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es hetfield的孩子:新时期报纸编辑的素质要求 新闻感悟 新闻感悟 [海鱼110]的博客——一个新闻人的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7:56:45

新时期报纸编辑的素质要求

分类:新闻感悟2008.1.2 16:10 作者:海鱼110 | 评论:2 | 阅读:1945

新时期报纸编辑的素质要求 

   

 

        题意:“新时期”是一个时间段概念,与“当代”相近,有与时俱进的意义。强调“新时期”就是强调报纸在进入21世纪后所面临的形势。这里举三个事例,一是2001年“9·11事件,当时恐怖组织的飞机撞向美国曼哈顿世贸大厦的第一幢楼时,那个画面是一个旅游者而非职业记者拍摄下来的;另一件事是2003年春天发生在我国的“非典事件”。非典疫情发生时,南方很多人通过手机传递一个可怕的信息“这里发生了可怕的发热病”;还有一件事就是2006年的“海南香蕉感染艾滋病毒”传言。这也是在北方特别是东北地区的手机用户和互联网用户中传递的虚假信息。前一个例子说明,人类进入新千年后,传播者身份发生了变化,的确存在“全民传播”的可能,后两个例子说明,传播手段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传播手段越来越受到挑战。报纸就是新时期面临新媒体严峻挑战的传统媒体。现代传媒的研究者,是根据传播方式的不同,同时也是根据各种传播手段出现的时代不同,而将我们目前的传播手段分成“第一媒体”——报纸,“第二媒体”——广播,“第三媒体”——电视,以及“第四媒体”——网络。但是今天,又有手机报、手机短信、手机视频等多种媒体,人们统称为“新兴媒体”。那么,我们这里说的“报纸编辑”就是区别于广播电视编辑以及网络编辑、新兴媒体编辑的“第一媒体”编辑。“素质要求”,是指传媒对于传播者基本素质的要求。也就是说,若想成为新时期媒体的传播者,你必须具备应有的素质,才能有资格进行这样的传播活动。否则,就是有害于被传播者。

    下面,我将对新时期报纸编辑的基本素质要求做五个方面的阐述。它们分别是——

 

    一、新时期报纸编辑要做大海航船的“瞭望者”;

    美国新闻“教父”,著名的“普利策新闻奖”创始人普利策先生曾经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

    首先,“瞭望者”相对于自己的传播对象,是“先知先觉”者。在自己所从事的传播领域,应该是第一或者最早接触新闻源的“先知”(最先知道)。对于报纸编辑而言,他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搜索最新的新闻信息。如果某一方面的版面编辑,连自己所编版面的最新信息都不知道,那他就不是一个称职的编辑,或者至少不能称之为“责任编辑”。

    其次,新闻编辑应该是某些传播领域的第一敏感者。对一个行业的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秉性,需要后天不断培养和积累。有人强调编辑要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我的理解,这种业务素质不光是改稿写稿的素质,而是要对自己所编稿件的内容进行客观把握,即他要知晓所编稿件涉及到的一些业务知识。比如,我们在编辑一篇有关航天飞机的稿件时,至少要知道航天飞机的有关常识性知识,或者了解我国航天业的发展现状,它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和优势。有人说这样的要求过高了。我觉得新时期的编辑就是要有这种行业敏感。都说新闻记者永远是学生,因为他要不断接触最新的东西并且要不断学习这种最新的知识领域,而我却认为,编辑真正地永远是学生,因为他在编辑任何一篇新闻稿件或者专副刊稿件时,都是在学习。如果他编的稿件是自己陌生的领域,那他必须翻阅有关资料,来判断这篇陌生领域稿件的是是非非。否则他有什么资格来评判这篇稿件的好坏从而将它传播给受众呢?

    其三,新闻编辑既是“瞭望者”,更是“号令兵”,他要将瞭望的结果做分析和判断,然后传播给航船上的指挥者和乘客。编辑的一个重要能力是发现力。他能沙里淘金地发现新闻点,从一般事件中发现兴奋点、新闻点。拿航海来做比喻,他能在看似平静的海面上发现暗藏在海底的冰山。我们都知道泰坦尼克号游轮沉入海底的教训,是因为他的瞭望者没有发现海底的冰山从而被冰山拦腰撞上。实际上,很多事件的发生,都有其特有的先兆。编辑的工作就是捕捉这些先兆从而形成自己的正确判断。比如说目前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暗藏在快速发展中的经济泡沫就是一种可怕的现象。所以,过去我们国家的发展方针是“又快又好”地发展,这次17大改成“又好又快”地发展。新闻编辑这时候就能敏锐地捕捉到这样的信息:过去的发展是快了,而且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总量排在第三的国家,但是这种快不是最好的,而是以牺牲能源、生态为代价的。所谓高污染高能耗的经济发展,肯定不是最好的,而是对人类的生存起破坏作用的。因此,现在大家都提倡“又好又快”。这是经济领域。在其他社会领域,新闻编辑的敏锐观察,都会形成比较正确的观点。然后将这种观点传播出去,以警醒世人。

 

    二、新时期报纸编辑要做正确舆论的引导者;

    我们上一任党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到解放军报视察时,发表了一个著名的新闻传播“祸福论”。他说,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国家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国家之祸。他把舆论导向正确与否跟党的命运、国家的前途与百姓的福祉联系在一起,不能不让我们深思。

    古今中外,关于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同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有密切联系的例子,比比皆是。大家都知道,上个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战败国德国在《凡尔赛条约》上被割地赔款。这时候,德国出现了以阿道夫·希特勒为首的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纳粹党),他们利用德国人民对《凡尔赛条约》怨愤的心理,大肆鼓吹要建立日耳曼帝国。纳粹党的宣传部长戈培尔有一句臭名昭著的话“谎言重复千遍就是真理”。纳粹动用了国家机器,大肆制造错误言论蒙蔽人民,把全德国人民拖入战争的深渊。

    再看我们国家。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曾出现过一段不正常的时期。那是1958年大跃进直至文化大革命阶段。在许多走过那段岁月的人看来,那个岁月的舆论导向,简直是荒诞好笑的。比如,我们安徽的繁昌县就出现了一个“水稻亩产三万三”的新闻,为此,当时的文化部长郭沫若还写诗赞颂。195899,广西的环江县,居然出现了“亩产水稻13万斤”的巨大卫星。那时的舆论一边倒,编辑记者们根本不顾自然规律,竟然把这样的“丑闻”(不是新闻而是丑闻)刊登在报纸的头版头条上。这种错误的舆论导向,把人们引向假大空、浮夸风上来。一时间甚嚣尘上,全国舆论一边倒。新闻在这一时期,失去了它起码的真实性原则。新闻编辑们实际上在干着后人不耻的事业。

    以上是大的方面教训,就我们本地而言,不正确的舆论导向带来的可怕局面同样教训深刻。如2006年池州日报青阳县版的一篇散文,因为有亵渎佛教之嫌,总编辑被调离岗位,有关人员受到处分,报社声誉受到影响。我们附近的江西南昌晚报,因为在写深圳女贪官的报道时,配发的照片居然是警察楷模任长霞,结果停报一周整顿,总编、主任都被除名。本报也曾发生过因为民族宗教政策的问题把握不清,报纸做了错误的宣传,而给市委、市委政法委带来极大的被动。新安晚报也因为一篇普通的交通事故报道,因为事实表述不准确,造成高校学生冲击编辑部的恶性事件。这一切都表明,报纸的舆论导向非常重要,不正确的舆论导向会引发一大堆意想不到的事件,对国家稳定、地方发展以及个人前途都会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

    那么,什么是正确舆论?我个人认为,就是符合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客观表述事件的产生发展及结果,能够激励人们、鼓舞人们、引导人们积极进取不断创新的舆论。这里面有几个误区需要大家认识,一是“正确舆论”不是“唱赞歌”。过去那种假大空,掩盖矛盾一味唱高调唱赞歌的舆论,绝对不是正常的舆论,更不是正确的舆论。所以,满纸形势大好的舆论,到处莺歌燕舞的舆论,不能概括为“正确舆论”,只能说是正面舆论。一味地经常地搞正面舆论,故意隐瞒负面舆论,是回避矛盾的做法,不是辨证唯物主义的宣传观和新闻观。二是“正确舆论”不回避矛盾,也就是不排斥曝光报道和负面新闻,关键看新闻编辑怎么引导。在很多领域,主管者是希望负面的东西尽快见报的。比如消防部门、交警部门。他们总希望哪个地方发生的火灾或者交通事故,能够尽快让读者知道事情的真相。知道的人越多,传播的范围和层次越广,越能起到警示和教育作用,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当然,同样是灾难性报道,地震、疫情等新闻的报道,要慎之又慎,因为这种报道出来后,容易引起受众心理上的恐慌,从而造成意想不到的负面效果。这种时候,编辑就要把好关,把好度,面对这样的新闻,怎么报,什么时间报,传播到什么层面,都很讲究。做好了,同样也是“正确舆论”,做不好,就是不正确舆论了。

 

    三、新时期报纸编辑要做版面内容的策划者;

    版面内容需要整合、具体新闻事件需要策划、不同时期需要营造不同热点。以上三条是我们对版面编辑的基本要求。

    新民晚报首席编辑吴联庆曾说过,不要让美丽的东西和你擦肩而过。意思是说,编辑要有发现的眼睛,能够沙里淘金般地在一般稿件中发现不一般,在平凡叙述中找到不平凡。他指出,任何编辑都会面临这样的困惑,那就是每天要接触一大堆稿件,有时感到都很平淡,不知道应该把哪篇文章放在头条,哪篇文章放到倒头条。那么,这些众多的稿件需要整合,需要归类然后才能辨别。前不久我们一位副总编到闽东南一带考察他们的晚报,其中厦门晚报的三个理念让我们很受启发,这三个理念分别是“新闻领跑理念”、“新闻整合理念”和“新闻有用理念”。其中对一家报纸编辑的基本要求是"新闻整合理念"。比如,中国航天史上首次飞往月球的“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的消息,多家媒体都在做。但一个上乘的版面编辑不会只生吞活剥新华社的稿件,而是能把人类探索月球的所有经历进行整合。这样读者看了会很感兴趣,他们既为中国跻身太空领域而高兴,又了解了人类对月探索目前的最新进展,岂不是一条新闻牵动数个信息点?

    以上是讲整合新闻需要有大局意识,思路要开阔,这样就能纵横披盍地编版面,大气广阔,不就事论事。这是对整合新闻素质的第一点要求。

    整合新闻的第二点要求就是发现热点的能力。编辑每天接触的稿件众多,谁是热点成了难题。不要轻易地处理版面,而把不重要的稿件放在了头条。吴联庆说,编辑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挑选他认为重头新闻,然后做突出处理。编辑对版面而言,就是版面舞台的导演和化妆师。编辑面对的舞台上,每天都要有相对的主角和亮点,谁把不重要的稿件放在了头条,谁就是《红灯记》里的叛徒王连举,自己对自己开了一枪,就是自残!比如,今年7月,上海著名的画家程十发去世了。程十发也是上海市民喜爱的老画家,记者当天只写了一篇简单的消息。作为文化版的首席编辑吴联庆则没有轻率地处理这篇稿件,而是指示记者再进一步深挖,最后记者写了1700字的稿件,经过吴联庆的加工和处理,配以程十发生前的照片和代表画作,变成一个整版的文图并茂的重头稿,并且在版式制作上用整版套黑的方式,显得庄重肃穆。显然,这条《程十发去了》的新闻,成了当天文化版的重头新闻。

    版面编辑的第二个能力,就是具体新闻事件的策划能力。我们说的是新闻策划,而不是策划新闻。前者是有了新闻做前提,后者是没有新闻策划出新闻那是造假。①新闻策划能力,往往体现在对一个未知领域的敏感把握能力。比如,2005年初,青岛早报曾经做了一个寻找“微尘”的新闻策划,原因就是有一个人在很多场合捐款,不愿留下真实姓名,而只是签下“微尘”的名字。报纸据此做了一个“寻找微尘”的策划,但是,随着报道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读者都开始在捐款时签上“微尘”的名字。最后策划者终于发现,报纸要寻找的,已经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群体,是一批富有爱心,不图回报的爱心群体,而且这些人越来越多,就在我们身边,是你,是我,也是他。这个策划结束了,报道本身虽然没找到“微尘”这个人,却使报道的内涵得到了升华。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新闻策划。②新闻策划能力,还体现在对一个具体事件的全盘控制能力。比如,1998年我们策划了一个“千里寻亲特别报道”。那是当年的大水,使一批1954年前后被遣送到青岛的芜湖孤儿想起了自己家乡。他们要回来寻找自己当年的亲人。我们在调阅大量当年资料的情况下策划了那次新闻报道,前后30余篇,并根据报道的深入把寻亲活动推向了高潮。再比如,2006728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纪念日。我们策划了一个“纪念唐山大地震特别报道”,以一个当年的地震伤员来芜湖寻找救命恩人的个案为主线,策划了一场“唐山大地震伤员寻恩见面会”。场面感人,热烈,各方人士叫好。那也是一次成功的策划。③最后,新闻策划能力往往还是活动策划能力。比如,唐山大地震伤员见面会的策划,我们就从记者到北京拜会伤者,到在芜湖二院、繁昌县医院成功举办见面会,是对整个活动的一个策划。它的前提是新闻要素,它的表现形式是活动,它的见报形式是连续报道。这样的策划应该是有血有肉的策划,它会有着举办某项活动所应有的接待、安排、组织、采访、现场等等关键词。这个能力应该是综合能力的体现。

    版面编辑能力的第三个体现是,不同时期能营造不同的兴奋点。报纸每天的内容都不同,但一段时间的热点和兴奋点应该相对集中。比如春天写什么,冬天写什么,所谓报纸要唱“四季歌”,不同的节假日要营造相对有个性的气氛。这些都在编辑的掌握之中,所谓应景之作,要做,还要做得漂亮,做得不断超越自我。比如,去年春节,我们做了各行各业迎新春的系列报道,今年春节你不能还做这样的报道吧,你总该变变方式,变变味道,变变文体,甚至变变版式,来体现你的编辑思路。这一点,我不细讲了。

 

    四、新时期报纸编辑要做各类新闻的把关者;

    这里,我要讲几个方面,①是,报纸编辑,要做政治影响的把关者。我们强调报纸版面要过政治关,这一点都不为过。不要以为编辑就是编稿子改错别字的,他必须要把好政治关。在中国,在很多国家,都强调政治家办报。办报人一定要熟悉熟知国家或者地方党委政府的大政方针、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比如,最近国家正在清理整顿乱开矿山破坏资源的行为,你则编发一篇某地加强开采业的新闻。这就是明显地不问政治的表现,肯定要受到有关部门的处理。前不久,安徽省委宣传部通报了一些报纸的错误(阅评组)。其中一个错误我至今还记得。就是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多少周年的前夕,某报还刊发了一篇赴日游记,把日本描写得多么美好,日本人多么亲切等等。在抗战纪念日这么敏感的时期,写日本的美好,编辑就应该考虑过此稿有可能伤害中国人的感情。所以,什么叫讲政治,就看你能不能跳出文章看文章,跳出报纸看形势。

    ②是报纸编辑要做正确阅读的把关者。我这里讲的就是遣词用句要讲究规范。最近,《重庆晨报》刊登过一篇文章,说全国第三届创新作文大赛,重庆赛区已经枪毙了200多篇中小学生作文,原因就是这些作文都用了不少网络语言。这种枪毙的出发点,就是要在学生中规范用字用词。报纸同样如此。如果一张报纸出来的语言不规范,就容易给读者误导。他们认为报纸都可以瞎用字,还有什么地方不能用呢!有人说,现在广播上电视上到处都在搞本地方言,有的地方还提倡用方言为外来人员服务。但我告诉大家,那绝对是错误的。上海就曾搞过为了宣传上海的形象,想在地铁服务上用上海方言,立即就被有关方面制止。现在我们国家在世界各地有100多所孔子学院,我们号召世界各地的人来学汉语,当然是标准的国语,而我们自己却提倡用各类不规范语言,你想能行得通吗?

    ③是报纸编辑要做正确事实的把关者

    所谓正确的事实,实际上就是新闻真实性要素。记者是新闻的第一接触者,有人说,那么记者来稿一般都不会有错的吧!其实不然,记者只是新闻的采集者。他们在采访和写作中也难免出错。编辑要承担的责任是将记者文稿中的错误揪出来。这有一个基本办法,即编辑首先要对新闻五要素进行认真审核,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结果到底有没有疑问?编辑的脑子里要多些问号。如果这些问号一一被核实,那就能释然了,否则连编辑的问号都没解决,读者的问号又怎么能解决呢!这方面的教训其实很深的,我就不一一举例了。

    还有一种,就是要防止“客里空”式的人物。客气空是二战时苏联话剧《前线》上的一个人物,他的职业是记者。但他总是编造新闻给领导拍马屁。对于那些编造的新闻或者记者捕风捉影得来的新闻,一律要有防范意识。否则就会出现北京电视台“纸馅包子”丑剧。

 

    五、新时期报纸编辑要做优美视觉的设计者。

    好的内容,还要有好的表现形式,这是对所有媒体的要求,报纸更应该如此。新时期,人们对报纸版面视觉的概括是两个字,一个是“新”,就是说在中国国内,目前对报纸版面视觉这块没有现成的理论可用,这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另一个字是“快”,就是即便有新的报纸版面视觉理论产生了,但是变化很快,版式美学也在不断翻新。这一结论,来自新民晚报视觉总监靳文艺。

    靳文艺说,版面编辑特别是美编人员(很多地方叫版面视觉总监)根据报纸版面的不同,表现方式的不同以及内容时效的不同,把报纸版面分成三种呈现方式,一是静态,一是动态,一是半动态。静态表现主要维持在报纸的新闻版块,起维护报纸品牌和形象的作用;动态表现主要体现在报纸的特刊版面,主要展示报纸的的创新活力。每到重大节日比如“纪念南京大屠杀70周年”,或者“嫦娥一号”登月特刊等等,每家媒体都做得大气,有个性。半动态的呈现方式主要体现在报纸的专副刊。其目的是体现具有鲜明个性的地域文化。对这三种呈现方式,有三点基本要求。那就是对新闻版块,讲究的是规范整齐,以便快速传播新闻信息;对报纸特刊,讲究创新,这是同城媒体竞争的利器;对专副刊版面,讲究悦读,注重版面表现的艺术性。

    靳文艺进一步说,评价一张报纸版面视觉的好坏,主要看三个部分。那就是看头版,看一张报纸的脸面,它直接体现报人的新闻理念;看特刊,发现报人的新闻理想和团队创新力的展示窗口;看专刊,看版面策划者如何直接体现报纸的经营状况。

    以上讲的是理论化的版面视觉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的版面编辑要想突出自己的版面思想,突出自己的编辑思想,一定要反复琢磨自己的表现形式,不断吸收美学观念。比如,现在报纸的头版无非是三种表现方式:全版导读式,如扬子晚报和现代快报;全版新闻式,如新民晚报及很多地方的党报;半版新闻和半版导读式,如华西都市报和羊城晚报等等。具体要用哪种方式表达,这要看全报社的观念,力求整齐划一,在规定的模式下有所创新。这里不细谈。

    总之,一个好的报纸编辑,既要是版面舞台的策划者,又要是文章内容的把关者,更要是版面视觉的设计者。这种三者合一,才能体现一个好编辑的基本功。

 

 

你可以通过这个链接引用该篇文章:http://haiyu110.bokee.com/viewdiary.23083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