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满勤张艳梅诈骗:课堂教学方法简介之二(续之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46:46

61、五“一”五“多”作文教学法

所谓五个“一”就是“一例多用、一事多想、一题多议、一体多作、一文多评”。通过严格而有序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习作素养,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写作的习惯,大有好处。
  (1)一例多用
  学生阅读量少而窄,缺少生活经历,手中掌握的素材十分有限。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指导他们注意选择手中仅有的素材尽可能地与文题相切近,使这些素材与题意相一致,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通常情况下,一棵树在甲地能生长,通过合理移植在乙地同样也可以开花结果。例如,伦敦图书馆的一个座位下,留下了伟大导师马克思长年累月来此学习磨出的两个深深的脚印,在他的巨著《资本论》中,哪一页不闪烁着这脚印的光辉这个例子,在学生中间广为传颂,都很熟悉。它不仅是“书本有路勤为径”和“业精于勤”有的力论据,而且是“革命导师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楷模”的最好例证。又例如“球王贝利,在他踢进一千个球以后,有人问他:‘贝利先生,请问你对哪一个进球最满意’?贝利说:‘下一个’”。这则例子,既是一种奋进超越的精神的表露,又是永不知足,努力进取,敢于胜利,充满自信的豪言壮语。学生在习作中,可以有针对性地选用,把文章写活。素材多,能写好文章。但素材少,就未必写好文章?当然不,只要我们能运用得恰到好处,同样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2)一事多想
  常常听到不少人抱怨文章不好写,因为似乎没什么好写:英雄人物并非比比皆是,曲折经历又少之又少,名山大川更难得一顾……平时看到的一切似乎都平平淡淡,能写出什么来呢?可是事实并非如此。一件小事,普通不过。可当你对它提炼、加工以后,就能有质的飞跃。正如清代诸名诗人、学者袁枚所说:“蚕食桑,而吐者丝,非桑志;蜂采花,而所酿所密,非花也”。丝绸多么华贵,蜂蜜多么甜美,它们与普通的桑叶,野花有巨大的差别,但它们也确是从普通的桑叶、野花中来,所不同的是它们经过了蚕和蜜蜂的辛勤劳动;丝是蚕的心血所凝,蜜是花的精华所聚。即使是一件小事,只要我们对它细心观察,展开丰富的想象,灵活运用,何愁写不出好文章呢?
  (3)一题多议
  “文无定法”。一个文题,它包含的意义往往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想象,不能拘泥成一个定式。

(4)一体多作
  在河边上,学不会游泳”,“不敢放枪的人,一辈子打不着野兽”。这些话,说明一个道理:要想学什么,就得练什么;要想学得好,就得多练才行。有人问鲁迅先生作文的“窍门”,鲁迅回答说:“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则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鲁迅先生这话讲得多么恳切清楚啊!我们说“读书破万卷”,则“下笔”才能“有神”。如果光做到“读书破万卷”,从来不去下笔,怎么能有“神”呢?怎么能写出好文章呢?因此,光有理论不行,还必须有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一种文体的技巧,试图通过两三次作,就能掌握,那是不可能的。必须反复练习,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多次练习中逐步地摸索,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5)一文多评
  文章的评改为广大语文教师常用的手段。因为它切合学生实际,针对性强,学生容易理解,对提高作文水平有很大帮助。但评改的方法要得当,不能由老师唱独角戏。教师可采用假设法、对比法、鼓励法、讨论法等形式激发学生思维,使之思出其中的道理。  
   62、形象图解教学法

形象图解是精要语言文字和简明线条的形象结合性,它是以造型艺术为主,语言艺术为辅的。图解充分挖掘了课文的结构美、意境美;语言美等多种美的因素,利用形象设计而成,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设计的原则是:
  求美。图形力求结构匀称,布局合理,形象生动,给人美感,值得欣赏、回味,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避免单调、呆板。
  求新。图形力求形式新颖,独特,在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求实。图形力求不脱离教材和教学实际,不搞随心所欲的为美而美,为新而新,面是针对每篇课文内容的有的放矢,适合于高中学生的思维形式和兴趣特点,使教师画图时,省时、省力。
  求精。图形力求构图线条简单和词语精练。给人印象深刻,容易记快,改变雕肿、冗长的面孔。
  形象图解有多种造型,这里主要介绍八种:
  1.植物造型:如《屈原列传》的图形是一棵“翠竹”,《故都的秋》是一棵“小树”,《荷花淀》的图形是朵生长在荷花池中的“荷花”。
  2.几何造型:如《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图形是菱形,《季氏将伐顺臾》的图形是曲线,《拿来主义》的图形是圆形,《水调歌头·游泳》的图形是长方形。
  3.人物形象造型:如《阿Q正传》的图形是:“Q”,《全我所欲也》的图形是一个“人”。
  4.自然景观造型:如《长江三峡》的图形是一条“峡谷”,《绿》的图形是一个“小潭”,《荷塘月色》的图形是一个“荷塘”,《天山景物记》的图形是“湖泊”和“小溪”,《涉江》是图形是一条“江”,《威尼斯》的图形是一个“河网岛群图”,《游褒禅山记》的图形是一座陡峭的“山”。
  5.汉字造型:如《土地》的图形是一个“土”字,《庄暴见孟子》的图形是一个“王”字,《雁荡山》的图形是一个“山”字,《群英会蒋干中计》的图形是一个“瑜”字,《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图形是“巨人”二字。
  6.生活用品、食品造型:如《影泰蓝的制作》的图形是一个“花瓶”,《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图形是一个“阶梯”,《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图形是一个“荔枝”,《药》的图形是一个“馒头”,《纳谏与止谤》的图形是“两面镜子”,《灯》的图形是一个“灯泡”,《守财奴》的图形是一个“钱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图形是一间“茅屋”,《项链》的图形是一条“项链”。
  7、社会景观和事件造型:如《赤壁之战》的图形是“两军对峙交战图”,《鸿门案》的图形是“宴会图”,《雄关赋》的图形是一座“雄关”,《过秦论》的图形是一个“三方实力对比图”,《文学和出汗》的图形是“打靶图”。
  8、意境造型:如《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的图形是一条曲折的“路”,《记念刘和珍君》的图形是一把“火炬”,《风景谈》的图形是一个“画轴”,《谭嗣同》的图形是一座“高山”,形容他的精神与高山一样“屹立人间”,《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组“刀丛”,《祝福》的图形是“一座门楼”,由“两扇大门和一个门坎”组成。
    形象图解的使用对象是学生和老师。学生使用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自学法。学生可以利用课下时间分析每篇课文的问题,初步搞清图解的内容。二是印证法。教师在课堂上分析完问题,展示图形后,学生打开形象图解一书,印证老师讲课的内容,并质疑问难,这时,学生不必在笔记本上画出黑板上展示的图形了,节省了课上时间,而且比笔记本便于长期保存。三是复习法。期中、期末复习时,学生看看问题设计和图解,课文内容就会一目了然,清晰可见。教师的使用主要有四种方法:一是逐步展示法。分为六步,第一步设疑,教师把设计的问题用投影仪展示出,学生手里有书,直接看书也可以。第二步思疑,学生独立思考展示的问题。第三步议疑,四人小组议论思疑结果。第四步解疑,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边展示图形。问题分析完,图全貌展示出。第五步质疑,学生打开图解一书,质疑问难。第六步测疑,教师检查一下学生对上述问题的掌握情况。二是填补法。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部分图形,另一部分让学生自己画出,教师指导。三是总结法。教师不是边分析问题,边板书,而是问题分析完,再总结画出图形。四是比较法。教师在黑板上亮出图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再设计图形,师生比较图形的优劣。
  形象图解对学生来说,是个使用三年的“大笔记本”,对老师说,是个“微型教案”。它既适合于粉笔加黑板的教学,又适合于幻灯教学。

  63、语文“点拨”教学法

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拨疑难,排障碍。这种点拨,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其活动规律,适应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排除障碍,教给方法,发展能力。目的是运用启发式原则引导学生自学。从效率论上讲,就是适应当代知识飞速发展与当代生活高速运行的客观需要,采取高效率的教学手段与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去加快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进程。在研究如何大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今天,“点拨法”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

实施“点拨”教学法的基本方式:
    1、暗示引发:在通常用语中,暗示是指人们有意识地用含蓄方式示意某人。心理学上所说的暗示则不同,它是指人从环境中的人或事物所接受的不知不觉或意识模糊的刺激及影响。这种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发的刺激影响作用,叫暗示。运用“暗示引发式”点拨,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暗示心理活动,促进学习某事物的需要、兴趣和动机。同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结合,以充分发挥智慧潜力,取得尽可能好的学习效果。具体的说,就是在点拨过程的开端甚至结束,并不直接提出“学习什么”的目的,而艺术地把学生引入一种境地,来焕发合宜的时机和需要,启迪他们由衷产生相应的情感、想象和思维,使学生自然而又必然地获取某种知识和技能。“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增长率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是能够找到通向心灵之路的基幢。”(《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的见解强调了“暗示引发”点拨教育的意义。

  2、引路入境:境,指美好的境:怎样“入”?强调一个“引”字,也就是点拨。它不是牵拽,更不是灌输,它着重于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共鸣,在思维上达到同步。“引”,实际上是架起一座引桥,教师点拨学生,校正路线,循序渐进。引路入境的范围很广,既关联到学习方法的点拨,也涉及到讲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艺术表现。

  3、辐射延展:点拨,着重于“点”的拨动,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一篇课文是一个沉重的物体,而拨动的某一“点”是垫在杠杆下的石头。石头支撑杠杆起作用,便顺利地移动了物体。这一“点”,可以是“课眼”,可以是“文眼”或“诗眼”。拨动这一“点”延及其余,抓纲显目。既在知识上放射开来,呈网状结构;又在能力发展方向扩展开来,形成发散式思维走势。这就是进行辐射延展式点拨要达到目的。

  4、逆转爆破:教师把有关课文的材料给学生(成立阅读小组),设计出一整套练习题,也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完成。学生进行练习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提供反馈信息的过程。教师据此进行备课。批改作业,然后补缺补差,解决疑难,这就是选点“爆破”。这种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教师完全做到对症下药,点拨能“点”到要害,“拨”到关键。

5、抽换比较:抽换是指:将课文中原有的重点、精彩点等有意抽去、让学生进行反思。比较的内容更多:或找例文与课文配合,求同比异,或是如抽换一样,将重点、精彩点抽出来,换上另一种内容或表达方式,进行比较。这也是为了打破每上一课都是叫好的沉闷格局,活跃课堂气氛,促进思维发展。这种点拨方法也适用于写作教学。

  6、纲要信号:有些文章要掌握的内容很多,重点交叉,头绪纷纭,为了使学生自己解决一些较为容易的问题,以便多出手来攻克某一难点,教师有必要用“纲要信号”的形式让学生先熟悉一部分内容,有些文章浅明如话,几乎不用饶舌,教师干脆将“纲要信号”传递出去,使学生更快地通过学习的关卡。有些构思能力较差的学生,写作时手足无措,文章常常是“乱麻一堆”,怎么办?“纲要信号”传给他,让他明白作文结构的“格”,按照一定的定式来写,进行定向思维。这些,都是“纲要信号”所起到的点拨作用。

  7、激疑促思:“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能摸到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苏霍姆林斯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线,激疑与促思是孪生姐妹。“思”以“疑”为起点,有“疑”才有“思”,无“思”就不能释“疑”。当学生情感被激发起来,兴趣之潮也激荡起来,再点燃“激”与“促”这个外因之火,就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行激疑促思的点拨两个方面:
  8、再造想象:想象力,是一种认识功能。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的各类较多,我们所说的“再造想象”是根据语文的表达或条件的描绘(图样、图解等)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的想象。在讲读教学中点拨学生借助于再造想象来理解他们未曾感知的有关知识,认识他们未曾经历的生活,才能对文章的内容及其表现方法有深入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写作能力。

  9、“挑拨”争鸣: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智能潜力,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适时“挑拨”起争鸣的战火,是很好的占据手段。这种形式也适应青少年敢于探寻知识的心理特点。在中学课本中,有很多值得争鸣的篇章,为我们从事这种点拨提供了条件,知识越争越多,思路越辩越清,问题也越议越明。

  10、举隅推导:教师讲“一”,让学生“反三”,教师讲“一”,让学生“知十”,并且能充分地调动已有的知识潜力,推导、综合、分析出新的知识,这就是进行举隅推导式点拨的效果。所举之“一隅”,所推导的“触发点”应当是典型的例子,具有一定的知识辐射因素。

除了以上介绍的教学方法外,还有许多在此就不赘述了。

64、情感渲染法

情感渲染就是对学生“晓之以情”。它是教师以充满深情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心有戚戚焉”。在讲授《济南的冬天》前,以高亢激越充满自豪感的语调朗诵了方志敏的一段话:“中国天然风景的美丽,不但是雄伟的峨嵋,妩媚的西湖,幽雅的雁荡,与秀丽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可以傲睨一世,令人称羡。其实中国是无地不美,到处皆景。从城市到农村,一山一水,一丘一豁,只要稍加修饰和培植,都可成为流连忘返的胜景。“无论冰封万里的北国,还是沃野千里的南方;无论是白山黑水,还是黄土蓝天,正如歌中唱的那样,祖国处处是花园”。运用此法,辞不可不修,话不可不善。此外,说话语调的高低,语速的缓急,都得悉心斟酌。

65、语文试卷评讲法

试卷评讲是学生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环,试卷评讲效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否,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考试的成败。教师评讲试卷,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是让学生明白“考我什么”,是将学生被动地埋头做题变为主动地审视答题,因此,让学生每做一份试卷,每听一次评讲,都能巩固知识,领悟道理,开拓视野,掌握技巧,提高应考能力,这才是评讲的收获。为了让学生尽早适应高考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讲评试卷应注重“四要”。
  (1)要备好试卷评讲课
  评讲试卷之前,教师一定要备好试卷评讲课,充分做好评讲的准备工作。
  把握试卷内容。试卷内容通常是考查学生语言知识及其运用、文学常识及文学鉴赏、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能力。评讲前,教师应当吃透考题内容,明确考点,分析试题涉及到课文内容有哪此,知识在课内考在课外的有哪些;在试题的难易度上,区分这些题目各占试卷分数的多少,渗透思想道德及弘扬中华文化传统的试题有多少;题型有哪此类别,分数的分布如何。在学生答卷中,主要失误的是哪类题目,其失误的原因是什么。掌握这些情况,以便抓住重点,准确评判学生答卷中的得与失。
  备好评讲辅助材料。评讲前,教师要逐题作好答案,与《考试说明》结合,注明考点。对的为什么对,错的对什么错,错在哪里;为什么选A而不选BCD。涉及到这方面知识的还应补充到答卷上,以便评讲。
  吃透试题内容,分析失误原因、备好评讲材料,目的是有利于评讲,使评讲达到最佳效果。
  (2)要联系课本知识
  分析评讲试卷,不能就卷评卷,以题析题,而应结合课本知识进行评讲,为什么这样做呢?
  第一,更能引起学生对学好课本知识的高度重视。
  第二,更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教师对自己平时讲课中的一些当时不必面面俱到或者未从理论上加以阐释的知识,可借评讲试卷深入讲解。

  (3)要紧扣大纲考点
  教师平时教学以大纲为依据,评讲试卷还应以语文高考《考试说明》为目标,时时不忘与考点挂钩。
  第一,讲明考点、落实考纲、不就题解题。讲考点,就是要学生把握考点,明白“考什么”,从而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第二,依据考点、变换题型,提高迁移理解能力。评讲试题,教师也有时也可依据考点将原题型适当变换为另一题型为学生思考。

  第三,围绕考点、注重基础,以不变应万变。围绕考点评讲试题,尤其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4)要授以答题技巧
  评讲试卷不仅要讲透试题,还要授以答题技巧。虽然答题技巧是多种方法,但对那些考查能力的活题至少应教会学生两点。
  一要教会学生寻找与所提供项相关的契合点。

  二要教会学生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评讲阅读分析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去略读和精读所供文段,搜寻并筛选短文与选项相关的重要信息和材料。

  总之,教师把握试卷,结合课本并紧扣考点评讲试卷,对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考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66、中学语文“五步教学法”

“五步教学法”即:指导预习→检查预习→启发阅读→提炼精粹→练习巩固。“五步教学法”的具体做法如下:
  (1)指导预习,督促自学,信息输入,提示问题
  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每学习一个单元或一篇课文之前,在每传授一种新知识之前,都应先指导学生自学,学习预习必须有教师切实的指导。教师应用重点、有盲目地进行布置。  这一步的方法是指重点、划范围、出问题、给提纲、提要求,指明所学单元或课文的具体内容以及应该看的参考书等。
  (2)检查预习,纠错补漏,信息反馈,发现问题
  给学生上课时,首先要对学生自学情况进行检查,对自学效果好的,给予肯定、表扬;发现学生有知识上的错误,教师给予纠正;有漏洞,教师给予弥补。通过检查预习,使学生自学情况得以反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觉地把握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巩固深化已有的知识,扩大知识领域。
  第二步的主要方法是:问答、板书、阅读、检查读书笔记等。因课文重难点不同、深浅度不同,所用时间也不等。
  (3)启发阅读,开辟新境,信息加工,发现规律
  在检查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本单元或本篇所要传授的知识,做好启发,当好参谋,巧妙指挥,有意设疑,精心设计思维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可以读全文,可以读段落,也可以读其中的一些语句;可以精读、速读、略读、跳读、又可以细读、精读、背诵。通过反复阅读、讨论、质疑、辩论、回答等,把学生引入新知识,新领域,使学生在开辟新境界中遨游、探索,从而使学生扩大知识视野、开发智能,提高思维能力。

第三步的方法是:教师设疑、启发、点拨、搭桥;学生阅读、质疑、发问、讨论、辩论、查资料、看参考书、编提纲、写答案、回答问题等。
  (4)提炼精粹,收论综合,信息储存,整理归纳
  第三步是启发阅读,是把学生放开,进入信息交流、传递。放,不是放开不管,而是放而不乱。放要恰到好处,收要把握时机。第四步的重点是把知识讲新、讲精、讲懂、讲透。
  第四步的主要方法是:谈话、归纳、综合、整理、讲述。这样讲能做到精讲、少讲,使学生对自己获得的知识理解得更深更透;能掌握重点,使学生在学习每篇文章时,在每个单元的学习中都能学到新的知识,有新的收获。
  (5)练习巩固,指导实践,信息输出,信息创造
  第五步要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知识得以巩固和深化。练习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内容可丰富多彩。教师应根据所教单元内容和课文的重难点,精心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性练习。可以读,可以写,可以说,可以背,可以写作文,可以改文章。这一步的重点是训练学生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在训练中,学生快速阅读,快速写作,既训练了脑、手的灵敏度,也加强了读、说、听、写能力的培养。
  这一步的方法是答题、阅读、背诵、听、写、改错、评改等。

67、中学语文思维训练教学法

通俗地说,思维训练并不是撇开课本另搞一套,而是在指导学生读写听说的时候,教给学生应该想些什么和怎么去想。这样,不仅进行了思维训练,而且也会把读写听说训练搞得更好。尽管对思维训练的认识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然而,实际情况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进行思维训练。所不同的是,有的是有意识进行的,有的是无意识进行的。这样说,并不是没有根据的。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理解人物的诸方面思想品质,领会事件的种种性质等,这就是把阅读对象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并一一认识其本质属性,即思维过程中的分析。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总结段落大意,总结人物的性格,总结事件的总体性质等,这就是把阅读对象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它们分别的本质属性构成一个整体,即思维过程中的综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通过课文叙写的人物、事件等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这就是从具体事实中概括一般原理,即思维形式中的归纳。在课堂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语文知识去理解语言现象,这就是由一般原理推出特殊情况的结论,即思维形式中的演绎。上述种种教学活动,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极为普遍。由此看来,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领域中,几乎人人在做,天天在做,并不神秘。问题是,此类教学活动有意识去做和无意识地进行,其效果是不一样的。如果具有进行思维训练的意识,在课堂上进行此类活动时,有意识地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传授一点儿思维方面的知识,传授一些思维的方法。那么,其教学效果比不这样做绝不相同。

进行思维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使学生的思维具有良好的品质。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周密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的思维发达起来。
  (1)怎样进行思维训练
  教师要有意识的、不失时机的、从不同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去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品质。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敏捷性,就是使学生思考问题的速度快,在转瞬之间能够把应该想到的内容思考完毕,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就是思考问题要做到合情合理。这两个方面是并存的。思考问题速度很快,但不合情理,这样的“快”,其实是浪费时间,因为它没有实际意义;思考问题合情合理,但缓慢异常,显然,这是思维质量不高的表现。所以,这两个方面全都做到,才可称之为思维敏捷。
  培养思维敏捷性的方法,主要有下列两种:
  1、设情境

所谓“设情境”,就是教师运用语言描写或其它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某种状况、某种景象表现出来,使学生宛如身临其境。在这样的条件下,请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思考问题。由于学生已置身于某种情境之中,他们已经暂时变成了该情境中的某个角色,此时思考问题就必须要与该情境的节奏相吻合,不能任意拖延时间。这样,他们思考问题就会是主动的,积极的,因而也是敏捷的。
    2、求速度
  所谓“求速度”,就是教师安排学生的思维活动,要有时间要求,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某种速度上进行。当然,教师提出的速度要求,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应该用学生可能达到的速度要求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某项训练内容的速度要求,可以逐步提高。这样秩序渐进地训练学生,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就会逐步增强。
   (二)培养学生思考的广阔性
  所谓思维的广阔性,就是思考问题时想得宽,想得远。这里有两个要求,一个是思路通畅,一个是思维面广。思路通畅是思维广阔性的必要条件。如果路不通或思路阻塞,那么,是不可能想得宽和想得远的。思维面广,指的是思考问题的范围,范围越大,思维的质量越高。
  训练思维广阔的方法很多,下面介绍两种:
  1、全局性启发
  为了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措施使学生的思维对课文的覆盖面越大越好。因为对课文的覆盖面越大,即思考问题的范围越宽广。如果教师的启发,能促使学生的思维覆盖全篇课文时,那么,这样的启发便是“全局性启发”。
  全局性启发不仅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浓缩教学内容,用较少的教学时间,取得较多的教学效果。
    2、添加式拟题
  添加式拟题,指的是:在课文原有标题的基础上,添加一些修饰性或限制的词语,拟定意思更加充实具体的新标题。这样做有两个作用:由于课文的原标题乙排除在外,由于添加标题也是拟出一个排除一个,因此,这就促使学生的思维伸向广阔的领域,此其一;由于是给全篇文章重新拟定标题,因此,学生的思维就要覆盖全篇课文,进行广泛的思考,此其二。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深刻的思维是指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及事物间的本质联系。只有这样去认识事物,才可以说是真正地认识了该事物。所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其关键是教师采取措施,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步步深入。这就要求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措施,应具有使思维向深层发展的导向性。
  下面介绍两种训练方法:
  1、追根寻源
  学生对课文的领会,往往是搞清了说的是什么和它的性质,便以为完成了阅读的任务。但是,他们不知道如果把思维再向前推进一步。就触及到了更深层的东西,使自己获得对事物深刻的认识。这里说的“追根寻源”,是指对事物刨根问底,非彻底搞清楚不可。
  2、椐理析事
  所谓据理析事,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公认的理论去认识事物,从而获得深刻的认识。有些事物,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就可以认识它。由于个人的生活经验毕竟是有限的,特别是学生尚未走入社会,他们在这方面更显得不足,因此,有些事物单纯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还不能认识它或者不能彻底认识它。而公认的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的道理,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思想武器,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教给学生使用某些公认的理论去认识事物,是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又一有效途径。
    (四)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
  思考问题的时候,要做到精细、周到、全面,没有漏洞,不能疏忽大意。这便是思维的周密性。如果遇到问题只是粗略地草草一想,所得到的认识很可能是片面的或存在漏洞的。这就影响了思维的质量,得不到应有的认识。
  怎样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呢?下面介绍两种主要做法:
  1、多方探求
  所谓多方探求,是指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满足于一得之见,而是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寻求种种答案。
  2、彼此联系
  如果孤立地去看一个事物,就有可能得出片面的甚至错误的结论;如果有关事物联系起来认识,就有可能得出全面、正确的结论。所以,在认识事物时,指导学生运用“彼此联系”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
    (五)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未来社会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将是创造力的竞争,谁的创造力强,准将走在前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施创造教育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而创造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对书籍事物和求知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创造性思维具有多种层次。对于学生来说,不能要求他们所进行的创造性思维,能够对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不能要求他们所进行的创造性思维,在生产或生活方面必须具有实际意义;只要他们所进行的思考,对他本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这就可以了。因为,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只是一种训练,是为他将来具有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打基础的。
  (1)多向思维训练
  所谓多向思维训练,就是训练学生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寻求对一个问题的多种正确认识,寻求解决一个问题的多种正确方法。进行多向思维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产生多种正确思维的能力。进行此种训练,不能满足于已经找到了正确答案,而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寻求新的正确答案,直到想尽为止。
  (2)变向思维训练
  变向思维训练,就是训练学生变方向、变角度、变途径地思考问题,改变习惯思路,摆脱思维常规。

  (3)新向思维训练
  训练学生用前所未有的新方向、新角度、新途径思考问题,弃旧图新,超越书籍,寻求首创性的认识,这便是新向思维训练。其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种训练重在求“新”,要设法使学生列辟思维的新角度、新途径、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
   68、点改法

所谓作文点改法,是写作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双边教学活动。先由教师在学生作文的眉批和总批里,从形式到内容、从观点到材料,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具体毛病,利用批改符号和提出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认识自己作文中存在的不足;然后由学生动笔,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自做自改。点改法,是一种作文批改方法。它虽然只是作用在学生的作文批改上,但实际上已超出了单纯作文批改的范畴。它不仅包括了作文批改的全部内容,而且也包括了中学语文教学“读”和“写”的所有训练内容。从基础知识到逻辑思维,都可以用点改法来指导学生。运用点改法批改学生的作文,把“读”和“写”紧密地结合起来了,通过对学生作文的点改,不仅提高了学生了作文的能力,也促使学生阅读能力有了相应的发展。因此,有的教师把点改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使用,用这种方法配合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某种情况下,以“点改”代“讲”,以“点改”促“读”,以“点改”促“练”,达到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点改法作用在作文的批改上,与传统的批改方法的显著区别是:教师不直接说出学生作文中的得与失。而是通过教师的点拔,使学生自己去认识;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怎样去修改,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途径和方法,最后完成作文修改的任务。点改法就是通过这种训练的形式,来促使学生提高作文能力,提高语文能力的,因此,运用点改法批改学生的作文,就不能教师一人包办代替,必须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负责点,学生负责改。

1、点改法的批改符号及使用方法
  为了便于教师“点”,学生“改”,原有的作文批改符号已不够使用,在对点改法的研究和实践应用中,介绍几种符号,其使用方法介绍如下:
  ×错字号,2个以上的错字写成“×2”,3个错字写成“×3”,依此类推。
  =别字号,2个别字写成“2=”,三个别字,就写成 “3=”,依此类推。
  ()标点误号,表明标点错误,错2处写成(2),错3处就写成(3)。
  -词语误号,表示文中的词语有问题,2处有问题就写成2口,错3处就写成3口。
  一一语句误号,表示文中的句子有语病,语病句多了,则在前面加上A、B、C等序号以示区别。
  一一特提号,需要特殊处理的句子,2个以上需要特殊处理的句子,则在前面加上①、②、③等序号区别开。
  其它的批改符号与传统的批改符号基本相同。
    有些符号是为了临时界定而用的。如在批改时发现某一段有一部分文字与中心思想无关,教师则用“[]”把这部分文字括上,然后在总批中出这样一道题:文中用“[]”号括上的部分和中心思想是什么?怎样处理,请在下面答出。此题的后面要留一块地方,供学生答题用。

2、运用点改法,促使学生自己去寻找写好作文的途径。
  点改法是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实际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指点,使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自己本身的为文能力。

3、运用点改法,利于指导学生在作文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如果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作文理论,并能有意识地让其指导自己的作文实践,他的作文就会从以前那种盲目练习的状态中摆脱出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文批改的点改法,在加强学生作文理论指导上,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用点政法这种方式强化学生的作文理论知识,目的就是想使学生认识到:写作文,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做指导,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这方面的知识学习,也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以前那种盲目作文的状态,踏踏实实地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

4、运用点改法,促使学生读写结合。
  叶老曾经说过,“可是如何才能提高语文水平呢?读写结合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根本方法。”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在阅读中去吸取,去积累;也在阅读中去欣赏,去借监,阅读能力有了进步,必然会促进写作能力的发展。我们运用点改法这种形式批改学生的作文,就是想让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学会读文章;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

运用点改法指导学生阅读,必须有鲜明的针对性。是针对着自己作文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有目的的去阅读,去吸取,去借鉴他人的方法和经验,来完善自己,提高自己,让学生在写作文的同时学会读文章,在读文章的时候学会写文章,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也是我们运用点改法批改学生作文的又一个主要目的。
  5、点改的内容。
  中心是否突出,观点是否正确,看问题是否全面,感情是否健康,思路是否清晰,结构安排是否合理,层次是否清楚,选材是否紧扣中心,详略是否得当,衔接过渡是否自然,开头结尾是否呼应,遣词造句是否通顺,修辞是否恰当,标点是否正确,运用的表达方式是否得体,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6、点改的方式。
  ①简答式,老师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点拨启发,要求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简答。

②填充式,老师通过填充式的命题方式,学生按要求填充。

③标志式,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不同要求,用不同的符号将作文里的有关语句标出来。

④选择式,教师对文中的某个具体问题,列出几种不同的答案,要求学生从中选出正确的一种。

⑤符号式,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修改符号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来修改自己的作文。

7、点改的原则。
  ①遵循作文要求进行点改的原则。

②遵循学过的写作知识和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点改的原则。

③因材施“点”的原则。启发方式。

④少而精的原则。

⑤逐年提高点改层次的原则。

8、点改的方法。
  ①学生自己改。

②学生互改。这比学生自己改进了一步,要想改好,首先要通读他人的文章,熟悉、领会他人的文章,然后才能从全文的主旨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修改,从修改他人的文章中提高自己。

③学生互评。当学生的写作语言基本过关以后,下一步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文章鉴赏能力。

69、作文综合批改法

(1)、传统的作文批改,一直尊奉着“学生写,教师改”的原则,这种作文批发改法沿袭了几千年,如果追溯历史,恐怕自有作文教学以来,就是这样做的。直到今天,这种批改法仍被延用着,不能说这种作文批改法一无是处,对任何事物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是不符合辩证法的。
   (2)、综合批改法的基本点如下:
  ①教师改,学生自改,学生互改,三种批改形式穿插进行,兼之以其他批改形式。
  ②教师改,离不开学生的参与。要求学生在批语后面写出百字左右的“对教师评的意见”来,以督促其认真看改过的作文。评改意见,要纳入作文分数当中计算。
  ③学生自改、互改后的作文,教师要做检查,并做评改总结。检查的数量越多越好,但最少不得低于全班作文份数的1/3。
  ④假如每学期写10篇作文,其比例可定为:4:3:3,即教师改4篇,自改3篇,互改3篇。

⑤自改或互改, 要提出具体要求,使学生在修改过程中有所依据。要求应重点突出,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例如,第一次可专改错别字,以后再涉及用词、造句篇章结构、中心思想、语法修辞诸项。要求应体现是否齐全,再看语句是否通,再看脉络是否清楚,再看中心是否明确……
  ⑥要鼓励创新。

 (3)、综合批改法的形式不只这3种,特别值得提出来一议的是骨干学生批改。
  骨干学生批改,集体批改,共同批改等等方式,可灵活使用,而应以教师改、自改和互改为主,综合进行。
  

70、作文片断训练法

1、片断训练的涵义
  所谓“作文片断”,指用一段小篇幅,表现生活中的一个断面,说明事物的一个方面,谈论对某事物的一个方面,谈论对某事某现象的一点看法,做这种片断的写作练习,就叫“作文片断训练”。基训练类型共有三种。
  (1)、描述性训练:就是选择景物的一个方面,撷取生活海洋中的一个小浪花,截取生活的一个进行叙述描绘。
  (2)、说明性训练:就事物的一个方面作介绍。
  (3)、评议性训练:就一件事、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部影视片简单的谈点个人看法,不求多、不求全,谈清楚某方面的感受或体会即可。
   2、片断训练的针对性
  片断训练的主导思想是,从局部着眼,培养学生的“眼力”和“手力”,让他们自己的笔随时书写“眼所见”“耳所闻”,从一点着眼,从小处着手,逐步提高,过度到构思作文,得心应手。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使之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
  所谓培养学生观察力,就是引导学生增强对各种新变化的敏感性,能留心并发现它,能抓住生活中的各种细节,将看到的生活内容的丰富多彩用片断形式反映它。
  (2)、作文片断训练,可作为培养学生想象力,促使文章生动的一条有效途径。
  经常写生活细节,有意无意去观察认识生活,就会熟悉生活,即“世事洞明”。当需要反映某些生活断面时,脑中自然就会产生类似的景象,而且还能从这些图景里生发出清晰的生活细节,这就是一种想象。写作、想象、生活实感互相作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想象。也是丰富学生想象力的过程。
    同时片断训练过程中,常写常改,日积月累,写作技巧娴熟了,描述得细腻而适度了,文章自然就生动了。
  (3)、片断训练的可行性。
  作文片断训练耗时少,短者十来分钟,最长也只用一节课的时间。而师生间的反馈却快而多,可当堂评改,灵活性大,训练机会多。因此,这种训练方法方便易行。
  3、片断训练的具体方法
  片断训练主要有两种方法:
  其一是笔头练。
  (1)、仿写。教师的教课时,可抓住课文中某个细节或片断,结合作文要求加以分析,布置为作文。仿写,不可照抄照搬,要同中求异,从相同点悟出不同点,“照猫画虎”要画出虎气。

  (2)、生发。就是根据课文情节,合理想象,生发开去,加上或延伸课文中的情节,再造细节。
   (3)、修改。采用当面改和学生互改两种。面改时,指出其优缺点,督促其改正不足,发扬优点。学生互改,实际上就是让他们互相讨论交流、提高的过程。教师可择其善者作为范文,予以评点。
  其二是口头练。
  这种训练的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口头表达机会,弥补笔头练的不足,避免其单调性,增强作文的趣味性,调动其作文积极性。
  口头练习,题材要选学生最熟悉的,选择范围要大,要多留几个题。除事先布置学生观察外,课外利用几分钟互相讨论,组织材料,以便清楚地表达。
  讨论3至5分钟后,让学生举手表达;教师对他们的口头作文逐一简评,也可让学生针对某一篇或几篇进行评论,最后师生汇总意见,评出名次。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把学校的生活片断讲给家里人听,并提醒他用不同的语言向不同的听者表达,同时记下对方的语言动作。这样可以避免学生语文的单调性,学生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在不同的表达环境用不同的语言。
  4、片断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1)、要有计划性。

( 2)、用大作文和周记的训练同步配合。把大作文作为片断训练的综合运用,每周一次,应用文也应在大作文本上进行;小作文用来片断训练;周记本用来做总结。
  作文片断训练是个“积水成渊”的活动,必须把细致的观察思考和写作结合起来,逐步提高,不能求之过急,不可半途而废,且每前进一步,都作一次小结,写作水平才能竹子开花--节节高。

71、“四步八字”自读法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自读课的要求是:自读、自测、培养和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这一要求,田家明老师摸索总结了“四步八字”自读法。四步:读中找问题,问中受启发,总结中提高,练习中求深化。八字:圈点、问启、思结、练评。

先说四步:

1.读中找问题

自读课文,首先自己阅读,在阅读时既读课文,还要读“自读提示”,“课后练习”和“单元知识和训练”。读“自读揭示”和“课后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难点、特点,读“单元知识和训练”意在把自读课文放在单元中审视,阅读时细心体味,研究自读在单元中的地位,及其编辑思想,以学过的知识观照课文,理出文章的脉络,及其编辑思想,了解课文章法和语言特色。同时记下尚未理解的内容。

2.问中受启发

在课堂上,学生首先谈对课文基本精神的理解;其次,广泛地提问题。尽可能让学生都发言,质疑问难,问题摆出后,教师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让学生归纳大类再找出问题的主要方面,抓住有代表意义的问题各抒己见,从不同视点,不同角度去深入思考,展开讨论,以便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3.总结中提高

学生总结的过程,是不断求同弃异的过程。最后要使学生的认识达到统一或基本一致。在弃异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为什么会产生许多“异”,同时指出学生思维中的缺陷和不足。在“求同”过程中,要指导学生从偏狭的思维框架中走出来,让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更高的层次上取得共识。这个过程,既是对自读课文的总结过程,也是培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4.练习中求深化

学在于用,自读的目的,是要把讲读课中掌握的知识运用于阅读过程中。通过自读课的学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把所学的语体、语言、修辞等知识向应用上转化、迁移。只要完成了转化,便能达到新的高度,这便是对学习的深化。

以上四步,前后两项在课外完成,中间两项在课堂进行。课堂讲授又会专门指导和讲读教学。重点一般放在后者。

下面再说“八字”:

(1)“圈”和“点”。“圈”指圈出重要内容,以便理解。一般情况下要求学生圈出:

①“自读揭示”中揭示文章中心、特点、写法、题材、体裁的字、词、句、段。

②“思考和学习”提出问题角度的字、词、句、段。

③“单元知识和训练”中与自读课文相关的字、词、句、段。

④在以上基础上,认真阅读课文,圈出课文揭示前三项要求的重要内容和句、段。

前三者为理解文章的线索,以控制自读时漫无边际,过于偏狭,不得要领。第四是圈的重点,也是自读关键的一环。这一环如果粗疏,下边就无法进行。

“点”就是点评,自读时,应把自己的感想用简练精当的几个字,几句话记在课本的空白处。点评的内容有两类:一类是学生有所得的,一类是有所疑的。一般要求将有所得的附写在课本上,存疑的可在书中作标记,将疑问归纳成条记在笔记本上,以供课堂发问。

(2)问、启、思、结。“问”指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疑问都提出来,以供其他同学和老师作评价。问的内容一般归为结构、语言、主题三大类,各类可附设小类。问题提出后,学生讨论,教师指导,相互启发,寻找通途,这就是“启”和“思”。此后,进行“结”,即根据学生对课文理解及存在问题,教师再指导学生归纳,化多为少,舍次要抓主要,梳成辫子,理出头绪后,再由学生讨论,并提供给学生思考方法。

问、启、思、结虽说各为一方面,实际应用中往往很难分得开,四者互相紧密结合,实为一个整体。

(3)“练”和“评”。主要指学生练习,可分为说和写两个方面。说,主要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自己即兴归纳课文中心、思路、论证方法、语言特色等等;写,根据自读课文某一特点,拟题练习,自测互测。

“评”指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及归纳的要点互相评价,对学生写的文章互相交流,选出较好的文章,再读给全体同学,以促使学生的自我评价。

综上所述,四步八字教学,整个围绕学生自读展开,其优点在于能用较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收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得到充分发挥,阅读能力会逐渐提高,如长期坚持,学习便可成为学生的自觉活动。

    72价值澄清法

价值澄清法是在人本主义“自由选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学方法。由于现代社会变动复杂,压力来自各个方面,使许多人迷惘,弄不清价值,找不到有意义的生活。价值澄清法旨在协助学生察觉并确认自己和他人的价值,确立活动目的,具备批判思考能力。价值澄清法的前提是“任何人都没有正确的价值可以传达给他人”,强调依靠自身智慧决定个人行为目的,自动地采取行动改变环境。其步骤为:

(1)选择。从各种可能的途径中选择。

(2)赞赏。重视和珍视自己的选择并公开这种选择。

(3)采取行动。价值澄清法的过程有了解、关联、评价和反省四个阶段,即教师先了解学生过去经验,帮助他们澄清自己思想,表达出自己的看法,然后进行评价和反省。一般采用谈话、书面问卷和讨论这几种形式,教师在其中扮演“中立者”的角色,起“催化剂”的作用,促使学生自我认识和评价,力戒主观评论或暗示。价值澄清法与传统教学预定“正确价值”,以示范、说服和设定规则、限制选择的做法大不相同,也不主张激励或诉诸良心的活动,以及某种旨在促进社会确认价值的教育,反对外力的推销、鞭策和训练,强调个体在毫无外力影响的情况下独立选择价值和人生道路,发展独立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

 

73、作文互批互改教学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该如何去引导指点学生,使他们养成这种能力是很值得共同研究的项目。”互批互改作文批改法应该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手段。
    一、互批互改作文批改法有什么益处呢?
  1、 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写作评议,激发他们写作兴趣。
  2、让学生在评议过程中,通过减分,亲身感受到病句和错别字的危害,从而能引起他们的重视。
  3、能使学生了解“结构”、“语言”、“内容”、“书写”等方面的评判标准。
  4、大大提高教学效益,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思考作文的讲评。
  二、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互批互改?试举几例。
  1、 综合治理。
  把学生的作文分别发给学生批改(不包括本人的作文),由学生对所批改的作文做出综合评价。
  2、 分项诊断
  把作文标准分解为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语言文字、书写质量等几个方面,确定相应的分值,交给学生批改。
  3、 序列批改
  按照单元训练的要求批改作文,不涉及其他作文因素。
  4、 反批反改
  针对已批改过的作文,交由第三者重新批改,提出对原批改的反驳意见。
  5、 小组批改
  把班级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共同协商批改。
  下面以小组批改为例具体说明。全班可分成三四人小组若干,每组中优、中、差搭配组合,指定一位责任心强的学生任组长,每组发三至四本作文,规定好修改要求(根据每次作文的训练重点确定),让每个学生对所评作文拿出修改意见,大家讨论。意见明确后,再指定一名字写得好的同学执笔,给每篇作文写评语,教师在学生批改的基础上进行一次全面复查。强调指出的是,评语要有诱导性、启发性,措词要委婉富有激励性,绝不可恶语伤人或一棍子把人打死,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互批互改时,教师还要给学生介绍批语常用的两种形式(眉批和总批)以及应注意的问题。至于文中的错别字、不恰当的词语以及语言不通的句子,可用相应的符号标出来,让学生自己去改。
  74“联系比较”教学法

1、联系旧课文有关知识以助理解新课文,进而掌握某些规律的知识。

    2、联系熟识的事例,以助理解新接触的知识。例如:
    (1)学习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时,联系现代口语中相同的现象,不仅可帮助理解,而且可增进兴趣。

    (2)学习一些反映古代习俗的词语时,如有流传至今又为学生见过的相同或相近的做法,即可联系说明,学生立刻理解,而且记忆甚牢。

    (3)领会某种不易言传的艺术效果时,可联系熟知的类似情境来解决。
    (4)跨学科联系。学科间互相参证启发,能增添学习兴趣,有益各科共同发展。
    最后再简略说说以比较为主的联系。例如文言中的一词多义和众多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词语的辨析,就必须指导学生多作比较,才不致互相混淆,影响词义的正确掌握。这种比较大致有“同中辨异”、“异中辨同”、“同异兼辨”三类。    经过如此的反复比较辨析,学生对文言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就会有更深入的认识了。

75、“双引”语文教学法

“双引”教学法,即引读、引写教学法,它是以“五说”为理论基础的诱导式教学法。
  “双引”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师逐句讲解课文和指导学生机械模拟范文为主的读写教学法相反,它根据面向未来的需要和教育方针的要求,以帮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掌握和运用语文工具为目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辩证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读写训练与思维发展的关系,启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引导学生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练习阅读写作的技能,逐步养成独立看书作文的习惯;并尽可能把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结合起来,把学生过程中的“知”与“行”统一起来,最终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理想境界,实际从教到不需要教的转化,为学生将来终身运用语文工具从事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双引”教学的要义有二:一是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读和写;二是交给学生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外广泛而熟练地读和写。具体说,“双引”教学法,就是要在教师启发诱导下,通过一篇课文的阅读、一篇作文的训练,能够独立阅读和写作一类文章;通过一套教材中各类文章的阅读和写作,能够具有基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通过课内的读写训练,能在课外广泛而熟练地运用读写工具阅读一般政治、科技、文艺作品通俗的期刊杂志,写作记叙文、应用文的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由少及多、由课内及课外的进行读写训练,就构成了“双引”教学的系统和层次。
  一、“双引”教学的前提是相信学生
  相信学生,不是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更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的主导作用最终落实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读写规律和养成读写习惯上。
   引读引写,要放手,又不能撒手。“引”不是排斥法。讲,当然是必要的,但是讲是为了引,“讲”本身也是一种“引”。关键要解决如看待讲、讲什么、讲多少和怎样讲的问题。动用引读写法教学,教师的讲解“不在全盘授于,而在相机诱导”。

二、关键在于“善引”
  相信学生能读能写是一方面,帮助学生善读善写,是又一个方面。而学生的善读善写则有赖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因此,教师的善引,应当是学生善读善写的一个重要条件。
  善引,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善,就是要观颜察色,以敏锐的目光,透过学生的一言一行、,发现学生学习上的自奋其力求得之的积极因素;善,就是要充分挖掘学生内心深处蕴藏的思维潜能,多多培养学生的“悟性”;善,就是要诱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激起学生的新鲜感、新奇感和追求感;善,就是要依照既定教学目标和重点,把握学生读写和思维活动的定势;善,就是要注意课堂节奏的张弛,把握动静相宜的急缓错落有致的规律,甚至运用课堂的“空白”艺术,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善,就是要具备课堂应变能力,随时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信息,控制课堂活动的发展变化;善,就是要坚持知行结合的原则,通过历练,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善,就是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个性,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善,就是要授之以学汉,让学生掌握开千把锁的钥题。总之,教师要善于以自己的心去发现学生的心,以自己的火点燃学生的火,以自己的力去推动学生的力,以自己的智启开学生的智。
  “双引”的教学艺术,核心是个“活”字。教师要善于根据读写训练的目标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针对不教学对象的身心特点、认知特点、个性特点、思维类型、智力水平、知识基础、学习习惯,以及彼时彼地彼课的教学环境氛围,灵活地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阅读是吸收。阅读教学是“双引”教学的重点。从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和阅读习惯形成的一般规律出发,引读法概括为五原则十法。
  引读五原则是:明确语文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重点读;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读;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深入读;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引导学生仔细读;交给学生阅读方法,引导学生独立读。
  引读十法是:
  1、扶读法
  扶读是引读的基本前提和必要准备。
  所谓扶读,就是在学生阅读起步之时,教师进行诱导与启发,讲解与示法,为学生独力阅读引路。教师的示范阅读一般用于起始年级,或一种类型的课文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选作示范阅读的课文,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要起到示范一篇带动学生阅读一类文章的作用。  教师示范阅读,不是就文读文,或是仅仅由教师从头到尾把课文读一遍,而是要通过示范阅读,解剖“麻雀”,在帮助学生掌握各类文章的基本阅读方法和基本阅读规律上, 达到读“文”通“理”的目的。

2、设境法
  语文学习习惯是一种心理品质,它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定型化、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学生之所以会形成阅读习惯,是因为一定的情景刺激,在他们大脑皮层形成了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设境法:就是根据人的这种心理特点,创设一定的阅读情境,把学生的阅读时机、兴趣和情感激发起来,从而使他们乐读、善读、勤读、并逐步形成条件反射,养成阅读习惯。
  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学习一篇课文的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理,把学生引入一定的情境,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引导他们主动去阅读,设境的方法不拘一格,可以通过解题、引导读注和介绍背景、作者等方法,提供与课文有关的感性材料,以此作为学生阅读的“引子”;可以用推荐好文章的形式,提示课文的写作特色,或概述课文的精彩内容,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的阅读动机;可以用短小的故事、有趣的新闻、著名的诗句、精警的格言,或者一幅画、一张照片、一个实物,巧妙导人,给学生直观感爱,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可以由教师作表情朗读或辅之以幻灯、录音等电化教学手段,动之以情,激发学生阅读的情感。
  “入境始与亲”。设境,为“人境”提供了条件,但学生未必能自然“入境”,教师要像导演指导演员“入戏”那样,诱导学生进入阅读“胜境”,力求使学生在阅读中领悟和感受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诱过作品的语言表层,再现生动活泼的生活图景,进而帮助学生提炼出耐人寻味的意蕴,使之沉浸其中,在人格上受到震动,在心灵上得到净化;还要善于帮助学生挖掘语言文字中各种美的因索,引导学生品尝作品的语言美。

3、提示法
  阅读提示,包括读前提示、读中提示和读后提示。读前提示,侧重从内容、形式和语言诸方面,提示阅读重点、阅读要求以及阅读方法;读中提示,主要对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作一些启发性提示,有时可以补充某些资料,为学生助读;读后提示,围绕课文的重点,提示学生作必要的归纳、整理,或对课文后的思考和练习的解题方法作适当的指点。无论哪一个环节的阅读提示,都是为了“助读”,而不是“代读”、“阻读”。提示,要注意针对性,力求从学生阅读思考;要有概括性,文字尽量简约,内容力求精要。  

4、读议法
  采取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议论的读议法,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而且能够较大面积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一点心得,可以议论,一个问题,也可以议论;师生之间可以议论,座位前后左右的同学也可以议论;可以全班集体议论,也可以三三两两分散议论。总之,读议法形式自由,生动活泼。
  5、揭疑法
  学贵有疑。疑就是问题。学生在阅读中能和提出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表现。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题,并通过释疑,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的批评性、敏捷性和深刻性。
   6、反刍法
  反刍,即倒嚼,原指牛、羊、鹿等动物先将食物吃进胃内,然后返回到嘴里咀嚼,再咽下去消化的生理现象,这里借作引读法教学的一格。这种方法,主要是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再提出若干问题,引导学生反复比较、品味、辨析,揣摩文章的深意和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7、举一反三法
  举一反三,关键是“举一”。不能满足于简单地举一例,首先要注意“一”的典型性,更要从“一”中引出规律性。 

8、比勘法
  学生的阅读如果囿于课本上的若干文章,不用别的文章来比勘、印证,难免的“化”不开来。比勘法,就是把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射出去,使精读与参读相结合,巩固发展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9、历练法
  历练法,就是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的效果。
  运用历练法,教师要把课文内容和字词句篇等语文基本知识,有重点地编写成适当的练习,引导边读边练,以练带读。有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这种阅读,目标集中,学生往往能主动求之,潜心攻之,有时是让学生读书后自测,这样的自测,学生可以及时运用知识,又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0、小结法
  一些文字比较浅显,内容不大艰深的课文(主要是自读课文),宜乎采用教师指导学生作阅读小组的方法。运用小结法,教师引导学生适当归纳小结,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读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引写法,是“双引”教学法的“一翼”。
  引写法的基本目标,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写作实践,逐步养成自能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其关键仍在教师“善引”。
  引写法,又叫“阶法”引写法,即把中学阶段的作文分成若干台阶、步点、引导学生拾级而上,有层次地进行科学而有序列的作文训练。高、初中分设三个台阶:基础阶、提高阶、灵活阶.基础阶,以作文规格训练为主,要求学生作文在规矩、规格上打下扎实基础,解决一个“准”字;提高阶,以文体、语言表达和写作技能训练为主,要求学生掌握主要文体写作方法和常用表达技巧,解决一个“会”字;灵活阶,以培养写作的基本能力为主,要求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达思想感情,解决一个“熟”字。每个阶,又设若干引写点,一单元,一册书,连点成线,形成阶段的训练系统。

1、知识引写法:教师讲授精要的写作知识,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按照指定写作要求,独立练习写作,并在写作实践过程中,对教师讲解的知识加深理解,最后自己总结写作规律和体会。
  2、例文引写法。教师凭借课文或课外例文的典型解剖,范文引路,指导学生写作。

3、情境引写法。教师把学生引入社会、家庭、学校的特定情境,让学生触景生情,自学写出某些切身感受。布设的情境可以是现实生活,如可把学生带到市场去逛一逛、看一看,还可以是一段描述的文字材料。
  4、激思引写法。在进行语文和写作训练的同时,激发学生思维。激思,可以指导学生观察、想象、联想,也可以就社会、学校、家庭的一人一事,让学生作多思路的分析,可以设计一段作文的开头,让学生自由驰骋想象等。
  5、导源引写法。为学生开拓写作的源泉,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帮助他们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极地主动地反映生活。
  

76、猜读续写教学法

  猜读法是阅读语文课文的部分内容后,掩卷沉思,猜测推断其后的内容;续写就是猜读的结果整理加工,形成文字,接续在阅读部分的后面,使前后两部分文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篇新文章。
  猜读续写活动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课文。选出的课文从文体上说可以是小说、戏剧,也可以是散文、就事论事的议论文;从内容上说应是学生熟悉的,而且有猜头、有写头;从语言上说应是比较通欲、浅显的。总之,所选的课文应和学生的认识和语文水平的相接近

  第二步是确实阅读的文段(猜读点即含在其中)。阅读的文段一般在篇首,也可包括篇中,应能开启后文,启发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文思。
   第三步组织猜和续写。读是猜的基础和前提,是走进阅读段中去,写则是猜的提高和完成,是从阅读段中走出来。
  猜读前要补充文章写作背景的有关情况,并提出明确的猜读要求。
  第四步对照原文,寻找差距。续文完成后还要拿来和原文对照,总结成绩,寻找差距。原文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典范文章,学生写的续文自然和它存在着种种差距,找出这些差距,在以后作文时加以改进这样就可使作文水平提高一步。学生说这种对照,标准具体,目的明确,效果好。

  猜读续写的优点是:
  (1)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紧密结合
   (2)提高自学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任何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都能达到这样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体会,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要教了吗?”叶老在这里强调了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而猜读续写正有助于这种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能引导学生进入叶老所说的那种“境界”。
  (3)激活思维,开发智力
  由于在猜读续写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创造愿望能得到满足,他们的形象思维被激活。依靠形象思维,他们筛选积累在头脑里的素材;依靠形象思维,他们续接曲折生动的故事;依靠形象思维,塑造、修改人物形象…总之,在形象思维的参与下,各种猜测,构思方案纷至沓来,难以自己;各种创造性的情节、对话以及细节不时闪出,出奇见新。学生感到续写了一次作文,思维似乎活多了,脑子似乎聪明多,续写锻炼了形象思维,形象思维产生了精美的续文。
    77“预测-发现-成功”教学法

首先是预测。“预测”就是文章拿来后,不要忙着通读全文,看题目而预测全文,看开头而预测下文,看结尾而预测前文,看中间内容而预测开头、开尾、看一句话(或一段)而预测全文,看原材料而预测作者将怎样作文……这是学生的活动,也是发散性思维的开始。但“预测”不能漫无边际,毫无依据,这里需要教师“导”,根据所教单元的教学目标,以及在教读课文中所给学生的金钥匙,去打开创造思维的大门。“预测”应有重点,不能让学生闭目静思一下,什么东西都进入学生脑海中,浑浑噩一阵子,啥头绪也没有出来。在教学中可以灵活使用如下方法:(1)编写“预测”提纲(通常用的方法)。(2)口头“预测”作文。(3)层层设疑。(4)书面作文(费时较多,一般出现有在读写结合的作文课堂上)。(5)画图列表……这样让学生有动脑的时间,动手的时间,能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其次是发现。这存在于两个过程中,一是在预测中发现,一是在阅读中发现。学生在“预测”中,必然有所发现。发现什么,这要凭老师经常性的指导,本单元教读课文的金钥匙作用发挥怎样、学生的知识、能力等,因“预测”的重点不同而发现的问题不同。
  文章“预测”之后,往往能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拿来文章读一读,对比一下,学生则一定有所“发现”:预测发现的问题,在这里找到了答案!自认为高明之处,在这里却黯然失色!这是自读成功的第二步,如果深入阅读,则发现越多。

   78复述背诵法

这种教学方法是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常被普遍采用的方法。学生在教师面前将所指定的功课(通常是名言警句、重要定律或公式、精彩语段等)背诵出来;教师扮演“听者”,从听的过程当中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以下是有关该教学方法应当注意的一些细节,供教师作参考:
 1.寻得有意义的背诵资料,或设法使该资料更具意义。
   2.在学生背诵或复述的过程中,给他们思考和发问的机会。
     3.设法在背诵与复述的过程中,增加学生们一同讨论的机会。
    4.利用视觉辅助教材去增加学生的背诵能力,并减少背诵时可能发生的挫折(如:紧张、压力、遗忘),且加增背诵的趣味。

5.教师向学生说明为何要背诵的理由,并不忘奖励背诵好的学生。
但是,复述与背诵的教学法至少有下列不足:
 1.缺乏刺激学生思考的机会。
 2.死记的知识会减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应用的能力。
 3.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意思想。
 4.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的地位,属于“注入式”的学习。
 5.不易发觉学生的个别需求。
 6.不能促进学生之间互动学习的果效。
 7,学生有可能只会强记知识,却不明白“意义”,以致无法应用。

79、“茶馆式”教学法

这种方法是上海育才中学于近年来试行的。育才中学的老校长段力佩先生认为,课堂教学气氛不必过于严肃,只有教师讲学生听,而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像茶馆那样,随便交谈议论。这样的教学,学生活动多,积极性高,有利于培养学生读书自学能力,开阔思路,发展智力。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切磋补充,也时时产生创见,有利于锻炼创造能力。这显然是将现行常用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结合运用的一种方法。

下面是该校一堂数学课的教例。

教师要教平面几何中三角形画法。她先借助幻灯机,用5分钟时间,简明扼要地分析了三种类型三角形的确定过程,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本,边读书边进行几何作图。教师在轻微的读书声中巡视,或个别辅导,或集中解答。画好三种三角形后,学生遵照教师的吩咐,按座位的前后左右,四人一组地开展议论:三种三角形的画法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它们各自的基础点是什么?关键又是什么?确定一个三角形需要几个条件?等等。学生经过一段议论和争论,教师让大家静下来,几个学生分别代表白己的小组汇报议论的问题和结果。全班同学边听边议论。其间,教师又做了画龙点睛的讲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掌握知识的关联点。在学生基本掌握所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当堂布置了六道习题,做到当堂消化,当堂巩固。在下课铃前,绝大多数学生都顺利地完成了作业。育才中学这种教学方法,在多门学科进行了试验,1984年以后又发展为“评论式教学法”,由教师通过启发引导,组织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推导、自己探索掌握知识的规律。

80、角色扮演法

所谓角色扮演法就是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体验自身角色的内涵活动,又体验对方角色的心理,从而充分展现出现实社会中各种角色的“为”和“位”。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目的。  

    角色扮演和案例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以“人”为中心,后者则以“事件”或与人有关的“事实”为纽带。

这种教学法的优点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学生承担不同的角色,面对不同的对象,必须在瞬间做出回答。不断地出现新的情景,不断地做出新的应答。

81、数学引疑五步教学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里,用引疑来创设积极的学习心境,使认知、情感都得到积极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有一个显著特点是通过暧昧的、矛盾的激疑,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求感,进而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思维、尝试,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结论。因此,每一个环节的教与学的基本方法是:创设情境引疑,积极感知尝试,引导形成认识。这样的学习是由被动的随变为主动的感受,调动了主动积极性,学习能力、心理品质也得到了协调的发展。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知识与能力、智能与品德矛盾统一的运动过程。教学中的错与对,疑与思,多与少,情(情感)与识(认识),求异与求一,本质与非本质,教材与用教材教等等对立统一关系都是辩证法的具体应用,所以它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论。

通常把课堂教学分为5个环节:引入──设疑,新授──激疑,回授──质疑,扩展──立疑,课终悬念──激疑。

82、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实验法

这是由我国科学院心理所联合一些师范院校、教科所和中学,从1965年开始实验的。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验研究人员根据心理学原则,编写了真正能自学的教材(三个本子:一个自学课本、一个练习本、一个答案本),以中学生为实验对象。从初一开始,即将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改为在教师的指导、辅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每节课一般要保证学生有连续35分钟(至少30分钟)的自学时间。在此时间内,教师不打断学生的思考。学生利用所编的三个本子进行自学、自练和自改作业。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基本会阅读教材,能正确理解词义,概括段意。时间大约1~2周。

第二阶段,主要让学生适应自学辅导教学这种学习方法,逐渐形成自学习惯。教师定的学习步调,要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定的步调结合。每堂课一开始,教师用几分钟时间规定学习进度,出示阅读提纲或由学生自己概括段意,对疑难处略作启发引导。以后,就是学生自学:阅读课本、做练习、对答案。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习情况。下课前10分钟,教师按提纲提问、集体纠错、做小结。这一阶段大约是两个月左右。

第三阶段,在初步形成自学习惯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要求学生写章节或单元总结,归纳各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一阶段大约半年至一年。

第四阶段,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这一阶段延续到初中学业结束。在这项实验的启发下,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中学额振遥老师,经过十多年研究和实践,也设计和进行了初中语文自学辅导实验。最近中央教科所已将这项语文教学实验,列入重点教学实验课题。颜老师所编的初中语文自学辅导教材,也已经过国家教委审定,正式出版,供推广和继续实验研究。

83、英语双调控教学法

英语双调控教学法是南昌市实验中学教研室所创立。其课堂教学程序是:

(1)、课前预习(信息前馈)。这一程序由教师在上一节课预先布置中文会话材料,让学生在预习中模仿教材,并联想以前学过的旧知识,进行自我会话准备,并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

(2)、同桌会话(信息交流)。上课后,即开始同桌学生自由会话,进行第一次信息交流,相互纠正错误,并进行第一次自我信息调控,做好公开会话准备。

(3)、公开会话(信息输出)。由教师指明好、中、差3对学生进行公开会话,即第一次信息输出也是学生对教师的第一次信息反馈,使教师了解学生在预习中对新知识掌握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及时纠正。

(4)、指导会话(信息输入)。这一步,教师第一次向学生进行信息输入,教师要加强英语对话,有意识有计划地把会话内容中的词语、句子纳入语法规范。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不要孤立记单词,应尽量使用体态语和表情,达到刺激─反映─强化的目的。

(5)、课内讨论(信息交流)。对会话和课文内容进行研究辩论,发现自身知识缺陷,进行第二次自我信息调控。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相互会话的机会,深入学习中,为差生辅导答疑,为优生提供较高层次内容。

(6)、再次公开对话(信息输出)。通过第二次对话,既是学生信息输出,又是教师信息反馈,为教师小结提供情况。

(7)、新课小结(信息输入)。师生一道对本堂课进行浓缩纲要小结,提出重点,突出难点,如果学生尚有未掌握的难点,应采取补救措施,使学生获得评价信息和头脑里固有信息达到和谐并储存起来。

(8)、布置练习(信息储存)。老师可对会话和课文内容归纳的文法和句型,采取变式练习,以使学生举一反三,增长见识。

84、英语情境教学法

英语情境教学法是在明确学习目的的基础上,设法将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或想象的)情景之中,反复训练所学的单词、词组和句子,使语言的音、形、义三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英语情境教学要尽量做到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教学的时间可长短,可放可收。既要反复酝酿,充分准备,又要把握课堂,当机立断。在情境教学中,不仅要有的放矢地设置情景介绍新单词,新语言点和新语法,而且要有意识地复习学过的单词、语言点和语法,发挥联旧引新的作用。同时,也要注意口头训练和笔头训练并重,供学生盘熟的例句和短文,应先易后难,由浅入深。

(1)、教单词。利用直观教具来教表示人物或物品的名词。通过一连串的动作、表情和姿势来教某一个定时态和语态的行为动词,通过比较课堂里的人物和事物来教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通过英语课堂里的人数和物品数目,或利用学生的座号来教数字。

(2)、教句子。在课堂里集中介绍某一个人物,来教由疑问代词和副词引导的宾语从句。结合介绍几个人物或事物的特征,来教定语从句,也可以用连环叙述的方法,来教条件状语从句或若干个时间状语从句。

(3)、教课文。用边画(或出示图片)、边讲、边练的方法,来教故事性比较突出的课文。

85、物理四环节启发教学法

这是一种旨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教学法。该法采取启发、诱导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逐步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维的品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教学法由“预习,提疑,解难和练习”四个环节组成。

预习。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身内部的条件和矛盾性。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课前,教师出示预习提纲,指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并写出预习笔记,记下基本概念和发生疑问部分。教师应定期评审学习的预习笔记,以促其看书,培养阅读能力。要求学生在预习中能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并记录下来。这是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提疑。教师在讲课时,首先让学生提出预习中产生的各种疑问,然后将其中重要的、带有普遍性的书写于黑板一侧。这一环节,虽然时间不长,但作用较大,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积极思考问题,另一方面能促使学生完成预习环节,同时也为增强下一步听课的注意力起到承上启下作用。

解难。学生提疑,说明其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教师应抓住这个时机,通过演示实验等启发引导之。解难是关键的一环,教师要本着教材的重难点,有意识地讲解学生的疑问,要避免“蜻蜓点水”现象。

练习。教师组织学生练习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知识竞赛”等。

86、化学程序启发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是广西师大创立的。它继承了我国传统的启发式教学原则,批判地改进了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它运用现代教学规律和整体、有序、反馈原理,按照中学化学知识的逻辑发展程序、学生的认知程序及教育心理学规律,编写了实验教材与课堂练习册,寓程序于教材之中,其教学程序是:

(1)、动员启发(5分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出“心求通、口欲言”的探求知识情境,引发学习活动。使学生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新课。

(2)、自学探究(20分钟)。学生通过读、做、练、议、知,归纳总结找出知识的纵横关系;教师对学生自学中的各种反馈信息要及时收集分析归纳,为精讲打下基础。

(3)、整理提高(10─15分钟)。若自学时视为“撒网”,则这阶段可视为“收网”。教师根据自学的信息及知识的重点、难点用准确生动的推理的扼要板书将学生从各程序中学到的零散知识结构网络,纳入原有知识整体中,并对新知识的价值、地位有一个准确的认识、正确的运用。

(4)、发展深化(5分钟)。让有余力的学生做一些思考题,鼓励一题多解,培养求异思维能力;对差等生加强面批,并肯定优点,激励上进。

87、政治五步教学法

政治五步教学法是四川省教科所在教育部政治课改革试点之一──成都七中提出的。教学的程序是:

自学。根据教师拟订的阅读(或思考)提纲,学生自学教科书,通过独立阅读获取新的知识,思考领会其内容;在此基础上,学会质疑,实现教学的第一反馈。

讨论。教师在学生自学、思考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存在的一般问题,或多数的同学感兴趣的问题,或教师认为有利于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思想觉悟的问题,采用小小组(前后4人一组)、小组或全班课堂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实现教学的第二次反馈,从而促进学生思考,相互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精讲。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对课堂讨论中的问题,进行归纳、精讲教科书中的重难点和学生认识上存在的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或解答自学讨论中提出的问题,使学生真正弄懂教科书的重难点,提高思想觉悟。

练习。通过口头或书面练习、测验等形式,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同时获得一定的能力、技能,实现教学的第三次反馈。

小结。通过教师或学生批改作业、讲评等方式,肯定学生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智力,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教学规定的要求。

88、模拟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法是在一种人造的情境或环境里学习某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技术类职业通常在模拟工厂中进行。经济类职业通常在模拟办公室或模拟公司中进行。模拟训练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许多重复的机会和随时进行过程评价的可能性,且成本较低。

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协调能力。学生在模拟办公室中或者在模拟公司里工作,要在采购部门、销售部门、仓储部门、会计部门、管理部门之间轮岗,每一工作岗位都要和不同的对象进行合作,而且合作的方式不一样。

89、哲理阐释法

即由与课文记写内容相关,富于哲理的格言、警句、俗语、谚语等导入课文。它寓庄于谐,寓理于趣。如讲调查研究,俗话也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北宋有个裁缝,替人做衣服,除了量身高肩宽胸围之外,还进行多方面的调查研究。他不仅仔细观察来做衣服的人的相貌、神色、揣摩对方的脾气、秉性,问及来者的年龄职业,连对方是否考科中举,近来有何喜事、祸事都要摸个一清二楚。人们问他为什么要这么仔细,他解释说:“体胖的腰要宽,体瘦的腰要窄。性急的衣宜短,性慢的衣宜长。少年中举,趾高气扬,走路挺腆肚,衣服要做得前长后短,老年失意,万念俱灰,走路弯腰驼背,衣服就做前短后长。”看来,调查研究必不可少。

90、历史读评练教学法

这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把读、评、练几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教师把一堂课分为学生精读教材、学生和教师讲评历史现象和事件、学生复习巩固与练习3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学生精读教材。首先由教师联系旧知识导入新课后,出示本节课的阅读思考题,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教材。阅读思考题必须反映教材的重点,并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学生根据思考题目边阅读边划书。老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争辩。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独立感知历史知识的能力,初步弄懂教材,促进思考。

第二阶段,讲评历史现象和事件。在学生初步感知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逐个将思考题向学生提问,学生凭借自己的记忆和理解,回答教师的提问,然后在教师的启发、点拨和讲评中,与教师共同活动。之后教师可以出示本节课的板书提纲,把教材知识结构进行串线整理,使学生能够牢固地掌握科学的知识。这一阶段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较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培养概括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复习巩固与练习。教师在完成以上两个阶段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对本节课的内容应进行轻重缓急的精讲,从而使学生对科学的新知识有一个加深、巩固的机会。

“读、评、练”教学法,既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也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91、地理四步循环教学法

四步循环教学法是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教研室李维枢所创立。自1985年开始,教学模式是:问题→阅读→评议→练习四步教学。四步循环教学法的程序及特点是:

第一步问题。教师在新课一开始便出示具有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问题。这里要求教师根据新授课的内容,分析设计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导入新课的问题,二是根据课文重点和难点所设计的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

第二步阅读。问题就是矛盾,如何分析和解决矛盾,就需要学生从阅读中去探索。首先要求学生根据问题,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勾画。有些课文富有很强的感染力,教师还应让学生认真朗读。

第三步评议。包括议论和讲评两个方面。议论主要是指学生按照教师所设计的思考题进行讨论。讲评就是根据学生议论由教师作必要的讲解。

第四步练习。学生通过阅读、评议这两步的教学活动,已经感知和理解了教材。要让学生形成完整的地理概念,教师还得让学生通过练习这一步教学活动才能达到。地理课的练习形式较多,如问答、口答、讨论、指图、填图、观察等。

92、三步上篮五步教学法

行进间投篮是比赛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投篮方法,一般多在快攻或切入篮下时运用,俗称“三步上篮”。在教学中,多数同学感到“三步上篮”技术动作特别难学,尤其是跨步拿球后再上一步起跳技术,学起来不易掌握,特别是女生。

    一、投篮练习
  由于投篮动作是以手指拨球离手结束,所以手指对球的作用好坏是投篮命中率高低的重要因素,投篮练习必须重视。练习方法:
    1、熟悉篮下单手定位投篮。
    2、单脚蹬地起跳投篮。
    3、打准碰板练习。
  按行进间投篮的点的范围,在篮板上用胶布贴成一个方格作为学生的投篮目标。
    要求:
    1、学生在左边和右边篮下做定位的单手投篮练习。
    2、单手持球于胸腹部,由胸部开始提肘、伸臂、投篮,动作要协调一致。
    二、摸高练习
  此练习的目的是为提高学生单脚起跳和起跳后身体姿势的质量。
    1、在篮圈下吊一标志物(高度根据学生水平而定,以多数学生起跳后能触到为宜),教师在行进路线上划三个圆圈,圈内依次写上左、右、左。要求学生左脚踏进左圈,右脚踏进右圈,左脚最后踏进左圈后,快速有力地向上起跳,同时右腿以大腿带动小腿迅速向前摆动争取摸到标志物。
    2、去掉圆圈,练习三步助跑摸高,强调“一大、二小、三上跳”的动作要领,使其熟练掌握助跑动作。
    3、自然助跑两三步,按“一大、二小、三上跳”的练习。要求最后左脚起跳后,要向高跳,身体不能往前冲,必要时需限制起跳到落地的距离,保证上跳的质量。
    三、持球上一步投篮
  1、练习者右脚在前站立,左脚上一步起跳投篮。此练习是解决个别学生跨步接球后.马上起跳,忘记再上一步起跳这一错误动作的有效措施。
    2、跨步接托球上篮。帮助者站在练习者右体前一小步处,一手直臂略高平举托球,练习者左脚在前站立,右脚向前跨步的同时,双手接托球,然后左脚上步起跳腾空投篮。强调右脚跨步明显,腾空拿球,左脚上步小些,往高跳,避免起跳后,高跳向前冲的错误动作。
    四、自拍球上篮
  1、练习者左脚在前,右手向前拍球,当球反弹后右脚马上跨步接球,然后左脚上步高跳腾空投篮。注意:
    ①拍球反弹点要适宜,不能太近或过远,应在跨步能接到球为宜;
    ②拍球力量要适当,反弹球到达胸前为好。
    2、自抛球后跨步接球行进间单手高手投篮练习。要求抛球高度远度合适,跨步接球要及时准确。
    3、接传球上篮练习者自然向前鲍动,到标志线后有脚跨步接传球上篮。要求:
   ①帮助者传球及时不要太早太晚;
   ②标志线位置要合适,否则练习者高跳后不能顺利投篮。
   五、运球“三步上篮”
  1、练习者左脚在前,原地运球2—3次,接练习第四步骤的第1练习。

2、适当距离行进间运球2—3次,接练习第四步骤的第1练习。①帮助者传球及时不要太早太晚;②标志线位置要合适,否则练习者高跳后不能顺利投篮。
    93、五分钟身体素质间歇练习法

五分钟身体素质间歇练习是在连续的五分钟内,根据身体练习的内容,练习者的身体素质水平进行项目组合,每分钟变换一个内容,且规定活动次数、频率及运动量的一种间歇往复的练习方法。简而言之,就是练习五分钟,休息五分钟,重复循环的一种练习方法。
    一、具体内容
  1、协调性 纵跳→足尖足跟足尖跳→转髋→踢腿摆同侧手臂→左右交换腿跳。
  2、速度性 原地小步跑→原地高抬腿跑→原地前踢腿跑→原地快速跑→原地后踢腿跑。
  3、力量性 俯卧撑→深蹲跳→两头起→负重半蹲跳→仰卧臀屈伸。
  4、灵活性 3m移动→变向往返跑→后退蛇形跑→变向移动追逐猎物(摆脱)。
  5、弹跳 原地提踵→兔子跳→斜支撑高抬腿跑→单足跳→蹲立步。
  6、耐力 200m中速跑→200m大步跑→200m倒退跑→200m后踢腿跑→200m加速跑。
    二、分析与讨论
  1.明确侧重点,选择相应的练习方法
  2.五分钟身体素质间歇练习法的生理依据
  心率是反映肌肉活动时心脏承受负荷大小的简易而常用的指标。运动心理学家认为,当心率在160~170次/分时,呼吸系统的肺循环在实现气体交换的过程中,维持着适宜的关系。即此时的吸氧量为最大吸氧量的80%—83%。在这种负荷强度下进行的练习,机体基本处于无氧代谢的状态之中;而在心率为150次/分时的负荷强度下进行的练习,则以有氧代谢为主;当心率达到188次/分时,心搏量大幅度下降,此时提高心输出量主要靠提高心率;当心率达到200次/分时,心舒张期明显缩短,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造成心肌供能需求发生困难;当心率为120次/分时,机体能量系统恢复到开始下一个练习,而不致使这些系统达到负担过度的程度。
  3.五分钟间歇练习法的相关因素分析
  (1)强度因素分析 运动实践证明:大运动量、大强度的练习是突破原有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

(2)间歇因素分析 从学生平时参加体育锻炼的状况来看,比赛与锻炼对学生的心理压力有所不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紧迫感,责任感也是有差别的。  

(3)练习前后身体素质成绩因素分析 练习前后身体素质成绩的统计分析是检查评定教师指导方法及学生练习效果的集中体现,也是检验客观真理的实践依据。根据统计学检验得知,五分钟身体素质间歇练习法是一种对青少年在短时期内提高身体素质的较为适宜的练习的方法。

94、前滚翻的逆向教学法

前滚翻是技巧运动中较简单的动作。学生通过前滚翻的练习能够提高机体的平衡感,能够训练肌肉放松和紧张的协调能力。
  在常规教学中一般是按照完成动作的先后顺序进行授课,而我在教学时把顺序做了调整,调整后的顺序是:第一步,先使学生对完整技术动作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第二步,教学生学习结束动作;第三步,教学生学习开始做滚翻动作。按照上述教学顺序,其教学步骤如下:
    1.教师示范 教师做完整的动作,让学生了解前滚翻的完整动作过程,使学生对完整动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学习结束动作 过程是:先从深蹲姿势开始,然后双手抱膝,再经半蹲成直立姿态后两臂侧上举。整个结束动作要求站立稳定、舒展大方。经反复练习后,让学生达到动作熟练的程度。
    3.学习开始和滚翻动作 过程是:先从蹲撑开始,然后团身滚动后成半蹲。动作要求滚动方向正、团身紧、用力协调。
    4.完整动作练习 光在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下进行完整动作练习,然后在斜面上由高向低练习,最后学生独立进行整个动作的练习。
   95、立定跳远中手脚协调教学法

身体在完成立定跳远练习时所表现出的挺身、收腹、摆动、蹬地和折叠等技术动作要领,具有极强的协调性及连贯性。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结合立定跳远的动作特点,归纳出手脚协调摆动、手脚协调用力、手脚协调折叠和手脚速度协调练习方法进行教学和练习,对立定跳远的课堂教学及立定跳远运动成绩的提高有显著效果。
  一、手脚协调摆动练习
  练习时,统一口令,口令“1”时,两手往体前上举,同时后振。口令“2”时,双腿屈蹲,两手迅速往下后伸,同时重心前移,脚跟微抬起(前脚掌支撑),臀部低于膝。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手的摆动和脚的屈伸。
  辅助练习:原地屈蹲蹬跳起。
  二、手脚协调用力练习
  练习时,手经体侧用力摆至上举后挺身,同时提脚跟,前脚掌用力蹬,使小腿用劲绷伸直,完成挺身、伸小腿送髋和收腹动作。在练习中,让学生体会手用力摆动和脚用力蹬地的一致性。
  辅助练习:原地屈蹲蹬跳起,手摆后振挺身。
  三、手脚协调折叠练习
  练习中,发口令,口令“1”时,身体成屈蹲折叠,两手抱膝,前脚掌支撑,脚跟微抬离地面。口令“2”时,迅速用前脚掌蹬(跳)离地面,收腹提膝,上体与大腿、小腿充分折叠,用力完成收腹动作。
  辅助练习:原地屈蹲蹬跳起、落地腿贴胸。
  四、手脚速度协调练习
  强调完成立定跳远的用力均衡性。在双腿用力蹬地与双手往体侧下方向前上方用力摆动时的速度一致。练习时,先让学生做双腿屈蹲手后伸的平衡动作练习,然后做同时脚用力蹬、手用力向前上方摆的速度练习,体会于脚同时用力,加快摆动速度的协调练习。

96、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尤其是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它应该满足下面的条件:(1)、该工作过程可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2)、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在一起。(3)、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多或现实的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4)、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5)、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6)、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7)、具有一定的难度,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的实际问题。(8)、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和工作方法。

97、社会实践法

社会实践法就是学生学完教学大纲规定的部分理论课程后,到实习场所参观实训,使之学以致用,同时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培养锻炼实际工作能力。

98、“自学─提问答疑─总结提高”教学法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质疑强化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印象,通过总结形成新的知识。比如,把“变压器的用途和结构”作为学生的自学内容,可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为什么要变压?(2)、变压器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3)、为什么采用高压输电、低压配电?(4)、怎样计算变压器的额定容量等。要求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自学、一节课后,进行提问答疑,帮助同学们建立正确的概念。

99、“分解—综合—总结”教学法

通过分解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学生容易理解;通过综合将几个简单的问题归纳在一起形成新的知识,学生容易掌握;通过总结把复杂问题的解法条理化,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0、营销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设计一个以模拟真实情况为主要特征的情境,让学生扮演情境中的角色,并从事教师指定的各项活动,以达到预定教学目标。

如教商业企业经营学中“商品陈列”内容时,可采用情境教学四步法,即知识讲授—情境创设—―角色演练――总结评析。

三、教法的选择

(一)、教学方法选择的原则

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并不是适用一切教学范围的,而是不断变幻的。那么,依据什么进行选择呢?有研究表明,重要的是以下4点:

1、依据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比如,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智力,促进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2、依据教师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比如,教师的某些特长(如善于绘画、讲故事),教师的某些缺点(如不善于口头表达或书写)。

3、依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时间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现代技术设备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依据上述各项选择的原则,比较各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按不同的教学条件,对其进行筛选后做出决定。

(二)、教学方法选择的衡量标准

(1)、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大纲的规定,是否采用了现代化设备。

(2)、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维持学生的注意与兴趣。

(3)、分析教师用什么方法解决妨碍、干扰教与学的智力问题和情趣问题。

(4)、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给学生带来满足感。

(5)、维持课堂纪律是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

(三)、教学方法选择要掌握好“三个特点”,处理好“三个关系”

掌握“三个特点”即:①掌握课程的性质和教材内容的特点,根据不同内容选用不同的方法。②掌握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根据这些不同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③掌握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处理好“三个关系”即:①处理好方法和内容的关系。②处理好方法和效果的关系,使方法与效果统一,做到讲求实效、不图形式。③处理好教法与学法的关系,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

(四)、选择教学方法要注意智力价值

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方法的智力价值应有以下三点:①适应性──主要指教法适应教学内容传递的需要和适应学习的智力结构。②启发性──在教学中要贯彻启发式原则,重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主动寻求知识,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还要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和获得知识的方法。③生动性──良好的教学方法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情感,达到反馈与开发智力的目的。

四、教学方法实施的步骤

当教师采用某种教学方法进行一节课教学时,必须遵循一定的步骤才能达到某一目标。一般教学方法的实施都要具有如下5个步骤:

(1)、引起动机。吸引学生、调动兴趣、引起好奇心是教学方法的第一个质量要求。

(2)、呈现教材。学生产生求知欲望后,教师分层次、有次序地呈现教材就是一个重要问题了。

(3)、举例说明。学科中的概念、定义等都是对大量事实、现象所进行的科学抽象的概括。若要真正学懂科学概念、定义等又必须用客观实际、事实、现象加以说明,举例说明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4)、归纳概括。教师需要把讲过的内容提纲挈领地加以归纳概括,勾勒章节结构,界定重要的概念,提示学习的标准,这样可以使学生掌握要点,促进记忆。

(5)、布置作业。布置作业是对学生的一种操作要求,通过练习、复习,加强巩固和深化理解。

教学过程不是单一的发展过程,而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它们交错重迭,在大过程中有小过程,大阶段中有小阶段,形成一种错综复杂的螺旋式的前进运动。所以教学方法必须根据这种复杂的发展变化,灵活变换。

具体运用哪一种方法,要随教材内容而定。实践证明,根据不同教材选择不同教法,对打好基础,提高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教材是丰富多样的,其中蕴藏着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因素,深入研究教材特点,采用恰当的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是多种多样的,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由于每种教学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单一的讲解法不能创设出有生气的研讨局面;单一的阅读法,缺少动手操作、动脑猜想及推理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单一的程序教学法不能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的思维容易被“程序”所束缚;……因此,应注意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如讲解法与练习法适当结合,边讲边练就能克服单纯使用讲解法的局限性、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既是多样的,又是灵活的,教师只有掌握了整个教学方法体系,善于从教材与学生实际出发,将多种方法有机结合、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方能取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