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场24点游戏规则:LVM 网 络 佛 法 问 答1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2:58:16
LVM 网 络 佛 法 问 答三、学观照
99、修心中心打坐是助行,坐下观照是正行。 问:老师,我在座下应如何修呢?看经诵咒? 答:修心中心,打坐是助行,座下观照是正行。   问:上座的时候,只取当下,专心持咒,念起不随,不为境转。总而言之,即什么也不管,只如法持咒。 答:这段话分开讲。观照正行(座下):念起不随,不为境转。打坐助行(座上):专心持咒。即什么也不管,只如法持咒。
问:我有一比喻,不知是否恰当?老师明训! (下面是分段作答—编者注) 问1:见:开水(水已烧开),未见:凉水(包括未烧开的水)。业力和习气:喻为鸡蛋.那么若见:则开水里打鸡蛋,水是水,蛋是蛋.此蛋即习气.可除.若未见:凉水打鸡蛋,蛋和水胶着不分,此蛋即为业力.因蛋水不分,故曰不除. 答 :那我也打比方。见:树根已断;未见:树根未断。业力和习气:喻为枝叶。那么若见:因树根已断,别睬枝叶,枝叶自枯,有突然消失之妙(忽有人道“那是消失吗?那只是暂时隐藏”,我为了不抬杠,只好将口挂壁)。若未见:因树根未断,枝叶不但不会消失,更还会横生枝节。 问2:空性与妄(同为水),业力习气(同为蛋),同体异名,未见之时空性即妄,见则妄也为空性。妄与不妄,当下即分。如见,只有习气,业力顿消。不见,则业力使然,不谈习气。 答 :空性与妄(同为树根),业力习气(同为枝叶),同体异名,未见之时空性即妄,见则妄也为空性。妄与不妄,当下即分。如见,只有习气,业力顿消。不见,则业力使然,不谈习气。 问3:对心中心“行”的理解:坐上是大火烧水,坐下使水不冷.若水开(见),则蛋、水分离,再去除蛋(习气)。如水未开,则好好如法修行,不使善巧(偷心)。因蛋水未分,愈搅愈浑,所有之见,见也非见,皆是妄见。 答 :坐上是找到树根,坐下斩断树根.若根断(见),则缘熟枝叶自枯。如根未断,则好好如法修行,不使善巧(偷心)。因树根未断,横生枝节,所有之见,皆是妄见。 问4:依老人所说我此之见(不属见,应为解),当属解悟,于理行,于事则不行。但此时正好用功,按此行去,正是归家路上,若不行,则家是家,路是路,二者毫不相干。 答 :若那理解真的与悟相应,便“理事不二”了也,不可能“于理行,于事则不行”。“于理行,于事则不行”者,不名解悟,是名误解。但因“此时正好用功”,为鼓励他,假名“解悟”而已。若不到“家舍即是途中”之际,则家是家、路是路,二者毫不相干。刹那到得此际,谓之“悟”。慧力触发此“刹那”,谓之“有省、领解(解悟)”,定力触发此“刹那”,谓之“打开、亲见”。此际定慧均等,统名“证悟”。 问5:老师您为什么说是“坐上是找到树根,坐下斩断树根”,而不是“坐下是找到树根,坐上斩断树根”呢?是同是别? 答 :“贪、嗔、痴、慢、疑、恶见”号称六大根本烦恼。若不在座下磨练,座上怎么断哪?   100、刚开始时如何觉照? 问:刚开始时如何觉照? 答:同是“觉照”一词,各宗的修法侧重面有所不同。修行贵在一门深入。您修的什么法,请教本门的善知识最为稳妥。若将别宗的修法混合进来,有时候“醍醐反成毒药”。比如:“持执名号,不杂他课”与“念佛一声,挑水三担”就不能混在一块修。若学人心有旁骛,恐不能一门深入。然而,祖师观当机众生之机缘,又何止是融合。所以,若刚刚上路,急宜一门深入;若已能观机逗教,融合自是无妨。   问:还有那些习气如欲念等,平常是不察觉的。 答:先须察觉,然后别睬它。哦!对了,须说明,这是心中心的修法。您若未修心中心,此法未必适用。   问:末学坐下观照,当发现自己跟着外境跑时,稍一提念“不理它!”,立刻会有脱开的觉受,也说不清是外境挣脱了自己还是自己甩开了外境,就好像镜子照物一般,真是好清爽、好亲切,心里非常踏实!请问老师,这是怎么回事? 答:这就是心中心的正行——观照。 问:这种感觉常常保持不了太久,俺也知道不能追求这个保持和这种感受,但是又觉得这像是个很微妙、很有力的工具,所以心里淡淡地有种矛盾心理,又想抛掉对这种觉受的执着,又想好好地利用它。请问老师,我该怎么办呢? 答:该这样:发现自己跟着外境跑时,稍一提念“不理它!” 问:很多心中心的师兄大概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吧。 答:至少我也是这样的。   问:老师说并非用真心看妄念。老师说“没有能观所观,无观之观”,尺度好象不容易把握。既然无能观所观,那妄念来时如何才能知道呢,如果不知道,那岂不是依然被念转、被境迁了吗? 答:其实,一开始把握不住,也可以持咒的。当然,并非一直持咒。待打坐时间稍长,妄念的力量减弱,便会响应,那时便知这些讲法并非不容易把握。   101、谈观照三步曲 (1)三步曲 问:后学修《六字大明咒》有一段时间,也是一门深入,平时妄念来了马上用咒号转。 答:妄念来了,不要睬它,谓之观照,号称正行。 问:可有时觉得越转越乱。 答:妄念原本就乱,你再去转,岂不更乱! 问:这该如何是好? 答:那我就多扯点葛藤吧——观照三步曲: 初:不随念转,不为境迁。 修心中心,观照是正行,六印一咒是助行。“不随念转,不为境迁”即是观照,这并非用真心看妄念,而是没有能观所观。无观之观,才是真观。真能“不随念转,不为境迁”,即是果地境界,现在做不到而学着做,故称“从果地修起”。妄想执着习惯了,熟啊;不随念转,不为境迁,还没有习惯,生啊。久久这样做去,熟处转生,生处转熟,必有刹那脱落之时,那时如冷灰爆豆,朗然现前矣! 中:凛然一觉,朗然现前。 脱落之后,可能妄执的习气仍在。习气反扑时,如同乌云蔽日,急需“凛然一觉,朗然现前”。现前的是什么?即是这个坛子上众说纷纭的离念灵知。任你横说竖说,都说不到它,它是离念的,不落语言,不犯思维。他是灵明的,非同木石。它不是光影、不是概念,言语道断、心行路绝,唯证乃知。无以名之,强名曰:离念灵知。离念灵知现前,自是“不随念转,不为境迁”。 后:本来是佛,观什么照! 这才是真观照!初、中都是学观照。此后,离念灵知也不可得,开悟见性也成剩语。你若说他见性,他可能会说:“见即是性,更见什么性!”你若说他这话立了个“见”,他不跟你争。因他是应你的话说了一句,他是为你说,他自己那里连“见”也无。顶多可能回你一句类似于“老僧今日输却一半”的话。罕遇穿耳客,多逢刻舟人,欲不“输却一半”也得乎!   (2)三步曲之间如何跨越? (下文对答来自论坛聊天室) A对 lvm:心中心三步曲的第二步与第三步之间如何跨越 lvm对A:没有跨越。若有跨越,便到不了第三步。 A对 lvm:是不是就这么一觉下去,其它不管 lvm对A:这样说也行。 B对 lvm:老师,应该是没有界限的吧? lvm对B:若说有,第三步也不彻了。若说没有,又谈何二三! A对 lvm:就像三关一样,是吗? lvm对A:哎呀!别粘这些理论了。   A对 lvm:老师,是不是有一定境界的人才可以对机锋? lvm对A:本无机锋啊。 B对 lvm:棒不打无眼之人啊 lvm对B:打无眼之人,称为“瞎棒”。 lvm对B:说白了吧:打学生可以,怎么能打“非学生”呢! C对 lvm:那有眼还有必要打吗? lvm对C:若是对你,无眼时打;有眼时也打。 D对 lvm:禅宗5家7派,本应该平民派曹洞宗更广流传,为什么相反? lvm对D:当机者已度,门庭也就没大用处了。 D对 lvm:现在宣传的不多,也是个原因吧 lvm对D:法不孤起,仗因缘生。 F对 lvm:打坐了之后,才逐渐晓得观照真是重要 lvm对F:所以,坐下的正行并非持咒啊! F对 lvm:持咒可以化妄念,对笨人是不是很有效 lvm对F:妄念即菩提,化它干啥? F对 lvm:是的,不睬它,就是菩提 lvm对F:你不被它所害,它必为你所用。 F对 lvm:是的,道理明白 lvm对F:扔了这个道理,看是什么? F对 lvm:这个! lvm对F:那么,凛然一觉,“这个”会现前吗? F对 lvm:圆明郎照 lvm对F:既然已知什么是观照,就别再坐下持咒了。 G对 lvm:老是磨刀,可总是用不上。 lvm对G:那就只管磨就是了。 G对 lvm:不用为什么还要磨呢? lvm对G:磨着,磨着……突然发现,原来刀并不钝,根本就不着磨。那时,这刀就磨好了。   (3)三步曲同时? 问:似乎不随念转不为境迁和凛然一觉朗然现前,这两者是同时的。 答:三者也同时。 问:三?另一个是谁? 答:另一个是“本来是佛,观什么照!” 问:如果是同时,老师为何分为两次? 答:“凛然一觉,朗然现前”时自会“不随念转,不为境迁”。   102、不随念转、不随境迁 (1)正确理解不随念转、不随境迁 问:观照是怎么回事?操作的注意事项? 答:心中心的正行——观照,是指:不跟着妄念而狂想,不随着境遇而动心。   问:对“观照”的一点不同看法: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最好;不随念转,不为境迁——可也。 答:既称一念不生,怎会随念转呢。只有不随境迁,才可能了了分明。本是同一回事。   问:在下于座下观空的方法:不随心、境迁转,观其如镜中影。好比心境皆是此荧光屏上之字、画,自性即是此荧光屏,在下借字、画“透认”荧光屏。只不过在下还未见过这“荧光屏”(在下解知此“屏”实是无相,即使“轰”一声后也是借其“光”而悟——对否?)。这样观后会觉头痛和累得慌,借“三修门”(身修、语修、意修)后要好多了,知重在一个用力轻上。但祖师“切忌用力”之说是用在悟后正修上的,所以在此请教是否我用的不对。 答:心中心的正行——观照,并不象你所说的这样。而是:在察觉到跟妄念跑时,立即警觉,不跟它跑;在察觉到随境界动时,立即警觉,不随它动。   问:请问老师:观照和观心有何区别,谢谢 答:用哪个词句并不重要。“不随念转,不为境迁”可也。 问:问题是怎么样做到“不随念转,不为境迁”。我现在平时用功,就是尽量看着念头,特别是无事时,做事时就很难看住了,有时没有念头,也不觉得清静,不知为什么,请老师指教。谢谢。 答:无事时就别去觉那个“清净”了。   (下文分段答问——编者注) 问:持咒观心。 答:是座上持咒(观照已在里许),座下观照。 问:咒重则压念,咒轻则着念。 答:重在“心念耳闻”的“闻”上,即不压不着。 问:念起无觉,觉起无念,何为观? 答:这是座下的功夫,“别睬它”,便是观。若睬,念念相续了也。 问:一心怎么又念又观? 答:这是座上的功夫,心念耳闻,观在其中,莫另立“观”。 问:须起二心一念一观? 答:咦!更是不相干。   问:对上来论坛请教问题,本是了生死大事的,但自我好象有点轻飘飘的感觉,这是不是不恭敬,还是观照它是影子就是这种感觉? 答:莫随境迁! 问:即在下上来散心真的是百分之百的流浪了。只有在打开本来后才能来炼心。这样解对吗? 答:我不同意您的看法。我的看法是:若流浪,上来不上来都会流浪;若不流浪,上来不上来都不流浪。 问:在下的意思是:有上来的念头(包括所有的念起),看见它即不随,既不随即上不来了。久之,伏住粗妄,方能趋于正定。 答:若真的不随,上来也无碍,不上来也无碍。若不上来可以,上来就不可以,这不明显是随境迁了么? 问:这样,我理一下象我这等钝根者的做法:定时上座+下座观照 答:对呀!不钝嘛。 问:在下上座是修心中心法,下座便如您所说的不随念跑(当然尚不可能满分,尽力去做,跑了拉回来)。 答:对。 问:象吃饭睡眠这等事还是暂随。 答:“没咬着一粒米”,随什么? 问:因为要保证定时上座(可以根据阶段进展逐步减少?!), 答:减少什么?不会是减少吃饭吧? 问:观照时用行住坐卧交替的方法针对如站久会累这样的大旧习, 答:哦?站久会累为什么会是大旧习? 问:是不是指如买菜做饭吃喝睡眠等处用心要专一即不是流浪了? 答:买菜做饭吃喝睡眠就买菜做饭吃喝睡眠呗,专什么一呀? 问:还是指在定力不足的情况下肯定要有流浪时, 答:上面,你自己不是说过“不随念跑”了么。 问:此时不如择善行事可以上来听听善知识的问答,避免去做其它事特别是下道的事,是不是? 答:我没有建议您听问答,也没有认为您会去做下道的事。只是想说:放下这些粘着吧!放下这些粘着吧! 问:但具体到事情,在下有些糊涂——比如我上午六点半下座,后散散步,散步时是观着的, 答:散步时若没有随念跑,就别多事了。 问:听到海关大楼上的钟声知是七点了,该吃早饭了——因为吃迟了会影响九点钟上座啊,老人说饭后两小时才能上座。那么吃饭这个念头起了,我不随,就不吃饭了。不吃饭怎么受得了? 答:受不了便吃嘛。 问:吃便是随了念头,不就是流浪吗? 答:哈哈!哪个说吃就是随念头了? 问:当然,悟后可以“未咬着”不是流浪,而目前在下是流浪了一下,但吃过就不要再粘在上。 答:正吃时便是未咬着一粒米! 问:同样,站累了,受不了,坐下来观,也是随了“站累了”的念头一下。 答:?!这都是哪儿跟哪儿啊。 问:我是这样理解的:人有三个状态,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体;生一念而不随之转,即不再有第二念……的分别执着——用;生一念后又随之流转,一再的分别执着——堕(实则也是用)。修行是前两个状态的交替,不能出现第三种状态。 答:现在就别随这些念转了。 问:说完就忘了,也不行吗? 答:那就把行不行也忘了吧。   (2)巧在“不理睬” 问:我认为,除妄念还是需要的:但去妄,莫求真 答:不睬妄念,别随它转。   问:白浪滔天时如何? 答:抛向无生国里!   问:口头禅、狂禅、和真正的禅有什么不同呢? 答:哈哈!待你把“口头禅、狂禅、真正的禅……”全抛向东洋大海,就明白了。   问:如何观照? 答:不管它! 问:后学在此请教:不管它,难道让他放野马吗? 答:“不管它”是当时针对他的情况讲的。因为他正在“观照”这个名相上念念不停地思维,“不管它!”当下就截断了他的念念相续。   问:北京 能见到 老师非常高兴!增强了我无上的信心!弟子现在修到第三印!有时睡梦中恶梦当前,请问老师是否与修法有关! 答:既是增强了无上的信心,那就别睬它好梦噩梦,就连这因梦而后起之念也视之为梦幻空华可也。   问:座中明知应放下。但其总是萦绕在咒语间。自知妄执太重,还望师兄重敲一棒。 答:您说的“应放下”的、“萦绕在咒语间”的,是指妄念么?若是,您只管照顾咒语即得,莫睬妄念。久久,您自能体会得上师佛菩萨的加持力。贵在持之以恒。   问:实修时是要扩大前念和后念之间的间隔吗? 答:非也。 问:间隔越长越好吗? 答:非也。 问:延长间隔,最终是否就会发生“虚空粉碎”。 答:亦非也。 问:重要的是,见到念头即不跟它跑,对吗? 答:对。   问:请问 lvm老师,寂寞有什么对冶方法? 答:您为什么要对治寂寞啊? 问:因为它会无缘无故地生起,我无法断除它 答:它不会无缘无故地消失吗?   问:但近来觉得有些消沉不知何故?又当何做? 答:不消沉时,您当何做? 问:对境无心 答:既无心,又何来消沉? 问:只是情绪低落,不似从前 答:有这个情绪低落在,谈何对境无心?   问:以前每逢大烦恼来了,就找各种道理来给自己讲道理。后来觉得道理讲不完。就不讲了。于是念咒子,烦恼一来,就念咒子,心念耳闻。也觉得清净的。后来,慢慢的,发现烦恼了,不念咒子了,而是自然而然的听声音。把心力注意到周围的声音里。也很清净。上次经老师提醒,说可惜了,应该观照。我当时一楞,混身大汗。觉得以前作的皆非。好。知道非了。就丢掉。我不能烦恼来了,就躲到咒子里,或是声音里。老师出差的这段时间,我每天醒来,就提起来。烦恼一来,就打起精神,看着它。哈。潮起潮落观潮似的。任他烦恼来烦恼去。不关我事啊。比以前学乌龟爽快多了。请问老师,这样路子对了么? 答:什么“烦恼”,什么“爽快”,都不理会,久久便会响应。   (3)不随念转,不是断念和压念 【不是断念】 问:我的反思:半年前,老师回信对我开示过:莫妄想。那时我自己还把那么多高深莫测的种种法门这样被老师简单化,好好受教一番。 半年来,自己妄想多是因为自己主动妄想的,都有“学习佛法”的漂亮外衣:比如自己如何千方百计提问题,自己如何能学到更多的佛学知识……结果是自己也晕懵了。现在看看老师在信中回复的问题,许多在半年前就回答了。 在聊天室,要不是老师制止我的意识纠缠(有位师兄称为“纠禅”),我还要夜行下去,我还要抱着自以为是的功德心沾沾自喜。为改掉过去的缺点,做一下决心。(反思良多,下两点为最)。1.莫妄想!不作为座右铭,作为生死贴。天天顶在脑门上。2.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行一寸。请老师、各位师兄不吝督责我,督责就是对我最大爱护和鼓励。 答:你那样思维没有毛病,但你不能叫它牵着你走。 若它不是主人公,而你是主人公,那么,它将是你最锐利的武器。你的思维优于别人,你的武器便比别人更锐利。然而,它若牵着你走,便会害了你的法身慧命,所谓“伤锋犯手”,便是喻此。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问:平时如何观心,特别是在动脑子的时候? 答:别跟妄念跑、不随境界动,就是观照,非关动不动脑子的事。   【不是压念】 问:断念和压念之别?能比喻一下吗?谢谢 答:且把妄执妄念比作野草。为了不让它生长,有的人搬块石头压上(喻压念),有的人把草连根铲除(喻断念)。 搬石头压草的人追求看不见草(他认为不起念头就是无念),纵然修成,也是无用。看那广袤的大戈壁,不见一草,那还属于“因缘所生法”,只是目前“缘尽法还灭”,主要是不具外缘——缺水。一旦天降甘霖,不用你去种,草就自己长出来了——遇缘即发。即使不遇缘,无草也无苗——死寂一片,不能起无量无边的妙用。 斩断草根的人,见草即知根,斩断草根后,把草摆在那里晒,他不怕见草(有念即无念),晒干了还可以当柴烧,正好派上用场(妄念即菩提)。因为没石头,可以种禾苗,妙用可起矣! 问:为啥要除草啊?忽然来了个大医王,说天下百草,莫不是药,正好用者,如何之? 答:切莫说是为了苗!(下面是分段作答——编者注) 问:忽然来了个大医王, 答:他既无烦恼障、又无所知障,烦恼与所知都不成障。在他那里,所知是智慧,烦恼即菩提。 问:说天下百草,莫不是药,正好用者, 答:在他那里,拈来就用,正好应病与药。有时拈丈六金身作一根草,有时拈一根草作丈六金身。并且用过就扔,不留痕迹。 问:如何之? 答:他那里没有如何。但他见了有如何的,会解决如何,打掉如何,最终使有如何的也无如何。 问:断念是放下不执着。 答:放下不执着才是重要的。至于这是不是叫“断念”并不重要。 问:而压念是妄上加妄,本身就是一种执。 答:压念不起并非解脱道,但也有人修这种功夫。 问:我理解为,断念是放下不执着。而压念是妄上加妄,本身就是一种执。重要的是见到念头即不跟它跑,对吗? 答:佛法在于实践,若只是理解则难以说准。   问:比如现正上网,动念才能作事,此时如何断? 答:如果压念不起,那就无法上网了。看了先前的帖子,您还把“断念”理解为“压念不起”么?   103、凛然一觉,朗然现前 问:凛然一觉,很好做。但感觉不到朗然现前。是不是爆炸后,才会有朗然现前? 答:若如是,即使爆炸,也不会有朗然现前。 问:朗然,我觉得又生出事端。这个词语容易误导学人,以为有个光明。实际上我觉得还就是:一念不生,了了分明。 答:哈哈!你不说“朗然”,却来了个“了了分明”。 问:我嘴上说说,到那时心里可没有呀。我也明白您的朗然了。 答:“本来是佛,观什么照!”是真朗然。 问:将来将来再将来觉也没有,不照而照,暗合道妙,那时才是无修而修的大手印吧。 答:何止是无修而修的大手印,也是无在无不在的心中心,还是非有非无的末后句,更是无生无不生的佛净土……断绝了名字,也就拥有了无量无边的名字。   104、本来是佛,观什么照! 问:我理解:观照就是有为法,还不能撒手。 答:“本来是佛,观什么照!”是有为法吗? 问:哈哈,我终于现在被您捅透了。如果观照的是这个,是没事找事,白脸涂白粉呀(骑驴找驴)。 答:没事别找事,是真观照。   问:我最初观照的几天是头晕,停了几个月后,又用此法时,就没问题了。后来用的方法比这个有效,他可以使我自然的对事物的执着减轻,而不是强压。没有不去粘着的想法儿而不去粘着。因我用功不够,忘失观照的时间多,工作时更是忘失观照。前几天有一种观照一直跟着我的情况,后来又消失。我用功不够曾向老人忏悔。下座后观照是不随念跑,知跑了再回来! 答:“知跑了再回来”很好。若跑了也不知,才须“如猫捕鼠”。若本来没随念跑,再起“不随念跑”一念干什么呀?没事别观照,正是大好观照啊!   问:要怎样,才能把的住? 答:不要怎样,才能把得住。   问:平时只管歇下,不管是啥境界,这样行吗?这样好象没有观也没有照,难道目前还没有到那个阶段? 答:谈何平时,现在就歇下。没有观也没有照,才是真观照。   问:我感到收获大的是自己观照的过程,更加体会到老师您的“无事就是最好的观照”的透彻性:如果真的是无事,那么凛觉也用不着。 答:本来是佛,观什么照!   105、观照需要注意的问题 (1)观照不是去思维 问:我的观照:对自己的想法(短的称念头),马上察觉,实在是察不出来时,(这个无法描述),直到察到了新的念头(往往是对于观照本身或修行方法的见解)。(这个无法描述)就简称1。1的情况来去匆匆,有时不观照,百思不解时也会出现,有时说话办事时也会出现。祖师禅是即色即空,相上见性,我却是相,然后是1,然后又是相,然后有时实在是去他的吧。 答:这哪是观照!这是思维吧。心中心的正行——观照,是指:不跟着妄念而狂想,不随着境遇而动心。   问:请问意识上的暂时清明状态;能所双泯;如如不动之本体;无分别念;了了灵知——它们的区别与关系。 答:这几种,你可曾亲历过其中之一种么?咱们都不“入海算沙”,好么?   (2)观照不是去感觉 问:现在,即使歇下,也总不是那种当时的了了分明感觉,仿佛而已,这可怎么办? 答:歇即菩提。感觉属于受阴。沩山对仰山(慧寂)说:寂子,莫入阴界! 问:观法:在无事时,可以让清净不生一念,并“呆”在那个境界里一会,感觉感觉。 答:哈哈!感觉即不得。 问:是的是的。 答:感觉便是有事。 问:有事,在于觉察到,一歇! 答:犹较些子。   (3)观照不要用力 问:日常时,怎样才能提起观照?我怎么总觉得很费力,因觉其费事,一懒惰也就不观不照了。有何善巧吗? 答:别跟着妄念跑,不费力呀。 问:我觉得妄念来时一觉即了,用力就不是觉了。这不是可以用力的事,对不对? 答:对呀!“寂照照寂,切忌用力”嘛。   问:我自知心态有些不稳定,望师开示。对觉悟的向往在睡梦中更迫切,但往往被白天的人事忙碌所冲淡。自己应该怎样调整好心态,以保证修法的效果呢?我想从头开始修并不难,难的是能真用上力? 答:只须放下,不用着意去调整。“寂照照寂,切忌用力。成佛作祖,无他秘密。”   (4)观照是有为法吗? 问:觉,应该是察觉心,这个就是扭转的力量,应当属于有为的法吧? 答:查辞典:【有为法】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理法。 问:明白了。应按因缘划分。我原来以为无修,才是无为法。 答:世间事业是有为法,修行解脱是无为法。 问:老师怎么又换了说法。此处的修行解脱法,包括观想观照念咒吗?还是,“本来是佛,观什么照!”那些法只是方便,不应是究竟的"无为法"? 答:观想观照念咒即使不是究竟无为,也是无为之方便。“本来是佛,观什么照!”遣除了有为无为,乃真无为。 问:好了,到此真相大白! 答 : ^o^   问:好象不随念转不为境迁和凛然一觉朗然现前两步应当倒过来做。凛然一觉,朗然现前是有为法。 答:都是无为法。   (5)做事时(如看书,看电视)如何观照? 问:请问做事时(如看书,看电视)如何观照? 答:做事,事是境;看书,书是境;看电视,电视是境。观照就是不随念转、不为境迁。“不为境迁”并非不做事、并非不看书、并非不看电视,只是不要被这些境牵着鼻子走就是了。   问:在工作时是否可以念咒,是否存在一心二用,反而不好? 答:若一心二用,便不好。若心无旁骛,便是无上大密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