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大传原文译文对比:庇哩亚人(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2:44:09

庇哩亚人(1

51~12

耶稣看见这许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门徒到他跟前来。他就开口教训他们,说:“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 神。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 神的儿子。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太51~12

使徒行传1711~12节说:“这地方的人贤于帖撒罗尼迦的人,甘心领受这道,天天考查圣经,要晓得这道是与不是。所以他们中间多有相信的,又有希腊尊贵的妇女,男子也不少。”

“庇哩亚”虽然只是马其顿的一个小村庄,但那地方的人无论在知性方面还是人格方面,水平都超出其它地方。这从他们接受保罗传道的态度上便可以看出来。帖撒罗尼迦人对于保罗所传的道根本没有仔细听好,就加以拒绝和诽谤。相比之下,庇哩亚人远比帖撒罗尼迦人贤明。与一味拒绝保罗话语的帖撒罗尼迦人不同,庇哩亚人听了保罗所传的道后,为了确认这道是否符合圣经而深入地考查圣经。从那时开始,庇哩亚人中信的人增多起来(徒1711~12)。

今天我们主张成为庇哩亚人,意思是要拥有圣经所显出的庇哩亚人的水准与态度。就是说以庇哩亚人为榜样,他们与一味诽谤拒绝上帝话语的帖撒罗尼迦人不同,而是首先认真听话语,然后为了确认这话语而考查圣经。

有些人自身对属灵的实像没有认识,却诽谤赶鬼医病的事;还有些人对圣经不感兴趣,只强调要接受属灵的能力,像跳大神的一样又蹦又跳。我们主张“成为庇哩亚人”,意思是要像圣经中出现的庇哩亚人一样以谦卑的心接受话语。就像接受话语之后,为了确认这话语是否符合圣经而考查圣经的庇哩亚人一样,今天我们也要成为以话语为中心的人。

今天基督徒们存在的重大问题之一就是,接受话语的态度不正确。圣经中常出现“你们要悔改”这样的经句。施洗约翰呼吁说:“天国近了,你们要悔改”(太32);彼得说:“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徒238)”。“悔改”一词有“修正,回转,改变方向,更正道路”的意思。不过施洗约翰和彼得向人们要求的悔改的角度稍有不同。

施洗约翰向人们呼吁的悔改意在改正对上帝的认识,就是说改变从前对上帝带有的不正确的认识。当时希伯来人认为上帝是可怕的存在,见上帝的荣面对他们来说是根本不敢想象的事情。他们称上帝为“耶和华上帝”,意思是“可畏的上帝”。施洗约翰呼吁这些人要悔改,意思是说“你们要改正对上帝的认识。上帝不是可怕的,而是爱我们的,他也是我们要爱的对象。从今以后不要再把上帝当作耶和华上帝,而要认识耶稣上帝”。

上帝将儿子差到世上,借着他把上帝的名字给了我们。上帝的名与我们同在,从而成就了经上所说的“以马内利”。旧约圣经中常出现上帝与我们“同行”的概念,而新约圣经中常出现的是上帝与我们“同在”。换句话说,从新约时代开始,上帝就住在信者里面。“同行”是指两者并行,而“同在”则是两者合为一个。就好像一加一等于二,而一乘以一则等于一,今天上帝与我们同在。过去的信者因为惧怕而顺从上帝,今天的信徒们则能够与上帝同住。就像这样,更正原有对上帝的想法与认识,改变理解的程度,就是悔改。

施洗约翰对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说:“你们要结出果子来,与悔改的心相称。不要自己心里说:'有亚伯拉罕为我们的祖宗。’我告诉你们:上帝能从这些石头中给亚伯拉罕兴起子孙来。(太38~9)”哪怕是外邦人,只要来到上帝面前承认自己的罪并悔改,就能得到恩典与生命;但如果像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一样,带有自己是亚伯拉罕的后裔这种选民意识的话,最终就只有灭亡。这就是施洗约翰所传的悔改的意义。

而彼得所说的悔改是指更正在上帝面前的态度。上帝与信徒相距并不远。信徒们要承认这一点,拿出在上帝面前应有的态度。当然我们对于道德伦理方面的出轨也要悔改,但彼得所说的悔改是指更正我们在上帝面前的态度。我们不要忘记上帝就在我们身旁。

人们在与亲家见面的时候,衣着举止都是很讲究的。不会随随便便地穿戴,也不会在亲家面前开口大笑。人与人之间尚且需要根据关系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更何况是面对上帝,不是更该如此吗?彼得所传的悔改意在强调“要承认上帝就在你面前!”过去以色列人通过祭司长间接地与上帝见面、向上帝告白自己的罪以及听上帝的话语。彼得向那些依旧用过去的方式侍奉上帝的人呼吁:“从今以后没有任何存在拦在我们与上帝之间,我们离上帝很近。”想一下,不过是灰尘般的人竟然站在神面前!我们要承认这一事实,显出见上帝时应有的态度,即谦卑、敬虔的态度。

这两种悔改,即对上帝拥有完全的认识和在上帝面前拥有完全的态度,这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凡是想要认识上帝的人,首先要认识上帝与自己的关系,还要知道上帝是怎样的一位。今天很多人之所以不能成功地与上帝见面,是因为在与上帝没有关系的情况下仅仅单方面地来到上帝面前或者用自己主观的想法去判断上帝。

上帝不仅想赐给我们丰盛的恩典,而且他有能如此做到的丰盛的能力与福分。上帝为了我们毫不吝惜,连独生子也给了我们。这样的上帝还有什么不舍得的?上帝充分可以满足人的需求。尽管如此,人们却得不着上帝的恩典,这都是因为人们对上帝的认识与态度不正确。假如人对上帝拥有着正确的认识与应有的态度,那么充分可以得到上帝的爱与恩典。

圣经中多次出现上帝憎恶骄傲的人的话语。骄傲者的特征就是目中无人。他们认为自己知道的最多,所以藐视他人,诽谤恶损他人。在我传道生活开始不久的时候,我曾亲耳听到有个人在讲道时间露骨地诽谤我。当时年纪还轻的我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就在那天我下定决心“我一生也不要在讲台上诽谤别人或者说别人的坏话”,并且到河边捡了块石子含在嘴里。八个月期间,我口含石子反复决志“我一辈子在传福音的时候都不要说诽谤别人的话,我绝对不中伤或者陷害他人”。

谦卑的人绝对不会诽谤他人。圣经对于谦卑极为强调。雅各书126节说:“若有人自以为虔诚,却不勒住他的舌头,反欺哄自己的心,这人的虔诚是虚的。”在上帝面前最需要的姿态便是谦卑。谦卑与骄傲是正好相反的。骄傲的人轻视对方,把对方看作低自己一等的人;而谦卑的人尊重对方,看对方高于自己。

讲道者过分的权威主义会让他们变得傲慢。讲道者的傲慢使得他们与圣徒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最终成为讲道者与圣徒间交通的妨碍因素。讲道者要明白,上帝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自己的态度。悔改就是对上帝拥有正确的认识。过信仰生活的人首先要对上帝有完全的认识。在不认识上帝的情况下相信,就只是盲从。

旧约圣经中几乎看不到“信”这一词汇,常出现的是“顺从”一词。反之,新约圣经中很少有“顺从”一词,而常可以看到的是“信”。旧约的“顺从”与新约的“信”所指代的意思都是一样的。旧约中的“要顺从”就等于新约中的“要信”。还有,新约中的“信”包含着“要持续地顺从”之意。

在旧约时代,“信”就好像启蒙老师在孩子们前面带领孩子走一样。孩子们信赖引导自己的人,并跟随他。就像这样,旧约时代的人们信赖并听随祭司长和文士的话。就好像马拉车一样,被前面的带领者拉着走,这就是旧约时代的信。以色列百姓跟着摩西脱离埃及来到旷野,这一事件清楚地说明了旧约时代的信。而新约时代的信不是在前面拉马车,而是如同汽车里面带有引擎,车子靠着引擎可以自动跑起来一样。因此,上帝的命令到底是在人前面带领人还是住在人里面,这成了旧约时代与新约时代信的不同点。

过去顺从的人就是有信心的,而如今有信心的人会顺从。就像这样,顺从与信是不可分离的。过去的人信从命令自己的那位,而如今我们认识命令自己的那位,并顺从他。总之,只有带着正确的知识过信仰生活的时候,才能过上完全的信心生活。

假如一个人认为自己是站在上帝面前的众人中的一个,就说明这个人拥有的不是完全的信心。我们要清楚知道今天我们与上帝结成了什么样的关系。为此要明白自己是怎样成了信徒,又是怎样得称上帝为父的。

对于悔改,我们要清楚知道的是,只凭着流泪不能说明一个人悔改了。有的人说是悔改,皱紧眉头,使劲儿想挤出眼泪。这样的人以为要流泪才算悔改,所以不仅自己这样做,也要求别人跟自己一样悔改。当然与不流泪相比,流泪悔改对于恳求会起到帮助作用;但真正的悔改是再次承认上帝与自己的关系。完全明白自己如今是站在谁面前,这就是悔改。

彼得和约翰在公会前传福音时,以色列的官员和文士们把他们叫来,警告他们不可再讲那个道。这时彼得和约翰说:“听从你们,不听从上帝,这在上帝面前合理不合理,你们自己酌量吧!我们所看见、所听见的,不能不说。(徒419~20)”

今天信徒们的态度是怎样的?大部分信徒只惧怕眼前逼迫自己的人,对于看不见的上帝却不知道惧怕。这是因为人们不承认上帝在自己面前。哪怕我们眼前有用刀子或者火逼迫自己的人,但我们不要忘记在更近的地方有监视我们的那位。知道上帝在自己面前的人会比惧怕逼迫自己的人更惧怕上帝。总之,信仰生活从一开始就要认识到自己是站在谁面前。

人们在做礼拜的时候,只意识到站在自己面前的讲道者,却意识不到在比讲道者更近的地方注视着自己的那位。听道者要承认自己不是站在人面前,而是站在上帝面前。讲道者也是一样的。我是站在听众面前的人,在这以先我是站在上帝面前的人。换句话说,我在作为一个在听众面前说话的人之前,首先是一个在上帝面前开口的人。我与那位的距离并不遥远。上帝与我同作工的距离近在咫尺。就像这样,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承认自己站在上帝面前,拥有谦卑敬虔的态度。

保罗想要传上帝话语的时候,帖撒罗尼迦人摆出了排斥、轻视的态度,而庇哩亚人则是谦卑地接受上帝的话语。今天我们也要成为这样的庇哩亚人。那么什么样的人能称得上是今日的庇哩亚人呢?

庇哩亚人在读经的时候,采用的心态不是解释圣经,而是顺从圣经。解释是无法超越合理性的。想要解释耶稣在水面上行走的人,就只能理解成耶稣在很浅的水上行走。还有,想要解释以色列百姓过红海的话语的人,就只能理解成“他们是从芦苇中经过的”。但庇哩亚人不解释圣经,而是按照话语的原样照样相信。

庇哩亚人对于圣经中记录的事件是不会灵意解释的。如果灵意解释圣经中记录的事件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比如说,如果灵意解释瞎子睁开眼睛的事件,就会说“瞎子睁开了眼睛,所以心灵瞎了的人要睁开眼睛!对使命瞎了眼的人要睁开眼睛!”听了这样的讲道,人们会认为讲道相当有灵感和能力。但这样的讲道反而会带来否认基督能力的结果。圣经上记录的瞎子实际上的确是个眼睛瞎了的人。他睁开的是瞎了的眼睛,而不是心灵的眼睛。

还有,圣经中出现耶稣叫瘫子站起来的事件。灵意解释这个事件的讲道者会说“心灵的瘫子们站起来吧!使命的瘫子们站起来吧!”信者们听了这样的讲道会说“原来我是个心灵瘫痪的人!”而受到很大感动。但圣经中说的瘫子实际上的确是患了中风的病人,而不是象征性的瘫子。

拉撒路复活的事件也是一样的。拉撒路真的是死了又活过来走出坟墓的人。耶稣救活的不是拉撒路死了的心灵或者死去的使命。还有,讲道者假如拿着麻风病人得到医治的事件说“希望心灵患大麻风病的人都得到医治!有没有使命上患麻风病的人?这次希望大家都得到医治!”很多人会“阿们!阿们!”地大受感动。但因此人们会否认麻风病人靠着话语得到医治的事实。可见,灵意解释圣经最终会让人否认耶稣的现在性与他的能力。

今天很多人因为灵意解释圣经,结果把耶稣的神迹只是当作两千年前的事。对这样的人来说,圣经中出现的耶稣的神迹只是讲道时需要的资料而已。灵意解释圣经的话,讲道可能听起来很有力量,但实际上却让人否认基督的能力和能力的现在性。

耶稣说:“你们要去医治病人!叫死人复活!叫长大麻疯的洁净!把鬼赶出去!你们白白地得来,也要白白地舍去!(太108)”无论在哪个时代,这话语都是同样有效的。信者唯要以“阿们!”来接受这话语。庇哩亚人不解释圣经,而是原样接受。圣经中出现的瘫痪病人的事件的确是在说瘫痪病人得到了医治,麻风病人的事件的确是在说麻风病人得到了医治。假如今天信徒们都照样接受上帝的话语,那么可以大大显出上帝的能力。

“你要有一个儿子”这话语临到童女马利亚的时候,她说“情愿照你的话成就在我身上”,全盘接受了这话语(路137~38)。耶稣让彼得从水面上行走的话语并非象征,而是事实。假如彼得灵意解释这话语,认为“好的,我现在在水面上行走,在属灵的水面上行走”,那么他就不会真地在水面上行走了。但当耶稣叫彼得过来的时候,彼得照这话语在水面上行走起来(太1429)。就像这样,对于主的话语我们不需要去灵意解释,歪曲成另外的意思。主对我们说的话是我们要原样接受顺从的话语。

耶稣说“你们要吃我的肉”(太2626),在十字架上撕裂自己的身体分给了我们。耶稣基督的身体是上帝的道。耶稣基督是道成肉身来到我们中间的(约114)。他在十字架上牺牲自己的肉体,成为我们大家的食物。对于这一点,我们也要原样接受。

领受了圣灵,这也并非个人的主观性感受。人们任意地解释“要领受圣灵”这主的命令,主张“信的人在迎接耶稣的瞬间已经领受了圣灵”。圣经中没有哪一处说信耶稣就领受了圣灵,反而可以看到撒马利亚人虽然信而受洗了,但耶路撒冷的使徒们还是找到他们,为他们领受圣灵而祷告的记录(徒814~17)。

灵意解释话语会让人否认上帝的能力,让人远离上帝。庇哩亚人按照话语的原样接受。哪怕话语与现实有矛盾,让人用常识很难接受,那也照样接受话语的便是庇哩亚人。

“到明年这时候,我必要回到你这里,你的妻子撒拉必生一个儿子”(创1810)这话语临到了亚伯拉罕。那时亚伯拉罕99岁,他的妻子撒拉也已经89岁了(创171)。亚伯拉罕听了这样的自己还能有儿子的上帝的话语,禁不住笑了(创1717)。亚伯拉罕与撒拉是已经没有能生育的情欲或精力的老人,对他们来说生孩子从生理方面来看是不可能的事。尽管如此上帝还是给了他们“到明年这时候,我必要回到你这里,你的妻子撒拉必生一个儿子”这一不可能的应许。

亚伯拉罕从得到应许的那日便开始仰望那位照应许而来的主。亚伯拉罕期待从已经断经几十年的人身上出来儿子,这说明他有多么期待见到主。如同已死的身体重新出现怀胎的能力,这并非件平常事。因为“我必要回到你这里”这主的应许,亚伯拉罕渴慕见到主,最终撒拉怀胎了。亚伯拉罕那么期待儿子的出生,是因为他充满了想要见到主的热切盼望。

亚伯拉罕并没有把“到明年这时候,我必要回到你这里,你的妻子撒拉必生一个儿子”(创1810)这话语当做一种象征。他照样接受了主对自己说的“我必要回到你这里”这话语。耶稣说:“你们的祖宗亚伯拉罕欢欢喜喜地仰望我的日子,既看见了,就快乐。”亚伯拉罕最终看到了从撒拉体中出生的孩子,因此而向上帝献上了感谢。这样的事情之所以可能发生,是因为亚伯拉罕相信上帝的话语必会成就。

有的人说毕士大池子是对耶稣的影射。“毕士大”是耶路撒冷靠近羊门的池子(约52)。毕士大池子旁边有五个廊子,那里常常躺着许多病人。他们都是相信关于毕士大池子的传说而找来的。传说有天使按时下池子搅动那水,水动之后,谁先下去,无论害什么病都能痊愈(约52~4)。耶稣来到毕士大池子边,问躺在那里的病了许久的人说:“你要痊愈吗?”他是在指出病人选择的方法错了。病人抱怨说:“先生,水动的时候,没有人把我放在池子里;我正去的时候,就有别人比我先下去。”耶稣对他说:“起来,拿你的褥子走吧!”那人照耶稣所说的,立刻拿起褥子来走了。假如这时病人说:“你这个人真是的!我如果有拿褥子走路的力气,何必在这里呆38年?不要瞧不起病人!”结果会怎么样?但这个人听从耶稣的话,霍地站起来拿着褥子回家了。所以说,最重要的是用什么样的态度来接受上帝的话语。

马可福音1617节说:“信的人必有神迹随着他们:就是奉我的名赶鬼,说新方言。”有的人说没有人能听懂的方言,说他干嘛。但哪怕是人听不懂的话,只要是圣经上有记录,我们就要毫不犹豫地顺从。人最难驯服的便是自己的舌头(雅38)。人听不懂有什么关系?上帝的话语成就在低贱无用的人身上,这事实多么令人高兴?

耶稣在十字架上断气之前说“我渴了”。耶稣说这话是为了应验圣经(约1928)。耶稣虽是上帝的儿子,但他没有让通过先知的口预言的任何一句话语落空,而是全部应验了。但今天的信徒们连耶稣亲口说的话也无法应验,这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