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一号祛痘产品怎样:历代神仙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6:18:18

  历代神仙谱上篇 
  


  目录

魏伯阳 钟离权 吕纯阳 施肩吾 刘海蟾 谭峭 彭晓 陈希夷 马自然 张无梦 张紫阳 邵康节 王重阳 马丹阳 邱长春 谭长真 刘长生 郝太古 王玉阳 孙不二 赵道坚 伊清和 李常真 李大乘 宋披云 石杏林 薛道光 陈泥丸 白玉蟾 彭鹤林 李道纯 俞琰 张三丰 陈致虚 孙教鸾 陆潜虚 王昆阳 伍冲虚 柳华阳 沈轻云 闵小艮 李涵虚 黄元吉

  历代神仙谱下篇

  壶公、费长房 张道陵 兰公 谌姆 许旌阳 林灵素 张继先 王文卿 萨守坚 
  葛玄 葛洪 陶弘景 司马承祯 谢自然 魏华存 罗公远 申泰芝 火师汪子华 金蓬头 莫月鼎 叶法善   

 

  历代神仙谱上篇



  一、魏伯阳

  魏伯阳相传为后汉时人,据葛洪《神仙传》记载为吴人(即今浙江),著有《参同契.五行相类》凡三卷。
  《神仙通鉴》卷九记载:魏伯阳,曾稽上虞人,师现信然(即阴长生),受《金碧龙虎上经》。 
  五代时彭晓《周易参同契通真义》引《神仙传》称魏伯阳为会稽上虞人,于后汉孝桓帝将《参同契》并徐从事之注文,授予淳于叔通,时约西元一四七—一六七年。
  清道光年间,圆峤真逸陈颐道则说魏伯阳师事阴徐(即阴长生、徐从事)二真人,有诗云:
  阴徐师表承前辈。钟吕渊源启后贤。
  如据后说,则徐从事为魏之师,然而玄门大都认为魏以《参同契》密示青州徐从事,故二说必有一误,姑列于此,以俟高明。
  葛洪于《神仙传》指出《参同契》是借周易之爻象以论作丹(指外丹)之意,而世之儒者不知神丹之事,多作阴阳注之,殊失其旨。
  今按:葛洪系师承郑思远,所著《抱朴子》内篇皆言外丹炉火之术,着中所列各种炼丹秘籍甚多,不及备述,亦曾自言未尽房中之术,可见葛洪虽精于外丹,惜于房中亦未能尽知,何况阴阳栽接法?
  魏伯阳于着中曾说:
  世间多学士。高妙负良才。邂逅不遭遇。耗火亡资财。
  又说:
  捣治羌石胆。云母及矾磷。硫黄烧豫章。泥汞相炼治。
  鼓铸五石铜。以之为辅枢。杂性不同类。安肯合体居。
  千举必万败。欲黠反成痴。
  魏氏虽得《金碧龙虎上经》外丹炉火之诀,据说亦曾烧炼成功,且能服食,唯于所著书中一再告诫炉火之难,独于阴阳栽接之法,曲为畅说,如书中所谓:
  欲作伏食仙。宜以同类者。植禾当以黍。覆鸡用其卵。
  以类辅自然。物成易陶治。
  可见魏氏虽通于外丹,然而并不提倡,却于阴阳丹法,以譬喻性的无法写出理论,并暗藏口诀。
  然而此种栽接法虽然笔之于书,魏氏之意却不拟普传,他祗想授予贤者,故说:
  窃为贤者谈。曷敢轻为书。结舌欲不语。绝道获罪深。
  写情着竹帛。又死泄天符。犹豫增叹息。俯仰辄思虑。
  陶治有法度。未可悉陈敷。略述其纲纪。枝叶见扶疏。 
  诗中描述出魏氏当时犹豫不决的样子,因为结舌不语则大道绝,若书之竹帛则天符泄,于是祗好略述纲纪,未敢全泄口诀也。

  二、钟离权

  钟离权为世传八仙之一,于道则为南北仙宗之始祖,其生平事迹多系传说,少为史实,因之颇难为传,虽然传说其著作有《灵宝毕法》三卷、《钟吕传道集》、《破迷正道歌》等书,仍未能于其中知道有关生平。
  《神仙通鉴》既非严谨之著作,《金莲正宗记》亦多神话故事,故均不足为据。然而除此传说之外,并无信史可据,若因此而不立传,似乎不足以餍吾人之知。兹就历代传说作整理如下。
  钟离权一说为汉时人,一说为唐时人,籍为京兆咸阳,师承为西华帝君王玄甫,一说为东华帝君李铁柺,白玉蟾说是李亚。
  据圆峤真逸说钟离权于五代之世,频游人间。
  虞阳子《百真谱》谓:约诞降于汉安帝元初中(西元一一四—一一九年),得师传于西元一六七年。 
  据《道教与超越》引述清代考据家赵翼,其笔记《陔余丛考》中记载:
  钟离权,见《宋史.陈抟传》:陈尧咨谒抟,有髽髻道人先在座,尧咨私问抟,抟曰:‘钟离子也。’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七记载:
  陈康肃公尧咨既登第,过谒(陈希夷)先生,座中有道人髽髻,意象轩傲,目康肃公,连言曰:‘南庵’。语已径去。康肃公深异之,问曰:‘向来何人?’先生曰:‘钟离子也。’康肃公惘然,欲去追之。先生笑曰:‘已在数千里外矣!’
  综合上说而推断,钟离权当是唐朝人士,首度吕洞宾,后于宋代又曾来陈希夷处游,至于传说为汉时人,恐不可靠。
  钟离权之身世迷离不可考,幸有《宋史.陈抟传》曾记载其人其事,陈尧咨且曾亲见之,否则真如天外神仙,犹似神话故事矣。
  钟离权,字云房,号正阳子,生于唐代,尝自称天下都散汉钟离权,人不知辄以为汉人钟离权也。
  后游庐山,登三级红楼,冉冉升空。(《金莲正宗记》)

  三、吕纯阳

  吕纯阳亦名列八仙,名岩,字洞宾,唐贞元十四年四月十四日巳时诞生(西元七九八年),为河南蒲州永乐县人,此系《海山奇遇》之记载。《金莲正宗记》称吕纯阳生于唐德宗兴元十四年丙子四月十四日,此说有误,因唐德宗兴元并无十四年。兴元一年之后即是贞元一年,兴元一年岁次为甲子,贞元十二年岁次为丙子,均与《金莲正宗记》所载不同。(此说待查明)
  《金莲正宗记》又说吕于唐开成元年丁酉岁擢进士第,年廿二岁,然而《海山奇遇》却说四十六岁时,正当会昌年间(系唐武宗年号,共计六年,即西元八四一—八四六年)两举进士不第。
  于失第之后浪游江州,至庐山遇郑思远,传内丹炼己之诀,年五十,道始小成。
  唐懿宗咸通初(约西元八六O年),年六十二,入长安赴试,至酒肆,遇钟离权,遂有黄梁梦醒之故事。次年六十三岁,始通仕籍,赴江州德化县任县令。
  年六十四岁,出仕江州,复遇钟离权,始授以金丹妙诀,并教其辞职回家,早入终南,遂有终南之十试,《钟吕传道集》即是此间之问答记录也。
  又授《入药镜》一集,纯阳阅后赞曰:‘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
  其后再传《灵宝毕法》,并以神丹(即天元神丹)数粒相示,谓:‘此非世间五金八石,乃是异宝合成,有质无形,如云如火,如光如影,可见而不可执,服之与人魂识合为一体,轻虚微妙,非有形之丹也。子他日金液功成,亦须炼此随身,乃能点枯骨,度有缘云。’
  相传吕纯阳有道书五篇传世,即《黄鹤赋》、《百句章》、《真经歌》、《鼎器歌》、《采金歌》。 
  最后于湖北黄鹤楼白日飞升。

  四、施肩吾

  施肩吾,字希圣,号华阳,世家严陵七里濑,唐宪宗元和十五年(西元八二O年)登进士第。不仕,张司业籍赠诗云:‘虽得空名不着身。’又送东野诗云:‘折得高名到处闲。’
  自谓元和进士,长庆隐沦。元和为唐宪宗年号,长庆则为唐穆宗年号,长庆在元和之后,肩吾即远引高蹈。
  唐文宗太和中,自严陵入西山访道。初遇许旌阳授内丹口诀及外丹神方,后又遇吕洞宾传内炼金液还丹之道,于是终隐西山。
  施曾有十六字传其弟子李文英,世罕知者,所谓‘一灵妙有,法界圆通,离种种边,允执厥中。’是也。(此为佛家及儒家之文句)
  杨无为题其石室诗云:
  玉京高谢黄金榜。石室归来白鹿车。山后暗通天宝洞。眼前复是地仙家。
  时闻清夜雪中犬。回视红尘井里蛙。五百年前人未到。芭蕉源上锁烟霞。
  注:芭蕉源为施肩吾归隐西山时,观西里许处。石室则从芭蕉源沿山梯级而上之书室。 

  五、刘海蟾

  刘海蟾,五代时人,名操,字宗成,海蟾其号也。
  为燕相时,某日,忽有道者来访,问其姓名,自称正阳子,乞鸡卵十枚,金钱一文,于是置金钱于案上,十卵相叠,危而不坠,海蟾叹说‘危哉!’钟离权答说:‘宰相之位,更危于此。’于是海蟾大悟,弃家学道,有联云:
  抛离火宅三千口。屏去门兵百万家。
  后来远泛秦川,陶真于太华,隐迹于终南,潜修道妙,以至成真。
  据《丹经指要》玉溪子李简易于宋景宗五年(西元一二六四年)甲子岁,叙说其祖李朝议(李观)游南岳,欲见蓝养素,途中遇一人,托寄一信于蓝云:‘刘处士奉问先生十月怀胎,如何尚不得出?’李朝议既见蓝养素,具述所遇,蓝曰:‘其人眉间得无白痣乎?’李曰:‘然。’蓝曰:‘此刘海蟾也。吾养成圣胎,若非此人,不能证果,更为我言之。’李曰:‘刘处士奉问先生,十月怀胎,如何尚不得出?’蓝遂抚掌大笑,惟闻顶雷,隐然见一人,如雪月之辉,与蓝无异,直上冲霄,而蓝已逝矣。
  据伍冲虚《仙佛合宗语录》所载,当年刘海蟾假李朝议(即玉溪叟李观)十韵寄之曰:
  功成须是出神景。内院繁华勿累身。
  会取五仙超脱法。养成仙质离凡尘。
  又据陈拧宁考证,《陕西通志》载:刘哲,字元英,号海蟾子,以明经仕燕主刘守光为相,雅好性命之学,解印后,隐于终南山下,丹成尸解,白气自顶门出,化鹤冲天云云。

  六、谭峭

  谭峭,字景升,幼而聪明,长涉经史,属文清丽,而志不在功名。一日辞父出游终南,历经太白、太行、王屋、嵩、华、泰岳,游历诸名山而不归。
  师嵩山道士十余年,得辟谷养气之术,嗜酒好游,无所不之。夏则厚裘,冬则轻衿,或卧于风雪之中以经日,人咸谓已死,及视之,又鼻息不绝。
  尝吟曰:
  线作长江扇作天。靸鞋抛向海东边。
  蓬莱信道无多路。只在谭生柱杖前。
  后游南岳炼丹,丹成服之,入水不濡,入火不灼,更入青城。
  尝作《化书》,张无梦曾语陈景元说:‘吾曾问希夷先生,诵此书至稚子篇,掩册而语吾,曰:“吾师友谭景升,始于终南山着《化书》,因游三茅,经历建康,见宋齐丘有仙风道骨,虽溺机智而异乎黄埃稠人,遂引此篇云:‘稚子弄影,不知为影所弄;狂夫侮像,不知为像所侮。’齐丘终不悟,景升乃出《化书》授齐丘,曰‘是书之化,其化无穷,愿子序之,流于后世。’于是杖靸而去。齐丘遂夺为己有而序之。”’(引《历代神仙通鉴》)
  据《道教与超越》引用《嘉兴府志》说:‘尝着《化书》,宋齐丘欲窃为己有,醉之酒,缝革囊中,投之江,金山渔者得而剖之,见峭方醒,张目曰:“齐丘夺我《化书》,今藏形矣。”遂去,不复见。’ 

  七、彭晓

  彭晓本姓程,西蜀永康人,少好修练,自号真一子,与击竹子何五云善。孟蜀时,明经登第,累迁金堂令,尝遇异人传授丹诀。
  尝着《阴符经注》、《参同契通真义》、《金钥匙》等书。又善书符治病,人称铁扇符。能长啸作鸾凤声,飞鸟闻而群集。
  蜀王孟昶屡召问以长生久视之道,彭晓答以‘仁义治国,名如尧舜,万古不朽,长生之道也。’
  后蜀广政十七年(西元九五四年)十二月卒。 

  八、陈希夷

  陈希夷,名抟,字图南,号扶摇子,安徽亳州真源人。《历代真仙体道通鉴》记载:‘生而不能言,四五岁时,游戏渭水之滨,有青方媪召置怀中,以乳哺之,从此能言,聪慧过人。’
  年十五时,凡诗书礼数,乃至方药之书,无不通究。亲丧之后,叹曰:‘往者所学,足以记姓名而已,吾将弃之。’从此游泰山之巅、长松之下,与安期、黄石辈论出世法,合不死药。
  于是谢绝人事,野冠革服,行歌坐乐。尝遇孙君仿、鹿皮处士二人,谓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于是前往栖居,服气辟谷,恬默自处,凡二十余年。撰《指玄篇》八十一章、《入室还丹诗》五十首、《钓谭集》万余字。
  后来迁居华山,得古云台观旧地,辟荆棘而居之。太宗下诏先生,先生上表辞曰:
  九重仙诏,休教丹凤衔来。
  一片野心,已被白云留住。
  隐居华山时,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李琪,乃至李八百、谭峭、麻衣道者等人尝来造访,此辈即希夷之师友也。
  又曾从天都观都威仪何昌一学锁鼻术,故无当就枕,辄经月余始寤。
  希夷之书,大都失传,唯俞琰之《参同契发挥》偶引《指玄篇》之诗为证,如: 
  邈无踪迹归玄武。启有机关结盟昭。
  寥寥九地移钟管。黯黯青天运斗魁。
  磹潭光中扶赤子。鼓鼙声里用将军。
  访师求友学炼丹。精选朱砂作大还。
  将谓外丹化内药。元来金石不相关。
  只消闪入华池鼎。真火掀天煆一场。
  其先天易学思想与河图、洛书之诀,据说是得自麻衣道者,其诀云:‘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
  相传希夷以之传种放,放传李溉,溉传许坚,坚传范谔昌,昌传刘牧。又从吕洞宾得到《无极图》之秘义,其实《周易》但有太极之说,无极之说乃后来衍生。太极即无极,如太上即无上也。
  希夷以先天卦图传之种放,放传穆修,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而穆修又以太极图传周敦颐。
  一日遣门人于班超谷凿石室,室成,令尽夜烧灯烛,以左手支颐而逝。
  传其学者有贾得升、张无梦、种放等人。
  希夷之学,精深渊博,师承有自也。其中无极太极则阐明玄理,河图、洛书则启发象数;前着周敦颐得之,后者邵康节得之,二人皆为北宋理学家,且承绪于陈希夷。
  锁鼻术则未传,金丹诀则为中宗发源,陈撄宁从黄元吉而溯源陈、邵,谓之隐仙派。
  据《体道通鉴》推算,希夷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二年(西元八七一年)卒于宋太宗 拱二年(西元九八九年),寿一一岁。
  按:陈希夷所著《指玄篇》一书虽已失传,但除俞琰《参同契发挥》引用之外,《性命圭旨》亦曾引用,清.刘鹗《老残游记》中有诗云:
  曾拜瑶池九品莲。希夷授我《指玄篇》。 
  光阴荏苒真容易。回首沧桑五百年。
  不知刘鹗是否曾见过《指玄篇》一书,盖刘为太谷学派创始人周星垣之再传弟子(亦即李龙川之门人),属于太谷教南派传人,博学多能,其著作《老残游记》尤脍炙人口。  诗在游记中,是黄龙子所作,赠予西峰柱史者,忆当年一玄老人曾语我谓:《老残游记》中之黄龙子、赤龙子、青龙子三人之生肖不是龙,便是蛇,皆是影射现实人物云云。  后来见刘鹗之子──刘大绅所作<关于老残游记>一文,始知黄龙子即黄葆年(西元一八四五年,岁次乙巳出生),赤龙子即刘鹗(西元一八五七年,岁次丁巳年出生),青龙子即蒋文田(故居龙溪,相传宋时有青龙,见其地河中,蒋宅即临河也)。
  两说虽略有出人,但可见游记中所影射之确有其人。 

  九、马自然

  马自然不知何许人,少时学习修真炼气之方,年六十四岁,偶至建昌酒垆,见有四位道人,衣百结而仪观甚伟。
  其时有童子在傍,自然问其姓氏,答复:‘钟离先生、吕先生、刘海蟾、陈七子(即蓝采和)是也。’自然大惊,急忙往拜之。
  钟离谓:‘汝骨气异于常人,吾数十年寻求可教者,未汝及也。’未几,与吕、陈二翁相偕离去,顾自然曰:‘尔有师矣!’独刘海蟾留下,乃为自然演金丹之秘,并语马自然说:‘汝当求精于杳冥,求物于恍惚,形神洞达,与道合真。’自然遂师事海蟾,修真得道,后游庐山,醉卧石上,几越两月,荛者经过,始惊醒之。不久,入合皂山,登紫房,访清虚,有时亦往来于市街上,着蓑衣,戴箬笠,持大铁杓,化钱买酒,醉则徜徉于山泽之间,其后不知所终。传有著作《还丹诀歌》。(见《道言秘诀全书》)
  注:唐时亦有马湘,字自然,为魏伯阳弟子,与此为二人。

  十、张无梦

  张无梦,字灵阳,号鸿蒙子,风翔鸷屋人,入华山,师事陈希夷。
  后游天台,登赤城,栖居琼台观,行‘赤松子导引术’、‘安期生还丹诀’。十余年间,以修炼内事,形诸歌诀,累成百首,名曰《还元篇》。
  得黄白术,然秘而不宣,居琼台观后,又十余年,归隐于终南鹤池,久之又游嵩山,泛湘、汉,抵金陵,杜门不出。
  士人见而请问者,则对之以耳聋。于是废人事,绝交游。年九十九,终于金陵。经三日,顶中有白气勃然而出,高可三尺余,移时方散;就棺时,肢体柔软,指甲不青。
  门人陈景元得其老庄宗旨。 

  十一、张紫阳

  张紫阳,名伯端,字平叔,后名用成,浙江临海县人(黄嵩县北),生于宋太宗雍熙四年(西元九八七年),尝为府吏。
  一日玩佛书,忽生击竹之感,赋诗云:
  刀笔随身四十年。是非非是 还颠。
  一家温饱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
  紫绶金章今已矣。芒鞋竹杖任悠然。
  有人问我蓬莱路。云在青山月在天。
  于是纵火焚其案卷,因而得罪遣戌。
  后来浪迹云水,遍历四方,访求大道。一日访邵雍于洛,雍叩其年,云:‘八十二矣。’雍告之:‘君无患道不成,因缘当在西蜀。’伯端乃谢去。时宋熙宁己酉岁(西元一O六九年),因随陆龙图入成都,遂感异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于天回寺。后往荆南访都运马处厚,得其资财,择鼎安之汉阴山中修炼成功。于江苏武进红梅阁完成《悟真篇》。
  再访马处厚于河东,出示《悟真篇》,曰:‘平生所学尽在是矣!愿公流布此书,当有因书而会意者。’时马处厚为司农少卿(约为五、六品官),张坦夫为寺主簿(约为六、七品官),坦夫为陆龙图之婿。马处厚认为坦夫能知其术,遂以《悟真篇》传之,坦夫又传妻舅陆宝文,即陆彦孚之父也。彦孚当时童在旁,窃读之,不能通也。
  陆宝文之幕府王箴衮臣曾言其兄王冲熙学道,遇刘海蟾得金丹之术。冲熙谓:‘举世道人无能达此者,独张平叔知之。’
  于是陆彦孚据此而断言张紫阳亦得刘海蟾之传,其实张紫阳但言宿成都天回寺,得异人传授金丹大道而已,未言师承何人也。
  宋神宗元礼五年夏(西元一O八二),趺坐而化,住世凡九十六岁。留偈云:
  四大欲散。浮云已空。 
  一灵妙有。法界圆通。 
  弟子焚其遗蜕,获舍利千百粒,大如芡实,色皆绀碧。著有《悟真篇》、《悟真篇外集》、《金丹四百字》等书。
  张紫阳为仙家南宗始祖,精究禅宗,乃性命双修集大成之人也。 

  十二、邵康节

  邵雍,字尧夫,祖先原为范阳人,后家衡泽,其祖父德新,父亲古,皆隐德不仕。
  尧夫幼从其父迁居河南,平素即自雄其才,力慕高远,居于苏门山百源之上,布裘疏食,刻苦自励,尝叹:‘昔人尚友千古,吾独未及四方。’于是踰河汾,涉淮汉,足迹遍乎齐鲁宋郑,师事北海李之才,得其〈河图〉、〈洛书〉,先天易数之学,探赜索隐,妙悟神契,个中奥秘,多所自悟。虽蓬荜瓮牖,不避风雨,亦能怡然自得,心中天地,人莫能窥。与当代周濂溪同为世钦,并世无两。
  康节之学为先天之学,授自李之才,李则得之穆修伯长,穆得之种放明逸,种则师事陈希夷,希夷得自吕洞宾、麻衣道者。
  虽然师承有自,但其精参自悟者亦复不少,所学除象数图书之外,尚有性命之学,溯其源流,确自希夷一脉相传而来,故列之圣门可也,列之道门亦无不可也。
  邵子有数项重要发明,影响后世极深:
  (一) 分卦象为先后天两种:先天八卦方位之图,即伏羲八卦,所谓‘观天位乎上,地位乎下,日生于东,月生于西,山镇西北,泽注东南,风起西南,雷动东北。’乃邵子根据《易经.说卦传第三》〈天地定位章〉以造先天八卦方位图,如此方与天地造化相合,观其改‘坎北离南’为‘坤北干南’,即后世丹家所谓‘抽开后天卦爻,露出先天根苖’之所宗也。
  (二) 演卦象之次序:先天八卦次序本于〈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邵子以为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干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是也。
  (三) 六十四卦之次序:此分为横图及圆图二种。
  (四) 方图四分四层图:此系自横图分为八节,由下往上而来。
  (五) 卦气图:
  (六)《皇极经世》之‘元会运世’:即一元有十二会,如一年有十二月;一会有三十运,如一月有三十日;一运有十二世,如一日有十二时;一世则为三十年。如此则每一元会始终之年数为(1×12×30×12×30)十二万九千六百年。
  邵氏生于西元一O一一年,卒于一O七七年,临化,居内寝,议事者在外甚远,皆能闻之。伊川问:‘从此永诀,更有见告乎?’邵举两手示之。伊川曰:‘何谓也?’邵子曰:‘面前径路须令宽,路窄则自无著身处。’

  十三、王重阳

  王重阳,名?,字知名,京兆咸阳人,宋徽宗政和二年(西元一一一二年)十二月廿二日生。据《甘水仙源录》记载:‘美须髯,目长于口,形质魁伟,好义而任侠,少读书,系学籍,又隶名武选。’
  正隆己卯年间,于甘河桥遇二道者,各披白毡,翛然而来。重阳见二道者容貌相似,谈吐非凡,有烟霞态度,霄汉精神,因趋前就教,遂得口诀。
  次年遇一道者,邀往西北大山听讲《阴符》、《道德》。未几,道者忽起抛柱杖乘风而去,追之不及。中秋过醴泉县,又遇道者,趋而拜之,欣然相邀,入于酒馆共饮,问其乡里,答称:‘蒲板永乐是所居,年岁二十二。’于是书秘语五篇,令详读后即焚之。
  又尝从甘河镇携壶酒归来,遇一道人呼曰:‘害风,肯予我否?’重阳遂将酒予之。道人一饮而尽,并令重阳取甘河水饮之,味同仙酎。问曰:‘君识刘海蟾否?’重阳答曰:‘但尝见画像而已。’道人乃笑而去。
  大定丁亥夏,自焚其庵,邻人救火,而重阳则在旁婆娑而舞。
  金大定七年,(西元一一六七年)东游宁海,首度马丹阳夫妇,渐次及于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等,即北派七真也。
  己丑季秋,留王、郝于昆崳山,重阳携四子西归,抵汴,寓王氏逆旅,未几,呼丹阳,付与秘语五篇,于是奄然而化,年五十八。
  王重阳于四十八岁所遇二位容貌类似的道者,并未自道姓氏,后来不知何故演变成为钟、吕二仙,容貌既然相似,或许为孪生兄弟,相偕修道成仙,遇王重阳以为可教,而传授口诀,亦未可知。
  重阳创全真教,方其度化弟子,屡现神通,影响后世玄门颇大,自有其历史地位,不必以钟吕为师承方始为尊也。

  十四、马丹阳 

  马丹阳,名从义,字宜甫,系出京兆扶风,乃马援伏波将军之后,生于金天会元年(西元一一二三年)癸卯五月廿日。童时当诵乘云驾鹤之语。及长,善文学而不喜仕进。
  适李无梦炼大丹于昆崳山几三年,曰:‘仙至,则丹可成。’一日,丹阳游其侧,无梦见而异之,曰:‘此子额有三山,手垂过膝,真大仙才也。’已而,大丹竟成。
  孙忠翊惜丹阳之才德,以女妻之,即孙不二也。
  大定七年(西元一一六七年)丁亥七月,丹阳偕高巨才、战法师饮于范明叔之怡老亭,酒酣,赋诗曰:‘抱元守一是功夫,懒汉如今一也无。终日衔杯神思畅,醉中却有那人扶。’
  同年中元复会,重阳造其席,酬答之间,重阳谓:‘自终南不远三千里,特来扶醉人。’丹阳不禁诧异此公何以知得心事?于是相与谈道,针芥相投,乃邀居私第,并出示罗汉颂一十六首。重阳随即赓和,宛如宿构。丹阳心服,遂师事之。
  十月初,重阳令丹阳锁其庵居,为时百日,日止一餐,虽隆冬盛寒,庵中唯笔砚几席、布衣草履而已。(此据《甘水仙源录》而叙。然《金莲正宗记》则谓锁庵百日不食,且出阳神坐阁中。二书所载有异。)
  大定八年正月十一日,庵始启钥。丹阳遂以资产付儿辈,以离书付孙氏,易服而道。重阳为改名钰,字玄宝,号丹阳。
  同年十月朔,随重阳至汴,寓王氏之旅。大定九年秋,重阳携邱、刘、谭、马四子西迈。十年(庚寅)正月四日,重阳逝世,于是偕三人谒和玉蟾、李灵阳,再到刘蒋村祖庵居之。
  十四年秋,丹阳与三人言志,马曰‘斗贫’,谭曰‘斗是’,刘曰‘斗志’,丘曰‘斗闲’。翌日乃别,丹阳复归刘蒋,构一广庭,为环居之所。
  其后教化李大乘、宋披云、赵蓬莱等弟子。 
  大定廿三年(癸卯,西元一一八三年),一日与门人谈笑。夜将二鼓,风雨大作,雷震一声,丹阳东首枕肱而蜕。时年六十一也。
  酒税监郭后中闻叩门声甚急,出而视之,即丹阳也。引之入室,丹阳索纸书颂曰:
  长年六十一。在世无人识。平地一声雷。浩浩随风起。
  少顷,人报云:‘昨夜先生羽化矣!’方知所见者阳神也。
  遇山派百十字传派(录自《玄门必读》七真法脉,仅录四十字)。
  自古来正志。冲寿成仙丹。忠静得礼义。了然见朝天。
  致虚端笃悟。本理淳全玄。清微通大化。真常合妙言。 

  十五、邱长春 

  邱长春,名处机,字通密,登州栖霞人,金皇统八年(戌辰,西元一一四年)生。聪敏强记,博学高才,眉宇闲旷,举止详雅。
  金世宗大定七年(丁亥,西元一一六七年)闻重阳在昆崳山烟霞洞,乃前往求教,旦夕亲侍左右,甘洒扫之役。
  大定九年,从重阳南游汴梁。大定十年,重阳辞世。十二年,偕丹阳等人护仙骨归终南,葬于故里。十四年秋相别后,长春西游凤翔,乞食于磻溪太公垂钓之所,前后六年,一蓑一笠,寒暑不易,人称蓑衣先生。既而隐居甘肃龙门山七年,真积力久,学道乃成。大定廿八年(戊申,西元一一八八年)世宗闻其名,遣使远诏,赴召受赐。
  金章宗明昌二年(西元一一九一年),东归栖霞,修建坛宇。戊辰(西元一二O八年)道价鸿起,名满四方。宋使、金使各持诏来宣,皆未赴。北地蒙古于己卯年(西元一二一九年)命侍臣刘仲禄来,长春乃应成吉思汗之诏,远赴西域。壬午年(西元一二二二年)见成吉思汗,汗以神仙呼之。
  成吉思汗每日召见,长春劝之少杀戮,减嗜欲。侍郎录其言,名曰《玄风庆会录》。
  癸未(西元一二二三年)奉旨,以甲骑数千送还燕京。丁亥(西元一二二七年)五月,敕改天长观为长春宫,琼华岛为万安宫,且赐〈金虎符〉,以持护教门。
  六月二十三日,己午间,雷雨大作,太液池岸崩,北口山壁摧,长春曰:‘山摧池枯,吾将与之俱乎?’
  七月四日示疾,数如偃中,侍者止之。长春曰:‘我不欲劳人,汝等犹有分别在,且偃寝何异哉?’
  七日,宋道安等人请长春登堂,以慰会众之望。长春乃曰:‘我九日上堂去。’及是日,留颂葆光堂而逝去。颂曰:
  生死朝昏事一般。幻泡出没水长闲。
  微光见处跳乌兔。玄量开时纳海山。
  挥斥八纮如咫尺。吹嚧万有似机关。
  狂辞落笔成尘垢。寄在时人妄听间。
  据王国维考据:案《辍耕录》:‘邱公顺世之际,据厕而终,其徒饰辞以为祈福。’《全元辨伪录》:‘邱后毒痢发作,卧于厕中,经停七日,弟子移之而不肯动,疲困嬴极乃诈曰:“且偃之与寝何异哉?”又经二日,竟据厕而终。而间弟子外谢人云:“师父求福。”’龙门派衍派原有二十字,后增为百字。今录四十字(《天机秘文》、《玄门必读》)
  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
  至理宗诚信。崇高嗣法兴。世景荣惟懋。希微衍自宁。
  霖按:见道未彻之人,呶呶于死之异象,须知成道与否,无关此身之死法,定力深者坐脱,浅者卧化,且各有时节因缘也。若据此而论成道与否,实为凡夫俗见也。

  十六、谭长真

  谭长真,名玉,字伯玉,后名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乃王重阳为之取名号也。山东登州宁海人,生于金太宗天会元年(宣和五年,西元一一二三年)三月初一日。
  幼而入学,记诵敏捷,同辈不及,长而倜傥,不修边幅,以孝义见称,涉猎经史,精于草隶。偶因醉卧雪中,遂感风痹,不良于行,非药石所济。
  金世宗大定七年(西元一一六七年),闻王重阳在马丹阳家,乃柱杖前往,求为弟子,重阳留之宿于庵中。隆冬寒甚,殆不可忍,重阳展足令其抱之,少顷长真汗出,如置身甑中。黎明,重阳以盥水令其洗面,如是月余,宿疾乃愈。
  妻严氏怪长真不归,诣庵诘问所以,长真怒而黜之,重阳嘉其勇断,遂授以秘诀。
  大定八年,从重阳隐于昆崳之烟霞洞。九年,从重阳游汴梁。次年(西元一一七O年),重阳化于王氏旅邸,乃同丹阳、长生、长春四人,共负仙骨,葬于终南之刘蒋村,治丧三年。大定十四年复关东,至洛阳朝元宫。后乞食磁州,遇一狂徒,问从何而来,长真未答,狂徒遽殴系长真之口,齿折血流,长真面色不改,吐齿于手而归。丹阳闻之而赞之曰:‘一拳消尽平生业。’美其忍辱之功也。
  廿一年,长真游华阴纯阳洞,疮生于首,曰其将死乎?众莫知所对。良久后曰:‘逮生于是则死矣。’因示众云:
  十年灭尽无明火。九载炼成换骨丹。
  湛湛虚灵无挂碍。已知跳出死门关。
  后游洛阳,居朝元宫之东,筑庵而居。大定二十五年乙巳岁(西元一一八五年)孟夏朔日,足复生疮,书长短句云:‘交泰一声雷,迸出灵光万道辉。龙遇迅雷重脱瞉,幽微射出。金光透顶飞。一性赴瑶池,得与丹阳相从随,显见长真真妙理无为,涌出阳神独自归。’书毕而逝,异香满室者数日。世寿六十三。有南无派留传于世。
  南无派四十字:
  道本崇真理。玄微至妙仙。立志云霄上。功成必有名。
  大教明清净。宏演德惟良。悟元光体性。一志复圆融。

  十七、刘长生

  刘长生,名处玄,字通妙,号长生子,山东莱州府掖县武宫庄人,金熙宗皇统七年(西元一一四七年)丁卯七月十二日生。自幼而孤,谨事孀母,特以孝闻,立誓不婚不宦,憎华丑荣,清净自守。
  金大定九年己丑(西元一一六九年)之春,忽于邻居壁间,人所不能及处,得二颂,墨迹尚新,笔力遒劲,未留姓氏,其末句云:
  武宫养性真仙地,须有长生不死人。
  九月,重阳携丹阳、长真、长春三人东来,长生与母俱往参谒,重阳笑而问曰:‘壁间墨痕汝知之乎?’长生不语,重阳与三子相视而笑。重阳乃赠诗云:
  钓罢归来又见鳌。已知有份列仙曹。
  鸣榔相唤知予意。跳出洪波万丈高。
  未几,从重阳游汴梁,寓夷门,隐姓埋名,乞食炼形,朝 暮 ,行 坐蒸。重阳乃授丹诀。
  重阳于大定十年羽化后,长生与马、谭、丘三年负柩归葬终南,并庐墓三年,乃与长真入洛阳。长真居朝元宫,长生则居土地庙。《甘水仙源录》谓其遁迹于洛京,炼性于尘埃混合之中,养素于市廛杂沓之丛,管弦不足以滑其和,花柳不足以挠其精云云。
  时东京留守事刘昭毅,节度使刘师鲁与长生往来甚相得。泰和三年(西元一二O三年)正月,二公请讲师易礼,师谢曰:‘公等皆当代名臣,深荷顾遇,吾将逝矣,不足为公等友。’乃示颂云:
  正到峥嵘处。何如拂袖归。
  我今须继踵。回首反希夷。
  二月六日于武官山灵虚观鸣鼓集众,告之以阆苑之行,乃曲眠左肱,修然返真。世寿五十有六。
  刘师鲁哭之以诗云:
  与君晚岁得相亲。相对忘形略主宾。
  日望师来虚正寝。忽惊仙去泣同人。
  闻溪声忆广长舌。见山色思清净身。
  从此谁为林下客。灵虚寂寞锁深春。
  刘长生传下随山派亦有百字,今录四十字:
  思道明仁德。全真性复常。景高和礼义。慈信守忠良。
  裕谦贤旅泰。宗枝茂惟祥。盛益希诚朴。玄元世永昌。

  十八、郝太古

  郝太古,名大通,号广宁,太古其字也。山东登州宁海人,金熙宗天眷三年(西元一一四O年)正月初三出生。
  少孤,事母甚孝,读书喜研《易》,由是洞晓阴阳律历卜筮之术,不乐仕进,以卜筮为业。金世宗大定七年,重阳来宁海,游行于市,见太古言动不凡,仙质可度,乃背卦肆而坐。太古曰:‘请先生回头。’重阳应声曰:‘君何不回头?’郝异之。重阳遂出,太古即闭卦肆随之,及于馆所而请教焉。重阳授以二词,太古大悟,不觉下拜,自是日往亲炙,以有老母,未即入道。大定八年,母捐馆,太古乃弃家至昆崳山烟霞洞,求为弟子。重阳许之入门,赐名璘,号恬然子。重阳解袖衣,去袖而与之,曰:‘勿患无袖,汝当自成。’盖即传衣授法之意也。
  大定九年,宁海人有构金莲堂以待重阳携徒西归居之。太古携瓦罐乞食,误触而碎,重阳别授一罐,题颂于其上云:
  扑碎真灰罐。却得害风观。直待悟残余。有个人人唤。
  未几,重阳携丘、刘、谭、马四子西去,太古与玉阳留居查山。大定十一年,太古始闻重阳羽化,四子已入关,复因玉阳激之,遂西游以访四子。大定十二年,葬重阳于终南,葬毕,欲随四子同庐墓侧,长真激之谓随人脚跟转,可乎?太古隔日即行,至岐山,遇异人授今名字及道号。
  大定十五年,坐于沃州石桥下而缄口不语,小儿辈戏累砖石为塔于顶,嘱勿倾坏,头竟不侧,河水泛溢,身不少移,如此者六年。人闻太古在桥下,驻车拜谒,赠以衣物,亦藐然不顾。
  大定廿二年过滦城,又与神人相遇,受大易秘义,自此为人言未来事,不差毫厘。至镇阳而居观,升堂演道,远来听者数百人。
  金崇庆元年(西元一二一二年)十二月三十日蜕化于宁海之先天观。世寿七十有三。
  郝太古留有华山派百字,今录四十字:
  至一无上道。崇教演全真。冲和德正本。仁义礼智信。
  嘉祥忠泰宇。万里复元亨。清净通玄化。体性悟诚明。

  十九、王玉阳

  王玉阳,名处一,号□阳子,玉阳其字也,宁海东牟人,金熙宗皇统二年(西年一一四四年)三月十八日生。七岁无疫死而复生,由是若知生死之说。
  尝遇异人坐大石上,与言子他日扬名帝阙,为道教宗主,遂摩顶令去。后乃敝服赤足狂歌市中。
  金世宗大定八年,年廿七,诣全真庵谒重阳,祈为弟子,从随于昆崳山烟霞洞,传以正法。其母亦从重阳学,号玄靖散人。大定九年,辞归,居查山光洞,志行坚苦,尝俯大壑,一足跂立,观者目瞚毛竖,舌矫不下,人称铁脚仙,洞居九年,制炼形魂,长春为诗颂云:‘九夏迎阳下。三冬抱雪眠。’
  又曾遨游齐鲁间,大肆其术,度人逐鬼,踣盗碎石,出神入梦,召雨撼峰,烹鸡降鹤,起死嘘枯,莫可殚述。或以为善幻诬民,因召饮毒鸩,玉阳出门,诫其徒先凿池灌水挠浊,既往则持杯尽饮,及归,浴池中,有顷池水沸涸,因此不死。
  大定廿七年,征至燕京,居天长观,问养生之术,并询饮鸩之事。但对曰:‘素无仇人,良由得疾可致。’或说是异人,或被谗善幻,世宗试而鸩之,见不可杀,乃悔怒而逐谗者,当时讳之。
  泰和改元三年,诏雨,设普天醮于亳州太清宫,度民为道士千余人。
  贞祐五年(西元一二一七年)四月廿三日沐浴衣冠,焚香朝礼十方而逝,世寿七十有六。
  王玉阳留传崳山派四十字如下:
  清净无为道。志诚有性明。金玉功知巧。通此加地仙。
  玄冲宗义德。懋演教宏元。中和真法永。智慧保神全。

  二十、孙不二

  孙不二,号清净散人,山东宁海人,宋宣和元年(西元一一一九年)正月初五日生(一说金祖天辅二年,即西元一一一八年),禀性聪慧,善翰墨,工吟咏。及笄,父以配马宜甫,育有三子,宜甫即马丹阳也。
  丹阳既师事重阳,不二则未之信,乃试锁重阳于庵者百有余日,日予一餐。大定八年正月十一日,庵始开,重阳颜采如昔,始奉信。
  后丹阳从师入道,不二受以未尽,犹豫不决,更待一年,始远离三子,竹冠布袍,诣金莲堂,礼重阳而求度。
  大定九年十月,重阳携丘、刘、谭、马,西游汴梁,寓磁器王氏旅邸中。十年重阳示化,不二闻之,迆逦西迈,卧雪眠霜,毁敝仪容,不以为意。大定十二年春,抵京兆赵蓬莱家中,与丹阳相见,丹阳赠以诗云:
  奉报富春姑。休要随予。而今非妇亦非夫。各自修完真面目。脱免三涂。
  炼气莫教粗。上下宽舒。绵绵似有却如无。个里灵童调引动。得赴仙都。
  不二受之,相别东西,各处一方。
  金世宗大定廿二年(西元一一八二年)一日书〈卜算子〉曰:
  握固披衣候。水火频交媾。万道霞光海底生。一撞三关透。
  仙乐频频奏。常饮醍醐酒。妙道都无顷刻闲。九转丹砂就。
  同年十二月廿九日,忽沐浴更衣,问弟子天气早晚,皆曰:‘卓午。’于是结跏趺而端坐,援笔书颂云:
  三千功满超三界。跳出阴阳包裹外。
  隐显纵横得自由。醉魂不复归宁海。
  书毕而化,香风瑞气,竟日不散,地曰洛阳。寿六十五。
  孙不二留传清净派四十字如下:
  全真通玄理。大道德无为。性合灰尸解。只此百功夫。
  虚静明常应。宏仁守至诚。嗣教宗元化,悟本自遐龄。

  二十一、赵道坚

  赵道坚,名九古,道号虚静子,家世檀州,金世宗大定三年癸未(西元一一六三年)生。
  初师崔羊头,己亥(西元一一七九年)后诣华亭丹阳席下请益。庚子(西元一一八O年)丹阳还终南,命往龙门山供侍长春,长春乃为之易名道坚。丙午年(西元一一八六年)长春挈之居于终南祖庭。
  己卯岁(西元一二一九年)长春赴铁木真之诏,远适西域,选侍行者,赵为之首。
  赵侍邱长春,行至赛蓝城时,语尹清和曰:‘我随师在宣德时,觉有长往之兆,颇倦行役,曾蒙师训道人不以死生动心,不以苦乐介怀,所适无不可,今归期将至,公等善事父师。’
  数日后,示疾而逝,时当庚辰岁(西元一二二O年)享年五十九岁。(见长春真人《西游记注》)
  然据闵小艮《金盖心灯》载:师于至元庚辰(西元一二八O年)正月望日,受初真戒、中极戒,如法行持,无漏妙德,祖(邱长春)乃亲侍心印,付衣钵,受天仙戒,赠偈四句,以为龙门派,计二十字,即:
  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
  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此即龙门二十字派也。)
  修持凡三十年,功圆行满将示化,始以戒法口诀传予河南道士张碧芝,时为皇庆壬子岁(西元一三一二年)。
  两说相较,可知《金盖心灯》所记不符事实也。盖赵道坚已于邱长春西游时辞世,并葬于郭东原上矣。何以能于六十年后之至元庚辰再受戒得衣钵?
  大抵闵小艮为配合其所承接之法脉而故意延后六十年,果真如此,则闵氏之居心可议矣。若说闵氏亦为所援用之道谱所误,则闵氏脑筋未免太简单,须知邱长春西游时所携十八弟子皆为一时之选,史书必然有所记载。岂是一般道谱可能只手遮天?将谓天下无学者耶?
  故龙门派自张德纯(第二代)、陈通微(第三代)以至于周大拙(第四代),其传承之间是颇有疑问者,虞阳子生前曾语之。

  二十二、尹清和

  尹清和名志平,字大和,祖籍沧州,宋时迁居莱州,金世宗大定九年(西元一一六九年)正月二十日生。三岁颖悟善记事。五岁入学,日诵十余言,曾因祀事究生死理,杳然遐想。
  七岁遇陕西王大师,有从游之意。十四岁遇马丹阳,欲弃家入道,其父未许,乃潜往。十九岁,终被迫还家,经禁锢而逃出者再三,其父始从之。
  既住昌邑县之西庵,常独坐树下达旦,一夕见刘长生飘然而来,断其首,剖其心,惊觉而大悟,后住庵福山县养疾,惠困勤瘁者累年,众人德之。
  游□州时,龙虎完颜氏慕清和之道德,施地创观,曰玉清观,率家人尊事之。后觐长春真人于栖霞观,执弟子礼。长春真人特器异之,付授无所隐,又受易于郝太古,受口诀于王玉阳,自是道业日隆,声誉鹊起。
  己卯(西元一二一九年)铁木真遣刘仲禄征诏长春,先见李真常,李曰:‘长春今在海上,不见尹公,事必不成。’于是至潍阳,谒清和于玉清观之方丈室,见其神采庄严,不觉敬畏,自失从容。语及诏旨,清和大喜曰:‘以斯道觉斯民,今其时矣。’遂同往,谒长春于莱州昊天观。先此之前,金宋聘命交至,长春皆不应,至此,清和劝行,长春乃决计北上,时从者十八人,清和为之冠。(另参〈赵道坚传〉)
  乙未(西元一二三五年)九月,于平阳,公命宋披云率众镂道藏经板,不数载而完,所费不赀,亦清和为之张本。当时平遥之兴国观、崞之神清、前高之玉虚白云洞、定襄之重阳、沁之神霄、平阳之玄都,皆主于清和。
  戊戍(西元一二三八年)春,忽曰:‘吾老矣,久厌劳事。’于是将衣钵传予李真常,俾主教事。自己则卜居五华山清和宫。
  壬寅(西元一二四二年),于清和宫之西堂,命门人为之洒扫方丈。翌日,礼圣毕,诀众曰:‘吾将从此逝矣。’众皆惊愕。清和曰:‘吾意已决,夫复何言?’有进纸笔求颂者,不应。惟戒葬事勿事铺张,遂不进食,但饮水啜茶,危坐谈道。是夜,正衣冠,曲肱而逝,异气满室。世寿七十有四。

  廿三、李真常

  李真常,名志常,字浩然。金章宗明昌四年(西元一一九三年)癸丑春正月十九日生。二岁丧父。六岁丧母。由伯父扶养成人,其伯父济川,名□子也,赋义两科,屡占上游,虽以四举终场,同进士出身欺如也。因见真常颖悟不群,头角峥嵘,意欲作成,以偿夙愿,而真常不喜文饰,雅好恬澹。年十九,伯将为之议婚,真常闻之,恐古人高蹈出尘事业难成,于是诀别。
  游天柱山仙人宫,宫主见其仪观魁伟,谈吐不凡,许为玄门大器,嘱往谒长春,翌日便行,于即墨之东山,土寇蜂起,该山有石窟,可客数百人,寇至,则避其中,众以真常后至,拒而不纳。俄而寇至,为寇所获,拷问窟室所在,凄渗绝伦,死而复苏,意不以告,寇退,窟人出,环泣而谢之。
  戊寅(西元一二一八年)夏六月,闻长春自登居莱,真常促装往谒,长春一见,器许,待之异常。庚辰(西元一二二O年)正月随长春西行,次年至阿不罕山,当地汉人立观,择人主人(?),长春乃留李真常以主之,赐号真常子,题观名栖霞。
  丁亥(西元一二二七年)秋七月,长春仙逝,以清和嗣教,而真常为都道录,兼领长春宫事。庚寅(西元一二三O年)冬,有诬告尹清和处顺堂绘事者,致清和被执,众皆骇散,独真常请代之,曰:‘清和宗师也,职在传道,教门一切,我悉主之,罪则在我,他人无及焉。’使者高其节,特免杻械。
  戊戍(西元一二三八年)春正月,清和会四方蓍旧,手书付真常,俾以嗣教,真常度不能辞,乃受之。
  甲辰(西元一二四四年)朝庭命之于长春宫作普天大醮,三千六百分位,选行业精严之士,普赐戒箓。戊申(西元一二四八年)二月既望,醮始告成,凡七昼夜,祥应不可殚述。癸丑(西元一二五三年)奉上命,作金箓大斋,授普度戒牒,以真常印大宗师。次年又奉令作普天大醮。
  丙辰(西元一二五三年)六月初,倦于接应,谢绝宾客,隐几不言。某日正襟危坐,语左右曰:‘昨日境界异常,自知卦数已尽,归其时矣。’以符印法衣授诸志敬,留颂而化,春秋六十有四。

  廿四、李大乘

  李大乘为平凉府华亭县人,幼习儒业,长于辞翰,早年尝中乡选,中岁慨然有烟霞之志。
  金世宗大定戊戌(西元一一七八年)之秋,马丹阳行化西来,大乘邀于私第,丹阳与谈道妙,大乘遂黜妻弃累改衣,执弟子礼,丹阳训名大乘,号灵阳子,日授真教,曲尽道妙。己亥(西元一一七九年)二月十五日,丹阳就大乘花圃筑环,二人同居,约以百日为期,丹阳并赠诗云:
  西北亭川环堵居。此中堪可隐吾躯。
  眼前碧竹数君子。面对青松二大夫。
  流水假山儿戏尔。清风明月汝知乎?
  若能悟解余栽韭。有分灵光赴玉都。
  后丹阳挈大乘归终南祖庭,居数载之间,屡蒙印可。壬宣年(西元一一八二年)丹阳东归,长春谓大乘曰:‘吾道东矣。’厥后道缘日盛,门徒云集。又数年,大乘示疾顺化,体若蝉蜕,远近观者叹异。

  廿五、宋披云

  宋德方,字广道,山东莱州掖城县人。金世宗大定癸卯(西元一一八三年)八月一日生。仅能言,便好读书,不为童稚嬉戏事。
  年十二,问其母说:‘人有死,可以免乎?’其母要其持问刘长生,及拜谒,长生见其骨格清秀,谈吐非凡。于是朝夕指授,后又得度于王玉阳,占道士籍。
  迨乎长生仙去,乃转师长春于栖霞观,于儒道经典,《易》、《老》、《中庸》、《大学》、《庄》、《列》、《诗》、《书》、子、史,无不涉猎,穷理尽性之学,涵咏履践,暨通默识,光明洞达矣。
  庚寅(西元一二二O年)铁木真诏长春,披云亦在长春所选十八弟子之列。三年之后,偕长春东返燕山,住长春宫,众人勤劳事役,披云却独琴书自娱。人告之于长春。长春答云:‘汝等勿呶呶于斯人,以后扶宗演教之事业,汝等皆不可及。’
  长春亦曾语披云谓:‘汝缘当在西南,他日道经泯灭,当由汝恢复。’乃授号披云子焉。
  后长春仙去,清和嗣教,令披云提点教门,一举一动无偏私而有规制,道众无不心服。
  丁酉(西元一二三七年)主平阳醮事,语门下讲师通真子秦志安等,谋藏经□□之事,丞相胡公闻而悦之,捐白金千两,以为创始之费,即授之通真子,令于平阳玄都观总其事。甲辰(西元一二四四年)藏经□缘竟,即闲居于云台,日与耆宿相会谈道。
  丁未(西元一二四七年)冬十月十一日,沐浴更衣,示疾而逝于待鹤亭。春秋六十有五。
  按:此篇取材自《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宋披云之名为德方,所师则为刘长生,王玉阳及丘长春,而马丹阳门下亦有宋披云传其法脉,其名为德芳,据虞阳子说可能为二人。
  唯上阳子《金丹大要》记载:
  宋有道,字德芳,号黄房公,沔阳府人,行诸阶法,无云则能以符而行云,有云则能披云而见斗,故时号披云真人。一日遇丹阳授以金丹火候秘诀,行之两年,能二其身弗死,因游东海,适元太祖成吉思汗召长春,时公与十八人为之辅行,公为首焉。(上阳子上为宋披云所传一派,当然以披云为首,考诸尹清和、赵道坚之传记,则又各别以此二人为首。)
  如前后相参,可以推断宋披云,字德方,或德芳,实为一人。盖邱长春西游所带十八弟子中,未闻有二位宋披云也。

  廿六、石杏林

  石杏林,名泰,字得之,号杏林。宋代常州人。(西元一O二二|一一五八年)
  尝遇张紫阳于酒肆,当时张紫阳因事被诬,执经邠境(约今陕西乾县北),护送者俱饮酒肆中,杏林来肆,见邀同席,见张紫阳未进酒,于是邀之,同席畅饮。酒酣,杏林问其故。紫据实相告。杏林说:‘邠守为我故人,乐善忘势,不远千里,如见面陈情,可免此行。’紫阳闻后恳求杏林为之先容,护送者许之。一见邠州太守而获免。紫阳感恩之余,忆及昔日成都天回寺异人诫之曰:‘异日有为汝脱缰解锁者,当以此道授之,余皆不许’之言。于是将丹法传授于杏林。
  杏林仰受付嘱之后,苦志修炼道成,作《还源篇》行世,白玉蟾赞曰:
  杏林驿雪之夕,老师张,弟子石,凛凛清风生八极,那些儿,消一滴。
  宋高宗绍兴廿八年(西元一一五八年)八月中秋尸解,寿一百三十也,作颂云:
  雷破泥丸穴。真身驾火龙。
  不知谁下手。打破太虚空。

  廿七、薛道光

  薛道光,名式,一名道源,陕西山人。(生于西元一一七八|一一五八年)?
  初为僧,法号紫贤,一号毗陵禅师,云游长安,留开福寺,参修岩长老,得示金鸡未鸣时,如何没这音响?又参如环,蒙示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谈?后因桔槔,顿然省悟,有颂曰:
  轧轧相从响发时。不从他得豁然知。
  桔槔说尽无生曲。井里泥蛇舞柘枝。
  修严,如环二长老首肯,尔后机锋迅速,宗说皆通,不以自足,复雅志于金丹导养之术。
  宋徽宗崇宁五年(西元一一O六年)冬,寓郿县(  )之青镇,听讲佛寺,适逢杏林驿道人石泰(年已八十五)绿发朱颜,神宇非凡,夜事缝纫。紫贤异之,偶举紫阳诗曲。石泰矍然问曰:‘识斯人乎?吾师也。’于是告以紫阳授道因缘,紫贤乃稽首皈依,受还丹口诀。杏林告以宜往通邑大都,依有力者图之。于是紫贤遂来京师,弃僧还俗,幅巾缝掖,和光混俗,大事既成,作《复命篇》行世。宋光宗绍兴二年(西元一一五八年)九月九日尸解,作颂曰:
  铁马奔入海。泥蛇飞上天。
  蓬莱三岛路。原不在西边。
  白玉蟾赞曰:
  秃头俭相,做尽模样。张平叔若不再来,石得之不成信向,你即是道光和尚。
  据《百真谱》载:薛道光生于宋神宗元丰元年(西元一O七八年),化于宋元宗绍熙二年(西元一一九一年)寿一百一十四岁。撰《复命篇》于西元一一二六年。

  廿八、陈泥丸

  陈泥丸,名楠,字南木,惠州博罗县白水寨人,以盘拢箍桶为生。尝作盘拢颂云:
  终日盘盘圆又圆。中间一位土为尊。
  磨来磨去知多少。个里全无斧凿痕。
  又箍桶颂云:
  有漏教无漏。如何水泄通。
  既能圆密了。内外一真空。
  两颂皆富禅意,可见泥丸根器之高。
  后得太乙刀圭金丹火符之诀于昆陵禅师,又得景霄大雷琅书于黎姥山神人(即辛汉臣忠义),尔后即精于雷法,为人治病,辄捻土为药,随手即愈,人称陈泥丸。
  宋徽宗政和年间(西元一一一一|一一一七年)擢提举道院录事,后仍归罗浮,以道法行世,治鬼杀魅,皆以雷符,顷刻应验。曾于苍梧遇旱,泥丸以雷法祈雨,须臾黑云密布,雷雨交作。又尝夜坐,口含水银,越夕吐视,竟成白金。
  《静余玄问》载:嘉定六年(西元一二一三年)四月十四日,于漳州梁山,与一箍桶老人犄入水而逝。
  其初在漳州赴鹤会时,尝语会主云:‘我将来此尸解。’会主闻之不以为意,遂留四句命白玉蟾题之于会中,题曰:
  顶上雷声霹雳。混沌落地无踪。
  今朝得路便去。骑个无角火龙。
  据《百真谱》载:陈泥丸生于徽宗政和元年(西元一一一一年)化于宋宁宗嘉定六年(西元一二一三年),寿一百零三岁。
  《神仙通鉴》载:陈泥丸于嘉定十七年(西元一二二四年)归惠州,登罗浮,偕玉蟾、蛰虚同游观曰,后归而端坐作颂而尸解。
  白玉蟾赞曰:
  惠州是生缘。嘉州是得遇。
  漳州走落水。潭州没去处。

  二十九、白玉蟾

  白玉蟾,原姓葛,名长庚,字白叟,福建闽清人,生于琼州,时为宋光宗绍熙五年(西元一一九四年)甲寅三月十五日。七岁能诗赋,背诵九经。父亡,母改适,故为姓白。名号多,如:海南□、琼山道人、蠙庵、武夷散人、神霄散吏。
  自幼师事陈泥丸,得金丹刀圭火符之诀、紫霄啸命风霆之文。岁旱,诸羽流诵木郎咒不应,玉蟾乃为改正诵之果雨,人□为虚靖天师后身。
  得道之后,疏肠绝粒,喜饮酒,不见其醉,善草书,又兼精隶篆,善画梅竹。始而蓬头跣足,辟谷断荤,晚而章甫缝掖(章甫即布冠;缝掖即儒服),放旷不拘,世俗不知,往往窃议之。
  西元一二二二年,壬午十月,玉蟾至临江军慧月寺之江月亭。畅饮之后,出一诗,与从游者谈,同游未及展现,玉蟾已跃身江流之中。从游者疾呼舟人援溺,玉蟾浮出水面摇手止之而没,人以为水解矣。不过,同月又见于融州老君洞。宋绍定己丑(西元?年【此似与内丹学资料绍定己酉冬(西元一二二九年)不一致】)冬月,相传玉蟾解化于旴江,尝有诗云:
  待我年当三十六。青云白鹤是归期。
  若以岁计之,玉蟾在绍定己丑方年卅六。不过踰年,人又见之于陇蜀,似未曾死,竟莫知所终,彭鹤林虽为玉蟾弟子,亦不知玉蟾最终如何?
  曾自云:
  千古蓬头赤脚。一生伏气碧霞。
  笑指武夷山下。白云深处吾家。
  白玉蟾之生卒年月,不易考核,《神仙通鉴》认为他生于宋绍兴甲寅(西元1134年)与彭鹤林之说相差六十年。《仙鉴》所载谒玉蟾召众话别,坐而尸解,顶升一鹤,冲空而逝,未曾记其年代。
  有一传说谓朱熹(西元一一三O|一二OO年)曾拟从玉蟾学道,但与玉蟾之生年月似不相符,恐是讹传。

  三十、彭鹤林

  彭鹤林名耜,字季益、三山人,据白玉蟾之鹤林靖铭记载:彭耜季益,乙巳(西元一一八五年)生(注)。弱冠时,梦至一所,恍如洞宫,匾曰:‘鹤林’。寤而识之,懵其所以。后拜大都功,领治本竹,始知其山所瑞竹,复与鹤鸣山相联,于是悟‘鹤林’之梦,乃鞭心以求仙。
  师事白玉蟾,得刀圭火符之传、啸命风雷之诀,曾作〈鹤林赋〉及〈鹤林法语〉,其父觉非先生逝世,白玉蟾曾应彭鹤林之请,自浙而闽,为其父行黄箓事,时在宋嘉定壬午年(西元一二二二年)。
  有诗以明志,曰:
  买得螺江一叶舟。功名如蜡阿休休。
  我无曳尾乞怜态。早作灰心不仕谋。
  己学漆园耕白兆。甘为关令候青牛。
  刀圭底事凭谁会?明月清风为点头。
  平素以孔老娱心,以符箓治病,有欲以隐逸荐之于朝庭,鹤林闻而逊谢之,终日杜门,与世绝交,晨夕黄修,得兴则赋诗饮酒,饮必大醉而后已。
  白玉蟾于〈龙雷阁记〉说:‘鹤林自谓:“吾求仕,则志于君民之间,满朝朱紫,宁欠一耜?何俟为帝者师。”乃从赤松游。’后尸解于福州,未知其何年岁。

  三十一、李道纯

  李道纯,名清庵,道号莹蟾子,不知何许人,其师王金蟾,王则为白玉蟾门下也。
  根据其著作《道德会元》之序文,系作于至元庚寅(西元一二九O年),《中和集》乃其门人蔡志颐得李之残羹剩肴,编次成书,并于大德丙午(西元一三O六年)谒赵道坚,求为作序,及白玉蟾之生于宋绍熙五年(西元一一九四年)而推断,道纯当解化于西元一三OO年左右,若以七十余岁而论,则其存殁可能在一二一九|一二九六年间。(见《道藏提要》)
  王金蟾曾为龙眉子之《金液还丹印证诗》作序,时在端平甲午年(西元一二三四年)。
  中和二字乃李道纯所居静室之名,所作之书有《三天易髓》、《道德会元》、《莹蟾子语录》及门人所编纂之《中和集》,书中可见李本为儒,而又涉猎佛教,而折衷于道。
  其丹品甚高,被判为上品丹法,所论玄关,不落于空,不着乎相,离身即是向外寻求,着相却又不是,故说玄关之体,寂然不动,玄关之用,感而遂通,此即中也。

  三十二、俞 琰

  俞琰,字玉吾,吴县人,自号林屋山人,因所居傍石涧,又号石涧道人。
  尝学《易》,遍阅云笈,虽略晓其一二,但未窥全豹也。一日,忽遇隐者授以读《易》之法,乃得窍妙,返求诸身,则顿悟邵康节之所谓太极、天根月窟、三十六宫者,无不俱备,此即身中之《易》也。
  俞氏曾于《参同契》痛下苦功,成《周易参同契发挥》,又精通邵子易学,并其中之命学,观其书,可见其用功之深,虽然《参同契》为栽接之学,但由俞氏之返求诸身,遂成清净之诀。
  《参同契》一书,本来经注混杂,而俞氏于《发挥》一书注成之后,忽有附耳语者谓:‘四言为经,五言为注。’但因注已成,不复更改。后来仇兆鳌即据此说而重新编整,以还古貌。
  魏氏之隐语,亦因俞氏之点破,后世方知之,仇兆鳌之隐语,亦为陈樱宁所点破,至陶素耜之《周易参同契脉望》中之陶氏隐语,余亦于多年前于《仙学汇宗》点出。
  《性命圭旨》书中颇多采自俞氏之《发挥》一书。若非精读,几为蒙过也。

  卅三、张三丰(1247-?)

  张三丰,名全一,一名君实,三丰为其号也。出生年月,传说不一。唯根据各种资料推断,应为元定宗二年(西元一二四七年)丁未年出生。
  至元年间(西元一三一四年以后)已六十七岁,心中惶惶,访道于终南、太白之间,遇火龙先生,跪而问道。火龙鉴其精诚,遂传炼己功夫、得药口诀,以及火候细微、温养脱胎、了当虚空之旨。深知欲进此道,必须法财两用,唯平素游访,兼颇好善,倾囊倒箧殆尽,不觉忧形于色。火龙见而问之,三丰挥泪以告。于是另授丹砂点化之药,命出山修之。
  既辞火龙,和光混俗。于是购置铅汞,安炉立鼎,竭情烹炼,转制分接,九还已毕,藉此资财,以办大事。于是起造丹房,虚心养气,虚气养神,随后广觅药材,饮蟠桃酒,餐玉池液,如醉如痴,补气养血,既得汞半斤,后求铅八两,捉虎擒龙,采得先天一气,更行火候,妙合周天度数,识子午进退,防卯酉危险,十月功成,圣胎显现。泰定甲子(西元一三二四年)南至武当,调神九年,大道遂成。时年七十八岁。
  据明郎瑛记载:张三丰又名保和容忍三丰子。天顺三年(西元一四五九年)曾来谒帝,予见其像,须鬓竖上,一髻垂背,面紫腹大而携笠者,英宗为锡诰之文,封为通微显化大真人。
  又据《紫桃轩杂缀》记载:黄公望(西元一二六九|一三五四年)之师为金蓬头,其友为莫月鼎(西元一二四七|一三二O年)、冷启敬、张三丰。
  如依后者所说,则三丰与莫月鼎之生年相同,虽较黄公望年长廿二,亦不妨为忘年之交。
  三丰之学,得自火龙,而火龙则为希夷正传,依其所叙,当为精通地元黄白、人元金丹之术,亦难怪后世盛传沈万三得三丰之传,精于烧炼点化,故富可敌国云。
  王新午《太极拳阐宗》记载:王新午于民国廿余年时,曾亲履山西太原县南峪村之苇谷石室,目睹相传为张三丰之遗蜕。惜已遭人破坏,残缺不全矣。
  坊间虽有《三丰全书》之流传,然已杂有后人之学说思想,可靠之著作为《百字碑注》、《无根树词》、《玄谭》等。

  卅四、陈致虚

  陈致虚,名观吾,号上阳子,庐陵人。生于西元一二九O年,元文宗天历二年(西元一三二九年)遇缘督子于衡阳,初闻道妙,犹有狐疑,复得青城丈人亲传先天一、坎月离日、金丹之旨,抽添运用、火候之秘。于是自号上阳子。
  既得口诀,日夕不遑。欲炼无资,遍觅有缘。于是西行,教化百粤,旅寓夜郎。獠人强求其术不得,愤而置之鼓中,投诸大海。适遇田侯至斋奉使来祀天妃,见而捞起,言论投机,即师事上阳子。
  共传弟子廿二位,著作有《金丹大要》上下二集,内容闳大丰富,书中亦援古书所用之术语,虽令人觉得繁琐不堪,却拈来皆见妙谛。其于金丹大道,可说得南北仙宗之嫡传,唯毕竟精于阴阳栽接之道,陆潜虚极推荐其所注《参同契分章注》,但亦叹其未能细加剪裁。
  至于所论佛教古德言说,必欲归之金丹大道,亦见其穿凿附会之痕迹,实为美中不足。

  卅五、孙教鸾

  孙教鸾,齐人,生于明孝宗弘治十七年甲子(西元一五O四年)。髫年好道,弱冠得秦野鹤传授守中采药、结胎出神之法及王云谷胎息玄关、抱一无为之旨。遂与李若海结为丹友,坐圜岁余,莹彻机先,预言未来,历若烛照。李若海以为道在此矣。孙教鸾则以为非阳神冲举之道也。
  于是遍历天下,跋涉六年,遇石谷子授以金鼎火符、玉液炼己、金液炼形口诀,乃晤若海,重整静室,毕力修持,终未成事。
  忽一日,有安老师者,形枯神爽,扶杖而来。语教鸾曰:‘如此修持,恐难成就。’教鸾闻而异之,乃问超出生死之道。安师曰:‘金液还丹而已!必先明真阴真阳、真铅真汞、逆来顺去之理,然后再言九转金液还丹之道。’
  然后又说物无阴阳,安能自孕?牝鸡自卵,其雏不成,我之真汞顺去投铅,可以结凡胎、育男女,故云顺则生人,逆则成丹也。然金丹非御女采战之事,家家自有,并非自身所有。教鸾闻后,犹未豁然。一日游华山,遇一神卜头陀,乃扣问何时得师闻道?头陀答曰:‘安为汝师。’三问三答,皆如此语。
  于是与李若海殷勤恳求。安师遂予指示,二人乃执弟子礼,并施法财,置丹房器皿、虎龙琴剑,奉安师入室。行之九月而得药。二年余,炼己还丹温养事毕,安师遂辞去。
  教鸾既得诀,沉浮世间廿余年,未获护法道侣。年六十八始娶妻。七十岁生子汝忠。七十三岁生子汝孝。八十八岁后生一女。外护未得,无法入室。于是冒禁,传授其子,并希其子为之护法。其子乃语诸友人,荐诸京师缙绅,共助法财,遂备鼎炉琴剑而入室行功。
  明万历卅六年(西元一六O九年)危坐一榻,顶有白气,郁郁浮空,异香四澈,人皆异焉。
  按:教鸾之长子汝忠著有《金丹真传》一书,分玄功为九节,内容繁烦,较之《悟真篇》、《方壶外史》相去远矣。清初陶素耜、仇兆鳌、方内散人皆属于此派所传。

  卅六、陆潜虚

  陆潜虚,名西星,字长庚,淮海人,生于明正德十五年(西元一五二O年),幼习举业,意在功名,可惜久试不第,转而学道。
  嘉靖丁未年(西元一五四七年)之秋,偶以因缘遭际,得与四溟姚君同被纯阳眷顾,谆谆教诲,多历年所。喜靖乙卯年(西元一五五五年)传授地元,其二十年间,诸仙屡屡降授潜虚等人,诚可谓集仙宠于一身者矣。所降之仙真计有孟掌教、钟离权、吕纯阳、华青囊、钱黄谷、周立阳、马太素、白玉蟾、刘海蟾、柳含玄、公孙渊、段休章、章含真等人。
  陆潜虚之丹法为阴阳栽接之术,所著《方壶外史》系一部丛书,内容丰富,理论精妙,以《参同契测疏》、《参同契口义》为其毕生心血所在。然而仍未曾吐露一句口诀。但于玉液炼己之道,却不吝泄漏其中天机。
  至于诸仙降授内容,大都记录于《三藏真诠》中。三藏者,法藏、华藏、论藏也。法言道,华言词,论言论也。是合陆、姚二人笔记,裒而集之,分为三卷者。
  陆氏除精究人元栽接之术外,又研习佛学,有《楞伽要旨》一书传世,是徇顾复斋之求而作,成书为序于明万历三十年壬寅(西元一六O二年),其论涅槃,乃修行之究竟,即自觉圣智之境界,非断非常,离坏离死,以如幻三昧为乐趣,以五蕴空、自性习气、藏、意、意识、见习转变为了当,故曰自性空事境界。
  除此外,尚有《楞严述旨》,顾复斋誉之简明畅达,间出新语,虽古德如环师犹当敛于敬服。
  综此以观,陆氏不但精于人元金丹,亦通于教外别传,而道家方面亦有《南华副墨》一书,别出机杼、注解庄书,亦流传于世,嘉惠后来。
  完成《楞伽要旨》作序时,已八十三岁。又四年,万历卅四年(西元一六O六年)即坐逝。寿八十有七。
  所传丹法,玄门称之为东派。

  卅七、王昆阳

  王昆阳,名常月,山西潞安人,生于明嘉靖壬午(西元一五二二年)五月廿二日,父兄皆留心玄门,尊事张麻衣,昆阳危疾,麻衣为治愈。
  弱冠弃家向道,遍游名山,多历险阻。后至王屋山遇赵复阳,恳求指示。赵不答,如是月余。昆阳日食松子、饮清泉,再三拜求,麻衣张忽至为之请,赵乃赐名常月,始知张麻衣为赵复阳之友也。复授初真、中极二戒。
  尔后周游名号,搜览三教经书,孜孜不懈,过一古观中,见道书颇多,昼夜检阅,以香续灯,研读八九年,参师二十余位,印证五十余人。
  闻九宫山多异人,访求不可得,及至最深处,见一人巍然独坐,趋前拜谒,讵知即赵复阳,惊喜过望,乃禀叙玄风颓敝,邪说盛行,赵乃勉之以力阐玄风,并授天仙戒,并传衣钵,嘱以游燕京,谒邱祖于白云观。
  昆阳于顺治乙未(西元一六五五年)游京师,挂单于灵佑宫。次年丙申(西元一六五六年)三月望日,说戒于白云观,凡三登坛而得弟子千余人。先是崇祯庚辰(西元一六四O年)五月五日于王屋山,录大戒三册,首授伍冲虚,时间犹早白云观之登坛授戒十六年。
  著作有《碧苑坛经》。
  清康熙十九年庚申(西元一六八O年)十二月廿五日示化(见《金盖心灯.吕云隐传》),寿一百五十九。

  卅八、伍冲虚

  伍冲虚,名守阳,字端阳,江西吉安人,明万历二年甲戍(西元一五七四年)生。其父健斋为云南维摩州牧,不幸死于任内,时冲虚年方五岁。
  十岁奋志经学,偶见纯阳祖师七篇之训而爱之。十三岁又见乃叔立斋先生立志学道之书,遂生修仙之心。
  其初,家本小康,唯遇江西三年水患,遍地饥荒。冲虚乃将仓储谷粮尽贷于人,涉水送餐,救饥济贫,以致足趾生疮,痛澈全身。
  万历廿一年癸巳(西元一五九三年)五月,遇曹还阳,扣以天仙大道。同年中秋,卖田宅,护师入室修炼,还阳但肯授外丹,于内丹则秘而不传。万历廿二年,又卖田宅,随还阳参究仙道,还阳并表奏天庭及紫微中宫,请示天命,可传与否?歃血盟誓,灵官为证。
  此后冲虚即息影于江西南昌县辟邪里,每日早餐毕,即往五里许处之还阳居室问道。万历廿七年(西元一五九九年)春,冲虚特建清醮,奏青词,拜□天地仙真,除三尸,斩无常。
  万历三十年壬寅(西元一六O二年)春,廿九岁,试百日关于家,首一月调息,次一月精进,时至神知,采药行火,一夕之间,行三五周天,乃至十余周天,约三个月,筑基功成。
  万历四十年(西元一六一二年)春,又侍还阳同炼外丹于豫章城西,西山之后,溪水涯次。
  当冲虚护师入室时,卖田宅、倾家业,得罪孀居老母;典金环,售银钗,曲求闺中夫人,可谓行常人之所难行也。
  后冲虚竭情烹炼,外丹垂成而飞者五十七次,遂访李泥丸于金盖山西北之何山南麓,承授五雷法而返,遂重安炉鼎,烹炼铅汞。外丹始成,方欲吞服,泥丸突至,诫之勿服,劝以点石。冲虚如言点所坐磐石,瞬间若雷响,云霞为之变色,点石遂成金。金成,泥丸已不知所之。
  吉王闻而师事之,冲虚知方士以此坐祸者伙,遂遁至天台,见赵复阳。赵劝以访王昆阳于王屋山。冲虚旋至王屋,王昆阳一见契合,乃授之大戒。
  清顺治元年(西元一六四四年)正月朔日,冲虚子沐浴辞众而逝,地曰武陵,世寿七十有一。
  著作有《天仙正理》、《合佛合宗语录》,弟子有姚耕烟、谢凝素等人。
  按:伍冲虚先师事曹还阳,后受戒于王常月,所学内外丹法兼备。然而于所著书中却断言纯炼外丹不能成道,并深诫炉火黄白之术,劝人勿信勿学,更极辟房中采战之非,其于方术,苦心孤诣,令人为之钦仰不已。
  可惜于所作书中,未言及凝神调息下手方法,诚如禅宗古德所谓:‘鸳鸯绣出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

  卅九、柳华阳

  柳华阳,洪都之乡人,生于清雍正十三年(西元一七三五年),唯不知是僧腊或俗年。幼年好佛,见僧则喜。
  闻五祖三更时私授六祖,欢然梦觉。于是出外寻师,足迹遍荆楚,均无所遇。后乃投皖水之双莲寺落发,愈加咨访,仍无所获。
  后发一念,于每夕三鼓,五体投体,盟誓虔叩。未及半年,即遇伍冲虚,得授秘旨。嗣至匡庐,又遇壶云开示窍奥。于是隐迹江左,与二三道侣潜修道妙,以迄功成。
  嘉庆四年(西元一七九九年)寓于京师之天坛东侧,闵小艮慕名造访,见柳华阳如四五十岁,了空即在此时拜柳华阳为师。稍早则有碧蟾、了然、琼玉、真元等人投为门下。嘉庆五年,了尘亦礼柳华阳为师。
  杨青藜谓民国八年(西元一九一九年)华阳曾现身于北平长春宫,着释家装,年一百八十五岁。赵避尘言民国十九年,柳再现身于北京,高寿更达一百九十六岁,命功造诣非凡。
  著作有《慧命经》、《金仙证论》传世。然《金盖心灯》谓此二书为谢凝素所著。闵小艮疑柳华阳为谢凝素或为谢之玄裔。今已成悬案。
  二书亦曲解佛教术语,致为佛教徒所责,可谓遗憾。

  四十、沈轻云

  沈轻云,名一炳,字真阳,号谷音,又号轻云子,江苏吴兴人。生于康熙四十七年(西元一七O八年)。
  年十六,遇蜀人李泥丸于金盖山,授秘诗三章,遂有出尘之志。年十七遁迹武林金鼓洞,师事高东篱,尽得其传。廿四岁戴停云授以三大戒,后住无锡正气庵,面壁三年。出松江,复遇李泥丸,李问其究竟,答以:‘《三一音符》为道之至中至正至真者也。但事长生,非吾所愿也。’
  于是究心儒书,研求性理,参《周易》者,计五十余年,得力于慎独,致功在真诚,步趋语默,未尝心离中正也。
  轻云行法,不假符篆,纯以神感。尝于乾隆四十年至五十年(西元一七七五|一七八五年)祷雨于菰城,祈晴于抚署,致雪于钱塘,收狐于青浦,伏虎于终南,驯狼于太白,稽其功夫,但在廓其真灵,养其真气,积之宏,蓄之久,及时流沾而已。
  乾隆五十一年丙午(西元一七八六年)十月廿六日午时辞世,一时分神四处,一为归安开化院,一为武林张宅,一为无锡顾氏,一为松江杨姓。同日午时,俱见轻云翩然而来别。
  临逝作偈四十九章,其中有云:

  住世七十九。光阴非等闲。
  喜完真面目。神证太虚天。
  寻见红光冉冉出于顶,异香绕室。后人称之为太虚主人。
  (附注:周梯霞(龙门十二代)谓陈樵云(龙门十二代)曾言:‘沈轻云尝往归安县境之东林山,吕祖榴皮题诗之某坛,吕祖临乩,称之为故人云云。’)

  四一、闵小艮

  闵小艮,名苕□,字补之,懒云其号,小艮为字,吴兴人,生于乾隆戊寅(西元一七五八年)十二月初二。
  生而体弱,九岁犹艰于行。依高东篱于桐柏山,习导引术,遂皈依龙门。派名一得,三年之后,疾愈而归。读书穷究性理,不为应举业。
  及壮,有经世之志,奉父命入赀为州司马,宦游云南,丁父忧,绝意仕进。其师高东篱卒,奉命转师沈轻云,时方年逾弱冠也。
  轻云既逝,艮年廿九,遂出游名胜,历经吴楚燕赵,足迹半天下,先后遇金怀怀、白马李、李蓬头、龙门道士辈,往复讲论,多所契合,名公贤士,争相推重。
  晚年隐于金盖山,拓地立楼观堂庑,学者日多,著述尤勤,采摭群书,参以旧闻,成《金盖心灯》八卷,并辑《古书隐楼藏书》廿余种行世。
  道光十五年(西元一八三五年)乙未,其嗣迎养于家。次年(西元一八三六年)丙申十一月初十日,偶感微恙,翛然而逝,寿七十有九。
  卒前一夕,集《孟子》作连句曰:
  善养吾浩然之气。
  不失其赤子之心。
  按:闵子艮初从高东篱学,后遵师命转事沈太虚。年未三十,太虚又逝。于是遍游各地,访求高人,相与论道,学术渊博,殊堪敬佩,奈喜穿凿附会,招致非议,《金盖心灯》一书,采摭多方,但拣择未当,于金盖山人物年代考证欠精。《古书隐楼藏书》卷帙殊多,内容丰富,间亦有不妥之处,至其丹法特色,有数种,即〈中黄直透〉、〈清净龙虎〉、〈从内虚出,从外打入〉、〈斋心习坎〉、〈深耕置种〉、〈假幻钩玄〉等等。
  其于佛教实未曾精究,以达摩东来系为求外侣,未免厚诬古人。

  四二、李涵虚

  李涵虚,原名元植,字平泉,后改名西月,字涵虚,一字团阳,四川嘉定府乐山县长乙山人,生于清嘉庆丙寅年(西元一八O六年)八月初四日寅时,其母梦一道人怀抱金书一函入门。
  善琴,嗜诗酒,曾养病于峨嵋县,遇孙教鸾高弟郑朴山为之治病传法。后至峨嵋山,据说即遇吕纯阳、张三丰于禅院之中,依其《黄庭经内外景注》所说,吾山道人为五口一山,即吕喦也,保和先生即张三丰也。
  涵虚之丹法,实包括清净及栽接二门,所著之书计有《三车秘旨》、《道窍谈》、《黄庭内外景注》、《东来正义》、《后天串述文终经》、《无根树注》,门人有周道昌、李道山、朱道生、吴西园等人。
  观其所辑《海山奇遇》一书,其中〈大江吟〉即隐隐约约暗示有创派于西蜀之志,以与陆潜虚之东派星月交辉。其于《海山奇遇》则署名火西月,时年三十,后编《三丰全书》则署名李西月,时年卅九。
  西月于〈大江吟〉之后注曰:‘先生大海也,而以江自居,弟子沟渠也,不敢以沱居;然沱乃大江一派耳。’又注:‘而今而后,皈依先生者,即称为大江派也可。’依〈大江吟〉之注而推敲李涵虚之意,盖即吕纯阳所创为大江派,而涵虚本人为大江西派,故其偈云:
  大江初祖是纯阳。九转丹成道气昌。
  今日传心无别语。愿君个个驾慈航。
  后世玄门遂称之为西派,是因为沱江在大江之西也,而陆潜虚之淮海则为东派,以其在大江之东也。
  据他书转载:清黄镕纂修《乐山县志》李平权传曰:‘临终时,与族人宴坐,联句结云:儿女英雄债。从今一笔勾。’吟毕,偈云:清风明月。才知是我。于是溘然而逝。’年五十一,时当咸丰丙辰(西元一八五六年)五月初八日寅时也。

  四三、黄元吉

  黄元吉,名裳,江西丰城县人,不知师承谁氏,亦不详其生卒年月,讲道于西蜀十有余年,时在光绪之初也。
  先生于乐育堂传授心法,并注《醒心经》、《求心经》、《道德经》,唯《道德经注释》尚传于世,再者讲论性命双修法诀,并由及门弟子李爵从笔录成书,名曰《乐育堂语录》。另有先生所著《道门语要》一书,坊间亦流传不歇。
  《乐育堂语录》共有四卷,另加卷末,合成五卷,融儒释而入道,精彩绝伦,较之《道德经注释》、《道门语要》内容犹为丰富。然而因从学者既有先后,程度亦分高低,故内容有前后重之处,功诀亦无依序而说之例,智慧低者不足以识其中玄奥。若得师抉破天机,则口诀赫然在眼。
  依其传授内容,约可分为三种下手方法,正因根器不同,故传授亦异。其特色在乎玄关。然而虽已泄漏颇多,能探其中奥旨之人则少之又少。若有顶门具眼者,将其丹法理论依修炼程序,重新整理,或别出纂述,则黄钟声起,杂音自然消迹。可惜陈撄宁先生虽有此愿,却因道门中人反对而作罢。
  黄元吉先生,古今同名者谅当不少,后人必欲将之视为许旌阳门人,或张三丰之师承,未免穿凿附会,荒谬无知。
  若将之与闵小艮视同一系,更是张冠李戴,乱点族谱。熟读二家之书,自然可知。陈撄宁于赞叹之余,尊之为隐仙派。陈撄宁可谓顶门独具只眼之宗匠矣。

[楼主]  [3楼]  作者:一步两搭桥  发表时间: 2009/07/31 18:32 

[加为好友][发送消息][个人空间]

回复 修改 来源 删除

  历代神仙谱下篇

  一、壶公、费长房

  壶公,不知何许人,尝卖药,悬一壶于店前,等到市罢,便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唯汝南人费长房于楼上观之,心甚异之,因此前往拜谒,奉脯敬酒。壶公知其意,要其明日再来,长房依言,明日复到。两人俱跳入壶中,后而出。壶公语费长房说:我神仙中人也,因过失而被谪贬,今将离此而去,可愿相随?
  于是向费长房说,楼下有酒,与君饮别,长房令十人扛之不起,壶公笑以一指提上,酒器不过一升左右,两人终日饮之不尽。长房因此恳求学道,不过却怕家人担忧。壶公便折断一支青竹竿,长度与长房相等,并命悬之舍后。家人见之,如同长房形状,以为缢死,举家哭号而葬之,而长房立其傍,家人未之见。于是便随壶公入深山学道,壶公并考验长房之心,令独处于群虎之中;又于空室,以朽索悬巨石于顶,群蛇共啮索,索将断,长房皆不惧。再令食粪,因见之虫,臭秽特甚,长房心恶之。壶公在傍叹说:‘缘仅于此,学道不成,奈何?’长房遂辞归,壶公赐与一杖及一符。长房乘杖,须臾来归。自谓离家旬日,而实经十余年头。家人见之,不信,以为长房久死,长房于是发冢剖棺,但见一竹杖而已。从此长房能医疗众病,鞭笞百鬼,又能缩地千里于足下。
  南桓景从费长房学道,长房告之说:‘九月九日重阳节,汝家当有灾祸,宜令家人缝绛囊,盛荣英,系于臂上,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即可消除。’景从其言,当日举家登山,等到暮色已临,返家之后,见鸡犬皆暴死。今人九月九日登高处,本源于此。

  二、张道陵

  张道陵,字辅汉,为张留侯八世孙,沛丰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年(西元三四年)正月十五日。
  精于天文地理、河洛图纬之学,通乎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之书。永元四年(西元九二年)自河洛而入西蜀,远离尘境,栖寓幽渺,弟子王长,随侍左右。
  入嵩山崖岭,石居数年,得丹书于石室,又在鹤鸣山遇神人授以正一盟威秘录,修习千日,遂能施制符咒,役使鬼神。
  后至苍汉县卜居,以修七返九还之道,后因杀戮过重,神人令修谢日月二十八宿,二十四气,阴阳本命主者,乃罪灭典簿,名升紫清,有弟子王长、赵升二人得其传。
  东汉桓帝永寿二年(西原一五六年)白日飞升,并将盟威都功等秘录授其子张衡,诫之曰:此文总领三五步罡正一之枢要,驱邪诛妖,佐国守民,世世一子绍我之位,非吾家宗亲不传。
  其教授学生,为人书符治病,令出五斗米,犹孔夫子所谓束修以上,未尝不教也乎? 

  三、兰公

  兰公,名期,世莫敢呼其名,称之为兰公。初居于兖州曲阜县高平乡九原里,其家百余口,精修孝行,感致斗中真人下降其家,自称孝悌王,讳弘康,字伯中,语兰公曰:始为大道,于日中为孝道仙王。元为至道,于月中为孝道明王。玄为孝道,于斗中为孝道悌王。
  又说:孝至于天,日月为之明,孝至于地,万物为之生。孝至于民,王道为之成。吾于上清以下,托化人间,示陈孝悌之教。后晋代当有真仙许逊,传吾孝道之宗,是为众仙之长,因付兰公秘旨及金丹宝经铜符铁卷,并令传授丹阳黄堂观女真-谌母,且戒之曰:将来有学者许逊,汝当以此授之。
  孝悌王遂与兰公游于郊野,道傍忽见三古冢,指以示兰公,曰:此是汝三生解化之迹,第一冢乃昔尸解所遗仙衣而已,第二冢乃太阴炼形,形体已就,今当起矣,第三冢藏蜕骨而已,应将冢傍道路移开,以免让人践履也。
  兰公因此榜示行人,断其旧路,众人谓其妖妄,擅移路径,执以诸官,官吏拘公,公举孝悌王之说以对。官吏遂前往开冢,第一冢果有黄衣一领,第二冢见一人童颜弱质,如睡初觉,第三冢见连环骨一具,众皆惊探。蜀太守府君将黄衣自着,不能胜,还与兰公,公服之,竦身轻举,府君大怖,叩头辞谢,请立孝道矣。

  四、谌姆

  (节录《道藏》)〈孝道吴许二真君传〉
  谌姆为吴中一贞母也,不显其姓讳,以道德为事焉。
  尝于吴市,见一少年,年可十五,拱而拜母,求为义儿。谌姆示之云:你年十五,须侍所生之母,何得弃本逐末,义为我儿?我若受汝,殊乖礼律矣,少年跪谢而去。
  后经数月,又有一小儿年约三岁,来于谌母身边啼号,四傍无人指认,谌姆见是婴儿孤露,心愍之,携抱回家,爱惜将养,不异亲生,情过母子。婴儿长大,乃至成年,供侍谌姆,甘脂无缺,姆怜之,为求妻室,其儿拱揖出于中庭,白谌姆曰:儿是仙王次弟,明王之兄也,我自为孝悌王,托寄阿母养育,绵历岁序,欲兴孝道,迁延至今!天是我父,地是我母,日是我兄,月是我弟,天上地上,唯我独尊,五色庆云,覆我一身,何用妇乎?乃拜谢谌姆,请将可居之宅,开为孝门,名黄堂观焉。
  于是孝悌王捧授《铜符铁卷》于谌姆,并拜辞谌姆而去。谌姆宝而秘之,积数十年,人无知者,逮乎西晋之末,许逊、吴猛二人闻姆有道,远诣丹阳,求授道法,姆乃授以孝道明王之教,真仙飞举之宗,及正一斩邪、三五飞步之术,并以兰公所授孝悌王金丹宝经铜符铁券,一遵元戒,传付许君。
  许君方心期每岁必来谒姆,谌姆即觉之,曰子勿来,吾即将返帝乡矣。于是致香茆一根,望南掷之,曰:子归认茆落处,立吾祠,岁秋一至,足矣。
  许君既还,首访飞茆之迹,于所居之南四十余里得之,已悉茆丛生矣,遂建祠,亦以黄堂名之,每岁仲秋之三日,必往朝谒焉。 

  五、许旌阳

  许旌阳,名逊,字敬之,乃颖阳许由之后也,其父于汉末避地于豫章之南昌,因家焉。逊生于吴赤乌二年(西元二三九年)正月廿八日。
  生而颖悟,与世无忤,尝徒猎,射一麀鹿,中之,子坠,鹿母犹顾舔之,未竟而毙,因之恻然感悟,即弃折弓矢而学道,博通经史,明天文地理,音律五行经纬之书,嗜神仙修炼之术,闻西安吴猛得至人丁义神方,南海鲍靓秘法及天降云符,遂往师之。
  太康元年(西元二八O年)被举为蜀郡旌阳令,年已四十二岁,某岁大疫,民死者十有七八,逊以丁义神方拯之,凡符咒所及,随即痊愈。
  为旌阳令既久,知晋室将乱,乃弃官东归,既而与吴猛闻金陵丹阳县黄堂观有女师谌姆,有道术,因往师之。谌姆乃登坛依科盟授正一斩邪之法,三五飞步之术。
  尝炼神丹于艾城之黄龙山,丹成醮谢上帝,服仙丹于旌阳山,后斩蛟于鄂渚,诛蛇于海。
  明帝太宁二年(西元三二四年)大将军王敦带兵内向,孙与吴猛、同往谌,冀说止,时郭璞先在幕府,乃与同见王敦,敦喜而延之饮,并问曰:予梦以一木被天,君等以为何如?逊曰:非佳兆也,猛曰:木上破天,未字也。公勿妄动。王敦闻之色变,令郭璞筮之,璞曰:无成。王敦不悦,问曰:予寿几何?璞答曰:公若举事,祸将不久,若还武昌,则寿未可限量也。王敦怒曰:君寿几何?璞答曰:寿尽今日日中。王敦大怒,令武士擒瑛斩之,逊乃举杯掷起,化为白鸽,飞绕梁栋,王敦以举目,失二君所在,后王敦竟败,惋愤而死。
  逊后勤修至道,作《醉思仙歌》,所居之地,鸣鹤飞翔,景云旋绕,宁康二年(西元三七四年)逊年一百三十六岁,仙眷四十二口,拔宅同时飞升,鸡犬亦随逐飞腾。
  按:刘悟元谓:所谓跨龙上天,非言肉身乘龙而去地,拔宅飞升之说,乃一子成道,九祖升天之意云耳。
  闵小艮曾扣问沈太虚,太虚转叙李泥丸之言,意谓:拔宅一义,是有二门,一法一道,法幻而道真也。古今拔宅升举者七十余所,由道而升者,惟黄帝、桓玄与贞白也。他如伯阳、淮南、旌阳辈,皆假法以显道,实则避地海岛,加修还虚等等,道成与否,未可知也,是乃肉身偕宅而去者。
  故说黄帝、桓玄、贞白三人乃是肉身冲举,余皆蜕壳而已。
  又按:闵小艮之说亦未必可靠,盖肉身终必委化,古来传说天元神丹可以让肉身化气,飘然轻举,稽之现代科学以及佛教缘起之说,似未可信。

  六、林灵素

  林灵素,字通叟,温州永嘉人,生而五岁不语,忽有道士来,见灵素而说:久不相睹,将来面觌,抚掌大笑而出,灵素自是能言。七岁读书,粗能作诗,日记万字,苏东坡来见,以历日与读,一览了无遗误,东坡惊异曰:子聪明过我,富贵可待。灵素答说:我志异于先生,愿作神仙也。
  年将三十,博通儒道经典,曾游西洛,遇一道人姓赵,交游数年,一日忽视灵素云大限将至,与子暂别,后事请诸子料理。七日后果死,灵素为之沐浴安葬毕,见遗物中有书三册,分文十九章,显题付与林君,册上题曰:神霄天坛玉书,言神仙变化,兴云致雨,符咒驰遣下鬼,役使万灵之事。灵素受书,豁然神悟,于是诵咒书符,役使雷霆,与人治病,立见功验。次年游岳阳楼复遇赵道人云是汉天师弟子赵升。
  茅山道士刘混康奏明徽宗,道录徐知常录灵素之神霄谣以呈徽宗,乃令引灵素入见。
  神霄宫成,徽宗引百宫游行曰:
  宣德五门来万国。
  蔡京等人沉思无以答,灵素曰:
  神霄一府总诸天。
  灵素在京时,虽宰执亲五之尊,亦不与交谈,惟虚靖天师张继先至,即开门对话。
  宣和元年(西元一一一九年)八月,忽一日,携表见太守,乞为进呈,别州官亲探邻里,曰:尘世不可久恋,况大祸将及,即当辞去,命张如晦曰:吾法门以付惟汝,尚有六印、九符,并六丁妙用神机,尽付于汝。言讫,所纸笔书颂曰:
  四十五岁劳生,浮名满世峥嵘;只记神霄旧路,中秋月上三更。
  书毕,上香一炷,时正三更,月朗风清,忽有霹雳一声,灵素遂坐化而去。
  按宣和元年时四十五岁,则灵素当生于宋神宗熙宁八年(西元一O七五年)。
  (苏东坡一O三六—一一O一年)
  白玉蟾赞曰:
  大宋天师林侍宸。飞罡蹑纪召风霆。
  四十五年人事足。中秋归去月三更。

  七、张继先

  神仙体道通鉴卷二十页七(萨守坚生于元苻庚辰九月廿五西元一一OO年)
  张继先,字嘉闻,号修然子,赐号虚靖先生,为江西龙虎山嗣汉第三十代天师。
  宋元祐壬申(西元一O九二年)十月二十日生于蒙谷庵,五岁不言,一日闻鸡鸣,忽能吟诗。
  九岁嗣教,宋崇宁四年(西元一一O五年)徽宗召赴阙,年甫十三,召见殿,帝问师居龙虎山,曾见龙虎否?对曰:虎则常见,今日方睹龙颜。又问炼丹之道,对曰:此野人之事,非人主所宜,但清静无为,便同尧舜。帝悦其言,命入寝殿,赐宴而出。
  虚靖役使雷霆,如用奴隶,斩妖逐祟,随手辄应。因志在冲淡,引解以归,作静通庵于上清宫,后为心斋坐忘之所。
  宋钦宗靖康二年丁未(西元一一二七年)金兵入寇,徽宗为太上皇,遣使往召,虚靖承召至洄州,作颂云:
  一面青铜镜。数重苍玉山。
  恍然船夜发。移迹洞天间。
  宝殿悉云合。无人万象闲。
  西山纪日下。烟雨落潸潸。
  书毕,端坐而逝,年三十六岁。
  遗作有《明真破妄章》、《虚靖天师语录》。
  白玉蟾赞曰:
  七返还丹阿谁无。
  先生归去谁识渠。
  时人要见真虚靖。
  北斗西边一点如。

  八、王文卿

  王文卿(一O九三—一一五四年),字逑道,江西建昌南丰人,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西元一O九三年),生而神异,长而聪敏,尝为诗云:
  红尘富贵无心应。紫府神仙有志攀。
  于是志慕清虚,不贪名利,幅衣节杖,常游胜地。徽宗宣和初,将渡扬子江,遇异人授以飞章谒帝之法及啸命风雷之书,遂能召雷祈雨,役神驱鬼。
  林灵素奏徽宗诏之,不赴者凡十八诏。宣和四年(西元一一二二年)七月徽宗又亲颂宸翰,且礼延聘,文卿既奉诏赴阙,奏闻玄化无为大道,徽宗大悦。
  扬州久旱,帝命王文卿祈雨,先生得命,数日之后,扬州果大雨。
  宣和七年七月下诏文敕冲虚妙道先生,特授太素大夫神殿校籍视朝请大夫,未几又敕神殿侍宸。
  后上表乞还山林,不准,又命明堂祈晴皆验。钦宗靖康元年(西元一一二六年)又奏请还乡,侍奉母亲,帝听其奏。
  高宗绍兴十三年(一一四四年)下诏先生,不赴,绍兴廿三年(西元一一五四年),癸酉八月廿一日,辞县宰,别交游,于廿三日晨起作颂:
  我身是假。松板非真。
  牢宠俗眼。跳出红尘。
  颂毕,隐化于县之清都观许旌阳炼丹之堂,其时雷霆一声,遂化去。年六十二岁,人多以王侍宸称之。
  著作有《玄珠歌》一首,白玉蟾为之注。白玉蟾赞曰:
  醉持铁石叫风雷。玉帝纶言召两回。
  到得人间无鬼蜮。依然长啸入西台。

  九、萨守坚

  萨守坚,西河人,生于元苻庚辰(西元一一OO)年九月廿五日。自称汾阳萨客,少有济世利人之心。尝学医误用药杀人,于是弃医学道。
  闻龙虎山三十代天师张虚靖及林灵素、王文卿二侍宸道法崇高,欲求其学,出蜀至陜,行囊已尽,闷坐磐石间。忽见三道人来,守坚乃问此去信州路途远近,道人问所欲,答以欲访虚靖天师参学道法(虚靖天师生于一O九二年殁于一一二七年)(林灵素一O七五—一一一九年)(王侍宸一O九三—一一五四年),道人曰天师羽化矣。守坚闻后怅惘不已,一道人云今天师道法亦高,吾与之有交情,当为子作书,持以访之,于是三道人各授一法与守坚,一为咒枣术,一为煽疾术,一为雷法,守坚依法行之皆验。
  及平信州(在江西),出示书信,天师全家痛哭,(按:虚靖天师未婚,三十六即殁)盖书信乃三十代天师亲笔也,信中言与林灵素,王文卿各授一法与守坚,可授以未尽之文。于是守坚之道法大显于世,著有《雷说》、《内天罡诀法》等书。后游闽中,一日端坐而化。 

  十、葛玄

  葛玄,字孝先,江苏句容人,生于汉延熹七年(西元一六四年)甲辰四月八日,生而灵秀,长通经史。八岁丧父,未几母亦亡,后每见园池台树有其父手泽履迹,辄仰天哭号。
  性好弹琴,诵老庄,安闲淡泊,知足无求,年十五、六名振江左。志欲遁迹灵岳,访求异人,于是入赤城山,精思念道,常饵芝术,竟能绝谷不饥。
  汉光和二年(西元一七九年)正月朔,于天台上虞山,感遇神人王思真授以〈上清斋法二等〉、〈三箓〉、〈七品斋法〉及徐来勒授以三洞四辅经箓,修行秘诀、金书玉诰符图等。
  吴初,左元放自洛而来,葛玄从之而受白虎七变,太清九鼎金液丹经,炼气保形之术,治病劾鬼秘法,行之三年,遂能变化无方。
  葛玄能于一日之间分身数十处,同时与见之,性好饮酒,每饮辄归,醉则入深渊之中,卧竟日,酒解乃出,或夏日盛热,亦入深渊之底,一日许乃出,即所谓闭气胎息之术也。
  后又感遇太上,授以霹雳火府雷法,策役雷神,诛伐不道。及念汉家倾覆,三国战争,旱漂凶荒,兵伤殍死,不可胜纪。穷魂滞魄,沉沦恶趣,于是删集灵宝经诰,撰成祭炼大法、生天宝箓、灵宝秘诀,建立法坛,于三元八节吉日良宵,普召诸大地狱之穷魂滞魄,来诣坛前,俱受祭炼,只承符箓,各遂超生。后将此祭炼经法宝箓,符文诀目等传付合皂宗坛及冲虚坛,流传后学,广度沉沦。
  又念群生虽得人身,恣情纵欲,不修正道,遂总括上清灵宝诸部真经,撮其枢要,集为《慈悲道场九幽大忏法》一部十卷,流传天下,以祈宿业祈愆,一时消灭。
  吴主尝请斋焚香,延请葛玄,咨以仙道,时葛玄之弟子张泰富、孔龙、郑思远咸同侍在侧,葛玄告以清心守一之旨,吴主叹美其言。
  嘉兴二年(西元二三三年)正月朔日,辞太子而去,一日又辞吴主而去。
  尝告弟子谓仙道有即时升天者,亦有十年,数十年、百年,数百年而后升天者,取决于功行多少也,未升举前,皆居五岳名山及八海中十洲三岛焉。
  赤乌七年(西元二四四年)八月十五日午时,轻举升天,寿八十有一。
  按:葛玄得左慈受仙术,并学炼丹及符箓之法,得王思真、徐来勒授上清灵宝斋法,可谓道法术三者兼备,然以道为尊身,道若不成,则所谓仙术、斋法者,皆是梦幻泡影而已。
  葛玄所传之教,名为灵宝。
  张陵所传之教,名为正一。
  许逊所传之教,明为净明。
  茅山所传之教,名为上清。
  四种教法,名称不同,追溯其源,皆托言太上所传。

  十一、葛洪

  葛洪(约西元二八八—年间人),字稚川,丹阳句容人,少好学,家贫,乃亲自伐薪,以货纸墨,夜辄写书诵习,遂以儒学知名。
  幼好神仙,志在炉火,从祖葛孝先学道后成仙,以丹术授弟子郑思远,洪乃从思远学,尽得其法。又师鲍玄,鲍以女妻之。
  晋成帝咸和初(西元三二六年)王导召补州主簿,后选为散骑常侍领大著作,葛洪力辞不就,以年老,欲炼丹以期寿,闻交趾出丹砂,乃求为勾漏县令。
  洪遂与子侄俱行,至广州,刺史邓岳留之,不听去,洪乃栖止于罗浮炼丹,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述不辍,有《抱朴子内外篇》,其内篇极言神仙可学,金丹可成,非荒诞虚无迷信神话也。
  又精于医术,有《肘后要方》传世。
  忽一日,与刺史邓岳疏云:当游行寻师,克期便发。邓岳得书,狼狈往别,及至巳日中,见葛洪坐,兀然若睡而卒,邓岳既至,已不及见,年八十一。颜色如生,肢体柔软,举尸入棺甚轻,世以为尸解得仙而去。
  其生卒年月未详,或说为西元二八三—三六三年。

  十二、陶弘景

  陶弘景(西元四五六—五三六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人,生于刘宋孝武帝孝建三年(西元四五六年)丙申四月三十日。
  幼而聪识,长而博达,十岁读《神仙传》,谓人曰:仰青云,睹白日,不觉为远矣。
  年四十,始求托山林,栖止于句容之句曲山而立馆,自号华阳隐居。
  尝于甲子、乙丑、丙寅(西元四八四-四八六年)三年之中,就兴世馆主东阳县孙游岳咨禀道家符图经法,虽相承皆是真本,而经历纂写,意有未惬,于是博访更正,戊辰年(西元四八八年)起,东行浙越,寻求灵异,至会稽大洪山,谒居士娄慧明。至余姚太平山,访居士杜京产。又至始宁山,谒法师钟义山,及始丰天台山谒朱僧标,更诸流宿旧道士,并得真人遗迹十余卷。凡东过长山、吴兴天目山、於潜、临海、安固诸名山莫不经历焉。
  永元初(西元四九九年)筑三层楼栖止,弘景居其上层,弟子居中层,接宾客于下层,潜光隐耀,内修秘密。
  特爱松风,庭院遍植之,每闻其响,便欣然为乐。独游泉石,见之者以为仙人。
  梁武帝革命,议国号未定,弘景乃引诸忏记,梁是应运之符,武帝即位后,恩礼弥笃,书简不绝,冠盖相望。自得秘诀,以为神丹可成,每苦无药,帝皆给之。每逢国有大事,武帝无不前以咨询,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大同二年(西元五三六年)克日告化,时年八十五,颜色不变,屈伸如常,屋中香气,积日不散,谥曰:贞白先生,弟子数十人,唯王远知、陆逸冲称上足。
  按:大同二年,陶若年八十五,则其生年应为西元四五二年,而非西元四五六年。
  又佛教禅宗东土初祖达磨亦相传入灭于此时。

  十三、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云笈七签》),字子微,河内人,生于唐贞观廿七年(西元六四七年),少事潘师正,得符箓导引服饵之术。
  后浪游,远诣天台山,武太后闻其名,召至都城,降诏赞美。未几辞去,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 、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睿宗(西元七一一年)令其兄承袆就山迎至京,入宫中,问以阴阳术数,承祯对以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且目所见者损之尚未能巳,岂复攻乎异端,而增其智虑哉?
  又问治国之道,对以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私,则天下理焉。且大人与天地合其德,是知不言而信,不为而成,无为之旨,理国之道也。睿宗叹曰:广成之言,何以加此?因固辞还山,睿宗乃赐宝琴霞帔。
  开元九年(西元七二一年)明皇遣使迎至京,帝亲受法箓,前后赏赐甚厚。
  承祯又善篆隶,自成一体,号金剪刀书,曾写三体道德经,刊正文字,着五千三百八言为真本。
  仙宗十友卢藏用早隐终南山,后登朝,居要官,见承祯辞睿宗将还天台,藏用指终南山曰:此中大有佳处,何必天台?对曰:以仆观之,乃仕官之捷径耳,藏用有惭色。
  开元廿三年(西元七三五年)坐化,年八十九。门人甚众,唯李含光,焦静真得其道。
  著作流传于今者,唯《坐忘论》。

  十四、谢自然

  谢自然(《混元圣纪》、《神仙通鉴》七八O—七九五),蜀人,唐建中初(西元七八O年)诞生,生性颍异,不喜荤血,随母游大方山,见老君古像,遂礼拜而不愿下山,于是居住在山顶,常诵道德、黄庭。
  年十四,因食稻米饭,见是生虫,此后即绝粒不食,尝食皂荚汤,因致吐痢,遂改食柏叶,一年后,柏叶亦不食,九年外,更不饮水。
  曾以大道难遇,欲求真仙于蓬莱,乃自备舟楫入海,涉洪涛,直往而无惧,至一山,遇道士言天台有司马子微,身居赤城,名在丹台,自然乃束装而回,访司马子微于玉霄峰,得受真诀,辞归默修。
  东岳夫人与诸仙时降其家,劝以香汤沐浴,不得用乳头香,并云:上天自有真仙,非鬼神之类,上界无削发之人,得道之后,悉皆冠履仙装也。凡斋食,宜洁净器皿,诸神每斋观,深恶不洁。
  贞元六年(西元七九O年),刺史韩佾疑其妄,闭禁于北堂东阁,累日方开,见谢女声音畅朗,佾大惊,即令女自明师谢自然焉。
  谢父宦游多年,归见自然不食,怒曰:我家世业儒,何得有此妖惑,乃锁之于室中四十余日,自然益加爽秀,其父惊异之。
  贞元九年(西元七九三年),李坚来守县州,自然告云:居城郭非便,愿依泉石,于是李坚更筑室于金泉山移居之。
  谢自然绝粒凡十二年,知李坚崇尚至道,曾语之,谓服药修道,事颇不同,服柏可绝粒,山谷者可服,近坟者不宜,石上者尤佳。修道者不可居城郭,以具荤腥,仙灵不降也。炼药饮食,宜用泉水,恶井水。凡服气,先调气,次闭气,出入不由口鼻,令满身自由,则生死不能侵。
  《神通通鉴》谓贞元十一年(西元七九五年)乙亥正月十二日辰时,于金泉道场,白昼轻举,州人尽见。
  《混元圣纪》及《真仙体道通鉴》则载:德宗贞元十年甲戌(西元七九四年)十月十六日,果州南充县金泉山女冠谢自然修道功成,白日飞升,后三月(《通鉴》谓三日)自然再自天降,谓刺史李坚云:恐世人不信有神仙之事,故暂未语君,言讫又升天而去,李坚以表上闻,德宗赐诏褒谕曰:
  所部之中,灵仙表异。
  玄风益振,至道弥张。
  并令于道场祠之。
  韩昌黎(西元七六八—八二四年)有诗纪之,前则叙事,后为毁谤。
  按:谢自然如生于七八O年,则不能师事司马子微(西元六四七—七三五年。

  十五、魏华存

  魏华存(西元二五二—三三四年),字贤安,任城人,晋武帝左仆射魏舒之女,幼而好道,志慕神仙,经书子史,无不遍览,摄心夷静,亲友来往,相见尤稀。
  年廿四,父母强适南阳刘文,生二子,长曰璞,次曰瑕。刘文为修武令,华存随之,唯心期仙灵,精诚弥笃,二子初长,遂斋别室,谨修道法,将踰百日,感降群真,各授琅函。清虚真人王褒所授尤多,景陵真人又奉扶桑大帝君命,特授华存《黄庭内外经》,令读诵存念,调和脏腑,安适魂魄,以期洞观鬼神,复返婴孩。
  后其夫刘文物故,华存乃携二子渡江,璞为温太真司马,至安成太守,瑕为陶太尉从事,至中郎将。华存自洛达西南,寇盗之中,尝以《黄庭经》自随。
  既见二子成立,于是冥心斋静,累感真灵,晋成帝咸和九年甲午(西元三三四年)化去,年八十三,以此推断,华存当生于西元二五二年。人称南岳魏夫人,即紫虚元君。
  按:《黄庭经》有内外景两篇之分,晋王羲之(西元三O三—三六一年)有写经换鹅之故事,此经即是外景也。
  陶弘景《真诰》云:《上清真经》晋哀帝兴宁二年(西元三六四年)南岳夫人授其弟子,使作隶字写出,数传之后,为某人所窃,因济浙江,遇风沦漂,惟黄庭一篇得存。
  复按:魏夫人化于咸和九年(西元三三四年),而《真诰》所叙黄庭一篇系魏夫人于兴宁二年(西元三六四年)所授,显然是后魏夫人之逝世三十年,年代有误矣,推断当是魏夫人生前即已口传其弟子,而弟子再予笔录成书,方符事实。此篇较王羲之所写《黄庭经》迟传于世,即是后代所说内景篇也。

  十六、罗公远

  罗公远鄂州人,一说彭州九珑人,唐明皇好方士,刺史具名以闻,明皇因而召见,每问无不称。
  剑南有种水果,名为日熟子,张果、叶法善与明皇,以法术取之,并说:午后必至。其日大家拥灯而坐,公远后来亦同坐。已经日暮,而水果仍未送到,张果与叶法善相饮而说:难道是罗君作梗?公远乃笑,于炉中拨出一火筋,未几,使者即持日熟子到,法善问使者何故迟到?使者回答说:到达时,京城烈焰?天,无路可通。诸人闻之皆失色。
  唐明皇曾召公远与法善,金刚三藏试法,而公远常胜。凡出入禁中,或以微言规劝;或直道献替。馘祟驱妖,召龙致雨,无不立验,尤善于隐身术。
  明皇祈传其术,公远劝之不可徇小术而轻社稷,明皇不悦,辱骂公远,公远走入殿柱中,且数说帝过,明皇更怒,劈柱追之,既见,复隐入玉碣中,又击碣,碎为数十块,每块皆见有公远,明皇于是悔谢。
  明皇不死心,强之不已,公远不得已,遂教之,然不肯倾囊相授,明皇自试,总难免留下衣带未隐,明皇又厚赐金帛,祈尽其术,终不可得,乃怒而斩之。中使辅仙玉自四川而还,遇见公远西去。

  十七、申泰芝

  申泰芝,字广祥,系周时申伯之裔,宝庆府郡阳县仁风乡柳塘村人,唐垂拱三年(西元六八七年)丁亥八月初五日辰时出生。器识不凡,敏而好学,通晓六经,于玄教经科一览备悉。
  父丧,遇神人指地,葬于红衙山,未几,无心于世,疏交亲友,钦慕神仙。一日游南岳朱陵洞天,登祝融峰,坐于岩石,叹曰此中有佳致,可惜无缘居此,一老叟,黄冠野服,髭鬓皓然,问其何以叹息,申告以故,老叟乃探囊取书一帙,曰:此即金丹火龙大成之旨,为超凡入圣之机,密而行之,可以成道,泰芝拜谢,归故里,笑谈应对,遂与平素不同,后于莲荷山建造庵寮,立丹灶,采药物,按法修炼,金丹遂成。
  唐开元廿六年,明皇与辟臣谓夜梦神人相告,湖南云山之北,邵陵之地,有申道人,号白云居士,炼丹成道,若礼之,可为国师,必能与国家修禳获福,遂敕翰林草诏,遣使寻访。申泰芝欣然从诏,明皇称之为仙翁,赐号大国师,许其出入禁廷,主领玄教。
  开元廿七年(西元七三九年)八月中秋夜,明皇问申泰芝曰:月宫可到否?泰芝答可。遂同叶法善与明皇拥徒乘云,至于月殿,广寒清虚之府,寒气逼人,见素娥十余人衣皓衣,乘白鸾,笑舞于大桂树下,乐音响亮,明皇乃抄写曲谱,顷刻依前乘云而还,若醉寤而至宫阙。次夕,明皇意求再往,泰芝笑而不允,明皇亦不强求。
  天宝三年(西元七四四年)杨贵妃亦请求泰芝传授秘录,次年二月二日,明皇建宝斋设纸席为座,泰芝端坐而席不倾,明皇叹为神仙中人。泰芝留余斋于几,明皇问为何用?泰芝答以遗母,明皇问路程遥远,何时可到?答说今夜可到,明皇未之信,遂附斋与郡陵郡守,及到郡,斋尚温,郡守遂即具表谢帝,帝见上表时日,果与赐斋之日同,明皇与群臣无不信服。
  安禄山兵变之前,泰芝乞赐故里,明皇从语,敕宫中陈氏制法衣一袭以赠。陈氏系尝侍茶渴之职,供侍泰芝甚勤。泰芝临行赠丹药一丸,名绛雪丹,嘱系命终之日可服此丹,可先告于帝听,若气绝之后,以身入棺,盖须半掩,冢门勿塞,高大其墓,容魂魄出入,尚不受轮回之厄,百年之时,尸身不坏,遇生人之气,即死而后生,为地仙矣。
  后陈氏病危,以此事告明皇,从其所请,葬之于禁城三里外,题其墓曰兰昌宫。后于宪宗元和年间(西元八O六—八二O年)薛昭为禁城捕尉,出理民讼,枉法受赂,被纠弹,逃至禁城,暮遇老叟指点往兰昌宫,宫廷旧败将类,遇一女子容貌妖娆,与谈往事,并引之揭棺盖,见一女子面目姣好,温暖而起,即服绛雪丹之陈氏也。
  天宝十四年(西元七五五年)乙未八月十三日,申杨二姓集社,会于宜唐观,泰芝亦承请前赴,中途遇神人与桃三五颗,献之长宿,不受。泰芝遂剖食之,须臾之间,仿佛闻步虚之声,余胡峰顶,祥云弥漫,泰芝遂随朱衣二人白日飞升而去,年六十有九。
  按:《历代真仙体道通鉴》所载有申泰芝与申元之两人,申泰芝传简略不详,独《道藏》中有〈云阜山申仙翁传〉记其生平故事特详,其施术于明皇游月宫之事,与《体道通鉴》中之申元之相同,不知是否《体道通鉴》之编者疏失所致,附志于此,以俟高明。

  十八、火师汪子华

  汪子华字时美,蔡州汝阳县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年(西元七一四年),七岁能诵诗书,九岁通诸经大义,十三岁知天文地理之学。
  年登四十,累入选场,三举不第,于是弃儒,学老庄之道,求长生之术,不复求仕进。乃与颜真卿同师白云先生张志和,再师赤城司马承祯,受清静之道,遇安禄山之乱,弃家云游,访道诸方,路经南岳,入祝融峰下结庵修道,九年未曾下山。
  宝应元年壬寅(西元七六二年)七月十五日,火师年四十九岁,紫虚元君下降其庵,传授道要,依法修持廿八年,丹成道备。
  贞元五年(西元七八九年)正月七日飞升于祝融峰下,年七十七。著作有《雷霆奥旨》。
  曾训曰:求仙慕道之士,不炼内丹,形还败坏;不炼功行,难达玄境;不济疾苦,道果难成;不漱华池,神不清悦。欲求仙道,功行为先。

  十九、金蓬头

  金蓬头,名志阳,号野庵,永嘉人也,平素蓬头一髻,世因以为号,生而不群,长而慕道,师事全真道士李月溪,月溪即李志常之门人,李志常则为丘长春高弟也。
  尝由武夷龙虎二山,龙虎主先天观者傅师正,馆师于蓬莱庵,蓬头攀陟岩壑,侣鹿豕,卧云雾,视以为常,或夜坐盘石,蛇虎值前,辄愕而逝去。命其徒筑天瑞庵于峰顶,凡病患叩之,即应以所供果服之,无不应焉。
  于天旱时,登龙井,召龙出听,警以偈,龙腾入水,少顷,天即大雨。
  至元丙子(西元一三三六年)四月十日,令徒书一颂坐逝,越十三日两颊若栗,肢体温软犹生,葬于庵侧,所授弟子则有劳养素、郭处长、李西来、张天全、殷破衲、方方壶、黄公望等人。

  二十、莫月鼎

  莫月鼎,名洞一,字起炎,浙西霅川人(《仙鉴》作海川归安人)。聪慧英敏,酷慕道法,雅志人仙,从青城山徐无极受五雷法,与同乡西野沈震雷同师事邹铁壁,得王侍宸《九天雷晶隐书》,由是道法高,姓名著,求道者甚众。
  其接度门人多致叱,试其诚怠,有不堪者,辄中道而废。
  至元丁亥(西元一二八七年)被召赴阙,一说己丑年(西元一二八九年),以胡桃掷地,雷霆应声而发,请雨立至,一时名动京师。
  月鼎之道派盛于西江,昌于东吴,延佑庚寅秋(按:延祐年间,并无庚寅),趺坐问弟子曰:是何时也?弟子答以曰早午矣。于是索纸笔作偈曰:
  七十四年明月。也曾阴晴圆缺。
  今日大地光明,三界虚空透澈。
  书毕端坐而逝,颜面如丹。
  按:若以庚申年计,则莫月鼎当生于西元一二四七年(与张三丰同年)。
  莫月鼎属于神霄道士,精于雷法,门人有王继华、王惟一、潘无涯等人,宋濂为其撰《莫月鼎传》。著作有《书符口诀》。

  二一、叶法善

  叶法善,字道元,处州松阳人。七岁时溺松阳江,三年复返,父母问其故,曰:青童饮以云浆,引我朝太上。
  称师事青城赵元阳,受遁甲,入蒙山,神人授书,诣嵩高山,岳神传剑,卜居卯酉山。尝游括苍山,遇三神人于石洞中,授以正一盟威,三五飞步之法,后周游名山洞天,诛妖馘邪,无不应验。受知遇于唐高宗及中宗两朝。
  唐中宗景龙四年(西元七一O年)三神人复降语之不可遂隐山林,于是又辅睿宗及玄宗,并于睿宗时拜鸿胪卿,封越国公。
  开元初,中秋夜,施术与唐玄宗同游月宫,闻天乐,问其名,曰紫云曲,明皇默记音律,反归,遂制成霓裳羽衣曲。
  唯《龙城录》(《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引)记载是申天师元之,又一说是罗公远,三说不同,不知何者为确。
  叶法善之祖,名国重,葬于松阳之酉山,法善于其处置道院,立碑于下,并请北海为其祖作碑文。北海梦叶法善再来求书,允之,书未尽,钟鸣梦觉,至丁字下,数点而止。当法善刻碑毕,将墨本前往致谢,北海惊道:始吾以为梦,乃真邪?此即世所盛称之追魂碑,亦称丁丁碑也。
  叶法善修道且精于法术,亦曾因唐明皇之追问,道出张果为混沌初分白蝙蝠,言讫七窍流血,僵仆于地,明皇求张果赦之,张果以水噀法善面,遂复生。
  据传叶生于隋炀帝大业十二年(西元六一六年)卒于唐明皇开元十年(西元七一二年),一说尸解于开元八年,地曰景龙观。年一百又七岁。
  有弟子百余人,入室者卢齐物、尹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