此一般提前一小時根據病情取相關穴位針刺。 根据针灸作用起效时间,一般针后 30 分钟起效 , 因此一般提前一小时根据病情取相关穴位针刺。 例如胰島素分泌上午 10 時左右為高峰 , 治療糖尿病人 , 降低其血糖水準的最佳針刺時間在上午 9 時 ( 健脾 ) 。例如胰岛素分泌上午 10 时左右为高峰 , 治疗糖尿病人 , 降低其血糖水准的最佳针刺时间在上午 9 时 ( 健脾 ) 。 血壓一般在上午 10 時 , 午後 6 時升高 , 治療高血壓病人最佳針刺時間在上午 9 時 ( 巳時 ) 和午後 5 時 ( 酉時 )( 即提前一小時針 ) 。血压一般在上午 10 时 , 午后 6 时升高 , 治疗高血压病人最佳针刺时间在上午 9 时 ( 巳时 ) 和午后 5 时 ( 酉时 )( 即提前一小时针 ) 。 也有的如白血球減少症針後一般 2 小時方能使白血球上升 , 故白血球減少症的針刺宜在一日之中白血球生理節律值相位前 2 小時針刺。也有的如白血球减少症针后一般 2 小时方能使白血球上升 , 故白血球减少症的针刺宜在一日之中白血球生理节律值相位前 2 小时针刺。
六(總五十四)問:針灸的時間間隔與頻度與治病有何關係? 六(总五十四)问:针灸的时间间隔与频度与治病有何关系
答:針灸的治療時間頻度與治療關係可從下面幾點來看: 答:针灸的治疗时间频度与治疗关系可从下面几点来看:
1.總療程:即總治療時間,這個與疾病的急慢,還有病人體質有關。 1.总疗程:即总治疗时间,这个与疾病的急慢,还有病人体质有关。 所謂早治早癒,慢來慢癒。 所谓早治早愈,慢来慢愈。例如落枕及閃腰或其他扭傷,當天來診治往往一次即癒,拖個幾天來那就可能要針兩次或三次才癒。 例如落枕及闪腰或其他扭伤,当天来诊治往往一次即愈,拖个几天来那就可能要针两次或三次才愈。急性病或新患之病療程較短。 急性病或新患之病疗程较短。 慢性病一般療程較長,當然其中也有一些很快能治癒的,原則上功能性的病變要比器質性的病變耗時較少,較快痊癒。慢性病一般疗程较长,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很快能治愈的,原则上功能性的病变要比器质性的病变耗时较少,较快痊愈。
2.治療間隔時間:基本上連續刺激效果較強,早期治病,患者連續治療數次,根本不需服藥便能迅速治癒,現在的病患往往一週只能來一次,縱然配合藥物都要較長時間。 2.治疗间隔时间:基本上连续刺激效果较强,早期治病,患者连续治疗数次,根本不需服药便能迅速治愈,现在的病患往往一周只能来一次,纵然配合药物都要较长时间。例如顏面神經麻痺口眼歪斜,剛罹患之時,如果連續每天針刺,不必服藥,絕大多數病患五六天內就能治癒,我個人在1994年冬天罹患顏面神經麻痺,每天針刺兩次,僅四天急告全癒。例如颜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刚罹患之时,如果连续每天针刺,不必服药,绝大多数病患五六天内就能治愈,我个人在1994年冬天罹患颜面神经麻痹,每天针刺两次,仅四天急告全愈。一般人若每週只針兩次而已,縱然兼服湯藥,有可能仍需四至六周始能全癒。 一般人若每周只针两次而已,纵然兼服汤药,有可能仍需四至六周始能全愈。 又如三叉神經痛等之類的劇痛病症,就宜連續刺激如澆水滅火一樣,否則針則痛止,隔兩日又發,連續針刺可一鼓作氣滅火熄風,才能迅速徹底短期治癒不再復發。又如三叉神经痛等之类的剧痛病症,就宜连续刺激如浇水灭火一样,否则针则痛止,隔两日又发,连续针刺可一鼓作气灭火熄风,才能迅速彻底短期治愈不再复发。 《靈樞經終始篇》有審脈而日一取之,二日一取,日二取之等不同。 《灵枢经终始篇》有审脉而日一取之,二日一取,日二取之等不同。 據經驗表明:多數疾病隔日針一次療效較佳。 据经验表明:多数疾病隔日针一次疗效较佳。
另外小兒因體質關係,所謂:刺小兒如探湯,日再可也。 另外小儿因体质关系,所谓:刺小儿如探汤,日再可也。 小兒因肌膚淺不需深刺,又因不能靜而久留,一日可多針一次以補不能深刺久留之不足。 小儿因肌肤浅不需深刺,又因不能静而久留,一日可多针一次以补不能深刺久留之不足。
3.治病施術的時間 :根據疾病的所屬經絡及氣血盛衰,針對性的治療療效較高。 3.治病施术的时间 :根据疾病的所属经络及气血盛衰,针对性的治疗疗效较高。例如在太陽穴刺血能治療許多病變,最好在中午氣血在上時刺之。 例如在太阳穴刺血能治疗许多病变,最好在中午气血在上时刺之。 治失眠耳尖刺血宜在下午由陽入陰之時,療效既快且高。治失眠耳尖刺血宜在下午由阳入阴之时,疗效既快且高。 治療腰背痛在下午未申時,正當手足太陽經循行時,療效最好。 治疗腰背痛在下午未申时,正当手足太阳经循行时,疗效最好。此外還有根據經絡流注、氣血盛衰、生理時鐘等擇時施術針刺之法,都對於療效的提高有所助益。 此外还有根据经络流注、气血盛衰、生理时钟等择时施术针刺之法,都对于疗效的提高有所助益。
七(總五十五)問:董氏奇穴土水穴與水金穴,皆以五行命名,與治療有何關係?其取名意義為何? 七(总五十五)问:董氏奇穴土水穴与水金穴,皆以五行命名,与治疗有何关系?其取名意义为何
答:土水穴取名土水,當然有治療土(脾胃)病及水(腎)病的作用,但也要把其位於肺經屬金的經絡關係考慮進去,如此本穴即土金水皆治。答:土水穴取名土水,当然有治疗土(脾胃)病及水(肾)病的作用,但也要把其位于肺经属金的经络关系考虑进去,如此本穴即土金水皆治。能治之病極多。 能治之病极多。 水金穴取名水金,當然有治療金(肺)病及水(腎)病的作用,但也要把其位於胃經屬土的經絡關係考慮進去,如此本穴亦是土金水皆治。水金穴取名水金,当然有治疗金(肺)病及水(肾)病的作用,但也要把其位于胃经属土的经络关系考虑进去,如此本穴亦是土金水皆治。能治之病亦極多。 能治之病亦极多。
為何取名土水穴,一方面是從其功能作用來考慮,更重要的是它位在手掌艮卦坎卦之間,艮卦屬土,坎卦屬水,因此本穴名之為土水穴,本穴位於肺經,因此實為土金水穴。为何取名土水穴,一方面是从其功能作用来考虑,更重要的是它位在手掌艮卦坎卦之间,艮卦属土,坎卦属水,因此本穴名之为土水穴,本穴位于肺经,因此实为土金水穴。
為何取名為水金穴,一方面是從其功能作用來考慮,一方面也是從易理卦象來考慮,水金穴位於面部乾卦坎卦之間,坎卦屬水,乾卦屬金,因此本穴名之為水金穴,本穴有大腸經及胃經循行經過,大腸經屬金,胃經屬土,因此實際亦為土金水穴。为何取名为水金穴,一方面是从其功能作用来考虑,一方面也是从易理卦象来考虑,水金穴位于面部乾卦坎卦之间,坎卦属水,乾卦属金,因此本穴名之为水金穴,本穴有大肠经及胃经循行经过,大肠经属金,胃经属土,因此实际亦为土金水穴。
兩穴皆為土金水穴,皆有極佳之理氣作用,都是治療咳喘之特效要穴。 两穴皆为土金水穴,皆有极佳之理气作用,都是治疗咳喘之特效要穴。
八(總五十六) 、穴位的針刺先後順序與療效有何關係? 八(总五十六) 、穴位的针刺先后顺序与疗效有何关系
答:針刺先後順序又稱為針序,中藥有先煎後下之分,針灸亦有先刺後刺之別,凡選用兩穴以上,就有一個先針後針的先後次序問題。答:针刺先后顺序又称为针序,中药有先煎后下之分,针灸亦有先刺后刺之别,凡选用两穴以上,就有一个先针后针的先后次序问题。 《玉龍歌》《席弘賦》《肘後歌》及《長桑君天星秘訣》都很重視針刺的先後次序。 《玉龙歌》《席弘赋》《肘后歌》及《长桑君天星秘诀》都很重视针刺的先后次序。 倒馬針或先針中間一針,或從上至下,也有一個針序的問題。倒马针或先针中间一针,或从上至下,也有一个针序的问题。
為何要注意針序,從經驗得知,第一針的功效常有影響全局的作用,而選穴的精簡熟練亦是經由對針序的了解而漸次深入的。 为何要注意针序,从经验得知,第一针的功效常有影响全局的作用,而选穴的精简熟练亦是经由对针序的了解而渐次深入的。先針的穴位常可影響後針的效果,誘導學說或稱牽引學說印證了此一說法。 先针的穴位常可影响后针的效果,诱导学说或称牵引学说印证了此一说法。 針序的某些原理與牽引針法的原理類似,牽引針法的理論基礎來自於「引來效應」,例如我們在某一點 (A 點 ) 給予刺激,然後在另外一點 (B 點 ) 再針刺,此針 (B 點 ) 的氣即向原來的針刺點 (A 點 ) 傳去,若同時在兩點扎針,再將一針拔掉時,此點雖只留下氣的痕跡,另一點的氣即被吸引向此而來,最終到達此點為止。 针序的某些原理与牵引针法的原理类似,牵引针法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引来效应」,例如我们在某一点 (A 点 ) 给予刺激,然后在另外一点 (B 点 ) 再针刺,此针 (B 点 ) 的气即向原来的针刺点 (A 点 ) 传去,若同时在两点扎针,再将一针拔掉时,此点虽只留下气的痕迹,另一点的气即被吸引向此而来,最终到达此点为止。 這是牽引法的基本依據,也可作為針序的部分原理來理解。这是牵引法的基本依据,也可作为针序的部分原理来理解。
針序大致有下述幾點作用及效果: 针序大致有下述几点作用及效果:
1.顯明治療主次之不同 1.显明治疗主次之不同
2.顯明主應穴之不同 2.显明主应穴之不同
3.能使醫師更深入理解穴性,及其相生相輔相剋牽制等作用,而能應用穴位更精煉。 3.能使医师更深入理解穴性,及其相生相辅相克牵制等作用,而能应用穴位更精炼。
4.可依作用及反應強弱先針主穴,再針輔穴,若病患懼痛,亦不至因不能全針而影響療效。 4.可依作用及反应强弱先针主穴,再针辅穴,若病患惧痛,亦不至因不能全针而影响疗效。
5.協調氣血,避免氣血錯亂。 5.协调气血,避免气血错乱。
至於針序有哪些原則與怎樣應用,內容極為豐富,以後再詳加討論。 至于针序有哪些原则与怎样应用,内容极为丰富,以后再详加讨论。 楊維傑医师_2009年2月最新题目(第九回)
 
一 (总五十七) 、为什么解穴及木火穴不久留针?
答:在前面(第三回第三題,總十七題)討論題曾提及穴位有時間性: 答:在前面(第三回第三题,总十七题)讨论题曾提及穴位有时间性:
1 井穴治病最急,「病在臟者取之井」,古人以失神形無知者為病在臟,尤其是在中風昏厥時,常有神志改變之病症。 1 井穴治病最急, 「病在脏者取之井」,古人以失神形无知者为病在脏,尤其是在中风昏厥时,常有神志改变之病症。井穴能醒腦開竅、寧神泄熱及瀉實祛邪。 井穴能醒脑开窍、宁神泄热及泻实祛邪。 而常用於發現神志突變之急救。 而常用于发现神志突变之急救。 井穴治病最急,而且肌肉較淺,以刺血為多,一般不留針。井穴治病最急,而且肌肉较浅,以刺血为多,一般不留针。
2 滎穴治病次急,「滎俞治外經」「滎主身熱」 ,這裡的外經與經絡有關,與外邪也有關,外感症或為風「寒」或為風「熱」,滎穴或屬水或屬火,因此善於治療外感症,外感症雖不急如中風昏迷,但風者善行而數變,常突如其來,亦屬急症,只是較中風昏厥略緩而已。 2 荥穴治病次急, 「荥俞治外经」「荥主身热」 ,这里的外经与经络有关,与外邪也有关,外感症或为风「寒」或为风「热」 ,荥穴或属水或属火,因此善于治疗外感症,外感症虽不急如中风昏迷,但风者善行而数变,常突如其来,亦属急症,只是较中风昏厥略缓而已。一則滎穴位置在井穴之後,所治較井穴為緩, 董氏奇穴叉三穴治感冒,木穴治感冒,皆在滎穴附近,皆係新得之病,雖急,但較中風等神治病為次急之證。 一则荥穴位置在井穴之后,所治较井穴为缓,董氏奇穴叉三穴治感冒,木穴治感冒,皆在荥穴附近,皆系新得之病,虽急,但较中风等神治病为次急之证。 一般也不留久, 董氏奇穴木火穴在井穴與滎穴之間,治中風後遺症一般也不留久。一般也不留久, 董氏奇穴木火穴在井穴与荥穴之间,治中风后遗症一般也不留久。
解穴與郄穴梁丘接近, 郄穴多用於治療本經臟腑經脈之氣突然組滯失調所發生的急性病症、痛症。解穴与郄穴梁丘接近, 郄穴多用于治疗本经脏腑经脉之气突然组滞失调所发生的急性病症、痛症。 特別是對於本經循行部位所屬臟腑的急性病症及疼痛甚效。 特别是对于本经循行部位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及疼痛甚效。解穴與多氣多血經絡胃經之梁丘接近,特能調整氣血治氣血錯亂及暈針。 解穴与多气多血经络胃经之梁丘接近,特能调整气血治气血错乱及晕针。 由於所治療之氣血錯亂及暈針多為急症,但非內部之急腹症(郄穴若用於治療急腹症則深刺久留強刺激 ) 亦不久留。 由于所治疗之气血错乱及晕针多为急症,但非内部之急腹症(郄穴若用于治疗急腹症则深刺久留强刺激 ) 亦不久留。
二 (總五十八) 、為甚麼靈骨能補氣溫陽? 二 (总五十八) 、为什么灵骨能补气温阳?
答:1. 靈骨大白為理氣補氣要穴 : 大白通肺應金,穴在大腸經,經絡亦屬金,靈骨貼骨通腎,金水並治,理氣作用甚強,有謂補氣補至極點即是補陽,觀補陽還五湯未用溫補陽火之藥附子桂枝等,但補氣藥黃耆用至四兩,即是補陽。答:1. 灵骨大白为理气补气要穴 : 大白通肺应金,穴在大肠经,经络亦属金,灵骨贴骨通肾,金水并治,理气作用什强,有谓补气补至极点即是补阳,观补阳还五汤未用温补阳火之药附子桂枝等,但补气药黄耆用至四两,即是补阳。靈骨大白兩穴夾氣原合谷肉多之處 。 灵骨大白两穴夹气原合谷肉多之处 。 合谷肉厚應土 ( 應脾 ) ,土性亦強 , 兩穴夾之,可謂土金水皆治並調,土金水皆治之穴最能補氣,故靈骨大白補氣而已涵溫陽之性。 合谷肉厚应土 ( 应脾 ) ,土性亦强 , 两穴夹之,可谓土金水皆治并调,土金水皆治之穴最能补气,故灵骨大白补气而已涵温阳之性。
2. 靈骨大白為溫陽要穴: 2. 灵骨大白为温阳要穴: 有道是血虛無水便是陰虛;氣虛無火便是陽虛。有道是血虚无水便是阴虚;气虚无火便是阳虚。 補氣而能生火便是溫陽。 补气而能生火便是温阳。 大白近三間穴屬木,靈骨近陽溪穴屬火,兩穴並針木生火旺,能生火溫陽。大白近三间穴属木,灵骨近阳溪穴属火,两穴并针木生火旺,能生火温阳。 兩穴夾氣原合谷理氣作用甚強,如同火硬火主夾太衝,理血作用甚強一樣。 两穴夹气原合谷理气作用什强,如同火硬火主夹太冲,理血作用什强一样。靈谷大白補氣而又有木生火便是溫陽,觀補陽還五湯為治療半身不隨最常用之要藥效藥,靈骨大白亦為治療半身不隨最常用之要穴效穴,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 灵谷大白补气而又有木生火便是温阳,观补阳还五汤为治疗半身不随最常用之要药效药,灵骨大白亦为治疗半身不随最常用之要穴效穴,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 (總五十九) 、靈骨大白為何治療坐骨神經痛甚效?不效及效不持久之原因為何? 三 (总五十九) 、灵骨大白为何治疗坐骨神经痛甚效?不效及效不持久之原因为何?
答:1.治療取穴貴在專一,取穴不同經必須注意異經克伐。答:1.治疗取穴贵在专一,取穴不同经必须注意异经克伐。 坐骨神經痛常牽涉三經,側面(少陽木)後面(太陽水)前面(陽明土)如同時下針則異經克伐(木剋土,土剋水) 。 坐骨神经痛常牵涉三经,侧面(少阳木)后面(太阳水)前面(阳明土)如同时下针则异经克伐(木克土,土克水) 。 其效果遠不如單取膀胱經或膽經為佳。 其效果远不如单取膀胱经或胆经为佳。靈骨大白之倒馬僅用一條經絡,力專效弘。 灵骨大白之倒马仅用一条经络,力专效弘。
2. 靈骨大白在第二掌骨側,以全息來看,正向靈骨治下焦腰腿,以倒向來看大白亦能治下焦腰腿,可以說兩穴皆能治療下部腰腿(包括坐骨神經痛) ,合用可雙治療下焦腰腿當然效果強大。 2. 灵骨大白在第二掌骨侧,以全息来看,正向灵骨治下焦腰腿,以倒向来看大白亦能治下焦腰腿,可以说两穴皆能治疗下部腰腿(包括坐骨神经痛) ,合用可双治疗下焦腰腿当然效果强大。
3. 靈骨大白皆貼骨下針,此法合乎《內經》《官針篇》所說:「短刺者,刺骨痺,稍搖而深之,致針骨所,以上下摩骨也。」即體應針法之以骨治骨, 治療骨痛包括坐骨神經痛效果甚佳。 3. 灵骨大白皆贴骨下针,此法合乎 《内经》《官针篇》所说:「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即体应针法之以骨治骨,治疗骨痛包括坐骨神经痛效果甚佳。
3. 從體應針法之「以體治象」法來看:大腸經與肝經(屬木)臟腑別通,與木應而能治筋,大白屬木亦治筋,有雙重治筋之作用,又兩穴皆貼骨治骨,可以說兩穴筋骨(水木)並治,坐骨神經痛之病多屬水(膀胱經)木(膽經) ,痛在腹股溝者屬肝經透過大腸經與肝經臟腑別通亦屬其治療範圍。 3. 从体应针法之「以体治象」法来看:大肠经与肝经(属木)脏腑别通,与木应而能治筋,大白属木亦治筋,有双重治筋之作用,又两穴皆贴骨治骨,可以说两穴筋骨(水木)并治,坐骨神经痛之病多属水(膀胱经)木(胆经) ,痛在腹股沟者属肝经透过大肠经与肝经脏腑别通亦属其治疗范围。痛在陽明經透過手足陽明同名經相通亦能有效治療。 痛在阳明经透过手足阳明同名经相通亦能有效治疗。
至於為何有人治療效果不佳,這多半是針法不當所致。 至于为何有人治疗效果不佳,这多半是针法不当所致。所謂 淺部天部治療近部局部病變,中部人部治療稍遠處病,深部地部治療更遠處。 所谓 浅部天部治疗近部局部病变,中部人部治疗稍远处病,深部地部治疗更远处。 以上部穴治療下部病,必須有一定深度(見地回討論題題) ,靈骨大白皆必須針至地部,平均約一寸半或兩寸以上,效果才好。以上部穴治疗下部病,必须有一定深度(见地回讨论题题) ,灵骨大白皆必须针至地部,平均约一寸半或两寸以上,效果才好。深度不夠,當然效果不佳,又如果未配合動氣針法(讓病者患部配合活動)則效果就更不可能太好。深度不够,当然效果不佳,又如果未配合动气针法(让病者患部配合活动)则效果就更不可能太好。而且深度不夠,不能調正氣,所謂局部淺部天部瀉陽部之邪,人部瀉陰部之邪,地部扶穀氣正氣。 而且深度不够,不能调正气,所谓局部浅部天部泻阳部之邪,人部泻阴部之邪,地部扶谷气正气。坐骨神經痛多為久痼寒邪,應深刺入地部久留扶穀氣正氣,如此療效才能辭久,深度不夠留針不長,當然療效不能持久。 坐骨神经痛多为久痼寒邪,应深刺入地部久留扶谷气正气,如此疗效才能辞久,深度不够留针不长,当然疗效不能持久。
四 ( 總六十 ) 、請問郄穴有那些作用? 四 ( 总六十 ) 、请问郄穴有那些作用?
答 : 郄穴善於主治急性病、疼痛病 : 「郄」有間隙之意,是各經經氣深聚的部位。 答 : 郄穴善于主治急性病、疼痛病 : 「郄」有间隙之意,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 經絡循行遇迂曲部位,氣血匯聚流灌如注於孔隙之中,此處為氣血出入較深部位,氣血聚集。经络循行遇迂曲部位,气血汇聚流灌如注于孔隙之中,此处为气血出入较深部位,气血聚集。 除胃郄梁丘穴略高於膝外,其它郄穴全部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郄穴是人體經脈氣血匯聚之處,多氣多血,調理氣血作用極強,郄穴主治特點是對於本經循行部位所屬臟腑的急性病症及疼痛甚效。除胃郄梁丘穴略高于膝外,其它郄穴全部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郄穴是人体经脉气血汇聚之处,多气多血,调理气血作用极强,郄穴主治特点是对于本经循行部位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及疼痛甚效。
有人認為陰經郄穴多主血證,陽經郄穴多主痛症,但據經驗,凡經絡之急痛及血症,不論陰陽經之郄穴均有療效。有人认为阴经郄穴多主血证,阳经郄穴多主痛症,但据经验,凡经络之急痛及血症,不论阴阳经之郄穴均有疗效。 如肺經郄穴孔最治效哮喘甚效 ( 配尺澤或魚際更佳 ) ,治喀血、支氣管擴張、肺結核 ( 配陰郄 ) 療效甚佳。 如肺经郄穴孔最治效哮喘甚效 ( 配尺泽或鱼际更佳 ) ,治喀血、支气管扩张、肺结核 ( 配阴郄 ) 疗效甚佳。 郄門 ( 心包郄 ) 治驚悸、心神不寧 ( 配神門 ) ,治心絞痛、早博 ( 配心俞、膻中 ) 療效甚佳。 郄门 ( 心包郄 ) 治惊悸、心神不宁 ( 配神门 ) ,治心绞痛、早博 ( 配心俞、膻中 ) 疗效甚佳。 總之郄穴多用於治療本經臟腑經脈之氣突然阻滯失調所發生的急性病症、痛症。 总之郄穴多用于治疗本经脏腑经脉之气突然阻滞失调所发生的急性病症、痛症。所治病症多以實證為主, 所治病症多以实证为主,
董氏奇穴之地士穴與肺經郄穴孔最相近,治療肺之急病感冒及氣喘效果甚好。董氏奇穴之地士穴与肺经郄穴孔最相近,治疗肺之急病感冒及气喘效果甚好。 解穴與多氣多血之梁丘接近,特能調整氣血治氣血錯亂及暈針。 解穴与多气多血之梁丘接近,特能调整气血治气血错乱及晕针。
此外許多的研究及經驗都表明,郄穴為重要的診斷穴位。 此外许多的研究及经验都表明,郄穴为重要的诊断穴位。郄穴是急性病反應最明顯的腧穴,因此對急性病的診斷很有意義。 郄穴是急性病反应最明显的腧穴,因此对急性病的诊断很有意义。 對於相關臟腑氣血不調衍生之病亦具診斷作用。对于相关脏腑气血不调衍生之病亦具诊断作用。 例如:胃痙攣、急性乳腺炎在梁丘會有壓痛,梁丘有壓痛有助於診斷胃病。 例如:胃痉挛、急性乳腺炎在梁丘会有压痛,梁丘有压痛有助于诊断胃病。此外孔最 ( 肺郄 ) 有壓痛可幫助診斷肺炎、痔瘡、外丘 ( 膽郄 ) 可幫助診斷膽道感染:溫溜 ( 大腸郄 ) 有壓痛,常為消化道穿孔 … 等。 此外孔最 ( 肺郄 ) 有压痛可帮助诊断肺炎、痔疮、外丘 ( 胆郄 ) 可帮助诊断胆道感染:温溜 ( 大肠郄 ) 有压痛,常为消化道穿孔 … 等。
五 (總六十一) 、請問 原穴有那些作用? 五 (总六十一) 、请问 原穴有那些作用?
答:原穴的分布有一特點,即手不過腕,足不過踝,十二原穴皆分布在腕踝關節以下,與人體的原氣密切相關,是臟腑經絡之根本—原氣所過而流止的穴位。答:原穴的分布有一特点,即手不过腕,足不过踝,十二原穴皆分布在腕踝关节以下,与人体的原气密切相关,是脏腑经络之根本—原气所过而流止的穴位。原穴是人體原氣作用表現的部位。 原穴是人体原气作用表现的部位。 臟腑病變,往往反應於十二原穴。 脏腑病变,往往反应于十二原穴。
《靈樞. 《灵枢. 九針十二原》說:「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說明十二原穴主要用治五臟疾病,透過表裡關係也能治六腑疾病。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说明十二原穴主要用治五脏疾病,透过表里关系也能治六腑疾病。 原穴的主治特點在於既可補虛,又可瀉實,具有所謂「雙向性調整」的作用。原穴的主治特点在于既可补虚,又可泻实,具有所谓「双向性调整」的作用。 因此原穴不但可以治療所屬臟腑疾患,與臟腑相關的器官、肢體疾病,還可治本經經脈病,不論虛證、實證、寒證、熱證、急性病、慢性病、疼痛病都能治療,可以說原穴是治療本經及本臟病的「總治穴」。因此原穴不但可以治疗所属脏腑疾患,与脏腑相关的器官、肢体疾病,还可治本经经脉病,不论虚证、实证、寒证、热证、急性病、慢性病、疼痛病都能治疗,可以说原穴是治疗本经及本脏病的「总治穴」。
「原」的第一個意義是指本原、原氣,腎間之動氣,人生根本之氣。「原」的第一个意义是指本原、原气,肾间之动气,人生根本之气。 「原」的另一意義可以指寬闊平坦之處, 諸臟之原恰與俞合,而諸腑之原排列於五輸穴的俞穴之後,原穴多居脈氣豐盛處,脈氣在俞原之處比較盛大,從「體應」原理來看,此處肉多,多能主氣。「原」的另一意义可以指宽阔平坦之处, 诸脏之原恰与俞合,而诸腑之原排列于五输穴的俞穴之后,原穴多居脉气丰盛处,脉气在俞原之处比较盛大,从「体应」原理来看,此处肉多,多能主气。
原穴不但應用廣,而且療效高,見效快。 原穴不但应用广,而且疗效高,见效快。在《針灸大成》、《治症總要》中的 151 首針灸處方中,使用原穴竟高達了 52% ,個人之特殊經驗,原穴多在肌肉豐厚處,為多氣之處,氣多則與脾相應,能補後天。 在《针灸大成》、《治症总要》中的 151 首针灸处方中,使用原穴竟高达了 52% ,个人之特殊经验,原穴多在肌肉丰厚处,为多气之处,气多则与脾相应,能补后天。又原穴與三焦原氣及腎間動氣相應,能補腎補先天,可以說原穴能脾腎雙補,先後天並調,所以主治作用特別廣泛,療效亦高,董氏奇穴之許多重要穴位,即在「原」穴之周圍。 又原穴与三焦原气及肾间动气相应,能补肾补先天,可以说原穴能脾肾双补,先后天并调,所以主治作用特别广泛,疗效亦高,董氏奇穴之许多重要穴位,即在「原」穴之周围。如火主 ( 太沖 ) 、腕順二 ( 腕骨 ) 、靈骨 ( 陽溪 ) 等。 如火主 ( 太冲 ) 、腕顺二 ( 腕骨 ) 、灵骨 ( 阳溪 ) 等。
六(總六十二) 、 董氏奇穴 駟馬三穴、通關三穴、通腎三穴之縱橫排列及上下排列有何意義? 六(总六十二) 、 董氏奇穴 驷马三穴、通关三穴、通肾三穴之纵横排列及上下排列有何意义?
答: 十四經絡之排列與開闔樞之內外排列有關,已如第七回第五題(總四十六題)所述,同理董氏奇穴之排列亦如此。 十四经络之排列与开阖枢之内外排列有关,已如第七回第五题(总四十六题)所述,同理董氏奇穴之排列亦如此。 董氏奇穴駟馬三穴、通關三穴、通腎三穴之縱橫排列與開闔樞有密切關係;駟馬三穴 主肺太陰病為「開」在最外 、通關三穴 主心少陰病為「樞」 、通腎三穴 主腎少陰病為「樞」皆在中、三黃三穴主治肝病為「闔」在內。 董氏奇穴驷马三穴、通关三穴、通肾三穴之纵横排列与开阖枢有密切关系;驷马三穴 主肺太阴病为「开」在最外 、通关三穴 主心少阴病为「枢」 、通肾三穴 主肾少阴病为「枢」皆在中、三黄三穴主治肝病为「阖」在内。
至於董氏奇穴之駟馬三穴、通關三穴、通腎三穴皆在脾胃經線之內,這標誌了董老師先祖注重脾胃學說之應用。 至于董氏奇穴之驷马三穴、通关三穴、通肾三穴皆在脾胃经线之内,这标志了董老师先祖注重脾胃学说之应用。
駟馬三穴、通關三穴、通腎三穴之上下排列亦有其意義: 駟馬三穴 治肺位置最高 、通關三穴 治心位置其次 、通腎三穴 治腎位置最低。 驷马三穴、通关三穴、通肾三穴之上下排列亦有其意义: 驷马三穴 治肺位置最高 、通关三穴 治心位置其次 、通肾三穴 治肾位置最低。
七(總六十三) 、問:能說說針灸之同病異治及異病同治嗎? 七(总六十三) 、问:能说说针灸之同病异治及异病同治吗?
答:異病同治即不同的病可採取相同的穴位治療,雖然症狀不同,但病機相同,便可用同一方治療,此謂之“異病同治",也可稱為“一方治多病" 。 答:异病同治即不同的病可采取相同的穴位治疗,虽然症状不同,但病机相同,便可用同一方治疗,此谓之“异病同治",也可称为“一方治多病" 。 例如傷寒論之豬苓湯既治陽明病熱證'陰虧有熱、水氣內停證,又治少陰病熱化證之下利心煩不得眠證;五苓散既用於太陽蓄水證'又治霍亂病熱多欲飲水證:鳥梅丸之治療蚘厥證和久利證等,皆屬異病同治之例,其關鍵都在於病機相同,故可一方通治之。例如伤寒论之猪苓汤既治阳明病热证'阴亏有热、水气内停证,又治少阴病热化证之下利心烦不得眠证;五苓散既用于太阳蓄水证'又治霍乱病热多欲饮水证:鸟梅丸之治疗蛔厥证和久利证等,皆属异病同治之例,其关键都在于病机相同,故可一方通治之。 〈金匱要略〉中“異病同治"體現尤多,最為人熟悉者當為“腎氣丸" 。 〈金匮要略〉中“异病同治"体现尤多,最为人熟悉者当为“肾气丸" 。 針灸治療亦是同理,如三叉神經痛及顏面神經震顫,雖然是不同的病,但因部位相近,循行經絡交集或相同,而且最重要的是病症有相似之處,一則為震顫(顏面神經震顫) ,一則為抽搐痛(三叉神經痛) ,皆屬於風的性質,因此皆可用相同的穴位治癒,皆可用大白、後溪、側三里、側下三里等治療,都能有很好的效果。 针灸治疗亦是同理,如三叉神经痛及颜面神经震颤,虽然是不同的病,但因部位相近,循行经络交集或相同,而且最重要的是病症有相似之处,一则为震颤(颜面神经震颤) ,一则为抽搐痛(三叉神经痛) ,皆属于风的性质,因此皆可用相同的穴位治愈,皆可用大白、后溪、侧三里、侧下三里等治疗,都能有很好的效果。
又如失眠,心腎不交型可在耳尖點刺,蓋耳尖者心腎皆開竅於此;久年不眠之氣滯瘀血型也可在耳尖點刺,蓋刺血有活血化瘀作用;又膽經循耳入耳,對於膽虛不眠及膽熱不眠皆可針此,同一失眠,雖症型不同,但取穴卻相同。又如失眠,心肾不交型可在耳尖点刺,盖耳尖者心肾皆开窍于此;久年不眠之气滞瘀血型也可在耳尖点刺,盖刺血有活血化瘀作用;又胆经循耳入耳,对于胆虚不眠及胆热不眠皆可针此,同一失眠,虽症型不同,但取穴却相同。
同病異治即相同的病但採取不同的穴位治療,這是因為病機不同所致,這類的例子臨床甚多,例如傷寒論中同為口渴小便不利,由於太陽蓄水所致則用五苓散,由於熱傷津液,熱與水結,則用豬苓湯,此即“同病異治",這是因為病症雖同,但病機病因不同,因此處方也就不同。 同病异治即相同的病但采取不同的穴位治疗,这是因为病机不同所致,这类的例子临床甚多,例如伤寒论中同为口渴小便不利,由于太阳蓄水所致则用五苓散,由于热伤津液,热与水结,则用猪苓汤,此即“同病异治",这是因为病症虽同,但病机病因不同,因此处方也就不同。 同樣以針治失眠為例,失眠之肝鬱氣滯型可用四關穴甚效,心腎不交型則可在耳尖點刺;膽熱擾胸型則針風市等。同样以针治失眠为例,失眠之肝郁气滞型可用四关穴甚效,心肾不交型则可在耳尖点刺;胆热扰胸型则针风市等。 虛煩懊儂型可針間谷等…… ,其他的用例實不勝枚舉,就不再多述。虚烦懊侬型可针间谷等…… ,其他的用例实不胜枚举,就不再多述。 (2009年2月15日刊出)
2009年3月最新题目(第十回) ( 五输穴专集 )
 
一(總六十四)、五輸穴為何陽經井穴從金穴起,陰經井穴從木起 ? 一(总六十四)、五输穴为何阳经井穴从金穴起,阴经井穴从木起 ?
答:五輸穴的五行屬性,陰經與陽經的配合次序是不同的,其和臨床應用的關係很大,必須熟記,《難經六十六難》說:「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俞土,陽俞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就是說陰經井木,依次為滎火、俞土、經金、合水;陽經井金,依次為滎水、俞木、經火、合土。答:五输穴的五行属性,阴经与阳经的配合次序是不同的,其和临床应用的关系很大,必须熟记,《难经六十六难》说:「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就是说阴经井木,依次为荥火、俞土、经金、合水;阳经井金,依次为荥水、俞木、经火、合土。
為甚麼五輸穴陰經井穴起於木,陽經井穴起於金,有關的文章雖然很多,但似乎都抓不到核心。为什么五输穴阴经井穴起于木,阳经井穴起于金,有关的文章虽然很多,但似乎都抓不到核心。 據我個人研究認為:此乃是從五行之氣與質而決定的。据我个人研究认为:此乃是从五行之气与质而决定的。 木火清揚上升屬陽,金水沉重而降屬陰,決定了經絡的上下走向,也決定了陰經陽經五輸穴的五行屬性配置。木火清扬上升属阳,金水沉重而降属阴,决定了经络的上下走向,也决定了阴经阳经五输穴的五行属性配置。
首先從臟腑所在部位來理解,膈以上為陽,肺心兩臟皆在膈上,其經絡亦走上,循行於手,與其表裡之大腸小腸亦隨之走手;脾肝腎皆位於膈下,其經絡亦走下,循行於足,與其表裡之胃膽膀胱亦隨之走足。首先从脏腑所在部位来理解,膈以上为阳,肺心两脏皆在膈上,其经络亦走上,循行于手,与其表里之大肠小肠亦随之走手;脾肝肾皆位于膈下,其经络亦走下,循行于足,与其表里之胃胆膀胱亦随之走足。其次 從十二經脈的流注來看,根據臟腑經脈十二時辰流注的順序。 其次 从十二经脉的流注来看,根据脏腑经脉十二时辰流注的顺序。 始於寅時,終於丑時,每時配合一經,即肺經為寅時,大腸經為卯時,胃為辰時,脾經為巳時,心經為午時,小腸經為未時,膀胱經為申時,腎經為酉時,心包經為戌時,三焦經為亥時,膽經為子時,肝經為丑時。始于寅时,终于丑时,每时配合一经,即肺经为寅时,大肠经为卯时,胃为辰时,脾经为巳时,心经为午时,小肠经为未时,膀胱经为申时,肾经为酉时,心包经为戌时,三焦经为亥时,胆经为子时,肝经为丑时。各經當其時為氣血盛,過其時為氣血衰。 各经当其时为气血盛,过其时为气血衰。
將十二經脈的流注時辰置於十二干支盤中,可以看到地支有著這樣一種關係 : 寅午戌三合火;亥卯未三合木;巳酉丑三合金;申子辰三合水。 将十二经脉的流注时辰置于十二干支盘中,可以看到地支有着这样一种关系 : 寅午戌三合火;亥卯未三合木;巳酉丑三合金;申子辰三合水。 則肺 ( 寅 ) 、心 ( 午 ) 、心包 ( 戌 ) 手上三條陰經三合火;三焦 ( 亥 ) 、大腸 ( 卯 ) 、小腸 ( 未 ) 手上三條陽經三合木。则肺 ( 寅 ) 、心 ( 午 ) 、心包 ( 戌 ) 手上三条阴经三合火;三焦 ( 亥 ) 、大肠 ( 卯 ) 、小肠 ( 未 ) 手上三条阳经三合木。由於木火清揚上升屬陽,所以其經絡走上部走手。 由于木火清扬上升属阳,所以其经络走上部走手。 脾 ( 巳 ) 、腎 ( 酉 ) 、肝 ( 丑 ) 足部三條陰經三合金;膀胱 ( 申 ) 、膽 ( 子 ) 、胃 ( 辰 ) 足部三條陽經三合水 ( 見下圖 ) 。 脾 ( 巳 ) 、肾 ( 酉 ) 、肝 ( 丑 ) 足部三条阴经三合金;膀胱 ( 申 ) 、胆 ( 子 ) 、胃 ( 辰 ) 足部三条阳经三合水 ( 见下图 ) 。 由於金水沉重而降屬陰;所以其經絡走下部走足。 由于金水沉重而降属阴;所以其经络走下部走足。
手足三陰三陽在中醫經絡循環交濟之基本體現即為陰升陽降,這是本於易理之坤卦為地屬陰在下,乾掛為天屬陽在上,地氣上升天氣下降乃成地天交泰之象,天地大宇宙,人體小宇宙,陰升陽降象徵著地天交泰上下交濟的天人合一觀。手足三阴三阳在中医经络循环交济之基本体现即为阴升阳降,这是本于易理之坤卦为地属阴在下,干挂为天属阳在上,地气上升天气下降乃成地天交泰之象,天地大宇宙,人体小宇宙,阴升阳降象征着地天交泰上下交济的天人合一观。試以雙腿站立雙手上舉,則可見足三陰從足至胸,手三陰從胸走手,呈現上升之勢;手三陽從手走頭,足三陽從頭走足:呈現下降之勢。 试以双腿站立双手上举,则可见足三阴从足至胸,手三阴从胸走手,呈现上升之势;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呈现下降之势。這就充分體現了陰升陽降的精神。 这就充分体现了阴升阳降的精神。 由於木火清揚上升,所以上升之陰經五輸穴亦必從上升清揚的木火起; 金水重濁沉降,所以下降之陽經五輸穴亦必從沉重而降的金水起。由于木火清扬上升,所以上升之阴经五输穴亦必从上升清扬的木火起; 金水重浊沉降,所以下降之阳经五输穴亦必从沉重而降的金水起。
又,陰主血,陽主氣,心肝(木火)主血,金水(肺腎)主氣,陰經從木火起井滎,陽經從金水起井滎,亦與生理合。又,阴主血,阳主气,心肝(木火)主血,金水(肺肾)主气,阴经从木火起井荥,阳经从金水起井荥,亦与生理合。
這樣的配置,陰經陽經的穴位不同而且相剋,據《難經六十四難》解釋意義大致是 : 陰與陽相對,剛與柔相對,陽剛陰柔,金剛木柔,剛柔相濟,陰井乙木,陽井庚金。 这样的配置,阴经阳经的穴位不同而且相克,据《难经六十四难》解释意义大致是 : 阴与阳相对,刚与柔相对,阳刚阴柔,金刚木柔,刚柔相济,阴井乙木,阳井庚金。 乙庚相合,陰陽相濟而不相犯,構成所謂「夫妻」關係。乙庚相合,阴阳相济而不相犯,构成所谓「夫妻」关系。 相剋而又相合,其餘四行,甲己合、丙辛合、丁壬合、戊癸合,依此類推。 相克而又相合,其余四行,甲己合、丙辛合、丁壬合、戊癸合,依此类推。這樣的配置,陰陽本身是自生,但彼此之間則相剋,雖為相剋,但又係相合,實際則剋中有生,這其中含有控制論的意義。 这样的配置,阴阳本身是自生,但彼此之间则相克,虽为相克,但又系相合,实际则克中有生,这其中含有控制论的意义。
二(總六十五)、五輸穴之循行方向全為向心性,是何原因 ? 二(总六十五)、五输穴之循行方向全为向心性,是何原因 ?
答 : 答 : 有人認為《靈樞》非一時一人之作,因而有此出入,也有人認為是另一層次運行及時代演進之烙印,個人參考諸多文獻認為這可能有以下幾種原因 : 有人认为《灵枢》非一时一人之作,因而有此出入,也有人认为是另一层次运行及时代演进之烙印,个人参考诸多文献认为这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
1. 五腧穴循行與《足臂》學術思想有關 1. 五腧穴循行与《足臂》学术思想有关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中有〈足臂十一脈灸經》 , 《足臂十一脈灸經》 ( 簡稱《足臂》 ) 被認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經絡專書,其所記載十一條經脈的循行,皆起於手足之末端而向心胸走行,說明五腧穴理論與《足臂》學術思想有一定聯繫,有人認為這代表了經脈氣血運行的早期學說。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 , 《足臂十一脉灸经》 ( 简称《足臂》 ) 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经络专书,其所记载十一条经脉的循行,皆起于手足之末端而向心胸走行,说明五腧穴理论与《足臂》学术思想有一定联系,有人认为这代表了经脉气血运行的早期学说。
2. 五臟循行理論與《標本》《根結》學說有關根據《靈樞﹒ 2. 五脏循行理论与《标本》《根结》学说有关根据《灵枢﹒ 衛氣》篇及《靈樞﹒ 卫气》篇及《灵枢﹒ 根結》篇所言。 根结》篇所言。十二經脈原氣皆「根」於四肢末端(井穴), 「結」在頭面、軀幹。十二经脉原气皆「根」于四肢末端(井穴), 「结」在头面、躯干。「本」是經氣作用發出的所在,軀幹為「標」是經氣影響所到的部位,如「足太陽根於至陰,溜於京骨,注於昆崙,入於天柱、飛揚也。足少陽根於 … 。足陽明根於 … 」其經脈脈氣所「根」、「溜」「注」的部位,與五輸穴脈氣流注有密切關聯,說明四肢末端與頭面軀幹的特定聯繫,從而可見五輸穴的應用是標本根結的體現。 「本」是经气作用发出的所在,躯干为「标」是经气影响所到的部位,如「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足少阳根于 … 。足阳明根于 … 」其经脉脉气所「根」、「溜」「注」的部位,与五输穴脉气流注有密切关联,说明四肢末端与头面躯干的特定联系,从而可见五输穴的应用是标本根结的体现。
3. 五輸循行與脈氣的逆數回還有關(或說係衛氣的曲折回還) 3. 五输循行与脉气的逆数回还有关(或说系卫气的曲折回还)
《靈樞﹒ 《灵枢﹒ 邪客》說: 「手太陰之脈,出於大指之端,內屈,循白肉際,至本節之後太淵,留以澹,外屈,上於本節下,內屈,與陰諸絡會於魚際,數脈並注,其氣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於寸口而行,上至於肘內廉,入於大筋之下,內屈,上行臑陰,入腋下,內屈,走肺。此順行逆數之屈折也。」此篇手太陰之脈的循行,與《靈樞﹒ 邪客》说: 「手太阴之脉,出于大指之端,内屈,循白肉际,至本节之后太渊,留以澹,外屈,上于本节下,内屈,与阴诸络会于鱼际,数脉并注,其气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于寸口而行,上至于肘内廉,入于大筋之下,内屈,上行臑阴,入腋下,内屈,走肺。此顺行逆数之屈折也。」此篇手太阴之脉的循行,与《灵枢﹒ 經脈》手太陰之脈的循行方向完全相反,為向心性循行,此段之後又舉述了手厥陰心主之脈的內屈、外屈、上入等。 经脉》手太阴之脉的循行方向完全相反,为向心性循行,此段之后又举述了手厥阴心主之脉的内屈、外屈、上入等。 亦為向心性,楊上善注說:餘之十經依此類推。 亦为向心性,杨上善注说:余之十经依此类推。 這段話的意義道出:十二經脈流注言其常,而《靈樞﹒ 这段话的意义道出:十二经脉流注言其常,而《灵枢﹒ 邪客》則言其變,說明了經絡學說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制約性。 邪客》则言其变,说明了经络学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制约性。
又從此中的「其氣滑利,伏行壅骨之下」之條文來看,此係衛氣循行之特點, 《靈樞﹒ 又从此中的「其气滑利,伏行壅骨之下」之条文来看,此系卫气循行之特点, 《灵枢﹒ 邪客》說: 「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肢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也。」衛氣特性「慄疾滑利」,瀰散之力甚強,能不受經絡約束及制約而擴散至脈外,張隱庵注為「脈中之宗氣從心主滎於十二經脈之中…其脈外之氣(衛氣)亦隨本經而曲折於皮膚之間。」因此也可看作是「衛氣的曲折回還」 。 邪客》说: 「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肢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也。」卫气特性「栗疾滑利」,弥散之力什强,能不受经络约束及制约而扩散至脉外,张隐庵注为「脉中之宗气从心主荥于十二经脉之中…其脉外之气(卫气)亦随本经而曲折于皮肤之间。」因此也可看作是「卫气的曲折回还」 。
4. 五輸循行與營氣血氣出入有關(脈外血氣的回流) 4. 五输循行与营气血气出入有关(脉外血气的回流)
(1) 血氣從氣街出與衛合復從井穴回:血氣從頭、胸、腹、脛四街之氣街而出,與衛氣相合。 (1) 血气从气街出与卫合复从井穴回:血气从头、胸、腹、胫四街之气街而出,与卫气相合。 復從四肢末端井穴溜注於脈中,張隱庵注曰: 「脈內之血氣從氣街而出於脈中,脈外之血氣從井滎而溜於脈中。」 复从四肢末端井穴溜注于脉中,张隐庵注曰: 「脉内之血气从气街而出于脉中,脉外之血气从井荥而溜于脉中。」
(2) 營氣從絡脈出與衛合復從井穴回:張隱庵注《靈樞﹒ (2) 营气从络脉出与卫合复从井穴回:张隐庵注《灵枢﹒ 衛氣》說: 「營行脈中,衛行脈外,脈內血氣從絡脈而滲灌於脈外,脈外之血氣從絡脈而溜注於脈中,外內出入相通也」脈中營氣從絡脈出而與衛氣在肌腠相合,復從四肢末端井穴溜注於脈中。 卫气》说: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脉内血气从络脉而渗灌于脉外,脉外之血气从络脉而溜注于脉中,外内出入相通也」脉中营气从络脉出而与卫气在肌腠相合,复从四肢末端井穴溜注于脉中。張隱庵注《靈樞﹒ 张隐庵注《灵枢﹒ 九針十二原》說: 「水穀所生之血氣從大絡出於皮膚,復從五腧注於經脈,故曰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輸也」。九针十二原》说: 「水谷所生之血气从大络出于皮肤,复从五腧注于经脉,故曰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如此看來,五輸穴可以說是營衛血氣交會出入的部位所在,脈外之氣由此循經返回本臟本腑,而呈向心性走向。如此看来,五输穴可以说是营卫血气交会出入的部位所在,脉外之气由此循经返回本脏本腑,而呈向心性走向。
5. 另一體系:認為向心性排列自古 ( 內經 ) 即成體系,內經中便有向心性排列。 5. 另一体系:认为向心性排列自古 ( 内经 ) 即成体系,内经中便有向心性排列。 而《甲乙經》對於十二經絡的排列,更是全部自肢端向軀幹循行,全部為向心性,其後之《千金方》及《銅人》的排列皆宗甲乙經之體例,如此說來自內經而甲乙經,五輸穴呈向心性排列可說係針灸的另一體系。而《甲乙经》对于十二经络的排列,更是全部自肢端向躯干循行,全部为向心性,其后之《千金方》及《铜人》的排列皆宗甲乙经之体例,如此说来自内经而甲乙经,五输穴呈向心性排列可说系针灸的另一体系。
至於有人認為靈樞非一時一人之作,因而有此出入,也有人認為是另一層次運行及時代演進之烙印,就不再多加討論了。 至于有人认为灵枢非一时一人之作,因而有此出入,也有人认为是另一层次运行及时代演进之烙印,就不再多加讨论了。
三(總六十六)、請問五輸穴的全息觀是指什麼 ? 怎樣應用 ? 三(总六十六)、请问五输穴的全息观是指什么 ? 怎样应用 ?
答 : 《靈樞九針十二原》 : 「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輸也。」就是說 : 十二經脈,十五絡脈在人身的循行流注出入皆與五輸穴有關。答 : 《灵枢九针十二原》 : 「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就是说 : 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在人身的循行流注出入皆与五输穴有关。 指出了五輸穴與全身的整體關係。 指出了五输穴与全身的整体关系。《靈樞官能》說 : 「明於五輸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條理。」則說了解五輸穴的道理才能做好臨床。 《灵枢官能》说 : 「明于五输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则说了解五输穴的道理才能做好临床。 兩者都說明了五輸穴在整體應用的重要。 两者都说明了五输穴在整体应用的重要。
五輸穴與全身各部的聯繫,五輸穴的五行配置,使五輸穴成為一個完整的五行子系統,從而與其他臟腑器官組織等五行子系統相互聯繫並發生作用,建構成五輸穴的全息觀,每條經絡的五輸穴就是每條經絡的全息點,每條經絡皆可透過五輸穴的不同五行,而與隸屬該經的臟腑組織器官聯繫並發生作用。 五输穴与全身各部的联系,五输穴的五行配置,使五输穴成为一个完整的五行子系统,从而与其他脏腑器官组织等五行子系统相互联系并发生作用,建构成五输穴的全息观,每条经络的五输穴就是每条经络的全息点,每条经络皆可透过五输穴的不同五行,而与隶属该经的脏腑组织器官联系并发生作用。
五輸穴的全息觀除前述之整體觀外,尚包括自然觀及象數觀。 五输穴的全息观除前述之整体观外,尚包括自然观及象数观。自然觀即是五輸穴與時間空間的聯繫,五輸穴流注由淺至深的層次及分布的位置決定了空間性,例如井穴對應於頭;滎穴對應於面;俞穴對應於頸或腰 ( 一或二級對應 ) ;經穴屬火金對應於肺心;合穴屬土水對應於脾腎,又凡屬木的穴位皆對應於肝膽,本臟或本腑疾病與肝膽相關時即可針刺,又凡屬火的穴位皆對應於心小腸,本臟或本腑有疾病與心小腸相關時即可針刺,其他各行依此類推。自然观即是五输穴与时间空间的联系,五输穴流注由浅至深的层次及分布的位置决定了空间性,例如井穴对应于头;荥穴对应于面;俞穴对应于颈或腰 ( 一或二级对应 ) ;经穴属火金对应于肺心;合穴属土水对应于脾肾,又凡属木的穴位皆对应于肝胆,本脏或本腑疾病与肝胆相关时即可针刺,又凡属火的穴位皆对应于心小肠,本脏或本腑有疾病与心小肠相关时即可针刺,其他各行依此类推。其對應性也可包括皮脈肉筋骨等五體;屬木的穴位可治筋 : 屬火的穴位可治血脈等,這個在前幾回有關五輸穴的空間應用中已談過,這裡就不再多談。其对应性也可包括皮脉肉筋骨等五体;属木的穴位可治筋 : 属火的穴位可治血脉等,这个在前几回有关五输穴的空间应用中已谈过,这里就不再多谈。五輸穴的時間性孕育著天人合一的自然思想,穴位的時間應用有急性 ( 如井穴 ) 慢性 ( 如經穴及合穴 ) 時間時甚 ( 如俞穴 ) 四季分刺、四時分刺、子午流注、靈歸八法等。 五输穴的时间性孕育着天人合一的自然思想,穴位的时间应用有急性 ( 如井穴 ) 慢性 ( 如经穴及合穴 ) 时间时甚 ( 如俞穴 ) 四季分刺、四时分刺、子午流注、灵归八法等。
此外還有五行的象數觀,包括同氣相求、交濟 … 等用法,前述之木穴治療肝膽病及筋病;火穴治療心小腸病及血脈病,可以說就是象數觀的應用,例如震颤的病;抽痛的病;如風般一陣突來的病;都可列入風病的範圍,就都可用五行屬木的穴位來治。此外还有五行的象数观,包括同气相求、交济 … 等用法,前述之木穴治疗肝胆病及筋病;火穴治疗心小肠病及血脉病,可以说就是象数观的应用,例如震颤的病;抽痛的病;如风般一阵突来的病;都可列入风病的范围,就都可用五行属木的穴位来治。這方面的應用空間更大,應用時間更多,才是五輸穴應用的最大內容。 这方面的应用空间更大,应用时间更多,才是五输穴应用的最大内容。 在這方面下功夫,治病便能更靈活,效用也就更高。在这方面下功夫,治病便能更灵活,效用也就更高。 董氏奇穴有很多應用就是根據象數觀而發揮的。 董氏奇穴有很多应用就是根据象数观而发挥的。
四(總六十七)、《 內經》四時分刺法與《難經》四時分刺法不同,各具何理 ? 四(总六十七)、《 内经》四时分刺法与《难经》四时分刺法不同,各具何理 ?
答:1.內經四時分刺法:其重點是春刺滎,夏刺俞,秋刺合,冬刺井。 答:1.内经四时分刺法:其重点是春刺荥,夏刺俞,秋刺合,冬刺井。 《靈樞經本輸篇》說:「春取絡脈諸滎大經分肉之間,甚者深取之,間者淺取之。夏取諸俞孫絡肌肉皮膚之上。秋取諸合,餘如春法。冬取諸井諸俞之分,欲深而留之。」 (註:夏取之俞為十二經俞穴,冬取之俞為背後俞穴) 。 《灵枢经本输篇》说:「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夏取诸俞孙络肌肉皮肤之上。秋取诸合,余如春法。冬取诸井诸俞之分,欲深而留之。」 (注:夏取之俞为十二经俞穴,冬取之俞为背后俞穴) 。 關於如此取穴之理由,「素問水熱穴論」解釋道:「秋者金始治,肺將收殺,金將勝火,陽氣在合,陰氣初勝,濕氣及體陰氣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瀉陰邪,取合以虛陽邪,陽氣始衰,故取於合。」本段是說秋天金氣肅殺,陽氣向內在合,陰濕之邪初盛但尚未深入,此時應針俞穴瀉濕,刺合穴瀉入內之邪。关于如此取穴之理由,「素问水热穴论」解释道:「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于合。」本段是说秋天金气肃杀,阳气向内在合,阴湿之邪初盛但尚未深入,此时应针俞穴泻湿,刺合穴泻入内之邪。
「……冬者水始治,腎方閉,陽氣衰少,陰氣堅盛,巨陽伏沉,陽脈乃去,故取井以下陰逆,取滎以實陽氣。」本段是說冬天寒水主氣,腎氣應之,腎主閉藏,陽氣內藏陰氣上逆,此時應針荥穴實沉陽,刺井穴下陰逆。「……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荥以实阳气。」本段是说冬天寒水主气,肾气应之,肾主闭藏,阳气内藏阴气上逆,此时应针荥穴实沉阳,刺井穴下阴逆。
又《靈樞經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也曾提出:「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滎;時主夏,夏刺俞;音主長夏,長夏刺經;味主秋,秋刺合。」所謂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滎等句,其意義就是說:因五臟主藏,冬行閉藏之令,井是出水的泉源,如同冬季的一陽初生,所以認為凡有內臟的病,以及和冬季的閉藏之氣可以相應的,可分別針刺各經的井穴,也就是說各經的井穴,都有開閉通竅的作用。又《灵枢经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也曾提出:「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荥;时主夏,夏刺俞;音主长夏,长夏刺经;味主秋,秋刺合。」所谓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荥等句,其意义就是说:因五脏主藏,冬行闭藏之令,井是出水的泉源,如同冬季的一阳初生,所以认为凡有内脏的病,以及和冬季的闭藏之气可以相应的,可分别针刺各经的井穴,也就是说各经的井穴,都有开闭通窍的作用。滎,是小水的意思,初出泉源,其氣尚微,等同於春季是陽氣漸盛的季節一樣,五色蕃華,與春季萬紫千紅的生發之令可以相應。 荥,是小水的意思,初出泉源,其气尚微,等同于春季是阳气渐盛的季节一样,五色蕃华,与春季万紫千红的生发之令可以相应。所以把五色、春季、滎穴三者聯繫起來,認為凡是病變才出現於氣色方面(例如:暈針時必然臉面變色,刺心經滎穴特效,即取色應滎的原則)和春季的生發之氣可以相應的,當分別針刺各經的滎穴,也就是說,各經的滎穴都有瀉熱和疏調血行的作用。 所以把五色、春季、荥穴三者联系起来,认为凡是病变才出现于气色方面(例如:晕针时必然脸面变色,刺心经荥穴特效,即取色应荥的原则)和春季的生发之气可以相应的,当分别针刺各经的荥穴,也就是说,各经的荥穴都有泻热和疏调血行的作用。其它如根據五輸穴脈氣的由微而盛,由井、滎流注到俞穴、經穴以至合穴的次序,井、滎以下的輸穴,可以分別與夏、長夏和秋季相應。 其它如根据五输穴脉气的由微而盛,由井、荥流注到俞穴、经穴以至合穴的次序,井、荥以下的输穴,可以分别与夏、长夏和秋季相应。這是以五行之氣定治療之穴 。 这是以五行之气定治疗之穴 。
這種方法的應用非常簡便取穴少,卻效果宏速,只要根據病發臟腑或經絡,再配合季節,選取該發病經絡之五輸穴針治,即可達到療效。这种方法的应用非常简便取穴少,却效果宏速,只要根据病发脏腑或经络,再配合季节,选取该发病经络之五输穴针治,即可达到疗效。
2. 難經四時分刺法: 難經第七十四難提及:「經言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者,……。」這個次序的實用意義,主要還在於「春夏刺淺,秋冬刺深」,因為井滎所在部位,肌肉都較淺薄,經合所在部位,肌肉都比較厚,俞則在二者之間。 2. 难经四时分刺法: 难经第七十四难提及:「经言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者,……。」这个次序的实用意义,主要还在于「春夏刺浅,秋冬刺深」,因为井荥所在部位,肌肉都较浅薄,经合所在部位,肌肉都比较厚,俞则在二者之间。又春夏陽氣向外向上,經脈之氣多行於肌膚較淺處,秋冬陽氣向下,經脈之氣多行筋骨較深之處。 又春夏阳气向外向上,经脉之气多行于肌肤较浅处,秋冬阳气向下,经脉之气多行筋骨较深之处。這是以四季陽氣深淺定五輸之位,與內經所言並無衝突。 这是以四季阳气深浅定五输之位,与内经所言并无冲突。
這些都說明自然界氣候的變化與人體的臟腑及五輸穴,有聯繫相關的作用,認為從彼此相應的關係上,可作為針刺取穴的准則。这些都说明自然界气候的变化与人体的脏腑及五输穴,有联系相关的作用,认为从彼此相应的关系上,可作为针刺取穴的准则。 內經除一年有四季刺法外,一日亦可比擬四季按時間針刺,即朝刺滎、午刺俞、夕刺合、夜刺井,例如治療咳嗽,早上前來可針肺經滎穴魚際 : 中午前來可針肺經俞穴太淵;傍晚前來可針肺經合穴尺澤;深夜前來可針肺經井穴少商,療效甚好。 内经除一年有四季刺法外,一日亦可比拟四季按时间针刺,即朝刺荥、午刺俞、夕刺合、夜刺井,例如治疗咳嗽,早上前来可针肺经荥穴鱼际 : 中午前来可针肺经俞穴太渊;傍晚前来可针肺经合穴尺泽;深夜前来可针肺经井穴少商,疗效甚好。 因此從實用意義來看,內經所言似乎用的更多。因此从实用意义来看,内经所言似乎用的更多。
五(總六十八)、井穴位置古今有異,如何定位 ? 您有何看法 ? 五(总六十八)、井穴位置古今有异,如何定位 ? 您有何看法 ?
答 : 《靈樞經》所指出的井穴位置皆在各指趾之端,而《甲乙經》所述各井穴位置與《靈樞經》頗有出入,《甲乙經》除將中沖穴定在中指之端 , 湧泉穴定在足心 . 及大敦穴部位稍有不盡一致之外 , 其他各井穴位置 , 大都定在各經循行指的去爪甲角如韭葉處。 答 : 《灵枢经》所指出的井穴位置皆在各指趾之端,而《甲乙经》所述各井穴位置与《灵枢经》颇有出入,《甲乙经》除将中冲穴定在中指之端 , 涌泉穴定在足心 . 及大敦穴部位稍有不尽一致之外 , 其他各井穴位置 , 大都定在各经循行指的去爪甲角如韭叶处。 自《甲乙經》以後 , 各主要針灸著述皆宗於《甲乙經》之說。 自《甲乙经》以后 , 各主要针灸著述皆宗于《甲乙经》之说。而對醫經原始之作《靈樞經》上關於井穴的記載 , 卻反而不再去研究它。 而对医经原始之作《灵枢经》上关于井穴的记载 , 却反而不再去研究它。
《靈樞經》認為井穴是經絡之氣發源的所在 , 有著重要的治療作用,「病在臟 , 取之井」。 《灵枢经》认为井穴是经络之气发源的所在 , 有着重要的治疗作用,「病在脏 , 取之井」。 表明井穴是治療五臟重症的要穴。表明井穴是治疗五脏重症的要穴。 然而有說井穴氣血微少不足使為補瀉 ( 見難經第七十三難 ) 者,而提出「當刺井者 , 以滎瀉之」 , 「當補井者 , 以合補之」的主張,竟欲棄井穴而不用。 然而有说井穴气血微少不足使为补泻 ( 见难经第七十三难 ) 者,而提出「当刺井者 , 以荥泻之」 , 「当补井者 , 以合补之」的主张,竟欲弃井穴而不用。這也或許是醫家對於井穴的位置認識有其矛盾所致。 这也或许是医家对于井穴的位置认识有其矛盾所致。 關於井穴的位置,大至有下列演變 : 关于井穴的位置,大至有下列演变 :
1. 《靈樞經·本輸篇》及《靈樞經·經脈篇》井穴皆在指端 : 《靈樞經·本輸篇》有關井穴位置的記載,除湧泉在足心外,「少商者 , 手大指端內側也。」「隱白 , 足大指之端內側也。」這兩經加了「內側」兩字。 1. 《灵枢经·本输篇》及《灵枢经·经脉篇》井穴皆在指端 : 《灵枢经·本输篇》有关井穴位置的记载,除涌泉在足心外,「少商者 , 手大指端内侧也。」「隐白 , 足大指之端内侧也。」这两经加了「内侧」两字。 其他井穴位於各經循行指的指端,《靈樞經·經脈篇》條文所述無論經脈所起和經氣所出 , 亦皆在指端 , 與《本輸篇》記載基本相同。 其他井穴位于各经循行指的指端,《灵枢经·经脉篇》条文所述无论经脉所起和经气所出 , 亦皆在指端 , 与《本输篇》记载基本相同。 甚至說 " 腎足少陰之脈 , 起於小指之下 , 邪走足心。 " 連腎經亦起於 ( 足小 ) 指端。 甚至说 " 肾足少阴之脉 , 起于小指之下 , 邪走足心。 " 连肾经亦起于 ( 足小 ) 指端。 《靈樞》將多數井穴位置定在指端 , 現在一些針灸家慣用的十宣穴也在指端 , 用於治療中風閉證或高熱驚風等證 . 有著顯著的治療效果 , 恰恰是 " 病在臟、取之井 " 的不謀之合,只是十個穴與十二個穴的區別而已。 《灵枢》将多数井穴位置定在指端 , 现在一些针灸家惯用的十宣穴也在指端 , 用于治疗中风闭证或高热惊风等证 . 有着显著的治疗效果 , 恰恰是 " 病在脏、取之井 " 的不谋之合,只是十个穴与十二个穴的区别而已。
2. 在《靈樞經·繆刺篇》關衝及商陽加了「去端如韭葉」,隱白加了「內側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少商加了「內側去端如韭葉」 : 這裡的「端」仍是指端 , 去端僅韭葉之距離 , 是指指端正中 ,, 即今之「十宣」之位置。 2. 在《灵枢经·缪刺篇》关冲及商阳加了「去端如韭叶」,隐白加了「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少商加了「内侧去端如韭 叶」 : 这里的「端」仍是指端 , 去端仅韭叶之距离 , 是指指端正中 ,, 即今之「十宣」之位置。 「去端如韭葉」五個字在《素問·繆刺論》中用得很普遍。「去端如韭叶」五个字在《素问·缪刺论》中用得很普遍。 隱白穴少商穴為「大指內側 , 去端如韭葉」此二穴均提到大指〈趾〉「內側」之說 , 不同於他穴 , 但仍與《靈樞·本輸篇》同。 隐白穴少商穴为「大指内侧 , 去端如韭叶」此二穴均提到大指〈趾〉「内侧」之说 , 不同于他穴 , 但仍与《灵枢·本输篇》同。 「內側」應係指「橈側」 , 這實際上仍應係在指端。「内侧」应系指「桡侧」 , 这实际上仍应系在指端。
3. 甲乙經中一些穴位已由「端」移至「角」。 3. 甲乙经中一些穴位已由「端」移至「角」。 如關沖、厲兌、大敦、少沖、竅陰、至陰等穴為「去爪甲角如韭 葉」。 如关冲、厉兑、大敦、少冲、窍阴、至阴等穴为「去爪甲角如韭叶」。
4. 唐代時 井穴位置除中沖湧泉外已全部 由「指 ( 趾 ) 端」移至「爪甲角」。 4. 唐代时 井穴位置 除中冲涌泉外已全部 由「指 ( 趾 ) 端」移至「爪甲角」。
可以說由漢代歷經晉代至唐代而逐步定形。 可以说由汉代历经晋代至唐代而逐步定形。
那麼 , 為甚麼會造成這種穴位位置變異呢 ? 有人推測認為 , 可能係 1. 同指 ( 趾 ) 二穴 , 需要避讓。那么 ,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穴位位置变异呢 ? 有人推测认为 , 可能系 1. 同指 ( 趾 ) 二穴 , 需要避让。 大敦、隱白皆位於足大趾 , 不可能皆擠在趾端正中 , 於是兩個穴分別分佈於大趾兩邊,《甲乙經》增補一少沖穴 , 為心經之井 , 中沖改為心包經之井 , 由於少沖與少澤同位於一指,也不可能皆擠在趾端正中 , 於是少澤穴也就由 " 小指之端 " 改到了 " 去爪甲下一分陷者中 " 。 大敦、隐白皆位于足大趾 , 不可能皆挤在趾端正中 , 于是两个穴分别分布于大趾两边,《甲乙经》增补一少冲穴 , 为心经之井 , 中冲改为心包经之井 , 由于少冲与少泽同位于一指,也不可能皆挤在趾端正中 , 于是少泽穴也就由 " 小指之端 " 改到了 " 去爪甲下一分陷者中 " 。 如此一來 , 連湧泉、中沖就已有四個位於 " 爪甲角 ", 最後連其他穴也最終移開了指趾端。 如此一来 , 连涌泉、中冲就已有四个位于 " 爪甲角 ", 最后连其他穴也最终移开了指趾端。 2. 避刑法之嫌,古有酷刑 , 以竹簽刺入指端 , 稱為 " 簽爪 " 。 2. 避刑法之嫌,古有酷刑 , 以竹签刺入指端 , 称为 " 签爪 " 。 為避免如同刑法而避開穴位。 为避免如同刑法而避开穴位。
因而有人認為對於井穴之運用宜有所變通,建議一指一穴者當位於指端,一指二穴者當如現行。因而有人认为对于井穴之运用宜有所变通,建议一指一穴者当位于指端,一指二穴者当如现行。 其理由為 : 如此較易取穴,剌指端 , 較刺甲旁方便;指端為陰陽之界 , 陰經陽經交合於此 , 若井穴皆在爪甲角 , 豈不陰經之穴亦跑到陽位了。 其理由为 : 如此较易取穴,剌指端 , 较刺甲旁方便;指端为阴阳之界 , 阴经阳经交合于此 , 若井穴皆在爪甲角 , 岂不阴经之穴亦跑到阳位了。 並且認為這是回歸《靈樞經》,有利於井穴位置的統一。 并且认为这是回归《灵枢经》,有利于井穴位置的统一。
這些理由乍看之下有其一定道理。这些理由乍看之下有其一定道理。 但若從經絡循行發展來看,個人認為井穴位置的變異,應係一種進步的過程與結果。 但若从经络循行发展来看,个人认为井穴位置的变异,应系一种进步的过程与结果。靈樞經穴位並不全,《甲乙經》才補足了十二經的五輸穴。 灵枢经穴位并不全,《甲乙经》才补足了十二经的五输穴。 《靈樞經》井穴原皆位在指端,也就是現在的十宣位置。《灵枢经》井穴原皆位在指端,也就是现在的十宣位置。 謂之「陰陽之界 , 陰經陽經交合於此」並不全然合理 , 事實上這些部位皆在白肉部位,距離黑肉有一段距離,仍應屬陰面,不能謂之陰陽之界 , 但為甚麼治療中風閉證或高熱驚風等證 . 有著顯著療效,從對應理論來看,十宣位在指趾頂端剛好對應於頭頂,與神志相關,當然治之特效。 谓之「阴阳之界 , 阴经阳经交合于此」并不全然合理 , 事实上这些部位皆在白肉部位,距离黑肉有一段距离,仍应属阴面,不能谓之阴阳之界 , 但为什么治疗中风闭证或高热惊风等证 . 有着显著疗效,从对应理论来看,十宣位在指趾顶端刚好对应于头顶,与神志相关,当然治之特效。
現今之井穴位置雖與靈樞經有出入,然而卻與十二經絡之循行相合,如少商為肺經井穴,手太陰肺經循行於大指內 ( 撓 ) 側,少商即在「大指內 ( 撓 ) 側,去爪甲如韭葉 ( 《針灸大成》 ) 」;商陽為大腸經井穴,手陽明大腸經即在「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如韭葉 ( 《針灸大成》 ) 」,其於各經井穴位置皆與經絡循行符合。 现今之井穴位置虽与灵枢经有出入,然而却与十二经络之循行相合,如少商为肺经井穴,手太阴肺经循行于大指内 ( 挠 ) 侧,少商即在「大指内 ( 挠 ) 侧,去爪甲如韭叶 ( 《针灸大成》 ) 」;商阳为大肠经井穴,手阳明大肠经即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 ( 《针灸大成》 ) 」,其于各经井穴位置皆与经络循行符合。 所謂「去爪甲如韭葉」正是穴位關鍵所在,即以少商及商陽取穴為例,以指甲直線與底線之轉角如韭葉之距離取穴,此一位置適在黑白肉之交會處,稍一外偏便是白肉, 可以說也就是陰陽之交會處,井穴之特色即是交陰陽,今日之位置不正是與其作用相合嗎 ? 所谓「去爪甲如韭叶」正是穴位关键所在,即以少商及商阳取穴为例,以指甲直线与底线之转角如韭叶之距离取穴,此一位置适在黑白肉之交会处,稍一外偏便是白肉, 可以说也就是阴阳之交会处,井穴之特色即是交阴阳,今日之位置不正是与其作用相合吗 ?
六(總六十九)、陽經多一原穴之原因為何? 六(总六十九)、阳经多一原穴之原因为何?
答: 原穴的分布有一特點,即手不過腕,足不過踝,上肢之原穴皆位於腕關節處或腕關節與掌指關節之間;下肢原穴皆位於踝關節處或踝關節與跖趾關節之間,呈現了手不過腕,足不過踝的特點,基本上都分布在手足大小關節周邊。答: 原穴的分布有一特点,即手不过腕,足不过踝,上肢之原穴皆位于腕关节处或腕关节与掌指关节之间;下肢原穴皆位于踝关节处或踝关节与跖趾关节之间,呈现了手不过腕,足不过踝的特点,基本上都分布在手足大小关节周边。
原穴在六陽經中,排列於五輸穴的俞穴之後,原穴多居脈氣豐盛處,脈氣在俞原之處比較盛大,諸臟 ( 陰經 ) 之原恰與俞合,而諸腑 ( 陽經 ) 之原在俞穴之後,為另設之原穴。 原穴在六阳经中,排列于五输穴的俞穴之后,原穴多居脉气丰盛处,脉气在俞原之处比较盛大,诸脏 ( 阴经 ) 之原恰与俞合,而诸腑 ( 阳经 ) 之原在俞穴之后,为另设之原穴。 為什麼陽經要另設原穴。 为什么阳经要另设原穴。 《難經.《难经. 六十二難》說:「腑者陽也,三焦行於諸陽,故置俞,名曰原」,陽經另加一「原」的原因是因其屬「陽」, 陽經一般脈氣較陰經為長 。 六十二难》说:「腑者阳也,三焦行于诸阳,故置俞,名曰原」,阳经另加一「原」的原因是因其属「阳」,阳经一般脉气较阴经为长 。 滑伯仁說:「膀胱之俞束骨,過於京骨為原。膽之俞臨泣,過於丘墟為原。……大腸之俞三間,過於合谷為原,蓋五臟陰經,止以俞為原,六府陽經,既有俞,仍別有原。」也在指陽脈脈氣經過俞原一帶較長,可以說陽經自俞至原此一區帶皆可謂之原。 滑伯仁说:「膀胱之俞束骨,过于京骨为原。胆之俞临泣,过于丘墟为原。……大肠之俞三间,过于合谷为原,盖五脏阴经,止以俞为原,六府阳经,既有俞,仍别有原。」也在指阳脉脉气经过俞原一带较长,可以说阳经自俞至原此一区带皆可谓之原。 而陰經在腕踝以下只有三個穴,陽經則多至五個穴,其中包含一「原」穴。 而阴经在腕踝以下只有三个穴,阳经则多至五个穴,其中包含一「原」穴。原穴所在之處多較平坦寬闊,陽經由其明顯,穴位亦合其義。 原穴所在之处多较平坦宽阔,阳经由其明显,穴位亦合其义。 此處肉多,亦多主氣,氣多則與脾相應,能補後天。此处肉多,亦多主气,气多则与脾相应,能补后天。 又原穴與三焦原氣及腎間動氣相應,能補腎補先天,可以說原穴能脾腎雙補,先後天並調,所以主治作用特別廣泛,療效亦高,此以在前回 ( 的九回 ) 第五 ( 總六十一 ) 題提過在此,不在多贅。 又原穴与三焦原气及肾间动气相应,能补肾补先天,可以说原穴能脾肾双补,先后天并调,所以主治作用特别广泛,疗效亦高,此以在前回 ( 的九回 ) 第五 ( 总六十一 ) 题提过在此,不在多赘。
七(總七十)、問 : 研究董氏奇穴一般以 1973 年董景昌醫師著作的《董氏 針灸正經奇穴學》所列穴位為標準。 七(总七十)、问 : 研究董氏奇穴一般以 1973 年董景昌医师著作的《董氏 针灸 正经奇穴学》所列穴位为标准。 但也有人以 1968 年之講義為主,你有何看法 ? 但也有人以 1968 年之讲义为主,你有何看法 ?
答 : 答 : 早在第一回第三題討論題中我就曾特別聲明 : 只有 1973 年董老師親定的《董氏針灸 正經奇穴學》才是正統,研究董氏奇穴的穴位應該以《董氏 針灸 正經奇穴學》所列穴位為標準。 早在第一回第三题讨论题中我就曾特别声明 : 只有 1973 年董老师亲定的《董氏 针灸 正经奇穴学》才是正统,研究董氏奇穴的穴位应该以《董氏针灸 正经奇穴学》所列穴位为标准。 如果目的是研究董氏奇穴之淵源或歷史,那麼以 1968 年之講義為據當然有其必要,因為那是董氏奇穴最早期的文獻之一。如果目的是研究董氏奇穴之渊源或历史,那么以 1968 年之讲义为据当然有其必要,因为那是董氏奇穴最早期的文献之一。但若要以此作為臨床應用及董師學術研究之主軸,而棄置《董氏 針灸 正經奇穴學》不顧,則此種捨大而就小,捨全而就偏,捨新進而就老舊的作學問方法,不啻為開倒車之舉,這就無異於要研究本人寫的董氏奇穴,捨最新的著作《董氏奇穴講座穴位學》 (2003 韓文版, 2006 中文版 ) ,而去研究舊的版本《董氏奇穴針灸學》 (1992 年出版 ) 或《董氏奇穴針灸發揮》 (1980 年出版 ) 。但若要以此作为临床应用及董师学术研究之主轴,而弃置《董氏 针灸 正经奇穴学》不顾,则此种舍大而就小,舍全而就偏,舍新进而就老旧的作学问方法,不啻为开倒车之举,这就无异于要研究本人写的董氏奇穴,舍最新的著作《董氏奇穴讲座穴位学》 (2003 韩文版, 2006 中文版 ) ,而去研究旧的版本《董氏奇穴针灸学》 (1992 年出版 ) 或《董氏奇穴针灸发挥》 (1980 年出版 ) 。又如研究我寫的針灸手法及配穴,捨最新的《針灸寶典》 ( 針灸經緯升級本, 2006 年出版 ) 而去研究《針灸經緯》 (1975 年出版 ) 一般,捨新書而就舊書,一樣是不太合常理的。 又如研究我写的针灸手法及配穴,舍最新的《针灸宝典》 ( 针灸经纬升级本, 2006 年出版 ) 而去研究《针灸经纬》 (1975 年出版 ) 一般,舍新书而就旧书,一样是不太合常理的。
時代總是前進的,學問也是前進的, 1968 年的版本穴位不全,治療及說明都很簡單,只能說是奇穴的初期階段,只可以作為歷史源流探溯,而 1973 年董老師親定的《董氏 針灸 正經奇穴學》才是成熟之作,兩本書發表時間雖然只距離五年,但穴位基本增加許多,治療也多有補充而臻於完備。时代总是前进的,学问也是前进的, 1968 年的版本穴位不全,治疗及说明都很简单,只能说是奇穴的初期阶段,只可以作为历史源流探溯,而 1973 年董老师亲定的《董氏 针灸 正经奇穴学》才是成熟之作,两本书发表时间虽然只距离五年,但穴位基本增加许多,治疗也多有补充而臻于完备。試從一一部位來看即可見其端倪, 1968 年版一一部位只有六個穴位,但 1973 年版卻有二十七個 ( 或說為二十七組 ) 之多。试从一一部位来看即可见其端倪, 1968 年版一一部位只有六个穴位,但 1973 年版却有二十七个 ( 或说为二十七组 ) 之多。其間差距之大之遠豈可以道里計 ? 其间差距之大之远岂可以道里计 ?
老師之所以在 1973 年會出版該書,有幾個原因 : 一是基於針灸在尼克森 1971 年訪問大陸後,外國來台學習及台灣島內學習針灸者日眾 ( 中文出版不久英文譯本亦隨後出版 ) ,有必要有一套標準教材教授學生;一是該書內容當時已有相當部分發表於莊 XX 先生之《 XX 醫學雜誌》,因為係一次全部交稿給莊先生,豈知莊先生竟將其餘尚未發表之內容竄改穴名以《 XXXX 奇穴集》出版,為防止其繼續侵權及誤導社會,而必須出版一本完備而詳實的奇穴書籍,以正視聽。 老师之所以在 1973 年会出版该书,有几个原因 : 一是基于针灸在尼克森 1971 年访问大陆后,外国来台学习及台湾岛内学习针灸者日众 ( 中文出版不久英文译本亦随后出版 ) ,有必要有一套标准教材教授学生;一是该书内容当时已有相当部分发表于庄 XX 先生之《 XX 医学杂志》,因为系一次全部交稿给庄先生,岂知庄先生竟将其余尚未发表之内容窜改穴名以《 XXXX 奇穴集》出版,为防止其继续侵权及误导社会,而必须出版一本完备而详实的奇穴书籍,以正视听。 在此情形下, 1973 年版的《董氏正經奇穴學》必然不是泛泛普通之作,而應係成熟之作,此書出版後老師仍日益精進,可惜及遺憾,兩年後老師竟憂憤而逝,更多的精華亦隨之而去無法面世,殊堪浩歎。在此情形下, 1973 年版的《董氏正经奇穴学》必然不是泛泛普通之作,而应系成熟之作,此书出版后老师仍日益精进,可惜及遗憾,两年后老师竟忧愤而逝,更多的精华亦随之而去无法面世,殊堪浩叹。
八(總七十一)、合穴為何治療臟腑之病,董氏奇穴治療臟腑病與合穴有何關係 ? 八(总七十一)、合穴为何治疗脏腑之病,董氏奇穴治疗脏腑病与合穴有何关系 ?
答 : 《靈樞.答 : 《灵枢. 四時氣》:「邪在腑,取之合。」《素問. 四时气》:「邪在腑,取之合。」《素问. 咳論》:“治臟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說明六腑的疾病,臨床可取合穴予以治療。咳论》:“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说明六腑的疾病,临床可取合穴予以治疗。 《靈樞. 《灵枢. 邪氣臟腑病形》:「治內腑奈何?……岐伯曰:取之於合。」「滎俞治外經,合治內腑。」邪气脏腑病形》:「治内腑奈何?……岐伯曰:取之于合。」「荥俞治外经,合治内腑。」
這是從五輸穴的分布來確定其治療範圍的。 这是从五输穴的分布来确定其治疗范围的。這些皆與穴位的空間性及時間作用有關。 这些皆与穴位的空间性及时间作用有关。 大意是說滎穴、俞穴適於治療各經所過的體表和所屬經脈病變,合穴則適於治療體內各自所屬六腑的疾病。大意是说荥穴、俞穴适于治疗各经所过的体表和所属经脉病变,合穴则适于治疗体内各自所属六腑的疾病。 滎穴和俞穴在肢體遠端,部位較淺,經氣表淺,所以善治體表(在外之經脈病)及所屬五官的病證;而合穴所在部位較滎俞接近軀幹,合穴皆在肘膝關節附近,經氣最後匯集,如百川的匯合入海〈合,有匯合注入之意〉,故稱合,合穴附近肌肉筋束較厚,脈氣深大,神經幹較為敏感,較易得氣。荥穴和俞穴在肢体远端,部位较浅,经气表浅,所以善治体表(在外之经脉病)及所属五官的病证;而合穴所在部位较荥俞接近躯干,合穴皆在肘膝关节附近,经气最后汇集,如百川的汇合入海〈合,有汇合注入之意〉,故称合,合穴附近肌肉筋束较厚,脉气深大,神经干较为敏感,较易得气。經氣較盛,能深入臟腑,故善治臟腑病證。 经气较盛,能深入脏腑,故善治脏腑病证。 又合穴善治慢性病,中醫有「久病入府」之說,因此合穴善治久病慢性病之臟腑病,不同於滎俞之善治外感新病或時間時甚半深半淺之病。又合穴善治慢性病,中医有「久病入府」之说,因此合穴善治久病慢性病之脏腑病,不同于荥俞之善治外感新病或时间时甚半深半浅之病。 這些取穴原則,對臨床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这些取穴原则,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所謂合治腑病,也包括非神志性之臟病 ( 病在臟者取之井,一般是講有神志病類的臟病針井穴 ) , 陰經之合穴屬水 , 主先天 主原氣腎氣。 所谓合治腑病,也包括非神志性之脏病 ( 病在脏者取之井,一般是讲有神志病类的脏病针井穴 ) , 阴经之合穴属水 , 主先天 主原气肾气。 能補腎水之不足;陽經之合穴屬土 , 主中氣脾氣,能補脾胃之不足。能补肾水之不足;阳经之合穴属土 , 主中气脾气,能补脾胃之不足。
由於在肘膝關節附近的合穴,肌肉筋束較厚,脈氣深大,較滎俞接近軀幹,所以善治臟腑病證。 由于在肘膝关节附近的合穴,肌肉筋束较厚,脉气深大,较荥俞接近躯干,所以善治脏腑病证。因而董氏奇穴之幾個治療臟腑病的穴組,如駟馬上中下治肺、通闗通山通天治心、通腎通胃通背治腎、天黃明黃其黃治肝等穴,皆在合穴之上大腿部位取穴,這些穴位皆屬肌肉豐厚之處,脈氣深大較易得氣,且接近軀幹,善治臟腑病證,因此在取其治療臟腑疾病。因而董氏奇穴之几个治疗脏腑病的穴组,如驷马上中下治肺、通闗通山通天治心、通肾通胃通背治肾、天黄明黄其黄治肝等穴,皆在合穴之上大腿部位取穴,这些穴位皆属肌肉丰厚之处,脉气深大较易得气,且接近躯干,善治脏腑病证,因此在取其治疗脏腑疾病。
又十二經別皆在肘膝以上入走內臟,與五輸穴脈氣銜接,因此董氏奇穴設在肘膝以上肌肉筋束較厚之大腿部位,與經別也有一定關係。又十二经别皆在肘膝以上入走内脏,与五输穴脉气衔接,因此董氏奇穴设在肘膝以上肌肉筋束较厚之大腿部位,与经别也有一定关系。 此外十二經別的出入離合補充了十二經脈循環之不足,例如足少陽膽經不行於心,但膽經之經別貫穿心臟,為心與膽通找到了明證。此外十二经别的出入离合补充了十二经脉循环之不足,例如足少阳胆经不行于心,但胆经之经别贯穿心脏,为心与胆通找到了明证。 至於主治脾胃臟腑病之下三皇則在小腿,則又與消化器官胃大小腸之下合穴在小腿較低位置有關。至于主治脾胃脏腑病之下三皇则在小腿,则又与消化器官胃大小肠之下合穴在小腿较低位置有关。 董氏奇穴治療肺心腎三藏之三組穴位皆在胃經與脾經包位的經線範圍內,也表示董氏奇穴重視脾胃學說,或者這些臟腑與脾胃相關,及如前次討論所提胃經何以行於胸腹之理類同。董氏奇穴治疗肺心肾三藏之三组穴位皆在胃经与脾经包位的经线范围内,也表示董氏奇穴重视脾胃学说,或者这些脏腑与脾胃相关,及如前次讨论所提胃经何以行于胸腹之理类同。
按 : 有些題目的確不小,限於時間及篇幅。按 : 有些题目的确不小,限于时间及篇幅。 無法更詳盡的討論或答覆,歡迎各位朋友來電或來信,貢獻寶貴意見。 无法更详尽的讨论或答覆,欢迎各位朋友来电或来信,贡献宝贵意见。不少朋友提問將來是否能集中題目出版單行本,現在來說還言之過早,這樣的準備是有的,因此對一些題目刊出後我們還是繼續的在討論,並進行補充修訂加以紀錄以求未來更為完備。不少朋友提问将来是否能集中题目出版单行本,现在来说还言之过早,这样的准备是有的,因此对一些题目刊出后我们还是继续的在讨论,并进行补充修订加以纪录以求未来更为完备。 (2009年3月22日刊出) (待續) (回頁首) (2009年3月22日刊出) (待续) (回页首)
附記 : 由於個人曾在台灣大陸韓國都教過課,有不少朋友要我對於這些地方的中醫及針灸狀況及水平,做一個比較並評述一下,這其中當然有好有壞,但是看到最近台灣的白色恐怖又回來了,就不想寫了。附记 : 由于个人曾在台湾大陆韩国都教过课,有不少朋友要我对于这些地方的中医及针灸状况及水平,做一个比较并评述一下,这其中当然有好有坏,但是看到最近台湾的白色恐怖又回来了,就不想写了。近十幾年來,在台灣有些人及前朝高官罵外省人為外省豬,都不曾有任何處置,但最近有個小公務員只是調侃自己為高級外省人 ( 聽說這還是幾年前的文章,竟被翻出來算老帳 ) ,就被免職且欲將其抄家滅族(只因他贊成中國統一,有人可以喊台獨,為什麼就不可以有人喊統一呢?台灣不是號稱民主國家嗎?)幹了一輩子連退休金都沒了,真不敢想向包括藍綠的高級的台灣人(台灣早沒有外省人了,大家住了幾十年,不都是台灣人嗎?不管你五十年前來的,還是兩百年前來的,大陸都把你當台胞,有什麼兩樣呢? )這樣容不得別人,目前言論箝制比幾十年前還嚴厲。 近十几年来,在台湾有些人及前朝高官骂外省人为外省猪,都不曾有任何处置,但最近有个小公务员只是调侃自己为高级外省人 ( 听说这还是几年前的文章,竟被翻出来算老帐 ) ,就被免职且欲将其抄家灭族(只因他赞成中国统一,有人可以喊台独,为什么就不可以有人喊统一呢?台湾不是号称民主国家吗?)干了一辈子连退休金都没了,真不敢想向包括蓝绿的高级的台湾人(台湾早没有外省人了,大家住了几十年,不都是台湾人吗?不管你五十年前来的,还是两百年前来的,大陆都把你当台胞,有什么两样呢? )这样容不得别人,目前言论钳制比几十年前还严厉。 真是諷刺,所以還是暫時不寫的好,以後再說吧。 真是讽刺,所以还是暂时不写的好,以后再说吧。
再記: (有人要我講,就簡單再講兩句吧)其實台灣的中醫水平是非常高的,尤其是特考及格的中醫師。 再记: (有人要我讲,就简单再讲两句吧)其实台湾的中医水平是非常高的,尤其是特考及格的中医师。 幾十年來中醫師特考一直是台灣最難考的資格考試,錄取率不到百分之五,造就了不少針灸中藥皆優的中醫師。几十年来中医师特考一直是台湾最难考的资格考试,录取率不到百分之五,造就了不少针灸中药皆优的中医师。 可惜台灣的醫政及醫事鑑定制度有點問題。 可惜台湾的医政及医事鉴定制度有点问题。從台灣走向世界的董氏奇穴,在世界各地被高度的重視,但在台灣竟不能被列作申報保險的處方穴(亦即不承認其合法),這印證了台灣醫政當局缺乏國際觀,對針灸的認識不足。 从台湾走向世界的董氏奇穴,在世界各地被高度的重视,但在台湾竟不能被列作申报保险的处方穴(亦即不承认其合法),这印证了台湾医政当局缺乏国际观,对针灸的认识不足。 尤其可笑而可怕的是對於醫療事故的認定,不是以屍體解剖作為最後根據,而是由醫事鑑定委員會開會決定,這在世界可能是絕無僅有的。尤其可笑而可怕的是对于医疗事故的认定,不是以尸体解剖作为最后根据,而是由医事鉴定委员会开会决定,这在世界可能是绝无仅有的。
2009年4月最新讨论题(第十一回)
 
坊间有一些有关董氏奇穴的错误传言,包括董氏奇穴每次只能治疗一病为主,董氏奇穴无一与十四经相同者,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有些人或许未随董老师学过董氏奇穴,也或许未掌握董氏奇穴真随,甚或十四经穴之基础不足,以致才会有如此之迷惑。
七零年代,老师曾多次至山边寒舍与家父品茗谈心 ( 年龄相仿,家乡邻近, ) ,老师虽未曾授传特别之学,言谈中亦多有点醒,乃有维杰日后之发挥,此正是心传之妙,这里根据学理为大家一解迷惑。
一(总七十二)、 有人说 : 使用董氏奇穴每次只能治疗一病为主,是否如此 ?
答 : 非也,果真如此这就小看了董氏奇穴的治疗范围,当年随侍老师之侧,来看诊者多为疑难杂症,常常是好几个病一起看。
我个人治疗疾病亦以疑难杂症为主,也是多病一起看,应该没有这个问题。
或许因为董氏奇穴原书所列主治原极简单,按书中主治可能一穴仅治一病,用穴者不知发挥,只知照单套用,谈不上发挥,才会有此一说,若此说成立,则十四经之穴位是否每穴亦只能治一病呢 ? 一个人若同时有好几种病痛 ? 一次一病,分开治疗要治到何时呢 ?
一穴治多病原则上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当然是要掌握董老师的动气针法,可能有些人并不用或不知动气针法,原本每个穴皆能治多种病痛,例如心门既能治尾骶骨痛又能治膝痛,若病患当时只有尾骶骨痛,既使不用动气针法,只有一个病与针相吸,仍然有其作用,只是若用动气针法,疗效更快。
但若有多病,则一穴因能治多病,其力量四处流散,反而不能专注于某一病痛。
若能使用动气针法,活动患部动引其气,则疗效集中,多病亦可治之。
仍以心门为例,如同时有尾骶骨痛又有膝痛,可以在捻针时先动动下腰,再动动膝部,或先动动膝部,再动动下腰,则两种病痛都可获治。
一穴治多病另一个原则是,病专则专治,疾病明显于一脏一处,则集中治之。
病杂则杂治,以主症为先,兼症次症则兼治之。
这就要从掌握病机入手,若病机相同虽症状多端,仍可以一穴或一组穴位治许多病,这个在前面的讨论题的异病同治中已经提过,这里就不再多多赘。
二(总七十三)、有人说 : 奇穴无一与十四经穴相同者,是否如此 ?
答 : 非也,有说董氏奇穴无一与十四经相同者,那是因为对十四经及奇穴皆认识不清,没有抓住董氏奇穴之真髓之故。
即以曲陵穴与尺泽而言,两穴虽同在一处,但因取穴重点不同;刺法不同;而作用便不同。
曲陵穴穴在曲肘之高起处,故谓之曲陵,虽与肺经之尺泽同一位置,取穴方法与针刺方法完全不同,疗效亦不同。
尺泽据《大成》及《金鉴》之取穴法 : 『肘中约纹上,屈肘横纹筋骨墟中,』重点在虚陷中,尺泽为合穴,合穴多在肌肉丰厚处或凹陷多气处,直刺从掌侧面向背侧面刺入,能治肺经逆气之病,如气喘、咳嗽等;因系肺 ( 金 ) 经之子 ( 水 ) 穴,又能治疗肺经实证及肺经火症如扁桃腺炎等。
至于曲陵穴则『在肘窝横纹上,试摸有一大筋,在筋之外侧。
』针刺时贴筋刺入,能治疗多种筋病,如五十肩、肘腕痛等,所谓以筋治筋也。
又如火串穴位置在老师之《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原书中说 : 「在手背腕横纹后三寸,两筋骨陷中,」再看支沟之位置,针灸大成 : 腕后臂外三寸,两骨间陷中,金鉴说 : 外关上行一寸,两骨间陷中。
试问支沟与火串两穴位置有何不同。
「串」有串通串连之意 ( 董师生前之英文本译为 Stringing together) ,取名支沟取其地形形势,取名火串则在取其作用定名。
三(总七十四)、奇穴火腑海穴与手三里穴位置相符吗 ? 其穴名及取穴对治疗作用有何意义 ?
答 :
火腑海穴直观上并不在手三里,因取穴方法之故,而与手三里相符。
从董氏书中所列之主治及运用来看亦多与手三里相符。
『火腑』即三焦腑也,穴在三焦经定位,转手取穴反而在大肠经上,而与手三里位置相合,观董老师所列主治,悉为补针或灸功同足三里。
该处肌肉丰厚故称之为『海』,董师原书指名其位置 : 「按之肉起,锐肉之端,」「肉起」表示该处肉多,肉多之处便能调治脾胃,有补气作用;「锐肉之端,」表示本穴与筋有关,所谓之筋与肉有何区别,在奇穴高级讲座中有详细说明,这关系到体应针法 ( 五体针法 ) 的应用与发挥,这里简单提示一下 : 一、筋是能产生力气的肉 : 《说文解字》对 " 肌 " 的解释是 " 肉也 "; 对 " 筋 " 则说是 " 肉之力也。二、筋是条状的肉,如正筋正宗等穴;三、筋是指特别隆起的肉。棞 ( 音 " 窘 ") 肉,就是指特别隆起的大肉。如三角肌、三头肌、腓肠肌等块状肉都可属之。火府海在锐肉之端在特别隆起的肉上 : 因此能以筋治筋,根据前述,所以本穴能筋肉并治,配合后曲池治骨,治疗网球肘特效。此外火腑海穴在三焦经定位,取穴反而在大肠经上,所以能少阳 ( 三焦 ) 阳明 ( 大肠 ) 并治。阳明经多气多血,本穴调理气血效果极佳。
四(总七十五)、有人说董氏奇穴与道家有关,并举出其门其正其角之命名与星宿有关,是这样吗?
答: 何止是董氏奇穴与道家有关,中医及针灸医师奉为圭皋的《黄帝内经》,产生于黄老之学流行的汉代,整本黄帝内经充满了道家思想及道家养生之学,怎能说中医及针灸与道家无关。
《淮南子》说: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据此而论托名黄帝或神农之书多可归入道家之说,连《针灸甲乙经》都冠名黄帝于前,原名为《黄帝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
可以说整个针灸皆与道家有关。
至于有人以其门其正其角为例,举星宿来说明董氏奇穴与道家之关系,说法新颖开阔思路也未尝不可。
但研究董老师及董氏奇穴的思路未必要绕弯路,也不是把简单变复杂,高深的学问反而是让复杂变简单,所谓医者易也,是变易是不易也要使其简易,董氏奇穴整体取名非常直观平易近人,一看就知道其属性及治疗什么病。
一个重要的线索是 : 董师于 1973 年中文版出书后,随即出版英文版,英文版的译文是经过老师认证的,其书中对「其门」「其正」「其角」穴名的解说是 : 其 (Chi):Thi s ,门(Men)oor ;角(Chiao):Corner ;正(Cheng):Uprightness ,其中的其 (Chi):Thi s 指的就是「这个」,「门」 (Door)与「角」 (Corner)都是直译,「正」 (Uprightness)在此有正直的及直立的意思,一语双关标出了此穴的刺法,可以看出在老师的看法中毫无星宿的意义。
董师对此三穴之原刺法是 : 臂侧放 ( 此处之臂侧放则是指拳头直放正拳之意,亦即三间及合谷穴在上 ) , 针斜刺约与皮下平行 ( 即是用皮下针,是针对大肠经及肺经最常用的针法,所谓以皮治肺及大肠也 ) 针入二至五分 。
在我的奇穴学中曾指出此三穴有几种刺法如下 : 「针刺时采皮下刺,自其门透向其角,或其角透向其正,这就是皮下针法。另一刺法则系自大肠经向小肠经方向皮下横刺 ( 也是皮下刺 ) ,皮下剌与肺应,能治大肠病」。
我个人对此三穴取名的申述是:
「其」,这也,所谓也。
「门」,此处指为此三个穴的第一个穴,即为其正、其角的门户,此处的「门」也可指是阴门及肛门,从主治项来看,恰合其意。
「角」,肝木之音也,本穴在大肠经上,大肠经与肝经相通,此穴能治妇科经脉不调,赤白带下,这些病多与肝经不调有关。
「正」,一则与正拳直刺有关,一则与附近之支正穴有关,即如同中白穴借用中渚穴而取名中白类似。
中白与上白相去甚远,其「中」字实为借中渚之中而来。
五(总七十六)、手足同名经相通之刺法原理及用法如何 ?
答 :
「 同名经取穴法 」。
也称六经相通取穴法, 是接经取穴法的衍伸,也是经络疗法的一种,所谓的六经相通,即手太阴通足太阴,手阳明通足阳明,手少阴通足少阴,手太阳通足太阳,手厥阴通足厥阴,手少阳通足少阳的手足三阴三阳相通。
手足同名经之运用也可以说与开合枢有关 。
手足太阳经皆主开,有着统一的运动规律及同类的性质,手足少阳经皆主枢,彼此有着统一的运动规律及同类的性质,其它手足阳明同名经,手足太阴同名经,手足少阴同名经,手足厥阴同名经之间,亦都有着同类的运动规律及性质,因此其作用彼此相通,可以称作同名经相通。
「同名经相通」确实也有相通的路径,例如手足太阴经在中府穴附近相连;手足阳明经在迎香穴相连;手足少阴经在心中相连;手足太阳经在睛明穴相连;手足厥阴经在天池穴相连;手足少阳经在瞳子髎穴相连等。
同名经相通之应用, 在个人之《针灸宝典》及《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皆有较详细之叙述,这里再简单提要。
其应用有几种方法
一 ) 、手足同名经互相对治 : 一般以对侧相应点为标准,亦即四肢疾病较为适用,即以左上治右下,右上治左下、左下治右上、右下治左上,例如手太阴之井穴少商有病针足太阴之井穴隐白;手少阴之荥穴少府有病痛可针足少阴之荥穴照海,其他个经皆可依此类推。
这种方法有时亦可不必拘泥穴道,例如承山部位痛,取对侧前臂太阳经相应之中点施针,该处并无穴位,但也能治愈疾病。
通经取穴法虽然以四肢疾病应用较多,亦可用于躯干部位,疗效亦佳,例如肾经的俞府穴处疼痛,可灸心经的少海神门而立解。
( 二 ) 、手足同名经能互相配治 : 同名经配合应用在古歌诀中时常见及,这里以《百症赋》举述的几个例子来看,如:「耳聋气闭,全凭听会翳风」,听会为胆经穴,翳风为三焦经穴,这是手足少阳同名经配合用;又如「倦言嗜卧,往通里大钟而明」,通里为心经穴,大钟为肾经穴,这是手足少阴同名经配用的例子;再如「攀睛攻肝俞少泽之所」,肝俞为膀胱经穴,少泽为小肠经穴,这是手足太阳同名经配用的例子。
此外《席弘赋》也说:「热病汗不出,大都更接于经渠」,「手足上下针三里,食癖气块凭此取」,前者为手足太阴同名经相通配用,后者为手足阳明经相通配用。
其它古例及今例真是多不胜举,如手太阳后溪与足太阳束骨同用治疗颈项及腰痛甚效,足证同名经相通配用确实是一种常用实用的针法。
(三)、 手足同名经能互相取代治疗 :
即是相对应的部位因为在全息学说上处于相对应的位置,因此有同质的作用,而常常互相取代应用。
例如公孙可治脾胃虚寒,消化不良,相对应的鱼际亦可治疗脾胃虚寒,消化不良。
临泣可治环腰一周之酸痛,相对应的中渚也专治环腰一带酸痛。
悬钟能治落枕,相对应的外关也可治落枕。
足太阳束骨能治疗颈项及腰痛,相应的手太阳后溪也可治疗颈项及腰痛,足小趾端的至阴穴可治妇科胎位不正,手小指端的少泽也能治妇科病产后少乳。
六(总七十七)、有人说灵骨穴为董氏第一大穴,你有何看法 ?
答 : 认为灵骨穴为董氏第一大穴,是赖金雄师兄个人的说法。
董老师曾赴高棉治疗龙若半身不遂,其治疗纪录曾发给同门师兄弟。
其间运用灵骨穴十一次最多 ( 其中有九次是灵骨配合大白倒马并用 ) 。
其次用中九里穴倒马十次。
肾关及下三皇应用九次,从这里看 : 灵骨穴应用最多,中九里穴应用其次,再其次为肾关。
似乎灵骨穴为董氏第一大穴。
当然事实不能只以一个病种论断,个人根据手头之董老师临床病例五百多案统计 : 肾关穴单用三十八例 ( 治三十二种病 ) ,与其他穴 ( 一般为下三皇 ) 倒马并用十六例 ( 治十四种病 ) , 肾关穴共计使用五十四例。
灵骨单用十四例 ( 治十种病 ) ,灵骨大白倒马共用二十一例 ( 治十七种病 ) , 灵骨穴共计使用三十五例 。
再其次为中九里单用十二例 ( 治九种病 ) ,九里七里倒马二十三例 ( 治二十种病 ) , 中九里共使用三十五例 。
如此看来,灵骨、中九里、肾关可以说是董氏奇穴三大穴。
但从统计数字看来 : 肾关才是第一大穴 , 九里七里倒马则是董氏第一大穴组 ,从统计来看,不论是第一大穴或第一穴组,都不是灵骨。
这个可从董氏奇穴穴位学及治疗学中的穴位应用中及有关说明内得到了解。
不过至少灵骨是三大穴之一,还是非常重要的。
七(总七十八)、木火穴及灵骨大白倒马皆能治中风后遗症,有何相同理由?
答:
中风与风 ( 木 ) 痰 ( 火 ) 关系最密切,阴经只有木 ( 肝 ) 火 ( 心 ) 两经上行至头,肝风 ( 木 ) 与痰火 ( 火 ) 为引起中风主因。
治疗中风及中风后遗症亦最好从木火经或木火穴着手。
木火 穴之命名,一系在火经 ( 心包经 ) 上,接近井木穴,故名之木火。
一系本穴介于本经之井 ( 属木 ) 穴与荥 ( 属火 ) 穴之间,故属木火,而名之木火穴。
木火穴接近中冲穴有强心活血作用,治疗中风后遗症对其它各针有加强作用。
. 补木火即温阳 ( 同理补金水即养阴 ) ,如同补阳还五汤、真武汤之治中风。
大白、灵骨穴亦介于木火属穴之间,大白穴贴近三间穴,穴性同三间属木。
灵骨在合谷(属木) 、阳溪(属火)之间,介于木火之间,有同于木火穴之性,或说灵骨贴近阳溪(属火)穴性同火,则大白穴属木,灵骨穴属火,二穴木火同用有温阳作用,治半身不遂亦功同补阳还五汤、真武汤。
木火穴及大白、灵骨皆有木火之性,能治木火之病,皆能治中风后遗症。
木火穴因接近井穴而能开脑窍,灵骨大白则贴骨应肾通脑而能疏活脑部血气。
唯木火穴在井荥之间,较适于治新病,且不宜久留针;大白为「俞」穴、灵骨为「原」穴合谷及「经」穴阳溪所夹,又均贴骨,适于治新久之病,并宜久留针。
八(总七十九)、问:为什么至阴穴能顺胎助产?
答:一九九八年我在缅北山地村庄义诊,有一孕妇阵痛已两天,胎位尚未转正,当时接生之黄医师嘱我帮忙,我以针灸针至阴三阴交内庭等穴,不多久即胎位转正,而得以顺利接生。
为何至阴能纠正胎位呢?
至阴为足太阳膀胱经井穴,能正胎位下胎衣,早在《太平圣惠方》就记有唐代张文仲艾灸本穴纠正胎位的经验: 「救妇人横产先手出……灸妇人右脚小趾尖三壮,柱如小麦大,下火立产。」《类经图翼》载有: 「产难横生……子鞠不能下,至阴三棱针出血,横者即转直,」一般目前多以艾灸至阴治疗胎位不正,针刺亦有效,急症也可三棱针出血。
从临床验证膀胱经与子宫相通,如《伤寒论》之桃核承气汤能治膀胱经蓄血症,个人常以此方治疗闭经而精神恍惚者 : 另常以《金匮》之桂枝茯苓丸治疗妇科子宫瘀血及肌瘤等症甚效,桃核承气汤及桂枝茯苓丸皆有桂枝,此为膀胱经主药。
而能治疗子宫病。
董氏奇穴透过脏腑别通之肺与膀胱通,在肺经针刺能治膀胱经病变,如重子重仙在手掌能治疗背痛特效,也能治疗子宫肌瘤,而治疗妇科最重要的妇科穴亦在大指肺经附近,也是透过脏腑别通之肺与膀胱通,膀胱经与子宫相通,达到治疗目的。
至阴为膀胱经井穴能开窍,能开膀胱及子宫之窍,现代研究也证明艾灸或针刺至阴能促进子宫和膀胱活动增强。
同时使胎儿活动亦增强,有利于胎位的纠正。
(2009年4月23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