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伦的成就有多高:zhll5566:阶级斗争是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7:10:30
阶级斗争是纲
作者:zhll5566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点击数: 1427    更新时间:2009-5-1         荐   【字体:小大】
http://www.wyzxsx.com
阶级、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存在和现实反映,是不以某些人意志为转移的现实斗争的表现。
由于实际存在资产阶级学者的故意捣乱、某些狭隘视野的模糊认识,使得当前人们对解决社会问题的阶级观点、阶级斗争学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下面我们从保罗•希利《对毛的误读——论阶级和阶级斗争》一文带给人们的启发,研究解决斗争问题。
毛泽东认为,社会生活的主要区分就是阶级的区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分成不同的种类,而人是由阶级所区分的。”
在中苏论战中,毛泽东以生产关系中所处地位作为阶级划分标准的观点更为明晰。论战伊始的“二十五条”,毛泽东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几种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其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他这样说道:“从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来看,在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中,毫无例外地都存在着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差别,也还存在着个体所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种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种生产关系。在全民所有制企业中劳动的工人和在集体所有制农庄中劳动的农民,是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两类劳动者。因此,在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中,毫无例外地都存在着工人和农民的阶级差别。”
在以上这段话中,毛泽东对工人和农民两大阶级的区分,不是根据其政治行为或意识观念的差异,而是根据城乡所有制形式的不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时期经济结构多元性的观察十分敏锐。他认为,只要这种多元结构存在,阶级就会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一直存在。只有到了所有制差别消失时,社会中的阶级才会消失。可以看到,阶级在这里指的就是被生产关系尤其是被所有制关系所划分的经济集团。
在稍后的论战中,毛泽东在《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国家吗?》一文中再次提到社会主义时期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共同存在。他认为,在南斯拉夫,能够雇佣工人和购买各种生产资料的私人企业越来越多,这些企业主就是 “典型的私人资本家”。从他们所掌握的生产资料、所得到的利润以及他们和工人之间的关系来看,他们无疑是“不折不扣的资本家”。作为剥削阶级的农村资本家在南斯拉夫的农村也处于支配地位,这个阶级和大批靠出卖自己劳动力过活的农民之间的差别正是在于他们所拥有的土地所有权和生产资料,在于他们对雇佣劳动者的“资本主义剥削”。
文章也谈到了南斯拉夫“公营企业的蜕化变质”问题。这些公营企业名义上是工人自治,实际上却被新型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所占有:
“在这些所谓‘工人自治’的企业内部,经理同工人的关系实际上是雇佣同被雇佣、剥削同被剥削的关系。
实际情况是,经理有权决定企业的生产计划和经营方向,有权处理生产资料,有权决定企业收入的分配,有权招收工人和解雇工人,并且有权否决‘工人委员会’或‘管理委员会’的决议。
南斯拉夫报刊反映的大量材料证明,‘工人委员会’只是一个徒具形式的‘举手机器’,企业的‘一切权力都操在经理手中’。
由于经理掌握和支配生产资料,并且掌握和支配企业收入的分配,这就使他们可以利用种种特权,侵占工人的劳动成果。”
生产资料实际上“属于”一个新的资产阶级,这一阶级掌握着“公营”企业的财产和人员,并从中攫取好处。在这篇文章中,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即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或不占优)、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关系以及分配关系都被用来作为阶级划分的标准。
对阶级的经济界定也出现在《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一文中。这篇文章分析了苏联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蜕化。分析表明,这些企业在法律上的名义所有权和实际占有关系之间并不一致。社会主义只是名义上的,企业实际上已经落入了新的资产阶级手中:
“从这些事例中可以看到,这些蜕化变质分子所把持的工厂,名义上是社会主义企业,实际上已经变成他们发财致富的资本主义企业。他们同工人的关系,变成了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像这样的蜕化变质分子,他们占有和支配着部分生产资料,剥削别人的劳动,难道不是道道地地的资产阶级分子吗?……所有这些人,都是属于同无产阶级相敌对的阶级,属于资产阶级。”
毛泽东认为,自为阶级和自在阶级只是代表着阶级在政治和意识形态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在阶级形成初期,阶级意识是“分散的和无组织的”,既没有形成对社会结构本质特征的认识,也没有形成对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认识。在谈到工人阶级时,毛泽东这样说道:“在实践初期,工人阶级还是一个所谓的‘自在的阶级’,他们还不理解资本主义”。由于没有形成对自身阶级身份和阶级利益的认识,自在阶级的斗争是孤立的、自发的和局部的。斗争不是直接指向现存的社会体系,而是为了解决个体或局部所遭受的苦难。在这个时期,阶级成员并没有作为一个阶级采取政治行动。阻碍他们在政治上形成阶级的原因是他们还停留在对资本主义的感性认识上。毛泽东并没有纠缠于一个阶级内部可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念(尤其是在其形成初期),坚持认为意识形态总是带有特定阶级的印记。一个阶级的成员可能会采取另一个阶级的“立场”,或许是由于政治和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霸权所致。
虽然一个阶级的意识形态并不是必然地表现出同一性,但是具有相同阶级地位的人类集团在思想观念上总是会朝着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在经过一个时期以后,“自在的阶级”会变成“自为的阶级”,形成一个对阶级身份和阶级利益自觉的组织。由于认识到自身处于被压迫的地位,他们开始联合起来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斗争,这种斗争不再是仅仅对个别剥削者的反抗,而是针对整个剥削制度的斗争。当斗争转向政治斗争阶段时,斗争的根本目的就是争得政治权力,因为只有拥有这种权力,才能对现存的社会秩序进行有利于被压迫阶级利益的改造。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把“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点”。阶级意识是一个阶级成为政治和意识形态组织的必要前提。一旦认识到这个前提,政治的“基本内容”就是联合起来同“ 阶级敌人”作斗争。
当阶级斗争成为联合起来的共同行动时,这一阶级就会逐步地改造自身,改造其“主观世界”。但是,这种觉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总的来讲,一种意识形态成为系统,总是在事物运动的后面。因为思想、认识是物质运动的反映。” 所谓物质运动指的是生产力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束缚。毛泽东认为,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形态更替(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的基本矛盾。
在取得了上层建筑领域的胜利之后,被压迫阶级还要利用刚刚掌握的政权按照自己的阶级利益来改造生产关系,主要是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那部分生产关系。这也正是中国革命所经历的:
“一切革命的历史都证明,并不是先有充分发展的新生产力,然后才改造落后的生产关系。我们的革命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开始的,宣传是为革命造舆论。此外,在革命过程中,在我们推翻旧的上层建筑之后,再来消灭旧的生产关系是可能的。消灭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新的生产关系,这样就为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特别关注。他指出,由于都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来改造世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上的斗争持续不断。资产阶级思想的有效传播是其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影响持续存在的重要因素。客观条件发生改变之后残余势力继续存在,加上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内在本性,结果就是在所有制改造完成以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仍然持续地发挥着作用:
“社会经济制度变了,旧时代遗留下来残存于相当大的一部分人们头脑里的反动思想,亦即资产阶级思想和上层小资产阶级思想,一下子变不过来。要变需要时间,并且需要很长的时间,这是社会上的阶级斗争。”
这个斗争必然会表现为,聪明人以匮乏时代遗留下来的私有制方式掠夺他人的劳动成果,以资本主义的形式积累财富实现自己骄奢淫逸的欲望扩张。这种非理性正式以传统的合理性变为人类异化为地球生态的敌人。要扭转传统意识形态的疯狂占有,消除其危害,就必须从人类—地球共生的角度,控制人类、特别是那些自私狂热分子(资产阶级既得利益集团)的变态欲望。这就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权所必需的“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党识告诉我们,政党和国家一样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一切政党,都是具有阶级性的。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表现。从来没有什么非阶级的、超阶级的政党,从来就不存在什么不代表一定阶级利益的所谓‘全民党’”。 毛泽东认为,作为先锋队的政党所领导的有组织、有意识的斗争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和俄国的历史经验证明: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要有一个成熟的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毛泽东认为,党在这一过程中不可或缺:“列宁主义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同无产阶级专政一起存在。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整个历史时期,不能没有无产阶级政党。因为无产阶级专政要反对无产阶级和人民的敌人,要改造农民及其他小生产者,要经常整顿无产阶级的队伍,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过渡到共产主义,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不行的。”
毛泽东指出,意识形态“反映阶级关系”,不能不具有“阶级性”。 毛泽东并没有讨论同一阶级内部成员意识形态的统一性问题,他仍旧是把不同的意识形态形式和不同的经济地位相联系。既可以说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也可以说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表现出他们自己的思想观念”,还可以说和资产阶级“旧思想”相对立的无产阶级的“新思想”。意识形态在这里指的是一种系统的、一致的思想观念,毛泽东称之为“世界观”。在社会主义时期,有两种基本的世界观,即资产阶级世界观和无产阶级世界观。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和特殊阶级相联系。意识形态表现了特殊经济集团的基本利益、利害关系和思想观念。
毛泽东指出,资产阶级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一直被用来创造有利于资本主义复辟的“公共舆论”,有必要通过无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的积极传播来应对这一挑战。只有通过这种方式,社会主义的根基才能得到巩固。
意识形态首先通过各种组织机构来维护所代表的特殊阶级的利益。这些意识形态机构中最为重要的是媒体。毛泽东认为,只有阶级差别存在,报纸就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上海《文汇报》的例子就说明了这点。通过发表“反映资产阶级观点”的新闻,《文汇报》具有资本主义报纸的“倾向”。简单地说,它采取了“资产阶级的立场”,并发起针对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斗争。
文革期间,毛泽东十分关注这些意识形态机构的行动。他曾说到:电影院和剧院是完全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而不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文学艺术机构用资产阶级意识“使大众堕落”,因此,“为资本主义复辟铺平了道路”。因此,无产阶级的图书馆和艺术机关要和资产阶级的领导人做斗争,“把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教育部门也没有在意识形态斗争中保持中立,它们被“资产阶级掌握”并用来增进资产阶级的利益。毛泽东指出,所有这些文化机构,“都是意识形态,都是上层建筑,都是有阶级性的。”
为了建立人类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了地球生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为了人类自身不再分裂为阶级。必须通过大多数人团结起来重新分配社会资源和锻造新的生产关系,这就是控制资产阶级的养尊处优欲望,消除自私自利传统的意识形态泥坑,真正进行平等、自由、博爱的社会意识形态革命,完成人类自身的平衡与完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