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中秋月古诗:王岩:自主创新,破解骨科世界性难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4:32:54


( 2006-07-29 12:37:58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版
▲这是王岩教授(左)在医院工作(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胥金章、李宣良、王继荣报道
7月24日,星期一,解放军总医院骨科主任王岩的手术日。凌晨6时,他已经出现在办公室。这天,他有4台手术要做:2台人工关节置换手术、1台脊柱侧凸矫正手术、1台腰椎间盘突出手术。
从早上8时到下午3时,4台手术顺利完成。走出手术室的王岩脱下早已被汗水浸透的手术服,匆匆奔向门诊楼。在那里,有许多前一天晚上排队才挂上他专家号的患者,正在等待着他的诊断……
一周5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王岩都这样忙碌。在他步履匆匆的身影后,留下的是一串闪光的成果──他创新设计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系列治疗方法,攻克了医学领域里的世界性难题;他完成了世界上首例同时置换四大关节手术,使我国的这类手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他在亚洲率先开展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他创新了脊柱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及成年僵硬性脊柱侧凸手术技术;他主持研发了符合中国人身体特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人工关节系列产品;他被评为第五届“中国青年科学家”,成为这一奖项设立以来唯一获此殊荣的临床医生…… 用一个“小小”的改变攻克“不死的绝症”
人体的骨骼,既坚强又脆弱。能危害骨头的疾病成百上千。其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被国际医学界称为“不死的绝症”。
1990年,29岁的王岩踏上了攻克这一现代医疗难题的漫漫长路。
对传统治疗方法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从中选出正确的方向,再结合国际最新科技成果,运用创新手段突破难关。这,就是王岩定下的思路。这条路,充满艰辛,没有捷径。
关节置换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终极治疗手段,可王岩和诸多早期患者一样,并不甘心任由病情的发展而最终把关节“一换了之”。作为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股骨头钻孔减压术将导致股骨头力学支撑进一步降低而加速股骨头的塌陷。股骨头的塌陷,就像汽车轮胎爆胎一样,将使患者致残。
能不能找到一种“轮胎慢撒气”样的方式,既达到减压的目的,又不致使股骨头一下子失去支撑?在骨科领域前辈的支持下,王岩带领攻关小组,不断探索,大胆创新,设计了全新的手术方法──通过小直径、多孔道、低转速的钻孔及髋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既能降低股骨头内压,又可避免传统方法导致的股骨头塌陷。
就是这样一个外科微创钻孔方式的“小小”改变,使近400名军内外早期患者赢得了阻断或延缓股骨头坏死的宝贵时机。
初战告捷,王岩乘胜追击。一旦患者股骨头已经塌陷,任何药物或保守治疗都无法恢复股骨头圆形结构时该怎么办?他尝试利用记忆合金的超弹性,将记忆合金制成的网状球植入塌陷的股骨头,使其结构形状得以恢复。他的这一创新,已使300多名患者避免或延迟了致残。
王岩的这一系列研究成果及手术创新,获得了2005年医学领域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用临床病例点燃科研的火花
从医22年,王岩已成功为6000多名患者进行了手术。他领导的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累计完成各种人工关节置换手术近万例,术后15年以上随访优良率达90%以上,手术的质量和数量均为国内之最。
在王岩看来,外科医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在用手做手术,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临床实践,可以完成常规疾病及部分疑难病例的诊治及手术;第二类是用手和脑做手术,可以把积累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来,著书立说;第三类是手、脑、心并用做手术,在积累、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还能不断创新,开创未知领域。
王岩无疑就是第三类医生。虽然人们给他冠以“科学家”的头衔,但他更愿意被称为“医生”。与那些可以整天专注于科学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不同,他更多的时间用在了门诊、查房、手术上,既没有节假日,也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
“其实,临床医学本身就是科研的一部分。”王岩说,“对我来说,临床病例是点燃科研思路的最好火花。”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进口人工关节充斥着国内医疗市场。这些产品依照欧美人的体格设计,与中国人的实际体格差别很大,而且昂贵的价格令许多患者望而却步。
1996年,王岩从美国、德国进修关节外科回国后,通过对大量中国人关节结构的CT测量及三维重建,并参阅国外最新的人工关节设计理念和研制资料,在国内率先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研制出国产新型人工关节。
这种符合中国人骨骼特征、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人工关节系列产品,目前已在全国200多家军内外医院得到广泛应用,治疗效果显著,而其价格只有进口同类产品的1/3,为患者节省了大量的医疗费用。
2002年4月12日,在脊柱侧凸国际会议上,王岩要进行一台创新手术演示──为一名脊柱严重侧后凸的患者采用自主创新的矫形器进行矫正。
手术日的清晨,王岩早早来到办公室,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沙发上,又一次缜密地设计着手术方案。8时整,在电视台现场转播的摄像机镜头和600多名现场观摩的国内外脊柱外科专家的目光下,他满怀信心地走向手术台。
4个小时过去了,手术取得圆满成功。会议室内响起的热烈掌声,宣告中国又一项骨科手术走到了世界前列。 透支自己的生命换取患者的健康
一边要完成紧张的科研任务,一边要进行繁重的手术,在大学时代获得过学校舞蹈和拳击冠军的王岩,已经多年没有时间从事自己的爱好了。45岁的他,已长出不少白发。
有人好心地劝他:“实在不行就少做些手术吧。”王岩却说:“我最不忍心看到病人的眼神,他们眼中流露出的哀求与祈盼,永远令我不安!”
为了让尽可能多的患者尽快远离病魔的折磨,王岩常常忙得连午饭也顾不上吃。他经常是清晨走进手术室,走出来时,已是华灯初放。有人说,他是在用透支生命的方式换取患者的健康。王岩却说:“医生是在拯救病患中拯救自己的灵魂。”
手术做得越多,王岩越感到如履薄冰。对于开展的每一项新手术,他总要在手术前阅读大量相关书籍;对一些病情复杂的患者,手术当天他总是早早醒来,反复思考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便临场应对。
王岩领导的骨科,有100多名医护人员,其中不乏国际、国内知名专家。他针对每一名医生的特长,寻找机会让他们出国学习最新的医学成果。他将创新定为他们不变的目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符合中国人骨骼特征的技术和产品。科里每次开展新项目,常常由他领衔主刀,科里骨干医生一起上手术台,共同学习攻关。
拥有200张床位、年门诊量超过20万人次的解放军总医院骨科,依然满足不了来自全国各地患者的需求。时刻追踪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王岩,在国际互联网上开设了“301王岩”网。网上不仅有骨科知识介绍,提供短信咨询和预约服务,还开设了“王岩的博客”,在线回答患者的疑问。
在这个充满温情的医患沟通平台上,患者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免费得到王岩对病情的诊断和治疗建议。迄今,已经有15万多名患者通过网络得到了王岩的帮助。
一名患者的父亲在网上留言说:“王医生,是您救了我8岁的女儿,您让我看到了金子般闪亮的心。作为一名戍边军人,我无以为报,请允许我向您致以崇高的军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