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驾驶员游戏下载:千年奇缘一线牵 棋子、贝模“母子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2:11:36
11枚贝壳围棋子、9个钻孔原贝模分离千年后,又在河洛大地相遇
千年奇缘一线牵 棋子、贝模“母子逢”
□见习记者 王妍 记者 程奇 文/图

形状各异的古代贝壳棋子和其中一个原贝模
核心提示
11枚贝壳围棋子,9个钻孔原贝模,它们原是一体,在唐代制棋人手中分离后,已经过了一千余年。
千年奇缘一线牵。近日,借着筹建洛阳围棋博物馆的契机,它们在河洛大地“重逢”,洗去千年历史风尘,斑驳残缺的贝壳向人们展现出千年之前洛阳人制棋、下棋的古风雅韵……
它们各自的收藏者也连连感叹:一千多年后,这是怎样一种机缘巧合!
1  2003年,棋子、棋模出土后“失散”
时光回到2003年,中州路与新街交叉口附近房屋改造。在施工现场一个低洼地的泥层里,市民俗博物馆馆长王支援发现了一堆贝壳残片。在古代泥层里发现贝壳并不稀奇,但这些贝壳上规则的钻孔引起了王支援的注意。
“这些贝壳普遍比较厚,贝面上都有一两个直径约1厘米的圆孔,明显是加工的痕迹。”王支援说。虽不明白古人将贝壳钻孔的目的是什么,王支援还是从中拣出了9枚较为完整的贝壳,存放在办公室里。
无独有偶。在王支援“寻宝”的同时,洛阳双元泷本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潼玲,从2000年前后开始收集古代棋子,2003年上述地点出土的贝壳棋子,就是她重点收集的品种之一。10多年来,王潼玲陆续搜集到11枚古贝壳棋子,这些棋子质地细腻、富有光泽,被她视若至宝。
2  机缘巧合,小贝壳穿越千年“重逢”
今年10月,得知市文物局将鼓励民间收藏家自建民营博物馆,王潼玲产生了办个“围棋博物馆”的念头。10月初,她找到负责民营博物馆筹备工作的王支援商议此事,并把多年收集的古代围棋棋子拿给王支援鉴定。
石头、玛瑙、琉璃、陶瓷……他们仔细研究着一枚枚不同材质的古棋子。当王潼玲拿出珍藏的贝壳棋子时,王支援惊喜地说:“贝壳棋子!”
王支援的异常表现让王潼玲觉得奇怪。她不明白,在文物方面见多识广的王支援为何独对贝壳棋子如此感兴趣。
几天后,王支援给王潼玲打电话:“我这儿收藏了一些藏品,你来看看吧!”王潼玲过来后,王支援先在桌上铺了一层白纸,又从一个袋子中小心翼翼地拿出几块贝壳残片,放在白纸上。看见贝壳上规则的圆形钻孔,王潼玲心里一喜:古贝壳棋子的原贝模!
其实,在看到贝壳棋子的第一眼,王支援就联想到,他捡的钻孔贝壳,可能是做棋子剩下的模子。之后,两人把贝壳棋子和贝壳残片放在一起拼凑比较,大部分棋子的大小、厚度都能和残片上挖空的部分吻合,这下他更确定,贝壳残片就是做棋子用的原贝模。
搜寻几枚贝壳围棋子,王潼玲就花费了10余年时间。如今,竟能找到做棋子的原贝模,这让王潼玲觉得匪夷所思:“真是太巧了,以前只听说过洛阳在古代就能用贝壳加工棋子,今天才算找到了证据!就像‘天子驾六’车马坑的发掘,印证了古书上‘天子驾六’的说法一样令人惊叹!”
3  灯下对比,大小厚度高度吻合
在王支援和王潼玲各自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这些古贝壳围棋子和制作棋子所用的原贝模。围棋子均为白贝所制,最大的一颗直径约1.5厘米,最小的一颗直径不足1厘米,分为单面凸、双面凸、双面平、鼓边双面平等形状。由于年代久远,部分棋子表面已呈牙黄色,表层剥落的地方,仍像珍珠般富有光泽。
比起棋子的圆润,这些原贝模显得“沧桑”得多。这些贝壳最厚的有1厘米左右,最薄的也有两三毫米, 由于常年深埋地下,贝壳表面已被腐蚀得凹凸不平,有的自然纹路也已模糊,加上施工时受到影响,几乎没有一个贝壳保存完整。只有贝面上的钻孔和切割的痕迹,证明着这些残贝非凡的价值。
将棋子与原贝模放在灯下对比,可清晰地看到,部分棋子与原贝模上的钻孔吻合度很高,其中一枚棋子,无论在大小还是厚度上,都像是刚从贝模上切割下来的。
这些贝壳是淡水贝还是海水贝?它们怎会出现在远离海岸的洛阳地区?这些贝壳棋子和原贝模到底制作于哪个年代呢?
据考证,这些原贝模均为淡水贝类,根据与原贝模同地层出土的唐代瓷片和三彩钵残片判断,这些原贝模应是唐代或唐代以后的加工品。而王潼玲收藏的贝壳围棋子,专家根据其老化、剥落的程度,鉴定为唐宋时期的棋子。
“这至少说明两点。第一,古时候洛阳地区的生态环境非常好,贝类在淡水中长到一定的厚度,才能成为制作围棋子的原材料;第二,这些棋子和原贝模的出土,证明早在唐代时洛阳就已经有了制作围棋的作坊。”王支援说。
4  唐宋“贝壳棋子”展现洛阳围棋渊源
对王潼玲这样的专业围棋制造者来说,古贝壳棋子和原贝模在洛阳地区出土并吻合,其意义更不一般。
据王潼玲介绍,以贝壳为原材料所做的围棋子,自古就是围棋中的上品,仅为少数人享用。尽管现代围棋制造工艺发达,但国内能够用贝壳批量制作围棋并销售的工厂很少。从10年前第一次见到古贝壳棋子,她就开始研究贝壳制棋技术,出于各种原因,直到今年才用极高的成本研制出第一批贝壳棋子,而古人早在唐宋时期就已掌握了贝壳制棋的技艺。
此外,在围棋制造中,“双面凸”棋子一直被日韩视为其首创,奉为“专利”,中国围棋的代表只有“单面凸”和“双面平”。“在最近搜集到的贝壳棋子中,就有一枚唐代‘双面凸’,这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在唐朝时就已制造出‘双面凸’围棋棋子,这并非只是日韩围棋的‘专利’。”王潼玲说。
据介绍,洛阳是中国围棋的发源地之一,周边曾出土过大量与围棋有关的文物。近年来,我市考古工作者曾先后在巩义白河窑、汝州扒村窑和登封窑等地发掘出大量唐宋时期的瓷质围棋子,这说明,早在唐宋时期,围棋在洛阳民间就有了较高的普及率,洛阳更是形成了以下棋、制棋为主的浓郁围棋文化氛围。
摩挲着圆润的贝壳棋子,王潼玲娓娓道出一幅让人心驰神往的画卷:“想象一下,千百年前的河洛大地上,人民生活稳定富足,茶余饭后,我们的祖先或庭前博弈、或柳下制棋,何其悠哉!”小小的棋子和贝模,虽只是历史的残片,却为我们依稀展现出一段历史风貌。
5  沿岸古代手工作坊频现,瀍河被称“人文之河”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出土这些棋子原贝模的现场,王支援发现了明显的手工作坊痕迹:地上散着大量残贝,有的已经钻孔,有的还未来得及钻,贝壳附近散落着一些唐代瓷片和三彩钵残片。“这个三彩钵有可能就是用来装棋子的。”王支援说。
据介绍,近年来,我市考古工作者在瀍河沿岸不断发现古代手工作坊遗址。
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瀍河西岸发现一个唐代骨梳作坊遗址,出土了大量骨梳成品和半成品;2005年, 又在瀍河东岸出土了200余块有加工痕迹的鹿角,考古学家据此推测,此处在周代可能是一个鹿角饰品加工作坊……
王支援说,瀍河虽是条小河流,但其水流平缓,两岸适合人们居住,是一条承载着人类生活印记的河流,可以说瀍河是条不折不扣的“人文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