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悦狐狸走光大全:现代汉语和普通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7:02:03
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词典
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广义的现代汉语包括汉语的各种方言,即不同地区的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这些语言都是汉语,只是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而狭义的现代汉语则是指“普通话”,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所代表的标准现代汉语也是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
形成
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作为民族共同语基础的方言叫基础方言。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形成共同语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普通话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是符合人们使用汉语的客观情况的。任何一个民族的共同语都需要有一个地点方言的语音作为标准音,而不能把不同地方的语音拼凑成一种标准音,汉民族共同语也是这样。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辽、金、元、明、清以来的800多年,大多以北京作为都城,北京成为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因此,北京话的影响逐渐显著,地位日益重要,北京话作为官府的通用语言即“官话”传播到了全国各地。“五四”运动以后的“国语”、“国音”也都以北京语音作为标准音,以北京语音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是大势所趋。需要注意的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是指以北京语音系统作为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并不包括北京人口语中的土音以及过多的轻声、儿化现象等。
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是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北方话分布区域最广,使用人数最多,影响最大。宋代话本、元朝的戏曲杂剧、明清小说如《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都用北方话写成。这些作品长期以来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方话也通过这些作品得以广泛传播。“五四”以后众多的白话作品也多由北方话写成,这些作品的流传更扩大了北方话的影响,北方话成为普通话的基础方言是历史的必然。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同时也意味着普通话的词汇标准是以北方话词汇为基础。普通话词汇来源于北方话,但并不是北方话中所有的词都可以进入普通话,那些不具普遍意义、地方性很强的土俗的词语就不宜吸收到普通话中。另一方面,为了使用的需要,普通话也可适当吸收非基础方言中的有用成分,如方言词、古语词、外来词等,来丰富普通话词汇。
普通话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由于经过作者加工的书面语语法比口语语法更具抽象性、概括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因而宜以书面语著作作为语法标准的依据。但并不是现代白话文著作的所有用例都可作为规范,作品中的特殊用例、方言语法成分及语法方面的错误用例等均要排除在外。因而这一条理解为“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的一般用例为语法规范”更为准确。
方言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有很大差别,其中语音差别最大,其次是词汇和语法,因此划分方言区主要依据的是语音标准,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无浊声母和清声母的系统对立以及中古全浊声母的演变规律;有无塞音韵尾以及中古入声韵的演变规律;有几种鼻音韵尾以及中古阳声韵的演变规律;有几套塞擦音声母以及中古精、知、庄、章组声母和见组声母的演变规律。
依据上述标准,目前较有影响的看法是把汉语方言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简介如下:
北方方言
又叫官话方言或北方话,代表话是北京话。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分布区域最广,使用人口最多。
北方方言又可根据其内部的差异分为四个较小的方言:(1)华北、东北方言 分布在京、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2)西北方言 分布在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和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以及新疆汉民族居住地区。(3)西南方言 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及湖北大部分地区、广西西北部、湖南西北角等。(4)江淮方言 分布在安徽省、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徐州、蚌埠一带属华北、东北方言)、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
吴方言
又叫吴语,代表话早期是苏州话,现为上海话和苏州话。分布在上海市、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地区(不包括镇江)、南通的小部分、浙江的大部分。
湘方言
又叫湘语,代表话是长沙话。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西北角除外)。
赣方言
又叫赣语,代表话是南昌话。分布在江西省大部分地区(东北沿长江地区和南部除外)。
客家方言
又叫客家话,代表话是广东梅县话。客家方言是因古时客家人从中原迁徙到南方而形成,分布较为零散,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江西、广西、湖南、四川等省。其中以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和广西东南部为主,海外华人社区也有客家话分布。
闽方言
又叫闽语,主要分布在福建和海南的大部分地区、广东东部潮汕地区、雷州半岛部分地区、浙江南部温州地区的一部分、广西的少数地区及台湾省的大多数汉人居住地,东南亚一带华人社区分布也较为广泛。
闽方言是各方言中内部差异最大、语音现象最复杂的一个方言,又可分为闽东、闽南、闽北、闽中、莆仙五个次方言。其中闽东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福建东部闽江下游;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分布在闽南二十四县、台湾及广东的潮汕地区、雷州半岛、海南省及浙江南部。
粤方言
又叫粤语,代表话是广州话,分布在广东中部、西南部和广西东部、南部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美洲、澳洲华人社区也有广泛分布。
语音
(1)每个音节都有声调。汉语音节(差不多相当于汉字)的高低升降,都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例如“汤、糖、躺、烫”四个音节,声母和韵母都相同,之时因为音高变化不同,表示的意义就不一样,写出来也是四个不同的字。这种音节上区别意义的音高变化就是“声调”。普通话有四个声调,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简称“四声”。
(2)音节构造简单而有规律。汉语是单音节性很强的语言,音节界限特别分明。汉语里音节是一般人都能感知的基本的发音单位,几乎每个音节都有意义。汉语的音节结构构造严密,每个音节都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构成。
语音概说
一、语音的性质
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用以交际的声音,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声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要通过语音来传递信息进行交流。
(一).语音的物理性质
语音首先是一种声音,它同自然界的其他声音一样,产生于物体的振动,具有物理性质。语音的物理性质具有四个基本要素:音高、音强、音长、音色。
1音高 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发音体振动的快慢来决定的。声波每秒振动的周期次数就是声波的频率。在一定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多,频率就高,声音就高;振动的次数少,频率就低,声音就低。发音体振动频率的高低与发音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张力等因素有关。发音体长的、大的、松的、厚的一类,振动慢,频率低,发出的声音就低,反之则高。语音的高低,则跟声带的长短、厚薄、松紧有关。人的声带是不完全相同的。一般成年男子声带长而厚,成年女子声带短而薄,因而听起来男性比女性声音略低。此外,同一个人发音时声带的松紧不同,声音也有高低之别。汉语的声调, 如普通话里的dū(督)、dú(独)、dǔ(赌)、dù(度),主要是由不同的音高构成的。
2音强 指声音的强弱,是由声波振幅的大小决定的。振幅大,声音就强;振幅小,声音就弱。敲鼓时,用力大,音强就强,发出的声音就大;用力小,音强就弱,发出的声音就小。普通话里的“孝子”和“儿子”里的“子”音强不同,前一个“子”音强比较强,后一个“子”音强比较弱。词语中的轻重音主要是音强的不同形成的。并且,声音的强弱在普通话中还有区别词义的作用,比如“地道”中的“道”,分别读为轻声和非轻声时,所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3音长 指声音的长短,是由发音体振动时间的长短决定的。时间长,音长就长;时间短,音长就短。英语中元音的音长与否,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比如ship(船)和sheep(羊)的区别,主要是其中元音的音长不同。sheep里的[i:]音长长,ship里的音长短。在普通话和多数汉语方言中,音长对于区别字词的意义作用不大,但在语句感情的表达上有一定作用。
轻声音节中的音长较短。例如:读单字“亮”与读轻声词“月亮”的“亮”是有差别的,“月亮”里的“亮”音长较短。
4音色 指声音的特色,是由声波的不同形状决定的。它是每个声音的本质,所以也叫音质。发声体不同、发音方法不同、共鸣器的形状不同,都会造成音色的不同。
1. 发音体不同,音色不同。例如,胡琴和口琴的声音不同,原因就在于发音体一个是琴弦,一个是簧片。普通话中发b时,主要发音器官是上唇和下唇,发ɡ时,主要发音器官是舌根与软腭,因而造成了声音的不同。
2.发音方法不同,音色不同。例如:同一把小提琴,用弓子拉和在必要时用手指弹拨发出的音是不一样的。同样,ɡ和h这两个音,主要发音器官都是舌根与软腭,但ɡ是用爆发方法发音,h是用摩擦方法发音,发音方法不同,因而声音不同。
3.共鸣器不同,音色不同。比如大、小提琴,二者的发音体都是弦,发音方法都是用弓拉,但是大提琴的共鸣器很大,小提琴的共鸣器很小,音色就不一样,大提琴浑厚、低沉,小提琴明亮、悠扬。再比如u和o的共鸣器都是口腔,但发u时口腔开度要比发o时小,因而声音不同。
在任何语言中,音色是区别意义的最重要的要素。
生理性质
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具有生理性质。发音器官及其活动决定语音的区别。
发音器官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肺和气管
任何声音都是物体受外力作用发生振动而产生的。气流是发音的动力,呼气时肺是气流的动力站。气管是气流出入的通道。肺部呼出的气流,通过支气管、气管到达喉头,作用于声带、咽腔、口腔、鼻腔等发音器官,经过这些器官的调节而发出不同的语音。
2.喉头和声带
气管的上部接着喉头。喉头是由四块软骨构成的圆筒,圆筒的中部附着声带。声带是两片富有弹性的肌肉薄膜,两片薄膜中间的空隙是声门,声门是气流的通道。声带可以放松或拉紧,可使声门打开或关闭。声门打开时,气流可以自由通过;关闭时,气流可以从声门的窄缝里挤出,使声带颤动发出响亮的声音。
3.口腔和鼻腔
喉头上面是咽腔。咽腔是个三叉口,下连喉头,前通口腔,上连鼻腔。呼出的气流由喉头经过咽腔到达口腔和鼻腔。口腔、鼻腔、咽腔都是共鸣器,对发音来说口腔最重要。构成口腔的组织,上面的叫上腭 ,下面的叫下腭。上腭包括上唇、上齿、齿龈、硬腭、软腭和
小舌,硬腭在前,是固定的,软腭在后,可以上下升降,软腭后面是小舌。下腭包括下唇和下齿,舌头也附着在下腭上。舌是口腔中最灵活的器官。舌头又分为舌尖、舌面和舌根。舌头的前端是舌尖,自然平伸时,相对着牙齿的部分是舌叶,舌叶后面的部分是舌面,舌面后面的部分是舌根。上腭上面的空腔是鼻腔,软腭和小舌处在鼻腔和口腔的通道上。软腭上升时,鼻腔关闭,气流从口腔通过,这时发出的声音叫口音。软腭下垂时,口腔中的某一部位关闭,气流从鼻腔通过,这时发出的声音叫鼻音或纯鼻音。如果口腔内无阻碍,气流从鼻腔和口腔同时呼出,这时发出的音同时在口腔和鼻腔中共鸣,叫鼻化音(也叫半鼻音或口鼻音)。
社会性质
语音是一种社会现象,具备社会性质。语音的社会性是它的本质属性,突出地表现在语音和语义的联系上。何种语音表达何种意义、何种意义用何种语音表达,其间并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也都不是个人的决定,而是一定范围内的社会成员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在不同语种或方言中,同一个意思会用不同语音来表示,比如“装订成册的著作”这个意思,在汉语普通话中用shū(书)这一语音形式,在方言中还有su、fu或xu的表示方法,而在英语中则用[buk](book)这一语音形式表达。这正如我国著名的哲学家荀子在《荀子·正名》中所言:“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此外,各语种或方言都有自身独特的语音系统,这也是语音社会性的表现。即使从物理属性和生理属性上看完全一致的语音单位,在不同语种或方言中也可有不同地位或作用,因而形成不同的语音体系。比如在普通话中有z c s和zh ch sh两组声母:私人≠诗人、桑叶≠商业,而在粤方言和吴方言中只有一组z c s声母,没有zh ch sh声母。再如,普通话中送气音p t k和不送气音b d ɡ分得很清楚,是两套语音单位:兔子≠肚子、跑了≠饱了,在英语中送气音和不送气音却算作一套语音单位。可见,语音的性质不单单体现在物理和生理两个方面,还有社会属性,而且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心理性质
二 语音单位
(一)、音素
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这是从音色的角度进行划分的。普通话中的“他tā”和“踢tī”都各是一个音节,两者声母相同,声调相同,但是ɑ、i不同,即韵母不同,发音就不一样,ɑ、i再不能往下分了,它们就是最小的语音单位,就是音素。音节就是由音素构成的。普通话的一个音节,最少的由一个音素构成,如“啊ɑ”;最多的由四个音素构成,如“状zhuɑnɡ”就包括zh u ɑ nɡ四个音素。在《汉语拼音方案》中,大多数情况是一个字母表示一个音素,如ɑ o e p d;有五个音素是用两个字母表示:zh ch sh nɡ er.
音素分元音、辅音两类。
元音 也叫母音。指的是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普通话中有10个元音:ɑ o e ê i u ü er –i(前) -i(后)。
辅音 也叫子音。指的是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而形成的音。普通话中有22个辅音:b p m f d t n l k ɡ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nɡ.
元音和辅音的主要区别,一般归纳为4点。
1.元音发音时,气流在咽头、口腔不受阻碍;辅音发音时,气流通过口腔、鼻腔时要受到某部位的阻碍。这是元音和辅音的最主要区别。
2.元音发音时,发音器官各部位保持均衡的紧张状态;辅音发音时,构成阻碍的部位比较紧张,其他部位比较松弛。
3.元音发音时,气流较弱;辅音发音时,气流较强。
4.元音发音时,声带要颤动,发出的声音比较响亮;辅音发音时,有的声带颤动,这样的辅音叫浊音,声音响亮,如m、n、l、r;有的辅音声带不颤动,声音不响亮,如b、t、z、c,这样的叫做清音。
(二)音节
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感到的最小语音片断,由一个或几个音素组成。如“飘(piɑo)”,是一个音节,而“皮袄(pi’ɑo)”,虽与“飘”的音素完全相同,但发音时中间有短暂间隔,因而是两个音节。
普通话除儿化韵的词“花儿”、“球儿”等是两个汉字表示一个音节外,一般是一个汉字一个音节,这也是汉语普通话区别于其他语言的一个显著特点。
按照汉语传统的分析方法,总是把一个音节分解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1.声母
指汉语音节中开头的辅音。“普通话”三个音节的声母分别是:p t h。22个辅音中除“nɡ”不能当声母外(只能用在韵尾,如:zhɑnɡ chuɑnɡ),其余的都可以作声母,也就是说普通话共有21个辅音声母:b p m f d t n l ɡ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此外,有的音节开头的音素不是辅音,就是说音节的声母为零。语音学上称为“零声母”,这样的音节称为“零声母音节”,如“藕ǒu”、“昂ānɡ”等。有了零声母概念,可以说普通话里所有音节都有声母,都可以分为声母、韵母两部分。汉语拼音里的w和y两个字母,只出现在零声母音节的开头,如“衣yi”“汪wɑnɡ”等,但w y是“头母”,而不是声母。它们的作用主要是使音节界限清楚。
2.韵母
指汉语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韵母由单元音或复元音组成,比如:“普”的韵母里的元音为u,“话”的韵母里的元音为u、ɑ;有的韵母中也有辅音成分,n nɡ两个鼻辅音常在韵尾中出现,如:“通”的韵母onɡ里含有一个元音o与一个鼻辅音nɡ。
普通话韵母共有39个。其中单韵母有10个:ɑ o e i u ü –i(前) -i(后) ê er;复韵母有14个,二合韵母9个:ɑi ei ɑo ou iɑ ie uɑ uo üe;三合韵母4个:iɑo iou uɑi uei;鼻韵母16个,又分前鼻音尾韵母8个:ɑn en iɑn uɑn üɑn in uen ün,后鼻音尾韵母8个:ɑnɡ iɑnɡ uɑnɡ enɡ inɡ uenɡ onɡ ionɡ.
韵母内部按传统的分析方法,又可以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韵母中开口度最大、声音最响亮的元音为韵腹,韵腹前面的元音为韵头,后面的音素为韵尾。汉语并非每一个音节中的韵母都有头、腹、尾三部分。有的音节没韵头,有的没韵尾。但是绝不能没有韵腹。韵腹是音节中的主干,是不可缺少的主要组成部分。
韵母成分表
音节 韵头 韵腹 韵尾
啊ɑ ɑ
今jin i n
瓜ɡuɑ u ɑ
巧qiɑo i ɑ o
香xiɑnɡ i ɑ nɡ
3.声调
声调是音节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由于一个音节就是一个汉字,所以也可称为“字调”。例如“老lǎo”,读起来先降低然后又上升,这种先降后升的音高变化形式和升降幅度就是音节“老”的声调。普通话有四种基本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声调在词语和语流中会发生一些变化,也就是有“音变”现象。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音节、音素、元音、辅音是各种语言都有的语音概念,而声母、韵母、声调则是汉语特有的概念。
三、记音符号
《汉语拼音方案》
《汉语拼音方案》是给汉字记音的一套注音符号,也是推广普通话的有力工具。1958年2月11日,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作为正式方案推行。这是以拼音字母和拼写方式为内容的一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的拼音方案,同时,它也是世界各民族学习汉语的工具和拼写中国专用名词及词语的国际标准。
汉语拼音方案
(1957年11月1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通过)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
一、 字 母 表
字母 Aɑ Bb Cc Dd Ee Ff Gɡ
名称 ㄚ ㄅㄝ ㄘㄝ ㄉㄝ ㄜ ㄝㄈ ㄍㄝ
Hh Ii Jj Kk Ll Mm Nn
ㄏㄚ ㄧ ㄐㄧㄝ ㄎㄝ ㄝㄌ ㄝㄇ ㄋㄝ
Oo Pp Qq Rr Ss Tt
ㄛ ㄆㄝ ㄑㄧㄡ ㄚㄦ ㄝㄙ ㄊㄝ
Uu Vv Ww Xx Yy Zz
ㄨ ㄎㄝ ㄨㄚ ㄒㄦ ㄧㄚ ㄗㄝ
V只用来拼写外来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
字母的手写体依照拉丁字母的一般书写习惯。
二、声 母 表
b p m f d t n l
ㄅ玻 ㄆ坡 ㄇ摸 ㄈ佛 ㄉ得 ㄊ特 ㄋ讷 ㄌ勒
ɡ k h j q x
ㄍ哥 ㄎ科 ㄏ喝 ㄐ基 ㄑ欺 ㄒ希
zh ch shi r z c s
ㄓ知 ㄔ蚩 ㄕ诗 ㄖ日 ㄗ资 ㄘ雌 ㄙ思
在给汉字注音的时候,为了使拼式简短,zh ch sh可以省作z c s?。
三、韵 母 表
iㄧ衣 uㄨ乌 üㄩ迂
ɑㄚ啊 iɑㄧㄚ呀 uɑㄨㄚ蛙
oㄛ喔 uoㄨㄛ窝
eㄜ鹅 ieㄧㄝ耶 Üeㄩㄝ约
ɑiㄞ哀 uɑiㄨㄞ歪
eiㄟ欸 ueiㄨㄟ威
ɑoㄠ熬 iɑoㄧㄠ腰
ouㄡ欧 iouㄧㄡ忧
ɑnㄢ安 iɑnㄧㄢ烟 uɑnㄨㄢ弯 Üɑnㄩㄢ冤
enㄣ恩 inㄧㄣ因 uenㄨㄣ温 Ünㄩㄣ晕
ɑnɡㄤ昂 iɑnɡㄧㄤ央 uɑnɡㄨㄤ汪
enɡㄥ亨的韵母 inɡㄧㄥ英 uenɡㄨㄥ翁
onɡ(ㄨㄥ)轰的韵母 ionɡㄩㄥ雍
(1)“知、蚩、诗、日、资、雌、思”等七个音节的韵母用i,即:知、蚩、诗、日、资、雌、思等字拼作zhi,chi,shi ,ri ,zi ,ci ,si。
(2)韵母ㄦ写成er,用作韵尾的时候写成r。例如:“儿童”拼作ertonɡ,“花儿”拼作huɑr。
(3)韵母ㄝ单用的时候写成ê。
(4)i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写成yi(衣),yɑ(呀),ye(耶),yɑo(腰),you(忧),yɑn(烟),yin(因),yɑnɡ(央),yinɡ(英),yonɡ(雍)。
u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写成wu(乌),wɑ(蛙),wo(窝),wɑi(歪),wei(威),wɑn(弯),wen(温),wɑnɡ(汪),wenɡ(翁)。
ü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写成yu(迂),yue(约),yuɑn(冤),yun(晕);ü上两点省略。
ü行的韵母跟声母j,q,x拼的时候,写成ju(居),qu(区),xu(虚),ü上两点也省略;但是跟声母n,l拼的时候,仍然写成nü(女),lü(吕)。
(5)iou,uei,uen,前面加声母的时候,写成iu,ui,un,例如niu(牛),ɡui(归),lun(论)。
(6)在给汉字注音的时候,为了使拼写简短,nɡ可以省作ɡ。
四、声 调 符 号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ˉ ˊ ˇ ˋ
声调符号标在音节的主要母音上。轻声不标。例如:
妈 mā 麻 má 马mǎ 骂mà 吗mɑ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轻声)
五、隔 音 符 号
ɑ ,o, e 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它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例如:pi’ɑo(皮袄)。
从普通话音节结构表可以看出,普通话音节结构有以下特点:
1.普通话音节最多有四个音素,如,状(zhuàng);最少只有一个音素,如,鹅(é)。
2.每个音节最少要由三个成分组成,即声母、韵母、声调。它的声母可以是零声母,韵母中可以没有韵头、韵尾,但必须有韵腹,韵腹和声调是音节中必不可少的成分。
3.一个音节最多可以由五个成分组成,例如:“环”(huán),由声母h、韵头u、韵腹a、韵尾n和阳平声调组成。
4.音节中必须有元音音素,至少一个,最多可有三个,分别充当韵母的韵头、韵腹和韵尾。
5.每个元音都能充当韵腹,如果韵母不止一个元音时,就由其中口腔开合度最大、发音最响亮的元音充当韵腹。韵头只能由i u ü充当,韵尾由元音i u (o)或鼻辅音n ng充当。
6.辅音音素只出现在音节的开头(作声母)或末尾(作韵尾),普通话没有复辅音的情况。
7.单韵母(除舌尖韵母﹣i前、﹣i后外),复韵母和鼻韵母(除eng ong外)都能自成音节,其声母是零声母。
以上是普通话音节结构的基本特点。另外,由几个特殊的叹词音节只有辅音而没有元音。例如:(呣)ng(嗯)hm()hng(哼)等,其中m ng都是单辅音,hm hng都是两个辅音拼合而成。上述情况只是普通话音节的个别现象。
现代汉语词汇
双音节词的数量占优势
大家学过文言文都知道,古代汉语中的词差不多都是单音节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词。但是现代汉语里则是双音节词占大多数。只不过在日常口语中,单音节词(主要是动词)还较常用。
词的构造形式多种多样
现代汉语中以双音节词为主,仔构造形式上也就基本都是合成词。人类语言的三种构词方式仔汉语中都存在。一种是重叠构词,即重复相同的词根构成词。如“爸爸、星星、偏偏、刚刚、轻轻”等。一种是派生构词,即由一个有实在意义的词根加一个意义比较虚的词缀构成词。比如“老虎、第一、桌子、馒头、盖儿”等。还有一种是复合构词,即由两个或多个有实在意义的词根构成词。比如“学习、深造、合理、扩大、车辆、冬至、计算机、图书馆”等。派生构词在英语等语言中很多,在汉语中很少,而且也不属于严格的词形变化;复合构词在其他语言中很少,在汉语中却最多,而且内部的构造类型也多种多样。
有独特的量词和语气词
现代汉语在说明事物时不能直接用“数次+名词”的说法,中间一定要加一个表示计量单位的量词。例如不能说“五书、六笔、三汽车、四桃子”,而得说成“五本书、六支笔、三辆汽车、四个桃子”。其他语言如英语中就不用量词,可以直接说“five books、six pens、three cars”等。汉语的句子表示语气,除了语调外,常常要在句子末尾加上一定的语气词。例如“他不愿意啊!他不愿意吗?他不愿意吧?他不愿意呢?他不愿意了。”而其他语言如英语的语气主要靠句调来表示。
现代汉语语法
词没有形态变化
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是词进入句子后没有形态变化。比如英语中名词加“-s”表示复数,动词加“-ing”或“-ed”分别表示进行时、过去时,谓语动词和主语名词在人称和数上一致,代词(名词)有主格和宾格的变化等,这些就是词的形态变化。汉语的词不论在词典中或在句子里,也不论在句子的什么位置上,读法和写法都是一样的。
虚词重要而丰富
汉语句子中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主要是通过虚词表示的。虚词的作用大致相当于印欧语言的形态变化,只不过不是词形的变化,而是独立出现的词。比较:“He is writing a letter/ 他正在写一封信”,“He has written a letter/ 他写了一封信”,“He was writing a letter/ 他写信来着”,“He had written a letter/ 他曾经写了一封信”。上面汉语句子中的“正在、了、来着、曾经”等都是表示不同语法意义的虚词。
语序的作用重要
例如汉语中说“老鼠捉猫”和猫捉老鼠”这两句话中所用词语完全相同,只是由于语序相反,才使动作的发出者(施事)和承受着(受事)不同,意思也正好相反。而某些印欧语言,比如俄语,由于每个名词都有主格、宾格、所有格之类的变化形式,因此只要“猫”用主格形式,“老鼠”用宾格形式,那么不管句子的语序怎么变化,其中“猫”是施事和“老鼠”是受事的语法关系都不会受到影响,意思也都一样。
普通话
普通话,即现代标准汉语,又称国语、华语,指通行于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海外华人的共通语文,为现代汉语共通的交际口语与书面语。普通话基于现代北方汉语的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并作为官方、教学、媒体等标准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台湾地区的官方语言,是新加坡共和国四种官方语言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非官方语言)的法定地位。
目录
全称普通话的来历历史沿革周代汉代晋代隋代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近代民国时期共和国时期
普通话和北京话的区别语音特征普通话音系推广普通话意义存在问题
普通话宣传周历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时间主题宣传口号
普通话水平测试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等级标准及要求
全称
学术界:现代标准汉语 英语:Mandarin/Putonghua
普通话的来历
引自:利玛窦《中国传教史》译本的几个问 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
利玛窦《中国传教史》(此为台北译本的书名,北京译本名为《利玛窦中国札记》)
普通话被英语翻译为“mandarin”,晋代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以后,中原雅音南移。不同的政权都按照其首都的语言为标准。北方朝代一般以洛阳话为标准音,南方一般以建康话为标准音。西晋后的北方话是北方游牧民族学习汉语和留在中原的汉民族和北方少数民族语言融合的产物,初步形成北方话,北方游牧语影响下北方雅言不在,比如西晋后的洛阳话和晋代前的汉语已经有很大差别。中国西晋后期之前的中原人总体是汉民族,而西晋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南迁中原,并建立了十六个政权,历史称为东晋十六国的时期,中原出现了留在中原的汉人和北方少数民族的200多年的民族大融合,此后的中原人已经不只是有汉族血统,更融入了大量的北方少数民族血统,而由于汉文化比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发达,汉语比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容易使用,汉族人在经济等方面的发达,迁徙入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经过几百年的汉化后[1],自己民族的语言已经很少说,甚至不会说,而更大量使用汉语,初步形成了北方汉语,再加上后面几次迁徙入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汉化,逐渐使中原人再次多次融入了大量的北方少数民族血统,北方汉语大体形成,为现代的普通话奠定了基础。那时不仅北方少数民族的民间自己在汉化,还有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府推动的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辽朝时期,少部分北方少数民族迁入中原[2],金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元朝成吉思汗南下,大量蒙古族等民族迁入中原,此时的语言为官话雏形.比如从元朝初年开始,元朝统治者已经把辽朝金朝时期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相融合,在元朝已被视为“汉人”, 明朝时期,还有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留在中原,在中原再次出现了民族、民系的融合,清朝时期,在康熙、雍正、乾隆和清朝军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实现了大统一,再次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和那时的中原人、华南人等再次在统一的国家里,比较彻底的消除了明朝200多年的北方少数民族和那时的中原人的矛盾和始终无法解决的边患问题,为华北的民族融合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不少少数民族再次迁入华北(包括中原),北方话继续形成。同时清朝中央政府定都北京,以中国首都北京话为代表的为北方话最后形成。早在明朝,最早和中国官方打交道的欧洲人--葡萄牙人就已用此词来指称中国官员。至于后来欧洲各国人用“mandarino”或“mandarin”来指称明朝官员甚至清朝官员,以及中国官话、国语等,应是在前引利玛窦的《全集》之文的影响下才普遍流行的。注意:普通话是在明清才被英语翻译为“mandarin”的。
西方人所用的名称mandarino,是从葡萄牙文之动词mandar来的,意思是“指挥、管理。”意味着"管理着当时中华民族的指挥民族所用语言.《札记》则说:“所有的军职或文职大臣都称官府(Quonfu),意思是司令官或主管,虽然他们的尊称或非官方称呼是老爷(Lau-ye或Lau-sie),意思是指主人或父亲。”
葡萄牙人称中国官员为Mandarin,是由Mandando或Mando Mandare而来,即指挥或命令,命令着中华的游牧民族。现在欧洲都知道中国官吏的这个头衔。由此可知,英文的Mandarin及意大利文的mandarino来源于葡文的mandarim,而mandarim则由葡文mandar(命令)、mando(权力、命令、军权、 裁决)等派生出来的。
现存最古的澳门平面图(约绘于1615~1622)已标有葡文“mandarim”一词,可见明朝万历年间葡萄牙人已将中国的官员称为“mandarim”,但在1749年的澳门平面图中则把前山寨用两种文字分别标作“La CaseBlanche Maison Du Mandarin”、“t Witte Hof , Huiz des Mandaryn”。这说明mandrin及mandaryn等为mandarim的转写。
历史沿革
汉语自古以来有方言同时也有共同语言。 周代
根据历史记载,春秋时期孔夫子时代管共同语叫雅言。雅言以洛阳雅言为标准。孔夫子有三千多徒弟来自当时的各地,古代也有方言,各地的学生都讲自己的方言,孔夫子讲课的时候怎么能够让来自各地的学生都听得明白呢?因为当时有共同语叫雅言,所以孔夫子在讲学的时候用雅言,这样交际没有什么障碍。 汉代
在汉代,共同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把共同语叫做通语。各地讲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通语进行交际。从秦汉开始,黄河沿岸的中原人陆续向南方迁移,把河洛古语带到南方。 晋代
晋代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以后,中原雅音南移。不同的政权都按照其首都的语言为标准。北方朝代一般以洛阳话为标准音,南方一般以建康话为标准音。西晋后的北方话是北方游牧民族学习汉语和留在中原的汉民族和北方少数民族语言融合的产物,初步形成北方话,北方游牧语影响下北方雅言不在,比如西晋后的洛阳话和晋代前的汉语已经有很大差别。而建康话是南迁的晋王室的语言和当地语言融合形成的,也是今天吴语的源流。汉族知识分子主流上以南方的建康话为正统。 隋代
隋朝统一中国定都长安,编著《切韵》,音系为参考洛阳话和建康话为主。 唐代
唐代在《切韵》的基础上,制定《唐韵》作为唐朝标准音,规定官员和科举考试必须使用唐韵。 宋代
宋代在《唐韵》的基础上,制定《广韵》。另外,隋唐时代,江南经济跃居全国前列,又是南朝时代的文化中心,因此吴语仍然有一定流行度。金陵话、苏州话和扬州话都是当时吴语的代表。隋炀帝曾经在扬州学习过吴语。 元代
中国元朝以首都大都话为基础,制定《中原音韵》,作为标准音。并且废除《广韵》的标准音地位。这样,中国北方的方言有朝着大都话靠拢的趋势。有专家也表示,元代的标准音是蒙古式汉语,丢失了很多传统汉语的特征。 明代
明代以后,朱元璋将南京话为基础的《洪武正韵》作为标准音,南京话也是南方官话的代表。 清代
清代雍正帝在(1728年)设正音馆,制定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官话”作为标准音。而当时的北京话是在元大都旧北平话的基础上,和移居北京的南京移民的南京话融合后形成,到清代又受到满语的影响。此外,在民间,由于南京和扬州在近代成为北方话地区,因此南方的吴语开始以苏州话为主要代表,以继承南朝的南方雅言,并且以当地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中国通行的语言之一。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说:“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之而雅,俗者,则随而俗之。”吴音最流行的时候,上至士大夫,下至歌妓以说苏白为荣。当时越剧、昆曲、评弹都以吴语文读为基础。另外,明清时期,粤语也因为经济发展逐渐流行,粤语实际上是唐宋北方移民影响当地语言形成的,也是公认比较接近宋朝标准音《广韵》的方言之一。 近代
到了19世纪末也就是清朝末年,中国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受到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特别受到日本的影响。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后大力推广日本语的共同语,日本人把日本语的民族共同语叫做国语。国语这个词本来是中国古代一本书的名字,日本人把国语当做民族共同语的名称。19世纪末中国的文化生活发生很大变化,国语这个名词得到传播。 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之后,为了发展中国的经济、文化,在中国也开始推广国语。国语这个词在民国时期得到当时政府的承认,成为民族共同语的一个正式称呼。
国音的制定之争:综合音还是京音为主
1912年(民国元年)12月由蔡元培任总长的教育部成立读音统一会筹备处,由吴敬恒(稚晖)任主任,并制定读音统一会章程8条。规定读音统一会的职责是为审定每一个字的标准读音,称为“国音”。每个字的音素定下来之后,还要制定相应的字母来代表每一个音素。当时来自北方直隶省的著名语言学家王照(王照“官话合声字母”的发明人)对于会员构成非常不满,指出江浙人占25人之多,其中来自无锡的就有5人。经过激烈争论,最后决定会议实行一省一票制度,而不是每个会员一票。当时对于一省一票制度争论也很激烈,来自江苏的汪荣宝声称,“若每省一表决权,从此中国古书都废了。”王照反问:“此语做何解释?”汪不语,王照接着质问:“是否苏浙以外更无读书人?”北方会员坚决要求每省一票,威胁说如果通不过就自行解散退出会议。最后在教育部代部长董鸿炜推动下,终于通过了一省一票制度。这个一省一票的制度是解读会议结果的关键。
国音统一会议终于在5月22日闭幕,由于会议期间争吵激烈,会议的议长吴敬恒在4月22日辞职,接任的王照也在5月7日后请了病假,临时由直隶的王璞主持会议。当时对于浊音和入声尤为激烈,江苏代表汪荣宝夸张地说:“南人若无浊音及入声,便过不得日子。”同样是江苏的代表、会议议长吴敬恒也语出惊人:“浊音字甚雄壮,乃中国之元气。德文浊音字多,故其国强;我国官话不用浊音,故弱”。会议过程中,对有争议的字音,以一省一票原则的多数票决定“国音”。整体来说,最后的结果还是以北京语音为“基础”,同时吸收其他方言的语音特点,如区分尖团音和保留入声。这次会议审定的汉字读音被后人称之为“老国音”。并从1918年开始推行。
京国之争 :京音为主还是仅京音为准
1920年国语推行不到两年就爆发一场当时名之为“京国之争”(指京音和国音)的大辩论。问题的起因就在于国语标准音。支持国音和支持京音的分成两派。国音是主要“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京音是“纯以北京话为标准”。两派争吵非常厉害。于是张士一发表文章,主张“注音字母连带国音都要根本改造”,应“先由教育部公布合于学理的标准语定义,以至少受到中等教育的北京本地人的话为国语的标准”。这个主张得到许多人的支持,特别在南方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纷纷开会响应,甚至通过决议:“不承认国音,主张以京音为标准音”,“请教育部广征各方面的意见,定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后来,1913年“读音统一会”拟定的国音就被修改为京音了。1932年根据新国音编纂的《国音常用字汇》由民国政府教育部公布,在《字汇》的序言中又对国音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含义做了进一步的说明,即“”所谓以现代的确北平音标准音者,系指'现代的北平音系’而言,“并非必字字尊其土音”。 共和国时期
近代的“普通话”一词,是朱文熊于1906年首次提出的,后来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话”的说法,并与茅盾就普通话的实际所指展开争论。经“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大众语运动和国语运动,北京语音的地位得到确立并巩固下来。
1949年新中国建立,中国走上完全新的阶段,为了发展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推广民族共同语是非常必要的,克服方言分歧造成的隔阂。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要推广民族共同语,历史上曾经有好几个不同的名称,我们叫什么呢?我们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一律平等,而民国时期的国语实际是汉民族的共同语,而不是其他少数民族的共同语。为了突出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为了突出我们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所以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决定不采取国语这个叫法。如果叫国语的话,担心会被误解为把汉语凌驾于国内其他民族之上。经过研究最后决定叫普通话。
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的社论,文中提到:“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把普通话的定义增补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使得普通话的定义更为科学、更为周密了。其中,“普通话”三字的涵义是“普遍”和“共通”的意思。“普通话”一词开始以明确的内涵被广泛应用。普通话的语法以鲁迅、茅盾、冰心、叶圣陶等人的著名现代白话作品为规范,并且还必须是这些现代白话文中的“一般的用例”。 目前,普通话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为准。
普通话和北京话的区别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这是在1955年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确定的。这个定义实质上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提出了普通话的标准,那么这些标准如何理解呢?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指的是以北京话的语音系统为标准,并不是把北京话一切读法全部照搬,普通话并不等于北京话。北京话仍有许多土音,比如:老北京人把连词“和(he)”说成“han”,把“蝴蝶(hudie)”说成“hudiěr”,把“告诉(gaosu)”说成“gaosong”,这些土音,使其他方言区的人难以接受。另外,北京话里还有异读音现象,例如“侵略”一词,有人念“qīn lue”、也有人念成 “qǐnlue”;“附近”一词,有人念“fujin”,也有人念成“fǔjin”,这也给普通话的推广带来许多麻烦。从1956年开始,国家对北京土话的字音进行了多次审订,制定了普通话的标准读音。因此,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当前应该以1985年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及2005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为规范。
就词汇标准来看,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指的是以广大北京话地区普遍通行的说法为准,同时也要从其他方言吸取所需要的词语。北京话词语中也有许多契丹各地的土语,例如北京人把“傍晚”说成“晚半晌”,把“斥责”说成“呲儿”,把“吝啬”说成“抠门儿”;北京不少地区将“玉米”称为“苞米”,将“肥皂”称为“胰子”,将“馒头”称为“馍馍”。所以,不能把所有北京话的词汇都作为普通话的词汇,要有一个选择。有的非北京话地区的外来词汇有特殊的意义和表达力,北京话里没有相应的同义词,这样的词语可以吸收到普通话词汇中来。例如“搞”、“垃圾”、“尴尬”、“噱头”等词已经在书面语中经常出现,早已加入了普通话词汇行列。普通话所选择的词汇,一般都是流行较广而且早就用于书面上的词语。近年来,国家语委正在组织人力编写《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对普通话词汇进一步作出规范。
普通话的语法标准是“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个标准包括四个方面意思:“典范”就是排除不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白话文”就是排除文言文;“现代白话文”就是排除五四以前的早期白话文;“著作”就是指普通话的书面形式,它建立在口语基础上,但又不等于一般的口语,而是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
语音特征
[3]与印欧语系相比,普通话语音有鲜明的特点:
1.音节结构简单,声音响亮。普通话中,一个音节最多只有4个音素,其中,发音响亮的元音占优势,是一般音节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一个音节内可以连续出现几个元音(最多三个),如huai(坏),但普通话音节中没有复辅音,即没有像英语lightning(闪电)。俄语Встреча(遇见)那样几个辅音连在一起的现象。
2.音节界限分明,节律感强。汉语的音节一般都是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组成,声母在前,韵母紧随其后,再带一个贯穿整个音节的声调,便有了鲜明的音节界限。从音素分析的角度观察,辅音和元音互相间隔而有规律地出现,给人周而复始的感觉,因而极便于切分音节。
3.声调抑扬顿挫,富于音乐性。普通话声调变化高低分明,高、扬、转、降区分明显,听起来就像音乐一样动听。
普通话音系
能够区分意义的音素叫音位。例如:“布bu”和“铺pu”,“变bian”和“骗pian”,“标biāo”和“飘piāo”就是靠b、p两个音素来区分的,b、p就是音位。
人类能发出的音是多种多样的,也可以说是无限的,但某种语言或方言选择一定的声音来区别意义是有限的。在某种语言或方言里,这些能区分意义的音素互相对立,互相区别,而又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构成某种语言或方言的语音系统,简称音系。
从声韵调系统来看,普通话有声母21个,韵母39个,声调4类。
声母 上面所列的22个辅音,除ng不作声母外,其余21个都作声母。
辅音音素:
塞音 b p d t g k
塞擦音 z c zh ch j q
擦音 f s sh r x h
鼻音 m n ng
边音 l
韵母 39个韵母按它们的结构分为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
单韵母10个,上列10个元音都作单韵母。
舌面元音: 前元音 i衣 u 迂 e
央元音 a啊
后元音 o喔 e婀 u乌
舌尖元音: 舌尖前 -i(zi资 ci疵 si韵母)
舌尖后 -i(zhi知 chi吃 shi诗 ri日的韵母)
卷舌元音: er儿
这10个元音在构成音节时有选择性。舌尖前元音-i只跟z c s拼合构成音节,舌尖后元音-i和zh ch sh r拼合构成音节。e、er能自成音节、不直接跟辅音相拼。其他元音既能跟辅音相拼,也能自成音节。
辅音音素中的m、n、ng三个鼻音,在某些方言里可以独立成音节。比如,有些地方称“妈妈”为“m ma”。称“你”为“n”,称“五”为“ng”。普通话中有叹词“喑欠 hm”、“哼hng”等纯辅音音节。这是个别的现象。
复元音和声调复韵母13个,由两个或三个元音复合而成。有:
ai ei ao ou
ia ie ua uo ue
iao iou uai uei
鼻韵母16个,由元音和鼻辅音n或ng复合而成。有:
an en ang eng ong
ian in lang ing iong
uan uen uang ueng
uan un
声调4类
1.阴平念高平调(调值55)。如:飞妈书家音乒;
2.阳平念高升调(调值35)。如:池河神床笛重;
3.上声念低降升曲折调(调值214)(但在句中多读半上声21,两上声字连读时,前字一般变为阳平)。如:马把始可果表;
4.去声念高降调(调值51)。如:电灭醉亚进贡。
音素系统和声韵调系统,都可以用来说明汉语的语音结构。这两套系统可以结合,但不能混淆。比如:声母是由辅音充当的,但辅音不等于声母,因为辅音除作声母外,还可以作韵母的一部分--韵尾。韵母虽然主要是由元音充当的,但韵母不等于元音,因为韵母里面还有辅音。
汉语和其他地方言音系相比较,普通话音系比较简单,它的声母、韵母、声调,一般来说,比其他方言要少,因而比较容易掌握。
在世界语言之林中,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跟英、法等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较,汉语语音的最大特点是:声调区别意义。
普通话语音的特点是:声母除舌尖后擦音r、鼻音n,m 、边音l外,无浊音。韵母多复元音,鼻韵母有前后之分。另外,普通话没有声母的清浊对立,没有入声(音节尾唯闭塞音p,t,k及演化出的喉塞音?),尖团合流(不分尖团),声调较少,调式简单。另外有轻声和儿化韵。
推广普通话
意义
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学日本时,曾与留日学生组织了一个“演说联系会”,拟定了一份简章,在这份简章中就出现了“普通话”的名称。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学者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一书中把汉语分为“国文”(文言文)“普通话”和“俗语”(方言),他不仅提出了“普通话”的名称,而且明确地给“普通话”下了定义:“各省通行。”上世纪三十年代瞿秋白在《鬼门关以外的战争》一文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任务,决不止于创造出一些新式的诗歌小说和戏剧,它应当替中国建立现代的普通话的文腔。”“现代普通话的新中国文,应当是习惯上中国各地方共同使用的,现代'人话’的,多音节的,有结尾的……”
当初在推广普通话的时候,曾经有人对新中国推广普通话有以下解释:新中国推广的普通话,和封建统治者通行的官话不同。我们推广的普通话,是让群众在学好自己的语言的基础上,掌握而用来的交流工具。在旧社会,一些官僚拿他们定下的官话,作为“特权的语言”,凌驾于群众的语言之上,要人民群众接受他们的统治教育,认可他们的官僚制度。这个时代不会再来了。我们新中国的干部,南下要学习群众的语言,放下官架子,和人民群众走到一起。普通话只用于交流工具,任何行政命令都不可以限制人民群众说自己的语言!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口语形式,我们国家地域辽阔、人口很多,自古以来就有方言分歧。方言的存在给交际带来不便,产生隔阂,为了克服方言给交际带来的隔阂,就要有沟通各种方言的共同语存在。
推广普通话,对于我们国家各个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推广普通话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需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拥有统一的语言,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凝聚力的具有政治意义的大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使用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是每个公民应当履行的权利(非义务)。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增进我国各民族的交流与往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推广普通话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需要。
普通话是以汉语文授课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语言;是以汉语传送的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规范语言;是汉语电影、电视剧、话剧必须使用的规范语言;是我国党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干部,在公务活动中必须使用的工作语言;是不同的方言区以及国内不同民族之间人们的通用语言。 存在问题
推广普通话和方言保护并不矛盾,并非是一个取代另一个。普通话的确要学习,但是方言地区人群在和人对话时,似乎交谈对象来使用普通话或者方言是没问题的。不需要强制要求同一方言背景的人群必须使用普通话。中国大陆从50年代开始推广普通话,取得较大的成就。现在,中国基本实现了在城市中普及普通话的目标,在东部地区已经全面实现。
然而,从80年代开始,一些地区过度推普,导致了诸多问题:
首先,过分推广普通话导致方言的流失。在02年后,推普力度继续加大,有些人为了急功近利,禁止在幼儿园和学校使用方言,并且宣传方言粗俗、粗鄙、不文明,使用普通话才是文明、礼貌、高尚的行为。出现各地政府、官员、学者以推广普通话为藉口肆意打压限制其他语言的极端行为。一些地方政府以“推广普通话,建设先进城市”作为政绩,对当地地方语言文化采取灭绝措施,直接导致地方本土语言文化迅速式微。因此在沿海地区,出现了当地孩子不会说当地方言的现象。
过度推普造成方言危机是个全国性的问题,其中以吴语地区最为严重。这个显然违背了语言的自然发展规律,更是对中华文化的破坏。当然,保护方言的呼声也一浪高过一浪。推普中间存在的极端行为引起不少人士的强烈反对,纷纷发起保护本地语言文化的活动,然而往往收效甚微。有些保护本土语言的人士认为,极端的推普政策利用了法律空白推行大北方语言文化沙文主义,亦有些人认为,极端的推普政策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关于公民语言自由的条文,涉嫌语言文化歧视。
当然也有人称南方方言区和北方地区通话程度较低,但是在世界范围内,虽然语言在减少,但是这些语言都是人口较少,而且通行地区经济落后,因此无法维持。比如吴语区有7000万人口,经济发达,吴语地区完全可以维持文化多样性,如果没有保存和发展好吴语是不应该的。而上海作为全中国最发达的城市,其地方方言却在国家实行“推普”以来急剧衰退,许多上海当地青少年已经无法使用上海话进行交流,这引起上海市民的不满。
其次,过分推广普通话引起一些人对普通话的抵制。目前,西部一些普通话尚未普及的城市,他们了解到东部地区的推普结果后,往往对使用普通话有所误解,推普效果不明显。而上海、广东地区也对这种推广普通话存在质疑,甚至有人把这种过激的推普戏称为“推普机”。由于我国的一国两制政策,香港、澳门高度自治。由于历史原因,粤语成为这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官方语言,尤其是香港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和亚洲最发达的地区和经济体,粤语文化被发挥到了极致,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华人社区中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因此,不少广东人认为粤语是高级语言,从而排斥普通话,认为普通话是“北佬”话。由于在英语中有专门的单词“Cantonese”专指粤语,故一些广东人甚至提出粤语是一门区别于汉语的独立语言。此外,根据文化传播“穷学富”的原则,有些地区的客家话受粤语的渗透,成为“双方语言”,甚至成为粤语区。(粤语已经是中国诸多方言中保护的最好的一支,在广东的公共场所中普遍实行普、粤双语制,与少数民族地区语言待遇相同)
第三,过分推广普通话导致地域矛盾。语言文化更是族群标志,强制性的剥夺母语教育和母语流通的权利是对某个特定族群的歧视,必然会导致特定族群因为“不公平”而对国家产生离心倾向。更会挑拨“外地人”和“本地人”的冲突。恰恰无法达到推普支持者所宣称的“减少矛盾,冲突,构建和谐”。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和广东省、福建省语言文化得到较好的保护反衬出了对汉族其他内部族群的极大不公平。又造成新的“不平等”。例如,在上海,由于方言的差距,一些外地人往往到了上海便要求上海人使用普通话,并且不希望上海人使用上海话交流,甚至明确提出“说上海话是没文化的表现”、上海人说上海话是排外的表现,这造成了上海这座在过去一百年中一直以“海纳百川”而闻名的城市在近年来不断发生的地域文化冲突,其中以2009年12月的“团团门”事件为典型。由语言问题带来的上海人与外地人的矛盾在网络上和现实生活中有白热化的倾向。这对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和谐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全民族的文化认同感。而在国外,国家一般没有“标准语言”的制定或者推广,外地人往往融入当地学习当地方言,因此,文化地域冲突比较少。许多上海人也提出,他们的祖上,也就是所谓的“老移民”在来到上海后能很好地学习当地方言,从而融入了当地社会,这样反而使上海成为了一座海纳百川的大都市。因此,有人称,过分推广普通话导致当地一些人担心自己方言流失出现对外来移民的反感情绪。
第四,过分推广普通话导致民族矛盾。同时部分少数民族因为和汉族杂居,因为受推普政策的影响,其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和当地汉语方言一起消亡。比如广西南宁市,南宁市区有很大一部分壮语使用者,随着南宁成为“推普先进城市”,南宁壮语和南宁汉族使用的南宁粤语一齐,基本上已经在公共场合消失。此举也令方言人士反感,不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政策的实施。
普通话宣传周
国务院批准,每年9月第三周是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自1998年第一届推普周开始,今年为第十二届推普周。 历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时间主题宣传口号
1、第一届全国推普周主题:“推广普通话,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
时间:1998年9月13日—19日。
2、第二届全国推普周主题:“推广普通话,迎接新世纪”。
时间:1999年9月12日—18日。
3、第三届全国推普周主题:“推广普通话迈向新世纪”。
时间:2000年9月10日—16日。
4、第四届全国推普周主题:“宣传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大力推广普通话,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
时间:2001年9月9日—15日。
5、第五届全国推普周主题:“宣传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大力推广普通话,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
时间:2002年9月15日—21日。
6、第六届全国推普周主题:“大力推广普通话,齐心协力奔小康”。
时间:2003年9月14日—20日。
7、第七届全国推普周主题:“普通话——情感的纽带,沟通的桥梁”。
时间:2004年9月12日—18日。
8、第八届全国推普周主题:“实现顺畅交流,构建和谐社会”。
时间:2005年9月11日—17日。
9、第九届全国推普周主题:“普通话——五十年推广,新世纪普及”。
时间:2006年9月10日—16日。
10、第十届全国推普周主题:“构建和谐语言生活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时间:2007年9月9日—15日。
11、第十一届全国推普周主题:“构建和谐语言生活,营造共有精神家园”。
时间:2008年9月14日—20日。
12、第十二届全国推普周主题:“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构建和谐语言生活”。
时间:2008年9月13日—19日。
13、第十三届全国推普周主题:“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时间:2010年9月12日—18日。
普通话水平测试
1994年,国家又提出了普通话水平测试,要求对普通话所达到的标准程度进行检测和评定。这一年,国家语委、原国家教委和原广电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并颁布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试行)》。1998年国家语委再次审订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并作为部级标准予以正式颁布,同时还制定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
2000年10月31日,全国人大又审议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其十九条中明确规定:“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影视话剧演员、教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应当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对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的,分别情况进行培训。”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等级标准及要求
普通话考试
[4]
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影电视部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试行)》(国语[1997]64号)把普通话水平分为三个级别(一级可称为标准的普通话,二级可称为比较标准的普通话,三级可称为一般水平的普通话),每个级别内划分甲、乙两个等次。三级六等是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评定应试人普通话水平等级的依据。
一 级 (标准的普通话)
一级甲等(测试得分:97分-100分之间) 朗读和自由交谈时,语音标准,词语、语法正确无误,语调自然,表达流畅。
一级乙等(测试得分:92分-96.99分之间) 朗读和自由交谈时,语音标准,词语、语法正确无误,语调自然,表达流畅。偶然有字音、字调失误。
二 级 (比较标准的普通话)
二级甲等(测试得分:87分-91.99分之间) 朗读和自由交谈时,声韵调发音基本标准,语调自然,表达流畅。少数难点音有时出现失误。词语、语法极少有误。
二级乙等(测试得分:80分-86.99分之间) 朗读和自由交谈时,个别调值不准,声韵母发音有不到位现象。难点音失误较多。方言语调不明显。有使用方言词、方言语法的情况。
三级(一般水平的普通话)
学习普通话
三级甲等(测试得分:70分-79.99分之间) 朗读和自由交谈时,声韵母发音失误较多,难点音超出常见范围,声调调值多不准。方言语调较明显。词语、语法有失误。
三级乙等(测试得分:60分-69.99分之间) 朗读和自由交谈时,声韵调发音失误多,方言语音特征突出。方言语调明显。词语、语法失误较多。外地人听其谈话有听不懂的情况。
根据国家及有关部委的要求,现阶段各类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应达到的等级标准如下: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影视话剧演员为一级以上水平;教师和大学生为二级以上水平;公务员和社会公共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为三级以上水平。目前,一些省市和行业系统根据实际需要,在依照国家原则要求的基础上,对部分人员的普通话水平达标要求做了细化,促进普通话进一步普及,促进运用普通话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是证明应试人普通话水平有效凭证,证书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统一印制。普通话一级乙等以下成绩的证书由省(直辖市)级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加盖印章后颁发,普通话一级甲等的证书须经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审核并加盖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印章后方为有效。有效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全国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