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松田娃打劫小品:2011年上海市春季招生考试语文试卷细解之六写作(沈国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2:45:33

2011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语文试卷细解之六(沈国全)

(2011-01-31 18:21:40)转载

   写作70 分

26.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两个人在山里看到一片材质优良的树林,于是各自买了一棵树苗带回家,一人把树苗植在瓦盆中,用铁丝左缠右绕,改变其生长形态,树长得虬枝旁逸,成为盆景中的精品。一人把树苗栽在庭院里,浇水施肥,任其自由生长,树长得参天蔽日,成为建筑的栋梁。

 

细解:从这个作文材料中可以读出一些什么?恐怕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故事本身,一个是可能的隐喻。

首先来看,这是一个什么故事呢?说的是两个人如何处理树苗的故事,一个“改变其生长形态”,一个“任其自由生长”。或者说讲述了两棵树苗的不同命运,一个成为“盆景中的精品”,一个“成为建筑的栋梁”。

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一、“两个人在山里看到”,“各自买了一棵树苗带回家”,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自由生长”神马的,都是浮云,两棵树其实都“背井离乡”,进入他人的领地,“瓦盆”或“庭院”并无本质的区别。但是,两棵树也因此改变了命运,成了“精品”或“栋梁”,被人认可,有了用途——最终都为人所用。这是悲剧还是喜剧?或许,这就是“树”的宿命。

二、两个人不同的育“材”方式,取决于两个人对“成材”的不同理解。一个按照自己的意志“改变其生长形态”,结果在压抑与扭曲中“长得虬枝旁逸”,“成为盆景中的精品”,满足了人类某种变态的审美情趣。另一个“栽在庭院里,浇水施肥”,保持了“树”的形状,“长得参天蔽日”,最终展示了生命自身可能的状态,它受到了善待。

当然,如果“盆景中的精品”较之“建筑的栋梁”更为精贵,问题就复杂了,从实现“人生价值”这个角度来说,或许付出“用铁丝左缠右绕”的代价也是值得的呢?我们不要说大话,说冠冕堂皇的话,实际上,我们受教育,成长,总是要接受“市场”检验,谁不期望自己卖个大价钱?如果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或许第一棵树要感谢“主人”呢?它受到了“善待”?

三、值得思考的还有:这是“一片材质优良的树林”。两棵树苗是否同种并没有交代,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原本“材质优良”,那么,相对于那些没被人类看中材质不那么优良的树苗,它们是喜是悲?材质优不优良,这是人类的标准,对于“树”来说,自有自己生命本来的光华,它们生活在人类功利的视野之外,难道没有一些自在与幸福吗?我们如何看待这些所谓“不成材”的树苗一生中的喜悦与幸福?

总的来说,有两个视角,一个是人类视角,一个是“树”的视角。有三个层次,一个是树苗与原先的自己比,一个是两个树苗之间比,一个是树苗与其它树苗比。通过比较,看出命运的不同走向,躲不过去的是如何看待这不同的命运,这背后就牵扯到价值观。好在这个年头价值多元,于是文章便可以多姿多彩。

接下来就是“由此及彼、由物及人”了。隐喻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树苗与主人的关系完全可以看作领导与下属、家长与孩子、教师与学生、自己与自己的生命的关系,当然还可以是其它种种主从关系、管理关系、培养关系。总的来说,这个故事将引发我们思考如何看待自己或他人的生命。我们可以通过两棵树苗的一生看出其它、其他类似树苗的事物的命运,从而帮助我们在当下做决策。

需要警惕的是,任何的比喻都是拙劣的。比如,人性较之“树的材质”就要复杂的多,树的材质不会变,但人性却多变,也许对待树苗的办法没有一个可以成功地复制到人类身上也未可知。眼前就有一例,近来关于“中国妈妈”(虎妈妈)教育模式的讨论就十分热烈,孰对孰错,孰优孰劣,不妨借这个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