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龟冬眠在水里吗:中医治疗女子带下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4:56:04

中医治疗女子“带下病”

2010-01-08 12:45:44 网络转载 【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 0条

  女子带下量多是妇科常见病证之一。中医辨治妇科带下证,主要有黄带、白带、赤带等,其中带下色黄大多属于湿热,其治当清热燥湿;带下色赤常与血瘀有关,其治当活血理血;而带下色白既有生理现象者,又有病理病证者。假若带下色白量少质稀,则为生理现象,不必治疗;假如带下色白量多,则为病理特征,必须进行治疗。

  带下色白病变证机常与脾气虚弱有关,其治当健脾益气,燥湿止带。扁豆山药汤对于治疗脾气虚弱所引起带下色白量多有明显治疗作用,若非带下色白量多则不宜用之。如刘某,患有慢性子宫内膜炎已多年,其主要病证之一是带下量多色白,屡经中西药治疗,未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辨证诊为脾气虚弱带下证,遂用扁豆山药汤治疗。服药20余剂,其病证表现消除,至今已3年余,未再发作。

  方药组成 扁豆24克,山药24克,苍术12克,白术24克,茯苓18克,车前子18克。

  用法服法 本方既可作汤剂,又可作散剂,还可作丸剂。汤剂制法是 将上述6味药置于砂锅内,加水约500毫升左右,煎煮约30分钟,取药汁去药渣,即可服用。用药7天为1疗程,病轻者需服用1~2疗程,病重者需服用3~4疗程。丸剂制法是 将上述6味药研为粉状,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次1丸,每日服用2次,用药7天为1疗程。病轻者需服用2~3疗程,病重者需服用4~5疗程。散剂制法是 将上药研为粉状,每次服用约10克,每日3次,服用疗程同丸剂。

  作用特点 健脾燥湿,益气止带。

  临床运用 脾虚带下证 带下色白,质稀量多,或阴部潮湿,或少腹不舒,或阴部瘙痒,或小腹胀痛,少气乏力,四肢倦怠,面色不荣,舌淡,苔薄白,脉弱。

  加减用药 若带下量多明显者,加白果、芡实,以健脾固涩止带 若阴部瘙痒明显者,加花椒、地肤子,以温化止痒 若四肢乏力明显者,加人参、大枣,以益气补虚 若少腹拘急者,加桂枝、白芍,以温通缓急经脉 若头晕目眩者,加当归、川芎,以补血养血等。

  临床扩大应用 霉菌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炎,子宫内膜炎,宫颈糜烂,慢性附件炎,慢性盆腔炎,以及慢性结肠炎等病证表现而具有上述证机者,均可以本方治疗。

  使用注意 邪热内盛者,湿热蕴结者,禁用本方 气血郁瘀者,大便干结者,慎用本方。

  当子宫、子宫颈、阴道出现病变或有其他原因时,白带的量、颜色、粘稠度发生变化,称为白带异常,又称带下病。患有此病的女性,除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外,饮食疗法也值得一试。

  山药莲薏汤

  将30克山药(去皮)、30克莲子(去心)、30克薏苡仁洗净,一起放入砂锅中,加水800毫升,用文火煮熟后即可食用,每日服食1次,一般10~14天见效。适宜于脾虚型的白带异常。

  莲子枸杞汤

  将30克莲子(去心),30克枸杞洗净,加水800毫升,煮熟后食药饮汤,每日2次,一般7~10天见效。适用于白带增多。

  鲜山药250克、莲子(去心)50克、粳米50克,煮粥,分3次服完。对脾虚有湿或肾虚不固的带下病有效。

  冬瓜子30克、冰糖30克,先将冬瓜子捣碎加冰糖,开水冲服,早晚饮用。有利湿止带之功,适用于一般带下病。

   茯苓12克、金银花15克、海螵硝12克、白果肉10枚、淮山药2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0剂。该方具有清湿热、杀菌、消炎等作用。          坐盆熏洗方:  (1)防风12克,荆芥15克,银花30克,黄柏18克,蛇床子30克,白矾10克(用药液溶化)。煎水熏洗。适用于白带多,或外阴痒。(2)百部、蛇床子、苦参各15克,川椒6克,枯矾15克。煎汤,睡前趁热熏洗。适用于白带、外阴搔痒难忍。
妇科炎症

  症状一:慢性盆腔炎:传统中医将盆腔炎分为五类论治。

  常见分型治疗:

  1、热毒型:高热,寒战,头痛,小腹疼痛,带下量多如脓,臭秽,尿黄便秘,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或弦数。妙方:野菊花栓:外用,每次1粒,肛门给药,一日1-2次。

  2、湿热型:低热,小腹疼痛灼热感,口干不欲饮,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赤黄相兼,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妙方:金鸡胶囊:每次4粒,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

  3、湿热淤滞型:小腹胀痛,口苦口干,带下黄而稠,小便混浊,大便干结,舌黯红,苔黄或白,脉弦或弦数。妙方:妇宝冲剂:每次20克,一日2次,开水冲服。

  4、淤血阻滞型:下腹持续疼痛拒按,或经行不畅,或量多有块,舌紫黯,或有淤斑淤点,苔薄,脉沉弦或涩。妙方:妇女痛经丸:每次9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5、冲任虚寒型:小腹冷痛,喜暖喜按,带下量多色白质稀,畏寒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妙方:温经丸:每次1丸,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症状二:阴道炎:临床常见的阴道炎有滴虫性阴道炎、真菌性阴道炎和老年性阴道炎等。最常见是滴虫性阴道炎。表现为白带稀薄而量多,有浓重的酸臭味,外阴和阴道奇痒,严重者可伴发尿急尿频症。本病复发率极高,虽治法很多,却不易根治。相当于中医的“阴痒”、“虫蚀”。 中医用内服和外洗相结合的办法,收效甚好。

  常见分型治疗

  1、湿热下注。外阴、阴道瘙痒,带多色黄如脓,或呈泡沫状,或挟赤带,神疲乏力,胸闷不舒,胃纳减少。苔薄腻,脉细弱。治疗应清热燥湿,祛风止痒。用柴胡石膏汤,即柴胡6克,石膏15克,黄芩6克,荆芥4.5克,前胡6克,茯苓6克,升麻3克,桑白皮6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也可用苦黄蛇皮汤外洗,即苦参30克,黄柏30克,双花50克,蛇床子30克,白藓皮50克。先将上药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浸泡30分钟左右,再进行煮40分钟左右,去渣,用药汁先熏洗外阴部,热度适中时再进行坐浴,以不烫伤皮肤为准,每日2次,每次15分钟。

  2、阴虚火燥,内火郁结不散。治疗应清热解郁,散火止痒。用化痒汤,即炒栀子9克,天花粉9克,柴胡9克,甘草6克,白芍12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3.肝经郁热, 症见阴部瘙痒,带多如脓或挟血丝,有腥臭气味,日苦口干,苔黄,脉弦带数。

  治疗要泻肝清热,杀虫止痒。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即龙胆草9克 生山栀9克 丹皮9克 柴胡6克 泽泻9克 黄芩9克 茵陈9克 百部9克薏苡仁9克 白芍9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附:治疗白带异常,推荐两个食疗小方:

  症状1:白带多、白色或淡黄色,质稠、无臭味。

  中医诊断:脾虚带下,由饮食不节、过于疲劳、思虑过度所致。

  食疗秘方:白果鸡蛋。

  原料:白果肉4粒,鸡蛋1枚。

  方法:白果去皮、心,鸡蛋小头打一洞口,将白果肉塞入,用湿纸糊好洞口,煮熟鸡蛋即可食用。每日早起吃一个,连服5-10天,病程长者可服20天。

  症状2:白带量多、色黄、黏腻、有臭味、或白带如豆渣样、有臭味、阴道瘙痒、尿频尿痛。

  中医诊断:湿热带下,是由经期、产后或手术后感染所致。

  食疗秘方:车前草炖猪小肚。

  原料:鲜车前草60-90克(干车前草20-30克)、猪小肚2具(约200克)。

  方法:将车前草、猪小肚洗净,小肚切成小块,加水、少量盐,炖半小时即可,饮汤吃猪肚。每日一次,连服数日。
        张女士20年前患上了外阴瘙痒,常阵发性发作,令她坐卧不安。这些年来内服、外用了不少药,都无效或停药后复发。现在不仅白天痒,夜间加剧,而且伴有刺激性的烧灼样疼痛,严重困扰她的工作和生活。

  听说中药外洗可以缓解症状,张女士前来求治。详细检查后,发现她外阴皮肤与黏膜颜色变白、色素减退、粗糙、角化、失去弹性,局部可见抓痕。看来,张女土确实吃了不少苦头,病变已属重度。

  化验结果显示,张女士没有滴虫、霉菌、衣原体、支原体、淋菌及其他细菌感染,属于非感染因素引起的外阴瘙痒。建议她接受穴位注射+针灸+熏洗的综合疗法,疗程3周。听说有望解除疾苦,张女士当即表示愿意尝试。

  第一周:营养神经——穴位注射

  用10毫升注射器吸取维生素B1100毫克、维生素B650毫克、维生素B121毫克、2%利多卡因5毫升,混合后于张女士的坐骨棘处刺入6~7厘米,呈扇形分布慢慢注入药液,左右交替注射,每天1次,连续治疗7天。

  穴位注射区在阴部神经、阴背神经分布区,可改善外阴皮肤、黏膜的营养状态,恢复局部组织的弹性,抑制过度角化,减轻疼痛。注射完毕,再局部按摩数分钟,促进药物扩散、吸收。

  第二周:温经通脉——温针疗法

  用温针疗法,即以针直刺阴道口,深约2~2.5厘米,然后将艾条切成小段,插于针尾后点燃,并在皮肤上加保护纸。艾条燃毕,除去残灰,拔出针。张女土说,进针时感觉到针感向阴道口下放射,温灸时感觉热热的,很舒服。温针疗法可以宣通气血、温通经络,使外阴脉络通行,肌肤得以濡养。一般治疗完毕,病人即有舒适感。

  第三周:解毒止痒——中药熏洗

  取土茯苓20克、苦参15克放在搪瓷盆内,加水2000毫升浸泡1小时,煮沸15分钟,过滤药渣。等药液稍凉后,令张女士熏洗外阴,并坐浴至水凉,每天2次,连用7天。

  熏洗液中的苦参性寒味苦,可清热燥湿,祛风止痒,土茯苓性凉味甘,有解毒和除湿热功效。

  治疗结束后,张女士的多年痛苦奇迹般地消失了,不仅瘙痒完全缓解,而且皮肤黏膜颜色、弹性均逐步恢复正常。

  像张女士这样的幸运者还有很多,很多27~79岁的顽固性外阴瘙痒病人接受过这项治疗,70%以上的人被治愈,其余也都有不同程度好转。

  这种综合疗法在缓解瘙痒、改善外阴皮肤黏膜干裂和色素减退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而且随访一年后,复发率显著低于西药外用、中药熏洗等其他疗法。治疗中,仅少数病人出现注射部位轻度胀痛,半小时内无需治疗便自行缓解,余未见不良反应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