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隆鑫花漾汇b户型图:中职:从数量扩张内涵提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0:03:26
中等职教的归宿:从数量扩张到内涵提高
向忠珍(十四期学员)    湖北省自动化工程学校

(湖北省自动化工程学校,襄樊,441021)
摘要:本文提出了当前中职教育数量扩张所面临的问题,围绕中职教育必须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才能保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质量与效益的措施。
关键词:质量  效益  可持续发展
1 当前中等职教数量的扩张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形式,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在我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无庸置疑,中等职教数量的急剧扩张和多元办学格局的形成改变了中等教育结构,拓展了中等教育的办学途径,但同时引发了以下问题:1.受利益驱使,宏观管理上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出现了多头乱办现象。2.专业的过细划分、专业面过窄,造成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减弱。个别专业与当地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不吻合,盲目追求热门专业,不管有没有条件都去办,造成质量下滑,“人才”相对过剩。3.课程设置和教材改革滞后于现实需求。专业课程偏重学科建设,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致使中职学校近几年在加强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忽视基础文化教学、文化理论和基本素养的提高。4.中等职教大部分还没能跳出传统的办学模式,主要依靠政府办学。所有这些,突出的表象就是中等职教招生混滥、教学质量下降。深层意义上则反映中等职教在数量扩张的同时,对质量的忽视;反映了中等职教重复办校,追求小而全,规模效益不高的现实。因此,可以说内涵质量问题成为目前中等职教滑坡,制约其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2 全面提高质量和效益是实现中等职教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的发展,职业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因而,只有在注重提高培养适用人才的规格质量上寻找出可行的途径和方法,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能解决主动为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的问题。而中等职教“数量扩张”和对“质量效益”的忽视恰恰制约了它的持续发展,造成我国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影响了教育效率的提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家庭投入在子女身上的学杂费不能得到补偿;2.学校花在学生身上的人财物不能变成为学校争荣誉、正形象的有形资产,反而成了作茧自缚的一次性消耗;3.主管部门对学校的投资缺少效益,造成国有资产隐性浪费。
即使在经济繁荣、生产扩张、劳动力供不应求时期,“数量扩张”型培养的中等职教人才走上了工作岗位,因其专业技能低,从业态度差,也不可能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优质的商品或服务,只能浪费社会资源。同时“数量扩张”型也受到发展的社会环境的重重制约。以学生就业为例,双向选择的实行,切断了“数量扩张”型的去路。与“数量扩张”型不同,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发展职教,因其不仅仅注重对学生一技之长培养,而且更注重对其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对未来岗位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自觉地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具备转岗与再学习、再就业的能力。这样的毕业生到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等一线岗位工作后,势必能够较快的适应岗位工作要求,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和青睐。同时,受欢迎和有作为的毕业生也能够为学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招来源源不断的求学者,吸引家庭、社会、政府加大对中等职教的投入,使学校能够得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促进可持续发展。
3 全面提高质量和效益是实现中等职教可持续发展的归宿
中等职教的质量主要是指其服务于适应职业社会需要的教育教学质量,即培养具有通专多能实用型、适用型、适需对路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质量。其核心是教育与经济的结合度,是毕业生的社会认可程度。反映在现实中就是毕业生的就业率高、岗位适应性强、具备二次转岗或多次转岗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自主创业的发展能力。中等职教的办学效益主要包括学校在培养人才时获得的经济效益和人才输入给社会带来的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利益,即社会效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走向市场后,学校自身的经济利益可能成为诱发、强化中等职教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它给社会带来的物质和精神利益的多少,则会成为中等职教生存与发展的制约因素。因而,中等职教的这一特性决定了中等职校的领导和教师,要把全部的精力用于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措施上来,用于实施有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从业态度、自学能力、心理素质等教改方案上来。要通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调整专业带动办学效益的提高。要摒弃单纯依靠扩大招生规模、增加学生收费等无序竞争发展职教的做法;改革那种重理论传授轻动手能力培养、重书本知识和考试轻平时实践表现的教育模式,要尽快走上以市场为导向、以规模定地位、以质量求突破、以效益促发展的良性发展之路,从根本上扭转当前中等职教的下滑局面,把职教这篇文章做大做好。
4 全面提高质量和效益,实现中等职教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措施
4.1 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因需育人,使所培养人才的规格质量与劳动力市场的流向趋于一致。
科学设置专业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体现职教特色的基础工作,是职业学校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需求变化的关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岗位及其履行职责的要求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一些岗位会逐渐消失,而一些新兴产业和职业会不断出现,这决定了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必须作出快速而超前地反映,根据需求作出调整。近几年由于宏观调控的弱化,致使许多中等职校的专业设置处于一种放任无序的状态,出现了“热门专业”一哄而上的现象,造成了有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学生的无序分流。笔者对所在地市22所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专业情况作的调查显示,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校有18所,占调查对象的82%。克服上述弊端,除教育主管部门应统筹进行规划外,各学校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在广泛的市场调查、分析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调整。既要放眼大局,优质高效地办好自己的特色名牌专业,又要不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急功近利,误人子弟,更不能迎合家长、学生的不正确就业心态。
4.2 加大改革力度,通过改革建立起新型的中等职教教学模式和教学制度,加快课程开发,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4.2.1 确立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中等职教培养目标。面对市场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要求职业学校生产的“产品”应具备这样一些基本素质:良好的表达、理解能力;良好的理性思维、分析判断能力;良好的经营能力、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4.2.2 遵循市场和教育两个规律,做到就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结合。一是中等职业教育要遵循市场规律办事,以行业标准、用人要求为专业教学的基本目标,培养适需对路的学生;二是要按照教育规律办学。教育有一个周期过程,它所产生的效益,很多情况下不可能“立竿见影”,有时需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显现出来。所以,中等职教的任务不仅要使受教育者具备较强的一次择业竞争的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再学习、再提高、再就业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以提高受教育者对劳务人才市场灵活多变的敏感程度。因此,作为施教的主体,我们不应仅仅只从单个用人单位或某一个具体岗位的需求上看问题,而要从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负责的角度,从对社会负责的高度实施中等职教的素质教育,切实做到就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结合。
4.2.3 以技能开发为中心,能力为本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厚基础,宽专业,培育通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全面提高学生参与劳务人才市场的竞争能力。
近年来,我国的中等职教在借鉴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中等职教教学方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但是,不管是工作分析,或是加大的课程开发以及各种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法,都证明了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集权式的、自上而下的、教师为中心的、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开发模式和教学方法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产品的生产周期也越来越短。产品的变化、劳动力市场的不稳定性则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适应性,通专多能、宽专业、厚基础。要求中等职教培养的学生不仅成为“培训过的人”,而且要成“可培训的人”。从另一个意义上说只要劳动力“买方”市场的现状不改变,社会对人才需求“学历高移”现象就必然会持续,因而,中等职教的毕业生只有具备“复合型”的特性,才能具有竞争力。
但是,长时期以来在中等职教领域有一种偏颇的认识,就是在中等职教的课程设置上过分强调开设专业技能课,过分强调适应于单一岗位的就业需求,忽视文化基础课及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从而导致了学生在毕业后出现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差,横向转岗的能力低的问题。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势必影响学生就业,影响学校生源,影响学校持续性发展。
4.3 面向市场经济,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为市场经济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合格的职业人才首先应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因此,对中等职校的在校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新的历史时期赋予职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结合我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认为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教育者要遵循认识规律,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交叉渗透入手,使学生认识到所学专业的重要性及其在未来岗位和社会中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二是培养学生的遵法守纪意识。三是培养学生的诚实劳动意识。为使学生及早适应就业岗位需求,在校期间应采取多种方式教育,引导学生踏实工作,规范做人,不弄虚作假,不骗取荣誉和报酬,不糊弄国家、社会和企业。四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服务意识。教育学生主动用知识和技术服务社区、服务公众,在有益的实践活动中增强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4.4 依托优势名牌专业,实施产教结合,做到以职养教、以职促教兴校,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产教结合的核心是中等职校的教学实习活动,以及依据专业优势开展生产与经营;通过经营服务再促进教育教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提高。职校通过实验、学习基地和校办企业等,不仅能够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服务,而且能够在面向市场生产产品和开展社会服务、创造利润的同时,获取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反馈于教学,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办学条件提供了可能。
4.5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承担者,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目标一致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激发办学活力的基础。过硬的师资才能培养出过硬的学生,对中等职校的教师来讲,由于专业设置的相对不稳定性,对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相应也比较高。“双师型”是近年来对中等职校专业教师提出的目标。因而,中等职校要采取多种渠道和措施来培养具有自己特色专业的达标师资,造就自己的名师,带动教改、教研和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
吸取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经验  全力办好我校职业技术教育
向 忠 珍
(湖北省自动化工程学校,襄樊,441021)
摘要:通过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对比,我国办职业教育方式与先进国家存在的差距,对我们如何办好职业教育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比较  吸取经验 办学
金秋九月,秋高气爽。本人十分荣幸地参加了由教育部组织的九月二十五至十月十日对德、法、奥三国的职教考察。
踏上欧洲的领土,一切都显得那么新颖。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绿树花草装扮的城市街道,蓝眼睛黄头发的欧洲大个子,还有塞满大街的各类小车。我作为国内的职教工作者,无心多去留览西欧的异国风景,因为我带有特殊使命,肩负一种责任,那就是学习外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为振兴我国职教事业寻求良策。
1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让人耳目一新
德国被称为全世界最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家。其中职业教育的核心就是著名全世的“双元制”,它是德国人力资源开发中一项十分成功的体系制度,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双元制”的一元为培训企业,另一元为职业学校。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又在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这是一种将企业学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专业技术人员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有初中毕业证书,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的法律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模式下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双元制”培训一般为三年到三年半。学生三分之二的时间为企业受训,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理论学习。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教育系统里最重要的一类学校,在德国学校中所占比例较高。其任务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特别注重从事未来职业的实践技能培养。所有学生学习期满考试合格后,既可在所签实习企业工作,也可以到其它企业工作或继续进高校深造。因而,“双元制”职业教育,实际上是职业学校和培训企业与合作形式培养人才。多年的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成功的先进模式,它对德国劳动者的高素质,产品高质量,以及德国经济在国际上持久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
2 对照德国职业教育我们还有差距
在我国,从小学到高校没有走出应试教育模式。在人们的思维定势中,上完初中首选高中,因为都要力争过那高等教育的独木桥。我们的教育观念与德国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观念上的差距。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产业技术制造行业应该是一个国家的支柱。在我国似乎成材的标志就是从某某大学毕业,即使千万富翁,在思想深处都存在有万班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并且是读大学高的勿惯定律。从政策导向上也是在这儿引导,比如说高校学生,收费每年5~6千元,而职教学生每年收费只有1~2千元,只有三分之一。高校老师工资每月可以达到8千元甚至上万元。中职学校老师每月2千元还是高的,仅五分之一。
二是教育方式上的差距。我国从小学到大学都在死背公式、定律,还有不合实际的各类外语。职业教育学校学制一般为三年,有两年半在课堂,就剩短暂的半年实习也是一种蜻蜓点水式的应付。加之理论与初中脱节较多,所以大部分学生进入社会后不能适应。在课堂上一般也是老师讲,学生听,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是教学内容上的差距。德国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教育更受企业欢迎,以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标准要求为培养目标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系,应该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德国职业教育的学生以能力培养为基准,以操作技能为核心,注重实用性,现实性,我国职业教育学生以理论,死记硬背为目标,以听讲,顺服为准则,注重理论性,两者存在指导思想上的差异。
四是在用人观念上的差距。在我国一方面是各行各业中低学历人员比重较大,另一方面又存在每年几十万大学生就业无门。前一段我国公开招录公务员,出现了七百人竞争一个岗位的现状。社会上广大家长,学生都认为公务员是铁饭碗,经济地位社会地位高,而对产业工人冷眼相待。事实上也是今天这个企业垮台,明天那个公司倒闭,一线工人工资低,劳动环境差,社会地位低下。现在社会上已出现了一种不合实际的高质低用现象,有些好的单位招聘门卫也要求本科以上学历,真正需用人才的单位又因收入低无门问津。当然,这与我国近几年制造业不发达有一定的关系。但继续下去,必定是低素质人才生产低劣产品,低劣产品失去市场,丢掉国际竞争力,最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3 办好我校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考察了国外的先进职教模式,学习了德奥的办学经验,接下来就是如何与国内实际,与各自所在学校相对接的问题。对于如何办好我校职业技术教育,现议以下几点:
3.1 必须转变观念
转变观念首先应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部门要转变。一是要增加职教事业的投入,让各类学校具备良好的办学条件。二是提高职教教师、员工待遇,包括了同走毕业生待遇,只有收入提高了,地位才高,收入增加了,生源竞争力才强,家长观念才能得到重视,看得起,愿意将子女送入职教门槛。三是要制订相关配套法规,给职业教育一个明确定们。其次是各类学校转变现象,要以就业导向,以市场需求为驱动。按市场需求需要设置专业,按市场需求安排教学课程。要将学理论与实践操作时间重行分配,不能一味死读书,死背公式定律,关键还是要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对教师要求要达到双师型,既能教理论,又要代操作,都能成为职业指导型教师。
最后是转变广大家长、学生观念,不能千军万马都专挤高考独木桥,要认识到掌握一门技能,一门实用技术同样是人生的价值体现,当然前面讲了,关键是毕业生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为前提,有了这两项,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就会自然调节学生流局,自然会大有大量生源涌入职业教育范畴。
3.2 学习德国“双元制”,增加实践课程
一边学理论,一边进行实习操作确定是一个好的职教办学模式。对于这一点,目前一是教育主管部门考核下面方式要修订。二是对教学大纲要修改。三是各学校重新布局,多建生产实习车间。达到德国“双元制”办学将是一个长期过程,就目前条件、场地、师资短期学不到。但我们可以多安排学生进企业、进车间、进公司,让他们学以致用,学习理论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能不能先来个5:5的调整,这些都有待实践中专摸索、探讨。
3.3 提高师资教育水平
一是可以多送出去,到其他学校进行学习,有条件的可以派送到欧洲考察进修,要让广大教师开阔眼界,扩大思路,增强见识,吸收先进办学理论,掌握进步的教学方法。
二是要引进人才,特别是双师型人才,有部分公司,企业高级人才可以引入职业体系。可以采取聘用,兼职形式,最终达到学中有教,教中有学,既懂理论,又懂操作,掌握进步的教学方法。
三是培养自己留得住,对职教事业有恒心的师资力量,可以从毕业生中选定,可以各类学校交流,互为补充,充分发挥人力作用,区域互补,联片办学,优势共享,真正提高办学水平。多培训出高级人才。
总之,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有很多是我们要尽快进行思考和借鉴的。让我们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为适应经济建设所需培养更多的只有实用价值的职业者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