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一 英文:设计:作为一种视觉文化的创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34:48
设计:作为一种视觉文化的创造http://arts.tom.com 2005年01月10日16时36分来源: 黄宗贤
最近,应四川大学和川音成都美院的邀请,日本设计平面设计者协会会长,世界平面设计协会副主席福田繁雄到成都举办了设计作品展和设计论坛。在金秋的蓉城,刮起了一次设计文化的风暴,众多的设计学子如追捧明星一样追捧着这位享誉世界的设计大师。那些日子,四川的设计界共同享受了一次设计文化的大餐。
在组织者们精心的策划与运作下,地处内地的设计人士——当然包括已有所成绩和初入门槛的设计学子,近距离地与大师在“圈子”里“自娱自乐”了一番。当上千人在成都最气魄的锦城艺术宫听了福田繁雄的“坐而论道”后,有人提问:“怎样看待计算机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这位制作了大量被世界设计界视为经典之作的作者,自我“检讨”式地回答:“回去后我要学学电脑——因为昨晚为了便于使用多媒体讲演,我麻烦了朋友将幻灯片转换成电脑使用模式。”这个不经意的回答,让在场的人实在有惊讶之感。一个代表了当今视觉传达设计前沿的人物,竟然不熟悉在我们看来是设计“战场”上“枪弹”的电脑。福田繁雄的演讲以及他带来的上百幅作品,不仅让人们享受了一次设计文化的大餐,更重要的是对我们的设计观念和意识是一次强烈冲击,提醒我们不得不去重新审视设计的内涵和设计教育。

近几年来,中国美术是在世纪交替的时序和社会文化大转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些新发展势态和值得关注的现象。在此与本话题不贴近的方面无须赘述,其中两个方面再此值得一提:
一是中国美术的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大美术观已经基本确立,“纯”美术与设计艺术形成了共存互动的关系,设计艺术在中国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已经成为重要的艺术与文化形态。设计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极大地拓展了审美和艺术创作的空间。二是美术教育的格局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老牌美术学院的扩充与开放性与其他综合性大学以及民间资本对美术教育的青睐,使得美术教育出现了空前热闹的景况,可以说美术院校或者专业正在重新“洗牌”,各种办学模式的特色与优劣将在未来的几年里凸显出来。
无论是“纯”与“亚”艺术关系的变化,还是美术教育热的持续高涨,都表明二十年前在美术门类中的还处于边缘状态的艺术设计在今天已是大受人们青睐的“主角”了。设计地位的转换无疑与商品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我们的观念中,艺术设计是实用美术——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实用就意味着功利性、商品性,于是,人们接受“设计是亚艺术或准艺术”这样一个观念。在中国再不像二十年前那样因为它不“纯”,而被人们冷落,反而它的实用性质,成为被急于期望成为“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热捧的行道。不少难耐清贫和寂寞的美术的人心安理得地扔掉了调色盘或刻刀,拼死拼活地挤进设计——“实用美术”的行业。更有一大帮渴求通过这一热门为自己的子女或自己寻找到既体面又挣钱岗位的人们,把设计专业炒成了中国高校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以至不少美术院校近年来设计专业门庭若市,而属“纯”艺术的绘画、版画等专业门可罗雀。
在这一种集体意识的支配下,设计家们以及设计教育,将眼睛紧紧地盯在了商家、客户的身上,似乎委托人的喜好,商家的功利需求就成为了设计人设计的准绳,而自由创造、情感表达、个性张扬理所当然地成为“纯”艺术家们“胡弄”的专利。可是,福田繁雄的数百幅展出的作品和在演讲中演示的作品,却打破了这种“天经地义”的偏见。他的作品有相当多的部分既没有商业目的,也无实用价值,而纯粹是自我视觉经验和想象力以及自我文化趣味的视觉呈现。并且作为一个视觉传达设计的大师,他的视觉传达设计并没有局限在“教科书”限定的二维空间的范围内,而不断尝试着运用多种材料创作着二维、三维以至多维的艺术图象。他的作品不仅在世界级的设计大展中出现,而且他还时常参与顶级的“纯”艺术展,甚至作为公共空间艺术,而被人们关注和欣赏。
福田繁雄的设计实践和理念,至少可以校正我们对设计的认识,或者说还原了设计作为一门“艺术”的本来含义,并在某中程度上显示出当代艺术发展的走势。
“设计”不管在今天的教科书上有多少定义,但是其基本的内涵就是将一种理念、意图、想法物化为一种可视形象的行为。依据这一理解,设计的疆域是无比宽广的,它既涉及生活实用目的的造物或图像创作活动,也包括非实用目的的“超功利”的创作活动。如果要将一般的造物行为和作为艺术行为的造物活动相区别的话,就是作为艺术的造物行为,注重的是精神性的传达,材料媒介以及语言符号只不过是设计者的思想、理念的外化形式而已。从这个层面上来讲,一切艺术创作实际上都是一种设计行为。事实上,人类早期的艺术活动,是没有“纯艺术”与“准艺术”之分的,造物者或图像的制作者的行为都是“合目的”性的行为,这种合目的性行为,有的是侧重具体的生存与生活需求,有的则侧重于思想与精神的传达或情感宣泄。将实用性艺术与“纯”艺术——“自由艺术”分割开来,是随着社会分工细密化而出现的,特别是有闲阶层和文人更多参与了艺术活动后,不仅将两者的界限划分得更加明了,而且还有了高低贵贱之分。以至,设计行为被视为服务于生活实际需求的雕虫小技,而艺术则成为精神贵族的专利。设计本来的含义被人们曲解了搅乱了。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样一种事实,艺术发展到当代,已经呈现出一种整合的趋势,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起来,纯艺术与准艺术之间已经没有了不可逾越的鸿沟。设计回归了它作为一种将内在精神物化为视觉形式的本质,追求生活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生活化,已是当代人的自觉行为,至少是当代人的一种内在渴求。艺术也好、设计艺术也好,其本质意义就是将精神理念转换为一种可视的艺术形式。艺术家或设计家的职责就是创作形式以传达文化信息、个性信息,当然也包括产品的功能信息。
福田繁雄的魅力就在于他善于以独特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独特的语言来表达他对世界、对时间和空间、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关系的看法,人们在对其图形的品尝中不仅能获得一种新的视觉体验,更重要的是他让我们去咀嚼图形背后的意蕴,从而明了图形在传递信息、表达意蕴时的直观性、有效性和趣味性。材料、语言、手法和形式被他随心所欲地支配,甚至在近似视觉游戏中彰显出人的思维的穿透力和辐射力以及想象力的无限性。他设计过从正面看是一把实用的椅子,而从侧面看无法坐的椅子,他在视觉游戏中,提示我们的是:这是一把让心灵安稳,精神休息的椅子。他设计过系列形质与实用的茶具别无二致的茶具,但是那茶具却是没法正常使用的,他说在对这茶具的解读中,人或许有种探究欲获得满足的感受,这种满足不亚于品茗的愉快。福田繁雄绝不仅仅是一个在商业美术设计中获得成功的设计家,他实际上一个视觉艺术家。他的成功不在于他技巧的高超,而在于他的思维的独特性,观照世界视角的独特性和想象力的丰富性,并能用最简洁的语言——图形,将独特的思维、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生动而又不失趣味地传达出来。他的设计作品提示我们:图形可以表达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智慧与创意是设计的灵魂。
在我们将设计等同于商业美术时,我们往往忽略了设计的本来含义,忽略了设计的精神性和文化性。在设计教育中,我们过多地看重设计手段的和工具的掌握,而忽略对学生创作性思维和想象力的培养。重技轻艺、重构成能力的培养忽略文化趣味的塑造,在我们今天的设计教育中成为难以治愈的痼疾。这一痼疾的生成有很多的原因,但是,我们只将设计看成是实用性的艺术,将文化性从艺术设计的内涵中抽取掉,恐怕是这一痼疾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
设计作为一种视觉文化创作的行为,最根本的品质就是精神性与文化性,艺术设计与一般的造物设计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它赋予图像或商品以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当设计者的主体意识被消解,当设计教育只被视作技能和工具教育,艺术设计的独立性和魅力也就荡然无存了。

福田繁雄在众多的崇拜者面前,毫不掩饰地说“我要好好地学习电脑”。这在让我们惊诧的同时,不能不促使我们反思我们的设计教育的另一种弊端。上面我提到在我们的设计教育中存在着重技轻艺的痼疾。就是对于“技术”,我们的理解往往也存在着偏差。
偏差之一是我们的设计和设计教育过分依赖电脑,而忽略对造型能力的训练。我们经常在毕业生的展览上看到一幅幅通过电脑制作的漂亮作品,仔细揣摩之后,就会生发出索然无味之感,因为在那些合乎构成法则的作品背后是原创性的匮乏和想象力缺失。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并不长的时间,将包豪斯学院总结出来的“易教好学”的构成法则基本掌握后,就利用现存的电脑软件,将现存的图形拼揍在符合一般形式法则的框架中,就完成了一件中规中矩却没有个性的设计的作品。于是我们看到这样一种另人尴尬的现象:职业高中学生的设计作品和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的作品并无质的差别。因为,他们都是通过同一或相似的电脑程序“设计”出来的。就如麦当劳和肯德基这样的快餐,属于两个不同的品牌,但是都是机械“程序”的产物一样。我们的确在用快餐的生产方式生产着成千上万的设计的“劳动”大军,而炮制产品的方式越简单越快捷越好。电脑的操作训练取代了造型能力的训练,包豪斯教学中技能技巧,包括手的触感训练也被彻底地遗忘了。学设计的学生没有最基本的造型能力,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当大家都学会了简易的程序控制,而不需造型(无论是二维平面或三维空间造型)能力时,设计的原创性必然被弱化。没有了原创性,设计的个性便无从谈起。
福田繁雄的作品多数都是手绘的或手工制作的,因为在他看来,此一时彼一时的感受、思想和趣味是无法用别人或自己事先设定的程序来表达和控制的。独特的理念和感受在手的运行过程中才表现得最为贴切和生动。笔者近期访问俄罗斯最高设计艺术学院——位于彼得堡的纳西姆国家工业设计学院,感受最深的是这个学院不管是什么专业,都将造型能力的训练和手工制作能力的训练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电脑的应用远没有我们广泛。原创性是他们评价设计水平的最重要的尺度。我们用“快餐”方式,可以输送出满足大众消费需求的设计大军,却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艺术设计家。
偏差之二是在构建所谓“科学体系”的名目下,设计专业个性被共性消解了。如果说美术教育是近年来被大家哄抢的“香馍馍”的话,那么设计专业无疑是这馍馍中的甜心或肉馅。近年来,不少本与艺术无关的学校都在美其名曰“完善学科结构”的举措中,看中了有肉馅的“香馍馍”。在今天的中国已找不出多少没有艺术设计的高校了。在设计学科下多数学校基本上都开列出“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和“产品设计”这样的专业。将无比丰富的设计整体概念切割成几大块,大家开设同样的或相似的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大致一致。学校与学校之间已经没有个性的差异(或许有水平的高低之别),在共性取代个性学校教育中,当然不能指望能培养出有鲜明个性的设计人才。
福田繁雄就是福田繁雄,他的设计语言是充满个性化的,他的作品就是他的名片,就是他的“脸谱”,谁也无法“假冒”,即使“假冒”了也毫无存在的价值。在俄罗斯的赫尔岑大学和纳西姆设计学院,设计专业的划分并非是依据设计是连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纽带这样一个学理来划分的,而是依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来设置专业,比如玻璃专业、徽章专业、铁艺专业……这些专业的名称远没有我们的专业名称时髦。但是,学校和学校之间的个性因为专业设置的差异是不能彼此消解的,在富有个性的专业中走出来的学生也自然带有专业的个性。而我们捏揉的专业本来就没有什么差异了,再加上几乎都统一在“电脑美术”的麾下,学校的个性何处寻找?学生的个性何处寻找?
设计的内涵是开发的,设计的手段是多样的,设计的功能是多元的,设计的疆界是无限的。设计是想象力驰骋的天空,是个性张扬的原野,是文化理想和生活趣味的视觉呈现。它可以借助一切手段,但是艺术的原创性不能缺失,它可以成为经济的润滑剂,增加商品的附加值,但是,它根本的功能和人生理念的视觉传达,是生活方式的设计,是文化创作。
福田繁雄与我们一起共享了设计文化的盛宴。散席后,需要我们慢慢去咀嚼这佳肴的品质,否则,盛宴时的欢乐只成为一种记忆,又将迷醉于我们设计和设计教育虚幻的“盛世美景”之中了。
2004年10月18日于四川大学
(转载自《大艺术》)