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踢地滚球:巴菲特投资-什么时候卖出股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6:23:13

当价值增值能力直线下降时

投资就像是打棒球一样,想要得分,大家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到球场上,而不是紧盯着计分板。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投资策略】

巴菲特喜欢长期持有股票,所以他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只有买入股票而没有卖出股票。那么,他是怎么卖出股票的呢?

巴菲特认为,卖出股票最主要的依据甚至是唯一依据,应当是这只股票的价值增值能力下降了,而不是股价下跌或上升了。从长期看,股价取决于公司未来的获利能力;而从短期看,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关系。

他举例说,伯克希尔公司卖出股票的活跃程度,就像一名旅行者被困在一个又小、又偏僻、又闭塞的小镇Podunk上——他住的房间里没有电视,所以不得不准备度过一个非常无聊的晚上。可是他突然发现桌子上有一本书,书名叫《在Podunk可以做的事》,所以精神为之一振。可是当他打开这本书一看,整本书只有一句话,上面写着:“你正在做的这件事”。

巴菲特用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只有当他对这只股票感到实在无聊时,才可能会去检索投资组合,考虑是否会从中卖出几只。

几乎所有投资者都认为,买卖股票的主要依据是股价涨跌,只有巴菲特把股票内在价值的增值能力是否下降作为卖出股票的主要依据。

他说,伯克希尔公司买卖股票的投资决策,完全取决于这个时期这只股票的经营业绩,而不是这只股票这个时候的价格高低。他认为,把目光停留在关注股票的价格而不是公司内在价值上,这种做法非常愚蠢。

那么,巴菲特是怎样来衡量上市公司内在价值增值能力的呢?他说,最好的办法是看“透明盈利”(“Look-Through”Earnings)。

他认为,透明盈利的计算公式是①+②-③。其中:①是财务年报中反映的盈利水平;②是主要被投资公司的留存收益(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这部分收益并没有反映在上市公司财务年报的盈利水平中);③是上述留存收益如果要加以分配应该交纳多少税金。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如果非常关注每只股票的透明盈利,将会从中得到很大好处。他的经验表明,一般在买入股票10年左右时,会获得最高的预计透明盈利。他认为,既然这样,投资者就没有什么必要去关注短期内的股价变动,更没有必要频繁进行股票交易了。

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只要自己拥有的这些股票,从长期来看价值增值能力能够保持甚至超越整个产业的平均水平,这些股票的盈利能力即使在短期内发生暂时性变化,也不用过分担心,完全可以继续持有。

不过,如果这些股票的盈利能力在短期内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那就应当毫不犹豫地彻底告别。

应当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盈利能力高低,与股价涨跌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也就是说,不能认为股价上涨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就增强了;相反,也不认为股价下跌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就下降了。

有两个实例能很好证明巴菲特是如何对此判断的。

巴菲特曾经声称永远不会出售的首都/美国广播公司股票,由于经营发生重大变化,巴菲特认为其长期竞争优势已经大大减弱甚至消失,所以不得不忍痛割爱。原来,在迪士尼公司收购这家公司后,公司的巨大规模拖累了发展后腿,巴菲特不得不从1998年开始减持该股票,到1999年就几乎卖完了所持有的迪士尼公司股票。

而巴菲特拥有的可口可乐公司,这个时期的盈利水平也在持续下降,具体地说这只股票的资产回报率1997年高达,1998年就下降到了只有42%,1999年更是下跌到了35%。可是巴菲特仍然坚信,这只股票强大的竞争优势并没有失去,它完全可以继续稳定地进行下去,将来重新给股东以丰厚回报。

为此他并没有卖出可口可乐公司股票,而只是提议董事会撤换了首席执行官。果然,没过多久可口可乐公司就又重振雄风了。

【投资心法】巴菲特认为,投资者卖出股票的主要依据是其价值增值能力下降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不过要记住,价值增值能力的上升和下跌与股价涨跌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

当不符合“七成五”法则时

我们所做的事情,不超过任何人的能力范围。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投资策略】

巴菲特认为,是否需要卖出股票可以参考“七成五”法则来判断。

巴菲特一贯主张,成功进行股票投资的方法很简单,并不需要用到什么高深理论。他说:“我们所做的事情,不超过任何人的能力范围。”“多做额外的工作,不一定就能得到与别人不同的结果。”

巴菲特说,在美国股市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投资方法如小资本化、大资本化、成长法、价值法、动态法、主题法、产业循环法等,都曾经起到过一定效果,但有时候什么方法都不管用。

为什么?问题的关键在于,股市中任何一种有效的投资方法,一旦被大家所掌握,投资者就会因为这些似是而非的理论丧失判断、分析能力。这样,亏损就是必然的了。更不用说,既然是一种被实践证明能够赚钱的理论,又怎么可能公之于众、“教会徒弟,饿煞师傅”呢?

在一次大型聚会上,巴菲特环顾一下四周,一看估计有80个人,于是对大家说,在座的人中至少有2个人的生日是同一天。大家对他的这一断言表示怀疑,认为你没有经过调查,又怎么能下此结论呢?

巴菲特确实没有经过调查,事实上也不可能去调查。在这里,他运用的是概率知识。根据概率原理,80个人的生日分布在一年365天中,2人以上的生日是同一天的概率高达75%。也就是说,巴菲特的这一说法成立的可能性高达75%,不成立的可能性只有25%。

巴菲特把这一法则总结为“七成五法则”,在他一生的投资生涯中,这一法则被运用到了非常娴熟的地步。

把该法则用在股票投资中,关键要掌握两点:一是仔细研究你在整个股票市场中处于什么地位?如果你的股票盈利能超过75%的人、居于最前面25%的人之中,那么你就能保持常胜不败;二是无论是投资股票还是争取获利,都不要满打满算,而要考虑到只要具备75%的把握就值得去做,一旦失去75%的把握就要敢于止损。

对于短线投资者来说,只要短线炒作中有75%的成功把握,就能保证稳赚不赔。例如在4次投资机会中,3赚1赔,就没有什么可怕的。这里关键是要掌握合适的尺度,懂得怎样扩大收益,减少亏损。

同样是3赚1赔,如果每一次都赚10%,亏也是10%,这样总起来还有10%+10%+10%-10%=20%的盈利。但如果前面3次赚钱机会,你每当有一点蝇头小利(例如5%)就抛掉了,而后面的1次割肉机会你亏损额超过了15%才卖出,这样总起来看就是亏损的。想一想,我国股市中这样的投资者是不是太多了?

不难看出,巴菲特的股票投资策略确实非常简单。当股市上有那么多人鼓吹各种各样的股票理论时,巴菲特悄悄地就赚了几百亿美元。他采用的那种简简单单的操作方法,似乎从来就没有失算过。

【投资心法】各种各样的股票理论都有效,然而都有限。不要说不可能有一种什么理论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即使有,也绝不会舍得公之于众的。要知道,越有效的东西越简单。

当无法继续收取“过桥费”时

我只关注永久不变的东西,我认为网络不会改变人们嚼口香糖的方式。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投资策略】

巴菲特认为,买股票应当优先考虑那些可以收取“过桥费”的公司,有“过桥费”可收是业绩优良的上市公司的一大特征。当这家公司无法继续收取“过桥费”时,就可能到考虑卖出这只股票的时候了。

巴菲特介绍说,怎样来理解“过桥费”呢?他认为,抽象地说,如果消费者都想购买某种独特品牌的商品,经销商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就必须经销这种商品并保持一定量的库存;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向生产商进货。在这里,生产商就是“桥”,大大小小的经销商包括中间商向厂家进货,为厂家贡献利润,哪怕它的销售价格比其他品牌高也必须买它的货,这不得不付出的就是“过桥费”。

巴菲特认为,这种公司通常具有以下3个特征:

首先,生产的产品使用率很高,却很不耐用,品牌家喻户晓。

为了满足消费者需要,吸引消费者,这样的产品每个经销商都要维持基本库存量,所以总的来说市场需求量很大。如果不是这样,经销商就会失去最终消费者,就会没有生意。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这种产品有多种品牌,经销商就会货比三家,拼命寻找进价较低的品牌,以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如果只有一种品牌,那它就没有选择余地,什么样的价格决策都只能由生产厂家说了算,这样,生产企业的利润就有了可靠保证。

这方面最典型的是可口可乐。大大小小的经销商都必须采购可口可乐,并且保持一定库存量。而市场上虽然有多种多样的可乐饮料,却都无法代替可口可乐。这就使得可口可乐的销售量和销售价格都能得到切实保证,能够获得很高的利润率。这样的产品销售,市场竞争虽然激烈,但激烈的竞争主要表现在销售商之间相互削价上,而根本无法动摇生产商所控制的批发价高低。

不难看出,由于这种产品的消费量大,又很不耐用,所以能够保证预期利润滚滚而来。投资这样的股票,就能从中坐收渔利。

其次,传播媒体在不断说服消费者购买的同时,能够提供重复性服务。

在巴菲特的概念中,电视、报纸、网站等传播媒体是非常典型的收取“过桥费”的公司。由于它们为生产商做广告,生产商通过广告来说服消费者购买它的产品,这种需求是源源不断的,这就使得传播媒体能够不断向它们提供重复性服务。这源源不断做出去的广告、收取的广告费,就是名副其实的“过桥费”。

生产商能否离开这种媒体传播(这座桥)呢?不能。否则生产商就无法让消费者知道并选择它的产品,无法和竞争者展开竞争。所以,它哪怕再不情愿,也不得不支付这样的“过桥费”。

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是《水牛城晚报》。一般来说,在一个大小适中的城市里,都有一份而且只有一份当地报纸,这就使得这家报纸的获利率很高,因为这是大小商家都要经过的唯一的一座桥。如果要再增加一座桥,两家媒体的获利收益马上就会降到一般水平。《水牛城晚报》就是这样。可是只要另一家竞争者一旦退出,形成垄断地位,剩下的这座桥收取的“过桥费”就又会滚滚而来。巴菲特当年集中投资首都/美国广播公司,也是主要考虑到这一因素的。

最后,能够提供一般消费者和企业持续需求的重复消费服务。

服务和商品一样,当然也能提供收取“过桥费”的机会。巴菲特尤其注重这样的公司,在他所投资的上市公司如信用卡服务公司、杀虫服务公司、专业清洁公司、除草服务公司等,都是如此。

这方面最典型的是美国运通卡公司。消费者在使用这种信用卡时,发卡公司会向使用信用卡的公司收取一定的刷卡费用;如果没有在规定期限内缴纳刷卡费用,还要收取一定的罚金。

容易看出,上述两者都是“过桥费”的具体形式。刷卡人数越多,“过桥费”就收得越多,信用卡公司获利水平就越高。

能够提供这种持续、重复消费服务的“桥梁”,一般都是消费者不得不“经过”的。与此同时,它们依靠提供精良的服务,根据需要配备人员,一般不会有闲置人员和闲置设备,也不需要投资太多用于研究、开发新品方面的费用,所以公司内在价值一般都很高。

【投资心法】每当从影视剧中听到“要想过此路,留下买路钱”时,总会让人感觉毛骨悚然。可是当这种“强盗行径”一旦合法化,投资收益就不但有保证,而且还很丰厚了。

当你懂得什么时候见好就收时

恐惧和贪婪这两种传染性极强的流行病的突然爆发,在投资世界永远会一再出现。这些流行病的发生时间却难以预料。由它们引起的市场价格与价值的严重偏离,无论是持续时间还是偏离程度也同样难以预测。因此,我们永远不会试图去预测恐惧和贪婪任何一种情形的降临和离去。我们的目标是相当适度的:我们只是想在别人贪婪时恐惧,而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投资策略】

巴菲特认为,当投资者懂得什么叫见好就收时,就到了卖出股票的好时机。他认为,股票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其内在价值。当股价远远超出内在价值时,投资者要克服贪婪情绪,懂得什么时候完美收场。

1966年对于巴菲特有限公司来说,又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功。无论是相对于道·琼斯工业指数还是公司本身的发展业绩,都创下了空前的业绩回报记录。当年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而该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却高达,超出市场平均业绩36个百分点。

巴菲特在1968年1月24日的一封信中又写道:按照大多数人的标准,巴菲特有限公司在1967年的经营业绩又是非常红火的一年。当年道·琼斯工业指数上涨了19%,而巴菲特有限公司的经营业绩则上升了,超出了原先他设想高于市场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的奋斗目标。

他说,当年巴菲特有限公司的总收入为1938万美元,即使发生严重通货膨胀,也有足够财力大量买入百事可乐股票。由于当年该公司卖出了一些长期持有的可流通股票,从而使得当年的税前利润达到2738万美元。

在这一年,巴菲特有限公司通过所属的2个控股公司(戴弗斯菲尔德零售公司和伯克希尔公司),又收购了另外2家公司,一家是戴弗斯菲尔德零售公司收购的联合棉花商店(后来改为联合零售商店),另一家是伯克希尔公司收购的国民保险公司及其附属国民火灾与海运保险公司。

按理说,形势已经一片大好,巴菲特高兴还来不及。可是作为一名理性投资者,他在这种大好形势下却感到一片忧虑,非常担忧股票市场会因为投机因素过浓而崩盘。

巴菲特在1968年7月11日的一封信中指出,当时的股票市场无论是发起人,还是高级雇员、职业顾问、投资银行家、股票投机者,几乎所有人都能从中狠狠地赚到一大笔钱,可是他很担忧这些行为随时随地会引发长期后果。

从1957年到1968年,道·琼斯工业指数的综合平均年增长率为,巴菲特有限公司的年平均收益率则高达,人人都处于一种狂热的亢奋中。一位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共同基金投资经理,在1968年初开办一种新型咨询服务项目时说,“对于证券的研究必须按分钟来进行”。这让巴菲特听了特别不舒服,更让他感到股市中到处弥漫着投机气氛。对此他幽默地说:“哇!这种废话让我在外出喝百事可乐时感到内疚。”

1967年末,巴菲特估计伯克希尔公司的内在价值为每股25美元,而这时候它的股价是20美元;1968年末,巴菲特估计伯克希尔公司的价值为每股31美元,而这时它的股价是37美元。这让他感到,无论市场环境还是个人因素都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已经到了修改未来经营目标的时候了。因为事实上,伯克希尔公司的经营手法还是像过去那样一直没变。

接下来的动作令人震惊:1970年,巴菲特决定解散巴菲特有限公司,因为他认为,人们对股票市场的估价已经太高,他已经不知道如何投资了。

巴菲特对巴菲特有限公司的资产进行了彻底清算,按照每位股东应该得到的收益,以及按比例规定应该得到的利息,全部分给每一个人。

每位股东可以有两种选择:既可以按照比例获取应该得到的收益,卖掉手中的股票,换取现金;也可以继续持有戴弗斯菲尔德零售公司的股票,或者持有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如果有弄不清、需要咨询的地方,巴菲特负责提供建议。

当然,巴菲特有限公司的解散还有另外一层原因,那就是:一方面,当时要求加入巴菲特有限公司的人越来越多,已经实在无法应付;另一方面,巴菲特有限公司已经不需要再用别人的钱进行投资了。

按照法律规定,巴菲特有限公司作为合伙企业,原来最多只能拥有99个合伙人,而现在解散后重新注册为一家投资公司,就可以不受这项限制了。这时候新成立的投资公司就是现在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一家纺织公司基础上改制而成的投资公司。

1973年~1974年,巴菲特有限公司刚刚解散完毕,股票市场就如他原来担心的那样崩盘了。由此可见,巴菲特对投资环境的警觉以及如何完美收场,拿捏得恰到好处。

这时候,巴菲特个人拥有的股票市值约2500万美元,其中大部分被他悄悄投入到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如果不是他这样完美收场,而是在接下来的股市崩盘中遭受毁灭性损失,巴菲特就不再具备今天成为世界首富的坚实基础了。

【投资心法】股市中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赚钱时,就到了要退场的时候了。巴菲特及时解散有限公司,避免了随即而来的股市崩盘可能造成的毁灭性损失,才成为今天的巴菲特。

当更好的投资机会出现时

任何时候,任何东西,有巨幅上涨的时候,人们就会被表象所迷惑,人们就会认为他们才干了两年就会赚那么多的钱,我不知道中国股市的明后年是不是还会涨,但我知道价格越高越要加倍小心,不能掉以轻心,要更谨慎。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投资策略】

巴菲特认为,虽然要坚持长期投资理念,可是如果有更好的投资机会出现,这时候卖出股票就是必须的。说得更透彻一点,这就是中国投资者更熟悉的“换股”——卖掉一些内在价值降低的股票,买入另一些投资价值在不断升高的股票。

众所周知,巴菲特一贯主张长期投资。截止2006年末,他持有可口可乐股票已经长达20年,持有美国运通公司股票已经长达14年。他曾经说过,像可口可乐、美国运通等4只股票,他希望能永远持有。

所以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中石油在他手里只不过4年半时间,就要被抛售一空呢?中石油为什么不能成为巴菲特永远持有的一只股票?

巴菲特解释说,像中石油这样的明星企业,他当然希望持股数量多多益善,持股时间越长越好。可是他理性地发现,石油企业的利润主要依赖于油价高低,当时国际原油价格在每桶30美元时,他对这只股票是感到很乐观的;后来原油价格涨到了每桶75美元,虽然不能说中石油股价就一定会下跌,但这时候他对公司盈利前景反而没有以前那么自信了。

这就是巴菲特,一个理性的巴菲特。了解巴菲特个性的人都知道,实际上这是他的一贯作风——在别人恐惧时买入,在别人贪婪时卖出——这才是长期投资策略的正确运用。因为在他持有中石油股票的4年内,虽然国际股市风云变幻,但他都没有减持中石油。

从市盈率看,当2007年7月巴菲特开始抛售中石油股票时,中石油的市盈率只有15倍,而可口可乐是倍、美国运通是倍。不但如此,中石油还是全球市值第二的上市公司(仅次于美孚石油公司),是亚洲最赚钱的上市公司。

巴菲特曾经宣称,对于那些伟大公司的股票,永远不应该卖出。从这一点看,巴菲特现在卖光了中石油股票,由此可以反推中石油在他眼里并不是一家“伟大的公司”。那么,什么样的公司才是“伟大的公司”呢?

巴菲特就这个问题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是的,有很多好企业在中国。”请注意,巴菲特在这里说的是“好企业”,以此巧妙地绕开了记者提问,而没有接口称“伟大的公司”。

巴菲特抛空中石油后,得到了大笔现金,这时候他用这些现金干什么呢?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此时此刻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泡沫正在破灭。而美国华尔街上的那些投资银行持有大量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如果这些债券在证券市场上交易,这些投资银行至少要损失30%。而这些债券的价值有多少呢?总体来看总额不会低于2000亿美元。2007年七八月间,这些投资银行股价纷纷大跌,预期市盈率只有8~9倍。

巴菲特一直看好这些投资银行,只是因为它们的市盈率偏高而一直没有动手。这次次级抵押贷款债券风波导致股价大跌,正好给巴菲特在投资银行股价处于最低位时,创造了一个成功抄底的好机会。

巴菲特非常清楚,投资银行的巨大损失并不足以产生致命威胁。一方面,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和各国中央银行采取的注资、减息等一系列措施,以及美国经济指标可望走好,都预期这次危机可以慢慢解除;另一方面,由巴菲特来出面收购投资银行,更能树立一个“救市英雄”的形象。

无论怎么说,此时此刻巴菲特大举收购投资银行股票,可谓一举多得。至少,在一家股票的高点卖出,同时在另一家股票的低点买入,这绝对是一桩赚钱的买卖。

更何况,把抛空中石油所得到的资金投资在美国投资银行,将来所得到的获利回报还很可能会高于投资中石油股票呢!

【投资心法】长期投资并不等于永远持股不动。当遇到更好的投资机会时,换股就是必要的。巴菲特在中石油股票上的漂亮转身,反映了他对长期投资策略巧妙而灵活的运用。

要尽可能减少股票交易次数

考虑到我们庞大的资金规模,我和芒格还没有聪明到通过频繁买进卖出来取得非凡投资业绩的程度。我们也并不认为其他人能够这样像蜜蜂一样从一朵小花飞到另一朵花来取得长期的投资成功。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投资策略】

巴菲特认为,虽然卖出股票是必然的,但如果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投资获利水平出发,尽可能减少股票买卖次数就是必须的。他说,这不但符合股票长期投资理念,更能避免把已经赚到的一点点蝇头小利用来支付交易佣金还不够。

他说,持有股票的稳定性,就像人们喜欢白头偕老的稳固婚姻一样。究其原因,除了感情因素,很重要的一点是离婚成本过于高昂。根据婚姻法规定,离婚时要对夫妻共同财产加以分割,所以,你每经历一次离婚的成本都要至少损失一半以上财产。

虽然有人认为,股票交易佣金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并不大,在我国目前是1%多一点;可是如果频繁交易,这一笔笔不大的交易佣金累积起来就很可观。无论可观不可观,它会直接扣减你的获利收益,增加亏损。甚至,由于这种频繁交易,还会使得你本来可以盈利的现在不得不转盈为亏。

举例来说,如果你在股票投资中只想获得市场平均投资回报率(7%),在每次股票交易佣金为的背景下,如果你一年交易1次,只要股价上涨到时,就能实现目标收益率;可是如果你每个月都交易1次,全年共计12次,则需要在股价上涨到后才能实现目标收益率。

显而易见,股价上涨相对来说要容易得多,而上涨就困难得多,甚至有可能永远达不到这么高的水平。

美国分析师兼作家查尔斯·埃里斯的研究证明,股票交易频率与投资收益率的影响,两者之间有如下关系:股票投资目标收益率=(交易频率×2X)+Y+(Z×市场平均收益率)市场平均收益率其中:X为包括买卖价差在内的佣金成本平均值;Y为基金管理费与保管费;Z为基金经理人希望达到的收益率。

根据这个计算公式,当股票交易频率超过200%时,每一次交易都必须高出市场平均收益率几个百分点,才能保证达到股市平均收益率。

1998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两位教授的研究,同样证明了这一结论。两位教授通过对1990年至1996年末美国78000个家庭连续7年的股票交易记录进行研究发现,他们的股票投资平均收益率为,略微高出的市场平均收益率。可是在扣除股票交易佣金后,净投资收益率就只剩下了,比市场平均收益率低个百分点。

进一步研究发现,股票交易次数越多的家庭,投资回报收益率越低——其中,交易次数最频繁的20%的家庭,年净投资收益率只有;交易次数最少的家庭,年净投资收益率高达。

不要小看这几个百分点的细小差别,根据复利作用原理来推算,10年、20年之后它们之间所导致的最终投资回报将会相差千万倍。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国外,股票交易是要征收所得税(称之为资本利得税,美国的资本利得税率为股票盈利部分的34%)的。

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开征这项税种,如一旦开征这项税种,就意味在每一次卖出股票后,如果卖出价格超过买入价格,就要把其中的相当一部分以资本利得税的形式交给税务部门;只有在股票交易亏损时,因为本来就没有资本利得,所以才不用交纳这笔资本利得税。

无论是否需要纳税,对于投资者来说只拥有一项主动权,那就是是否需要卖出股票、什么时候卖出股票、卖出多少股票。减少股票交易次数,不但能推迟交纳资本利得税的时间,而且还能避免无谓损失(因为有时候股票卖出后股价可能会跌下来)。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9年年报中,就详细说明了这一点。他说,如果他们当年年末将所有股票按市场价格全部出售的话,将要交纳11亿美元的资本利得税;可事实上,这些股票并没有卖出,所以政府也就没有办法向他们收取这笔利得税。

由于伯克希尔公司并没有卖出这些股票的打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笔本该交给政府的11亿美元的资本利得税,现在可以作为一笔自有资金,留给伯克希尔公司自由支配。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笔巨额资金也可以看作是政府借给伯克希尔公司的无息贷款,不但不用支付利息,而且还款日期还可以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卖出股票,什么时候才需要纳税、还款)。

【投资心法】每位投资者的回报率相差千万倍,很重要的一条原因是股票交易成本不同、股票交易次数多少造成的,而不是因为投资组合不同。股票交易次数越多,收益率越低。

要学会拒绝市场先生的挑逗

我和芒格都希望长期持有我们的股票。事实上,我们希望与我们持有的股票白头偕老。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投资策略】

巴菲特认为,买股票就像一桩婚姻——长期持有,就相当于终身厮守、白头偕老;随时随地想抛出这只股票,实际上就像面对的是一夜情人,随时随地都想拍拍屁股走人。

他的投资哲学是,用永久婚姻的态度来持有股票,而不是以情人的态度,更不是一夜情态度。

他说,在他眼里,那些频繁交易的投资者都是投机者。他说,如果把这些人也称为投资者,就好像把经常体验一夜情的人称为浪漫主义者一样地荒谬。

从这个角度看,好股票就应当具有这样的特点:能够拒绝市场先生的诱惑,这就像好女人能够拒绝一夜情一样重要。

巴菲特说,股票投资的秘诀其实很简单,归根到底,只要在适当的时候挑选好的股票买入,只要它们的质地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就一直持有下去。他经常说:“我们喜欢购买企业。我们不喜欢出售,我们希望与企业终身相伴。”

巴菲特曾经公开表示,有3只主要股票他希望永久持有,这就是美国/首都广播公司、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华盛顿邮报。什么叫永久持有呢?他进一步解释说,就是即使这些股票的价格高得离谱,伯克希尔公司也不会出售这些股票。

巴菲特表明的这个观点,在过去已经被实践表明,那就是伯克希尔公司直接控股的两家私人公司喜诗糖果公司、布法罗晚报公司,过去有人以远远高于他们自己对企业内在价值的估价,他们也没有答应卖出——道理很简单,这些股票既然已经成为你愿意白头偕老的终身伴侣,又怎么可能因为对方的出价很高而离婚呢?

巴菲特承认,他的这种非常保守的投资态度在有些人看来已经落伍了,就好像一夜情已经成为一种流行时尚,不搞一夜情反而被人们称为思想保守一样。不过,保守也有保守的好处:不搞一夜情,至少不容易得艾滋病;而长期乃至永久持有股票,就能得到由于复利作用而获得的丰厚回报。

伯克希尔公司上述3只永远拒绝市场先生诱惑、不会出售的股票,在巴菲特眼里已经成为伯克希尔公司永远的一部分。

他承认,这其中当然有个人情感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投资价值回报方面的考虑。虽然这些股票的价格目前已经处于高位,看起来似乎将来已经无法继续给伯克希尔公司提供更多回报,可是要知道,即使这样,伯克希尔公司的价值也会从以下两方面得到继续提高:

一是投资组合中的每只股票,都会在原来预料中的内在价值的提高中不断增强内在价值。这就是说,只要你原来买入这些股票时主要考虑的是其内在价值能够持续不断增加,那么股价就不是应当过多考虑的。正如他一贯所说的那样:“你付出的是价格,得到的是价值。”

二是市场先生会在适当时候修正每只股票的价格,这本来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一点也不奇怪。当你拥有的股票股价上涨幅度很大时,实际上就表明市场先生已经提前给了你很大的回报空间,你应该为提前得到这种“额外的奖赏”高兴并充满信心才是。

【投资心法】巴菲特把好股票比喻成好妻子,决心要白头偕老,不管市场先生多么潇洒、有钱,都拒绝诱惑,实际上看重的仍然是内在价值:人美在心灵,股(票)美在价值。

要尽量不去看当前股价涨跌

http://book.sina.com.cn 2009年06月15日14:02 新浪读书

投资的精髓,不管你是看公司还是股票,要看企业的本身,看这个公司将来5年~10年的发展,看你对公司的业务了解多少,看管理层是否喜欢并且信任,如果股票价格合适你就持有。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投资策略】

巴菲特认为,卖出股票的收益当然是以成交价格来计算的,可是具体出售股票时,却也不必过分关心当时的股价涨跌。了解这一点,你就会懂得为什么在巴菲特的办公室里居然没有电脑用来查看股票实时行情了。

他认为,如果你相信自己比股票市场更了解你所拥有的这只股票,那么,你就应当拒绝每天股价涨跌的诱惑;如果你没有这种自信,也就是说你认为自己还不如股票市场更了解你拥有的这只股票,你就不应该买这只股票——既然你不相信它,又何必投资它呢?

巴菲特说,如果你想长期投资某只股票,却又每天去关注它的涨跌变化,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至少是不合逻辑的。

相反,如果你不去每天关心股市行情变化,你的股票投资组合会更有价值。道理很简单,因为这会避免许多无谓信息干扰,这时候的投资组合会更理性。

他奉劝投资者自己做个试验:首先是连续48小时不去关心股市行情,包括不去看电视、看报纸、不去打听各种股市消息;然后看看这样一来你拥有的这只股票质地是否发生了什么变化?当然没有。

接下来,你可以试着3天、1个星期、10天不去关心股市涨跌,这时候再去看一看这只股票的质地是否发生了什么变化?

至此你会觉得,不去关心每天的股市涨跌行情,原来也没什么糟糕的,而且更省心、更轻松,每天该做什么就还是做什么去。

巴菲特介绍说,在他买下股票之后,如果股市休市2年,对他的投资决策一定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股市当然不会休市2年的,他的意思只不过是说他2年不去关心股市的每日涨跌幅,也一样耐得住寂寞。

2003年,巴菲特先后投资大约5亿美元资金购买中石油H股。从2007年7月12日开始,他一共分7次抛售该股票,直到当年10月19日全部清仓完毕。

毫无疑问,巴菲特买卖什么样的股票总会引起全球投资者的关注和效仿,这次分批卖出全部中石油股票,同样也在全球引起了强烈反响。

尤其令人关注的是,从巴菲特开始抛出中石油股票直到全部抛完为止,中石油股价在短短3个月内上涨了35%。

这下不得了了,有人不无幸灾乐祸地说,原来“股神”并不“神”,否则他怎么没有在最高价位时抛售中石油股票呢?要知道,如果他在高点卖出,至少还可以多赚128亿港元。

其实,说这种话的人完全不了解巴菲特的投资策略,可以说完全是在放马后炮。根据巴菲特的投资策略,他从来就不去关心股市每天的涨跌行情。只要是当他觉得这只股票到了“应该”卖出的时候,就会选择落袋为安的。由此可以推断,巴菲特每次抛出中石油股票时,并不是过分关心当天股价变动行情的。

谁都知道落袋为安是股票交易的一条硬道理,只有兑现了股票盈利,才能算是一笔成功的投资;如果盈利只是停留在账面上,那最多也只能称之为纸上富贵而已。

据巴菲特自己说,当年他入股中石油的价格为20美元(这是美国预托证券价格,每份ADR相当于100股中石油H股),而出售价在160~200美元之间,他一共在投资中石油股票上获利亿美元(约277亿港元),投资回报率超过7倍!

不难看出,无论巴菲特在投资中石油股票上赚了多少钱,也无论这只股票将来的价格能上涨或下跌到多少,对于巴菲特来说,这都是一笔大获全胜的投资——股票买入后仅仅4年间,股价就上涨了8倍多,而且已经全部落袋为安,这难道还不能说是一次巨大的成功投资吗!

【投资心法】如果你买下某只股票后,平时根本不去关心它的股价变动,只是到准备卖出这只股票的那几天才去适当看一下行情,那么你就真正学到了一些巴菲特的投资精髓。

要守住好股票:死了都要爱

1988年,我们大笔买进联邦家庭贷款抵押公司与可口可乐公司股票,我们准备长期持有。事实上,当我们持有杰出经理人管理的优秀企业的股票时,我们最喜欢的持有期限是永远。许多投资人在公司表现良好时急着想要卖出股票以兑现盈利,却紧紧抱着那些业绩令人失望的公司股票不放手,我们的做法与他们恰恰相反。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投资策略】

巴菲特认为,你持有的股票当然可以决定在什么时候卖出,但是有一条原则必须坚持:好股票要终生厮守、永远持有,用一句流行歌曲来形容就叫“死了都要爱”。

在他眼里,这种最好的股票有可口可乐公司、吉列公司、华盛顿邮报等。他曾说,可口可乐股票的表现比他自己想象的还要好。

事实上,巴菲特在可口可乐股票上的获利回报非常巨大。这只股票是巴菲特投资规模最大、投资获利最多、最成功的投资典范,为他登上世界首富宝座作出了极大贡献。

巴菲特在1988年、1989年间投资亿美元买入可口可乐股票2335万股,买入总成本为亿美元。两年后他在伯克希尔公司1991年年报中兴高采烈地说,当时大批买入可口可乐股票的时候,伯克希尔公司的净值大约只有34亿美元,可是现在(1991年)伯克希尔公司仅仅持有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市值就已经超过这个数字。

截止2003年末,伯克希尔公司持有的可口可乐股票市值已经达到亿美元,15年间增长了681%。如果这时候全部抛售这只股票,将可获利亿美元。

在全球最著名的5种碳酸饮料中,有4个品牌是可口可乐公司的,它们分别是:可口可乐、雪碧、芬达、健怡可口可乐。巴菲特特别推崇品牌的价值,当可口可乐已经成为美国文化象征时,他相信,无论什么力量都已经无法摧毁可口可乐品牌价值的内在增长。因此,像这样的股票他永远都舍不得卖。

他说,从长期来看,可口可乐公司和吉列公司所面临的产业风险,比任何一家电脑公司和通信公司要小得多。像这种长期拥有的傲视全球的竞争力,除了箭牌口香糖之外,他不知道还有哪家公司敢这样说。

更重要的是,即使是可口可乐公司和吉列公司,它们依然在不断增强全球市场的占有率,这就好像在它们原有的经济城堡周围,继续挖掘出一条护城河来。相比之下,其他公司每天都在没有任何这种保障的情况下浴血奋战,差别之大可想而知。

巴菲特知道,可口可乐公司每天在全球的销售量高达10多亿罐可口可乐,占全球软饮料行业总销量的一半以上。伯克希尔公司拥有可口可乐公司8%的股份,这就意味着,相当于伯克希尔公司每天都有1亿多罐可口可乐的销售利润入账,这又是多么诱人的一笔巨大收入啊。

他说:“如果你想出1000亿美元让我来买下可口可乐这种饮料在全球市场上的领导权,我会把钱还给你,并对你说,这不可能。”

巴菲特不但想把可口可乐股票永远持有下去,而且还多次后悔说,他买这只股票的时机太晚了。

他说,他记得他大约是在1935年、1936年第一次喝可口可乐的。他当时就非常喜欢喝这种饮料,并且看到周围邻居也都非常爱喝可口可乐。他在伯克希尔公司1989年年报中感慨说,其实他应该早在52年前(1937年)就购买这只股票的。如果当时他就劝说爷爷卖掉这家杂货店,然后把钱全部用来买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那该多好啊!

他幽默地说,不过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这至少可以让他得到这样一条教训:如果今后又发现了像可口可乐股票那样非常明显的、具有很大吸引力的投资机会,他的反应时间至少可以缩减到50年以内。

【投资心法】只要这只股票的业绩表现十分优秀,那就值得永远持有。千万不要把好股票卖掉却把亏损股留着,否则这就是彼得·林奇所讽刺的那种“铲除鲜花却浇灌野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