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成冠和超凡哪个好:三峡:全球最大水坝利弊之争调查实录(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05:47
字号:大 中 小

写在前面:近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新创之《中国大纪实》头条刊发了拙文,将题改为<三峡工程与人民利益>。不论文章写得咋样,但记述争议、摆出史实,客观将观点与事实呈现在读者面前,“记”者没做无用功也。

 

 

 

          引子:三峡工程,利国惠民

 

梦想近百年,争论半世纪,建设十七载,命运多舛的三峡工程以一座雄奇的物质大坝,巍然屹立于长江三峡之西陵峡,耸成雄鸡型版图上新的地标,耸成中国人的骄傲。

这个全球最大的水坝工程之诞生,是全国人大表决通过后的国家行动。她之所以能够顺利建成,数万三峡建设者其功至伟,全国人民也都在“三峡基金”里有所付出。

这是盛世中华中国政府最大的民生工程。

今天,雄浑的建设交响曲演奏之后,一个崭新的长江时代已经来临。往昔的三峡,无论是人文还是地理,都会留给我们无尽的念想。

传统的意义上的三峡概念,只是地理三峡,即自奉节始夔门至宜昌南津关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个峡段,范围不足 200公里

而今,无论时间还是空间,都因一个伟大的民生工程而扩大了。这个变化了的时空,即自宜昌至重庆630公里区域,我们称之为“大三峡”。

历时17载,动用数万工程施工人员,耗资1800亿人民币,移民人口超过130万。

60年论证毕其功。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改造自然的非凡壮举。其历程之曲折、耗时之长、规模之巨,在世界水利工程建筑史上绝无仅有。

60年,一个甲子。这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甲子。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60年,走过了它充满着探索与艰辛的成长岁月。

对于一个普通百姓而言,60年,走过了他斑驳的大半个人生。

对这座屹立千秋的大坝来说,60年,它承载着一个民族复兴的梦想,它凝聚了我们太多的感慨和记忆。

这是一座人民的大坝。这是一座科学的大坝。这是一座融汇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大坝。

这座大坝,留给人们的是福祉,留给长江的是安澜。

这座大坝的真实存在和投入运行后发挥的巨大综合效益,世人有目共睹。

伴随着巨大功效之与日俱增,三峡工程建成后产生的一些不利影响,似乎也日渐彰显。

说来挺有趣儿,近年来凡是有关局地气候、地震、生态环境等关乎国计民生大问题出现危机时,网络上便要热闹好一阵子。不少人把矛头直接三峡大坝,声称处于鄂西峡江的那个“巨无霸”——三峡工程,先是将地震、干旱、暴雨祸端引到了汶川、玉树、重庆,如今又移祸至长江中、下游,将旱魔播向五省区,其罪之重,其祸之深,仿佛非怒斥甚至棒杀不行。

既有叫阵的,自然会有应战者。

叫阵的这些人中,有官员、专家、教授、记者,也有普通民众。

应战的这些人中,有官员、专家、教授、行业负责人、协会学会负责人,也有记者和普通民众。

面对这种状况,我琢磨了一个消息题目,拿出来供读者一乐——

引题:你说天使他称魔鬼 利大弊大 众说纷纭

主题:被誉为中华盛世伟业之三峡工程到底怎么啦?

副题:官方说不清业主说不清 中国人困惑 外国人也困惑

 

        三峡移祸:旱魔横扫大坝下游地区?

 

2011年入夏以来,长江中下游旱灾严重,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及上海等省市亦受影响,鄱阳湖,洞庭湖水量剧降,部分河道和湖泊干涸,逾千万人受灾。。

由是,在初夏异常的酷热和干旱中,三峡大坝再度成为社会热点。

●置疑:长江中下游干旱是三峡大坝诱发的

有网友自制地理模型和图表在网上发帖称:四川盆地建大坝后形成相对独立的系统,温度较高,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高压容易受低压的吸引,三峡地区出现一个新的气压较低地区,在4-8月份,会吸引位于太平洋的夏威夷高压的西进,正常情况下夏威夷高压覆盖我国要在七八月份,现在由于四川出现的低压区,吸引了夏威夷高压提前西进,从而阻止了夏季风向北移动,不能按照正常的6月左右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反而出现晴朗干燥的天气,而雨带则徘徊在两广地区。于是,他断定干旱是三峡大坝诱发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高建国研究员认为:三峡水库的建成运行,客观上已对鄱阳湖的生态与环境造成多方面的影响。原因是,三峡工程的运行,打破了湖水原有的吞吐规律:每年10月是三峡大坝蓄水期,泄流量大幅减少,此时正值江西省枯水季节,鄱阳湖急需江水补充,但结果是,非但得不到补充,反而被长江低水位拉空。

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所所长刘树坤说:此次南方旱情与三峡工程有一定的关系。三峡工程建成后出于发电的考虑,放水量缩减,也使得泥沙在大坝上游淤积,下游河床被冲刷得比较厉害,从而造成河床下切,造成在枯水期长江下游水位过低。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王光谦讲:三峡放水只能缓解长江航道低水位的困境,对于缓解旱情,并不能产生明显作用。三峡工程放水对大的旱情以及气候问题不会有太大的帮助,只能说有一些补救的措施,对生态有一些正的影响,对缓解旱情关系不大的。

国土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关凤峻认定:控泄造成的水位急剧下降,有可能使原本稳定的地段出现险情。三峡库区都是西南地区的深向坡结构,由于长江长期的水流的作用,使三角地带地下有掏空的情况。还有就是可能造成库岸的塌陷。

原湖南省水利厅副总工程师、洞庭湖经济和社会研究会首席专家聂芳蓉认为:今年长江中下游的干旱与降雨量少直接相关。但三峡工程加剧了旱情,因为它改变了长江中下游的生态系统。三峡水库于9月、10月蓄水,下泄流量每秒只有几千立方米。此外,三峡水库多年蓄水,泥沙在上游淤积,清水下泄后,导致中下游河槽下切,水位下降。这加速了长江中下游湖泊里的水流入长江,导致长江中下游枯水期提前2个月到来。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湘江、洞庭湖等长江中下游支流冬季大旱的主要原因。

●辩解:若无三峡工程,中下游会旱情更甚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曹广晶说:对待三峡工程既要全面客观评价,又要看大局。随着工程的建设,有些改变是必然的,也是必须要付出的代价。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完美的,关键是利弊权衡。现在出现的这些问题需要认真对待,但若是因此而否定三峡工程,那就错了。

  三峡工程主要设计者、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说:不能一遇到极端气候就怪罪三峡工程。恰恰相反,若没有三峡工程,长江中下游的干旱程度将会加剧。今年下游发生严重旱情时,水库按照8000至1000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下泄,至少比天然来水量高出2000立方米每秒以上。

  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主任刘敏认为:本次旱情是一种周期性的气候现象,现在的手段和观测数据还没有依据显示三峡工程引发了长江中下游的旱情。

原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水利部减灾中心研究员徐海亮认为:社会上诸多观点矛头直指三峡工程,这样的说法有失公正,尽管旱情频发是困扰三峡工程的突出问题,但还需要水利、气象、生态等多部门慎重进行研究论证后方能得出结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工程专家卢耀如说::客观上讲,任何一个工程的修建都会对自然界有所影响,只是程度问题。比如我们建设大都市、对海域的开发利用等,对大自然也有不利影响,所以不仅是一个三峡存在利弊之争。我们要做的是将影响降至最低,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和谐自然。这说的是不会诱发更严重后果,而不是没有不良后果。所以,我们要对三峡工程作综合评价。不能把长江中下游现在的很多问题都归结到是因为三峡引起的。

  三峡集团公司高级工程师王海:三峡送出的水,每7秒就能填满一个“水立方”。应该说这次补水主要是为下游抗旱的需要,主要是荆南四湖。从长江干流向洞庭湖分流有几条分流口,基本上8000立方米以上就会有水流过,超过10000的话对几个分流口肯定是有益处的。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周兵说:冷暖空气不匹配、水汽输送条件严重不足等原因导致今年以来降水稀少,是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面积干旱的主要原因。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教授级高工尹明万认为:不能简单判断三峡工程和此次南方干旱之间的关系。三峡放水会有较为明显的作用,不过影响的有效范围集中于长江沿岸地区,对远一些的地方则不是那么明显。

四川在线之麻辣烫评论说:三峡工程虽然是世界最大的坝,但是对整个长江流域以致三峡段都是微不足道的。实际上,三峡工程对整个长江来说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将旱灾原因归结三峡易隐藏真凶。旱灾面积之大,范围之广,显然不是一个三峡能做到的。倒底谁是罪魁祸首?城市化建设的过度、湿地保护的不力、水利工程的失修和水资源的无度消费特别是地下水的大量采用,加上多次地震形成的土壤松动、地层暗流,都可能是导致这次旱灾的原因。

 

         汶川玉树:地震祸起三峡?

 

●网民说:汶川玉树地震都是三峡工程惹的祸

 

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2010年的玉树地震,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关于这两次地震的成因,尽管有许多国家级地质、地震专家公开接受媒体采访,为大众释疑,但还是有为数众多的网民狂吵热议,非认定地震的真正诱因是三峡筑坝不可。

较多的议论认为:汶川与玉树地震与建造三峡大坝紧密相关,因为它们都位于板块交界的活动地带。

较理性戓较技术的说法是:汶川与玉树地震的发生是因三峡水库的江水增多、水位上升、重力增加下压,导致亚欧大陆板块活动下沉,印度洋板块活动上升,加快了板块的活动。

这样的指责与议论,缘由是:国内外修建的水坝工程,的确曾经诱发过较大地震。因为有这样的事件发生,三峡大坝能逃脫干系么?

网民的这种“惯性思维”,让我又想起一桩往事——

2007年11月27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潘家铮院士讲过如下一番话。他说:

我注意到今天有很多外国的记者参加会议并提问,我希望能够利用这个机会,以一个普通公众的身份,向他们说几句话。我对外国的记者和报刊一直是很尊重的,因为我认为他们的报道,第一是客观,第二是公正。可是最近我发现有一些媒体和记者对中国的偏见太深。他们对中国的成就、贡献绝口不提,对中国的一些问题,或者说是“阴暗面”,到处收罗、夸大歪曲、讽刺挖苦,甚至于是无中生有、挑拨离间。我认为这样的做法,对增加友谊、沟通没有什么好处,就拿最近对三峡工程的报道来讲,我也收集了一些,你看看他们的标题,什么“扬子江上的妖魔、三峡工程成为全球变暖的定时炸弹,几百公里长的水库中,水看起来像酱油一样”……作为我个人,三峡工程耗尽了我后半辈子的全部精力,现在这个工程被人们形容为妖魔、炸弹、一库酱油,心里很不好受,我希望这些先生们能够客观地报道中国,中国人民欢迎朋友们的批评和监督,哪怕讲得重一点,我们也是欢迎的,但是请不要“妖魔化”。

潘先生这番话是对外国媒体讲的。窃以为,将这番话说给国人听,或许更有意义。

 

●专家称:汶川玉树地震的确与三峡工程无关

 

长江水利委员会设计院地震处处长曾新平说:水库蓄水诱发地震主要在库区,一般离库岸5公里左右,最远不超过15公里。三峡大坝与汶川根本不在一个地质构造单元,三峡库区主要在鄂西山地和四川盆地东部,而汶川处于龙门山地震带,两者在地质上没有任何联系。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总工程师刘瑞丰研究员说:汶川大地震与三峡工程一点关联都没有。汶川大地震完全由地球内部作用左右引起,不管怎么计算,人为蓄水的水库诱发地震,都达不到这么高的震级,水库蓄水因素诱发地震,大多为五级以内。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首席预报员孙士鋐研究员称:水库诱发地震震级与水库容量没有正比关系。另外,三峡水库蓄水压载力小,距离汶川也比较远,因此可以肯定,此次大地震与三峡工程没有关系。

关于地震,本文作者只摆上两种观点足矣,相信读者自有判断。

汶川大地震,因直线距离较三峡大坝近,赖上了并不奇怪。而玉树地震就不同了,它距三峡大坝实在是太遥远,赖上也太勉强。网友虽有议论,但说得牵強,恕不赘述。

 

●简介:国内外水库诱发地震知多少

 

在世界大型水库的建设史上,有水库诱发地震的情况。

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米德湖水库蓄水后曾诱发过地震。60年代的头五年,全球有四个大型水库发生了里氏6级以上的强烈水库地震。但迄今为止,只有两例水库诱发地震对大坝局部地段造成损害:

一例是中国广东省新丰江水库发生的里氏6.1级地震。

另一例是印度柯依纳水库发生的里氏6.5级地震。

经抗震加固处理后,这两座水库到现在仍在安全运行。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没有发生过因水库诱发地震而使大坝垮塌的情况。

  我国广东河源新丰江水库自1959年10月建成蓄水后,已记录到大小地震三十余万次,其中1962年发生的6.1级地震,使混凝土大坝产生82米长的贯穿性裂缝。

  1962年3月19日4时18分53秒在河源新丰江水库大坝下游仅约1公里(北纬23°43′,东经114°40′)处发生6.1级地震。这次地震的震中烈度为Ⅷ度,震源深度约5公里,在极震区造成了人员伤亡和房屋倒塌,距河源城镇五千米的双下村、三台山、亚婆山之间的新 丰江沿岸一带,房屋毁坏90余间,严重迸裂的1500余间,占总数70%。其余房屋均遭受损失,无一完好者。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及新式房屋也多裂缝。河源城镇各新式楼房及平房均遭破坏,间有墙迸裂,局部倒塌,计倒塌房1200余间,严重破坏2400间,损坏7000余间,此三项占总数70%并出现地裂缝、喷沙冒水,小型山崩,孤石滚动等自然破坏现象。等震线长轴呈北东东走向。离震中约200公里的广州和100公里的龙川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最远有感距离达570公里,包括福建的东山、云霄、武平、上坑,江西的大余、信丰、安远等地。

 

 

●专家释疑:三峡水库不会诱发较大地震

  三峡水库自2003年蓄水后,公众对水库是否会诱发地震心存疑虑。为了解该地区地震监测实况,我曾专程拜访过国家地震局资深专家庄灿涛和宁立然两位研究员。

  庄灿涛坦言:三峡地震问题,由来已久。1988年重新论证结论与现今实际没有多大出入。水库自2003年蓄水以来,地震频率增加不少,这是事实,但多系微震,没有预测到导致人员伤亡或危及生命财产的地震发生。

  宁立然介绍说:三峡地区有文献记载的大于5级地震,有几次。但距三峡大坝较远。三峡库区,原先考虑最大震级是5级。为了保险,将震级提高到了5.5级。大坝自身,则是按抗7级地震标准设计。是不是诱发地震,过去有明确界定:大坝上下游两岸,方圆十公里范围内发生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非此范围地震,不算水库诱发地震。国家现有规定出台,凡坝高100米,水库容量5亿立方米的水库,都必需设立地震观测点。蓄水初期,水库库岸地质条件差异性和岩体结构不同,应力要释放,大小程度也不一样,地震次数肯定会较蓄水前增多。只有释放得差不多了,就不再增加了。

  庄灿涛強调:库区无大震,是现状,并不是说可以高枕无忧。国家非常重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库区地震观测手段,已由过去的模拟系统更新为数字测报,上升了一个台阶。目前已有24个站点,另有两个强震观测台。应该说,一有风吹草动,这个涵盖整个库区的网点便会立即动作并作出准确判断,有了这套系统,完全可以防患于未然。

应该说,庄灿涛和宁立然两位先生的分析和解答实事求是。

水库已然蓄水多年,库区无大震乃不争事实,它证明20多年前论证时作出的结论,是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