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博基尼壁纸竖屏::汉击匈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2:42:30
汉击匈奴(一)转自81.china.com
前言转自81.china.com
地球上欧亚大草原绵延一万五千公里,它东起大兴安岭,西至多瑙河,在这片广阔的丰茂草原上生长着众多的游牧民族,其中以生活在中国北方蒙古草原的匈奴力量最强大、地域最广阔、统治最长久。转自81.china.com
匈奴作为草原文明的世袭代表--是古今中外最强大的入侵者,它们凶悍异常、野蛮成性、以抢掠杀戮为民族生存手段,给欧亚农耕文明带来了极端威胁。在亚洲,匈奴引发了历史悠久,规模巨大,双方损失惨重的汉匈之战,而后,匈奴的后裔们,先后转化为鲜卑、突厥、契丹、党项、女真、蒙古、后金,对中原汉族进行征战与统治,最终被汉族击败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在欧洲,势力衰败的匈奴竟然发动了疯狂的军事攻击,给欧洲造成了空前的混乱,它们挥舞着上地之鞭,骑着丑陋的小马,横扫欧洲大陆,引发了民族大迁移,并最终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转自81.china.com
在人类的历史的长河中,农耕文明彻底击败草原文明的战争仅仅有两次,这就是汉击匈奴和唐退突厥,即使这样的胜利也是在长达五千年中国征战史的奠基下形成的。由此可见,文明战胜野蛮,抵抗战胜侵略的必由之路来临的是多么的漫长和不易。即使只胜利了两次,中华民族也可说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善战的民族,它足以傲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彻底驳斥某些伪专家:汉族不战而胜的民族同化论)转自81.china.com
(彻底驳斥某些伪专家:汉族以多胜少的非对等战争论)转自81.china.com
(彻底驳斥某些伪专家:汉族和亲岁币政策是苟且偷生论)转自81.china.com
(彻底驳斥某些伪专家:蒙古草原民族是非我中华民族论)转自81.china.com
(彻底驳斥某些伪专家:狼性的适者生存论)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文献节选自数十位中外权威史学者的著作,串连修饰性词语则由本人杜撰。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网友支持回帖10个以上,我才能有信心继续写下去。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汉击匈奴(二)转自81.china.com
匈奴前史转自81.china.com
匈奴-发音急读是“胡”,原义“人或居民、土民”的意思,草原语是“天帝之子”。转自81.china.com
匈奴在中国历史上的称谓多达三十余种之多,主要由以下称呼:转自81.china.com
远古时代-黄帝时期匈奴称“荤粥”。(音:熏育)转自81.china.com
上古时代-尧舜时期“荤粥”、“山戎”、“猃狁”。(音:险允)转自81.china.com
夏朝-荤粥。转自81.china.com
商朝-鬼方。转自81.china.com
西周-混夷、猃狁。转自81.china.com
春秋-戎狄。转自81.china.com
战国-胡、匈奴。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中华民族是炎黄的子孙。黄帝-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他是少典之子。炎帝-古代姜姓,号烈山氏,是黄帝同父异母的兄弟。炎帝属于仰韶文化,分布在河南、山西、陕西、湖北一带。黄帝属于红山文化,分布在内蒙古那斯台红山一带。黄帝率领部族由西向东挺进,和各地其他部族发生冲突,于是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在河北阪泉黄帝击败并兼并了势力衰落的炎帝部落,在河北涿鹿擒杀了带领百蛮试图北上争霸的蚩尤,于是黄帝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被尊称为天子。当时匈奴隶属炎帝部落,称为“荤粥”。炎帝战败后,荤粥人没有体会到政治权利更迭的意义,不服管教,冒然与黄帝族开战,结果荤粥人战败逃往北方,与中原断绝联系。《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由此可见,匈奴也是我中华民族的一员,匈奴族与华夏族的战争早在五千年就展开了,而且是我们本国内部的民族冲突。可惜这是两种文明的竞争,战争根本无法避免,一打就是五千年,双方的付出的代价是无法估量的。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尧舜时代以德服人,华夏族繁荣兴起,匈奴不敢与华夏族正面接触。转自81.china.com
到了大禹时期,强化王权统治,设九州,列五服。五服:甸、侯、绥、要、荒。甸、侯指中央权利;绥指地方权利;要、荒指边疆权利。五服要时刻服从王权的统治,并按制度向中央纳贡赋役。这种边疆意识,对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了重大意义。在禹王的大时代,荤粥虽属蛮荒,但仍能纳贡称臣,与夏朝保持着不冷不热的关系。转自81.china.com
商汤灭夏后,夏桀的儿子淳维带领族人逃往夏朝最后的北方领地,融入草原文明,被后人称为荤粥。可见,匈奴族的血液里也是充满着汉族的成分。进入商朝,匈奴人口增长,势力范围需要扩展,开始与商朝发生边境冲突。《易经。未济》中记载,殷王武丁以雷霆万钧之势经过三年苦战,击溃鬼方。武丁是商朝的中兴君主,曾南击荆蛮,北伐鬼方。这样的威威君主还要三年才能打败敌人,可见匈奴在势力萌动期就已经是很厉害的边患强敌了。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文献节选自数十位中外权威史学者的著作,串连修饰性词语则由本人杜撰。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网友支持回帖10个以上,我才能有信心继续写下去。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汉击匈奴(三)转自81.china.com
烽火戏诸侯-西周、春秋时代转自81.china.com
周朝的始祖是姜媛,她践“巨人迹”感而生子。起初年轻的母亲想抛弃这个不祥之子,所以取名弃,号后稷,姬姓。后稷的儿子不窟在夏朝遭到政治迫害失去官职,曾经逃往戎狄地区躲避了一段时间。可见周朝的先人们是与匈奴人混居在一起的,并已经受到戎狄的威胁。不窟的孙子公刘执政时期,戎狄不断骚扰破坏农业生产,公刘无奈,被迫带领周族人迁居到豳(音:彬)地生活。转自81.china.com
过了九世到周族太王时期,戎狄再次武力入侵周族土地要挟财物,太王给予戎狄财物后,他们毫无信誉继续抢掠。周族百姓打算兴兵武力抵抗,太王不愿意看到双方死伤惨重,无条件地放弃经营了三百多年的领地,带领百姓迁往岐山定居。与其说周人有谦让之风,不如说实力不济,无力抵抗戎狄的入侵罢了。转自81.china.com
周族的先辈到了殷商(武乙-太丁)时代实力逐渐强大,开始有步骤的反击戎狄。转自81.china.com
有记录的战争有五次:转自81.china.com
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讨伐鬼戎,俘获十二个狄王。转自81.china.com
太丁二年,周人讨伐燕京的戎狄,周人被打败。转自81.china.com
太丁四年,周人讨伐余无的戎狄,获得胜利。转自81.china.com
太丁七年,周人讨伐始乎的戎狄,获得胜利。转自81.china.com
太丁十一年,周人讨伐翳徒的戎狄,获得胜利。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四胜一负的战绩值得炫耀,周族人基本解决了西北边患问题,准备东进夺取商纣天下。文王姬昌继位后四处征战借以削弱纣王羽翼,但他在东进前夕仍然对戎狄部落不放心,率兵在密须(今:甘肃灵台)大败犬戎。武王姬发建立周朝后,依仗灭商的兵威,放逐戎狄部落在泾、洛之北生存,按时进贡,执行荒服政策。转自81.china.com
然而和平是短暂的,周康王二十五年,鬼方与周朝再次激战。周朝获得全胜,俘获鬼方一万三千八十一人,酋长四人,以及大量牲畜。为纪念这次伟大的战争,周朝王室贵族在铸造的《小盂鼎》上,铭刻了祭文。周穆王姬满时期,周朝走向衰败,但姬满仍能主动进攻犬戎,俘获五个王,得到四只白狼四只白鹿,将犬戎部众放逐到今太原北部后,大胜而归。转自81.china.com
穆王驾崩,王室力量日渐衰弱,宣王继位,猃狁的进攻加剧了。《诗经。小雅。采薇》篇记载:“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大意是:“没有室没有家,因为猃狁的缘故。无法安居,因为猃狁的缘故”。转自81.china.com
强敌入侵,宣王派赫赫有名的南仲屯兵朔方,也曾派重臣兮伯吉父反攻太原地区。然而战争连绵不断,王师和诸侯的分散出击败多胜少。到了宣王三十九年,王师与戎狄在千亩决战,周朝战败。千亩:地名,是周朝王室的“公田”所在地,证明戎狄的势力已经接近都城,西周王室已经在渭水流域难以立足了。转自81.china.com
宣王驾崩后,幽王继位。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连年旱灾,地震不断,边境空虚。然周幽王依旧骄奢淫逸,沉溺于女色之中。他宠爱褒姒(音:似),上演了烽火戏诸侯的历史闹剧,废掉申王后和太子,另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政治上的抛弃和礼教上的背离,已经使娘家人申侯大为不满,幽王却又来讨伐申国,于是引发申侯的叛乱。申侯联合缯以及犬戎偷袭京师,遗憾的是这次诸侯们没有来,幽王在骊山被乱军杀死,美人褒姒被蛮族掳走,西周灭亡。转自81.china.com
平王继位后,无力驱逐犬戎,幸好地位低贱的秦襄公以及有高贵王室血统的晋文侯出兵相救,为周平王度过危机。平王不敢返回旧都,就将河西与歧西的无主土地赠给两位诸侯,迁都雒邑(洛阳),随着东周的建立中国进入了春秋时代。转自81.china.com
东周的国王们,安于现状不思中兴,寄于诸侯的羽翼之下苟延残喘,行事要看诸侯的眼色很不舒服。周襄王想要讨伐不听话的郑国,但自己没有实力,于是迎娶戎狄公主为王后以示恩宠,戎狄大首领心领神会马上调动兵马攻打郑国。后来襄王耻于立戎狄女为王后,干脆废掉了这位戎狄王后。天下女人的忿恨是一样的,失宠的废后联合政治上同样失势的襄王后母(惠王后及其儿子子带)作内应,开门放戎狄入都城,襄王出逃,子带被立为周王(除戎狄外,无诸侯承认)。襄王率政府官员在外四处流亡,可诸侯皆不敢于戎狄开战。当时晋文公刚刚继位想建立不世霸业,于是兴师讨伐戎狄,大获全胜,诛杀伪周天子子带,迎襄王还都。戎狄遭受重创,实力有所下降,多年不敢插手中原事务,但小规模的抢掠时有发生。中原各个诸侯忙于争霸,相互兼并,把周王室早已抛到脑后,至于边陲荒野的蛮族更是无暇顾及,所以春秋时期匈奴族的历史记述甚少。转自81.china.com
在匈奴的发展时期,尽管实力不强大,依然与周朝进行长期战争,并在周朝王室衰败时,依靠机会两次攻陷都城,给周王室带来沉重的打击。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文献节选自数十位中外权威史学者的著作,串连修饰性词语则由本人杜撰。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网友支持回帖10个以上,我才能有信心继续写下去。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汉击匈奴(四)转自81.china.com
七雄争霸-战国时代转自81.china.com
春秋战国交替时期,西线的义渠部落和东线的山戎部落成为主要边患。义渠常常入侵秦国边境,山戎不仅攻击燕国,甚至越过燕国进攻齐国,迫使齐桓公北伐,山戎败逃。三个边患严重的国家,燕赵秦开始修筑工事抵御入侵,这是长城的前身。转自81.china.com
在战国时期,匈奴人首先遭到秦国的重创。公元前272年,义渠首领觐见秦王,与秦昭王的母亲宣太后私通,并生了两子。后来宣太后在甘泉宫诱杀义渠首领,发兵夺取义渠部落的全部土地,不仅铲除了秦国的边患,而且扩张了国土。宣太后虽然是出了名的风流寡妇,但她已有终身的情人魏丑夫(太后死时让魏丑夫殉葬),估计她与义渠首领私通是假,色诱其放弃秦昭王的护卫“独自到甘泉宫相会”斩杀是真。中国历史上专权的女人名声都不好,泼的脏水无一例外都是淫乱宫闱,因为这是女人的死穴,想象武则天七十岁还被描绘成“玩弄男宠”的样子,宣太后的六十岁“私通生子”那就只能算是小儿科了。转自81.china.com
其次是赵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无异于今天的改革开放,他??烦,筑长城要塞,设立云中、雁门、代郡,将赵国锻造成一个军事强国,于是李牧登场了。李牧打败东胡、林胡,大破匈奴杀伤十余万骑,向南逼迫韩国、魏国与赵国亲近,在河北藁城击溃不可一世的秦军,被封为武安君。李牧没有战死沙场,却被多疑的赵王杀害,数千年来中外名将大多如此。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文献节选自数十位中外权威史学者的著作,串连修饰性词语则由本人杜撰。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网友支持回帖10个以上,我才能有信心继续写下去。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汉击匈奴(五)转自81.china.com
千古一帝秦始皇转自81.china.com
千古一帝秦始皇刚刚一统中华,就将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在一起防范匈奴。转自81.china.com
始皇二十六年召集群臣商议北击匈奴的国事,丞相李斯在庙堂之上百官面前进行了如下演说:“匈奴没有城池居住,没有财富可以保护,靠迁徙放牧而生,很难将其制服。如果派轻骑兵速战速决,粮草必然会不够,如果带领辎重大兵压境,又会因为物资繁重,追击不上匈奴。秦朝得到匈奴蛮荒土地后并不能产生效益,俘获的匈奴民众也不能被朝廷驱使,杀光这么多匈奴民众,不是陛下所愿意看到的事情。劳师远征,消耗朝廷的力量却使匈奴人高兴,不是长久的计策”。转自81.china.com
李斯的谏言是片面的,他只是就事论事地评价攻打匈奴的困难和付出的代价,无视历史上匈奴屡次入侵对华夏族造成的严重伤害,忽略了战胜匈奴的重大历史意义。当时李斯权倾朝野,深受始皇宠信,况且国家大统秦兵善战,匈奴人不敢轻易挑衅,边境相对安定,于是李斯的意见被采纳了。转自81.china.com
始皇三十二年,燕人卢生自海外求仙归来,献图谶“亡秦者胡也”。始皇一是:考虑到千秋万代的大业;二是:巡视边关后感觉形势不乐观对李斯的建议有些后悔;三是:终于有了说服群臣的战争借口,于是派名将蒙恬发兵三十万攻击匈奴。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秦朝是崇尚猛士的乐园,粗鲁的华夏武士们手握环刀长戈,身背秦弓韩弩,以枭首获级为快意,以建功立业为梦想,在善战的蒙恬将军的指挥下,以车兵和步兵为主力,轻而易举的击溃了强大的匈奴头曼单于的骑兵军团。收复河南与榆中地区,次年收复高阙,直抵阴山建九原郡(占领了最重要的河套地区)。“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史记。匈奴列传》。转自81.china.com
始皇征发囚徒充实募卒,向边境移民三万户促进生产,建万里长城以为屏障,派长子扶苏到蒙恬处历练,用心可谓良苦。可计划赶不上变化,始皇驾崩在出巡的路上,赵高与李斯进行政治合流,逼迫扶苏先行自杀,等到蒙恬接到矫诏后已经没有了拥兵争位的理由,蒙恬耻于背负叛逆的罪名悲愤自尽,历史从此进入新的一页。转自81.china.com
前秦时期,匈奴人通过兼并战争逐渐由一盘散沙汇合成一个匈奴族的国家。始皇帝时,匈奴首领正式称为单于。单于是简称,全称为“撑犁孤涂”单于,“撑犁孤涂”是天子的意思,“单于”是广大的意思。第一代单于是头曼。单于头曼三面受敌,西面有大月氏,东面有东胡,南面有强秦,头曼遭到蒙恬攻击以后,损失惨重,又担心东西两翼受到袭击,干脆逃往大漠北方去了。转自81.china.com
头曼的王子叫冒顿(音:莫独)。头曼宠爱小儿子想废掉冒顿,就把冒顿送到月支国当人质,随即攻击了月支国。人质必须要被杀掉,冒顿虽然怀恨父亲但仍单骑逃回了匈奴。至于他怎样用响箭射死头曼,杀光后母、兄弟夺取王位,想必读者了解详细这里不必多说。   转自81.china.com
反正冒顿以狠毒狼性著称,他麻痹并消灭东胡,赶跑强盛的月支国,吞并了楼烦、白羊等匈奴旁支,又向北征服了更加野蛮的浑庾、屈射、丁零、高昆、薪犁等国家,建立了一个横跨大漠南北,西至中亚,东至朝鲜半岛的庞大帝国。在冒顿“引弓之民,并为一家”的意识形态下,草原游牧民族被迫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民族共同体,既有匈奴汉人等黄种人,也有来自西域的白种人。冒顿利用庞大的奴隶制国家机器,对内残酷压迫统治下的各族人民,对外推行民族霸权主义,不断发动军事攻击,使无数弱小部族被迫臣服纳入匈奴的势力范围。在匈奴的全盛时期,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万,被侥幸残存的西域诸国称为“恐怖的百蛮大国”。转自81.china.com
秦末天下大乱,前出草原的募卒和边民一哄而散,冒顿率领部众顺利返回了河套地区,在东西漫长的边境线上进行抢掠。此时楚汉相争进入高潮,驻守长城的秦国边将们完全处于被抛弃的境地,军事上没有救援,经济上毫无补给,政治上也不知道刘邦项羽最终谁会掌握中央政权,可贵的是秦国将士依然没有忘记抵抗匈奴的职责,所以匈奴也只是在几个容易攻击的地区得手而已,没有深入中原腹地。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文献节选自数十位中外权威史学者的著作,串连修饰性词语则由本人杜撰。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网友支持回帖10个以上,我才能有信心继续写下去。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汉击匈奴(六)转自81.china.com
秦末汉初的匈奴风俗转自81.china.com
早期的荤粥、鬼方、猃狁的习俗已经无法探究,秦末汉初时期匈奴的风俗通过史书可以略之大概:转自81.china.com
匈奴没有文字书籍,单于与贵族通过口头约定进行立法、行事。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匈奴青壮年吃最肥美的食物,老弱者吃他们的剩食,重视强健,轻视病弱。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单于代表族人每天早晨要敬拜太阳,夜晚要敬拜月亮。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丧葬不起坟,不种树,单于死后要殉葬,妻妾近臣有时殉葬多达百人。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匈奴人头部披散或编结为辫,乃索头部落(有发辫)的始祖,一直延续到满清。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实行继婚制,父亲死了儿子娶父亲的妻妾,兄弟死了其他兄弟分娶他的妻妾,单于家族也不例外,皇帝要求嫁出的汉族公主也要入乡随俗。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法律简单,小罪用刀刺面,重罪一律处死;对贵族拔刀一尺即是死罪;草原民族最恨盗窃,犯盗窃罪罚没全部家产,家属也要沦为奴隶;犯人监禁期限最长为十天,所以整个国家没有几个犯人。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平时匈奴人放牧游猎为生,发生战争全民皆兵。以刀、矛为近身武器,弓箭娴熟可以射杀两百步以内的所有目标。战斗顺利时,全力杀戮抢掠,失利时作鸟兽散,不以失败为羞耻。转自81.china.com
作战看星象,月圆时进攻,月亏时退兵。杀掉一人奖励一壶酒,抢到战利品归自己,掠夺的人口成为自己的奴隶。战斗中谁把战死的匈奴兵尸体带回营地,就可以分享死者的全部财产。 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战局不利,匈奴人化整为零四散奔逃,让敌人无法歼灭匈奴主力。敌人如果穷追不舍,单于就带领主力部队逃往大漠深处躲避兵锋,利用草原残酷的自然条件跟你周旋,直到拖跨敌人的部队,等到敌人没粮没草没水陷入绝境时,再利用风沙或暴风雪天气将敌人全部歼灭。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文献节选自数十位中外权威史学者的著作,串连修饰性词语则由本人杜撰。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网友支持回帖20个以上,我才能有信心继续写下去。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汉击匈奴(七)转自81.china.com
大风歌-刘邦时代“和亲誓盟”政策转自81.china.com
刘邦天生就是当皇帝的材料,不然不会有那么多聪明的追随者帮他一起打天下。刘邦出身寒门,连个字也没有(张良是亡国的韩国贵族可以有字,所以字:子房)。刘邦一介亭长,掌管地方治安,自然读书不多,但也决不是不学无术的流氓皇帝。吕后的父亲眼力好,将漂亮女儿嫁给了穷光蛋刘邦,也算是投资成功,至少比吕不韦境界要高。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秦末农民起义人口锐减,项羽坑杀秦国三十万降卒以后,失去人心,秦国残军(对刘邦放弃抵抗)与楚军相互进行报复性屠城、杀降的战争,又使人口减少许多,到楚汉相争结束西汉建立时,人口只剩下几百万,社会财富付之一炬,经济全面崩溃。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其他的开国皇帝一旦取得天下,大多马放南山,坐享富贵。刘邦十分不幸,北方的冒顿单于创立的大匈奴国正处于实力最盛期,兵力强大而且人口并不必西汉少。匈奴不仅骚扰边境,而且通过政治、军事影响力对西汉的地方首领进行胁迫和收买。西汉早期的地方统治者(异姓王),都是六国遗少,多少对复国抱有幻想,加上刘邦监察严厉,稍有微辞就要拘捕,因此变节投敌者很多。这一时期中国政治流亡者中间流传一句话:“不北走胡,则南走越耳”。韩王刘信、燕王卢绾、代郡陈郗,先后以匈奴为自己撑腰背叛西汉。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公元前200,刘邦建国才两年,冒顿单于包围代郡首府马邑,救兵无法快速赶到,已经有政治污点的韩王信感觉坚守不住,又被单于胁迫利诱终于叛国投敌。匈奴人得寸进尺,索性长驱直入南下攻击晋阳(太原)。刘邦率三十二万兵力北上反击,匈奴初战失利,向北方撤退。汉军企图一举消灭匈奴主力,不顾疲劳一直追击匈奴到达平城(山西大同)。恰巧北方天降暴风雪,汉军缺乏后勤准备,冻伤较多。刘邦杀的性起,不愿被疲惫的步兵拖累而失掉战果,率少量精锐轻骑兵冒进追击。冒顿单于召集健卒四十万将刘邦包围在白登山。刘邦被围七日,冻饿交加,包围圈外面的各路汉军也没有冲破匈奴的防线。幸好陈平暗中重贿并挑拨阏氏,叛军韩王信的两个将军王黄、赵利没有按时与单于会师,再加上汉军步兵陆续赶到,兵力上单于已失去优势,所以双方和谈成功单于退走。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刘邦感到国力空虚百废待兴,形势上根本不允许再爆发大规模战争了。刘敬建议“和亲誓盟政策”,缔结婚姻换取和平,迅速恢复国家力量。吕后当然不会让自己的鲁元公主嫁过去,刘邦只好将庶人的女儿认作公主远嫁匈奴。从西汉建立到武帝初年一共与匈奴和亲九次。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汉初的“和亲誓盟政策”是以弱对强的外交手段,是无奈的权宜之计,但也是一项重大创造,与现在的和平崛起很相似。起初和亲效果并不理想,战争时断时续。武帝军事大进攻以后,到昭帝、宣帝时期,匈奴力量已经处于“假、大、空”了,和亲一度成为匈奴人获得喘息的机会。元帝时期王昭君的出塞,已经是匈奴为求生存一厢情愿的求婚了,国家实力的强弱易位使和亲政策也转化成为对少数民族的安抚政策了。转自81.china.com
(大家有时候看到中国在对外关系上忍辱负重,也不要过多指责。)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国力懦弱的时候送女子到敌国和亲,的确是示弱表现和无奈之举。一个弱女子的自我牺牲,可以使多少边关将士和百姓得以生存,可以使多少田地不被荒芜,她们在草原的王帐里每存在一天,就可以让国家积蓄多少力量,她们的这些功业谁也无法计算出来。转自81.china.com
远嫁的冒牌公主们大多出身寒微,却也跟边关将士一样,肩负重大使命,为国捐躯。虽然公主们在匈奴国土各有天命,但她们识大体,懂得自己存在的意义,处处为祖国着想,可以说她们的生命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都是伟大的。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从古至今(真正的)历史学家,杰出的政治家,威武的中华君主??到叹息,她们的功绩得到了大家的全面肯定,对她们的美德历朝大多褒奖有余,她们的事迹被民间广为歌颂。她们嫁到单于家族生儿育女,为了自己子女的幸福,在政治上有时难免犯错,汉族历朝的帝王以及史学家一般不予批评。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刘敬的“和亲誓盟政策”开启了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先河。从长远看,它有效的促进了各民族的和谐与团结,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民族交流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这种先进的民族政策被后世开明君主纷纷仿效,其中效果最为理想的是唐代的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她们依托祖国的富强凭借自己的智慧,将吐蕃的版图纳入了中国的势力范围(从此中国拥有青藏高原)。吐蕃虽与唐朝时常激战,但在唐朝衰败的时候,汉化的吐蕃没有忘记唐朝的恩惠,抵挡住了黑衣大食的攻势,将伊斯兰文明的渗透彻底御于国门之外,所以说藏族人民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中国的统一作出过巨大贡献。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春秋时期,华夷界限分明,诸侯娶少数民族美女为妻妾的较少。西汉以后,由于汉朝皇家“和亲”有了表率,汉胡通婚加快。野蛮与文明,力量与智慧的相互结合,在同化的过程中又产生新的异化,这使北方人种不断得到优化,遗传基因更强大更复杂。具体表现为:普通匈奴男女十分愿意跟汉族通婚,传达出匈奴人民追求文明的渴望。倒是匈奴贵族利益集团自己有些小家子气,害怕后代接受汉族先进文化,顽固的推行汉胡分治政策。可他们忘记了最高统治者单于以及那些掌握实权的左右贤王们,基本上已经是通婚的产物了。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文献节选自数十位中外权威史学者的著作,串连修饰性词语则由本人杜撰。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网友支持回帖20个以上,我才能有信心继续写下去。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汉击匈奴(八)转自81.china.com
文景之治-两位杰出的人才转自81.china.com
汉文帝-刘恒,即位的时候,单于冒顿已经击败月支国,彻底占领河西走廊,在战略上完成了对汉朝西、北两面夹击包围。冒顿自持强悍,向汉朝提出新的经济条件,在给汉文帝的国书中自称“天所立匈奴大单于”,一个天,一个大,言辞傲慢无礼,威胁成份十足。汉朝群臣不堪侮辱愿意同匈奴开战。当时文帝以轻徭薄赋,休兵养民为基本国策,感到国力不强没有必胜把握,决定忍辱负重接受匈奴的条件,增加送给单于的财物数量。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冒顿当年死去,儿子稽粥上台,称为“老上单于”。此时和亲的汉使已经到达匈奴,于是立汉朝公主为老上单于的阏支。老上单于经历“掌权-和亲”两件大事以后,飘飘然妄乎所以,给文帝的信中自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比老爹冒顿的称谓还要尊贵。汉文帝忍气吞声,回信与写给冒顿的内容一样,称“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转自81.china.com
老上单于刚刚和亲,多余的精力无法向汉朝发泄,就继续攻打已经逃往伊犁河谷的月支国,俘获月支国王并将其脑袋砍下来当酒杯,月支人从此彻底丧失抵抗的勇气,让出肥沃的草场举国迁徙。曾经拥兵数十万的大月支国一度销声匿迹,直到数十年后张骞才找到它。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老上单于击败月支以后,背信弃义开始骚扰边境。汉文帝十四年,老上单于发兵十四万入侵朝那、萧关地区,北地都尉英勇殉国。匈奴抢掠人畜甚多,单于贪心不足继续引兵南下,火烧中宫,游击斥侯甚至前出到汉朝的夏宫-甘泉宫附近。转自81.china.com
文帝则委任:中尉-周舍,郎中将-张武,陈兵十万防护京师。转自81.china.com
另拜:昌侯-卢卿为上郡将军,宁侯-魏簌为北地将军,降虑侯-周灶为陇西将军,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成侯-董赤为前将军,分路出击反攻匈奴。老上单于抢掠之后迅速返回塞外,汉军追逐匈奴人到边境后也没有深入,所以没有杀伤太多敌人。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老上单于抢掠很多伤亡较少,认为汉朝不过如此日渐骄傲,所以年年入侵边疆,掠掳的民众少则数百,多则近万,以云中和辽东地区祸害最重。汉军兵到,匈奴即还塞北,汉朝感到十分被动,于是遣使节出使匈奴质问单于,老上单于知道自己理亏,也遣使带上礼物答谢亲家汉朝,并愿意继续和亲。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文景之治时期出了两个优秀人才,文有贾宜,武有周亚夫。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贾宜是洛阳人,才学出众,对事物的看法清晰透彻,并且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他写的《过秦论》是旷古奇文,成为历代统治者必读的文章。贾宜向文帝上书《陈政事疏》史称《治安策》,也是一篇才华横溢的美文。文章在针对匈奴部分,批评了文帝软弱、不抵抗的外交手段,让国家蒙羞,让百姓涂炭。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贾宜文章愤慨之处,其实也正是文帝内心痛苦之源。贾宜年纪轻轻白板书生一个,不在其政不知道内忧外患处世的艰难,偏偏文帝这个人遇事总能沉的住气,喜欢默默无闻,治国从不汲汲一时,眼光放的很长远,施政刚毅而有远谋。贾宜的文章虽然是事实(匈奴部分),但匈奴亦不能撼动汉朝的统治,贾宜没有在边塞百姓中生活过,更没有深入部队了解匈奴战法,所以文章多少有些书生论政危言耸听,意气十足不切实际。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文帝看重贾宜的爱国热情以及政治潜能,虽然贾宜犯上该杀,但却在一年之中将这个二十出头的书生官升至太中大夫。后来文帝故意找了个茬,一下将贾宜发配到长沙王手下当太傅(闲差)去了。贾宜比较激进,看不出以退为进政治历练的道理,在任上郁郁而终,辜负了文帝的培养。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贾宜的处世之道不如韩安国,想想韩安国被发配当梁王长史以后处境是多么困难。一方面是景帝对弟弟梁王的不放心;一方面是梁王的飞扬跋扈挥金如土恶行不断;一方面是念念不忘让梁王也过把皇帝瘾的慈母窦太后;一方面是对长安毫不买帐的吴王父子,各个方面都要顾及。韩安国把自己的小主子梁王伺候的无比舒适,为他铲除了多少宫廷是非,可他在吴楚七国之乱时,胁迫梁王以寡敌众冒死抵御叛军,把自己绝对的忠诚献给了景帝。马邑之围单于逃脱包围圈,全歼敌军成为泡影,王恢等人不知所措,只有韩安国知道要追击敌人争取斩获,可见他融会变通的功夫不仅仅用在政治上,在军事上也是很有建树的。都是忠臣,都是下放改造,一个才华横溢却郁郁寡欢客死他乡,一个貌似平庸却化不可为为可为,苍天可真会造化弄人啊。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周亚夫是开国元勋周勃的次子。周亚夫在河内当太守的时候,当地著名相师许负(一名老太太)说:“三年封侯,八年为相,位极人臣把持国秉,九年而饿死”。周亚夫不是嫡子已经失去继承权,所以根本不信。三年后,哥哥周胜之犯罪被杀,周家的侯爵让他继承了,被封为条侯。周亚夫没有传承周勃的政治天分,喜欢军旅生活,驻细柳营于霸上,因为治军有方被文帝临终前选为景帝的顾命大臣。周亚夫确实能打仗,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以后升任丞相。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当栗妃倒台后,美人王皇后入主东宫,景帝想给低贱的王家抬抬级,周亚夫墨守陈规拒绝让皇后的哥哥王信封侯,让景帝在百官面前很失面子。当景帝给“彘儿”改名刘彻(透彻的意思)以后,全朝野的人都知道栗太子要被废了,跟栗家非亲非故的周亚夫却顽固地表示反对。筷子事件以后,声威震主的周亚夫被排挤出政治核心,在家赋闲。儿子为他造坟墓时私自选取了一些精锐兵器,有人告密,于是周亚夫以“私藏阴兵”罪下狱。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当年刘邦让周勃入狱、出狱就像两个人唱的双簧,周勃连鞋都没穿满头污秽就去谢恩,刘邦哈哈一笑,气也出了,周勃也官复原职了,双方谁也没有损失什么。苏轼、范仲淹、刘庸、纪晓岚等人都被流放或下狱,没见谁真倒过霉。周亚夫但凡有一点家父的智慧和涵养,景帝也会放过他。可惜武将出身的他连句软话也不肯说,在狱中绝食而死。周亚夫害了自己的家人,害了景帝的名声,更使汉朝在进攻匈奴前就失去一位名将。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汉击匈奴(九)转自81.china.com
一个“好”母亲转自81.china.com
汉武帝的母亲王志(电脑常用字表没有该字只好音译),出身平民,门第卑微。其实按理说,武帝的姥姥臧儿是前朝燕王臧荼的孙女,也算是王室遗少地位不低。但失势的贵族门庭冷落,解决温饱都成问题,更别说摆贵族的谱了。为了生存臧儿很有魄力,屈尊嫁给了平民(民爵较低)王仲,生了一男二女,儿子王信,女儿王志、王姁。王仲病死后,臧儿母子生活愈发困难,只好再次改嫁。。。。。。王志到了出阁的年龄,贫穷的臧儿将王志嫁给了平民金王孙,王志因此生了个女儿叫金俗。转自81.china.com
臧儿天生有颗不安分的心,不甘沦为平头百姓。有一次她向占卜师问卦,占卜师扬言她的两个女儿必为贵人。恰巧此时,王志偶然与太子相遇并一见钟情,臧儿要求女儿与金王孙坚决离婚,金王孙不答应,处处要求自己“上进”的王志干脆躲进太子宫里去了。王志以绝世美貌压倒后宫,最得太子心欢,但因为门第低贱又是二手货,因此只封得“美人”的头衔,比王妃差了好几级。太子哪都好就是有好色的毛病,王志为了达到独揽后宫的目的,拉自己妹妹王姁下水,姊妹俩一起侍奉太子玩,弄得太子神魂颠倒不亦乐乎。转自81.china.com
王志不仅美貌,也有生养的好肚子,一气为皇帝老公生了三女一男。王志在怀武帝的时候,就开始造势炒作,她告诉太子:“梦日入其怀”,刘氏自诩是太阳神祝融的后裔,所以太子认为是大吉兆。景帝继位后,王志小心翼翼的伺候窦太后(真正的权利中心),让弟弟田蚡四处结交拉拢权贵,为年幼的武帝打下政治基础。小儿子梁王刘武病死以后窦太后伤心不已,王志更加尽心尽力的伺候。此时栗妃进封为皇后,儿子也立为太子,栗家势力大涨。栗妃贵为皇后很是得意忘记了自己的斤两,得罪了景帝的姐姐长公主,机灵的王志看出长公主对权利金钱的贪欲,马上为儿子定下娃娃亲,于是就有了金屋藏娇的千古佳话。转自81.china.com
政治婚姻的结合改变了栗皇后的处境:1。窦太后自刘武死后,对太子是谁已经不感冒了,当然对战战兢兢伺候自己的王志比较满意,而且小孙子刘彘聪明可爱比起傻乎乎猴戴衣冠的太子强上许多。2。长公主为了自己女儿未来皇后的政治名分,对自己的兄弟景帝发动了舆论攻势并且十分奏效。3。王志姐妹虽然不好明着打小报告,但却可以继续施展女人原始的本能,不断给景帝吹吹枕头风。4。不能生育的前废后,为了给自己家族留条富贵路,也积极的为王志说好话。5。以大将军窦婴为首的外戚窦氏家族不愿意被栗氏家族轻易取代,坚决拥护武帝为太子。6。已经得到好处的朝臣或因为有罪被王志、田蚡设法救助过的大臣,此时也纷纷跳出来为王家摇旗呐喊。栗氏家族跟朝臣积怨太多,后宫女人圈的社交事务又搞不定,就连宫女太监们都嫌弃栗皇后行事苛刻、赏赐吝啬,希望换个新主子来伺候。转自81.china.com
最难不过帝王家,景帝很着急,都是自己女人,都是自己儿子,真是难于取舍。后来景帝想通了,皇帝只有国,没有家。于是栗后上吊,太子自杀。群臣满意了,王家掌权了,武帝当太子了,一个烽火狼烟、金戈铁马、建功立业的大时代来临了。转自81.china.com
汉击匈奴(十)转自81.china.com
战争前夜-建设和谐社会转自81.china.com
汉武帝登基时虚岁年仅17,国库充足,资金和粮食处于饱和状态。年轻气盛的皇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西域各国共同打击匈奴。建元六年匈奴遣使请求和亲,武帝与朝臣商议对策,大行令王恢主张出兵,御史大夫韩安国认为朝廷并没有作好进行长期战争的准备,坚持和亲政策。保守的大臣们大多附和韩安国的建议,武帝只好同意继续和亲。匈奴单于看到汉朝小皇帝如此软弱,越发轻视汉朝,和亲不久照样骚扰边境。转自81.china.com
武帝忍无可忍,让王恢指使边境易货商人聂一引诱单于到马邑来抢掠。汉军派遣韩安国、王恢、李广、李息、公孙贺为将军陈兵三十万在马邑设伏。马邑作者去过,是合围作战的绝佳地点,一旦单于进入伏击圈必死无疑。天公不尽人意,单于大军前进到武州寨地区已经到达马邑边缘,恰巧一名汉军校尉丢失战马外出寻找被匈奴巡逻骑兵擒获,单于发觉中计全军撤退,汉军无功而返。转自81.china.com
三十万大军毫无战果,花费钱粮无数,朝廷总要对百官有个交待的,于是王恢当了替罪羊。王恢的死告诉武帝战争并不是好玩的,敌人既强大又狡猾,国内反战阻力也很大,战争不是皇帝一句话就能打胜的,作好前期准备十分必要。武帝对自己的鲁莽行动进行反思后,在大批智囊的帮助下利用四年时间开始构建大汉朝的和谐社会。转自81.china.com
首先,统一思想。武帝罢除老庄无为而治的主导学说,在思想文化上独尊儒术,倡导外儒内法的政治手段,对外以儒术怀柔四方,对内运用法家作为有效的管理手段。说白了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学说的最高境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背后隐含的巨大意义就是“尊王攘夷”。转自81.china.com
其次,将削藩进行到底。武帝继续执行文景两帝的削藩政策,全面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政权的集权统治,把反叛的苗子提前拔出。转自81.china.com
再次,打击地方豪强势力,削弱富商巨贾的利益,将经济命脉收归国家掌控;另外对盐铁等专项物资实行专卖,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建立人才选拔制度,登用大批愿意报效国家的可用人才;建立军校,选良家子弟及战死将士的后代作为骨干进行培养。转自81.china.com
最后,毫不留情地打击党争。将一切阻挠战争的势力清除出朝野,官僚在主观意识上必须与皇帝保持一致,这样政令才能通畅,中央下达的指示才能得到执行,作战计划、后勤补给才能得到有效保证。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汉击匈奴(十一)转自81.china.com
汉武帝之十次打击(1)转自81.china.com
汉武帝发动的汉匈战争前后两个阶段。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第一阶段,自元光六年(前129)至元狩四年(前119)历时十年,发动战争十次,是真正意义上的长期攻势,战争的主要执行者是坚毅果敢的卫青和年轻剽悍的霍去病。汉匈双方为渡各自的国家命运在这十年间都投入了全部的兵力以死相搏,战争波澜壮观残酷之极,汉军在付出极大牺牲后,以十战十胜的战绩,完美的结束了战争的第一阶段。这是激战的十年,也是胜利的十年,它奠定了汉朝最终战胜匈奴的基础。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一次打击,元光六年(前129),车骑将军卫青兵力一万从上谷出发,轻车将军公孙贺兵力一万从云中出发,骑将军公孙敖兵力一万从代郡出发,骁骑将军李广兵力一万从雁门出发,汉军分路出发伺机寻敌,将军们各自为战。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卫青率军深入敌境,一路竟然没有遭遇匈奴。卫青索性大胆深入匈奴腹地,一举攻陷匈奴重镇龙城,斩获数百匈奴守军后,部队毫发无损地返回汉境。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公孙贺性格老成世故,进入匈奴边境后没有搜寻到匈奴部队,由于担心被单于主力歼灭,公孙贺没有深入匈奴腹地,全身而退无功而返。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公孙敖的部队战斗力较弱,遭到匈奴偷袭稍战即溃,伤亡失散兵力七千左右。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由于以前双方交战的地点多在雁门,所以匈奴单于将主力全部调往雁门方向,李广运气差,遭遇超过自己数倍的强敌,承担了无法完成的任务。李广军奋力搏杀,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受伤被擒,后来侥幸抢得马匹弓箭成功脱逃,李广找寻到残部后率军返回长城边塞。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公孙敖、李广,损失兵力过大按罪当斩,皇帝给个台阶下,俩人出钱赎为庶人。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从战术角度来说汉军是失败的。首先,出击的兵力不足,区区四万士兵根本无法在漫长的边境线上展开攻势。其次,汉军分路出击,各部队之间没有部署协调作战的任务。最后关键一点,是汉军没有作战的根本目的,只是简单的寻敌作战。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但从战略的角度来说,汉军又是取得了胜利。因为这次出击是一次试探性进攻,是汉朝建立以来,第一次主动进攻而非被动防御。汉军以卫青为代表的少壮派将军,大胆深入匈奴腹地,直捣匈奴圣地龙城,给匈奴人以极大的震撼。从此以后,战场在草原展开,匈奴的游牧生产开始遭到破坏,以前汉朝边民遭受的苦难同样降临到草原百姓身上,这对肆无忌怠进行抢掠的游牧民族有最直观的教育意义。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汉军多路出击虽然战果不佳,但却以实际行动告诉匈奴,漫长的边境线匈奴同样也需要防御。匈奴不是神仙无法预料汉军从哪个方向发起进攻,匈奴的多路抢掠必然要遭到汉朝的多路反攻,进攻与防御,主动与被动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匈奴单于虽然击溃李广、公孙敖部,但也付出高于汉军的伤亡,证明汉军的军事理论水平正在提高,军事训练正在加强,骑兵兵种正在得到重视与强化,匈奴的优势已经开始被抵消,愈来愈多的有利因素转向汉朝,胜负的天平在战争初端就已经倒向了汉朝。双方后来投入的无数钱粮,牺牲的大量将士,只不过是让“战争天平”最后轰然落地的那一点点砝码而已。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二次打击,元朔元年(前128)秋天,卫青率三万精锐骑兵从雁门出发,李息从代郡出发,深入匈奴腹地寻歼敌军。李息没有搜索到匈奴部队无功而返,卫青发现匈奴小股部队后发起攻击,斩获数千敌军得胜而归。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这次出击汉军兵力投入不多,军事上依然带有浓厚的试探性。一般来说这个季节匈奴秋高马肥,汉地粮食丰收在望,正是匈奴即将跨境抢掠的兵力集结期。汉军提前出击不仅有效地保护了边地农业生产 ,也对存心报复的匈奴单于打了个措手不及,一举两得,战术思想得到了贯彻。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三次打击,元朔二年(前127),卫青独自率军从云中出发,渡过西河,前行到高阙后没有回师,而是突然向西进军,进攻陇西地区的匈奴。惯性思维的匈奴白羊王、楼烦王,认为汉军已经回师没有作好战争准备,只好仓惶而逃。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此次进攻,显示出汉军即将在西线投入作战的强烈愿望,战役带有隐蔽性、突然性,虽然由于敌人不战而逃只斩获首级两千三百个,俘虏数千人,但却意外的缴获牛羊一百多万只,不仅沉重打击了匈奴的畜牧生产,还补充了汉朝的军用物资。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连续的出击令匈奴单于疲于应付,无法判断出汉军的军事意图及主攻方向。于是匈奴人故伎重施,部众稍微向北部大漠迁徙,诱使汉军深入大漠后进行围歼作战。汉军此时连续三年征战需要休整,先前的作战部署也需要进行认真总结,于是汉军全线转入积极防御。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四次打击,元朔五年(前124)春,卫青率骑兵三万从高阙出发,游击将军苏建,强弩将军李沮,骑将军公孙贺,轻车将军李蔡等受卫青节制,各率本部人马出兵朔方。大行令李息,岸头侯张次公,率本部人马出兵右北平。汉军这次大出击以寻歼匈奴主力为目的,李息、张次公所部为牵制兵力。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匈奴右贤王所部为精锐部队,此时被单于调集到汉匈正面战线充当骨干。右贤王认为汉匈战略纵深相距太远,汉军主力不可能深入大漠,终日与宠臣、女人饮酒作乐。汉军不顾劳累长途奔袭,于深夜将右贤王所部团团包围,右贤王酒醉中惊醒,仅带爱妾一人护卫数百仓惶出逃。低级军官轻车校尉郭成率极少数骑兵追击数百里,终因右贤王马快没有将其擒获,但勇气可嘉。此战抓获右贤裨王十余人,俘虏部众一万五千,缴获牛羊将近一百万只。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这次出击,是汉军经过三年休整后组织的一次强势进攻,以歼灭匈奴主力为首要目的。转自81.china.com
汉军的军事部署、兵力投入、战斗强度已经达到了战役级水平。汉军各级官兵协同作战,圆满地完成了战斗任务,战果之巨大、损失之轻微,超出了汉军的预计,可以说是一次重大胜利。另外,春季是匈奴羔羊产子,汉朝农忙时节,汉军选择春季进攻带有时间上的欺骗性。突然的攻击不仅打跑了右贤王,也破坏了牲畜的自然生育期,给匈奴日后的补给带来严重困难。当然,汉朝民兵肯定也会因为放弃屯垦而有所损失,考虑到粮食储备充裕又有内地的输送,以极小的农产品代价换取军事上的巨大胜利还是非常值得的。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文献节选自数十位中外权威史学者的著作,串连修饰性词语则由本人杜撰。转自81.china.com
网友支持回帖20个以上,我才能有信心继续写下去。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转自81.china.com
有人说我的文章是历史,是老生常谈,跟现代战争沾不上边,不值得一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可以理解这些网友的看法。不过就个人而言,我认为自己是不会费力气抄书的,何况要抄的书还很多。一个国家由弱到强,由分裂到统一是一个漫长而有序的过程,国家政策正确与否,时间、机会的选择都是十分玄妙的。我写的东西是经过历史实践考验过并且行之有效的,即使它已经堆满历史的沉埃,但依然散发出金子般的光泽,我愿中华民族历史上这些睿智的哲理为祖国的统一与富强发挥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