炖排骨玉米的做法大全:第八届中国地域文化与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语言大学成功召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1 00:57:01

2011-08-29 22:09:17作者:佚名来源: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北京语言文化建设研究中心

  第八届中国地域文化与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8月25—26日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语言大学和韩国汉阳大学联合主办,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北京语言文化建设研究中心承办,上海高校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协办,来自美国、荷兰、韩国、日本、爱沙尼亚和中国大陆、香港、澳门等地的4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8月25日,会议开幕式在北京语言大学会议中心举行。开幕式由北京语言文化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张维佳教授主持。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主任韩经太教授、韩国汉阳大学文学院院长李光哲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上海高校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首席专家潘悟云教授先后致辞。会议议题主要涉及五个方面:“中国地域文化与北方官话;中国北方民族文化与语言;北京话的历时与共时研究;中国北方戏曲文学与语言;中国北方民族文化与语言”,会议分大会和小组报告两种形式进行,共宣读论文46篇。本次会议论文内容丰富,既有对词汇地域文化的个案研究,也有对方言语音的理论探讨;既涵盖了中国语言与文化的历时与共时研究,也涉及汉语方言和民族语言与文化的研究。
  开幕式上,韩经太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中国的北方是各种文化交流、融合的前沿,在这里异质文化的碰撞使得北方的语言文化异彩纷呈,中国地域文化与语言国际研讨会的召开,对加深北方语言文化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潘悟云教授认为,中国多元的语言造就的多元的文化组成了丰富灿烂的东亚文明。他们都对我国近年来中国地域文化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专家们围绕议题发表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大会主题演讲中,美国麻省大学沈钟伟教授揭示了契丹小字中去声的独特拼写方式,认为在辽时期,中古次浊声母的入声音节已经并入去声,中原音韵表现的语音系统在辽时期已经出现。韩国汉阳大学严翼教授相针对林燕慧汉语标准音系的标准,对其翘舌音的界定、韵母同化的条件和范围等问题提出质疑。北京语言大学曹志耘教授向大家展示了关于中国方言文化典藏的设想,并播放了已制作的样例。上海师范大学潘悟云教授指出,在继第一代语文学的文献研究和第二代的以“音值构拟”为目标的活的语言研究之后,第三代音韵学应该把目标放在音变研究上,着重研究音变的现象、规则、微观过程,深层解释和普遍理论。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郑张尚芳研究员详细描述了北方官话对古汉语音系的继承,阐释了北京话在北方话音系中的优势。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黄行研究员以我国汉藏和阿尔泰民族语言中的颜色词为例,通过对颜色词跨语言分布等级共性的研究,用词源分析和隐喻功能等语言学方法说明了颜色词语言认知的理据。
  大会分组讨论中,各个小组就相近的议题,互相报告了研究成果,并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北京话研究方面,首都师范大学冯蒸教授对北京话各个历史分期对应的音韵文献进行了系统完备的整理和汇考,提出一些音韵文献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同时对北京话的历史音变进行了探源。中国人民大学劲松教授对北京话和普通话轻声、儿化显像模型进行比较研究,指出这两种语音现象变化都很大,北京话向普通话靠拢,认为北京话只是普通话的基础音,而非标准音。荷兰蒂尔堡大学JanBlommaert认为,英语对北京人而言,已经是北京的一个方言而非外语,北京的英语使用受到了汉语很大的影响。上海师范大学刘泽民教授对上百个官话方言代表点的入声字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证实官话方言在入声归派上存在明显的规律性,并归纳了方言各次方言的入声归派格局。此外,上海师范大学郑伟博士分析了北京话‘枭骁浇’诸字读擦音的来源;北京语言大学刘林军博士研究了北京话口语中的标记话题信息属性。
  民族语言与文化方面,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赵明鸣研究员整理了突厥语中各个时代不同来源的借词,说明文化传播对突厥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崔健教授对汉韩的差比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北京语言大学司富珍教授和中央民族大学苗东霞博士分别对突厥语族语言中的人称形态一致现象和数字文化做了深入的研究报告。北京语言大学张维佳教授对中亚东干陕西话语音特点进行系统描写,并对其来源进行了深入探讨。爱沙尼亚国立语言研究所高晶一博士报告了汉语与乌拉尔语言的同源关系。
  汉语方言与文化方面,日本金泽大学岩田礼教授对父系上辈亲属称谓词根的所指转移现象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分析了这种现象的成因。美国斯坦福大学孙朝奋教授从南方方言“着”入手,提出上海话“着”字变体的用法表明了完成体由表示状态持续的非完成体产生的第三个可能性,其动因与有完结体寅生出完成体相似。北京语言大学华学诚教授通过对扬雄《方言》的整理,提出了对未来方言史研究的构想。四川师范大学周及徐教授研究了四川的移民史和方言分布,并在此基础上对四川方言的历史层次做了研究,提出现代四川方言大致以岷江为界,以东以北地区是明清移民带来的方言,以西以南是当地宋元方言的遗存。北京语言大学陈卫恒博士从虚字读音的方言区域分布,讨论了“-了”与“-着”、“-得”、“-住”的历史关系。上海师范大学王弘治博士分析了中古知系声母在汉语方言中演化的音系特征;王双成教授对青海境内的语言关系也做了精彩的报告。
  文学与文化方面,韩国汉阳大学李光哲教授报告了韩国的楹联特点,高光敏教授探讨了韩愈的《毛颖传》寓意。北京语言大学郭鹏教授以“关西夫子”种放为中心研究了宋代古文运动发源的地域文化传统;杨建国博士以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为例,研究了地域文化视阈下的方言土语对于小说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
  文字、词源方面,华中科技大学黄树先教授讨论了汉语核心词“颈”的早起形式以及词义发展演变,并同亲属语言和其他语言进行了比较研究。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蓝庆元博士探讨了“干栏”的词源,北京师范大学王立军教授详细探讨了汉字构型的地域变异。
  本次会议对推动中国地域文化与语言关系、北方语言与汉语北方官话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