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龟冬眠的样子:协作学习应用于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1:16:34
协作学习应用于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思考2011-11-2

摘要: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和高校培养模式的变革,协作学习在高校课程建设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并成为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2006版)之一。本研究试图从我国课程建设中协作学习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出发,探究协作学习课程的构建要素和构建方法,分析和思考协作学习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协作学习,Moodle

基金项目:江苏省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教育科研项目(课题编号:HXGJ10018)

一、引言

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国家精品课程”项目,以“开放和共享”作为课程建设理念。目前各高校普遍建立了以精品课程网站、网络课堂、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等为主要形式的网络教学平台,不但促进了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而且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拓展。

然而,随着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和使用,一些制约网络教学平台发展的问题也逐渐显现,特别是大多数网络课程的协作性、互动性不够,无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往往成为一种摆设。因而协作学习日益受到重视,逐渐从理论研究走向实际应用。在将协作学习应用于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二、协作学习现状

协作学习是指同一小组内的师生为达到小组成员的共同目标,并最大化个人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在行动性进程中表现出经常性的沟通,一起经历各种变化,并采取一定策略共同努力的一系列行为。

协作学习研究与实践在国内外均已受到很大程度的重视。国外对协作学习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国内对协作学习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而应用普遍开始于21世纪初。2006年教育部在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中首次将“协作学习”明确写入“教学设计”二级指标中,其评估标准为“重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该评估指标的提出使得各高校日益重视协作学习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从2006年至今,国内关于协作学习的研究和应用不断增多,但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成功案例较少,协作方式单一,使用效果往往无法达到课程建设者的预期。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1.课程建设者对于协作学习理解不够深刻

主要体现在课程建设者没有将协作学习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仅仅在某些教学环节使用了一些协作学习工具。例如笔者在浏览国家精品课程网站后发现,大多数国家精品课程在课后讨论交流中使用了诸如bbs论坛、e-mail、聊天室等协作手段,在其他环节中几乎没有体会协作学习。

2.课程建设者开发技术无法满足协作学习开发需求

协作学习课程开发必须使用动态网站技术,而且应能灵活设置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还需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分组、沟通、互动、反馈等,对于开发技术要求较高,开发难度较大。因此,协作学习领域理论研究多于实际应用,很多课程建设者无法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一些好的想法,协作学习实践成功案例较少。

3.课程建设者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参与度不够

传统教学平台在课程建设完成后几乎不需要教师管理,而协作学习平台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教师全程参与教学过程,以利于跟踪学生学习情况,回答学生疑问,甚至需要根据反馈更改教学进程和教学资源,这些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因此,当教师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参与度不够的时候,教学效果无法保证。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力求通过对协作学习过程的分析研究和协作学习平台构建思路,找到相应问题的解决思路,为今后协作学习课程建设提供可借鉴的方法和途径。

三、协作学习课程构建思路

1.构建要素

协作学习区别于传统教学的构建要素主要包括:

(1)目的性:课程设计的目标指向学生知识建构、思维发展,能够清楚地用于指导学生学习。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都是学习目的的一部分。

(2)情境性:课程设计中不同的教学情境产生不同的学习特征和学习结果,教师根据教学进展和学生情况,随时调整并创设新的适应学生进一步发展的教学情境。

(3)互动性:教学过程中实现“学习者课程”、“学习者学习者”和“学习者教师”等多种互动策略,实现Wiki协作、专题讨论、聊天、测验、作业上传、反馈评价等多种互动形式。

(4)动态性: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将错误看做学习过程的自然组成部分。

(5)可评价性: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作业、测验等机制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还可以通过学习情况跟踪、学习活动记录报告等机制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2.构建方法

理论上,关于协作学习课程构建的模型较多,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模型:

(1)过程模型:基于协同理论,主要关注工作流的生成与解析、协作群体的形成、目标的构建、协作群体的行为和结果的评估等;

(2)活动模型:基于活动理论,活动系统包括三个核心成分(主体、客体、共同体)和三个次要成分(工具、规则、分工),主要关注活动元属性及活动参与者关系;

(3)本体模型: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主要关注个体认知得以发展的原因,强调个体交互、资源管理与共享、问题提出与解决。

其中建构主义理论对协作学习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建构主义将个体的学习看成是个体建构知识和理解知识的过程,强调学生掌握知识的途径是通过与其他人的交互作用实现的。而协作学习可以实现建构主义理论中对“情境”、“会话”、“协作”、“意义建构”的要求。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构建的本体模型如图1所示,其中内环表示本体的内在属性,外环表示本体的外在交互活动。

图1  本体模型

实际应用中,自主开发协作学习平台的工作量和难度较大。目前各高校普遍使用开源软件或者购买商业软件进行构建,应用较多的平台包括:Moodle(澳大利亚)、BlackBoard(美国)、Atutor(加拿大)、ILIAS(德国)、学习村庄(中国香港)等。下面以Moodle(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Environment: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系统为例说明构建协作式网络教学平台的过程。

Moodle是目前世界上优秀的协作课程管理系统,由澳大利亚Martin Dougiamas博士主持开发,是一个免费的开源软件,界面、功能、插件可自由选择,支持多种语言、操作系统及数据库。目前全世界共有约5万个利用Moodle开发的网站,有约382万门课程。

Moodle是一个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设计的本体模型系统,以学生为“本体”,以“教师”为主导。利用Moodle构建一门协作学习课程的步骤主要包括:

(1)选择教学组织形式。Moodle支持星期格式、主题格式、社区格式三种教学组织形式。星期格式可以根据学习的进度合理安排资源的组织形式,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学习。主题格式有利于研究型学习模式的开展,师生围绕主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见解,甚至产生争论。社区格式便于构建学习共同体,开展协作学习。

(2)添加课程资源(课程静态内容)。课程资源主要以文本页、网页、文件或站点、目录、标签等形式展现(图2)。

图2  添加资源下拉菜单

(3)添加课程活动(课程动态内容和协作学习)。主要包括、SCORM/AICC课件(包括PPT)、Wiki、作业、投票、测验、程序教学、聊天、讨论区、词汇表、调查等(图3)。

图3  添加活动下拉菜单

四、协作学习实施过程

1.协作学习过程

协作学习的协作性不仅应体现在课程构建过程,更重要的应体现在课程实施过程。赵建华教授认为,协作学习的基本实施模式主要有七种,分别是设计、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和角色扮演。典型的协作学习过程如图4所示,在此过程中体现了上述七种模式。

2.协作机制

协作学习课程应提供多种机制保证教师能够全程管理、监督、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恰当的时候提供帮助和指导意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给出有效的评价。典型的协作机制主要包括:小组协作学习、测验(在线提交)和作业(离线提交)、评价系统、日志系统等。例如Moodle课程在评价系统中教师能够全程追踪学生的学习记录,包括查看学生访问课程频率(图5)、参与课程活动情况及学生的学习报告等。

图4  协作教学过程

图5  日志系统查看学生访问频率

3.协作工具

典型的协作工具主要包括:同步交流工具(如聊天室、短消息等)与异步交流工具(如讨论区、投票、Email、Wiki等)。这些工具提供了对协作机制的支持,例如Wiki可用于小组协作学习、E-mail可用于上传作业和评价反馈、投票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例如利用Moodle构建的协作课程中可以对每一个学生参与的每一项课程活动给出成绩并予以反馈(在线反馈或E-mail文件反馈)(如图6)。

图6  评价反馈系统

五、思考与展望

和传统教学相比,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使学生在时间上和内容上有了充分的选择余地,使教师作用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因此,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教学设计理念和资源组织思想来适应这种变化,不但要重视课程的构建,也要重视教学实施过程。

对于协作式教学应用于课程建设时出现的问题,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课程建设者必须明确课程构建目标和构建思路,不断跟踪教学过程和反馈数据,提供后续支持和服务,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2)在教学平台的选择上,可以选择国外成熟的教学平台,但必须将其本地化。也可以自己开发,这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花费较多的时间。今后可以考虑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优秀的共享协作学习平台。

(3)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协作学习的支持和投入,制定和完善协作学习相关资源建设标准,在课程评价指标中加强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促进协作学习在我国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网站[EB/OL]. http://www.jpkcnet.com/new/biaoge-biaozhunxiazai/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2006).doc.

[2]Moodle.org[EB/OL]. http://moodle.org/stats/.

[3]赵建华.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4-19.

[4]P. A. Gloor, M. Paasivaara, D. Schoder, et. Find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s Through Correlating Performance With Social Network Structu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08, (46): 1357~1371.

[5]项国雄,梁蕊.高校开放式课程支撑体系的模块建设与运行质量分析——以国家精品课程为研究对象[J].中国远程教育,2008,(3):43-51.

[6]王佑镁.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0,(8):80-84.

[7]网上讨论参与者需求动机、满意度与网络行为关系研究——以河北大学国家精品课程平台Moodle 1.8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09,(6):65-68.

[8]B. De Wever, T. Schellens, M. Valcke, H. Van Keer. Content analysis schemes to analyze transcripts of online asynchronous discussion groups: A review[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06, (46): 6-28

作者: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杨丽波 朱迅 章万静 来源:《中国远程教育》201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