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方特一日游:日本将生存能力写入教育基本目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4:52:20

日本将生存能力写入教育基本目标

 

  面对变化莫测的未来和日益激烈的竞争,一些青少年表现得缺乏自信、缺乏理想、缺乏参与价值创造的愿望,对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充满忧虑和不安,甚至采取不升学、不就业、无志向、无目的的生活方式。为此,日本提出要重新树立青少年的职业观、劳动观和价值观。“不等不靠、不怕失败、笑对压力”,在共同面临危机的今天,这些信念对于青少年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日本将生存能力写入教育基本目标

  ■田辉

  近期,日本对教育法作出一系列修改,制定了新的教育方针,提出以智性、德性与体魄的协调发展为基础,从个体人的自立、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与自然和环境的关系、日本传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培养活跃在国际社会的日本人。在此基础上,于今年修订颁布的日本最新课程标准---《学习指导要领》,将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定为日本义务教育的基本目标,值得我们关注。

  新《学习指导要领》所倡导的培养“生存能力”的教育目标是指“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复杂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独立发现问题、主观判断、自主行动、妥善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自律、协作、爱心、感动等丰富的内心世界”。

  培养“生存能力”是日本根据教育现状和21世纪社会发展提出的基本理念。社会变革时期,学校教育究竟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是包括日本在内的许多国家共同关注的问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每三年一次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在检验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同时,也对学生的“核心能力”进行考查,包括对社会、文化、技术工具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多元化社会团体中形成人际关系的能力,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等。

  日本根据经合组织的调查结果,认为该国的基础教育面临以下挑战:

  第一,面对变幻莫测充满未知的未来社会和复杂环境,学生要对自己将来的职业、人生具有长远打算,具备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活所必需的“生存能力”。学校的教育使命不仅仅限于实现学生升学、就业的目标,而是要培养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

  第二,日本学生比较欠缺思考能力、判断能力、表现能力以及在迅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谋生的能力,因此各学科教学应在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开展灵活运用观察、实验、报告、论述等知识技能的学习活动。

  第三,针对一些孩子缺乏自信、缺乏理想、缺乏参与价值创造的愿望以及对加入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充满忧虑和不安的现状,在各教育阶段要加强作为社会人的责任感、职业观、价值观的教育。

  《学习指导要领》提出,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承担者,每一个青少年都要正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与环境共生,成为积极的、开放的个体,与不同文化、历史背景的人们共处,对本国家、本民族、本地区的传统与文化加深理解,养成尊重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学校要培养每个社会成员主动参与身边社会课题的解决,为社会发展作贡献的意识和态度,使每一个学生在义务教育结束时能够扎实掌握生存能力,并将社会人的基本能力要素作为衡量基础教育的社会效益,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评价指标。

帮学生重建职业和劳动观

  培养学生“生存能力”,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社会生存的必备能力。

  近年来,日本产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雇佣关系呈现多样化、流动化的特点,学业与就业之间的联系不再紧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到来,日本的高中毕业生已经进入“全员升学时代”,大学学历在就业市场的优势不再明显。随着日本社会非正式雇佣人员的增加,青少年对自己的将来充满担忧与不安。由于学习与未来发展之间失去了必然的联系,造成学生学习意愿低下,对未来希望渺茫,不升学、不就业、无志向、无目的变态思维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成为自由职业者。一批被称作NEET(NotinEmployment,EducationorTraining,无就业、教育或培训)的无业游民已构成日本社会的严重问题。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为使青少年能够灵活应对未来将面临的各种问题与挑战,成长为独立的社会人、职业人,日本文部科学省认为必须加强职业观教育,为每一个孩子树立起牢固的社会责任感、劳动观和职业观。

  针对年轻人心理上的自立意识发育迟缓、不能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能自主决断、缺少自信、缺少敬业精神、缺少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以及缺少社会人和职业人的基本素质等问题,一些学校已经尝试通过改善升学和发展指导,强化职场见习与体验实习等社会体验活动,进行适当的生涯规划和职业观教育。随着新《学习指导要领》的全面实施,日本所有学校将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课程渗透以及各种实践活动,系统进行职业观教育。

  职业观教育从娃娃抓起

  新《学习指导要领》将职业观教育作为课程标准改革的重要环节,强调通过各学段课程积极渗透和整体推进职业观教育,开展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相关体验和实践活动。

  职业观教育从关注每一个学生个性养成和终身发展的视角,改变人们对教育的传统认识,指明了教育改革的全新理念与方向,从传统教育很少涉足的角度改变学校教育的基本方向。然而,以升学为中心的学校教育对于如何指导学生发展并不熟悉,实践性指导方法的积累较少,容易使职业观教育缺乏清晰和紧密的关联性,成为各种实践活动的集锦,不能给学生带来内心变化和态度能力的提高。因此,改革学校课程势在必行。

  根据新的《学习指导要领》,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学生指导研究中心提出了《推进培养学生职业观、劳动观的教育方案》,根据儿童成长发育的各个关键期,归纳和总结了各学段职业观教育的目标和主要课题。

  小学阶段是有关未来发展的探索、选择的基础奠定期。此时的职业观教育应该包括形成和发展对自己与他人的积极关注与关心;培养对周围事务与环境的关心、兴趣;建立理想与希望,获得个人发展蓝图;形成尊重劳动、朝着人生目标努力奋斗的态度。

  初中阶段是现实性探索和暂定选择期。职业观教育包括获得自信与自我价值的认识;根据兴趣爱好形成职业观、劳动观;未来发展计划的思考与暂定选择;对于人生与未来发展的现实性探索。

  高中阶段是现实性探索、试行与进入社会的准备期。职业观教育包括自我理解的深化与自我认同;确立作为选择标准的职业观、劳动观;未来计划的思考与进入社会的准备;未来发展的现实性考虑与试探性参与。

  职业观教育是针对每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社会责任心的教育,通过职业观教育使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帮助学生为终身发展作好知识、技能以及心理准备。通过职业观教育使每个学生在高中毕业时具有扎实的学力、丰富的情感等“生存能力”,掌握社会人必备的“前进力、思考力、协作力”等基本能力素质,为成功进入社会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日本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而学生在高中毕业时能否具有“社会人基本能力要素”,是衡量日本学校是否为社会培养出合格人才的全新标准,“职业观教育”是日本实现教育目标、培育生存能力的一条新途径,对于我国素质教育中核心素质的界定与评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作者单位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链接:

 

社会人的基本能力

  日本经济产业省“社会人基本能力研究会”提出,社会人基本能力是个人在机构、团体、社区中与他人共事所必备的最基本能力,包括3个方面12项基本素质。

  第一方面是前进力,即行动的能力。包括:

  主体性,即处理事物的能力,不等、不靠,主动找出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并独立完成。

  号召力,即号召和动员他人共同参与行动、实现目标的能力。

  行动力,即设定目标并具体实施执行的能力。不被动服从,自己确定目标,不怕失败,付诸行动,坚韧不拔。

  第二方面是思考力,包括:

  发现力,即分析现状、发现目标和问题,自己制订发现和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

  计划力,即明确设定解决问题的步骤程序,制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中找出最完善的办法,为解决问题作好准备的能力。

  创造力,即创造新价值的能力,要求人不局限于既定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第三方面是团队协作力,包括:

  表达力,即清晰整理并准确传达个人意见以取得对方理解的能力。

  倾听力,即认真听取对方意见,为对方营造轻松的语言环境,适时提问引出对方意见的能力。

  灵活性,即不固执己见,尊重理解对方立场和意见的能力。

  理解力,即理解自己与周围事物和人群的关系的能力,包括正确理解自己在团队工作中的分工和职责。

  自律力,即遵守社会规则和承诺,在各种情况下按照社会准则严格自律的能力。

  抗压力,即正确应对压力的能力,能将压力视为成长的机遇而轻松面对。

  日本的“社会人基本能力中期审议报告”指出,社会人基本能力是各教育阶段学生成长性评价的重要指标。因而,在各教育阶段都要切实培养学生作为社会人的基本能力。使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在社会活动、工作岗位、家庭生活中的角色、作用和职责,形成作为社会人的正确价值观。(田辉)

 

  《中国教育报》2008年12月2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