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墩安卓版:六国历史教科书对朝鲜战争的不同视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07:56

朝鲜战争是一场涉及六个国家的、极具对抗性的战争,对其研究早该结束而尚未结束。在美国的历史中,朝鲜战争依然是一场“未知的战争”,也是一场“被遗忘了的战争”。就朝鲜和韩国而言,这场战争给他们带来了灾难性的伤亡,国土依然处于分裂状态。就中国人来讲,这是自新中国以后,由政府投入的第一场对外军事行动,旨在保卫朝鲜和中国,打击帝国主义侵略者。而美国人呢?基于开始对中国军事力量的误解,认为中国不敢介入,到后来对出现在朝鲜战争中的中国军事力量的焦虑不安,这场军事冲突强化了美国把矛头指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度。对前苏联而言,这场战争不仅仅是和美国之间新仇旧怨的表现,是双方紧张关心中一场未撕破脸的战争。苏联以提供军事顾问、武器和军机飞行员的方式对朝鲜提供有限援助。至于日本,它的经济大发展全赖战争期间美国的大量军用物资订单和战争后的(包括二战后的)军事援助。有美国史学家指出:时至今日,朝鲜战争依然延续着,因为在1953年仅由一纸停战协议终止了交火。为了维持这场不稳定的休战,在韩国仍然驻扎着大量美军。

朝鲜战争这一课题对教学而言具有挑战性,然而却又是一个借教授这一历史事件与现实碰转,来完成以多方位视角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和历史思维技能的机会。

对于像朝鲜战争这样牵涉多国、复杂而具有争议的事件,本文作者强烈建议教师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各国的历史教科书。对同一历史事件提供多方观点能启发学生判断性思维和求理的意识,加深对世界的了解,这才是历史课程的真正目的和关键所在。

笔者根据美国、韩国、朝鲜、俄罗斯、日本和中国大陆所采用的教科书,与日本和韩国的几位教授在过去两年中,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了六国中学课本关于朝鲜战争的部分,我们把比较分析聚焦于四个领域:朝鲜战争的起因,美国卷入该战,中国卷入该战,以及战争之结局。在对战争主轴线的分析中加入相关事件的辅助说明,我们发现在这六国的历史教科书中,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观点占主要部分。

关于朝鲜战争的起因。六国教科书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美国、日本、前苏联和韩国四国的教科书一致说,是朝鲜最先攻击并侵略了韩国;而中国和朝鲜的教科书却提出了不同的说法,是朝鲜受到了由美国作后盾的韩国的侵略。 

关于美国是如何卷入这场战争的。美国和韩国的教科书是这样说的:弱小的韩国在面对朝鲜的突袭时恳求美国的军事援助,当时美军介入,主要是因为美国要防止由前苏联领导的共产主义国家的扩张。而朝鲜的教科书却说,美国谴责朝鲜是侵略者,并命令朝鲜撤至“三八线”以北。中国、日本和俄罗斯的教科书没有提供美军介入的理由。但六国的教科书都认为联合国的介入主要是美国安排的。 

关于中国军队介入的理由。除朝鲜外,所有国家都承认:中国政府由于安全受到联合国军威胁,便派出志愿军联合朝鲜军队进行抵抗。中国大陆教科书清楚地表明,因为联合国军队不仅威胁着中国东北的安全,还要侵占中国的疆土,所以,中国卷入这场战争是为了保家卫国。 

此外,由于韩国向美国寻求了帮助,那么朝鲜政府也向中国政府要求军事援助。俄罗斯的教科书明确指出,关于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战争,主要问题在于是否开战尚无定数。我们发现:每个国家的教科书都在强调其自身情况,大大忽略了战争的恐怖性和由此造成的伤亡和破坏。战争折磨到每个个体平民乃至整个国家,带来无数的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仅韩国的伤亡总数就高达150万人,引发了大量的战争孤儿和失散的家庭。所有美国的历史教科书都把美军的阵亡数定在5万人,只有少数美国教科书谈到韩国的伤亡。 

关于这场战争的结局,在美国的教科书中几乎没有荣耀之词。大约一半的美国教科书都忽略了这场战争的余波,有一个版本的教科书承认这场战争是以僵持告终的:1952年美国当选总统艾森豪威尔将军,在于中朝进行停战谈判期间坦言,这场战争是以妥协的方式结束的。日本和俄罗斯的教科书称:自1951年直到1953年7月达成停火协议时为止,这场战争在各地区一直进行着。中国大陆教科书欢呼他们在保卫中朝、抵抗美国的战争中取得伟大胜利,签订停火协议是胸怀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共同努力的结果,中国和朝鲜赢得了这场打击侵略者的胜利。朝鲜的教科书谈到他们的胜利时并没有提到中国的贡献!韩国教科书是这样描述的:1953年7月,联合国──韩国的军事力量同朝鲜签署停战协议书,结束了这场战争。该教科书的结论称:“这场战争是由朝鲜发起的,是悲剧性的,是对自由与和平的挑战。”朝鲜和韩国的教科书都强调了这场战争给朝鲜半岛带来了伤亡和破坏。俄罗斯教科书宣称:这场战争给所有卷入国家都带来伤亡和破坏。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同一件历史事件为什么会在不同国家各有说法和理解,我们提出:把班级分为六组,每组阅读一个国家教科书中的摘录语,然后按照战争起因,美国介入战争的理由,中国介入战争的理由,以及战争的结局等方面进行讨论。

当然,教师们只是简单地给学生提供多视角材料而没有实际引导学生对这些视角材料进行深思和评估,是不够的。有些教师重视多视角的解读历史,帮助学生了解许多相冲突的历史事件的报导,同时提出事件的中心问题,并鼓励学生提问。然而,多数小学和中学的课本都是趋向于提供单一的观点,很少有不同的意见。许多教师只根据课本教历史课,相应的考试也是基于学生对课本的理解来命题。展现六国的教科书对朝鲜战争的不同阐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国家是怎么接受和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回顾对这场战争的相同的和不同的诠释,能为启发学生的评判思维能力和理性思维技巧提供一个难得的机会。

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朝鲜战争

战争背景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为了维护其在亚洲的地位,立即出兵干涉。26日,美国总统H.S.杜鲁门命令美国驻远东的海、空军参战,支援韩国国军。27日,H.S杜鲁门发表声明,宣布派兵,并令美国海军第7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同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在没有苏联参加的情况下,通过了美国提案,要求各会员国在军事上给韩国以“必要的援助”。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又通过了美国关于设立联合司令部以统一指挥在朝鲜半岛的各国部队的提案。8日,杜鲁门任命美国远东军总司令D.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后由M.B.李奇微、M.W.克拉克继任)。共有19个国家参战(朝鲜,韩国,中国,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国家)。

  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发表声明指出:杜鲁门27日的声明和美国海军的行动,乃是对于中国领土的武装侵略,对于联合国宪章的彻底破坏。7月6日,周恩来再次发表声明,指出联合国安理会6月27日关于朝鲜问题的决议为非法,中国人民坚决反对。中央军事委员会(简称中央军委)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于7月13日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抽调第13兵团及其他部队共25.5万余人,组成东北边防军。后又调第9、第19兵团作为二线部队,分别集结于靠近津浦、陇海两铁路线的机动地区。

  9月15日,美军第10军于朝鲜半岛南部西海岸仁川登陆。9月30日,周恩来发表讲话,警告美国: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10月1日美军越过北纬38°线(简称“三八线”),19日占领平壤,企图迅速占领整个朝鲜。10月8日,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国根据朝鲜政府的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战争持续了2年多的时间。

抗美援朝的原因

  1:美国侵略朝鲜,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2: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3:斯大林承诺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提供空中掩护。

 

战争过程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领下,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25日,揭开抗美援朝战争序幕。

  从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采取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的方针,连续进行了五次战略性战役。其特点是:战役规模的夜间作战和很少有战役间隙的连续作战,攻防转换频繁,战局变化急剧。

  第一次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在朝中边境及其附近地区,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突然发起的进攻战役。志愿军入朝后,在开进中发现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前进甚速,志愿军已来不及先敌占领预定防御地区,且“联合国军”尚未发现志愿军入朝参战。10月25日,志愿军发起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以1个军的主力配合朝鲜人民军在东线进行阻击,集中5个军另1个师于西线给“联合国军”以突然性打击,将其从鸭绿江边驱逐到清川江以南,挫败了“联合国军”企图在感恩节(11月23日)前占领全朝鲜的计划,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

  第二次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诱至预定战场后,对其突然发起反击的战役,是扭转朝鲜战局的一次战役。“联合国军”虽然已经发觉志愿军入朝参战,但却估计志愿军参战只不过是为保卫边界。11月24日,“联合国军”发起旨在圣诞节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志愿军按预定计划,将“联合国军”诱至预定地区后,立即发起反击,给以出其不意的打击。“联合国军”兵败于西部战线的清川江两岸和东部战线的长津湖畔,被迫弃平壤、元山,分从陆路、海路退至“三八线”以南。

  第三次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于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为打破美国政府“先停火,后谈判”,争取喘息时间,卷土重来的阴谋,突破“三八线”,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进行的进攻战役。志愿军集中6个军,在人民军3个军团协同下,对依托“三八线”既设阵地进行防御的“联合国军”发起全线进攻,将其从“三八线”击退至北纬37°线附近地区,占领汉城(现韩国首都首尔),并适时停止了战役追击。

  第四次战役是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为制止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发动的攻势,争取时间掩护后续兵团到达,进行反击准备,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进行的防御战役。志愿军连续取得三次战役胜利后,主力转入休整。“联合国军”发现志愿军补给困难,第一线兵力不足,便迅速补充人员、物资,调整部署,于1951年1月25日恢复攻势。志愿军立即由休整转入防御,与朝鲜人民军一起,展开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第一阶段以一部兵力在西部战线顽强抗击,集中6个军在东部战线横城地区实施反击,但未能打破“联合国军”主要方向上的进攻。第二阶段,为了以空间换取时间,掩护后续兵团到达,遂在全线转入运动防御,抗击消耗“联合国军”。3月14日,中朝人民军队撤出汉城。麦克阿瑟同杜鲁门在侵朝政策上发生严重分歧,杜鲁门于4月11日撤销麦克阿瑟的职务,任命李奇微为“联合国军”总司令。4月21日,将“联合国军”扼制在“三八线”南北附近地区。

  第五次战役,是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为挫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从侧后登陆配合正面进攻的企图,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进行的大规模反击战。以进攻粉碎“联合国军”的侧后登陆计划,夺回战场主动权。志愿军由于第19、第3兵团的到达和原在元山地区休整的第9兵团重返前线,兵力已居优势。根据毛泽东提出的“战争准备长期,尽量争取短期”的指导方针,歼灭其有生力量,夺回战场主动权。发起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首先集中志愿军11个军和人民军1个军团于西线实施主要突击,再次越过“三八线”,直逼汉城;接着,志愿军又转移兵力于东线,后,中朝人民军队,向北转移,至6月10日,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南北地区。

  经过7个多月的军事较量,美国政府已认识到如将主要力量长期陷于朝鲜战场,则对其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战略极为不利;加上国内外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因此,决定转入战略防御,准备以实力为基础,同中朝方面举行谈判,谋求“光荣的停战”。6月初,美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向中朝方面作出了通过停战谈判结束敌对行动的表示。中朝方面,经过五次战役,也深感在技术装备上,中朝人民军队仍处于劣势。在现有武器装备条件下,要想在短时间内歼灭敌人的重兵集团是困难的。鉴于美国已表示愿意谈判,于1951年6月中旬,提出“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的战争指导思想和在军事上采取“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据此,适时进行战略转变,由运动战为主转变为阵地战为主,由军事斗争为主转变为军事、政治(外交)斗争“双管齐下”。在作战指导上,还提出了“零敲牛皮糖”,由打小歼灭战逐步过渡到打大歼灭战的方针。

  从1951年6月11日~1953年7月27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中朝人民军队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进行持久的积极防御作战。其特点是:军事行动与停战谈判密切配合,边打边谈,以打促谈,斗争尖锐复杂;战线相对稳定,局部性攻防作战频繁;战争双方都力图争取主动,打破僵局,谋求于自己更有利的地位。1951年7月10日,战争双方开始举行朝鲜停战谈判。从此,战争出现长达两年多的边打边谈的局面。

  1951年7月26日,停战谈判讨论军事分界线问题时,竟企图以军事进攻迫使朝中方面就范。8月中旬~10月下旬,“联合国军”采取“逐段进攻,逐步推进”的战法,连续发动了夏、秋季局部攻势。并从8月开始,实施了长达10个月的以切断中朝人民军队后方供应为目的的“空中封锁交通线战役”即“绞杀战”。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于1951年8月18日至10月22日在“三八线”附近地区展开,依托野战工事抗击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局部进攻的作战。在此期间,中朝人民军队为配合停战谈判,还进行了战术反击作战。“联合国军”方面,于11月27日同朝中方面达成以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的协议。

  1952年春,“联合国军”方面为扣留朝中战俘,提出所谓“自愿遣返”的原则,反对中朝方面提出的全部遣返的主张,使停战谈判陷入僵局。此时,“联合国军”接受了发动夏、秋季局部攻势受挫的教训,采取以小规模的进攻行动和空军的破坏活动,维持其防线和配合其谈判。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于1951年12月至1952年8月,利用战场形势相对稳定的时机,为稳固防守阵地,坚守战线,消耗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有生力量所进行的作战。志愿军为坚持持久作战,巩固已有阵地,创造性地建成了以坑道工事为骨干、同野战工事相结合的支撑点式的坚固防御体系。从由带机动性质的积极防御,转为带坚守性质的积极防御;由主要用于坚守战线、消耗敌人的阵地防御,逐渐转向以歼灭敌人为主的阵地进攻。随着阵地的不断巩固,中朝人民军队在打小歼灭战的思想指导下,袭击和伏击“联合国军”,抢占中间地带,夺取其突出的前沿阵地和支撑点,并逐渐扩大作战规模。

  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于1952年9月18日至10月31日,在沿“三八线”附近地区的整个战线上,有选择地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营以下兵力防守阵地实施的具有战役规模的进攻作战。1952年秋,中朝人民军队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全线进行具有战役规模的战术反击作战,攻占了“联合国军”许多营以下阵地。接着在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上甘岭战役中,粉碎了“联合国军”发动的“金化攻势”。

  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于1952年12月至1953年4月,为粉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在朝鲜东西海岸实施两栖登陆的企图而进行的备战活动。“联合国军”被迫放弃进行军事冒险计划,于4月26日同朝中方面恢复中断6个月之久的停战谈判。

  为促进停战实现,与人民军一起,发起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从5月中旬开始,先后对“联合国军”进行三次不同规模的进攻。经第一、第二次进攻作战,迫使“联合国军”方面作出妥协。在停战协定即将签署之际,韩国当局声称要“单独干”、“北进”,中朝人民军队为实现有效的停战和停战后处于更有利地位,决定给韩国军以打击,于7月中旬发起以金城战役为主的第三次进攻作战,迫使“联合国军”方面向朝中方面作出实施停战协定的保证,有力地促进了停战的实现。

  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

 

抗美援朝战争特点

  (1)一场规模较大的国际性局部战争,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交织进行,复杂尖锐,两军较量异常激烈。在一个幅员狭小的战场上,战争双方投入大量兵力、兵器。喷气式飞机广泛使用于战场。战场上的兵力密度、某些战役战斗的炮火密度、轰炸密度都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2)战争双方武器装备优劣相差悬殊。美国是世界工业强国,美军具有第一流的现代化技术装备,掌握着制空权和制海权,实行现代化诸军、兵种联合作战。中国经济落后,志愿军武器装备处于明显劣势,基本上是靠步兵和少量炮兵、坦克部队作战。后虽有少量空军,也只能掩护主要交通运输线。但有巨大的政治优势。

  (3)战争的主要战场是在东西濒海、地幅狭长、山高林密的朝鲜半岛北半部,便于实施登陆作战和利用山地隐蔽军队、组织防御,但不便于发挥现代化技术装备的效能和大兵团实施广泛机动。

  (4)志愿军出国作战,就地补给或取之于敌都较困难,一切作战物资基本上靠国内供应,而且交通工具落后,加之美国空军的封锁破坏,供应困难,作战行动受到很大影响。“联合国军”依赖其现代化装备,能迅速完成补给,保障作战。这些特点,都制约着战争双方的战争指导,影响着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意义

  1: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创造了相对安定的国际环境;

  2: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的国际威望。

 

抗美援朝大事记

  1950年

  6月25日,朝鲜人民军越过三八线南进,进攻韩国国军,朝鲜内战爆发

  6月27日,美国的第七舰队悍然驶进中国台湾海峡,公然干涉中国内政。

  6月28日,朝鲜人民军攻占南韩首都汉城(现称首尔)。

  7月5日,“联合国军”参战。

  9月15日,美军仁川登陆。

  9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发表声明:美军越过三八线,中国决不会置之不理。

  9月28日,美韩军队攻克汉城。

  9月30日,韩国国军越过三八线。

  10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最后的出兵决定。

  10月3日,周恩来紧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

  10月19日,美韩军队占领朝鲜首都平壤。

  10月19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

  10月25日-31日,志愿军发动第一次战役。

  10月31日-11月2日,志愿军收复清川江。

  11月25日-12月9日,志愿军发动第二次战役。

  12月5日,志愿军收复平壤。

  12月15日,美韩军队撤至三八线以南。

  12月31日-1951年1月5日,志愿军发动第三次战役。

  1951年

  1月4日,志愿军攻占汉城。 

     3月15日,“联合国军”攻占汉城。

  4月11日,麦克阿瑟被免除最高司令官职务,李奇微接任。

  4月22日-5月23日,志愿军发动第4次战役。

  6月23日,苏联副外长马立克建议停火。

  7月10日,双方在开城开始停战谈判。

  8月18日-9月18日,志愿军发动夏季攻势。

  8月22日,谈判中断。

  9月29日-10月22日,志愿军发动秋季攻势。

  10月15日,伤心岭之役,美军攻占“伤心岭”。

  10月25日,停战谈判恢复。

    1952

  1月,美军使用细菌武器

  5月7日,巨济岛战俘营事件。

  5月12日,李奇微离任,克拉克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

  10月8日,停战谈判中断。

  10月14日,美韩军队发动金化攻势。

  10月14日-11月25日,上甘岭战役。

  1953年

  5月13日,志愿军发动夏季攻势。

  6月8日,双方就战俘安排达成协议。

  7月13日,志愿军发起金城战役。

  7月19日,板门店双方谈判代表在所有问题上达成协议。

  7月27日,停火协定签字,朝鲜战争结束。

  1958年

  2月19日,中朝两国政府发表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年内全部撤出朝鲜的联合声明。

  2月2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发表声明,决定于1958年底以前分批全部撤出朝鲜。首批于3月15日动身回国。

  10月22日,志愿军总部官兵在司令员杨勇上将、政委王平上将等率领下启程返国。

  10月26日,志愿军总部公报:志愿军已全部撤离朝鲜。

  

★至今美军也没从韩国撤离。

  

  1961年

  7月11日,周恩来和金日成在北京签署《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这个条约的核心是军事互助。条约第二条规定:缔约双方保证共同采取一切措施,防止任何国家对缔约双方的任何一方的侵略。一旦缔约一方受到任何一个国家的或者几个国家联合的武装进攻,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应立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另外该条约第四条对中朝任何一方的独立自主都有一定的限制,要求双方协商与共同利益有关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

  9月10日,《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正式生效。

  该条约在未经双方就修改或者终止问题达成协议以前,将一直有效。

 

看看北朝鲜怎么描述朝鲜战争

 

1945年9月,美军强占南朝鲜。自1947年1月1日至战争前夕的三年半期间,南朝鲜方面对北朝鲜进行了5150多次有组织的武装挑衅。这是朝鲜战争的序幕,是“试验战争”。美国为了摆脱席卷本国的严重经济危机,于1950年6月25日对共和国北半部发动了武装侵略。

     这一天清晨,在美军事顾问的指挥下,10多万南朝鲜“国军”在北纬38度线全线突然开始进攻,侵入了共和国北半部1~2公里。

     针对这种突然降临的危难,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内阁当天就召开了紧急会议;金日成向全军下达了命令:立即挫败敌人的进攻,转入决定性的反攻,消灭武装侵略者。

     6月26日,金日成发表广播讲话《集中一切力量争取战争的胜利》,阐明了战争的正义性质,提出了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战争胜利的任务。这天,组成了国家新的最高领导机关——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军事委员会,金日成被推举为委员长。

     6月27日,宣布全国进入战时体制,下达了战时动员令。随之,国家的一切工作都改变为战时体制。重要工矿地区组织工人团奔赴前线,青年学生争先恐后地自愿报名开赴前线。

    人民军立即挫败敌人的突然进攻,转入反攻,掌握了战争主动权,迅速南下,开战第三天就解放了汉城,至9月中旬已解放了占南朝鲜领土90%以上的地区。

    陷于窘境的美国非法炮制“联合国军”,把自己庞大的武力和15个仆从国家的武力投入了朝鲜战场。这大大改变了敌我之间的力量对比,战局发生了不利于朝鲜人民军的变化。

    朝鲜人民军一面最大限度地阻截敌人的进攻,一面进行暂时的战略撤退。在其间,在后方纵深建立了反攻部队,以撤回来的人民军部队和重编的部队组编了强大的反攻部队。同时在敌后以正规军的大联合部队形成第二战线,掌握中部朝鲜的广阔地区,开展了猛烈的敌后斗争。

    美帝国主义一举占领整个北半部的妄想,完全破灭了。  

    1950年10月下旬,中国人民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旗帜下,组织并派志愿军到朝鲜前线来。朝鲜人民军统中国人民志愿军紧密协同,转入反攻,到年底就完全解放了北半部的敌占区,然后继续向38度线以南挺进。

    美国为了挽回自己的惨败,拼命进行新的军事冒险。因而,战争愈加激烈,带上了长期性。  

    到1951年6月,以38度线为界,战线基本上固定下来。  

    人民军部队依靠坑道阵地,灵活运用符合实际的战法,进行反击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美国在战场上接连遭到惨败,面临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于是,他们提出建议要举行停战谈判,以图在谈判桌上达到其在战场上达不到的目的。但是,当他们看到在谈判桌上达不到自己阴险的目的时,就片面的破坏停战谈判,在1951年8月中旬至11月中旬发动了大规模的“夏季及秋季攻势”,不过也遭到了惨败。

    到了1952年,美国向朝鲜前线增派侵略武力,甚至使用国际法禁止使用的细菌武器和化学武器,不断进行“绞杀作战”、“金化攻势”等,但是在人民军的反击下都遭到了惨败。  

    1953年5月中旬至7月下旬,人民军队敌人展开三次强有力的反击战,取得了辉煌胜利。  

    1953年7月27日,签订了停战协定。

    美国向朝鲜前线投入了包括仆从国军队在内的200万大军,但是被建成正规军还不到两年的年轻的朝鲜人民军打败,屈膝认输。  

    在这场战争中,美帝国主义共损失了包括405490多名美军在内的1567120多名兵力,还有12220多架飞机、560多艘军舰、3250多辆坦克和装甲车、13350多辆汽车和7690多门各种炮,等等,可谓惨重。  

    外国的新闻媒体在议论这场3年战争时说,朝鲜人民已经经历了“第三次世界大战”。  

    当美国的将军们为自己的惨败而唉声叹气的时候,平壤的上空礼花烂漫,广场上举行了胜利阅兵仪式。  

    金日成领导祖国解放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被授予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