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红绿灯厂家:民间绝学智库:《易经》答疑百问(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44:20

6,“幽赞神明而生蓍”是什么意思?

答:这段原话语出《说卦传》:“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神明而生蓍,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蓍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片尖细长带齿壮。据说用它起卦卜筮很有灵性。但孔子这话的本意是说:“古代的圣人,之所以作易,(是因为)从玄虚的空无中神奇的发现日月推移,使有灵性的蓍草从无到有而生。(于是)观察阴阳变化(是造就蓍草和世间各种生命的基本原理,从而对这个从无到有的造就过程)用画卦来做记录。(但这个生生的过程又有)刚柔之分,于是要用不同的爻画做记录,(用以象征性做区分)。这就等于明白了天道自然的演化秩序。因而会”时中“适宜的遵守它(即理于义。义者,宜也)。这样就算穷理尽性,完成了生命的演化流程(明心尽性,情义俱佳,不会被物欲拖累而夭折的意思)”。

7:“道”是什么意思?

答:“道”是中华文化的本体,至高无上。但这种至高无上必须与人对它的认知连起来才有意义。这种认知叫心得。心得就是“德”。所以,道需要与德合起来,才叫道德。倘倒过来说,只有遵守道德规律做人,这样才能算“得道”。由此而论,道德与得道是完全相同的意思。所以孟子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都是讲的中华文化的道德之本。

做事想问题不合道,就是人人都鄙厌的不道德行为。怎么区分呢?就看你是不是按道的“生生”善良本性而为人。

什么是道的生生善良本性呢?因为道生万物,无处不生,无时不生,无所不生。而不合道的人就只会利己,毁人生生,毁物生生。因此,无道德的人,就不知道“仁者,爱人”,不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知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以,也就不知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论语》)于是,明白了这些关于道德的根本原理,人们就可以其言行作检验。便知道哪种人有道无道、有德和无德?同时也可大而言之,或者说哪种政权对人的帮助及其对人的教化是有道还是无道?这一切都看能不能按道统秩序而为政?

正人君子爱道,邪恶小人怕道。一部《易经》就是这么论道,而专讲道德报应的。

因此,这个“道”始终统治着中国人的思想灵魂。所以,中华文化几千年来是举世公认的道统文化。只到“五四”和“文革”才被彻底破坏。

这个道统文化是通过孔子对《易经》以道德二字作总结而完成的。所以,通过读《易传》使我们懂得:《易经》原来是一部道德工具书,因此,其中也装满了工具理性的知识和技巧。因为道德才是智慧的源泉,而智慧又乃是知识和技巧的祖先。

在没有孔子“苇编三绝”、对中华文化进行系统总结前的“道”字,仅指人走的路,属“形而下”的有形路,不具备这层至高无上的“形而上”的本体意义。这一点,在读《易经》中的道字和《易传》中的道字时,我们必须要注意区分,两种道字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这是因为《易经》的存在,要远远早于孔子的原因。

道是人走出来的路,这是道的“形而下”之路。形下之路是看的见的路。也是道的第一本意。这在《易》的经文中共有四处,做第一本意解读。

分别为复卦卦辞:“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意思是往来在路上的人,七天就可返回,外出是吉利的。

小畜卦初九爻辞:“复自道,有何咎,吉”。意思是外出能从原路返回,没有灾祸,并且吉利。

履卦九二爻辞:“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意思是走在平坦的道路上,幽静之人必吉利。

随卦九四爻辞:“有孚在道,以明何咎”。意思是有俘虏在道路上行走,就知道是什么样的灾祸了。

可见,以上经文中的四个道字,都是指人走的道路,即“形下之路的意思。

8、”道“的”形而上“之路是怎么来的?

答:道的”形而上“之路是由生命的”自性“或”自在“证悟出来的。首先用”道心“对治”人心“语出《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其中“。意思是:人心争物逐欲,非常危险:道心恰好相反,微妙生生。只能一贯的精心坚持,执其两端而用中(用中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意思)。又曰:”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大意是说:东方的苗夷之所以愚蠢,是因为他们人性张扬,个个傲慢,自以为是,欺侮贤能,违反道心,缺乏德性(其实,这说的就像是今天的社会人性)。

以上两段话,指没用白话翻译的文言,它是我华夏祖圣先王的治国言论。但2500年前的人们该怎么理解这里面的道与德呢?首先是由老子作”道篇“解道和”德篇“解德,共5000言,合称《道德经》。在该经中首先把”道“作宇宙本体来理解,但讲的很玄。

《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意思是说:能用语言表述的道,不是自然的常道本体。叫得出名字的事物,也不是事物的本来常性(名义)。(我只能告诉大家)一个无字,叫做天地的开始。一个有字,叫做万物的母亲。

可见,老子解道是朝宇宙本体认知的,只是他把话说的很玄,一般人不会举一反三,根本就没法直观的理解。你比如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么,”常道“”常名“又是什么呢?接着他自答:是无;是有。这个无字又怎么理解呢?这个有字又怎么理解呢?这就要举一反三了。显然,天地是有形可察的,无既然是天地的开始,那么就等于天地生于无。或者说无中生有才有天地。因此,天地之有就成了万物之母。

老子是孔子的前辈,孔子非常尊敬老子,并曾经和自己的学生南宫适,此人是鲁国的贵族,受君派遣适周,专向老子请教学礼。在他”苇编三绝“,集大成整理中华文化时,就把老子讲的很玄的”道“与”名“的关系进行明确的定义,旨在让后裔子孙一听就懂。

他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系辞》)意思是说:高于形象的本体认知是道,从形象下面可以认知的东西叫器(这里他把老子论道,跟”道“这个概念相对应的”名“改为”器“,这就比选择一个”名“和”道“作相对的概念论事更好理解。因为器是有形物和器皿的总抽象,也是万有的总指代。同时,器也是万有都有名称的总指代。因此,”道“”器“对应,”有“”无“对应就非常好理解了)。

接着他又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易传》)

可见,认道首先就要知道怎么从无到有?道门原来在一个”生“字上。所以说”生生“才是悟道的不二法门。所以说对天地的最大理解就是一个”生“字。所以说祖宗万年的文化源泉之《易》都是讲”生生“。所以说,只有”阴阳“的不断流转中和,才是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因此,阴阳也便是从无到有的生生之道。

但是,”道“与”器“所指,其认知理路上,它有明显的”上“”下“之分。上是认知自然的生命之根,下是认知自然的生态之果。上是认知无形的精神来源,下是认知有形的物质成果。上是认知情感中的道德文化,下是认知填欲时的科学知识。

”道“与”器“的不同,就有这么三重意识层次的区别。

因此,在认知上,是完全不同的两条思想进路。孔子把这两条进路用”上知“”下愚“加以区别。又进一步定义”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

”知“”愚“绝对是指人的思想;”不移“是指两种思想的进路相反,过程不能移动更换。好比两人同从武昌上火车,一个往郑州,一个往广州,因前面的进路不同,终到目的会完全不同。洋人到今天才发现人有情商和智商。它犹如生命的智慧双翼。情商是文化情感、道德良知;智商是科学技术、知识技巧。所谓鼠目寸光,其实是因为老鼠没有人的情商,不是说老鼠没有趋吉避凶,捕食食物的天然知识和技巧。这就是”上知“和”下愚“不移的原因。只有在修道中掌握的技巧,才是”上知“”下愚“的”执两用中“,万物平衡的和谐之道。

以上这些,就是道的形上之路,即文化被称之为道统的系统认知由来。

9、”义“是什么?

  答:义者,宜也。义的本意是适当适宜的意思。

适当适宜是言正名顺的意思。言正名顺是做人必须严格遵守的伦常道德及其自然秩序。义、宜同伦常,同道德,同自然秩序的紧密联系是一不是二。在《论语。子路》篇中,有这么一段孔子对他的学生子路的答问记载:

子路问孔子”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如果卫灵公让您替他管理国家,您打算首先做什么?)

孔子回答说”必也正名乎!“(我肯定是纠正各种名份不当〈道义无所适从〉的现象吧!)

子路不理解为人的大道理,反唇相讥老师:”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哪能这样,您太迂腐了吧!怎么对它纠正?)

孔子听后非常气愤:”野哉,由也!(真是个野性子的仲由啊!)君子于其所不知,(君子对他所不懂的道理,)盖阙如也。(大都持保留意见的态度,〈可你却不知天高地厚的戏谑我〉)。名不正,则言不顺;(名称不恰当,语义就没法顺理成章);言不顺,则事不成;(语义不能顺理成章,则事情就干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事情干不成,则礼乐这样的国家制度就兴旺不了);礼乐不兴,则邢罚不中;(以礼乐为载体的国家制度都兴旺不了,则刑罚肯定不恰当);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形罚不恰当,则老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不知动手是对还是动脚是对)。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所以,君子对名称的保持必能与语义相符),言之必可行也。(名称与语义相符必可通行于社会)。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君子对自己的言语措词,无不想好再说,绝不敢马虎抢话说〈最后这句话,是专为提示仲由要如何为人而说〉)。

以上这段圣言教诲,其实讲得全是”名“与”义“的关系。那么,生活中的道理是不是如此呢?这就要会举一反三了。下面我们举例回答:

前面的第8问,我们已经回答了”名“和”器“是一个等同的概念。做人,每个人都是有名称指代的。因为人也是”形而下“的有形之物。但这里如果把”形而下“的有形之人,不加区分的统称为”器“的话,那显然也是不合适的。所以只能给人取个”名“加以区分。于是,同是”形而下“之”器“这个概念可以涵盖的人,在人与人之间就各有指代了。所以这个形而下之”器“的”器“字,就成了老子玄学中的抽象概念——”名“的同义词。

然而,这样的”名“怎么可能会是自然天性的”常名“呢?所以说”名可名,非常名“。”非常名“的意思是:不是常名的意思。那么,”常名“又是什么呢?显然只有与生俱来的悟性可以回答。这悟性便是自然的”天命“之”性“,人必须”率性“而行。只有率性而行,这便是老子没法用语言表述的”常名“。由此可见,此种”常名“它由孔子用”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中庸》)把它进行了严格的定义表述。

什么是”率性“呢?怎样才叫”率性“呢?

这就是说,做人很难,人被称呼的名字并”非常名“,它能因人因时和因环境的不同而不断的变换。这种变换必须要”名正言顺“,从而才能”率性“而行。”率性“适当,便有义在其中。例如面对子女,名字叫父母;面对父母,名字叫子女;面对上级,名字叫臣属;面对下属,名字又叫君上;面对对相名字叫夫妻,面对兄姊名字叫弟妹。等等、等等。做人没有”常名“,随着社会环境变化,不断转换名称和角色。这个角色转换便是”率性“之”义“(适宜)。只有”义“在这里扮演了”常名“的角色。这就是老子说的很玄的”名可名,非常名“的原因。原来,老子的”非常道“和”非常名“就这样被孔子用”天命“和”人性“的自然道义,给予了准确的定义。

这样,是孔子发现了天然的”常道“,它是以伦常秩序的形式来凸显的。只可用正名从义来回答。从而亦对人性进行了天然的铸造,体现为形而上之道统。伦常就建立在这个天然的道统上。比如父对子慈,子对父孝,君对臣义,臣对君忠,以及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只要良知不被物欲裹挟,人性都能自然的找到”常道“”常名“的道义所在。以往的道义文明都是自然形成的,孔子只是”述而不作“对之进行了道统的总结和传承,从来没去人为的杜撰道义,为自利而逼人遵守。他只是提示人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告诉人们不能因逐物逐欲而忘了道义。即不能见利忘义而已矣。

这就是”形而上之道“的道德作用。道统只要人人坚守,道义就永远不会丢失,社会就大同和谐,修、齐、治、平了。

这就是”义“理的适宜所在。与言正名顺为伴。请各位看官牢记,这样的道理就是绝学。

10、《说卦传》的”天地定位“指的什么?又怎么个定位法?

答:知道天地怎么定位,这是学《易》的第一块敲门砖。

什么是天地定位呢?乾健坤顺,阴阳互根,天生地养,分工明确这就是天地定位。

至于有”天南地北“的说法,那是后儒对八卦的理解,并不代表天地就是如此定位。

而乾代表天,坤代表地;乾代表阳,坤代表阴。”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上传》)这就叫”天地定位“。

阳清阴浊,清生浊养。万物因此生生不息,天地就是这么分的工,就是这么个定位法。所以《系辞上传》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高卑以陈,贵贱定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人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可见,天地定位后,各行其职的作用就大致有这么多”分工“的内含。

 因此也叫”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