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春风说论语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5:03:06

1:学有何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段话是《论语》的开场白,千百年来为国人所熟记。之前读书,老师大概是这样注解的:学习然后时时复习,难道不是一件快乐事情吗?有朋友从遥远的地方来看你,难道不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吗?自己的所学不被别人认知而不愤怒,难不是君子的所为吗?

 

    这些年来,蜻蜓点水般的翻看各家有关《论语》的注解,才发现原来这么简单的一段话却别有洞天,有的人竟能因此而著书立说,形成厚厚的一本大部头。然则我却始终是市井小民,只捡自己所能认知到的言论,加以体悟,形成以下的认识。

 

    孔子所说之“学”,并非今天我们所说的“学习”所能概括的。古人的学,是为做学问的意思,而古人的做学问却并非像我们今天所认为的读书、做研究等等。古人的学问指的是做人做事的方法和态度,因此一个人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做得很好,做得恰如其分,这就是学问。所以学问的高低并不在于读书的多少,更不在于学历的层次,只在于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好坏。如此说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乐乎?”就可以这样理解了:学做人做事的道理,而时时用于实践之中,认真体悟,难道不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吗?

 

   那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又做何解呢?试想如果自己是一个月光族,而每天都有狐朋狗友来蹭吃蹭喝,我们能“乐”得起来吗?所以我想孔老夫子所说的“朋”却非一般的朋友了,应该是志同道合的知己,这样的朋友来了,家里就算没有富足的东西,自己都会觉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所谓人生在世,得一知己足矣。孔子用一个“远”字,表达了这样的朋友来之不易,这样的朋友不是随时随地都有的,而是经年积累,可遇而不可求呀。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以前总把这个“愠”字当成恼怒之意,读罢南怀瑾先生的著述,才豁然开朗。按老先生的理解,这个“愠”应当理解成“怨天尤人”的意思。说来惭愧呀,这种事情前些年常常发生在我自己的身上,总是一副怀才不遇的样子,好像别人欠了自己似的,整天就是暗怨社会的不公与现实的残酷,却不去反省自己为什么还没有做到让别人接受自己,认知自己,使自己对自己及社会有所贡献。因此孔子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人有了学问,有了才识,却不为人所知,不为人所用;此时不怨天尤人,而是反省自己哪里还做得不够好,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修养,这才是君子的所为。

 

    我觉得这样综合地去理解了,学习方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否则学习只是读死书,考资格,评职称,却无论如何都快乐不起来。

 

2:何为君子之根本?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仁孝是孔子学问的根本,然而自汉唐开始,尤其是宋明之后“孝弟”的概念多被以偏盖全,偷梁换柱,加以教条化,用作统治者治国安邦的政治思想。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正是这种教条化期望的结果。然则这却并非是孔子的本意,“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孔老夫子确是成了冤大头。

 

       我们谈孝字,说的是“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都是相对的,父母对儿女付出慈爱,儿女回过头来爱父母;哥哥姐姐对弟弟妹妹好,弟弟妹妹自然爱哥哥姐姐,这才是真正的孝,孝是考量双方的,而不是单方面的。然而我们的传统里面还一直留着这样一个观念: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个说法就很有问题,天下的确有些“不是的父母”,作奸犯科,道德败坏,如此又如何能“孝”呢?这并不是孔老夫子所提的孝道。

 

       其实这个孝字要用今天一个较为时髦的词语来解释就是感恩,孝就是回过来还报的爱。父母或是别的人,从小把你拉扯大,照顾了你十几二十年,如今他们老了,动不得了,你回过来照顾他们就是孝。假使一个人连这点感恩的精神都没有就很难称得上君子。所以很多女孩子来问我:我怎么样才能知道我的男朋友是个可靠的人?我说你听他给父母打电话的方式,你看他为父母做的事情,是不是怀着感恩的心态,大概也就是知道他可不可靠了,这点反过来对男孩子考验女孩子也适用。

 

       孝在很多人来说都容易理解,而弟(通悌)很多人就不得其意了,其实弟跟孝同一个意思,只是针对的对象不一样,孝是对父母及更长一辈的,弟则是对兄弟、姊妹以及朋友而言。中国的五伦包括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中前面四伦都好理解,唯独加上朋友这一伦,让人有些困惑,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有时候有许多话,有许多心情和苦痛,上不能对父母讲,下不能对妻儿讲,只有找朋友倾述,朋友即成了家庭血亲关系以外延伸的亲密关系,也因此而把我们带到社会之中,享受更广层面的人际交流。

 

        一个人对家里关爱家人,在公司尊重领导,和同事建好关系,在社会关心朋友乐于助人,这是君子的根本。很多牛脾气的朋友多不会接受我这样的提法,自信满满,天地间唯我独尊,跟老板叫板,和同事对挑,与朋友交皆由他一个说了算,我想这样的人,大概一辈子都要在抱怨和焦虑里度日了。一个人有真性情,就不会犯上,不好犯上而好作乱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人有分寸、有限度,懂得审时度势,从他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

 

3:花言巧语的嘴脸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的意思并不难理解,说的是那些很能盖,说得天花乱坠,吹草成金,满口仁义道德的人,很少见得真正的有仁义慈爱之心。说来惭愧,前些年我多少也有巧言令色的嫌疑,书读得一知半解,未曾亲身实践,便满口的人生道理,教诲他人,虽说学生并未介意,但着实是自己喜好面子的因素,在这里一并检讨。

 

    孔子这简单的一句话可以让我们在生活中很多地方,用作判断是非的标准,比如一个电视购物广告把那样商品说得功能十全十美,诱人万分,那么请保持十二分的警惕,那功效多半实现不了多少。又如一个投资方案做得完美无缺,面面俱到,怎么样看都是可以赚大钱的,风险近乎零,那么请不要因此而马上做投资的决定吧,至少自己再亲历亲为把一些务实的边界条件考虑清楚。

 

    古人很重视孔子所说的这一原则,清人的儿童启蒙读物《弟子规》里就有这样的说法“话说多,不如少;唯其是,勿佞巧。”这话的意思并非要大家都沉默寡言,都来做木头人,而是言所当言,实事求是。说这样的话,我以前的一些学生可能又会迷惑不解了,因为我曾跟他们说:让别人获得尊重,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准则,赞美他人是建立人际关系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其实这与言所当言,实事求是并不矛盾,最好的赞美是实实在在的赞美,真心实意的赞美,这样,讲的人心里踏实,听的人心里舒服。我想多半的人都不喜欢马屁精,我主张拍马屁,拍实实在在的马屁,但却不喜欢那些油嘴滑舌,整天好话说得没完没了的人。

 

    然则很多做领导做主管的朋友,还是多愿接近“巧言令色”之人,因为这些人给足了他们面子,可他们殊不知这些人也害惨了他们的里子。一个公司里“巧言令色”的人多了,真正正实的人才自然会流失掉。很多人对领导是油嘴子,对同事是暗刀子,此时作为主管若是用人不查,则离大业将倾就为期不远了。因此作为领导,作为主管的第一美德就是容忍,能够接受那些正直之言,哪怕被人家骂,也能以平常之心情来处理,这就不简单了。个人关系也是一样,如果一个人对男(女)朋友,就甜言蜜语,对其他人则总是恶语相加,这样的人还是早早离开为好,要不,哪天他的目的达到了,你一定是那个被骂得最惨的。

 

    沉默不一定是金,但诚实一定会是像金子一般闪亮!

 

4:个人修身的三面镜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每每深夜静思,想起曾子的这几句言语,我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回想一天的所作所为,或能勉强遵守,或有疏漏不及之处,其中滋味只有认真体悟的人才能品尝得到。

 

    为人谋而不忠乎?什么叫“忠”?是不是那种在战场上至死不渝,明知粉骨碎身而不顾才叫做忠?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孔子及其弟子流传下来的思想也就失去了普及的意义。古代与后世解释的“忠”稍有不同,古代所谓的“忠”是指对事情对人无不尽心的态度——对任何一件事要尽心地做,这叫做“忠”。所谓受人所托,忠人之事,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拿现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工作认真负责,对得起付你薪水的老板,对得起与你合作的同事,对得起接受你产品或服务的客户,这就叫做“忠”;那种假公济私,偷工减料,得过且过的行为则称为不忠。这样说来,这世上“不忠”的人恐怕不少,所以真能做大事业,功成名就的人,大多都是事事尽“忠”的。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每天都要想一下,今天我是否有答应朋友要完成一些事情?是不是言而有信?讲话都兑现了没有?都做到了没有?诚信是获得朋友的第一要素,推而广之,诚信也是获得人心,成就大事业的第一要素。我们总喜欢和言而有信的人做朋友,帮他办事情,因为我们会觉得安全,更重要的是我们会觉得自己的付出有意义有价值。有人给你打一百个借条,你也不想把钱借给他,因为这个人没有诚信;有人有了困难尚未开口,你都很乐意去帮助他,因为他从来说话算话,乐于助人。这些都是简单的道理,然则,我们许多自诩聪明过人的人,不见得就明白这些简单的道理,把那些“聪明“都用在瞒天过海或偷梁换柱上,实乃可叹可笑!

 

    传不习乎?前面两句话都好理解,唯独这句很多人弄不明白,其大意是:老师教我如何去做人做事,我真正去实践了没有?有的朋友可就不明白了,我都一大把年纪了,哪里还来的老师,每天都去反省这事,不是瞎扯吗?可曾记得孔子尚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而在于我老师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以人为师外,还可以书为师,以物为师,以事为师。时时刻刻,分分秒秒,身边都有老师。若不信你走出外面,仰望天地,这就是我们最大的老师,是一切学问道理的根源,其中道理还需靠个人去体悟。

 

前面两句话,让我们在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有质的飞跃,后面这一句则时时督促使我们提升自身的学养。人之一生,若能时时带着这三面镜子,随时都记着照一下,我想后悔遗憾的事就会少了很多。

 

5:如何才算是好领导?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首先要说的是这个“道”字,这里这个“道”通“导”,即是领导的意思。其次是“国”字,这个“国”并非现在的国家观念,孔子那个时期的“国”、“邦”字都是地方政治的单位的名称。很多人看到这句话,以为孔子讲的是治国的大道理,与我等凡人又是何干?然则以今天的角度来看,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一个企业其实都可以视之为“国”。

 

    敬事而信,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不见得容易。“敬事”即对一件事情,认真地去完成,一项职务宁可不接受,既接受了就要认真去做。这其实就是前面我们所言“忠”的延伸,对事对人认真负责。可现在我们在很多层面上都不能称得上“敬事”,很多地方的“豆腐渣工程”,很多企业的“形式主义”,很多个人的无职业道德行为,这些都是不“敬事”的表现。一个企业的领导,一个部门的主管,一个团队的领头人,如果不能“敬事”则如何能真正的做成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至于“而信”,则是使下面的人绝对信服,如何使下面的人信服,那就是要“敬事”身先士卒,做好表率。我们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公司做不出好成绩来,首先要检讨的绝对不是员工,而是领导,领导“敬事”了没有,做事情认真负责了没有,说出去的话,说到做到了没有,如果这些都没有做到,却要员工卖力为你做事,则是很难的事情了。

 

    至于节用而爱人,我看现在很多企业就更做不到了,大多老板可能都是节用爱己的多一些,老板名车豪宅,一餐饭吃掉个万儿八千,员工的福利却不见得好。经济危机来了,为了使自己所获的利益不受影响,首先想到的就是裁员。想想这样的企业,还要喊出口号来做成百年企业,岂不是可笑得很?做得成吗?我铁定的认为做不成,捞一把就好了。我们的很多地方行政也没有办法“节用爱人”,白宫式的办公楼,豪华别墅构成的公务员小区,哪来的节用爱人,那个地方的社会问题必然会很多,也必然会出现“民愤事件”,这都很正常的。“节用爱人”,仔细斟酌,曼妙无边呀,一个人真能做到如此,他必定能做成大事情,必定能如日中天。有人追随,有人卖力,何愁事有不成呢?

 

使民以时,用人应该把握时间。这个“时”很重要。在军事思想方面来讲,包括很大,所以孙子兵法讲时讲势,更有用时用势之道。对人在道德上要知道“时”,比如下属生重病,你不去关心安慰,反而破口大骂,为什么不来上班,在家磨洋工,于是扣工资、扣奖金等等,这就是“不爱人”,“使民不以时”了。用人在时间安排上考虑到人性的一面,节假日了,如果没有重要事项该放假就放假了,加班的员工也要有好的对待,这一点点小的体现,却是人心归拢的大因素。难道我们不曾看到吗?每每节假日过后,很多报纸版面,网站论坛,都有员工对加班工资不发或是不能补休而埋怨不已的报道或贴子。其实就凭这点,也能看出一个领导道德修养,领导艺术的高低来。

 

6:学什么最重要?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每次念想到这段话,对我而言都是意味深长的。我常问身边的朋友,一个人的教育,首要的任务是什么?很多朋友都说“如何做人做事”。是呀,经历社会磨练,稍能自我反省的人都能得出这样一个答案。然则综观我们现在学习的方向,不管是成人还儿童的教育,又有多少是教我们“做人做事”的呢?

 

    最起码的,我们对老师的尊重已经不如以前。大多学生的学习是为了完成任务,大多老师的教学也纯属是一种商业行为。学生担心的是能否考得好成绩,老师关注的是课时上完了没有,评级受影响吗?奖金受影响吗?自动自发的教和学,真的一到上课,老师和学生都非常高兴的情况,我想并不多。在学校里,在某一个场合,学生见着老师,或是老师见着学生,大多情况都行同陌路人,行色匆匆忙忙。

 

唯有小学生还可爱一些,至少还能常在嘴边提到,这是老师说的,那是老师说的,见了老师还能脆脆问候一声“老师好”。至于中学生、大学生,大概把老师放在心里或是眼里的不多。“一日为师,终生若父”在现今已是没有多少可考量的实例。不像古人,官做得再大,哪怕是权倾天下,见到老师也还是要恭敬礼待。学生对老师如此,老师对学生也要负责一辈子,如果学生在人生过程中出了差错,老师也要担当一定的责任,这就是古时的“师道”。

 

    当然出现当今这样的情况,不能一味的从学生或老师身上找责任,而是要调整我们的整个教育体制,这是一项大工程,并非少数人所能为,也并非政府倡导就能立即解决,而是要整个社会都有这样的共识,在社会趋势的推动下,才能完成。因此首先要调整的是我们每个人的思想,这也就是,我们现在重温《论语》的意义了。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段话的意思不难理解,感恩,慈爱,行事考虑周全,言而有信,乐于助人,与品行好,有学问的人做朋友。这是一个人首要体悟和养成的习惯,其实这才是人生里最重要的学问,最要学习的地方。如若有朋友为人父为人母,应该好好思量这个问题。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古人把学习专业知识放在最后一项的,把做人做事的道理修好了,还有“遗力”才去“学文”,这个“文”是古时知识的统称,并非当作写字作文章来理解。回过头看看今天我们的孩子家长们,有多少为孩子的各种各样的考试担心?学校家长会上,如果孩子成绩不好,被老师点到,好似多么丢人的事情,后来演变成孩子不是为了自己而学习,而是为了家长而学习,岂不可悲可叹?这些都值得我们好好思量。

 

7:君子皆好“色”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里这“贤贤易色”的理解向来就有争议,第一个“贤”是作动词用,中国的文字很多都可作假借来用。第二个“贤”是名词,指贤人,学问修养好的人。“易色”按宋朝大儒们的理解,“色”即为“女色”,“易色”即为女色都不要了,为了端正品行学习道德老婆不要了;女朋友不要了。如果按他们这般理解孔夫子也就称不上圣人了,还好老夫子在《礼记》中有说明:“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凡是人的生命,都离不开两件大事:饮食、男女。一个是生活的问题;一个是性的问题。饮食问题是民生问题,是一个社会,一个家庭,一个人的基本问题;而男女问题则是康乐问题,是社会的发展问题,是家庭的稳定问题,是个人的幸福快乐问题。告子也曾说过:“食、色,性也”(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孔子说的,这是一个错误的论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色”可以延伸的理解为美好的事情,这样说来,是人皆好色。当然这只是题外话,上面这段话里,这个“色”并非上面我们所说的含义,这里的“色”指的是形色,态度。因此“贤贤易色”应该这样理解:看到有学问道德的人,马上就肃然起敬(指虚心向他学习的态度)。“易色”指的是马上改变自己的形色,原本嘻嘻哈哈的,马变得严肃起来,恭敬起来。

 

先不“好色”了,我们进入正题,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要读懂《论语》在很多时候,我们要能恰当地理解古人用字的含义。这里首要理解的是一个“竭”字,一个“君”字。事父母能竭其力,并不是说为了孝养父母,要我们什么事都去做,所谓“竭尽全力”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使父母得到好的孝养,并非要我们去干杀人越货等等犯法的行为来孝养父母。然而可悲的是,现今社会,就算是这个“竭”字的最低要求——抽出些时间,常常打个电话问候一下父母,亦或回家看看父母,我们很多人也都未能做到。如今又要过年过节了,却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回到父母的身边,来实现这个“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这里的“君”字并非理解成“君主”、“帝王”的意思,千年以来为了加强统治,儒家的许多思想常常被歪曲其意用作统治的工具,现在我们重新学习,应该就孔子当时的社会背景,及其所倘导的学问理念来重新理解。“君”在古代泛指具备有控制权和指挥权的人,后来才转为皇帝专用。其实中国文化中很多地方,君作为一种尊称用,日本人学习我们的文化,就保留下了用君作尊称的传统,称某某人,通常称为某某君。因此“事君能致其身”可以这样理解:不论是朋友还是同事,你承诺人家要帮他做好一件事情;亦或是与公司,与客户确定某种契约关系,他们就是你的君,你就要尽心尽力地去完成答应的事情,做到言而有信。否则当初就不要答应,既然答应了,就一定要讲道理,讲诚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是子夏感叹和体会。子夏是孔子的一个学生,比孔子小四十四岁,他的名字叫卜商,后来成为一代大学者,影响了很多人。整体的来理解子夏说的这段话,是这样的:看到好的人能肃然起敬,在家能竭心尽力地爱家庭,爱父母。在社会上做事,对人,对团队,对国家,尽心尽责,与朋友相交,坦诚相待,诚信相对。这样的人,尽管没有读过一天书,我也一定说他真有学问!这话又重新让我们温习了“学问”的含义。

 

8:你有没有真正的朋友?

 

      子曰:君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君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很多人把这个“重”当成严肃、严厉来理解,其实这样很不恰当。难道一个人很严肃的样子就显得有威信了吗?难道一个人不严肃,样子不威严,学问就不稳固了吗?这样理解显然行不通。因此,这个“重”应当是自重的意思。自重又是什么呢?老人常对行为轻佻的年轻人说:年轻人,请自重一点!自重就是自己要觉得自己很重要,觉得自己有价值。因而不要去做那些蠢事、笨事、坏事,因为那样做就是自我贬低,自己让自己掉价。一个人不自重,不自信,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观,那么任何学问对他都是起不到作用的,他也没有办法体悟,这就是“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前面我们已多次重申“忠”和“信”的重要性,做事尽心尽责,讲话要能兑现,这些都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做事成功的基本要素之一。这里要我们强调一下“无友不如己者”,有人把这句话理解为:不要去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这是一个大的笑话,按这样理解孔子也太势利小人了,哪有一点圣人的影子。然则事实上是我们自己的理解出了问题,前面我们刚讲过,孔子所认为的“学问”并非一个人的知识丰富与否,也并非一个人的名誉地位有多高,而是考究这个人是否能认真负责,做人好,做事对。如此,则我们可以把“无友不如己者”理解为: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前段教我们尊重自己,这里教我们尊重别人。人与人相交各有各的长处,他这一点不对,另一点会是对的,要做到“不因其人而废其言,不因其言而废其人”这就是个人修养的很高境界了。尊重自己并尊重别人,我们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下面的要求又更进一层。

 

      过则勿惮改,看到别人的长处,知道自己的短处,那么不要怕改过来,这就是真学问,真功夫。我们很多人经常掩饰自己的缺点,这种掩饰如果是默不作声也就罢了,可恶的是有的人确要恣意张扬出一个假象来掩盖,往往这个时候,也是最为容易出大丑的。比如和女朋友约会,本来就不懂什么文学的,却硬表现出自己的文学知识博大精深的样子,结果那女孩子问:你知道普希金吗?这位仁兄摸不着头脑,硬着头皮说道:普希金呀,知道呀,我在上海时还去看过他的演唱会呢。噫唏,天底下,凡好吹大牛者,终将自取其辱!

 

9:到处都是迷失的人们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记得小时候我们那里有个大户人家的祠堂里就有个“慎终追远”的牌子,后来在书看到,其大概的含义是:对于先人过去的种种事迹,我们要缅怀,并使其德行得以沿续,发扬光大。这也是一直以来我们大多数人对这几个字的理解,然而我想曾子想告诉我们的一定远不止是这些。

 

慎终追远,慎其终者,先追其远,每件事的结果,都是由刚开始的远因来决定的。动机不一样,做事情得出结果必然不一样,一个人想要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然则我们现世的大多人们,总是眼里只盯着那结果,却把刚开始时,自己想要的初衷给忘了,最后变成了舍本逐末,去打猎,反而让猎物给打了。诸君如若不信,就让我们看看现实中的例子。

 

 我有个朋友,是名女强人,常常因工作压力甚大,家庭关系处不好而给我电话谈谈心。我问她你这般努力赚钱,没日没夜的,没有时间陪老公,没有时间陪儿子,究竟是为了什么?她说就是为了老公和儿子呀,为了这个家呀。我说那你老公和儿子经常跟你抱怨的是什么?没有时间陪他们!她说。我说,答案就在这里了,他们现在好比在沙漠里的人,你给了他们金子,而他们最需要的却是水和食物。你所实现的结果——钱,和你的初衷——为了家人好,是不一致的,人生在生命得以维持的情况下,最宝贵的财富是时间,钱赚到了,可生命也消逝掉了,没办法再回到那个起点去分享。就如错过了儿子的11岁生日,你想让他再重来,再过一次11岁生日,那就再也不可能了。

 

还有一个常见的例子,人们本来都想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的,这是我们的“远”,是我们的初衷和动机。可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为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却要争得个你死我活,一心想要赢,一心想要那个面子。你看,这个时候,我们就钻到“面子”这个“终”里去了,一定要有一个赢的结果,最终两败俱伤,好朋友也变成了坏冤家。这又何苦呢。我们常常想摘东墙的瓜,却把梯子搭到西墙去了,然后就想着爬得越快越高,瓜很快就可以摘到了,可等爬到墙头,走完了一生才发现,自己根本就没办法摘到那个瓜了。

 

以终为始,以始为终,终始一致,才有可能让我们过上自己真正的想要的生活,若不然,也只能到将入土时空叹一声罢了。佛学里有一句话:“菩萨畏因,凡夫畏果。”佛家的菩萨大致相当于儒家的圣人,大凡真正聪明智慧的人,都是先考虑因,因到果成,果只是附带完成的。所以做一件事情,一定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去做,这个“为什么”一定是长远的,一定是和自己的人生价值相吻合的,而不是只看到眼前种种。如此,则“民德归厚矣”,每个人做事情,都有好的初衷,都不只是追求眼前的短期利益,都会长远着想,这样则一个社会的道德风气,自然都归于厚道严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