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医保报销比例:三说“修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5:35:30

三说“修身”

 

(养性篇)

 

修身,除了讲究“吃”,讲究“锻炼”外,最重要的当然就是“修心养性”了。关于这个端正心态的问题,并不是现代心理学家近代才提出的,在中国古代,早就有人提出过这个问题。

曾子说:“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一章》)”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孟子·告子上》”这个意思是说,很多人是因为感到饥饿了才觅求饮食,而这时到手的饮食不论是什么都能吃下去。这样做对不对呢?肯定不对!因为这不是饮食的最佳行为方式。正确的饮食方法是定时定量,到时候就吃,而且不暴饮暴食,这样才不会被饥饿所害。人的心灵同样如此,“书到用时方恨少”,“临时抱佛脚”,不仅无利,反而有害。因此,如果能以调养饮食的行为方式调养心灵,提前学习应该学的,丰富知识,扩展眼界,提高内涵,选择最佳行为方式,人的这一生也就不忧了,也就不会被外物伤害了。

孟子又说:“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这个意思是说,一只手就能把握住的小桐树、梓树苗,人们如果想要它生长,都知道怎么样培养它。而对于自己的身体,却不知道怎样保养。难道爱护自己的身体还比不上爱护桐树梓、树苗吗?不会思想真是太严重了。爱身不如爱心,然而很多人连爱护自己的身体都不知道该怎样做,这难道是最佳行为方式吗?可见很多人对爱身修身养身的重要性认识不清。这并不是因为人们不懂得爱身不如爱树苗,而是人们在有所行为时,不会思想,认识不清根本的道理,所以才经常做错事情。由此而可见,选择行为方式是何等的重要。

孟子还说:“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今有场师,舍其梧檟,养其樲棘,则为贱场师焉。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这个意思是说,人们对于自己的身体,都是处处爱护的。处处都爱护,则处处都是有保养的,没有哪一寸皮肤不爱护,所以也没有哪一寸皮肤不受到保养。看他保养得好不好,难道有别的办法吗?自己饮食也就是了。人的身体中有贵贱之分,有小大之分。不要以小的去损害大的,不要以贱的去损害贵重的。保养着眼于小处就是小人,保养着眼于大处就是大人。如今有个园艺师,不去爱护梧桐树和檟树,而去爱护保养酸枣树和荆棘,这个人就是很贱的园艺师。养护一根指头,却失去了肩背还不知道,这就是一个昏乱糊涂的人。只讲究吃喝的人,人们都鄙贱他,因为他贪小而失大。口腹的满足难道仅仅是为了一小块地方吗?人们之吃喝饮食就是为了保养自己的身体,所以只讲究吃喝的人,人们都鄙贱他,因为他贪小而失大。因为,仅仅贪图享受口腹之欲,每天山珍海味、佳食美肴,反而就会损害自己的肠胃。肠胃坏了,连命都保不住,还能再吃什么呢?就拿现代的青少年来说,一到夏天,就拼命想吃冰的,冰淇淋、冰糕、冰棒等,把38度的胃吃得象个冰箱的冷藏室。最普通的物理学告诉我们,物体都是热涨冷缩,胃细胞、胃壁毛细血管等遇冷即收缩,还要被冻伤,或者坏死,然后就手术,切掉二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还不成年,就已经不能享受其它美味了,甚至于是等死了。告诉他们这些道理,他们却不屑一顾,根本不听,就象肩膀都坏了一样,保养手指头还有什么用呢?就算是有些人很会保养身体,但他们的心理、智慧、情感却不会保养,活到老也是一个废人!所以,行为方式不对,所得的结果必然也就不会好。因为一个人真正需要保养的是心灵,是善的本性。依照善的本性而选择出最佳行为方式,人的这一生才有可能获得快乐。

在这个问题上,荀子也说:“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刦之以师友;怠慢僄弃,则炤之以祸灾;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这个意思是说,理气、养心的方法:血气方刚,就用心平气和来柔化调和;知识和忧虑日渐加深,就用专一来改变;勇猛乖戾,就用人生的道路来理顺;平等地都给予便利,就用节制来制止;知识气量狭隘,就用广大来开导;自卑低下着重迟缓又贪图利益,就用高远的志向来激励;需要大众之力而又散漫,就用良师益友来威逼;怠慢轻狂而弃忘,就用灾祸来昭示;愚蠢空虚而又端正恭谨,就用礼乐来调和,又用思索来疏通。一般来说,理气养心的办法,莫不走向社会行为规范,莫不要得到良师,莫不神化于专一。这就称之为理气养心的办法了。

荀子下结论说,理气养心的办法,莫不走向社会行为规范,莫不要得到良师,莫不神化于专一。因此,修身其实就是要学习社会行为规范,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与大多数人的社会行为趋同,这样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然而社会行为规范却没有一定的教材,因为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每个民族、每个阶层、每个行业,乃至到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社会行为规范。这其间,虽然有小异,但却有大同,这就需要良师,以能懂得和识别,求大同存小异。因为,只有懂得了社会行为规范的作用,才不会感到社会行为规范对人的压抑作用,才会调节自己适应于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从古至今,带兵的将帅都懂得要利用地形来取得战争的胜利,那么,一个人也应该懂得要利用环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为环境就如同地形,它不会因某个人的愿望而改变,只有调节自己去适应它,才能达到人生的目的。这就是修身的决窍。后来许多人大谈修身养性,只求自己修得心平气和,但面对社会上种种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而愤世嫉俗,而破口大骂,或者躲到深山老林里去当隐士。他们就是没有弄懂社会环境就是这样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约束,不成社会。因此没有任何一个社会会放纵人们的所作所为,总会制定某些对人有约束力的规则。规则本来只是要人们放弃那些可能危害社会的冲动和行为,其理由还是基于个人的;只有这样,个人才活得更好。因此,规则的制定就有了两个彼此矛盾的目标,一是尽量满足人们的自由天性,因为规则是人们制订出来为自己服务的;二是通过束缚人的某种天性来满足社会秩序的需要,因为实行范围宽泛的自由需要以牺牲部分个人自由为代价。因此,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利用这些规则来为自己服务,从而使自己生活得更好。愚蠢的人则是躲开或破坏这些规则,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然而最后却是身败名裂,遗臭万年了。

荀子所提出的是,在修身过程中必须要选择最佳行为方式,才能谈得上是真正的修身。如果一边在修身,一边是走路时昂首阔步,趾高气扬,或者是傲视对方,或者是恃才傲物,自以为是,瞧不起世俗之人,那么也就不是真正的修身了。因为社会行为规范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人人平等,尊重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