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款迈腾1.8t落地价:影视欣赏 《音乐之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55:27

                          —— 赏析《音乐之声》

李妍

(安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  河南  安阳  455002)

 

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影视逐渐成为一门新的艺术门类,它不仅实现了信息传递的大众化,而且也使蕴含最广泛和最普通的生活经验的艺术内容融入交流和接受的过程,使人们的精神世界表现和娱乐生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与此同时,影视鉴赏学也应运而生,指导着人们日益增长的影视审美需求,让人们更好的认识到电影的艺术内容的多面性。

影视艺术作品是由各种艺术要素组成的多维层面的综合体,也就是说它是编、导、演、摄、美、录等协同运作,融而为一的集中成果。因此,影视鉴赏必然以影视片鉴赏为核心,从影视片出发进而鉴赏编、导、演、摄、美、录各个部分,再从各部分如摄影进入更为具体的镜头运用等因素的鉴赏。从宏观方面讲,影视艺术鉴赏选择层面大体可分为:影视艺术的文学因素层面鉴赏、影视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层面鉴赏、影视艺术的风格层面鉴赏。现在,就从影片《音乐之声》入手进行影视鉴赏。

一、影视艺术的文学因素层面鉴赏

影视艺术的文学因素层面鉴赏,主要包括对于故事、人物、结构、细节、语言等。影视艺术就吸收了文学的因素,其主要表现对象是人物和事件,各种艺术手段尽管不同,但都含有刻画人物、叙述事件和表达情思这些目的。

(一)故事

故事是一切叙事艺术的第一要素。在影视作品中,这是文学层面的核心和主体。故事即事件,但它不是单纯的“事件”,而是为表现人物性格和展示主题服务的有因果联系的生活事件。因为故事一般地是循序发展的,有环环相扣的情节,所以又称故事情节,由于人心态本能上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观众在艺术鉴赏活动中,首先加以关注和感知的对象就是故事。在影视作品中,故事情节一般有三种表现形态:即强化形态,弱化形态和淡化形态。其中,淡化形态的影视片有诗化、散文化倾向,其情节因素虽存在,但往往被有意消弱、淡化,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等主要来自其他方面。抒情、哲理等风格和体裁类型的影视作品一般都属于这种类型。我认为,音乐剧《音乐之声》就属于淡化形态影视片。

《音乐之声》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故事。热情善良的见习修女玛利亚来到退役海军军官冯.特拉普上校家中,担当起上校七个孩子的家庭教师,自从妻子去世以后,上校就把调皮的孩子们当成一支军队来管教。玛利亚以自己的善良和热情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用音乐使这个兵营式的家庭充满了欢歌笑语,被上校训练的像士兵一样严肃呆板的孩子们,又恢复了活泼欢快的本性。上校大为感动,并与玛利亚结婚,不久,利用带领孩子们参加奥地利民谣音乐节的机会,在朋友和修女们的帮助下,上校和玛利亚带着孩子们越过国界,逃离了纳粹的魔爪。至于盖尔.特拉普一家逃离之后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给观众留下了悬念。在这部影视片里,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是玛利亚的现代教育理念。

(二)人物

人物即角色,其主要构成是性格、行为和思想状态。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并不是单一孤立的,而是有各种复杂社会关系,活灵活现的人。人的性格特点和思想风貌往往通过人地言行来表现。《音乐之声》里的女主人公玛利亚她活泼可爱,在修道院里的众嬷嬷的评价可以体现:机灵聪明,在面对冯普特责怪孩子们未按时休息时,替孩子们地辩解;善解人意,在面对孩子们地恶意刁难时,展现的大度胸怀;正义在心中,面对盖尔.特拉普在管制孩子的专制上,就据理力争,这也展现玛利亚对孩子们的爱,也赢得了孩子的真心相待;温柔善良,坚强勇敢,有乐观的生活态度;当然,在修道院众嬷嬷眼里,她也是一位“有问题”的见习修女。男主人公盖尔.特拉普严肃,不苟言笑,在玛利亚与其第一次见面时,他的口哨,命令式语气给人一种望而生畏的感觉;爱国,视荣誉高于生命,这在他每次的深情唱歌曲《雪绒花》可以体现,以及后来他强烈反对希特勒提出来任何有损国家荣誉的事情;他善良,英俊而高贵,宽阔的前额,目光深邃而刚毅。作品中七个精灵般的孩子也是一道亮景,正是他们成长中对爱的需要,让电影中的情节得以合理的展开。在这部作品中,还有很多其他的人物形象,如亲切和蔼幽默的麦斯先生,美丽高贵懂得放弃的史雷特男爵夫人等等,人物的性格形象通过人物的言行、事件表现,言行和事件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

(三)细节

在影视作品中,细节往往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法国艺术家罗丹曾说:“真实而富有表现力的,特别是典型的细节,在现实主义艺术中优势甚至能发挥杠杆的作用。”影视作品中能恰到好处运用细节,不仅能揭示人物的性格,推动剧情发展,而且能够深化影视片的主题。在《音乐之声》中,玛利亚初见盖尔.特拉普时,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方法反对他的口哨式招呼;接下来的与孩子们的一系列对话,虽简单但鼓舞人心,这为以后与孩子们建立深厚感情做了开场白;孩子们用歌声欢迎史雷特男爵夫人的到来时,盖尔.特拉普听到了久违的歌声,在此之前,还正在责令玛利亚收拾行李返回修道院,美妙的歌声让盖尔.特拉普改变了自己的想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此时的细节在盖尔.特拉普的表情上展现出来,这就让我们意识到男主人公的想法,为剧情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伏笔。

(四)人物语言

影视中的人物语言,也是文学因素的一部分,但它又不同于文学艺术形式对人物语言的要求,它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影视的人物语言设计在艺术上的要求,首先是简洁凝练,以一当十。其次是人物语言应是性格化的。性格化是衡量语言的艺术性的重要尺度,特别是在影视艺术中,闻其人见其声,充满个性化的语言是了解人物性格的一把钥匙。《音乐之声》中玛利亚与寇特的对话:“我是寇特,十一岁,我很任性”“恭喜你”“什么是任性”“那表示你希望被人当作是小男孩”这几句简单的的对话,就分别展示了寇特的性格和作为家庭教师的玛利亚的与众不同。盖尔.特拉普与玛利亚的对话:“你是否也能记住这房子的首要规定就是纪律”“舰长,我能否跟你谈有关孩子的游戏服”“你显然是全能的,但唠叨不是我想要的”“但他们只是孩子呀”“是的,而我是他们的父亲”配合着影视中人物的表情,通过这些简洁的甚至有些单薄的话可以感受到作为父亲的盖尔.特拉普对孩子爱的专制。在盖尔.特拉普向玛利亚求婚的一节中,特拉普问玛利亚“我要征求谁的同意才能娶你?”后来二人同时回答“孩子们”。可见二人心中那种深沉的爱都已经深深的通向孩子们,这也是故事情节中的一个高潮。

(五)结构

影视片的思想内容的表达,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需要恰当的相应的结构形式去表现。影视作品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如单线型结构、复线型结构、辐射性结构等等。《音乐之声》是复线型结构:玛利亚与盖尔.特拉普的情感发展为一条线索,盖尔.特拉普的爱国情节是另外一条情节。两条线索相互交织,演绎出这部经典影片。

二、影视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层面鉴赏

这是从影视本体角度进行的鉴赏。这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影视理论知识,如影视语言构成、蒙太奇和长镜头的运用,画面的构图设计,色彩处理等,作为鉴赏者,都要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一)画面

画面和声音是影视语言的主要构成,二者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叙述故事,二是复现对象的直观形态并赋予表意特性,也就是把其中的视觉、听觉形象作为独立的造型表意的艺术手段使用。在影片《音乐之声》的开头和结尾,阿尔卑斯山绿树成荫,山上白雪皑皑,峰峦叠嶂间一片苍翠,所用的就是大远景。这些大全景画面虽然并不是故事情节上的必然要求,但它却是导演和摄影师刻意摄制的——它象征着玛利亚和修道院院长那宽广的胸怀和深远的人文情怀;还有修女的服装,黑白色调,给人以庄重的感觉,玛利亚结婚时一身洁白的婚纱给人纯洁明快之感,以及玛利亚婚礼时头戴由橄榄叶编织的花帽,给人一种和平之感;盖尔.特拉普的居住地点,山水秀丽,自然风光无限美好;从玛利亚教孩子们唱《哆来咪》米拉贝尔花园,玛利亚做修女的修女山道修道院,盖尔.特拉普家庭合唱团演唱《雪绒花》的骑士学校到玛利亚举行婚礼的月亮湖教堂……还有官邸喷泉翁特山、洗马池、利物浦斯康宫殿、威尔峰城堡等,这些著名景观构成了一张张美丽的画面,经久不衰。

当然,影视中的人物也构成了一幅幅画面。在《音乐之声》中,近景的运用活灵活现。

近景是表现成年人体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画面。这是一种近距离观察人物与物体的景别。用它表现人物时,主要以突出面部神情或质感为目的,其重点在于处理好眼神,达到以眼传神的效果。近景是电视摄像过程中经常被采用的近距之一,它是可以使观众看清展示被摄主体心理活动的面部表情和细微动作的画面,使观众仿佛置身于事件之中,容易产生交流。近景类似于文学中的肖像描写,是展示人物心理活动、面部表情、细微动作和重要台词的景别,在近景中,人物的音容笑貌、喜怒哀乐、一览无余地暴露在观众面前。人物在近景时,眼睛成了重要的形象元素。在冯普特第一次弹唱《雪绒花》之后,深情凝望玛利亚,这种凝望告诉我们的是人物此时的想法:有感谢,有钦佩,有爱慕;玛利亚和盖尔.特拉普的心中的爱在他们合跳的一场奥地利民俗舞曲过程中通过眼神深情传达,彼此明白了最爱的人是谁。

《音乐之声》是一部音乐剧,总体上呈现给观众的是明快、欢乐、优雅、纯洁、细腻的感觉,所以影调中的明调采取的很多,因为它光线柔和、画面明亮,是处理造型、构图以及烘托气氛、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同时,自然光、散色光在《音乐之声》中运用的很多,散色光又称 “软光”,与直射光相对,是指在被摄体上不产生明显投影方向的光线,有着照明均匀,影调柔和,层次细腻,不会产生强硬的阴影和杂乱的投影的特点,常用作辅助光。剧作中,当盖尔.特拉普发现玛利亚把歌声重新带回他的家庭里时,此时玛利亚脸部折射出来的光有种“圣女”的感觉;在莉莎和劳夫的约会、盖尔.特拉普和玛利亚的约会、盖尔.特拉普与男爵夫人分手等这些场景上,散色光的运用给人一种唯美的感觉,创造一种意境美。

(二)声音

声音在影视语言中的地位虽然没有画面那么显赫,但对现代电影来说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声音包括人声、音响、音乐三个部分,对于一部音乐片来说,声音中的人声和音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音乐之声》是一部音乐剧,它夺目的地方当然是里面的天簌之声。影片的开始便是由朱莉演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它充分地表达了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热爱。影片中,玛利亚教给孩子们的《哆来咪》无疑是一堂灰谐生动的音乐课,7个调皮苦闷的孩子爱上了音乐和玛利亚,他们一起唱出了怡人的《孤独的牧羊人》、激昂的《我最爱的东西》、睿智的《十六以后是十七》等,都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享受。再也没有孩子们说“再见”比特拉普家的孩子们在其父亲的晚宴客人们面前说《晚安,再见》更令人感到乐趣横生了。《音乐之声》也是好莱坞大片之一,其音乐也符合好莱坞主体音乐风格,仍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古典音乐、美国民间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的混合,作品通过音乐把观众的情绪的推向高潮。

在《音乐之声》中,有很多主观音乐。主观音乐,亦称画外音乐或无声源音乐。画面并未提供出现音乐的根据,而是作曲家为了塑造人物性格、抒发人物内心情感或渲染环境气氛的需要而专门创作的音乐。在剧作开头中,玛利亚在去盖尔.特拉普家里的路上把鼓励自己的心里话转化为激扬的歌曲;在遭到盖尔.特拉普拒绝给孩子们做游戏服时,玛利亚把心中的愤懑转化为歌曲抒发出来。

剧作中音画同步,音乐基本上与画面吻合,情绪、节奏一致,视听统一,观众在观看画面时,不知不觉地接受音乐,感受剧情,《音乐之声》中在盖尔.特拉普去维也纳的第二天,玛利亚带着孩子们穿着“游戏服”游玩城市时,钢琴的伴奏,让观众感受孩子们欢快的心情。

以歌唱为主的《音乐之声》把音乐的作用展现的淋漓尽致。影视开头在展现开阔的自然风光时配以《音乐之声》主体曲,这就很好的运用了音乐的描绘作用,这是较为客观性的处理,主要用音乐来渲染烘托画面的情绪及气氛。在孩子们怀着找回玛利亚未果又要接受父亲禁止吃饭命令的沮丧心情时,就唱起了《我最爱的东西》这首歌并结合小女儿的话来表达自己内心极为复杂的情感,这些就很好运用音乐的抒情作用。在玛利亚为逃避爱情而返回修道院时,院长修女把自己对玛利亚内心的困惑的看法用歌曲表达出来,真诚而含有哲理,这教会了玛利亚要学会面对现实,推动了后来的剧情进一步发展,这就很好运用了音乐的剧作作用。在《音乐之声》中,有几首歌多次重复出现,这就在情节发展中起到纽带作用,让我们感到影视的统一完整。

(三)蒙太奇

蒙太奇是影视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它通过镜头的分切和组合,起到叙述事件、表达思想、综合声音和画面、创造影视时空,调节影片节奏以及激发观众对比联想等功能。在影视片中,导演等创作者们利用蒙太奇手段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或不相关的镜头画面组接起来,创造新的含义,从而引导人们去思索。从功能上讲,蒙太奇可以分为叙事式蒙太奇、表现式蒙太奇。叙事式蒙太奇是以交待情节为主旨的一种蒙太奇类型,它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逻辑顺序、因果关系来分切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表现剧情的发展。表现式蒙太奇又称“并列蒙太奇”其目的主要不是叙事,而是表意。它以镜头的并列为基础,通过两个画面因素的相互对照、冲击来产生一种直接而明确的效果,以表达某种情感、情绪、心理、思想、寓意或涵义给观众造成强烈的印象,观众可以借助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不断补充画面内容,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在《音乐之声》中,有这样一组场景,上一场景是德国人吉勒问麦斯为何不悬挂德国旗,下一场景便是刚度完蜜月回来的盖尔.特拉普把自家门前悬挂的德国旗帜撕成两半,并揉揉后不屑的扔到地上,结合剧作前面已经交代时间,我们就可以知道此时正是德国法西斯盛行的时候,同时也体会到盖尔.特拉普对祖国奥地利深厚的感情,他不想做亡国奴,只愿意为奥国效忠。在剧作开头玛利亚因为自己热爱自然,陶醉于自然,竟忘了修道院的祈祷时间,下一个场景就是众嬷嬷对玛利亚的议论。“记住,她是玛利亚,我建议你去找不寻常的地方”这是院长修女对玛利亚的评价。可见玛利亚是一个“相当麻烦”的见习修女,为后来玛利亚和盖尔.特拉普出现的多次意见不合做好准备。剧中有一组镜头:玛利亚带着孩子们在船上欢快的划向家里,他们见到盖尔.特拉普的归来是惊声欢呼,虽然都掉到河里了,湿漉漉的游戏服紧贴身体,但是还是笑声连连,但盖尔.特拉普的一声口哨声又让气氛变得变得沉闷紧张。在这个镜头里有一个镜头,就是对盖尔.特拉普面部表情的刻画:先是有一种不敢相信的微笑,似乎是勾起了自己美好的回忆,然后回到了现实,立刻想到了纪律,规矩。剧中的画面是一环扣着一环的,下面的场景在剧中都有,这里就不在赘言了,由上可知,叙事式蒙太奇的运用带来的是画面的时空完整性、流动性,让观众感觉真实、亲近。剧中的一个场景,就是浑身湿漉漉的玛利亚和盖尔.特拉普就孩子的问题争吵的那段,二人语速之快,言语之激烈,镜头之集中,给观众的印象之深刻,会让我们思考引起这次争吵的原因,体会到一种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和面对生活的一种态度。

作为与短镜头想对的长镜头,长镜头强调电影的表现力在画面本身的内容,常集中在一个地方加以具体的展现一个故事情节。在《音乐之声》中,玛利亚与孩子们第一次见面就是一个长镜头,在一个统一的空间拍摄,是一个完整的段落,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事件。

(四)表演

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演员的表演是最基本的艺术表现手段,也是最受观众关注的艺术因素。一般都把演员表演的成功与否看作是影视片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观众对影视演员表演鉴赏的通行标准是像不像,即演员表演的角色是否像作品中要求的角色,是否接近生活的角色。玛利亚的扮演者朱莉.安德鲁斯是百老汇和好莱远坞最有天赋和最受爱戴的明星之一,她的丰富的表情、富于哲理的语言,完美的歌喉等把玛利亚这一角色演绎的活灵活现,让人们认识并了解现实生活中的玛利亚。盖尔.特拉普扮演者克里斯托弗-普拉默是个横跨电影、戏剧以及电视三重领域的传奇人物,他的演技的多面性让我们由认识继而转为钦佩的拘谨而又多礼的盖尔.特拉普上校。

三、影视艺术的风格层面鉴赏

影视艺术风格是指能够反映艺术家个人特点或某个影视作品的艺术性,或一定时代一批影视艺术家比较趋向的创作倾向,或一个名族、一种流派的影视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共同特色。影视艺术风格大体上表现为:导演风格、作品风格、民族风格等。

(一)导演风格

导演风格,即个人风格,其实质是影视导演的个性在作品中的反映。《音乐之声》是由美国音乐片巨匠罗伯特.怀斯新风格音乐片的一力作。《音乐之声》清新有致,雅俗共赏。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这部剧作可以反映导演的风格,作品中有有趣的爱情故事、悦耳的歌曲、活泼的孩子、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动人的音乐、优美的风光、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发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美好的瑕思。

(二)作品风格

影视作品风格,我们理解为作品的审美形态风格,它是“影视作品表现思想内容所呈现的内部构造和外在形态的风格”。《音乐之声》集中了散文、戏剧、诗化、绘画的风格,这部影片重视抒情和描写,深化心灵,但是剧作又不乏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注重刻画人物性格,剧作中大量的景观大部分是和人物的心情相吻合的,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三)民族风格

影视民族风格,指的是在影视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个民族的共同特征。《音乐之声》虽是美国现实主义大片,但是里面讲述的内容是发生于奥地利的真实故事,所以,影片中的民族主题就彰显出来,这就在冯普特的强烈的爱国主义中表现出来。影片地写实造型方式也体现出来。另外,《音乐之声》中的自然风光,在电影的开头和结尾就已经让大家耳目一新;地域风光,在电影中选择的各个建筑上就可以告诉大家;还有习俗礼仪,在盖尔.特拉普家举行宴会时,玛利亚与盖尔.特拉普跳的奥地利圆舞曲,这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电影中的重要部分---歌曲,也正告诉了大家奥地利是一个音乐之邦,这些正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心理素质的具体表现。

以上是对音乐剧《音乐之声》的鉴赏,鉴赏是一门综合艺术,包含的层份相当复杂。《音乐之声》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到处充满阳光气息与温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谐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依托的关系,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恶杂念,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虽然里面的主要角色都被刻意美化,但丝毫无损主题和形式上的出类拔萃,幽默的对白和情节,更把观众逗得前俯后仰,乐不可支。《音乐之声》称得上是电影史上绝妙的神来之笔,是一部影响深远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艺术作品的范畴,从艺术史、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角度来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孙宜君 . 影视艺术鉴赏学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6

2、袁智忠主编.影视鉴赏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10

3、杨澜主编.本质好莱坞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